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编辑论文十篇网络编辑论文十篇

网络编辑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26:13

网络编辑论文篇1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网络编辑论文篇2

关键词:电视节目;非线性编辑系统;评估指标

非线性编辑(nonlinearediting)系统从产生开始就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并不断在应用中更新换代,取得技术的突破。近年来,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全球范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磁带录像机为基础的传统线性编辑方式,成为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重要手段,极大地提高了电视节目制作效率和效果。

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在以计算机为主的硬件平台上对数字化的视频、图形、动画、字幕等进行综合处理,完成视频图像编辑、声音编辑、特技、动画、字幕制作等绝大部分电视制作工作,结合了电影编辑和电视编辑的优点,使节目编辑人员能够运用电子方法,在任意时间,对任意画面精细编辑、修改,可不按时间顺序对素材画面精心拾取,特技处理,节省了大量的搜索及卷带时间,也由此消除了对图像和录像机造成的损伤。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应该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输入输出接口单元。它影响视频质量,目前一般采用SDi接口(串行数字接口)。

(2)中央处理单元。一般为基于pC平台的高配置兼容机系统、基于maC平台的系统和基于SGi等工作站平台的系统。根据产品的不同分别集成了不同的板卡进行编解码,主流的包括matroxotv、Lx,pinnacletarge3100系列等板卡。目前也有不采用编解码板卡的CpU+GpU纯软方案,如苹果公司的FinalCutpro。整个非编网络系统视音频处理功能通过中央处理单元实现,其性能对系统性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3)存储单元。是非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网络带宽、网络稳定性。目前一般采用虚拟存储技术。

(4)网络管理单元。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和mDC(mctaDataCnotorl)服务器。

(5)网络设备单元。目前多采用FC+以太网双网结构,也有采用纯千兆以太网方式的。选择不同组网方式主要是为了满足带宽要求。组网方式影响到网络带宽、网络稳定性。

(6)软件单元。主要是各大厂商在相应板卡的基础上自行开发,在系统功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材上下载耗时。采用非编网络系统进行节目制作必须对原始素材进行上载,在加工完成后需要对成品带进行下载。目前大多数非编网络上下载耗时和视频时长相等,上下载的过程实际上是视频播放的过程,这已经成为影响非编网络工作效率的重要问题。

(2)软件质量参差不齐。目前非编网络相关软件,包括编辑软件和管理软件,大多由厂商自行开发。但因为各厂商对相应非编板卡二次开发和软件开发能力参差不齐,导致软件功能大相径庭,软件质量以及编辑后的视频质量都难以保障。

(3)带宽不足。pal制非压缩的视频流数据量达到约165mB/S。如果按照3:1的比率压缩,为确保双路视频通道编辑,每台非编工作站要求很高的实时带宽,约为14mB/S。目前的解决方法是采用各种虚拟存储技术。但随着网络站点的扩展和容量需求的增加,带宽问题已成为制约非编网络系统扩展的重要问题。

(4)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目前各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单位大多购置了非编网络系统进行节目制作,但关于非编测试的国家标准迟迟未能出台,如何有针对非编网络系统进行测试评估已成为推进系统应用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对湖南、广东等多家省级电视台的调查,各台对非编网络系统分别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测试评估,但均未有系统的评估方案。

三、非编网络系统评估内容

为了检测和提高非编网络系统的性能,电视台需要对系统进行测试评估。目前非编单机系统国家标准正在制订中,而非编网络系统国家标准出台还有待时日。针对非编网络系统的评估,电视台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

(1)网络带宽测试。采用Sanergy等软件进行网络带宽测试。

(2)软件功能测试。根据节目制作的需要,对非编软件的功能进行相关测试。

(3)系统稳定性测试。采用频繁登陆、同时读取、制作复杂特技等方法,对非编站点及服务器进行稳定性测试。

(4)视频质量测试。目前各电视台非编网络采用的主流编码方式已经从m-JepG过渡到了mpeGⅡ。在非编网络视频质量方面,除编码方式和码率外,编解码过程也会影响到非编视频质量。一直致力于mpeGⅡ编解码问题的atLantiC项目组做了相关的实验,证明了在编解码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图像质量的劣化。因此,单纯依靠视频编码方式和码率来判断视频质量是不可靠的,也是不严谨的做法,必须把视频质量测试纳入非编网络系统测试评估中去。

(5)规范系统稳定性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包括软件、硬件的可靠性、容错性等多个方面。

(6)软件性能测试。根据国家标准中的明确定义:软件质量是软件产品具有满足明确的或隐含需求能力的特征和特性总和。具体包括:易用性、功能性、可靠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等方面。

四、非编网络系统评估指标

非编网络系统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确定性性能指标和泛化性性能指标两大类。

(1)非编网络系统的确定性性能指标

根据非编网络系统测试各项目的情况,在网络通道和视频接口质量测试单元相应的指标有:

①SDi幅度。实验表明,从信号源改变信号幅度,幅度为720一880mV时可实现无误差接收。

②上升时间。上升时间符号为(t),指标称幅度的20%-80%所经历的时间。上升时间应为750—1500ps。

③下降时间。下降时间符号为(t),指标称幅度的80%一20%所经历的时间。下降时间应为750—1500ps。

④上冲下冲。两者以标称幅度的百分数标记。

⑤抖动。抖动符号为(J),指数字信号跳变沿在时间上对其理想位置的随机时间偏离。用皮秒或Ui的百分数标记。抖动值应小于74ops。

(2)非编网络系统的泛化性性能指标

主要指标有:

①软件编辑功能。表现为对视频编辑功能的支持能力,对素材采集、素材共享、素材管理、故事板编辑、故事板共享、多轨混编、多格式混编、音频编辑、特技编辑和字幕制作等参数估算权值。

②音频功能。表现为对音频处理的支持能力,对音频采集、音频编辑、视频同步观看和内嵌调音台等参数估算权值。

③字幕功能。表现为对字幕的支持能力,对唱词滚屏制作、高级字幕包装、帧精确编辑和模块无缝连接等估算权值。

④网管功能。表现为对网络管理的支持能力,对用户管理、网络管理、空间管理、日志管理、权限管理、软件设置管理和统计功能等估算权值。

⑤软件稳定性。表现为满负荷情况下对功能的支持能力,包括上载模块测试、下载模块测试、合成模块测试和综合测试。

五、结束语

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是在线性编辑非线性编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能够充分发挥创作人员的创造性,把电视节目制作得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该系统的性能,制作出精美、受众率高的电视节目,需要不断改进系统性能评估指标和方法,以促进系统性能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文伟,孙雨霖著,网络中录像机集中式上/下载应用,世界广播视,2004,18(3).

[2]张凯洲,李小桦,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发展,世界广播电视,2005,6(2).

网络编辑论文篇3

 

二、前  言:

 

二、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维度

 

三、第二部分:理论基点----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新闻编辑基本规律

 

四、第三部分: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五、第四部分: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六、第五部分: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七、结束语:

 

八、索引与参考书目:

 

                  中  文  摘  要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主题词: 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开放式、受众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inthelastdecadeof20thCentury,inteRnetisregardedastheFourthmediaafterpress,RadioandtVandnowleadingawide-rangerevolutioninmasscommunication.moreandmorestudiesandresearchworksconcentrateonthenewformofmediaandthenewsector.internetnewseditingisoneofthemostimportantandpracticalaspectsofthestudies.Staringfrom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thisarticledealswiththeinternetnewseditingwhichiscloselyrelatedwithaudience.

