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周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3:41

中秋节周记篇1

中秋节四年级周记400字1中秋节是中华名族的传统节日,我喜欢美味的月饼,但我更喜欢那挂在天上的圆月亮。

中秋节到了,我们一家人吃完晚饭,拿着月饼,来到楼下的空地里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

我拿起水果刀,把月饼切成8小块,爸爸先拿起一块动起手来。我看着这块月饼中的蛋黄,多么像天上那一个皎洁的月亮。我抬头望着月亮,那月亮时而躲在云朵后面,时而又站在我们面前,月亮,多么像一个淘气的小孩子呀!

没一会儿,月亮不再淘气了。月亮,好似又变成了一位魔术师,而天空变成了一个大舞台,月亮一挥手,天上的星星全都在眨眼睛,月亮再一挥手,天上的星星便不眨眼睛了……我如痴如醉地望着月亮,我好似看到了月亮上的嫦娥姐姐正和航天员叔叔做游戏,玉兔整和天上的卫星聊天;月亮上的灯笼数不胜数,各种各样的物品也应有尽有……这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诗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虽然中秋节已我们而去,但我一到那皎洁的月亮,便会想起这美好的回忆。

中秋节四年级周记400字220**年9月30日,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我和我的家人过了一个特殊的中秋节。

那天早上,我们全家人起的很晚,为了晚间的活动,而做好准备。经过了一系列的准备后,我们便提着所需的东西,一起来到我姑姑家,准备晚上的活动了。

终于到了晚上了,我和爸爸妈妈合力将茶几、零食、饮料、椅子都搬了出来。我想,说到这儿你应该明白我们要干什么了吧?没错,就是赏月!很快,我们便将准备的用品都摆放整齐,然后再拉上我哥和姑姑,一起出来赏月。

月亮出来了,圆圆的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天空,散发着迷人的光辉。与白天的太阳不同,如果将白天的太阳比作一个慈祥的老爷爷,那么晚上的月亮就是一个平静的小姑娘,在晚间独有的神秘气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这时月朗星稀,往日星光闪闪的夜空现在只剩下一轮明月独自在天地间绽放着独属于她的风采。四周一片寂静,好像所有的东西都将自己的一份天空让给了着明朗的月色。此情此景,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苏轼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虽然中秋节已经过去了,每当我看向那轮明月,心中总是回想起那时的情景来。这真是一个让我难忘的中秋节啊!

中秋节四年级周记400字3今年的中秋节到了,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奶奶家。在奶奶家我们吃到了奶奶亲手做的又香又甜的月饼。

在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从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相传当时中原人不甘受蒙古人得统治,有志之士皆思起义抗元。刘伯温便用计三部将有瘟疫的谣言,要人们于中秋节买月饼来吃以避祸。大家买了月饼回家后切开一看,里面藏着纸条,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于是民众纷纷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月饼因而成为中秋节的应景食物。

在中秋还有一项习俗,就是晚上赏月,所以我也和妹妹在十五的晚上在楼前赏月,这月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清云,如烟似雾,迷蒙在月光下。有人说新月似月牙,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名谋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在这样的情境中,我想起了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在外的人们怎能不思念故乡的亲人呢?

中秋节又被称为中秋或仲秋。不约十五的月亮比起它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送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祝大家中秋快乐。

中秋节四年级周记400字4今年的中秋节来的可真的是太是时候了——正好与十一国庆长假连在了一起。中秋节那天便可以尽情地玩了。

中秋节那天我早早的起了床,洗好脸刷好牙便冲到弟弟家去把他吵醒,不然他可要睡到中午。把他叫醒后他哼哼唧唧老大的不愿意,我跟他说今天是中秋节,他便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那,今天不是到外面去吃啊?”弟弟问。“当然啊!”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弟弟便一蹦三尺高,“太好了!”

中午果然不出我们所料,我们要到大酒店去吃饭。第一样菜便是果仁,果仁上面有芝麻,而且很甜,我成了一晚便开始大口大口的吃起来;第二样菜便是鸭舌头,我看起来更像蛇舌头……后来便是最好吃的北京烤鸭,是北京烤鸭时,要先拿起一张面皮,再夹几块躲在鸭子皮下面的肉,沾一点甜酱,放在皮上,就可以吃了,一盘北京烤鸭上来就被我们一抢而空,抢的一干二净。

吃饱了,喝足了,连饭后甜点也吃了,就应该去随处逛逛了,我们去了“小马路”,由于天气太热了,我买了一个刨冰。老板娘用刨冰机刨冰时,声音可真响,就像天崩地裂一样惊天地泣鬼神。我们走着走着,突然听见吆喝声:“烤螃蟹了!”我一听就好奇,螃蟹还能烤着吃?走过去一看没只螃蟹都变成黄色得了,一只只都金灿灿的。

这个中秋节可真好玩!

中秋节四年级周记400字5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节目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这天刚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庆祝生日,共度佳节。

来到酒店门口,哗!那里人山人海,连泊车的位子都没有了,人们把酒店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幸好我们预先订好了四张桌,看到整个饭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欢乐景象,我心里特别高兴,尽情地品赏着各种各样的海鲜和名菜。

吃完晚饭,我们就到海滨泳场看花灯。这时,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又大又圆,把整个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气特别好,九点十五分,我们来到目的地时,沙滩上已经灯火辉煌,游人如织了。我们沿着沙滩一边观赏一边向前走。走进大门,“奇灯异彩耀水湾,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对联则提醒游人千万不要忘记了在此赏月的大好时光。

中秋节周记篇2

家乡的中秋节周记(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自古以来,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月亮,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被诗人吟诵,被人们拜舞。人们一直对月亮充满幻想。

明月中秋全家聚,月下私语乐融融。中秋之夜是个祥和,美好的夜晚,家家欢聚一堂,坐在月光下吃月饼,该是多么舒服呀!

去年的中秋节我是在我奶奶家过的,那一天,亲人们都来了,还是八月十五的夜晚最热闹,我们一家欢聚一堂,坐在阳台里等待月亮仙子的出现,可是等了半天,连月亮的影儿都没见着。我有些灰心丧气,抓起一个月饼吃起来,我心里有些纳闷:为什么中秋节就要吃月饼呢?

