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证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2:06

开课证明篇1

一、教师教育专项课题开题论证的特点

教师教育专项课题开题论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开题论证形式主要为专家指导型

本轮课题开题论证有以下三种主要形式:一是“专家指导型”,这种形式占课题总数的60%以上;二是“自我论证型”,这种形式主要集中在高校;三是“会议交流型”,采用这种开题形式的单位有湖南一师和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2.课题所在单位非常重视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作为教师教育专项课题的管理单位,对本中心的立项课题严格要求,进行集中开题论证,为全省教师教育专项课题研究作出了表率。湖南一师有四个教师教育专项课题,为保证这些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该校组织这些课题进行了集中开题,并为每个课题配备了指导教师。邵东县进修学校的课题《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模式与实效性的调查研究》被列为重点课题,邵东县教育局非常重视这项课题研究,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联合教研、仪电、进修、电大等部门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使研究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为了《湖南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衡东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亲临现场,指导课题开题论证工作。

3.论证后的课题名称更为确切

在不改变研究方向、不改变研究目标、不调整重大研究内容的的前提下,有些课题名称出现了更改,是这次课题开题论证的最大亮点。由于2008年度教师教育专项课题的承担单位大多未进行过正规的省级课题研究,所以出现有些课题的名称太长不简明,或名称中有标点符号,或容易产生歧义,或研究内容和课题名称不一致等情况。在本次开题论证中,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据统计,86个立项课题中有32个课题通过开题论证对课题名称进行了修改,但均未改变研究方向。

有些课题名称比较冗长,经过论证修改后变得精炼、明确。如《少数民族地区薄弱学校青年教师专业提升校本培训与成长模式研究》这一名称比较长,读起来不顺口,在本次论证中该课题组将名称更改为《民族地区中学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可以说,这一更改比原来提升了两个档次。

有些课题名称有歧义,经过论证修改后变得更加明朗。如《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研究》从课题名称上看是研究两个问题――加强校本培训和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而实际上课题组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来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也就是说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只是“加强校本培训研究”的基本目标,完全可以不出现在课题名称之中。经过充分论证后,该课题名称变更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有效性策略研究》。

有些课题名称太大,可能不符合研究单位的实际,经论证修改后可行性更强。如《整体构建农村中学德育体系的研究》这个课题研究的范围十分大,是一所初级中学难以完成的,可行性不强。经开题论证后,课题名称更改为《整体提高农村中学生德育素养的实践研究》,这样更改后研究范围与学校实际更为吻合,更易操作。

有些课题名称与课题界定、研究目标和内容存在不一致,经过论证修改后课题更为顺畅。如《教师培训模式与实效性的调查研究》课题存在课题名称与课题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不完全吻合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课题名称过大,而研究内容集中在教师网络培训。该课题组经过精心论证,将课题名称变更为《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4.论证后的课题界定更加明确

一个好的课题界定,不仅可以将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作一个准确的定位(或明确的限制),解决某些概念问题的歧义;还关系到课题名称的修改,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内容的具体化。但由于很多课题组缺乏课题研究的基本知识,不知道该界定什么,该怎样界定,导致在课题界定上要么未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要么界定不准确。经过本轮开题论证后,很多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有了长足的进步。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起初并未对课题进行界定,导致核心概念不明确。经过专家开题论证后,课题组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继续教育”、“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进行了清晰界定,使课题研究方向和内容更为清晰。

5.论证后的研究预期目标定位更加准确

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具体的,不是空话、套话。它是课题研究实现的既定目标,是课题研究“长、宽、高”的具体体现,是课题研究任务完成的原则要求。课题研究目标不明确,研究过程就会“雾里看花”;研究目标过于繁杂,则会使人找不到目标;研究目标缺乏层次性,课题研究就会杂乱无章。坦率地说,很多课题组缺乏研究目标意识,导致研究目标空洞无物或杂乱无章。经过本轮开题论证后,很多课题的研究目标定位更为准确。

如《县域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研究》,该课题原先确立了四大研究目标:促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方案,在原有校本培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有效的网络校本培训模式……开题论证中,专家指出这样的研究目标泛化、不集中,把简单的目标弄成了复杂的问题。课题组经讨论后确定了以下目标:探索建立一种有效的、适合县级远程培训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从而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强、专业化水准高的教师队伍。很明显,这样的研究目标更准确、实在。

6.论证后的研究内容更加切合主题

研究内容是课题主题、研究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的具体体现,是课题组成员分工要进行研究的子课题,是将来研究任务是否完成的重要依据。通过本轮开题论证,很多课题解决了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课题界定不一致的情况,解决了研究内容太杂、太多而又表述不清的现象,使课题研究内容进一步突出主题、紧扣研究目标,使表述更为清楚、完备和科学,效果很好。如《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初始确定的研究内容为: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包括哪些方面;校本培训有哪些主要内容;校本培训有哪些主要的方式方法……这样的研究内容极可能导致低效研究、重复研究。经过开题论证后,该课题的研究内容修改为:校本培训内容选择有效策略;校本培训方法选择有效策略;校本培训组织与实施有效策略……这样更改后研究的内容就不是别人已经研究无数遍的东西,而是当前的紧迫问题――“有效性”问题。应该来说,这样的论证是很有成就和价值的。

7.论证后的实施步骤和人员分工更加科学

开题论证前,很多课题的实施步骤和人员分工都是粗线条的。通过本轮论证,各课题组研究的实施步骤、人员分工不再是应付式的“轻描淡写”,而是主持人的思路、思想的具体体现,课题研究的每一件事由谁负责、由谁完成,每个课题组成员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有内容,有要求,有活动安排,真正能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如《中学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研究》原先的实施步骤只有四句话,只指明了哪个时间段属于什么研究阶段,至于这一阶段要完成哪些研究任务都没有;成员分工也只有哪件事由哪些人完成,细节的分工没有。经过专家指正后,该课题的实施步骤和研究分工就比较科学了:每个阶段要完成哪些研究任务一目了然,每个课题组成员看到这个实施方案都知道每个阶段要做的具体事情以及自己该完成的任务。

