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培训个人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9:17

语文培训个人总结篇1

一、深入研究教材与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节课,

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开学初,我即认真地研读新课标与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以此为据,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既考虑到教材,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充分备好符合学生水平的课。

二、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上体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四、每篇课文教完后都布置作业,及时、认真地批改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每篇课文教学结束后,都根据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布置作业。作业有字词抄写、课后拓展、小作文等形式。对作业的批改,我一直坚持全批全改,这样才能对学生知识落实情况有更好掌握,随时调整教学。小考本的使用我一直坚持这个好的习惯,收效很好,批改认真,多次受到教务表扬。

五、做好师生帮扶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开学,我便制定好师生帮扶工作计划,切实将师生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风气较以前有明显的变化,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课本剧顺利开展,收到学生一致的喜欢和好评。

六、利用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

在本学期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只要有征文比赛,我就让全班学生都写,再挑选出优秀的作文进行参加。这样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有了一定的提高。还将语文课,在高一四班尝试了室外语文课,强化背诵,都取得了很好的收效,这一大胆的尝试,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七、积极参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我每周准时参加语文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在研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听课、评课,本学期平均每周听课一至二节,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积极参与《体验式课堂探究》以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学。

语文培训个人总结篇2

1.应用英语专业再次创业的迫切需要。新项目的拓展就是应用英语专业再次发展的一次重要的实践和探索。

2.继续发挥应用英语专业办学优势的需要。结合校区现有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办学经验等,大力推进应用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发展,走灵活、多样化的模式。

3.发挥应用英语专业城区优势的需要,随着近几年下沙城市的发展,围绕校区的“经贸商圈”,开展少儿英语培训很好的借用了学院的城区优势。

二、目前市场发展现状

市场现状: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下沙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包括:直营、加盟、本土三种,目前已达300家左右。在下沙的培训市场中拥有良好口碑的有:直营性质的:新东方泡泡少儿英语下沙新加坡科技园教学区、吉的堡少儿英语学校;加盟性质:昂立外语、百艺语言艺术江宁中心,卓越英语学校加入巨人教育集团;本土机构:迪迪龙英语学校。我们组织人员对下沙少儿培训学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如下:新东方泡泡少儿英语下沙新加坡科技园教学区、吉的堡少儿英语学校;加盟性质:昂立外语、百艺语言艺术江宁中心,卓越英语学校加入巨人教育集团;本土机构:迪迪龙英语学校。以上的四个培训机构,成立时间并不长,大多数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四个培训机构中有三个机构设立了分校,有的只有一个授课点。课时费用中教、外教结合的费用较高。这四个培训机构在杭州的少儿英语培训市场中知名度较高,招生情况好,成班率高。

下沙外语培训机构存在以下问题:

1.下沙外语培训机构分布不均匀。从下沙四个少儿英语培训机构来看,北区、南区和东区培训机构特别少。

2.下沙外语培训机构办学条件差。办学场地临时租用写字楼或居民楼,面积不大,教学场地装修较简单。

3.外语培训学校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下沙民办外语培训学校的数量占整个外语培训机构总量的60%以上。

4.教学方法方式落后,知识陈旧,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缺乏英语思维,仍羞于开口,不能沟通“哑巴英语”。

5.师资水平的严重不足和质量不够

6.Vip式英语培训较少

三、项目的创新点和特色

1,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调查社会中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在培训机构的就业现况,找好就业方向。

2,做专业型的英语培训师需要大量的实践,在培训室里可以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环境。

3,本次活动让我们提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能够为我们以后的就业提供很好的基础,为我们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4.在过程实施中,我们会增加一些更为现代的调研方式,例如:QQ、网站、博客,考虑到调查信息的准确性,我们会在调研人群上加以把关。

5.本次调研活动主要参加者也是原本已经在培训机构上班的大三同学,他们的激情和专业知识能把本次调研活动做的尽善尽美。

6.召集一批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士,进行一次小型的座谈会,谈谈关于英语培训机构的切身感受以及对各自家庭和孩子的影响。

7.以论文的形式将培训市场相当值得关注的问题加以总结和提出相关建议,我们认为次调研活动可以更为直观的向我们大学生,特别是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反映社会培训机构的趋势,以把握我们人生职业的发展方向,为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借鉴参考作用。

四、主要研究内容

1,社会培训机构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2,英语专业培训师与英语专业学生差别在哪里

3,调查现在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学生该怎么做

4,通过在工作室的实训和实习,我们可以学到那些知识

5,怎样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培训师人才

6,探究我们以后能否成为专业英语培训师人才。如果不行,那我们要怎么努力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充分利用我专业优势,通过前测,提出问题,收集与讲座信息,拟定具体计划、行动(实施行动)、评价总结和再诊断,以探索出一套新型的研究方式和方法。

2、访谈法:参研家长作为采访调查对象,提出问题,由访谈对象作答并将意见和表现详细记录下来,进行汇总分析,并得出结论。

3、讨论与总结:利用实际应用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讨论并进行总结。

4、文献法:搜集、整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专著、文章从而借鉴、归纳。

六、预定计划执行情况

项目开展前期,严格按照计划顺利进行。但到实地走访单位的时候,实际行动远落后于计划进程。主要原因是:第一本人的应变、交流能力有待提高,第二就是经费不足带来困难,第三自身经验不足。因为实际走访培训单位并了解其需求并非易事。需要大量人脉关系才可实现这一目的。在得到数据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对其剖析存在难度。因此时间又花费很长。而此过程中,还不断请教指导教师,听取其专业意见,并进行网络搜索资料,最终才得出结论。

七、我们的收获

在调研收获颇多。首先是能力得到提高。实地走访不仅能锻炼人的反应能力,沟通能力,也加强了个人的领导能力,团体的合作能力等。再者通过对省内各个市的部分培训机构的采访,了解英语培训的发展,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以及现有员工的不足之处。通过这个项目,我们深刻的明白了以下几点:

1.就业是现实社会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如今英语成为一种工具,作为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即将面临就业问题,我们要形成自己的优势,做一名复合型人才。

2,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调查社会中英语专业就业现况,哪些方面适合英语专业就业并找好就业方向。

3,作为将来英语培训师对于我们来说充满挑战性,通过切身体会,对我们的锻炼起到很大的作用,更让我们了解工作性质。

4,本次活动让我们提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能够为我们以后的就业提供很好的基础,为我们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语文培训个人总结篇3

根据《XX省2020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指南》和《XX市2020年国培工作计划》(无教职成〔2020〕1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主题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侧重于“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实施策略(课堂教学应用)”和“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与使用(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备课、教学和研讨交流)”。

二、培训对象

我市乡村学校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所有教师

三、培训目标

依据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围绕年度培训主题,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

送教下乡培训重在推动培训团队深入课堂、现场指导,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四、培训形式

网络研修(16学时)、“送教+集中”(32学时)、校本研修(24学时)。

五、具体实施(2020年9月-2021年4月)

(一)网络研修:培训时间2020年10月-12月,委托XX市教育局指定的远程机构组织实施。

(二)送教下乡

2020年国培送教下乡培训覆盖全部乡村教师和所有学科,与全员培训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按照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四个环节组织实施。

1.主要学科(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送教以片区(全市共分为5个片区)为单位,小学科(音、体、美等)以市区为单位,整合全员培训完成。片区安排如下:

西

片:略

西南片:略

片:略

西北片:略

城周片:略

2.本年度送教下乡培训所有工作在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和各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实施,总体安排如下:

(1)问题诊断:10月8日-10月25日,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组织6个小组(小学语文组、小学数学组、初中语文组、初中数学组、初中英语组及学前教育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至4次问题诊断工作。问题诊断结束后,向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提交诊断报告。项目办将组织学科专家对诊断报告进行分析、审核并形成最终报告。