我就去问乃奶奶,奶奶告诉我,在元朝的时候,君主怕子民造反,就下令十家合用一把菜刀,这十家还要供养一个蒙古奴隶主的爪牙,这些爪牙横行霸道,人民叫苦连天,一位正义的大臣看不下去,就在中秋月下,给月饼里塞进许多写着“爱国正义,推翻王朝,一起连手,还我河山”的字条,把这些月饼送到人们家里。人们看到字条,就有了动力,最终,推翻了fu败的元朝。往后,就有了中秋佳节吃月饼的习俗。听完奶奶讲的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沉思。

突然,弟弟叫了一声;“快看,月亮升起来了!”我们望着那皎洁的月亮,眼圈都红了,想到了那些因工作繁忙而不能归家的人。这时,奶奶从冰箱里拿出几大盘月饼和许多好吃的,摆放在月亮的下面,听说这叫做供奉月亮。奶奶在烧香敬纸,我看着头顶上的月亮,她越来越亮,仿佛正对着我们笑呢。这个晚上,奶奶家的笑声一直到十二点才结束。

中秋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家乡的中秋更是热闹。我喜欢中秋节,明月皎皎,寄托着我们的思念。每当我看到月饼,就会想起亲情味浓的中秋来,吃到月饼,就会想起那民风独特的家乡……

家乡的中秋节周记(2)

中秋节的晚上,我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观赏着又大又圆的明月。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挂在幕布一样的天空,像一个大玉盘。月亮倒映在水面上,让人以为月亮真的掉进了水里。看着天空中皎洁的月亮,我小小的思维中情不自经的冒出几个小问号。为什么在中秋节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为什么要吃月饼?中秋节还有其他的习俗吗?

夜晚,满月升起来了,一片宁静随着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我们早早便在庭院前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我们才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我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就有些讲究的,长辈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

妈妈告诉我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这时已经是午夜了,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我们在庭院中吃柚子,妈妈一边剥着柚子一边说:“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在这个中秋节的晚上,我不仅仅会吃月饼、赏月亮,还懂得了一些有关中秋节的习俗。

家乡的中秋节周记(3)

中秋节到了,到处都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晚上,我和妈妈来到了龙潭湖公园赏灯。

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了用许多蝴蝶彩灯组成的一条小路,橘红色的翅膀,格外显眼。走了一会,我们就看到了一条龙和一条凤,中间还有一个海宝,原来这个叫做“龙凤呈祥”。龙和凤都栩栩如生,海宝也能转动。

后来,我们得知这个景点有“音乐喷泉”表演,于是就在这里等待。等啊等,喷泉表演终于开始了。伴随着优美的节奏,水柱也不断变化,有的像扇子,有的像连绵的群山。到了高潮时,只见中间一个水柱高高的喷起,直冲云天;两边向中间弧线式的喷水,又仿佛构成了一座水的彩虹,底下的彩灯不断变化,仿佛真的彩虹一样,好看极了。四首歌曲播完后,我们才恋恋不舍得离开了这个景点。我们走啊走,又看到了“连年有余”,只见四条大鱼上面,还有一个正在撒尿的小童,十分好笑。

接着,我们又看了“花好月圆”、“海底红日”等景点。当我们路过另外一个大门的时候,我惊呆了,我敢保证那是我看到过的最大的水上景点。左边写的是“锦绣新区”,右边写的是“魅力东城”,中间是一个旋转的大瓶子,上面画了许多精美的图案。我们还看到了“中国红”,就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造型,可是因为太晚要回家了,所以没有去成,不过我还是大饱眼福,十分高兴。

回家的路上,我浮想联翩。我想:“龙凤呈祥”不就是意味着吉祥如意吗?“连年有余”说的是祝我们的生活富贵有余。“花好月圆”则是祝我们的家庭充满和谐与欢乐……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家了。啊!这真是个有意思的中秋节。

家乡的中秋节周记(4)

等啊等,夜以继日地盼,终于迎来了这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古人十分崇拜月亮,因此产生了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一系列民间神话。月亮的圆缺也预示着亲友的聚散。

传说月神是一只蟾蜍,肚子很大,也有许多子孙,预示着子孙满堂。并且蟾蜍的习性是冬眠,古人以为是它死了,在春天又会活过来,还有长命百岁的含义。

中秋节的晚上,晚餐过后,迎来了中秋节的重要习俗——吃月饼。爷爷说他小时候过中秋,全家要一起祭月、烧香,祈求月神保佑全家平安。我高兴地说:“我可以直接吃月饼了!”全家人都笑了。

月饼是圆的,象征着团圆。我咬了一口,松软的外皮香香的,夹着厚厚的豆沙,甜味浓浓的,透心甜。再咬,哇,黄澄澄的两个大蛋黄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砸一下,甜丝丝的,又有一股咸蛋味,好吃极了。我张大了嘴巴,把月饼吞下去,真是美味极了!

接下来最有名的就是赏月了。我大步流星地走向阳台,只见圆圆的明月高悬夜空,很亮,就像“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白花花的,散发着幽幽的亮光,白云浮在月亮身旁,散着一圈彩色的光环。“今天的月亮真圆啊!”奶奶喜笑颜开,爸爸将酒一饮而尽,呵呵,想到苏轼大醉后,望月始兴大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仔细看看,月亮上有一些灰色,犹如桂树上那婆娑的影子:吴刚辛勤地砍着桂树,美貌如花的嫦娥坐在月宫里,玉兔在捣长生不老药呢!远处闪烁的白星与月光融为一体,发出白色的光芒。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祝福大家中秋团圆,都能够幸福地团聚在亲人的身旁,相聚在故乡!

