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学生心理测试题十篇中学生心理测试题十篇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0:38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篇1

一、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涵义

犯罪记忆检测技术,即犯罪记忆的心理生理检测技术,是一类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有人称其为刑事测谎技术,有人称其为犯罪认知检测技术,还有人将其称作犯罪心理测试技术。[1]尽管人们对这类技术冠以不同的名称,但所指代的实际涵义都一样:通过向被测人员呈现与刑事案件相关的特定刺激诱导其相关生理反应,通过测量分析事件相关生理反应诊断被测人员与刑事案件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由犯罪心理诱导技术、犯罪心理生理记录技术、犯罪心理生理识别技术构成。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犯罪记忆检测技术。

(一)犯罪心理生理诱导技术

犯罪记忆是犯罪人、被害人、目击证人、知情人等刑事案件相关人员对与刑事案件相关的信息的记忆。这些与刑事案件相关的信息可以称作犯罪信息。

犯罪记忆是一种长时记忆,储存的内容包括与犯罪相关的认知经验和情感经验。给刑事案件相关人员以适宜刺激可以提取他们的犯罪记忆,并诱导出犯罪心理生理反应。由于提取犯罪记忆和诱导犯罪心理反应是同时进行的,我们便将其称作犯罪心理生理反应的诱导,其技术称作犯罪心理生理诱导技术。诱导技术的核心是确定适宜的心理刺激,正确地组织心理刺激。

1.确定适宜的心理刺激。适宜的心理刺激包括内容适宜和形式适宜两个方面。内容适宜指的是呈现给被测人员的心理刺激应该和犯罪记忆形成时的心理刺激相匹配。犯罪记忆形成过程是一个犯罪信息的加工和储存过程,使用可以再现犯罪记忆形成情景的心理刺激来提取犯罪记忆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犯罪记忆检测的最高境界是:科学分析案情,再现犯罪过程,并将分析的结果作为心理刺激呈现给被测人员,使与刑事案件相关的人员重新体验经历过的事件,并产生恰如其分的心理反应,进而产生合情合理的生理反应。

确定了适宜的心理刺激内容之后,还要选择适宜的刺激形式。从理论上讲,被测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心理刺激。但在实际测试中,由于诸如味觉、嗅觉刺激等心理刺激不具备相应的操作性,在实践中基本没有使用。实际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听觉刺激,偶尔使用视觉刺激。前者如借助言语向被测人员提问问题,后者如向被测人员展示有关实物。视觉刺激会使被测人员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会轻而易举地诱导出理想的心理生理反应。但是,被测人员可以易如反掌地规避视觉刺激,致使视觉刺激成为无效刺激,难以诱导出应用的心理生理反应。因此,测试人员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听觉刺激作为犯罪记忆检测的心理刺激。

听觉刺激使用的是口头语言,是概念符号,其刺激效果没有视觉刺激那么直截了当,那么活灵活现。被测人员只有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之后才能接受相应的刺激。因此,测试问题的遣词造句必须合乎被测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测试问题的语言表达也要入乡随俗,甚至使用当地的方言土语。

2.建构有效的测试结构。经常使用的心理刺激形式是听觉刺激,也就是测试问题。因此,组织心理刺激的问题也就变成了建构测试结构的问题。建构测试结构是犯罪记忆检测的主要内容,甚至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核心。因此,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研究、实践的先哲们无不殚精竭虑地致力于完善测试结构,实现犯罪记忆检测的科学化。

100多年来,犯罪记忆检测技术历史地形成了两大测试格式,其核心内容一测试结构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两大流派。其一是对照问题测试,英语缩写是CQt:其二是犯罪认知测试,英语缩写是GKt.后者是隐秘知识测试(Cit)在刑事领域的具体应用。[2]

对照问题测试的每组问题主要包括两类,即对照问题和相关问题。相关问题询问的内容与测试的案情有关,对照问题是用来作为参照的问题,一般使用与测试的刑事案件的性质相近的越轨行为作为问题内容。无论是对照问题还是相关问题,都涉及独立的主题,需要被测人员做出是或否回答。同时,为了便于比较相关问题与对照问题诱导的生理反应的强度,相关问题要临近对照问题。

犯罪认知测试的每组问题也包括两类主要问题,即目标问题和陪衬问题。它和对照问题测试不同的是,目标问题和陪衬问题都不是单独的主题,而是一个主题的不同结果。因此,犯罪认知测试的每组问题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的多项选择题,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却有数个。其中与测试案件相关的备选项是目标问题,与测试案件似乎无关又似乎有关的备选项是陪衬问题。和对照问题一样,陪衬问题也发挥参照问题的作用。因此,可以将其和对照问题统称为参照问题,而相关问题和目标问题都可以称作相关问题。

上述测试结构都是行之有效的测试结构,测试人员只要选择适当的测试结构,根据案情分析结果进行适当改造即可构建出实用的测试结构。

(二)犯罪心理生理记录技术

诱导出心理生理反应只是犯罪记忆检测的第一步,随后要记录犯罪心理生理活动、测量犯罪心理生理反应强度。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犯罪记忆检测,确定被测人员与测试案件之间的关系。犯罪心理生理的记录技术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即记录内容和记录设备。前者是可以作为心理指标的生理活动,后者是各种生理活动采集记录设备。

1.作为心理指标的生理活动。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活动总伴随一定的生理活动。因此,通过测量生理活动状况,便可以推测心理活动状况。犯罪记忆检测技术正是建立在这一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它通过测量与记忆相关的生理活动状况推测人员对相关案件的记状况。

作为心理指标的生理活动脉必须具有关联性、客观性和计量性。因此,确定可以作为心理指标的生理活动是一项科学性很强、需要日积月累的研究工作。心理学家们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总结心理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可以作为心理指标的生理活动主要有两类,伴随高级中枢活动的生理活动和低级中枢控制的生理活动。

可以作为心理指标、伴随高级中枢活动的生理活动比较少,目前主要使用的有大脑表皮电位、大脑皮层的血液代谢活动。但由于操作性等原因,大脑皮层的血液代谢活动还难以在实践中使用。尽管大脑表皮电位具备了实际使用价值,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可以作为心理指标、低级中枢控制的生理活动比较多。根据心理生理学的研究,心脏活动、呼吸活动、皮肤电活动、体表温度度变、消化活动、瞳孔变化、声频变化、血内容变化等都可以作为心理活动的指标。当然,上述活动有的可以直接测量,有的需要其活动的指标。例如,心脏活动可选择心电图、脉搏、血压或血容量作为活动指标,皮肤电活动可以选择皮肤电位或皮肤电导作为活动指标,等等。

2.记录生理活动的仪器设备。心理生理记录的直接目标是产生电子信号,忠实地模拟生理活动随时间变化的方式,即采集心理生理活动信号。采集生理活动信号需要借助生理信号采集器。根据生理现象的性质,心理生理记录使用两类信号采集器。一类是电极,用于直接采集电子信号;一类是传感器,用于采集生理信号并将其转换成电子信号。有的生理活动可以借助适当的传感器转化成电子信号,有些不能直接产生信号电压的心理生理现象可以通过使用外来电流来实现电子化。

采集到的电子信号只有永久地储存下来才能进行事后回顾和分析。信号记录器的功能便是将采集到的电子信号永久地保存下来。传统的信号记录器是使用几个固定的电动笔在匀速移动的纸张上描记。随着电磁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电磁技术实现电子信号的永久储存。因此,纸笔记录正在让位于磁带记录和计算机储存。现代心理生理测量使用的信号记录器主要是磁带和磁盘。

根据上述原理,电子设备的技术人员为采集和记录生理活动研制了各种各样的生理活动记录设备。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功能磁共振成像仪、脑电仪、心电仪、血压计、体温计、血容计、声频计等仪器设备都可以成功采集记录相应的生理信号。而且,这些仪器设备都是常用的医学设备,具有可靠的性能,属于稳定的技术。

目前在犯罪记忆检测中经常使用的生理记录设备是多导道描记仪,也就是那些被称作测谎仪、心理测试仪、多道心理测试仪的仪器。这种生理记录仪可以同步记录皮肤电、心脏活动、呼吸等生理活动,经常被称作多道导生理描记仪,简称为多导仪。多导仪在犯罪记忆检测中的使用不仅频率很高,而且是最为历史悠久的测试仪器。

(三)犯罪心理生理识别技术

呈现一定心理刺激,被测人员便会产生特定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反应具有特异性,被称作事件相关生理反应,简称事件相关反应。与测试的刑事案件相关的事件相关反应被称作犯罪心理生理反应。识别技术的基本目的在于将犯罪心理生理反应从一般事件相关反应中识别出来。为此,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确定一般事件相关反应。无论是否受到心理刺激,被测人员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正常的生理活动不是对特定心理刺激的反应,没有特异性,所以被称作非特异性反应。非特异性反应是被测人员的基础生理反应。由于生理采集器的佩戴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刺激,所以几乎记录不到真正的基础生理反应。但为了叙述的方便,可以将被测人员佩戴采集器之后、没有受到测试刺激时的生理活动看作基础生理反应。

事件相关反应是心理刺激诱导产生的、强于基础生理反应的生理反应,不仅其反应强度高于基础生理反应,而且在心理刺激结束之后特定时间才会出现。这段时间被称作反应潜伏期。存在反应潜伏期的原因在于,心理刺激诱导心理反应,进而产生生理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研究表明,反应的潜伏期因人而异,基本不受刺激事件的影响。因此,只有具有一定潜伏期的生理反应才是事件相关反应,超前或滞后都不是心理刺激诱导的事件相关反应。

