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详细的近义词十篇详细的近义词十篇

详细的近义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6:49

详细的近义词篇1

近义词:

真诚近义词(坦诚)

胆怯近义词(胆小)

精确近义词(准确)

隐蔽近义词(隐秘)

详细近义词(详尽)

杰出近义词(出色)

宽敞近义词(宽大)

镇静近义词(镇定)

脆弱近义词(软弱)

强烈近义词(猛烈)

朦胧近义词(模糊)

反义词:

洁白—漆黑美丽—丑陋仔细—马虎告别—会合舒服—难受

粗心—细心出发—归来安宁—喧闹宽敞—狭窄困难—容易

热闹—寂静空闲—忙碌打开—关闭流动—固定暖和—寒冷

弯曲—笔直微笑—悲伤昂首—低头开始—结束现在—将来

喜欢—讨厌欢快—沉重机灵—愚笨明白—糊涂希望—失望

傍晚—清晨秘密—公开高大—矮小坚定—动摇张开—合拢

经常—偶尔愤怒—高兴坚定—犹豫清楚—模糊熟悉—陌生

保护—破坏勇敢—懦弱聪明—愚蠢失败—成功敞开—关闭

飞快—缓慢明白—糊涂失败—成功烦恼—高兴特殊—一般

详细的近义词篇2

这本书一句一句的精解了1986-2008年的考研英语真题阅读:解析文章中每个句子的语法结构,详解每句话包含的考研英语核心单词。基础不好的小伙伴有它就够了!

它还给大家赠送了一本包含考研阅读8大题型解题技巧的“兵法册”和一本包含2009-2017年的真题阅读的“真题演练册”。前者能帮助大家提高解题能力,后者能满足大家反复演练真题阅读的需要。

2、《考研真相》(英语一):

这本书一句一句的讲解了2008-2017年(共10年)的考研英语一真题:详解每句话的语法结构(简单句用文字描述的方式,长难句用图解+文字的方式),详细注释句中的考研英语核心词汇(包含词汇的音标、释义、常见搭配、派生词、近反义词、例句等)。

讲解的详细程度足以媲美质量较好的词汇书和语法书。基础不好的小伙伴用它复习考研真题,就能一次性搞定词汇和语法两大难关,岂不妙哉。

详细的近义词篇3

一、【近义词】

差错、错误、过失、不对、纰谬、毛病、谬误、缺点、差池、舛错、舛讹、舛误、偏差、误差、罪过

二、【词语注音】

guòcuò

三、【基本词意】

详细解释:过失;错误。

四、【英文翻译】

fault;mistake

五、【详细解释】

过失;错误。

《元典章·台纲二·照刷》:“若非始末详察,不能尽见过错。”

老舍《四世同堂》十三:“校长像犯了过错的小学生似的,慢慢的坐下。”

王西彦《古屋》第五部七:“‘这都是作爸爸的过错。’我说。”

六、【拓展延伸】

1、他对着妈妈的照片忏悔自己的过错。

2、他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3、这次打架事件你们俩都有过错,应该好好反省。

4、不知犯了什么过错,弟弟调皮地从门缝往里窥视。

5、我们不要歧视犯过错误的人,应该热心帮助他。

6、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过错。

7、张局长是个好领导,对于小李这一次的过错,也不以一眚掩大德。

8、你就会数落人,怎不想想自己也有过错。

9、重别人的大功德,原谅别人的小过错,不要求一个人尽善尽美。

10、我不偏不倚,说句公平话,她固然有过错,但是你有错在先。

11、她不承认世界有这些罪恶昭彰的过错。

12、想到自己没什么过错,他便心安理得,不再去想此事。

13、他低声下气地求对方原谅自己的过错。

14、我恳求他能够原谅我的过错。

15、虽然过错并不严重,她却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16、这个嫌犯真是恬不知耻,明明做了坏事,反而将过错推到被害人身上,实在不可理喻。

