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文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50:51

情感文案篇1

想你的时候,喜欢看着地图,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

在完美的爱情都不会想长久,就像昙花一现。

感情需要沉淀,爱一个人怎么可能日日新鲜。

要怎么拒绝大脑去思念你,要怎么述说我对你的思念。

最好的爱情多简单,四个条件: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我适合你,你也适合我。

你离开我,你会发现。我有多么多么的好。

即使最终我们无法牵手到底,我依然会感激生命中有你。

爱上一个人需要勇气,但回到一个曾伤害过你的人身边需要更多的勇气。

情感文案篇2

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承担你的负能量,也不是每个人都愿听你的焦灼不安。只有真正爱你的人,才会对你的处境感同身受。

我想在你眼里撒野奔跑,我想一个眼神一直到老。

纵然知道生活不会这么轻易,但我希望你在我的未来里,一生都是你。

爱你就是,见不到你的时候,心里有好多话想和你说。你在身边时,觉得得静静地靠近你,即使不说话也很好。

在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能与你共享同一颗星星和同一段时光是我的荣幸。

我羡慕的是在平淡日子里的相濡以沫,在寒凉岁月里的安暖相陪,在夕阳的余辉中,白发苍苍相互搀扶蹒跚的身影,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你是那种特别安心的存在,是实实在在的,能摸到能感受到心跳,一起懒洋洋地在阳光下睡午觉讲悄悄话的另一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叫一声老婆很容易,叫一声老太婆很难。我不羡慕街头亲吻的情侣,只羡慕牵手漫步的老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也很想跟你一起看山川岁月,看清晨飞起的雪鸟,看黄昏沉寂的火烧云,一点儿都不觉得岁月漫长。

有了你,我什么都不缺,心再野,也懂得拒绝。

我爱你,不因为你有车有房,只是那天的阳光很好,你傻得很是可爱。

情感文案篇3

2、有些事我们明知道是错误的却偏要去做,就像是有些人,你明明知道他不会爱你,你却依旧是一往无前。

3、谈过恋爱的人心里都清楚甜蜜只是暂时的,过后就是怀疑争吵心烦承受挣扎痛苦,你熬过了是命,熬不过是劫。

4、哪有成年人是真的开心,人间啊,又不是天堂,各有各苦。

5、你必须要明白,有些人能留在你的心里,但不能留在你生活里。

6、他说爱你的时候,是无心之过,别轻易感动。

7、感情和毒品一样,真正致命的不是它带来满足感,而是戒不掉的依赖感。

8、以前提起你,满口的骄傲和满足,后来想起你,全是心酸和可惜。

9、回不去了就是回不去了,你不甘心也好,你难过也好,都无济于事。

10、那时的我们,总以为人生只有相逢,却没想到原来还有错过,还有遗憾,还有来不及。

情感文案篇4

此次专项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为目标,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感化、挽救”的劳教工作方针,坚持“三像”指示,实行依法治所和以德治所相结合,努力提高广大民警的公正文明执法水平。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以“推行情感管理,保障文明执法”为主题的公正文明执法专项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双争”活动成果,推进民警公正、严格、文明执法,法治意识和人性化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执法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明显上升。具体目标是:

(一)“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意识有新增强。全体民警普遍受到一次公正文明执法教育,切实把“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意识,扎根于广大民警的心坎上,贯彻落实到执法过程中。

(二)执法水平有新进步。广大民警在执法活动中,依法履职,忠于职守,爱岗警业,做到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办事公开、公平、公正,依法办事的准确率明显提高,不发生民警违法违纪现象。

(三)解决突出问题有新进展。要从根本上转变民警“打骂有效论”的错误认识和“以管人者自居”的工作态度,引导民警积极探索情感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改造环境。

(四)进一步树立劳教民警执法新形象。让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成为我所劳教民警的自觉行动,让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我所劳教民警的执法行为普遍表示满意。

三、活动对象:本所全体民警(含警戒护卫人员)

四、活动安排

此次专项教育活动自5月份开始至10月份结束,共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5月5月至5月15日)。一是召开动员大会,认真组织学习省厅、局有关文件精神和本所实施方案,全面部署专项教育工作。二是由政治处搜集整理相关学习材料。三是出一期宣传专刊,为此次专项教育造好声势。

(二)学习教育阶段(5月16日至8月10日)。一是以科、队为单位,利用部门周学习制度组织全体民警学习指定的文章材料。内容为:《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__—20__年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以及由政治处搜集整理的学习资料等。要求民警在学习后开展讨论,并做好笔记。所领导在党委中心组学习会上进行学习讨论。二是开展四个专题教育。由所领导分别对民警进行授课教育。三是为提高民警的业务能力,举办一期不少于10天的警体训练和业务技能培训,对全体参学民警进行警体技能培训和学法用法依法行政培训(由政治处负责具体事宜)。四是开展“个别教育能手”经验交流会。由我所评出的3名200*年度“个别教育能手”总结个别教育经验,在民警大会上进行交流。

(三)认真查摆阶段(8月11日至31日)。在民警中开展“查摆”活动。一查思想认识,摆有无存在“打骂有效论”,低看劳教人员人格,认为强化情感管理会弱化强制功能等认识问题;二查执法行为,摆有无存在对劳教人员考核、减期、请假、所外就医等执法过程中不严格、不公正问题;有无超工时、超体力劳动,打骂体罚等不文明管理问题。三查教育功效,摆有无按规定开展个别教育活动;有无认真备课,开展“三课”教育活动;包干教育的难改尖子转化率是否达80以上;以科、队为单位,召开生活会,逐个查摆,并进行相互评议。

(四)总结提高阶段(9月1日至10月底)。每位民警要对照学习教育阶段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情况,通过“三查三摆”,在8月30日前写出深刻的查摆材料(统一用本所20×15方格稿纸,页数不少于6页)。查摆材料要言之有物,既要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对自己进行大胆而深刻的剖析,又要有工作目标和今后努力方向。要充分认识到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大环境下,情感教育和公正文明执法的极端重要性。要按层级管理严把查摆材料关,对认识不深刻、不到位的发回重写。部门主管要把好本部门其他民警的材料关,科、队主管的材料由分管所领导和挂点党委委员把关,党委成员的材料由党委书记把关。

政治处要认真做好此次专项教育活动的书面总结工作,于10月15日前将专项教育情况书面报省局政治处。

情感文案篇5

关键词:日用陶瓷;生活品味;情感元素

从字面理解,日用陶瓷顾名思义,就是我国日常生活里的必需品,是与我们的生活接触最紧密的陶瓷制品,这些陶瓷制品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实用的功能,同时也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同时也彰显了使用者的内心的追求和生活的品位。给使用者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和自我内心诉求的表达,陶瓷是有灵性的,是能够表述人们内心的追求的,也能够反映住使用者的艺术高度与艺术追求。

