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登泰山记原文十篇登泰山记原文十篇

登泰山记原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2:53

登泰山记原文篇1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wù)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lóu)。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进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是古长城。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像“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面的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都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我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高宗)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模糊或缺失了。至于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登泰山记原文篇2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登泰山记原文篇3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对大家来泰山旅游、观光表示热烈欢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间能够玩得开心,吃、住放心,同时希望大家在泰山游览当中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收获,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泰山,古称岱宗,它位于山东省东部,华北大平原的东侧,面积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为东经117度6分,北纬36度16分。泰山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丰碑屹立于中华大地,举世瞩目。

1982年,泰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992年荣登全国旅游胜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护较好的古建筑群有22处,总建筑面积达14万多平方米。在古建筑群之间,还有12处石坊、6座石桥、7座石亭、1座铜亭和1座铁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处,被誉为"中国摩崖刻石博物馆",这里有中国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贵的汉代张迁碑、衡方碑和晋孙夫人碑;有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北齐经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观的唐玄宗《纪泰山铭》和唐代双束碑等。泰山古树名木繁多,被誉为"活着的世界自然遗产".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3万余株,其中有2100年前的汉柏6株,1300年前生的唐槐,500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还有一棵被誉为国宝的600年前生的盆景松树"小六朝松".泰山素以壮美著称,呈现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区内有著名山峰12座,崖岭78座,岩洞18处,奇石58块,溪谷12条,潭池瀑布56处,山泉64处,有著名的黑龙潭、扇子崖、天烛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观;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10大自然奇观。

泰山的日出,是一个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笔墨难以形容的。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对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都有过生动的描述。宋代词人梅圣俞的"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配熔。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的绝句尤为人爱,凌晨破晓前,站在日观峰,举目东方,晨星渐没,微晕稍露,天地间的一片云海滚动,稍顷,一线晨曦透过云层照亮东方,这时天空由灰变黄,继而呈现橙、紫、红瑰丽的朝霞,波浪似的云层,在阳光的照耀下,组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绮丽多姿的图案,旭日在阳光中婷婷娜娜从云层升起,阳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响忽隐忽现,闪烁不定,日轮缓升时又受波峰、波谷推进的影响上下跳动,渐渐成圆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阳西下时,朵朵残云飘浮在天际,落日的余辉如一道道金光穿过云朵洒满山间。太阳象一个巨大的玉盘,由白变黄,越来越大,天空如缎似锦,待到夕阳沉入云底,霞光变成一片火红,天际云朵,山峰好象在燃烧,天是红的,山是红的,云是红的,大地也是红的。举目远眺,黄河象一条飘带,弯弯曲曲从天际飘来,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缎带般的黄河泛起红润,波光翻滚,给人以动的幻觉。"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太阳慢慢靠向黄河,彩带般的黄河象是系在太阳上,在绛紫色的天边飞舞。泰山的云雾是变幻莫测的。雨后初晴,大量水气蒸发蒸腾,加之夏季季风自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成云致雾。有时大片云在山腰形成一条长长的带子,如同官服玉带,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时则乌云滚滚,大有倒海翻江之势;也有时白云平铺,如大地铺絮,山谷堆雪,团团白云如同千万个玉盘,轻拢漫涌,铺排相接,好象平静如无垠的大海,这就是著名的"云海玉盘".

碧霞宝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宝光"俗称"佛光",多出现在碧霞祠东、西、南神门外,碧霞祠地处玉皇顶的前怀,地势相对低凹,云雾较为浓密且较稳定,在弥漫背后照来,人影呈现在雾幕上,周围形成内紫外红彩色光环,烨烨生辉,彩环呈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有时还会出现双环,更加绚丽动人。站在雾幕前的游客举手投足,光环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飘飘欲飞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气温常在-20摄氏度左右,雪后天晴,气温回暖,大陆气团稍有减少,南方暖温气团乘虚而入,雾气笼罩山间,微风吹动,飘浮的雾滴触及树枝、岩石、房顶,凝结成冰粒,层层叠叠,便形成了"千枝琼玉"、"万树花"的雾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个洁白如银的世界,犹如龙宫洞府,别有一番情调。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却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体上,急速结成坚硬、滑而透明的冰层,这就是"雨淞".每当雨淞出现,山峦树木象冰晶倒挂,地面岩石似铺明镜,泰山变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后天晴,红日映冰峰,蓝天衬霞山,光彩夺目,金光迸射,满山松柏映雪,到处银装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洁的北国风光。

泰山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态的丽山秀水和人文名胜,生动地记录了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文明篇章。现代考古科学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大量史料也都记载了泰山地区早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已经显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不仅影响到山东,而且影响到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齐鲁之邦"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产生了孔子、孟子等历史文化名人。历史告诉我们,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时代就已成为中国最早的名山,成为五岳之首。

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华山,仅占第三位。与全国的许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但它为什么成为赫赫于古今的"五岳之长"、"五岳独宗"而独享盛名呢?这要从泰山的地理环境和原始宗教谈起。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从古到今,人们总把泰山作为一个高大、美好、高尚、坚毅的形象,热情加以歌颂。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少卿书》中就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曾引用了司马迁的这名话教导人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种把泰山精神与人生的意义、人生观密切联系起来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氏(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泰山独尊五岳的历史背景。

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认为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因此,东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这个通天拔地的庞然大物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伴随着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泰山成了各种宗教流派活动的重要场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黄伯阳修道于山后,以后历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传经布道,建观筑庙。佛教自东晋高僧郎公创建郎公寺开始,在泰山也不断发展。

泰山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历代诗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朝山览胜,赋诗撰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马迁、张衡、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刘禹锡、坡、欧阳修、范仲淹、王世贞、姚奈、郭沫若等都挥笔疾书,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颂岱诗文,把游人从山神崇拜中引向游览观赏、求知审美的新方向。由山脚拾级而上,到泰山之巅,仅摩崖石刻就有千余处,从秦至清,历代皆有巨制。书体众彩纷呈,书意各代不同,其规模之大,作品之多,时代之连续性以及风格、流派、艺术之精湛,构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无与伦比的。刻古中所包含的高韵深情与巍巍壮丽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数千年的文明中,历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系列辉煌的人文景观与高大雄伟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构成了独特的泰山风景景观。人文景观的布局与创作,是根据自然景观,尤其是地形特点和封禅、游览、观赏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禅、百姓朝山进香的路线。其主体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观,主题是封天禅地的思想内容,布局形式重点是祭地的蒿里山,经帝王驻驿的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了长达10余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三重空间一条轴线。即以城西南过奈河桥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车站东南侧)为"阴曹地府";泰安城区为人间;自城北岱宗坊开始,沿长达6666级的"天梯"至岱顶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禅祭祀、百姓朝山进香和游览观光发展而成的。岱庙是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这条中轴线从泰城南门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后与登山盘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与城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筑空间序列上形成一体。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动的程序次第展开,贯穿着一种由"人境"至"仙境"的历程。从地形上看,是由缓坡、斜坡直到陡坡,人们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后宛若登上天府;从建筑规模上看,是由人间帝王宫殿上达苍穹,渐入仙境;从色调上看,红墙黄瓦始终与苍松翠柏形成对比。再通过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门、二天门(中天门)、三天门(南天门),三重节奏,构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伟壮观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势,又以人工之力加强和美化自然环境。其一,在封禅祭祀活动的序列空间位置的选择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缓渐陡之势,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属"封闭型"自然景观,下段是紧紧收缩,直至岱顶才开放。前奏长,对比十分强烈,对于"祭天"活动来说,造成环境感应的心理状态,若步步登天,扣人心弦。登临南天门骤然开阔,恰似升仙。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是封禅祭祀空间序列的杰作。其二,在建单体或群置的选择与建筑结构的创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门户建筑,有登山转折处的导向性建筑,有临溪而设的赏景建筑,有半山悬挂的宗教建筑,也有耸立山巅的祭祀建筑等。其三,从建筑的结构、材料、装饰及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的群体组合上,均能适应地形环境多变的要求,该建亭的建亭,该设阁的则设阁;需开敞通透处即造型轻巧,需收缩空间处便实厚重,充分体现因景而设,因境而生的建筑思想。