(2)研课磨课:

11月-12月中旬,在问题诊断报告的基础上,紧扣本年度培训主题,项目办将分片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各指导小组在研课磨课结束后向项目办提交一期培训简报。研课磨课的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3)成果展示:送教下乡成果展示活动将结合全员培训名师展示活动,于2021年3、4月份组织实施。

(4)总结提升:2021年4月份,开展优秀课例评选(论文和优质课评比,评比文件将于年底前出台)、进行培训总结、绩效考核评估、调研并制定下年度培训规划等活动。

(三)校本研修

为切实减轻基层教师的负担,提升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效,本学年度校本研修工作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个人学习平台,实行无纸化考核。考核内容共三项:

1.立足日常的教学教研工作,以上课、听课和研讨为主要活动形式,每位参训学员将个人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拍成图片,以JpG格式上传,每人不少于8篇(次);

2.以基层学校为主体,要求各校对参训教师提交的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由基层学校教务部门在听课记录封面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再由教师个人拍照,以JpG格式上传;

语文培训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基层干部;双语能力;建设

一、基层干部“双语”学习培训现状

尉犁县位于新疆中部,塔里木盆地东北缘,行政总面积5.97万平方公里,属半农半牧县。县域总人口11.24万人,其中,地方人口6.24万人,维吾尔族占47.6%,汉族占51.6%。县辖7乡1镇,50个行政村,9个社区。

(一)基层干部双语学习基本情况。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乡镇有8个,社区有6个,主要有维吾尔族和汉族两个民族。40岁以下乡镇干部数287人,其中,汉族干部人数95人,能够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与群众直接交流的人数10人,需要培训的干部数为85人;民族干部人数192人,能够阅读通俗汉文资料的人数36人,具备一般汉文字书写能力的人数38人,需要培训的干部数154人。40岁以下社区干部数36人,其中,汉族干部人数15人,需要培训的干部数15人;民族干部人数21人,能够阅读通俗汉文资料的人数12人,具备一般汉文字书写能力的人数8人,需要培训的干部数为21人。

(二)分级分类培训,强化实践锻炼。采取不同形式,利用各种资源,对乡镇干部进行“双语”培训。一是培训带学。把乡镇干部“双语”学习培训纳入党校主体班次,抓好脱产集中强化培训,重点对不具备“双语”能力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进行强化培训。二是日常勤学。各乡镇设立“双语”学习牌,普遍开展“每天一句话”学习活动。发放《维吾尔语日常会话500句》、《汉语日常会话500句》等教材,180余名民汉干部“结对学”、“一帮一”,汉族干部与少数民族干部互学互促、共同提高的氛围基本形成。三是媒体传学。利用无线数字电视转播台,开通远程教育频道,开设“双语”互动栏目,让乡镇干部足不出户学习“双语”。大部分乡镇刻制VCD光盘,定点播放,集中学习。四是实践求学。选派汉语水平低的少数民族干部到县直部门挂职或跟班学习,选派不懂少数民族语言的乡镇汉族干部驻村蹲点、任职或挂职,在实践中提高“双语”能力。

(三)落实教师队伍,保障培训经费。把“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乡镇干部“双语”学习培训的关键。选派13名“双语”基础好、政策理论强的教师作为乡镇干部“双语”培训辅导员,选派27名“双语”水平较强的县直部门、乡镇干部作为“双语”兼职教师,在全县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语”教师队伍,为乡镇干部“双语”培训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做法、经验及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安排部署。成立“双语”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有力保证了“双语”学习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结合包联乡镇、社区工作,建立联系点17个,指导开展“双语”学习培训工作;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加强党员干部“双语”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党员干部“双语”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划》,明确了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各乡镇、部门单位也相应成立了由单位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双语”学习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详细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形成了“双语”学习培训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重点结合,分类培训。坚持以县、乡党校为主渠道,以举办“双语”脱产培训主体班为主要形式,采取干部自学、帮带结对、实践锻炼、考核评比等多种方式,使汉族干部过少数民族语言听、说关,少数民族干部过一般汉语听、说、读、写关。一是组织33名乡镇党政正职、组织部科级干部和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参加州委组织部举办的“双语”培训班。二是组织164名乡镇副科级干部、科级后备干部、组织部一般干部、社区干部在县党校进行培训。三是各乡镇充分利用党校抓好机关一般干部、站所干部的学习培训。同时,县委组织部也把“双语”学习作为党校各类主体班次必修课,每期主体班次累计安排时间不少于20课时。

(三)完善“双语”学习考评、考核机制,建立抽查制度。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人事、党校等部门共同参与成立尉犁县干部“双语”考核领导小组,制定《乡镇干部“双语”月考核、月通报制度》,每月集中对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进行一次集中考核,考核结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各乡镇负责对一般干部的培训考核,考核结果在乡镇范围内进行通报,干部“双语”测试不合格的,年底考核不予评优。同时县委把“双语”能力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相同条件下优先任用“双语”能力强的干部。

(四)认真开展挂职干部的“双语”培训工作。对少数民族挂职干部在挂职前进行“双语”集中强化培训,为期两个月。培训内容以汉语教程、汉语听力、汉语口语、汉语阅读与常用公文写作为主。培训采取集中授课为主,自学、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进行系统培训,强化学员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基层干部双语能力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个别干部对民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特点认识不够,对民族区域地方干部工作的基本特点把握不准,造成干部对“双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少数干部有重干轻学思想,参加学习“双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主动性不强,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干部“双语”学习培训的效果,导致教育培训动力不足。

(二)人员、经费缺乏。县、乡党校共有6名双语教师,但全县40岁以下需进行双语培训的干部2420人。财政经费有限,没有专项的双语学习培训经费,外加场地、师资力量不足的原因,难以合理安排培训班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

(三)培训模式有待于改进。学习“双语”,需要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的语音、语法,它不同于政治理论学习,必须采取主体班次脱产强化培训的方式,才能达到培训效果,而目前举办的培训在时间上没有一定的保证。

四、加强基层干部双语能力建设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对加强“双语”能力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族干部不懂少数民族语言,就不能更好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落实到群众当中,就不能做好群众工作,就不能更好地带领各族群众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少数民族干部不懂汉语,就不能更好地领会上级党委的意图,学习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本领,提高自身素质,就不能更好地为各族群众服务。因此,我们要把加强干部的“双语”学习培训作为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索质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制定明确的措施和学习计划,将双语学习培训落到实处,任务清楚,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形式多样.以确保收到明显效果。

(二)建立“双语”培训保障机制。通过选派“双语”水平较强的县直部门、乡镇干部作为“双语”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语”教师队伍,为基层干部“双语”培训奠定基础。争取政府支持,将干部“双语”学习培训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实际情况,实现逐年增加投入,确保“双语”培训任务的落实。

(三)积极营造学习“双语”的氛围。把干部放到群众中去学习“双语”。凡是新分配到乡镇工作的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律先到农村任职,限期熟练掌握“双语”;有计划地安排不懂“双语”的干部特别是汉族一般干部驻村工作或到村任职一年以上,在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提高“双语”能力;乡镇每一名干部都要制定“双语”自学计划,坚持和完善“结对学”、“一帮一”等好的做法;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设网上“双语”课堂,方便干部自学;乡镇机关召开的各种会议,提倡汉族干部用少数民族语言发言,少数民族干部用汉语发言。

