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教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5:41:25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网络文化思政理论教学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网络,作为不同于报纸、电视、广播等的一种重要传播媒介,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推进的校园网络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校园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入到了高校建设管理的各个领域。本文将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相关研究,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校园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指高校校园中,由教职员工,尤其是作为校园主体的青年学生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通讯手段的大量使用,所形成的虚拟社区文化和这些网络手段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情感、思想多个层面在内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它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并在网络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它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互交错相互渗透并互为补充。

1.1高度参与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由于传播的技术性、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多元性,极高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开阔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获得独立、自主、个性发展。高校学生高度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中,不仅被网络文化层出不穷的新思维、新信息影响,同时也积极地使自己成为主体,个性得到发挥并被认可,创造出新的思维或新信息,影响和带动他人。

1.2社会趋向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广泛,传递快捷,功能多样的特性,使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文化创造和享受不再限制在校园范围内,因为网络特性打破了信息获取和交流的空间,即使是高校范围内的信息也可能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造成社会影响,可以说高校问题网络化、社会化的趋势明显。

1.3价值多元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带来了内容的多元化,既给主流文化提供了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的机遇,又给非主流甚至反主流文化以发展空间。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如何在价值多元性的网络文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正确的是非观显得极为重要。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下思政课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2.1校园网络文化对以德育占主导地位的思政理论课的挑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强意识形态性与网络文化的泛意识形态性存在矛盾。在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中,各类价值取向、道德取向、政治取向杂糅,对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政治信仰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从而直接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中共的教育基地,其使命就是给受教育者以正确的社会价值、社会伦理引导,最大程度限制网络的泛意识形态化和最大程度发挥思政课教育的功能,并将二者统一起来是当前思想政治课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2校园网络文化对传统思政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长期以来,思政课都是采用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从这点上说应该是成功的。但在网络时代,广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可以更直接地接触社会,他们所受到的潜移默化不再只是思政教育者的熏陶,而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影响。另外,校园网络文化存在大众效应,使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控制力衰减,有效引导学生舆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功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提出了一些挑战,教师引用的知识和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极为重要。

2.3校园网络文化对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挑战

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通过网络进行的工作、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参与创建的网络媒体传播内容,与其在网络内容影响下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共同构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核。因此,校园网络文化就成了一种。教育者在各参与主体都平等活地共同参与构建的文化体系中,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而是兼有“传播者”和“导师”的双重身份,他们对受教育者是提供“影响”、“选择”和“引导”。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育者须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来直接提升育人效果。

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3.1加强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多渠道唱响主旋律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灵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有基础、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网站;坚持积极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凸显校园网络文化主旋律,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促使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以主动的姿态对大学生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反馈,使之成为配合思政课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同时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增大网络信息中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信息比重,让大量具有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当代大学生的周围,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精神家园。

3.2革新思政课教学方式,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相结合

从心理学上说,学生接受任何一种思想或观念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首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学生经过一定的认识过程,最后趋于理解和固化,形成认识事物判断事物的内心准则(见图1)。根据图1,思政课的教学应采用教师讲与学生做的教学模式,做到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相结合,结合教材知识点选择社会上一些颇具争议的社会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展开讨论。

3.3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素养,构建学习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因此需要具有比普通教师更丰富的知识、更深邃的思想、更高远的境界,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全方位素养,根据这个特性构建学习型师资队伍也是与时俱进。当学习意识转化为一种理念之后,这种理念会成为一种习惯,习惯必然会带来收获,而日益深入人心的学习理念会在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里开花结果,最终实现个人及组织的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2

abstract:asthenetworkisgraduallypopularincolleg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ampuscultureandthenetworkismoreandmoreclosely,andthecampuscybercultureismoreandmoreimportantinthecampuslife.inthenewperiod,thecampuscyberculturehasbecometheinevitablechoiceforbuildingthecampuscultureoriginality.thispagerisbasedonanalyzingtheexistingproblemsoftheconstructionofcampuscyberculture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about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campuscyberculture.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高职高专

Keywords:campusculture;campuscyberculture;highervocationalcollege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81-02

0引言

校园文化是一种植根于校园,以师生为主体,以文化活动、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1]。高校校园文化则是在大学特定区域产生的校园文化,它包括生活在大学校园的每一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及其在物质意识形态上的具体体现。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会重要意义[2]。但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网络文化已逐步成为师生消费的文化主体,传统的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弱。为了继续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创新形式,丰富内容,通过校园网站、校内论坛、网上社区等载体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重塑校园的归属感。在此种情况下,校园文化特有的文化内容与网络文化的创新载体相互融合,促进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生活、学习及思维方式,其高质量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深化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

1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1.1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虚拟展现校园网络文化是在校园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校园文化现实,具有校园文化的实际内涵,但又带有网络的虚拟性,是校园文化的虚拟展现。由于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要依附于校园文化的普遍价值才能得到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同[3],而且在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所展现的内容几乎全部来自日常校园生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校园网络文化就是校园文化现状以及校园文化未来规划蓝图的模拟。

1.2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延伸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网络文化对校园的不断渗透,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渐弱化,学生自主教育与参与教育通过网络日益得到加强[3]。学生消费的文化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校园文化,仅仅把校园文化搬上网络,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校园网络文化首先是校园文化的模拟,但它不是简单的复制或选择性的报道,而是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延伸。它既有校园文化的客观现实,又有网络文化的高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和资源共享性,不仅可以破除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时空局限,还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刺激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其交互性和虚拟性,弥补了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中师生交流少的不足,有利于活跃参与氛围,使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更强[4]。

1.3校园网络文化是新时期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在高校更是如此。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以及新时期师生关系转变的影响,学生的主人翁精神逐渐淡化,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越来越淡薄,正常的师生互动行为也越来越少,师生关系淡漠。而校园文化建设又由于缺少教师的参与,内容缺乏先进文化理念和丰富内涵,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弱,传统的育人功能难以发挥。校园文化内容匮乏,归属感缺失,学生心理危机频频出现等都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种情况下,通过校园网络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增强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吸引力,重塑校园文化归属感,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得更好。