再如,《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农村高中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主持人制订了课题组考核方案,从加分、扣分、考核结果应用等几个方面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规范,明确“课题结题时成员排名按考核分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名”,使课题研究实现了精致化管理。

当然,教师教育专项课题的开题论证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个别课题开题论证书内容东拼西凑,成了申报书的“翻版”。有些课题开题论证的重点不突出,根本未触及课题开题论证的核心:核心概念是否定位准确;研究目标是否适度;研究内容是否紧扣主题和目标,是否逻辑严密、表述准确;课题研究是否有条理和分工明确。

二、教师教育专项课题开题论证的启示

1.开题论证十分必要,最好采取专家论证形式

课题的开题论证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败。开题论证不是一次简单的课题研究会议,而是一次隆重的课题科学论证。开题论证不仅是一种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本轮开题论证中,专家参与课题开题论证的,论证效果普遍比较好,而有些课题采取自我论证,虽然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但并未充分暴露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以后的课题管理中,建议立项课题要尽可能采取专家开题论证形式。

2.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培训和研讨,提高研究效率

各课题组研究积极性普遍较高,但由于课题研究经验不足、基础知识储备有限,课题研究水平整体不太高,同时各课题组之间的发展也不均衡。因此,课题管理单位很有必要在课题研究进程中在全省组织一次课题研究研讨和交流会,进一步介绍课题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明确课题研究过程和结题的基本要求,同时各课题组之间也有必要交流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思想。如很多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几乎都是论文和著作,单调枯燥。其实研究成果是丰富多彩的,成果分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又可分物化的、文本的成果(显性成果)和非物化的、非文本的成果(隐性成果)。成果可以是论文、网站、网页、教育日记、教育叙事,还可以是音像制品、软件、课件、专著,等等。而这些课题研究的常识和方法需要通过培训和研讨的方式来获得。

开课证明篇2

开题报告写作范文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如: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听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和学习策略形成之影响、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清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4、课题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当;5、资料准备如何;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需的其他条件;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开题报告简写

学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开课证明篇3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新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的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

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1)课题、问题的提出?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开课证明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认证课程;机电一体化技术

作者简介:张澧生(1961-),男,湖南澧县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副教授;施大发(1965―),男,湖南安乡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1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KY10B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191-02

目前,行业、企业与学校缺乏沟通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通病,以致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脱离企业实际、脱离行业标准;课程内容与标准脱离企业、行业实际,课程工学结合不够;课程考核主要由学校进行,缺乏公信力,很难得到用人单位认可。如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是每个高职院校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1]

一、课程认证的界定

课程认证是指学生在学校经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参加由相关部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技术培训中心、企业)组织的综合考核,达到符合该部门特定标准的规范性教学活动。它与教育质量认证既紧密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差异。课程认证具有如下特点:以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技术培训中心、企业等机构或认证中心作为主体,与学生之间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学生在通过相关考核后拿到相应课程证书,并以此作为以后上岗的硬件材料和准入证;认证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同步,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相关的指导和借鉴作用;认证的目的是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并以就业为导向,同时推进学校与市场的紧密融合。认证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可多次认证,直至认证通过为止。

课程证书分为以下四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劳动部门颁发的维修电工技能等级证书)、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课程等级证书(如英语等级证书)、企业课程证书(如企业岗位证书、西门子公司颁发的winCC组态软件应用技术课程证书)、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如中国Cpo组织颁发的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工程师资格证书)。

二、课程认证的模式

目前国内外主要课程认证模式有以下几种:日本“企业教育”模式,与企业兴办“工学院”;英国采取的“证书模式”与“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澳大利亚“阶梯教育”模式,与证书、学位及工作方向对应;[2]我国目前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简称“双证制度”,全面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3]

三、认证课程的开发

1.认证课程开发的流程

认证课程开发也称为认证课程设计或认证课程编制,指教学计划、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是对教学计划、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应达到的目的、选择的内容、采取的结构以及评价标准进行的可行性研究。针对规模以上校企合作企业所需职业岗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生产一线专业技术工人共同开发认证课程,确定以下内容:认证课程目标和内容;认证课程组织实施、评价与改进。认证课程开发过程共分7个步骤。[4]

2.认证课程开发的要求

按“六个对接”要求,做好认证课程开发工作,即:专业产业对接、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学生实践与企业生产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学生就业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对接。

3.课程认证方案

(1)与技术培训中心、知名企业合作,建立课程认证技术培训中心。例如,与中国pRoFiBUS/pRoFinet技术培训中心(Cpo组织)、中国ieC61131-3pLCopen资格培训中心(pLCopenCHina组织)、西门子、研创等知名企业签定课程认证协议,联合建立现场总线技术培训中心、pLC应用技术培训中心、组态软件技术培训中心等,开展现场总线应用技术、pLC应用技术、组态软件应用技术等课程认证工作。

(2)由企业提供课程学习认证,并颁发证书(如企业岗位证书等),作为订单班级结业的必要条件。部分通用专业课程效仿硬件设备厂商课程认证,引入或者由学校模仿企业认证方式,开展课程教学认证,颁发课程认证书,作为其学历证书的必要条件。

(3)利用高职院校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校企合作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课程认证和技能鉴定工作。

(4)加强课程认证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专兼结合的课程认证师资队伍。将本院师资送往课程认证技术培训中心培训,取得课程认证教师资格。同时,从企业或行业聘请实践专家为课程认证教师,比例不低于50%。

四、专业课程认证体系构建的案例

以笔者所在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专业定位是对接长沙经济开发区机械装备制造业,为长沙经开区乃至全省的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主要职业岗位是机电产品装配工、机电设备调试维修工、机修电工、数控设备操作维护工等。为此,我院加强校企对接机制建设,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与三一重工、、广汽菲亚特等规模以上企业紧密联合,召开实践专家研究会,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5]

