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27:12

探究式教学篇1

关键词:探究;情境;实践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探究既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又是数学学习的方式与途径。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课堂中如何擦出探索火花。

一、创设情境,诱探究

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培养探究能力为线索。在新知探究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重复”时,课始我先出示“理发师的困惑”这一故事,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他为什么纳闷吗?”学生开始探究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说:“有一个客人没有头发。”有的同学说:“刚才明明是4个人,可是他回头一看只有三个人坐在那里。”还有同学说:“回头一看只有3个人了。”答案五花八门。于是我再次提问:“明明来了4个人,怎么坐着就3个人呢?也没见谁出去呀!”这时又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开始深入探究,发现原来其中一人既是小孩的爸爸,又是老人的儿子。整堂课我都善于用问题创设情境,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得兴趣盎然,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感官参与,尝探究

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能力就不能向前发展。”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过程,给他们提供手、口、脑、眼各种感官参与的机会,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认识面积”中,我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开发,将教学例题整合到一幅新房平面图中。通过找、摸、说、涂、比、摆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探究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实物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建立面积的空间观念。在教学本课重、难点——比较图形面积方法时,还是以新房为素材,出示整个新房平面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让学生自主选择,比比两个图形的面积,得出“看”的方法;第二,通过预先设计的两个同宽不同长的图形,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发现“看”的方法不管用,可以用“叠”的方法;第三,设计两个长宽都不同的图形,先由小组讨论比较方法——剪拼、量周长等,教师适当引导可以使用提供的材料,学生发现可以用“方格纸、小纸片”去“量”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去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实践活动,引探究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用数学的观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尝试自主探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如:教学“观察物体”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小组自由讨论“站在不同位置看一个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为了便于观察,我特地允许他们可以自由走动,寻找答案。在反馈时,多数学生说三个面,但也有学生说可以看到四个面、五个面的。这是在课前就预设过的情况。于是,我采用了用摄像头即拍即传的方式,来探究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个物体,到底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学生纷纷想要上台来拍照拍出四个面来,下面的同学也激动地指挥着,最终发现只能拍到三个面。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学生表现异常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面广,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四、合作交流,为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发挥学生集体智慧,互相学习、互相求知、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有效的学习形式。在教学中,通过合作交流探索新知,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在教学圆的特征这一环节时,我为学生提供了4个两种规格的圆片,让学生利用直尺、圆规等工具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于是,小组成员间有的指挥,有的动手操作,有的记录……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不仅探究出圆的四大基本特征,更发现了怎样在圆片上找到圆心、半径、直径等的方法。这一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数学中的很多规律性知识都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数学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德,心理学:创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探究式教学篇2

1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自由探讨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2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2.1创设探究的情境

学生的学习愿望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触发。探究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还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减数分裂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人的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为46条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愿望,在了解到有丝分裂过程及实质的基础上,学生会自己分析减数分裂的过程,初步归纳出减数分裂的实质。

以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触发点,是开启科学大门的密钥。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教学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只能是肤浅的。所以,应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围绕主题,遵循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兴趣的原则,通过选用实物、模型、挂图、实验、电教媒体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在学生的心里产生求知欲望。在教学中以科学发现的成功经历创设情境。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每一位科学家的选材、实验设计、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都值得探究,通过探究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不仅能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领悟到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还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2.2让学生体验不同类型的探究过程,掌握一般方法中学生的探究方式主要有阅读探究和实验探究。教材上可供阅读探究的内容很多,有具体事例介绍、图表、科学发现史等等。对于不同内容其探究的方法也有区别:对表格要仔细分析所列项目、数据,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揭示其反映的问题实质。如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及其含量与地壳中元素的种类及含量的对比,能反映生物界与非生物界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对曲线要分析其坐标的含义及曲线的变化趋势,如酶的催化效率与温度、酸碱度的关系。对于实验探究,要首先介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然后通过具体的探究实验来体验探究过程。例如,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无论哪种探究方式,都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尽可能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加知识,在“探究”中创新。

2.3及时点拨,激励评价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探究情况,教师应及时点拨、归纳、概括探究要点、梳理知识、构建网络,并要求学生运用探究获得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可以自评、互评,也可以大家总结,教师补充,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指明方向。

3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3.1适用性

探究式教学要从知识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切勿所有知识都用探究式来进行教学。我们强调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并不是要否定知识传授的独特作用。接受式学习模式运用得好,可以使学生学习知识更加主动、有效。

