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十篇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十篇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0:22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要素应然把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对于文本而言,就是建立在一种解读基础之上的价值与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应用;对于编者而言,就是实践和实现其编辑意图的语文实践活动;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一种依托文本、挖掘文本并实现其文本价值和编者意图的实践途径;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成长。

【文本语段】

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海伦·凯勒》

【教学片段】

师:自读第四自然段,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读思考,并作有关圈画。)

生:我读出了一个勤奋、好学的海伦。可以从“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这句中的“拼命摸读”“不停地”体会出来。

生:我还感受到一个不怕苦的、与命运进行不屈抗争的海伦。“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这里的“都”“摸出了血”我感受到了海伦的刻苦用功、不屈不挠。

生:我还看到了一个热爱学习的海伦。这里有这样的一句:“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师: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不分昼夜”一词,说明海伦没日没夜地学习,时间很长。这里还运用了比喻的写法:一是把海伦比作了海绵;一是把她学习知识说成像海绵吸水一样。海伦是多么热爱学习,多么渴望知识啊!

师:理解得很深刻。注意文中把海伦比作了怎样的海绵?

生:比作了“干燥”的海绵。

师:从“干燥”一词,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生:干燥的海绵,吸水又快又多,可以比喻海伦学习知识又快又多,突出了海伦是非常地渴望知识!

师:你理解得透彻,非常好!

生:还有一个比喻——“知识的甘霖”,“甘霖”就是久旱以后所下的雨,而“甘”就是甜的意思,我感觉海伦学习知识时心里的感觉是甜的。

生:应该是虽苦犹甜!

师:很对!你能够联系刚才所学的进行综合理解,说明你很会倾听和归纳。那么这里的“吮吸”这一个动作,大家看到过吗?

生:就是婴儿吃奶时的动作。

师:对啊!同学们,海伦是多么顽强,多么渴望着知识啊,她就像一个婴儿渴望着乳汁一样!她不管多难、多累,不分昼夜地学习,与命运抗争。就这样她学会了、学到了许多知识。如——(导读出“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课件同步出示“泥土”“种子”“说话”三词所在的语句。)

师:“学会了用手指‘说话’”中的引号怎么理解呢?

……

师:请大家留意书上的这幅插图,你能读出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了海伦正在拼命地摸读盲文,是那样地如饥似渴,是那样地艰难而又快乐!

生:她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生:海伦就这样不分昼夜地学习,忘记了一切,终于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

……

师:是呀!此情此景,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吧!

(学生先自由练读再指读、齐读。)

师:你是带着怎样的语调或情感来读的?

生:赞美、钦佩。

生:既要读出赞叹,又要读出艰难与不容易。

师:很好!同学们,这一小节,你读出了什么呢?

这一个阅读教学的对话案例,就是结合具体的语境,抓住语段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咬嚼品析,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出了这样的海伦:对学习专注、勤奋,对知识的渴望,对命运不屈抗争。

细细剖析这一对话过程,就会发现它将这些应然把握的对话要素,进行了精彩的演绎——

话题。即对话的话题。上述案例中,教师以这样的一个话题“自读第四自然段,你读出了什么?”基本统领了这一语段的教学对话。细思量,此话题不仅包含了文后练习题“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也蕴含着写人类叙事性文本这类文体的要点、规律性的问题策略方面的话题:这里写到了哪些人?她们分别是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阅读教学对话话题明确、恰当,不仅可以避免对话中的盲目性,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协调和统帅教学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使之发挥出最佳的整体效能的聚合功能。

语境。简言之,就是语言环境或语言意境。在我们阅读教学的对话中,它往往以“前文、下文”“上下文”“这里或这处”等多种不同的说法出现。上述的对话案例,教师结合了具体的语境,抓住语段中的重点词“不分昼夜”“拼命摸读”“不停地书写”“如饥似渴”“摸出了血”“这样地”“就这样”以及文本中的比喻“知识的甘霖”“干燥的海绵”等,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海伦的精神品质。由此,我认为“语境”是教材文本的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在阅读教学的对话中,就要善于把握并利用好语境。

流程。流程,这里就是指阅读教学对话的操作程序,就是组成教学过程的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操作选择。我们看上述的整个对话过程,就是进行着这样的流程:师出示对话话题——学生个体自读思考并作有关圈画——学生小组简要交流——师生展开阅读对话。它承载的是一项项具体的教学任务,指向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它也是一种策略,其中蕴含着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并有序列有章法地物化为我们的一次次教学行动,从而实现着我们的教学目标。

品词析句。品词析句,是进行阅读教学对话的一种有效策略。在学生、教师共同走进文本的过程中,文本里那些字词句的意思、情感、意境乃至写法等等,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咬嚼、品析那些富有意义的字词、段落、篇章后才能体会到文本向读者所想要表达的“无限多未说的东西”的。

编选意图。请看上述教学片段里的有关插图的教学对话:

师:请大家留意书上的这幅插图,你能读出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了海伦正在拼命地摸读盲文,是那样地如饥似渴,是那样地艰难而又快乐!

……

这样对文本插图的感悟和理解的对话,就是一个教师准确地把握并落实了编者编选教材的意图的典型案例。我想在阅读教学的对话里就应该领会教材编者对教材的编选意图——

一是领会选文的类型和作用。(1)定篇:将原汁原味的经典作品编入教科书并成为该部分教材的核心。(2)例文:文本的某些共同法则和共同样式的例证。学习例文,可以从中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和言语规范。(3)样本:学生历练读写方法,形成熟练技能的依托,是学生言语实践的凭借。(4)用件:学生从中获取知识、资料和信息,扩大视野的材料。

二是把握教材文本编辑的体例。编选的意图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方向和进程。

三是研究教材文本编辑的方法。一般可以从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等方面着手探究。

【参考文献】

[1]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篇2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市民”成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阶层,当代最重要的“说书人”电视剧也迅速把眼光对准了“市民阶层”,本文探讨当代市民剧“世俗神话”的建构与瓦解历程,并考察当代市民剧“世俗叙述”变迁背后的深层社会背景。