(四)实行脱产集中强化培训模式。把干部“双语”学习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以各级党校为主渠道,以举办“双语”脱产培训主体班为主要形式,加强干部“双语”学习培训,确保每名干部每年都能参加一次主体班次集中脱产强化培训,针对干部“双语”的不同水平,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因人施教。

参考文献:

[1]王远新.双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新疆尉犁县2008--2013年统计数据年鉴

语文培训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人力资本;民族差异;职业培训

人力资本是个人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行为方式和情感价值观都可能带来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社会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人力资本对个人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的民族由于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其人力资本是否存在差异呢?为此,我们利用广西的调研数据,分析人力资本民族差异状况,为解决人力资本民族差异问题服务。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和资料来源

(一)主要概念

1.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教育、健康、职业培训、移民和信息获取方面的开支,它与物质资本最大的差别是它不能与其所有者分离。在人力资本中,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语言能力也是其重要的人力资本,所以主讲语言和普通话水平也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指标。据此笔者在本研究中把人力资本操作化为文化程度、主讲语言、普通话水平和是否培训四个变量。

2.民族。赵利生认为:“民族是在变动着的社会体系中,以文化区分的,具有自我认同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1]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研究的需要,我们将民族类别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种类型。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运用的是广西的抽样调查资料。广西属于中国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有1839万,是少数人口最多的省份,因此比较具有代表性。资料来源于李文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的数据库。排除一些缺省的数据,本研究的样本容量为1143份。其中汉族样本593份,占样本总量的51.9%;少数民族样本550份,占样本总量的48.1%。

二、人力资本民族差异的实证分析

根据我们对文化资本的界定以及操作化指标,我们将从文化程度、主讲语言、普通话水平和是否接受过培训四个方面分析人力资本的民族差异。

(一)文化程度的民族差异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诚如戴维·波普诺所言:“学习(learning)是一生中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将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2]特别是现代社会,教育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是人力资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程度代表不同的人力资本含量,但是不同民族其文化程度是否相同呢,笔者对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样本中汉族的文化程度总体上要高于少数民族,但我们能否认为汉族的文化程度就比少数民族的高呢?这必需进行统计推论,由于民族属于定类变量,文化程度属于定序变量,因此,我们对其进行非参数检验[3]。检验结果表明:汉族的文化程度的平均秩为593.52,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的平均秩为548.79,汉族的文化程度的平均秩高于少数民族,并且Sig值为0.015,小于α值0.05,由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分布存在差异,汉族的文化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再从双样本K-S检验看:Sig值为0.097,大于0.05,小于0.1,说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在0.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主讲语言的民族差异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它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社会生活当中,语言是人们日常联系和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社会实践的工具,也是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知识的工具,因此,作为主讲语言成为了人们的重要的人力资本要素之一。但是每个人的主讲语言是不一样的,汉族一般都把汉语作为自己的主讲语言,但是少数民族的主讲语言分布却有很大的不同,笔者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550份少数民族样本中,使用汉语作为主讲语言的有355份,占少数民族样本总数的64.5%;使用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讲语言的有195份,占样本总数的35.5%。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主讲语言存在着民族差异,主要体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讲语言。

(三)普通话水平的民族差异

在中国,汉族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使用汉语的人数也占很大的比例,甚至汉语还被规定为联合国通用的五种语言文字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与各国各族人民交往的日益增多,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对学习汉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有的学校和地区还兴起了“汉语热”。在我们国内,我们国内的各少数民族更是把汉语作为国内交往交际的重要工具。因此可以说,普通话水平也成为了个人重要的一种人力资本,但是普通话水平是否存在民族差异呢?我们对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样本中汉族的普通话水平总体上要高于少数民族,但我们能否认为汉族的普通话水平就比少数民族的高呢?这必需进行统计推论,由于民族属于定类变量,普通话水平属于定序变量,因此,我们对其进行非参数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汉族和少数民族普通话水平分布的平均秩不同,汉族的普通话水平的平均秩为527.21,少数民族的普通话水平的平均秩为620.29,意味着两者的分布有可能不同,并且Sig值为0.000,小于α值0.05,由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普通话水平存在差异,汉族的普通话水平高于少数民族。再从双样本K-S检验看:Sig值为0.001,小于α值0.05,再次确认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普通话水平存在差异,汉族的普通话水平高于少数民族。

(四)职业培训的民族差异

职业培训是指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和劳动者的从业条件和意愿,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标准,对劳动者应具备的职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总和。通常是指直接面向就业或再就业市场某一具体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而进行的培训,培训经考试合格,可以按国家规定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针对性和实用性最强的职业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生产建设及经营服务结合最为密切,和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对于个人来说,它是提高个人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否经过职业培训,代表着个人不同的人力资本含量。因此,职业培训是个人重要的人力资本。那么,中国的职业培训状况是否存在民族差异呢?笔者对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我们可以发现,样本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培训状况十分接近,汉族的培训比例为74.9%,少数民族的培训比例也为74.9%。并且Sig值为0.552,大于α值0.05,这样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培训分布状况不存在差异。

三、结论和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人力资本是存在差异的。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主讲语言和普通话水平与汉族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比较可喜的现象,那就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职业培训不存在差异。表明民族地区的人民政府为少数民族的职业培训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今后要在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主讲语言和普通话水平等方面加大投入,改进方法,才能缩小少数民族在人力资本方面与汉族的差距,使少数民族和汉族协调发展,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感谢李文华教授允许我使用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04XSH003)的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赵利生.民族社会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60.

语文培训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援外培训;质量;途径;气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38-02

一、培训质量评估与统计分析

学员对培训质量的认同度是援外教育培训的生命线,是决定承办单位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问卷调查是对教育培训进行评估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强化实证、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估的有机融合,其分析结果对于教育培训评估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可以促进培训单位查找问题、积极整改,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本研究通过对2013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承办的多个气象类国际培训班100位学员的问卷调查,分析对于学员总体评价具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内容。

问卷调查表是以商务部2012年12月下发的《对外援助培训项目学员评估表》为基础,主要包括“教学组织实施”、“生活管理服务”、“培训效果评价”三大板块,具体为:“课堂内容安排”、“课堂授课数量适宜度”、“课程难易程度”、“授课教师水平”、“翻译水平”、“教材或讲义质量”、“参观考察与项目主题的联系”、“参观考察或实习活动安排”、“教室和教学设备”、“住宿条件”、“接送机与伙食安排”、“开班结业典礼安排”、“文化体验与课余活动安排”、“中方工作人员的态度”、“中方工作人员的组织能力”、“中方工作人员的外语沟通能力”、“项目时间长短”、“本项目对您今后工作的帮助”、“本项目对中国与贵国在相关领域合作的促进作用”、“对项目总体评价”等20个方面。问卷调查表参考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设计,每项评分为1~5分,共五个等级。为了更好地发现学员重点关注的培训方面,将问卷中的前19项与最后一项“对项目总体评价”做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就是分析两个变量观测值变化的一致性程度,或理解为衡量两组随机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内在密切程度之统计方法[1]。采用皮尔逊(pearson)简单相关分析[2],经计算相关系数及双尾t显著性检验,发现“课堂内容安排”、“课堂授课数量适宜度”、“本项目对您今后工作的帮助”、“参观考察与项目主题的联系”以及“翻译水平”这五个方面与“对项目总体评价”间的相关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79、0.742、0.639、0.637、0.609。除上述方面外,“中方工作人员的态度”、“项目时间长短”、“本项目对中国与贵国在相关领域合作的促进作用”、“课程难易程度”、“接送机与伙食安排”、“授课教师水平”这六项与总体评价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2、0.549、0.543、0.541、0.536、0.5,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但相关系数值不高,相关程度较弱。

