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创新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5:31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在我国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教学已经得到了各地小学的重视。目前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已经陆续在很多的学校得到了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收到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小学科学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小学科学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实验室、实验器材、教学用书以及多媒体资源等尚没有到达教学所需要的标准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资源条件的现实,学生无法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实践活动验证,导致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实践活动之间失去平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老师充分地把握好教学的度,才能够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达到教学的真正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只有针对教学工作的具体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营造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

二、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所谓的创新性思维就是在已经有的敬仰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重新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要求学生扎实的掌握相关的基础上科学扎实,在此基础上通过头脑风暴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打大胆地设想,用新的思路设想新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具体的实例或是事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的动力。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不会严格的按照老师的指示,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验证,可能会对各种实验器材充满了兴趣,不停地进行各种不相关的操作和摆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应该对学生进行批评,应该采用诱导或者是点拨的方式,鼓励学生正确的完成实验,同时进行其他方法的探究和创新。老师对于学生犯的错误不能够一味地批评,应该容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尝试。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动力,相对于其他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发现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课本知识的质疑,并且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问题验证。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在课堂上不断地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时大胆的提问。对于发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此激发其他学生发现问题的动力,不断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个典型的交叉性基础学科,其知识涉及到物理、化学、自然环境、天文地理等,其中很多知识都是充满探究性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例如针对铁能生锈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铁生锈的条件进行探究,让学生分别取三颗新的没有生锈的铁钉,一个铁钉放在空气中,一根铁钉放在水中,另一根铁钉一半放在水中一半放在空气中。过几天之后,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探究导致铁生锈的条件,最终相应的结论。再例如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的可乐会腐蚀牙齿,导致蛀牙。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做如下实验,进行相关结论探究性验证。首先,让学生选取三颗大小和形状具有可比性的三颗同种动物的牙齿作为实验材料,将其中的一个牙齿浸泡在可乐中,一个牙齿在可乐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用清水冲洗干净之后浸泡在与人体唾液成分类似的溶液中,另一个牙齿直接浸泡在水中。然后,一段时间之后观察三颗牙齿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最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情况,探究可乐是否能够腐蚀牙齿,日常生活中引用可乐是否是牙齿腐蚀的主要原因。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篇2

[关键词]科学教育;数学教学;实施方法;自主探究

一、概念分析

科学教育的基本概念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工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水平肯定是不同的,这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且需要定期测试,及时获取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信息。当今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采用科学教育的方法,使用这一方法可以使课堂氛围更为积极,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使用这一方法,成绩稍差的学生可以慢慢掌握知识,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实施方法

(一)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在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但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学校需要开展大量的自主探究活动。比如在进行一些实际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进行实地研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科学知识的存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知识的存在,获得知识的时候也会更为理解。在进行室外探究活动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自己选择想要探究的课题,并让学生先提出假设,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自主探究的活动中,自主探究的能力也都能得到培养。

(二)提高学生能力

实施科学教育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使用这一方法能帮助学生对于各种知识原理的理解,加深知识在他们脑海中的记忆。不仅如此,运用这一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全方面提升一个学生各项知识能力。在这之后,学生完全掌握知识的原理后,就能够使用知识来回答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相关的问题。例如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事来帮助学生去理解加减法的知识,例如我们去商店购买糖果,有4种不同的颜色,黄色的,紫色的,粉色的,红色的,在我们选择之后,我们购买了5颗黄色的,3颗紫色的,6颗粉色的和7颗红色的,那么我们一共买了多少颗糖果呢,答案是5+3+6+7=21颗糖果,通过这个简单的生活例子,学生们对加减法的理解会更容易也更深刻,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变得生动形象,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因此更加高。同时老师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探究这其中的知识。在上课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最后进行指导。

(三)培养价值观

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发展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教育这一教学方法不仅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对于这个要求来说,每个老师首先需要做的是着眼于自身的科学素质素养,保证自己与当今时代的步伐一致,确定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代符合。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让学生能够确定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一个很好的基础。

(四)合理评价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教学评价机制这一机制检验成果的,在旧时的传统教育模式下,这一机制主要是依靠试卷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完全依靠考试分数评定这一方法太过片面,并不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完全注重分数这一方法也不利于学生的提高。对于这个问题来说,在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中,老师要对这一方法进行改进,不能完全依靠考试分数来评定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要从各个方面考核学生。结合书面考试与课堂表现和各阶段学生的变化,全面客观地评定一个学生,使用这种考核办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 培养目标 教育型小学教师 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59-04

我国自1998年试行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以来,经过10多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怎样科学定位,国家教育部至今没有具体统一的规定,主要由各培养单位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自我定位,致使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在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这一核心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小学教育专业大都是由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举办的,他们为了发挥教育学、心理学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倾向于培养综合素养高、教育理论功底深厚、教育研究能力见长的小学教师;也有培养单位立足综合培养、学科专业有所侧重,以教学技能熟练而见长的教学型小学教师为目标追求。而大多数用人单位比较欢迎学科专业知识宽厚、教学技能娴熟的小学教师,甚至有的地方至今不认可小学教育是个专业,不接受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因此,深化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论研究,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力求和社会用人单位达成共识,是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本文拟就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进行理论思考,以期对小学教育专业内涵建设有所裨益。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

