首页范文大全文学论文范文参考英文优选5篇文学论文范文参考英文优选5篇

文学论文范文参考英文优选5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5:58:11

文学论文范文参考英文第一篇

试析英美文学中的文化问题

摘要:语言与文学作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习俗、信仰和普遍价值取向,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接触到作品中所含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学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以及在英美文学阅读中的理解能力,高等学校对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视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化问题历史文化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英美文学逐渐成为高等院校非常重视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以及在英美文学阅读中的理解能力,高等学校对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视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产生了一些文化问题,很多学生由于对英美文学缺乏深层含义的了解而逐渐丧失英美文学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英美文学的过程中要将语言学知识掌握扎实,广泛了解英美文化知识,从而不断增强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积极意义。

一、文化因素在英美文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跨文化能力逐渐成为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也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语言与文学作品又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习俗、信仰和普遍价值取向,我们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接触到作品中所含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者的个人情感因素非常重要,而其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我国的大部分高校文学教师都过分注重对文本阅读的重视和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忽视了指导学生对英美文学创作背景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文化理解能力,对于英美文学中的文化因素不能做到深入的了解,对所阅读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缺乏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只能浮于表面,无法准确揭示文学作品当中的深层文化意义。

任何一门文学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习着具备较强的文化思想,并且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要想不断提高自身在学习文学作品当中的理解能力,就需要学习者首先对这门文学所产生的背景文化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一个优秀的文学学习者在文化经验、认知能力、语言学知识等各个方面都应当有较强的造诣,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仅仅掌握语言文化知识也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将英美文学的内容了解透彻。

我们还应当不断加强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认识,只有借助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帮助,学习者才能真正深入了解英美文学中的文化内涵,对于英美文学中所展现出的生活方式、宗教习俗、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历史发展状况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真正理解作品中所具有的思想感情,这种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坚持不懈,文学教师也应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英美文学学习中所出现的文化问题

1、英美文学学习中的社会文化问题。

任何一种语言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也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语言是文学作品组成的重要元素,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语言文化是不同的,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例如,我们现在常常说“xxx”、“捐款门”中的这个“门”字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丑闻”的意思,那么“门”字的这层意思是如何而来的呢,这就要联系到一定的社会背景,自此以后,人们在遇到一些社会丑闻问题时便常常联想起这一事件,“门”字也就逐渐由了另一层的文化意义,由此看来,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学生理解英美文学的深层含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英美文学学习中的地区文化问题。

文学论文范文参考英文第二篇

摘要:道德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高尚的品质观、健全的心理观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道德观念和个性品格的形成,是与大学生深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艺术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英美文学;素养研究

一、英美文学教育与大学生智力素质培养

文学教育是激发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兴趣、培养大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学教育是不分国界的,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是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智力拓展、审美提升、道德促进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应该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良好素材。其中,英美文学教育在大学生的智力素质培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拓宽大学生日常生活观察的视野,以及训练大学生独立思维观念的形成。首先,大学生通过接受英美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其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掌握了英语语言基础之后,要提高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多种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使其掌握丰富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语言学习上获得质的飞跃,那么,包含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在内的英美文学教育无疑是促使大学生提高外语水平和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要阶段,其可以增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充分了解,达到既能够通过英语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文字的形式)与国外人士进行沟通交流的目的,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的生活描述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进而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见识,启迪自身的心智。