2.确定犯罪心理生理反应。确定了事件相关反应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确定犯罪心理生理反应。确定犯罪心理生理反应的过程实质就是比较两类事件相关反应,即参照问题诱导的参照反应C与相关问题诱导的相关反应之间(R)的强度。如果C>R,即参照反应强度高于相关反应强度,表明被测人员没有产生犯罪心理生理反应;如果C<R,即参照反应强度低于相关反应强度,说明被测人员产生了犯罪心理生理反应;如果C=R,即参照反应强度等于相关反应强度,则不能确定是否产生了犯罪心理生理反应。这涉及两个问题,即比较的内容和比较的标准。

比较的内容实质就是比较生理反应的哪些参数,它涉及生理反应的测量问题,即使用什么测量指标来表达生理反应的强度。鉴于生理反应实际是生理活动水平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基本属于波形,所以生理反应的测量指标一般使用波峰的反应水平波幅、反应速度斜率和反应时间波长三类指标。

比较标准涉及参照反应和相关反应之间的差异达到什么水平才表示二者之间存在有效差异,即相关反应才能被看作犯罪心理反应。这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问题,不仅受到测试案件类型的影响,而且不同测试格式也有不同的决策标准。一般说来,对照问题测试对差异幅度的要求不高,只要达到对照反应的20%即可。由于陪衬问题的刺激强度有限,犯罪认知测试对差异幅度的要求比较高,目标反应需要是陪衬反应的两部以上。

其实,实际测试中不仅需要比较参照反应和相关反应的强度,还需要检查不同测试主题犯罪心理反应之间的逻辑一致性、犯罪心理反应的重复性。如果不同测试主题的犯罪心理反应之间存在矛盾、犯罪心理反应不具备重复性,测试人员是不能做出确定的测试结论的。

二、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效用

从出现的那天起,犯罪记忆检测技术就开始在刑事诉讼领域应用。它为侦破案件、惩治犯罪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它也使一些无辜人员蒙受不白之冤。迄今,在其发祥地-欧洲几乎见不到它的踪影,在它曾经辉煌一时的美国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只是在日本、以色列等国它却大行其道。为什么﹖这便是本部分准备探讨的问题。

为了探讨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效用问题,我们拟从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测试内容开始,然后讨论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测试结论及其科学使用。

(一)犯罪记忆检测的测试内容

俗话说,舆论是行动的先导。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应用也是建立在犯罪记忆检测原理的科学认识之上的。只有正确认识测试原理,才能认识其科学意义,才能在需要的时候科学使用。缺乏对测试原理的正确认识,必然导致对其作用的错误认识,限制其科学应用。其中对测试内容的认识更是重中之重。犯罪记忆检测技术在美国和欧洲的境遇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为了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科学应用,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犯罪记忆检测技术检测的心理内容。

1.对犯罪记忆检测内容的不同认识。早期的犯罪记忆检测是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同步采集记录其生理反应,通过测量分析生理反应来确定讯问对象回答的真伪。可以合理地假定,有罪的犯罪嫌疑人不会诚实回答与案件相关的问题,却会诚实回答与案件无关的问题;无辜的犯罪嫌疑人既会诚实回答无关问题,也会诚实回答相关问题。而且,无辜的犯罪嫌疑人在回答相关和无关问题期间的生理活动水平一样,没有特异的生理反应;相反,有罪的犯罪嫌疑人在回答与案件相关的问题期间出现的生理活动水平高于无关问题期间,亦即出现了特异生理反应。那么,出现特异生理反应的原因是什么﹖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对相关问题做出了欺骗回答,即撒谎。而且有关心理研究也表明,人们撒谎会出现紧张之类的情绪反应,而特异性生理反应则是这类情绪反应的一部分。

因此,犯罪记忆检测记录的特异生理反应是撒谎反应,测试的心理内容是撒谎心理也就成了人们众口一词的认识。尽管仪器讯问发展成仪器测试,实现了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标准化,使犯罪记忆检测真正成为心理测试,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人们的这一认识。

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一种新的测试格式-GKt测试格式的成熟,心理学家开始思考所谓“测真”所测的心理内容这一问题:为什么人们在没有对相关问题进行欺骗性回答时仍然出现比较强的特异生理反应﹖回答是,被测人员具有相关知识,而且这些知识是一种不为外人知道的隐秘知识。当测试人员问及这些知识时,被测人员会产生定向反射,并伴随定向反应。诱发定向反应的心理刺激应该具备新奇性和重要性两个特征。无论新奇性和重要性都是心理刺激与记忆中的特征相互比较的结果。[3]这种比较涉及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由于使用定向反应理论解释GKt的测试原理,主流的心理学家开始接受GKt是一种科学的心理测试技术,而对CQt却还是那么不屑一顾。所以,坚持使用CQt测试格式的心理学家也开始使用定向反应理论来解释CQt的测试原理,认为测试的心理内容与记忆相关。 [3]

2.犯罪记忆检测的测试内容的科学认识:根据我们的研究,犯罪记忆检测的心理内容涉及认知方面的记忆和情感方面的记忆。由于不同被测人员与测试案件的关系不同,所牵扯的认知内容和情绪内容不同,其产生的事件相关反应自然不同。[4]

根据产生生理反应的原因,被测人员会产生的生理反应可以区分为两类。第一类反应是与测试案件无关的原因导致的生理反应,可以称作无头反应。无关反应包括基础生理反应、基本心理反应和参照反应三种。其中,基础生理反应主要是被测者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测试环境的函数,即Rb=f(pb,mb,Hb);基础心理反应是一种探究反应(Rp),主要受到被测者神经类型(ns)、刺激所涉及内容的新奇性(nc)的影响,即Rp=f(ns,)nc;参照反应是一类诱导反应Rs,主要是被测者神经类型ns和刺激问题涉及的内容的刺激性(ec)的函数,即Rs=f(ns,ec)。

第二类反应是相关问题诱导的事件相关反应,可以称其为相关反应。根据产生反应的被测人员与测试案件之间的关系,相关反应可以区分为无辜反应、一般知情反应、涉案知情反应和作案反应。

由于无辜人员没有相关记忆,相关问题对其不具有重要性,诱导的心理生理反应强度等于参照反应。这类反应可以称作无辜反应。

有些被测人员知道案情,形成犯罪记忆,相关问题会诱导出知情反应。知情反应可以区分为一般知情反应和涉案知情反应。一般知情反应(Rg)主要受到被测者神经类型(ns)、所知情的信息的重要性Seg和记忆清晰程度Smg的影响,即Rg=f(ns,Seg,Smg)。

有的人或者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犯罪经过,致使刻骨铭心,记忆清晰程度几乎可以与犯罪人相媲美;有的人与犯罪人同呼吸、共命运,在事后知情时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些刑事案件的相关人员可以称作涉案知情人。涉案知情人产生的相关反应称作涉案知情反应(Rk),它与一般知情反应一样,是被测者神经类型(ns)、所知情的情景的重要性(Sek)和记忆清晰程度(Smk)的函数,即Rk=f(ns,Sek,Smk)。由于Sek≥Seg,Smk≥Smg,所以,Rk>Rg,即涉案知情反应高于一般知情反应值。

犯罪人很容易形成一种具有自主性和反射性质的记忆。而且犯罪人犯罪时不可避免地伴随一定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必然强化其对犯罪情景的记忆。因此,犯罪情景的记忆清晰度(Smc)远远大于一般知情者。而且,犯罪是犯罪人的重要事件,对其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犯罪情景的重要性(Scc)是一般知情者所不可比拟的。所以Smc>Smg,Scc>Seg.作为Smc和Scc的函数的作案反应(Rc)必然强于一般知情反应。

当然,这还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还不具备可操作性。在实际测试中,还只能检测出被测人员是否储存犯罪信息,还难以有效区分知情人和作案人,特别是涉案知情人和作案人。

(二)犯罪记忆检测的测试结论

由于对犯罪记忆检测的测试内容存在错误认识,对测试结论也相应地存在错误认识。这不仅影响到对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科学认识,而且影响了测试结论的科学使用。因此,有必要对犯罪记忆检测的测试结论进行认真的研究。

1.测试结论的内容。由于存在不同的测试格式、不同的测试理念,犯罪记忆检测的测试结论自然存在不同的内容。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篇2

关键词:英语听力;解题技巧;听力测试;初中英语

在英语测试时听力测试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但能够影响到听力测试效果的因素很多,有关听力测试解题技巧的研究也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本文对有助于提升英语听力测试的各类解题方式、解题技巧进行了详细讨论,希望能借此帮助更多学生攻克英语听力测试。

一、听力解题必须做好考前准备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做好英语听力测试同样需要如此。做好考前准备工作是英语听力测试最为实用的解题技巧。

1.为“对症下药”做准备

学生需要在考试前弄清楚听力测试的基本特点,才能根据听力测试要求找出应对之策。初中阶段英语听力测试有一下几个基本特点:①初中阶段英语听力主要以句子、对话和短文为主,所有的听力题的变化都在这三个类型之中。②听力测试的题型是由易到难,前两道听力题一般都是句子,后面的题材是对话和短文。③听力测试时录音播放的次数、间隔时间、语速都有固定的规律,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规律。④听力测试考验的是学生在英语方面的综合能力,边听边分析边做题,学生的思考时间和机会短暂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和思维清晰。