二、提高培训质量对策探析

(一)因材施教,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1.根据培训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员对“课程内容安排”、“课堂授课数量适宜度”等教学环节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培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育训练,达到提升个人工作能力与水平的目的,故培训相比于普通大学教育更具有职业倾向性。在具体培训过程中,一方面传授能够帮助学员解决所在国(地区)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引入我国自主研发的气象水文业务系统平台,推广我国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使学员借鉴我国气象水文部门实际业务工作中的成功案例,将其本地化运用到所在国(地区)实际工作中。

2.尊重文化差异,不断提高教师交流沟通能力。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上述统计结果为例,对于“教学水平”打分为“比较满意”的(4分)学员人数占总人数56%,比例刚刚过半,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水平还是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授课教师水平”与“翻译水平”之间存在0.609的相关系数(通过1%显著性检验)。全英文授课的培训,其教学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目前,任课教师中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比例不是太高,其英语表达水平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存在一定的“短板”,这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

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处理好文化差异对个体认知的影响,规避刻板、偏见、歧视等跨文化心理障碍[3]。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好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在课堂授课方式上,主动运用多媒体技术视觉优势弥补外语表达能力的不足。在师生互动方面,鼓励学员主动提问,将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互相启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提高培训实用性。

对于科学有效的培训方式,培训实施单位应进行概括总结后加以推广,尤其是向初次参加援外培训授课的年轻教师介绍培训内容的侧重点、授课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3.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增强培训有效性、扩大培训效益。在授课组织方式上,积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环节,充分展示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在气象水文领域的发展成就以及分享防灾减灾方面的经验。通过课堂讨论以及课后相互交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学员也乐于接受这种讨论方式,进行轻松、自由、平等的交流,从而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由于培训教学更加注重职业导向性,以提高工作技能为教学重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气象培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立足本校大气科学实验教学基地,同气象业务部门、气象仪器生产厂商共建实习基地,使学员获悉该领域较为先进的业务流程与技术实施方法。同时,借助实习实践平台,中国企业也可以向学员所在国推荐“中国制造”产品,扩大和延伸培训效应。

(二)强化管理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1.努力获取各方支持,保障管理服务工作。援外短期培训项目承办单位,应加强与各级政府援外主管部门、外事管理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络。广泛宣传援外培训事业的重要性,主动融入国家援外培训事业,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为培训工作提供政策指导、资金保证、智力支持、服务保障。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努力,整合各方资源,为援外培训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外部保障。

2.加强管理服务人员外语培训,提高其跨文化交流服务水平。通过上述统计结果发现,学员对于援外短期培训项目承办单位的管理服务水平也有很高的关注度。第二部分对“中方工作人员的态度”与“中方工作人员的外语沟通能力”两者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其相关系数为0.647(通过1%显著性检验)。由此可以看出,外语沟通能力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而且在生活服务过程中,都是影响学员对培训总体印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关于管理服务工作人员的外语培训,要制定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英语听说培训计划,还要对管理服务从业人员进行跨文化交流技能的培训,使其理解中外文化差异,做到服务得体、到位[4]。、意识形态、文化风俗等诸多因素的中外文化差异性是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注意事项,在外事管理服务工作中要掌握分寸,做到礼仪到位而又不卑不亢,热情接待而又谨言慎行,交流活动丰富而又适度得体规范。培训管理服务人员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学员主体,要基于面向对象的方法针对性地采取沟通、服务方式,从而与学员间建立互信、友好的关系。

3.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在选择服务单位方面,要引入“鲇鱼效应”,采取竞争激励机制,督促服务单位提高援外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按时、高效地贯彻执行培训项目中的各项要求和任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共同创造出适合外国学员的培训大环境。

援外教育培训事业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每一位从事外事管理服务人员,其一言一行代表国家和单位的对外形象。每一个参与援外服务的单位都要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本单位工作人员对援外教育培训事业政治意义的深刻认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出色地完成国家援外教育培训任务。

4.加强人文关怀,注重情感交流的延伸。以培训为载体,为国家外交战略培养一批知华、亲华、友华人士是贯穿我国援外教育培训事业的一条主线。笑容是无国界的,一个微笑、一次握手、一声祝福体现了管理服务人员的热心和诚心。懂得尊重、开诚布公、倾听意见和互相理解能够将情感的交流融入到文化认同中,对建立双方长期友谊具有积极的正能量效应。加强学员在结束培训后的跟踪联络工作,是拓展培训效应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不同培训课程的分类,分别建立QQ群、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一批网络交流平台,使学员作为友谊的使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奇,等.SpSSforwindows―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吴先华,等.气象经济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语文培训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民办外语培训机构现状问题解决策略

宁波民办外语培训机构各具特色,在外语教学领域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潜在受训对象对此类机构现状不了解导致其盲目选择外语培训机构。另一方面,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此类机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不了解,使得相关决策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本文分别从培训内容,招生状况,师资力量,开课内容及培训效果的量化这4个方面分析宁波市民办外语培训机构的现状。基于采访资料总结民办外语培训市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期宁波市外语培训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更好地为地方教育服务。

一、宁波市民办外语培训机构现状

培训内容

目前宁波市民办外语培训机构多以英语培训为主,小语种培训为辅(据调查,9家外语培训机构中仅有2家开设小语种培训)。

首先,就英语培训而言,本文对所调查的各机构的培训内容进行分类统计,整理结果见表格1:

培训

内容

雅思、托福、Sat、大学预科

商务英语

初高中课程、高中预科、SSat

阅读写作课新概念英语、四六级英语、口译/翻译课程

听力

开设机构

所占百

分比

77.8%

66.7%

55.6%

44.5%

44.5%

33.4%

表格1

除以上培训内容,有极少数机构开设剑桥英语、旅游英语、面试英语、酒店英语、词汇语法课程(因开设这些课程的机构数量较少,不便统计,只在此提及)。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开设雅思、托福、Sat和大学预科这4门课程的机构数量最多,商务英语次之。从侧面反映出雅思、托福、Sat和大学预科最受培训对象青睐,其次是商务英语。听力培训在所有主要培训内容中比重最小,受重视程度最小。据笔者所知,中国英语学习者与其他国家英语学习者相比,发音水平远在他们之上,而听力水平则恰恰相反。由此可见,听力方面培训同样重要,外语培训不应顾此失彼。

其次,就小语种培训而言,培训语种包括法语、德语、西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日语和韩语,培训内容以口语培训和旅游导向培训为主。

据调查资料显示,每个机构每月至少一次会开设除主修课程以外的课外趣味活动或辅修课,如英语讲座,国内外夏令营(尤以国外夏令营为主),户外郊游,节日聚会等。另有少数机构会开设英语俱乐部,如旅游俱乐部,新闻一小时,电影俱乐部,商务社交俱乐部等。由此可见,各机构都尝试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不仅充实和丰富学员课外生活,而且有利于学员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招生状况

根据招生状况相关资料及数据显示,各机构近三年招生人数从两千到两万不等。比如,H机构近三年总招生人数为2000到3000,Y机构近三年总招生人数则达到2万到3万。不难看出不同办学层次的培训机构招生人数差异较大,但据机构负责人表示近三年招生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据资料统计分析,不同机构对招生群体侧重不同。44.5%的培训机构侧重成人教育,主要群体为上班族。如m机构的学员中上班族占90%,S机构占80%,w机构占60%至70%。而45%的培训机构侧重在校学生外语培训,主要群体根据不同阶段分为大、中、小学生。如H机构初中生人数占总学员人数30%,高中生人数占60%,大学生人数占10%。

师资力量:

据统计,平均每个机构授课教师总数为27个。通过对师资力量组成和教师教龄分布数据做如下整理,得出结论:全职中教所占比例最大,全职外教和兼职中教所占比例相近,约为全职中教所占比例的一半,客座教师所占比例最小。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民办外语培训机构的教师中坚力量为全职中教,其次为全职外教和兼职中教。

从调查所得资料分析,所有机构对授课老师教学水平的硬性要求是通过专业八级,90%以上的机构要求授课教师达到专业本科以上,仅1个机构要求授课教师具备教师资格证。可见不同机构对老师的资历水平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总体上是较严格的。

开课情况及培训效果的量化

开课班级类型主要包括Vip即1对1,1对4-6,1对12-16和25人以上这五种班级类型。Vip和1对4-6开课班级的开班时间灵活自由,主要根据学员空闲时间安排。1对12-16和25人以上班级开课时间则相对固定。大部分机构开班时间为下午、晚上和周末全天,少数机构采用全日制滚动开班制度(开课时间为9:00-12:00、13:00-17:00、18:00-20:00)。网络课程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授课形式。据调查大多数机构没有采取这种授课方式且并不看好其发展,只有少数机构正在推行且将继续推广网络课程。

就培训效果的量化,不同机构采取的方法各不相同。多采取考试的方式来检测培训效果,少部分采取电话回访,演讲答辩和通过平常交流来检测。

二、民办外语培训市场面临的问题

缺乏科学严谨的培训市场准入规范

随着外语培训需求量增大,各类资本争相进入外语培训机构市场,科学统一的培训机构市场准入规范的缺乏是导致目前宁波市民办外语培训机构市场鱼龙混杂的主要原因。在采访中了解到存在机构无证经营或以传媒公司、广告公司名义名义注册,却以教育培训为宣传开班授课。

政府监管不严,相关制度不完善

外语教育市场缺乏行业发展规范,政府监管不严,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不可避免地导致市场管理混乱。据机构负责人反映,有些未注册却在营业的机构被举报后仍然大张旗鼓继续开门营业。而根据《宁波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审批与管理规定》,此类机构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同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补办审批手续。

根据《宁波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审批与管理规定》中的申请条件,教育培训机构聘请外籍人员作为教师或管理人员的培训机构,必须取得《外国文教专家聘请资格证》,相关人员必须取得《外国专家证》。据调查发现,目前仍存在部分培训机构在职外教并未取得规定的相关证书。

师资水平良莠不齐,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对绝大部分外语培训机构经营者来说,利润是他们的首要考虑因素,眼光短浅加上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他们对教学质量的轻视。据笔者调查,绝大部分机构并不是每个在职教师都达到了作为培训老师的要求。存在一部分中教没有《教师资格证》,外教没有《外国文教专家聘请资格证》,小语种教师没有相关的专业认可。没有经过正规教学训练,缺乏相关教学经验,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收费标准混乱

首先,尽管不同培训机构自身定位不同,面对的学员群体不同,但笔者发现在即使是同一办学层次的培训机构类似的培训课程中,收费也各不相同,而不同层次的培训机构类似的课程收费差价更是达到八千左右。其次,课程收费情况不透明也是导致收费标准混乱的一个原因。存在一部分机构并没有在价格单或官网上公开透明其价格,据知情人反映不公开其收费标准的理由之一是可以视情况随时更改价格。

三、解决策略

提高外语培训机构准入门槛

教育部门应加强办学申请审查,包括对申请人的资金状况、师资力量、教学硬件等的审查,保证其具有开办正规外语培训机构的资金及实力。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无证营业机构的打击处罚力度,规范外语培训市场。此外,在审批阶段应对同类型机构的申请进行适当限制,避免资源浪费,有效地控制市场恶性竞争。

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目前对于外语培训机构的监管一般仅限于申请营业执照时的审核,缺少后期有效的运营监管。有必要成立包括教育部门、学员、培训机构在内的中间组织,对机构后期运营进行长期监管。在运营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培训机构和学员考察采访,以了解培训效果和运营情况。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若出现侵犯学员利益情况则应严厉打击。同时,此中间组织可对不同培训机构进行抽查评比,将教学质量不过关的机构淘汰出市场,保证外语培训市场的良性竞争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注重教学质量与师资力量

教师是外语培训学校的重点,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并影响学员的数量。只有具备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提高外语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1]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外语培训机构师资力量的检测,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应加强自律,严格执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与条例,并注重提升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

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办学水平和所提供的服务制定合理的市场指导价格,建立价格体系,防止价格的非理性上升或下跌,避免无序价格竞争。[2]其次,培训机构应公开透明其收费标准,注重诚信,增强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宁娟琴,肖剑.西安外语培训机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价值工程2011,30(35)

语文培训个人总结篇8

如今,普通话不仅是中国的行政、贸易与教育的主要用语,而且在全世界得到高度认可与广泛应用,因此,推广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促进汉语正确规范的使用显得前所未有的迫切与紧急。普通话水平测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推普工作在新形势下的继续,是国家推普新方针的具体体现。这项工作的开展,加大了推普工作的力度,使推普工作有了重要抓手,促进了测试对象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普通话教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促进了科研和学术交流,支持和促进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为汉语国际推广做出很大贡献,是国家实施语言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有高境界、大视野的到位认识,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我们的这项工作在行动上周密安排,踏实作为。

分层级,齐上阵,抓好普通话水平测试综合管理

(一)构建校、院、班三级管理工作模式我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4年成立,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主任委员,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和教务处处长担任副主任委员,校内各单位的分管领导兼任校语委委员,语委下设语委办公室,语委办公室主任兼任语委常务副主任,配备专职干部一人,具体负责语委日常工作,校学生会设语工部,各教学院(部)设有语工专职干事,各班级有语工委员,形成校、院、班的语言文字三级管理工作模式。校语委自成立以来,以切实认真的态度和严谨求实的作风,积极推进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为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师生员工语言文字水平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测试站机构健全,人员齐整,设备到位2003年,湖北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授权我校成立普通话培训测试站,测试站挂靠语委办。语委每年至少听取一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汇报,测试行政管理工作列入语委办主要工作职责,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列入语委工作计划。普通话测试站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满足工作需要的办公条件,经过多年有计划的培训,现有部级测试员4名,省级测试员26名,其中湖北省骨干测试员4名。测试机构在同级语委办领导下运转协调。去年我们向省语委办和测试中心申请成为机辅测试试点单位,已经获得批准。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我们已与教师技能自主训练中心开展合作,计划在该中心建机辅测试专用机房和候考室等,把普通话培训、测试与教师技能训练相结合,为“以测促训,以训保测”拓宽路径。(三)注重综合管理,提升管理效应1.语言文字工作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我校将语言文字工作列入学校议事日程,教学委员会和语委每年召开一次语言文字专门会议,听取语言文字工作汇报。学校每年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中都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要求,认真总结。在《咸宁学院文明单位(职能部门)考核细则(草案)》“环境建设”之“人文环境”中有明确规定:“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内容,要求明确。在创建活动中,由党委宣传部和校语委办认真检查落实。2.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学管理学校出台了《咸宁学院关于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施意见》(咸学院发【2006】7号)文件,在《咸宁学院教学工作规范》(咸学院教【2007】30号)、《咸宁学院教师行为规范》(咸学院教【2006】51号)等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语言文字水平能力的要求;2010年版培养方案构建的教师教育师范技能全程培训体系中,教师口语、三笔字成为教师教育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学校对与语言表达关系密切的专业开设了普通话课或口才训练课,课时、教材、师资等落实。在人文学院开设了《现代汉语》专业必修课,《演讲与口才》、《文字学》、《汉字与文化》、《应用写作》、《基础写作》、《硬笔书法》、《朗诵与演讲训练》等选修课;在教师教育专业开设了《教师口语》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朗诵与演讲》、《口才训练》等课程,学生学习普通话,锻炼口才能力的兴趣非常浓厚。与此同时,语言文字工作还被纳入了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和师生科研工作中。3.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师资管理学校人事处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师资格申请人员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内容及评分标准(现场有学生的试讲)》等文件中明确将普通话合格列入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将普通话合格列入教师上岗条件。在《咸宁学院教师教学业务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咸学院教【2004】21号)、《咸宁学院校内试讲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咸学院教【2007】40号)、《咸宁学院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试行)》(咸学院教【2004】10号)等文件中将普通话合格列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列入评估教育教学质量、评选先进的条件。同时我们还将普通话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发出了《关于开展教职工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的通知》(咸学院办发【2009】24号)等文件。4.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生管理学校将学习使用普通话列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咸宁学院关于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施意见》(咸学院发【2006】7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师范专业学生达不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没有参加普通话测试的,均缓发毕业证书。”我校师范专业学生100%参加普通话测试,非师范专业学生也积极参加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参加培训和测试也达到80%以上。

