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艺术节黑板报十篇艺术节黑板报十篇

艺术节黑板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38:39

艺术节黑板报篇1

设计美化制作黑板报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基础素质,它在学生以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运用得比较广泛。所以,如何把学生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所学得的基础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我们在黑板报上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教学目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从如何办好一块高水准的黑板报进行展开。大家知道,一块好的黑板报应当主题明确、版面醒目、抄写整齐、设计雅观。故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首先从进步学生观赏程度上做文章,例举一些各种样式、不同作风的范例范例,对学生进行讲评,然后,教师进行示范,由此来领导和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当然,教学的重点还应放在辅导学生的亲手实践上,因为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才干真正获得能力。

国庆节黑板报设计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把造就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才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国庆节黑板报设计应当着重造就学生的爱国精力。在具体训练教学上,宣传一下中华国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让学生领会到其中的艰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外,还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和领导下联合其他学科,如:语文、历史、自然等和社会上具有范例代表意义的现象进行一些简笔画创作,这样既赞助了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造就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进步了学生实际利用的表现能力。图案、美术字等方面联合课堂教学进度,采用课堂教学、课外进步的措施,给学生定予适度的量,通过教师的精心辅导,请求学生按质完成,这样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熟练控制表现要领。在书法训练方面,采用先读帖、再临帖、后脱帖的重复过程,使学生逐步进步观赏程度和书写能力。

通过让学生分析或评价美术作品,涉足于美术鉴赏领域。使学生在沾染熏陶、潜移默化和亲身材验的过程中,控制艺术史知识、艺术表现手段的基础规律及其艺术语言,懂得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作品内容的思想偏向及其由民族传统所决定的表现情势,从而感知美,创造美。通过吸收和借鉴艺术的精华,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启发智慧,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得到升华,艺术修养得到进步,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审雅观和劳动观奠定科学的基础。

利用黑板报长廊开辟一个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心得窗口,正是教师深入懂得学生,建立正确的教学观的一条不可多得的渠道。这对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活力,控制学生的学习实情,进步教学质量和加深师生情绪起着桥梁纽带作用。教师利用这个窗口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谈论学习中的领会、收获及对教师教导工作的建议和请求,大家都畅所欲言,把教学的实际问题摆在桌面,这为学校加强教学工作管理,教师业务能力的自身建设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供给了明确的根据,同时也加强了教学的透明度。

艺术节黑板报篇2

1、迎接新生宣传板

1)主题宣传板

2)系院工作流程表

3)标示板

2、宣传诚信周宣传板

3、篮球赛宣传板

4、“新生面对面经验交流会”宣传板

5、创业文化周宣传板

6、“新生”辩论赛宣传板

7、“书法·绘画·征文”比赛成果宣传板

8、宿舍文化节宣传板

9、趣味运动会

1)趣味运动会积分板

2)趣味运动会宣传板

10、安全文化月宣传板

11、迎新晚会宣传板

12、“第三届建筑·艺术模型展”宣传板

13、雷锋月宣传板

14、“女生节”活动宣传板

15、29届校运会

1)运动会评比宣传板(宣传板的评分、讲解)

2)运动会积分板

16、学习部“院辩论赛”宣传板

二、各项会议前的黑板报工作

在每一次大小会议之前,宣传部的成员至少都会提前20分钟做好板报,如:

双代会、干部培训会议、辩论赛、演讲比赛、例会以及新增的拓展部组织团课期间连续做好相关黑板报工作。

三、悬挂条幅(包括条幅悬挂的申请工作)

1、趣味运动会协助体育部悬挂条幅

2、迎新晚会协助文艺部悬挂条幅

3、“第三届建筑·艺术模型展”悬挂条幅

4、“雷锋月”协助组织部悬挂条幅

5、28届校运会协助体育部悬挂条幅

四、宣传稽查工作

协助校学生会进行宣传稽查工作,主要负责食堂门口的宣传板的排放,各种广告张贴后的清理工作,由我部成员负责。

五、将院里的通知及时发到每个班并与各班宣传委建立很好的联系

1、“书法·绘画·征文”比赛通知

2、会徽征集

3、图标征集

六、布置会场迎新晚会会场布置

七、宣传部举办的活动

1、“书法·绘画·征文”比赛活动

2、“第三届建筑·艺术”模型展

八、其它活动

1、为评比宣传板讲解、评分

2、在趣味运动会和校运会期间为条幅和啦啦队评分

以上是08——09学年宣传部的主要工作计划,在工作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前期努力的基础上有更好更新的成绩,否则将会停滞不前,在做每一项活动时一定要有所突破,只有每次地突破才能使活动越办越好,越办越新。

因此,在今年举办的“书法·绘画·征文”比赛中,宣传部将会一改往日的形式,在征集作品的时候也会严格规定,展出作品的时候也会更加别出心裁,将我们院的活动更好的展现在大家面前。在迎新晚会布置会场时,也会更加用心更加仔细,努力营造一个隆重的会场。第三届“建筑·艺术”模型展中我们会尽量让每一位同学参与进来,将九院的学生作品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

艺术节黑板报篇3

展示风采喜迎新年

二、活动目的

为了迎接元旦的到来,感受节日的气氛,使同学们过上一个欢庆的新年,本次活动特提供展示学生风采的舞台,通过黑板报、书法、绘画、文艺汇演等形式,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氛围,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使同学们成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三、活动内容