2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我们就“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题对广东省高职高专层次的院校进行了网络调查,并对个别院校派发了2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答卷193份,占总数的96.5%。通过分析、汇总,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领导认识不到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高职高专院校领导普遍只认识到校园网络作为学校网络宣传平台的作用,没能站在弘扬校园文化的高度深入思考将校园网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对具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认识,在人力、物力上投入不足。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办学业务,或忙于联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或忙于筹集资金大建特建实训场所,无暇顾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致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残缺,应用维护经费难以到位。

2.2校园网站建设功能模块不完善,文化建设栏目少我们通过调查统计发现,100%的高校都建设有自己的校园门户网站,并建有不少信息化平台,但在校园门户网站开设校园文化、校内论坛、学生社区、电子资源共享平台等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栏目的学校只有39所,占院校总数的60.9%。而在这39所院校中,相关栏目内容丰富的院校只有16所,仅占院校总数的25%。大部分院校的门户网站及信息平台除了办公自动化应用和教学资源管理外,就是校园信息的报道,极少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弘扬校园文化更是无从谈起。

2.3师生参与缺位,校园网站内容缺乏内涵,吸引力不足经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经常访问校园网站的师生用户仅占在校师生的4.7%,而只是偶尔访问的师生则高达76.8%,校园网站的吸引力严重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校园网站内容单一,更新速度慢,缺少内涵。由于校园网络文化是新生事物,其建设缺乏经验可鉴,一直以来不温不火,内容乏善可陈。而职业院校对教师技能和企业经验的要求又迫使教师忙于参加技能培训或下企业,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热情大大减弱。教师参与的缺位,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少内涵与凝聚力,从而导致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不高。另外,大部分学校未注重学校自身历史渊源和校园文化特色的挖掘[5],仅仅根据行政指令开展一系列例行的教育活动或社团活动,所谓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内涵,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往往又来源于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力明显不足。

2.4校园网络沟通渠道少,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我们经过统计发现,在调查的64所院校中,开设校园论坛、网上社区等交互平台的院校只有14所,仅仅占院校总数的21.9%,即便开设了互动平台的院校,对学生的过激言论也往往是重堵不重疏,方法欠妥。一些高校管理者对校园论坛、网上社区等互动平台的性质、作用、运行规律缺乏理性认识,往往因噎绝食,抑制校内交互平台的发展,甚至完全堵绝校内互动沟通的渠道,使校园网络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6],严重打击了师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加强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在国家教育部16号文的指导下,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体现自身的职业特色,将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好文化育人的功能。经过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加强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3.1提高领导认识,更新建设理念,合理配置经费投入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的建设,同样,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也包括校园网络硬件环境的建设,但硬件环境建设必须遵循够用、实用的原则,避免过度建设和资源浪费。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发现,凡谈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强调网络硬件环境的完善,却极少谈及应该如何合理配置经费投入的问题。而从目前的建设现状来看,高校领导往往也只重视网络硬件环境的完善,对具体文化建设缺乏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经费几乎全部投入到硬件环境的完善上去,而投入到具体文化建设的极少。然而,由于网络硬件本身固有的损耗,对其投入无疑是一种消费型投入,若一味追求硬件环境的先进、完善,却没有加强现有环境设施的使用,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将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因此,必须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更新建设理念,既要抓硬件环境建设,又要抓具体文化建设,从经费上保障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既有平台可用,又有丰富的内容投放,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3.2提高师生参与意识,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吸引力为了体现学校的先进文化理念和整体价值取向,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师生共建,增强师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并把行政办公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逐步移到校园网络,把网上的虚拟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融入到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当中去,逐步培养师生的参与意识。只有使师生置身其中,才能让其切身感受到点滴的进步,从而增强其责任感。

此外,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络平台的交互性和开放性,打破时空限制,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活跃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促进特色校园网络文化的生成[7]。通过建设专题网站,开设网上社区互动栏目,搭建视频娱乐平台等形式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逐步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

3.3深度挖掘特色与内涵,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归属感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必须体现国家教育部16号文的办学精神,在文化内容建设上融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理念,突显“职业”特色。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清醒认识自身的目标定位,不盲目照搬其他学校的建设模式或公众网上社区的套路,着力于自身历史渊源和校园文化特色的挖掘,创建反映自身特色和内涵的栏目,增强师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亲切感。

一些学校常抱怨毕业生对学校越来越没有感情,其实这得归咎于商业功利主义运作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人文关怀导致的归属情感缺失。要想重现昔日师生的深厚情谊,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借助校园网络媒体搭建校友文化平台,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丰富人文关怀,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归属感。暂时的文化现象往往因为经不起时代的冲刷而显得苍白无力,只有那些具有深厚内涵、饱含本校师生归属情感的特色文化才能在师生中得以传承。因此,必须注重自身特色的挖掘和内涵的提炼,以独具特色的内容和文化魅力吸引学生,从而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归属感。

3.4理性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活泼性,活跃校园网络互动氛围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理性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活泼性,如果过分强调意识形态教育的严肃性,缺乏大学人文精神的思考,将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一厢情愿的困境,而增加其活泼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则更显成效。另外,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更有利于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的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青年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又年轻气盛,容易偏听偏信,助长不良舆论的散播,学校加强舆论监管无可厚非,但若采取消极的办法生硬地堵、删,而不是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则适得其反。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的信息素养越来越高,其自主意识也越来越强,一旦自觉知情权与发言权被剥夺[8],就会选择微博、社会论坛等途径发泄,使矛盾扩大化,不利于舆论的平息和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创新教育形式,灵活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活泼性,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开设时事论坛、名家大讲坛等形式充实教育内容,增强师生互动,使校园网络舆论得到及时疏导。

3.5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保障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成熟的制度文化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必须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从机制上保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制度文化的建设包括网络使用制度、信息安全制度、人员管理制度、培训进修制度等的制订、完善和落实。另外,必须创建一支高素质的建设队伍,那是校园网络文化焕发活力的基石。一支高素质的建设队伍,其成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信息敏锐性,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发现文化建设的兴奋点,懂得更新文化建设理念,创新文化建设形式,促进文化精品的生成。一般来说,这支队伍由政治辅导员、校园网络舆论领袖、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专家领导等人员组成,既可以监督引导舆论,又可以释疑解惑、辨析商讨,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深层次、高品位发展。

4小结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其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成熟必然需要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校园文化的沉淀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同样,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也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立足于自身的教育层次和文化需要,以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为指引,建设师生喜闻乐见并具备自身特色的文化内容,让其伴随院校的发展,不断凝聚精华,逐渐深厚自身的内涵。此外,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不管是硬件环境建设还是具体文化内容建设,都需要制订一个周全的规划,以保证其建设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促进文化的传承、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周运来.大学文化传承与发展[m].长沙:岳麓书社,2009:2,5-6.