家乡的中秋节周记(5)

树叶像一只只蝴蝶飘落下来,带着秋的清冷,飘向远方。仿佛在告诉我们——家乡的中秋到了。

家乡中秋的枫叶是美丽的。

凤凰广场那像火把一样红的枫叶,把广场衬托的红盈盈的。放眼望去,一片火红的海洋。一阵秋风吹过,平静的“火海”也翻滚起来,甚是壮观。一颗绿树嵌在一片火红中,显得格外耀眼。

漫步在树林下,飘落的红叶在脚下发出咯吱的响声,为那寂寞的树林伴奏。秋天的雾也格外大!一大片雾迷迷蒙蒙,环绕在城市中间,朦朦胧胧的,仿佛像一位羞涩的少女在跳舞。要是幸运,还可遇见一条清澈得宛如一条明亮的带子回荡在城市中间。平静的水面偶尔有一条顽皮的小鱼游过,使平静的水面荡漾起一圈圈涟漪,像打破了一面镜子。

家乡中秋的田野是美丽的。

这时,满山遍野是金灿灿的稻子,微风吹过,稻海里荡起金色的波浪。家乡中秋的花,是美丽的。

中秋时节,校园里,婀娜多姿的菊花,香飘万里的桂花,绚丽多彩的月季花等相继开放。在中秋的花卉会上,总能看见许多美丽的花儿竞相开放。一阵阵香气迎面扑来。沁人心脾的花香使人心旷神怡。花开季节,人们都去观赏。秋天的花儿没有春天的艳丽夺目。也没有夏天的繁琐,更没有冬天的冰冷。秋天的花儿是恰当好处的。

家乡中秋的果实,是美丽的。

金色的阳光洒在奶奶家的院子里映红了那枣树上的“玛瑙”。那一串串的大红枣给中秋节带来了喜悦。

中秋节周记篇3

至董仲舒则以阴阳学说对秋冬嫁娶之说进一步加以解释阐发,其《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天之道,向秋冬而阴来,向春夏而阴去,是故古之人霜降而迎女,冰泮而杀内。”王肃因之,《孔子家语·本命》篇云:“群生闲藏乎阴,而为化育之始,阴为冬也,冬藏物而为化育始。故圣人因时以合偶男女,穷天数也。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季秋霜降嫁娶者始于此。诗云‘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也。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泮,散也。正月农事起,蚕者采桑,婚礼始杀,言未正也。……诗云‘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言如欲使妻归,当及冰未泮散之盛时也。”可见,王肃除了用阴阳学说解释以外,还从妇功农事方面加以论证。孔颖达总结上述诸说云:“《邶风》云:‘士如归妻,迨冰未泮。'知迎妻之礼当在冰泮之前。荀卿书云‘霜降逆女,冰泮杀内,霜降,九月也;冰泮,二月也。然则荀卿之意,自九月至于正月于礼皆可为昏。荀在焚书之前,必当有所凭据。毛公亲事荀卿,故亦以为秋冬。《家语》云群生闭藏为阴而为化育之始。故圣人以合男女,穷天数也。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业起,昏礼杀于此。又云冬合男女,春颁爵位。《家语》出自孔家,毛氏或见其事,故依用焉。”(1)[377]诸家均以秋冬为婚礼之期,且均似言而有据,是有道理的。古人最重农业生产,春、夏、秋之季农事正忙,而霜降以后,正所谓“十月涤场”农事已毕,方可办婚事。是婚始于农事毕,止于农事起,此说应比较古老。而《卫风·氓》之“秋以为期”与《邶风·匏有苦叶》之“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即为婚期在秋、冬的明证。

郑玄则提出以仲春为婚礼之期的观点,其《周礼·地官·媒氏》注曰:“仲春阴阳交以成昏礼,顺天时也。……无故谓无丧祸之变也。有丧祸者娶得用非中春之月。《丧记》曰:己虽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子娶妻。”班固与郑玄同,并同样用阴阳学说作解。其《白虎通义·嫁娶》篇云:“嫁娶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显然班固、郑玄均把《周礼》所载的仲春之会看作是嫁娶之时。并认为,周代的嫁娶季节依礼而行只在仲春,除非有丧葬之故,否则不可改变。由于郑玄坚持嫁娶季节在仲春,所以他把《周礼》的仲春之会也看作是举行婚礼,可能有误。依笔者之见,《周礼》的“仲春之会”是周代社会礼与俗互相结合的产物,不是男女举行婚礼之期,而是一种特殊的婚恋习俗,是男女的婚恋之期,是当时的青年男女在仲春时节可以自由选择配偶的一种婚恋礼俗。(2)[53—59]但是,在先秦文献中又确实存在春季行嫁娶之礼的记载。如下文将举《诗经》“二南”中的例子,而《春秋》、《左传》所载春季逆女之例更多,这到底该如何看待呢?

由于主张上述二说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均能从儒家经典中找到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由此而来,后人或持毛传之说,或步班固、郑玄后尘,两派学者千百年来始终争论不休。当然,也有与二者意见不同的,如《管子·幼官》在列四时之事时,就说在春秋两季都可以有“合男女”的情况;而晋束皙则提出上古嫁娶无春秋为期的规定,而是四时皆宜。唐代杜佑亦赞成束氏之说,云:“婚姻之义,在于贤淑,四时通用,协于情礼。安可以秋冬之节方为合好之期?先贤以时月为限,恐非至当。束氏之说,畅于礼矣。”(3)[59]

对此问题,当代著名学者李炳海先生则提出了较为独特的论断。他根据不同部族、地域文化的特点,参照《春秋》、《左传》所记载的某些嫁娶事实,提出先秦时代的嫁娶季节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一是晋地系统,迎娶时间在春季;一是周、齐、鲁系统,迎娶季节在秋、冬至初春。前者是按夏历计算,后者是按周历行事。杨伯峻先生指出:‘以《传》文考之,晋即行夏时者。'事实的确如此。至于周、齐、鲁,基本是按周历行事,有时也兼用夏历、殷历为参照。尽管如此,晋地和周、齐、鲁在迎娶时月上的差异仍然是明显的,一为春季,一以秋冬为主,两个系统不相混淆。”(4)[337]提出先秦嫁娶季节存在两大系统并行之说。并认为先秦文献记载中关于嫁娶季节的这种时月差异是不同地域产生的夏文化与商、周文化差异的体现。同时还强调指出束皙与杜佑所说先秦嫁娶不限时月,四季通常的说法是“用后代的婚俗习惯去推逆先秦的嫁娶时月,无助于问题的解决”。(5)[27]从不同部族、地域文化色彩的角度来分析各自在嫁娶时月上的不同习俗,其独特的视角确实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以至于其后再无人对此问题提出异议。