五、课程认证结论

我院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试行课程认证教学改革以来,该专业目前就业率达92.25%,课程证书获证率达90%以上。目前,本专业与三一重工、、广汽菲亚特等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办学协议,分别成立了三一重工班、班、广汽菲亚特班等,班级学生以企业准员工身份进行企业文化和技能学习,通过企业课程认证考核后进行企业工作。结果表明: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认证课程,解决了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行业、企业与学校缺乏沟通的毛病,使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贴近企业实际需求、贴近行业标准,同时也提高了课程考核的公信力。通过颁发课程证书,以证代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可见,“三证结合”(毕业证、技能等级证、课程证书),是探索工学结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一条新路径,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马秀华.职业院校实施“课程认证”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0,(9).

[3]吴亚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课程评价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开课证明篇5

1体育课开展现状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经访谈了解到,目前中小学基本上都开设体育课,但开设状况都不尽如人意,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结果亦证实了这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占调查样本41.65%的中学存在挪用或挤占体育课的现象,初中高中差异不大说明当前中学挪用或挤占体育课的现象较为严重。虽然体育课被挪用和挤占现象严重,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较好,有占调查样本的80.56%的学生选择喜欢体育课。高中情况优于初中,分别为82.87%和78.67%,表明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较为积极。对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所作的调查结果表明,“上课太累”、“上课没意思”是目前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初高中存在明显差异,初中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中排前两位的分别是“上课没意思”和“上课太累”,分别占调查样本的45.97%和33.05%;高中生则为“上课没意思”和“上课太累”,分别为60.93%和26.68%。而“怕耽误学习”和“不喜欢体育老师”分别成为第三和第四位原因就“学校体育课活动量情况”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近49.32%的中学生选择了“一般”,选择“不太累”的占13.85%,选择“一点都不累”的占11.68%,总体为74.85%,其中,高中高于初中(见表4)。由调查结果来看,体育课活动量偏低。科学研究表明,体质的增强,必须使人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应有的锻炼效果,而体育课活动量偏低,练习密度不够,很难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由访谈得知,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一是初中体育课教学多以初中升高中体育考试内容为主进行授课,导致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重智轻体思想观念严重,体育课形同虚设,逐渐被“空壳化”;三是“上课太累”和“怕耽误学习”成为在校青少年不喜欢体育课的前三位原因,一方面印证了我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欠佳的现状,同时亦反映了当前我市乃至我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问题。

2健康教育课实施现状

健康教育则是指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学校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保护身心健康,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文明素质和生活水平等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除体育课之外,健康教育课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由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市中学提供的健康教育知识占前4位的是卫生安全、疾病预防、禁毒拒烟和青春期发育,分别占调查总样本的43.88%、39.33%、34.80%和32.27%,其中,初高中存在一定差异,初中占前四位的分别是卫生安全、疾病预防、禁毒拒烟和科学营养,分别为48.91%、45.64%、38.51和35.72%;而高中为卫生安全、疾病预防、青春期发育和禁毒拒烟,分别为37.86%、31.77%、30.87%和30.35%。调查结果同关于“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体质健康知识”的调查结果有较大出入。由关于“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体质健康知识”的一项内容的调查结果来看,占前三位的是健康生活方式、营养与卫生以及科学锻炼,分别占调查总样本的63.74%、53.46%和52.67%。初高中相比,仅在健康生活方式一项存在一定差异,即高中生希望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为67.5%,高出初中近7个百分点,这与不同学段学生对体质健康知识的认知和需求程度紧密相关。

由“学校开展体质健康教育途径情况”一项内容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育课成为目前开展体质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次是宣传栏/网络,而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的仅占第三位,初高中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表2)由访谈和查阅相关文献得知,虽然体育课成为开展体质健康教育课的普遍形式使得健康教育课的开课率几乎为100%,但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课合二为一之后,所选用的教材主要以体育内容为主,健康教育课不能作为独立的课程出现,因此其附属地位难以保证其足够的教学时数,在基本教学时数都难以保证的前提下,其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二是健康教育课教师往往以体育教师代替,而体育教师并不具备从事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另外,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与其它工作量已经相当大,亦无力承担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因此,也就难以保证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一项关于“平常获得体质健康知识的途径情况”的调查结果亦对此进行了有力证明。调查结果显示,从老师那里获得体质健康知识的占所有选项排序的第四位,而选择“电视”、“书籍、报刊、杂志”和“网络”的分别占到第一、第二位和第三位。从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课并没有成为中学生获得体质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印证了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开展状况并不理想,人们对健康教育课作为课程的意识还很薄弱。另一方面,说明当前中学生自主学习体质健康知识的能力较强。

开课证明篇6

论文摘要:实施“双证课程”是高职教育推行“双证书制”的必然,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在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构建双证课程体系,把握开发双证课程的原则,掌握好实施双证课程的具体策略,对有效培养高职人才、推进高职教研教改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育部[200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它为高职教育的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当使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推行“双证书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还是新课题,无论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还要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实践。“据统计,在中国7000万名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500,实用型高级技工奇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高职教育正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一、构建双证课程的理论框架

双证课程是建立在高职课程的“就业导向”和职业资格培训课程的“职业标准”的相近共通的基点之上的。这种课程兼顾了职业资格培训的职业实用性和学历教育的职业发展性。因而,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应以认知取向为主,兼顾人本卞义取向,这样比较切合双证标准课程的实际;在设计方式上,应采用目标方式和集体审议方式实施双证课程设计。