泰山古建筑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与会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例证,保存了一个巨大的封禅祭祀序列和一幅记载历史的立体画卷,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顺应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去协调和加强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环境。由于它们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使峻极于天的泰山深入到几亿炎黄子孙的心坎中,并名扬全世界,成为全为类的珍贵遗产。

登泰山记原文篇4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进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是古长城。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像“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面的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都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登泰山记原文篇5

泰山作为我国首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2007年1月经中华书局出版的袁明英主编的《泰山石刻》(十卷本),由季羡林先生亲自作序“泰山,世界上没有哪座山能和她相比,其原因,就在于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到现在,人类进步的脚步都能在泰山上反映出踪迹,之所以如此,应归功与泰山石刻。”泰山石刻的价值是综合性的,在此做简要的归纳总结。

一、宗教价值

泰山是中国古代的宗教圣地,由于地理位置因素,泰山与孔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后起的佛教道教都把泰山作为重要的传播中心,所不同的是泰山不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佛教名山,佛教在泰山的地位相对于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稍逊一色,但是相对于菩萨道场的四大名山来说,泰山的文化包容性更为广泛。泰山宗教文化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儒家佛教道教三足鼎立,佛教与儒家、道教三家在泰山的发展过程中难免有摩擦,更多的却是相安相融,亲密无间。因为具有天然的自然美景,泰山很早成为佛教寺院的聚集地,北朝时期成为北方佛教的传播中心,因此,泰山保留了浩瀚的与古代佛寺相关的石刻文献,构成了泰山时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突出的特质在于石刻佛经,有历史悠久的北朝摩崖刻经,还有碑幢塔柱刻经以及一些寺记、碑碣等,按照内容划分可以分为四组,分别是:摩崖刻经、碑柱经幢、龛窟单尊造像记、寺庙记述。其代表作有经石峪摩崖石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租来山映佛崖《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节文,租徕山光华寺遗址《十八空》与《佛名》。同时儒家在泰山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显赫的标志就是岱顶的孔子庙,孔子崖上的刻石称“泰山为岳中之孔子,孔子为圣中之泰山”。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在泰山占据主导地位,其大小建筑不计其数,比较有名气的有岱庙、碧霞祠。王母池的唐代双碑详细记载了唐朝皇帝派遣道士道泰山设坛祭祀的经过,如:“显庆六年二月廿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行真、弟子陈兰茂…….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这一系列的题记表明唐朝道教的兴盛,同时有记载元代的道教大师丘处机的弟子妙真大师在泰山传道,现存岱顶的《长春观记》即是证明。明清时期,大规模的朝山进香活动兴起,长盛不衰,据说碧霞元君法力无边,有求必应,善男信女于是“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数千里,每岁瓣香岳顶数十万众”,道教在泰山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二、书法价值

在泰山时刻中,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争奇斗艳,各有千秋,是当之无愧的书法宝藏。2007年9月,中国书法协会命名泰山为“中国书法名山”。从岱庙到岱顶,在登山的主道上分别以草书,篆书,楷书,隶书题写了杜甫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岳》,基本囊括了中国书法的主要字体,同时再现了杜甫此诗的四个不同境界。《泰山石刻》是泰山众多石刻中影响深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其字形长方且笔画如筋,外拙内巧,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岱庙内保存的《衡方碑》、《张迁碑》代表了汉代隶书的水平。北齐的《泰山金刚经》,唐朝欧阳询的《房彦谦碑》、李隆基的《大观碑》,宋代《大观圣作之碑》,明朝《玄帝宫碑》,清朝《杜甫秋兴八首》等为泰山书法的经典之作,其中经石峪摩崖的《金刚经》字体遒劲有力,雄浑古穆,虽然以隶书为主但是兼具草书的洒脱和篆书的韵味,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称赞,康有为称其为“榜书之宗”。同时书法艺术与宗教文化紧密相连,经石峪的《金刚经》既没有剑拔弩张的戾气也没有雍容华贵的媚态,静气宁神,如佛家弟子风神淡泊,体态安详,具有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

气魄。

三、审美价值

泰山石刻往往和周围的景观相融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巧妙搭配,互相辉映,不刻意牵强,不虚伪造作,自成一体,产生出意想不到的美感。其自然与人文景观最为协调的景点首推经石峪,古人在此处题刻颇具审美眼光。经石峪不仅有宽阔平坦的石坪可供题刻使用,而且四周环境优美,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明朝崔应麟曾经题诗赞美经石峪“晒经石上水帘泉,谁挽银河落半天。残月控钩朝挂玉,长风吹浪昏凝烟。梵文溅沫高还在,曲径流之断复连。造胜具殇恣幽赏,题诗愧乏笔如椽”,可见此处尽得天地之精华,有山有水,有情有景。

四、历史价值

泰山石刻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一座石山,泰山石刻是一座沉默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泰山石刻的内容上至封禅祭祀、御制诗文下至修建记事,刻经、墓志造像、题景楹联等,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泰山时刻不仅仅篆刻了泰山的历史,同时也篆刻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泰山范围广阔,近些年陆续发现一些非常珍贵的地下石刻,比如北魏的《羊祉墓志》,《羊祉夫人崔氏墓志》等等,可以为我们研究南北朝历史问题提供帮助,并且使泰山地区的石刻种类更加丰富完善,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石刻的发展史以及古代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普照寺冯玉祥的题配画诗碑详细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时泰安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是当时泰山周边地区生活的真实写照,写人叙事刻画细腻风趣幽默又饱含同情,可谓“画是老照片,诗是风情画”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泰山上有关农民起义的石刻,是其石刻家族中十分特殊的一类。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实况。

五、文学价值

中国历代文人有登临名胜古迹题诗刻字的传统习惯,泰山作为“五岳之尊”“天下一名山”自然成为文人墨客欣然往之题刻密集的地方。虽然大多数石刻并不是作者本人亲自题写的,但是却向世人展示了原作者在登临泰山时的情怀与寄托,也从侧面体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缩影。泰山石刻不仅题刻的书法字体不同,不同时期的题刻反应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泰山大观峰是是一个天然的书法展览厅,“青壁丹崖”是一处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题刻,这里镌刻着三个朝代四位皇帝的御书,分别是:唐玄宗的《纪泰山铭》,宋真宗的《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清朝康熙皇帝的《云峰》题刻以及乾隆皇帝的《登岱诗》二首,如此规模庞大的皇家御笔在中国任何一个风景名胜区都是绝无仅有的。宋真宗在历史上虽然作为皇帝的评价并不高,但是其文学书法造诣却得当时及后人的一致认可。从《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中也可以一窥其文学素养,对历代文人有较深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诗仙”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天宝年间他在泰山期间写下诗赋《游泰山》六首,由日本书法家柳田泰云所书,树立在岱庙的遥参亭。“诗圣”杜甫一生漂泊,于开元年间游历齐鲁大地,登临泰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岳》,全诗气势雄伟壮阔,用词绝妙精当,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哲理,抒写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