一、传统日用陶瓷用品的内涵

日用陶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跟人们的生活接触最频繁的各类陶瓷用品。这里陶瓷用品究其根源来说,是陶瓷最具实用价值的表现方式,主要有洁具、餐具、厨具、文具、工艺品等。可以说陶瓷日用品在我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必不可少。无论是洗手间里的各类洁具,马桶、手盆、浴缸还是刷牙的杯子装化妆品的瓶子,还是厨房里的一碗、一勺、一盘、一碟。以及我们案头的笔筒、花瓶、烟灰缸以及各种小摆件。陶瓷以其经久耐用,造型各异,应用广泛等特点,占据了人们生活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层面。

二、日用陶瓷的图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日用陶瓷的图案设计,题材是非常广泛的,不仅有传统的文化元素,也有现代的时尚元素,更有西方的简约理念。这些元素使得我国日用陶瓷的图案丰富多彩。传统文化元素包括我国的传统绘画图案、几何变形花边、书法图案的运用、宗教元素的运用、图腾吉祥物的运用、故事戏剧情节的元素的运用;现代时尚元素运用的是现代派的写实手法、照片的应用,抽象派、印象派绘画的应用,以及时尚的派的穿越、鬼怪、骷髅、小清新的应用;西方简约的理念在日用陶瓷的图案设计中,也在逐渐被应用,主要有点缀、留白、想象等仅用简单的勾画和线条,表现简约的意向,表达人们对简约生活的向往。

三、情感元素对日用陶瓷图案设计的影响

(一)情感元素对卫浴空间陶瓷图案设计的影响

卫浴空间是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里能够彰显个性与艺术追求的重要空间,在传统的文化理念中,卫浴空间被认为是污秽之地,会给人带来不好的运气。因此在卫浴空间中,传统文化里要融入吉祥如意,驱赶秽气的元素。这种情感对卫浴空间的陶瓷图案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在洁具的图案设计中,所占比较较大的为以祥云为主题的花边,来表述人们对吉祥如意的渴望;水草和鱼纹图案代表富有绵长,连年有余,来彰显人们对富裕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萱草图案,代表对未来家族绵延不断,兴旺发达的祝愿与渴望;这些图案的设计,情感元素的影响,更大于对艺术的追求,而这些情感元素的图案设计,又代表了古老的东方文化吉祥图案的主题,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天空下,更发挥着无限的魅力。情感元素在日用陶瓷图案设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我国的日用陶瓷更有人情味,给人以温暖和张力。

(二)情感元素餐饮陶瓷图案设计的影响

餐饮日用品是陶瓷使用率最高的,一套精美的陶瓷餐具,承载了太多的内涵,不仅让人对没事充满了欲望,同时也能够走进陶瓷随带来的艺术魅力。中国自古就有一句经典的谚语叫做“美味不如美器”,可见我国对餐饮用品的重视,美器与美食相得益彰,美器托载了美食,美食升华了美器,如同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样,美食需要精美的餐具来托载。在餐饮陶瓷图案的设计中,收情感元素的影响最深。就拿茶具来说,陶瓷把茶具推向了文化、饮食、休闲、感悟的多重高度,以至于喝茶成为一种艺术与文化,远远超出了喝茶本身的意义。所谓“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茶不是饮食,而是成为了修行。因此,茶具的图案设计融入的情感元素远远大于喝茶本身的内涵,书法、传统绘画、花鸟、山水、传统吉祥图案都是茶具的主要图案,这些图案所承载的是设计者对人生的感悟与追求,同时又能够彰显使用者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与追求,茶文化离不开陶瓷,而茶具的图案设计与其说是艺术设计,不如说是情感的表达。人生况味、寄情山水或宁静淡泊,或者睿智旷达都在图案里表达,一幅泼墨山水表达的是对自然的向往,对人生的恬淡;一幅花鸟表达的是诗意的盎然,禅意的深刻;一个吉祥图案表达的是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情感元素极大地影响了餐饮日用陶瓷图案,传统图案在餐饮陶瓷中比比皆是,这些吉祥图案就是情感元素最好的表达,代表了我国人民对吉祥如意的渴望与向往。

(三)情感元素对工艺品陶瓷图案设计的影响

陶瓷工艺品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工艺品之一,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陶瓷的小摆设,在陶瓷工艺品的图案设计中,也同样融入了情感的元素。陶瓷工艺品以其润泽的质地,可爱的造型,独具魅力的图案而吸引着众多的消费者,其图案设计受情感元素的影响也很深,比如花瓶的图案,受情感元素的影响,无论是丰满的牡丹,还是秀美的水仙,都是因为其所代表的意向而采用的,牡丹预示的花开富贵,大吉大利,水仙代表的福寿绵长,生生不息都是图案设计者借助图案所表达的内心情感,这些情感元素引起使用者的共鸣,从而又把使用者的情感叠加进来。陶瓷工艺品图案受情感元素的影响,决定了陶瓷工艺品的流向与价值。

四、结语

陶瓷是泥于火的艺术,它不仅有灵性,而且有情感。陶瓷的情感是细腻的,也是海纳百川的,它融入了设计者与使用者共同的情感,使之更加有灵性。情感元素在日用陶瓷图案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表明了我国陶瓷艺术的人文化,更彰显了陶瓷艺术的人情味,使陶瓷艺术更彰显人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付鑫莹浅谈日用陶瓷的装饰图案设计[J].美术之友,2008(04)

[2]孙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情感表达研究[J].设计艺术学,2012

[3]彭永马建军日用陶瓷设计构图的计算机算法[J].陶瓷学报,2004(04)

[4]黄嘉骥.吉祥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03)

情感文案篇6

关键词:档案馆;组织文化;管理沟通

沟通能够使得管理更加顺畅有效,它是组织为了达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与情感交流。但目前有关管理沟通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企业等营利性组织的,对非营利性组织则鲜有关注,针对档案馆的管理沟通研究更是鲜有涉及。档案馆不仅是法律规范范畴的文化事业机构,更是一种事实上的文化组织,有其自身的管理目标。因此,档案馆在管理过程中应强调对各种信息、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借此推动档案馆组织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笔者以公共档案馆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1管理沟通对档案馆组织文化建设的价值分析

管理沟通是在一定的组织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思想意识的双向传递[1],有效的管理沟通对组织文化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档案馆组织文化的建设是期望通过统一馆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对其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其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将个人目标纳入到档案馆的管理目标[2]。因此,从管理沟通视域来研究档案馆组织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1缓和档案馆内部人际关系