 

   thearticletakesthreepointsofviewstocarryoutitsclassifiedstudies:a)amacrostudywhichfocusonprinciplesofinternetnewsediting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b)anintermediate-viewstudywhichfocusoninternetnewsplanning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andc)amicrostudywhichfocusoninternetnewseditingpractice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theprinciplesofhistoricalfull-coverage,whole-societycoverage,entire-audiencecoverageandall-timecoverageshouldbeappliedtotheinternetnewseditingsince boundlessnessisthebasiclawineditingnewsaccessinginternet.Furthermore,studiesaregiventothefunctioningcontrolofeconomicroleininternetnewseditinginrespectsofthecontents,functionsandcharacteristicsrelatingtointernetnewsplanning.thestandardsofwell-designedandwell-writtennewsareproposedinthisarticlethroughmicro-studiesgiventocontentsstructuringandpagelayout.

 

 

   Keywords:  BasicLawofinternetnewsediting,  editingprinciples,  editingplanning,  editingpractice,  Boundlessness,  Demandsofaudience

 

                                 前       言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  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  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   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 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网络编辑论文篇4

网络媒体是继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方式之后的“新媒体”,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彰显出主流应用的特质,渗透到当下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编辑不仅是技术平台的操作者,也是信息人文价值的创新者;不仅是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更是一位思想者;不仅是多媒体人才,还应该是全媒体人才,从事的是策划编辑网络作品使之适合网络传播的创作活动。因此,网络编辑的职业素养好坏对受众影响的大小至关重要。

网络编辑和传统的编辑一样,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新闻是国家舆论的窗口,担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职责。网络作为新型媒体的舆论窗口,是传播知识、网络文化和新闻的平台。网络编辑队伍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坚定的政治信念。

网络编辑队伍的政治修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必须充分认识政治理论修养的重要性。编辑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指导,这是我们开展编辑工作的根本原则之一。”马克思主义是网络编辑队伍的指导性行动指南,新闻工作都要以这个行动指南为导向去开展工作。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作为网络编辑,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要有一颗爱国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抵制贪污、受贿等错误思想,始终把新闻工作的责任放在首位。要有政治的敏锐性,政治的鉴别力,把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事业保持一致。总之,作为新闻的窗口,编辑队伍要站得高看得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为国家的编辑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互联网平台、电视、报纸、书籍等新闻媒体积极学习国家的时政要闻,包括政策、方针、法规。分析各类重大新闻,积极参与新闻的讨论,按新闻规律办事,才能保证网络媒体的科学发展。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把编辑做到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始终用正确的舆论引领人们朝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在先进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大众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很高,对信息传播和文化动态的内容关注更多,因此网络编辑必须具有质优量足的信息储备。一个合格的网络编辑应该是具有很高的外语编译能力,具备所有传统编辑的能力,具有网络展示、网络监管和网络维护能力而且具有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应具有优秀的文字功底。网络作为当下较为时尚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有其自身特性,它是由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形式构成的。如果网络中的信息内容只是一些乏味而混乱无序的文字内容。同样也会很大程度上降低读者的兴趣。所以,这就要求网络编辑具备优秀的文字功底。只有具备了很好的文字功底,才能策划、编辑出受大众喜爱的内容,从而产生良好的效益。吸引更多的受众,并为其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

三、网络编辑应提高媒介技术应用能力

语义出版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媒介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在推动媒介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对网络编辑的媒介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与传统编辑工作相比,新媒介环境下的网络编辑.因为网络传播是多种传播手段的结合,所以,网络编辑要有必备的技术能力,如驾驭文字的能力,对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进行艺术处理的能力,独立编辑、校对的能力以及网络搜索、网页设计、图像与动画处理技术等:另一方面,媒介技术在媒介形象塑造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网络编辑无法熟练地应用新媒介技术,不会给信息内容的深度加工和整合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困扰,而且会阻碍媒介形象和影响力的提升。因此,对网络编辑来说,在熟悉和了解媒介技术发展现状的同时,还要通过不断学习提升媒介技术的应用能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媒介技术平台的操作者和运营者。

四、坚持职业资格考试与职业准入相结合原则

虽然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自2005年起就开始实施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考试,并将网络编辑资格划分为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和高级网络编辑师四个等级分别加以认证,但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实现质变。分析其原因,相关政策缺失、职业资格考试与准入脱节等是主要因素。为此,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准入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力度,从法律和制度角度规范行业准入,提高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要坚持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准入相结合原则,通过二者的结合规范网络编辑就业市场,保证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质量,从而从总体上提升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加大网络编辑职业准入制度的执行和执法力度,也是提高网络编辑媒介素养的关键。

总之,网络编辑一方面要勇于承担作为传媒人应有的责任,切实履行作为网络信息“把关人”的义务,为媒介产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网络编辑要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媒介环境中自觉提升媒介素养,以满足媒介产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网络编辑论文篇5

【关键词】编辑业务/编辑学学科/学术研究网站/网络化生存

流媒体时代,随着编辑业务的电子化,与编辑业务相应的网络使用也日渐普及,诸如使用电子邮件来往信函,各种学术期刊的网页被刊物编辑部链接在互联网上等。其最集大成者是,一些知名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已经形成气候,使得学术期刊的最新文本被收入和传播。比如CnKi源数据库及其相关的子库,可以通过跨库检索系统(CJFD、CDmD、CpCD、CCnD),检索到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内容,包括编辑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与编辑学相关和部分相交的新闻传播学学术网站的建设,也正方兴未艾。与此同时,编辑业务的运作和编辑学学科的探讨,也开始进入网络范围。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作为独立学科的编辑学学术研究网站,在网络上的生存与发展却举步维艰,这一态势对编辑学的研究当然不利。因此,为了编辑业务和编辑学学术研究的网络化,应该对该学科的网络生存状态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对编辑学学术研究的网络化前景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本文通过对编辑工作电脑化、编辑学研究网站状况的调查,探讨该学科研究网络化的出路。

关于编辑学学科的定义,本文仅袭用尹玉吉《编辑学学科性质讨论述评》的观点,即“编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有的学科”,亦即是研究编辑基础理论、编辑活动规律及编辑实践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体地说,是研究编辑工作规律的一门学问。对于编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从理论上说,要求建设完备的编辑学大学科体系,必须重视部门编辑学研究,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开展部门编辑学研究的途径,一是运用编辑学基本理论对不同类别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从中抽象出不同类别编辑活动的特殊性;二是将编辑学基本理论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使两者同时具体化和深化,具有新质。[1]引进这个定义,是为了区分新闻传播专业与编辑学专业网站的不同研究方向。目前,新闻传播专业网站的建设,保持上升的态势,内中不乏有对编辑学基本理论与相关学科探讨的内容。新闻传播学与编辑学有相容和相交的学术范围,新闻传播专业网站与编辑学网站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如此。

新闻传播学专业网站以新闻传播业界和新闻传播学界信息为主要内容,尽管是专业网站,但由于内容、形态、主办方背景等因素,这类网站亦呈现出多样性。它们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分类,如综合性网站和单一分支网站;学术性网站和实务类网站;机构类网站和个人网站等等。在形态上,除网站外,还有专门的BBS和电子邮件刊物。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中华传媒网”,在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回顾传播研究网的建设过程,追求原创性信息及学术品味可以说是该网站的主要特点。再如“中华传播网”、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千龙网·新闻社区、京华传媒网、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站、传媒观察、中国报刊网、慧聪报刊资讯网、网络广告先锋、视联网。此外,中国媒体资讯网、新闻出版教育网、中国广告传播研究网、6969报纸营销策划、中国广电网、五洲传媒、中国网络传播研究、G999传媒频道、传媒工厂、传媒川军联盟、每日传媒视点、媒体资源信息网,史坦国际中国传媒论坛、视听纵横——网络与传播学研究、中国广告网等网站也各有特色,持有一定的影响力。