2.经常做听力测试练习

学生需要在练习中增强听力解题熟练程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解题习惯,提高学生的听力解题能力。学生平常做听力测试练习需要做的事情包括:①在练习中分析出初中阶段英语听力各类题型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熟悉英语听力题型。②帮助学生熟悉和应用解题技巧,以便参与英语测试时能熟练的使用解题技巧。③增加学生对英语听力的熟悉程度,以便学生能够适应听录音做题的考试形式。

3.多听英语听力测试相关的英语录音

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锻炼熟悉初中阶段听力测试采用的录音英语发音特点,语音、语速状况等。就像经常听同一首歌就能记住旋律一样,多听英语听力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在考试时减少陌生感,让学生能快速进入考试状态。二是为了增强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能更快理解听力内容。

二、临场应试技巧

1.注意调试好心理状态

在英语听力的测试中经常会遇到平时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因为测试时心理紧张等原因而发挥失常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出现也充分说明了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学生想要在考场上发挥正常水平最好能掌握一些心理调适技巧。例如,学生提前进场从心理上适应考场环境和氛围。在开始英语听力测试前先闭目休息一会,平静心情,摆脱紧张、畏惧等不良情绪的困扰。开考前还需要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包括:增加测验信心,及时放下做错或遗漏的题目避免耿耿于怀。

2.利用听力测试内容播放前的几分钟看题

在英语测试中,分发试卷后距离播放听力录音前还有几分钟的间隔时间,提升英语听力解题技巧必须充分重视和利用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了学生需要做的事情包括:①对听力题目、题型进行概括浏览,了解本次听力测试题的基本情况。比如在做初二第二学期的“Unit5FeelingHappy”这一单元的听力时,教师每播放一段听力前都会先让学生看题,这便是在培养学生听力测试前看题的习惯。②找出题目中的解题关键点,对听力内容进行必要的预测。

3.学会抓关键点

①大部分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能完全听懂和理解听力之中的内容,大家做题时必须学会抓关键点。根据抓关键点的要求,学生在听听力内容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②集中注意力理解内容的整体意思,对于细枝末节或者没有听懂的地方及时忽略,确保一遍听完后能了解句子、对话的短文独白之中的大概意思,明白听力内容的基本意图。其次,结合听力播放前看题的印象对听力中出现的关键词进行重点记录。比如在做”FeelingHappy”的第一部分第四题时,题目要求听对话判断正误,播放第一遍录音时就需要根据看题掌握的情况着重注意记录听力中出现的who、what、why、How、when等关键因素。大家可以用铅笔在试卷上进行圈点和记录加深记忆。③要懂得取舍,在听力测试纸很多信息和内容都是一遍过,若是执着于一两个没有听懂或者不会做的题目很可能会错失更多有把握的题目。

4听力检查

学生做完听力测试题目之后一定要在印象比较深刻的时候做检查。此时大家脑中还留有听力内容的相关记忆可以依靠记忆和逻辑推理找出听听力时没有听清或者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题目并予以解答。当然,学生记忆力不太好或者是习惯性做完就忘的同学在检查时只要查看是否有书写错误就可以了,不要随意改动。

三、考后经验总结

英语是中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学生需要经历多次英语测试和英语听力测试,但最重要的一次测试仍属中考时的测试。以中考测试为目的学生可将中学阶段所以的测试都当做锻炼和提升英语听力解题技巧的机会。为此需要将中考前每一次测试都当做经验总结的机会,包括测试心理状态的总结和解题技巧应用的经验总结。

这些听力测试的解题技巧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应用和经验总结之后提取出来的。学生若能将这些技巧融会贯通并灵活应用到英语测试之中必将有效提升英语听力测试成绩,而且长期坚持对提升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也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何奕.浅谈高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听力解题技巧[D].鄂州大学,2011(04)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篇3

关键词:语言测试汉语水平考试交际测试

引言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之一,与外语教学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它既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反馈,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用于检验教学大纲的实施情况。

1.语言测试历史

随着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等学科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外语测试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从外语教学中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指导理论,开始从实用阶段发展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美国语言学家肖哈米(Shohamy)将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科学测试阶段(pre-scientifictestingperiod)、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阶段(psychometric-structuralistperiod)和社会语言测试阶段(sciolinguisticperiod)。

前科学测试阶段(prescientificperiod)指20世纪50年代(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一时期,语言测试没有某种具体的心理学或语言学的理论直接指导,语言测试形式和评判标准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教学需要随意决定测试形式和评判标准,缺乏可靠性和客观性。这一时期语文学和修辞学在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理论上占统治地位,语法翻译法是主要教学方法。因此,测试侧重对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的考查。测试的内容主要有语法规则、词形变化和词语的用法,测试的方法有听写、作文、翻译和语法填空等。

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阶段(psychometricstructuralistperiod)大约从50年代末至70年代。这一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是语言测试的理论基础,科学测试时期也从此开始。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可以按其功能被分割成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词、词素、音位等更小的语言单位,这些语言单位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刺激、反应、反复强化的行为形成过程。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侧重于考查学习者对被切分后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单位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掌握。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者用学习者对语言单位的掌握程度和各项语言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加合反映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测试的方法主要是答案选择(multiplechoice)的分离式测试方法。

分离式测试(discrete-pointtest)是将语言分解成很小的语言单位,将语言技能分成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然后对每项技能中的各个语言单位进行测试,最后将测试结果综合起来作为总体的语言能力的测试结果。分离式测试提高了测试形式的精确性和测试标准的客观性,大大避免了测试的随意性。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是通过一定语境制约下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综合运用实现的,是一个动态的沟通交流行为。分离式测试过度重视语言形式,扼制了学习者灵活使用词汇句型自主表达的能力,把原本鲜活的语言变成了刻板教条的死规定,违反了语言使用的社会性、灵活性和表意性。分离式测试测试的是学习者对选择项的识别能力,无法准确地测出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时期(psycho-sociolinguisticperiod)从70年代开始至今。这一时期的理论基础是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交际教学法。心理语言学认为人的大脑先天具有掌握语言的机制。人的语言能力是由语法生成系统构成,语言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这套语言生成系统是否完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使用受到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受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外语测试界J.w.ollerJr.提出了“语用预期语法”(pragmaticexpectancygrammar)和“整体能力假设”(unitarycompetencehypothesis)。他认为语言的创造性和冗余性能够使语言使用者预见到语言线索之外的内容,语境对于确定句子的含义起到重要作用,语用预期能力是在语境中进行语言加工的能力,语言能力具有不可分割性。

为了测试“语境中进行语言加工的综合能力”,这一时期出现了综合性测试(integrativetest)。综合性测试是考查学习者同时运用多个语言单位或多项语言技能的能力和学习者在语境中进行语言加工的能力,如:听写和完形填空。综合性测试克服了分离性测试的机械性,以考查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但综合性测试听写和完形填空要求学习者必须按照原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完成测试任务,并非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行为,本质上是以语言知识为基础,衡量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水平,而不是学习者实际应用语言的具体表现。

随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利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衡量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测试的首要任务。为此,1969年美国人类学家Hymes首次提出了“交际语言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1980年Canale和Swain提出了颇具影响的“交际能力模式”。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即对语法的理解和使用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即根据社会环境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语言协调能力,即协调语言表达中逻辑关系的能力和使语句通顺的能力;表意能力,即使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克服交际障碍的能力等四种能力。他们对于语言能力实质的探索,为测试内容及评价标准提供了指导思想,提示了交际测试的实质是行为测试;交际测试不应该排除综合测试和分离测试的方法。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LyleF.Bachman发展了Canale和Swain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交际语言测试模式”(aninteractionalapproachtolanguagetesting)。Bachman的语言交际模式包括交际语言能力(atheoreticalFrameworkofCommunicativeLanguageability,简称CLa)和测试方式层面模式(aFrameworkoftestmethodFacets简称tmF)。他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规则知识和如何使用语言达到特定交际目的的知识,语言的使用涉及对事实上语境中相关信息的判断、取舍和语言使用者对语义的协商等。各种知识和心理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他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式”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机制、语言使用环境等构成。考生的测试行为不仅受其语言能力的影响,而且受到测试方法的影响。Bachman的测试方式层面模式包括:测试环境、测试说明、考试材料的输入方式、答题方式、考试材料的输入及答题之间的关系。Bachman指出学习者对测试环境是否熟习、测试说明是否明确、考试的时间长短是否合适等因素都会影响学习者测试的结果。

交际测试法除了重视语言使用的正确性,更注重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强调测试的真实性,包括考试材料的真实性和任务设置的真实性,要求力图在考试中再现学习者接近于真实的交际行为。因此,交际测试所衡量的语言技能范围广,测量结果更能反映学习者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测试效度也随之增加。在测试方法上,交际测试法倾向于使用主观题,考查学习者主动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但由于主观题目的答案有多样性,评分标准受命题人的评判标准和阅卷人的个人因素影响较大,评分不稳定,因此,大规模的外语测试不宜全部采用主观性测试题。将分离测试和综合测试与交际测试相结合可以达到考查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同时又能保证评分的客观性、增加考试的信度。

2.新旧汉语水平考试

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部级标准化考试,于1990年正式开考。2009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正式推出新汉语水平考试。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相对于旧汉语水平考试,新汉语水平考试(HSK)无论在测试理论上,还是在题型、考试材料和考试时间上都吸收了当代最先进的测试研究成果,以测试汉语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为目的,能有效地指导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加强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以旧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的试题与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的试题的对比为例说明两者的不同。

2.1理论基础

旧汉语水平考试属于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为理论基础,侧重语法、结构、词汇,强调语言的规范性。新汉语水平考试属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以心理语言学和交际教学法为理论基础,吸收了交际测试模式,重点关注对考生完成实际交际任务的汉语交际能力的测试。

