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可持续发展十篇环境可持续发展十篇

环境可持续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25:48

环境可持续发展篇1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2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环境可持续发展篇2

关键字:可持续性;环境与发展;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

1从最优化值到最小—最大值: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规划途径

关于方法论总起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即最大—最优化途径(maximization-optimizationapproaches)和最小—最大约束途径(minimax-constraintapproaches)。每类途径又可根据经济和生态指标进一步划分,形成一个2×2方阵的方法类型。

环境与发展规划中的可持续途径[1]

项目最大—最优化途径最小—最大约束途径经济指标目标:追求经济效益,使社会总效益与社会总成本之差值达到最大

方法:各类经济学优化方法目标:避免很高的社会成本

方法:包括最低安全指标(SafeminiumuStandards)、可持续限制(SustainableConstraints)、预警原则(precautionaryprinciples)、发展阈限(Developmentthreshold)等生态指标目标:追求生态适宜性和最佳关系

方法:生态适宜性分析目标:避免生态的不可逆恶化

方法:包括承载力(CarryingCapacity)、顶极环境阈限(Ultimateenvironmentalthresholds)等

生态最优化途径和经济最大效益途径都基于理性模式,依赖于完全的信息并相信基于科学知识,人们能制定一个最好方案。而最小—最大值约束途径的一个共同点是追求回避最坏结果的出现,而不是追求最佳状态。最小—最大值的概念取之于搏弈论中的最重要原理,即最小—最大值原理[2、3],它用来说明竞争双方为保障各自最低利益所应采取的战略。最小—最大值是一种平衡点,这一原理提倡对政策与策略进行多角度的或双向的选择,这种选择实质上是一种反复辩护的过程,本文所取之义就是在保障自身最低安全水平条件下,允许对方寻求最大利益的一种战略。

2最大—最优化途径

2.1经济最大效益途径

在经济最大效益途径中,货币价值被用来计量自然资产和人造资产,基本指标是成本效益。它根据成本—效益模式,分析和追求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最大社会效益,允许以人造资产来取代被消耗的环境资产。如果这样,只要最大地获取自然资本与人为资本的总和,我们的后代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说当代人的经济活动肯定可以使后代人的生活更好而不是更差。这一途径在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中的有效性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怀疑和反对[4、5]。理由包括:

(1)它用货币价值来衡量环境资产的成本或效益可能导致“定量偏差”(quantitativebi-as),因为估价大多基于人的偏好,即“支付意愿”(willinesstopay)。一个合理的环境计价必须依赖于完全的信息背景,但这种背景往往是不存在的。今日的杂草也许正是明日的癌症良药。

(2)它假设自然资产是可以用人为资产来取代的。这样一来,所谓的可持续性就被误以为可以通过维护最大的人为资产和自然资产之和来实现,而不是通过保护环境资产来取得。

(3)它把效益作为人类代际之间以及人与其它物种之间环境资产分配的唯一决定指标。但实际上,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只能反映当代人的此时此地的偏好,而不是下一代人的、更不是其它物种的偏好。

所以,以经济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指标无法指导可持续环境与发展的规划。

2.2生态最适途径

生态最适途径基于资源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分析,包括地质、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等的分析。规划的目标是寻求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的生态最适性。通过景观规划师i.mcHarg的“自然设计”(designwithnature)[6],这一途径被系统化而成为本世纪规划史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发展。mcHarg把该方法总结为“所有系统都追求生存与成功。这种状态可以描述为负熵—适应—健康。其对立面则是正熵—不适应—病态。要达到第一种状态,系统需要找到最适的环境,使环境适应自己,也使自己适应于环境”[7]。景观规划的目标是寻求一个生态最适的土地和资源利用状态。这时,对景观的每一种利用都反映景观本身的内在价值,而这种内在价值可以通过对所在地进行系统的科学分析来发掘。正如mcHarg所相信的“我们可以因此判别生态系统、机体和土地利用的合适环境。环境在本质上越适合于它们,适应过程所做的功就越小。这种适合是一种创造,这是一种最大效益—最小成本的途径”[6]。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最适途径与经济最大效益途径在本质上遵循同样的理性思维。

生态最适模式在景观及环境规划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广为应用。但其弱点也很明显。它被作为自然决定论和技术崇拜论的模式而遭到许多学者的严厉批评。认为,这一模式对解决问题并无益处反而有误导之嫌。

经济最优化和生态最适化模型都相信人类的知识可以为人类寻求一条明确无误的、最佳的行动路线,认为这正是规划所要遵循的。完全的信息和系统的科学研究是取得这一目标充分必要的条件。这一规划的理性模式早已受到人们的怀疑[9、10]。人类的知识往往有其不完善性和不确定性。有人甚至认为知识尚不能完全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11]。这种观点得到Simon的认知学研究的支持[12]。他认为人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没有一个决策过程完全符合理性的原则。人类并不需要完全的信息和同时考虑所有可能方案后再作决策。人类并不追求最优,而是追求满意的、并且基本上是可行的途径。

尽管经济最优化和生态最适化都遵循理性模式,而实际上两者所导致的结果是不能兼容的[13],经济上的最优化途径并不是生态上的最适途径,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是相矛盾的。由于对这种矛盾的认识,人们提出众多的通过限制经济发展来保证生态过程和环境健康的途径。

