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汉字的对联十篇关于汉字的对联十篇

关于汉字的对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36:28

关于汉字的对联篇1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玕不是狼肝。

上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联: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联:溪西犀喜戏。

下联:囿右鼬悠游。

上联:鸡饥争豆斗。

下联:鼠暑上梁凉

上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注:此联谐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注: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娃挖蛙出瓦。

下联:妈骂马吃麻。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行行行行行行行

注:上联一、三、五、六字读chang。二、四、七字读zhang

下联一、三、五、六字读hang。二、四、七字读xing

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媳妇提锡壶,锡壶漏,媳妇怒。

下联;和尚立河上,河上崩,和尚奔。

上联:饥鸡盗稻童筒打。

下联;暑鼠凉梁客咳惊。

上联: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

下联;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

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

下联;刘伶饮酒不留零。

上联:雨打沙滩,沉一渚,阵一渚。

下联;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上联:指挥烧纸,纸灰飞上指挥头。

下联;修撰进馐,馐馔饱充修撰腹。

上联:牧童伐木,木打牧童双目木。

下联;梅香烧煤,煤抹梅香两眉煤。

上联:移椅倚桐同赏月。

下联;点灯登阁各攻书。

上联:千古流,千古楼,千古楼上望千古流,流楼共千古。

下联;人月印,人月影,人月影里合人月印,印影同人月。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上联: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下联;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上联:黄黍地中走黄鼠,鼠拖黍穗。

下联;白杨树下卧白羊,羊啃杨枝。

上联: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去。

下联;泥泞尼鞋,尼洗泥,泥尽尼归。

上联:无山得似巫山好。()

下联;何水能如河水清。

上联: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下联;路边宿鹭,露落鹭惊,路难惊。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游西山拿衣衫衣衫落西山惜善衣衫

下联: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新联:过九畹擎酒碗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无情)

新联:过桐岩射彤雁彤雁毙桐岩痛焉彤雁(无情)

新联:进北京献白金白金藏北京百斤白金(本原)

注:九畹:三峡的九畹溪。

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

下联;盗者莫来道者来。

关于汉字的对联篇2

关键词:汉字课堂教学教学技巧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71-02

现如今对外汉语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普及,对外汉语教学也被提到教学日程上。但是,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历史经验还比较少,教学成果还停留在对外汉语教学系统的初级阶段,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技巧。而许多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对于相关的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及心理学等多方面理论知识并没有一定的理解,在具体课堂中,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的方法与技巧,只是单纯地依靠经验,因此就导致对外汉语课堂中存在盲目性教导及很多教学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进行不断地总结归纳,并且多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相互交换更多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技巧,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

1利用汉字的具体结构教学

虽然在大部分外国人看来,汉字结构复杂,笔画繁杂,但汉字表面上是这样。如果对汉字有相当的了解,就可以发现,汉字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寻。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造字历史中的造字原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简单点来说,古今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会意,指事以及形声四种。

其一,象形字。通过象形来造字一般都是字和对应的字义都有很大程度的相似。象形也是我国最古老、最直接的一种文字表意的方法,由于象形字独有的特点,导致了许多学生第一次看见某些汉字,仅仅是观看汉字的外形就能猜到具体的意思,这一点是其他外语词汇所不具有的特点。比如汉字中的“凹、凸”,但是这种象形化非常明显的字也不多见。随着汉字的进一步发展,原来许多复杂的写法,都在进一步简化,所以很多字的象形特征也就丢失了。针对这一类字的教学,教师就可以联系古今,将这些汉字以往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进行古今联系,更好地掌握汉语词汇的形和义。比如“羊”和“牛”字在甲骨文中,也形象地凸显了动物原本就有的特征,可以比较简单地辨识。再联系今天的汉字写法,让学生的记忆能够更加牢固。另外,通过了解象形字中笔画代表的意义,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将笔画相近的字混淆。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刚开始很容易将“鸟”和“乌”字混淆,这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解释其中的点就是指鸟的眼睛,而乌是指一种黑色的鸟,不容易看到它的眼睛,这样就会避免很多学生犯错。

其二,指事字。用象征性符号和在象形文字上加上提示符号表示的字义的造字法叫做指事,这种造字法无形地将抽象的概念用形象性和象征性的汉字符号表达出来。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对有关的字体的构造特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做出更好地理解和判断。如“刀”为象形文字,所以在教学生“刃”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将这两个字进行一种比较,强调这一点的作用以及具体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自身具体的观察了解到“刀”和“刃”的区别就在这一点上,这一点表示刀刃的具体部分。

其三,会意字。会意是一种综合的造字法,古人根据生活中的观察、体验和理解,用象形字和指事字作为部分相互组合,来组成新字的造字字法叫会意。会意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形会意,另一种是以意会意。以形会意简单点来说就是通过具体的外部形态来表达具体的意思,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有关的甲骨文字形,学生可以很快地进行有关的联想,并且在具体的想象中不断地加强对于汉字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调动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步”字的甲骨文就像两只脚一前一后在走路,用来表示步行。所以,学生对于甲骨文的具体观察中,可以更快地学习。而以义会意一般是指通过字符的字义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如人靠在树木的边上为“休”,三个人加在一起就是“众”,等等。这些字都有着强烈的结构特点,只要教师能够把汉字内部蕴含的意义解释给同学们,相信对于这些字的学习还是不困难的。

其四,形声字。在汉语中,形声字所占有的比例还是很高的,所以从中国古代就流传“秀才读字读半边”的说法。同样,对于形声字的造字法,也应该向学生解释清楚,让学生了解到怎样区别形旁和声旁。这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学习的负担,可以较快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形声字的读音。遇到生词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将生词拆开来,并且为学生找到表示行态的部分,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一下它的具体词意,然后再具体和学生进行探讨,最后将答案告诉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辨识读音的时候,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另一部分,来进行推测,这样可以更加容易地记住汉字的读音,而不仅仅是只靠死记硬背,大大减少了学生所要花费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适当导入文化因素

任何一种外语的学习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对外汉字课堂的教学同样也是如此。汉字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中华民族更是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些都是教学中的软价值。很多外国人在选择学习汉语时,大部分人都是抱着对于我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所以,适当地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加上有关的文化因素,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我国文化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能缓解课堂的氛围,增加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能够生动地反映我国古代文人的文化生活。例如,在学习“册”这个汉字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普及一下有关我国古代对于读书的一些基本条件和情况。在汉朝之前,还没有比较正规的纸张,所以人们就将竹片当做纸张,然后再用绳子将这些竹片穿在一起,这就是古时候的“册”,册在现今社会中一般用来做书本的量词。另外现在简化的汉字中,对于“笔”简化成上竹下毛就是非常形象的。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针对这些内容和同学们进行探讨,调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气氛以及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实际运用汉字时偶尔写错字也是很正常的。汉字本身就庞杂多变,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做到一次性记住很多正确的写法和用法。所以,对于这种汉字书写错误的情况,不能对初学汉语或者是水平还比较低的学生要求过于严格。但是现在很多情况下,许多人对于汉字是故意写错,这种对待汉字的不严谨态度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坚定地反对,并且严厉地打击。例如,把雪梨的“雪”写成“血”、“途”写成“涂”、“停”写成“亭”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对于自身要求不严格,对于汉字没有正确严谨的态度所致,一方面对于自身的汉字传承带来许多问题,另一方面也混淆了人们的视线,与此同时也对那些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人造成了心理负担和认读的压力。

另外,在特定的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时候,老师尽量要充分把握好这种机会来进行特殊的汉字教学。比如在重阳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暂时缓一缓具体汉字的教授,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下,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叫重阳等等。同时,再合理地解释一下,在中国古代文化里,九代表阳数,所以在农历九月初九就是两个阳,也就叫做重阳。同样,可以适当地对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诗向大家介绍一下,了解一下重阳节的习俗。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能够巩固他们的汉字知识基础,从而提高汉字课堂的教学效率。

3适当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汉字联想教学法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对外汉语汉字教学课堂中也可以适当地进行信息化的课程教导。一方面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不至于让对外汉语的课堂落于俗套,通过运用相关计算机软件来实现现代化教育,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上课所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一个整体框架上的编辑,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一个汉语课堂,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师在完成口头教学时经常遗忘某些重要的教学内容的情况发生。同时利用好相关的网络资源,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某些汉字时,生动形象地利用多媒体展示其对应的图片或者是影像。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学生对相关汉字的理解,让学生更简单地记住所学习的汉字。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单一的进行口头外语的教学,很大程度上会削弱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对汉字汉字课堂教学中,构建花样多变的多媒体课堂,也是教学方法中一种教学效率比较高的技巧。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中有关教学课堂的软件。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前,可以设置好相关的汉字连接游戏。简单点来说,就是一种利用游戏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且强化学生记忆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对于今天所需要学习的生僻字进行相关整理,并且可以适当地添加几个混淆度比较高的汉字,增加一定的课堂实践难度,在另一栏设置好所要学习的汉字对应的母语字节。这样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堂完成汉字连接的游戏。一方面可以让老师比较轻松地了解到学生对汉字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减轻课堂学习的枯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实际效率。

