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过年发愁的句子没钱过年的图片和文字过年发愁的句子没钱过年的图片和文字

过年发愁的句子没钱过年的图片和文字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2:39

春晚开始前过年发愁的句子,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是以前的学生过年发愁的句子,已参加工作的研究生;另一个是我东北的堂姐。两位都是我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与伊们聊天,总会是风趣幽默,妙趣横生,笑语不断,意犹未尽。

如算命先生所言,我乃老实、实在之人,平常话语很少。但若情趣相投,则完全是另外之人了。

父亲已把礼花准备好。急忙放下电话,抱起礼花,走向门前菜地。

我把点燃导火索的美差让予了父亲,知道他有这颗童心。

五十响礼花燃放起来很快,看得母亲直呼不过瘾。

此后就是春晚。这不算是父母最喜欢欣赏的,看了一会就都上床睡觉而去。我坚持看完,插空回复短信。

其中的魔术穿帮,当时就有发现,觉得好可惜。对这东西,贵在神奇,一旦穿帮,破了神奇,就毫无感觉,断送魅力。

第二天早晨,父亲放完了开门鞭,告知外面好大雾。我是喜欢欣赏雾景的,并写过几篇短文。所以不管悻松睡眼,一骨碌就爬了起来,穿衣,看雾。

目测了一下,能见度只有二十米。

为记录下这超级浓雾,用手机拍下几个场景,传至QQ空间。

按照传统习俗,一早,母亲就烧好了点心茶。实际就是一大碗鸡肉,外加三个鸡蛋,以鸡汤覆盖。这是必须要吃完的。我强迫自己,放开肚量,圆满完成任务。

随后浓雾渐渐散去,太阳普照大地。

为记录下家乡这些年的变化,趁着好天气,我便绕屋四周闲逛起来。

由前门出发,穿过菜地,便是绿油油的油菜田。满目绿意,分明闻到了春的气息。

站在油菜田的最南头,回望如别墅般的一排排家舍,掩映在这片绿的尽头,一种感动油然心生。

以往的艰难岁月,换就了今日的小康和富足,再也不用为衣食住行而犯忧,为过年的餐桌而犯愁。

紧邻油菜田的西侧,是残留着的深褐色的棉花杆,间或有白色的遗忘棉絮,在暖阳下呈现出耀眼的亮光,诉说着被遗弃的孤独。

继续前行,眼前是一片绿树林,种植在原来的稻田里。这是分田到户后农民自主权的佐证,表明在老家这一带,这一政策的落实程度。

再往前左转,走上水渠堤坝。这里已看不出丝毫渠的痕迹,因之东侧的另一条渠堤已被开挖摊平,种植着长溜的油菜。西侧这条堤,原本是通往乡镇所在地的主要通道,如今被保留下来。路上杂草丛生,只在中间显出一尺宽的路芽,说明此路现今行人极少。

路东是一片水稻田,这是我回乡看到的最大的种植水稻片地。地里残留着浅的稻桩,打造出一片淡黄的风景,与绿的油菜形成鲜明对照。

一头水牛站在稻田西侧,低头啃着地里的稻桩。分明感应到我的光临,抬起头远远地朝我望来,那种温顺柔情,一点不减当年。

牛旁一颗小树,参差着光秃的树枝,孤零地看护着水牛。这样的画面,动静有致,色彩温和,美不胜收。

由左折往北端,沿途东面,一颗高大的樟树,挺拔在微送清寒的暖风之中。繁茂的绿色枝叶,在这残冬自成一景,迎接着远方客人。

村里的敬老院,四层美丽的宏大建筑,透过樟树映之眼睑,夸赞着社会对农民老人的同样尊重。

再往前,来到新修两年多的村级公路。白色的水泥路面,平整光滑,直曲有致,接入邻村通往小城的道路,由此直达小城市区。

路南一座电信中继铁塔,直入蓝天。作为乡村最高建筑,与横纵穿插的众多高压输电铁塔一起,构成空中的另一番世界,傲视乡野。

北侧的城际铁路线交叉而来,即将竣工;白色的路基,传递出与南京上海缩短的距离,也为家乡增添了另一种现代风景。

游完周边,返回途中,偶遇陈家小儿,就是我前述文章中提到的下军棋的那位小弟,以及“暴力打架”的那个家伙。他从上海回家过年。当年在九江上中专,后在江西一船厂工作。因船厂倒闭,便找到上海一家与汽车相关的企业打工至今。