登泰山记原文篇6

山东省菏泽市奔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奔腾公司)于2002年11月参加竞拍,依法取得了位于菏泽市人民路南段西侧土地一宗,面积6564.3平方米,并办理了《国有土地使用证》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005年元月,经当地某办事处介绍,奔腾公司与菏泽市华泰房地产公司(以下简称华泰公司)签订了一份项目合作协议、一份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双方约定该土地使用权转让后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工程由奔腾公司总承建。

2005年5月21日,菏泽市城市开发综合办公室组织城建、国土、房管等单位召开协调会,协调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手续。2006年2月15日,菏泽市城市开发综合办公室为甲方、华泰公司为乙方,双方签订“城市综合开发项目开发合同”。2006年6月,奔腾公司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遂至菏泽市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

原告奔腾公司诉称,原告通过拍卖取得位于人民路南段西侧地号为047宗地的使用权,并取得了菏国用(2005)第13564号国有土地使用证。2005年,原告与第三人华泰公司签订土地转让协议,但该协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7条第一项、第38条第二项的强制性规定,应为无效协议。但是被告菏泽市国土局却没有进行实质性和程序性审查就违法为第三人办理了土地使用权转让变更登记。同时,第三人未取得建设规划许可证,被告为其办理土地使用权证,违反《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第13条规定,土地权属证明应无效。并且变更登记材料中原告法定代表人姜文跃的签字也是伪造的。因此,特向法院提讼,请求依法撤销被告变更菏国用(2005)第13564号国有土地使用权证转让登记的具体行政行为。

被告菏泽市国土局辩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六条第一款规定,依法改变土地使用权的,必须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变更。因此,本局只是依法受理原告与第三人的土地变更登记申请,原告以土地行政登记为由本局属于诉讼主体错误。原告的已经超过期限,应依法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第三人华泰公司述称,菏国用(2005)第13564号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是菏泽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变更后给我公司颁发土地使用证的也是菏泽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部门已经给我公司办理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另外,原告的明显超过了3个月的诉讼时效,依法应驳回其诉请。

一审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具体本案,由于原告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变更登记而不是颁发证书,故本案期限应从被告进行变更登记之日开始计算。根据本案查明的事实,被告是于2005年7月6日受理的原告与第三人的土地申请登记,并于同日就进行了变更地籍调查,说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于该日进行的。原告迟至2006年6月6日才向本院提讼,明显超过了三个月的期限,并且原告在庭审中也未说明延期提讼的正当理由。原告主张本案应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本院认为,原告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被告予以受理之日起就应当知道该变更登记将要引发的法律后果以及对其权利将要造成的实际影响,说明其对于被告变更登记之具体行政行为的诉权也是应当知道的,故本案期限从被告变更登记之日起计算并不违背该条款。由于原告的已经超过期限,本院对于本案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不再进行实体性审查。综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六)项的规定,裁定驳回原告奔腾公司请求“撤销被告变更菏国用(2005)第13564号国有土地使用权证转让登记的具体行政行为”的。

原告奔腾公司不服一审判决,以原审裁定适应法律错误为由,于2006年7月上诉至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

奔腾公司上诉称,原审裁定适用法律错误。本案被告没有告知诉权,是华泰公司采取欺骗手段,违犯法律规定,单方进行的土地变更登记,上诉人根本不知道变更土地登记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应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一条规定的2年的期限,而不应适用《行政诉讼法》规定的3个月的期限。原审法院以申请受理之日作为起算点认定上诉人应该知道自己的诉权的看法明显缺乏法律依据。请求撤销原审裁定,发还重审。

2006年10月17日,中院作出终审判决。中院认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第三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五条之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登记机关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是土地使用权的登记机关。上诉人菏泽市国土资源局,要求撤销菏泽市国土资源局变更菏国用(2005)第13564号国有土地使用权证转让登记的具体行政行为,属主体不合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第(二)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四条第(十一)项的规定,其应予驳回。综上,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十三条第(十五)项的规定,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审裁定。

奔腾公司老总姜文跃怎么也没想到,一审法院判的是“原告的已经超过期限,本院对于本案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不再进行实体性审查”,驳回原告的,而二审该公司上诉的是“原审裁定适用法律错误”,“应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一条规定的2年的期限,而不应适用《行政诉讼法》规定的3个月的期限”,但二审法院判的是上诉人菏泽市国土资源局“属被告主体不合格”。

“他们如此变更登记的做法及判决,实在让我难以接受。并且,我公司后来以二审的判决菏泽市人民政府,但法院不予受理。”(删)姜文跃对记者说,“该宗土地使用权主人是自己,原告与第三人华泰公司签订的土地转让合作开发协议尚在商讨履行过程中,如要变更土地使用权转让手续,必须由奔腾、华泰两公司共同出面办理,而华泰公司持我公司证照及所盖的印章,属骗取行为。由国土、城建、房管等部门参与的土地转让手续协调会,也是单方面进行的,既未通知我原告,也未征得我原告的同意。经查,菏泽市规划局给华泰公司办理的规划许可证是市规划局某些人瞒着单位领导私自办理的。按法律规定,没有城市规划许可证,不能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手续。(删)”

“另外,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变更土地登记的若干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土地使用权转让人和受让人在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签订15日内,持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共同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权属变更登记。各类变更土地的登记均需进行权属调查。而我们签协议到华泰公司实际变登,时达一年之久。《山东省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也规定:受让方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权属证明手续。(接上,不另起段)《山东省土地登记条例》规定:土地申请人不能亲自申请登记的,可以出具委托书,委托他人。《关于契税征收管理工作中有关问题的通知》、《契税暂行条例》、《房地产管理法》规定:土地管理部门在受理土地变更登记申请后,对土地权属变更事项进行审核,对符合登记规定的,要求当事人出具契税完税证明或免税证明;对未出具契税完税凭证或免税证明的,不予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7条、38条规定: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属于房屋建设工程的,必须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的25%以上,方能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39条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山东省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土地使用权权属证明的,土地权属证明无效,占用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土地审批机关的有关责任人员,由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姜文跃说:“而国土部门在为华泰公司变更登记时,都未予执行上述条款。(删)我方是自己依法竞拍得来的土地,在该宗土地上一直未建任何建筑物,包括至今也没有建任何建筑,却(删)菏泽市城市开发综合办公室先后于2005年5月25日、2006年6月13日分别出具两份虚假(删)文函,称‘由于土地转让需建25%后才能协议转让,但按奔腾公司的原方案建设要求,其方案建至25%是不符合高层建筑的要求、是重复建设,只能炸掉,造成很大的浪费。为此,该项目作为城市最高建筑的形象及重点工程投资项目,在开发办及各部门的共同协调下,办理土地转让手续。’变成(删)原为奔腾与华泰两公司之间的合作事宜,变为市开发综合办自作主张、一手包办的事了。国土部门在对此土地变更登记中,没有进行实质性和程序性审查,弄虚作假,纯属违规操作。(删)”

