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描写牧童的诗十篇描写牧童的诗十篇

描写牧童的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8:30

描写牧童的诗篇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紧扣第二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编排,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选编的目的是通过理解诗意,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诗中展现的童年趣事,与当今城市孩子的生活有比较远的距离。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本着以诵读为主,在情境化、故事化的吟诵中,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展开了逐步深入的比较阅读。

一、初读比较,整体把握内容

在学生课前预习,能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课始,就让学生三首连读,比较它们的异同。学生能纵观三首诗词,发现异同。相同点:都是写有趣的童年生活的叙事诗,都有可爱的孩童形象呈现。不同点:(1)三首诗词中儿童形象不同。有晚归休憩的一个牧童,有渔船中的两个孩童,有乡村人家三个可爱的儿子。(2)三首诗词中儿童所做之事不同。牧童或放牧吹笛,或卧在草丛休息;渔船中的两个孩童在船中费力撑伞;乡村人家的三个儿子锄豆、编织、剥莲蓬。(3)三首诗词中描述的地点不同,分别为乡村原野、安仁江上、农村人家,呈现出不同的景致。

二、品读比较,入境想象体验

这一环节,我先留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4人小组合作互助,结合注释,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我分组聆听,对“笛弄晚风”“怪生”等处作了指导,学生汇报疏通诗意,作好了深入品读的铺垫。

古诗词意境的品读开拓,诗词中孩子对诗人感情的体会,是我此次尝试比较阅读要突破的难点。我琢磨设计,又按范读入境―插图浓境―想象创境的教学思路展开比较阅读。《牧童》这一课,我配上笛子乐曲进行范读,学生边看插图边用心聆听。请一男生用动作和表情范读《舟过安仁》,其余学生试着从书中画面听出活动的小故事。《清平乐・村居》则配以古乐,让男女生分开读词的上下阙,漫步乡村。范读带入诗境,插图染浓诗境,我趁势让学生带上美妙的感受多次吟诵,用心在脑海中创造更清晰和个性化的解读。如《牧童》中牧童放牧原野,草色葱茏,何其开阔,归时晚风中笛声悠扬,尤其是牧童饱饭卧月夜,多么惬意!再如,《舟过安仁》里渔船上稚气的两个孩童,不再费力撑篙划桨,异想天开地撑伞,借风行船,很是聪明!《清平乐・村居》低矮的茅屋前,溪水潺潺,安详的老夫妇略带醉意地闲聊,三个儿子各自忙碌,真是和谐幸福的一家人。

最后巧抓“诗眼”悟情感,透过诗眼体会每首诗不同的情趣。三首诗词的诗眼分别是(闲)“弄”(奇)“怪”“喜”(欢),联系每一首诗词,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我适时补充,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牧童》流露出诗人吕岩(吕洞宾)对恬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舟过安仁》表现了杨万里对聪明伶俐的两个渔童的喜爱和赞赏。《清平乐・村居》则表达了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使新课标“在诵读积累中感染熏陶,培养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的目标得以落实。

三、赏读比较,感悟不同写法

描写牧童的诗篇2

1.古诗三首

1.我会读。

二类字:白昼zhòu

耘田yún

供gòng耕织

稚zhì子

银钲zhēng

玉磬qìng

水满陂bēi

浸寒漪yī

易错字:白昼zhòu

zòu

供gòng

gōng耕织

稚zhì

zì子

银钲zhēng

zhèng

玉磬qìng

xìng

水满陂bēi

pēi

浸寒漪yī

多音字:gòng口供

供品

供耕织

gōng

提供

供应

供给

2.我会写。

听写生字:白昼

耘田

桑树

春晓

(书写提示:“昼”的下半部分是“旦”,不要多加一横写成“互”,“晓”的右上角不要多加一点。)

默写古诗:略

3.我能翻译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zhòu出耘yún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gòng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①[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②[绩麻]把麻搓成线。③[解]理解,懂得。

④[供]从事。

⑤[傍]靠近。⑥[阴]树荫。

译文: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稚zhì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zhēng。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①[稚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④[磐}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⑤[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文: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线穿起来当铮。提着银锣似的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陂]池岸。②[漪]水中的波纹。③[腔]曲调。④