档案馆职员中女性占大多数,2011年我国档案馆女性职员已经占到总人数的59.49%[3],且从近年档案专业招生情况来看,该比例仍会居高不下。档案馆作为一个女性员工占多数的社会组织,可能更容易受到资源配置、激励机制、任务分派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由于价值观、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等不同带来的个体认知差异而产生的情感冲突,而且会有由于女性员工较多可能带来的一些特殊人际关系问题。档案馆中的这种组织冲突是档案馆建设和谐组织文化氛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有效的管理沟通不仅可以缓解档案馆的内部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感情伤害、积极性打击、甚至人身攻击等关系紧张现象,同时也可以避免不良人际关系环境的形成。有效的管理沟通还可以使各部门协调运作、提高组织效率,从而活跃档案馆文化氛围,建立“和而不同”的文化环境,实现档案馆的和谐管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2提升档案馆领导力

组织行为学专家麦克沙恩认为,领导者所要做的唯一的重要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组织文化[4],而良好的组织文化又有利于提升领导者的领导力,可以说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档案馆馆长等领导大多从其他行业调动而来,缺乏对档案行业的感性认知与直观感受,以及对档案馆事业管理的专门经验和情感归属。有效的管理沟通将有利于弥补这种行业缺陷:一方面,有效的管理沟通有助于档案馆领导者掌握更全面的专业信息,进而进行全面科学的判断,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对档案馆事务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有效的管理沟通可以进一步促进档案馆组织文化的不断完善,使馆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做出积极反应。良好的档案馆组织文化将使领导与员工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的良性关系,有利于提高领导力、培养合作关系、调解矛盾、增进信任、加强凝聚力等,从而使馆员心悦诚服地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形成一种具有领导魅力的档案馆组织文化。

1.3增强档案馆凝聚力

文化具有凝聚功能[5],其蕴含的价值观一旦被馆员认可并接受,就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馆员齐心协力地实现档案馆组织建设目标,积极参与馆内的组织活动,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沟通力作为凝聚力的主要测度指标[6],必然会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并促使档案馆形成一种良性组织文化。一方面,有效的沟通可以提升馆员的工作满意度。档案馆长民主式的管理沟通风格可以使馆员合理地获取相关信息,在心灵上找到一种自我价值感与存在感,不断提高工作环境中的适应力,使得馆内关系更为融洽,进而有利于形成自由活跃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有效的管理沟通可以减少档案馆由于组织分工和专业化的不同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消除信息鸿沟导致的馆员之间的不信任感,并且形成一种良性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环境,提升馆员内心的平衡感,增强组织的向心力。

2档案馆组织文化建设中管理沟通障碍的成因分析

我国档案馆工作人员或多或少地在沟通渠道、沟通媒介等方面存在沟通障碍,导致沟通的延迟、信息的失真、水平方向沟通的缺乏等。为了培育有效的沟通,并最终形成科学的档案馆组织文化,有必要对沟通障碍进行合理分析。

2.1档案馆内部沟通意识较薄弱

我国档案馆虽然是文化事业机构,但是在用人方面属于“参公”制度,再加上“局馆合一”的体制,档案馆内部的“行政”氛围比其他文化事业机构更加浓厚,“领导意志”以及“服从意识”比较突出。大多数情况下馆内沟通基本以“会议”布置以及“文件”下发的形式进行,很少有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与业务沟通。久而久之,下属会认为领导的决策自有道理,馆内制度也很合理,养成不思考领导决策的惰性,使得档案馆的管理活动变成了一个强制性的执行过程,缺少必需的人文关怀以及良好的交流互动,沟通反馈渠道的不理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馆内部沟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很多档案馆馆长,可能兼任局长、各种委员、各种小组主任、各种组织理事长以及各种组长等职务,导致事务众多、分身乏术,无法专心致力于档案馆的管理。而且据调查多数馆长任职是听从组织安排的做法,而非完全出于对档案事业的热爱,再加上档案馆位于权力系统的边缘地带,馆长工作热情以及创新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也影响了档案馆管理的沟通互动。

2.2档案馆机构设置有待优化

内部机构设置决定了信息的流向和方式,与组织沟通网络有密切关系。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档案馆机构设置主要有两种:一种按业务流程设置,另一种按档案馆类型设置[7],形成金字塔形的层级制机构设置。这种结构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高度的集中性,利于档案馆的决策形成以及政策贯彻,但是从管理沟通的角度来看,这种结构又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导致管理层次多、信息交流有障碍,如从馆长、处长、科长、科员到普通工作人员等,信息经过多层过滤会流失,信息噪音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失真。另一方面,该结构下的档案馆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相对较独立,各部门人员大多只关心本部门发展,部门之间很少就共同发展问题进行交流和协调,缺乏横向合作与沟通。此外,档案馆内部“行政”属性的强化使得基层馆员对工作中的问题没有决策权,“民主”意识的淡薄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基层馆员交流与沟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了沟通效能。

2.3档案馆馆务信息公开有待提升

工作人员有了解组织内部各类信息的意愿,并通过这一方式来寻找在组织环境中的舒适感和归属感。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档案馆的内部馆务信息公开并没有呈现出常态的透明化与科学化,据调查的几个发达地区(如江浙一带)的档案信息网站,网站内容多是档案政务、政策法规、查阅服务、档案展览、档案论坛等等,缺少与馆员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访谈的档案馆工作人员也大都反映其所关注的档案馆财务预决算方案、重大基建和固定资产设备的添置、激励制度等信息较少通过正式的沟通渠道有效公开。信息获取不及时带来的沟通延迟问题会使得小道消息流传,而小道消息可能是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从而增加猜疑;另一方面,馆务信息公开不到位还涉及馆员的知情权保护问题,知情权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所必须享有的人格权的一部分,基本的权益得不到满足,馆员在组织内的工作满意感就会降低,进而影响档案馆的服务水平和理念。

3管理沟通视域下优化档案馆组织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档案馆组织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沟通,其精神文化决定了员工的沟通理念和沟通积极性,制度文化决定了沟通方式和沟通风格,物质文化决定了沟通媒介和沟通渠道。同时,有效的管理沟通又反过来促进档案馆组织文化的建设。针对当前档案馆在管理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以达到建立科学档案馆组织文化的目的。

3.1档案馆主体树立良好的沟通意识

档案馆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沟通意识,意识到管理沟通应贯穿于档案馆的整个管理过程,时时刻刻树立沟通理念,鼓励工作人员开诚布公地交流。通过积极主动沟通,树立亲民性,淡化领导权威,用欣赏、关怀等情感因素做到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等来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在交流沟通中注意表达方式,注意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以及把握沟通时机,同时还要注重收集反馈信息以及学会换位思考。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工作人员养成必要的沟通意识和沟通习惯,给予工作人员积极回应的渠道以及反馈方式。通过档案馆主体之间树立良好的沟通意识,实现提高档案馆工作人员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目标,提高其职业的忠诚度,为组织营造自由和谐的文化氛围,赋予组织更深的内涵。