再次,教师还可以利用现有的某些汉语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给同学们播放一段比较简短的汉语视频,让学生们切实地感受一下汉字中同音字用法及语句环境,同时还能够让学生通过对于汉语的视频中所涉及汉字的具体发音,来纠正自身发音的错误。另外,也可以播放一些简短的国语音乐,增加学生对于汉字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课堂的氛围,缓解一下长时间汉字学习的课堂压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于所学汉字的印象。

最后,在进行汉字的记忆以及理解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采取联想的技巧。这种教学技巧在许多汉字的学习中,都有很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在比较复杂的汉字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汉字无论是在读法还是形态上面都有比较高的相似度,甚至许多汉字之间,在表面的意思上,也有很高的相似度。所以在学习相关汉字时,可以将已经掌握的汉字先进行回忆,再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相同的部分及不同汉字之间的具体区别,这样有助于我们在汉字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达到有效记忆的目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联想技巧的产生是以强调语素在教学记忆中的作用为主。可以采用具体的方式,比如可以采用对比联想的方式。所谓正向对比联想,就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相近写法的汉字。在中国现有的博大的汉字当中,有许许多多的写法相近的字体。所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汉字相近写法联想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想出某一汉字的联系,并且根据这个汉字作为扩大学生汉字量的一种方法。比如教师在说到“田”时,就可以采取正向对比的方法,进行同类型写法的汉字比较,以此联想到相关写法相近的“由”或者是“甲”。再加以区别,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汉字的教学,除了在形状上具有很强的联系性,不同的汉字在读音上也有很强的相似性。教师在教授某些读音相同并且有很多种写法的字的时候,同样也能采用这种联系的方法。比如在学习“成”的同时,教师可以再进行一定程度地列举,比如“程”,“城”,“乘”,“诚”等等一系列读音相同的汉字,教师可以这对这个读音,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扩展。在具有一定相似度的范围内,充分地进行汉字的回想以及记忆。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并且能够通过具体的对比和联想,做到真正的举一反三,让知识的学习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4结语

总而言之,对外汉语教学汉字课堂技巧应当是丰富多样的,并且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推陈出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提炼、总结和创新。在这个问题上,可以理解为这是每一个教师对于课堂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于职业的一种尊重,更是对于学生的一种负责。在具体的教学技巧方面,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确立好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明确关系。只有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讲解一些具体汉字的内容,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创造出更多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周健.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与游戏[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

[4]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7,(3):49-54.

关于汉字的对联篇3

分立字头的理据和目的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对单音节同音同形词分立字头的做法是首创。在20世纪50年代初编《现汉》时就确立了这一编写条例。《〈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条目”(C)规定:

没有形和音的分歧,但所含多项意义中有彼此不相联系的情况,就把这一条分成几条,每条包含一个意义或互有联系的几个意义。

后来《现汉》历经修订,此条例一直沿用。第6版“凡例”规定:

(a)关于单字条目……形同音同而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也分立条目。

根据以上描述,《现汉》将单音节同音同形词分立字头的依据是“意义联系”,在意义上“彼此不相联系的”“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是决定同音同形词是否分立字头的重要理据。

干5:①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跟“湿”相对)。②不用水的。③加工制成的干的食品。④空虚;空无所有。⑤只具形式的。⑥属性词。指拜认的(亲属关系)。⑦徒然;白。⑧形容说话太直太粗(不委婉)。⑨当面说气话或抱怨的话使人难堪。⑩慢待;置之不理。

如上所见,“干”字的5个字头分为5个意义系列,每个系列之内或为比较单一的义项,或为各义项间存在引申关系;而各系列之间没有引申关系,是历史上5次借用同一个字形和字音的偶然巧合。字形是用以表达意义的符号,与字音结合便形成语言,形、音、义三位一体构成汉字的三要素(某些无独立意义的单纯词词素除外)。意义产生在先,有了需要表达的意义后,字音随之产生。音、义具备了,最后才会选择一个字形来记录。文字只是一种书写符号,词才具有意义内容。文字只有被赋予了意义才成为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偶然选择了同样的字形去表达不同的意义,但这些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这样的字便成为同形词。

古汉语中单音节词为多,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导致读者难以区分字和词。《现汉》将单音节同形词分立字头,可以提示读者注意字与词的区别。在辞书中分立单音节同形词是形象区分字与词的有益尝试。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单音节同形词实际上就是不同的词选择了同样的字形。

这一辞书编纂实践引起过很多的争议,赞同和批评之声不绝。因为“意义联系”是一个无限复杂的问题,鉴于汉字形义发展的复杂性,在这一笼统而抽象的理论指导下,对单个词各义项进行具体而微的切分,将不可避免地陷于无休止的考据之中。另一方面,“意义联系”还有一个历史时段问题,即历时性还是共时性的问题。同一个词,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某些义项之间有内在的引申关系,应处理成同一字头之下的多义词;从共时的角度考察,应处理成彼此无意义联系的应分立字头的同形词。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的批评意见是完全相左的。如黄晓伟(2011)分析了《现汉》第5版中“刻”和“管”两个字:《现汉》中“刻”字有6个义项,没有分立字头,即将“刻”视为多义词。黄文认为此为《现汉》之误,因为“雕刻”义与“时间”义“在现时语感上看不出联系”,应分立为“刻1”和“刻2”。另一个“管”字《现汉》将其分立成“管1”和“管2”,“管1”的主要义项为“管子”,“管2”的主要义项为“管理”,这是两种“在现时语感上看不出联系”的义项,分立是应该的。

《现汉》第6版对“刻”和“管”两字的处理与黄文的观点完全相反:黄文认为应该分立的“刻”字仍是单字头,黄文认为分立正确的“管”字却被合并为一个字头,不再分立。说明《现汉》追寻词义历史联系的倾向非常明显。

同形词按意义是否有联系分立字头,其目的在于区分“字”与“词”,梳理词义,将字形相同但不同来源的义项各归其类,不相杂厕,使读者明了,有些字虽然同音同形,好像是同一个字,但其实它们不是同一个词,彼此在意义上没有瓜葛联系,只是偶然借用了同一个字形、同一个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

二、同形词下多字条目的安排

《现汉》按意义联系分立同形字字头的出发点是提醒读者区分多义词和同形词。但同形词下多字条目的安排却没有像区分字头那样按义归类,以义类相从,这显然与其区分同形词意义的愿望是矛盾的。《现汉》第6版在“凡例”中说:

多字条目按首字排在领头的单字条目之下,多字条目不止一条的,按第二个字的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同音字按笔画排列)。第二个字相同的,按第三个字排列,以下类推。

凡例规定多字条目的编排原则有二:一是所有多字条目置于同一领头的单字条目之下,二是多条多字条目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以《现汉》第6版“别”(bié)为例:

将多字条目按意义编排在相应的字头之下,与义项可形成呼应关系。多字条目其实可视为单字条目各义项下的例词,义例相符是语文词典的基本要求。按意义类属编排多字条目,可提醒读者某字在多字条目中的意义类属,加深对条目的理解。如“别裁”一词,常见于明清时书名,现代读者理解有一定困难。“别”在此处是区分、鉴别义,将此条目置于别1之下,对读者理解辨识有一定帮助作用。再如“别字”一词,指写错和读错的字,也说“白字”,大家都知道,但“别”在此处作何解,并非人人皆知。将该条目置于别1下,可提醒读者将其与“另外”义建立联系。

有的辞书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做法更科学、明晰、合理一些。如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古汉》)就值得借鉴。以上文所说的“干”字为例如前文所述,《现汉》的“干”(gān)字分立5个字头,共收多字条目69个,全部按拼音顺

如此编排,则条分缕析,所有多字条目的本字在条目中的词素义与其字头义项均呈对应关系,即都可以在字头所列义项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义项,可帮助读者理解词义与词素义。

还有一种可参考的编排方法,即将单音节同形词各字头右肩上的序号带入条目本字,也在其右肩上做相应标注,如“干碍”的“干”义为“牵连”,应属干2的义项,则可标注为“干2碍”。这样既可保留多字条目的原排序,又可标明其所属字头。不过,这样编排毕竟不如各字头直接领属词条看上去直观。

《现汉》是一部高要求的规范型语文词典,在形、音、义、例、体例等各方面都应追求尽善尽美,各种细节都应力求规范。将多字条目按词素意义与相应的字头对应编排,是不难做到的事情,是规范化的基本体现。

三、结语

同音同形词是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的词汇现象,来源复杂,数量庞大,引申线索不明,体系相当繁杂。《现汉》将单音节同音同形词分立字头,体现了对词汇形义之间复杂关系进行考察的努力。根据意义联系分立字头是异常复杂的工作,《现汉》编纂者不避繁难,力行此事,对区别多义词与同形词有很大作用。但相应的多字条目却没有按义类编排,而是混排一起,不能不说是影响《现汉》规范化和实际使用效果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黄晓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单音节同形词例析.辞书研究,2011(1).

