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羚羊木雕教案十篇羚羊木雕教案十篇

羚羊木雕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8:31

羚羊木雕教案篇1

我校集集体的智慧创办了“教学案”,它是一种融合教案和学案,集教、学、练三位一体,有助于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师生共用的课时教学实施方案。其基本环节包括“预习导学”、“学习研讨”、“训练巩固”、“拓展延伸”四个部分。对于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校构建的“四环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要特征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学案为载体,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新课改的要求,遵循教学活动规律,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教学课程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课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运用――总结反思”分为四个环节,并分别确定与之相应的学习目标,即“识记与理解”、“释疑与解难”、“整合与提升”、“发现与创新”,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优化教学效益。集中展示了新洲区实验中学以“教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课堂建立合作、激励、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下面我就谈谈“四环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羚羊木雕〉为例: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本内涵;2.进一步学习并运用圈点勾画和批注的阅读方法,品味语言,分析人物;3.联系实际,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正确处理家庭成员或朋友间的矛盾。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本内涵。难点: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正确处理家庭成员或朋友间的矛盾。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安排学生在假期里感受家庭的琐屑,和父母交换一下对家庭中发生的小事的看法;2.课前预习课文,完成教学案“预习导学”部分,并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3.要求学生熟悉课文中的人物,鼓励自我推荐,作好分角色朗读的准备。

“设置问题,自主预习”是我校构建“四环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的首要条件。几年来,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实施,这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形式化;一类是绝对化。为此,我校结合具体的学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以“预习、展示、反馈”作为新型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对字、词、句的识记,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与理解。

教学过程(即课堂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导语:一曲〈让爱住我家〉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和谐,可家有时也会有起伏的波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之路的家庭,看看一只羚羊木雕到底荡起了怎样的情感涟漪。

二、检查预习

1.扫清字音字形障碍。(指名学生在小黑板上演示);2.按照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涉及到的人物;3.分角色朗读1-16自然段,“我”和爸爸妈妈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明确:矛盾的焦点是“是否想万芳讨回羚羊木雕”。原因:父母心目中,只有羚羊木雕的贵重价值,没有女儿的感情世界,所以他们坚持要“我”向万芳讨回羚羊木雕。“我”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讲诚信,友情是无价的,是珍贵的所以“我”不同意向万芳讨回羚羊木雕。小结:文章在展示家庭矛盾冲突的同时,也通过各种人物的描写方法给我们展示不同的人物性格。请同学们结合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研读课文,感受形象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我”、“爸爸”、“妈妈”、“万芳”的语句,做圈点批注,进行揣摩、品味,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人物性格。示例:通过人物语言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形象。如,“万芳……”“没有……”“你能不能把羚羊木雕还我……”这几句话都没有讲完,把被逼无奈的“我”那种难于启齿向朋友反悔的心理刻画出来了,表现了“我”诚实守信的特点。

小结:正是因为人物性格特征的不同,才会导致他们在处理羚羊木雕事件上有着不同的态度,当同学们读到描写这些人物的语句时,在情感上已产生了共鸣,甚至想成为其中一员。现在老师就给大家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让我们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用一盒糖去换回羚羊木雕,也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办法,为什么“我”却不愿意呢?2.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呢?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总结:一件围绕“羚羊木雕”而引发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却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爱和无价的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中既有对子女的疼爱深情,又有因对事件的不当处理对孩子人格和友情造成的伤害。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却激起了一个如何尊重别人情感的大涟漪。所以,请大家在生活中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解与沟通,那么我们的周围就会多一份温馨与和谐!

羚羊木雕教案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347-01

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光靠在思想品德课和其他专题场合穿插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学生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无意识的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呈上升趋势,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例子想教育敲响了法制教育的警钟,课堂成为实施法制教育的首选。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有关的法律知识,对加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起到积极作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在课堂中融“法”

课文教材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

在语文《羚羊木雕》一文中,“我”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送给了别人,以此来表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家长则因为物品的贵重而要求索回,这就形成了一个从道德与伦理角度都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究竟是顾及孩子们之间有友谊重要,还是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重要?事实上,如果仅仅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讲,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孩子与家长双方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似乎谁都没错。怎样才能对此给出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呢?只能从法律的角度寻求答案。

《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由此可见,课文中的“我”把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就送给别人这件事究竟是否正确,首先应该看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课文中的“我”在并没有取得法定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就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送给别人显然是不对的。因此,对课文中提出的“我”究竟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正确的回答是首先应该按法律办。

二、在阅读中悟“法”

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描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嫉恶如仇,仗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评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并使之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学生经常阅读“四大名著”等。此外,建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优秀刊物杂志。

总之,让学生读好书并因此受到熏陶,学生久而久之就可以把书中的一些思想变成具体的实际行动,进而每一个人都可以站得正、走得直。

三、从积累中看“法”

在语文积累中,必将会遇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在理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拾金不昧”一词在词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还应该从法制视角去理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