1 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择师导向的利弊分析

目前,高校培养单位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解及其定位存在意见分歧,归纳言之,大致可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实用型”三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应该说,三种类型的目标定位各有优势,现就其利弊作简要分析如下。

第一,“研究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之得失。主张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的高校认为,在广大学生及其家长乃至社会普遍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必须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型,必须具备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必须具有研究小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基础和能力。他们走上小学教育岗位后,不仅要适应小学教育,而且要引领小学教育。为此,在职前培养阶段就要为他们奠定宽厚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研究能力。这种认识及其定位是具有前瞻性的,是顺应小学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潮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正高职教师职务的规定,也印证了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的必要性。我们相信,一个具有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小学教师,不仅能够较快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且有望引领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其不足在于,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健全,任教学科专业(语文、数学等)的知识和能力不厚重,从师技能不够熟练,走上教师职场的适应性不强。道理十分明显,四年的大学教育时间是个常数,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研究能力训练上用时多了,势必影响任教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研究能力是他们的后发优势,在任教初期显现不出这种优势。这恐怕也是用人单位不太认可、接纳“研究型”小学教师的重要原因。

第二,“教学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之长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就业理念影响下,有些院校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型”。在业务素质上,强调学生掌握宽厚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从师技能;课程设置突出语文、数学或英语等学科专业课程的比重,注重“三字一话”、媒体课件制作等从教技能的培养。这种目标定位的优势在于,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毕业生具有比较厚实的学科专业功底,教学技能比较熟练,在求职应聘过程中容易“显山露水”,走上小学教育岗位,工作适应期较短,很容易完成从新手教师到胜任型教师的角色转换。其缺陷在于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薄弱,专业发展的潜力不大,后劲不足。在由胜任型教师向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他们因为缺乏实现这种角色升级转换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研究能力及其成果而不再占有优势。

第三,“实用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之利弊。这种目标定位主要表现在社会用人单位方面。从每年小学教育毕业生竞聘就业岗位的反馈信息来看,绝大多数教育局和小学普遍希望毕业生任教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宽厚扎实,教育教学技能熟练,能够尽快地适应小学教学岗位需要,最好没有适应期。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教学型小学教师。如有选择的空间。他们宁要中文系、数学系等学科专业院系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而不要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这既有传统用人观念的影响,又有“应试教育”环境的制约。在他们看来,只有学科专业知识扎实宽厚的教师,才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才有希望不断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选聘教师的导向有利于高等院校重视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教学基本功培养。其弊端在于,对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及其对教师素质的合理诉求认识不足;对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的科学构成认识不足;对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本质内涵及其规律认识不足;以此“认识不足”的择师导向要求高等院校与之“无缝对接”,不利于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2 教育型小学教师的目标定位及其依据分析

我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教育型”小学教师。其素质特征表现为,他们具有浓厚的小学教育志趣和关爱儿童的教育情怀;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厚实,具有较强的教育问题意识和对小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能力;文化视域开阔,具有从事小学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素养和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专业优势,教学技能比较娴熟;能以教育者的“慧眼”和“心智”引领儿童全面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他们是未来人民教育家的预备队。

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应坚持学科专业有所侧重的原则,确保学生既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又有某一学科的专业优势,使学生在未来的小学教育生涯中既有宽口径的适应能力,又可以成为某一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这种学科专业优势怎样形成呢?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其一,课程教学计划采取学科交叉、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模式。在二三年级或三四年级让学生分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语文、数学、外语、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方向的专业课程。每个专业方向开设10至12门主干课程,在两年时间内,用600至800学时修完。其二,实行主副修制。“四维立体”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教学计划立足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科专业优势通过副修制形成。两种方案均需要依托各专业学院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需要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2 夯实教育理论基础,培育教育科研优势

教育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应借鉴研究型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功底深厚、教育研究能力见长之优势。首先,强化教育理论教学是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将来面对的主要是正处于个性发展关键期的小学儿童。这就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工作不需要过于深厚的文科或理工科的专业知识,他们大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了解人的心理,熟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上。其次,强化教育理论有利于增强专业发展的后劲,提高职业适应性。现代社会在为教育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要求他们必须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变换教育对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和职业适应性。小学、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由于学科专业优势的不显著,对上述职业适应性的要求更为突出。而建立在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基础上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迁移必然更容易,能够切实提供专业发展的后劲,有效提高其职业适应性。

如何形成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优势呢?可通过三种措施:第一,系统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学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类课程的设置最好四年不断线,使学生在系统连贯的学习中形成丰厚的教育理论素养。第二,加强教育科研训练。教育科研能力既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撑,又要植根于教育科研实践。大学一二年级,应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撰写教育科研小论文,使学生经受初步训练。大三,应要求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论文选题可由导师提供,也可以自选,要尽量贴近教育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从严要求,为每个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加强研究过程的指导,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第三,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可以有计划地邀请教育科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介绍学术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邀请中小学名师、名校长为学生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和教改动态;要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学术影响力,经常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社团活动、学风建设应加大学术含量。引导学生关注学术研究,参与学术研究。通过此类举措,潜移默化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3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育技能