[2]广东省教育厅.2011年广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公布[eB/oL]./2011-10-18.

[3]赵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传播,2007(5):150.

[4]敬菊华,张珂.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34-135.

[5]张松平,蒋小丰.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09(12)下:228.

[6]林曦.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J].北京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265.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校园网维护网络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220-01

1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水平

首先第一点,我们必须要不断加强校园网的基础建设水平。校园网站的建设等,特别是对于校园门户网站的建设,更是反映了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重要的窗口,是体现科研文化软实力水平的主要的渠道。因此,学校应该继续巩固校园的BBS“校内用户信息交流平台”以及“用户实名注册”等两个关键环节的严格的管理,建立并且不断的完善网上信息等,不断的分析系统,校园网络服务管理系统,以及校园在线网站管理系统等。

其次来说,对于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建设对于校园网的基础之上,抢占舆论的引导,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及管理的主要人员等,不断的提高公共艺术的在线指南操作,并且进一步提升在线的针对性,亲和力以有影响力的舆论引导性以及有效性。网上舆论引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解决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联系到现实中来,不断的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2不断建立高标准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

(1)不断的发展比较积极并且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方面的相关产品。学校作为培养校园网格的建设者以及可靠接班人,是在当今社会主义前锋的位置上的,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关键是要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方面的更新产品,不断提高校园网的全面服务学生的学习功能[2]。因此,高校在着力于构建校园网站建设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鼓励所有对于该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团队,优秀学生的教育以及成长类网站,网页,博客等,比较适合用于生产在线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作品,并且实现相互方面的联系,积极的传播科学思想以及先进的文化理念建设等方面。不断的加强校园网络文化方面的建设,不断的扩大无线网络,电视网络平台等,为文化传播,即时通讯工具,博客,移动互联网等方面的新兴技术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得到大力的发展,受到老师和学生热烈欢迎,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方面的相关产品。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建设舆论导向的。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建立起网上主流舆论性。并且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实时性等相关的特点,积极操作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通过沟通,互动和网上虚拟以及现实等方面结合起来,使网络真正的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相结合起来,并且起到了学习,传播文明的作用。校园网络文化形成规模,共青团网站建设成为学生与学生,老师和学生,学校的老师和桥梁。

3结合学生的实际,并且不断的开发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等

(1)结合学生的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种新的载体以及手段,实践活动的形式是虚拟的,但教育的对象和内容确是最真实的,活动的组织和发展等,要适应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实用性。因此,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活动应当注意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于新颖的形式等方面,来吸引学生们的主动参与,只有现实以及虚拟活动作为重点,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相关特点充分的结合起来,不断的加强补充,互补的作用,建立良性机制,使校园文化网络建设活动,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注入的新的活力。

(2)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相关的协会以及社团的建设。“校园网络大大的增加,你可以加入一个社区的数量增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无论其地理位置以及时区差异。”积极的挖掘利益网络技术等,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有效的措施以及开放的平台等,例如,社区组织网络活动,以此形成网络协会,学生电脑沙龙等,该协会包括了多个计算机方面的学习兴趣小组,例如,网络多媒体组,网络技术组,网络程序员,共享的网络技术,网络知识和资源的共享,由每个组的老师负责安排,学生们自主的学习,并且定期的检查结果表明,这种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竞争与相互学习的意识。

4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为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相关建设,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的精英队伍,掌握思想以及文化教育活动,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的最关键的地方。因此,学校必须是网络管理人员到学校人才发展的总体规划性,主要通过以下三个大方面来进行团队的建设:

(1)不断开展“网上辅导员”的方法。要通过举办网络培训的方式,加强相关教师工作的培训,并且不断提高网络方面的主动意识,不断加强网络技能操作,让大家了解以及全面掌握校园网的特点以及规律,尤其是在校园BBS的基本功能以及管理方法的方面,要不断让学生成为“网上辅导员”。

(2)建立起“网络评论员”的相关机制。目前,部分网上缺乏的网络主导问题,主流舆论的原因导向,要创建不断的丰富,并且熟悉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性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文章,吸引学生们进行点击,并且到网上,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有效地把握以及引导校园网的动态建设。

(3)要定期组织安排学生到“红客”的团队学习。要建立起“红客”的队伍,在校园网信息方面进行监控,积极的舆论导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还要积极与校园民歌等网络论坛等与学生站群沟通以及交流,要与他们保持密切的接触,并且注意培训坚定的政治立场。

参考文献

[1]蔡一闻.浅谈如何优化高校网络运维管理[J].科技资讯,2009(10):31-32.