1、班级庆元旦黑板报评比

2、庆元旦书法、绘画比赛

3、元旦文艺汇演

四、相关活动安排与说明

1、黑板报评比

内容:庆祝元旦评比检查时间:12月26日

评比检查人员:有经验的美术老师

评比方法:100分制其中内容50分,设计50分。

奖项设置:一等奖二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四名

2、元旦书法、绘画比赛

比赛内容:

绘画:画种不限,儿童画、色彩画、国画、纸版画皆可;

书法:篇幅、风格不限,毛笔、硬笔均可,书法字体不限。

参赛对象:全体学生和教师。

参赛要求:

①、绘画书法内容要求表现学生生活,发挥儿童的想象空间,绘画作品必须是反映积极向上和美好的事物。严禁教师或帮助学生涂色。

②、书法、绘画作品背面右下角请务必用铅笔注明班级和姓名,以便于评奖。

③、参赛办法、表彰及奖励:本次比赛分为书法和绘画两个组,分别对书法和绘画比赛进行设奖。届时,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对获奖的选手将进行表彰,其中的优秀作品将在学校宣传窗中展出。

④、考评小组。由学校美术老师、书法老师及部分老师对作品进行评选。

3、文艺汇演活动

艺术节黑板报篇4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他者 东方化

由伊朗、意大利、日本三国合拍,伊朗年轻女导演萨米拉・马克马巴夫导演的《黑板》获得了2000年戛拉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并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费德里科・费里尼荣誉奖、特殊文化贡献奖,以及美国电影学院评委会大奖。该片讲述了一群中年教师背着沉重的黑板在荒瘠的库尔德地区寻找学生上课以维持生计的故事。主人公赛义德和里波尔在一处山道的岔道口分开,赛义德去了山村,里波尔去了山顶,影片交替剪辑两人寻找学生的“旅程”赛义德在山村一路吆喝却没找到半个学生,最后却碰到一群希望越过边境、返回故乡的伊拉克老人,为了食物,赛义德以四十个核桃为报酬答应为这群迷路的老人带路。在这当中,赛义德意外的得到了一个带着孩子而有点智障的妻子。这段“旅程”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他们婚姻的起点和终点,和结婚仪式一样简单的离婚仪式上,赛义德的唯一财产“黑板”作为了离婚赔偿判给了“妻子”。另一位教师里波尔在山道上碰到了一群背着沉重走私货试图穿越两伊边境的孩子,但孩子们根本没有资本去消受“知识”这样的奢侈品,虽然在里波尔的一再胡搅蛮缠下,有一个孩子同意做他的学生,以半块面包的报酬要里波尔教他拼写他的名字。黑板的本身价值似乎也就是如此,路途中被砍断半块做了一个滑下山坡的受伤的孩子的夹板。里波尔就这样追随这群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的孩子穿越边境,最终惨死在边境士兵的枪弹中。故事很平实,没有什么一波三折,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几近纪录片风格的拍摄,展现给我们的是处于两伊边境的战乱、流离失所的人们、贫瘠荒芜的土地、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失去精神家园的第三世界的贫穷与落后。

一、西方视野下的“他者”形象的塑造

在西方世界的视野中,东方文化是与之不同的异己文化,是一个野蛮、落后的世外“他者”。《黑板》所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迥异于西方文化的“他者”,影片中处处都是东方“他者”的“异国情调”。“在西方看客眼里,这些东西会是一种特征突出、迥异于自己的东西,西方看客自然就会因这迥异于自己的东西中充斥了某些为自我文化所不容的东西而使眼睛和身体的距离拉开,从简单的异国情调层面中脱离,自然地以一种对立面的心态和方法来看待和处置它。”东方人为了满足西方人的趣味、才智和耐心,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本土文化陌生化,他者化。

影片的开头,黄土高山的崎岖山路上,一群背着黑色块状物的人影向镜头前面走来,像是一群奇怪的飞鸟伸着翅膀在山腰上盘旋,镜头推近才看清是一群背着黑板的贫穷教师在寻找学生以维持生计。赛义德在村庄甚至像走街串巷的“小贩”不断吆喝、兜售自己的“商品”“乘法表!来学乘法!一乘以二等于二,二乘以二等于四……”西方观众甚至包括第三世界的观众估计做梦也没想到世界上还有卖“乘法表”的!这些虚构的“他者”形象无非是导演为了取悦西方世界的评委和观众而发明的。更让西方观众惊奇的是,人们像是躲避瘟疫一样的躲避知识。当赛义德好不容易碰到一位老妇人并向她询问是否有小孩愿意学习时,一个孩子爬在窗前往外看,孩子的父亲赶忙把孩子抱走并迫不及待的关上了窗户。

人们不需要知识,也用不着知识,更是无力消受知识这样的奢侈品。里波尔向一群背着走私货物试图穿越两伊边境的孩子中的一个讲述知识的众多好处:你知道那(知识)会给你带来什么吗?看书、或者是报纸,工作、听、说……当你能读书,你会发现很多故事……不等里波尔说完,孩子反问道:“故事?我有几百个。”接着流利而且声色俱各地讲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种对知识和教师职业的反讽修辞,似乎是想让人知道一个愚昧的民族还将继续愚昧下去。影片中黑板不是用来教授知识的工具,而成了躲避战火袭击的避难所、晾晒衣服的衣架、抬病人的担架和固定伤腿的夹板。东方国家毕竟是东方国家,而且将永远是西方视野下的他者化东方。儿童本应该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在《黑板》中,儿童不是去学习知识,而是自甘认同自己的“骡子”身份,为了生存,冒着生命危险在边境地区的枪声炮火中偷运赃物。