1、教学目标及基本模式

双证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资格标准和高职专业标准的统一,是两个标准的有机融合。“课程教学目标的取向主要有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等。”双证课程的目标取向应以行为目标为主,行为目标取向阐明课程教学应达到的学生行为的结果和程度,适合培养学生的高技能。同时.双证标准课程也要融入生成性目标的要求,生成性目标关注在学习者学习课程的情境中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个人的经验生长,这种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行为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相结合,以行为性目标为主的双证标准课程的教学目标取向,使双证标准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以下特征:定向明确、兼顾发展,强调技术、注重结果。

双证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决定了其课程模式应是能力本位型。从功能上讲,双证课程要面对全国各种取证学生;从设置上看,在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成人教育机构、网络教育机构的企业培训中都可使用开设,因而需要标准化。“能力本位+标准化”应为双证标准课程的基本模式。在这个课程模式中,基于能力本位形成了该模式实践性强、整合性强的特点。双证课程要打破学科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整合职业能力所需理论知识和技能,突出知识能力在实践中的运用。基于标准化,形成了该模式普适性强、可控性强的特点,利于课程的推广和质量的监控。

2、课程内容及课程组织

双证课程的课程内容是根据就业导向和相应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要求确定的,应包含以下内容:“针对职业资格标准的专门知识;与“专门知识”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针对职业资格标准的专门技能;针对职业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学习指导和岗位核心能力的训练指导。以上课程内容体现了知识、技能和学习经验三个课程要素。”其中知识的专门性、技能的针对性是双证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双证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内容既要反映职业岗位的先进技术要求,又要反映职业岗位发展变化的趋势,还要兼顾职业岗位的适应性要求和职业发展的素质性要求。

课程组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在对课程要素进行组织时,我们面临着不同的取向,主要有学科取向、学生兴趣与发展取向、社会问题取向和混合取向。双证课程是在就业导向的价值观指导下组织课程,因而双证课程的组织取向应以社会问题取向为主。双证课程的组织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整合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等课程要素。具体来讲,双证课程组织可采取多门课程组合的模块式和单门课程的综合式两种形式:(1)模块式。针对教学目标确定核心课程并围绕核心课程设计辅助课,形成一个课程教学模块,实现双证课程的教学目标。(2)综合式。针对课程目标将课程要素整合成“双体系”(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或“多单元”(理论单元和实践单元)等不同组织形式,形成一门社会本位的多学科综合课程。”

3、双证课程的考核

课程考核是对学习者的课程内容了解、掌握、运用程度的考查评价。双证课程的考核应吸取高职学历教育考试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的优点,将二者的考核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标准化考核体系。双证课程的考核,依据课程设计的目标要求,可在标准参照型考核的基础上适度增加对知识技能运用能力的考核。考核应包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对知识技能的适度运用两方面内容。在考核方法上应采取书面解答、实际操作或案例分析等多样化考核方法。双证课程考核的重点是考核设计的关键,双证课程职业导向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的核心内容应是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这些也应是课程考核的重点。双证课程的考核应建立独立的考核体系,包括考核管理机构、考核实施机构、考核人员队伍、考核制度、考核题库、考核资料等多个要件,应由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委托开发考试院统一组织实施。

二、开发双证课程的原则及评价

1、课程开发机构

双证课程应由国家组织、中介实施、专家开发。为了保证双证课程的权威性、合法性和科学性,课程的开发应由国家部委,即课题所涉及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委员会组织开发,委员会主要制定双证课程开发设置的政策性规定,下达开发设置的原则、标准、要求、程序,对此项工作进行宏观指导、行政监督。开发考试院是实施单位,它带有明显的中介色彩。开发考试院要组织多方面专家共同开发设计课程,并形成标准化的教学包,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课程,开发考试院也可委托行业开发,提高课程的适用性。开发考试院的另一职责,则是课程的运行管理,包括课程的设置、监控、考核评估。

2、课程开发的原则与策略

双证课程从选择到设计再到实现都要坚持“对应、宽化、规范、适时”的原则。(1)对应的原则。即两种证书课程在内容和程度上的对应,保证内容吻合,程度相当。(2)宽化的原则。即职业岗位的分类由过细走向宽化,兼顾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双证标准课程也要相应宽化。(3)规范的原则。即课程在内容方法,考核上要尽可能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形成规范化的教学包。(4)适时的原则。即课程在设计上要时刻关注课程实施和管理的反馈,因时而变,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在策略上,要先易后难、先高后中。先易后难即在双证标准课程开发时,应先选择两种证书教育中对逮扩性强的专业课程与证书课程设置设计课程。这样的课程由于其相近相合,不仅易于课程形成也易于推广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出效果;先高后中即先设计高职类的双证标准课程,再进行中职类双证标准课程设计。由于高职类课程专业性较强,专业课程的涉及面也较宽,相对应的技术性和智能技能性职业岗位也较简明,因此设计双证课程比较容易;中职面对的技能性岗位分类繁多且具体,但专业课程较单一,在对应整合课程时就遇到不少难题。

3、课程的设置及评价

对于双证课程的设置,可采用分步推广、分类实施的策略,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逐步选用双证课程,最后达到全部选用,以获取双证学分、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高职学历证书。“在课程体系中设立双证课程且逐步选用多模块形式,使学生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并为学生个人自主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在继续教育、网络教育、企业培训、社区教育等各类教育中选择推广双证课程,使双证课程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实施终身教育中发挥作用。”川同时,双证课程设置要实行准人制度,对要求设置实施课程的单位设置一定的条件,审查程序,并在获得资格后的实施过程中继续对其进行课程评价。

双证课程评价可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种方式。对于双证课程,由于其标准化的特质,主要采取量化评价,这样可以保持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双证课程的评价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双证课程设计的评价,二是对双证课程实施状况的评价。对双证课程设计的评价是对课程基本构成的评价,应采取动态的和开放的评价方式。动态的评价方式就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发化,不断修订和完善双证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开放式评价是对所设计的课程进行应用性检验,通过课程评价检验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这种评价应面向所有参与使用双证课程的单位和人员,要请其中的专家和优秀人员参与评价。通过开放的评价,保持课程设计与社会职业要求和学习者、教学者的密切联系与沟通。对双证课程实施的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是对运用标准课程进行教学培养的效果和水平的评价。这个评价是以达标为起点的质量评价,应从课程教学条件、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双证课程的实施单位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双证课程实施单位的认证制度、双证课程的质量督导制度和定期质量通报制度,以及不合格退出机制,从而保证双证课程实施的效果和质量。