2.2题型与语言材料

旧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的题目共170道,其中听力理解50题,占29.4%;语法结构30题,占18%;阅读理解50题,占29.4%和综合填空40题,占24%。

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的题目共100道,其中听力45题,占45%;阅读40题,占40%和书写15题,占25%。

从题型上看,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去除了旧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的语法结构和综合填空两部分,增加了书写部分。同时加大了听力和阅读部分的比例,听力和阅读部分所占比例分别由原来的29.4%增至45%和40%,增加的书写部分占15%。另外,新汉语水平考试还增加了三项口试。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体系,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旧汉语水平考试,尤其是中低级别的考试,缺少对汉字的考查,如:8级水平考试仅仅包括对16个孤立汉字的书写,而没有包括书写句子、语段和应用文的考查。新汉语水平考试从三级开始就包含了写汉字、写句子、写短文等形式书写能力的考查。

书写题和口语考试题都需要学习者在考试中发挥语言自主运用能力。这说明新汉语水平考试加强了对说、写等表达能力的考查,增加了主观题的比例。侧重于学习者实际交际能力中各项技能的考查,摈弃了以前把语法规则从语言中抽离出来的做法。语言交际是各项技能在语境的制约下的综合运用,那种将语法规则抽离出来的做法不符合语言规律。如旧汉语水平考试中的语法结构部分有如下试题:

例题1:我昨天买了一钢笔。

a.件B.块C.支D.条

例题2:我刚把这些书整理好,你怎么又()弄乱了?

a.给B.被C.把D.让

例题3:将指定词语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中国a中医研究院是中国最早B开始抗艾滋病C研究D机构。(的)

在上面例句中,即使学习者错误地使用了“两个钢笔”,即使学习者未能掌握“给”的用法,即使学习者放错了“的”的位置,都不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也不会影响交际任务的完成。

2.3语言材料

相对于旧汉语水平考试,新汉语水平考试在语言的使用上也非常注重语言的真实性,使考试的语言材料、情境任务更接近现实生活。以阅读为例,新汉语水平考试包括两个小部分,仅第一小部分10个选词填空题主要考查学习者单个词语的使用能力,其他均以考查语篇理解能力为主。第二小部分为排列顺序。在语言形式上,新汉语水平考试更倾向于运用互动性较强的对话形式。

如:a就是B看不起C说明书D以及e温度

a:这个遥控器怎么用?

B:看一下盒子里边有没有()。

a:婚礼热闹不?新娘长得怎么样?

B:还行,新娘长得很漂亮,()矮了点儿。

2.4考试方式

2.4.1考试说明

Bachman认为测试方式是直接影响测量学习者实际交际能力的因素。相对于旧汉语水平考试,新汉语水平考试的指示语言更加简洁、明确。例如:旧汉语水平考试中有如下考试说明:

说明:81-100题,每个句子都有一个画线的词语,aBCD四答案是对这一画线词语不同解释,请选择最接近该词语的一种解释(在答卷上的字母上画一横道)。

例如:81.阿里这次考得不错。

a.正确B.不对C.很好D.没错误

正确答案是C,所以你应在答卷上找到号码81,在字母C上画一横道,横道一定要画得粗一些,重一些。

81.[a][B][C][D]

其实,以上题目只要在说明中指出是“找近义词”,并给出例题即可。

新HSK题目主要以例题为主,题目说明简洁、明确,没有多余的语言。例如:

第46-50题:选词填空。

a.大使馆B.替C.遵守D.坚持e.负责F.始终

例如:她每天都(D)走路上下班,所以身体一直不错。

2.4.2考试时长

时间长度是信度的保证。时间过长过短都不能考查出学习者真实的语言交际能力。旧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的考试时间长度为145分钟,而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的考试时间长度仅为90分钟,缩短了近1个小时。其他级别均在考试时长上有所改变。

结语

测试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测试能全面有效地衡量受试者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助于提高语言教学和学习水平,实现培养目标。新汉语水平考试吸收了交际测试模式的优点,以考查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为主,有助于引导汉语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有利于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学发挥更积极的反馈作用。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HSK改进工作”项目组汉语水平考试(HSK)改进方案[J].世界汉语教学,2007(2).

[2]韩宝成.LyleF.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3]胡明杨.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J].评议文字研究,2007(3).

[4]罗莲.第二语言测试研究的新趋势[J].中国考试,2008(2).

[5]罗竞.美国外语测试的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4).

[6]李清华.外语测试:历史、现状与展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篇4

针对教师工作中,势必会与学生发生互动的特点,一线教师心理道德的测试分为教师自测与学生评价两个方面。借助于心理测量学中的相关方法,选定量表,进行测试。

(一)教师自测的方法及过程

仿照心理学中对个人品质的测试方法,由于中小学教师数量之庞大,我们只能选择整体测验法对中小学教师的道德水平进行研究,而且是总体、定期的测试,时间间隔以一年为宜。

1、针对心理测试量化与性质描述形结合的特点,邀请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专家,依据测试目的,编写测试量表。

尽管用于测量人格、兴趣等的问卷很多,然而,专门用于测量品德的标准化的问卷却很少,造成这种状况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品德问题太复杂,难于测量(特别是标准化地测量),二是过去对这个问题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因此,我们要在此基础上,邀请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结合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依据测试目的进行改编。

测试项目以能够反映教师的真实心理健康程度和道德水平为宜,并且加入适量期许效应的题目,以防被测教师按照社会期许回答问题,而反映不出他的真实状况和水平。

2、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制作网上测评系统。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选择时间,让教师自行到网上进行测试。

如同现在各高校广泛开展的对学生进行的网上心理测试一样,要求每位教师在开学初,到指定网站将心理测评完成。

时间定在每学期的开学之初,这样能够在教学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及时发现问题,避免问题长时间得不到重视,而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影响。

3、测试结果直接进入测试系统,按照特定标准给予描述和评价,并且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

每一个文化背景下,都有其相对应的道德标准,或高尚、或卑劣,都具有充满各自文化特色的评价标准,但这些标准多为描述性的评价,因此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测量一线教师们的心理道德水平,我们要依据我国文化中对各种水平道德标准的定义,制定量化的评价标准,便于网络系统的识别与测量结果的收集。

由于个人道德品质水平评价的高低在我国社会是一个相对比较敏感的话题,因此在给被测教师进行结果反馈时,要尽量偏重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解释,在道德方面只做侧面量化评价,但又要使教师明白自己在心理和道德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以及有什么问题。

(二)学生评价的方法及过程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相继开展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活动,学生评价系统也现对比较成熟,但这些系统大多侧重于教师职业技能方面的评价,对教师在工作当中的心理道德水平的评价项目则相对较少。为了全面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道德水平,我们也要从客观方面搜集数据,对此,与教师直接进行接触的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了。

评价方法及过程即依据现有评价系统,真对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编写相应的评价量表,并且增加心理道德方面的评价项目,进行匿名的网上评价,在条件不允许的地区,可以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篇5

(安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摘要: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趋势有所缓解这一问题,本研究从笔者对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亲身体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趋势缓解之说进行质疑,并对普通高校体质与健康测试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期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以便改进高校体质测试工作,切实可行地促进大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青少年;大学生;体质健康;质疑

中图分类号:G80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43-03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4年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4zy152)

1前言

相关文献报道,2010年以前的2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呈持续下降趋势,近视率、肥胖率逐年上升[1,2,6].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的现状,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7号文件”,且推行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3].然而,2011年8月,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联合六部委公布2010年国民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研究报告中指出,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趋势有所缓解,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鉴于笔者对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亲身体会,对以上体质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出了质疑.据此,本研究针对普通高校体质与健康测试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一一对公布结果的真实性进行分析,以便改进高校体质测试工作,促进大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水平.

2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的质疑

2.1违背体质健康测试宗旨

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测试的颁布与实施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在于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评定,使学校和广大的学生以及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水平,检验体育锻炼效果,健全并督促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然而,事实是,高等学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完全背离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的宗旨,体质健康测试与学生健康促进之间毫无关系.学校仅仅完成数据测试与上报,很少关注学生健康的促进和锻炼环境改善,既无针对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分析,也无针对性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具体措施,致使年年监测,年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理想,有无测试与学生健康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事情,未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同时,为了完成体质健康测试任务,许多测试工作者应付分配任务,草草了事,也致使测得数据真实性差,最终是花费巨大物力财力人力只为得到一个学生体质下降的数据,并未依据所监测数据制定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具体措施.那么,这样的体质健康测试有何意义?测与不测有什么区别?难道体质健康测试仅仅为了测得数据?这一现象完全背离了体质测试促进健康的目的,完全变了一种味道.即使国家颁布了阳光体育运动,地方学校也是一时响应,几乎没有一所高校去真正实施,好象有点雷声大雨点小.

2.2未注重身心健康统一,忽略心理健康测试

体质健康是指人体生理健康状况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状况.它包括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然而,在现有体质健康测试指标体系中,主要涉及身高、体重、握力、耐力、肺活量、50m等反映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一些指标,而对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测量并没有做具体要求.现今,随着都市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理疾病已成为了21世纪的流行病.据不完全统计[4],中小学生抑郁症患病率以每年130%的速率增长,极大地影响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社会和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时至今天,我们看到的问题是体质健康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而新的心理健康问题又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我们并没有对这一重大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心理健康会促进患病身体较快恢复,不健康心理会造成生理异常和病态;另一方面,健康的心理寄于健康身体之中,身体健康才有利于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应注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统一.身心统一是健康人的标志,对身心健康的监测才符合健康测试的需求,但目前体质健康测试只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的健康,我们应当把心理健康的监测溶于体质健康测试中.基于从适应和发展角度评价人的心理健康,我们应当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身心健康测试,监测学生身心健康的动态变化,这样才是更科学、更合理的监测方式.只注重体质健康而忽略心理健康的测试是不可行的,并不能顺应时展需求.我们国家相关部门应当重视这一问题,迅速采取有效合理措施,以解决当前体质健康测试的缺陷.