一、社会转型与“市民剧”的兴起

18世纪随着城市资产阶级的兴起,西方出现了大量反映中、底层市民生活的戏剧,这些戏剧被狄德罗、莱辛等人称为“市民剧”,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资产阶级“市民剧”的典范,剧中的主要人物多不再是英雄,而是小市民。借用18世纪“市民剧”的概念,我们讨论的是《渴望》、《牵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和《金婚》这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类电视剧,这些电视剧擅长描绘城市中下阶层的日常生活,讲述小市民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生活理想,可以称为当代中国的“市民剧”。

“市民剧”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可以说是我国社会变迁的一种产物,同时也是对“现代化”宏大叙事的一种反思。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以“现代化”的名义将中国带入了一个“新世界”,改革和发展是社会的主题,在“现代化”大叙事的前提之下,整个80年代显示出了一股理想主义的色彩,仿佛随着“现代化”,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人民会越来越幸福。事实上,改革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社会迅速发展,但改革也引发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物价飞涨,各种社会问题开始暴露,城市底层市民的生活日益困顿,1988年甚至成为1950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幅度最大,通货膨胀最明显的一年,这一年上海、贵州和云南等地都出现了“抢购潮”。[1]“现代化”没有带来一切,让所有人都得到幸福,相反,“现代化”把大部分人抛入到一个拜物的欲望世界中,于是繁华的城市风景和丰富的物质文明,倒成为“烦恼人生”的根源。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目标开始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民众,甚至连精英阶层也开始对“现代化”的宏大叙事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怀疑,转而关注日常生活和小人物的命运,日常和底层生活成了社会关注的中心话题。例如代表着精英阶层的一份文学杂志《上海文学》在1987年第6期就发表了这样的“编者的话”: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作者关心自己周围的日常生活:工厂班组会上的争论,乡镇企业里穿梭往来的经济联系……[2]

编者号召作家们更多地关注城市的“日常生活”,实际上说明了先前的大部分作家对于底层和日常生活的忽视。于是,以《钟山》、《上海文学》为代表的文学杂志上,出现了《不谈爱情》、《风景》、《机关轶事》和《一地鸡毛》等反映城市底层生活的“市民故事”,这批作品后来被称为“新写实主义”。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化的热潮,市民阶层迅速扩张。1995年的《上海文学》连续好几期都刊登了“城市化与转型期文学”的专题讨论,学者邹平、张同安、杨杨、杨文虎热烈地讨论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第12期的《上海文学》提出了“让文学吸引市民”的口号,这份杂志的“编者”敏锐地感受到了“市民阶层”的迅速扩张:“或先或后更新了自己的生存状态与价值观念的那一个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正在逐步覆盖我国的城乡,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中西部内陆地区。”[3]新写实主义的代表池莉则在《我坦率说》一文中,把一切劳动者都看作是“小市民”,足见这个阶层的壮大:

……“印家厚”是小市民,知识分子“庄建非”也是小市民,我也是小市民。在如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家全都是普通劳动者。我自称为小市民,丝毫没自嘲的意思,更没有自贬的意思。今天这个“小市民”不是从前概念中的“市井小民”之流,而是普通一市民,就像我许多小说中的人物一样。[4]

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大众媒体电视,其实也已把镜头对准了“市民阶层”,1987年江苏电视台就不失时机地拍摄了一部百集电视系列剧《秦淮人家》,这部电视剧不再把目光仅盯着乔光朴之类雄才大略的“改革家”,而是把镜头对准江南传统民居中的普通小市民,描绘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并通过小市民的“日常故事”,展现社会的深刻变化,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市民剧”。

而1990年由鲁晓威、赵宝刚导演的《渴望》,更是引发了“市民剧”的热潮,据说“许多城市在该剧播出时间内,街上行人稀少,影院门可罗雀;有的工厂因为职工要回家看《渴望》,厂方竟改变了作息时间”,[5]可见这部电视剧反响之大。《渴望》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改变了影视剧一贯的“宏大叙事”思维,将目光投射到“小市民”,尽管它也涉及到政治和改革大主题,但真正关注的是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批评知识分子,强调小市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合理性是这个连续剧的核心主题。随着《渴望》的热播,“市民剧”在我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深受城市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类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国式离婚》、《金婚》更是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电视剧收播热潮。

二、“刘惠芳神话”

满怀革命理想、政治情怀和启蒙精神的绝大部分作品对市民世界、日常生活持否定态度,在那里,小市民的“日常生活”被认为是一个需要批判和超越的对象。但是,当代“市民剧”就是要摆脱“改革开放”初期以民族政治、英雄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宏大叙事”,转而描绘以市民阶层为主的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渴望》(1990)这部早期的“市民剧”塑造了刘惠芳这样一个“完美市民”,从而建构了一个“世俗神话”:普通的小市民虽然社会地位卑微,但他们忠孝仁义,纯朴善良,维护着社会的道德秩序,而与之相反的是,尽管知识分子拥有较高的文化资本,在个人操守和道德品质上还比不上“小市民”。

刘惠芳这位出身胡同的小市民,虽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但她勤劳善良,并以此赢得了知识分子王沪生的心,他们终于走到一起,成立了一个美满家庭。但王沪生的姐姐亚茹却认为自己家庭知识分子阶层,高于小市民阶层,她处处看不起“小市民”刘惠芳,批评自己的同事朋友“天天混在小市民堆里”,还想尽种种办法让弟弟王沪生离开这个“小市民”,最终导致了刘惠芳与王沪生离了婚。与刘惠芳一样,故事中另一位男主人公宋大成,同样勤劳朴实,是一个“好市民”。他与知识分子王沪生形成了鲜明对照,尽管他与青梅竹马的刘惠芳没能结合,但他毫无怨言,始终如一地照顾惠芳全家,惠芳全家对他的感激就是让孩子称他为“大舅”。