[归去]回去。[信口]随口。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4.课文重点梳理。

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是

代诗人

,通过对农村生活中大人

耘田

、绩麻,孩子

学种瓜

场面的描写,反映出农村的紧张劳动气氛和富有情趣的生活,表现出农村孩子的勤劳纯朴、天真烂漫。

②“四时田园杂兴”中“杂兴”的意思是

,没有固定的题材。题目告诉我们,这些诗写的是诗人在

居住时春夏秋冬四季的所见所感。(随兴而写

田园

③《稚子弄冰》作者是

代诗人

通过对稚子脱冰、穿线,敲击,冰块破裂等情景的描写,表现出孩童生活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孩童的尊重与喜爱之情。

④“稚子弄冰”中“稚”的意思是

,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

(幼小的小孩子

取冰玩耍)

⑤“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写出了仲夏生机勃勃景象的词语是

;“陂”的意思是

。(满

池岸)

⑥《村晚》的作者是

代诗人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描写了夕阳西下,牧童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奏的景象。表现出了牧童的无忧无虑以及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⑦这三首诗都写了儿童的活动。《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童孙”

,《稚子弄冰》中的“稚子”

,《村晚》中横卧牛背、

的“牧童”,都给人以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感觉。(学种瓜

脱冰作戏

信口吹笛)

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的意思是

,“供”的意思是

,读了这两句诗,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情景:

。从这两句诗可以体会到

(理解,懂得

从事

小孩子还不懂得耕田纺织的事,也在桑树下的阴凉处学习种瓜

在大人的耳濡目染下,孩子也在桑树荫下学种瓜,体现孩子们对劳动)

⑨敲成玉馨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磬“指

,“玻璃”不是现在的玻璃,指的是

,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听到了

。)下列对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描写声音为主,表现出“玉磐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B.这两句诗表现出儿童以冰为磬、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C.这两句诗描绘了孩子从金色的盆子里取出冰,用彩色的丝线穿上,用手提着,颜色艳丽,充满情趣的情景。

D.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远远地看着孩子们戏耍、听着孩子们呼喊,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的景象。

(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一种天然玉石

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冰碎的哗啦声

B

6.拓展延伸。

有关儿童的古诗: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我会读”答案:

zhòu

gòng

zhì

zhēng

qìng

描写牧童的诗篇3

新课标推荐的120篇(段)古诗文是诗中精华,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富含人生哲理。做好古诗教学,首先应解决让学生从古诗中学什么的问题,其次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以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的。本文以新课标推荐的部分古诗文为例,进行简要分析。总体而言,它们所表达的思想积极向上,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亲情友情的歌颂,对快乐童年的回忆。

1爱国诗

如陆游的《示儿》,该诗是陆游的绝笔,在弥留之际,作者还是念念不忘被外族侵占着的中原故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可以领会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著、深沉、热烈、真挚!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2写景状物诗

写景状物诗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作者不仅描写了山的奇伟(中断),而且描写了水的湍急(回),由此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热情,并且于无形中塑造了一位在前进的道路上昂首挺立、心怀激荡、思绪奔放,迎太阳勇往直前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对壮丽河山的满腔热爱和他豪迈个性的精神力量,在诗行间洋溢,全诗充满阳刚之美。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多彩、广阔、深远而迷离的江南春色图,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如果诗人没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绝不会描绘出这样一幅饱含深情的江南春图。

3亲情、友情、乡情诗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开元四年(716年)重阳节,作者在长安遥望家乡,思念兄弟作的节日思亲诗。首句两用“异”字,倍觉与亲人的别离凄苦;“独”字更突出怀乡之情的强烈。对亲人的思念,不一定逢佳节才有,但以逢佳节时更迫切,二句以一“倍”字深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又以“每”字点出这种激情绵绵不断,表现出他离家时间的长久。又如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借月写旅中思乡之情的五言绝句,客中静夜不寐,忽见床前月光如霜,遂有天寒客久之感。而抬头望见窗外明月高挂,家乡、客中本一月共照,因之望月顿生思乡之情。作者紧紧抓住由眼前景物而触发的瞬息之间的灵感,以传神之笔写出这首千古绝唱。又如孟郊的《游子吟》,此诗是游子出门临行思亲人恩情之作,诗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深入表现母亲在游子临行时的心理状态,作者以极平淡的语言写极平凡琐屑的家常,却道出人类最伟大而永恒的爱――母爱。