2.3缺乏对学生体质健康重视

依据“7号文件”指示精神,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学生每天进行1h体育锻炼活动.然而,依据章建成对全国范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研究发现[3],中小学生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大于1h的只占21%,与教育部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从不同年级青少年“1h锻炼”情况看,小学最好,初中次之,高中最差,这清晰而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的体育教育现状,同时也反映出地方学校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至于大学,有关1h集体体育锻炼的活动基本不开展,体质测试工作也是一片混乱.

按照教育部硬性规定,大多数高校在领会有关精神上表现出了高度重视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执行“7号文件”指示精神.比如,一些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甚至出现无领导小组、无测试中心、无测试器材的‘三无’现象;有相当一些高校没有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学生体育成绩,缺乏积极动员,缺乏测试前培训,缺乏测试经费投入,以至造成测试工作人员测试动力不足、敷衍了事;高校对大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基本是依靠体育部来完成,并且占用体育教学时间进行测试,没有规范要求,没有统一标准,测试混乱,测试结果真实性差,这反而会给学生本人带来误导.体质测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进体质健康,而我们有多少高校去关注并积极组织实施学生体育锻炼活动,且有多少成效,有待我们去认真思考.

2.4体质测试标准不一,测试工具不精确

可靠性指在同等条件下,对同一批受试者重复测量时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5].如果测试者没有熟练掌握测量方法的技巧和要领、使用不合格的仪器,受试者不配合,测试项目本身的技术要求高,那么这些都会降低测量可靠性,也不可能全面、客观和科学地测试和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在大学生体质测试前,学院未进行测试前培训和提出测试中注意事项,以致造成测试中标准不统一,造成不同老师所测试结果差异性较大.例如引体向上,其规范动作要领是正手握杠,向上拉起时下巴过杠,下落时胳膊充分伸直,而在实际测试中,引体向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动作,有的是屈臂悬垂,有的是上拉时下巴未过杠、下放时整个脑袋还在杠上等等问题,这些都是不符合测试要求,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真实水平.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单一且有效的测试方法来测量整个人体的柔韧性,目前,采用坐位体前屈测试主要是评价躯干弯曲的能力,并不能整体反映个人的柔韧性.在实际操作中,不同测试人员的测试标准也存在极大差异,且测试姿势规范性差,具体表现有:一些学生腿没有伸直,一些学生用两手迅速向前推动标尺上游标,由于惯性造成极大误差.所有学生只进行一次测试,成绩误差较大.因此,测试中没有一个很好的测量指标,测试中测试人员不严格按照规范的测试标准进行测试,最终结果都不能说明学生的真实体质健康状况,又从何谈学生体质状况的改善.

2.5数据真实性、可靠性差

在体质测试中,管理混乱,测试不严格,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尤其是有些老师,对测试的要求及有关文件精神没有充分了解,凭感觉经验办事,直接影响测试的结果.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任何关系,也不会对学生产生任何影响,所以很多学生对测试抱有无所谓态度,再加上测试人员的松散,学生会表现更加无所谓.在测试中,学生为了应付测试,只是很随意地跑一跑,跳一跳,并未尽自己最大的力气去完成体质健康测试,这一行为完全降低了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在测试过程中,我们的测试人员也无法判断学生是否尽全力去完成体质测试.很多教师都是在体育课中随堂测试,测试的随意性很大,学生着装随意,不穿运动鞋、运动衣.随堂测试中,教师之间测试冲突现象严重,大家都在一个操场上测试,测试混乱状态可想而知,由于人多,难以监管,很多学生少跑一圈,或者从某一角落穿过操场等现象比较严重.一个体育教师带大学体育的班级较多,对学生并不熟悉,学生利用此机会,冒名顶替现象较多.同时,也存在学生怕吃苦、偷懒现象,很多认为我能及格就行了,敷衍了事,更有甚者,西装革履,穿紧身牛仔裤、拖鞋参加测试,最终不能发挥最好水平,影响测试成绩.可见,以上这些现象都降低了体质测试数据的真实性.高校体质测试工作乱象较多,此种情况下测得数据真实性如何?可想而知,更何况中小学,其测试数据真实性又能得到保障吗?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有所缓解之说有待商榷.

3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有效应对策略

3.1加大经费投入

在体质测试中,测试仪器的购买和维修,测试人员劳务费,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的建造与维修,都需要大量财力的投入.如果经费不能到位,以上一系列问题都难以解决,也就不能保证体质健康测试的实施,更不能确保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以增强身心健康,因此,各大高校加大对体质健康测试与促进的经费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在经费投入问题上,学校领导掌握最终决定权,经费投入多少反映了学校有关领导对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只有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监督下,学校体质健康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并能取得实际性进展.否则,体质健康测试只是一种口号,缺乏关键的实施.

在学生体质健康工作中,重中之重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应当把更多的经费投入到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和实施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设施和环境,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锻炼,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加强锻炼时间和频率,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达到我们体质健康的标准,而不是做一些所谓不可靠应付了事的测试工作,既浪费了钱财,也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3.2强硬措施力保体质健康测试的真实可靠性

针对数据可靠性、真实性差等问题,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对于每年上报的数据,各级教育部门随机抽查,对一批测试数据进行重复测量,以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于数据问题严重的单位,教育部门给予严肃处理意见,并追究相关责任人,作到追责制,做出相应的处罚,以增强测试人员的责任感.高校都应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规范测试标准,进行严格培训,专人负责,提高检测数据可靠性.建议每次测试前进行测前培训,老师具体参与实践中去,体验测试,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后加以改进.每项测试前,老师讲解测试要求及标准,教师做标准动作示范,测试中学生严格参照标准进行测试,提高测试数据真实性.同时,学校要加大监管力度,随机抽查,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落实到位.我们的学校应当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纳入学生的学业成绩中,作为评定三好学生、评定奖学金、推荐研究生的必备条件之一,甚至作为学生能否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条件之一,以便解决学生懒散、敷衍体质测试的问题.

3.3政府加大重视,提高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应密切关注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和测试状况,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心,并指定专人负责.高校购买测试仪器要符合教育部上报数据的要求,数据要保证客观、规范和可信度,要保证测试工作的专项经费.同时,高校测试中心要做好日常管理和工作安排,尽可能做到随时向学生开放.此外,还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个人测试结果要与本人体育成绩相结合、要与评优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对于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除了依赖市场经济本身外,还要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府监管.综观中国社会现状,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对于体质测试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加大了政府的监管力度,也就等于给体质测试工作上了紧箍咒,不仅给予高校施加压力,而且也给学生、测试人员施加了压力,只有在监管下,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才会重视测试,才会测得真实可信的数据.

政府在加大监管力度同时,也要加大抽查力度,测试数据上报结束后,教育主管部门依据测试结果,随机抽查有关高校,抽取一定比例班级,对测试结果进行复查,以验证测试数据的真实性.对于测试结果出入较大的学校应给予严重批评,并给予一定处罚措施,特别是针对整所大学的处罚,以此行动引起高校重要领导的重视.

依据中医理论,治标需治本,如果不能从根源上对体质测试工作进行整治,我认为数据可靠性、真实性就难以保证.那么,体质测试工作再进行下去则无任何意义.没有监管,没有约束,没有奖惩,也就没有责任,没有尽力,没有真实的结果.

3.4以“运动会”形式集中测试

在体质测试中,受主观因素影响,不同测试人员之间测试要求、测试标准不统一,以致造成测试结果的可信度、真实性下降.为了提高测试数据的真实性,有些高校曾尝试采用“运动会”形式集中测试,具体方法是:体质测试中心选择一批责任心强,态度端正教师参与体质测试,对测试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测试人员的业务素质.正式测试时,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集中在操场上,把班级成员分成几个组,每组若干人,分别参与到不同项目测试中,逐个项目依次轮流进行.以50米跑为例,有发令员,有计时员,一枪跑一组,一组跑完换下一组,50米测试结束同学可以依序测试其它项目,最终完成所有测试.严格按照运动会计时程序,不仅端正了学生的态度,而且提高了数据真实性、公正性.以上方法的实施受到了测试人员的好评,更加科学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促进了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代毅,许传明,刘英.运动与饮食干预对肥胖女性减肥效果评价[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6):715-718.

〔2〕高嵘,张建华,毛振明.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74-77.

〔3〕章建成,张绍礼,罗炯等.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32(11):3-18.

〔4〕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106.