小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教育技能。而教育技能的形成离不开丰富而扎实的实践训练。音乐、美术、舞蹈、书法、说课等课程的教学应加强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唱、画、舞、写方面的技能。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论等学科教育课程的教学应辅之以一定的实例分析与实践验证,这有利于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际,有利于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必要的见习活动,其方式可采取到小学实地观摩,或观看优秀教师上课实录,最好能从大一开始,组织教师专业发展“1+1”牵手行动,即由一位小学教师负责指导一名小学教育师范生,通过全程“浸入式”见习。培育学生的教育情怀、教育信念和教育技能。教育实习安排14至16周为宜,最好分阶段进行。教育实安排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之外,应开展教育研究实习,要求学生对小学教育教学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课外活动应提倡学生积极举办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学生社团活动应提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寒暑假到社会上举办爱心学校,挂职锻炼,文艺演出,为社区服务等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

4 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形成需要适宜的环境和土壤,需要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激励机制的构建。

首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流价值取向,推进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创新精神有赖于教师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敢于打破清规戒律,敢于冲破整齐划一的教学弊端,对于学生任何创新尝试都要给予热情鼓励和积极引导。教学内容求精、求新、求实,要“授人以渔”,把创新思维方法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树立整体优化的教学方法观,把启发式、开放式、问题式、质疑式、辩论式等方法引入课堂,以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架起有效传递知识、开启创新思维的桥梁。

其次,以激励创新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传统教学管理注重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多以“监控”为手段,广大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情绪对立。要建立激励创新为导向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评估固然要评价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吻合度,教学重点、难点、深度、进度的合理性,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更要考查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力度,尤其要考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方法与效果。二是抓考试制度改革。考试要实行教考分离;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要向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倾斜,引导师生“兴奋点”转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创造个性的发展。三是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师的考核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的指标权重和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对教学改革与创新给予更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双学位制、主副修制等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更大的时间弹性与选择空间。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创新精神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广大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转变,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制定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教学计划,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开创性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1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培养原则

1.1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科学教学应当把学生摆在教学-学习关系中的主导位置上,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分析、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日常行为特点,发掘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的科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切忌用成人的眼光和世俗的看法打击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1.2用启发代替灌输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填鸭式为主,将枯燥的理论和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坚决摒弃这种过时、落后的教学方法,用提问、情境设置、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导课方式将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还可在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法,启发学生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科学世界,全面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

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科学理论知识,还应当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科学理论,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科学理论应用技能。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实验活动,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培养方法

2.1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培养创新精神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爱好选择内容和课题,通过科学实验、探究分析等方式研究事物的各种现象、属性、规律等,在活动和思考中养成勇于创新、勤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发展适合自己的创新方向,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单元《和动物交朋友》中的《身边的动物》时,教师可让学生自行挑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对这种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进行描述,针对这种动物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助解答,并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每位学生提到的动物进行分类,说出各种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全面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2积极拓展教学资源

在小学科学教学大纲的框架下,教师可在日常生活实践、课外阅读材料、互联网媒体等渠道中拓展教学资源,对课本教材予以补充,让学生利用从课本中学到的科学知识对来自其他渠道的科学现象、科学原理进行思考、解答和创新,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对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三单元《资源保护与环境危机》中的《水污染及其防治》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全球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相关课题的关注,然后让学生对视频中的污染现象进行归纳,并简要分析污染原因和所带来的危害。在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深入讲解之后,教师可再放出一张两伊战争后,由于原油泄漏污染海面,导致白天鹅变成黑天鹅的图片,并让学生分析如何解决石油污染海洋资源的问题,通过对课外资源的利用,充分拓展科学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3广泛开展课外活动

小学科学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制定与之相符合、相联系的课外活动,如实验、讨论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讨论、创新,发展出新知识、新体验,养成积极思考、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认识更多的生物》中的其中一课是《制作植物标本》,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拾取各种不同植物的落叶、落花、种子、果实等,布置学生通过书籍或网络手段寻找不同植物、不同部位的标本制作方法,并将采集的植物制作成标本。标本制作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总结各类植物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植物的花、叶、果实、种子各有什么特性,使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的充分结合中全面掌握植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学必须把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努力拓展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需求,将科学理论知识教学与日常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融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帮助学生养成勇于创新、勤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增敏.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69-70.

[2]卢华.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91-92.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两场革命,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取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近8000万党员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之所以产生两大理论,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新境界,很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自己的路,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创新。创新成为推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后,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被创新和发展。

1创新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中国发展的重大转折关头,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严峻课题。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毕业论文怎么写,一个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方大国,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现理应在前一个社会形态中完成的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建设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要解决这个难题,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历史与现实都要求邓小平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开辟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创新自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及邓小平的唯一选择。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党和邓小平以伟大的创新精神,开始回答和解决这一历史性难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极大地解放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也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走向了创新之路。纵观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每当改革开放的历史关头,都是党的理论创新,推进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回答了实践的课题。

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发展的推动力。邓小平以理论创新为建构其理论大厦的起点,从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其理论体系的主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不断回答和解决了改革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以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新的概括、新的思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创新。这个创新之果,即是邓小平理论。