[2]杨尚霖.网络管理与维护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李黎.internet网上个人信息安全与防范[J].滁州学院学报,2004(4):102-104.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10

1引言

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是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如何确保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的建设成为构建和谐国家网络文化的重要部分,需要高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这与国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相关规定不符。第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多种多样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有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对学生的身心伤害非常大。第三,网络世界中低俗文化给校园的网络文化的构建带来了负面影响。

2以网络化方式构建高职院校网络文化

以网络化的方式构建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就是通过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来构建校园网络文化。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实现。

2.1正确定位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是要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要想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融入新的和谐的思想,和谐的思维方式和和谐的行为及规范[1],这样既可体现和谐的时代特征又可展现高职院校高雅的网络文化品位。当然高职院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校园网络文化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掌握网络业务技能,能够胜任学生思想和网络教育的工作队伍。第二,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在行为上约束学生,在技术上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从而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

2.2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高职院校要想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除了要重视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要完善校园网络物质基础设施。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对校园网络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提高物质基础设施水平。如完善图书馆和办公室的网络,在校园信息中心开通电子邮件等业务,同时开发一些具有思想性、娱乐性、知识性且操作简单的应用软件供学生上网使用。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从而为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提供保障。

3深化网络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传媒文化,任何不同的文化传播和碰撞都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冲突。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实现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如教务处、党组织和学工部等机构联合构建具有校园特色的学校主题网站,网站内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2],并以此成为网络教育的实践基地,在实施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开创新的网上教育方式,将网络教育理论科学的应用于教育实践,形成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教育的探讨体系,从而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

首先,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为导向,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建设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过程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文化主旋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网络这一新媒介,将网络建设成为校园健康文化和积极思想传播的主阵地。

其次,完善网络基础,坚决制止有害信息的传播。高职院校应该重视网络硬件设施的完善,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第一,对于校园网络资金的运用要重视实效。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更新速度非常快,所以校园网络的建设必须做到综合规划、整合资源,网络建设按高标准、可拓展的依据来进行。技术人员要对计算机设施进行定期维护,软件的更新以及网站资源的充实,以此方能保证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长久应用和不断升级。第二,合理配置校园网络资源。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学校公共服务类软件的应用,充分发挥该类软件和系统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信息,思想交流,表达诉求的网络平台,并在平台上推广集思想、娱乐、知识为一体的软件应用。第三,校内网络管理制度应该从严治理,提高校内网络行为的监控水平[3]。在学校内网络的使用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来进行,实现上网实名制,统一管理校内网络用户。此外还应借助先进的防火墙技术和抗病毒技术抵制有害信息的入侵,打造一个绿色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

最后,提高校园网络工作队伍素质,从而确保网络文化正确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准的网络文化队伍是高职院校构建符合时展要求的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保证。第一,因为校园网站需要精通计算机技术且思想政治水平高的工作队伍来进行建设和维护。第二,将网络工作队伍建设成具有网络宣传、计算机技术过硬、舆论引导的高级团队,并通过扶植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教师和学生成为校园网络的意见领袖,可以实现网络信息在学生中有选择性的传播,减少学生接受不良的信息,降低负面信息的影响,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提升[4]。

5结语

网络时代对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应对网络带来的冲击,采用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打造高水准的具有攻坚能力的网络工作队伍构建符合时展的校园网络文化。相信通过学校以及其他力量的努力,高职院校可以成为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基地。

参考文献:

[1]陈春萍.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2):85-90.

[2]毕红升.论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解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3]邵一江,黄雄英.浅析新形式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12):12.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创新能力;文化环境;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16—03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应运而生,并且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高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并不断实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价值,成为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阐释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就是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中,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大学校园为空间,以大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数字化文化、信息化文化和群体文化,它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高校网络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三个层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主要是指大学生和教师所使用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上网设备等具有实体性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例如,数字图书馆设备、电脑、手机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主要是大学生和教师在网络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总和,例如,网络语言、网络视频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主要是指大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网络规范、管理制度、行为制度等规范体系,例如,校园网站的管理制度、网络伦理道德等。

根据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的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网络把人类的活动从物理空间转移到虚拟的空间,通过技术使人们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进行交流、获取信息,人们的网络行为是虚拟的,人与人所建立的关系也是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即转变成一种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代码0或1来储存和传播。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包容的载体,它是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一个聚集地。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多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网络中进行融合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各种文化“和而不同”。

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平等性。在网络社会中,没有权威、没有中心、没有上下级关系,文化的空间向每个人开放,每个人都能取得传播和交流文化的权利,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人人平等参与。

4.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互动性。在传统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中,由于人的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等不同,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带来很大的障碍。基于平等基础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克服了这一缺陷,在网络空间里,交流的双方不会有任何的心理负担,人们通过数以万计的屏幕窗口进行交流、互动,实现了从人与机的互动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深入。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现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优秀的信息会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垃圾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校园网络文化过分强调了人的个性发展,这使大学生过分追求独特、另类的价值观。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网络技术的绝对优势,进行文化思想的渗透,推行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这对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也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过程,这既可以克服不良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减少网络中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让大学生认识到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增强大学生抵御能力,同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又可以弘扬高校网络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各类健康向上的信息传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曾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创新,一个国家就难以兴隆,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创新的过程,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培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参加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创新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既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创新方法和创新经验,同时又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平等性等特征,使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平等、自由地进行交流、创造,这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兴趣,使他们更喜欢参与高校网络文化的创新活动。总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既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又能增加大学生的创新经验,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信息时代到来,网络文化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当中,形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在丰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将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带人了高校校园文化中,例如,色情、暴力、迷信、反动等不良文化。这些不良文化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积极改造文化环境的过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可以使教育者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优秀的信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还可以抵制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把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给文化环境带来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创造出符合培养优秀大学生需要的文化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文化环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4.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采取以课堂教学、开会谈话、理论学习为主要的载体,并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法,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这是典型的外塑式、改造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也忽视教育评价、反馈环节,不能获得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随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教师更加重视网络的作用,并将网络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种学生与教师双向反馈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经常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进行指导。同时,教师能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依据反馈信息较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特点,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信息,获得学生的真实想法,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所面临的思想困境,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方向。随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将会创新出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艺术、载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思想模式。

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实现思路

1.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过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可以确保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可以增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鼓舞大学生的斗志,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可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高校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以及校园BBS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保证大学生思想的正确性。同时,高校要凭借着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特色红色网站,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宣传力度,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高校也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监控,使大学生在指定的网域内使用,对各个网络链接进行审查,制止学生对非法、不良网站的访问,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此外,高校还要提高校园网络监管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高校园网络监管人员应该定期进行政治理论课和专业技术的培训学习,使自己保持正确的思想觉悟。校园网络监管人员还要定期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信息进行检查、筛选,始终保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的优秀性,要经常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行为趋向,并及时地把信息反馈给各个院系,每个院系应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合理、规范上网。