“世俗神话”于是在一种符合传统的道德体系中建构起来,“好人”要善良、勤劳、衣着朴实,宋大成即使后来做了公司老板,西装革履,他还要向惠芳表白,这一切变化都是表面的,他和工厂的本质都没有变,宋大成还是那个朴实的宋大成,不会腐化堕落;相反,知识分子则自私、傲慢和西装革履,他们的道德令人担忧。刘惠芳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好人”,她是模范女性,具有完美的道德。她可以为捡来的孩子,牺牲家庭、工作,甚至生命,可他的丈夫却不理解,于是他们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冲突结果是“小市民”完全获得了胜利,事实真相暴露后,那些曾经瞧不起她的知识分子王亚茹,最终都被其善良所感动,纷纷良心发现,并通过实际行动向善良的小市民刘惠芳道歉。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同样塑造了一位“好市民”张大民,“他”曾在《渴望》中也露过脸。只不过张大民并不像刘惠芳那样沉默寡言,相反,他是一个很会耍嘴皮子的小市民,但他本质上却与宋大成一样,善良厚道,“四合院”中的脏活堆里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颇具戏剧的是,他也像宋大成一样爱上了青梅竹马的邻居云芳,云芳虽然喜欢他,却还是带了一个西装革履的“上海”男朋友进了家门,而电视剧借助于张大民的“目光”,嘲笑了这个不适应四合院的“西装男人”。正如张大民所料,云芳还是被这个外表光鲜,行为丑陋的上海男人抛弃,于是张大民又得到了云芳,过上了小市民的“幸福生活”。

《渴望》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两部较早的“市民剧”,正是用一种善恶分明的传统道德准则,建构了一个理想的“世俗神话”,安于现状、琐碎普通的市民生活被美化,刘惠芳等“小市民”虽然生活卑微,但他们勤劳朴实,勇于自我牺牲,在道德上值得称赞;王亚茹等人虽然拥有知识,富有教养,衣着体面和文质彬彬,但他们的道德却普遍不高,底层的生活世界也与知识分子所生活的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贫嘴张大民居住的四合院,虽然狭窄拥挤,肮脏杂乱,甚至被称为“大杂院”,但这个“大杂院”却热闹非常,富有人情味,而相比之下,知识分子王亚茹的家虽然宽敞、整洁,但显得冷冷清清。

然而,像罗兰巴特所言神话是一种讯息,是通过文字、照片、电影、报告和表演建构起来的一种传播体系。[6]当然,这一传播体系可以建立,也可以改变。《渴望》的“世俗神话”借助于电视媒介的传播创造出来,但也可以消失。“有些物体变成暂时性神话言谈的牺牲品,然后就消失了,其他的则取而代之,并且获得神话地位。”[7]“刘惠芳神话”只是一个通过电视媒介建构的“暂时性神话”,随着现实语境的变化,刘惠芳的小市民神话便在日益加深的社会道德危机中逐渐瓦解了。

三、“市民剧”的道德危机与认同困惑

其实,如果仔细考察《渴望》这样一部经典的“世俗神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俗神话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矛盾。尽管刘惠芬、宋大成和张大民都被塑造为“模范市民”,尤其是刘惠芳,她的完美德行感动了所有人,连知识分子最终都发出了忏悔,她的前夫王沪生还用下跪的方式,表达“内心忏悔”,但刘惠芳的道德真的是毫无瑕疵吗?

让我们再仔细审视一下媒介文本,《渴望》的前面几集其实是一个常见的三角恋爱故事模式,刘惠芳在青梅竹马的宋大成和王沪生之间徘徊,最终选择了王沪生,但作为一个勤劳善良的“好市民”,刘惠芳怎么舍弃青梅竹马又勤劳善良的宋大成呢?这一舍弃是否意味着刘惠芳对市民阶层的不满,所以她不愿意再嫁给自己的阶层。其次,作为一个“道德模范”,刘惠芳为了抚养捡来的孩子不顾家庭、丈夫,亲生孩子东东在电视剧中,跟她仿佛没有关系,这样的人怎么能做“道德模范”呢?尽管电视剧也提到过刘惠芳去王沪生家看东东,但似乎电视剧很少表现刘惠芳与东东之间的那种骨肉深情。

更值得玩味地是,刘惠芳为了照顾小芳,不但失去家庭,也失去了工作,那么她照顾小芳的经济来源在哪里?难道要由她年迈的母亲来承担?如果是由其母亲来承担,这显然是不道德的,怎么能将全部重担,让一位并没有经济能力的老人承担。可电视剧为了表现小市民的“美好道德”,却让刘家人倔强地拒绝别人提供的钱财。但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接连遭遇这样的生活变故,哪有大量钱财来治病呢?电视剧也提到了刘惠芳要回厂子工作,但却没有说明这是家庭需要,而是出于刘惠芳对工厂生活的眷恋,我想真正促使刘惠芳回工厂的原因应该是“经济贫困”。实际上,从第四十九集中刘大妈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无意识中透露了这个家庭窘迫的经济状况。

另外,电视剧所创造的“世俗神话”本身也是一种压抑机制,在这部歌颂“好人”的电视剧中,为了维护某种东西,所有人都显得很压抑,该说的话不说,想要的又不要。譬如王亚茹和罗岗后来仍然深爱对方却也不表达,宋大成喜欢刘惠芳也不表达,尤其是刘惠芳,在电视剧中她的大部分镜头都是低头沉默,或许恰恰是沉默才能更好地维护“道德模范”的光辉形象。总之,道德本身变成了一个压抑体制,结果在这部歌颂“好人”的“市民剧”中,很多时候,好人的行动与他们内心世界的真正想法并不一致。

同样,在《贫民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当张大民嘲弄了云芳的前男友“上海人”,如愿以偿地娶到了云芳,却不得不面对生活,窘迫的市民生活经常成为家庭和邻里矛盾的导火线,这部“市民剧”的开头便颇有意味,张大妈和李大妈在公共水龙头前聊天,提到了“上海”和“美国”,在她们眼里,“上海”和“美国”是不同于胡同的“新世界”,《渴望》中也提到了“美国”,尽管刘惠芳是“道德模范”,但小芳的治病还必须依赖“美国”,依赖王亚茹,东东的发展也依赖“美国”。正是在上海、美国这些“新世界”面前,知足常乐的“世俗神话”显得极不自信,张大民也只有在云芳被“上海人”抛弃后,才敢大胆地追求云芳。《渴望》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都提到了胡同即将被拆迁,这是否意味着知足常乐的“世俗神话”将要终结?