登泰山记原文篇7

论文摘要:元好问晚年在山东度过了六年金之官员被羁管的生活。后又以金之遗民身份和文坛领袖的声望,常年奔走于燕京、真定、山东之间。在山东,他与东平行台严实父子、冠县令赵天锡结下友谊,与羁管在山东的金末文人相互唱和,友情深厚。他创作了大量诗文,记叙了齐鲁山水之美和金末元初山东社会景观,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他的游历对战后文物的修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元好问(1190一1257年)金亡后与大批金之官员被押送聊城(今山东聊城)羁管六年。元好问初到聊城,后迁冠氏(今山东冠县),解除羁管后回忻州。在他去世前的二十四年中,以金之遗民身份和文坛领袖的声望,常年奔走于燕京、真定(今石家庄)、山东之间,保护中原文化,推进元蒙上层建筑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元好问在山东写下了多首诗词和散文,记载着他在山东的文化活动及他对文化的贡献。

    元好问出生七个月便过继给他的叔父元格,五岁时,其叔父任掖县令(今山东掖县)携之赴官任,途经济南。其《济南行记》中说:“予儿时,从先陇城府君官掖县,尝过济南,然但能忆其大城府而已”。1233年,元好问来山东,却是一名在押改造的亡国之臣,这时的他没有了儿时的优越感,在他初到山东的诗歌中表现的是“家亡国破此身留”的悲伤(《送仲希简大方》)。元好问从青城北渡聊城途中见到蒙古军的掠夺行为,谴责其野蛮行径。他描述战后的凄凉景象:“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旎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鹊马,为谁一步一回头”(《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记叙被押途中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对被掠人们的同情。

    蒙古军南下,对文物大肆践踏,“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他以诗实录其事,叙事写景真切,言浅而意深。大批文物被破坏的现象触目惊心,让人心痛,甚至想到他的老师赵秉文,感到愧对老师的教育,“门生白首浑无补,陆氏庄荒又一年。”(《五月十二日闲闲公讳日作》)感叹自己的性命尤存,“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秋夜》)书写自己由金之官员到一囚徒的内心无奈悲伤。“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人孤村。空余韩握伤时语,留与累臣一断魂”(《淮右》)既然生命保留下来,作为金之遗民,还是做些能够做到的保留历史的事情吧。在聊城期间,他整理翰墨,写下《跋国朝名公书》、《壬辰杂编》,开始搜集金之诗人之作,搜集《中州集》的资料,为创作《续夷坚志》搜集奇闻异事的材料,通过访求金之遗民,搜集写《金史》的材料。

    元好问作为金末元初文坛领袖,虽在羁管之中,所到之处,有大批文人与之唱和游宴集会。1235年,元好问由聊城迁往冠氏,暂赁民居。本年冬,在县令赵天锡帮助下,盖了几间房舍。《戏题新居》:“去冬作舍谁资助,县侯雅似平原故”。1235年春,在冠氏纪子正杏园燕集,杏花初放,繁花似锦。虽在羁管中,但稍获宽松自由的元好问,看到一生喜爱的杏花,新朋故友相聚,历尽生死离别的磨难,难得今日盛会,元好问《纪子正杏园燕集》记载这战后难得的盛会。“阳平一邑多诗人,主人买酒邀众宾。”极写杏花开放的种种形态:“融霞晕雪一倾倒,非烟非雾非卿云。未开何所似?乳儿粉妆深绛唇。能啼能笑痴复墩,画出百子元非真。”

    是年7月,应李辅之之邀,游济南,写下了《济南行记》、《济南杂诗》十首、《历下亭怀古分韵得南字》、《舜泉妙远祖道州府君体))、《华不注山》、<济南庙中古桧同叔能赋》、《绣江泛舟有怀李郭二公》、(送辅之仲庸还大梁》、《泛舟大明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题解飞卿山水卷》、《送杜子》、《药山道中二首》。游历二十日,记叙了济南”荷红柳绿”的景象,形象地再现古圣名迹经历战乱后,虽有“荒寒古淡之趣,令人有吴儿洲诸之想”。秋荷方盛,红绿如绣,诗人游约突泉、舜泉、匡山、华不住山、鹊山、大明湖、历山碑、灵泉庵、玉塔等多处名胜。东至长白山,西至鹊山,湖光山色,即事咏物,金末能见济南景观大多有描述。

    1236年,居冠氏,随赵天锡往泰安会东平行台严实,并游泰山,旋返冠氏。泰山一行,元好问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散文《东游略记》,诗《游泰山》、《龙泉寺四首》、《登坷山寺三首》,词《清平乐》(江山残照)等,记述自冠县至马山、灵岩途中所见古迹,以现存碑铭考察古迹,写登泰山行程、岱顶书院情况,记叙清楚、如历历在目,《游泰山》杂言诗一首:“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厥初造化手,办此何雄哉。天门一何高,天险若可阶。积苏与累块,分明见九该。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秦皇檐威灵,茂陵亦雄才。翠华行不归,石坛满苍苔。古今一俯仰,感极令人哀”。“奇探忘登顿,意惬自迟回。山灵见光怪,似喜诗人来。夜宿玉女祠,崩奔涌云雷。鸡鸣登日观,四望无氛霆。六龙出扶桑,翻动青霞堆。平生华篙游,兹山未忘怀。十年望齐鲁,登临负吟鞋。孤云拂层崖,青壁落落云间开。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鬼”。泰山诗气势磅礴、突兀豪放,别于李白、杜甫登泰山之诗。

    通过游泰山,认识了东平行台严实,是元好问在山东期间的一件大事,从此,开启了他与东平行台严实这位汉人世侯的交往。东平是金之重镇,蒙古南下,这里免遭战火,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繁荣,自元太祖铁木真窥伺中原到元世祖统一中国的几十年间,东平一带一直在严实父子的控制之下。严实虽是武人,但能“折节自厉,间亦延致儒上,道古今成败,至前人良法美意,所以仁民爱物者,辄欣然慕之”;n’又有“合散亡,业单贫,举丧葬,助婚嫁,多求而不靳,屡至而不厌”的惠政,}zl(sa}>于是,中州名士趋之若鹜,东平人才集一时之盛。元好问成为东平文化圈中的关键人物。1238年,元好问就开启了东平之旅。在东平,他先后创作了诗八十六首;词三十二首;文三十二篇。在这里,他结识了新朋旧友。他与京城老友杨飞卿赠答词有(临江仙》(赠答杨飞卿弟):“壮岁论交今晚岁,只君知我平生。六年相望若为情。吕安思叔夜,残月配长庚。”发自肺腑,让人感受到两人感情的真挚。赠东平诗人李仁卿,有《和仁卿演太白诗意二首》:“萧萧窗竹动秋声,紫极深居称野情。静坐且留观众妙,还丹无用说长生。风流五凤楼前.客,寂寞千秋身后名。解道田家酒应熟,诗中只合爱渊明”,表达自己人生志向,推崇陶渊明的风格。康哗,字显之,山东高唐人,后任东平府学祭酒,学问渊博,也是元好问的好友,元好问有《官园别康显之》、《别康显》。杜仁杰是元好问的好友,对元氏人东平有引荐之功,元好问有《送杜子》:“北诸晓晴人山座,东园春好妓成围”。极清楚地描述东原地理概况和东原文化的状况。1238年元好问回忻州前专程告别东平诸人,有赠诗人杜仁杰的诗《出东平》:“老马凌兢引席车,高城回首一长暖。市声浩浩如欲沸,世路悠悠殊未涯。潦倒本无明日计,往来空置六年家。东园花柳西湖水,剩著新诗到处夸。”描述东平城巍峨的建筑,经济繁荣,人声鼎沸的景象。东平湖畔杨柳依依,令诗人顿生奇思遐想,咏名篇佳句。