4田园生活诗

如王维的《鹿柴》,这首诗写鹿柴傍晚景致,前两句写幽深山境,静中寓动,愈显其静;后两句一派生机,以动托静,意境优美。这首诗的特点就是用极其平淡之语营造出一种恬静的境界,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5童趣诗

如白居易的《池上》,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用直白的笔触描写了小孩采莲归来的情景。一个“偷”字使小孩的“顽皮”跃然纸上,一个“藏”字写出儿时的无忧无虑,“浮萍一道开”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还勾起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更给人留下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无限惆怅。又如袁枚的《所见》,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6歌颂劳动人民的诗

如李绅的《悯农》,两首诗生动地表现了农夫劳作之艰辛,同时也暗寓了粮食之得来不易,作者通过“锄禾”“汗滴”“种粟”“收子”等典型的劳动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反映了千百万农民的疾苦,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哀怜。

从以上看出,中小学语言教材中的古诗,虽然数量少,篇幅短,但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古诗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含的思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笔者认为,理想的古诗教学,不应该是学生学习此首古诗的终点,而应该是学生阅读大量古诗,进而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全面提高素质的起点。

参考文献

[1]汪堂家.“论学”之识[n].文汇读书周报,2007-7-13

描写牧童的诗篇4

1.边读边想,让学生在脑子里构织一幅图画。这首诗写了作者的所见所闻:第一二句写景,第三四句写人记事。碧绿的水草和落日的余辉在池水中交融,诗中的景致与色彩和谐搭配。在这美丽如画的村晚,放牛归来的牧童渐渐走进画面:一个顽皮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曲子虽然没有调,完全是随意吹出来的,但小家伙神态专注、投入。这幅生动的牧童短笛图,有人物,有性格,有音乐,充满了儿童生活情趣。写好有关这首诗的作文,可以提高学生对景物的描写能力及通过人物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能力。

2.抓住诗中的动词分析、想象,写好景物。

(1)第一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写近景。两个“满”字,一个写草,一个写水,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它们的不同,写出它们的特点。

(2)第二句“山衔落日浸寒漪”写远景。“衔”与“浸”两个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要学生好好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再想想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写才能抓住特点,让这幅景动起来。

3.通过人物的动作,想象并写出人物的特点。

(1)第三句“牧童归去横牛背”,写牧童骑牛的姿势。“横骑”是怎样骑?就让学生用凳子试一试,从这个动作可以看出牧童的什么特点?

(2)第四句“短笛无腔信口吹”,写牧笛吹出的声音。牧童为什么会“信口吹”出不成调的笛声?这不成调的笛声是怎样的?从笛声中,你感觉到牧童怎样的心情?可以看出吹笛子的小牧童什么特点?

4.写话时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牧童,读一读,再设身处地想一想。

在“读经典学作文”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跨越时空,驱遣想象。时间是一维的,以目前的时间为参照,它可以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时间具有不可逆性,但作为想象,我们不妨用时间交错的手法打开思路。比如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你生活在唐代,是《从军行》中的一名将军,想象军队是怎样突围的,感受一下几千人马浴血奋战的惨烈场面也未尝不可。

描写牧童的诗篇5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七绝小诗,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诗曾在上世纪90年代被香港文化机构评选为“十佳”唐诗之一,而且名列第二。诗人杜牧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语言通俗直白,音节和谐自然,情景清新生动,境界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千百年来一直为广大读者所深爱,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而且,本诗也在清明哀悼诗中奠定了千古绝唱之地位。按理,对这首诗歌的解读应该不成问题,但其中“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路上行人”到底是指别人还是诗人自己,至今一些人包括一些权威著作还没有定论。

《唐诗鉴赏辞典》这样解释: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悼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全唐诗鉴赏辞典》里面的赏析就是作为他指,说是一路上去扫墓或扫墓归来的人为怀念逝去的亲人而悲不自胜。