总之,随着社会转型,市民剧的“世俗神话”渐渐瓦解,刘慧芳式的“模范市民”不复存在。张大民虽然心地善良,但已不再像宋大成、刘惠芳那样少言寡语,而是有点“贫嘴”;在《编辑部的故事》中,几位年轻编辑心地也不错,但却公开提倡城市流行的“新时尚”,他们不愿意对事物作简单地“道德评判”。

而由陈道明和蒋雯丽主演的《中国式离婚》(2004)等一些市民剧,虽然像《渴望》一样,关注小市民生活,但这些市民剧的“道德观念”和“市民形象”有了更大变化。《中国式离婚》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本也是普通“小市民”,但女主人公林小枫不满于琐碎的“世俗生活”,大胆追求一种“世俗欲望”。显然,她不相信《渴望》那一套“世俗神话”,他们每天的争吵就是由柴米油盐引起,她逼迫丈夫宋建平离开医院,寻找更好的发展道路,结果林小枫如愿以偿,宋建平离开了沉闷的老医院,到私人医院工作,很快得到了重用,他的出色工作使其家庭摆脱了“小市民”世界,林小枫如愿以偿地跟小市民告别,过起了高档生活,然而,更大的道德和情感危机亦由此产生。

《双面胶》、《娘家婆家》等“市民剧”则更加赤裸地表达了“世俗欲望”,这里没有世俗神话,只有底层欲望。在这些电视剧中,大多“市民形象”很糟糕,粗俗势利,是彻底的“小市侩”,许多人毫无道德可言,她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普通的“市民家庭”因此也失去了《渴望》的那种朴实、温馨,人们被金钱、利益所诱惑,“日常家庭”变成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城市日常空间,甚至成为一个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战场”,背叛、逃离、偷情在这些“市民剧”中家常便饭,《渴望》所确立的“世俗神话”彻底破灭。

但2007年出品的《金婚》又回归了《渴望》的“世俗认同”,这部由郑晓龙导演,张国立、蒋雯丽主演的城市故事,电视剧用一种“历史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一对普通市民漫长的家庭生活和情感经历。当然,这不是“宏大历史”,而是日常生活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长卷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个城市的中心话题是吃饭、聊天、恋爱这些日常琐事。在《乔厂长上任记》中,人物点缀着历史,但在《金婚》之中,历史却点缀着人物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漫长而短暂的五十年,“反右运动”、“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历史虽不断变化,令人眼花缭乱,但城市的本质没有改变,柴米油盐是小市民永远的生活主题。

不过,《金婚》无意重建一套《渴望》版的“世俗神话”,它不再对小市民和知识分子做简单的“道德评判”,《金婚》中的“小市民”并无完美德行,他们的身上优缺点都很明显,他们有快乐也有烦恼,他们过着平常生活直到老去。这样的城市日常风景,竟然也有了美学色彩和历史意味,而正是这种日常生活的“世俗美学”,深深打动了观众。

结语

电视剧是当代的“说书人”,当代电视剧的电视剧给我们讲述了社会剧变中各种各样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再现了当代社会的巨变,从早期“世俗神话”的建构、到“世俗欲望”的表达,再到一种“世俗美学”的展示,《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编辑部的故事》、《结婚十年》、《中国式离婚》、《双面胶》和《金婚》,这些当代的“市民剧”生动再现了当代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的变化图景,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注释]

[1]吴晓波:《1978-2008中国巨变》,五洲传播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52页。

[2]《编者的话》,《上海文学》,1987年第6期。

[3]《让文学吸引市民——编者的话》,《上海文学》,1995年第12期。

[4]池莉:《我坦率说》,《池莉文集4真实的日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5]陶东风的博客:《启蒙的终结:〈渴望〉与中国特色的电视剧模式的确立》。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篇3

青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年轻人谈得最多的一个话题,是各类作文甚至是考场作文常常遇到的一个话题。同样,这也是备受社会各界和各种媒体所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对待自己的青春,这是每一个年轻人必须要正视和回答的问题。更为重要的,从中学生的成长经历、语文学习和作文写作等方面来说,青春一定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因此,写好这类作文就显得尤为关键。那么,作为中学生如何才能写出青春的特点呢?

要想写出青春的特点,就要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青春的丰富内涵,也就是青春到底是什么?

1.青春是一种拥有。青春是人生中最为美丽、最为灿烂、最为精彩的一段时光,也是最让人向往、最让人快乐、最让人留恋的一段时光。青春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人生中激情燃烧的岁月。拥有青春,也就拥有了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热血沸腾、激情四溢、勇气意志、快乐甜蜜、纯真友谊、幻想憧憬。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健康还是残疾,拥有了青春,就拥有了信念,也就拥有了一切。

2.青春是一种担当。1957年11月17日,访问苏联期间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实习生时,他语重心长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春不只是生命中最灿烂的季节,它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弄清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的定位,用青春的肩膀与力量扛起自己的责任,不仅要成就自己的人生,把握自己的命运,更要担负起文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重任。

3.青春是一种付出。青春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是播种希望放飞梦想的季节,但它又稍纵即逝,难以把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青春岁月,只有不懈地努力,执着地前行,奢侈地付出,才能成就明天的梦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青春期岁月,只有经过不断努力,才能把自身的天分最大化,才能搭起人生的成功阶梯,从而让自己美丽的姿态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绽放。

4.青春是一种历练。马克・吐温有次被问到“什么是人最重要的信条”时,他说:“毫无疑问,是成长,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改变自己,一直到生命的结束。”青春是一段成长的过程,成长注定要面对各种风雨与挑战、挫折与困难。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否认、自我怀疑、自我更新、自我创造”的历练过程。历练,让我们变得不再自大轻狂;历练,让我们挣脱外在丑陋的茧,完成生命的蜕变,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历练,让年轻的翅膀磨炼得更加坚强有力,让自己为了心中的目标高傲自由地飞翔!