2.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生成并表现出来的主动、主导、积极能动的性质”。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他们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创造性和、自主性。大学生自身应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享用者,也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学校要为大学生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创造提供平台,学校可以设立网络文化创新基金支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造,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校园科技创新大赛”、“红色网页设计大赛”、“电脑动漫设计大赛”、“电脑艺术设计大赛”等,使大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使校园网络文化不断地更新升级。同时,还要调动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自主性,即在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时候要使大学生树立以自我为主的主体意识。“这种自主性主要集中表现在自主认知、自主选择、自主思维、自主控制以及自主完善等方面”。学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公共政治课地位,还要注重校园网站的建设,在校园网上设立“红色回忆”、“入党指南”等模块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大学生应从自身发展出发,充分认知信息的价值,自主选择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文化,控制不良文化对自己的影响,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将优秀的网络文化内化,促进自我完善。

3.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教育。“所谓网络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网络道德规范是指在建设、管理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则,这种道德规范则包括来自个人心理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约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认知教育是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可以增加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将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体系,并在其接触和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可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能够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校园网络文化。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应该根据国家法律和传统的道德规范制定出完善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内容不仅要包括道德层面,还要包括法律层面。各高校应该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向大学生讲授网络道德规范以及网络法律法规的内容,例如,各高校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向大学生讲授这些知识。学校还可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月,各院系可以通过开晚会、座谈会、出板报等形式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同时,可以请公检法部门的领导给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座谈会,向大学生讲授网络犯罪的案例以及惩罚措施,增强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同。

总之,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推动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也日益繁荣,并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也越来越大。要想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价值,扬长避短,就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技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已日趋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的阵地。随着国家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和加强管理,技校也应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一、建设技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意义

1.社会发展对学校的要求

技校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技校的传统办学理念,在技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始发生空前变化。根据教育需求,师生可以进行多种有利与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空间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种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网络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育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育为模式的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给学生创造的网络阅读、网上答疑、网上练习、网上交流等条件,打破了社会、学校、班级及学科的界限,实现学习的多元化,全方位地满足学科和教学的需求。

2.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各种事物都在飞速地发展和变化,技校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和社会紧密连接。网络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可以在融合传统文化及原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校园网络文化,不断站在技校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吸取新思想、新理论、新技能,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变成传播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与高校文化和谐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提高技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技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针对技校学生的特点,面对校园枯燥的学习生活,技校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网络。校园网的建设使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地释放自己,放飞心情,娱乐身心,实现内心的和谐及人与校园之间的和谐,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因此,这就要求技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4.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校园网络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方向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技校可以通过网络文化建设,展现学校的整体容貌、学校的教风、学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全体师生员工的道德水准、为人处事能力、心理认同和世界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协调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关系等形式,使学校内外各种社会关系实现沟通和协调,达到校园文化中各个方面的和谐。同时,校园网络可以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师生通报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项。学校通过网络传播新闻信息这张晴雨表来消除周围信息的不确定性,同时,更能利用网络同外部进行广泛交流,获取大量的信息,从而为技校校园文化注入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比较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网络文化还缺乏一种必要的社会约束机制,网上活动隐蔽性大,有的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而厌恶现实、思想消沉、对什么都无所谓,“游戏”人生,色情、暴力信息等不道德行为和黑客攻击、诈骗、等犯罪行为,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冲击,因此必须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

三、多途径加强技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建立实时信息窗口

针对技校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潮流,为学生提供时政、体育、娱乐、健康等方面的信息咨询,设立技校教育资讯、校园采风、热点问题专题等栏目。引导技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的平台,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锻炼技校学生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同时给学校提供一个了解学生的平台,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发展方向和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建立网上理论学习平台

网上学习平台可以给广大学生提供理论学习的窗口。学校可以把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以及培训目标放到平台上,方便学生及时了解专业的要求,自己要学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同时把学校的规章制度、校规校纪等发到平台上,让学生了解,按照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律。

4.建立展示窗口

展示窗口是给广大学生提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平台,也是学校展示自身特点、办学水平以及让社会了解自己的一个平台。展示窗口设置校园生活、校园风光、名师、优秀学生、优秀班级、就业单位等栏目,便于学校广大学生广泛了解校园学习和生活,展示技校学生的青春风采,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信息,让社会从多个角度了解学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四、对技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

1.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教育师资队伍

加强技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熟悉技校思想政治工作、熟悉网络技术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样可以充分起到引导者和把关人的角色,利用网络化的教育手段,获取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或清除,引导学生利用正确有益的信息,发挥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时性、主动性和服务性。

2.做好网上管理和监控工作

一是要根据技校工作需要建设和管理,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认真规划和部署,努力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二是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方向,强化管理意识,加强检查和监控,促进宣传思想教育的有序性,防止不良信息进入,为技校校园网络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3.虚实结合,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种新的载体和方式,其形式相对现实活动而言是虚拟的,但其教育的对象和内容是实在的。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注重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技校必须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防止和抵制各种消极舆论、落后文化、腐朽思想乃至自由化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和渗透。

4.网上与网下结合

网上与网下结合,增强时效性育人功能。技校在校园网络建设时只有把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结合起来,网上与网下相统一,注意突出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形成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良性机制,才能使校园网络文化焕发新的活力,真正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杜丽娟.浅谈互联网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对策[J].福建电脑,2010(11).