关于汉字的对联篇4

理三个方面。小学识字教学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学汉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但又不能凭空想象。教师应该在不违背汉字构成规律和演变规律的前提下,对汉字进行准确的讲解。例如,有的教师教学“碧”字时,编成顺口溜:“一位王先生,穿着白衣裳,坐在石头上。”乍一看,觉得新奇有趣,押韵好记,但与“碧”字的本义毫无关系,只记字形,不解字义,学生未能真正理解,就不能在阅读以及写作中,更好地应用汉字。正确理解“碧”字,让学生了解“碧”字为形声字,从玉(古代“玉”字做部首,用在字的左边常省略一点,写作“王”)从石,白声。“碧”字的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引申为青绿色。教师可以拓展:“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碧”字,是指碧蓝的天空的意思;“接天莲叶无穷碧”中的“碧”字为碧绿的荷叶之意。

识字教学重视字理,能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汉字,减少错别字,同时,增强学生主动理解汉字、辨析汉字的能力。例如,“初”字,学生常常把“衤”写成“礻”。讲清它的字理,学生记忆自然深刻。“初”字为会意字,从刀从衣,表示用刀裁剪布料,是制作衣服开始的意思。以“礻”为部首,多和鬼神、灾祥祸福有关。汉字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关注字理,就能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许多相互联系的记忆与理解的方法。恰当渗透理解记忆部首系统、形部系统、声部系统,以及象形、会意、形声等构字方法,学生在识字量增加的情况下,习惯根据特点去识记汉字,学好一个,往往能记住一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关注学情,拓展识字教学的方法。学生认知方式的多元,决定了识字方式的多样化。对于低年级学生,他们认知形象性、直观性较强,擅长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象形字、指事字可以通过看图识字和浅易的字理识字法进行识字;而形声字、会意字可以借助汉字的形义联系进行辨析学习。对于有理解能力的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使用字源识字法,讲解一点汉字文化知识,更有利于他们加深理解、记忆。即使是同一学段的学生,因为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的学生擅长记忆,在随文识字中,凭借语言环境轻松识字;有的学生直观推理能力强,擅长发现和总结汉字规律;还有的学生富于联想,善于捕捉汉字字形、字义的联系,形成自己有效而奇特的联想线索。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在识字教学中,建立汉字音、形、义的联系,使新知在学生大脑中的刺激更为牢固,从而达到持久长效的记忆。老师们逐渐认识到从汉字的形音义结构规律,开展识字教学,能借助教具和多媒体技术进行识字教学,同时,还应该特别关注儿童的认知特征,设计识字教学方法。教师要能根据学情,提前并重点预设防止错别字、误读字的教学。

3.关注联系,重构识字教学的过程。汉字是语素文字,语素与语素结合起来就是词。人们一般是先会说话,积累了一定的语词,然后开始识字,所以,汉字教学不能割裂字与词的联系。立足于语素的字词结合教学,其实是兼顾了汉字与汉语两个方面,符合汉字的特点与规律。例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中的生字“结”,“结”为形声字,教师为了让表面抽象的“结”字的用法变得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增加了解,当植物长果实,“结果”的“结”字读第一声;表示系:“结网、结绳”;表示完了:“结果”。“结”字读第三声,还可以拓展“打了一个结、中国结”等词组。将字词联系生活,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字词。

将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联系起来,可以从汉字的形义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也可以一个汉字为中心,联系相关汉字。如学习“贝”字,说明“贝”在古代充当等价交换物,除了贝壳的意思之外,更多与财务有关。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汉字中许多与财物有关的字,如:财、贪、贺、赠、货等字,以“贝”为形旁。在识字教学中,适当介绍其中蕴含的汉字文化,不仅汉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得到熏陶。但是,引入汉字文化切记要适度,太多、太难的内容,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结果会适得其反。

语文是一个整体,学习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识字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与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环节的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例如,教学古诗《小儿垂钓》中的生字“稚”,“稚”表示幼小,有孩童的意思。理解了“稚”字的意思,可以顺利理解“稚子”即为“小儿”、孩童。从“稚”字教学过渡到让学生揣摩此时小儿垂钓的心情与心思,进一步理解“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句诗意,里面隐含着孩童对垂钓的专注、小心,以及小儿的天真、可爱。关注识字教学与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方面的联系,可以使识字教学与认识事物,以及丰富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把识字教学与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促进它们之间的综合发展,同时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一堂课中,师生们围绕文本内容的解读,占了课堂不少的时间,其中学生自己能读得懂的内容很多。笔者认为,教学的落脚点,应选择学生阅读文本后,自己发现不了的重难点,这样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带着这个思考,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时,为发掘有价值的教学点,我进行了一次教学的尝试与探索。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课始,我组织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预习了《姥姥的剪纸》,我想问问大家,老师不教,看看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笑源的姥姥剪纸技艺十分高超,她剪什么像什么。她还是个热心人,乡亲们要什么剪纸,她都帮着剪。

生:我理解了笑源的姥姥非常疼他。我从第7自然段:“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尤其是“拴”字,更突出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及对作者的爱。

生:我还从文章的结尾体会到了,“我”对姥姥的思念及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

通过课始的这番交流,我不禁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浪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在学生的已知知识上,没有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

一、立足关注――文章主线的把握

高年级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线索的意识,包括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题目的引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开头与结尾的关系、前后文的照应等,尤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每篇文章,作者为了表达情感,往往都会选择一条线索来安排材料,作为“穿珠”的“线”,可以是某个物,可以是某件事,也可以是某种情感。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时,我便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自己忽略的,或一下子发现不了的文章的主线。

[教学片段一]理主线

师:(引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忘不了姥姥的剪纸,忘不了姥姥对他的爱。

师:是啊,全文以“剪纸”为线索,传递着一份浓浓的真情。谁能来具体地说说你的理解?

关于汉字的对联篇5

【论文摘要】汉字据义造形,以形表义是汉字的基本特点,也是分析汉字文化信息,改进汉字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求准、求深、求广、求活、求趣是应对当下汉字教学的现实策略。

汉字据义造形,以形表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一种书面语言交际符号,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始终伴随着汉民族的文化进程,在履行语言交际职能的同时,又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可以这样说,许多汉字的面世,都是造字时代特定文化背景及先民心理的凝练,这种凝练常常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某种文化信息,而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变化不大。现在通过对汉字进行文化信息分析,复演前人关于汉字的理解,捕捉汉字原始造义与今天汉字所记录的语义之间的关系,或联系今人关于汉字的认识,分析解读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并把他运用于汉字教学,无疑对改进当前的汉字教学是一种有益尝试。要在汉字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运用好汉字文化信息分析,并不是没有一定难度的,如分析汉字构形就是一门非常专业化的工作,需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需要熟练掌握推源、考证的具体方法。利用字的构形去分析文化信息,必须同时借鉴考古学、人类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学生在产生新鲜感的同时往往也会产生一种艰深的隔膜感,更何况很多汉字几经简化,时移字异,出现了无理可寻的记号字,教学时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就容易导致学生学起来发惜,教师教起来也倍感吃力的情况。所以,在汉字教学过程中,要因字制宜、因字施教,根据不同的汉字类型,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及教学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求准

从古至今人们对汉字的解说可谓众说纷纭,很多时候往往对同一字有不同的解释,作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选择科学性强又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解释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在汉字教学中,进行解说前要认真比较,慎重择优,遵循汉字文化信息确定性原则,给学生传递准确的信息,同时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结构分析法,这是汉字文化信息分析运用于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对“臣”字的解析现行的大致有五种:第一,许慎《说文解字》“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第二,王鸽《说文句读》:“金刻作,是人跪拜之形。”

第三,章炳麟《文始》:“臣者本俘虏及诸罪人给事为奴,故象屈服之形。共形当横作‘”,臾缚伏地,前象分头,中象手足对缚著地,后象民,以下两胫束缚,故不分也。”第四,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臣字本象纵目形,纵目人乃少数民族的一种。典籍也称之为竖目。”古文字以横目为目,纵目为臣。臣字的造字本义,起源于:被俘虏的纵目人为家内奴隶,后来既引伸为奴隶的泛称,一又引伸为臣僚之臣的泛称。”第五,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均象一竖目之形,人首俯则目竖,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以此也。”对此,经分析可采用郭沫若的说法,因为:第一,这种说法虽为一家之言,但己得到不少文字学家的承认。第二,这种说法宜直观教学,简单易授。第三,便于知识的迁移,照顾到文字的系统性;明白了“臣”表示立起来的眼睛,那么“卧”就可以理解了,“卜”字在“卧”字中,就是“人”字变形,人在站立或坐时,眼睛是平的,在侧而躺着时,眼睛就是立起来的了,所以“卧”表示人躺或趴着的意思。