要想写好青春类作文,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要回避青春期问题。青春既然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那么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逆反心理、交往困惑、开始早恋、沉迷网络、奢侈浪费、盲目攀比、遇到挫折、遭受打击等,直面这些问题,反思这些问题,才能写出更为真实生动、丰富多彩、充满生活质感的作文。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篇4

如果全人类没有渴望,全世界没有向往,文明将会是怎样?

渴望——网聚一切的力量。——题记

远古时代的人类,过着风餐露宿、血雨腥风的生活,他们渴望有一个安抚他们的身心,寄托内心温存的地方,于是一栋栋屋宇楼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露天星空之下,与那片蓝天不知对峙了多少个“物换星移几度秋”。而如今的我们,在华灯齐放的黑夜,在自己的小屋,继续着从远古锤炼到现在的脚步。

也不知过了多少岁月,古老的人类祖先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渴望探索未知,渴望了解自己在这个苍茫天宇中的位置,于是一叶叶轻舟如远行的游子,驶离了它们的母港,扬起了它们骄傲的风帆,远航。而如今的我们,信步于豪华游艇、艨艟巨舰的甲板,愕然聆听着那万古不变的大海涨潮的声音。

再到后来,最神秘的天空里有了飞机滑翔的痕迹,人类由古至今渴望飞天,去一睹老天爷的容颜的梦想终于实现。如今的我们,坐在前人的梦想里,飞去我们想去的任何地方。

渴望,它是源泉,它是力量,它激发了潜藏于人类体魄中的最强大的能量,它让一切梦想找到了自己所对应的坐标,它让星星之火燎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片土地之上。

人类渴望和平。所以面对独裁、面对侵略、面对战争,人们以排山倒海的气势,以不惧万难的勇气去呐喊、去反对、去抗争。所以人们敬仰甘地,崇拜拉宾,爱戴丘吉尔、罗斯福、戴高乐、斯大林。所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终于驱逐日寇,以弱胜强。所以在德国总理向全世界的人民跪地祈罪的那一刻,无数人流泪,他们点头,德国人民才终于站起了身。所以美国人把所有在伊拉克战争中牺牲的战士头像拼接成布什总统的模样,要让和平时代的现代战争的策划者背上累累生命的重量。所以有毕加索的和平鸽,所以有阿拉法特的橄榄枝……

人类渴望合作。所以会有海牙联合国总部大厦前飘扬的万国旗。所以会有“南南合作”、“南北对话”。所以会有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欧盟,会有货币通用、不设国门的返朴归真。所以会有“亚太经合”,会有跨国,会有“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多方合作,会有“国际空间站”方案的共同实施……

人类渴望交流。所以会有大到国家元首之间的国事访问,小到各种民间团体之间的文化交流。所以会有蓬勃发展的世界旅游业,会有兴旺发达的交通运输业、电信通讯业。没有交流的国家、民族,就好象是一棵外表丰硕,而内在早已空心腐蚀的古树,时间会证明它的没落,连风沙也能轻易地摧毁它仅存的自尊,“闭关锁国”难道还不能给我们警示?

因为渴望和平、渴望合作、渴望交流,所以人类文明的高度让我们难以揣度。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时空的经纬交错里,蕴涵着太多太多的渴望。

如果人没有渴望,活着会形同死灰,貌似枯木。

如果国家没有渴望,未来会看不清方向,只会竖起更多的“哭墙”。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篇5

国旗下讲话是每周星期一或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中升国旗仪式后进行的讲话,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校园的国旗下讲话稿,仅供参考。

关于校园的国旗下讲话稿范文(一):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八年级一班的陶秭易。今天我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美丽校园,文明你我》。我们渴望洁净的地球,渴望健康的生命,渴望环保的家园,我们也渴望美丽的校园。

走进实中,金灿灿的银杏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礼貌的同学比比皆是。然而,在这一切美景的背后,却还有另一幕:树下,小小的纸团静静地躺着;草坪已经被踩成了一条小路;空荡荡的教室却依旧灯火通明……这一切都与我们美丽的校园环境格格不入。

绿色的校园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追求,创建绿以校园就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不践踏草坪,不随地吐痰;随手关灯,节约每一度电;拧紧水龙头,节约每一滴水;同学之间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用绿色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周围的人,共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当我们在整洁优雅的环境中生活时,定会倍感心情舒畅;优美的环境,让我懂得珍惜,学会爱护;在美丽的校园中,我们沐浴着阳光;收获着知识。

老师们,同学们,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爱护学校是我们的义务;爱校如家,是我们的心声。让美丽的校园在我们每个人的精心呵护下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和谐宜人!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关于校园的国旗下讲话稿范文(二):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绿校园,梦一中”。

自古以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笔下表达对绿色的渴求。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苏轼在杭州做刺史时,修竣西湖,手植杨柳,留下芳草萋萋,湖波如镜的“苏堤春晓”。柳宗元贬官柳州,仍不忘“种柳江边”,“手植黄柑二百株,春生新叶遍城隅”。清代左宗棠率部新疆平叛,沿途大种柳树,被称作“左公柳”。幕僚曾以诗歌之:“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可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又是什么?是无处不在的雾霾天气,是防不胜防的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面对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召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中人,我们理应担负起“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的重任。中国梦,学子行,我们誓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身边的环境。实现中国梦,从实现校园绿梦开始。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作家说,“环境是心灵的港湾。”画家说:“环境是灵感的源泉。”军事家说:“环境是制胜的法宝。”教育家说:“环境是塑造人的摇篮。”而我觉得,环境是保证学习的必要条件。我们喜欢绿色点缀的教室,喜欢郁郁葱葱的长廊,喜欢生机昂然的广场,喜欢绿树成荫的甬路。百草青青润我心,鲜花争艳靓校园。在这里学习,会让我们心旷神怡,心情舒畅;在这里奋进,会使我们拼劲十足,动力激增。