在电影《黑板》对东方贫穷落后、愚昧堕落的“他者”形象建构中,对本土文化的“异国情调”表达,几近到了哗众取宠的地步。同时,对教师形象的赛义德塑造,更是创造了另一个东方“阿Q”形象。滑稽而令人发笑的语言,将东方完全打造成了一个迎合西方“主子”的“奴才”地位和向西方“老板”献媚的“小丑”角色。

赛义德跟“妻子”的“结婚仪式”、“婚姻生活”、“离婚仪式”堪称东方文明的戏剧化表演。赛义德在给一群伊拉克老人带路的过程中意外获得了一个“妻子”,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一位老者的“主持”下,隔在黑板的两边举行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滑稽可笑的是,当老人转而问隔在黑板另一边的女人哈纳勒是否同意让赛义德作为自己的丈夫并以黑板为嫁妆时,她正在给拉不出尿来的儿子脱衣服拉尿。她似乎根本不在意自己在进行一场“婚礼”,当老人一再用拐杖敲打黑板要求她回答是否愿意时,她首先是确证嫁妆“黑板?”在老人肯定的回答后,她应允了这场“婚礼”。

这种像是“过家家”一样的婚礼,注定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哈纳勒答应与赛义德结婚,似乎就是为了得到作为嫁妆的黑板,而赛义德与哈纳勒结合,似乎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合法”的学生。镜头第一次展现他们两人的生活时,赛义德用黑板将他们与外界隔开,并把哈纳勒的孩子抱到黑板的外面。镜头第二次给他们“一家人”的场景镜头是在即将到达两伊边境前。哈纳勒抓住独自跑开离开群体的儿子、并坐在地上给她磕核桃吃。这时候“阿Q”版的经典“对白”开始了:

“我做错了什么吗?如果数学太难,我可以教你阅读,跟着我读……‘我爱你’,看l{艮简单,说!快!说啊!说‘我爱你”’妻子并不理会他,只顾着给儿子磕核桃。赛义德还是一个劲的引导和鼓励“你是哪种学生?我给你八分,不,不是八分,那将让你不及格,我会给你十分。所以你及格了,说!说‘我爱你’!”可是学生还是不理会。这时候赛义德开始像阿Q一样采取“惩罚”措施了“你不想说?你是哪种学生?我将给你零分。”说完在第一次给的10分后面加了一个“0”。惩罚也不管用,小孩和女人仍然不理会。“至少说一句你不爱我,怎么了?你连这个也不说?这样你又得了另一个零分。”接着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现在高兴了?现在有个零分给你的儿子”于是在黑板上又画了一个“0”,这时候反而正吃着核桃的孩子侧过头来:“什么?”,可他的“合法”学生并没有任何反应,任他在黑板上画零。“你还是不回答,我将给你父亲一个零分。”又画了一个“0”。“还是没有什么要说的吗?我将给自己一个零分,因为傻到跟你在一起。”说着又画了一个“0”。说完气愤地背着黑板要走掉。只是黑板上“我爱你”的字迹下面是“1000000"分,而不是多个“0”分。导演这种戏剧化构思,使一个愚昧可笑的教师形象活灵活现的勾画了出来。

一样简单而戏剧化的“离婚仪式”在到达边境的时候举行了。哈纳勒要回到自己的祖国,而赛义德要留在自己的祖国。仍然是那个老人“主持”了他们的离婚仪式三个人站在一起,赛义德扶着黑板,另一只手被老人举起,老人另一只手举起拐杖,哈纳勒的一只手握住老人的拐杖+三人仰头,一幅朝圣者的仪式活动,让人怎么也想不到竟会是“离婚仪式”。就这样哈纳勒背着黑板带着孩子跨国了边境线,而一无所有的可爱的人民教师留在了国境线的另一边。

二、第三世界文化的“自我东方化”

萨伊德在其《东方学》中指出:“如果说东方主义曾经只是影响着西方世界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必须对东方主义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东方’自身这一事实敲一敲警钟了,东方主义对于东方的表述如今已变成东方人对自己的认识,简而言之,现代东方,参与了其自身的东方化。”一方面,拍摄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的,第三世界的文化精英们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一个不错的渠道就是获得外资资助,而且这里的外资基本都是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关机构。当然,钱也不能白给,其中的一个代价不会排除西方世界的主流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的植入和西方世界的艺术品味。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第三世界的文化精英要想成名,要想走向国际舞台,其中一个不错的选择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选择就是自己的作品获得重要的国际奖项。而这些奖项的评选标准基本都是西方世界所制定的周为裁判和奖品的设立者都是西方国家。在这样的“潜规则”下面,第三世界文化完成“自我东方化”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黑板》也无一例外是这一机制下产生的第三世界文化艺术作品。导演萨米拉・马克马巴夫毫无疑义是第三世界的文化精英。18岁时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苹果》的创作。20岁携《黑板》入围戛拉电影节正式竞赛,获得评委会奖,两年之后,其作品《午后5时》再度入围戛拉,获得评委会大奖。1998年,担任洛迦诺电影节评委2000年应邀担任威尼斯电影节评委,成为三大电影节历史上总共150个评委会中最年轻的一位。一位这样年轻的女导演能够获得如此国际盛誉,当然与她本人的才情分不开。但是她的成功与成名,离不开西方世界的“打造”。她的作品能够获得由西方世界所设立的电影节大奖,一定是要符合此电影节竞赛活动的标准与规则的,她的电影文本的文化呈现必须是符合西方世界的“东方化”标准的。从萨米拉走向国际舞台到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的成长历程不难看出,她在不断朝着西方世界所设定的规则靠近,认同从而被西方世界的文化标准和主流价值观所同化。这种同化过程逐渐成就了萨米拉对本土文化的“自我东方化”。