详细的近义词篇4

第一,编排合理、详略得当。本书分为文献编、工具编、检索编和附编四个部分。文献编从图书、报刊、机读文献等方面对文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工具编则重点为我们介绍有关检索工具的类型和具体的排检方法。这样编排体现了由理论过渡到实践,做到了层次清晰、循序渐进。检索编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包括目录、字典、词典、人物资料的查检,对计算机文献检索也做了详细介绍,为我们进行学术查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内容丰富。本书对古今中外的很多书籍都有介绍,做到了用有限的篇幅内介绍最广博的知识。例如,检索编中“典章制度的查找”一节,详细介绍了我国各代典章制度的相关知识。再如,法学方面,介绍了《法学大辞典》,有关经济的也有《经济大辞典》,以及哲学、宗教方面的对《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的论述。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之间都相互关联,了解一个时期,不仅仅要从文学入手,更要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各个方面,才能够全面把握这个时期各领域的成就及特点。本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检索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检索能力,为以后的研究治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实用性强。本书有较高的实用性,选取的工具书也是比较易得的,学生能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动手检索实践。尤其是对重要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做了详细介绍在介绍古籍丛书目录时,作者对《中国丛书综录》结构安排、内容都做了详细介绍,并且分别用实例完整地讲述了总目、子目、索引各册的查找方法:书后附“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反映41所图书馆收藏丛书的有无全缺。

第四,在介绍一种书目的同时,对与其相关的图书一并介绍,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有关文献,为治学研究提供基础。例如117页介绍《四库全书总目》的同时,一并介绍了《四库提要辩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四库提要订误》等,这为我们研究利用《四库全书总目》提供了补充资料。

我们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看待。通过对《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的研读,我发现了本书中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第一,内容编排上,对个别书籍介绍有些重复,使人感到知识点零散。在第二编工具编的第六章“工具书的类型”中,对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已经做了介绍,然而本书第三编检索编第十章字词的检查第一节又对字典、词典做了详尽的介绍,阅读过程中,难免让人有知识点介绍不系统、重复零碎之感。

第二,对某些书目介绍的详略安排不是十分合理。某些书目介绍得详尽,而而些重要书目介绍则过于简洁。例如,在检索编第一节“古今图书的检索”中,对马克思主义文献目录中列出的每一本著作都做了大篇幅的介绍,对比较重要的文献经典却缺乏详细的介绍说明。如第127页,莫友芝撰《?L亭知见传本书目》和傅增湘所作《藏园订补?L亭知见传本书目》只作为《(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的参考书目进行简单介绍。

第三,由于本书不是一人撰写而成,难免由于校对不精出现失误。下面指出本书在校对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1)概念定义上的失误。第113页对古籍的定义“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1年以前,反映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定级标准》”中,对古籍的定义是“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第126页“《中国丛书广录》收录包括台湾地区出版的新编丛书共3207种”《中国丛书广录》的序言中明确著出该丛书收书3279种。

(2)年代、人名、书名的错误。

第9页,《四库全书》乾隆四十六年(1782)十二月修成第一份。而第115页又说“初稿完成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据《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中华书局,1978)所查,乾隆四十六年应该是1781年。前后不一致,属于校对不精。

第20页,《文苑英华》宋李?p等奉敕编。太平兴国七年(928)至雍熙三年(987)编成。雍熙元年是984,雍熙三年应该是986年。《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中国历史纪年表》均记“雍熙三年为公元986年”。

详细的近义词篇5

仰望

(汉语词语)

仰望,汉语词汇。

注音:yǎngwàng

仰面向上看,或是抬头向上看,现代人也常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敬慕、敬仰和向往之情·

中文名

仰望

拼音

yǎngwàng

词性

动词,形容词,名词

词义

殷(yīn)切地希望,盼望

目录

1基本信息

2详细解释

基本信息

仰望(4张)

词目:【仰望】

近义:盼望;瞻仰;仰视渴念;仰望;渴念;孺慕

反义:失望、失去

同音:祈盼

详细解释

(1).抬头向上看。盼望;希望本意是抬起头看,引申为仰视、盼望的意思。盼,盼望。踮起脚后跟盼望,自然是殷切地希望

①《史记·孝武本纪》:“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②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夜来峰顶大雪,亟出屋后仰望。自香炉峰以上皆为雪覆,如银堆砌。”

③王统照《号声》:“我仰望黑空中闪缀的星光,默默地想着。”

(2).敬仰期望。

①《孟子·离娄下》:“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②《续资治通鉴·元武宗至大元年》:“陛下纵不自爱,独不思祖宗付托之重,天下仰望之切乎?”