3.2档案馆组织结构设置的科学化

档案馆组织结构要与管理结构相结合,使馆员及时获得准确无误的讯息,为此,档案馆应该采用矩阵型[8]的二维组织结构。首先,横向上档案馆根据专业分工设置综合办公室、收集指导部门、管理利用部门、技术编研室、信息自动化等职能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尽量不要依据档案管理流程来设置职能部门,因为档案管理中有流程,环节太繁杂,流程太多,会使信息噪音不断地累积与增加,不利于信息的保真;同时也可能由于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业务不熟悉等情况影响到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纵向上依照工作任务设置项目组。依据不同阶段的不同工作重点、工作项目设置跨部门的工作小组,如资料收集工作组、网上资源整合工作组、数字化工作组、信息服务工作组等,统筹利用各部门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这种组织结构一方面便于领导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领导的决策和目标可以准确下达到各部门;另一方面,纵向上的部门交叉加强了部门间的协作,实现了档案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加了馆员的组织归属感和参与感,有效解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问题。在这点上可以借鉴其他类型档案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如安徽大学档案馆采用了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专职档案人员在担任科室任务的同时也负责特定的工作项目,员工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工作满意度得到提升,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严谨,档案馆组织文化也越来越和谐。

3.3档案馆馆务信息公开的透明化

档案馆馆务信息公开的透明化离不开沟通渠道的科学安排。一方面,档案馆应该不断地拓宽正式沟通渠道,在传统的文件层层传达、召开会议、电话、电子邮件的基础上引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并嵌入意见反馈系统;并且充分运用web2.0技术,采用即时沟通工具,如QQ、微信以及主题论坛,搭建新型的内部沟通渠道,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另一方面,合理运用非正式沟通渠道,在一些工会所开展的集体活动中采取个别谈话等方式,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沟通。在此基础之上,档案馆馆务公开内容还必须做到务实,公开内容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馆员比较关注的规章制度、财务、人事等信息,如可以在档案馆大厅设置“馆务公开”专栏,及时全面的公布大家所关注的热点。而且,馆务公开要尽量做到民主,在注重馆员知情权的同时也要保护馆员民主参与的权利,公开措施要从深度上保障馆员的民利。如可以建立会议制度,会议成员由领导班子和各部门代表人员组成,来决定涉及档案馆内部机构设置、发展规划、临时聘任人员的选择等;涉及馆员切身利益的职务晋升、评优、福利、岗位津贴分配等;涉及馆藏建设、资源开发等相关问题。组织内部良好的沟通机制和畅通的沟通渠道,一方面保证了馆员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小道消息的流传,端正档案馆的组织文化氛围。

3.4档案馆建立沟通审计机制

情感文案篇7

案例一:

(苏教版《在莫泊桑葬礼的讲话》教学片段)

初教这篇“自由读写单元”的课文时,我认为是自由读写,所以简单备课后,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现象――情感失落

师:读完全文后,你怎样把本文分成三部分?

生:纷纷说出几种不同的意见。(学生初具情感冲动)

师:(看看自己的答案后)引诱学生说出和自己一样的分段方法。

生:(大部分学生一脸疑惑,行同木偶,并压抑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书上记下答案。

师:(投影)第一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段表现莫泊桑哪些性格?

第三段回忆莫泊桑怎样的文学成就?

第四五段评价莫泊桑的句子有哪些?

生:(在教师的引诱下)几个学生说出和老师一样的答案。(大部分学生冷眼旁观,情感丢失)

反思――注重知识积累,丢失情感体验。

上述案例中,我发现学生很少参与,课堂冷冷清清,我自己课后也作了认真的反思:这节课学生仅在教师的调控下,从开始的情感冲动,到中间的情感压抑,到最后的情感丢失,学生无阅读乐趣,仅冷眼旁观,终形同木偶。阅读的全部意义和目的早已被简单地理解为“理清脉络”、“筛选信息”,教师严格调控课堂,把学生的阅读激情扼杀在萌芽状态,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就这样被挤得无立锥之地。其结果必定造成学生阅读激情受挫,学习个性泯灭,阅读情感丢失。

案例二:情意浓浓

(苏教版《在莫泊桑葬礼的讲话》教学片段)

经过上面的反思,我重新备课,并在另一平行班中,再次上这节课,下面是课堂实录简况:

现象――情感三步曲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以殷雪梅为救学生献身而十万人送行的事例激情导入,并提问:如果一位世界名人离世,情况又会怎样呢?(学生情感迁移)

师:(学生读课文后)请以“我认为莫泊桑是个的人,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生:分别从性格、情感、成就等方面回答。(学生从内心敬佩莫泊桑)

二.江州司马青衫湿

师:根据文本和你平时的积累,从国别、年龄、爱好、作品几方面帮助莫泊桑建“个人档案表”,并依据你的个性,补上你认为档案表还要加上的内容。

生:完成有个性的档案表。(学生从多角度产生情感体验,并总结出莫泊桑“英年早逝”这一结论,深感痛惜)

师:配乐并点名学生以哀痛的语气朗读品味你认为精彩的课文语段。(学生如亲临追悼会现场,激情泣读,情感同作者共鸣)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沉静于哀痛的氛围,面对莫泊桑的遗像,并模仿“感动中国2005年颁奖词”,写一段总体评价的话。(学生默默用笔抒写真情)

师生:面对遗像,播放哀乐,以“默哀一分钟”的方式,缅怀英年早逝的莫泊桑。(学生沉静在悲痛的氛围中)

反思――打破话语霸权,多维情感共鸣。

这节课我看到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和学生一起品尝到阅读的乐趣。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教师、同样的学生,为何前后两堂课,却产生这么大的反差呢?课后,我在备课笔记中写了如下一段反思:

真正的阅读就应该这样与文本快乐的对话,它意味着学生情感的自由,学生可自由的投入情感,自由的驰骋心灵;真正的阅读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可享有选择的自由,可以保持自己的阅读个性;真正的阅读还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完全可以用欣赏、怀疑的目光去审视作品,评判作者,完全可以打破作者、编者、教者的话语霸权,不同的观点均可得到宽容、接纳和认可。

评析:寻找失落的情感,享受阅读的乐趣。

上述两则案例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一旦失去情感的体验,任何文本都将成为面目可憎的木乃伊。而如果注入情感的活水,阅读即成为一种享受。那么,如何寻找阅读中失落的情感,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尝试。