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就会发现,创新是其理论体系孕育、发展、形成的推动力。创新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打破以往的各种框框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邓小平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他在1978年做的《解放思想毕业论文怎么写,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就是解放思想的宣言、是创新的号角。到1979年3月,他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上的伟大创新。1981年6月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我国现代化道路内容概括为十条。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这标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创新所构造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创新实践。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互作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许多真理的颗粒。1987年10月,十三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12条,初步构划了这个理论的总体轮廓。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初的邓小平南巡谈话,在理论上有了许多突破性创新,解决了实践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进一步成熟。因此,党的十四大报告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创新所建构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写在党的旗帜上,还对这个理论做了许多新的概括、新的表述、新的发展。十五大第一次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写进党章,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又写进了宪法。

十五大报告提出“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是对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实践及产出之果的肯定。邓小平理论创新不仅表现在某些具体论述上,而且体现在整个思想体系和基本观点上。例如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破除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为大力发展生产力指明了方向。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的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科学、更准确地指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论述已被知识经济到来的现实所证明,显示了这个创新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性。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等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社会主义本质论”毕业论文怎么写,使人们弄清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深化了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使人们弄清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历史地位,为全党找到了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提出改革开放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以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创新。特别是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机构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在实践中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提出“一国两制”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一国两制”理论,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开拓了祖国统一的新视野、新思路,为整个中华民族在当代的大团结、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邓小平在理论上的创新是全方位的,是先从一个观点的创新到整个体系的创新。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理论创新的新成果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针对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面临的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结合起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进行了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1989年6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的要求。到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首先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2000年5月,江泽民再一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阐述。他强调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毕业论文怎么写,为我们全面正确地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指明了方向。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阐述,集中体现了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进行理论创新的新成果。这一成果科学地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赋予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至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3科学发展观是党对发展问题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这一理论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思想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而逐渐形成的。2003年“非典”刚发生时,胡锦涛在广东考察,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创新优势。这说明胡锦涛已开始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思考发展问题。2003年8月至9月,胡锦涛在江西考察?ぷ魇保魅肥褂昧恕翱蒲Х⒄构邸闭庖桓拍睢V螅诘车氖烊腥嵘希跆味哉庖桓拍钭隽瞬觯黾恿恕耙匀宋尽钡奶岱ǎ纬闪恕凹岢忠匀宋荆髁⑷妗⑿鳌⒖沙中姆⒄构邸钡耐暾硎觥K?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4年全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工作会议等一系列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做了全面、系统的阐发。2005年10月毕业论文怎么写,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面体现并进一步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键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他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前人的探索和思想,又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全局性突出问题的背景下,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它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理论创新。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是推动这个理论孕育、发展和形成的动力。所以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在创新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16

2《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的伟大变革》,冷溶,《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0日

3《邓小平文选》第2、3卷

4《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欧阳淞,《前线》2010年12月13日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演讲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篇6

为了营造科技创新型建设氛围,贯彻《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加快科普示范城区建设步伐,推动我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按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通知“为贯彻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精神,2015年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题为《节约、创新、发展》的要求”,为了把此项活动办成我区的特色和精品项目,经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区教育局、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者协会研究,拟在2014年11月份,举办庐阳区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庐阳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庐阳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者协会及相关学校。

庐阳区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机构:

主席:黄|

副主席:姜鸿杰刘芳王翠英

执行主席:殷硕景董召奎谷云岳彩莲

大赛执行:闫如成邹磊

大赛组织协调:王碧波尹亮鲍妮娜

“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共同协商组成。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庐阳区青少年科普协会(区电化教育馆408室)。

二、大赛宗旨: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

三、大赛主题:《节约、创新、发展》,科幻画不单设主题。

四、大赛参加范围:庐阳区范围内职业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在校学生和民办机构辅导的学生。

五、活动内容:竞赛活动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览、优秀论文评比和科学幻想画比赛等。

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面向所有中、小学生。

2)参加发明创造比赛的作品应是青少年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评选委员会依据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评出优秀项目。

3)科学论文要求青少年自己选题、自己研究、自己撰写;参加科学讨论会的论文可以是中小学生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评选委员会依据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评出优秀论文。

4)创新方案设计的参加者是中学生,它要求青少年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经过调查、走访、分析、论证以及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可能设想的解决方案,或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

5)创新方案设计的参加者是中学生,它要求青少年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经过调查、走访、分析、论证以及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可能设想的解决方案,或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

6)竞赛类作品要求

1、每名申报者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

2、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2013年7月1日后完成的。

3、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否则视作不合格申报。

4、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论文或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5、评审标准。作品按照自主选题、自己研究、自己撰写、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要求。具体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章程》。

6、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应附说明项目原理、用途、改进点等的材料和项目实物照片。

六、活动要求: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领导,认真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和实施。要围绕主题,以立足普及、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创新实践为原则,广泛开展活动。

七、参赛要求

1、严格规范竞赛工作。坚持“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的“三自原则”,坚持“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三性原则”。

2、注重能力培养。注重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青少年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探索身边的科学问题。鼓励和发掘青少年质朴的原始创新意识。强调和提倡青少年主动发现、自主研究、自主创新。