伊朗作为一个世界重要的产油国,其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伊朗和伊拉克的库尔德地区的战争的确导致了当地人民的流离失所、地区的贫穷与落后,但是《黑板》听展示的状态:土地荒芜,儿童靠着背负沉重的走私品跨越边境来度日,老人体弱病残,妇女智障沉默,文化落后,枪声不断,人们的生命时刻都受到战争的威胁……影片《黑板》中就没有看到一个健康而具有活力的人的形象,高山荒野几乎就是影片画面所有的背景。这样一种影片的建构方式,不能不让人怀疑导演的创作意图。迎合西方世界的审美标准,把本土文化塑造成一种西方视野下的“他者”形象,正符合了东方在西方印象中的惯性思维:贫穷落后,没有人权,没有人道主义的第三世界国家。当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肯定是存在虚构的,但是在电影《黑板》中导演几近纪录片似的纪实风格也不可避免的让人将电影中的景象与现实中的伊朗对位。“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的和利比多(欲望)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黑板》无疑是第三世界文化精英所创作的又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寓言。

三、结 语

艺术节黑板报篇5

刘学仁,是一个典型的关东大汉。1954年7月8日出生,家住吉林省公主岭市大榆树镇街道。他身高有1.78米,宽肩厚背。黑红色的脸膛,高高的鼻梁,浓眉大眼,一张大嘴嗓音洪亮,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一看就是一个宽厚随和,坚韧顽强的人。

初识刘学仁是在2014年2月,我应吉林电视台“综艺、文化”频道“家在东北”栏目之邀,和他们去吉林省公主岭市大榆树镇老柜村文化大院采访刘学仁。当时刘学仁这个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那里的一个汽车改装的舞台上表演“高粱杆儿哨”《北京的金山上》。当时舞台下人山人海,四邻八村的父老乡亲听说刘学仁老爷子来这演奏绝活,都不远十里二十里来这看热闹,欣赏他绝妙的技艺。我顺口问了一个小伙子问他为什么来看刘学仁的表演?他说:“刘学仁的绝活太牛了﹗一会你就瞧好吧﹗”从他钦佩的眼神和言辞中,我还是没能想想得出这黑土地上的破高粱杆能演奏出什么绝美的音乐﹗正在怀疑间,到刘学仁登台了。只见他双手拿着一个高粱杆,在那里娴熟的表演着。他吹奏的哨声低婉处声音如泣如诉委婉动听;激昂处似万马奔腾慷慨激烈;娴静时若清风拂柳;迅疾时象鹰击长空。他演奏时下面寂静无声一片宁静,演奏完了鼓掌声叫好声口哨声呐喊声是震耳欲聋,声震蓝天;声声入耳,却形成完美的和谐画面。看着眼前真实而又壮观的场面,回味着刚才刘老先生的精湛的表演,我还觉得真的不可思议,真的是太棒了。我在下面也禁不住和着人群高声欢呼起来。“再来一个,再来一个”,人们喊声不断。从人们朴素而又真心的喜欢里,我知道了对他的敬佩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人们的一遍又一遍的热烈请求下,刘学仁给大家又演奏了他的其他三个绝活:薄铁片吹奏,鸳鸯板打击乐,碗勺打击乐。这些表演让观众们如醉如痴,时而万籁俱寂一片寂静,时而万马奔腾热情欢呼。

趁着刘老先生演奏完了的休息之余,我采访了这个关东大汉。听他打开了话匣子:他1975年10月5日上班,任大榆树镇文化站站长至今。四十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党的关怀、群众的厚爱,自己刻苦磨练和专研,在民间艺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从小就喜欢吹口哨,但家里穷买不起。他就吹纸片,吹树叶,虽然受到一些人的冷嘲热讽,但他依然坚持不改初衷。他把别人的挖苦讽刺甚至家长的斥责打骂当成了前进的动力。就这样由于他的刻苦摸索,努力练习,靠着一往无前的决心勇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终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迷茫中走了出来,形成了自成一家的几种绝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惊人的成就。他的民间艺术从2000年开始受到多家宣传媒体的报道:

2000年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栏目录制他的绝活演奏“吹奏高粱杆儿”。

2001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录制“刘学仁的三种绝活”(既:吹奏高粱杆儿、打碗勺、鸳鸯板)。

2001年湖南电视台《乡村发现》栏目录制他的“三种绝活表演”。

2001年吉林电视台《乡村生活》栏目录制他的“三种绝活表演”。

2001年吉林电视台《农村俱乐部》栏目组在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录制节目,本人参演绝活演奏“吹奏高粱杆儿”获得一等奖。