(二)求深

求深是指从微观角度分析汉字本身形体,深入浅出解释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让学生在体验直观思考、理性求证的过程中识字,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技巧,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会用自己的大脑识字。求深的内容具体是指对汉字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字形的识记,还应该启发学生通过对字形科学的分类解构,遵循汉字构字规律探寻汉字形体中蕴涵的文化信息。如朱姓人讲到自己的姓时常说“撇未朱”,而“朱”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原来这个“朱”字是指一棵树,树干上特意有一个笔画或一点“”,是从这种树干上获取一种红的颜色,后来把这个字作为姓氏,同时“朱”的红色意义也由此生发出来,直到现在,红色伴随着中国人的一生,仍是我们汉民族长期保持的传统。这样的讲解,注意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到深,由表及里。教师用丰富的史料文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由形辨义;又通过对形义联系中的文化蕴涵的分析,用文化蕴涵去理解字义,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反过来再去巩固字形。让学生跟着教师用自己的认识复演造字之初造字者的深意,学生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道了字怎么写,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由一生二,由二而三,从感性到理性,分析的字多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必然能得到提高。

(三)求广

汉字教学还应该注意到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如果只注重一点,而不及其他,势必会使学生有单薄的感觉,因此,还要考虑到如何让学生的知识量得到扩充。求广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精讲一个汉字时,在时间及知识量允许的情况下由这个字联想到与这个字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文化信息,对一个汉字作较全面的介绍。每一个汉字的构成形式,都蕴涵着先民的逻辑思维和文化意识,汉字让人产生联想,反过来讲汉字本身就是联想的结晶,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的眼界开阔了,这对强化识字效果无疑是有利无害的。如对“一”字的学习,在中学学生面对很多词语中的不同的“一”手足无措时,可以适当扩展他们对“一”的认识。“一”字,不仅仅是表示数的概念,而且还包含着各种各样复杂的甚至是深刻的含义。古人认为先有数字,然后才有其他文字,所以《说文解字》把“一”字列为全书的第一个字。“一”的数字,不用一竖而是一横表示,也反映了古人的文化意识。在古人的观念里,“一者,天地之未分,太极生两仪。一,磅礴始结之义,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必横者,象天、地、人之气,是皆横属四极”,表示横连东西南北极远的地区。古人还认为,“一”字还包含着宇宙起源的意思。《说文解字》第一页有“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的解释,而这个解释和《老子》第四十二章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是一致的,认为“一”是宇宙生成以前的混沌形式。清人桂馥的《说文义证》,旁征博引,用了近1500个字来解释“一”字,还觉得意犹未尽。求广的另一层意思则是由对一个简单的汉字的学习联想到其他的汉字,即注意汉字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在已学知识上找到要学知识的联系点和生长点,在头脑中,逐渐形成有机的汉字知识网络,从而慢慢把握常用字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了合理的汉字知识结构。如教学中可以一个母体字为核心,把同族字组合在一起,找出字形的联系、字音的类聚和字义的类推,这样可以简化识字过程,以简驭繁,举一反三,提高识字效率。如以“假”为母体字,同族字有虾(简化字)、暇、瑕、霞,在意义上都与“自”有联系,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学生就容易记住。另外,在教学中可尽可能使前一个字的学习为后一个字做好认知的准备工作,让学生能像滚雪球似的增加识字量。选字上,尽量挑选那些理据性强,结构简单的高频字作为学习的对象,对一时很难理解的高频字则可以通过加注拼音以及重复出现的方法先让学生来熟悉。又如为了弥补汉字表音度低这一缺陷,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行汉字声旁的表音作用,学一个声旁时,可以把由这个声旁构成的同音字全列出来和学生见见面,不要求理解记忆但读音不一致的字则要加大强调并且要求记忆,因为读音不一致的汉字数量远小于读音一致的汉字,这也是一种可以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的方法。

(四)求活

一直以来,无论是求深还是求广,前提都是遵从汉字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但要注意:利用汉字文化信息分析进行汉字教学,是把文字学中一些实用性强的理论和材料引入到汉字教学中来,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不是纯粹讲授文字学,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样,面对生活的课堂,不能忽视汉字文化信息分析的动态生成性,只要对汉字的教学有用处,能自圆其说,哪怕是出人意料的发明也行,求一个活字。如解析“愁”字,“愁人心上秋”可以,“古代农民秋天的心境—发愁怎样过冬”也行:又如解析“章”字,即可以采用民间析字法直接拆分为“立早章”,也可按照文字学研究的成果解析为“音十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音”为音乐,“十”有终止义,音乐终止便为一个乐章。“坡”“波”从形声字角度分析可以,学古代王安石趣拆为“土之皮”“水之皮”亦无不可。对对象认知的具体和抽象,感性和智性的活性理解还可融在对汉字的形体分析之中。如“休”字是单人旁加一个“木”字构成,“木”代表的是树,一个人靠在树上就是休息。而“体”则是单人旁加一个“本”字,意思是说,人最根本的就是身体,没有了根本就没有了一切。又如“昧”字是左边一个“日”字,右边一个“未”字组合而成,太阳未出来,大地昏暗,昏暗中看不清楚东西,不清楚就是糊涂,这也就是“昧”的意思。“味”是张开嘴还未吃,先尝尝味道。这些帮助记忆字形的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作为教师为学生,甚至是学生为自己提供更多记忆方式的选择。而对有争议的解字方法,教师可以姑妄说之,学生亦可姑妄听之。

关于汉字的对联篇6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简称为对外汉字教学。它是“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汉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讲清现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认读汉字,书写汉字,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书面语”。①长期以来,对外汉字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难点,是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瓶颈,尽管此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外汉字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还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对外汉字教学的意义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汉字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对外汉字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与汉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不能熟练掌握汉字,不但不能顺利进行书面交流,即使是口头交流,也会遇到许多麻烦,因为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和同音词。而运用汉字的能力又不是天生的,不能像语言那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习得,必须经过系统正规的学习。因此外国留学生要想学好汉语,就必须首先学好汉字。

1.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形、音、义3要素,在这3个要素中,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又有着直接的联系。汉语单音节词的意义,其实就是记录这个词的汉字的意义,而汉语双音节词的意义往往也就是所用汉字的组合意义。因此,认识汉字,理解汉字,对掌握汉语、运用汉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掌握汉字还有助于提高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目标有二:一是会说汉语,能听懂汉语;二是能正确使用汉字。但是,由于汉字与拼音文字有本质的区别,而且数量庞大,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在留学生的眼里,就像一幅幅“难懂的画”,因而产生畏惧心理。当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留学生克服这一个个障碍后,就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二)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同时,汉字本身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汉字既承载着文化,又作用于文化,创造着文化。炎黄子孙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并传播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扬光大。

千百年来,汉字的形体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如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等,却一直保留至今。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构造,深入挖掘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无疑会大大加速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对外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虽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已经引起了广大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外汉字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汉字教学明显落后于口语教学,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课程设置问题

与表音体系的文字相比,汉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结构复杂,难认难写,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障碍。要想克服这一难题,首先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课时来进行汉字教学。可现实情况是,由于受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影响,许多学校过分重视口语教学,强化会话训练,而忽视汉字读写。有的学校只在第一学期每周安排2―3课时的汉字课,从第二学期以后就不再安排汉字课了;有的学校甚至在第一学期也不安排汉字课,而是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学习汉字。众所周知,即使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要想掌握常用汉字,至少也需要二三年的时间,更何况是外国留学生呢?汉字教学的课时安排严重不足,增加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困难,也导致了留学生汉语水平难以有效提高。

(二)教师素质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几乎所有从事对外汉字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没有受过对外汉字教学的专门培训,从理论上缺乏对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特点的认识,也不了解国外进行汉字教学的情况和方法,缺少必要的汉字教学的实践经验。严格来说,这样的教师是很难适应对外汉字教学工作的。

(三)教学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长期以来,受外语教学的影响,总是习惯于把词和句子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而汉字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有人认为,文字既然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那么语言就是第一位的,汉字是第二位的,因此主张先教会话,后教汉字,于是普遍出现了重口语、轻汉字、重阅读、轻书写的倾向。

除此之外,没有掌握汉字的认知规律,也致使教师采取了不恰当的教学方法,片面地突出汉字理论教学,而不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训练。国内的汉字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汉字的认知是从形象入手的,汉字教学主要是一种实践行为,因此需要反复地感觉刺激,反复地认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汉字难学的问题。

三、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

要解决对外汉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外汉字教学水平,首先从宏观上要加强汉字理论研究,掌握汉字特点;提高对汉字教学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加教学时数;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汉字教学水平。其次从微观上,可以尝试以下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字理教学法

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字规律。字理教学法也叫字理识字法,“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从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着手进行识字的方法”。②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因形示意,意寓形中。汉字这一构造特点为汉字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汉字字形经过长期的演变,虽然象形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但汉字业已形成的据义构形的方法和表意的部件系统,仍然没有改变,这就使据形识义成为可能。

字理教学法主要适用于讲解那些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象形字如:“人”像侧立的人形,“木”像一棵树,“果”像树上结的果实。指事字如:“本”在“木”下加一符号指树底下的根,“刃”在“刀”上加一符号指刀最锋利的部分。会意字如:“涉”从“水”从“步”表示徒步过河,“休”通过人倚靠着树表示休息,“明”把太阳和月亮放在一起表示明亮。

通过汉字的理据性来教学汉字,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增强汉字教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畏难情绪,增强他们学习汉字和汉语的信心,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