3最小—最大约束途径

3.1对经济过程的限制

最低安全标准(SaFeminimUmStanDaRD,简称SmS)是经济学家提出的众多关于限制经济活动和发展的概念之一。最早由CiRiaCY-wantRUp[14]提出,用来解决濒危物种的保护问题。这一概念试图阐明怎样避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最坏状态,如物种的灭绝。这种最糟状态是不可逆的,而其社会损失又是不可确定的。SmS认为物种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但其可再生性只存在于一定阈限之内。一旦超出这一阈限,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就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导致人类可利用资源库的枯竭。由于社会和自然的不确定性,这种不可逆的后果是不可知的。防止这种灾难后果或最坏后果的一个办法是采用最低安全标准。利用这一标准,使足够的栖息地得以保护。SmS实际上来源于搏弈论的最小—最大值原理[2、3]。

假设社会必须在两种可能的选择中取其一:一是建水坝,从而获得电力,但导致濒危物种的灭绝;二是根据SmS,不建水坝,从而保存了濒危物,但丧失了电力。再假设,可以获得的电力价值为X;而濒危物种对未来的价值有两种可能性:可能性一,价值为0;可能性二,价值巨大,为Y。这样,两种政策选择与濒危物种价值的两种可能性构成最大社会损失(表2)

策略选择可能性一十的社会损失可能性二时的社会损失最大社会损失

由表2可以看出,在采取建坝政策时,最大的社会损失发生在濒危生物对未来具有巨大价值Y的情况下,此时的损失为Y;在采取SmS的不建坝政策时,最大的社会损失出现在濒危生物对未来并无价值的情况下,此时的损失为X。最终选择哪一个政策,取决于Y与X的大小比较。如果X这一最小—最大值原理没有把利益的代际之间的分配考虑进去,也缺乏可变通性。对此BiSHop[15]提出了一条改进原则:除非社会利益的损失大到无法接受,SmS都应该被选择。至于多大的损失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大”的问题,不仅仅应从经济上来分析,还应从伦理上来分析当代人会愿意承受多大的损失而不去向后代强加某种不确定的环境阴影。有人认为,SmS概念可以直接应用于所有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问题。因为它允许现代人有限制地使用自然资源,同时能保护它们为后代所享用。SmS也能间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而鼓励资源的节制利用[4]。

环境可持续发展篇3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看法各异,甚至相悖,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等同的。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环境教育学教授BoraSimmons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试图明确和实现一种特殊视野的环境教育”因此,主张没有必要再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日本的一些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只是环境教育在新的时代的代称?。第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认为“应该更加努力地确保环境教育中融合并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陈述和实施环境教育的一种手段,认为环境教育是一个更大、更广泛的概念,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之下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第三,与第二种看法刚好相反,认为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第四,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各自独立,但有共同的部分,即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内容,但各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五,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级阶段。

如果把后两种看法综合起来看,对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而言,也许能找到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我们看到,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形成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教育比环境教育要“更广泛、更深刻”。它整合和发展了环境教育,同时又超越了环境教育。

一、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

要谈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还得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谈起。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同时,环境保护也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也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得到解决。可持续发展这个大系统包括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标。

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本身出发来看,二者之间的差异更大。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环境”的定义是‘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远远超出了这一范畴。随着人们对环境以及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入,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出现和不断深入,“环境”概念的内容也丰富起来,不仅涉及自然环境,也牵涉到社会环境。与此同时,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因此而更加丰富,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就环境教育课程的基本性质来讲,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国际、国内、当地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对自然、对他人、对未来的关怀意识,获得有关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即使它也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实际上,仍是将人作为一方,将资源和环境作为另一方,仅仅局限于“人地关系”的范畴。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包括了(1)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人类发展观的进步;(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自身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革;(3)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它不仅包括了“人地关系”,还包含了“地地关系”、“人人关系”,体现了整体思想和全球观念,不仅要改变人们的环境观,而且还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发展观、价值观、道德观。

“环境教育意味着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解决法……环境教育就等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这句话不免夸大了环境教育的作用,但即使是夸大了的环境教育,也只能是解决环境问题,而对于环境以外的问题以及与环境问题相关的问题,它似乎是鞭长莫及。因此,单凭环境教育是不足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不能完全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由此看来,环境教育同发展教育、人口教育一样,都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

二、两者之间关系是互动的

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之间呈现出良性的互动关系。环境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为可持续未来服务》报告中专门论述了环境教育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贡献,“很显然,可持续发展教育深深植根于环境教育之中。在教育重新定向的过程中,环境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起着重要作用的课程,而且是重要的支持者”。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又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而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环境教育无论是在概念的内涵上,还是在内容(外延)上,都日益显示出包容性的趋势,这从环境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重新定向中可以看出;而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有很多都可以在环境教育那里寻到根源。

卢卡斯提出了广为接受的关于环境教育的三条线索: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柯沃达(timothyo‘Kiordar)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环境教育的原则为综合性原则、道德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同时还强调跨学科(trans-discipline)和多学科(multi-discipline)方式。美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键原则为:1)参与性;(2)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联系性;(3)学科之间的联系性;(4)实践性;(5)终身性;《可持续发展教育一教师培训手册》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遵守的原则有:启发性原则、参与性。