③陈毅《延安宝塔歌》:“高耸入云端,塔顶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1]

④明施耐庵《水浒》第五十一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美髯公误失小衙内》:不是小弟纠合上山,端的晁宋二公仰望哥哥久矣,休得延迟有误。

(3).犹言企及,盼望达到。

详细的近义词篇6

颂词、颂辞

颂词:颂词sòngcí(1)[complimentaryaddress;panegyric;eulogy;citation]∶表彰功绩或表达祝愿的讲话或文章(2)[speechdeliveredbyanambassadoronpresentationofhiscredentials]∶大使在递交国书时发表的讲话

颂辞:

近义词:

悼词

悼词:悼词dàocí[memorialspeech]哀悼死者的话或文章

哀辞词典解释(详细解释)

词语拼音:āicí

词语解释:

详细的近义词篇7

【关键词】完形填空解题技巧提高

完形填空是中、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容易丢分的考题。这种题型能够综合的考察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在完形填空的解答过程中,如果适时的应用解题技巧,能够很明显的提高完形填空的正确率和集体的速度。接下来,本文将详细对完形填空的解题技巧进行分析。

一、运用语法知识点来进行完形填空的解题

完形填空是综合的考察英语能力的题目,在里面有一部分是考察英语语法的题目。再对这一类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老师应该及时的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句式特点和语法结构来推导、揣摩空缺的地方应该填写什么样的成分以及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解答。比如说,经过各种的推测,确定了这个空缺处要天一个动词,那么,还要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就是动词的语态、时态、以及动介搭配、主谓搭配、动副搭配、及物和不及物、延续性和非延续性、固定搭配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的特别清楚。

二、利用文章的“首句”进行解题

完形填空的篇幅一般都不是很长,短小的文章喜欢“开门见山”的表达。所以,一定要抓住文章的第一句或者第一段,往往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藏在里面。文章通过第一句或者第一段陈述一下文章的中心思想,接下来在详细的分段进行介绍。所以,在接下来的阅读理解的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们对第一句话或者第一段话的概括和总结,然后把握住文章主旨,通过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理解来进行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三、联系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解题

很多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完形填空的四个选项在搭配和语法以及单句上都合适,但是,文章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词语跟词语之间,句子跟句子之间,段落跟段落之间都存在着逻辑关系。在这个时候,就应该联系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根据文章的逻辑进行分析,理顺了句句之间的联系,就会很容易的选出正确的答案。

四、利用固定搭配或者习惯用语来行进完形填空的解题

在完形填空中,一般对词语的考察就是对固定搭配或者习惯用语的考察以及同义词的辨析或者近义词的辨析这几个方面。一般来说,固定搭配或者习惯用语是英语中比较固定的形式,不能随便的改动。在平时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掌握习惯用语的习惯性用法。在完形填空中,对这样的题型的考察也是比较固定的,一种是把固定搭配中某些词语删掉或者是说在固定搭配的词语中插入比较长的句子结构来迷惑学生们。

近几年来,对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进行辨析的题型有加大的趋势,要想做好这一类型的题目,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大词汇量的积累和词语辨析能力以及词语搭配能力的运用,最主要的是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来灵活的运动。

五、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行进完形填空的解题

在教授学生们完形填空的解题技巧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紧绷一根弦,就是空缺部分的解答离不开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离不开文章的语言环境。在真正的解题过程中,应该联系上下文的转折关系、因果关系以及环境和同义词等来猜测文章中空缺的词语。这种,通过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选出正确答案的句子需要学生们综合的运用英语知识来进行分析和推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考察。对于这一类题目的考察,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整篇文章的语境是解题的一个关键点。

六、利用比较判断的方法来行进完形填空的解题

在完形填空中,有这样一部分的题型,根据前面的语言环境和文章内容很难做出空缺部分的选择,而在后面的句子中有同样的句子和语言结构。遇到这样的题型的时候,一定要对相同的句子结构进行比较和分析,这样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找到与这个对应结构相吻合的答案。比较判断的方法也是完形填空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七、利用排除干扰项的解题方法来完成完形填空的解答

在学生们进行阅读理解的解读中,不仅需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阅读、分析、推理和判断,还需要的是对文章提供的四个选项来进行分析、比较和对比。在大量的做题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对文章的大体内容搞不清楚,但是,一看四个选项中有明显的错误或者表达。那么,这种情况就很适合用排除、比较的方法进行一步步的排除。

详细的近义词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教学;咬文嚼字;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39-01

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基于历史课有大量历史术语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课本有选择地进行咬文嚼字,从中充分发掘出教材所蕴含的教育教学信息,是组织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当然,这里所讲“咬文嚼字”不是让学生死咬课本,而是咬定重点、咬清难点,嚼出一些新的体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对课文标题咬文嚼字,提纲挈领