3.2目的性

探究性教学要有明确的知识、能力和思想等方面的目标,并且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探究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应多样化、灵活化,不被固定的程序或模式所限制。如果只懂得要“开放”和“自主”,让学生完全独立学习,其结果就会导致无序化状态的出现。

3.3要注意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

探究式教学篇3

1、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探究式教学通过课前充分预习、质疑、课中讨论、交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参与时间、空间,让其亲自实践、探索、体验、感悟完善和提高自我,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性维和创造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课前教师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精心设计导学案,最好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探究情境,探究讨论过程中不断巡回诱导点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2、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更易对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下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这种生动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发展,潜能才能得以发挥,学生才勇于猜测,勤于动手动脑,对所学的知识获得丰富的深度体验,从而将知识概念融会贯通,也就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解决起来会得心应手。不像讲授式,学生参与不主动,获得的知识肤浅,死记硬背结论,当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差,这也就是大部分教师所抱怨的:“自己苦教,学生苦学,但面对越来越灵活的试题学生却越来越束手无策”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

3、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先学的前提下,教师通过创设探究情境,用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合作交流,改变以往教师只是知识的输出者,学生被动接受,充当知识的容器,抹杀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创造力。克服了传统课堂由于缺乏预习指导,学生往往存在课前准备不足,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

4、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探究式学习中已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质疑、答辩、群体合唱。进而形成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参与的学生数远远大于传统教学,特别是讨论过程中的平等氛围有利于学困生积极参与、体验感悟成功的愉悦,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学生的主动参与面广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5、通过探究成果共享,可实现兵教兵

小组讨论、质疑答辩过程中,要声明自己的观点,并使其成为小组的讨论成果,就必须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更是无形中优生传给了学困生学习的观点、方法,实现兵教兵,进而有针对性地缩小认识上的差距,再通过教师的点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深刻印象。

6、讨论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

如八年级生物教学中的无脊椎动物蚯蚓的教学,就可通过到果园、菜地实地观察、探究了解其生活习性:让学生获得深度的体验,牢同地掌握相关知识。

探究式教学篇4

关键词:化学激发探究

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并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下面是一堂化学探究课的实录。

课一开始,教师引入课题: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电解水的知识,今天我们通过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来研究以食盐为基础原料的工业——氯碱工业的生产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实施实验,观察现象。结果发现在阴阳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接下来教师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

问题1:你们认为两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物质?

学生经过讨论,获得的结论是它们可能是氢气、氧气、氯气。

教师让学生再一次讨论,看看有没有可能还有其他气体生成。结果又有同学说还可能有氯化氢气体。

问题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不能将上述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给排除掉?

学生经过研究,提出其中的氯化氢气体可以排除掉。在说明原因时,有同学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其生成的产物只有单质,而氯化氢是化合物,所以不可能;也有同学说氯化氢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不可能以气体逸出。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感到他们说的理由不充分。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两电极上生成的氢气、氧气中元素的化合价跟原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相同,所以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其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应该是不同的,而氯化氢中两种元素的化合价跟原反应物中价态没有差别,所以氯化氢不可能生成。

最后又有两个同学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相互补充,形成的共识是:电解时,溶液中氢离子向阴极运动,氯离子向阳极运动,如果两种离子都参与反应的话,它们不可能在同一电极上生成,所以不可能产生HCl(此时,同学们面露钦佩的神色)。

问题3: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存在与否?其中至少采用几种检验方法?

学生通过研究,认为至少需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检验它们。

[学生实施实验,发现阴极产生的气体能发生爆鸣现象,阳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从而得出电解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氯气的结论。]问题4:假如溶液中Cl-全部转化为Cl2逸出,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溶质微粒是什么(学生认为是na+)?

(1)溶液中溶质微粒是否只有na+?

(2)跟na+共存的阴离子可能是什么?

(3)怎样证明电解后的溶液中存在naoH?

在上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认为溶液中溶质微粒不可能只有na+,因为如果这样,溶液就会带电,所以溶液中一定有阴离子中和na+的电性。根据原溶液的元素组成,认为这种阴离子只可能是oH-,而na+、oH-的组合即naoH,此时很自然地想到检验有naoH生成的方法可用酚酞试液。

[学生实验:向电解后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结果发现溶液显红色。]问题5:电解液能使酚酞变红,能否证明电解产物中一定有naoH?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争论:有的认为不能证明,因为是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其显碱性,而不能证明这种碱一定是naoH.也有的认为可以证明,因为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na+,如果有碱生成,它只能是naoH.又经学生的讨论,绝大多数同学同意上述第二种观点。此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它显碱性,其中含naoH,而不能说明这种碱是由电解产生的,因为有可能食盐水在电解前本身就有可能已经显碱性了。这个同学陈述的观点,使大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纷纷点头赞许。