1977年在苏联的第比利斯召开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确立了国际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体系,并得出结论,环境教育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X对环境及其问题的意识,对环境状况及环境知识的理解对待环境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而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层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行为等。

Donellameadows提出了以生态学为基础的七项环境教育核心概念:(1)存在物的不同层次,(2)循环,(3)复杂的系统,(4)生物的数量增长和承受能力,(5)环境的可持续发展,(6)社会的可持续发展,(7)知识的不确定性;英国的可持续发展会议确立了七项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概念:1)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一体化,(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3)后代人的权利,(4)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5)生活质量和平等,(6)可持续发展、承载力和变化,(7)不确定性和预防措施。

由此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呈现良性互动的关系。

三、环境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重新定向

(一)国际社会环境教育概念的演进

一般认为,最早并且经常被引用的环境教育定义,是1970年夏天在美国内华达州卡森市林业学院召开的有关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并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所接受的定义,即“环境教育是一个价值认识、概念澄清的过程。其目的是发展一定的技能和态度。对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来说,这些技能和态度是必要的手段”。在同年10月召开的第三次“1970年乡村”研讨会上,提出“环境教育有多种定义……其本质一目了然:帮助个人……理解他们的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他们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管理自然环境的需要”。

到了20世纪的70-80年代,环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全球合力保护地球资源,标志着全球环境教育的开始。1975年,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召开了“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会上制定了“贝尔格莱德宪章一为了环境教育的全球规模框架”;并对环境教育的概念作了界定,即让全世界的人进一步认识和关心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在城乡地区的相互依赖性;为每一个人提供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和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行为的新模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全世界的人们,为解决当前已有的问题和预防新问题的产生具有独立行动和集体行动的能力.

第比利斯大会声明:“环境教育不应以一门分割的学科或一个特殊的研究课题的身份来补充现行的教育计划,而应当是融于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教育是各种不同学科和不同教育实践(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文学等)重新定向和相互衔接的结果。它能帮助人们获得对环境的完整认识,并使人们对环境采取更为理性的、更适合社会需要的行动。

1987年4月,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主席布伦特兰向联合国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马上引起国际社会的共鸣。鉴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密切联系,1987年8月,在莫斯科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关于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并首次提到了环境教育和培训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组织,在希腊雅典召开“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地区间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如何将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Dr.Hall认为,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会议之前,环境教育主体还局限于自然环境的保护。里约会议之后,要求环境教育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重新定向。就其内部而言,环境教育要重新思考全球观、目的、目标、指导原则、策略、方法、资料等;就外部而言,环境教育要重新思考它与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社会、科学及技术的联系,不仅要考虑当前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要从中获得支持和狐他形象地把环境教育比作一辆车现在这辆车前行的方向已经发生了变化。(见图1)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educationforsustainability),倡导把环境教育与发展教育、人口教育等结合,涵盖的范围得以扩展,宏观的环境教育,已扩展到兼顾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世界上的环境教育都受到这些国际社会的文件的影响,并在其影响之下重新定向,迈向了可持续发展,成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

(二)环境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发展

由于受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影响,世界一些国家扩展了“环境”一词的内涵,环境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扩展,以前的环境教育以自然研究为主,现在的环境教育则把环境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来进行研究,把自然研究与社会研宄结合起来。

因此,S0renBreiting认为新的环境教育相对以前的环境教育不仅仅是量的改变,而且是质的变化。(见表1)

中国的环境教育在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都有了类似的新的发展与变化。(见表2)

表2中国环境教育的变化

旧的环境教育新的环境教育环境科学知识是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把环保知识渗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以及可目标透到各学科和课堂教学中,把环保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持续发展意识,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容人口、资源、环境污染和环保方面的知识把环境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方法传统的授课方式多样化。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着环境教育无法实现的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中写道: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仅是要解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的“人”的持续发展。这个人不是某一部分人,而是地球上的所有人。这个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就是受教育的每一个人,我们自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必然更关注教育主体的发展,这一点是环境教育所忽视的。本文的观点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是可持续生活的手段,而且是可持续生活的一部分,它更注重受教育者的生存质量的提高。也就是说,它更注重培养人们分享自然的新奇与美好、享受社会的和平与安逸、享受人与人交往的热情与温馨的意识、理解、技能、能力,并给与所有的人以分享与享受的权利,以鼓励人们的行动。JohnFien认为,传统的环境教育以解决环境问题为其最高目的,而解决环境问题却不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高目的,因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和能力培养,其次才是解决环境问题。“学校的任务不是也不能解决社会的政治问题,学校的任务不是在学生活动的帮助下改善社会……关键的因素是学生学了什么”。Robertson认为,环境教育一般把重点放在“环境利益方面,很少关注教育方面的考虑”。所以,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环境教育实质上是强化了“教育性”。环境教育实践中过于强调了作为“手段”的一面,仅仅把它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忽视了发展人的一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可持续发展对整个教育的指导作用是环境教育所无法比拟的。无论是国际社会所宣称的对教育的重新定向(Reorientingeducation),还是教育的转型(transformationofeducation),从中我们都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整个教育的改革力量。其根本的差异源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继承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文化的精华:印度教(Hinduism)中对所有生命的同情和怜悯心与环境和谐的世界观;耆那教的不伤生思想,佛教、道教和儒教以及伊斯兰教等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精髓,并反思人类生产与消费模式和价值观之后产生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整合环境教育的同时,又整合了发展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全球教育。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作为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提出的,而且它还反映了世界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反映了未来国际社会对人的要求。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在环境教育的基础上融合了全球教育、世界研究、发展教育等发展较早的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使其自身的理论更加完善,并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又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不是环境教育、全球教育、世界研究和发展教育等的简单相加,它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核心,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超越了它们,使其自身的内涵更加丰富。