3、作者人数规定。同一项目(竞赛项目)的作者不得超过两名,否则不予申报,两名作者的项目视为集体项目,集体项目按10%的比例参评。一个项目的辅导老师不得超过两名。获奖项目只表彰第一辅导员。

4、科幻画作品要求

1)作者要求:5—14周岁的少年儿童。

2)作品要求:

①、参评作品要求符合主题,充分体现科学幻想;

②、参评作品一律在规格为38m×54m纸或其它材料上绘制,不需装裱;

③、作品形式可以是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电脑绘画等画种,作品风格及使用材料不限,但不包括非画类的美术品、工艺品;

④、参评作品仅限个人作品,即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作品,不接受集体作品;

⑤、参评作品要注意构想的独特性、新颖性。抄袭他人作品,一经发现将被取消参评资格。

3)评审标准:按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统一要求。

5、科技辅导员竞赛要求

1)每名申报者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

2)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从当年7月1日往前推不超过两年时间内完成的。

3)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否则视作不合格申报。

4)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应附说明项目原理、用途、改进点等的材料和项目实物照片。

5)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论文或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八、申报材料:

1、科幻画:科幻画原件、申报表一式2份,一张张贴于作品背面,一张用回形针附在作品上。

2014年9月15日前,科幻画申报材料、汇总登记表(同时报送电子版),逾期不接受申报。作品资料请自行留存,作品不退。

2、学生竞赛项目:作品1份、申报书1份、查新报告1份(同时报电子版,每个作品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名称:学校+项目名称)。

3、教师竞赛项目:作品1份、申报书1份、查新报告1份(同时报电子版,每个作品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名称:学校+项目名称)。

4、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作品1份、附件1份(电子版同时报送)。

九、专家评委:为了提高我区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水平,本届大赛由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和庐阳区教育体育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将邀请安徽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在肥科研院所专家和市科协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比赛进行评审。

评委会顾问:黄|(庐阳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姜鸿杰(庐阳区区委常委、科协主席)

刘芳(庐阳区区委常委、副区长)

王翠英(庐阳区政府副区长)

评委会主席:董召奎(庐阳区科协常务副主席、科技局局长)

殷硕景(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局长)

评委会副主席:岳彩莲(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谷云(庐阳区科协委员、科技局副局长)

评审组组长:徐楠桔(省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组织成员之一)

郑军(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二室主任兼、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负责人)

评审组评委:韩德民(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

孙怡宁(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合肥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安徽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评委)

王刚(合肥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辅导员)

十、作品评审方式:采取专家评委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十一、作品征集对象:庐阳区区域内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及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的所有在校学生。

十二、表彰奖励:区级竞赛根据不同项目设置作品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社会实践奖,另设优秀辅导奖和优秀组织奖。

十三、奖项设置:

1、科技创新特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社会实践):共100名

2、科技创新一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社会实践):共150名

3、科技创新二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颁发获奖证书

4、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奖6名

5、优秀科技辅导员:中、小学10名

十四、活动依据:依据庐阳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庐阳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考评标准》的要求开展本次活动。我们将庐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校的参与率作为对学校科普工作考评重要条件之一。

十五、工作日程安排:

1、筹备:2014年6月15日至11月30日;

2、2014年10月15日成立第六届创新大赛组织机构;

3、2014年11月18日上报作品;

4、2014年11月22日专家评审组对作品评分;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篇7

关键词:综合性实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

引言

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属材料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专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金属材料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解决所学专业领域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为此,提出小课题式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利用学校教师的科研力量和实验室条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指导教师只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监督和协调的作用。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是验证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的延伸与拓展,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科研实验能力的重要阶段。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实验的项目设计要注重实验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将科研中的研究成果转变为适合实践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及创新能力[3-6]。培养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开发学生的研究、总结、探索、创新的科研兴趣,为更好地完成高质量的科研行为做准备。

1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设计

综合设计实验课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仪器设备操作的基础上而开设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教师的科研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所以综合实验设计要引入教师的科研方向与科研成果,将科研中最新的理论和成果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去,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7]。通过调查研究科学推进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根据本科生专业课程进展情况及学生接受能力、实验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验室条件,提炼、选择能够满足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实验方向和内容,其中要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及基本的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训练,实验项目设定应具备样品的制备以及表征和数据分析等多个材料实验环节。将本专业的几位在科研和教学上有诸多成果的教师,加入到实验方案的制定及实验过程管理之中,研究开发设计出符合实际的综合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调动学生进行专业实验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去查找最新文献资料、有针对性的使用仪器设备等进行实验,且实验项目内容、实验室设备及教师的研究方向要进行动态调整。指导教师只对实验内容提出总体要求,引导学生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制定材料制备工艺路线、性能表征、数据分析和处理来提高学生对材料科学理解;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向和确定本组成员的分工,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进行相关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8]。

2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总体实施

在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要求小组分工明确,做到每人都能够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最终以小课题形式提交小论文式实验报告,课题式综合实验学生操作的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学生根据课题自行进行分组(2~3人一组)、教师引导查找资料、完成实验方案设计,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学会把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写成小论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面对问题,以此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与基础实验相比,研究的内容更全面、更具体,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学生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也正是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创新能力。