在课堂内外,大学生通过广泛阅读英美文学名著和其他文学作品,或者通过积极参与英美文学诗歌的朗诵、戏剧的表演,或者通过潜心编写英美文学故事等形式,能够有效突破和摆脱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时数的极大限制,促进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比如,按照教师的教学安排,大学生选读了英国小说《简•爱》,在阅读该篇小说的基础上,大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主题要旨、主角的性格品质、人物的心理刻画、情节的演化设计、叙述的展开角度、特定的风情描写、独特的语言风格等等,驾驭和运用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用心灵去感受小说《简•爱》所具有的经典神韵和无穷魅力。总之,接受英美文学教育能够直接促使大学生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水平,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形成高尚的人文学术素养。其次,大学生通过接受英美文学教育,可以拓宽其生活观察视野的范围。在未接受系统的英美文学教育之前,大学生的生活观察范围比较狭窄,往往仅仅着眼于中国的传统生活感悟与风俗习惯。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了解英美文化背景,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和人物发展轨迹,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英美民众争取自由、竞争协同的历史进程等等都会对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人生境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启迪,拓宽其生活观察视野的范围。西方历史、西方风俗、西方礼仪、西方宗教、西方科技等蕴涵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点点滴滴文化传统和其他学科知识,都可以有效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观,丰富和增进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国际视野,使大学生在了解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知生活、领悟人生、追求价值、树立尊严和强化责任。

西方文学作品当中所容纳的智慧与情感、经验与收获、原创与想象、健康与审美等艺术思想和意识也可以说是其复杂社会生活的一种高度浓缩,可以充分激发起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开阔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智慧。再者,大学生通过接受英美文学教育,可以训练其独立思维观念的形成。独立思维、自主思考应是当代大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英美文学教育凭借其得天独厚、洋洋大观的人文学科优势,在训练大学生独立思维观念的形成方面卓有成效,应成为培养大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训练的较佳平台。通过接受英美文学教育,大学生可以对某种生活现象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发表不同看法,采取对比分析、甄别鉴定等形式透过事物产生的一般现象来观察本质,探究文学作品故事情节背后所深藏的现实主题,逐步形成带有批评性的独立自主思考能力。尽管这种独立自主思考的过程较为复杂和漫长,但是其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视角,培养了他们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这不但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西方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也可以使他们由于采用了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验而感知到了乐趣,从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科研探究。总之,大学生主动参与探悉西方文学作品内容的过程,就是渐次培养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分析力、准确的表达力、独立的思考力的关键过程。

二、英美文学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

文学论文范文参考英文第三篇

Disappearingfrompromisedland:Jonestowninthehistoryofamericanculture:JohnHall,newJersey,tradebooks,XX+pp$religion,January,Davidchidsterskinheidesshavedhisheadforbattle:ahistoryofamericanBaldculture:JackBmooreBowlingGreenStateUniversitypressGreen,ohiopphardback$softcover$Journalofcriminaljustice,issuepageBettydobrathistyofasianamericanpsychologyoriginalresearcharticleonculturaldiversityandminoritypsychology,issueoctobereditionFredericktLLeong,SumieokazakithereturnofculturalhistoryliteraryhistoriographyfromnietzschetoHaydenwhite'sresearcharticleahistoryofeuropeanthought,Vol.p.,Hanspeters.

中文翻译:

《从应许之地消失:美国文化史上的琼斯镇:约翰·霍尔,新泽西州,交易书籍》,xx+pp$宗教,1月出版,大卫·奇德斯特斯金海德斯为战斗剃光头:美国光头文化史:杰克B摩尔保龄球格林州立大学出版社(BowlingGreen,俄亥俄州pp精装本$软封面$刑事司法杂志,卷期页码BettyDobratzhistyofasianamericanpsychology原创研究文章文化多样性和少数民族心理学,卷期10月版FredericktLLeong,Sumieokazakithe文化历史的回归文学史学从尼采到海登·怀特原研究文章《欧洲思想史》,卷期第页,汉斯彼得S。

文学论文范文参考英文第四篇

浅析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摘要: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英美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研究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对提高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有助于改进我国英语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育;重要意义

一、英美文学发展概况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现有教学模式及改革思路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还常常伴有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所以我们就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供大家选择: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一本完整的作品,学生才能对其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文学论文范文参考英文第五篇

论英美文学中的《圣经》现象

摘要:英美文学深受《圣经》影响,没有一部《圣经》,英美文学史就要改写。英美文学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英美文学中的《圣经》现象:一是《圣经》的观念和精神深刻地影响着英美文学;二是《圣经》乃英美文学创作素材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英美文学《圣经》观念和精神素材