老师们,同学们,虽然我们的校园已经生机盎然——春有花,夏观树、秋赏叶、冬看雪,一年四季,景景不同。但是我们学校,还有一些区域,未进行过绿化。这里需要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这里需要我们为校园绿梦计划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我们不但要植绿,更要爱绿、护绿。身为一中人,我们种下去的是希望,留下来的是根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所植的树木枝繁叶茂,所种的花朵芬芳满园时,我们在一中东校区留下的,不只是我们曾经生活学习过的身影,更是我们对学校的的眷恋,对东校区不舍的情怀。

关于校园的国旗下讲话稿范文(三):校园安全是我们学校与我们每个师生密切相关,它关系到同学们能否健康地成长,能否顺利地完成学业;也关系到我们的老师能否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教书育人。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安全无小事”、“隐患就是事故”,需时刻牢记。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结合安全周教育活动,提出以下要求:

注意校内安全:要注意课间文明游戏,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上下楼梯不奔跑,不嬉戏,不在楼梯口玩耍;上体育课前要作好准备活动,运动时要遵照老师的要求,不剧烈碰撞,不违规运动,防止运动器材伤人;不乱动教室内的电源插座,不要用湿布擦电器开关。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学们受到意外伤害,很多是没有想到潜在的危险、没有自我保护意识造成的。我们只要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就能有效地避免和预防意外伤害。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篇6

关键词:电视艺术;电视剧批评;艺术作品;独立品格;批评模式;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从《敌营十八年》(1980)到《渴望》(1990)、《围城》(1990)这十年,不仅中国电视剧创作经历了新时期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电视剧批评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孕育与成长。虽然中国的电视剧诞生于1958年,但是,经历了早期直播电视剧和改革开放最初十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进入真正的全面繁荣阶段。“叫好又叫座”的《渴望》与《围城》恰好在1990年并起,表现出强大的社会效应和审美效应,为中国电视剧批评提供了典型,提供了走向成熟的机遇。这两部电视剧里程碑式的相遇,结结实实地给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今晚看《渴望》,还是看《围城》?这也是批评家们一再凝神思考的问题。

《渴望》被定位于家庭伦理剧“苦情戏”模式的开端,强有力地带动了中国家庭伦理剧绵延不断的出现;其导演郑晓龙2007年推出的同类电视连续剧《金婚》,也掀起了一轮收视热潮。《围城》则被列入了现实主义情节剧的序列,但同样展现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同样从重大题材回归日常生活;就其所达到的审美高度而言,即使处在21世纪回眼望去,也是中国电视剧的精品之作。如果说《围城》以其作为电视剧精品的艺术价值不可忽视,那么,《渴望》则以其掀起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反响而不可低估。这两者各自凭借着充分的理由,不仅在当时倍受批评家瞩目,而且至今还令学界回味无穷。

一、电视剧的文学之源

《围城》的文学文本,多年来历经了关于象征主题、知识分子形象和女性形象、语言的讽刺幽默与隐喻、版本的更迭与翻译、文化批判价值,以及同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等轮番不断的考量。即使是改编成电视剧文本的《围城》,也在出现十年之后依然被追溯为具有“现实主义美学形态”和“自觉的人文主义倾向”①。20世纪90年代的很多文章虽然以电视剧批评为名,其实还是停留在小说分析层面上,还是文学批评的视角,或者可以说,追求把电视剧批评“拔升”到文学批评高度,以文学批评的准则为准则,来对待电视剧批评。这与钱钟书小说的深厚积淀大有关系,其所形成的强大磁场不易摆脱,但也是电视剧批评的主体意识不明晰所致。这样,尽管有意识地进行电视剧批评,也是把从文学到电视剧的改编问题作为《围城》的主导议题。即使谈到原创电视剧《渴望》,其所具有的文学品格,也被追溯为“征服观众的最主要原因”。②

中国电视剧诞生之初,确实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1958),就是根据许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因此,关于电视剧的改编问题,在电视剧批评的萌芽阶段已经受到了关注。电视连续剧《围城》并非首开改编文学名著的先河,但却是扛鼎之作。从1982年的《西游记》、1985年的《四世同堂》,到1987年的《红楼梦》,这些改编电视剧与文学原著互相生发的艺术现象,在当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1986年,《光明日报》特别开办了“关于电视剧改编古典文学名著的讨论”专栏。《四世同堂》、《红楼梦》在21世纪新十年被再度改编,通过相距20多年的两轮批评热潮的跨世纪洗礼,我们可以更清晰地透视文学名著改编为电视剧的现象所带来的种种艺术问题。其中,“忠实于原著”显然一直就是各种批评话语关注的焦点。不管何人从何种视角讨论改编问题,回顾五十年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真诚严肃地面对名著,对历史、生活和艺术上充分的储备和准备,更少商业干扰,是最初改编作品成功的主要因素”。③

关于如何理解电视剧改编文学作品要“忠实于原著”,仲呈祥早在1990年就提出,应该界定为在“忠实于对原著的题旨和灵魂的正确理解,忠实于原著主要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意蕴指向”的同时,“忠实于电视连续剧所特有的审美规律”,“忠实于改编者自身的审美优势和个性”。④这篇文章发表之时,正是《围城》播出的前夕。钱钟书的看法也是如此。他把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形象地阐释为从“诗情”到“画意”。⑤钱国民访谈《围城》导演黄蜀芹,也直接指向改编问题,分析了从小说“诗情”到电视剧“画意”的成功转换,即文学“想象”与电视剧“具象”的关系。⑥《围城》的电视剧批评大都拘囿在小说中心主义的语境中,也与改编者的出发点密切相关。孙雄飞坦言,选择把《围城》改编为电视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出于对“惊世之作”的崇拜,二是出于对“中国有这么一部有趣的小说”的广而告之的目的。⑦这两个缘由都没有逃脱当时以电视剧传播文学的时代大氛围,文学还在掌控着电视剧这一方兴未艾的艺术形式。因此,最初的电视剧批评难以超越并独立于文学批评,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了。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篇7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5

】页/【

1087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课后题目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

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1、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答】童话故事。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代表作是什么?

【答】丹麦作家安徒生。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3、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包含了小女孩什么样的愿望?