环境可持续发展篇4

关键词: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进步,人们的社会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复杂。当前所提出的环境工程建设就是为了应对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以及资源过度使用的现象。环境工程建设旨在及时处理环境污染,减少环境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保证环境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污染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步加强,环境工程的建设对象也越来越多。我国的环境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应对环境污染问题,致力于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可持续发展主要着力于环境建设方面。以下是本文对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见解和看法。

一、环境工程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环境工程对于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环境工程,可以对新技术加以开发,可以采取更加科学的手段对生态环境加以治理,所以说通过环境工程,可以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的利益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的,环境工程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够将二者独立。而环境工程是使得二者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说环境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农业生态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业生产对于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农业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如果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农业生产也将获得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农业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农业生态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农业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水体生态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水是生命的源泉,同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也离不开水资源,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工业的发展,我国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资源被污染之后,整个水体生态系统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所以说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必须要重视水体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通过对水体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水体生态环境的现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说水体生态环境也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建筑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业发展十分迅速。建筑业的发展一方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因此建筑环境工程也是可持续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必须要重视建筑环境工程的建设。建筑所带来的直接污染并不是十分严重,但是由于建筑工程的建设,往往会造成一系列的次生污染,比如说热污染、噪声污染、建筑垃圾等等,所以说要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要努力建设建筑环境工程,通过新的技术和手段来对建筑污染加以有效的治理。

三、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建设环境工程的策略分析

(一)农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要想建设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首先需要保证我国的农业生态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由于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都还不够强烈,所以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使得人们能够积极主动的朝着可持续发展目标奋斗,使得我国的农业生态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实现农业开发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引入新型农业生态环境工程的运行模式,因为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的特色,每个地区的生产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农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必须要依据当地的生产模式,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加强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必须要依靠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生产活动不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太大的破坏,进而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水体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我国现阶段的水资源污染已经十分严重,使得我国的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说当前还必须要加强水体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为了有效保护我国的水资源,当前需要采取的措施主要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已经遭到污染的水资源,要积极的寻求方法对其进行净化,通过有效的净化,使得这些水资源能够重新被我们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对于尚未遭到污染的水资源,必须要加大保护的力度,而不能够让其继续遭到破坏。水资源与我国水产养殖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水资源的破坏会阻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水产养殖业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因此必须要采取生态养殖法,使得水产养殖既不会对水资源造成破坏,也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

(三)建筑环境工程建设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对建筑环境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人们对于建筑环境工程的态度也已经有了转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环境工程的建设。在建设建筑环境工程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建筑垃圾、热环境等的处理,必须要对建筑垃圾进行合理的处理,使其既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又能够得到循环利用。同时,还有建筑的热环境,空调对于建筑热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要注重对于空调的清洁,从而使得建筑热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可持续发展篇5

关键词: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关系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全人类关注的焦点,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其中所面临的复杂环境问题,再次让我们陷入沉思,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寻找统一、协调点。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保护面临诸多的问题,这也再次说明,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所必须遇到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我就相关的主旨内容作了如下具体论述。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伴随有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的问题。无论是“有限发展论”还是“停止发展论”,都体现出环境保护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来看,两者存在对立、矛盾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统一、协调的内在联系。所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实现统一,共同为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协调,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发展所必须考虑,也是必须做到的。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下,自然环境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无论是城市化、新型城镇化,还是工业化的不断加快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相应工作任重道远。

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和其他问题也是硬问题,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制约了发展,但发展也让环境问题得已解决。这一辩证关系,也让我们思考面对的一个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到底是何种关系。我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点不在于矛盾与冲突对抗,而在于统一、协调可持续发展下巨大的经济发展效益。这是因为,环境保护是推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落实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二、现阶段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

在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我国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有效的环境保护体系,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保护继续走着“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我国经济持续不断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在经济发展大潮面前,环境保护更多表现出“妥协让步”的一面,环保法治不健全,实施细则没跟上,“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环保执法境况,让我国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口素质偏低加速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环保老路与我国当前的可持续发展不协调、不相适应。