3实验考核

综合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更主要是“动脑”,因此对学生实验的考核要探索新的模式,要摒弃以往以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来评价实验成绩,对学生参与实验的实际能力进行动态的、全面的评价,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实验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参与实验讨论的活跃度,实验完成情况,要重点考核实验过程、实验分析与总结。实验过程主要是对仪器的操作规范、样品的制备的整个流程,强调实验参与的重要性;实验分析与总结主要考核学生对样品性能表征和数据的分析能力,允许实验出现偏差甚至失败,只要能分析出失败原因,同样可以得高分。金属材料综合设计性实验由12个实验组成,总共48学时。考核方式按百分制执行,根据平时成绩、实验总结报告及样品提交的情况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15%)、实验过程中仪器设备操作能力(15%)、提交样品情况(10%)、答辩(10%);最终提交的小论文的格式统一采用学生论文的编写格式进行编写,考察格式是否正确(15%);小论文的内容(15%),考察中英文题目是否准确、中英文摘要是否能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小论文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否具有科学性(15%),对研究内容能否提出新问题、新见解(5%),如果有创新点,且比较正确,哪怕很少,就给予高分。

4实验效果

1)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与以往的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相比,该实验项目的结果是未知,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及时调整实验方案,这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的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2)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本实验项目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上,样品的制备、表征和小论文的撰写都需要用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例如新材料的制备方法、材料性能表征等等。把课堂上的理论转化到综合实验项目的设计、制备、表征中,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以此为基础,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且经过综合实验的训练学生的主动性、论文的撰写的质量都明显有提高。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设计出新的以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在未开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前,学生在拿到毕业设计课题后,不知从何着手,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完全依赖老师的指导。开始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后,学生拿到了课题之后,都能够比较顺利的开展工作,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性能表征和最终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论文的撰写,自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会提高。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篇8

关键词:小学生;创新能力;语文教学

一、小学生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各个领域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从表面来看,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归本溯源,则是人才创新能力之争。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或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获得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和长期的锻炼才能形成。小学生正处在学习和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体现在学习、分析、想象、批判、创造、解决问题等方面(如图1所示)。

图1小学生创新能力结构

小学语文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是打开小学生思想的一把金钥匙。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基础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学习、分析、想象、实践、整合等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基础。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误区

1.“填鸭式”与“去知识化”教学

随着小学升学、考试等压力减弱和素质教育的普及,“填鸭式”教学越来越少,但不能否认这种情况依然存在。“满堂灌”“填鸭式”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没有机会去认真揣摩字、词、句,没有机会去感受、领悟和赏析文章,批判、想象等创造能力展示环节被无情剥夺。另一个极端就是“去知识化”,简单地将素质教育理解为“少传授知识、多增加练习”是非常片面的。小学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就谈不上培养语感和形成技能,更不用说创造能力的培养。

2.授课死板,教师失语,课文被过度解读

现阶段,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不重视课堂活动,机械地传授知识,这对课堂氛围的调节、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十分不利,自然也就无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现在不强调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主张发散式思维,许多教师没有了立场,不敢或不愿发表个人见解,担心不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而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反而将教学引向了无序状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思想是语文教学多元解读的中心思想,但是多元解读并不能偏离字、词、句、文章的本意。

3.合作学习失效,解决问题能力差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语文课堂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群体交流、互助合作、协调整合等过程中锻炼各项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现阶段,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假讨论”“伪合作”等现象严重,合作学习的目的难于实现,弱化了小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4.将语文教学视作任务,忽略学科性质与功能

语文,特别是小学语文,其性质不仅仅在于是一门知识、一个学科,更重要的是它承担了发展民族语言、育人和传承文明的功能。将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个任务、一份工作是短见的,难以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的民族性、文学性,更难以掌握创新这一民族之魂。

三、完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强化小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走出小学语文的教学误区,完善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与想象、组织协调与整合、解决问题及发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互动式教学,避免填充式授课

图2互动式教学流程图

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要采取启发、讨论、情景模拟、实践开发等互动式教学模式。例如,在教授古诗、古文时要将时代背景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启发学生对古人的生活方式及作者的人生遭遇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诗歌或文章所表达的意境进行讲解和模拟,组织课堂交流、合作讨论,联系实际生活发散性阐述观点。如学习《悯农》时,将诗歌内容与现行社会厉行节约、“光盘”行动等相联系,在课堂上学习古人劳作,分析诗歌内涵,想象劳作场景,使节约思想扎根于学生心中。

2.设置提升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环节

提升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置环节。在小学语文授课过程中的字词发散练习、句子练习、课文探究、想象力问题设置、创意写作等都十分有助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塑造。例如,组织有序、有效的发散性讨论,不仅可以发挥群体的规模学习效应,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作,从而学会合作与交流,而且可以使学生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教师要掌握发散性讨论的程度,在不偏离主旨的合理范围内,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求新的思维和做法,从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会小学生联想和想象,锻炼其动手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想象力是理解、发散、批判和创造所必须具有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必须教会小学生如何合理联想与想象,为其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课堂环境。此外,还要加强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玩出了名堂》《风筝》《画杨桃》等文章都可以提炼出丰富的动手作业――通过玩耍获得的一种工具,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风筝,试着从不同角度画一个东西,等等。

4.指导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创新能力的必备工具。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少走弯路,能增加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慢慢理解和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玉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2012,(10):116.