课文标题一般是对课文内容主旨的高度概括,对其进行咬文嚼字式的详细解读,可以使学生更宏观地掌握课文知识。比如,在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时,先对单元的标题进行如下解读。第一个词:近代中国。咬清近代史与近代化两个概念。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历史。近代化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讲清这两个概念,可以使学生明确近代中国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同时,与必修一的政治民主化和必修三的思想理性化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第二个词: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其核心是产业结构。可以提问学生两个问题:一是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构成是什么?突出特点是什么?二是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通过两个设问,使学生在理解单元一的基础上,对新课的所学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第三个词: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主义是资本为私有的经济制度,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最主要的内容。由上述含义可知,洋务企业不能称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标题中的资本主义是指中国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由标题还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曲折,如何曲折、为什么会曲折,这就是单元的重难点。通过对三个词的咬文嚼字式的详细解读,使学生对单元的知识内容有了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二、对重难点咬文嚼字,柳暗花明

历史学习中很多的重难点都涉及一些历史专有名词,这些名词本身就承载着这些重难点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信息。对于这些历史信息的解读,可以方便学生掌握、理解这一知识。比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为便于学生掌握这一重难点,先解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名词。这一概念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专制,指的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指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将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由此推论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两大矛盾:中央与地方、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正是围绕这两个矛盾展开,分成中央官制设计和地方行政设计。在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历史名词详细解读后,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了一个规律性的认识,为接下来学习“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内容和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重难点的咬文嚼字,其实就是对重难点关键信息进行细致而充分的解读,帮助学生扫清认识障碍,深化对知识理解,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对“可疑处”咬文嚼字,收获思想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在很多学生眼里,教材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引导学生用严谨的态度对课本进行咬文嚼字,对自己不理解的部分大胆质疑,培养不迷信权威、有独立思想和创新思维的学生。在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时,有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书上讲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但是旁边秦朝疆域图并没有覆盖今天中国的版图,所以不能称为统一,只能说局部统一。”教师可以先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然后问全班同学:“有没有谁能解答这个疑问?”一阵议论后,认为“统一”是对的学生很多,却又没人能提出足够反驳的理由。于是,让学生暂时停止争论,让统一派和局部统一派下课后各自准备辩论材料。在第二节历史课上,双方经过短暂的交锋后,出现了第三种意见,主张既不是“全部”,也不是“局部”,而是“主体”统一。最后,正反双方都接受了“主体统一”这个说法。从用静止的眼光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生的思想经历了一次飞跃。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看似幼稚的问题,教师也要给予足够的尊重,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客体到主体,有一个主体意识觉醒和愿做、乐做、会做的过程,老师要尊重这个过程。目的不在于学生是否能发现教材的错误,而在于这种质疑的过程,因为它能放飞学生的思想。

四、结束语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恰当的咬文嚼字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是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学法,更是一种思想。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看,在咬文嚼字中慢慢形成的慎思、质疑的思想,将对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有益而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详细的近义词篇9

详细解释:

1、顺从。

2、使顺从。

名言警句:

爱默生:苍蝇像鬣狗一样难以驯服。

爱默生:美丽的女性实际上是诗人,她能驯服野蛮的同伴,在她周围的人的心里播下温情,希望和雄辩的种子。

详细的近义词篇10

关键词:词群语义场新词群

一、词群的界定

“词群”、“词族”和“语义场”这些概念是紧密联系的,有异同点。孙常叙在《汉语词汇》中提出“同族词”,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提及“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通”的词,这种词实际上是同源词。同族词过去称同源字或同源词,徐通锵先生将其称为同族词。同族词是指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上相关、有亲属关系的一组词。

符淮青先生在运用语义场理论时谈及词群,但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和解释。刘叔新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中谈到“同语素词语族”(简称同素族)时指出:“成群的或若干个不同的词语单位,由于含有同样一个语素,即含有同一材料的共同意义成分,而彼此在意义上相互因应。应该承认,这种相互因应也是词语单位间的聚合关联,使相应的词语单位形成一种聚合的组织。”如“地底、地洞、地窖、地沟、地皮”等。除此之外,刘先生还认为,含有相同语素的单位不能只限于词,应当把固定语也算在内,把固定语纳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张志毅认为同素族词语由于含有同一材料的共同意义成分,意义上是相连的,对三个位置上目标语素的意义变体首先要分别考察,再按意义的不同,分出一个个带有区别性特征的小类,进而把同素族词语规整出一组组同素义族。

徐通锵先生把目标语素称之为核心字,把同素族词语称之为“字组系族”,认为前位同素族词语是“离心字组”,核心字“表一种义象或义素、语义特征”;后位同素族词语是“向心字组”,核心字“表义类或义场”。