三、实施“双证课程”的具体策略

1、建立适合“双证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适合“双证课程”的教材

构建双证课程教学体系,可以通过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人教学计划之中,使职业标准基本要求与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相衔接,把证书考试标准与课程授课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学生的技能训练量,用职业资格考试推动培养模式的创新。

首先,将学历教育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分析,再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分解,找到二者融合的切人点。以“必须够用”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达到1;1,对实践教学实施单设课程,成绩单独考核,并将仿真训练和真实职业环境训练相结合,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其次,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结构体系应当针对某个专业或专门化方向,实现核心课程模块与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有机组合。其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能体现专业特征的,而就业方向性课程则是灵活多变、能应对市场竞争与企业需求的。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核心课程是建筑施工技术、工程力学等;就业方向性课程包括建筑施工组织、工程质量控制与分析、建筑工程概预算、造价管理等。整个课程结构体系由于核心课程的内在科学性与就业方向性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具有充分的弹性,由此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改革上。因此,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教材建设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革的落脚点是将国家职业标准与学历教育要求相融合,既要体现高等教育“高”的要求,又要体现职业教育“职”的特点。我们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应具有“两强”特点,即动手能力比本科生强,知识结构和专业理论比中专生强,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因此,理论知识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将岗位实践的知识、技术融人教材中,跟踪新技术,体现应用性。除此之外,教材在例题、习题的选择编写上,也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通过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组合方式实现行业与企业领导、技术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参与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研讨课程评估标准与考核标准,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可以邀请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教材与教案的编写,直接承担某些课程内容的讲授任务。由此,使教材真正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的载体。

2、建设适合“双证课程”的实验实训基地,培养适合“双证课程”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物质保证。高职院校要具有与专业相匹配、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实训条件,并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现在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强调要培养数以百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对高职院校加大了投人力度,使部分高职院校的仪器设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实验实训条件得到了改善,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实施“双证课程”提供了物质保证,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高职教学改革。

校外实训基地要选择那些管理规范、技术先进、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它的作用不仅仅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训练,而且为教师队伍的“双师型”建设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还处于探索中,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努力才能见成效。

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这支队伍要思想强、作风硬、业务精、素质高,它是一个专业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二是要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技术改造;三是要鼓励教师获取“技师”或“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四是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发新课题;五是要适当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才。”通过这些措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促进“双证课程”的实施。

3、建立适合“双证课程”的评价与考试方法,“零存整取”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建立“双证课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评价与考试方法,将课程的一次性考试评价与分段考试评价相结合(即过程评价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期末考试“突击”现象,使学生能重视日常的学习,达到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要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零存整取”即通过累积的方法,分阶段获取专业专项职业资格证书。其做法是:根据专业课程模块的内容,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制定考核细则。学生经过某一专业模块的技能学习考试合格后,发给“专项技能证书”,待所有“专项技能”经训练考试以后,就可获得本专业的多个“专项技能证书”,考试全部合格者可获得高级工技能证书;获总证书数量达80%及以上者,就可获得中级工证书。

“零存整取”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单项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视和掌握,有利于强化实践教学训练内容和保证训练时间,有利于“双证课程”的实施。

四、结语

开课证明篇7

关键词:教育领导硕士及校长证书计划;培养标准;课程建设;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7-0025-06

1996年,美国州际中小学学校领导认证协会(interstateSchoolLeadersLicensureConsortium,iSLLC)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学校领导标准》。该标准涵盖了学校领导所肩负的创建学习愿景、建设校园文化、领导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成长、提高管理效能,以及改善公共关系等6大专业职责,并针对每一项专业职责分别从知识、态度(disposition)及行为表现(performance)等三个专业要素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明确规定,由此形成了182个条目组成的标准基本内容。

2010年春季学期,为了提高幼儿园及中小学管理人员的专业领导水平,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专门启动了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计划(themasterofeducationineducationalLeadershipandprincipalCertificationprogram)。州教育委员会委托本州的林肯大学负责该计划培训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工作。这一计划可以说是自具有全美通行意义上的专业标准制定以来,旨在促进幼儿园至高中学校校长专业发展的进一步行动,因为很明显,后者把专业标准进一步落实到了培养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层面。

宾夕法尼亚州教育委员会规定,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计划的申请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获得经过资质认证的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2)大学所修课程平均绩点(Gpa)在3.0及以上的书面证明;(3)获得教师资格证书;(4)在公立或私立的学校机构工作达5年及以上的书面证明;(5)所在学区的三名荣誉教师或资深督学提供的推荐信;(6)一份附有个人简历的职业发展规划。[1]

一、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计划的战略性培养标准

为了规范上述计划实施的过程以及确保最终的质量,林肯大学还特别构建了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计划的战略性培养标准,以指导该计划的执行。

该计划的战略性培养标准共有八条,每一条标准都分别从知识、能力以及行为表现三个方面予以明确的解析。战略性培养标准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2]:

表4规定的实践课程及学分

三、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计划的学习要求及评价

1.学习要求

负责该州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林肯大学规定,所有规定课程的研共要达到360学时,必修课程和规定毕业课程的研共占180学时,规定实践课程占剩下的180学时,其中见习i和见习ii各占90学时。[4]

经过导师同意或教育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同意,每一位学员最多可以用先前在其它专业的研究生学习期间获得的相关课程的学分替换该计划规定的必修的6个学分的学习,但对于规定毕业课程和规定实践课程的学习不能替换。五年内,每一位学员每一学期(全年分春季、夏季和秋季三个学期)至少要申请两门课程的学习,完成申请研习课程所有的作业,并且平均成绩(Gpa)要达到3.0及以上。