再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讲完了字典中的意思,还要从更高层次的法制层面来解析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别人挖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也一定要去挖掉别人的眼睛。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情况下也许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当完备的现在,却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就应该果断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要求侵犯我们权利和利益的人赔偿我们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

四、在课外学“法”

羚羊木雕教案篇3

(一)

纲领就是将教材的内涵精心概括、提炼、压缩、集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展思维。将教材概括为“大问题”及“小练习”,让学生在问答之中感悟,讲练之间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例如宁鸿彬教授在教读《皇帝的新装》时,将教材浓缩为一个大问题:“一个________的皇帝”。先让学生以此给文章加小标题,教师通过引导、逐一检查,启发鼓励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同学之间讨论辨别自己的正确与否,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将课文的中心内容高度概括为一个字――“骗”,成为理解这篇文章的纲领,使学生在听、读、说中轻松地学会,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会学。

又如《羚羊木雕》这一课,可先将文章概括为“羚羊木雕是________”这一纲领,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填充。如:羚羊木雕是“爸爸送给我”的礼物;是“我送给万芳的礼物”;是“爸着我去要的礼品”;是“我伤心的东西”;是酸涩、泪水、苦雨……并由此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段、词句,在读说中品味语言的运用。进而将教材概括为“一个________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的小练习,让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填补,可帮助学生理解两种不同的人、不同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认识情感,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概括纲领的问题应新颖、精当,应能给予学生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概括的练习要在“大问题”的主导下,对全文要有启迪作用,让“小练习”解决“大问题”,达到“小剂量、高疗效”的目的,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括的纲领性练习要重实践性、实用性。如教读长篇文章概括为“大问题”,再把“大问题”细化成“小练习”,或换词,或填词,或调段,或续写,或删改,或谈心得;或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内容,或变换对话;或体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或限定字数进行表达……通过不同的练习,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从而发展其爱好、特长、个性。

(二)

拓展是在纲领的感悟、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将相关相近的同一“话题”引进课堂,逐步拓展延伸,由此及彼,增大阅读量,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拓展的形式很多,有理解发散性拓展、对比性拓展、创造性拓展、实践性拓展等。

理解发散性拓展是把相近相关的内容融进教材,进行扩充、散射式品读,加大积累。如在浓缩理解了《提醒幸福》之后,让学生品读刘洋的《我说我幸福》、王安忆的《关于幸福》、李春的《收集快乐》、李国文的《寻找快乐》、巴克莱的《幸福》、李爱莲的《幸福就在你身边》、马自珍的《一瓢清水》等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提醒”的内涵,即寻找幸福、发现幸福、珍惜幸福,进而摘引歌曲《幸福在哪里》的歌词来进一步加大积累,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培养他们珍爱幸福,了解幸福是怎样得来的,认识创造幸福的前辈们。

对比性拓展是把与教材相反相成的内容放在一起对比阅读,让学生体味其写法、立意、情趣等。如教读《狼》时,可将另外两则《狼》的寓言故事引进课内,在对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增加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培养对事物的正确与错误的判断。

创造性拓展是在学生拓展的同时,鼓励学生放胆质疑教师所讲的问题,发现问题。如教学《宋定伯捉鬼》时,将故事浓缩为一个字――“诳”,鼓励学生从人和鬼两方面去认识、体验,充分发表不同的看法或改写故事结局等。交换位置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成为另一事物后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实践性拓展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动手动脑的能力。如观察人的形态动作、采集标本、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增长见识,丰富阅历。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实践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正确,衡量别人,懂得“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教读《背影》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父亲送自己上学时的情景,加以体味。生活中细微的生活情景很多,我们应该自己去观察总结。如教学《变色龙》、《皇帝的新装》时,可让学生编写课本剧进行表演,促使学生理解、认识、体味,从而体验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时的快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纲领与拓展是在短时间、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中,让学生快中求好、求活、求实,促使学生自由学、积极动、灵活用,以实现课堂的最优化。在这开放式导学型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指导者、引路人,除了必要的点拨外,更多的应是让学生领悟、发挥、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张扬个性。

羚羊木雕教案篇4

孙宝华    13851536669

案例介绍

前不久,我开了一堂校内公开课《羚羊木雕》。因为本课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文中充满了是是非非的矛盾冲突,于是在上到“在妈妈的逼迫之下,‘我’既无奈又伤心,只有找万芳把羚羊木雕要回来了”这一情节时,我组织了一场辩论:“羚羊木雕到底该不该要回来?”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求:同意要回来的为正方,坐到a位置。不同意要回来的为反方,坐到B位置。

辩论实录

师:好,大家都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也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现在请各位针对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

正方:我认为应该要回。这是爸爸送给我的礼物,寄托了爸爸对我的爱,我怎能把爸爸的爱随便送人呢?这是对爸爸的极不尊重。(掌声)

反方:我反对,我很看重和万芳的友谊,我就会把我认为最有价值的礼物送给 她,无论东西贵贱。这也表明我把友情、亲情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正方:但你得顾及爸爸的感受啊。你不要回会伤害爸爸的爱。

反方:我认为不该要回,东西送出去了又去要回是不讲信用的行为。做人要讲信用,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掌声)

正方:应该要回。小孩子互赠礼物是可以的,但要看是什么东西,羚羊这么珍贵的东西送给朋友不合适。

反方:我认为只要是真心朋友没有什么不可以送。

正方:那么如果是你的全部家产,你还愿意相送吗?