然而,针对上述观点在先秦嫁娶季节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通过《诗经》中的有关记载,并结合《春秋》、《左传》等史书进行了认真地考查,得出了周人嫁娶四季皆宜的结论。证明束皙与杜佑的观点是正确的。

我们认为《诗经》“二南”是西周王朝直接管辖地区的诗歌(6)[20-27],其对周人嫁娶时月上的记载也必然会反映出周代婚礼的嫁娶时间礼俗。所以对此作了考察。而研究结果表明,“二南”中所反映的周人嫁娶时期,既有春季,也有秋、冬。从而证明单纯说春季或者单纯强调秋、冬为周人的婚礼之期,都是错误的。分析如下:

(一)春季嫁女

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周南·桃夭》反映了周人在春季举行婚礼的习俗。持这种说法的人往往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作为判断的根据,如说:“这一方面用艳丽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一方面比喻其出嫁的时间。诗中虽没有言及春天姑娘出嫁,但我们知道,只有在春天桃树才能枝叶繁茂,开出鲜艳的花朵,说明这位女子是在春天出嫁。‘桃之夭夭'为嫁娶之时。”(7)[236]我认为这样的联想是不实际的,因为《桃夭》共有三章,第一章言“灼灼其花”,第二章言“有?其实”,第三章言“其叶蓁蓁”,有花有实,而且叶子茂盛,显然只是以桃树比喻新娘既美貌如花,又会子孙满堂,是对新婚女子的祝愿之词,婚期在何时,均可适用。故与女子春天出嫁无关,不能以此作为判断嫁娶季节的根据。

然而,在“二南”中也确实反映了周人有在春季嫁女的内容。《鹊巢》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毛传:“鸠,?鸠。……?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郑玄笺云:“鹊之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犹国君积行累功,故以兴焉。兴者,?鸠因鹊成巢而居有之,而有均一之德,犹国君夫人来嫁居君子之室。”鹊作成巢而鸠来居是在春季,用以兴“之子于归”的季节,显然这嫁娶之时亦在春季。

《何彼?矣》云“何彼?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又说“何彼?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这是描述王姬出嫁的场面,正直唐棣之花艳丽盛开的季节,王姬乘着雍容华贵的车子出嫁了。唐棣之花既如桃花,又似李花,桃、李之花均在春季开放,所以说明这是春光明媚的季节。

以上二诗均属《召南》,在陕之西,非为晋地,而是宗周所在,以丰、镐(即今西安、咸阳)为中心。表明周人嫁娶本即可以在春季进行。并不是只有晋地,即李炳海先生所谓的夏文化才有的习俗。

(二)秋冬娶女

在“二南”中,同样记载了秋、冬娶女的习俗。表明在秋、冬季节举行婚礼亦是周人的基本习俗。

《汉广》云“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又云:“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以刈楚、刈蒌为薪起兴“之子于归”,说明婚礼之期是在秋、冬季节。

《逸周书·文传》说:“山林非时不登斤斧,以成草木之长。”《荀子·王制》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又说:“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管子·八观》:“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礼记·王制》:“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草木以时伐焉。”《礼记·月令》中有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季夏之月“毋有砍伐”等记载。七十年代出土的云梦秦简《田律》中有“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撸?遣挥檬薄钡奶跷模?馐撬担??艘虿恍宜劳鲂枰?静淖龉撞牡囊酝猓?宦山?乖诖禾炜撤ド搅帧!豆茏印で嶂丶骸吩疲捍壕《?氖迹?熳恿钗阏洞竽荆?阏洞笊剑?懵敬笤ǎ?懊鹑?蠖??泻σ玻?熳又?慕?病!薄独窦恰ぴ铝睢芳厩镏?拢?安菽净坡洌?朔バ轿?俊保恢俣??拢?叭罩炼蹋?蚍ツ荆?≈窦?薄!独窦恰ね踔啤罚骸安菽玖懵洌?缓笕肷搅帧!币簿褪撬担?笔倍苑バ降募窘谟忻魅返墓娑ǎ?话闼道矗?挥性谏钋镆院蟛旁市砜撤チ帜尽6?诖骸⑾牧郊荆?捎诓菽菊?τ谏?し⒂?冢??圆豢梢运姹憧撤ァ?/p>

这说明,在《诗经》中每以嫁娶之时出现伐薪事象,一方面因为婚礼时要点燃火把,而火把是束薪而成的;另一方面就因为正当入山伐薪的季节是嫁娶之时,因此在诗人心中也自然地把伐薪与娶女联系在了一起。说明周人的嫁娶季节也可以是秋、冬二季。

《汉广》属《周南》,在陕之东,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成周所在。成周为殷商遗民的集中地区。如金景芳先生所言:“周公克殷后,对于殷民的处理,一大部分殷余民分给了新建的宋,《史记·宋微子世家》说:‘微子故能仁贤,乃代五庚,故殷之余民甚戴爱之'。《左传》定公四年则记载了在封鲁、封卫时,也都分给了一部分殷民。剩下的多半就是所谓‘多士'了,他们在原来的殷政权下应是有深厚基础的权门、势族,这些人则被迁于成周。《尚书·多士》就是为处理这部分所谓‘殷顽民'而的软硬兼施的文告。”(8)[121]从周公对“殷民”的处理,可以看出他们都集中在宋、鲁、卫三国与西周东都即“周南”一带。因此,《周南》地区人们在秋、冬季节举行婚礼的习俗,是克殷后的商、周文化融合的产物,说明商人与周人在嫁娶季节方面都有秋、冬娶女的习俗。不存在周文化与商文化的地域性差异问题。