2002年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录制“刘学仁和他的鼓乐班子”。

2002年公主岭市广播电台录制本人节目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获一等奖。

2002年5月在北京市大兴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民间绝活绝技邀请赛”、“绝活表演”、“吹高粱杆儿”获银奖牌。

2004年在贵州省贵阳市参加“第八届国际艺术风筝节”参加民间绝活绝技展演,本人参演1、吹奏高粱杆儿2、碗勺乐3、鸳鸯板荣获一等奖。

2001年3月15日新文化报刊登刘学仁走进《梦想剧场》绝活展示。

2001年5月15日吉林日报“黑土地”第53期刊登“关东一绝《秸秆儿哨传奇》”。

2001年6月5日吉林日报“黑土地”刊登(54期)“关东绝活进京展演”。

2002年6月17日吉林电视报刊登绝活“打碗勺”。同年公主岭日报刊登“民间艺术家刘学仁”。

2004年本人绝活“吹高粱杆儿”在公主岭市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文艺演出获二等奖。

2005年中国伏羲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将本人艺术入编《中国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家卷》。

2005年公主岭市委宣传部、公主岭电视台录制节目在四平市获二等奖。

2006年吉林电视台“非常开心秀”栏目录制“四种绝活”(即吹高粱杆儿、吹铁片儿、打碗勺、鸳鸯板)

2006年吉林文体频道“北方故事”栏目录制“四种绝活”栏目。

2007年3月14日被吉林省优秀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吉林省优秀民间艺术家”。

2007年2月7日被四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四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为“四平市文化名人”。

2007年8月9日吉林日报“东北风”、“角色访谈”刊登他的“高粱杆儿吹出浪漫之歌”。

2009年7月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艺术节黑板报篇6

关键词:黑白木刻版画 绘制方法 黑与白控制技巧

中图分类号:J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13-01

一、黑白木刻版画的工具及绘制方法

学习黑白木刻应该具备的工具有:勺,宣纸,刻板,油墨,油墨磙子。玻璃板,灰刀,汽油,废报纸等。木刻,最好的是梨木,其次是柏木、桦木、锯木为常用。凡表面光滑,木质细腻的木版都可以使用。刀,现用的是西方传过来的,分为圆口,三角,平口,斜口。圆口有厚,朴素的特点;三角比较理性,现代;斜口和平口的特点是偶发性,有残刀,破刀之美。

制作时,在相应的版面上,画上画稿,刻去无用部分,留下有用部分。这些留下的点、线、面便呈现出凸起的痕迹,然后敷以油墨、水墨或颜料,反印在纸上,便成了版画。

黑白木刻版画的“白”是指被刀刻在木版被刻掉的部分;而“黑”则指凸在木板未被刻掉的地方。黑白版画是具有抽象性视觉现象的符号表达方式,画面中的黑白是其生命线,丢掉生命线,就丢掉黑白木刻的一半。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黑白关系。它最常用的技法就是分割的手法,具体分为:白多黑少:有以线条、色、曲线、直线、灰色为主的白多黑少;也有以点、面为主,且互相穿插的白多黑少。

黑白均衡:有些木刻画中,虽然分割黑白的方式各有不同,但黑白分割有种均衡度,或以线为主,或以点为主,或线面结合。黑多白少:与白多黑少相对,手法近似。区别在于分割的尺度及黑白关系的布局。

一版多印是版画的一大特点,木味、刀昧、印味构成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遵循严谨的方法步骤:绘稿、上稿、刻制、印刷。将画面的黑白灰组织恰当,刀法运用巧妙,同时将所学到的造型、构图、明暗、色彩、作品主题的突出等相关美术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使画面丰富多彩,刻制中显现出乎意料的变化效果以及一版多印等特点。

二、黑与白的控制技巧

木刻的原色只有黑与白,木刻的灰色在仔细分辨中,可以看到仍是由不同形式的线与点组成的黑白关系。所以严格的讲木刻没有灰色。黑白就是木刻最基本的色值。要发挥木刻的个性与特点,首先就是要发挥黑白变化的节奏。黑白的控制可以从位置、量、性质三个方面进行调节。

第一,黑白位置的安排:创造画面的不同焦点与倾向。位置的安排与运动力量空间占有诸方面有密切联系,不是孤立的存在。把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不均匀的放置画面上,图像产生了聚、散的变化节奏,我们的眼睛跟着这些黑点跳动,不断移动从开始到结束反复无尽。这种不为改变方向的前进与移动造成视觉的兴奋与乐趣。

在黑点的大小对比中,掺杂了量的变化,表现了空间占有的方式。大黑点向前,细小的黑点向后退,无疑画面三度空间已被利用了。

从点的发展轨迹又暗示了线的运动想象与凸凹的想象,如根据点的连结可以发展为形象的想象。

第二,黑白量的控制:黑白量的对比构成木刻作品的基调,直接关系到情感的表达。这里所指的量是针对作品中的黑白对比强弱而言,非指色块的大小。木刻中所表现出来的虚实、刚柔、疏密,以及多样错综的关系,是通过黑白的不同对比所产生的。黑白的量变使画面中的物象得以加强或减弱。