[2]闫彩虹.如何在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青少年日记,2012,(05):68.

[3]许平伟.小学语文自塑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31-

36.

[4]杨永翠.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现代阅读,2012,(10):232.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篇9

关键词:语文教育;创新教育;教育观念;理论研究

一、从创新视角反思百年语文教育

教育学专家指出:20世纪的中国教育学史上有过四次热潮,两度曲折:(1)世纪初到前。废科举兴学堂,个别教学变为班级授课,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育学的引进与仿效,形成了第一次热潮。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其实质是教师中心、学科中心、教材中心。(2)从到新中国成立。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杜威来华讲学长达两年多,实验主义教育学的引进与传播形成了第二次热潮。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是中心”,以儿童的亲身体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3)1949到1956年。学习和推行原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形成第三次热潮。凯洛夫教育学的指导思想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4)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狠批凯洛夫,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产生了不小的负效应,是一个小曲折。(5)十年“”,对教育是一次大破坏、大曲折。(6)1977年恢复高考,中国教育重获生机,近二十多年来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第四次热潮一直持续至今。

纵观百年语文教育,总的来说在前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空前活跃,思想比较解放,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正确观点,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编写出多种教材,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语文教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一代青年教师正在成长,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二、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奠基工程

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母语,就像母亲的乳汁、温暖的怀抱哺育了炎黄子孙,维护着中华民族的统一,也保存了民族优秀文化。在新的世纪,它也是我们走向世界、对外交际的有力工具,在解决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难题之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字必将在国际互联网上逐渐成为强势语言之一。因此,如何发挥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育自身如何创新,就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

语文教学培育创新素质有许多方便的途径,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奠基工程。关键在于,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要转变观念,下决心把孩子们从“解题机器”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让我们的中小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成为热爱母语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母语的一代新人。

三、新世纪语文教育要不断创新

创新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育不能原地踏步,自身要不断创新。

1.教育观念要创新

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育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语文是民族的根,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主要学科。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语文教育的影响尤其深远。所以要把是否有利于培育学生创造精神作为衡量语文教育成败的一条重要标准。

2.理论研究要创新

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和指导。目前许多基本理论还没有取得共识或者没能指导实践。语文教育具有综合性,其理论研究的发展,需要借鉴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更需要众多同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

3.教学实验要创新

全国中语会申报的“九五”课题立项并取得进展,全国中语会教学实验研究中心成立并开展了活动,将为语文教学实验提供范例和增加科技含量,改变低水平重复的现状。

社会在不断进步,语文教育就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是个新课题,也是永恒的课题。语文教育创新,重在发展和建设,研究中辩证法多一点,视野宽一点,目光远一点,合作气氛浓一点。这样,我们前进的步伐才能快一点。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J].《教育研究》.1998,(12).

2.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3.顾黄初.《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1).

4.王钦韶.《中国现代文章写作学的历史发展》[m].文心出版社,1997.

5.申小龙.《当代中国语法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6.曾祥芹,甘其勋.《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篇10

亚当·罗伯茨在书中不再以作品为中心,而是从科幻小说的起源说起,以时间为线索对科幻文学进行全面梳理,赋予“科幻”以严肃感。罗伯茨通过梳理科幻文学与科学、文学、宗教以及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将科幻文学的丰富内涵全面展现。

罗伯茨认为科幻小说的原型——星际旅行,源起于古希腊的幻想旅行作品,并且认定“时空”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基本概念。罗伯茨指出“科学”和“技术”是科幻小说定义的两个核心术语,更在书中对“科幻”概念进行了一种“历史性描述”,并最终完成了这样一部史学性论著。作者对科幻定义引入了一种哲学概念,发出“技术”应该成为科幻小说“互文传统”的呼吁。正如罗伯茨在后记中所言,他想为“科幻的定义勾画出一条批判——历史的路径”。

《科幻小说史》视野广阔,更将易被忽略的非洲科幻小说也涵括在内。但令人不解的是,该书对成果丰富的中国科幻文学只字未提,作者为何对此视而不见?

回顾欧美科幻小说发展历史,欧美科幻小说的每一次变革皆由科学理念的更新所推动。科幻小说在17世纪得以再生,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来自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正如罗伯茨在书中所言,布鲁诺的殉道引发了“想象性思辨”的浪潮,而哥白尼的“日心说”则开启了现代科学之门,这种新宇宙论直接推动了科幻文学的发展。而后的18世纪为科幻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启蒙主义”,理性、实验、知识等思想也成为了科幻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时至21世纪,新兴的传媒技术赋予了“科幻”以新的表现形式,科幻电影应运而生。贯穿于每个世纪的科学浪潮皆催生出属于这个世纪的科幻小说,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欧美,科幻小说是“科学”的产物,所以“科学性”是欧美科幻小说的主旋律。