很明显,这两本权威著作中谈及“路上行人”指的都是别的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是今人理解唐诗的一种想当然而已。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清明。清明是我国古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记》云:“冬至一百五日,有疾风暴雨,谓之寒食。”寒食乃清明前一日,故《幼学琼林》曰:“冬至百六是清明。”寒食节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令民禁火一天而来。关于祭扫祖墓,原本并非清明节,而是寒食节。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下诏:“(寒食节)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清明扫墓起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杜牧诗《清明》,其实并非为清明而作,以之为题,是取诗文前二字,此乃古代诗文拟题之常法。

据上所述,我们知道,别看清明和寒食只差一天,但在奉御旨为金科玉律的封建社会唐朝(尤其是当朝之时),是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其次,从下文看,“行人”作借问的主语,诗意更为一脉贯通。因此,“路上行人”只能是诗人自指。这样以来,这首诗就很好理解了:

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但这时,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心里凄迷纷乱极了,此为“断魂”!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的情感陷入了严重的哀愁凄迷之中,此为抑。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让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此为扬。

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描写牧童的诗篇6

一、目标:多维嵌合,显性与隐性水融

王荣生教授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定篇”的古诗,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如果说知识、技能是显性目标,那么学习中潜在的因素,如情感、习惯等则可视为隐性目标。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应兼顾知识、技能、方法、习惯、情感、态度等,将之融入一张有机的整体的网,使之相辅相成,共生共长。以古诗《牧童》的教学为例,预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注释,查阅资料,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诵读品味,感受古诗的韵律,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

3.想象画面,体味牧童这一意象的文化意蕴。

4.比较赏析,体会诗人用词的生动传神,感受诗歌语言的精妙。

《牧童》这首诗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的《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本组课文是以“童年”为专题编写的。古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本着引导学生扎实地学好这首诗,为学好另外两首诗词做好铺垫的目的,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注重联系单元语境,又注意凸显古诗特点。不仅引导学生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象,还注重在诵读、想象、探究、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显性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关注情感、习惯等隐性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将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融为一体,铆定目标,渐次铺展,有效地落实“课标”中提出的“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一要求。

二、资源:多元聚合,文内与文外交相辉映

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用活教材,对教材进行优化整合,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同时引进相关的教学资源,让课内与课外资源形成一个兼容的整体,实现文本例子的增值。

(一)有心关注文本资源——天机云锦用在我

文本中的生字表、注释、插图、资料袋等都是可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合理取舍,有效运用。

1.生字教学不折不扣。

“牧”字是这首诗中一个要求写的生字,教师在导入环节,板书课题时,可以展示“牧”的篆文“牧”,追根溯源,让学生明白“牧”的本意:表示手拿棍棒放牛。了解“牧”的形与义,并让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一写,体现教学的实效性。

2.注释运用不离不弃。

注释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根拐棍。初读环节,教师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意思,同桌交流诗意,体现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蓑”是这首诗中要求写的另一个生字,除了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与插图理解字义,回顾学过的《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加深理解。

3.插图呈现不蔓不枝。

教学中,教师及时出示插图,紧扣“卧”一词,引导学生想象牧童卧在草地上的情景,并说说从“卧”字体会到什么?学生结合插图观察、想象,在个性化的品读中,体会到与清风明月相伴的牧童是那么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悠然自得、轻松惬意……在品味、诵读中,感悟诗人心无挂碍,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

(二)有效链接课外资源——开窗放入大江来

1.音像资料适度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感悟意境,再结合《草原》一课的有关词句直观地感悟“铺”的内涵,感受草场的辽阔。还可适时播放笛子曲,给学生以听觉的享受。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慢,时而快,时而有,时而无。学生品出了“弄”的情趣。草场、笛声、月夜、牧童,构成的恬淡的水墨画在学生眼前徐徐展开。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仿佛走进了这美丽的原野,和这位快乐的牧童一起嬉戏。