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英美文学有两大传统根基: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与《圣经》。如果离开了这两大根基,英美文学就无从谈起。自中世纪以来,《圣经》有“唯一的书”和“书中之书”的称号,作为英美社会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发行量最大,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圣经》的观念和精神已经深深地渗透到英美人的意识之中。英美几乎所有重要的诗人、作家都与《圣经》中的思想和意象紧密相关。这使得客观、中肯地探寻《圣经》对英美作家作品的各种影响,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英美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英美文学中体现《圣经》观念和精神

《圣经》自始至终鲜明地贯穿着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精神,《圣经》中关于仁慈、宽恕和博爱的箴言和训诫比比皆是。这些箴言和训诫告诉世人,有了爱,一切过错和仇恨皆可化解,爱是把一切真,善,美和谐地联系一起的纽带。《加拉太书》(Galatians)云:“要通过爱心彼此服侍,因为全部的法律合成一句话,那就是爱人如己。”(Forallthelawisfulfilledinoneword,eveninthis:‘Youshallloveyourneighborasyourself.’―Chapter5,Galatians,newtestament)许多英美作家深受这一精神的影响,其作品中更是无时不刻不透露和表达着这一中心思想。

在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博爱是其主题思想。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它被世人誉为一曲永世不衰的“爱”与“美”的颂歌。通过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大家族的世仇纷争与两家儿女之间的生死恋,反映出原本美好的爱被邪恶的仇恨激起的械斗所破坏,而该剧的结局中却吐露出“和谐”的光芒,表达了向前看的积极乐观朝气昂扬的精神。

这里体现出了强烈的基督精神,即用“爱”去化解一切罪恶。而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从这个意义上说,恰是一对年轻的殉道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化解了两大家族之间的刻骨仇恨。

再如: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他也是一位虔诚的__徒。他一生的追求和所有著作,都与基督__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在代表作《复活》这部小说中宣扬宽恕和博爱,勿以暴力抗恶,提倡人性自我完善。

托尔斯泰认为男女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公爵和xxx玛丝洛娃精神上的“复活”,正是__精神的“复活”和人性的复归。聂赫留朵夫公公爵作为一个陪审官,当他在法庭上发现被告xxx玛丝洛娃正是年轻时代被他诱奸过的少女卡秋莎时,他良心发现了,并开始了一系列的忏悔赎罪活动,最后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感受到爱与善的力量。这表明了《复活》这部长篇小说所宣扬的正是《圣经》所倡导的博爱精神。

英美文学中,贯穿《圣经》仁慈、宽恕和博爱__精神的作品比比皆是,英美文学对《圣经》观念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人性原罪、上帝审判、神性救赎、道德完善、神圣之爱……要更全面地理解英美文学的艺术魅力,必须要对英美文学中的《圣经》的观念有深刻的认识。

二、英美文学以《圣经》为创作素材

“《圣经》虽不是文学书,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圣经》的意义对于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新启示”。圣经是文学作品永恒的母题,也是英美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由于《圣经》在英美享有广泛的读者,可以说,《圣经》中的故事和人物在英美国家是家喻户晓,作家引用或化用《圣经》典故叙事说理,更易为读者所接受,还可以丰富作品的涵义,深化主题。因此,英美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引或化用《圣经》典故。

1.直接引用。

最易辨认的是作家直接引用《圣经》的词句或人名作为自己作品的标题或人物名称,以便引起作品与《圣经》相对应的联系;或者直接引用《圣经》故事,作为创作素材。如:怀特的《乘马车的人》小说题目即:出自《圣经•旧约》的《以西结书》,暗示了小说精神折磨和赎罪的主题;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乐》等标题取自《旧约•传道书》第一章;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名著《押沙龙,押沙龙!》,从书名到故事情节都借用《圣经》中大卫王与逆子押沙龙的故事;戈尔丁的《塔顶》中的主人公牧师约塞林综合了亚当、该隐和撒当等三个圣经人物。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其题目便是摘引《旧约全书•传道书》第一章第五节中的一句话。这表明二十世纪英美文学和《圣经》文本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对应关系,在作品主题、人物等方面具有同一结构。