此外,就是专业信息的电子邮件刊物。这是直接发送给订户的重要的网络传播形态,可根据不同需要制作成txt、doc、html、pdf等文件格式。目前国内的电子邮件刊物主要依附网站制作发送,是目前反映业界动态最及时、内容最丰富的电子报。作为单独发送的电子邮件刊物,有已停办的《e传播周刊》(e-mediaweek)。其发刊宗旨是“传播媒介观察、传播现象透视、传播信息交流、传播学术争鸣”,订阅发送为上海索易,电子邮件报刊制作发送专业平台)。

新闻与传播学学科网站之所以兴盛,其中的原因是国内许多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课程的大量设置。从中国新闻传播专业网站在2003年的发展变化看,它有四个特点:一是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术网站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劲头;二是新闻逐渐走向成熟;三是门户网站与重点新闻网站纷纷开设传媒频道;四是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网站则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某些倒退现象。尽管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网站拥有深厚的学术资源和专业人才,然而,由于长期观念上及体制上的原因,这些网站却发展得不如人意,一些著名的编辑专业学术团体和教育院校,甚至还没有一个体现自己学术特色的网站或网页。[2]

其实,与传统的学术期刊相比,学科研究的网络化具有良好的前景,其未来发展应该受到关注,因此,目前传播学学科网站正在不断更新和加强自身建设。以“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站(CJR)为例,该网站不断地优化内容,强化网络特点。例如,建站之初设置的栏目中不再适应目前的调整;加强互动,完善搜索功能;更加突出网络特色。做一个研究媒介的媒介,互联网研究一直是CJR的一个强项。CJR的研究者指出,它可以更加大张旗鼓地扩充互联网研究的分量,成为一个中文互联网研究的信息源、资料库,观点的平台、意见的市场。[3]这点,反衬出与之相关的编辑学学科网站的状态更加显得停滞不前。

应当看到,编辑学专业网站的创办和发展,对编辑学业的发展和对学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学术成果走向编辑业同人,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可以成为研究者的信息源与资料库,可以扩大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可以推动学术批评风尚的形成,可以构建专业知识传承的平台,可以增加网络中的中文专业资源。

目前编辑学的学术网站的类型,沿用《关于中国人类学网络进程的思考与设想》[4]的分类方法,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网友创建的个人网站。这类网站如:“编辑学在线”,该站建于1999年,主题为科技期刊编辑学和网络出版,站主吴小勇,为《编辑学报》编委。“编辑出版人沙龙”;“编辑生活网”,版主伊扬,自由编辑,某生活类期刊编辑部负责人。他希望通过“编辑生活网”这个个人平台,展现自我,加强与各位文友之间的联系,沟通信息渠道,拓宽大家共同发展的空间。这类网站多是编辑中的“网络发烧友”创建,多侧重收集编辑学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资料,在耕种自己的园地,满足自己兴趣的同时,还能丰富学术的公共空间,促进学术的传播,是网络中最多姿多彩和最有生气的网站。由于站长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兴趣所限,个人创建的学术网站总体上水平参差不齐,原创文章较少。加之站长的学术兴趣变化和建站所需要的巨大精力付出,这类网站后续发展乏力,甚至有相当一批网站已经倒闭。当然,新的网站也在不断地被创建着,继续推动编辑学学术的多元化发展。这些个人网站现存的问题是:在网上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前只能局限于虚拟空间,供同行交流,无法得到现行学术体制的认可。这类网站的建立出自于创办者的个人爱好,其网站一般空间容量不大,储存的信息十分有限。同时,要靠个人的精力来维护更新,也大大影响了时效性和信息密度。因此,访问量不高,影响力不大。这类网站的生存力最为脆弱,经常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

(二)、政府机关及其所属学术机构、学术组织创建的网站。政府机关与编辑学相关的网站,有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网站,属于政府上网工程的一部分,但这个网站的内容主要为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电子出版物等大众传媒的管理法规以及业界动态、统计数据等,具有权威性,因而,本文也将它们纳入专业网站范围。政府所属的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建立的网站,如北大和社科院建立的网站以及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期刊网、中国研究网等,这类网站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也大小不一。其中,较为成功的网站如“出版科学”和“中国传媒网”等。

“出版科学”,是同名的平面刊物的电子版。《出版科学》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主管,湖北省编辑学会主办,其办刊宗旨为: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总结介绍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的编辑出版经验,促进编辑出版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为体现办刊宗旨,辟有多种双名专栏,如《专论·特约稿》、《编辑学·编辑工作》、《出版学·出版工作》、《编辑史·出版史》、《多媒体·网络出版》等。“出版科学”依托于“湖北新闻出版网”,其在编辑学研究的贡献是,提供了大量的编辑学论文电子文本和与编辑工作相关的文件,更新的速度也很快。“中国传媒网”,由北京国新中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依托政府资源,发挥行业优势,通过中记传媒网权威的业界资讯和全面的政策法规,开展多层次的教育与培训,为传媒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并以产权为纽带,整合传媒资源,积极地介入传媒投资领域。中记传媒作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者网技术服务中心,承担中国记者网的建设和运营工作,以服务传媒人士为己任,为行业管理的规范化、透明化提供了交互式的网络平台。“中国传媒网”下联的“中记传媒网”,在“学术与教育”专栏下,有编辑学学术研究的内容。

[page_break](三)、民间的学术机构、学术组织创建的网站。这类编辑学研究网站多是各类编辑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在网络上的延伸,介绍编辑业消息和编辑学理论,并推荐编辑同人的书籍等。它们在网站建设方面更侧重展示自身形象,突出自身的学术特点和学术兴趣,其发展多依赖于相关的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自身的发展。网络为编辑界学者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发表学术文章、出版个人研究文集的平台,从而促进了编辑学术研究成果的大范围的传播。这一传播的方法,有利于打破现有的学术体制的束缚。如“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网站,这是一个常设的学术团体门面网站,主要栏目有编辑论坛、学会会讯、学报导读、相关文件以及介绍研究会参加单位等。总体来看,这一类网站页面较为简陋,内容不够丰富,在时效性和服务功能上远不够理想,目前仅仅能起到展示窗口、介绍编辑学会日常工作等作用。而且,有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成了“死页”,如“编辑与现代人”,尤其遗憾的是,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科学学报研究会迄今没有一个独立的学术网站。

(四)、编辑学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创建的网站。这类网站通常是编辑和新闻传播理论和实务类报刊的网络版,主要是将其平面载体的内容全部或部分上网。这类网站与“母体”网站密切相关,它们大都是新闻媒体旗下的刊物。总体来看,这类专业报刊在新闻传播业界有着广泛影响力,但其网站(网页)形态和内容大部分十分简陋,网络传播影响力明显不足,有些还成了“死站”,如“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

(五)、BBS及电子邮件列表刊物形态。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术网站大都设有BBS,如中华传媒网的传媒社区、千龙新闻社区的“横评竖品传媒论坛”等都办得很出色。这些新闻传播专业BBS讨论区的设立,对扩大网站的影响,提高受众参与度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对于编辑学而言,这类BBS中最具人气的是“西祠胡同”中的“传播媒体”讨论区。这实际上是一个论坛群,包括数十个子论坛,其中直接与新闻传播领域有关的有“新闻人”、“传媒研究”等栏目下的子论坛。而在这些论坛中,最相关的要算是“编辑的家”、“图书编辑俱乐部”、“美编之家”。“新闻传播研究”论坛则主要以学术探讨为主,经常转贴学界人士的论文、文章,并且经常有版主自己的有独到见解的原创文章。