2.背景资料适时补充。

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会在他的诗歌中留下印迹。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诗意,教师适时呈现诗人的相关资料。相对于李白、白居易这些诗人,学生对吕岩比较陌生,但说起吕洞宾似乎有一份熟悉。三言两语的简介就揭开了诗人神秘的面纱,学生得以简要地了解作者的生平,进一步了解诗中所体现的淡泊、宁静以及道家“饥来即食,困来即眠”与世无争的超脱情趣。

三、策略:多样组合,感性与理性相得益彰

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唤醒潜能,开启心智,激愫。朱光潜先生说:作诗和读诗都必须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理交融,让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有效指导相得益彰,从而感受诗人心灵深处的追求。

1.口诵心惟,回旋复沓——最喜渔歌声欸乃。

南怀瑾先生说:“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长大之后的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古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只有潜心涵咏,才能汲取丰富的营养。“课标”中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目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诵读中彰显古诗独特的韵味,让经典文化融入学生生命中。

在《牧童》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用诗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诵读:

师:置身在这辽阔的原野,我们也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让我们轻轻地诵读这首诗——

师:绿草茵茵,清风柔柔,明月皎皎,笛声悠悠,这一切多么让人陶醉,让我们美美地读这首诗——

描写牧童的诗篇7

李可染原名李永顺,秉性腼腆,酷爱书画。7岁入私塾,老师取意《墨子》中“孺子可教,素质可染”,为其起名“可染”。13岁,其画才为徐州名画家钱食芝见赏,被收为门生。1923年,16岁的李可染进入上海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受校长刘海粟,教师诸闻韵、潘天寿、倪贻德的教诲。毕业后不久,又以优异成绩被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深得校长林风眠爱重。1946年,应徐悲鸿之邀赴北平国立艺专任教,后经徐的介绍,得识齐白石,并于次年行拜师之礼。同年春,李可染又拜黄宾虹为师。1954年起的4年间,他4次到全国各地写生,行程达数十万公里,在艺术人生中迈出了决定性一步。1960年后,李可染由写生转为画室创作,在艺术上不断进取。他的画以构图雄奇险峻、笔墨生辣浑厚、意境清新深远著称,于无奇中见奇,得大自然一体之妙。

李可染的牧牛图凝聚了他半个世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李可染画牧牛图始于1940年。其时,他住在重庆金刚坡糊家桥的农民家里,参加郭沫若主持的“文委会”,从事抗日爱国宣传。他与牛厩为邻,朝夕与水牛相望,引发画家的创作灵感。他画牛,在于寄物言志,希冀全国人民发扬牛的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驱逐敌寇,复兴中华。1942年秋,李可染的牧牛图首次在重庆举办的当代画家联展中亮相,观者好评如潮。展出之日,画作即为徐悲鸿定购。1944年,李可染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著名作家老舍在《新华晚报》撰文对他的牧牛图备加推崇。1947年,齐白石为李可染的两幅牧牛图题跋或加墨,可见对其爱重之心。

李可染把牧牛图作为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一生为之魂牵梦绕,甚至在1989年画家逝世之年,也从未曾中断。特别是1984年,他创作的牧牛图竞达近20幅,堪称丰收。这是因为次岁即农历乙丑牛年,老画家为牛“祝颂”,真可谓与牛“肝胆相照”。李可染一生所作牧牛图无法统计,它们以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大奇观。李可染的牧牛图以写四季牧趣为主,多画一人一牛,亦有一人双牛或两人双牛,偶作两人三牛,其风格演变大体可分3个时期:

早期20世纪(40年代)的牧牛图,构图以“奇”(指奇特、多变)为主,“奇中有正”。画面清简疏淡;以草书运笔,随意挥洒。此时期画风受白石师的影响,融汇了文人画的韵味,流露出民间艺术天真、稚拙的意趣。

中期(五六十年代)的牧牛图,画面构成以“正”(指均衡、合乎法度)为主,“正中寓奇”,预示着一种新的变异即将诞生。

晚期(70年代后期起)的牧牛图,从表面看,是对早期“奇中见正”的形式的回归,但实际上却是新的飞跃。具体表现为:完全实现了由疏淡的简体结构向浓重的繁体结构的转变,积墨与泼墨兼用,墨韵和神韵辉映;画面强化了现代抽象因素,于变化中求统一,于奇异中见生气;自然巧妙的布局与灵活多变的视角,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在生命的最后3年中,李可染的牧牛图大放异彩,随心所欲,尽情挥洒,进入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以下展现的是可染先生的10帧牧牛图,读者可藉以体会他各时期的画风。