    元好问在东平参加过一些大型的文人聚会。1241年元日宴集于东平故帅阎珍家,《全集》卷二十九《故帅阎候墓表》云:“辛丑(1241)元日,予方客东平。载之盛为具,召予及大兴张圣予、祁人宋文卿、东光句龙英孺、镇人刘子新、太原崔君卿、浑原刘文季、寿春田仲德辈,饮于家之养素斋。……其所致客皆名士,乐籍又京国之旧,饮既洽,谈谑间作,坐客无不满引举白者。”这是元好问在东平的一次大型文人社交活动。

    1252年(壬子)元好问受东平行台严忠济之聘,过真定到东平,第二年清明,将归真定,与东平诸友宴集于东平凤山灵泉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送别会。他们备美酒,携歌妓,到城北风景如画的凤山灵泉赏春、听歌、作诗,元好问作《寒食灵泉宴集序》:“出天平”(天平即东平)北门三十里而近,是为凤山之东麓。有寺曰灵泉,阻以绝碉,重岗复岭,四合蔽映。”词《江城子》(梅梅柳柳闹新晴)“梅梅柳柳闹新晴。趁清明。凤山行。画出灵泉,三月晋兰亭。细马金鞍红袖客,能从我,出重城赏心乐事古难并。玉双瓶,为冠倾。一曲清歌;休作断肠声,头上花枝如解语,应笑我,未忘情。”灵泉的景色令诗人着迷忘情。诗人把这次惬意之游自比为兰亭之会,以《寒食灵泉宴集》命篇,诸公共赋诗九首,元好问为之序。这次聚会有德华、周卿、德昭、英孺、文伯到会。期而不至者:圣与、子中;不期而至者德谦、梦符。这是元好问在东平又一次文人交往的大型活动。

    1255年(乙卯),66岁高龄的元好问,应严忠济之邀,自镇阳至东平,参加东平府新学落成典礼,作(东平府新学记》:“盖经始于壬子六月,而落成于乙卯六月初五。”“八月丁卯,侯率僚属于新宫。”元好问还参加了东平新学府的校士,选拔李谦、阎复、徐淡、孟琪“东平四杰”。东平府新学的建成,标志着东平府崇儒文治的进程,率先走在全国其他地区的前面。元好问在金亡后四处呼吁行仁政,崇尚文治,在这里已初见成效。

登泰山记原文篇8

我们来到了泰山脚下,乘上了车子。车子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往上开,转了一道又一道的弯,到了泰山的中天门。我们又乘上了空中缆车,下面雾蒙蒙的,缆车宛如正在仙境之中。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爬泰山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爬泰山心得体会1---曾经说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我却搞不懂,直到这件事情发生……

事情是这样的:前年暑假我们一大家子人去了泰山爬山,开始我与哥哥迫不及待的,总是说车开的慢。终于,我的幽默老妈发话了:“到了泰山,你们要是敢托后腿的话……嘻嘻!所以,英明的我建议你们先睡个觉,省的白去一趟!”“不会不会绝对不会的”我和哥哥一口同声的说。“不如,我们先讲个小笑话,让气氛热闹一下,好不好?”“让妈妈讲,让妈妈讲,让妈妈讲……”“好,在葫芦村……”

伴随着欢快笑声我们都已经到了泰山的脚下,泰山很高,就像一个大巨人踩着一个大巨人的脑袋一样。我想:泰山好高啊!不知道可不可以爬到山顶,大家都说泰山顶风风景极好,不知道我可不可以欣赏一番呀!“泰山好高呀,自己爬上去一定很累,幸亏我带了拐杖,哈哈!”哥哥骄傲的说。“请你不要高兴的太早,我,为大家着想的我,给每位旅客都准备了一把拐杖,看!”说着,妈妈从身后面变出了几把拐杖,而哥哥呢?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可以显示出自己聪明的机会,可是,被为大家着想的妈妈搅和了,正在生闷气呢?我呢,一定要教育教育他一下:“你啊你啊!不为别人着想是不行的。哈哈!好了,我们现在开始爬山了,冲啊!”

“累死我了,累死我了,歇会再爬吧!”“不行,不行,爬泰山就是为了练你们的毅力,所以不能停!”妈妈斩钉截铁的说。唉,停一下都不行,这要是爬到山顶,我的半条命都没了,难道哥哥不累吗?正想的,我看见一个老爷爷,样子和蔼可亲,白花花的银发里加这几根黑发,蹙着拐杖,老爷爷五步顶我一步。我跑去问妈妈:“妈妈,您看,那个老爷爷,都这么大的岁数了还来爬泰山,体质真好。咦,那边有几位年轻人怎么总根这为老爷爷?”“问问去。”妈妈笑着,好像知道怎么一会事是的。“阿姨,您好,这位老爷爷是您什么人?他怎么会这么大岁数还来爬泰山呢?”阿姨看看我,说:“他是我父亲,我父亲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爬的二次泰山!”“老爷爷以经爬过一次了?”“是,那时候我们比你还小,就是因为小,爬到半山腰就回家了,父亲认为这是一个遗憾,所以,一直想弥补这个遗憾。现在老了,经常锻炼身体,爬个山,没问题的。”我回去告诉妈妈,妈妈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旅游时,出现这样的.一个小插曲,让我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真正含义。

爬泰山心得体会2“亲娘咧!这还是山吗?这么高啊!完啦,完啦……”据史料记载,以上感叹为本人2007年夏天和老爸老妈一起游览泰山时发出的感叹。

镜头切换:

“哎呀老妈,烦死了,夜里爬什么山啊,看什么太阳啊!山上有老虎怎么办?”老妈老爸也不顾我的牢骚,一把把我拉到了山上。

在泰山上走夜路别有一番风味,还不算太黑,抬头望向远方,泰山山势高峻挺拔,摸着从山上流下的清澈山泉,欣赏一下古人峭壁上的碑贴,它们苍劲有力,各有千秋,比起俺那“龙飞凤舞”的字体,真是……找块豆腐撞死算啦。

花了整整4个小时,我们终于从岱庙走到了中天门小歇。我以为到顶峰了,狂喊:“我登顶了!”话章未落,无数的眼光一起射来:有郁闷、惊讶、鄙夷,还有的似乎拼命抑制着笑,我引起公愤了?爸爸在我耳旁耳语了一阵,又指指楼上的牌子:中天门!我一看尴尬死,豆腐呢?

不知不觉中穿过了快活三,走下了云步桥,来到了对松亭,这又是一座奇景,两山的松树相对峙着。终于到了大名鼎鼎的十八盘,我仰头望去,坡度巨陡的石阶直通天际(豆腐呢?),我的腿灌了铅似的,呜呜呜~~东西现在是不敢拿出来了,饿死了!好不容易走完一盘,等你的是更紧的一盘,唉!连疼带饿差点休克,连困带累差点崩溃……南天门到了,我感觉自己几十年的力气全用光了!到了玉皇顶,就冷得不行,找个大衣披上了,当时可是夏天!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太阳升起来了,看着那金色的阳光,想起刚才的艰辛,别有一番滋味。

“老妈,什么时候再来,在夜里,有老虎也不怕!(坚定)”欢快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爬泰山心得体会37月12日,由内蒙古小记者协会组织的“采风齐鲁夏令营”活动行进到泰安,而征服泰山就是眼下我们这些小记者最大的关卡。

那天早上,大家早早起床,乘坐着环山小交通,来到泰山中天门,然后从那里出发爬到南天门。根据老师规定,谁第一个上去就可以得到一个奖励。小记者伙伴们听了非常高兴,我也暗暗地跟自己的小身板较劲,一定要第一个爬上泰山之巅,夺取那个十分难得的荣誉!