一.入情――变“蜻蜓点水”为“披文入情”

寻找阅读中失落的情感,首先要让学生“入情”,即走进文本之情、作者之情。而这些情感,在文本中并没有贴上标签,它要求读者透过文字表象去感悟。有了文本,有了读者,并不意味着有了阅读,更不意味着成为享受。阅读应该是阅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作为阅读者应该与作者的情感在一个节律上跳动,应该在作品描述的情境中徜徉。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披文入情”的过程,就是作者借助文本理解作者或主人公精神内核的过程。借此来理解体验感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

上述案例二中,教师以激情导入,营造哀痛氛围。接着让学生“披文入情”,走进文本,了解了莫泊桑的“英年早逝”给世界乐坛造成的巨大损失,并采用配乐“情境朗读”,进一步体验作者泣诉的情感。最后,以“写一段评价的话”和“默哀一分钟”的方式,让学生默默的倾诉衷肠,寄托哀思,情感发展到了高潮。而案例一仅从“分清段落”、“筛选信息”等方面冷眼旁观,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仅浮于文本表面,这种走马看花、蜻蜓点水的做法,又怎能领略文本丰富的情感内涵,产生心灵的震撼呢?

要品味阅读过程的愉悦,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穿透语言表层,深入文本深层,探究个中滋味。切忌走马看花,蜻蜓点水,这样读者才能在生命的律动中真正完成与作者灵魂的亲切对话,在忘我的投入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与情感之间的沟通。

二.动情――变“肢解分析”为“以情传情”

“入情”仅走进情感的门槛,要真正体验阅读的乐趣,还必须徜徉在情感的花园中,并在“导游”的激情演绎和传媒的多维展示下,才能“以情传情”,了解情感花园的真谛,并真正为之“动情”。

西方一位美学家说过这样的话:“当你只是欣赏花瓣的时候,你便失去花的美丽。”文本之美是作为一个整体所焕发出来的神韵,是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灵气,它未必仅在于一词、一句、一个段落的精美。因此,在阅读中应该关注文本前后连贯的情感睿智,关注直观表象后潜流的思想、信念与追求。教师是“传情”者,要启发学生挖掘文本内涵,体验文本内核的灵魂;要引导学生研究文本、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作为一个情感使者,把自己对文本的体验和学生共享。只有这样“以情传情”,才能让学生真正“动情”。如果处处以逻辑的眼光、实证的心态、技术操作的手段去对待文中的意象,去肢解作为整体的文本,那么,文章之美就荡然无存了。

上述案例一中,教师把文本肢解为“情感”、“性格”、“成就”、“评价”四方面了解文章的表面内容,根本不顾学生自己的体验,学生仿佛是匆匆走过的看客,和文本作者情感绝缘,文章之美束之高阁。相反,案例二中,教师激情导入,诱感;创设情境,以情传情;最后以“默哀一分钟”的方式,把学生带到追悼会现场,学生在敬佩哀痛的氛围中,情感顿入高潮,实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三.融情――变“求同引诱”为“多维共鸣”

“入情”仅接触文本情感,“动情”已有自己的体验,但情感愉悦的高潮,应是“融情”,即把自己融入文本,并产生独特的情感愉悦,达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会有所差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决定了解读、体验和阐释作品的意义带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正是教师启发思维的精彩之处,也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之处。硬性的“统一见解”是不符合规律的。

然而,上述案例一中,教师把参考书中对莫泊桑的解读、对结构脉络的分析,当作评判学生对作品理解的唯一尺度。我们完全可以具备上述案例二中教师的气度,依据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让学生受到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师之情的感染,并和自身情感储备达成多维共鸣。

情感文案篇8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案设计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81-02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教师在备课期间对于一节课的书面设计,是一种具体教学方案,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规划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实施教学的设计蓝图,也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①然而,目前中小学的教案设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把教案设计成万能型,无论上哪一课都套用固定的模式,甚至有的教案只是教学参考书或教案模板的翻版。

现今的许多教案缺乏阅读教案设计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教学安排随意化,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案设计束缚了师生灵性思维的触发,桎梏了课堂的开放性。科学和合理的教案计划、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设想,才能在把握课堂教学总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有效实施开放性教学,而没有计划的开放教学只能是脱了缰绳的野马,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学。②

以下从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阅读的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五个方面对于漪特级教师阅读课教案《春》进行分析,她的教案以及《教学后记》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认为阅读教学应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科学的语文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安排教学程序,让学生直接接触整篇课文。这一理念体现了古德曼“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认为阅读是猜测的游戏,学生通过感知全文,对课文形成整体了解,形成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教案《春》在教学第二个步骤中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同时设置了情境:学生正处于阳春三月。让学生体会自己感受的春天与作家笔下的春天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认识文章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和歌颂春天。这样的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首先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而不是拘泥于字句、段落。《春》这一教案整体感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创设了春暖花开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现实的春天与作者笔下的春天的不同,这样就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进行“自上而下”的猜测,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春天的感知。因此,此时学生的整体感知以及对文章的猜测,在阅读全文之前就已形成雏形,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目前许多教案也会把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设计进来,但只局限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对于整体感知的能力和效率都存在不足,可能对课文只形成了相当模糊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如吟诵一段类似主题的诗歌或者放一段相同意境的音乐,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形成整体感知,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比较自身经历与课文描写,启发学生阅读。

2.重点击破

对课文的重点突破,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局部分析”,使学生从微观上加深理解。这一理念体现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一部分就是在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之后对于课文中细节上的问题进行把握。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重点突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的理解。

《春》这一教案中,设置了“讲读体会”这一环节,把课文分成三段,通过教师设问各个击破每个段落中的细节问题。如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让学生体会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上一步的整体感知中,学生对于全文只是形成了大致的概念,并没有深切体会词语使用的精妙,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明确课文中哪些修辞、表达方式、词语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学习,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引起学生重视。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新课改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理解的同时要加强阅读课对于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也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体现了交易阅读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理解和体验,启发、引导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于漪在对这篇教案的改进中提出,应该加强对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即在教案中示范课文如何描写景物,举一两处典型的地方,带领学生分析之后,再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及小组互助合作式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重点词语和修辞的运用,形成自己多样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她加强了单元之间的联系,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还对导入课文也重新作了教案设计。这样做就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理念暗含着语文阅读心理学的知识,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体现。也就是在教案设计中,需要安排“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不能忽视“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对于重点语句和段落的重点击破。并且,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设置问题答案并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教师的思想,而是为了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