三、编辑学学术网站的问题与前瞻

一个学术网站的生存状态,一定是与这一学术学科研究的生态相连的。而目前编辑学学科网站的生态状况不很乐观,也应是我国编辑学界学术研究单薄的一个相互映证。

从编辑学的学科网站情况看,不少网站仍处于起步阶段或低水平运作阶段,网站的功能和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尤其对编辑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行业组织机构、专业报刊和专业科研教育机构来说,网站目前状况与它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作用极不相称,与信息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具体说来,目前编辑学专业网站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原创内容少,网站上的很多内容都是转载印刷报刊上的文章,或是转载其他网站上的内容,雷同现象严重;更新速度慢,时效性差。缺乏英文版、繁体版,极大地限制了通过这一平台与国外海外同行的交流;表现形态简单;数据库及检索功能欠缺或欠佳;网站推广力度不够。

以网站与数据库的链接而言,很多网站缺乏重要学术数据库的链接支持,再就是网站的搜索功能缺乏。在网络资源铺天盖地的时代,只有依靠成功的搜索引擎,才能在网络中快速找到有用的信息,对于网站内部信息的搜索,也是如此。此外,现在不少网站在其正文下面往往有“读者评价”一类的设置,这是读者和作者间的互动,如访问量很大的携程网,访问者可以看到并且参与对此文的反馈,作者也能进行辩驳。这是对传统期刊的典型的颠覆。海外同类型网站,不仅提供最新刊发的文章,还提供对以往文章的搜索查询,如“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网站”,其主页是当前文章,但同时提供自1991年到现在的全部期刊内容,并可检索;再如台湾中华传播学会网站亦建有中文传播学资料库、传播研讨会论文、台湾电影资料库、电讯传播产业资料库、各校博硕士论文等较完备的数据库。应该看到,国内的“中华传媒网”对此也花了很大工夫,只是该网的发展势头目前受阻。

从编辑学的研究情况看,由于传播业本身的进展,编辑工作以及编辑学学科的内涵都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从传播方式看,传播渠道大大增多,使传媒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有了可能。除在原有形式上翻样出新,如报纸增加印刷版次、即时更新已经报道的内容、增辟专栏或专页、丰富版面色彩和内容等外,最明显的特征是平面媒体进入网络传播,纷纷开办电子版,最大限度地向受众提供信息。随着高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大众传媒之间的分工和竞争越来越突出,对在新闻行业就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报刊图书编辑从业人员要求的业务技能中,包括能够自如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从事采集、制作、传送信息,以适应网络化传播的需要;要能掌握专门知识,以适应媒体对象更加细分化、特定栏目增多、报道要求更加深广和专业的形势等。

因此,网络时代的编辑,应该具有使用网络这一媒介的能力,包括通过网络探讨编辑学科,了解该学科研究的进展情况的能力。但是,仅从学术期刊的编辑界调查情况看,对电脑和网络利用基本现状总的情况不甚乐观,除了一般文字处理和网页浏览外,学术期刊的编辑利用编辑学网站上的学术资源的情况不很普及,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术交流的情况更不普及。可以说,除了喜欢在网络上冲浪的部分编辑外,利用网站的BBS进行编辑学网上交流的情况几乎凤毛麟角。这是相对于全国9165种正式出版期刊的在册编辑人数而言[5]。编辑上网人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术交流人数的情况都不容乐观,这也是编辑学学术网站在网络上惨淡经营的根本原因。

对于编辑学学术网站建设所涉及的问题,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诸如学术论文的著作权问题;学术观点的原创性问题;学术网络的生存空间的问题;学术研究者的身份认同问题以及与现行学术机制兼容的问题;网站经营的经费问题等。

学术观点的原创文章少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编辑学网站的非赢利性,使得网站的投入有限,基本上处于低成本维持运作状态。即使有原创的学术文章在网站上首发,也无力支付稿酬,更何况网络上发表的论文,在目前的学术认可体制中,完全没有一席之地。因此,作者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将学术成果上网。再如,网站经营的投资问题更加严峻。创建一个能够被学界公认的权威、优秀的学术网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资,而且,这是一项连续不断的工作。而共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站,共同开发电子资料数据库等,更要靠相关单位规划。而且,学术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必须有学者的参与,它不仅仅是技术或网站管理人员的事情。其中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学术态度、学术知识、学术背景问题,涉及到学术内容资源的编辑和栏目设置问题,没有学者的参与,网站管理者很难知道网站的读者们(主要是学者)的需求和评价,网站的实际效果。要有热心人。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编辑学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编辑学学术网站建设完善和加强的工作,就显得更加迫切。

【参考文献】

[1]陈景春.开展部门编辑学研究[a].建设完备的编辑学大学科体系[C]出版科学,2003,(2).

[2]曾凡斌.2003年中国新闻传播专业网站[J].博客中国().2004-01-18./new/display/21553/html

[3]陈一、陈惠娟.“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站探析[J].新闻实践(电子版),2003-12-1(GSm+8北京时间).

网络编辑论文篇6

【关键词】网络编辑全媒体人才技术通才内容专才

21世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正在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和生存形态。报纸逐渐向网络版、手机版转型;广播、电视也不再固守其传统的频率和频道,而是开创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和制作已经完全进入了网络时代,融合传统媒体的先进成分同时运用现代传播技术的网络媒体逐渐成为采集、传播和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与之相对应的,网络媒体的主要从业人员——网络编辑,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记者编辑,成为当代社会最有前途也最为紧缺的人才类型之一。

一、网络媒体需要复合型的“全媒体”人才

网络编辑是网络媒体内容信息的设计师和建设者,具体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网络编辑通过网络对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通过网络实时地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

2005年3月24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示了第三批共10个新职业的名单,其中网络编辑员赫然在目,首次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网络编辑职业是个新兴的职业,目前从业人员一般是从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以及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一般来说,从传统媒体分流而来的网络编辑具备传统编辑的基本技能,但缺乏相应的网络管理和维护的技术;而单纯的以技术为专长的网站管理员或者图文设计者,往往缺乏传统媒体人所具有的文字功底、编辑技能和新闻敏感度。

因此,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全媒体”人才成为网络媒体人才需求的大势所趋。

所谓通才,是指在某个领域内知识面比较广、知识体系比较完善的人才。而这样的通才从现实中说,对其所通领域的内容往往是知而不精、够用即可。这里说的网络编辑应是技术上的通才,就是指对普通网络编辑而言,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较为通用的基础性技术及软件运用都需要掌握,但并不要求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网站真正的技术开发和管理是由网站专业技术人员或网站外包技术公司来进行的,而非普通网络编辑的份内事。

例如在“网络编辑员(四级)”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考试中,就具体涉及了文档处理(word)、表格制作(excel)、图像处理(photoshop)、动画制作(Flash)、网页制作(Dreamweaver或Frontpage)、音视频编辑(premiere)六方面内容。但这六方面的技术掌握及相关软件的应用,都是最基础、最通用的部分,并无涉及更深的专业要求。

媒体技术的革新带来了网络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因此,与传统编辑相比,日常的工作时刻离不开各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网络编辑,对技术的依赖更深。因此,我们应更注重通识化的基础技能对网络编辑的重要性。网络编辑必须要在技术上游刃有余,才能适应网络媒体对编辑人才的基本需求,为个人的职业能力增加砝码。

在网络媒体的运营过程中,如果说网络硬件是宽阔的公路,那么技术就是维持其平坦通畅的公路管理者,而其承载的信息内容就是公路上行驶的人流和车流。公路管理者固然重要,但在公路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真正决定公路价值的却是人流和车流。没有了人流和车流,公路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了信息内容,网络就成了一潭死水。因此可以说,信息内容是一个网站的灵魂,它直接反映着网站的水平,也决定着网站的生存与发展。