老师一声令下,各位小记者就卯足了劲儿,捷步如飞往上爬。我心里想,泰山之高、之难爬是出了名的,不是一下子就能爬上去的,开始费劲了力气,后程绝对会跟不上的,这智商不有问题吗?于是我不紧不慢地开始攀登,我使用的是“虽慢但却不停步、不使自己掉队”的策略。果然,没爬几十个台阶,先前那些跑步攀爬的小记者败下阵来,气喘吁吁地瘫坐在石阶上。

很快,我走到一处泉水边,用甘甜的`泉水洗了一把脸,只停顿了2分钟,然后又出发了,因为我看到,我的前面还有大约一半的小记者正在奋力地向山顶进发!不行,我得加快脚步,否则的话,别说第一名,第十名也拿不到。我下定决心,赶超他们!

于是,我加快了脚步。很快在快到十八盘前就赶上了前面的队伍,看到他们一个个都累得无精打采、筋疲力尽时,我心里乐了:不行了吧,还是我的后劲儿足吧!我这就要超过你们,向泰山之顶发起最后的冲锋!

我抓紧咽了口水,手脚并用,一步步向山顶进军,身旁的小记者试图紧跟我完成反超越,结果都被我的耐力和坚强打败了!他们只能目送我登顶泰山。我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颤巍巍地踏上南天门,摇晃着双手,向身后的伙伴们挥手致意。这时的我,才感觉到两条腿像绑了磁铁,怎么也迈不动脚了!

站在泰山之巅,我的内心无比强大,当导游和带队老师夸我登泰山“巾帼不让须眉、女中豪杰”、妈妈给我回拨电话说:“孩子,你太棒了,妈妈为你而感到骄傲”时,我的心里甜蜜蜜的。

我知道,我击败的不仅仅是那些口气大、身体好、自以为是的男生,而且是征服了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而那座山的名字就叫做泰山,而我却是一个身材瘦小的女生。

在冠军之路上,艰险的路程、艰难的攀登,都没能阻挡我坚定的决心,我相信,在以后的漫漫长路上,当初这段攀登泰山的经历一定会鼓舞我继续前进、勇攀高峰!

爬泰山心得体会4临近国庆,我们和小学毕业学校—徐州市风化街中心小学的班主任老师联系,在国庆节上午一起去爬泰山。我们左通知右联系通知了31位同学。

今天是10月1日,上午8:00我和老同学张萌坐车来到了泰山门口,看到了好久没见的老师和同学。大家一见到老同学就亲切的打招呼,有的女同学之间还互相拥抱。见人差不多都来齐了,老师便下令向山顶进发。男同学们冲在前面,女同学们一下差得老远,大家使劲往上爬,一会就爬上了山顶,我也累得不行了,一屁股坐在了石头上,大口喘着粗气,低头一看手表,啊!才用掉了13分钟。

到了山顶之后,大家休息了五分钟,然后向山顶的寺庙里前进,我们先进了四大天王的庙,大家都向里跑,一会就没影了,而我胆小,看到四个天王好像都在怒视着我,就非常害怕,于是我绕过天王殿,奔向前面那个寺庙,只见门外的黑板上写着:衣着不整齐的人不能进、做过坏事的人不能进、寺庙内禁止大声喧哗。我整理了一下衣服,走了进去,发现这里面是三尊金佛像。这里弥漫着淡淡的香气,就像传说中的仙境一样。三尊佛像眼睛微闭,双腿盘坐,气势非凡,我投了一元钱,默默的许了个愿望,就轻轻的离开了。四周一看,我发现大家都走了,原来都坐在一块空地上玩呐。我想再去天王庙里看看,反正我又没做什么亏心事,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吗!于是我再次走进天王庙,仔细观看,发现这几座天王雕得非常逼真。南天王一手拿金珠,另一个手缠着一条蛇,目视下方;还有一个拿着雨伞的天王,慈眉善目;一个怀抱琵琶的天王,哈哈大笑;最后一个拿着长枪,怒目而视。每一个天王形象都不同,但都有一定的威严和气势。

将近11点的时候,老师宣布泰山之游活动活动结束,大家就像脱缰的野马,大喊大叫着奔向山下。到达山下时,正好赶上六十九路公交车来了,我们向老师挥手再见,上车回家了。回家后,我心里还在想着泰山上的风景,想着泰山上老师和同学们快乐的聚会!

爬泰山心得体会5每当我吟诵起杜甫的《望岳》这首五言诗时,五岳之尊——泰山就成了我最神往的地方。今年“五一”节,爸爸妈妈带我去泰山游玩,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离泰山还有好一段距离,就影影绰绰地看到了它的风姿,似乎一点都不高。来到泰山脚下,望着那“矮矮”的泰山,我对妈妈说;“咱们快冲上去吧!”但妈妈拉住我说:“等一下,泰山有专门的服务车辆把我们拉到中天门,这样我们可以节省体力好去爬山。”“小题大做吧!就这山……”我不以为然。

一路上,车子在山腰间穿行,把我的头都转晕了。

到了中天门,我迫不及待地跳下车,跟着爸爸妈妈开始登山。起初我还是精神抖擞、大步流星地往山上冲,爸爸和妈妈被我撂下了一大截。可是渐渐地腿有点不听使唤了,当我爬到慢十八盘时,就已经累得快走不动了,还打起了退堂鼓。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呀!”听了爸爸的话,我又咬咬牙一步一步艰难得往上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我们终于爬到南天门。那时的我已经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那神情可狼狈了。想起我刚来到泰山脚下时还以为泰山很矮的呢,现在看来还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哪!

爸爸疼爱地对我说:“好样的!我们抓紧时间休息一会儿,再花半小时登上玉皇顶。”尽管这时候我已经累得站不起来了,但我还是很坚定地说:“好,爬,不爬到玉皇顶,我就不姓高!”

只歇了十分钟,我们又开始登山了。一路上我拄着拐杖拼命地攀登着,终于爬到了海拔1545米的泰山极顶--玉皇顶。啊!泰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峦尽收眼底,望着那高耸入云的泰山,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觉真是妙极了。

登泰山记原文篇9

在冯骥才笔下,无论怀人记事,还是山水寄情或者谈文说艺……都显得情真辞美,意趣清雅,以内容哲理、知识、激情于一炉之魅力,撩人心情。作品的技巧娴熟,笔法潇洒,且注重从民族精神气质中挖掘情绪。通过朗读感受和传递文本的美对于此文很有意义。

一、感知内容

挑山工,大概自古就有。山顶那里千年古刹所用的一切建筑材料,都是从山下运上来的。被誉为“五岳之首”的泰山,自有其巍巍而不可征服的威势。从山根直至极项处,一条道儿,全是高高的石头台阶,简直就是一架直上直下约万丈天梯。挑山工们肩挑着百十斤的重物,从山下直挑到烟云缭绕,鸟儿都难得飞得上去的山顶,其工作非凡的艰辛。游览泰山,一般从泰安城内的岱庙出发,可分东路、中路和西路登山,经中天门,三个“十八盘”和南天门,最终可达到它的顶峰——玉皇顶。从1980年5月起,泰山游览路正式通车,游人从山脚乘公共汽车可直达中天门。本文作者在登泰山时,走的是东路。

课文中提到的几处地方都是泰山有名的景点:

(1)回马岭:从泰山南麓岱宗坊)顶着盘山道拾级而上,到壶天阁稍北的地方,就是回马岭。这里古代又称石关,相传唐玄宗来泰山致祭时,骑马登临到此,因山势险峻,盘路越来越陡,马不能再行,只得返回,因此立下“回马岭”的牌坊。也有说回马者是宋真宗,汉武帝的,但都缺乏实证。

(2)五松亭:据司马迁《史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炫耀他的丰功伟业,巩固自己的统治,在他登上皇帝位的第三年(公元前19年),决定由邹峄山直泰山封禅。不巧途中遇到暴雨,只好到松树下避雨。因此树护驾有功,便封为“五大夫”(秦代爵位的第九级“五松”即“五大夫松”的简称,并非五棵松树。这棵松树已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被山洪冲毁。清代雍正8年(公元1730年)丁皂,依据唐代人的误传补种了五棵松,现在成活三棵。树旁建亭五间,所以名“五松亭”。

(3)极顶:又称“玉皇顶”“天柱峰”,宋代还曾称“太平顶”。它是泰山的主峰,也是古代帝王登封之所。顶上建有“玉皇殿”,殿墙上有“泰山极顶”的砖刻。院内有数石突起。并用石栏相围,这就是有名的泰山极顶石。泰山海拔1545米就是以这极项石为最高点计算的,玉皇殿左右有“观日亭”、“望河亭”东西相对,在这里极目远眺,可以仰视日出东海,俯视日落黄河,气象万千,蔚为壮观。

(4)泰山十八盘:有石阶约一千六百级,山顶为南天门。游览名山大川,值得讴歌的风景名胜数不胜数,可《挑山工》的作者却独辟蹊径,为我们展示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挑山工”们身上有一份独特的精神并饱含着令人深思的哲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立意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挑山工》中的挑山工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对人物的勾勒中,蕴含着很深的用意,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使平凡人物闪烁着不凡光彩。

二、朗读建议

本文在进行朗读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章的写作有明确认识:

1.巍巍泰山,处处衬托

文章采用人景结合的描写方法,目的是表现挑山工的情怀和大山一样的品格。朗读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预习查资料。朗读前先从有关书籍、图片中了解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四大奇观。

(2)感知作比较。抓住写泰山地点的有关词语,找出作者四次与挑山工相遇的语句,前三次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相遇,每次都是“我们”很快超过挑山工,最后一次在“极顶”相遇,挑山工反而比我们早到。大概了解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可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3)景美人更美。文章提到泰山有“喧闹的溪流、陡直的山道、古人的题句、奇特的古松、干干净净的大石头”等优美风景,在景点周围常年活跃着一批默默奉献的挑山工,使人感到泰山“山美景美人更美”的境界。

在朗读涉及到泰山景观描写的句子时,语境要阔大优美。

2.平平形象,栩栩如生

《挑山工》意境优美,为了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四处进行外貌描写,紧紧扣住读者心弦。挑山工个子矮矮的,为什么脸儿、肌肉黑黑的,三次写到红背心。通过认识挑山工的形象,在朗读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感受到挑山工形象的高大。

朗读到挑山工的形象时,语气要平实。

3.寥寥数语,句句有理

文中直接描写挑山工的话有两处,尤其是第二处轻轻的话语有着惊人的力量。挑山工的8句话,用了5个祈使句,2个反问句,5个感叹句,既回答了领先的原因,又蕴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朗读时体会到挑山工那种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从而知道这不仅仅是挑山工独有的光彩,而是民族精神的缩影。

朗读挑山工的语言时,要朴实,也要意味深长,语速要慢,体现挑山工稳重、乐观、坚定的风貌。

4.浓浓画面,眷眷深情

课文最后讲作者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画,书中也配上挑山工登山的插图。画中包含作者几许的感动,几许敬佩,几许理解……从“画”入手,朗读时要在想象情境中深入认识。语调要乐观向上,坚定有力。

登泰山记原文篇10

[关键词]岱岳观碑;泰山道教;唐代政治

唐朝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皇室的大肆崇道,道教进入兴盛时期。唐朝皇帝一方面将道教的始祖老子尊为自己的宗祖,设机构将道士作为族亲来加以管理;另一方面又将道教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相联系,将道教仪式引入国家祭祀(如山岳河渎的祭祀)的礼仪之中。这一切都大大提高了道教的地位,促进了道教的发展。

泰山既是封禅的发源地,又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所以当时备受推崇。不但皇帝臣僚纷纷来祭拜,许多高道大德也纷纷来建道场做法事,着实为泰山道教增色不少。虽然由于史料的缺乏,现在已无从知晓当时泰山道教的具体状况了,但在屈指可数的唐代泰山石刻中,却有一处与道教密切相关,为我们了解当时泰山的道教活动及其与唐朝(包括武周)政治生活的关系,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这处石刻就是岱岳观碑。

岱岳观碑原立于泰山东南麓王母池西北之老君堂,即古岱岳观遗址。碑由两块条石并合而成,下有碑座以为基础,上有碑盖以束双石,故又称双束碑或鸳鸯碑。碑前后左右四面刻字,多为题记,亦有题名和题诗,共计30余首,除3首刻于宋代外,其余均刻于唐代,其中近20首关于道士奉敕在岱岳观修斋、建醮、投龙、造像的题记最为引人注目。这些题记记录了从高宗显庆六年(661)到代宗大历八年(773)的100多年间多位唐朝皇帝(包括武则天)派遣道士以道教礼仪祭祀泰山的基本情况,体现出道教与唐朝皇室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同时也透露出许多关于唐朝国家政治生活的历史信息,尤其在武则天时期的题记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岱岳观碑所载的题记中,武则天时期的最多,共有7条,而唐高宗时期的2条,也是在武则天参政之后,所以这里以武则天为代表来加以论述。

岱岳观碑是为什么而立的呢?碑上最早的一首题记说:“显庆六年二月廿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行真,弟子陈兰茂、杜知古、马知止,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从文字来看,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为皇帝皇后祈福的斋醮活动,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不然,这次行道造像的目的绝非如此简单。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主持这次斋醮的道士郭行真,题记中称东岳先生。《金石萃编》卷53说:“郭行真称东岳先生者,道士而主东岳也,未有赐号,但谓之先生。”有人据此以为郭行真是当时主持岱岳观的道士,显然是太想当然了。岱岳观碑所记载的在泰山主持斋醮的道士,无一例外都是来自其他地方的知名道观尤其是皇家道观的著名道士,没有一个出自岱岳观。郭行真来自长安的西华观,即后来题记中多次提到的金台观,是垂拱三年(687)因犯武则天祖讳而改的。龙朔三年(663),郭行真曾被唐高宗流配远州,但很快就回到了长安。麟德元年(664),郭行真又出入禁中,为武则天行厌胜之术。由此可见,郭行真是当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深得武则天宠信的一个宫廷御用道士,属于武则天的私人势力。

第二,这次斋醮的直接后果,是岱岳观碑的建立。岱岳观碑双石并立组成碑身,共用一个碑盖和一个碑座,这种特殊的形制是包含深义的。碑盖代表天,碑座代表地,碑身二石代表唐高宗和武则天,表达了武则天要与唐高宗并驾齐驱、共治天下之意。所以岱岳观碑这种特殊的形制,肯定不是立碑人的突发奇想,而是颇费了一番心机的。而这次斋醮表面上是为皇帝皇后祈福,实际上则是别有用心的。这次斋醮的时间是在显庆六年,就在此前一年,即显庆五年(660)十月,唐高宗因为身体状况日益恶化,甚至到了不能处理朝政的地步,于是出于对武则天的信任和倚重,就把大部分的朝政交由武则天来处理,从而使武则天实际上把持了朝政,所以时人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