反方:如果是真心朋友,就是送全部家产我也乐意!

正方:什么都可以送,那你什么也没有呢?

反方:那我就把“心”送给朋友,真心实意对待自己的朋友。

正方:应该要回,“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要有心意就行,难道友谊一定要用金钱去衡量吗?如果这样,我宁愿孤独一生!(长时间热烈地鼓掌!)

反方:就算你们什么都可以送,也得跟大人商量一下,你们这样做是对父母的不尊重。

正方:我们已经长大了,做事也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自由,难道什么事都必须同父母商量吗?

全体学生:鼓掌!

反方:“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我们怎能对父母的劝告置之不理呢

全体学生:静悄悄的,大家若有所思——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辨论精彩极了!连我也被你们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大家的见解令我吃惊、使我震奋!你们的辩论道出了友情的可贵。是啊,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

接着,我就因势利导,向学生提问:“这件事情怎样处理才能既不伤害友情又不影响亲情呢?”有的说:“和爸爸妈妈讲友谊的重要。”有的说“先和父母商量,得到他们许可再送。”还有的说:“多理解,多和父母沟通。”这样自然引出了文章的主题。

案例反思

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使整个活动高潮迭起,不时引来阵阵喝彩。这场辩论,犹如一个跳动的音符,奏出了这堂课的最强音!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我们不难看到,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激发了情感,对文本有了更丰富的理解,达到“情义重于财物,正确看待沟通与理解的关系”的教学目的。但这种效果还仅仅是显性的,如果从更深层面去思考,我们还可以挖掘到课堂辩论的更多功用。如:

首先,辩论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辩论式的课堂,气氛热烈,宽松而自由,学生可以旁征博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和发展。同时,学生为了找出更为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对方,会绞尽脑汁,调动所有的信息资源为我所用。这种旁征博引将直接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其次,辩论可以最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争论本身就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生有疑惑或意见分歧时,求知的欲望一定会十分强烈。这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而辩论的主要武器是语言,参与辩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智慧火花竞相迸射。一方面要透彻理解对方的意思,一方面又要即时组织好自已的言辞。务求清晰而富有说服力,促使学生们关注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组织,这种具有现场交际特征的语言运用,对学生无疑是最佳的语言训练。

第三,辩论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社会生活的画卷,而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现象纷繁,学生理解教材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而通过辩论可以有效地推进对事物的认识,提高学生比较、思辩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辩论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辩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的争斗,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的依据。在“辩论式”学习中,学生们主动质疑,共同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评价和补充,有利于提高学生敏感的捕捉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不难想见一个墨守成规或人云亦云的人是不可能去积极参与争议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辩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皆具有重要作用。

著名学者陆世仪说过:“人性中皆有误,必工夫不断,悟心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课堂辩论常常会使学生精神振奋,全神贯注,思维敏锐,兴趣高涨;正如击石取火一般,它对于增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以及发展个性和潜能等方面均能产生奇效。所以,应让辩论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羚羊木雕教案篇5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印象,发展学生的能力。每一位学生都怀有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巧妙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尽力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出内在探究的动机和兴趣。“问题情境”以问题为诱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中伴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精心设计的问题,即立“疑”设“障”,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

在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命人的形象。根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曾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就是这样的清高,这使他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把自己的缺点当作宝贝,并固守不变,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土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而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是往肚里流的。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读后我们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设置了这个情境,学生自不待说,必然睁大惊奇的眼睛,迅速打开思路,让各种思想在课堂中碰撞、交融。

情境创设得好,能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触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不能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要留有悬念。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不断探索,使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看到成果,精神上得到满足,能力上得到发展。

二、鼓励学生质疑,构建高效课堂

创新思维来自质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发问,才能将课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打开一切求知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只有善于发现和指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构建高效课堂,要鼓励学生质疑。比如,我在引导学生解读《羚羊木雕》这篇课文的时候,片段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爸妈对羚羊木雕的重视?请找出相关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2)为什么他们执意要取名为羚羊木雕?(3)从文中可以看出我有怎样的心声?