在二十世纪英美文学的重要作家中,自称“英国国教式的xxx徒”的t•S•艾略特较早提倡用“神话手法”来创作。而他的神话主要来源于《圣经》。艾略特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成功的运用了“死亡与再生”、“寻找圣杯”、“火与水”、“赎罪与救难”等《圣经》典故,挖掘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起来,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并且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象征意义,使其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采用特殊手法化用。

有些英美作家并不直接引用《圣经》的典故,没有走完全蹈袭的道路,而是根据自己思想的表达,对《圣经》典故原型进行变形处理。英国文学史上有着最古老的作品之一美誉的长诗《贝奥武夫》中就已谈到上帝,并说妖怪格兰代尔是该隐的后裔。该隐是《旧约全书•创世记》中的人物。他是上帝造出的第一个男人亚当和第一个女人夏娃的儿子。他出于嫉妒把弟弟亚伯诱杀了,因而成为世间第一个罪人。虽然《贝奥武夫》对《创世纪》的故事进行了变形处理,但说嗜血成性的格兰代尔是该隐的胄裔是合乎《圣经》精神的。

拜伦的神秘剧《该隐》,主题也是《圣经》故事。不过同情革命的拜伦在《圣经》故事的运用方面采用了偷梁换柱的手法。按照《圣经》的传统说法,该隐出于嫉妒,杀死弟弟亚伯,因而上帝罚他到处流浪,成了丧家之犬。然而在拜伦的笔下,该隐的形象却迥然不同。该隐对上帝的善表示怀疑,对父母和弟弟卑躬屈膝地趋奉上帝的态度和做法非常鄙夷。拜伦把魔鬼撒旦作为不畏xxx、渴求自由的化身,并加以着意刻画,让他开导和激励该隐去反抗贪得无厌、暴戾恣睢的上帝。

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作家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或人物的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和烘托作用。

不了解《圣经》故事背景的人,在理解这类文学作品时,便难免流于表面和肤浅。《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里,女扮男装的鲍西娅在法庭上以律师的身份出现,佯装驳斥巴萨尼奥提出变通法律的要求,让残忍的夏洛克在一片敌视的气氛中感到欣慰异常。

他情不自禁地欢呼道:“一个但尼尔来做法官了!真的是但尼尔再世!聪明的青年法官啊,我真佩服你!”这里莎士比亚就化用了一个《圣经》典故,《旧约全书•但尼尔记》说,但尼尔才智过人,判案如神。在法庭上孤立无援的夏洛克,在绝望中突然听到同情的声音,欣喜中称年轻的律师为但尼尔是很自然的。如果不理解莎士比亚的化用《圣经》的手法,对这一幕戏就很难理解通透。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典籍,它更是一种思维、情感方式,它的观念和精神深远地影响了英美人对历史社会、人类命运、个体生命等问题的看法,使罪与罚、道德与上帝、生命与永恒、仁慈、自由、博爱、平等、良心……成为了英美文学创作最基本的思想内容。浮在海洋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尖端只是整个冰山的一小部分而已。恰似《圣经》之于英美文学,就是冰山的基础同山巅的关系,英美文学作品中有时一行诗,一句话,甚至一个语词,后面都有丰富的《圣经》故事做支撑。

参考文献:

[1]nortonanthologyofamericanLiterature.RonaldGotlesmanet.al(ed.),newYork,1979.

[2]theStudentBible,newinternationalVersion.ZondervanpublishingHouse,GrandRapid,michigan,1996.

[3]Bossmurfin&Supryiam.ray(ed.)theBedfordGl-ossaryofCriticalandLiteraryterns.BedfordBooks,newYork,1998.

[4]钱青等:《美国文学名著精选》,商务印书馆,1994。

[5]朱维之:《__文化》,上海书店,1992。

[6]郭海博、李山:《圣经语典与妙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7]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8]艾略特:《__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xxx。

[9]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0]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