强队伍,重过程,做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一)不断加强测试队伍建设测试站有测试员队伍建设培养规划,积极选派人员参加省普通话测试中心举办的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考核培训班学习,选派人员参加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培训班学习,考核合格率达到100%。测试员数量能够满足本站测试工作的需要,推荐选拔的骨干测试员能够按时参加省测试中心举行的培训考核,并且每年考核都全部合格,能够胜任测试组长或复审员的工作。我校测试员积极承担测试任务,除少数因外派出国任教或外出进修学习的测试员,其他测试员每年的测试工作量不少于6个工作日。我们建立本站测试员业务档案和测试组长、复审员工作记录,定期对测试员进行后续培训与考核,有奖惩制度,考核不合格的不准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严格执行评聘分开制度,未聘测试员不得承担测试任务。测试组长或复审员认真履行《测试组长、复审员工作职责》,对本站测试员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严把测试质量关,测试员严格按照《测试员工作规程》进行测试,无违纪事件发生。测试站有计划地组织测试员进行语言文字或测试工作研究,每年不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有科研成果。近年来,我校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工作颇有成效,就科研课题来说,涉及到现代汉语规范研究和方言调查的科研立项,有国家语委一项,有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两项,有校级重点及一般科研教研课题多项。(二)严格测试过程管理我校成立测试站之初,同时兼顾咸宁市相关人员的测试,后来咸宁市也成立测试站,地方人员需要测评普通话则通过咸宁市普通话水平测试站,我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就由我校测试站统一组织,独立完成测试任务。测试站严格按照《湖北省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细则》组织测试,对测试过程进行监控的措施主要是安排复审员到考场跟从测评和听取录音等办法。有完整、规范的测试档案,包括测试计划、测试录音、测试成绩、测试工作总结、测试员工作量记录等。测试站坚持“先培训后测试,不培训不测试”的原则,按照国家颁布的《测试大纲》,对应试人员进行测前培训,因地制宜,分校区、分时段,切实把测前培训抓落实,抓到位。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湖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及《湖北省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细则》,每年制定培训测试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备案。按时向省测试中心上报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在财务管理方面,严格按照省物价局批准的收费项目收取费用,没有超标准、超项目收费。按照《关于调整普通话水平测试费上交比例的通知》(鄂语测【2005】005号)的有关规定,及时上交测试费,测试经费独立核算,遵守国家财务制度并接受审计,无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发生。(三)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工作效果好我校测试站根据上报省测试中心的测试计划,测试完成率达到100%,二级、三级测试成绩经省测试中心抽查,年度总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上报的一级乙等测试成绩,经省测试中心复审,年度总通过率达到100%,90%以上应试人员对培训测试过程和结果满意,测试的作用和效果得到绝大多数被测单位认可。

多途径,显亮色,开展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各项活动

(一)学校将普通话学习与测试纳入教育教学体系2009年4月,学校出台了《咸宁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要求以“三字两话(画)”(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等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技能为核心,搭建培训平台,构建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2010年7月,出台《关于构建本科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意见》、《咸宁学院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师范技能全程训练实施方案》两个文件,就如何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三字两话(画)”等技能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在上述文件的要求和指导下,2010年春季学期,教务处组织教师对教师教育专业2007级本科、2008级专业学生进行了“三字两话(画)”等技能培训和测试,培训、测试工作扎实有序,收到实效。(二)依托测试站,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每年精心组织“推普宣传周”活动,语委办和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联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近年来,我们依托推普宣传周,延伸开展了“推普月”系列活动。学校组织部分师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上街散发推普宣传资料,纠查不规范汉字;举办了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华诵”朗诵比赛、“中华赞”征文活动、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等,宣传活动有特色,有成效。(三)服务地方,获得好评我校普通话测试站大力支持咸宁市测试站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我校测试员参加咸宁市组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同时应咸宁市语委和测试站的请求,学校语委办和测试站多次选派尤翠云、孙和平、谢文芳三位部级测试员、副教授和李爱国(省级骨干测试员、武汉大学博士)、王玉(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讲师)五位教师为咸宁市各单位讲授普通话与规范汉字培训课程。另外,我们还多次为咸宁市地方各种语言类比赛提供辅导,担任地方各种有关语言文字方面比赛的评委。

语文培训个人总结篇9

关键词企业语言培训德语学习与教学语言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H33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onenterpriseemployeesGermanLanguagetraining

LUoChen

(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HefeiUniversity,Hefei,anhui230601)

abstractinthispaperanalyzesthereasonsforbusiness-to-employeetraining,operatingproceduresandspecifictraininginGermanlearning,teachingcharacteristics.inaddition,thispaperalsodiscussesindetailthecharacteristicsandcorporatelanguagetrainingcombinedwithsomeproblemsofitsownexperience,raisedanumberofsolutionstotheproblem.thispaperaimsattrainingindividualsinthecorporatelanguagesummaryandexperiencestoillustratetheparticularityofcorporatelanguagetraininginordertofurtherimprovetheenterpriselanguagetraining.

Keywordsenterpriselanguagetraining;Germanlearningandteaching;languagelearningmethods

0引言

从2012年5月到2012年12月,笔者对市内的一家德资企业员工进行了长达近7个月之久的德语培训。完成了德语初级课程及中级课程的教学。在培训过程中真切体会到给企业做语言培训和日常的课堂教学的明显不同之处。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1)企业员工语言培训的目的性更强,实用性明显。(2)企业员工不同于在校学生,他们无法像学生一样在课下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去系统地复习所学习的知识。这两个特点亦为语言培训带来种种困难,如何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迎合他们的要求去做好语言培训工作,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下面将从企业培训、德语学习、企业语言培训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这个问题。

1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培训

1.1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原因

企业为什么重视对员工进行培训?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公司对员工培训的认知开始。在企业看来,培训员工是公司的义务,是对员工负责的表现,也是赢得员工忠诚的重要手段。公司培训体系越健全,员工就越愿意留下来,因为通过培训毕竟可以开阔视野、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自己赚钱的本领,可以说,员工培训是薪酬体系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这些钱员工不能拿回家,但是都用在提高员工的水平上面了,这与自己花钱去上各种培训班是一样的道理。当一个员工感到在某个企业能学到东西的时候,他就愿意静下心来在这样的企业长期服务下去,一步一个台阶地往前走。所以员工培训客观上也起到了留住员工的效果。