1.《牧牛图》,纵69.5厘米,横41厘米,1947年作。钤“可染”“白石题跋”2印。

这是李可染早期牧牛图的代表作之一,极其珍贵,曾为诗人艾青收藏。画面描绘牧童将水牛系于木桩,得片刻之闲,坐在地上逗玩笼中小鸟。笔墨洗练,以疏淡为主,纯朴无华,局部写以浓墨,有醒目之妙。寥寥数笔,老牛的温驯与牧童的专注便跃然纸上。

是年,40岁的李可染带着自己的20幅作品拜谒齐白石,87岁的老人见画极为赞赏。此后,李可染为白石翁磨墨理纸,浸淫笔墨达10年之久,直至老人谢世。齐白石在此图中题称“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问以后继起高手”。

2.《犟牛图》,纵67.5厘米,横44.5厘米,1962年作。款识“个性温驯时亦强犟,可染作于桂林。”钤“孺子牛”“李”“可染”3印。

此图以对角线构图,“奇中见平”,造型夸张,剪裁大胆。与此前的牧牛图相比,笔墨更为刚劲、浓重,牛背、牛角略作枯笔皴擦,将整体效果与细微变化有机统一起来,尤显人与牛的“犟劲”。整个画面不用环境衬托,使观者的视点集中于形象主体,体现了画家高超的意境。

李可染早于20世纪50年代就曾作《为何不走?》一画,与此图当为“双胞胎”,都写牧童拼力拉着牛缰绳,老牛硬是停步不走,两者互不相让,牧童执拗的稚气和牛的犟劲,适成对照,形象生动,意趣横生,蕴涵哲理。

3.《归牧图》,纵69.1厘米,横45.6厘米,1964年作。钤“李”“所要者魂”2印。

写夕阳西下、霞光返照、鸟雀归巢的黄昏景色。近处画牧童与牛,远处绘天空与丛林,各展瑰丽,令人浮想联翩。画家有意将中景留白,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纵深感,意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和“无言之美”。

李可染曾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枚闲章为座右铭,此图钤“所要者魂”。画之魂者,意境也,李可染认为,只有继承传统,又敢于突破,善于创新,才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最高境界”。

4.《暮韵图》,1965年作。钤“可染”“孺子牛”2印。

写牧归途中,牧童爬上路边一棵大树,坐在树杈间悠闲吹箫,斗笠与衣衫挂于另一树上,两只鞋子扔在地上,各分东西;老水牛安详伏地歇息,似乎正在倾听小主人的吹奏,充满乡村情调与牧童怡趣。此图章法洗练,气韵生动,色墨并施,于干湿浓淡中生动再现暮色将临的情景。右下角一个小小的画题,匠心独具,衬托出画面的时间感,犹有无声的韵律感。

5.《渡牛图》,纵69厘米,横46厘米,1979年作。题识“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吃草挤奶,终身劳瘁事农而不居功。性情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钤“李”“可染”“孺子牛”及“陈言务去”4印。

此图写水牛凫水渡河,两牧童骑于牛背上聊天,两牛靠得很近,似在交头接耳,相互勉励。画家将描绘对象构成大半个圆形,对牛的人性化表现手法,令牧童与牛浑为一体,构思别具新意。以“陈言务去”之印压角,表明画家摒弃陈陈相因之风,志在中国画的开拓创新。

6.《霜叶红雨图》,纵69.1厘米,横45.5厘米,1980年作。款识“石涛诗云:秋风吹下红雨来。吾爱其神韵,兹漫笔写之。”钤“可染”“孺子牛”2印。

此图写秋牧景象。一阵秋风吹过,但见漫天红叶纷纷扬扬而下,煞是好看。老牛加快步伐,是惊?是喜?牧童骑在牛上,昂首赏景,笑逐颜开。自然景观与放牧之趣将读者带进一个奇妙的天地。李可染对石涛的作品深爱有加,此幅画作便是一个体现。