【答】擦燃了5次火柴。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她渴望温暖。第二次看到了烤鸭,她渴望食物。第三次看到了圣诞树,她渴望快乐。第四次看到了奶奶,她渴望被疼爱。第五次看到她和奶奶飞向天国,她渴望幸福。

4、小女孩命运悲惨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社会的黑暗。

5、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出现了几次“幸福”,分别有什么含义?

【答】两次。第一次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是幸福的。第二次是去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幸福的。

6、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可怜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

1、“那一定会很好”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答】四次。

2、从种子到地板,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答】种子--高大的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3、课文表达了大树的什么品质?

【答】课文表达了大树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品质。

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

1、红头在牛肚里的旅行路线是什么?

【答】先进牛嘴--牛的第一个胃--牛的第二个胃--再到牛嘴--出牛肚子。

2、红头的情绪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答】第一次是着急、害怕,第二次是悲哀、绝望,第三次是高兴、感激。

3、这篇课文第十一自然段有几个表示青头动作的字词?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答】蹦、摔、爬、喊。感受到了青头为救朋友不惧危险的勇敢精神。

4、青头是一只怎么样的小蟋蟀?

【答】青头是一只勇敢机智、不怕危险,勇敢救出朋友的小蟋蟀。

第11课:《一块奶酪》

1、蚂蚁队长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蚂蚁队长有关爱幼小,以身作则的好品质。

语文园地三:

1、“伸、界、棕、忆、招、教”都是什么字?把每个字都具体说一说。

【答】都是形声字。“伸”“棕”“忆”“招”是左形右声。“界”是上形下声。“教”是右形左声。

2、口字旁的字都与什么有关?其中“咬、嚼、吞、含……”与什么有关?“叫、喊、嚷、吵……”与什么有关?“啪、嘟、嘀、哗……”与什么有关?

【答】与嘴有关。“咬、嚼、吞、含……”与吃的动作有关。“叫、喊、嚷、吵……”与叫的动作有关。“啪、嘟、嘀、哗……”与发出的声音有关,都是拟声词。

2、请你写出学过的三个修改符号,并伸手写一写。

【答】改正符、增补符、删除符。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篇8

典型案例:

叶子和文丽是好姐妹,好得不能再好的那种,好到一起上学,一起工作,一起结婚生子。叶子很佩服文丽的爽快,没有什么事能难倒她,什么都打理得干净利落文丽呢,喜欢叶子的有条不紊,虽然有时慢吞吞的,但和她在一起很舒服。有了孩子,两个人走动不那么勤了,就时常煲电话粥,有关孩子的话题,成了姐妹俩谈论的中心。

一晃一年多过去了,两个宝宝都在健康地成长。这-天,叶子的电话响了,是文丽打来的。

“叶子,我家宝宝怎么还不会说话呢,你看你家宝宝,早就叫妈了,现在连‘水’都会说了,你是咋教的?”这一问,倒把叶子给难住了,使劲想想,真的想不出是怎么教的。她这一慢,文丽那边又急了:“快点告诉我呀,我家宝宝不会说话,急呀!”“可我实在是想不出怎么教的了。”叶子只好实话实说,同时还在努力地回想。还没等叶子再开口,又听文丽说道:“等等我,别撂电话啊,宝宝渴了我给他倒水去。”

Goodidea慢妈妈:

叶子拿着听筒,一边认真地想,一边等文丽回来。听筒里传来了文丽家的声音:“宝宝渴了吧,嗯,一看你就知道你是渴了!你叫妈妈,就去给你倒水!叫妈――妈!”叶子听到文丽的声音远了又近了,知道是倒好了水给宝宝,又听文丽说:“宝宝说水――,喝水。”没有听到孩子说话的声音。叶子很纳闷,明明文丽在教啊,怎么孩子就是不说呢?这时又听到:文丽那边的声音:“哦,宝宝出汗了。来,妈妈给你擦擦。你说擦――擦。哦,擦好啦,乖乖等妈妈啊!”叶子听着,想着,若有所悟。

Badidea快妈妈:

文丽重新拿起话筒:“叶子,不好意思啊,让你等了那么久。你都听见了吧,我总是教,可他就是不说!”

叶子刚要张口,文丽又等不及了:“你帮我分析分析,都急死我了!我成天地教他,爸爸、妈妈、水、擦擦、尿尿,什么都教,他就是不肯张嘴,我倒是嘴皮子快出泡了。”叶子几次试图说话,都被文丽给抢了个先,好容易才得了个空,憋得她没办法,就说:“话都让你给说了,别人还说什么呀!”一句话说出来,两个人全愣住了。

文丽的话也不说了,叶子这才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文丽,宝宝不说话,是不是因为你太快了呀?”“太快了?”文丽在揣摩着叶子的话。叶子又说:“是呀。是太快了,宝宝一动你就知道他渴了,没等说呢,水就喝到了。刚一冒汗,你都给擦了,他也没必要说了呀,你都给做好了。他的需要在他说出来之前,你就都给满足了,他自然没必要说话了。”

“太快了……满足了……”文丽反复思考叶子的话:

“嗯,你说的很有道理,是这么回事,我总是和刚才一样地喂他水,哄他睡觉,烦了我就抱他,天天带孩子,他什么反应,我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就都做了。”

专家点评: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篇9

一、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倾听条件

课堂倾听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是“异向交往”的对话。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抓住每一个环节,营造“异向交往”话语的契机,让学生倾听生命的花开,让教室润泽起来。

要想学生自觉倾听,教师的教学语言就要具有强劲的表达力与穿透力。一位教师说过:“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丰富反应,有效利用自己的语言、肢体、表情应和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密码,及时处理,春风化雨,构建和谐通融的润泽课堂。如江苏省特级教师魏星老师执教《水》一课时的细节处理就很好。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板书(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

师:你看,多有意思啊!水窖是一种事物,渴望是——

生:感觉。

师:一种事物,一种心情,作者却用了同一个动词。比如说:我非常渴望自由,妈妈把我关在了屋子里——

生:也关住了我的自由。

师:也可以说,却关不住我的自由。再比如,我非常喜欢吃“肯德基”,在路过这个店的时候,我咽下了口水,却咽不下——

生:我的渴望。

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呼应学生的回响。一个优秀的教师总能够听取每一个学生的话语、心情、想法,和他们实现默契交流,让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二、学生要学会倾听课前导入