四次缺课算作从本学科的研习中自动退出,三次上课迟到算作一次缺席。如遇到疾病等各种确实不能参与课程学习的情况,应直接向学院主管学生事务和注册管理工作的副院长提交书面申请。

2.学习评价

林肯大学同时规定,学员每一门课程学习的成绩总分为120分,主要由以下一些评价方面组成:(1)相关文献的综述,满分15分;(2)案例研究,满分20分;(3)课堂表现,满分20分;(4)出勤,满分10分;(5)课程中期和结业两次笔试,满分30分;(6)课程结业面试,满分25分。

最后,按学员每一门课程获得的分数在120分满分中占的百分比,确定等级,如表5所示:

表5分数百比分及等级

四、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计划的借鉴价值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现行实践,对于我国倡导“教育家办学”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实,具有较强的现实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1.中小学校长的培养培训目标切实体现专业标准的精神内涵

中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具有引领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方向的作用,是指导中小学校长专业培养、在职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基本依据。美国1996年颁布的《学校领导标准》比较明确地把中小学校长定位为领导者的角色,在价值领导、教学领导和组织领导等三大领域发挥着领导的作用。

2010年春季学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启动的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计划在战略性培养目标的确立上比较紧密地回应之前学校领导标准的基本内容。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现行的战略性培养标准可以比较清晰地概括为针对这样一些方面的内涵要求:战略规划、科学决策、宏观思考、文化建设、资源统筹、公平公正、卓越实践以及学习成长,特别突出了对中小学校长以战略决策为核心的组织管理能力、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价值领导能力,以及以大教育观背景下的宏观思考为核心的教学领导能力的强调与侧重。

2.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课程是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完整系统

美国林肯大学接受宾夕法尼亚州教育委员会委托开发的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课程,包括了9门基础性的必修课程、2门规定的毕业课程以及2门规定的实践课程,三个板块的课程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其中,9门基础性的必修课程是针对中小学校长所肩负的三大领导领域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行为表现所开发的一系列核心课程。2门规定的毕业课程比较好地与一般的培训课程区别开来,更为明显地体现出了这类课程的学习还要体现学位获得的专业要求。最后2门规定的实践课程则有效地回应了校长作为一门专业,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即所有知识与能力的习得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学校实务之中,即理论转化为有力实践的关键素养是一切培养培训的落脚点。

3.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课程的实施需要充分适应一线实践的需要

美国林肯大学在教育领导硕士学位及校长证书课程的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中小学校长申请者在职学习的特点。该计划设计的3分共360学时的课程学习可以在五年时间内完成,并且每个学期选什么样的课程也由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际情况来自主选择,而不是单方面地以传统的、依据固定课程表学习的象牙塔经院模式来展开,因此很好地适应了在职学习者的弹性学习需求,在较大程度上吸纳了在职学习者工作之余的参与介入。

参考文献:

[1]pennsylviniaStateDepartmentofeducation.educateLeaderproposal[eB/oL].http:///principalcertificate,2010-3-9/2012-7-16.

[2]UniversityofLincoln.objectiveofprincipals’trainingCurriculum[eB/oL].http:///teacher.aspx,2010-3-7/2012-7-16.

[3][4]UniversityofLincoln.Curriculumprogramforprincipals.[eB/oL].http:///lincolnhomepage,2010-4-26/2012-7-16.

ResearchonthemasterofeducationineducationalLeadershipandprincipalCertificationprograminpennsylvania,USa

HUQing-fang

(ShanghaiinstituteforeducationResearch,Shanghai200032,China)

开课证明篇8

一、基本情况

(一)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接受新知识的意识较强,对于本章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内容掌握较好,但知识迁移能力较差,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不够灵活。因此,本节课着眼于基础,注重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结论,然后借助于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索和证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有关应用。

2.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能力。

2)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推理、猜想、论证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多种证明。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引入采用发现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索、猜测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获得结论再去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而对于定理的证明过程,则运用多媒体演示。

(五)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三角形纸片、剪刀、常用画图工具。

学具:三角形纸片、剪刀、刻度尺、量角器。

二、教学过程

1.趣解试题——课堂因你而和谐。

问题: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这四个全等三角形能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板书)

(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变得较为和谐)

学生想出了这样的方法:顺次连接三角形每两边的中点,看上去就得到了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如图中,将aDe绕e点沿顺(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可得平行四边形aDFe。

问题:你有办法验证吗?

2.一种实验——课堂因你而生动。

学生的验证方法较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方法如下:

生1:沿De、DF、eF将画在纸上的aBC剪开,看四个三角形能否重合。

生2:分别测量四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判断是否可利用“SSS”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引导:上述同学都采用了实验法,存在误差,那么如何利用推理论证的方法验证呢?

3.一种探索——课堂因你而鲜活。

师:把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板书)

问题: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呢?在前面图1中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呢?

(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之间开始互相讨论,积极发言)

学生的结果如下:De∥BC,DF∥aC,eF∥aB,ae=eC,BF=FC,BD=aD,

aDe≌DBF≌eFC≌DeF,De=BC,DF=aC,eF=aB……

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板书)

师:如何证明这个猜想的命题呢?