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孤立,实则由浅入深,相互关联,颇有梯度。第一问,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难度不大,这不仅保证了每个基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做,都愿意做,都有事做,而且为第二问奠定了基础。主人公我不愿意取名为木雕,是有原因的。第二问的提示既降低了问题难度,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另一个思考层面,学生积极并活跃了起来。在知道了主人公我和万芳在亲情和友情两个方面的遭遇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质疑,第三问就迎刃而解了。

三、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

创建高效课堂,要优化课堂结构,先学后教。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从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练习上下足工夫。高效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发展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优化课堂结构要有创造性。课堂教学是一泓“活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不墨守成规,不断创新教法,闪烁着教师的创造热忱和机智。教师的灵感,随手拈来,妙趣横生,使教学达到艺术的境界。教师个性化的创造劳动能深深地吸引学生。

羚羊木雕教案篇6

关键词:课本剧综合能力兴趣创造力

有位教育家说过,致力于某项创造性活动中的人,他们的心会变得敏感,目光变得敏锐,所有的一切都将赋予创造的意义.听到这句话,我会自然而然地将它与我们现阶段中学语文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联系起来。作为一位刚走上讲台的教师,很需要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进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课本剧综合音乐、文学、表演、等综合学科的特点。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以它为一个教学的手段,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我们现行试用的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站在讲台上已有数个春秋了,虽然没有太多工作经验可言,但多少已形成一些自己的固定模式了,如果在教学手段方面不开拓创新,只是对照传统的教案授课,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很容易使课堂死板和枯燥,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本剧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思想性,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让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努力将课本剧纳入教学的环节当中,让学生自编自演,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于课本的理解更加透彻,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在编演的过程中得到了身心的愉悦。

我所在学校的特点是城乡接合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受周围环境和粤语方言的影响,学生语言表达比较差,不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上台锻炼的机会少,所以,我很希望在课堂上能给学生有语言锻炼的机会,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研究的目的

通过课本剧在课堂上的应用,提高初中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也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身心愉悦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

三、研究过程

我们现在的初一级用的是新教材,从文章体裁上来说,记叙文还占有很大篇幅,另还有诗歌、说明文、神话、寓言。

我第一次尝试课本剧的编排是《月亮上的足迹》,本来我课前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我向学生展示了我所收集的教学图片,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根据学过这篇课文后所了解到的以及你以前所收集到的资料来想象一下,假如是你登上月亮,你描述一下你所见的情景和你将会做些什么?我当时本来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不过轮了几位同学之后,就有同学提出,不如上去让他们表演一下,我当即应允,没想到课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表演的同学也很大胆,整个课堂气氛都很好。

对于这节课的成功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课后,我认真总结这堂课,得出的结论是,我可以将课文的某些内容让学生改编为课本剧,纳入教学的环节当中。于是接下来,我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研读课本,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

我认为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是适合改编为课本剧的,因此,选择恰当的课文是很重要的。因此我组织学生编排了《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比较长,我选取了里面的一个片段来表演,让学生表演"我向万芳拿回羚羊木雕"这一幕,里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准备的过程中包括让他们改编人物的对话,准备背景音乐,用多媒体准备扬面背景,提前三天让学生准备,采用自愿报名和合作的方式,到了正式上课时,他们准备得很好,配合得很默契,我看了一下手表,总共才6分钟,我按照自己课前的准备,继续自己的下一个教学环节,探讨文章主旨,这一节课,因为加入了学生的表演,非常生动,学生积极性很高。

《羚羊木雕》这节课后,我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整体上来说,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这节课作为老师我插手管得太多,从节选课文,到编排指导,我起着主导的作用,而探讨课本剧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于是这一思想确定后,我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方案。接下来的课文《皇帝的新装》,我认为很适合排练课本剧,于是,我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自已选取课文最感兴趣的片断来表演,自由组合,并且鼓励他们进行必要的加工,这节课上,学生们有的表演"君臣看新衣"、有的表演"皇帝举行游行大典",课堂生动有趣,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进行了准备。

这次的课本剧从编到演,完全是学生自己的组织,这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吸取上次表演的经验教训,注重人物对话的同时也很重视人物的神态,表演投入认真。在后面的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寓言四则》,我都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加深理解。

四、研究总结,心得

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能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必需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方式,通过这个学期对课本剧的编导,我得到了如下的启示和心得:

1、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途径。

在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编自导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初一的学生普遍比较喜欢表现自己,对于表演性的活动都比较感兴趣,因此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将表演与课文结合起来,这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课本剧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有别于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课本剧在课堂上的运用,将会极大吸引他们投入语文的学习。

2、编演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认为课本剧的编演首先是培养了语文能力,在编演的过程中,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剪辑,这就涉及他们处理教材的能力,课本剧又是一门综合艺术,这就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对于那些平时胆小的学生来说,要站在讲台上来表演,很需要勇气和信心,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对于课本剧表演成功的学生来说,他可以在其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而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认为收获这些对于一名学生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羚羊木雕教案篇7

这种积极听课、被动学习、消极思考的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迷信课本,不敢思考;担心说错,不愿思考;习惯传教,不能思考。教一个没有求知欲的人很困难的,教好一个没有求知欲的人“难于上青天”。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做了如下几种尝试:

一.创造环境,鼓励思维

列别捷夫说过: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同理,平静的课堂,炼不出思考的学生。

首先,鼓励学生承担错误的风险。对于课堂来说,唯一的失败者是对课堂没有贡献的人。回答正确,对老师有贡献;回答错误,对课堂有贡献。错误回答的贡献在于激起思维的浪花,展开思想的辩论。上课前请学生对自己说“我不是专家,我可以说错”,大声对着同桌说“我不是专家,我可以说错”,师生共同说“我不是专家,我可以说错”。教师里没了专家,没了权威,就不用担心犯错。因为不担心犯错,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思考必然随之而生。

其次,丢掉“唯一”的专制。许多学生觉得学习是件可笑的事情,丧失了孩童时期最重要的标志――好奇心。这与老师挂在嘴边的“哪位同学能说出标准答案”不无关系。经常局限于寻找一个答案、唯一答案的课堂太专制。教师问类似“......的所有答案有哪些”、“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的问题,而不是问“标准答案是什么”“唯一的方法是什么”来脱离“唯一的专制”。课堂上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生。

最后,延迟评价,尊重“与众不同”。无数的伤害都是以评价或做决定的名义产生的。斯蒂芬妮说,所有的学习者都具有潜能,诀窍在于把学习者放在这样的情景下:当他们采取行动尝试后,会有成功的结果,从而带来积极的谈话和积极的自我信念。学习的过程注定要犯错的,老师不必急着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评价学生的回答。因为过高的评价会挫败后来者的勇气,过低的评价会打击回答者的自尊。思考环境要求完全尊重他人的感受,贬损或者打击他人的自尊会扼杀良好的学习。对学生的任何错误都认真听取并采取尊重态度,学生才能多一次学习成长的机会。

二.优化导入,活化思维

不新颖或者过于死板的新课导入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致。所谓“好的开头,成功一半”。课堂导入要与当堂课的教学重点有关,否则就是废话。教师尽量不要把大量的废话灌输给学生。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需要老师去激发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式之一,就是让人们认识到正在学习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目的和有益处的。

首先,杜绝用大量的文字和时间介绍写作背景、作者资料,有的老师为节约时间把相关资料印发给学生,这种做法有劳民伤财之嫌。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角度,学生听了老师的介绍,那些文字还有何吸引力?在学习杨绛先生的《老王》时,我没有介绍杨绛的任何信息。我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老王》后用一段文字介绍杨绛。从“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的注释中学生概括出“杨绛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妻子;出版《杨绛散文集》,有才华”。学生的探索欲和成就感就在这个小环节中得到满足。老师有时候要学会“闭嘴”,把说话的权利给学生。话语是思考的成果。

其次,游戏导入。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游戏,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说明文因为其体裁特点,语言难免枯燥,学生没兴趣是情理之中。《生物入侵者》第一段属于做诠释的说明方法,与下定说明方法不同,很多学生不能完全区别。为了让学生明白下定义说明方法的特点,我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彩色卡纸,要求他们做一个玩具介绍给大家。介绍过程中,要用肯定的判断句、要点明属性、不能用修辞。五分钟不到,老鼠、青蛙、乒乓球之类的玩具魔术般出现。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玩具互相点评是否符合我的要求。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解决了。

三.提出疑问,训练思维

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应该是提高思维的首选。因为学生内心的体验能激起学生与作品的共鸣,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深入探究,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在这一尝试中,我采用的是类比提问法。

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学生读到“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时,我要求他们想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家庭氛围以及婆媳关系,课堂气氛一下子充满了生活气息。“这家人很和睦,既然丈夫孝顺妈妈,婆媳关系一定不错”“为什么?”“因为妻子在外面听我的,这是一个尊重丈夫的妻子,所以会向丈夫孝顺妈妈一样孝顺婆婆。”“是啊,这家里的老人有地位,孙子孝顺,儿子孝顺,媳妇也孝顺。同学们还记得《羚羊木雕》里的奶奶吗?她在家里有地位吗?”“没有,因为她并不赞同儿子媳妇强迫孩子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做法,也不能支持孙女。”“见解真独特!”