“二南”所载的这两种情况表明,古人关于先秦嫁娶季节或只在春季或只在秋、冬的说法都是不全面的。同时,由于属于周族活动的核心区域“召南”亦有春季举行婚礼的记载,从而也可以证明李炳海先生关于“晋地和周、齐、鲁在迎娶时月上的差异仍然是明显的,一为春季,一以秋冬为主,两个系统不相混淆”的观点,也是不成立的。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把《春秋》、《左传》中关于嫁娶内容的记载作了统计,并将统计结果列表如下:《春秋》、《左传》所载春秋时代嫁娶季节统计表:

鲁公世系编年嫁娶季节与事件所载之书鲁公在位之年季节事件隐公二年春莒子娶于向。《左传》秋九月,纪裂?来逆女。《春秋》九月,纪裂?来逆女,卿为君逆也。《左传》七年春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春秋》八年夏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辛亥,以妫氏归。《左传》桓公三年秋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公子?如齐逆女。《春秋》秋,公子?如齐逆女。《左传》八年冬冬十月……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春秋》冬,……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左传》九年春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春秋》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左传》庄公元年夏夏,单伯送王姬。秋,筑王姬之馆于外。冬十月乙亥,……王姬归于齐。《春秋》十一年冬冬,王姬归于齐。《春秋》冬,齐侯来逆共姬。《左传》十八年春虢公、晋侯、郑伯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左传》十九年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春秋》二十四年夏夏,公如齐逆女,秋,公至自齐。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春秋》秋,哀姜至。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左传》二十五年夏六月辛未朔,……伯姬归于杞。秋,大水……《春秋》二十七年冬冬,杞伯姬来。莒庆来逆叔姬。《春秋》僖公五年夏夏,公孙兹如牟。《春秋》夏,公孙兹如牟,娶焉。《左传》十五年秋九月……季姬归于?。《春秋》十七年夏晋大子圉为质于秦,秦归河东而妻之。《左传》二十五年夏夏四月癸酉,卫侯毁卒。宋荡伯姬来逆妇。《春秋》文公四年夏夏,逆妇姜于齐。《春秋》逆妇姜于齐,卿不行,非礼也。《左传》六年夏夏,季文子聘于陈,且娶焉。《左传》宣公元年春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春秋》公子遂如齐逆女,尊君命也。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左传》五年秋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叔姬。《春秋》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女,自为也。故书曰:“逆叔姬。”即自逆也。《左传》六年冬冬,召桓公逆王后于齐。《左传》成公五年夏夏,晋荀首如齐逆女。《左传》八年春声伯如莒,逆也。《左传》九年春二月伯姬归于宋。《春秋》二月伯姬归于宋。《左传》十四年秋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春秋》秋,宣伯如齐逆女。《左传》襄公十二年冬秦嬴归于楚。楚司马子庚聘于秦,为夫人宁,礼也。《左传》十五年春春,……刘夏逆王后于齐。《春秋》官师从单靖公逆王后于齐。《左传》二十二年冬十二月,郑游贩将归晋,未出竟,遭逆妻者,夺之,以馆于邑。《左传》二十六年冬卫人归卫姬于晋。《左传》昭公元年春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正月乙未,入,逆而出。《左传》二年夏夏四月,韩须如齐逆女。《左传》三年夏五月……晋韩起如齐逆女。《左传》五年春使与令尹子荡如晋逆女。《左传》九年夏夏四月……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六月卒于戏阳。《左传》哀公八年秋九月,臧宾如如齐莅盟,齐闾丘明来莅盟,且逆季姬以归。《左传》

由于《春秋》、《左传》记事,均以鲁公世系编年,年分四季,季以系月,一年四季分明,时间顺序非常清楚。故据上表统计,春秋时代人们进行嫁娶的季节已一目了然。说明当时人们在一年四季之中皆可以举行婚礼,并没有春季或秋冬的规定。也没有两个系统并行之说。如上表所记春秋时代的嫁娶事件共有37次,其中在春季举行的有10次,夏季13次,秋季7次,冬季7次。事实是不但一年四季皆可举行婚礼,而且在夏季举行的次数又最多。

对于这种情况,李炳海先生认为晋国的几次夏季逆女,是指周历的夏季,如果按夏历计算则仍然是春季,而对鲁国夏季逆女的情况则解释为“可能有特殊原因,属于例外”(9)[336-337]。显然这种解释亦难以成立。理由如下:

其一,《春秋》、《左传》记录史实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排列的,如《春秋》隐公元年《经》云:“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i来归惠公、仲子之?。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传》也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记载了春正月、三月与夏四月,秋七月、八月,冬十月、十二月发生的历史事件。其他各年均是如此,季节、月份的时间先后顺序非常清晰,所以根据其中所记春、夏、秋、冬四季的嫁娶事实,完全可以证明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就是四季皆可嫁娶的,与实行周历还是实行夏历无关。

其二,对于《春秋》、《左传》的历法,前人早有研究。清人陈泗源云:“唐一行谓《经》从鲁历,《传》或从各国所记之日,故不同。因以知列国各自有历,亦是。今考之周、鲁历,朔率先一日。晋、郑、齐、楚之《传》所述多夏政。”又云:“《传》言夏五月壬辰晦齐灵公卒,而《经》书秋七月辛卯。杜氏云‘从,赴也。'今依历推之,则五月晦乃癸巳而非壬辰。六月甲午朔而非癸巳。癸巳朔在八月,相去两月,若曲变其法以从壬辰晦,则与襄二十年之十月丙辰朔又不合矣。窃疑春秋时有用周正者,亦有用夏正者,其各国所书日月不尽合于鲁,故《经》、《传》多不合。月每差两月,日每差一日,齐之夏五月即鲁之秋七月,辛卯与壬辰亦差一日也。”(10)[47,52]其说至确。如《左传·僖公九年》云:“冬十月,里克杀奚齐于次。书曰:‘杀其君之子。'未葬也。荀息将死之,人曰:‘不如立卓子而辅之。'荀息立公子卓以葬。十一月,里克杀公子卓于朝,荀息死之。”而《春秋》记载里克杀公子卓于朝,则在僖公十年,云:“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齐。狄灭温,温子奔卫。晋里克弑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记载同一事件,而年月不同。即因《春秋》从鲁历,行周正。而《左传》从晋国所记,行夏正。周正正月正是夏历上一年的十一月,故《左传》僖公九年冬十一月发生的事情,在《春秋》中就为僖公十年春正月发生的事了。因此杨伯峻注曰:“《经》在今年者,《传》仍晋史用夏正。”(11)