[2]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中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7).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对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未来需努力的方向做了明确地阐述。

营造文明、和谐、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增强师生的网络信息素养,以积极态度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是一种有效途径。研究基于学院10系2部的学生开展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300份,收回266份,回收率达88.7%。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校园网络文化在学院发展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网络资源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学院特色的文化向上传播得到了加强,网上舆论窜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但在软硬件建设和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1]。

一、校园网络文化定位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表达形态,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对校园文化的模拟、再现和延伸[2]。校园网络文化集传媒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娱乐功能、意识表达汇聚功能、社会动员功能、社区互动功能于一体,它包括校园文化在校园网的体现与延伸、校园网站建设、网络课程、网络自动化软件等内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服务目标立足在校大学师生,因此,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应打造既时代感鲜明又能贴近我院学师生生活、既能吐槽又能畅想、既能八卦又具有浓厚归属感的文化。

二、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1、全院师生都能清楚地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深远影响。问卷调查中,50%以上的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现状较为满意,91.7%的学生支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但26.3%的学生表示缺乏信心,怕半途而废。

2、学生对目前校园网络文化不太满意。有43.6%的学生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必须是先进且重要的文化,53.4%的学生认为目前学院的校园网络文化良莠不齐。校内的网站未开通任何BBS和论坛贴吧,54.1%的学生坚决支持开放社区及论坛,若开放则会增加访问量。

3、现代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体现为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不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违法活动等,而我院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有待提高。77.4%的学生听说过《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其中28.2%的学生知道公约的部分内容,仅有1.5%的学生清楚知道全部内容,其余的学生只是听说而已。问及能否自觉遵守时,69.5%的学生都回答可以遵守,但是连内容都不清楚,何谈遵守。37.6%的学生网络上不文明的言语动机只是为了发泄一时的不快,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冷静对待,即便别人恶言相向,也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绝大多数的学生沉溺网络,而网络的应用情况不太乐观。87.6%的学生都不能合理分配上网时间,每天上网的时间比例为50%以下,仅有38.7%的学生上网时间比例在20%以下。266份问卷调查中,所有的学生都上网,上网率高达100%。其中,57.9%的学生浏览新闻、收发邮件,58.7%的学生看电影、交友聊天、玩游戏,40.2%的学生下载电影、歌曲、软件,27.5%的学生写博客、逛论坛,22.6%的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网上购物。我院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为了放松娱乐一下,偶尔打游戏,大家认为打游戏很无聊。

5、学生使用的校园网络服务少,校内网站的影响力有待提高。一方面,学生很少浏览校园网站。72.2%学生浏览校内网站的时间比例不足20%,59.4%的学生偶尔访问校内网站。学生都是被动的去浏览校内网站,69.5%的学生为了查询成绩和教务处的通知、选课等原因才访问,28.6%的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网站查书,34.2%的学生会浏览学院和系(部)学生工作的通知。另一方面,学生经常使用的校园网络服务很少,只有不到44.3%的人会浏览校内网站的新闻,26.3%的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资源,21.3%的学生利用数字化平台,14%利用精品课程网站,16.7%利用其他校内服务。

6、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72.6%的学生认为互联网推进学习是可行的,但是只有21.8%的学生学习进步了,18.8%的学生认为学习条件好了,剩余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毫无影响、甚至学习退步了。这是由于在266位上网的学生中,45.1%的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查找资料,其中仅有15.4%的学生会阅读本专业的文献。

三、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不足

1、重视显性文化,忽视隐性文化建设。学院重视学院主页、办公系统、教务系统等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重视学生的“两课”教育,但是,缺乏网络道德和网络自律内容地传播。学院网站因循守旧,吸引力小,内容创新性差、缺少特色,缺乏激励人心的事迹。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关心的问题没有设置相应的专栏,比如工作专栏、校友专栏。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档次不高,缺乏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封闭型的活动较多、对外吸取和辐射较少,与校外联系少、各系(部)互动性差,缺少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一方面,校内网站建设不够规范有序,网站页面老旧、板块单一,缺少科创类的新闻,没能利用好论坛的功能。另一方面,没有搭建一个平台加强各系之间的网络交流。68.8%的学生愿意增加喜欢的栏目后增加浏览学院主页的次数和时间,学生希望增加师生互动交流栏目、名师访谈、专栏课程辅导答疑解惑专栏、校规专栏、网络竞赛栏目等。

3、校内网站的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布局不够清晰,学生只知晓一些常见的校园网络服务,对于新增的校园网络服务一律不知。比如我院学生处的部门网站下设有心理咨询交互平台,但是多数学生却不知有此交流平台。

4、一些错误观点和不良情绪的网上传播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我院学生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到网络垃圾信息和错误观念的影响。目前,我院虽然有舆论监控的机制,但是缺少一套全面、完善的网上舆论系统,导致不能及时地发现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情绪,因此也无法做到因势利导。

5、部分网络服务(如教务、选课、网络下载等)使用不便利。由于服务器老旧导致反应速度过慢,部分学院网站有时会出现打不开的现象,尤其是学生选课期间,选课系统并发访问数超过1000人,导致系统瘫痪,急需解决。

四、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方向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校园网络文化队伍,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向深层、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3]。

2、加强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校园网络技术应先进,并且能够提供快捷、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使用的便利性。首先,应加大网络基础建设力度,加宽带宽,使网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优化网络拓扑,增加资源共享的力度。其次,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为校园网络文化的繁荣提供技术支持。另外,每年有目标、有计划进行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拥有一大批校园网络精品课程,开展网上教学课程。

3、校园文化形态多样,选择多。校内网站的应多样化、创新能力强、积极发展新的网络文化项目形态,加强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应增加娱乐教育板块。一方面,可针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活动。比如网络竞赛、网络的部门招新,构建大型的校园网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增设学生感兴趣阅读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如:动态信息(新闻消息、通知公告)、文艺原创(小说、动漫、摄影)、师生论著(人物专访、成果推介、科创心得、博客播客)、影视作品(视频新闻、校园DV)、高教集萃(大学讲坛、名家新论、高教研究)等。

4、校园网络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突显,文化品牌鲜明。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主流舆论的网上传播,构建网络德育平台,使得学生遵守网络道德和网上文明公约应向日常遵守社会道德一样,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还应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最广泛地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树立典型的人物、典型事迹,结合自身特色,办出符合学院特色的网站。