武则天前一年刚刚参政,第二年就派她所宠信的道士到泰山去主持斋醮、行道造像,而且立起了深具象征意义的岱岳观碑,这之间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这次斋醮很显然是与武则天参政有关,其目的就是要将此事诏告天下,为之进行舆论宣传。这次斋醮的命令虽然是由唐高宗的,但整个过程显然是由武则天导演的。武则天虽然是女流之辈,但她的政治野心非常大,而唐高宗的体弱多病和对她的无限宠爱,恰好为她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提供了可能性。但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大逆不道的,于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武则天不仅为她参政找到了合法性,而且使她取得了与高宗平起平坐的崇高地位。为她最终夺取李氏江山、登上皇帝宝座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根据岱岳观碑所记,显庆六年之后,唐高宗只在仪风三年(678)派遣道士叶法善等到泰山祭祀过一次。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唐高宗至少还有过两次类似的行动。据《旧唐书·隐逸传》记载,在乾封元年(666)封禅之前,唐高宗曾命道士刘道合先行登上泰山祈求福祐。而据《山左金石志》卷11所录石刻《王知慎等题名》所记,就在封禅大札之后,唐高宗就又下令在封禅之所,即泰山之巅的介丘。举行了一场投龙仪式。尽管题名中没有出现道士的名字,但投龙致祭是道教科仪,其中必定有道士的参与。

不过总的来说,唐高宗虽然尊崇道教,但对祭祀泰山似乎并不热衷。而武则天以周代唐、登上皇位之后,对祭祀泰山的热情则更加高涨。她在位15年。就7次派遣道士去泰山建醮投龙,而且越到后来越是频繁,八年间就有6次之多,最后两年甚至一年两次。

后来这六次祭祀都与武则天年老多病却又渴望长生不死有关,这从岱岳观碑的题记中就可以看出来,如“庶兹景福,永奉圣躬,聊纪其年,因传不朽”,“伏愿我皇万福,宝业恒隆,敬勒昌龄,冀同砺而无朽”,“用能天地清和,风云静默,神灵效祉,表圣寿之无穷者也”,等等。武则天晚年不断寻仙访道,求取长生丹药,而且确曾服食;她曾将年号改为“久视”,取《老子》“长生久视”之意;她还在其他地方建醮投龙以求不朽,如久视元年(700)投龙嵩山。她在金简上写道:“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望罪名。”这些可与岱岳观碑所言相互印证。

不过,武则天在天授二年(691)派马元贞等人到泰山举行的那次斋醮,却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那就是为其宣传造势,宣扬大周革命的正当性。岱岳观碑记曰:“大周天授二年岁次辛卯二月癸卯朔十日壬子。金台观主中岳先生马元贞,将弟子杨景初、郭希玄、内品官杨君尚、欧阳智琮,奉圣神皇帝敕,缘大周革命,令元贞往五岳四渎投龙作功德。元贞于此东岳行道。章醮投龙,作功德一十二日夜。又奉敕敬造石元始天尊像一铺,并二真人夹侍,永此岱岳观中供养。”天授二年是武则天登基的第二年,而题记直截了当表明了在泰山行道投龙的缘起就是大周革命,并且指明是往五岳四渎投龙作功德,可见这样的斋醮活动不止一次,也不止一处。查《道家金石略》等书,目前可知马元贞投龙作功德的地方还有:天授二年四月,在唐县淮渎庙;天授三年(692)正月,在济源县济渎庙;天授三年腊月,在嵩山中岳庙。另外,在泰山斋醮结束后,马元贞等人还顺便到曲阜去拜谒了孔庙。并勒石以记。这些斋醮与显庆六年那次一样,都是为武则天作政治宣传,只是活动内容稍有不同而已。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以佛教徒炮制的《大云经》和《大云经疏》为其登基的理论根据的,作为回报,武则天就大力扶植佛教,相应地,就要贬抑道教。永昌元年(689),废黜老子的玄元皇帝尊号,仍旧称老君;天授二年,下令由于佛教开革命之阶,所以地位升于道教之上;长寿二年(693),停贡举人习《老子》,改习她所造的《臣轨》;等等。这对道教毫无疑问是重大的打击。不过,在武则天登基前后,道教也是为之尽了力的。比如,武则天所用的图谶中,就是既有佛教的又有道教的,而且有的佛教图谶是将道教图谶加以改造而成的。同时,道士马元贞等还受武则天之命到处章醮投龙,为其革命大作宣传。所以武则天在大力尊崇佛教的同时,并没有将道教完全抛弃,而是仍然在笼络和利用道教,毕竟道教的许多功能是佛教所不能替代的,而道教在失去了旧王朝的维护后,也在努力争取新王朝的支持。

实际上,武则天所针对的目标并不是道教,而是李唐王朝,她贬抑道教的目的就是要否定李唐王朝。如果不是道教与李唐王朝有着特殊的关系,如果不是有人要借助道教来阻止她登基,可能她就不会去如此贬抑道教了,而她选择佛教做她篡位的帮手,原因也正在于此。武则天所采取的一系列贬抑道教的措施。都是与李唐王朝所采取的一系列尊崇道教的措施针锋相对的,而李唐王朝的某些崇道措施实际上就出自她自己之手。比如唐高宗将《老子》引入科举,就是来自她的建议。上元元年(674),武则天在上奏给唐高宗的建言十二事中提出:“伏以圣绪,出自玄元,五千之文,实惟圣教。望请王公以下,内外百官,皆习老子《道德经》,其明经咸令习读,一准《孝经》、《论语》,所司临时策试。”这一建议很快被唐高宗采纳,从而大大促进了道教的发展。但她登上皇位后,又亲自将其废除。这种对自己过去的否定,更能反映出她对李唐王朝的革命性。

武则天对道教的打压政策主要存在于她统治的前半期。从岱岳观的记载来看,从天授二年以后,她有六年时间没有派遣道士到泰山修斋做醮。同一时期,在其他地方的同类活动也甚为少见。在这其间,佛道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矛盾也更加激烈。但在这场日趋尖锐的佛道之争中,武则天并没有一味地偏袒佛教,或是一味地打压道教。天授二年,她在宣布释先道后的同时,还下了一道《禁僧道毁谤制》,禁止佛道之间相互毁谤,违者即予责罚。这表面上是针对佛道二教,实际上主要是针对佛教徒的,目的是为了禁止佛教徒对道教徒肆无忌惮的毁谤。万岁通天元年(696),她又下了一道《僧道并重敕》,指出“老释既自元同,道佛亦合齐重”,显然是意在提高道教的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武则天是主张佛道并存的,这与唐初三帝(高祖、太宗、高宗)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佛道在这两个时期的先后次序,唐初三帝主张道在佛先,而武则天则正相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则天的兴趣又开始慢慢地向道教转移,而且越来越倾向于道教。于是在万岁通天二年(697),她再次派遣道士到泰山行道,为其祈福。并且此后一发而不可收,频繁地派遣道士到泰山、嵩山等地建醮投龙。这一方面有她个人祈求长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她平衡佛道的因素。所以,武则天对道教的态度是有一个曲折反复的变化过程的,而且从总体上来看,她的崇道比其佞佛在时间上更早也更持久。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对她在位期间如此频繁地派道士到泰山修斋作醮,而在时间上又如此不均衡感到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