7.《老松无华万古青》,纵68.5厘米,横58.3厘米,1982年中秋作。钤“老李”“可染”“陈言务去”3印。此为李可染75岁病中所作,戏云“自娱”,实乃意境高华的倾情之作。写一棵百年古松,主干从画外插入,枝叶倒挂,苍劲虬曲,元气淋漓。画家以凝练的笔法,随心所至,干湿浓淡,各得其所,于朴拙中彰显物象内在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这一年,李可染抱病握笔,硕果累累,不仅创作了《江山无尽图》等气势恢弘的山水画,还画了多幅牧牛图,真是老牛奋蹄,孜孜不倦。

8.《春雨放牧图》,1984年3月作。钤“可染”“孺子牛”及“俯首”肖形印。

写春雨漾漾时节,牧童跪伏牛背看景。此图色墨融合,以湿笔层层积染、点染,形成丰富的中间色调,水痕斑驳,浓淡相济,自然清新,变化万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焦墨白描写牧童背影,既与其他景物产生鲜明的对比效果,又为观者留下想象空间。

9.《梅花开时天下春》,纵69厘米,横46厘米,1987年夏作。钤“李”“可染”“师牛堂”3印。

此图对角取势,梅的枝干以枯笔信手而成,却层次分明,如群龙狂舞,苍劲有力;梅花以朱色随意点染,色与墨的变化蕴涵无尽韵味。牧童观梅,自得其乐,显现出作者将文人画的意趣与乡村风情相融合而产生的独特魅力。

10.《临风听暮蝉》,纵68.9厘米,横45.7厘米,1989年3月作。钤“李”“可染”“孺子牛”“白发学童”4印。

这是李可染逝世当年所作的一幅牧牛图,凝聚了老画家的最后艺术激情。可圈点之处:一日艺臻“化境”。即画家经过长期锤炼,思想感情和生活实践已浑然一体。笔墨的老拙苍劲与意境的清新脱俗和谐相融;泼墨大写意与积墨法互为妙用,构成墨中见笔、苍柔相济的奇特效果;诗情画意生发出画外之音,引人遐思无穷。二日艺无止境。“白发学童”之印,由李可染自拟印文,画家唐云捉刀镌刻,可染先生晚年常钤以自勉,是其虚怀若谷、学而不厌精神的真实写照。

描写牧童的诗篇8

1、意欲捕鸣蝉的下一句是忽然闭口立。

2、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作者偶然所见的一件小事,所以名曰《所见》。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来源:文章屋网https://www.wzu.com)

描写牧童的诗篇9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这楼在山西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正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诗中所说的“山”即今中条山,“流”即此段由北向南的黄河急流,“千里”是指由此向西略南的中条山、华山、西安一段。这里地处山西的西南端,面临黄河湾,周围群山环列,风光甚佳。

唐时的鹳雀楼因河水泛滥冲淹,早已湮没不存,但这里的无限风光依旧。每当夕阳西下时,登上鹳雀楼旧址高处,但见西边黄河宛如金带向南倾泻,南端中条山横亘百里,莽莽苍苍;蒲州城田园风光历历在目,落日如盘,苍山点黛。好一幅千里苍茫晋南景,万端唐时山水情。

小溪何能泊“吴船”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一首对仗工整的绝句历来为人称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写于何处呢?原来,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于唐乾元二年(759年)移居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当时他心境很好,面对生机勃勃的景象,写下了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便以“绝句”为题.其中之一就是上面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可是在成都草堂门外,仅有一条小小的浣花溪,那些要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东吴的大江船停泊于小溪河畔似乎不可理解,杜甫何以会写出“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呢?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疑问总算有了答案。当时成都市自来水公司在青羊宫修贮水池时,发现了一座古时的水磨坊遗址,其规模很大,与现在的小溪水流量很不相称。经著名科幻作家、考古专家童恩正等人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水磨坊建于北宋。当时这里河床宽大,水流远比现在深且急,足以推动水磨,那么去往东吴驶行万里的船只停泊于此也就不足为奇了。早于北宋的唐代杜甫写出这样的佳句,自然就是真实的写照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家在哪儿