5、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师生感兴趣的栏目,使每位师生都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我院学生的网络利用情况不太理想,需要以正面方式加以引导,让更多的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宣传社团活动、组织参加各种志愿者义务劳动、宣传一些身边先进事迹。希望增加的栏目有:名师访谈、答疑解惑;网络竞赛、提高素质;八卦风云、知身边事;特色专栏、因时而异(如校庆、运动会专栏等);建院好声音之网络K歌;走进名企、与外联系;活动通知、与时俱进等。

五、总结

我院的校园网络实现了全面覆盖,光纤覆盖了所有楼宇。校园网络服务体系也在逐渐完善,形成了以教学、办公、科研管理为主的服务体系。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也日趋健康、和谐。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建设和管理方面肯定会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水平也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必将开创校园网络文化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勋宗,肖红.成都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建议[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7-21.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网络舆情;和谐校园;引导管理;对策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和谐校园的构建,而网络舆情引导在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而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学校教学科研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许多新的课题。

密切关注和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对建设和谐、稳定、有序的校园氛围和文化环境,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赣州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特点

赣州是高教名城,教育发达,拥有众多著名高等院校、大专院校,拥有在校大学生十多万名,数量居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南昌,赣州大学城已有多所高等院校设立新校区。今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向赣州等市倾斜,扩大部属师范大学的招生规模。支持江西省与有关部门共建江西理工大学,扶持赣州等市高等院校和稀土、钨、铀等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由此可见,赣州高校的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

(一)赣州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

(1)缺乏相应的校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仅是赣州高校,当前我国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大部分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缺乏集中分析,舆情判断、问题处置、舆论引导等环节各自分离,不适应网上舆论快速分散、快速集中的特点。

(2)赣州高校对网络舆情重视程度不够,软硬件投入较少。由于用于网络舆情监控的软硬件购置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国内仅有少数高校采取了有害信息过滤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等舆情安全技术措施,而赣州高校的舆情信息仅仅依靠网络管理员或信息安全人员人工监测,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网络舆情监测需要。

(3)应急准备不足,重大事件反映迟缓。赣州高校对网络舆情大部分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自上而下垂直管理方式,信息的传递渠道单一。这在处理非紧急事件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网络舆情事件常常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不能在最佳时机做出反应和启动应急预案,错过了引导舆情意见流向的时间,给流言甚至谣言的传播留下余地。

(二)赣州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主体相对固定。主要是以校园公共为话题,参与或实践校园网络舆论的人,具体是指赣州高校在校的广大学生和教师。

(2)客体或对象广泛。目前赣州高校网络舆情从内容上多元且分散,大多深入校园生活、关系师生权益、对焦学校大事、同步于社会热点等。

(3)群体性。大学生由于交际圈大多只限于校园,学业和就业的压力日渐激烈,他们更渴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旦其个体的言行在网络上得到广泛认可,网上网下形成了互动,群体效应就极易被点燃。

(4)偏差性。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有活力和生气的力量,同时,大学生因其年轻,阅历浅、缺乏社会经验,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可以让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敏感话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学生不满情绪及其引发的舆情,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偏差。

二、赣州高校网络舆情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的晴雨表,对建设和谐校园有重要意义。和谐校园就是学校通过深入改革、创新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校的领导者、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各归其位、各尽其能,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其核心是人的和谐。而校园网络舆论又很大程度的影响着人的和谐。高校网络舆情既能够强化舆论影响,形成良性舆论环境,促进学校工作,也可能因其偏离于主流思想对和谐高校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和谐高校建设的积极作用。

高校网络舆论提供了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有利于汇集意见,疏通矛盾,化解不良情绪。使广大师生的意见得到真实的表达、充分的体现,成为广大师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高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高校网络舆情保障了高校师生民主监督权利的实现,有利于高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也可以通过传播造成社会影响,有助于塑造高校形象。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和谐高校建设的消极影响

高校网络舆论存在思想偏离现象,容易消解权威,异化主流思想,会使正常工作也得不到师生的理解和支持,造成学校工作的被动和形象的受损。高校网络舆论得以形成,很大程度上源自现实舆论或意见表达的不畅。尤其在事关师生重大利益问题上的透明度、公正性缺失或决策取向的偏离,容易引发师生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可能会通过极端的形式来表现。同时,高校网络舆论内容庞杂、论点分散,不利于准确汇集和分析民情民意,也不利于统一监督和引导。网络舆论大多是自发形成的,由于自觉约束机制不足,其舆论导向必然需要外在的监督和引导。如果高校管理者不能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就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就不利于危机处理。

三、如何加强赣州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的对策

(一)积极主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引导高校网络舆情贵在主动,而不是回避或者消极防御、被动应付。对于有争议或不利的舆论,不能只是采取回避或删贴、断网等防御措施,这只会事与愿违,让信息向其他网络媒体散播,造成舆论的进一步扩散,扩大舆论的影响范围。因此,赣州高校管理者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时,应主动进行“疏”和“导”,坚持正确导向,用先进思想与文化占领赣州高校网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高校建设大局。

(二)强化网上思想舆论建设,掌握校园网络舆论主导权

目前赣州校园网功能日益健全,应用日趋广泛,逐渐发展成为高校形象的展示窗口、信息的交汇平台和师生的精神家园。

(1)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制度。网络不良舆论的形成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是建立校务公开制度,及时学校的有关信息,形成良好舆论氛围,不给不良信息生存空间;二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把真相和事实及时告诉师生,辟谣信息,有效稳定局面、安定人心;三是当校园或社会热点问题发生时,适时引入权威性意见,表明学校态度,促使主流舆论是理性、健康的。

(2)构建与师生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书记)信箱、学生工作咨询系统、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功能,实现学校管理者与师生的直接对话,消除级别限制,坦诚沟通,更有利于解决现实的问题,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