生:先将文字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然后证明。

已知:De是aBC的中位线,求证:De//BC、De=BC。

学生思考后教师启发: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以利用“三线八角”的有关内容进行转化,而要证明一条线段的长等于另一条线段长度的一半,可采用将较短的线段延长一倍,或者截取较长线段的一半等方法进行转化归纳。

4.一种思考——课堂因你而添彩。

问题: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容易得出如下事实:都是三角形内部与边的中点有关的线段.但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学生交流、探索、思考、验证)

5.一种照应——课堂因你而完整。

问题:你能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说明本节课开始提出的趣题的合理性吗?(学生争先恐后回答,课堂气氛活跃)

6.一种应用——课堂因你而升华。

做一做:任意一个四边形,将其四边的中点依次连接起来所得新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三、课后反思 

开课证明篇9

一、引言

由于特殊教育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是所有教师中面临挑战和困难最大的、要求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群体,具有普通教育教师资格的教师并不一定能够胜任特殊教育工作[1],所以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殊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我国大陆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只是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市有过一段试验性的探索,但存在的问题还较多且没有在大陆全面推广开来。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工作开展的较早,而且积累了一些较成熟的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在认证机构、职前培育、资格核定等方面的现状和特点,以期对大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

二、台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现状

(一)证书认定机构

依据台湾《师资培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台湾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办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的检定,并下设教师资格检定委员会,并根据规定设置试题研究发展组及试务行政组分別办理各项工作[2],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在考试审查合格后,由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特殊教育教师证书。只有获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才能在特殊学校或特殊班(资源班)等。相关机构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

(二)职前教育培育

1.职前培育资格台湾地区各特殊教育师资培育相关学系的学生,其入学资格及修业年限,依据台湾《师资培育法》相关规定,设有师资培育之大学,得甄选大学二年级以上及硕、博士班在校生修习师资职前教育课程[2]。师资培育大学,根据实际需要,申报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核定后,招收大学毕业生,这些学生须修习师资职前教育课程至少一年,并另加教育实习课程半年。学生修毕规定的师资职前教育课程,成绩合格者,由师资培育之大学发给修毕师资职前教育证明书。

2.职前培育机构依据台湾《师资培育法实施细则》相关规定,台湾地区师资培育的机构主要是师资培育大学[2],师资培育大学是由师范院校、设有师资培育相关学系或师资培育中心的大学组成,大学设立的师资培育中心,应经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核准;其设立条件与程序、师资、设施、招生、课程、修业年限及停办等相关事项的办法,也是由台湾教育教育部门制定。师资培育大学负责制定台湾地区中小学和幼稚园各师资类别的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习课程及教师资格核定的实施方式与内容,必须经师资培育审议委员审议通过后,最后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3]。目前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机构总计包含九所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学系、四所综合大学所设的特殊教育学系、以及三所综合大学所设的特殊教育学程。

3.职前培育内容在特殊教育师资培育大学中无论是特殊教育学系或是特殊教育学程,其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育课程都包括普通课程、专门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习课程四部分[3]。普通课程是学生应修习的共同课程;专门课程是为培育教师任教学科、领域专长的专门技能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是为培育教师以师资的科类所需教育技能的教育学分课程;教育实习课程是为培育教师的教学实习、行政实习能力的课程。目前台湾各特殊教育师资培育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是依据各自院校的自身办学特色以及师资培育的需要而规划开设的,因此各个院校开设的职前课程并不尽相同,然而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方面,台湾教育部门做出统一规定,依据台湾教育部门于2003年公布的《特殊教育教师师资职前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科目及学分》[4],提出一般教育专业课程至少10学分,特殊教育专业至少有30学分的特殊教育职前培训课程,以供特殊教育师资培育单位做课程规划参考。纵使所有大学的特殊教育学系或是特殊教育学程都参考台湾教育部门颁布的特殊教育专业科目,作为其开设师资培育课程的参考,但是由于各学系,各学程的发展特色和师资专长等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每一所学系或学程所规定的必修课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学分数也都不尽相同。

(三)资格核定考试

1.报考资格台湾当地居民修完师资培育大学规定的师资职前教育课程并取得师资职前教育证明书者,并且必须依照证明书上的科目类别报名参加与之相应教师资格检定考试。2.考试科目获得师资职前教育证明书者,依照所获证书的科目类别参加相应科目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原则上每年只考一次,依《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及幼稚园教师资格核定辦法》第五条规定如下: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包括国语文能力测验、教育原理与制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学生评量与辅导四门[5],具体考试科目及范围见表1[6],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下设试题研发小组,小组应依据考试时间与应试科目的不同,订定各科命题内容、命题内容参照及题型比例,并配合课程改革,切实的将课程纲要纳入到各科命题内涵与范围中。3.合格标准参加特殊教育教师格证考试的每科满分100分,符合下列条件者为合格[7]。1.应试科目总成绩平均满60分2.应试科目不得有两科成绩均未满50分3.应试科目不得有一科成绩为0分缺考之科目,以零分计算,考试结果经台湾教育局所设的教师资格核定委员会审核合格者,由台湾教育局发给教师证书。取得特殊教师欲从事教职者,除公费生应依据相关规定分发外,应参加与其所取得资格相符的学校或幼稚园办理的教师公开甄选。

三、台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特点

(一)特殊教育师资相关法律立法完备台湾现行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检定办法主要依据1995年8月9日台湾立法院公布的《教师法》,其内容明确规定了特殊教育教师任用、权利、义务、申诉、福利等;2003年5月28日修正公布的《师资培育法》,规定了特殊教育师资培育机构的设置、开设的师资职前教育课程及教师资格检定等;2004年5月5日修正的《师资培育法》第22条及2003年7月31日公布的《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及幼儿园教师资格检定办法》,确立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的类科及应试科目[8]。

(二)系统专业的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育系统专业的职前培育是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体系中颇具特色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培育课程是由教育局委派具有师资培育资格的大学开设的,师资培育大学皆是在特殊教育专业研究方面已具有一定成果和优势的高校,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其次,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完备,包括普通课程,专门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习课程四个方面,为以后教师们走上特殊教育岗位奠定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除此之外台湾地区在师资职前培训中还着重加强教学技能、专业精神及教师品德涵养等方面的培养[9]。#p#分页标题#e#