《散步》和《羚羊木雕》中的老人在家里的地位完全不同。《散步》中的老人得到晚辈的尊重,《羚羊木雕》中的老人意见被忽视。在教学中,我把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人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他们相同的身份――老人。

这种类比提问,应该在寻找学生学习方法的心湖上激起一点涟漪。仅有涟漪是不够的,还要波澜壮阔的思维,这就得尝试浅处深挖。

四.启发想象,强化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人们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活动。

首先,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描述或图表说明,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辅导学生背诵《长歌行》时,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画一幅图画。我说“在图画里面有哪些形象”,学生说的“在花园里,有几株青翠的向日葵。向日葵的花蕊里还有滴滴露珠”“太阳慢慢升起,瞬间阳光普照大地,万物光辉灿烂”很具体地再现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画面。图片比文字生动形象容易记忆。古诗如此,文学作品的很多场景也可在学生的脑海变成图片。如《芦花荡》中“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诗情画意的文字变成神秘的图画。有了学生的思考,语文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

其次,推测想象。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来的发展或未知的结果。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的命运关系着全家人的生活质量,我要求学生补写于勒认出家人后的结果。学生的想象力有理有据,而且保留原作风格。如“于勒犹豫不决地走到父亲身边,深深鞠了一躬,说‘大哥,这是我所有的积蓄,你拿着吧,欠你们的钱,我慢慢还’。站在父亲身边的一直怒视于勒的母亲夺过他手中的钱”。这种推测既有趣又有效,学生能积极参与,乐于思维。

五.注重问题,持续思维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研究。在课堂学习中,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往往具有研究价值,那么究竟哪些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呢?

学习余秋雨的《信客》时,我淡化余秋雨对其人其事的介绍,而是在黑板上板书“文如其人”四个字。当学生把满含笑意又迷茫的眼神投向我时,我说“要想了解一个人,就去读他的文字,因为字里行间一定会流露出作者的气质和情怀”。我的话音一落,学生就翻开课本急切的寻找能泄漏秘密的词句。“作者应该有忧国忧民情怀。”“作者更关注高尚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作者是诚信的人,因为他歌颂诚信。”如珠妙语从学生口中侃侃而出。这样的问题设计,开了个好头。如果我直接介绍作者,学生探究思考的热情会被我扼杀。

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但仍有一定的限度,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学生的兴奋往往会伴随某一刺激时间的延长而趋向衰弱,为了学生的热情能持久如初,在解“信客”一词时,我问:“现在你们寄送物品用什么方式?”“当然是快递!”学生毫不犹豫。“是啊,你们生活的时代真幸福,我们那时是邮局邮递,一封信要好几天呢。在邮局成立之前,只能用人传递物品信件,这就是信客。”我故作羡慕状。“我以为信客是替人写信的呢。”一生恍然大悟。

课堂需要老师精心设“疑”,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思维,培养学生求知探索能力,才能持续思维活动。

良好的思考不会自动发生,活跃的思维也不会自动发生。只有尝试把学习的能量从教师的讲台转移到对面的学习者那边,思维才会发生,活跃才会形成。有人说“最好的学习发生在老师停止讲授的时候”,老师做个“懒惰的人”,授权给学生,何乐而不为?

参考资料:

1.《活跃思维课堂的教学策略》龙玫译

羚羊木雕教案篇8

关键词: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三级目标理论指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已经过去的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和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索、努力研究、积极合作、认真参与,初步摸索出了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根据课标制定三级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关键和根本。

(二)过程与方法

要让学生寻求并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自己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注重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以及积极正确的态度。

二、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和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热情鼓励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行为,高度评价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主动在语文实践中会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二)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调动他们合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等,实现生生合作、生生互动,互相启迪,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在合作中取得喜人成绩。

(三)探究学习

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发问,乐于表达与交流。学生在学习中尤其注重知识的探索和钻研,善于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语文学习成长袋

语文学习原始资料表;入学前家长评价表;学生进步记录表;家长月反馈表;语文学习目标表;教师评价表、激励表;学生学习经验表。

2.学生自主命题袋

面试命题卡、笔试命题卡(按单元出题)。学生分小组确定出题人、答题人、评价人,并评选出优秀命题者。

3.学生合作探究小组

按课文、活动分组。(探究小组的类型:单元活动小组、四人小组、特色小组、男生团队、女生团队、兴趣小组……)

4.课外名著学习沙龙

拓展性阅读、研讨;名著推介;名著阅读札记;名著观感交流;名著名人谈;名人访谈录;吹毛求疵看名著……

5.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组

评委由学生自我推荐竞选产生。(评价内容:课堂活动评价、课堂发言评价、课外学习效果评价、资料信息收集评价、随笔评价、学习成绩阶段性评价、作品发表评价、语文学习整体性评价……)

6.语文大世界学习成果展示交流课

在教室各个位置布置自己的成果展示:图片、资料、作品、多媒体成果。

7.语文学习问题抢答、辩论赛

分单元、课本、文体、问题类别(准备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第一次真好》、《羚羊木雕》、《散步》)

8.课本剧演出

《皇帝的新装》、《山中访友》、《羚羊木雕》、《陈太丘与友期》、《盲孩子和他影子》、《女娲造人》。

9.中段考

面试题(学生自主组织试题、学生准备答案),笔试开卷。

10.期末考

面试题(学生自主选定试题,学生评委准备答案),笔试开卷。

11.口头作文学生自评组

题目自主拟定、写作内容自定、口头表达成绩评价,人人参与。(每两周一次)

12.配乐朗诵

评委组由学生自主产生,朗诵由学生自己合作完成。(朗诵课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春》、《山中访友》、《秋天》、《观沧海》、《西江月》、《天净沙》、《金色花》、《纸船》、《咏雪》、《天上的街市》、《静夜》、《浅塘湖春行》)

实验的过程就是带着问题摸索前进的过程,我们相信有了高水准的课程标准,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试验教材,广大语文教师一定会成为这一园地中的活水,并不断注入新的活水。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2]杨生栋.对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2007,(02).