关于阅读,王小明老师认为可分成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包含的心理学知识。

二阅读整合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首先,整合过程包括两部分“激活个体头脑中所具有的与所阅读内容有关的原有知识以及将这一原有知识与课文中的新信息整合起来而理解新信息的意义。”③也就是说阅读需要提取原有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提取不出来就很容易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

在《春》这一教案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取原有的知识,形成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于漪在导入部分用学生学过的描绘春天的古诗引入,展开对春天的想象。这样在大方向上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引导,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在讲“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时,为让学生理解“逼”字的含义,她让学生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学生回想起了“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句,促进了对“逼”字的理解。④于漪老师教案中通过触发学生原有知识中对于“逼”的描写,对课文中的新知识加以整合。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导入部分非常重要,这一部分不能随意地设置和安排,而是要调动激活学生头脑中与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新旧知识的整合。

三阅读组织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组织过程就是“把握课文的要点及要点之间的关系。”⑤要建立文章的结构,不仅要明确每句话的含义还要了解要点形成的结构。阅读教案的设计基于这一点,应该明确列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春》这篇教案中,安排了让学生分层,并在教案中列出“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第2~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这样明确层次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带来清晰的思维。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对课文划分层次,但是落实到教案上,有时会忽略,其实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划分层次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同时也能使教案形成清晰的结构,促使教学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

四阅读精加工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在精加工这部分中,外国学者认为学生在阅读中会进行推断,有些研究指出给学生设置推理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对于“自上而下”阅读猜测模式的训练。

《春》这一教案中让学生推断花下是什么情形,哪个字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形。学生通过“闹”字推断出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当然推断题更多地运用在叙事题材作品上,特别是对于小说、喜剧情节的推断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通过若干推理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

五阅读监控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阅读监控实际上是元认知对于阅读的影响。许多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阅读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阅读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预设目标,明确阅读任务,带着具体问题阅读。

《春》把课文分解为三大层次,每个层次包含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师为学生在本层或者本段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当学生把每个问题分析理解透彻后,就能对整篇文章很好地把握。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学生阅读的自我监控,不妨规划一份课文预读“自我监控问题单”,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明确阅读的目的。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阅读教学应该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要求。教案的设计应该遵循这一理念。整体感知是对全文大体的感悟,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重点击破是对于课文细节的把握,学生形成“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中重点突破,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理解的细节内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体现的是教学并不是向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引导、激发学生形成交易阅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关于阅读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中包含的心理学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段落层次的划分,内容的推断,自我的监控。这样的教案蕴含着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注释

①雷家祥.关于语文教案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1(19)

②邹小平.刍议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案[J].科学咨询,2012(2)

③⑤王小明.阅读与阅读教学:心理学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④瞿葆奎等.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8

⑥张向奎等.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情感文案篇9

在阅读书面文字形式的档案时,获得是档案所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等信息。但也只是“知道”,仅此而已,它是冰冷的,读者无法根据这些文字勾勒出事件的经历者在事件发生时的心情、感受,也无法得知事件的细节。而口述档案是事件的亲历者依据自己的经历而作出的回答,包含了受访者的情感以及事件的细节。因此,口述档案涵盖了文献资料所不能涵盖的维度——在对于事件的回顾和思考中产生的感受和情感。同时,因为受访者的回忆,采访者也会体验并捕捉到到受访者的情感,理解受访者的价值观,从而对事件有了情感上的认识和了解,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体验。而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团体作为受访者,在进行某个口述档案的课题时,可能破除师生之间、代际之间的障碍,获得情感上的融洽。对于受访者来说则获得的是尊重、信任、平等地对待以及提升自信。口述档案给双方带来的感受是受到民主与公平的对待——档案的形成者也可以是普通人民,这也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证明。

一、历史档案中人民面孔的缺失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但是,纵观整个历史,人民的面孔并不是清晰可见的而是是模糊的。纵观整个历史,可以发现,他们往往是作为一个为了生存权利进行斗争并对统治阶级的地位产生威胁的反叛者的形象记录下来的。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以帝王为中心的历史,所有的历史均由朝廷进行修编,再加上纪传体的历史编纂方法,更是突出了以帝王为中心的正统史观,如二十四史成为历代帝王的家谱和国典朝章总汇的典范。后来的民国史、党史、战争史、思想史及革命史等也都是以上层人物如政治领袖、精神领袖等领导人、精英人物为中心的。史官描写的都是对官吏的歌颂,对先王的政治的推崇、向往,因此他们不会关注普通百姓的思想情绪,也不会记录社会生活常态。这就很容易理解如市井小说的《金瓶梅》或者如名著《红楼梦》会吸引大量的研究明清时社会生活习俗的研究者——因为缺少关于这方面的档案文字记载,而这些小说恰好大量描写了明清时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同样的,档案也是围绕着皇权而形成的,从档案的形成到利用再到销毁都会囿于皇城之内,档案的利用对普通民众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它也只是最上层的统治阶级的特权。即,历史虽是由人民推动的,但是却无法看到人民的档案,显然这是不合逻辑的——历史中档案的形成是缺乏公平与民主的,在历史长河中人民虽然存在但是他们的面孔是模糊的。

17世纪以后的西方,“西方历史著作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趋势逐渐明显,文字档案成为主要的史料,以后在实证主义的影响下,历史学成了以杰出人物为中心,以国家政治生活为线索,以文字史料的批判和考证方法为主的职业活动”。直到20世纪,西方历史的焦点基本上仍是政治问题,依据文字档案编纂有关权利斗争的文献,除了社会变革如法国大革命、宗教改革外,普通人的生活是很难在这些文献里得到关注的。地方史所关注的是管理层面的如教区管理,而不是社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当然,部分原因是当时的文献编纂者本身就是属于管理阶级和统治阶层,在他们的看法中政治问题、权利斗争才是最重要的。除非在特定的情况下,普通民众威胁到他们时,否则历史学家对普通民众的看法没有兴趣。“整个权利结果就像一台巨大的录音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过去。”在英国,地方记录机构保存的是各种各样的记录如出生登记和结婚登记、会议记录以及全国性的报纸和地方报纸、学校教师的教学日志等,此外,还包括教会档案和账目、大公司的账本、统治阶级所藏的私人信件等。对于普通人或者小行业的书面材料都是很难保存下来的。如在经济史中,研究特定的商业和工业发展,依据的也只是个别的规模大、销售成绩突出的公司的档案。社会史的研究重点是像福利国家兴起那样的立法和行政方面的发展,或者像人口数量、出生率、婚龄、户籍和家庭结构那样的总体数据。历史依然是人民的历史,但是在文字档案、历史著作中却看不见他们的踪影。