2.环境资源超负荷,环境容量难以承受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毋容置疑,我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也是人口大国。在庞大的人口总量下,我国环境资源正处于超负荷状态,加之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在环境容量相对较少的情形下,现代人的巨大物质需求势必会加剧对环境的破坏,进而突破已有环境资源的承受力,生产技术落后,进而造成环境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我国环境正面临巨大的挑战,而环境保护工作也势必更加艰巨,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3.环境保护落实不到位,管理制度和监管措施有待完善和提高。在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前,我国政府正大力推进并全方位深入开展环境保工作,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但从实际而言,管理措施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管控工作缺乏全面而有效的开展,表现出流于形式的工作状态;二是环保技术落后,难以适应当前的环保工作需求。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并强化环境保护工作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急需迫切解决、也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我看来,坚持可持续发展并强化环境保护工作,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加强环境管理,强化污染治理,推动结构调整进程,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环境保护有三要素:一是管理;二是技术;三是资金。狠抓环境管理,落实环境管理各项政策,有助于提高当前环境保护的有效性。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其涉及诸多方面。对此,当前的环境保护重点是工业污染,应进行全程监控,在线监测,监督管理,确保工业污染治理的有效性。此外,为配合环境管理的需求,应完善当前的管理体系,抓住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的俩只手,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益,来改变当前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现状。

2.强化环保宣传教育,构建全民环保统一战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性而复杂,我国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开展多样化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并规范公民的

环保行为,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到自觉、自律;执法懂法守法,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应履行环保的义务。只有这样,在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背景下,才能从本质上强化环境保护工作,构建和谐美好的人居环境。

环境可持续发展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法;环境与资源;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237-02

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

可持续发展源于发展理论,是发展理论在研究深度与广度上的继续与深化。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久,一些国家的学者与教授就开始研究发展问题,发展理论应运而生。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一步步向前推进,发展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矛盾到了不得不急需调和的地步,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问题已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

传统发展的思想使人类的历史文明大大地向前发展,但矛盾同时出现,它将人类逐渐地引入了与自然尖锐对立的时代,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中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20世纪90年代,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已经变得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种锐减、海洋与淡水资源的污染等等。人类必须作出抉择:或者坚持传统发展思想,继续实施现行的政策,或者与传统发展思想决裂,依据新的发展观重新调整各项有关政策,探寻新的发展思路,建设一个良性发展方针。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成熟,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共同发展的战略,得到了与会各国政府的赞同。2002年8月26日到9月4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明确了全球未来10―20年人类拯救地球、保护环境、消除贫困、促进繁荣的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蓝图。

2我国的环境立法实践及问题

2.1我国面临的问题需要环境立法

环境法产生于人类环境意识觉醒的时代,是人类发展观在法律上的反映,但已有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包括法律手段在内的各种环境保护手段尚不足以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而作为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同样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问题,将可持续发展观融入环境立法将是我国一个非常迫切和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极其短缺且水污染严重、大气污染居高不下、草原退化、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污染事件不断增多,这些严峻的事实都逼迫着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完善环境立法,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遗留的老问题,以保证经济和谐发展,构成良性循环。

2.2我国基本建立了环境标准的法律体系

我国在环境立法上也有所成绩,1979年我国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198Z年通过的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此外,由全国人大通过和修改通过了许多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源管理的法律,其涵盖面涉及水、大气海洋环境、野生动物、土地、森林法,草原等自然资源和噪声、固体废弃物、文物等人类产物多个方面;由国务院制定并公布或经国务院批准的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单项法规;由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颁布了多项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另外,我国还制定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样品标准和方法标准,基本上建立了环境标准的法律体系。

2.3我国环境立法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主体为了达到个人的经济利益,往往忽视环境保护,加之我国环境和资源的立法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使我国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面临严重的挑战。虽然1996年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但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尚未成为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环境立法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宪法》虽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以及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则,但仍然没有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环境保护、防治污染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然而,我国制定的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10大对策和《白皮书》以及《纲要》,都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这就说明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的法律和环境与资源的政策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

(2)现行法律确立的以行政区划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污染范围的扩大、跨区域及跨流域的污染情况严重而得不到有效遏制等问题,以城市为主的污染正逐渐向农村蔓延,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环境保护投资条款与市场经济下环境事权分配不尽符合。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单项自然资源法中,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立法目的,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的规定,致使这些自然资源的法律难以适应生态的环境保护的需要,难以达到真正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我国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之间也不统一,例如,《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统管全国或地方的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和污染防治控制工作,然而在各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中只规定了各自然资源专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却未规定环保主管部门的权限。这种立法倾向显然是把环保主管部门排除在自然资源保护管理部门之外,明显与《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相冲突,从而造成秆: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监管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清,不利于有效

贯彻环境资源的保护。

(4)虽然我国从八十年代以来颁布可很多部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但这些法律比较单一和分散,不能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亟需制定一部综合性的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法,以广泛、全面地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更好的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结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立法

3.1 修改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编的《保护地球一持续生存战略》明确提出,各国应通过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宣言和盟约,使各国对可持续生存的道德准则作出承诺,并应将可持:续生存原则纳入各国的宪法和立法之中;所有国家应保护人权、子孙后代利益及地球生产率和多样性的环境法综合体:系;应对现行的法律和行政的控制进行审查,改进其弱点;到本世纪末,所有地方都应完成对国家法律的审查,目的是重新制定法律,适应持续生存的需要,因此,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立法应根据以上的精神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完善。