反观中国科幻文学,其诞生之初便背负了太多的民族使命与国家责任。之后,中国科幻文学虽经历三次繁荣时期,但每一次转折似乎都依托于时代背景、文化政策,如何体现社会、反映现实成为了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一条默许成规,科普教化成为了其与生俱来的功能。及至当代科幻小说,我们依然能从中察觉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种种影射与象征。“文以载道”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科幻小说家的创作。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的实证主义与科学理念在“船坚炮利”中传入中国,使原本位于天下中央的“中国”被“世界”所取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理念与认知观发生了革命性颠覆,而颠覆的背后是中国版图的丧失与民族骄傲感的沦丧。于是,“科学”在这个时代更多地扮演着一种“拯救者”的角色,诞生于此的科幻小说势必会带有一种工具论色彩。但是“科幻文学”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新生文类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在晚清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就出现了80余部科幻小说,这样的创作速度着实令人惊叹。晚清知识分子以这种方式热情地拥抱着初到中国的“现代”概念。

我国学者大多将荒江钓叟作于1904年的《月球殖民地》作为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书中有关“科学”的畅想还有着明显的凡尔纳科幻小说的影子。但之后由徐念慈创作的《新法螺先生谭》则可以说将中国本土的哲学理念同科学、技术等概念进行了融合,而小说中的“法螺先生”则是一个兼具中国传统哲学观与西方实验精神的“新人”。之后由吴趼人创作的《新石头记》立足于中国经典文本《红楼梦》,贾宝玉为达成“补天”之志重回人间,之后误入“文明境界”,见识到“科技”对“天人合一”的实现。至此,中国科幻小说于20世纪初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时期。

梁启超和鲁迅可谓中国科幻文学理论的先行者。鲁迅在《月界旅行·辨言》中提出科幻文学是对未来的一种预言,但须“经以科学,纬以人情”,以此来坚持文学的品质。这种观点为后来的科幻文学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梁启超则不仅是科幻理论的发起人,更是科幻小说创作的践行者。虽然他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初载于《新小说》第一、二、三、七号,后收录于《饮冰室合集》1936年版)并未完成,但从中我们已然能看出晚清知识分子借助科幻小说所传达出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

此时的学者更多关注“科学”所带给中国文学以及中国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此时的“科学”被赋予了太多的历史责任,被视为改变中国现状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文章大多也呈现出了宏观的、跨文化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双百”方针等一系列文艺政策的推行,我国科幻文学创作再次步入高峰,儿童文艺是其主要创作形式,正如萧建亨所言,这个时期的科幻文学中总会出现老教授、工程师等形象,为孩子们解开谜团,于是“参观记·误会记·解开谜底的办法,就成了我们大家都想躲开,但却无法躲开的创作套子”。(参见萧建亨《试谈我国科学幻想小说的发展》,黄伊主编《论科学幻想小说》,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为中国科幻文学带来转折,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再次迎来高峰,小说将受众群体再次从少年儿童扩充到了成人,代表作有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等等。这些科幻小说中的“奇想”蕴涵着一种对社会的思考,小说层面也从“科学论”上升到了“社会论”,散发出“科学爱国”的味道。

进入21世纪,沉寂了几十年的中国科幻重新勃发,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双双步入高潮。

以刘慈欣、韩松、王晋康、钱莉芳等人为代表的科幻小说家们在此时期创作了大量的科幻小说。王晋康从处女作《亚当回归》开始,到后来的《生命之歌》、《类人》等代表作都体现着作者对人类生命价值的追问;韩松的《红色海洋》、《地铁》里面的充斥着影射当下人类生存状态的幻想;《问客》更是凭借其史诗般的结构,借由科幻世界传达出关于个人意志、弱者同情以及专制反抗等内容的思考,发出了宇宙与道德准则关系的思考……中国科幻小说家的“视界”在不断扩大。

而此时期的科幻文学研究聚焦于科幻小说中所体现的“现代性”。科幻小说中的科技幻想,以及科学意识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现代性”的回应。“现代性”并非仅仅是对西方学术界概念的照搬,而是建立在一种对话的机制上。“科学救国”的思想并非仅仅出于政治目的,发挥工具意义。

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研究已经走上了学科化、规范化的道路,研究方向涉及科幻概念、科幻文学理论,以及科幻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等等。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现在中国的科幻文学,以及科幻理论研究还在成长阶段,但是也正因为年轻才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中国知识分子自睁眼看世界的第一天起,“科幻”对于中国的意义便不仅仅是科学幻想那么简单。正如王泉根所说:“科幻文学是科学和未来双重进入现实的文学,是关于现代化的文学,更是关于现代性的文学”。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背景赋予中国科幻文学特殊启蒙意义,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见解,以及个人的抱负皆通过科幻小说抒发出来。

王泉根在《现代中国科幻文学主潮》的序言《百年中国科幻的理想之光》中指出,中国科幻文学这近10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这条光荣之路才刚刚开始。当代科幻小说已经摆脱了政治束缚,科幻小说凭借其自身的“现代”、“科学”、“探索”等品质散发出了独特的美学价值,而这也是科幻文学研究和科幻理论研究存在的价值所在。

回望中国科幻的百年之路,中国科幻从最初粗糙的科幻文学雏形,到20世纪30年代的儿童科幻文艺创作,再到70年代科幻文学重新回到了成人世界,学术界重申科幻文学严肃性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独立的文学地位。科幻小说从来不是架构在科学框架下的一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