符淮青先生提出的“词群”这一术语是指词汇场、语义场。他将词群分为同义近义词群(维他命――维生素)、层次关系词群(高、低、矮)、非层次关系词群(吃、喝、吞)和综合词群(驴、马、牛、山羊)。以语义的相同、相近、相关、相属等作为词群的标准。其中也包括以语义联系为前提的、部分词素相同的词群,如“橘红、枣红、桃红、肉红、宝石红”也属于同一词群。

综上所述,对于“词群”的界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到不同的结论。有的以意义的关联为成为词群的前提,有的以相同成分存在为前提。刘吉艳(2008)在博士论文中对词群进行了界定:“广义的词群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组词或短语,分为语义词群和非语义词群。语义词群是指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一组词,这些词在语义上有关联,属于同一语义场。非语义词群是指不以是否具有相同语义特征作为划分词群的标准,而是以是否具有相同的词素或词作为标志。”

词族有两层内涵,一是指同源词,一是指由同一词素构成的一系列词的聚合,关于语义场主要是从意义的角度出发,有一系列词组成的义位系统。关于词群、词族、语义场这三者共同点是都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构成的一个聚合,不同点则是词群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出发,重点是意义,词族除指由同一词素构成的一系列词的聚合之外,还指同源词。

二、词群的语义研究

我国古代第一部解释先秦典籍词语的词典《尔雅》是根据字(词)义的类别,字义的相同、相近、相关或同类而编纂的,共十九篇。其中《释天》为解释有关天文的名称,《释畜》为解释各类牲畜的名称,《释畜》按照类别分为六个部分。《尔雅》这种按义类编排词语的方法,成为我国辞书编纂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这是早期粗略的语义系统的观念,语义场正是语义系统的反映。除了《尔雅》,古代还有许多辞书常常会把同一个字(词)放在不同的词条中进行解释,如《释名》、《方言》、《广雅》等。这正说明了同一个字可以同时担负不同的意义,这些不同的意义各自属于不同的聚合群,每一个群体中的词都可以构成一个近义或同义语义场,它们具有共同的义素来支持这个语义场的存在。虽然在古代汉语中已经有语义场的意识,但是大都是为了训诂服务,属于传统的训诂学范畴,与现代词义学的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都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我国学者起初主要是围绕着聚合和组合这两种关系对语义场进行描述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语言学界主要讨论的是词义的聚合场,而且举例子一般涉及到颜色场、亲属场、家畜场等国外研究比较透彻的有限的几个语义场。只有贾彦德先生在英国语言学家李奇的语义理论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完整地阐述了语义场理论。

王德春在《论义素和语义场》一文中指出:“义素分析既可以用于词汇意义,又可以用于语法意义。……义素分析揭示了语义的微观层次,提供了语义结构,并说明了词与词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这些观点讲述得非常有道理,在实际的研究中要有意识地注意有关问题。

贾彦德提出“语义场是指义位形成的系统,说得详细些,如果若干个义位含有相同的表彼此共性义素和相应地表彼此差异的义素,因而连结在一起,互相规定、互相制约、互相作用,那么这些义位就构成一个语义场。”这是对语义场的定义。

张志毅认为:“语义场概念有广狭之分。多用广义的:以共性义位或义素为核心形成的相互制约的具有相对封闭域的词或义位的集合”,除此之外,张志毅先生还根据底层义场中义位之间的关系,分析出十种结构关系,即同义结构、反义结构、上下义结构、类义结构、总分结构、交叉结构、序列结构、多义结构、构词结构和组合结构。

刘叔新认为“词语在意义上互起影响作用,就是互相对比、映衬的意义关系。只有存在这种真正是语言意义相互之间的、互起影响作用的意义关系,才能有语义场或词汇场的存在。”

各家对语义场的划分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特色,也有商榷的地方。语义场的研究为探索语义的结构系统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对类义词典的编纂以及语词的释义都有指导作用。同时还是对结构主义学派倡导的语言只包含语音、语法,不包含词汇这一观点的有力完善。在不同的语言间进行语义分析对比,揭示出不同语言的语义对应关系,这有利于翻译工作和语言教学。语义场的研究其中会涉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有助于哲学、逻辑学等学科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语义场研究仍具有不足之处,取得成果的大都是封闭性的语义场研究,而对于开放性的语义研究则较难把握。语义场的划分基本上是建立在人为的经验的概括上,验证标准很难把握,究竟一个场里包含哪些词,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语感,不能给出严密规定的意义领域。语言中有不少词处于离散状态,在语义上和其它的词没有什么联系,如象声词,语义场对于这类现象无法解释。其以后的发展趋势和努力的方向应该是首先从理论上明确义位反映的不仅是客观事物,也包含反映客观事物的状态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再者,就是在分析具体的义位时,在关注义位的词汇意义的同时,其语法意义也应当适当兼顾。最后,努力将虚词纳入语义场的研究中来,寻找其适合的道路。