课堂上的倾听主要是指学生听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前倾听课文的导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前五分钟,教师的教学导语即奠定了一节课的成败基调。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的开头工作,确保导语的生动风趣,具有感染力。教学的导入是学生学会倾听的第一步,也是倾听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课文导入,就要做到导入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特级教师于永正每到外地上一节示范课,课前总要设计不同的导言,以激发学生对他、对课堂、对文本的好奇心和向往之情。那么,对于熟悉班级情况的教师来说,在常态课上,也要密切倾听学生每一天所发出的不同信息,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不竭的兴趣,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给学生无限的学习期待和希望。这样的课堂,结果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享受了快乐而充满诱惑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是幸福的,这样的成长是完满的,这样的教室是润泽的。因为开头决定了一切。

三、学生要学会倾听教师的提问

语文课堂上,相互的提问能够链接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也能反映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思考价值,要能引起学生思维,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低级的一问一答上。例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时,教师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去过黄果树瀑布?从课文中,你们能看到黄果树瀑布的哪些壮观的景象?”这样有价值、有活力的话题一经提出,真是“惊风乱飐芙蓉水”,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语言、智慧、情感如潮水般喷涌而出,将生发出无限的活力。

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当学生都在潜心品味小萧红的“自由快乐”时,一个学生语出惊人:“老师,萧红一点都不快乐。”看着一片愕然的小脸,我意识到,有价值的话题诞生了。于是,我相机引导学生:“你能找出与“自由”不同调子的词句吗?”结合作家卡片、作家生平,学生们做出了批注,发现了文本“细微处的声响”,聆听到了“自由”背后的“凄婉”。

生1:园子里只有“我”和祖父,再也没有其他人。我感觉出萧红自由快乐的外表下的凄婉、孤单。

生2:在园子里不用枕头和席子就睡着了。萧红一生坎坷,在园子里的那段快乐的记忆,仍难以抹平她心中的伤痛。

生3:只有在园子里,萧红是快乐的;和祖父在一起是快乐的。她没有其他地方去,也没有玩伴。

生4:萧红一生都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幸福,却命运坎坷,对于童年那遥远的“自由幸福”深情回味,就是——向着明亮那方。

……

在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的同时,教师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和提问。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时候还很无知和搞笑,但教师也要耐心地听学生说完。因为学生无论什么样的发言或表现,都反映了他们自身的“逻辑世界”。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篇10

59秒自我诊断

1.过去的1小时里,你正在跟同事抱怨老公不仁、老板不义;

2.过去一周里,你有3次以上找人私聊,话题围绕你的不开心或感情上的困惑;

3.倾诉时,有放松的,嘴巴一停,空虚和无助重袭心头;

4.觉得那些不爱和人说心事的人很可怕,和他们一起你会不安;

5.生活中遇到大小事情,你首先想到的是发短信、打电话或其他途径,而非自己努力解决;

6.和朋友聊天,若不把隐私说出来,就内疚不安,觉得自己不够真诚;

7.朋友不敢把秘密告诉你,因为觉得你会讲出去;

8.朋友经常对你说“你以前说过啦”“说没有用啊,你要做啊”;

9.曾在同一段时间里和3个以上的人,倾诉你的同一个困扰;

10.有人委婉地说过“你好能讲哦”,而熟悉的人直接说你是“唐僧”。

测试结果解析

如果有0道题选择“是”,建议你适当和朋友敞开心扉,释放情绪;如果有1个~5个选择“是”,恭喜你,你的倾诉欲在正常范围内;有6道题以上选择“是”,当心啦,你可能是一个“倾诉狂”。

你有哪类倾诉饥渴

育儿倾诉饥渴

逢人就说孩子,一旦聊起来就停不下来,似乎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如何做一个完美母亲。

“解渴”妙招:

1.有意识地谈一些育儿以外的事情,在成为母亲之前,你也有自己的爱好;

2.当内心不安,又想和人聊照顾孩子的话题时,请安慰自己,我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八卦倾诉饥渴

听到八卦新闻耳朵就会竖起来,也十分乐意充当传播八卦的角色。

“解渴”妙招:

1.有意识地避开人群,一周安排1天~2天独处,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厕所,一个人下班回家;

2.八卦会伤人,铭记这句话。虽然你没恶意,但有时真的会给别人的生活带来困扰。

悲情倾诉饥渴

你是朋友眼里的“悲情女主角”,在日记里写满痛苦、心酸的文字,即便是在快乐聚会的时候,你都可能会愁苦着一张脸。

“解渴”妙招:

1.浪漫很好,它是老天给你的礼物,可是有时生活中也需要理性,收起眼泪,闭上嘴巴,走出悲情的梦幻色彩,体味平淡生活中的美;

2.做义工,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你会知道原来你已经是被上帝宠爱的“公主”。

压力倾诉饥渴

在重压状态下,会不由自主地找人倾诉,释放压力。和老公说,和老妈说,就连出租车司机也不放过。

“解渴”妙招:

1.先看看能为自己做点儿什么,也许是“今晚泡个热水澡”“下个月得休年假了”,最好的减压答案永远在你心底;

2.准备一个本子,把压力写下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情绪,在工作上做更好的调整。

5招享受倾诉:

为自己的倾诉“定时”

当你和别人说话时,每隔5分钟,就有意识地停一停,并有礼貌地询问别人:“你最近还好吗?”“你遇到过这种事情吗?”

学会解读“别人的眼神”

如果别人的眼神是游离的,甚至会皱起眉头,这就表明他们对你的话感到不耐烦了,你的倾诉该亮起“黄灯”啦!如果你中途“戛然而止”,他们马上就会换新话题。

请信任的朋友帮忙喊“卡”

找一个信赖的朋友,请他在你倾诉得太多的时候,不留情面地喊“卡”。一旦你懂得把刚要张开的嘴巴闭上,学会独立成熟地去应对问题,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把那些想说出的话讲给自己听

准备一个录音笔,当自己有强烈倾诉的欲望时,录下来,再放给自己听。

让自己忙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