(三)全校配合从制度和技术上管理高校网络

赣州高校可以建立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机制:学校党委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各部门工作,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技术保障,保卫处负责信息内容监控,宣传部和学工处负责网络舆论引导等。在技术上,可以监测公共网络对学校口碑的评论,如学校形象、教学质量、学校招生、招聘等问题的舆情,维护和提升学校声誉;还可以检测到学校内部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如教师、学生对学校教学、后勤(衣食住行)、管理等各方面的合理建设性意见,学校可对合理意见及时采纳,提高为教师、学生的服务质量。智能型自动控制、过滤软件系统可以过滤屏幕上出现的敏感文字和不良网站,这种强制性的控制方法能够极为有效地杜绝不合法或不健康的言论,为校园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师生自我教育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很多师生感觉在网络发表言论相当自由,不受道德约束,进而造成一些不健康的言论产生。所以,首先是对师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与教育,培养有道德责任的网民,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积极抵制网上不良信息。其次要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结合赣州高校实际,制定和完善网络管理条例,规范师生网络行为,培养师生的网络自律、法规和安全意识,从而有效防范、制止各种有害网络信息的制造和传播,力求把网络建设成为传播先进义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

(五)创新教育手段,增强教育实效性

赣州高校管理者应该“抢滩”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在班级QQ群,BBS,飞信,微信还有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为代表的主流微博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资讯平台与信息交流场所中对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和负面舆情应对工作。还可以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教学案例,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听到真实的、正确的声音,学会从专业的角度理性地分析和评判网络舆论事件。

总之,在“振兴发展赣南苏区”的大背景下,研究和重视赣州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引导的功能,将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凝聚人心、激发动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营造和谐、宽容、浓郁校园文化氛围,为振兴苏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郭志新.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网络舆论及引导[J].理论界,2006(3).

2.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3.杨安民.高校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5):52-53.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9

(一)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高校是社会的晴雨表,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比较复杂,一些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一直在蠢蠢欲动,妄图制造事端,阻碍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可以净化校园氛围,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对于维护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大学生正常的生活秩序都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决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黄金阶段”。也是大学生“三观”形成并定型的关键时期。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可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在智商上来说都是“知识精英”。在法律概念上,大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成年。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生理发育成熟了,但是心理上还没有达到与其生理年龄相适应的阶段,对于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的区分甄别能力还不是很具备,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造成思想上的波动。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进而避免大学生思想误入歧途,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清社会现实,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辅导员在建设校园网络环境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当今时代,网络舆论环境对于大学生道德人格、文化人格的形成,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辅导员要适时抓住时机,按照互联网传播的规律,积极主动地去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这是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有效引导的关键。辅导员是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重要力量。首先,在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过程中,辅导员要积极参与,用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优秀文化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去分析、辨别、抵制网络上的错误信息,及时信息,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认识,并且要快速解答同学们集中的疑问,澄清事实,将事情在基层就消化解决掉。其次,辅导员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方面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及时将这些内容补充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去,加强大学生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的观念,以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氛围。

(二)加强对网络舆论环境的管理监督。网络舆论环境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管理监督。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规章,加强对于校园网络的管理。辅导员要积极配合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按照校园网络管理办法,建立所属学生的ip地址管理库,了解学生的ip地址分配情况。配合学校加强对校园网BBS论坛、百度贴吧等相关的学生大量聚集的论坛的管理和监督,对于网络上的各种不良信息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删除,尽可能地将网络“匿名性”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三)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树立大学生网络文明意识。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主体还是要靠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树立大学生网络文明意识是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重要途径。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分辨力和甄别力,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文明自律精神,树立网络文明责任意识,把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要引导学生成立网络自律组织,发挥党团骨干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从而达到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目标。

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篇10

关健词:网络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对于高等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这一趋势对高校内的大学生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要减少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就要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一.网络舆论环境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舆论环境是现代计算机科技发展的产物,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是指人们对于所处环境及所出现的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若干意见。对于新兴网络媒体的出现,给予了人们一个发表意见的全新平台。公众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于所看到言论、现象、问题的意见和看法。这些意见和态度在持续的传播过程中会逐渐累积形成一股力量。舆论既包括正面、积极的舆论也包括负面、消极的舆论。网络舆论环境就是在相对集中的社会空间内的网络上形成的众多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舆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网络舆论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舆论环境产生于社会环境,是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反映,同时也对社会环境产生反作用,调节着社会环境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在高校内的普及,网络平台与校园师生学习、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近几年,智能手机的出现及普及更是极大地转变了校园师生接受信息的方式。校园师生可以自由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对某一问题、现象的看法和意见。与其他社会空间相比,校园网络舆论氛围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从主体来说,作为高校的老师和学生,他们都具有比较高的文化水平,且思维视野都比较开阔。与其他主体相比,这一主体更容易主动去关注外界发生的事件,并对这些事件做出比较理性、准确的评价判断、同时,由于高校师生多在校内共同居住,更方便主体之间对网络舆论进行分享与交流,形成更全面的观点,同时提高事件的关注程度,无形中再次扩大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从客体来说,高校师生更加关注与高校相关的事件和现象,对于社会现象发表的观点也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伴随着网络在校园师生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扩大,校园网络舆论在校园舆论中的比重在逐渐增加,对校园环境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以实现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为目的,高校教育者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模式对其采取的一切非暴力性的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内进行,因此这项工作往往要根据校园实际情况进行开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重视校园网络舆论力量、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高校的领导没有重视网络舆论环境的作用,忽略了网络舆论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影响。部分高校的领导和教育者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教育思维当中,缺乏对网络舆论环境力量的正确认识,认为网络舆论是无关紧要的事物,不需要借助网络舆论的力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高校学生因网络舆论引起的思想和行为问题越来越多。不考虑高校网络舆论的教学计划是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的。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导致在高校网络舆论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出现教学研究不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课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部分高校没有适应网络舆论环境的发展及时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依然沿用过去的教育教学方式。一方面,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网络文化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课堂教学、讲座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网络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而网络上可以供给大学生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非常少,且学生上课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主观能动性较差。这样此消彼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必然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的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滞后性。近年来高校的网络环境发展迅速,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和更新速度都非常快。而开展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学的高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没有跟上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还习惯用已经过时的网络舆论教学理论来作为授课内容。教学内容的滞后性无法紧跟网络文化发展潮流,对于新出现的高校学生网络思想、行为问题不能有效、及时地进行干预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