〔5〕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2-132.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篇6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测试是大学生忍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和完善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不同的时期,心理健康测试信息所采取的载体都有所不同,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特征、网络测试的优势和应用以及存在的不利因素等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的网络特征

    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动媒体得到迅猛发展。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网络技术在心理健康活动分析中显示出其更强的技术特征。网络作为承载知识和信息的存在方式,不但可以作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活动测试载体的重要补充,而且功能更强人,效率也更快。作为心理健康活动测试新型载体的网络,其特征显著。

    (一)广容性

    传统大众传媒由于空间、时间、形式的限制、约束,不得不对许多信息忍痛割爱。而网络则采用超链接的方式将无限丰富多彩的信息材料立体交叉式地。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丰富信息。   

   (二)综合性

    网络技术集声音、图画、文字、影像等各种符号于一体,又融电子、视频、通讯等各种高技术于一身,涉及很多领域,儿乎无所不包。网络高度综合了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等传统人众传媒的优点,它既有印刷传媒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阅性,又具有电子传媒的及时性和新鲜性,还具有自身的图文阅读性和音像视听性,实现多种感觉形式井用,增加了信息的获取量。

(三)互通性

传统的大众传媒一直被认为是单向交流的渠道,其原因在于信息的提供者单方面制作并提供,信息的需求者只能被动地接收,而且,信息的提供者也不能立即从信息用户那里得到反馈信息。而网络信息的互通式传播方式使信息的接受者有更大的土动性,可以根据白己的需要选择信息,信息的提供者也能够及时准确无误地从信息用户那里得到反馈。

    (四)共享性

    信息网络是基于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靠网络,人们可以多元传播和利用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包括那些珍贵的或维护困难的资源也能被共享使用,而不受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试的优势和应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提供了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也深远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的观念,网络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活动上具和载体的作用日益突出。就此而言,网络测试就是指运用网络技术并通过网络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测试、评价过程。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测试方法相比较,网络测试在心理健康测试过程、测试主体、测试模式、测试方法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心理健康测试过程的自主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活动,主要发生在特定的大学生群体,强调测试主体(党政下团和院系)搜集获取测试客体(大学生)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客体信息的认识、分析,得出评价结论,最后把测试结论反馈给客体和心理测试管理部门,进而达到对测试客体的调节和控制。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心理健康测试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界限,它视网络为一个大的超越了时空差别和界限的单位、环境。借助网络强大的技术优势,测试者再也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搜集获取测试对象的相关信息,网络上的测试者可以在本人或测试对象认为合适的时空进行测试活动。网络上的心理健康测试活动,在虚拟化的网络情境中,任何政工部门和干部在占有测试信息的情况下,都可以成为测试者,测试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互联网的多媒体终端进行测试活动,即可以跨空间测试。测试一作不再意味着必须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具有很大的自土性。

    (二)心理健康浏试主体的多样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对象,对测试主客体的限定过于严格,担当测试主体任务的多为教育行政部门或思想教育管理部门,整个测试过程主要以测试主体为主导,客体对于测试过程没有发言权,测试信息的传递也只能是一种“上对下”的“对话式”传递或“少对多”的“独白式”传递。这些测试主体所作的“自我测试”或“主管部门测试”都难以排除主观片面的干扰,很难发挥独立的测试职能。而网络的一个重妥特征是互通性。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可以把主体和客体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测试机构之间、测试主客体之间的互通作用,使心理健康测试得以优质高效、无时空限制地进行。因而为测试主客体提供了一个“互通式”的测试作平台及环境,更易于被客体所接受,更易于主客体在不见面时交流。测试主体之间、测试主客体之间在网上就可以毫不犹豫地直接进行交流信息,这样就使得党政工团及院系、大学生本身作为心理健康测试主体,可以分别实施测试与自我测试。

    (三)心理健康测试模式的数字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信息,一般是通过对心理教育实践加以分析、总结和概括来获得,井以语言或文字材料的形式记录、储存着,以供分析和利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主体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各种数据,并以软盘、光盘、网页等多种形式保存。数字化的测试信息具有一下优点:1.快捷的信息传递。巨大的速度优势,是网络技术最重要的特征。测试信息数字化,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测试信息的时效性;2.多样的信息传播形式。网络测试信息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于一体,生动形象逼真,信息通过多媒体一览无余;3.巨大的信息容量。网络信息容量之大,是任何传统测试载体都无法比拟的;4.便利的信息共享性。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查阅所需要的测试信息,上网还可以随时查阅网络上的相关测试信息数据库。

    (四)心理健康测试方法的智能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一般采用实地考察的方法,通过钡(试者观察、问卷、量表等综合手段,搜集测试对象的信息,对心理健康测试做出定性定量的结论。而网络测试借助网络的技术优势,测试者可以运用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综合心理信息数据库、多媒体终端等智能化测试工具,改进心理健康测试的传统测试方式,如人工统计、追踪调青、计算等,使心理健康测试活动更趋于灵活多样、便利快捷。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试的不利影响因素

    目前,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正在逐步发展,但是,许多不利因素也阻碍着心理健康网络测试作的发展。

    (一)网络技术发展时间较短,其本身还存在着许多技术缺陷与不完善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网络自由问题、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

    1,网络自由问题、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由于现有的网络技术还不能做到切实有效地保护使用者的隐私和秘密,同时,网络病毒和黑客随时都有可能破坏测试者所使用的电脑和网络测试资源,使测试者在使用网络进行测试活动时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也就使得心理测试更多地受制于网络技术条件和手段。

    2.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网络的泛应用,为心理健康测试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成为心理健康测试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对于心理健康测试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网络提供的这些庞杂多样的信息,既有测试:作所需要的正确有效的信息,也有不少是与测试作无关甚至是对测试活动起着反作用的信息。这些问题的克服与解决,都要依靠网络技术手段的提高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措施的配合。

    (二)目前还没有完善的规则条例来充分规范网络行为

    笔者认为,最土要的问题就是网络道德与网络人际关系问题和网络知识产权问题。

    1.网络道德与网络人际关系问题。网络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而加快心理健康测试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但由于现在还缺乏统一的网络道德规范来处理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及由此引起的各种问题,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心理健康测试者错误使用测试信息以及测试对象提供虚假信息而导致测试不公正现象的存在。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测试主客体双方,要正确处理网络中的人际关系,要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培养健康的网络人格。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篇7

主题词:普通话计算机辅助变革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部分,是使国家有关政策落到实处,使推普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当今我们已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在普通话培训和测试中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实现机辅测试,已成为时代刻不容缓的趋势。

一、机辅测试的测试对象分析

1、受测对象在机辅测试中的心理优势

普通话水平测试离不开培训,培训离不开对受测对象的了解。

我校即将接受测试的学生是中职学生,他们目前的特点是年纪小,文化基础和心理素质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层次和认知能力不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本身就比较低弱,语文教学中又多少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所以学生“说”的能力也就不容乐观。在以往的测试中,由于紧张造成的失误屡见不鲜,面红耳赤、声音颤抖、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声若游丝、望文生义、一言不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紧张是与学生本身的文化与心理素质息息相关的,也与他们了解的人工测试实景有关。确实如此,在测试中,测试工作本身要求测试员公正、严肃、认真,测试员往往是连续测试,疲劳应战,因此有的只动手不抬头,有的面无表情、冷若冰霜,在无形中给待测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对于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更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自卑畏惧或准备不足――表现失常,接连出错――更加紧张害怕――一反常态、超出掌控。在实现机辅测试后,待测者不再面对测试员,而只是在计算机上完成测试,在测试培训时就测试心理这一点就给学生吃了定心丸,面对计算机,不再手足无措,过程可由自己掌控,受测角色意识不再那样强烈,表现是否优良可暂时不放在心上,不必顾忌测试老师眼光的注视等,就成了机辅测试在学生心理上的优势,因此在机辅测试的教学培训时,可向学生强调这一点,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他们感同身受,让他们能够放下心,放得开,释放压力,调整状态,发挥水平,展现自我。所以机辅测试的手段是消解受测对象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紧张情绪的一剂良药。

2、受测对象在机辅测试中的成就感

现在的年轻一代,从小就接触和精通计算计和网络,有的甚至可以用行家和高手来形容,面对计算机,他们觉得亲切和放松,到了机房都很兴奋,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考试带来的压力。而且人总是希望被重视、被认同的,希望人们能够关注自己身上一点一滴的变化和进步。人工测试时,由于人力物力所限,培训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都进行模拟测试,因此有的孩子不免产生了被忽视的感受,进而影响培训的效果,而机辅测试,在机房进行上机培训时,增加了人工测试所无法实现的考前模拟测试,教师以身作则,示范模拟,学生观察学习,亲身尝试,教师与学生更容易沟通,也消除了测试的神秘感与陌生感。计算机可指出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等级,所以在普通话培训时,可采用对比的具体操作方法,培训前学生上机摸底,明确等级,培训后再次上机模拟定级,形成对比,教师记录下来,逐一点评,这对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有了进步无疑是一种激励,得到肯定无疑是一种鼓舞,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成就感和认同感也是消除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隔膜和畏惧的心理良药。

二、机辅测试培训方式的变革

在普通话培训过程中,我校采用的是教师授课法,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学生会对教师的发音方法进行模仿,教师无形中将自己不敏感的缺陷也倾囊相授而毫无知觉。机辅测试时,计算机与授课教师的的评分标准有时不甚一致,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方法是在普通话培训中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标准的普通话展示给学生,将普通话的标准引入课堂。

1、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普通话的培训与测试可以说是“实践出真知”,教师的示范与提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学生真正的掌握和体会大部分靠课后时间,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成为每一位培训教师思考的问题。如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就能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如关于普通话发音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步骤是教师示范,学生靠观察和揣摩教师的语音来模仿,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也不能保证教师的发音完全标准,花费时间长,自省程度差,修改效果不佳。如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普通话语音教学,将声音、图像、视频、文字融为一体,讲授语音理论,使学生了解发音的条件、部位、方法等,效果明显。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第一题单音节字词和第二题多音节词语,学生读错时,自己有觉察,教师也能及时提点,但语音的缺陷,学生是不了解的、无知觉的,由于发音部位的偏差,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错误,导致缺陷的连连出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音频录音,学生可在视窗中看到自己的声波曲线,与标准普通话的声波曲线一一对比,何处失误尽显无疑。在学生感觉最难得第四题说话中,也可以音频录音,对重点部位进行剪裁,从语音面貌、词汇语法、流畅程度等角度重点分析,这样既比教师干巴枯燥、抽象的讲解直观、生动,又具有针对性。讲解机辅测试中“离题”和“雷同”的评判原则时,只靠教师口头举例缺少说服力,使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若干错误明显的例子,他们不但直观形象地了解了什么样的是离题,什么样的是雷同,什么样的是离题加雷同,也能引以为戒。