(二)系联识字法

系联识字法和字理教学法有着内在的联系。所谓系联识字法,就是指在汉字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系联,使学生认识到汉字的系统性和理据性,并自觉地遵循汉字规律去学习汉字的一种教学方法。

系联识字法主要适用于形声字的教学。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绝大多数,利用系联法去认知、理解、记忆形声字,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以“氵”为意符的字,多与水有关,如“江”“湖”“流”“溯”等;以“扌”为意符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如“推”“拉”“提”“抓”等。再如以“里”为声符的字,多读为“li”,如“理”“锂”“鲤”“俚”等;以“皇”为声符的字,多读为“huang”,如“煌”“潢”“簧”“璜”等。

实践证明,系联识字法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使留学生认识到,汉字虽然数量庞大,结构复杂,但也不是一盘散沙,其构成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汉字还是比较容易学会的。二是运用系联识字法,避免了一个汉字一个汉字地去孤立识记,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从而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文化导入法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符号,不仅记录了汉语中的词义,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古代先民在创造汉字时,采用什么形象,选用哪些部件,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心理的影响,他们要通过汉字来反映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等。今天我们分析汉字的形体,就能反观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③

汉字难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回避,但如何克服这一难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是摆在对外汉字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文化导入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汉字笔画繁杂确实给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难,但“汉字的独特造型与它象征的东方古老文明对西方人来说颇具新奇感和吸引力”。④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充分挖掘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展示独具魅力的中国古代文化,不但符合外国留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汉字学习效果。

注释:

①卞觉非.汉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J].语言文字应用,1999,(1):71-72.

②戴汝潜.汉字教育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53.

关于汉字的对联篇7

【关键词】字理教学;生动高效

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将汉字归类学习。

1“字理识字”有利于突出重点,记忆难点,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汉字看上去横竖撇捺,错综复杂,如果只是让学生单纯的机械记忆,势必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而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画或实物展示汉字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将汉字的形与义联系起来记忆,可以有效地加深对汉字本意的理解。如,教学“山”字时,先出示一幅有群山的彩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名称,再出示一幅有山的概括抽象图,以帮助学生由图画到文字形成思路,进行理解和识记汉字。最后再出示正楷汉字“山”,并让学生与以上两幅图对照,通过观察学生能说出“山”的中间和两边就像一座座山峰,底下竖折的一横画表示一座座山峰相连。这样,学生从观察实物图到概括抽象图再到正楷字,就很容易记住字形了。再如教学“鸟”字时,可以依次出示飞鸟图,篆体鸟字和楷字鸟字,直观形象地演示出“鸟”的象形意义和过程。学生通过图、字对照,观察出“勹”表示鸟头,“丶”表示鸟眼,“ㄅ”表示鸟的身子,“一“表示鸟的腿脚。这样由图到字,学生清楚地知道鸟的演变过程,起到学而不忘的作用。运用这样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2“字理识字”有利于抓住特点,举一反三,区别汉字

我们知道,许多汉字都是有联系的,按照字理识字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学独体字掌握了字理,理解了字的造型原理后,就能举一反三,灵活地学习、运用,能非常自然的区别字形、字义,为不写错别字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到“看”字,就分析字形由“手”和“目”组成,在前面的学习中已认识了这两个字,理解了字理,在学这个字时,学生都说“这不是把手放在眼睛上了吗?”我进一步告诉他们,把手放在眼睛上,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学生根据原有知识找出了结论,抓住了汉字的这个本质属性,不仅知道了这个字怎样写,而且懂得了为什么这样写。

对于一些形近字或同音字,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张冠李戴,那么我们怎样对这些字进行区别呢?我们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在教形声字“蚂蚁”的“蚂”字时,我先引导学生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然后启发学生说出“蚂”字是“妈妈”的“妈”字去掉女子旁换上虫字旁组成的。通过比较识记,让学生明白,蚂蚁是昆虫,而妈妈是女性,所以偏旁不同。又如:“蓝”与“篮”怎样教学生区别呢?只要让学生明确其偏旁所表示的意义就可以很好的区别了。蓝的草字头与青草的颜色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而打篮球时就是把球投进一个像篮子一样的篮筐里去,所以是竹字头。“乌――鸟”字怎样区别呢?先观察乌字,引导学生想象“乌”字的每一笔分别表示乌鸦的头、脖子、身子、爪及尾巴,在让学生想象,为什么鸟字的中间有一点,而乌字没有?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看不见它的眼睛,这样一比较,既记住了汉字,有激发学生去想象,变枯燥的数笔画对比记忆为有趣的形象记忆,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3“字理识字”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教为的是帮助学,老师的启发、引导、传授、示范,都归结一个目的,使学生知道怎么学、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离开了教也能学。在字理识字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通过分析字形来理解字义,还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这样的方法,识记更多的汉字。我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以下方法:猜字谜:利用字形特点设计谜面,学生爱猜谜语,通过动脑筋想的答案总是记得特别牢。低年级儿童喜爱猜谜,如果能让儿童把某些识字内容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巩固所学知识,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通过对谜语的综合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根据字形的特点用谜语识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教“坐”字时,教师边板书“坐”字边说:“两人在土上,这是什么字?”学生摇头。再问:“你们现在的动作是站着,还是怎么着?”学生齐声回答:“坐着。”“这就是要学的‘坐’字。”然后让学生再把上面的谜语说一、两遍,字形和字义就自然而然的掌握和理解了。如,教"画"字,老师可说出谜面"空山中间一方田",让学生猜。又如教学“炎”字可用字谜:“火上加火,越来越热”;动作示范,示意识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动词的词义和使用。如:“睁”字,张开两眼。“握”字,五指收拢。“掰”字,两手掌心相对靠拢,然后向两边分开。学生纷纷效仿,兴趣很浓,牢牢记住了所学的字。合理联想,有助于汉字的记忆。可根据汉字联想一副图或一种事物。如认识“瓜”可联想到带着瓜蔓的西瓜;可根据汉字联想一种场面,如“休”可联想到人累了,依靠树木休息;可根据汉字联想一种心理活动或表情,如见到“怕”字,可联想一个人心理十分害怕,脸都白了。

还可在教学中抓住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轻轻松松的学会一大串字,如:拍、打、拔……这些字都有一个相同的部首,而“扌”字给是指都要用到手,因此用“木”作部件时,其义多是树木的意思,教学时就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这些木字旁的字。让学生多举例,熟能生巧,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识字能力就会一天天提高。还有“图解法”、“实物演示法”、“游戏法”等等。学生从字形入手,由字形想到字义,由字义记忆字形,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了这些方法,这样使学生在轻松中学会生字。就可以自己去找,自己去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去认识更多汉字的兴趣。

关于汉字的对联篇8

第一、二种是“三方面”说和“三相”说。提出“三方面”说的是王伯熙先生。他在《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一文中指出,可以从“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文字的符号形式”、“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这三方面去讨论一种文字的性质。所谓“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是指文字记录语言时、其独立符号——往往是字——同什么样的语言单位发生对应关系,也就是看一个字所记录的是一段话、一个词、一个语素、一个音节,还是一个音素。“文字的符号形式”是指文字的外部形态、外形特征。“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是指对于某种文字来说,大致是凭借什么样的手段去记录语言的,也就是说文字符号是直接记录语言的音还是义。

“三相”说是周有光先生在《文字类型学初探》一文提出来的。第一是“符号相”,这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形式”,这要看文字的外形究竟是图符、字符还是字母。第二是“语段相”,这基本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这要看文字所表达的是篇章、章句(这两者叫长语段)还是语词、音节、音素(这三者叫短语段)。第三是“表达相”,这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这要看文字所采取的方式是表形、表意还是表音。

第三种是两方面说。这是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p14)一书中提出来的。裘锡圭认为,考察文字的性质,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是看一种文字使用什么字符。字符包括意符(包括形符、义符)、音符和记号。裘锡圭认为在汉字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第二方面即看文字是表达语言中的什么单位,裘锡圭认为汉字应称为语素——音节文字。裘锡圭提出的第二个方面,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相当于周有光的“语段相”。而裘锡圭提出的第一个方面,其实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形式”和“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之和,相当于周有光的“符号相”和“表达相”之和。

下面讨论汉字性质时,基本采用“三方面”说,也就是说,这里要从三个角度来讨论汉字的性质。第一个角度,讨论汉字中的一个独立符号(字)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对应,是词、语素,还是音节?第二个角度,是讨论汉字记录语言的方式,看汉字是表形、表意、表音,还是区别(字符中的记号能把代表不同语素的文字区别开来)。以上两个角度是着眼于文字的内容方面。第三个角度是汉字的符号形态,是用图符、字符,还是用字母?这个角度着眼于文字的形式方面。