由于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可探究性和发散性,使学生在提出假设、对假设证实或证伪、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

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教师看似无意地回顾了电解水的知识,但从后来的探究过程来看,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活动提供知识的固着点和出发点。

在否定氯化氢气体存在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一开始仅仅将电解水(产物均为单质)的知识进行简单迁移,获得不可能生成氯化氢的结论,但说服力不强。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否定氯化氢气体存在的理由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比如有同学从电解水中产物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角度否定了氯化氢的存在,虽然他的知识固着点也还是跟第一个同学相同,但理解的层次明显不同,第一同学仅仅从产物是单质这一表象进行知识的迁移,而后面的这个同学则将电解水的本质原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迁移到电解饱和食盐水中来,体现出其思维的深刻性。而最后两位同学则从电解饱和食盐水时微粒移动方向的微观角度解释了氯化氢不存在的原因,可见他们的探究活动已从宏观物质深入到了微观世界,其思维品质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他们的探究结果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无论是提出这种假设的同学本身或是其他同学,还是老师都沉浸在一种惬意和美的氛围中。

在对问题5的探究过程中,正当大家通过争论趋于一致地认为电解液能使酚酞变红可以证明电解产物中有naoH的时候,有同学提出了电解液的碱性是否有可能在原饱和食盐水中就已经存在了,这种观点的提出马上将大家即将获得的结论了,大家从心底地感谢这位同学,感谢他将大家从思维定势中拉了回来。接着不约而同地探究起如何证明溶液的碱性究竟是原饱和食盐水具有的还是电解产生的。

探究式教学篇5

一、开展科学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以及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选择与所学物理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学生与教师一起对课题进行探究,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同类问题。

过去的物理教学方式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几乎没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若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勤于动脑、动手,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就必须要让探究式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探究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主动参与原则。在探究式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针对性原则。开展探究式教学应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进行,选择能更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专题,这些专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考虑教学目标要求;既要考虑优秀学生,也要考虑中下学生。这样,才能在探究学习中突破学习的重难点,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得。

3.贴近生活实际原则。开展探究式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体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生活离不开物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创新性原则。开展探究式教学的专题要新,探究方式要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途径探究学习,鼓励创新。

5.团结合作原则。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交流观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开展探究式教学,笔者认为有以下的几个步骤:

1.创设物理情景,引出探究问题。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目的要求,围绕教材、社会生活或社会生产实践提出针对性问题,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性强的实验,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

2.根据问题,提出假设,作出合理推测。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构思设计实验,提出假设,从而作出探究实验操作上、实验现象上、结论上的可能预测。

3.设计合理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挑选、安装实验仪器,仔细观察现象,真实记录实验数据。

4.探讨实验规律,归纳得出结论。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数据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得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在该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点拨,这样有利于去伪存真,把探究学习活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概括出有关的概念、定律、原理和规律,并且使它条理系统化。

5.巩固新知,拓展应用。教师根据学生刚获取的新知识,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学生能快速准确运用刚获取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刚获取的新知识得到巩固提升,迁移拓展。

6.综合评价,讨论总结。根据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具体表现,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和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在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评价,分析讨论,并做最后的总结。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每个学生,体现教学的全体性。

教育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平等的,教师不能片面认为探究式学习活动只对学习相对好的学生适用,而忽略学习相对差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鼓励、引导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探究式教学篇6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课堂改革;物理教学

相比较而言,物理算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小学成绩很优秀曾到了初别是增设物理后,就老是觉的“难学”。这当然有内容变化的问题,初中阶段的物理课与小学各种学科相比,语言和内容都更加抽象,这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懒学、厌学。而要缓解学生对物理的抵触情绪,个人认为最好的出路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新课程提倡的探究与合作无疑是教学方法探索的一次契机。

一、探究式教学

“探究学习”最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这一理论强调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这听起来,跟中国人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是一样的,然而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这么简单,教学中的探究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进行的知识探究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用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

从这就可以看出,探究学习最关键的是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二、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敢于“放”,相信学生,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不要因担心学生做不好就越俎代庖,要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当然信任不是放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忽略了教师的引导性。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要耐心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而又浑然不觉时我们也要予以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探究中,聪明的教师善于选择指导的最佳时机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信息资料;要适时地点拨学生思考问题,抓住时机提醒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步骤的转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并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对他人或自我的评价。探究式教学虽然能促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探究式学习方式来进行。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使用包括接受式、探究式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如讨论、调查、资料分析、实验操作等。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模式化,需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灵活应用,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三、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用探究的方式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是探究;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生活现象、一个社会实践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在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我在实践中的两个做法:

第一,重视创设情境。学需疑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个生活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解答。为什么电视机的屏幕会有各种色彩的变化?为什么假设有一个10公斤的铁块和一个5公斤的铁块在同一时间落地?为什么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广阔的社会大天地里,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课本中的物理知识。

通过创设情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探究式教学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合理的、科学的、研究型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掌握得更为灵活。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好探究式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对于探究式学习还是普通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还可以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说,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已知推理未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事先准备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圆,先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掌握圆心、直径等这些基本知识。这种自己动手的教学情境可以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当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圆后,我让学生通过对折圆得到折痕,然后再测量这些折痕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每一条折痕都会通过圆心;每一条折痕的长度都相同;每一条折痕的两端都在圆的边缘上。当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自己动手发现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在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圆的一些基本知识就都能够掌握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展探究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还锻炼和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存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并且越能够让学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怕学生不敢、不会提出问题,因此,总是自己一手包办,不论学生想到哪里都会把自己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落实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就应把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例如,在教“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节时,面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可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什么是速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得出?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用途?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这样既可锻炼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当然,既然是探究,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有时学生可能会受心理和能力的影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教师不能放弃,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坚持锻炼和引导学生。

三、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课外延伸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阶段。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不应该离开生活实际。课外延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积是梯形,渠道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再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从如何让学生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实际教学入手,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更适合学生的、自己能够驾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作者:叶德华单位:河北省临西县东枣园校区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思想;问题情境

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也开始被教师生所接受。而探究式教学模式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以期能够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转变教学思想,做好前提工作

教学思想的转变是新教学方法顺利、有效实施的关键,所以,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思想,要从以往的“灌输式”“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中转变“探究式”教学模式当中,以确保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高效实施。首先,教师要明确新时期下的数学课堂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然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可以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而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做好基础工作

高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对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所以,为了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1)某班有学生50人,喜欢排球的有26人,喜欢兵乓球的有35人,而且,全班每人都喜欢这两种项目中的一项,请问这个班两种运动都喜欢的学生有多少人?(2)星期天,妈妈带小红去逛超市,妈妈买了一个电饭煲花了500元,买了6个笔记本,每个5元,买了一套衣服花了100元,请问,妈妈应该给收银员多少钱?这两个问题与我们的生活非常相关,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算难,因此,在授课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不但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也能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当中,以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篇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方式被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因此科学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那么,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探究?怎样探究?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初步探讨。

一、深刻领会科学探究的含义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来事物的探究,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科研活动。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教学是指教师如何按照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多侧面的教学活动,需要设计活动方案,搜集资料,提出问题;设计并操作实验,需要认真观察,并运用各种手段来分析、解读、处理数据;需要提出假设或预测,并把自己的看法、意见传递给他人,最后得出结论。所以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性地学习,也就是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领略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所以科学探究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目标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要突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思维方式及操作模式,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得到学习过程的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目标在于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获取技能的目的。

三、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学习”指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记忆、理解;“发现学习”指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主动进行假设,探究结论。前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后者是知识的发现者。物理学不只是大量知识的凝聚过程,还是一个实验探索过程。因此,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问题性。问题是思维运演的催化剂,教学中若不能提出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认识的冲动,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展开。因此,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和核心。

2.过程性。过程和结果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科学探究注重对结论的获得过程的探索,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原理,获得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科学探究能力。

3.主体性。探究式教学将学生置于认识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探究的指导者和协作者。因此,探究式教学是主体性教学原则的具体落实,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突破口。

四、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而探究性的学习目标是多元的,内容是开放性的、丰富性的,方法是多样性的、探究性的,它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亲身体验,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和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

能力是活动的结果,不同类型的能力只能通过相应类型的活动来培养,创新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思维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真实情景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作出合理猜想或假设,然后自己制定探究方案,动手动脑去验证猜想或假设,同时借助教师的帮助,学生通过协作和交流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最后发现物理现象与规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又都渗透着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有机结合,体现着科学方法的运用。物理教学若使学生按此过程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认知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技能,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家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探究式教学篇10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的专用名词,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不懂创造的人。教育传承人类文化的功能更多地为信息系统所取代,教育的根本定义和价值在于塑造学生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要求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和培养人才的模式,以一个开放的、多元的、主动思维的教学方式来应对变革,因此,探究式教学也就应运而生。