2、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语言理论是枯燥的,但语言本身又是魅力无穷的,如何让学生在普通话的学习中体会到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和奥妙无穷,既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也是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之一。在普通话培训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测试成绩的前提。中职学生年级较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他们生活阅历浅、语言表达能力差等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叙述和单向传输,无法满足对普通话的深层融入,这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的进程和效果。如能在教学中加入直观教学演示的运用,增强趣味性,向电子游戏借鉴游戏环节,寓教于乐,能够拉近学生与抽象知识间的距离,代替了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篇8

论文关键词:语言测试理论,大学英语测试,信度,效度

 

1.引言

现代语言测试(1anguagetesting,Lt)是随着20世纪初教育测量学的独立与发展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它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英语语言测试是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测试作为外语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在形成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过程中必不可少。

2.语言测试的发展历程

2.1前科学语言测试或传统语言测试阶段

目前把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语言测试统称为前科学语言测试。把语言看作一门知识,是这个时期外语教学和测试体系的语言观的内涵。在这个时期,语言教师只是把语言作为一门包括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语音知识的符号体系去教。测试中对技巧、技能的考查没有量度依据,测试结果主要依据教师的主观判断。

2.2心理测量一结构主义语言测试或现代语言测试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后,以Bloomfield为首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第一次提出了语言是一套形式结构,是一套习惯。而以Skinner为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语言行为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过程。在语言测试方法上结合了当时心理语言学中的心理测量学,从而形成了心理测量学—结构主义语言测试。著名的语言测试权威Lado在《语言测试》一书中强调采用分离性题型,信度较高。但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却没有关注效度问题。

2.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或后现代语言测试阶段

1956年Chomsky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概念。1972年,社会语言学家Hymes又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强调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在决定语言测试范围和效度的语言能力假说中,最重要的就是L.F.Bachman提出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信度,他认为交际语言能力包括以下三个部分: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此时的语言测试由第二阶段的一味追求测试的信度转向信度与效度的综合考虑,并趋向更高的信度和效度。

3.大学英语测试中的信度与效度

3.1信度(reliability)

信度信度可以被定义为一致性(consistency)。从理论上来讲,如果一个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的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同组学生施考多少次,学生各次的考试成绩都应该一致。它体现了分数与试题,试题与应试者之间的关系,它受试题质量、考试组织、试卷评判等因素影响。换句话说,有信度的试题应在任何时间、地点下通过测试都能够得到一致的结果。

3.2效度(validity)

效度就是考试达到其预期测试意图的程度。也就是说,考试是否测量了它所想要测量的东西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效度是一种相关性,用以表明测试与测试目标的关联程度;也是一项考试的核心问题。如果一项考试信度很高,但并没有考到应考的内容,这样的考试效度就不高。效度是与某一特定目的相联系的,这是效度的一个基本属性。

3.3.确保测试信度、效度,完善大学英语测试

信度和效度是衡量一份考卷的重要标尺。如前文所述,效度是考试达到其预期测试意图的程度。因此,要保证考试内容和考试目的一致和样本的充足性(覆盖面)。同时还要保证测试有的放矢。如对于即将从事商业活动的被测试者,我们想通过阅读测试来预测考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否胜任,那么该阅读考试的材料应主要与商务活动有关,如广告、信函、会议纪要等。这样的材料选择才能体现出被测试者未来的语言交际需求,测试得出的分数才具有更好的效度。又如单元测试就要考核本单元的主题基本单元中的重点知识信息;口语测试就是要考核学生的口语水平及如何控制话题、如何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而不要把口语测试变相演变成阅读或写作能力的测试。像这样测试行为比较具体,其欠缺的却是作为抽样的外推性,信度也就难以落实。但是,并不是说主观性测试就一定没有信度,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提高评分信度。

一般来说,与主观题型相比,客观多项选择题型因其衡量标准明确,评分标准较客观而信度较高。而且测试题量越大信度,信度就越高,同时作为考试结果的分数要有一定的离散度,要呈中间大,两头小的iF态分布。要达到这个要求,就意味着试卷的区分度要高,能将各种不同水平层次的应试者区分开来。同时,提高考试信度还要避免考点二次出现的现象。如2008年6月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中1题如下:

mostoftheretiredpeoplearehappy____theiquietlifeinthecountryside.

a.toB.ofC.withD.on

此题考察了behappywithsth.这一固定搭配,但接下来在task3阅读部分第4段中开头有这样一句话:althoughihavebeenveryhappywithmpresentemployerandcolleagues,…那么之前对此题所考查结构掌握不好的学生在阅读部分看到了答案,这道题目也就失去了其测试信度。因此,出完考卷后还要再三审读,以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

信度和效度的基本关系是相互依存,却又互相排斥。信度是保证效度的基础,而撇开效度只谈信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教师要掌握好测试信度和效度的关系,实属不易。所以在出题时尤其要平衡二者关系,完善英语测试。

[参考文献]

[1]李清华.外语测试:历史、现状与展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

[2]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篇9

论文关键词测谎刑事诉讼证据侦查

一、测谎的概念

测谎,是一种通过人的生理语言来判断其罪责的行为测试技术。它实质上是一种利用心理学方法来分析司法的活动。19世纪龙勃罗梭就曾利用犯罪嫌疑人脉搏的变化来识别谎言。现代意义的测谎则利用测谎仪进行,其首先诞生于1921年的美国。测谎仪又称之为“多道心理测试仪”,是一种机器,本身并不能判断真假,而只是记录人体生理指数的变化,本文为便于叙述,仍依习惯称其为测谎仪。

测谎仪使用,即测谎的过程分为三步。首先,进行测前谈话,测试人员会将测试尽可能的描述成一个中立、科学的过程,会缓和测试的氛围,减小被测试人员的压力;同时将测谎仪联接到被测试者身上。其次,进行正式的测试,即提出一些问题,让受测试者进行回答,并同步记录被测试者生理指数的变化。最后,测试后的审讯,即在测试后,根据测谎仪反映的结果提出测谎意见,说明其是否通过测试;主要目的是使得没通过测试的人员认识到其谎言已被识破,促使其尽快招供。

1993年美国的达伯特判例(daubertv.merrelldowpharmacenticals.inc),联邦最高法院对科学证据的判断以“综合观察”标准取代了20年代确立的“普遍接受”标准。依新标准,对科学证据的采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新的科技是否得到了检验;(2)科技原理是否已经公开出版或已经由相关同行进行过评论;(3)新科技的错误率是否已经知晓,并且该科技方法是否有规范的操作标准;(4)新科技是否已经被普遍接受。新科技证据只要具备上述因素之一,则其可被陪审团自由裁量。本判例实际上认可了测谎意见作为证据的使用。这也是国内学界支持将测谎意见作为证据使用的理由之一,不过他们似乎忽视了美国仍有许多州对其持否定态度,美国学界对其的反思之声。

二、美国对测谎制度的反思

达伯特判例未能消除人们的反对。部分学者甚至称测谎技术为垃圾科学,认为其与所罗门之剑的科学性差不了多少。究其反对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理论上,至今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人类说谎在生理上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即人类生理状况指数与是否说谎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就对测谎意见产生的前提产生了疑问。认为说谎与生理指数变化有关联只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学说,而无科学的依据。现实中,不仅某些累犯、惯犯说谎时其生理指数变化不大,一些经过练习的受测试者也能顺利的通过测试。

其次,测谎技术仍有缺陷,不能准确区分谎言者与无辜者。目前美国主要的测谎技术分为四种:一是rit技术(relevant-irrelevanttest),即通过让被测试者回答与案件相关问题及与案件无关问题,并对其进行对比,若二者反映的生理变化不大,则认为其没有说谎,反之则认为其说慌;由于引起生理指数变化的原因很多,虽然很多有罪的人很难通过测试,但很多无辜者也很难通过此项测试。二是cqt技术(control(comparison)question),即不是与无关问题做对比,而是与那些容易说谎的问题即控制性问题进行比对,例如“你从小到大有没有干过坏事?”的问题,此类问题会使无辜者与有罪者都产生紧张焦虑情绪,虽二者均可能说谎,其具体的图谱可能会有一定的区别;但若二者都做肯定回答时,则不能区分。三、cqt的改进技术——dlt技术(directedlietest)即诱导说谎术。是指出现上文所述情况后,测试人员会继续追问干过的坏事的具体情况,即认为说谎者为了保持回答的一致性,其后的回答多会显得更加小心,而测试人员可由此判断其在其他问题上是否说谎。四是gkt技术(guiltyknowledgetests)即非直接测真技术。它是通过测试被测试者是否知晓未被公开的案件信息来确定其是否为嫌疑人,即认为有罪者在有关案件细节信息的询问中,其心理的波动大;但是很多时候无辜者在审讯中已经接收到审讯者传来的有关案件的情况。因此上述四种技术都会产生不能辨别的情况。