3.1.1修改现行《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还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条款,应在适当的时候加以修改,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进行规定将更具有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将可持续发展观真正融入法律建设的议程上来。

3.1.2修改《环境保护法》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由于制定的时间较早,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应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作为指导思想并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以适应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需要,另外,《环境保护法》中还存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在某些方面与市场经济相关环境保护投资规定的要求相悖;《环境保护法》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自然生态和资源保护的原则性规定大少,以致于该法呈现出浓厚的污染防治法的色彩,而非真正的保护生态和自然资源,应从立法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上改变这一观念。

3.1.3修改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

在修改我国现行的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时,首先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修改环境与资源法律、法规的指导思想,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贯彻到修改环境与资源法律,法规过程的始终。二要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领域、新问题进行立法以解决新问题,避免问题遗留累积造成不良后果;三是加强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上环境与资源立法的经验,引进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先进的手段、技术,使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内容与国际条约、国际公约的内容相一致。

3.2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制定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目前,我国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实现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以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能满足下一代的合理需要,《自然资源保护法》应修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然资源无偿使用的做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经济手段的法律化来管理自然资源,做到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同时进行。

环境可持续发展篇7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作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能够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协调,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效率的提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政策。 

一、我国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已经是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环境状况,但是整体的环境状况还是处于一种恶化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在持续的恶化当中。同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大气污染问题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中表现最为明显,居民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特别是空气质量较差,大气污染严重,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汽车尾气、煤炭的燃烧以及其他污染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有数据表明,我国的酸雨出现频率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雾霾问题已经逐步扩散,不仅是我国的北方地区遭受雾霾的影响,南方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中西部地区也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二)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短缺、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的问题。虽然经过我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的战略性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但是我国工业污染和废水处理的有效性较低,造成我国水资源仍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引水质量和数量。 

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还存在土地恶化问题,植被覆盖率不高的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急需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造福子孙后代,实现我国的健康发展。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在我国实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使得能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合理利用,不仅是能够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还能够在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的目的,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在实行的资源有偿利用的政策,但是并不意味着资源能够随意使用,或者是过度使用,应该在秉持适量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状况 

人们总是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够生存、发展,在每天的生活中需要从外界摄取一定量的能量、空气以及水分等,一旦这些物质受到了污染,人们在日积月累的摄取中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一定的威胁,也是对于社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从源头上改善这些问题,降低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才能保证人们在的身体健康,才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现在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生物生存的自然空间,导致现有的生态系统出现了紊乱,物种的消失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证生态系统永续利用的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在现在的情况下,物种进化的速度缓慢,但是消失的速度却远远地快于其进化的水平。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尽可能的保护物种多样性资源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资源,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不仅是具有生态学中的实际意义,还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内涵。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于环境保护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对于自然的改造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预估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人们的进一步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环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一切社会活动都有赖于环境的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环境保护政策能够为人们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因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环境保护,因此,不能单独的看待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环境保护的实质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实施环境保护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这各过程中人们对于社会、自然资源以及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水平不断上升,并且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保护的实质就是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具体来看,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对于资源、环境的利用趋于合理化,并在此基础上保护了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程度进行限制,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给与人们健康生活的保证,对于国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现。 

结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预期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反过来促进了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因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中,在我国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過程中,应该着力解决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环境保护的实施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出版,2016. 

环境可持续发展篇8

【关键词】新时期环境发展可持续性生态环境

1引言

进入21世纪,世界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就,科技得以进步、文明得以推进,经济得以发展,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最令人关心的就是环境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给我们的警告,也严重影响着人类文明和科技的进步。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审视自己对自然的所作所为。

2我国环境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和人口数相比,根本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为了能够加快经济发展,资源的大量使用让中国的土地更加疲惫,需要面对资源紧缺和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1)城市空气质量差,主要的污染物是颗粒物和二氧化硫。这是由于工厂的大量建造和汽车的尾气排放。而且对于城市来说,绿色植物比较少,工业较为发达,人口多,水电用量多。(2)水资源的质量变差。水是生命之源,但是我国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却非常严重。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大量的工厂如雨后春笋在祖国大地迅速“崛起”。导致污水排放量大,处理率却很低,水源的涵养能力就会减弱。而且由于雨量的时常变化,导致存水量不足。除了自然的原因之外,还有人们的节水意识不强,水的利用率比较低。(3)生活、工业垃圾的增多。我国城市的面积在逐渐扩大,城市化的趋势明显。城市人口的增多意味着生活垃圾的增多,而且多为有机物、可燃物。虽然我国垃圾的处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做到回收利用,但是主要方式还是填埋,城市垃圾的无公害处理率不高。农村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更是没有做到系统化,严重破坏着农村、城镇的环境。(4)其他的资源问题。其实环境的问题多数表现为资源利用率低,没有做到可持续性。例如电力的浪费、噪音的传播等等。

3新时期环境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性

3.1环境发展的可持续能够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环境的可持续性就是人类的可持续性,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甚至目前来说,地球上的部分资源已经出现了枯竭、短缺的现象,例如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对资源的一种重复利用,或是精细化利用,使每份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2环境发展的可持续能够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

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品质。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够让我们周围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降低废物的排放,从而降低废物对我们身体造成的伤害。另外,环境的可持续性能够让人们利用大自然中有用的资源来保护自身,让人类得到更好的发展。