关键词:探究数学高中教学

一.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数学问题为主的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数学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围绕某个数学问题以学生独特学习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笔者以为,探究式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说来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由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作种种设想、以自己的方式检验自己设想,使学生真正有独文探究的机会和愿望,而不是被教师直接引向问题的答案;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这种指导和帮助的形式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通过安排有一定内在结构、能揭示各现象间的联系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在关键时候给学生必要的提示等。

探究式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并培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是先将数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实验、调查、收集资料、猜想、论证等,自己得出数学结论。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他们参与并体验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对数学的新的认识,并培养数学探究的能力。通过数学探究式教学,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利于建构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放弃权威式的教育和管理,推行民主方式的教育和管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因材施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我选择的机会: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

二.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从认识阶段来说,探究活动可以是从具体材料(或下位概念与规则)形成抽象概念(或更上位的概念与规则形式),也可以是从上位概念(或规则)形成下位概念(或规则)以及应用一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从应用范围来说,它可围绕某一探究活动进行整个单元内容的教学,也可用于教学过程的某一环节。可以是从问题到结论的全过程的探究,也可以是局部的探究;从思维过程来说,它可以是归纳式的,也可以是演绎式的,还可以是类比式的;从教师作用来说,它可以教师引导为主,也可以学生活动为主,而教师只起辅助作用等等;从数学思维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大体要经过以下六个环节:

1提出数学问题

在特定的情境中,从具体问题、具体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数学科学性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应当是有实际意义的,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并且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够解决的。科学性问题的提出和设计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前提,它一般要比常规性问题具有更丰富内涵,并要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问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也可以结合生活、生产实际的内容;问题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和探究性,问题要具有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开放性,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观察与实验

观察与实验是学生获得对数学问题的直观感受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数学探究中对问题进行了解、分析、获得解决思路的最基本方法,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

人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离不开观察和实验、以观察、实验为手段,充分挖掘教材蕴涵的探究因素。几何学给人观察的机会最多,作图要准确,看图要仔细,添辅助线要尝试(试验)。欧拉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今天,人们所知道的数的性质,几乎都是由观察所发现的,如幼儿用手指头数一、二、三、四,就是借助实物的数学实验操作,并且早在严格论证确认其真实性之前就发现了。”

3归纳与猜想

数学结论产生的方式有多种,其中归纳、类比、联想、猜想等方式是主要的几种。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便是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发现并形成数学结论的主要手段,而数学猜想是数学理论的“胚胎”,它是建立、丰富和发展数学理论的中介与桥梁。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根据己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不完全归纳、推广或类比、联想、预见或收集证据、解释,提出假设或猜想是很重要的。高斯说:“发现和创新比例题论证更重要,因为一旦抓住真理之后,补充证明往往是时间问题。”他说过,他的许多定理都是靠归纳发现的,证明只是实行的手续。举例来说,欧拉发现关于多面体的面、顶、棱公式,显然就是从对一批特殊的凸多面体的观察分析中归纳出来的。以归纳、类比为基础的猜想被科学家以为是最重要的素质,也是探究获得结论的前提。

4证明与反驳

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或类比法,形成的猜想并不一定正确可靠,须进一步证实或证伪,只有经过严格的推理证明,才可认定为定理。如果假设与现实不吻合,应重新确定探究方向,制订方案进行新的探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发现来自直觉,而分析直觉理解的原因是通向证明的道路,必须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并加以证明,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因而,对数学结论进行证明或反驳在数学探究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关键。

5反思与评价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评价要采用多种方式,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评价,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评价方式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通过反思与评价可以发现自己的探究意识是否充分?对探究对象的定位与分析是否恰当?探究的设计方案是否严密?采用的探究活动是否科学有效?对探究信息的分析是否科学完整?得到的探究结果是否合理等等。数学反思的引发不是由学生的意志强迫进行的,而是由作为学生学习的本能欲望和数学探究环境所自然引发的,这样的反思与评价无疑会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不断发展。

6交流与完善

要善于用语言在小组或班级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由于各小组学生的层次不同,教师参与分析指导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特别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不断排除障碍,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沿阶而上。通过交流,充分暴露学生在对同一数学问题理解和分析上思维的差异性,并且通过对出现的所有探究结果进行比较,取长补短,要抓住火候,及时地、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更深的层次,最终达成一致以为比较满意的探究结果。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克服虚荣心,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向同组的成员展示和交流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并对其他成员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鉴赏和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思想,要能够解释探究过程以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内化他人的思想,以达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共同探究,一起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