再次,实践中缺乏可信的错误率。对其错误率的统计大多相差悬殊。例如: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认为cqt技术对于无罪情况的正确率在97%,针对有罪情况的准确率在98%;而在1998年,莱肯的研究中,测谎意见的准确率只有60-70%之间。探究其差距,大多因以下原因造成:一是有的测试统计是实验性的,有的则是在司法实践中的;二是进行测试的人员以及采用的测试技术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其错误率的大小现今也没有权威的答案。

第四,与其说测谎意见是科学机器的测试结果,不如称其为一种人的经验产物。首先,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的谈话水平能够影响测试的效果,例如是否能用恰当的语气对话,是否较好的编写了测试问题,测试环节是否有引诱的成分等;其次,测试结束之后,由于记录下的生理指数图谱本身并不能反映被测试者是否说谎,因此测试人员能否对其的变化进行恰当分析对测试的结果有重大的影响。

第五,反对者认为测试行为只是警察在经历因“三级审讯”导致的广泛批评之后,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试图以一种权威且神秘的方式来营造审讯的过程。现代科学技术使得测谎活动有理论的基石,并赋予其高度的可信性;神秘的测试方式也拉开其与公众的距离,隔绝了外界对其进行监督,使其审讯能在警方的控制下进行。而某些对于测试意见的故意隐瞒(对通过测试的人员说其没有通过测试,促使其“招供”)又说明使用测谎的目的不在于消除嫌疑人的作案嫌疑,而在于使嫌疑人形成一种心理的压力,以便更好的获取口供。

三、中国测谎制度的不足

现行有效的1999年最高检对四川省检察院《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意见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中认为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意见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鉴定意见不同,检察院办理案件,虽可以使用其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其作为证据使用。近年来由于国内舆论对刑讯逼供进行谴责的压力,实务界又开始对测谎产生浓烈的兴趣。不过中国的测谎制度除上述美国学界对其怀疑之处外,还有很多自身的问题亟待处理。

其一,测谎还未形成如dna检测一样统一的、标准化的技术操作规范。具体表现在:对于采用哪种测谎技术并没有形成统一,对各技术的缺陷也较少研究,对各技术相结合是否会产生新的矛盾及如何化解也未深入分析;同时,测试问题如何编写也无规范,目前多是抄袭他国模版,且因翻译问题,实践中易造成让被测试者不知所云,影响测谎的进程及效果。

其二,我国进行测谎没有相应的法律程序规则。美国测谎进行遵循自愿原则和严格限制原则。自愿原则是指对测谎的是否进行由被测试者自行选择;在测试过程中,被测试者可以随时提出中止。测谎又被称之为“心理上的三级审讯”,因为它不可避免的会给被测试者带来心理的压力,可能使得被测试者在心理强制的作用下作出不利于己的供述,因而自愿原则有助于保障被测试者的权益。严格限制原则是指对被测试的对象、测试的内容有限制。前者是指测试不能对有心脏病、精神病或醉酒等人进行,以保障测试的准确性及被测试者的安全;后者是指询问的内容虽可无关案件事实,但不可涉及他人隐私、商业秘密等,以保证有关信息不被泄露。相反我国的被测试人员无自愿选择权,在杜培武案件中,由于其不配合,测谎人员还打了他两个耳光,然后对其进行强制测试,其后错误的测谎意见也可能与被测试者的不自愿配合有关;同时我国目前对于测试的对象及内容也无相应的法律规范。

其三,正如前文所述,测谎实验中有“三分仪器、七分人”的说法,即测试人员对于测试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测谎实验本身横跨法学、心理学、生理学等领域,因此对于测谎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美国就有专门的培训机构,测慌人员也至少要接受6个月的专业培训,而且要在专家指导下实习150例测谎之后,才能获得测谎专业证书;而我国目前对其人员的行业资格、培训要求均无规范,虽然我国的心理测试技术研习班至今已开办12期,但每期也只是约10天左右的学习,因而测试人员很难达到较高水平,其测试水平也差次不齐。2001年曝光的安徽刘明和冤案中(1996年安徽省陶子玉被害,刘明和被控杀人,其后的五年中,刘明和两次被判无期徒刑,直到2001年4月安徽省高院才做出无罪的终审判决),期间对刘明和进行测谎的人员也恰是对杜培武测谎的人员,而测试结果也不成功。

另外现有的测谎人员多为公安、检察机关的人员,而非独立的第三方,而这些机关在诉讼中的地位也就决定其在测试中不可能完全中立、公正,反而会引诱被测试者回答或故意隐瞒测试结果。因此若将测谎意见作为证据使用,不利于被告人权利的保障。

最后,诚如前文所述由于测谎实验横跨多领域,而目前很少有人对其充分理解,跨领域的学术研究也不足,多为各领域专家各说各的话语。因而若将其作为证据在法庭使用,可能会导致测谎意见披着一张“科学”的威权外衣而很难受到辩方的充分质证,从而导致刑诉法证明体系的混乱。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篇10

关键词:美术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教育对策

浙江省金华市第八中学美术班创建10余年,肩负着向高校输送合格美术人才的光荣职责,由于每年艺术类高考成绩优秀,向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高等学府输送了不少合格新生,在金华市享有很高的美誉度。与普通班不同,美术班几乎每天下午都要进行专业练习,因此,尽管高考对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美术班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样很大。由于基础关系,他们文化课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他们接触时尚较多,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打扮也更时髦;他们个性强,自制能力较弱,内心也比较脆弱,容易迷失自我,平时积蓄内心深处的一些不良情绪容易爆发,个别同学行为偏激,心理存在着严重缺陷。为此,对我校美术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困扰美术班学生的问题很多,心理健康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帮助美术班学生健康成长?本文调查分析了美术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了教育对策。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美术班学生。对我校美术班学生(包括曙光分部)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发156份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内容调查问卷表,共60项,实际收回有效心理测试表和调查问卷150份,5份无效,1份未交。调查结果显示,美术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2)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p

二、结果

1.样本评定结果总体状况及分析

表1数据告诉我们,美术班学生总体上是健康的,表现出的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当今美术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问题不少,美术班学生不同因子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被试个体的研究结果及分析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共60项,分为10个因子,各因子所包括的项目即表现出来的症状见表1和表2,如果把“很轻”程度和“中等”程度称为该因子有心理问题,“偏重”程度表示该因子心理障碍,“严重”程度表示该因子心理疾病,那么没有心理问题学生平均占35.27%,存在轻度以上问题的学生平均占49.92%,总均分≥2分的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平均占10.87%,总均分≥3分的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平均占3.94%,有个别学生心理问题非常严重,到了逃学、出走的地步,甚至出现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事实上,从收回的150份有效测试表中,经查没有一位学生90个选择题中都是选“没有”选项的。由此可见,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症状和程度不同而已。在情绪不稳定测试的因子中,有57.4%的美术班学生6个因子中至少一个因子≥2分,即有各种轻度的不良反应,其中,有30.7%的美术班学生至少一个因子≥3分,即可能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问题;4.6%的被测试者有6项以上(包括6项)因子得分≥5,说明这些被测试者的因子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症状,可以肯定他们存在心理疾病了,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对老师和同学以及父母的情绪极其不稳定,学习忽高忽低。在学习压力项目的测试中,41.4%的美术班学生至少一个因子≥2分,其中22.7%感到学习负担过重,讨厌作业、讨厌上学,存在害怕和讨厌考试等学习方式不适应的问题。在心理不平衡测试项目中,有32%的受试者至少有一个因子≥2分,其中有16%≥3分,这些都反映受试者感到老师和父母对自己不公平、对同学比自己成绩好难过和不服气等。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差异悬殊,并由此受到任课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器重程度不同而引起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存有嫉妒心理,并因此而引起心理不平衡和情绪不稳定、抑郁、自卑、逆反、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症状。在人际关系紧张测试项目中,有48%的美术班学生至少有一个因子≥2分,其中≥3分的有26%,反映了这些学生感情容易受到别人的伤害,别人不能理解自己,对自己不友好,对别人求全责备;有10%的受测试者至少有一个因子≥5分,显示人际关系紧张。在敌对项目测试中,有39.3%的受试者在6个因子中至少有一个≥2分,10%有一个因子≥5分,反映受试者控制不住自己脾气,经常与别人争论,容易激动,有摔东西的冲动等人际关系不适应现象。在焦虑项目测试中,有41.3%的受试者在6个因子中有一个因子超过2分,其中有一个因子超过3分的占29.3%,超过5分的有14.7%,反映出受试者感到紧张,心神不定,无缘无故地害怕,心里烦躁,心里不踏实等。在抑郁项目测试中,有52.6%受试者至少有一项超过2分,其中33.3%有一项超过3分,反映受试者感到生活单调,感到自己没有前途,容易哭泣,责备自己,无精打采等;有16.7%的测试者有一项超过5分,表明该因子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对异性产生好感测试中,有53.3%的测试者6项因子有一项超过2分,有33.3%至少有一项超过3分,显示美术班学生对异性开始好奇,有16.7%受测试者有恋爱倾向。在强迫症状测试中,34%至少有一项因子超过2分,16%有一项因子超过3分,反映受试者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反复数数,总在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总害怕考试成绩不好等,缺少自信。在逆反症状项目测试中,76%的受试者至少有一项因子超过2分,其中有64.7%有一项因子超过3分,9.3%有一项因子超过5分,表明该因子对立和偏激心理严重,对家长和老师表现出感情疏远,关系僵化,认为自己受到他们的不公正对待,从而对压在身上的一些“负担”进行自我解压,达到反叛目的。

三、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