(三)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标准严格我国台湾地区实行的是资格准入与资格等级结合式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这种制度体现出学历要求与特殊教育专业要求相结合的特点[10],台湾地区对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要求是至少本科毕业。但并不是仅有本科学历即可申请教师资格,还必须修毕符合要求的师资职前教育课程学分,即取得师资职前教育证明书,拿到职前教育证明书后参加教师资格的检定考试,成绩合格才能拿到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最后在通过具体学校的教师甄选才能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这足以说明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入职资格有着严格的标准。

(四)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核定考试设置科学台湾设有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考试,每年一次,应试的科目共四科,两科公共课,两科专业课,公共科目在于考察申请者国语的基本能力和教育学相关的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专业课考试科目包括特殊教育学生评量与辅导和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两方面,专业课考试科目涵盖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只有同时具备一般教育学和特殊教育学两方面知识的这一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核定标准符合时代对特殊教育师资的基本要求。

四、台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对大陆的启示

(一)提供完善的法规政策保障尽管早在1994年8月国务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已经明确提出“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11],但因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只是在上海市得到了一段时间的实施,并没有在大陆大面积推广使用。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人事部等九部门《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再次提出制定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条件有关规定,从而规范了特教教师的聘任制度[12]。但遗憾的是,与之相配套的法规迟迟没有出台。因此,笔者认为与教师资格认定有关的法律应当重新修订,国家尽快出台专门的、具体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条例及实施办法,以确保早日建立完善我国大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职前培育体制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训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石,大陆应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以一部分优秀的高等师范院校为依托,建立一批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由政府拨款,每个特殊教育教师申请者必须参加职前的培训,并且着重加强对申请者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制定一个有效严格的评价体系,要求学员只有按质按量的修完规定的学分课程,并获得相应的证明书,才有资格申请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

开课证明篇10

关键词:教学环境;教学模式;专业兴趣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课程的教学效

通过两个学期的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课程的教学,针对教学效果,我们对部分教师和学生做了一个回访调查,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个方面:电子专业学生到课率情况分析,如下图1-1。

图1-1电子专业学生专业课平均到课率图

分析:由上图可知,我们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学生专业课平均到课率由以前的79%,达到现在的98%,可见,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课程的教学,学生是很喜欢这种教材和教学模式的。

第二个方面:电子专业学生双证通过率情况分析,如下图1-2。

图1-2电子专业学生双证通过率情况分析图

我们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学生所要求获得的双证,其中一个是操作证(也就是电工特种作业证),另一个是电子产品维修工证(初级),由上图可知,双证通过率由以前的55%,到现在的98.5%。

第三个方面:电子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情况分析,我们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也大为改观,以前只有47%的学生能找到合适的与专业对口的岗位,而现在学生对口就业率已经达到86%,可见,这也是我们当初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研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课程的教学的成果。

第四个方面:企业对电子专业学生就业满意度情况分析,2013年和2014年就业情况很好,企业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学生就业满意度由以前的71%达到现在的93%,根据上海英业达、深圳富士康、上海台机电、宁波雅戈尔四家公司人事部的反馈,这两年招过去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比往年要好得多,很不错,学生都很听话很好管理,更重要的是学生都能胜任岗位工作,而往年胜任不了的都转入流水线作业。

同时,还发现我们的教学发现了这么几点:

(1)本次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本专业开课的实际用意。注重校企合作模式,教材的开发是按照“依托市场的需求确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然后根据岗位的需求能力去确立教学内容,也就是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项目”的项目导向式的模式去组织课堂教学。

(2)本次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就拿《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这门课程来说,我们把这门课程里面的全部学习情境也就是项目全部完成后,然后把学生送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厂区实习,边做边复习,边做边学,学中做,做中学,不断完善本课程对学生提出的专业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其他要求。

(3)本次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在学习中主要起引领与引导作用,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主要提高学生发现、思考、处理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情操,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作意识,加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本课程开发与设计中,一方面充分考虑学生全员参与完成所有规定的项目,关注他们专业素养的训练,另一方面还关注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的行成,为学生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4)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师们的自身素质,新的课程教学方法的引入,毋庸置疑可以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老师要积极地投身于新的上课模式的研究,新的教学方式的学习,努力加强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全方位的能力。

(5)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素质比较好、技能比较强的学生。学校在市场的影响下,在行业与企业的需求下,面向市场确立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方向、明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明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开课模式、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这是非常有助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中职教育模式。

(6)唯有专业对接产业,与岗位的实际需求相协调,那么学校培育出的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需要;所以如果企业能够积极配合这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课程改革中去,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提供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置的实践分析

以对行业进行了大量深入调研为基础,现代中职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具体调整,通过重新制定相关的学生培养计划,明确培养学生的详细计划和要求。通过仔细分析具体的职位需求设置其详尽的课程安排,目前本方案已经在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中使用。现针对具体的课程设置做如下说明:

1、在选取课程内容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情况下,进一步对电子产品装配工艺方面的课程进行完善,同时增开家用电器维修、仪器仪表使用与维护、电子产品维修技术等核心课程。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每学期都开设了符合现代工业要求的各种实训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有仪器仪表使用实训、照明电路安装实训、电动机控制实训、Smt元件焊接实训等等。

3、职业资格考试与教学的有效融合。把学生的职业等级证书的考试要求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要让学生在学校就拿到专业类等级证书,如电子产品装配工,家电维修工,特种作业证等,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拥有毕业证的同时还拥有一个或多本专业技能等级证,从而满足企业对学生学历和技能等级证的条件。

综合上述,课程改革是一个极为系统的工程,牵涉范围较广,课程的设计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虽然我们对于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有一些思路,也进行了具体尝试,总结了经验,反思了过程和成果。但课程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将课程改革的工作做好,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还很多。当然我们更应该去发现、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改革做得更符合实际。

四、本章小结

我们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在全校乃至鹤壁地区之首使用基于工作导向的课程方法上课,这种新的课程项目上课方法的引入改变了一些电子老师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以往“教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克服了以往教学中出现的诸多不良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