每当游子回到久别的故土时,总是禁不住吟诵起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如口语,淡淡道来,却将人们久客归来的人生感慨、老而弥笃的乡土眷恋挥洒得淋漓尽致。那么,这“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家”究竟在哪儿?据史料记载,唐天宝三年(744年),86岁的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还乡,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居住在今绍兴市五方门外的道士庄。此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50多个年头了,家乡的儿童当然不认识他,从而使他感慨万端,提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由此可见,“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家当为绍兴市五方门外的道士庄,如今这里仍留有一些遗迹,如贺知章撰写的“龙瑞宫记”摩崖题刻、名闻遐迩的贺秘监祠等。

神州何处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传诵千古的七绝《清明》。数百年来,人们对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一直众说纷纭,争论颇烈。据统计,全国至少有19个杏花村,其中最著名的有4个。一个是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一个是江苏徐州丰县城东南7.5公里处的杏花村;一个是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的金陵杏花村;还有一个是安徽省贵池市以西的杏花村。那么,在这4个杏花村当中,究竟哪个是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呢?

自南北朝以来,山西汾阳即以产酒著名。相传唐代最兴旺时,杏花村共有72家烧锅酒坊。该村所产的“山西汾酒”享有“甘泉佳酿”之誉,1916年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天下杏花村之多难以胜数,而有这般名酒的杏花村确实独在汾阳,所以许多人倾向于诗中所指的正是这个杏花村。但据《杜牧年谱》及四川大学缪钺教授对杜牧生平的详细考察,证实杜牧从未到过山西境内,因此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就不可能在山西汾阳县了。

有人认为是江苏丰县杏花村,查《杜牧年谱》,杜牧一生自外郡迁官赴京共四次,有三次路过丰县境。唐大中二年(848年),杜牧曾作宋州宁陵县记,丰县杏花村即在运河至宋州(河南商丘)道上,所以杜牧过丰县境写一首杏花村的诗是合乎情理的。而且自明代开始,《丰县志》版版皆收杜牧《清明》一诗人“艺文”。然而,如今丰县城东南数公里一带并无杏花村,只有一村名为张杏行,至今家家门前院里尚植杏三五株。可是该村一向不产酒,看来丰县说亦难令人信服。

描写牧童的诗篇10

“格式塔”心理学中提出的“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所谓的“异质同构”。通俗点说,就是不同的形式之间,存在某种相同的或者说是相类似的系统结构,也就是事物的同构性。利用这种“同构性”,就有可能激起相同的审美经验。

现代文阅读与诗歌鉴赏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某些方面看,处在“异质”的现代文阅读与诗歌鉴赏两种形式之间,具有某些结构上的一致性,就是“同构性”,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同构性,诗歌就可以看作是浓缩的现代文,现代文可以看作是发散的诗歌。同样,诗歌鉴赏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到现代文阅读中,现代文阅读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到诗歌鉴赏中。这样就可以化长为短,化繁为简,合二为一,大大降低了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难度,提高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之“异质同构”在“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写”上都存在“同构”现象。如二者都有“××段(或××联)写了哪些景物?”;都有“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都有“××段(或××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或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等等。尤其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形象塑造”、“分析概括”、“炼字炼句”、“结构作用”等各个方面有极其突出的“同构”现象。

如在肖铁的现代散文《壶口的黄河》中,文章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是侧面烘托。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再看2010年山东卷现代文阅读第22题: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解答提示】祥子。写刘四爷是为了引出祥子,侧面详写了祥子的性格,用的是侧面描写。在诗歌《寻陆鸿渐不遇》中“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可见,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诗歌鉴赏,都有很多“侧面描写”的知识。

在周涛的现代文《秋光里的黄金树》中,“第九段,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答】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再如,在黄庭坚的诗《题竹石牧牛》中“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答案】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

掌握了这些“同构现象”,就可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找到现代文阅读与诗歌鉴赏的契合点、同构性,扎实把握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提高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语文教学本色,以最终解决“学生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水平低下”这一主要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