总之,语义场理论在显示语言系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但是要揭示语言的整个语义系统的层次结构还相差甚远,因为语言的意义结构实在是太复杂了,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三、词群的具体个案研究

(一)个案研究

关于颜色词,符淮青先生深入比较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表“红”的颜色词群在意义内容、意义关系等方面的异同,探索词群发展的规律,符淮青先生在《词义的分析和描写》一书的第九章明确论述有关词群的内容,对汉语的几个词群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汉语表示“红”的颜色词群分析,最后有汉以前的表示“红”的词语附录。李红印在《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一书中系统地分析研究汉语颜色词的语义问题,先是总结颜色词的国内外研究,进而分析颜色词语义分析的基础,接着用聚合和组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颜色词的语义,可以说这是有关颜色词研究较为深入的专著。

关于人体器官和温度感觉的词群,任晔、吴芳华、任晓艳、满欣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研究;关于亲属词,贾彦德论述了它的语义特点;冯英在《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一书中用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对“心、目、口、足、水、H、糸、犬”词群的语义范畴和隐喻认知进行分析。

(二)新词群的研究

欧阳骏鹏指出新词语中存在词群现象,给出词群的定义,并且认为词群具有三个特点。通过考察新词语中的词群现象,他得出“相似性原则与语言的自律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我们依照相似性原则,创造了大量的新词;另一方面,我们又受到语言内部规则的制约,我们不能破坏语言内部规则生造词语。”的结论,这是很有见地的。

近年来,对于汉语新词群的研究侧重于个案分析,周士琦研究了由“霸”构成的新词语,将其分成四类,并指出形成的原因。张谊生从结构和搭配、表达和理解、发展和变化等角度对当代新词“零X”词族进行分析和阐释,他认为这类词在结构、语义内涵和语用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对汉语附缀式构词的发展动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海英分析了“大”头新词语词群的语法结构、表意方式、阐述了词群的语用色彩和产生的原因。汪磊认为,“后”族词的生成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一时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具体地分析了“后”这一构成要素经历的两次语义平移。周日安在“中国”前面加上普通名词,记为“XY中国”,指出有“话题+范围”、“手段+对象”、“属性+主体”、“喻体+本体”等四种语义模式,并且比较“XY中国”和“中国XY”,说明语序影响名词次范畴的语义选择。

于全有、裴景瑞研究了“晒”族新词和其蕴含的社会文化心理,杨荣华对“狂”类词的新兴用法的程度量级差异进行了详细地考察。常月华具体分析了“拼”族词,认为“拼X”和“X拼”本来不是能能产性很强的结构,但近年来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如“拼车”、“拼房”、“拼购”、“拼玩”、“血拼”等。严正道提出“奴”族词古来有之,并非新词。

安志伟对“客”族新词的产生过程进行了分析,刘吉艳在博士论文中详细地论述了新词语的词群现象,邵长超指出近年来新词语中出现了许多“裸X”族词。陈海峰分析了网络“控”族词。朱志国从认知角度分析了“海龟系”词群的生成原理。

胡斌彬在“当代‘裸X’族词语的语义衍生及认知模型”一文中,用认知语言学的家族相似性和理想认知模型对“裸X”词族进行解释,并指出“裸X”词族产生的原因。朱彦在空间意象图式的基础上,整理出空间运动动词“穿”的二十多种意义,得到一个呈辐射结构的多义体系,并分析了“穿”的不同义位之间的连接机制。

这些个案分析大都是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还探求历史的起源以及发展脉络,或者与其他的词语进行比较研究,或者是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家族相似性和理想认知模型进行解释,或者是综合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关于词群的个案研究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详述。

无论是有关词群的界定,还是语义研究,尽管各家的意见不同,但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一定的见解,这就说明词群的研究取得了一点的成果,但词群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常叙.汉语词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1956.

[2]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李红印.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2007.

[4]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5]贾彦德.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徐通锵.汉语研究方法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王军.汉语词义系统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9]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