二、口述档案出现带来的改变

口述档案的产生和发展则改变了这种状况。口述档案是用人民自己的声音记录自己的历史。口述档案将以往的由统治阶层的形成历史变成了普通人的历史,使得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连。口述档案不仅记录了那些缔造历史的人物,也记录了普通人的人生;口述档案可用于记录民族、职业或者贸易群体的经历经验,也可以用于记录有关重大事件、日常琐事、文化活动、历史界标以及场所地点的回忆。口述档案可以跨越过时间、地点和文化,通过声音和景象,浮现出丰富而又复杂的社会记忆画面。

新加坡是世界上对口述档案收集最为重视且成果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进行的新加坡医疗服务发展项目中选定的受访者即包括了医疗学术研究的管理者,也包括科室医生、社工、医疗陪护、实验室技师、殡葬业者、验尸官和流动餐车工等普通职员。依据不同职业的受访者制定不同的采访提纲,并对其进行采访。这就从普通人的角度,展现了新加坡的医疗服务的发展,真正地体现了“口述档案是用人民自己的声音记录自己的历史”这一特点。而对于采访者和受访者来说则会产生“我们直接参与在历史当中,历史并非与普通人自身的生活毫不相干”这样的感受,同时会有“当下的环境具有了历史维度”的体验。就正如新来到某个地方,知道该处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是一回事,但是通过老人回忆过去,体会到老人对特殊的邻居、房屋和商店所特有的亲切感,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这样,采访者每进行一次访谈,就会获得一次独特的个人经验。

对于群体口述档案课题,尤其老师与学生所组成的团体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新加坡档案事业中,自1998年以来,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成功地组织了面向教育人员的“口述史在校园”年度研讨会,进行理论和动手两个方面的培训,让参加者探索、实践、讨论以及观察正在进行的采访。这种经验介绍不仅树立了教育者的信心,还磨练了他们的技能。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有效的扩充历史知识,还可以创造别人以后可以利用的新资源。在访谈中遇到的困难可以丰富学生的个人体验,他们可以提出解释、阐发自己的理论,做到学以致用。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参加访谈实践,是可以让学生从单纯的校园生活中走出来,也就是把教育从制度带出来,带到现实生活中——访谈意味着打破教育制度和社会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专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界限。群体课题最为显著的一个特质就是合作性,需要在知识方面的合作精神,单独的阅读、考试和授课是行不通的。参与访谈会使得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帮助的关系。教师可以依据自己对现存资料的知识给予学生帮助,同时学生也以自己的实际的行动给予老师支持。群体课题即是研究也是教学,这样使得每个方面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口述档案的受访者更多的会是普通人,由于档案所具有的历史性,所以受访者可能会是老者。访谈是为了获得信息,因此采访者应是带着尊重、平等的心情对受访者进行采访。通过走进信息提供者的生活,受访者会对未曾有过的价值观进行更深的理解,并常常会对比自己拥有更多的生活阅历的并对生活表现出的勇气产生敬佩之情。这对于受访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对受访者的肯定以及尊重,使得受访者收获了对于以往的生活以及言语的自信。在访谈中,在追忆自己的生活并把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相较于自己更为年轻的采访者时,受访者也会产生尊严感和实现感。口述档案的访谈还能给受访者带来更多的社会接触,有时还会带来友谊,甚至给他们提供料想不到的服务。

最后,应该认识到,由于记忆具有短暂性,人们不能确切地记清具体的日期和其中的具体细节,但是一个人经历事件的关键部分会存储于长期记忆里,对于情感的描述与对于事件的阐述也能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口述档案的优势并不在于它能够记录确切的历史与人物细节,而是捕捉受访者对事件的情感描述以及阐述。口述档案的情感价值是采访者获得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团体课题组员之间情感的融洽、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沟通;受访者获得的尊重、信任、平等以及自信;由采访者和受访者共同完成的访谈而使其成为口述档案,从而使得采访者和受访者成为历史的直接参与者,在历史面前获得了民主而公平的对待。

(作者:张敏,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档案保护技术;吴珊珊,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历史)

参考文献:

[1][英]保尔·汤普逊著,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

[2]国家档案局外事办公室译.记忆与回忆: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口述史工作手册——通过口述史记录国家的历史,2010(7).

[3]沈固朝.与人民共写历史——西方口述史的发展特点及对我们的启发.史学理论研究,1995(2).

[4]李财富,张顺涛.口述档案与历史研究.档案,1998(2).

[5]赵局建,康蠡.我国口述档案研究综述.兰台世界,2010(5).

[6]刘维荣.口述历史档案管理在欧美.浙江档案,2003(9).

[7]刘旭光,薛鹤婵.试论口述档案的价值.档案学通讯,2007(4).

情感文案篇10

一、壮锦运用于包装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艺术与文化互融原则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已有商家瞄准这一商业机遇,把图案融入现代产品包装中,开发全新的民族风格包装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图案广泛运用于各种包装设计成为一种可能,然而在许多的包装设计作品中,设计师过于注重图案的精美,而忽略了图案本身文化特征在不同材质中的表现力,因而产生了不理想的艺术效果,降低了产品本身的艺术性。因此,要想让图案获得更大的开发空间,设计师要深入了解商品包装所需的造型、肌理、色彩等各方面的因素;对于设计表达的意图必须明确,产品定位不能模棱两可,要准确到位;对图案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结果要做好预测,及时调整设计思路,把图案的精髓部分完美展现于人的视觉中心,同时表达出产品外包装的整体设计效果。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气质特征,可以有力地表现出特有的个性,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独树一帜,把壮锦的文化精髓融合于产品设计,创造出产品无形的价值。壮锦图案作为商家打造民族风格战略的一部分运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中,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图案的美感,同时对于企业形象的推广和企业的文化价值有促进和认知作用。当然,如果只是空喊弘扬民族文化的口号,或者脱离现实地使用壮锦图案,是盲目和无知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广西壮锦图案必须与各民族的文化活动相互交流,同时又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在设计运用中,设计者要在形式和内容上开拓出更多领域。