第三,黑白变化应注意到形的性质对比。画面中不同性质的线、点、色块等对比,要达到呼应、均衡、变化统一的效果。研究不同质物体的黑白关系上的均衡,应作为黑白艺术处理的重点内容。

三、版画的前景

艺术节黑板报篇7

关键词:东北大鼓;门派;艺人;题材;内容;曲调;韵律

中图分类号:J6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133―02

东北大鼓是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中国北方曲种,是由清乾隆年间的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后,与东北民歌相结合衍变而成的,一度盛行于沈阳,又称奉天大鼓。东北大鼓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其鼎盛时期,从业人员众多,在东北人民群众中影响巨大,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东北大鼓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员操小三弦自弹自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清末民初出现了女演员,自操鼓板击节,由弦师伴奏。后又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奉调、以吉林为中心的东城调、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江北调、以营口为中心的南城调和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调,各派均有特长,风格迥异。

然而与繁盛时期相比,如今东北大鼓的发展现状堪忧。由于“”等历史原因,以及电视、网络及其他娱乐形式的普及,东北大鼓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各门派传人的高龄化、后继乏人,使东北大鼓处于濒危状态。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东北大鼓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东三省积极地展开了抢救挖掘东北大鼓的工作。

为了挖掘、抢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吉林电视台东北戏曲频道历时两年,走访东北三省30个县、100多个村屯,挖掘整理东北大鼓资源,并于2013年1月15日到2月4日将东北三省50余位鼓书艺人请进吉林电视台演播室,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整理、录制。基本情况叙述如下。

一、艺人・门派

此次录制共邀请了42位说唱艺人、10位琴师,包括黑龙江省五常市、吉林省的榆树、怀德、德惠、四平、长春等地。

五常市――1人,女

榆树――39人,其中男25人,女14人

怀德――6人,其中男5人,女1人

德惠――2人,其中男1人,女1人

四平――2人,男

长春――2人,男

艺人的性别结构大体均衡,其中女性演唱者所占比例接近一半。榆树的大鼓艺人比较集中,这与那里的文化部门比较重视民间文艺的传承有直接关系。

艺人的年龄普遍偏高。据不完全统计,50~60岁的约占半数,70岁以上约占四成。

大鼓艺人的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却是流派纷呈。其中有两位艺人保存着记录门派传承的“江湖垛”,上面记载的是本门派的传承关系。

人数较多的门派是奉派,代表艺人有韩秀云、高晓华、李春梅、王占海、孙晓洁等。其次为东城派,代表艺人有宋丽光、孟庆先、王淑媛等。再次为梅派,代表艺人有周奉、怀亚茹等。人数最少的是顾新山派,代表艺人只有马占林、王洪宝。

各地区艺人的生存现状大体可分为三类:1.大多数艺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2.进城务工;3.少数艺人演出和授徒,并获得经济收入。

艺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基本上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甚至中学毕业的也很少。这一点严重地制约着东北大鼓的提高。

二、题材・内容

东北大鼓与其他曲艺一样,题材以叙事为主,用韵文讲故事是其特点。现已进行录制的节目约有185个,其中传统题材有145个,又分为:

历史题材――大多取材于《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小说。

爱情题材――取材于《西厢记》《白蛇传》以及各种戏曲者居多,也有不少以民间故事附会而成。

神话题材――文学作品与民间传说为主。

武侠题材――所占比重不大,只有《三侠剑》《七剑十三侠》《八仙剑》《童林传》《侠义忠保国》《少精忠》等。

现代题材有40个左右,都是艺人创作的短小节目。其中有歌颂城镇农村风貌的《赞五常》《赞长春》《农村新貌》《喜庆农家》《新榆树》《耍钱十二月》《榆树人民多自豪》《在榆树》《夸榆树》等;移植影剧作品的《海上歼敌》《韩英见娘》《江姐进山》《喜儿参军》等;改编民间故事的《老虎学艺》《猫教老虎》《狗和老鼠》等。

在已经录制的节目中,有一些属于议论性作品,既有古典式劝善,也有现代式说教。例如《孔子劝善》《全德报》《劝善篇》《劝色赋》等,属于古典劝善之作;《人生必报养育恩》《耍钱十二月》《睹事劝人》《忍字高》等,属于现代说教。

纵观一百多个曲目,经过口口相传的古典曲目较经典,颇有传承价值,而现代曲目能够传世的经典作品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与缺乏创作班子的支撑有一定关系。

三、曲调・韵律

东北大鼓的曲调比较简单,据说有20多个曲牌子,但是都还没有统一的正式名称。各门派的曲调大同小异,有大口、小口之分。艺人们演唱鼓词时常在情节转换处任意添加一些拖腔,有的用闭口鼻音,有的用开口哼吟,婉转跌宕,总体上比较单调。这种情况估计是由于历史较短,几经战乱、政治运动的摧残,又缺乏大师级名角引领潮流,所以一直处于其艺术发育的幼年阶段。

伴奏乐器一般只有一个三弦,大名叫“琴增”,小名叫“呈瑟”。优秀的三弦琴师可以烘托气氛,甚至模仿自然界各种声音,但是,由于大鼓曲调比较简单,大多数只是在道白过渡到演唱时才出现急鼓繁弦,发挥表达某种感情、推波助澜的作用。