正由于《春秋》经、传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即“《经》从鲁历,《传》或从各国所记之日”,所以《左传》所记晋国的几次夏季逆女事实,应该是按照晋国本国的历法记载的,晋国实行夏历,如成公五年夏晋荀首如齐逆女,昭公二年夏四月晋韩须如齐逆女,昭公三年夏五月晋韩起如齐逆女,昭公九年夏四月晋荀盈如齐逆女。四次事件发生的时间都是夏历的四、五月间,并不是如李炳海先生所说为“周历的四、五月间,周历建子,它的四、五月正值夏历的二、三月。”即使真如李先生所说,这四次事件所说的夏季是周历的春季,也并不影响周人嫁娶四季皆宜的结论。因为夏季的时间改变,其它各季的时间同样随之改变,四季依然是分明的。因此李先生关于先秦嫁娶时月分为春季与秋冬两个系统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周人一年四季皆可嫁娶。一般说来,由于周人仲春有会男女之礼俗,青年男女往往在这时自主或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约成婚姻,名曰成婚,而秋冬至初春正是农闲时节,所以结婚就以在这时为多,亦有在夏季的。如《左传》记载,桓公三年春与齐侯会于嬴,并约定成婚,秋季即由公子?如齐逆女。昭公三年春齐侯使晏婴请少姜之继室于晋,春季成婚则夏五月晋韩起如齐逆女。也有夏季成婚,冬季迎娶的,如《左传·宣公六年》载,夏,周定王使子服求后于齐,冬即命卿士召桓公逆王后于齐。而据《春秋》记载,杞伯姬则在僖公三十一年冬季来鲁国为儿子成婚。可见,春秋时期不但结婚四季皆宜,成婚亦四季皆宜的。因此,我们认为周人的嫁娶并没有季节规定的制约,但是,虽然四季皆可结婚,由于受到农业生产的影响,人们往往喜欢在农闲时节举行婚礼,所以也就有了“霜降逆女,冰泮杀内”或“秋以为期”与“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这些秋冬结婚内容的记载。然而荀子所说“霜降逆女”,并没有说其它季节就不可以结婚。“冰泮杀内”,杀者,减也。是说春季来临前,内御要减,故荀子下文云“十日一御”。所以李炳海先生说:“杀内即停止纳入。内,同纳。”(12)[335]解释亦误。因此,人们根据生产的需要喜欢在秋、冬季节举行婚礼,这应该属于农业社会的民俗内容,与礼制的规定无关。

参考文献:

(1)孔颖达.《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c].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377页

(2)吴晓峰.《〈诗经〉“二南”礼俗研究》[m].武汉出版社,2006年4月版.53—59页

(3)杜佑.《通典》[m].卷五十九

(4)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37页

(5)李炳海.《先秦时期的嫁娶季节与〈诗经〉相关多品的物类事象》[j].《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27页

(6)同(2)20—27页

(7)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236页

(8)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21页

(9)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36-337页

(10)[清]陈泗源.《春秋长历》[a].王先谦.《清经解续编》[m].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一册.卷四十七、卷五十二

中秋节周记篇4

 

中秋节的习俗

1、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3、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4、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5、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6、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7、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全国各地的中秋节风俗习惯

在山西,人们会在这天邀请女婿回家,然后一起吃月饼,也叫做团圆饼,晚上也会让女婿守夜,寓意着一家人和和美美。

上海人,因为中秋时节,也正是桂花开的季节,所以上海人喜欢用桂花雕酒,然后在中秋节的时候,与亲朋好友一起品桂花酒。

在江苏,中秋节的时候,人们喜欢吃桂花鸭。所谓桂花鸭,正是用桂花腌制而成的鸭子。

在浙江,中秋节会吃莼菜鲈鱼烩,因为关于这道菜还有一个美好的典故呢,这里的莼菜所代表的就是思念家乡的意思。

在东北,很多地方都保留着在中秋节祭祖的习俗。这里面非常讲究,所有摆放的东西都有不同的美好寓意。在中秋佳节期间,东北人还会举行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庙会等等。

在陕西,中秋夜男子会划船爬山,女子要安排酒宴,无论穷富,每家每户都要吃西瓜,以示团圆。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

江苏无锡一带,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会用画有月宫景色的丝绸糊在香炉四周,随着香火燃烧,青烟缭绕,红光点点,别有一番风味。

在江西,有的地方,有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老百姓都会向庙里的菩萨捐款,以求得到菩萨的降幅。还有的地方,在中秋节这天,一家人会一起做“做粑”,这也象征着团圆的意思。

中秋节周记篇5

立春,四季之首,是生命春天降临的标志,是农事耕种启动的重要时令。据《礼记・月令》,周天子在立春之前三天斋戒,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东郊迎春。汉朝继承周制,在立春日,皇帝率大臣到东郊迎接春气,祭祀青帝勾芒。这天,人们穿青色的衣服,唱《青阳》之歌,舞《云翘》之舞。宋朝开始有鞭春习俗,在立春前一天,“进春牛入禁中鞭春”。

在大地回春之际,应食辛温食物,发散藏伏之气。萝卜是立春的应节食品,明代北京人在立春这天无论身份贵贱都嚼萝卜,称为“咬春”。清明茶是饮食民俗中的佳品。清明时节,无论家居还是出门在外的文人雅士,都以清明钻取的新火煮新茶。