[3]于晨凌.有效利用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吉林教育,2009,(07).

[4]虞银娣.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概念的辨识[J].文教资料,2008,(13).

[5]陈颖.发掘语文课程资源的尝试与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8).

羚羊木雕教案篇9

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息息相关。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本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要求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成自然

“字乃文人之冠。”写字规范能给人以美感。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能形成严谨的作风。笔者给新生上第一节课先讲写好字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结构、写法;要求学生平时书写时要心存对汉字的爱意和敬畏,规规矩矩写好每一个字。每学期举行书法竞赛;尤其是在平时作业书写上高标准、严要求,期末评选书写最好的作业。长此以往,学生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的习惯。

二、督促使用工具书。自我解决小问题

工具书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语文工具书有很多种,中学生通常使用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尤其是新近出版的词典,吸收了许多鲜活生动的词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要一手包办,要督促学生使用工具书,并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准确的读音和适当的释义。经常开展查词典比赛,提高学生认字、解词的能力,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当阅读课文、看书报时碰到生字、新词,学生可以借助“案头顾问”工具书,弄懂它们的准确含义,提高学习效果。

三、博览群书多积累,“他山之石”巧分类

保证阅读量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阅读的目的是学习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角度、记叙生活经历和表达事物的方法。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即使有内容也往往词不达意或词汇枯竭,为帮助写作,我提倡让学生博览群书,扩大阅读面,定期向学生推荐学习书目。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分门别类积累语言。如积累表达人的喜怒哀乐情绪的词语或句子;描绘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特征的词语或句子;名人警句也分别从学习、思想、道德等方面归类整理。这样,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老师的指导,正确引导了学生的阅读,为学生的作文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咬文嚼字不可少,举一反三自通神

“咬文嚼字”指细心研读、斟酌字句,并非指死抠字眼。在语文教学中,必要的咬文嚼字,对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有好处的。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很注意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例如《羚羊木雕》中有一句“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一个“盯”字用得好,它写出了妈妈对羚羊木雕下落的紧追不放的态度,以及“我”从“妈妈”的目光中看出事情不那么简单。如果换成“看”、“望”、“瞧”等字眼都难以表达这么复杂的意思。又如《背影》一文中,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过程中连续用了七个动词“走”、“探”、“穿”、“抓”、“攀”、“缩”、“倾”,把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艰难过程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了,使人读了不禁深受感动,难怪作者终身难忘父亲的背影。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让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老师正是借助教材中的课文引导学生怎样去欣赏作品,怎样选用生动、准确的词句,去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让学生养成细心研读的习惯,让课本知识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勤观察,常练笔,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语文教师要多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既能把“长话”说“短”,又能把“短话”说“长”,培养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明察秋毫的意识。督促学生坚持写日记、随笔,把日常所见、所闻、所感及时抓住,通过日记、随笔这种最自南的形式表现出来,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变成兴趣,写作能力将不断提高。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增强语文学习效果的方法很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策略与方法研究的基础,就是语文教育的活水源头。

羚羊木雕教案篇10

[关键词]语文;对话;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9-0021-03

[作者简介]袁先兵(1979―),男,江苏宝应人,本科,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对话式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处于平等地位,以民主、平等为基础,以对话、再创造为特征,以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交流为目的的教学形式。这种理念和教学形式早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并接受,但是不少教师对对话式教学存在不同的误解,导致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拟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良的策略。

一、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问题及分析

(一)浅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对话式教学理解不够到位,甚至把对话式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于是,课堂上教师一个接一个地提问,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回答,回答不到位的则由其他同学或教师本人来补充作答。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醉翁亭记》。

师:这篇文章作者是谁?

生:欧阳修。

师:他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家?

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师:他字什么?号什么?

生: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师:他的生卒年代分别是哪一年?