目前,大多数网络媒体已经实现了从“技术至上”到“内容为王”的理念上的转变,信息内容成为互联网的核心元素。如何搞好网站的内容建设成为网站之间竞争的关键所在,而内容建设的关键则是细致的内部分工及网络编辑的专业化发展。

所谓专才,是指在拥有广阔的知识基础上,于某一个领域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这里说的网络编辑要做内容上的专才,就是指网络编辑要在网站内容建设方面,抓住具体职位的核心竞争力,将自身的编辑能力不断向纵深发展,成为某个内容领域的专才。

具体说来,网站的信息内容建设一般有以下几部分:

1、动态新闻更新

我国目前大多数网络媒体都没有独立的新闻采访权,即使有些传统媒体网站拥有采访权,也无法满足网民对海量信息的需求。因此,网络编辑中最基本也最普遍的工作就是整合动态新闻内容,他们每天都需要从网络的各个角落“搬来”大量不同来源的粗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仅仅是“网络搬运工”,简单ctrlC(复制)+ctrlV(粘贴)式的信息处理方式早已过时。这部分内容的编辑要想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就应该在“原创性编辑”方面下功夫,将复制来的信息内容做精细修改、导读、整合,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充分挖掘其未被开发的潜在价值。

2、行业信息采集

这部分编辑的工作内容是进行不同行业的信息搜索和采集,很少有发挥自己想法与创意的机会。他们要想取得工作上的突破,就应该利用大量接触同一行业信息的机会,加强对本行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向专家型行业信息员发展。当然,如果是本身具有某行业背景的编辑,在负责这部分内容时也会显得比做其他具体工作更有明显优势,其职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他对行业的熟悉程度。

3、专业新闻评论

高素质的评论人才即使在传统媒体也非常稀缺。理想的评论员需要丰富的生活实践,科学的理论武装,博学的知识,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而做网络评论,还要有特色,有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评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深厚的哲学和逻辑学的基础。特色很重要,因为互联网上没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就没有影响力。另外,文笔也往往要辛辣、犀利、一针见血、针砭时弊,过于四平八稳的评论一般是无法获得网民青睐的。这就更需要一部分网络编辑专注于评论内容的建设,其职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新闻评论能力的高低。

4、互动组织管理

在人人皆为传者的网络时代,网络编辑不可能取得如传统编辑那样权威、超然的地位。尤其在网民言论的大本营——各种互动组织当中,网络编辑“意见领袖”的功能被进一步弱化,但这绝不意味着其“把关人”角色的缺失。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和随意性,使网民身处其中时往往缺乏道德的自我约束,成为盲目、冲动的代名词。此时就需要网络编辑在为网民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的同时,充当“把关人”和“引导者”的角色,净化网民言论,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这部分编辑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是否能成为服务于网民的信息“把关人”。

5、网络专题策划

策划人员的工作主要应该放在标准的制定上,从图片尺寸与文字大小,到报道题材与形式的规范,到选题的主次安排规则和突发报道时的组织与协调。通过策划,媒体高层管理者的思想和战略才能更为准确地推介给广大网民;才能集中优势力量,全方位统筹、整合各方资源,有重点、有主次地将工作向前推进;才能协调好宣传主旋律和次旋律之间的关系。

综合以上五个部分的工作,我们可以看出,在网络媒体媚俗化、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发展过程中,网络编辑要想取得职业的发展,就必须走内容上的专才之路。

结语

网络编辑不仅是技术平台的运用者、操作者,也是信息内容人文价值的开掘者。我们这里所说的复合型网络编辑人才,并不是技术上操作无所不能、内容建设上一切通达的天才,而应该是能找到这两者间的平衡点,既掌握基本满足网编工作日常所需的基础技术操作,又能在信息内容的编辑方面有所专精的人才。

网络媒体提供的是快捷、海量、多媒体化的信息内容,具有网状联系、双向互动、体现个性等特点,其承载平台的技术条件使人类对信息的需要得到了迄今最充分、最理想的满足。而网络编辑的任务就是要利用网络这一平台的技术优势,让手中的信息内容成为利于人们自身发展的有效资源,让技术和内容相辅相成,真正服务于人类,成为网络媒体所需要的技术通才与内容专才完美融合的“全媒体”人才。

参考文献

①崔保国:《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②吴桂霞,《我国网络新闻编辑的职业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

③刘寒娥,《网络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与能力培养》[J].《科技与出版》,2010(11)

④窦宝国,《浅析我国网络编辑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理论与当代》,2010(1)

⑤耿洁、刘广臻,《试析网络新闻编辑的特性与自我定位》[J].《采·写·编》,2009(2)

⑥曾祥雪、陈盼,《优秀网络编辑必备技能与知识结构》[J].《中国编辑》,2008(1)

网络编辑论文篇7

【关键词】网络信息编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高职学校

在网络信息编辑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如何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网络信息编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的网络信息编辑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网络信息进行编辑,这已经成为现阶段网络信息编辑教学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职业学校现阶段网络信息编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信息编辑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校内网络信息编辑教学实验内容较为单调,一般主要是围绕基本业务网络信息编辑核算等网络信息编辑的基本工作方面的设计,而对于现阶段企业或其他机构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网络信息收集、网络信息处理、网络信息编辑和网络信息检查等网络信息编辑管理内容方面的实验内容却很少涉及,造成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工作内容不熟悉,对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造成有失全面的严重影响。

2、现阶段校外网络信息编辑实习收效不佳。在网络信息编辑学习中,学校大多采用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企业或机构进行实习的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是,由于学校普遍对实习教学环节疏于管理,造成学生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3、学生对网络信息编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网络信息编辑学生实习点多面广,学校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统一或集中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工作也无法得到学校老师的有效指导,影响其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与提高,实习效果差强人意。再次,学校的网络信息编辑教学偏重于理论传授,在实习的时间安排上较为有限,不能进行全面的实习指导,学生不能及时消化书本上的东西,也不能及时进行实践演练,长期下去对学生的专业发展不利。

1、网络信息编辑理论与实践教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加强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网络信息编辑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各个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例如在教学中,对于网络稿件和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采集、筛选、整合、改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其重难点,做好信息资源文案策划和编写等工作,以提高网络信息编辑处理的效率。

2、网络信息编辑基本素质的培养。首先,学校应该完善课程设计,针对网络信息编辑学年级和学生水平的不同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例如在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网络信息编辑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帮助学生更多地掌握网络信息编辑基础知识。其次,还要适当增加其他学科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网络信息编辑应用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编辑处理知识,为学生的网络信息编辑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网络信息编辑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应根据网络信息编辑的特点,积极整合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构建校级基础实验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以保证的网络信息编辑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多与企业和其他机构合作,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联合办学等新路,开拓创新,解决职业学校自身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以满足专业教学的实践要求,为网络信息编辑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好的保障。

1、网络信息编辑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也需要有所不同。教师在课前将课上的知识进行梳理,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只有一些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知识才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同时,因为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要有针对性和特殊性,不能仅仅从网上下载公共课件来作为教学手段使用。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同,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方便学生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同时,教师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将一些机械、公式推导的知识例如数学中的定理推导解释用多媒体方式展现出来,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2、网络信息编辑教学要有互动性。虽然先进的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性,让教师在课堂不用向以往那么辛苦。但是教师仍然不能忽略和学生的交流,要注意学生课上的动态,而不是点击ppt放映就可以了。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单方面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双向的知识获取和理解的过程。即便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还是需要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有机会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进行网络信息编辑教学的时候,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放了一段相关的视频,视频播放完毕之后要询问学生的想法和见解,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网络信息编辑的教学中,职业学校应该正视存在问题,积极面对不足,加大网络信息编辑资源整合力度,树立明确的目标定位,加强学生网络信息编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职业学校网络信息编辑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网络信息编辑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传淑.网络信息编辑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与实践[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4,(5).