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自古受到人们的重视。周天子重视季节之首,到立夏这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迎夏,回朝后,依从时气,颁行赏赐。夏至是气候转热的开始,夏至时节宜闭门静养,安然度夏。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夏天是高温潮湿的季节,为防止“疰夏”之疾,江南立夏饮“七家茶”,也称“立夏茶”。”浙江新昌人立夏日吃健脚笋,说这天食用鲜笋,会强健脚力。吃立夏蛋,也是民间立夏强身的风俗,俗谚“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饮食习俗在宋生了变化,京畿一带,夏至日要吃“百家饭”,以度过炎炎夏日。明清以来,民间夏至的食品是面条,俗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在古代,朝廷要在立秋时举行盛大的迎秋仪式。立秋之日,周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京城西郊迎接秋气。天子回朝之后会对有功的军人进行奖赏,并开始军事训练、整顿法制、征讨抗拒王命之人。为顺应秋天的服色要求,天子穿白衣,乘白色的大车,佩戴白玉,树立白色的旗帜,吃糜子与狗肉。这一季节,农人新收稻谷,进献给天子,天子尝新之前,先供给祖先。

立秋有“咬秋”民俗,人们在立秋这天要吃秋瓜、秋桃,以保健避疫。这也是古代《诗经》所说“七月食瓜”的遗意。清代北京人在立秋日阖家同食西瓜、茄脯,饮香薷汁,说这样秋后可免暑热痢疾之害。四川一些地区,在立秋时全家同饮一杯水,传说这样就能保证将积暑消除,不发生秋季腹泻。清代北方民间霜降期间会吃迎霜粽、迎霜兔。迎霜兔是野兔,明朝宫廷中结合重阳节,吃登高迎霜麻辣兔。

古代帝王重视立冬,据《礼记・月令》记载,周天子从立冬开始入居玄堂左室,乘坐黑色的车子,驾黑马,竖黑旗,着黑色的衣服,佩戴玄玉,食用猪肉与黍米,总之一切以水色为尚。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迎冬。回转朝廷后,天子要“赏死事,恤孤寡”。后代帝王沿袭了立冬北郊迎气习俗。明清江南吴越地区冬至仍然是民俗大节。冬至这天,士大夫家拜贺尊长,交相出谒;一般百姓,也必换一身新衣服,互相作揖祝贺,称为“拜冬”。

中秋节周记篇6

节候表征

秋分是古人最早创设的节气之一。在古人的生活中,春、夏、秋、冬4个季节并非是同时确立的:商和西周早期先有了春季和秋季,西周以后又有了夏季和冬季。四季之后,节气的创设也有先有后,最早为古人确立的节气是“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4个时间点,至迟在西周时就已出现。秋社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秋分是农历八月的中气。因此,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分,八月中”。由于人们习惯上概称节气、中气为节气,因此,秋分也被看作是八月下半月的节气。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秋分有“三候”:“秋分之日,雷乃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意思是说,秋分这天,打雷不再发出声响;5天之后,冬眠的动物开始培固洞穴;再过5天,地上的积水就会干涸。在古人看来,如果上述“候应”不能如期而至,则相应地就会出现诸侯放荡、百姓没有依靠、有甲壳的动物就会成灾等异相。

秋分节气的“三候”在《礼记・月令》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坏”本读pēi,是指未烧过的砖瓦、陶器,此处通“培”;“杀气”,此处指阴气。

秋分的节候也出现在古人的诗文作品中。宋代词人谢逸有《点绛唇》词,其中有“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金气”指秋气,“凉蟾”指秋月,词人寥寥几笔便铺陈出秋分时节凄冷的景色。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u影,雷收振怒声。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古人以十二律配十二月,南吕配在八月,故以南吕代称八月。全诗先布景,后陈情,一句“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既呼应了白露节气的“鸿雁来”,又抒发了秋天将逝的怅然之情。

夕月与秋社

秋分是古代帝王祭月的日子,节气前后又有传统的秋社日。

据文献记载,先秦时天子有朝日(祭日)、夕月(祭月)的礼俗:祭日于东,时在春分;祭月于西,时在秋分。至于天子为什么祭日月,《周礼・春官》的疏文中说得很清楚:“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故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以王者至尊犹朝日夕月,况民得不事君乎?”帝王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俗一直传承至后世。明初洪武三年(1370)新建夕月坛,高六尺,四丈见方,以白石为阶;清代顺治八年(1651)后正式恢复夕月典礼,并立夕月坛于西郊,也即今天北京阜成门外之月坛。

帝王祭月的同时,嫦娥奔月的神话也一直在坊间流传。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出土秦简《归藏》,其“归妹”卦辞中就记录了嫦娥神话:恒我偷了西王母的不死药,服食之后奔向月亮,化作蟾蜍。“恒我”即嫦娥,后世之所以易“恒我”(也作“娥”)为“嫦娥”,是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到了《淮南子》中,嫦娥奔月的神话则增加了“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的情节。东汉高诱解释称: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之药,被他的妻子娥偷吃了,娥吃了仙药,得以飞向月亮,化作蟾蜍,成了“月精”。此后,嫦娥窃食不死之药以奔月的神话便传承了下来。

帝王祭月,民众则拜月、赏月。在宋代的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从孩童到十二三岁的少年皆穿成人服饰,或登楼赏月,或焚香于庭拜月,各有所期:男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意为科考得中),女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在明朝时的北京城,人们先在市场上买一种月光纸,上绘月光菩萨像,旁有玉兔持杵捣药造型;中秋之夜,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以果、饼、西瓜等供奉,夜间在月出的方位向月献祭、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全家人分食供品。

社日是古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社,地主也。”土地上能生长出五谷,具有神秘的力量,因此人们祭祀它,“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当然,社祭所封之土又并非是普通的土,而是一种特别的五色土。汉代之前只有春社,汉代始有秋社。汉代之后又确定了立春、立秋之后的第5个戊日(春分、秋分前后)为春社和秋社的时间。春社、秋社的设置契合了古人“春祈秋报”的观念:“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

传统社祭有官社与民社之分。官社有一套规范而肃穆的祭祀仪式;民社又称“里社”,相较于官社,民社则更为灵活和热闹。如《淮南子》的记述:“夫穷乡之社,扣瓮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也。”社日祭祀传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宋时期,成为内容丰富的节日。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记载:“八月秋社,亲戚间以社糕、社酒相馈送,已婚的妇女归宁娘家,到晚上才回来。这一天,外公姨舅还要送给外甥新鲜的枣、葫芦,认为这些对外甥有好处。”