(二)艺术与情感共生原则情感设计是产品包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诉求的营销手段是产品包装设计的亮点,也能为设计者带来无穷的灵感。在产品包装设计的构思过程中,通过情感与艺术共生的运用,设计者可以赋予产品设计特定的文化内涵,创造优良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当代人对产品的审美需求是多样化的,艺术性和情感诉求共生运用有助于设计者掌握不同消费人群的心理特征和审美取向,从而运用现代艺术与壮锦图案等资源中多种造型要素,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实际上,壮锦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满足现代人对过去的回味与崇尚,它同样也能唤起人们对未来的梦想和期望。人们在消费的时候,并不完全会由于外包装设计的精美而产生购买冲动,他们在追求图案的格调和韵律美的同时,会由于价格问题而减少购买欲望,产生节制消费的后果。所以,对于壮锦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的运用,设计者不能仅仅是“拿来主义”,而要经过发散思维和创新获得新的艺术样式。设计者应该从科学辩证的角度不断修正观念与判断,继承传统壮锦图案纹样并有拓展意识,把新的理念融入设计中,为产品包装提供良好的展示功能。正确地把壮锦图案融入现代包装设计,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以新颖独特的设计理念阐释商品信息,使商品信息传达更准确,更有效,表达新的设计观念,创造新的设计样式。壮锦图案在包装设计的运用中要体现鲜明的文化内涵,把握好理念进行设计能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悟,能扩展想象的空间。醇厚鲜明的文化内涵与传承发展的设计理念,可以让壮锦图案的运用充分体现时代的面貌和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壮锦图案在包装设计的运用要力求表现形式多样化,艺术风格丰富化,让人们在欣赏产品精致包装设计的同时感受到舒适和谐并有所联想,领会到设计者内心情感的心灵倾诉。

二、壮锦图案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现代产品包装设计中,壮锦图案的运用已经出现商业化的苗头,部分产品包装设计的传播媒介和艺术载体。尽管丰富多彩的图案对壮锦图案的运用造成很大冲击,但它凭借现代媒介的传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商业化的大潮中能得到老百姓的情感确认,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象。应该指出的是,壮锦图案运用于产品包装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产生能真正彰显时代精神的伟大作品,这是设计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香烟盒的壮锦图案运用柳州卷烟厂推出的“壮锦”牌香烟(图1),在烟盒的设计上除了直接运用文字“壮锦”作为必须元素外,壮锦图案的辅助表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设计运用二方连续菱形纹进行排列,在白底的映衬中,红黄的底纹格外醒目,符合中国传统喜庆颜色的审美倾向。而另一款“壮锦”系列(图2)更是大胆运用民间喜好的“红配绿,看不俗”的颜色搭配方式,色彩纯度很高,对比鲜明,加强了壮锦图案的装饰效果,使表现的内容更加突出,整个画面更加活泼靓丽又经久耐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壮锦图案能成功运用在包装设计上,是因为壮锦图案能形象地体现出产品的宣传策略和品牌战略,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有较高的艺术性,能突出产品的可欣赏性,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从而发挥其宣传的功能。上文提到的香烟已经停产,其外包装已经消失于人们的视线。如何扩大与发展壮锦图案在包装设计的运用,使壮锦图案在现代包装中不被单纯地套用,而能使产品包装获得独一无二的艺术效果,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需要商家的商业战略和设计师的设计创意有机结合,而其中设计师的定位构思是包装设计的灵魂所在,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包装才能使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也获得审美愉悦。

(二)酒盒的壮锦图案运用广西东兰县出产的墨米贡酒的外包装(图3)也运用了壮锦图案作为底图,搭配重彩,显得斑斓绚丽,对比和谐而又丰富统一。在不同的包装材质中,厂家对于图案的运用也有所调整。该商品的外包装使用的是纸质材料,设计的壮锦图案纹路既复杂多变又概括统一。装酒的器皿是瓷器类,对于壮锦图案的运用应符合产品的外观特征,才能突出它的造型和图案的优势。这些运用壮锦图案作为设计原素的包装设计不仅体现了时代性,还突出了民族性,以时代特色寓于民族性之中,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特有的艺术气质,使产品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效益。如果图3商品的外包装过于华丽而没有与实际消费价格成正比例,就不会获得众多消费者对它的认可,企业就无法在市场中获得相应的市场利润。因此,设计者在把握好壮锦图案运用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市场消费趋势,使产品的包装设计深入人心,避免图案过于突出或弱化,最终才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样式。此外,消费者对产品艺术美感的观念是建立在产品设计的整体效果上的。设计者在运用壮锦图案再造产品形象的同时必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特征下剖析,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图案进行二次创作,构建出消费者心中的包装设计作品,完成对艺术美感的最终追求。

三、壮锦图案的开发策略分析

(一)壮锦图案的运用方法1.设计师情感定位设计法要使壮锦在包装设计中获得更大的开发空间,设计者对壮锦要正确运用与合理设计。首先,设计师应换位思考,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包装外观。究竟是壮锦图案生动、逼真地展示产品能带来与众不同的设计效果,还是通过抽象图案进行演变设计使效果更加新颖独特,设计师应明确壮锦图案的运用位置和运用方式。其次,设计师应抓住壮锦图案本身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在产品外包装的关键部位进行必要的拼接、组合,进行包装设计。单一的图案样式无法完成包装的视觉传达,包装设计要将文字、色彩等各要素相结合来完成表述。消费者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对于图案的理解也不完全一样,但壮锦图案的运用必须符合包装的整体设计,突兀的表现会影响产品外包装的整体美感,而弱化图案也会降低产品外包装的视觉表达,对产品传达的文化韵味和时代气息带来影响,从而影响产品的品牌塑造。因此,设计师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和设计壮锦图案,而要涵盖所有审美层次的需要。消费者购买产品通过包装设计去选择,说明了包装设计中图案的重要性,设计师应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了解他们的购买意向和审美认识。最后,设计师要正确认识壮锦图案在包装设计上的作用。包装设计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表现,都要把握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消费者注意并认可这件作品。[3]为此,要想让消费者在最短时间内对产品产生消费冲动,设计者必须正确、合理地运用壮锦图案来表达设计的中心要素。2.风格特征差异化设计法设计师对于壮锦图案的运用要注意产品本身的鲜明个性,拉开与其他产品的设计档次,产生一定的差异性才能引导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也会让壮锦图案在包装设计和运用上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消费者的审美取向更值得设计者深思,因为产品外包装最终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设计师对于设计手法的运用应该从大众的角度去定位和思考,才能获得艺术口碑,进而取悦消费者,引起艺术共鸣,使其产生购买行为。正确地认识壮锦图案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能使设计者更有创意地表达设计思路,使作品获得艺术美感,也能赋予商品强大的生命力。在运用壮锦图案具体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三方面:(1)图案的运用必须符合外观肌理、质地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进行美化和装饰;(2)图案运用要符合商品的形态、构造,才能展现图案的艺术魅力;(3)图案的运用要符合视觉浏览秩序,才能展现包装的独特优势和冲击力。设计师应运用正确的设计手法去表现壮锦图案在包装设计上的优越性。民间工艺美术中图形的装饰性很强,简洁单纯,稚拙但生动,具有深厚的民俗背景与生活色彩,反映在包装设计中有着丰富的内涵。[4]但在具体设计时,设计者要合理运用设计手法去表达创作思路,使意境美与形式美有机统一,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