这种对话式教学课堂氛围非常好,师生互动性强,的确进行了对话,但毫无疑问这种以显性知识为问题的问答确实是一种“浅对话”。它通常停留在简单知识的对话中,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深入引领,缺少与学生情感的碰撞与交流,是流于浅表的对话。

(二)假对话

教师依靠教参来备课,以“标准答案”为最终目的,却不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对话。当问题抛出后,教师就采用“请君入瓮”式,诱导甚至强制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的思路,一步一步地迈向教师设计的陷阱中。

案例二:一位教师在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最后阶段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苏轼此时的心境。一个学生回答:“悲凉。”老师不满意,又一个学生回答:“悠闲。”老师仍不满意,第三个学生的答案是“欣喜”。这时老师急了,又请第四位学生,答“豁达”,老师满脸无奈,只好鼠标一点,闪出标准答案――“达观”。

这种生拉硬拽,以预设的答案来“请君入瓮”的对话,未能以师生的民主、平等为基础,是教师课堂上“霸权主义”的表现,是假民主,“假对话”。

(三)空对话

实施新课程以来,不少教师意识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却常常忽略文本这一沉默的主体。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一两千字的文章,学生刚浏览一分钟,老师就迫不及待地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与感悟。有的老师干脆将书放在一旁,针对文本中无关紧要的、无价值无意义的内容大加追问。

案例三:一老师上《羚羊木雕》。一学生突然举手问:“非洲带回来的羚羊木雕不一定很贵吧?”这位老师马上说:“这个问题有意思,到底是这羚羊木雕贵还是小藏刀贵呢?”于是,学生就开始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地讨论这个问题,最后不了了之。

对话式教学的内容应受文本内容的限制,不可能是漫无边际的胡侃滥谈,否则就像此案例中教师将文本弃之一旁,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主题。这是偏离文本的“空对话”,没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就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阅读能力的培养,就统统会落空。

(四)放任性对话

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但要防止脱离文本随意发挥,话题提出之后,对于学生的发言需要恰当的点评或小结,不能一味地默许、肯定或表扬,对作品的价值取向需做正确、积极的引领。

案例四:一老师上《皇帝的新装》时,面对众多骗子、皇帝、老大臣、官员、骑士等,同学们都认为他们罪有应得,但在谈起骗子骗皇帝时,大家都拍手称快,一学生说:“他俩真是骗得好,骗得妙,骗得还非常有技术含量。”另一学生说:“其实生活中并非不能骗人,关键要看对什么人行骗,怎么去自圆其‘谎’。”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还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则成为一个忠实的听众,不住地微笑、默叹。

本文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一件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身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员的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诚然文中两位骗子的行为并不让人特别憎恶,但学生却“创造性”地大赞两个骗子,并提出生活中也可以骗人,还要提高骗的技术含量,能自圆其“谎”。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幌子下,放任学生“自由发挥”,甚至有违正确的价值取向,而自己直接沦为无立场、无原则的“看客”。

从以上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还相当普遍,想要真正落实对话式教学理念,推进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进一步发展,还必须认真反思与剖析,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其改良的策略,以达到真正促进教学的目的。

二、改良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激起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开启他们的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激情和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关于作者欧阳修的对话,往往会陷入知识性的浅对话当中,此时教师不妨进一步追问:“古人通常只有一个号,欧阳修号醉翁,为什么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教师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勇于探究,深入发现,自我提升,一下子就能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愿望。原来是欧阳修在63岁那年写的《六一居士传》“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特别注意兴奋点的创设,即使是学生不太喜欢的课文,只要寻找到兴奋点,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搭建民主平台,开展丰富对话

在过于强调知识性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往往退化为知识的传递者,“真理”的代言人,而学生也相应地变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师生关系则演变成纯粹的教与学的关系,是缺乏民主、平等和沟通的关系,完全失去了对话的平台。对话的双方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粗暴的否定、命令式的语气会打消学生情感交流的欲望,使对话中断,因此,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是对话的前提。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让他们敢与老师说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里话;其次,减少霸权主义,对学生的回答不要轻易、粗暴地否定,甚至是“请君入瓮”式的诱导,而应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最后还应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成功的喜悦,不能总以“标准答案”评判学生的劳动成果,而应仔细倾听并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他们梳理思路,打开对话的心扉,丰富对话的内容,享受对话的喜悦。

(三)提高自身素养,引领对话文本

师者,人之楷模也。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自身素养的高低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效益,影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综合素养的提升。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更是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终生学习,提高自身素养。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基础,是有效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真切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深入领悟文本的文化内涵,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紧扣文本内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而不是将文本抛在一旁,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天马行空地讨论,进行背离文本的空对话。教师对对话中价值不大的或游离文本外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拦截和引领,对学生的对话进行恰当的点评或小结,将对话拉回到“语文”课堂中来。

(四)倡导个性阅读,把握价值取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直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虽然学生由于在认知水平、思维品质等方面的不足,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难免产生偏差,但仍然表现为学生的真实体验,尽管往往“真实”不全等于“正确”,不等同于主流价值观。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权利,但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应仔细研读文本,驾驭文本的价值取向,在对话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偏差,采用“精读感悟、观点辩论、问题探究”等策略,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方向上来,让学生真正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总之,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浅对话、假对话、空对话和放任性对话等种种误区,作为教师应用一颗真诚的心、智慧的头脑进行教学,及时纠正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中存在的偏差,提高对话式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徽,李冲锋.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6).

[2]姜洪根.语文对话教学:问题、反思及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2007(1).

[3]陈璐.对话理论影响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