演唱艺人一般用右手敲击大鼓,名叫“绿手”。左手击打木板,名叫“亚词”,或“哉词”。个别艺人使用小铜片(梨花板)作为辅助乐器,类似天津快板。还有的艺人引入二人转以及东北民歌曲调,受到多数艺人的排斥。这种处处设防的心态,与东北大鼓一直处于少数地位,唯恐被其他曲种同化有关。但大鼓艺人认为自己是高雅艺术,不能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相提并论。东北大鼓的曲目很少有“黄段子”,即内容,也与这种艺术自我定位有关。

东北大鼓的词作一般采用韵散合组的形式。说,约占三分之二;唱,约占三分之一的篇幅。韵脚比较宽,句式比较长,一般没有习惯性的衬词,例如“呼尔嗨哟”、“哎嗨哟”之类插入句中。

东北大鼓的曲调受东北方言影响较大,四声的抑扬顿挫力求能让听众听懂,这是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依然能博得广大听众欢迎的原因之一。有一些吉林方言词汇掺杂在鼓词里面,很难用汉字表达。

什么时候出现个人色彩鲜明的唱腔,形成独特的风格流派,并传承下去,东北大鼓才算是走完了幼年时期。

四、普及・提高

东北大鼓已经成功申遗,但是,从目前的濒危状况看来,必须像呵护婴儿那样,对现存的艺人加以保护,一视同仁地对待各个门派。有条件的艺人,应当鼓励其招收艺徒。但不宜拔苗助长,而要在百花齐放、自由竞争中,自然产生明星级艺人。在领军人物出现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艺术创新。电视台等媒体可以而且应当发挥导向作用,适时组织大鼓艺人的展示和比赛,在弘扬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已经进入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多样性需求,为东北大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榆树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供各地参考。

[参考文献]

[1]熊德安.东北大鼓琐谈[J].兰台世界,2004(06).

[2]常雅维.东北大鼓再现风采民间艺术自在人心[n].中国文化报,2011-06-07.

[3]冯志莲.东北大鼓兴盛考略――东北大鼓系列研究之二[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03).

艺术节黑板报篇8

关键词:《黑板》符号细节纪实

硝烟弥漫的战场,惶惶无恃的人群,游走在边境两端游离的灵魂。在战火轰炸中失去工作的教师背负着一块块黑板开始了寻找学生的长途跋涉。在伊朗地区人们生活状况指向的同时,影片《黑板》以公路片的形式,多处隐喻地描绘着库尔德民族的苦难生活。一个个饱含寓言意味的纪实镜头,一幅幅令人战栗的人性图景,淋漓尽致地向观众传达着导演对中东地区长期贫困的反思与思考,展示了湮没在生存底线以下的失落的文化。

首先,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物件细节以道具符号的形式表征着某些深层的内涵,不但能够起到暗示思想内容的作用,更成为叙事进程中的有利推手。

生活在伊朗地区的库尔德民族极其注重父权文化的中心地位,而“男性”则作为统治和权威的象征以其阳刚性在社会中占据着绝对的领导地位。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导演似乎有意逆向刻画其长久以来给人们形成的观念形象,在人物塑造和多维设置上重构着“男性”这一道具符号。例如,哈拉娜的父亲作为影片中唯一的一个父亲形象,被设置为一个备受排尿困难折磨的老人形象。在东方传统文化中,父亲一直都是家族权力的核心,父权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影片中的这一位父亲被现实病痛折磨得筋疲力尽,连女儿结婚都靠别人帮忙打理,更给不了家人应有的关照和保护。影片中的父亲外形是年迈衰老的,父权文化随着这种视觉符号的设置在影片中被极致地边缘化了,而且男权中心体制也同样遭遇了边缘化,因为老人连标志自己是男性的基本生理功能都丧失了。

而片中的其他男性符角色被孩子占据着。流离失所的孩子们对获取知识毫无兴趣,他们把自己比作“骡子”,只想以走私货物赚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作为民族和社会的前途和未来,这群孩子并没有给这压抑窒息的环境带来一丝希望之感,反而在他们麻木、呆滞的眼神中体味到绝望的悲凉之痛。贫困与愚昧的交合,消磨了文明与美德,也消磨了孩子们本该拥有的对生活的天真和对未来的憧憬。如果说片中的老人形象是一种为寻求叶落归根的历史使命,他们为了死亡而走向死亡;那孩子这种为不受饥寒而被动麻木的行为指向,则是为了生存而走向死亡,二者同样悲凉。

在电影《黑板》中,贯穿终始的道具符号不得不提及的便是黑板。作为联系着“教与学”的媒介物,它是知识传承的工具,更是主宰文化命运的象征物。于萨伊德这样失去工作的老师而言,黑板不仅是教师们文化和身份的象征,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财产和工具。但其展现出的功用性却是荒谬而发人深思的:飞机巡逻时,黑板被惊慌失措的人们盖在身上作为躯体的掩护;为了隐蔽自己的踪迹,黑板表面上又被涂上厚重的黄泥,随着留在黑板上的算术式被黄泥掩盖,黑板的精神功能也逐渐被其纯粹的物质功能所取代;后来为了生存下去,黑板还被主人劈开成为绑腿的夹板,用作病人的担架借以赚取食物,在客观的镜头之下,这时的黑板已然不再是传承文化的媒介,而是一块普通并悲哀的木头;待萨伊德结婚后,黑板作为萨依德唯一的财产和身份证明归属海娜勒,尽管于她而言黑板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此时的黑板已经丧失了其固有的所有意义。