1.2企业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法

那么具体说来一家企业如何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呢。根据现代企业人力管理资源教材内容,企业培训项目的全过程按时间顺序应包含: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计划、评估培训效果四个部分。另外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也多种多样。形式包括有入职培训、在职在岗培训、在职脱产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内容有管理开发培训、专业职能培训以及骨干员工技能培训。

1.3企业需要进行德语培训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需要进行德语培训的还大多是德资企业或者是和德国有较多贸易往来的企业。这些企业的部分员工在工作中避免不了要和德国人打交道,因为并不是每位德国人的英语都十分流利,所以有必要进行德语培训。另外在工作中更常见的还是需要阅读相关的德语材料以及与德国人相关的邮件往来。总的说来,企业还是从整个公司工作顺利开展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

因此他们对语言培训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需要通过语言培训来深造或是出国的学生,企业德语培训的实用性较强,教师应当据此对授课内容做出适当调整。

2德语学习

在对企业员工培训做过一番分析说明之后,再具体从德语学习或者是从外语学习的角度出发,来进一步探讨如何成功地对企业员工进行语言培训这个问题。德语里有这样一句谚语:wissenistwenig,KnnenistKnig(知者不足,能者为王)。不同于一般的专业学习,外语学习不只是知识型学习,而在更大程度上是技能型学习。学习外语的目的不是认识语言规则,而是运用这些规则去讲话,去与人交际。因此我们鉴别一个人的外语能力不是看他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如何,而是看他能否熟练运用这些语言规则与人交际。换句话来说,外语学习强调的是语言知识的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它的规则与定义。

那么学习外语主要学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现在绝大多数的学习者学习外语是为了以外语为交流工具,达到不同的目的,比如说:出国留学、以外语为职业寻找工作,还有就是在外资企业的日常工作中需要用到。而学习外语仅仅为了满足个人兴趣,目前在国内几乎没有,至于学习语言是为了将来从事语言研究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既然学习外语是为了交际,学习者就应以会说、会用外语为目标,而完全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语法规则的完整无缺,尽善尽美。笔者认为,与其这样,倒不如实事求是地学一些常用的语法和句型,争取学一点,就会用一点。

3如何对企业进行语言培训

3.1教材的使用

现在我们把企业对员工培训与外语学习结合起来看。拿笔者的培训经验来说,培训对象是一家德资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避免不了需要和德国人打交道。比如说:电话联系,日常电子邮件通讯以及他们可能还需要阅读相关的德语文章。这些也正是他们的培训目的所在。在为期7个月的培训过程中,我们使用的主要教材是由德国柯莱特教育出版社推出,我国的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引进的德语强化教材《走遍德国》。这套教材是专为德语非母语的学习者编写的一套全新的德语教材,它的显著特点在于:简单易学,将德国国情知识融入于语言教学。对于零基础的德语学习者来说,可以消除对学习德语的畏惧感,轻松学习德语。

怎样正确看待教材,引导学员使用教材这是在企业的语言培训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本定位科学、结构合理、内容适宜的教材有助于学员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教师应当引导学习者理智、清醒地把握大方向。这点十分重要。无论教材内容怎样要求,都要和提高听说读写的技能联系起来。这是有效学习语言的关键。学习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使教材内容和自己的训练计划契合,而不以完成教材上的练习为满足。我们应当认识到,教材仅仅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媒介,而不是学习任务。怎样利用教材,侧重那些方面,主动权掌握在学习者自己手里。对于接受语言培训的企业员工来说,他们实际上能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这是十分可惜的。那么作为学习者要考虑的问题是,怎样利用教材,去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然而不得不指出,接受语言培训的企业员工对教材的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我在对企业员工的培训过程中,积极备课,不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对于重要的知识点,语法都是翻阅大量资料,自己总结出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以达到加深学习者印象的目的。并且尽量积极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学员都在课堂上发言、多做练习。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指出:学习者的参与程度和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成正比。学习者的参与程度越高,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就越强,记忆也越深刻,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得也就越快。就外语学习而言,它的技能属性决定了学习者必须设法在头脑中建立外语体系,要设法把陌生的知识存入大脑,并强化它的语言信号,只有存入信息,才可能把输入的信息和已经有的信息联系起来,学习者才有可能理解语言信号的内涵。

3.2基本的语言学习规律

根据企业学员的特点对教学计划、内容、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是必须的,然而有一些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还是应当被保留。例如说:首先,学习的目标。尽管企业学员的学习德语时间有限,但是还是要给他们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其次,学习的计划性。计划是通往目标的桥梁和保证。有了目标,就必须有实现目标的可行计划。计划得越具体、越详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点对于想要通过学习德语出国的学生来说是这样,对于接受语言培训的企业员工也同样如此。最后,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这点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基本上是利用上班之余的休息时间来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又不同于在校学生那样带有强制性。

3.3培训应该达到的效果

在这里主要还是讨论企业通过一定时间的语言培训应该达到的效果。一般说来企业员工经过半年左右时间的德语培训应该达到一个初级的中等水平,即能够与德国人进行日常基本交流,能够与德国人进行一般的邮件往来以及能够看懂与自己业务相关的材料。

4总结

综合说来,企业语言培训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其学习特点、最终目的认真备课。并且一定要搞好课堂教学,吸引学员注意力,重点内容应当反复强调。鉴于企业员工的课余学习时间有限,在教学中应加大练习量。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真正做到让学员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语文培训个人总结篇10

关键词: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58-0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发展的转型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全国竞赛组织者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未来的竞赛组织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状况是直接影响全国竞技体育能否成功举办的关键所在。本论文中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包括体育系统中的裁判员、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指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中管理竞赛的领导者)和竞赛组织工作人员(指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中除管理竞赛的领导者的人)。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全国体育人才基本情况调查”所得数据为基础,再选取奥组委部分成员、部分省(市)地区的体育局相关领导及各体育局体育竞赛组织部的相关行政人员为调查对象。具体研究对象2包括体育系统中的裁判员20079人、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3093人、竞赛组织工作人员5850人。

1.2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决策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2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2.1年龄段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

从表1来看,队伍以31~50岁中青年为主,其中41~45岁年龄段最多(24.9%),从46~50岁年龄段开始,比例持续下降。说明41~45岁是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最成熟的黄金阶段,具有最丰富的临场经验和足够的体能,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隐退。这种分配情况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的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是合理的。

但从培养后备人才的角度考虑,我们也应大力培养青年骨干(26~30岁)。另外,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趋势,也应继续发挥50岁以上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余热,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老年体育运动。

2.2外语水平偏低,对外交流能力不强

从表2来看,我国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外语水平还不够高(绝大部分为初级水平,分别占总数的32.9%、31.3%和34.4%),真正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并用外语清楚地表达自己思想观点进行交流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太少。这是由于在我国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人才中,相当一部分由退役的教练员、运动员充任,他们虽熟悉体育工作,但大缺乏管理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对我国首次举行的奥运会管理毫无经验。而外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例子许多,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这就迫切要求我国的体育竞赛组织管理工作者努力学习外语,以外语为工具,学习外国的经验技术,洋为中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

对于裁判员来说,他们是根据比赛的规则组织比赛,并对比赛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裁判,是体育比赛公平竞争的基础。在我国,体育职业化的时间不长,裁判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培训体制尚不健全,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的裁判员业务水平和执法经验有较大的差别。高级裁判人才缺乏,部分奥运正式比赛项目尚未实现国际级裁判零的突破,并且即使是高水平裁判员,其外语水平也普遍不高。这样某些裁判员因不通晓比赛规则,不能用外语进行恰当的交流,导致错判误判,从而影响了比赛的公平公正。这与2008年奥运盛会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的要求相矛盾,不利于奥运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另外,据调查得知,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外语绝大部分是英语、法语,而忽视了对小语种外语的学习,如阿拉伯语、希腊语,从而导致了在某些语种上出现空白,这些不适应北京奥运会对语言沟通上提出的要求。