网络编辑论文篇8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我国网民规模正以几何级数成倍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使用多种媒介轻松地浏览互联网上的各种海量信息。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阅读方便的同时,一些不正确、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也可能被阅读者认为是权威而全盘接收。因此,网络编辑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网络编辑特别是青年编辑的职业素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相对于传统媒体编辑,作为一个网络编辑的职业素养要求更为综合的,不但包括网络新闻信息等文案的创作写作编辑,信息内容的投放、,广告软文的策划,网络编辑有一个最重要的素质要求,那就是网络信息的“把关者”。网络编辑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虽然在网络技术上比资深编辑有优势,但作为内容的把关者,还是缺乏经验。要履行好网络编辑的职责,青年编辑还需要不断锤炼过硬的素质。

一、精准的判断能力

编辑行业实质上是一种选择性的行业,需要对海量的信息作出判断,选择好的信息发送给终端。因此,青年网络编辑需要有一双慧眼,对纷繁复杂、盘根错节的信息,包括作者身份、信息真伪、市场反响、道德标准等进行判断,作出取舍。特别是当在市场反响和社会道德标准有冲突的时候,如何回归常识,以此来鉴别真伪,为公众带来真实的信息,更是对编辑判断能力提出挑战。比如,在著名的“药家鑫案”中,不断地有来自网络的所谓“爆料”,其药家背景深厚、有权有钱的谣言,网络的各种信息的传播在人们心中营造出事件双方当事人的一种巨大社会地位的反差:药家是“富二代”、“军二代”,而被害人则是在城市边缘苦苦挣扎的社会底层,激起了普通百姓的强烈不满,甚至很多网友认为:法律和药家鑫只有一个能生存的谬论。而实际上,药家并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在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后的两个月,当药庆卫网络造谣者张显污蔑诽谤,误导民意时,张显也承认:“的确是我转载了一下,并不都是我原创的,但是大家都在转啊!”尽管药家鑫的犯罪是事实,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影响,但是在一个法治的社会,司法活动是独立的,网络舆论不能干预司法,形成舆论审判。网络编辑在面对这类情况时就必须拿出精准的判断力,同时从专业角度和社会常识出发,不能盲目地跟随,对信息所有警惕、有所判断。

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网络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网络信息安全首先是政治安全。因此,青年网络编辑还需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具备理性的思维能力,带着敏锐的政治触觉来编辑新闻和信息。可以说,政治敏感性是网络编辑的核心素质。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能够牢牢把握党中央的政治方向和主旋律,系统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熟悉国家大政方针;二是要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真实、可信、可读的信息。三是要用政治的眼光审查和加工处理信息,善于从一些看似普通的信息中把握将产生的社会效果,确保不因某些信息触动社会敏感神经引发不稳定因素。四是要讲究宣传艺术,将一些政治性信息通过艺术的加工处理,变“其貌不扬”、“平淡无奇”为夺人眼球、熠熠生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美国畅销书作家约瑟夫•休格曼曾经说过,一个文案工作者必须储备大量的知识。一种是比较广义的一般性的知识范畴,而另一种是具有特殊性和针对性的知识。一个编辑可以通过博览群书来获得一般性的知识,特殊性的知识需要包含具体的专业性的知识体系,如:如果是从事医学方面的网络媒体的编辑,则需要有相关较为专业的医学、药品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自己的日常知识储备,这样编辑出来的文案才能有说服力,才更能显示出文案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同时,作为编辑的重要职业素养,一个优秀的青年网络编辑必须有四大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写作能力、欣赏能力、创新能力。一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就是能否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对一个完全不了解的事物从陌生到熟悉,最后还能灵活掌握、融会贯通,拥有自己的判断和领悟。一般学习能力出众的人会始终让自己保持学习的状态,他们就像一块海绵,能够不断吸收能量,并转化成自己需要的能力,为自己的文案编辑提供全新的思路。学习知识的累积主要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向不同领域专业人员和大量的实践来完成。二是写作能力。每个网络编辑都有自己要编辑的专业领域,而衡量一个编辑水平的高低,最直接的就是写作能力,可以说写作能力不论是传统编辑网络编辑的基本功。网络文案讲究一气呵成,不能编得没有章法,编得平淡,编得雷同,这就需要编辑不断地积累生活、拓展知识,具备异于常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遇到精彩的新闻线索时才能表达流畅,夺人眼球。其次是把握遣词造句的写作技法上,:文章的语法结构、逻辑关系、错别字的甄别等,也体现在文章语言风格的把控上,文案的风格和情感怎么去打动人心,好的网络编辑既要有能力驾驭如诗如画的文艺风格,又要可以诠释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要提高写作能力可以通过多看多写来达到,可以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模仿,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能力,或者去认真的分析可以感染你的文章,看看文章为什么打动你?有什么是可以学习的。三是欣赏能力。欣赏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审美能力,网络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美学认知,能够从事物的一般性外在表象感悟到美,并且欣赏它,能为它赋予正面、积极的美的定义。就算是简单的文字排版,就有欣赏能力的编辑就能够做到字体、行间距、段落整洁等,让整篇文章呈现出令人最满意、最舒服的状态,令人在读到这篇温长时得到除了文章内容外的好感,而相当一部分网络编辑并不在意这些,任由版面密密麻麻,毫无格调可言。培养欣赏能力主要有两个方法:一是建议基础的美学知识体系。美并没有标准,但通过对美学理论的学习可以找到美的共性和通性,如规范文字排版、行间距、字距的基本原则等。二是大量的参观优秀作品、总结美感规律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提升自己编辑的格调。四是创新能力。全媒体的时代,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大量的新事物,网络编辑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创新能力就是网络编辑素质的最重要的体现。好的创意能让文案深入人心,并引起强大的社会效益,网络编辑的创新力应具备一定的敏锐的观察力、对表面现象的透视力、对事件发展的预见性以及富有想象力的灵变性。我们常常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很有创意的信息,这和编辑本身的这些素质紧密相关,同时,也可以通过练习达到。生物学家罗伦斯提出,用新颖的方法去帮助思维和观察世界,对提高大脑不活跃的部分有很大的帮助,要勇于跳出日常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如去没有去过的地方旅行、体验新的运动项目等。

四、团结作者的能力

对任何一种出版载体,作者都是重要资产,优秀的作者有着无形的市场号召力。青年网络编辑要牢固树立“自主知识产权是一个网站的核心竞争力”的意识,从经营作品向经营作者转变,用诚恳的态度和诚信的服务与一大批优秀作者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这方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就做的非常好,该社多年来持续经营“童话大王”郑渊洁取得巨大成功,创造了“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只在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先例,其中《皮皮鲁总动员》系列丛书先后推出九大系列70册,累计销量达到2000万册,荣获了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成为民族自主创新出版品牌的代表。不仅传统出版如此,网站同样如此,新浪、腾讯等网站,都签约了一批优秀的作者,这保证了这些网站原创信息数量多、质量高,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品牌网站,拥有众多的读者。

作者:吴丹妮单位:江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参考文献:

[1]王学艳.论新媒体编辑和传统纸质媒体新闻编辑的异同[J].新闻窗,2016(01):54-55.

[2]桓颖.网络编辑的工作内容及素质修养探析[J].科技传播,2015(02):22-23.

[3]郭东,李云雅.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编辑亟待提高的能力分析[J].视听,2015(11):144-145.