下面先从第一个角度来看汉字的性质,即汉字到底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对应。考察一种文字的性质,首先要看这种文字表达语言中的何种要素。据此把人类的文字分为表词文字、词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等等。在考察文字表达何种要素时,究竟着眼于文字的何种单位呢?是一个字呢?还是字符呢?就这个问题,裘锡圭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说:“有的人是因为看到汉字里一个字通常代表一个语素,称汉字为语素文字的。像这样撇开字符的性质,仅仅根据文字书写的基本单位所代表的语言成份的性质来给文字体系定名,也是不妥的。”(p15)裘锡圭认为,给拼音文字定性时,是看一个字中的字母表达了语言的什么成分;既然如此,给汉字定性也不能看一个字表示了什么成分,而应看一个字中的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成分发生关系。我们认为,这样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在谈论汉字性质时,不能把一个汉字跟西方拼音文字中的一个字等同。西方文字(如英文)中的一个字都是一个词的书写形式,比如kaiser是一个字。而现代汉语一个词的书写形式多数不是一个汉字,如“矛盾”中的“矛”不是词的书写形式。跟西方文字一个字相当的,是“人民”、“革命”、“布尔什维克”这类汉字组。一个个汉字,其实只跟西方文字中的一个个字母相当。理由如下:

第一、汉字体系中一个书写单位是一个汉字,而西方拼音文字中一个书写单元是一个字母。

第二、一个现代汉字来源于古代的一个表词字,而现代西方文字的一个字母也来源于古代的一个表词字。

第三、铸造铅字所占用的面积来说,一个汉字也等同于西方文字的一个字母。

第四、西方文字以一个字母为基本单元跟语言要素发生联系;汉字体系以一个汉字为基本单元跟语言要素发生关系。

正因如此,以往考察文字性质时,都是把汉字、日本假名、英文字母这类符号放在同一层面上的。不这样就说不清楚。如“花”中的只指示语素的意义,“化”只表示语素的声音,两者都不表达语素;表达语素的是“花”字整体。

总之,考察汉字表达语言中何种要素时,还应着眼于一个个汉字,而不是字符。那么,汉字性质如何呢?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认为,汉字是表词文字。(p360)这个概念意味着,汉字基本上都是用来表达语言中的词的。这个概念,对记录古代汉语的汉字来说是合适的,因为古代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更是这样。然而,这一概念不适用于现代汉字。现代汉语中的词以复音词(特别是双音词)为主,而现代汉字的一个字并不记录一个复音词,而只表示它的一个音节。这样看来,表词文字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所有汉字。

美国的i·J·Gelb认为汉字是词——音节文字,(p48)裘锡圭认为汉字应称为语素——音节文字。(p16)这两个概念差别并不大。语素是指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能够独立活动的语素就是词。汉字是否可称为语素文字下文要谈。把汉字称为词/语素——音节文字是基于下述事实:古汉语中存在一些联绵词,这是单纯词,其中的单个音节没有意义,两个或几个音节合在一起才表达意思,记录这种词时,一个汉字只表示一个音节;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两个以上音节的音译外来词,这种词的每个音节也讲不出什么意思,而记录这种词时,一个汉字也只表示一个音节。

尽管存在这样的事实,我们还是不能把汉字称为语素/词——音节文字。理由如下:

第一、音节文字这个概念有特定的含义,这种文字里的一个符号记录语音中的一个特定音节,如日本语中这个符号记录[i]这一音节,这个音节也只用这个符号。汉语中显然没有这种符号。表词——音节文字也有特定的意义,这种文字既使用表词字(独立使用或用作定义符号),也使用这一类的音节符号。苏美尔文字就是这样(这种文字的音节符号尚不够完善,有时一个音节有几个不同的符号)。如果把汉字也称为语素/词——音节文字,那么不但名不副实,而且也无从区别汉字与古苏美尔后期文字。

第二、记录联绵词、外来词中音节的汉字常常被人们赋予意义。汉语联绵词和音译外来词的书写形式常常是些假借字,这些文字表示的是没有意义的音节,而不是有意义的语素。这就违背了汉字以形表义的通则。为了与通则相谐调,人们对这种汉字进行了改变,使之具有意义。第一种方法是增添提示意义的意符。如下列联绵词的书写形式:“匍匐”、“缤纷”、“窈窕”、“婵媛”、“蟋蟀”、“褴褛”、“憔悴”、“徘徊”、“逶迤”、“踌躇”;又如下引外来词的书写形式:“玻璃”、“骆驼”、“袈裟”、“唢呐”、“箜篌”、“猛犸”、“氆氇”、“鸸鹋”、“胳肢”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整个词才有意义、单个音节没有意义,但是,表意偏旁却加在每个表示音节的汉字上。这样一来,这种字所表达的语言要素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有意义的了,也就是语素了。前苏联文字学家伊斯特林说得好:“用汉字表示的汉语多音节词的单个部分不仅仅是表音单位——音节,甚至与其说是表音单位——音节,不如说是表意单位——根词素。特别是汉字中使用‘偏旁’的实践证实了这点。在书写由最初单音节词叠合法产生的多音节词时,‘偏旁’常用来确定它每个用相应音词字表示的单音节部分,而不是确定整个多音节词。”(p39)

偏旁的加法对于我们确定汉字的性质确实很有启发。第二种方法是选用接近外来词词义的汉字书写音译的多音节外来词,如“逻辑”(logic)、“乌托邦”(Utopia)、“基因”(gene)、“绷带”(bandage)、“声纳”(sonar)、“雅痞”(Yuppies)、“维他命”(Vitamin)、“休克”(chock)、“模特儿”(model)、“俱乐部”(club)等。有时,还选用跟外来词词义有着某一方面联系的汉字书写音译的多音节外来词,如“席梦思”(shermons)、“香波”(shampoo)、“味美思”(vermeuth)、“霓虹(灯)”(neon)、“保龄(球)”(bowling)、“敌敌畏”(DDVp)等。这样一来,上面这些记录外来词的汉字也被理解为表达语素的了。

第三、给一种文字体系定性往往看这种体系里的绝大多数基本单元表达语言中的何种要素。例如埃及古王国时期一座陵墓上的铭文被看作是表词文字的样品,但是其中也有辅音音值的符号。阿兹特克文字被看作是图画文字,但其中也使用了意词字和音词字。汉字体系里虽然有些字表达语言中没有意义的音节,但这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字所表达的语言要素是有意义的。

基于上述三点理由,我们认为,不能把汉字称为语素/词——音节文字。美籍华人赵元任称汉字为语素文字。(p144)这个名称适用于古今汉字。汉字跟汉语里的词及其构成成份关系密切。在古代汉语里,单音词占多数,复音词是少数,特别先秦两汉时期更是这样。古汉语的复音词有两大类。一类是合成的复音词:这种词是由原来是单音词的两个成份组合而成,如“朋友”、“驰驱”、“恭敬”、“天下”、“先生”、“屏风”、“冥冥”、“昭昭”、“缓急”、“异同”、“园圃”等等;这些词有的是由两个同义语素组合而成,有的是叠音词,有的是偏义复词,总之都是复合式或重叠式的;还有一种合成词是附加式的,如“有夏”、“有忡”、“其凉”、“于役”、“欣然”、“率尔”、“蔼如”;合成词的每个部分都有意义(词缀表示某种附加意义),因而都是语素。第二类是单纯的复音词,包括古代的外来词、方言词和联绵词,如“葡萄”、“苜蓿”、“於兔”、“玄黄”、“犹豫”、“狐疑”、“陵夷”、“挥霍”。一般说来,这类词的单个音节没什么意思。

汉字在记录古汉语中的单音词时,显然是一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一个成词语素;在记录合成词时,也是一个汉字表达一个语素,一个不成词语素。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汉字都是这样)汉字没疑问是语素文字。

汉字在记录单纯复音词时,一个汉字表达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但是,前面讲过,这类汉字常常被人们赋予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所谓联绵字在某些特殊场合可以拆开来用,如:玄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犹豫:“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

恍惚:“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

有时候这种字也可以倒着说,如“犹豫”可以说成“夷犹”、“玲珑”可以说成“珑玲”、“狼戾”可以说成“戾狼”。这样的事实似可说明,在古人心目中,联绵词的每个成分也是有意思可讲的。正因如此,古人在注解联绵字时,常常把它拆开来,望文生义。如古人在解释“犹豫”时说:犹如豫“此二兽进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谓之犹豫。”(《礼记·曲礼》正义)由上述可见,记录联绵词、音译外来词的汉字也被改造为表达语素的。

总之,把书写古代汉语的汉字称为语素文字是很恰当的。

现代汉语的单音词是少数,复音词是多数。复音词也有两类。一类是合成词,如“途经”、“骨肉”、“动静”、“新潮”、“提高”、“车辆”、“投资”、“地震”、“姐姐”、“老虎”、“刷子”、“红通通”等;这些词分属于“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三类;合成词的每个成分都有意义,因而都是语素。二类是单纯复音词,如“澎湃”、“苍茫”、“芙蓉”、“咖啡”、“苏维埃”、“狒狒”、“猩猩”等;单纯复音词可以分为联绵词、音译词、叠音词三类;单纯复音词的每个音节不表示意义。

汉字在记录单音词时,一个汉字表达一个成词语素;在记录合成词时,一个汉字表达一个不成词语素。在这两种情况下,汉字都是语素文字。汉字在记录单纯复音词时,虽然一个汉字表示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但是由于前述的理由,这种汉字也被理解成语素文字。