3.3环境发展的可持续能够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

经济和环境是挂钩的,那种靠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是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久发展的行为。特别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单纯地靠消耗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非常落后了。如果没有了一个好的环境和资源储量作为保证,那么经济就不能够实现长久的发展。这种“捡了芝麻,掉了西瓜”的事情恐怕只有大力发展环境的可持续性才能解决。

3.4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能够保证未来生活

地球不仅仅是我们现代人的,更是子孙后代的,当代的人类不能够为了自己享乐,而消耗了子孙后代的资源。人类是有得以延续,地球才能够继续发展。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就是资源的存在,只有资源不枯竭,人类才能够继续发展。环境发展的可持续让当代人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增加了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未来人类生存的基本给养。所以环境发展不仅会造福当代,而且能够帮助后代更好地生活。

4新时期环境发展可持续性的具体举措

世界的环境问题时国际社会的关注问题,而我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和措施效果则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经济政策由又快又好发展变为又好又快发展。而且我国主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践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旨,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4.1对环保工作实施责任制,加强管理

即将环保工作列入领导干部长期目标责任制中,建立经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政治考评制度。将环境保护的每个细节落实给每个人,这样才能够完成总体的环保工作。与此同时,要将环保工作和每个人的工作业绩相挂钩,增强对环境与发展领导政绩考评体系,增强其对环境发展的决策能力。保证每个政府人员都能够从长远利益出发,顾及经济利益的同时,强调环境保护,实现区域和整体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帮助并发动公众参与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环境保护事业中来,让保护环境成为新时代的新时尚,从而为环境持续发展事业奠定群众基础和力量。类似地,除了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环境可持续措施实施的责任性,具体到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个社区等都要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每个人都尽到自己对环境的一份责任,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环境也会越来越好。这不仅仅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可持续发展篇9

关键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电视大学

从政府部门牵头,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社会团体,或者生产企业部门对环境的关注是,均希望从环境保护的行动中能够看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高校中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一、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环境”一词,有其广泛的涵义,又有其狭隘的涵义,可以针对其所涉及的区域空间范而论。如,根据人类活动的空间和活动性质分为工作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生存环境、生产环境等。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环境”,是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多的还是强调了人类的生产过程与环境的关系。

1.中国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2009年4月中旬,“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内蒙古高校环境教育能力提升及区域节能减排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与会者为内蒙古自治区各高等院校的领导和各学科的任课教师代表。国家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的贾峰司长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有关教师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关于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2010年4月上旬,由国家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组织,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院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研讨暨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表彰大会。2010年7月中旬,由国家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组织,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全国高等院校2010年至2011年度,“中国贝迩(BeLL)绿色创新课程开发研讨会”。

2010年4月,由国家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组织,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院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研讨暨经验交流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大学、深圳大学、武汉大学、江苏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等30多所高校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经验交流和展示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方面的成果。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高校也进行了交流并得到表彰。以上活动,反映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逐步发展情况。

2.中国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

中国高效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经历了10年的发展历程,上述活动反映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力度处在不同的发展程度上。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内蒙古师范大学等许多高校的“环境教育”力度很大。这些高等院校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已有10年的历程,而且有专门的高校教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并且把这门学科已经作为高校的公共课程,其教研力度相对很高。

有些高等院校、高等职业学院,在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如,武汉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大学、深圳大学、江苏大学等等全国许多高校。另外,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套大学、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兴安职业学院等,虽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的起步晚一些,但在几年内也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此外也有的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力度不大。

二、电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义

(以内蒙古地区为例)

1.教育对象、专业

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是中国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高等教育领域内承担着重要的,其他普通高校还不能承担(至少目前还不能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某种内涵意义上讲,电视大学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之事业的稳步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大家都知道,电视大学的学生来自于社会各行各业领域的在职工作人员为主,广播电视大学及远程开放教育为各类在职学习者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目前,电视大学所开设的专业,涉及全国各类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的几十个专业,涉及到各种普通高等学校的各个专业。内蒙古电大的学生与全国各地电大的学生一样,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和事业的发展中。

2.“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义

因为,环境保护之事,是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各种复杂的区域和空间,涉及到人类生产生存活动的各个领域,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人群。所以,单依靠环境保护部门等专业部门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必须依靠全社会的行动,需要人的素质在其中发挥作用。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一定含义上讲,更比普通高校有重要意义,因为,电大的学生其大部分人本身正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会直接涉及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

3.从区位意义分析

从地理位置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部边境,位于北纬37°24′~53°23′,东经97°12′~126°04′之间,是我国跨经度最多的省区。区域轮廓最宽处1700多公里,东西长达4000多公里,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在这广阔的区域内16、17所电视大学分布在全区各个盟(地区)市,并承担着成人教育、远程开放教育的重任。

4.从自然资源分析

从自然资源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森林及各类动植物资源,有广阔的天然草原、草场资源,有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等,其中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20多种。目前,内蒙古地区的环境问题也很严重,主要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如,破坏生态、破坏环境、环境污染现象依然很严重。内蒙古的国境线之长,是良好的天然生态屏障,但是,目前生态环境的恶化现象也是很严重的。所以,应结合电大成人教育、远程教育优势加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系,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做为实现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为发展创造出许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为发展保驾护航,向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