[4]王东玲.网络新闻传播实效的提升[J].新闻传播,2012(05):26-29.

[5]贾晓婷.网络大编辑观念的内涵与素质要求探析———以“百度百科”为例[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8):377-378.

[6]任志明.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突破[J].编辑之友,2010(03):70-72.

网络编辑论文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网络编辑;教学模式;商业新闻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宣称互联网为“第四媒体”。随之,网络编辑作为新兴职业应运而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5年3月24日公示了第三批共10个新职业的名单,其中网络编辑员赫然在目,并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与此同时,网络编辑也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或课程。

纵观高职院校的网络编辑类课程不难发现,基本上都是以培养网络编辑的实际岗位能力为主线来设置,培养能在各种专业网站以及企业、报社、学校、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网站从事网络编辑和网络传播工作的专门人才。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网络及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力、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信息采编、处理及整合能力、选题策划能力以及较强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与此相对应,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新闻采访与写作、互联网音视频编辑、互联网编辑实务、互联网推广等。

毫无疑问,高职院校开设的网络编辑类课程与所需岗位技能一一对应,具有完整而系统的课程体系。这与大多数“网络编辑”招聘信息中岗位描述的匹配度非常高,说明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强调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要求。

二、网络商业化内容采编的必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网络编辑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拘泥于传统信息领域,没有体现适应社会需要的目标,缺乏对岗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现实的情况是,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商业类网站,因为传统媒体网站编辑或大型门户网站的新闻编辑肯定对新闻专业要求较高,这些网站基本上只吸收普通高校的新闻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讲,高职院校网络编辑类课程就要与时俱进,汲取传统新闻学采编方法与技巧之精华,灵活应用到商业化的内容采编中。

由定义可知,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的内容建设人员”。这里的“相关专业”就是指的具体的行业,确切地说,就是某一商业领域。下面,笔者通过对网络媒体发展史的简要梳理,来认识网络商业化内容采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自1994年进入互联网时代,国内许多新闻媒体也开始关注并介入网络。那一阶段,均是传统媒体“霸占”着网络舆论阵地,网站内容基本以对传统媒体已新闻的“二次传播”为主。随着四大门户网站的建立,由于受新闻采编权的限制,网站新闻“转载”风越发盛行,新闻来源仍然以传统媒体为主。与此同时,一些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自己新闻动态。这部分新闻,也成为了网络媒体的新闻来源之一。可以说,网络新闻即时性、地域性、广泛性和丰富性等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一如既往地传播时事社会类新闻外,互联网蕴藏的巨大新闻商机也日益突显并迅速释放,即所谓的商业新闻。笔者认为,商业新闻专门为某一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为该行业的商家服务,比如健康、旅游、家居、房地产、汽车、美容、百货、饮食、游戏、理财等。这一点,从网站的导航设置就可以看出。总之,商业新闻的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提供此类商业新闻的主要网络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网站和四大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专业性行业网站,比如搜房网,提供房地产家居行业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在一些城市和地区,搜房网的影响力与广告收入甚至远超过当地的传统媒体。

众所周知,除传统媒体网站有财政支持外,网络媒体要维持生存,大部分靠广告收入。可以说,这些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行业,是永远不会退出市场的,只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商品、新行业涌现。所以,要获得广告收入,为消费者、商家、行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商业新闻的存在与传播价值可见一斑。与此同时,除了从事网络媒体的编辑外,许多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当然也需要网络编辑来进行商业信息的采编、维护与更新。

三、基于商业化内容采编的网络编辑高职教学模式初探

认识到了网络商业化内容采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将结合自己的高职教学实践经验,以网络商业消息采编为例,运用高职教育的相关理论,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成果四个方面入手,探讨网络商业编辑的高职教学模式。

1.教学设计“工作化”

在高职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的概念早已提出并被业内广泛应用。以项目导向为指导思想,“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其目的强调高新技术条件下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形知识――经验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学科体系知识不应通过灌输而应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建构而获得。”

不得不承认,高职学生的一大特点是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对于偏理论性质的课程内容不太感兴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模拟网络编辑采编信息的实际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例如网络商业消息采编的设计中,可以分块确定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分阶段、分步骤完成,教学设计为:网络文字编辑概述、网络商业消息类新闻采编方法与技巧、实战网络商业消息类新闻采编、新闻视频制作之录音与音频处理、新闻视频制作之视频合成与后期制作等,根据网络编辑的实际工作流程来设计,同时将采编内容引导到商业领域,又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任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避免了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枯燥与乏味。

2.教学方法“情景化”

岗位市场需求促使高职院校网络编辑类课程要偏向于商业化内容采编,但这恰恰成为教学难点。学生们一直生活在校园里,除了少部分人参与社会实践或实习活动,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各行各业不了解,甚至连很多品牌名字都没听说过,更不清楚商业活动的类型、流程、特点等,所以让学生进行具体行业商业信息采编的教学活动存在较大的难度。

面对这一情况,在高职教学中,除了我们常用的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外,情景教学法在商业化内容采编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情景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要求,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例如网络商业消息采编的实施中,首先明确给学生说明,自己扮演的角色是某网站编辑,将对某客户的商业活动进行动态报道,包括文字和视频内容。然后给学生分发事先搜集的近期真实的商业活动信息材料,让学生对散乱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完成商业动态新闻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站在普通网友的角度,对其新闻稿进行点评并指导完善。接下来,让学生扮演主持人进行播报新闻的视频录制与配音工作。最后,根据各自的商业活动主题,通过网络搜集其他相关资料,完成商业动态新闻视频的制作。这样,让学生完全体验了网络编辑的角色与整个工作内容和流程,让学生在做中“玩”、在“玩”中学。

3.教学内容“商业化”

这一点正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根据前文的分析,商业化内容采编应成为高职网络编辑教学的重点内容。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常见商业活动的类型、流程及对其进行新闻传播的方式等。在进行案例分析和素材选择时,要紧密围绕这些商业活动进行。

目前来讲,主要的商业活动有:新店开业、仪式庆典、新品会、团购促销活动、明星签售、明星代言、年会等。对于网络商业消息类新闻而言,其写作形式非常灵活自由。在指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与视频制作时,在传统新闻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要强调商业立场,能够有效地传递商业信息。

具体而言,第一,在标题制作中,要体现商业信息和事件要素,例如“德泰墙纸再显品牌风采携环保新品亮相墙纸布艺展”标题中,“德泰墙纸”即为商业信息,“墙纸布艺展”即为事件要素;第二,在导语写作中,除了体现时间、地点、主体、事件等基本事实要素外,还可表现商业活动的亮点、目的和意义等,用以吸引网友或提升活动高度;第三,在主体内容安排上,可采用人物讲话、活动流程及内容、企业简介、背景资料、相关新闻、消费者感受、业内人士评价等内容,在表述上,多使用“某某称、说、表示、指出、强调、认为,在某某看来……”“据了解、据报道、据统计、据悉、XXX是、XXX创立于……”“首先、其次、随后、接着、然后、进一步、最后……”“XXX回顾、最新进展、据最新消息……”等新闻用语。这样,就用从新闻的专业角度有效地传递了商业活动信息;第四,对于网络商业动态新闻而言,对结尾没有严格的规范与要求,实际操作中,往往可有可无,事件说完就完。

4.教学成果“网络化”

既然在网络编辑的教学中,内容采编偏向于商业化,案例和素材也来自于实际的商业活动,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按要求完成项目后,可以将这些劳动成果上传到各大网络平台或者给学生建立的班级博客、班级微博、班级社区等。这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在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而不是一次课堂作业,无形中的压力会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任务。这些作品公布到网络平台,不仅记录了学生的成长与收获,同时,通过获取网友的评论、意见或建议等反馈信息,让学生深刻体会成熟感,并认识自己的成长空间,甚至带来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一个一个作品的不断积累,就成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四、结语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大多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网络编辑这类实践性很强但又偏理论性质的课程而言,更应认真思考岗位市场需求。本文着眼时代大局,敏锐洞察到商业化内容采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初探基于商业化内容采编的网络编辑高职教学模式,具有时代和教学改革的双重意义。由于笔者经验有限,文中纯属个人观点,望与学者们一起深入探索网络编辑类课程的高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韩隽等.网络编辑[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08-01.