总而言之,记录古今汉语的汉字都可以称之为语素文字。前苏联文字学家伊斯特林,称古汉字为表词文字,现代汉字为词素文字。(p30-44)这种说法大致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古代汉语单音词为主,尤其先秦两汉时期更是这样。记录古代汉语时,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汉字表达一个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以复音词(尤其是合成词)为主。记录现代汉语时,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汉字表达一个词素。

伊斯特林的说法,反映出了汉字性质的发展和古今汉字性质的差异,因而有可取之处。考虑到现代汉字也有不少是表词字,因而现代汉字也可称为词素——表词文字。(p548)第二个角度,是讨论汉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就这种方式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即表形、表意、表音和区别。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篆文和篆文以前的字体,特别是殷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其记录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表形。在古文字中,有许多汉字是像实物之形的,汉字的字义即是指这种实物。例“山”字像起伏的山峰,它所记录的就是语素“山”;“泉”字像流出泉水的泉穴,它所记录的就是语素“泉”;“象”字像长鼻子的大象,它所记录的就是语素“象”;“目”像人眼,它所记录的就是语素“目”。

第二、表意。如古文字“宦”中的“臣”就是表意的。还有金文“裘”字中的“衣”、甲骨文“翌”中的“日”,篆文“鸡”中的“鸟”,也都是表意的。

第三、表音。主要有两种,一是古文字中的假借字,如语气词“其”(是“箕”的本字),地支字“酉”(酒尊是其本义)。二是古文字中形声字的声旁都是表音的,如甲骨文“鸡”中的“奚”,金文“裘”字中的“又”等等。

隶书和隶书以后的文字,其记录语言的方式主要以下几种:

第一、表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会意字,如“凭”中的“任”和“几”、“劣”中的“少”和“力”都是表意的。二是形声字中的形旁,如“洋”中的“水”,“柯”中的“木”都是表意的。

第二、表音。也主要有两类。一是假借字,这是指其本义还能让人记起的假借字,如松开的“松”(本义是松树)、花钱的“花”(本义是花朵)。二是形声字中的声旁,如“洋”中的“羊”、“梅”中的“每”等。

第三、区别。这是指汉字体系中的记号,它能把代表不同语素的文字区别开来。如隶楷中的“日”、“犬”;还有“蛋”中的“疋”、“春”中的“?n”、“布”中的“厂”、“特”中的“牛”等等。

总之,从“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这个角度来看,古文字大都是表形表意表音文字,简称形意音文字;而隶楷阶段的文字大都是表意表音区别文字,简称意音区别文字。

第三个角度是讨论汉字的符号形态。人类文字的符号形态大抵有三类,一是图符(或者叫图形体),二是字符(或者叫笔画体及其变体流线体),三是字母(表音节、辅音、音素或音位的)。古文字阶段的文字,特别是殷商西周的甲骨金文都是图符文字,因为它们都象形,而且不少字即像一幅简明图画,如甲骨文中的“宿”,像人睡在屋里的簟席上,金文“取”像以手取耳。隶楷阶段的文字,是字符文字。隶书楷书皆是笔画体文字,草书行书都是流线体文字。

把上述三个角度综合起来,可作如下概括: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是语素+形意音+图符文字,隶楷阶段的文字是语素+意音区别+字符字。古文字阶段的汉字跟文字画的性质不同,文字画的性质应是章句+形意+图符文字。(p44-48)

 

【王伯熙.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J].中国语文,1984(2):108-116.

周有光.文字类型学初探[J].民族语文,1987(6):2-5.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袁家骅.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GelbiJ.aStudyofwriting[m].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4.

关于汉字的对联篇9

关键词: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一、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汉字教学是比较难教透教会的一块。相比语音教学中,只要提供给留学生合适的语境,多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和沟通,这样就能快速学会日常交际用语而言,汉字教学实在很难找到一个双向或者多向交流的方式来让他们快速地学会书写汉字。汉字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体,是中国民族宝贵的财富,里面蕴含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意识。对外汉字教学,要充分认识现代汉字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在而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研究方而,要立足汉字作为语索文字的本质特征,把握它与拼音文字的本质差异,充分挖掘汉字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外国人认知和学习汉语特点和规律,这是由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特殊性所决定的。

二、汉字教学地位

汉字经过了甲骨文隶书楷体等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变迁,已经比起上古时期的汉字简单好记好认很多了。但是它的形象意义和文化意义已经深深地烙印在里面了,通过学习汉字和了解它的构造,留学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中国文化。如果不教学留学生写汉字,那么他们对于汉语的学习是不彻底的,会造成说话和阅读的环节脱节。只会说,不会写,不会读,这无法满足深一层的交际需要。但是因为现在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时间比较短暂,他们最重要的目的是学会说话而不是书写,他们需要速成汉语。汉字的特殊性在于它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一)先教基本笔画和基本笔顺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形体结构单位,主要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形式,经组合或变形,又出现了一十儿种复杂笔画。这些笔画形少戊了一套完整的笔画系统,它既给人们学习和使用汉字以方便,又给汉字发展以制约。首先,要让他们熟悉“点、横、竖、撇、捺、提、折、钩”,这些基本笔画的汉语名称及书写方法。

(二)先教独体字再教合体字

汉字书写要掌握每一个笔画的名称,掌握了笔画还要学会识别部件偏旁,还要才能由一个个部件组合成汉字。这样的认知结构是层级性的,需要从简单的笔画开始入手,最后才能谈到汉字的整体书写。比进入“沁”字,必须先认识了三点水和心字旁,才能书写。

在教独体字的时候,要注意到中国汉字一笔一划非常谨慎的特点,一笔之差就可能写成别字或者错字。许多独体字是由另一个独体字增加一笔或者减少一笔得来的。比如“大”字加一点就变成“太”,“甲”不出头就是“田”,“天”出了头就是“夫”,“目”少一横就是“日”,这样一系列相似的文字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形近字系列,统一记忆。

(三)通过学习部件来学习汉字

作为一个符号系统,现代汉字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笔画、部件和汉字。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部件可分为成字部件、非成字部件、单纯部件和合成部件。汉字众多的部件中,具有构字能力的独体字占有很大部分,所以先学习独体字再学习的学习方法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汉字中除了独体字之外含有一些常用部件,这些是不成字部件,比如:言字旁,三点水,两点水,双人旁,走字底,金字旁等等。这些应该找到具有这些部件的一系列的字作为一个类别,比如金字旁,例子有:铭、钟、钊、钩、银等等,这些字都和金属的意义有关系。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些具有形旁意义的部件的字都是和它的形旁有关联。从字义方而联想,主要是对会意字的记忆。比如:“歪”,不整齐的东西;“木”是一棵树,“林”是多棵树,“森”是大片的树林。从字源方而联想,主要是对象形字的记忆,通过汉字的来源及演变的历史来记忆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从外来语方而联想,汉语中有少数外来语。而这些外来语们们和英语中本词的发音接近.比如说“巧克力”、“吉普”、“扑克”等,知道了英语的意思,汉语的意思和读音也就记住了。从词汇方而联想.通过单字构成的词语,而联想到这个字的写法。比如学习“先生”的时候,学生会联想到“学生”、“医生”,因为为他们都有个共同的语素“生”。

留学生在书写汉字时出现的错误反映了对外汉字教学的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并为汉字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汉字是“以形别义”的,汉字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形似部件,如“子”与“才”、“一”与“八”、“厂”与“广”、“月”与“目”、“目”与“且”等等。留学生非常容易出现错误,其内在原因在于拼音文字体系与汉字体系的根本差异,往往会忽视一些细微的形体区别要素,从而导致了此类错别字的产生。绝大多数汉字遵循着左右或上下组合的基本结构方式,留学生如果混淆了这种组合的层次性,就会把字写错,如把左右结构的“楼”字写成上下结构。从字形结构来说,“楼”字由“木”和“娄”两个一级部件组成,其中“娄”又由“木”和“娄”两个末级部件组成,“木”为表义部件,“娄”为示音部件,从构形模式来说,整字“楼”是义音合成字。

(四)利用形声字的表义表音功能学习汉字

首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声旁与形声字存在的多种联系形式来为汉字教学服务。充分利用那些表音效果好(声韵调都相同或者声韵相同)且构字能力强的声旁,来集中识记那些含有这些声旁的汉字;其次,可以把一些有转化关系的声母韵母加以归类,使语言学习者能意识到这类转化的现象,例如,“点,店,钻”等的声旁与整字之间是韵母an,ian,uan相互转化的结果。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应增强留学生汉字形声结构中声旁表音作用的意识。学生认识形声字声旁的表音特点,以利用声旁的线索去学习、掌握形声字的读音,推测熟悉的形声字的读音。声旁带形声字,即典型形声字,例如,由“息”的读音带“熄、媳”,由“当”带“档、荡、挡”等。

四、小结

汉字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留学生汉字认知和学习的规律与特点,决定了对外汉字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教师要着力于钻研教材,探讨教法,总结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参考文献

[1]施止宇.外国留学生字形书写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0,

[2]刘永山.汉字笔划的写法及常见错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p38一p41

[3]杜同惠.留学生汉字书写差错规律试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3.