三、结语

环境与资源正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越显得重要;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实现,因为现代的发展早已不是仅仅满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实现的重要目标进行不懈努力。

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环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就是要及时坚决地改变传统发展的模式--即首先减少进而消除不能使发展持续的生产方式

和消费方式。它一方面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因此,我们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单纯靠增强投入,加大消耗实现发展和以牺牲环境来增加产出的错误作法,从而使发展更少地依赖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环境容量有机的协调。

参考文献:

环境可持续发展篇10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及创新点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从会计角度来看这与企业传统会计核算范围狭窄,信息披露不充分有直接关系。因此,将环境活动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才能促使企业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环境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文章创新点

国内外现在对环境信息披露和可持续发展已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但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很少,本文基于环境信息披露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关系,阐述基于可持续发展下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问题,提出建议并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下我国环境报告。

二、环境信息披露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1.国外环境信息披露现状

国外自70年代以来,在理论上已取得不少成果。联合国、加拿大、美国、欧洲、日本在这个领域研究较为深入,他们从披露目标、法律法规、指导性建议、相关标准、披露的内容、方式和审计调查等做了大量工作。但各个国家有所不同。

(1)除联合国外,其他四个均有相关的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保障。相对而言,欧洲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法《有关环境信息公开自由指令》法律保障最强,美国的一般环境信息公开法《信息自由法案》次之,加拿大较为宽松,日本最弱。

(2)除了日本,披露的环境财务信息以环境成本和负债为主。

(3)环境业绩信息虽然具体内容不完全一样,但基本上都包含了环境政策、管理系统、原材料和能源使用、有毒物质和废弃物排放量等。

(4)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是环境报告和财务报表。

2.国内环境信息披露现状

我国自1992年葛家澎教授和李若山教授研究以后才有一大批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相继涉足环境会计领域进行开拓和研究。

(1)理论上,我国学者主要研究了环境会计的目标、环境报告内容、披露方式。披露的目标是促进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披露的内容是定量与定性信息相结合,财务信息和环境业绩信息相结合。披露方式有补充报告和独立的环境报告。

(2)法律法规上,从1979年我国先后制订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由各种环境污染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组成的法律体系。

(3)实务中,虽然我国企业从80年代中期开始按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局的要求编制、报送关于企业环境基本情况的统计报表,但仅为国家宏观环境管理服务。

3.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较一致,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三、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1.环境信息披露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前提

(1)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企业在获取盈利的同时,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强制企业披露环境信息,避免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产生不必要的支出,可以让企业更加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此外企业由于采用污染控制措施从政府取得补助,刺激其不断改善环境。政府利用这些手段为企业持续经营活动,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通过环境信息的披露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减少企业间的利益摩擦,通过宣扬环境保护让大家都自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为企业和社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安定团结的局面。

(3)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和环境业绩、环境形象的关系日益紧密。社会公众对经济效益好,对周边生态环境不具有侵害作用,能提供具有环保标志的绿色产品的企业最为青睐。为满足利益各方的信息需求,真实完整地对外披露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塑造良好的环境形象,企业有必要对外披露环境信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企业可持续发展可以推动企业自觉披露环境信息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承担社会责任表面上企业费用增加和利润减少,但实际上企业在报表中披露环境信息有利于社会公众的认可。企业披露环境信息与实现利润不是直接的反向关系,反而有利于利润增加。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四、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问题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规不完善,缺少专门针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规制度。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总体比例不高。目前我国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环境敏感型行业,且以大型上市公司为主。

3.缺乏强制性约束。由于我国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没有具体要求,收集、获取环境信息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企业倾向放弃对环境问题披露。

4.忽视其他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内容和方式上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报告规范,影响环境信息的有用性。

5.披露的环境信息实用性较低。

6.缺少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必要鉴证,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

五、对策和建议

1.内部激励机制推动

(1)深入开展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学习讨论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知识。企业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建立适合自身的一套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提高理论基础。

(2)改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企业应对会计职业人员进行环境会计机能和方法的培训,使其能够胜任环境会计工作,会计教育应当把环境保护知识作为素质教育进行普及。

(3)环境信息披露应当循序渐进。环境信息披露是一个新事物,我国很多企业都未对环境信息披露,应选择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明显的国家重点建设行业或企业作为试点,在各种条件成熟以后,再将范围扩大到所有需要进行这方面信息披露的企业。

(4)积极开展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己有的研究成果,使我国的环境会计和环境信息披露从开始就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2.外部制约机制拉动

(1)完善环境立法。虽然我国制订了很多环境法规,但许多法规的规定既不具体又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执行和监督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国应该注重法律、法规的实务操作性,将其作为会计人员展开具体操作的基础。

(2)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现阶段我国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缺乏主动性,政府部门有必要进行监管,促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或产品达到国家的环保标准。

(3)加强审计工作。会计报告需要以独立的外部审计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审计人员应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全方位、有重点对审计,保证信息可靠性。

(4)建议中国会计学会下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设立优秀环境报告奖,以促进企业环境报告的开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