2.3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人才缺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世界性综合运动会,早已超出其纯粹体育赛事的意义,经过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各国充分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竞技场。因此,它的成功举办需要高层次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从表3可知,我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主要以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为主,基本能满足目前的工作需要。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举办目前世界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奥运会,要培养既懂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又通晓国际奥林匹克事务的国际型高层次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任务十分艰巨。

据预测,参加2008年奥运会工作的人才需要20余万人,其中3~4万是体育竞赛组织人才,而其中的1/3又是高级体育竞赛组织人才。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云、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将使本届奥运会更具时代特色,届时大量高科技手段将被运用到赛事中。因此,通晓奥运事务并具有体育专业知识的国际化、高层次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和掌握高科技手段的人才将倍受青睐。

2.4培训次数较少,且培训渠道单一全国体育系统中,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共3093人,参加过政治理论培训的有1853人,占59.9%,没参加过政治理论培训的有1240人,占40.1%;参加过业务培训的有1822人,占58.9%,缺1271人,占41.1%;参加过技能培训的有1082人,占35.0%,缺2011人,占65.0%。以培训过1~3次的人员较多。其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最少,仅占35.0%。说明我国的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次数相对较少。

竞赛组织工作人员共5850人,其中参加政治理论培训的有2411人,占41.2%,其中有2人没参加过理论政治培训;缺3439人,占58.8%;参加业务培训的有3231人,占55.2%,缺2619人,占44.8%;技能培训的有2069人,占35.4%,缺3781人,占64.6%。

裁判员共20079人,其中参加过政治理论培训的有7963人,占39.7%,其中有12116人没参加过理论政治培训,占60.3%;参加业务培训的有12255人,占61.0%,缺7824人,占39.0%;技能培训的有7819人,占38.9%,缺12260人,占61.1%。

从三类人员培训的总体情况可知,大部分只进行过1~3次培训,这说明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培训次数相对较少。其中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人员最少,仅占35.0%。另外,除参加过业务培训的裁判员人数所占比例高于没参加过业务培训的裁判员的比例外,参加过政治理论课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裁判员人数所占比例都原远远少于没参加过政治理论课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裁判员人数所占的比例。这样的培训次数很难与当今快速发展的竞技体育及国际竞赛组织相适应。培训次数少,也是造成我国高层次裁判人员少的另一原因。

因此,要改变全国体育系统中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现状,我们就要增加培训次数,改变培训方式和渠道,如有条件,可以多派些中层以上级别的运动员到国外去进修,这样既能充实裁判员自身的头脑,同时,也能使我国的裁判员队伍能更好的跟国际接轨。

从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培训渠道来看,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人员居多,而参加过培训的也是主要参加上级单位举办的培训,分别占各自总参加人数的55.3%、50.4%和55.8%,这说明培训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不利于被培训者的学习。另外,这种单一的培训渠道,也不利于被培训者开阔视野,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采用多渠道的培训方式,并且要有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工作经验的人同时参加,如有条件更要加大出国培训机会,这样既有利于人才之间的互相学习达到优势互补,同时也使他们开阔了视野。

3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对策研究

3.1坚持与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加强区域协作,优化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我国竞技体育不断走向世界的根基。中国自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后共参加6届夏季奥运会,奥运金牌由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要想办好2008北京奥运会,获得更大的突破,更要坚持与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紧紧围绕奥运战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完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选拔、培训、综合评价、激励机制等各项制度,引导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合理流动,使大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在管理、科研、区位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有机结合,提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加大支援西部地区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工作的力度,帮助、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

另外,需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配置,通过行政手段保护高水平(或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培养模式上,坚持走“与体育院校或与高校联合”的道路。在管理办法上,注重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宏观管理与微观调控相结合,努力改进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交流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成功率。

3.2成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学校国家体育总局应根据当前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其总局和各省体育局的优势,采用单独或与体育院校或与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成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学校,以彻底解决培训时间短、知识结构不合理和流于形式等培训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培训质量。例如:对裁判员的培训我们应按照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的要求,制定裁判员队伍培训计划。首先,充分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大力加强高等院校中裁判员的培养;其次,加强中、青年裁判的培养,对那些思想品德端正、专业素质好、有较大发展前途的中青年裁判员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鼓励和支持考取国际级裁判员,获得执裁国际性比赛的资格;最后,加强女性裁判的培养,由于女性裁判受性别、年龄、体能及家庭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能够常年从事裁判工作且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极少。因此,应选择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体能好,且能长期从事裁判工作的女性加入到裁判队伍中。

3.3建立裁判员“沟通平台”和“绿色通道”由于我国的裁判员还没有实行职业裁判员制,大多数都是业余的裁判员,有自己的一份本职工作。据调查得知,我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大部分都在事业单位工作,其中裁判员队伍中所占比例最大,为78.0%。而裁判员的工作要经常外出,势必就会影响到自己本单位的工作,进而影响到裁判员职称评比和一些福利的分配。因此,要想使其他单位的人更多的参与到竞赛中来,有必要建立一个“沟通平台”和体育人才的“绿色通道”。例如:建立体育人才网,对其资料进行录入,当大赛需要时由组委会出面致函和所在单位进行协调沟通,使人才尽其用。而对于高级别竞赛组织人才,如果在企业工作,若遇大赛时,赛事筹备委员会应主动与其所在单位协商,请求其对该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其在为大赛服务期间无后顾之忧。

3.4以强化培训为手段,提升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综合素质

3.4.1借鉴“校本培训模式”中的理念和策略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地,以本校教师为对象的一种师训模式,其性质是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在职培训,具有针对性强、实效性好、个性化程度高的特点,强调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的培训,从规划、实施、管理乃至评估,在教师的直接参与下在校内进行,扬弃了传统的外控式观念。进入这种培训能随时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和过程中,能为教师提供随时。我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可以参照,探索以总局或各省体育局或基地或直属院校为本的培训方式,降低培训重心,强化增进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专业化是体育竞赛组织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

3.4.2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在培训形式上,采用办辅导班、讲座、研讨会、沙龙等多种形式,内外结合(聘请外来专家和本单位的某方面有专长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长短结合(根据培训内容设定长短不同的培训时间)、平战结合(平时和大赛前为完成突击任务临时调整时间和培训内容)、培训与自学结合(培训班的学习与自学训练结合)等。

3.5加强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外语学习

3.5.1努力营造外语学习环境,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外语的学习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要创造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让从事体育竞赛组织者经常实践。例如开办体育外语专业、举办外语演讲和比赛、借用外语节目学习、模拟国际学习研讨会议、模拟体育赛事解说等。

3.5.2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不断提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外语水平举办“奥林匹克与人类文明”为主题的高层论坛,邀请国际奥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著名奥林匹克专家、奥林匹克优秀选手来北京演讲,探讨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和平,多元文化的关系,使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在丰富体育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外语水平。同时,应选派一些年轻的体育竞赛人才去国外深造,不断提高应用外语的能力。

3.5.3采取交叉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养复合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是目前适应时展的需要,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采用体育与外语交叉培养模式,把外语作为一种技能、一种信息载体、一种提高索质的途径,不断提高体育人才的外语水平,为2008年奥运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牡娣.CUBa裁判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2):26-27.

[2]厉丽玉.竞技队伍与人才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0,22(3):23-26.

[3]任海,等.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竞技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1-5.

[4]王剩利.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3):69-71.

[5]吴忠义,等.21世纪初期广东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特征及培养目标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