[4]张静贤.汉字教程「ml.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5]曾性初.张履祥.陈昭宽.汉字的各种笔划的使用频率的估计[J]心理学报.1965

[6]肖奚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2.

[7]施正宇.现代形声字表义功能分析.语言文字应用,1992,4.

[8]李蕊.对外汉语的形声字表义状况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5,2.

[8]施正宇.现代形声字表义功能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2,4.

[9]蒋红梅.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形声字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0).

[10]王宁,邹晓丽.汉字应用通则[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关于汉字的对联篇10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汉字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H1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65(2016)01-0091-03

中华民族的无限魅力,引起了不少外国人对汉语学习的渴求,对外汉语便成为了新世纪的热门学科.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跨文化交际日益普遍的外部环境,还是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社会科学飞速发展的内部动因,都决定了对外汉语不但要提高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而且要承担起文化传播的重任.

1汉字与汉文化的理论概述

汉字,得名于汉族和汉朝,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至今为止,汉字不仅仅是持续使用最久的文字,更是上古时期各个文字系统中唯一传承到今的文字.“文化”这个词,最先出现在《周易•贲》中,书中说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应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唐代的孔颖达却另有见地,他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实际上就是指文化是文学艺术和礼节风尚等归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著名语言学家古德诺夫曾说:“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点体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重要手段,人们在掌握和使用语言的过程的同时获得整个文化.”[1]由此看来,作为汉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不但具有工具性,也具备传承思想文化的功用.它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观念、人文心理等的动态文化符号,它本身就能够被看作是一种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将中华文化运用到汉字教学当中可谓是一箭双雕,既能高效地完成学习者会认、会读、会写汉字的学习目的,又将中华文化加以传播,何乐而不为.

2文化参与汉字教学的方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可以分3个阶段,即初级、中级、高级.各阶段对教学任务和识字数量的要求都应有所侧重,因而教学方式应该也有所变化.

2.1字形文化结合,培养兴趣

在学习者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汉字教学并不只是关注学习者识字量的问题,同时还是培养学习者对汉字的兴趣的关键时期,是否喜欢学习汉字,并积极主动地学习汉字,这将对学习者今后各个阶段的学习都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个阶段的汉语教师可以在讲课当中用到“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的造字法,简单举例并在讲解过程中使用基础的文化知识辅助教学.学习者初学汉字,应当从独体字入手,由象形字开始.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作为文字使用,它临摹事物的外形或显著的特征,能够直接让学习者了解字义并对汉字字形产生兴趣、深化记忆.虽然象形字在汉字总数中所占分量不大,但是它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很多的会意字形声字都是由象形字构成的.所以,掌握好象形字是掌握汉字基本构件所必需的.如:“日”的甲骨文“”,“月”的甲骨文“”和“口”的甲骨文“”,都是通过对实际事物的描绘得来的.而象形字“大”其象形字“”,虽为人形,但是却表示抽象的大小概念,这时候可以告诉学习者“天大,地大,人亦大焉,依韵會訂,象人形.”从汉字来源入手,让学生印象深刻.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会意字有两种取象方式,一种是“以形会意”,比如:“休”字,甲骨文就像是一个人倚在树下休息.“益”字,取水从器皿中溢出之态.此类会意字大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符号.例如指示字“本”,在“木”下加一短横“-”,特指“木”之根,引申为根本;“上”字甲骨文“”,“下”字甲骨文“”,两个字是由横线“一”和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位置而组成,之后演变成现在的汉字“上”“下”.另一种是“以义会意”,就像“从”“”,两个人在一起,表示二人一起行走,树木较少为“林”“”,树木很多为“森”“”.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习者学习起来非常感兴趣.再比如“王”的古文“”,世人多认为是一个斧头的形状,因古代统治者多用暴力来统治人民,此为象形,而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2]孔子说:“一贯三为王.”[3]他们则认为“王”字是会意产生的汉字,由于学习者处于初级阶段,当这类汉字造字法存在争议的情况下,最好只用一种便于理解的方法进行讲解,可以降低学习者汉字学习的难度,不至于磨灭学习者学习汉字的兴趣.

2.2汉字结构讲解,文化引导

中级阶段的汉字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字形辨析上,要将汉字书写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点贯穿其中,并进入词语拓展阶段.当识字数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区别异同、辨析字形,促进学生书写汉字和认读汉字准确性的提升.所谓“汉字书写能力”包括笔画的形状、笔画的组合关系、结构、部件、笔顺、基础的造字规律等汉字书写的基础知识.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具有归类的作用[4].偏旁分为形旁和声旁.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它的形旁自然而然就担当了表意的角色,拥有相同形旁的汉字,往往具有相同的义类属性.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汉字偏旁分类总结,是学习者对字义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字形,加强结构观念.例如:当我们讲到“江”字的时候,可以告诉学习者,它左边的“氵”旁是由汉字“水”演变而来,是一个形旁,一般具有这个偏旁的汉字大多与“水”有关.然后给学生总结出“海、河、湖、泊”等,并利用中国有关的景色照片让学生对这四个字加以区分.在讲“打”的时候,可以先从“扌”讲起,说明“扌”实为“手”的变形,带此偏旁的多与手有关,等.但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准确了解汉字构成与演变,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例如讲解“股”字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当“月”字旁在汉字左边时,为“肉”的变写,这样的汉字多与“肉”有关,如“胖、肺、肚”等.而“月”字在右时多和天文有关,如“明、朗、朝”等这样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后,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学生会主动地对“月”字旁的汉字含义进行猜测与学习.如果遇到易混淆的偏旁,比如学习者经常分不清“礻”字旁和“衤”字旁,这个时候教师在进行区分时,可以讲到“礻”旁是“示”作偏旁的变形.从“示”的字,一般与神灵有关,像“神”“祈”“祥”.而“衤”旁则是“衣”的变形,带“衤”字偏旁的字都与衣服相关,像“袄”“裤”“袜”等,运用这样的方法教学而非死记硬背频繁抄写,可以从文化层面减少学习者汉字书写的错误率,并且不至于让学生对汉字书写产生恐惧心理.

2.3讲述汉字故事,寓教于乐

最后的高级阶段,也是提高阶段,可以着重讲解基础的汉字学,虽然前几个阶段的过程中都需要文化知识做辅助作用,但是该阶段讲解了系统的汉字文化知识、汉字形声字复杂的表音系统、字理知识以及汉字的文化底蕴等等,由分到总重点分析汉字当中的文化信息,以更好地达到学习者习得目的语的目的.如关于“年”的文化故事:“年”是汉族民间传说的凶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只见当天,白发老人身穿红衣,在屋门上贴红对联,在屋外放着鞭炮,敲锣打鼓,年兽便逃跑了.所以每年过年的时候要放鞭炮、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敲锣打鼓.这样在讲解汉字“年”的同时,也给学生灌输了中国人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等文化习俗,这样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中国文化得到了传播.再比如这样一个故事:在历史课堂上,老师问一个学生:“屈原是什么人?”“是医生.”学生回答.“胡说!”“怎么胡说呢,书上说他是大夫嘛!”这样有趣的故事既能让学习者知道“大”这个多音字,也能引起学生对屈原这个历史人物进行了解的欲望.还可以使用对联,如: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东西都有;下联: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横竖俱全.这是个拆字联,对冻、洒、切、分等字进行拆分,这样在吸引学习者注意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汉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4多种方式练习,预防枯燥

书法是汉字的形态之美,是汉字的审美艺术化.提到汉字解构文化,必不可少的是书法,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书法艺术与汉字文化之间存在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让学习者通过练习书法的方式进行书写练习,会让枯燥的写字变得富有乐趣,有助于学习者对汉字笔画和结构的记忆.由初级阶段的临摹,到一点点自主书写,在学习者快乐的学习汉字的同时又传播了中国的书法文化,一箭双雕.还可以让学生从学到的汉字小故事当中进行发展想象,编写汉字小品在课堂进行展示,这样主动的记忆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猜字谜”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这又是一种练习汉字的好方法,例如:二月(打一字)——朋,七人草下躲(打一字)——花,又小又大是什么?(打一字)——尖,这种谜语的编写或是利用了汉字的造字规律,或是利用了汉字形、音、义某一方面的特点,显得既有趣味,又有知识内涵,学习者在猜谜的过程中又一次对汉字结构进行记忆,印象深刻.

3结语

汉字教学,并非以符号识记为主要目的,以强化语言符号为基础表征,其实,归根到底依然是一种文化选择.因此,汉字教学的一个要点就是要把握汉文化的内涵,进行文化的传播,文化教学应该在汉字教学过程当中贯穿始终,并逐渐增强、逐步深入.从而使学习者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深意,学到纯正、地道的汉语,并在获得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完成由汉语言文化的仰慕者到传播者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古德诺夫.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1985:85.

[2]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3.

[3]孙星衍.孔子集语[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