宋代之后,社日活动逐渐衰微,但仍有存续。据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在安徽贵池一带,“秋社前数日,各家预备做会一切之物品。除香烛纸马外,每家必须做些糯米粑。迨至社日,均携香烛,捧米粑,在社令位前行礼敬神,名曰社令会”。

相较于秋分和秋社,中秋节的起源晚近得多。中秋节的记载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由于秋分日和秋社日基本上是按太阳的运行轨迹来确定的,因此它们在农历中的时间每年并不固定,也不一定逢月圆之时。而处于三秋之半的中秋节,因为节期固定,夜里又有圆月出现,由此逐渐取代秋分和秋社,成为秋天里中国人最为看重的节日。秋分和秋社的一些习俗,有的被整合到中秋节中了,有的则已湮灭不存。嫦娥奔月(汉代画像石)

农事与其他

秋分是农事秋收、秋种的节点,为我国南北方民众所重视。在浙江一带,农谚说“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这是讲秋后收成的。在河北一带,有句流传颇广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这是讲冬小麦种植时间的。

在秋分节气里,古人也占验天气和农事。清人陈B子在《花镜》中说:“秋分日天晴,主有收;微雨或阴天,最吉,来年大熟。”江浙一带传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为稻生日,雨则稿秆多腐烂,谚语说“烧干柴,吃白米”。

在江苏苏州,秋分又有所谓的木犀市。木犀,即桂花。据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俗呼岩桂为木犀,有早晚二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犀蒸,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男女耆稚,极意纵游,兼旬始歇,号为木犀市。”

有些地方还有秋分送秋牛图的习俗。秋牛图以红、黄纸印制而成,上绘全年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样。送图人每到一家,即景生情,口诵吉利话,以博得主人欢心,得些赏赐。此举俗称“说秋”,送图人则被称为“秋官”。

与立春一样,秋分也有竖蛋的游戏,俗语说“秋分到,蛋儿俏”。传说秋分这一天鸡蛋最容易立起来。竖蛋之戏应该与古人“秋分秋分,日夜均分”的观念有关。《礼记・月令》中就有昼夜相等之时校正各种度量器具的记载。

在广东开平,有“春分吃春菜,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地里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俗语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中秋节周记篇7

后世中秋节的节俗主要是拜月、赏月和吃月饼。拜月本是天子专有的礼制,到明清时期,民间对月的祭拜非常普遍。月饼既是祭月供品,又是全家人欢度节日的食品,还作为赠送亲友的礼品,直至今日,依然风行各地。

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社会和谐进步和家庭团圆幸福,所以不仅汉族过中秋节,壮、傣、黎等少数民族也欢度这个佳节,还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重视。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体系中的第二大节,它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节俗丰富,贴近人民生活的本性,体现人与自然协调的理念,是全球华人共享的传统大节,是创造与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周期复现的形式,强化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意识。同时中秋还是东亚多数国家共享的节日,中秋节日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2006年,中秋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节日来自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人的节日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人们依据气候的变化和节日的流程安排一年的劳作。节日是人类调节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同时,在一个民族国家共同体内部,节日也是文化认同的主要象征。

中秋在传统的四大节日中,虽然成型较晚,但影响很大。部分原因是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的需要。从当代社会生活看,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这种需要重点体现在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上。在全球化时代,我们不仅要主动地汲取西方优秀的先进文化,更不应该忘记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只有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维系所在。

中秋是亲人团聚的节日,亲人的团聚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家庭意识。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它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传统中秋节俗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传统节俗的优势,顺应民众的诉求,实现社会人事的和谐,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秋节周记篇8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中秋节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根

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

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

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

日。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而又叫:“团圆节”。中秋之夜,中国大部分

地区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的晓饼,祭月之后,由家中最长者将饼

按人数分切,每人一块,如果有人不在家中的话,就留下一份,意味着和家团圆。

我家也是,因为爸爸工作很忙,所以以前总是不能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我们都

中秋节周记篇9

国庆57周年,祖国各地捷报频传,大事喜事层出不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越来越好。生在盛世,享福生活,人生大幸之一。中秋佳节,华人的重要节日,吃月饼,甜在心,会亲人,乐融融。我的二弟一妹三家人,在大海南文昌那片热土,从事养鱼业生意,视频,与妹夫网上聊天,祝贺节庆。节前,大弟飞回家乡缙云,来到母亲的坟墓前,烧香祝愿,愿早逝的母亲能够知道儿女们的快乐。孝顺的大弟,重感情之人,说着说着,热泪盈眶。男儿有泪,惊天动地。母亲生前为了拉扯五个儿女,吃尽了苦头,等到享福的日子。她却意外离去,留给家人是无尽的伤心,终身的遗憾。特别是过中秋,思亲人,倍感伤痛。人是血肉之躯,感情动物呀。

过生日,忆母亲,家中长子,读书在外,游子思故乡。电话报平安。网络传情。我喜欢吃面条,记得小时间过生日,母亲给我烧肉丝面吃,吃得津津有味,长长的面条,预示着长久的平安。平安是福。安全是金。工作的繁忙,也不会忘记家乡的亲人。二六年九月三十日晚上,跟大弟通电话,祝福国庆、中秋双节愉快,事事如意。片言只语,无法说尽心里话。中秋团圆人不圆,心中祝福爱亲人。父亲、弟妹们,让我们彼此在心中共同渡过这个意义非凡的双节吧。

国人重节庆,重感情,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值得发扬光大。华人在世界各地,国庆、中秋双节,舞狮子,吃月饼,打电话,共庆贺,凝聚着华人的美好祝愿,电波飞向祖国,飞向世界。

歌颂祖国,祝福家人,乘着春风,踏着月光,迈步从头越,越来越好。和平环境,来之不易。安定团结,形势大好。珍惜今天,加倍工作。联系亲人,心中有根。回忆前辈,信心倍增。

中秋节周记篇10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函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核,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爷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反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仪器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英语拼写为:mooncake(月亮蛋糕)。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清朝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异族统治的节日。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