都是在外的返乡人,自然生出一种亲切。闲聊中谈及我的一位同班同学,也是同村组的,现在上海一家私立医院做大夫。当年中考,该同学排第一,我排第二,另一位隔邻村的排第三。高考则正好翻了个。那位上了南大,我在上海,而他上了军医学校。他转业至上海后,几番奔波,现今算是稳定下来。

据陈家小儿介绍,在上海他与我的军医同学见过面,同学看上去似是苍老,因秃顶不少,感觉上至少大我十余岁。

我俩成绩相差无几,但性格炯异。他活泼,外向,高调;我收敛,内向,低沉。据说,单就谈的女朋友,就不知道他有几个。如果返乡,家家都可能出现他的身影;而我,基本无事不登三宝殿。

陈小儿说,这同学在上海似乎看上去很累,不仅工作,家务也几乎全靠他。他家那位,很像是个大小姐。具体情况,我们皆不知。

我与该同学很少联系。不管怎样,应该祝愿他幸福。

谈及少年时我与陈家小儿自己的事,他对我描述的有关他参与的两件,居然全不记得。打架不记得可原,但他与他二哥天天下军棋,竟然也忘记,我就难以理解了。算我的记忆超好,还是他的太差呢?

这番在家屋周围的游历,让我决定提前给二老惊喜。

我将自己所写文章中有关幼、童、少的家乡回忆,提取出来进行了编辑。分了段落,起了篇名,定了目录,加了封面。合集打印,带回家中。原想初二给二老过生日时再拿出来,给他们一种惊喜。

吃中饭当中,我提及此事,父亲急着想先睹为快。于是,父亲先看了一部分,我又给二老读了一部分。

他们是很高兴的。其中有些事,他们也记得;有些事,他们也忘了。母亲惊讶于我居然记得这些,说怪不得我的学习那么好。

当中,父母亲又帮助回忆了一些,多数是我不知道的,或者是我无印象的,亦或是我未曾经历的了。

谈到当年的困难,父母很有些伤感。父亲说,母亲受的罪最多,大姐也承担了不少,最可怜的就是她俩。我说,苦难经历记得也好,更要珍惜今天的好日子。

从下午到晚上,主要议论的就是这些回忆,及由此生出的感慨。第二天生日宴会时,侄女又读了几篇。但因这个大家庭成员,彼此差异性太大,有人不喜欢这样文化性太强的东西,所以就入乡随俗,按老办法过生日了。

至初二一早,简单吃罢早饭,二老就准备穿衣装扮了。这天二老是主角。他俩生在同一年,是指腹为婚的代表性人物。父亲稍大几个月份。

两位母亲在一起,指着彼此的肚子说,如果是一男一女,就结下儿女亲家。不想此事成真。

母亲十来岁就来父亲家了,当然不是结婚,而是童养媳,父亲这边当女儿养待。不过,是当儿媳妇身份的女儿,与真女儿还是有所不同。

据母亲说,少时他俩彼此也晓得这事,所以常常脸红。今年是他们生日的周年诞辰,办个酒席,以示庆贺。我所写回忆文章,有四十五篇,就是为今天宴会派用。

酒席由我独办,小女儿送了蛋糕,二女儿送了十字锈,另二个女儿也各有礼品。

全家老少,祖孙三代,在一起热闹非凡。几个能闹的,哄托出热烈气氛,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国外的孙子,也通过视频连线,直播送上自己的祝愿。

这次宴席,还促成了两个女婿和解。两人各有性格,争强好胜。不知何事,不相往来已有几年。节日回家看望父亲,两人也故意避开,坚决不碰面。

为了调解,今次是个机会。所以我故意安排了一张大桌。小女婿也极为配合,主动搭话握手,终于和好。

也算是给父母生日的一份礼物吧。#师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