网络编辑论文篇10

这一点打破了某种社会偏见,可见十几年来在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行业与媒体产业发展中,女性并没有如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因为技术冷感而失去发展的机遇,相反较之过去在传统媒体中的女性比例增势明显。

本次调查显示,网络编辑的平均年龄为26.8岁。本数据来自本调研的另一部分——总裁/总编辑访谈,各网站给出的平均年龄为所有层级不同职位的编辑年龄的平均数,由于总裁、总编辑、总监等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年龄稍长,提高了平均年龄。与“02调查”(上海新闻从业者的平均年龄34.7岁)、“97调查”(平均年龄37.4岁)相比,平均年龄降低显著,即使与“02调查”电视台新闻从业者的平均年龄30.82岁相比还降低4岁。

问卷调查因为主要针对基层的编辑发放,结果显示20-30岁人员为网络编辑的主力军,占86.2%,30岁以下累计百分比占86.7%,30岁以上占13.3%,而40岁以上仅占0.7%。这一点与平均年龄相互印证,共同证明了网络编辑的确是一支年轻化的新媒体编辑队伍。

而更多的编辑按照其工作内容的描述填写职位,很多人按频道定位进行填写,如“新闻编辑”、“财经编辑”、“科技编辑”、“房产编辑”等,可合并称之为内容频道编辑,除此之外按照工作内容与工作对象分类还包括:论坛及社区编辑、监控编辑、博客编辑、图片编辑、视频编辑、推广编辑、媒介专员、记者。其中各频道编辑所占比例最大,达300位,占基层编辑346份样本的87%,占全部412份有效样本的73%。值得注意的有5份填写职位为“记者”的样本来自新闻网站的采访中心或新闻中心,其中2份独立标注为记者,3份标注为编辑兼记者,可见网络媒体采取采编合一的制度为主,当然没有标注记者的许多编辑也会兼做一定的采访工作,特别是在非时政新闻频道的居多。

在本次调查44份编辑管理层样本中,根据不同层级的职位划分为5类,其中主编与副主编层次职位样本有31份,占44份编辑管理层样本量的70.4%,占全部412份有效样本的7.6%。其次为总监与副总监层次的有7人,由于不同网站职位设置的不同,有的网站特别是大型商业网站一般设有总监,而中小型网站不设总监层。新闻网站按体制内编制还常常设置有主任职位。总体来看,总编属于高级管理人员,其余4类都属于中层管理人员。

文化与学科背景

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网络编辑的文化程度基本在本科以上,是比较高的。其中大学本科占绝大多数,占78.4%,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比例为94.4%。从“97调查”(59.5%)到“02调查”(81.4%)再到网络编辑的94.4%,可见媒体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同时也说明网络编辑已经不再是十年前该职业产生初期仅仅初中毕业生就可以担当的“网络搬运工”了,而是以本科与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了。

本次调查显示,网络编辑从业人员以文科专业背景为主,占76%,一般认为网络编辑与传统编辑相比更倾向于文理复合型人才,我们的调查结论说明网络编辑在专业背景方面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趋向一致,即以人文社会科学等文科专业背景为主。

但从历时变化趋势看,“97调查”中专业背景为新闻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总和为91.5%,“02调查”降为85.8%,到本调查文科背景再降到76%,似乎可以说明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与融合,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中,理工科背景的从业人员较之传统媒体中的理工科背景者增多明显。

本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从事该职业的工作年限大都不很长,1-2年的最多,占45.6%,5年之内的累积占88.3%,占绝大多数。这与网络编辑是一个新职业,以20-30岁年轻人为主体相一致。

网编收入低于技术

对于网络编辑的收入水平调查,由于该问题的敏感性与私密性,难以调查具体的平均收入。在本题目设置的6个档次的收入级差中,月收入为3001—5000元的最多,占54.4%,位居第二位的为5001—8000元,占18.7%,列第三位的是2001—3000元,占17.7%。

与当地平均工资对比情况:本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是所在地在京网站的编辑,选择与北京市平均工资进行比较能够说明一定问题。根据北京市统计局2010年7月16日的数据,2009年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8444元,即月平均工资为4037元。该数据还公布了9个职工年平均工资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行业,网络编辑所属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工资水平高居第二位,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81319元,即月平均工资为6777元。而根据本调查,77%的网络编辑收入在3000元以上,可见大多数网络编辑收入与职工平均工资大致持平,但是与所属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有一定差距,而且根据我们访谈得知,网络编辑工资水平与网站中其他职位相比,如比管理、运营、技术等人员收入要低。

调查显示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网站、不同职位的编辑其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网站编辑收入比河北、山东等地方网络编辑收入略高,商业网站网络编辑收入比新闻网站编辑收入高,同一地域、同种类型中较高职位的编辑月收入高于基层编辑。

这里有三个因素不容忽视,一是本调查范围包括两家京外的省级新闻网站,略微降低了总体收入水平;二是本调查对象中主编、总监等管理层仅占10.7%,其余多为工作时间较短的基层员工,故收入水平总体基数较低;三是虽然本调查管理层仅占10.7%,但收入在5000元以上者占22.6%,说明有些网站基层编辑收入也比较高,可见网络编辑收入水平不仅取决于职位高低,还与各网站效益、个人绩效、个人工作时间等因素相关。

搜狐网新闻中心总监张帆曾说:“网络编辑比较辛苦,做网络编辑的如果不踏实是做不下来的。”网络编辑尽管是个非常年轻的职业,但面临着日益增加的职业压力。

鉴于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跳槽频率较高,调查设置了题目:“您在从事网络编辑职业过程中换了几家网站?”结果显示,更换1-2家的比例最高,达92.2%,更换3-5家的仅占7.8%,从未更换过的仅有1人,占0.2%,6个以上的选项没有人选择。

可见在以体制外的企业聘用人员为主体的网络媒体中,网络编辑保持了一定的社会流动性。从整体上来看,工作年限一般在5年之内的20多岁的年轻人如此的跳槽频率比较正常与合理,该职业群体总体并没有出现过于频繁的跳槽现象。

尽管调查显示网络编辑职业在人员岗位上能够保证一定的稳定度与流动性,但这并不能掩盖网络编辑职业群体所面临的职业压力。关于压力来源,网络编辑职业调查课题组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网络编辑的工作压力来源于多个方面。受访者中,有50.24%的编辑感到由于“内容的标准不断提升”,网络编辑核心工作即网站的内容建设,该标准的提升成为编辑最大的压力来源。目前各网络媒体普遍商业化运作,对于网络编辑的考核标准也日趋多元化,如配合网站营销工作的效果、完成网站一定的流量指标,这些也对网络编辑构成较大的工作压力。此外,媒体间竞争的加剧,使得三成网络编辑感到压力来自于竞争对手。有12.86%的网络编辑认为还有其他主要的压力来源。如:工作量大、突发事件多,网络编辑需时刻保持工作状态;工作中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网站经营的压力、工作比较琐碎又高度紧张,把握旧用户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生力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