在我的理解中,电影借公路片的形式将隐匿电影其中的思想品质展现了出来,透露出作者对于战争现象、人性没落现象的担忧与启蒙性反思。正如导演在作品阐述中所说的:“经历了真实且有象征意义的旅行之后发现面对着某种意想不到的情景。”精神文明和生存本质原本是并行不悖的两种宇宙元素,但在《黑板》中导演却将这二者引向了人类进步天秤的正负两个极点,将现实的残酷性撕裂开给人们看,引发思考。这一观点亦借助电影海报设计彰显出来,海报主体选取了一把斧头正面劈开的黑板,被誉为“沙漠玫瑰”的萨米拉以不动声色的镜头语言和质朴简洁的影像剪接暗喻了整个库尔德民族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艺术节黑板报篇9

三、班级工作重点及目标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的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在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在成功中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营造向上的班级氛围

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围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2)结合学校的主题教育展开班级工作。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立“图书角”文化背景,利用好夕会、板报等文化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3)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理自治能力。

3、指导培养小干部

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

(1)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

(2)建立小干部例会制。每个月组织学生干部开一次例会,指点他们工作方法。

(3)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在班中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导向,从而带动整个班集体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4.加强常规检查评比

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本学期将不断完善各项检查评比机制,在作业、文明行为、卫生、就餐、学习工具是否带齐等方面开展各项常规检查评比活动,不定时公布检查结果。

四、具体工作:

二月:行为规范教育

1、各中队上交寒假雏鹰假日小队材料,总结寒假活动,开学工作布置。

2、明确本学期班级目标。

3、礼仪教育,仪容仪表整洁大方,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着重注意桌面整洁。

4、黑板报主题:愉快的寒假

三月:榜样就在我身边

1、结合“学雷锋日”,学习雷锋精神。

2、“三八”妇女节的感恩教育。

艺术节黑板报篇10

[关键词]现代教学板书多媒体

在现代教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多媒体教学的不断深入,很多老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深受学生喜欢。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创造出一个声情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媒介,并且承载和传达着丰富的教学内容。但也有不少老师的课件内容简单枯燥,授课照本宣科,这种黑板变白板式的教学,实在让学生头痛。板书功能呈现越来越弱化的趋势,课堂上鲜见教师动粉笔,黑板无人问津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尤其在高校,板书如今是越来越稀罕。教授上课,多媒体唱主角已蔚然成风,黑板上的板书只是一些零星的只言片语,纯粹是配角。也早有调查显示,青年教师板书质量每况愈下,粉笔书写字迹潦草,板书布局杂乱无章,不讲格式是常有的事。

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有其特点和优势,但不能就此将包括板书在内的常规教学方式完全抛弃。任何事物都有优缺点,常规教学也不例外。尤其作为常规教学基本手段之一的板书,它始终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

一、板书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较长,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复习巩固

如果一节课的所有内容,包括课题、材料、结构等,一切都由课件来呈现的话,学生自始至终都在仰着脖子看屏幕,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也只是在课件上一闪而过,那么教学中有些重难点内容、逻辑层次和脉络体系给学生感官刺激时间偏短,就难以产生较为持久的直观效应,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容易出现“当时清楚,过后模糊”的现象。同时多媒体课件内容的一闪而过,也易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与思维过程相脱节,不便于学生梳理、记忆教材内容和发展思维。更为严重的是,有的老师为保证幻灯片效果,教室光线很暗,给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感,使人学生们昏昏欲睡,影响学习。而好的板书设计能直观地显现教学内容的脉络,精当地突出教学重点,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概括能力的提高。有的板书内容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较长,甚至贯穿课堂始终,当一节课结束时,黑板上的内容仍赫然在目,因而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复习巩固。

二、板书书写提纲挈领,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目前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些局限,课件只是一种预设,在实际课堂中能生成的教学重点很多,不可能完全在预想范围内,有的教师将课本上知识机械地堆积到计算机,加上几张图片就成了课件,而不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优化。有的教师整节课面对计算机,动动鼠标,大加讲解,把课堂教学变成学术报告会,使授课重点和难点模糊。加之多媒体课件给出的信息量大,尤其是教学内容较多时,容易使学生把注意力分散在不同的信息上,使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而传统的板书教学则能够突破上述局限。由于时间、精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板书书写必须突出教材的精华,提纲挈领,做到让学生一抬头,便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看得明白,记得扼要,学得精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板书书写灵活互动,有利于捕捉课堂闪现的灵感

多媒体教学是以流线型特征展现的,它在学生思考体会与笔记记录,教师点拨与学生回味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和缺陷。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传统黑板板书这一媒介,把那些不能够完整呈现,需要经过逐步动态和师生共同板书、演绎推理才能逐步完善形成整体的教学内容,通过黑板板书的形式,以扼要的文字或简明的图画,生动地反映其互动、演绎推理的过程。

四、好的板书可以大大减小课堂给教师带来的束缚

朴素而简便的板书手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束缚小。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自己原有的课前预设方案。黑板板书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可以随时通过板书贯彻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如此一来,教学艺术感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老师也能避免一些遗憾。

五、精心设计的板书不仅赏心悦目,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