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林黛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6:27

我的林黛玉篇1

黄璜

看《红楼梦》是我的一大嗜好,我对林黛玉是很偏爱的,觉得她是我心中那颗最美最亮的星,就像天狼星一样有魅力,吸引着我。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不论言行、举止都是对的,就连她的缺点在我心中也是对的。如果真的讨论起她,我还是会实事求是的。

说起林黛玉,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长得美。的确,她长得特别美,尤其是她那张樱桃小嘴十分标准,小时候姐姐就告诉我林黛玉的嘴是最标准的樱桃小嘴,如今我更是确信她的那张嘴是世界上最美的嘴了。她的文笔流畅,诗给她添上了一层心灵的纯洁,犹如给星星镀上一层亮晶晶的光芒。她的诗优美、抒情、典雅。她敢于表达自己,诗就是她表达的方法。她写的诗精悍而不露锋芒。林黛玉喜欢表现自己,虽然在古代女子是不能上学的,不认字最好,但是她敢于挑战,敢于向封建社会挑战,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但是,她也有缺点,就像一坛净水,无端的滴了两滴墨水,便不清澈、不纯净了。她太小心眼了,遇到不合心的事儿便生气、哭,因此才会多灾多病。她不会等人接物,对大多数人都不太和气。

这就是我眼中的林黛玉,她是个很美,有文采,这就是我眼中的林黛玉,她是但也有缺点的人。

我的林黛玉篇2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林黛玉原是衰落的“清贵之家”的女儿,很早就死了母亲,到贾府后又死了父亲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而且先天病弱,整天与药锅相伴。环境的恶劣、势利,使她多愁善感。在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她常常是“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便自泪不干的。”作为封建社会中的女子,她有独到的人生见解,具有诗人的敏感的气质和奇逸的文思,生就的伶牙俐齿,锋芒毕露,从不趋炎附势,而且反抗着社会对她的迫害。她以落花自比,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情操,执着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个性自由。“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蔑视功名,反对封建的黛玉一生以泪洗面,在生命和理想绝望的边缘,却反常地出现了笑容,她以笑来结束她哭的一生。

诸多看红楼的人,一般是不能理解林黛玉的性格,觉得她那么狭隘、小气、爱哭、无缘无故耍小姐脾气,不得人心。可我却认为我们对于黛玉典型性格的许多特点,不能抽象地去看,而是要把她放在产生她那个贵族社会的典型环境加以分析。我眼中的黛玉,勇敢、对自由理想热烈追求,但,封建势力扼杀了她的生命。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我的林黛玉篇3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01

一、谈林黛玉形象的寓意之美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并不是直截了当的摆在每一位作者的眼前,而是通过种种的寓意来折射出林黛玉的种种形象之美。

(一)由浅到深的层次描写,呈现林黛玉形象的凄凉美

林黛玉之所以被曹雪芹写的既生动复杂又具有极为深广的典型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线索,是因为作者又赋予了林黛玉形象凄凉的特点。作者能够能够由表及里,深刻的反应林黛玉的内心世界及其所代表的富有历史意义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气息,从而让林黛玉的形象包含了一种凄凉的美。

《红楼梦》在描写宝黛之间的爱情时,常常以吵架的形式出现,从表面来看,这是黛玉的多心、嫉妒、好耍小性儿,而实际上却表现了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而且被赋予了她在那个环境里无限的痛苦和她对于人性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段文字传达出的层层凄凉,其实就是黛玉形象的一个写照,这就在无形之中构建了林黛玉形象的一种凄凉美感。

(二)由一寓多的关联性描写,造就林黛玉形象的继承美

林黛玉的形象之所以让人感到容量无比丰富,跟曹雪芹在艺术上作了由此及彼的鲜明对比是分不开的。作者让林黛玉用有限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联想画面,也正是这种关联性的画面描写,成功的造就了林黛玉形象的继承性之美。

林黛玉的葬花词写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双剑严像逼。”单看这句话,我们洞察不出林黛玉的悲惨命运。但是如果和大观园的众多儿女联系起来,被王夫人逼死的金钏儿、心比天高的晴雯,看看众多儿女的悲惨命运,我们就会和林黛玉的这句话联系起来。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的每一句话不仅仅是为自己所说的,而是为众多儿女所说。大观园的众多儿女也和她有一样的不幸,但是更彰显的却是林黛玉的悲惨命运。这种关联性的画面,刻画出了林黛玉形象的美,不单单是孤独的美,而是继承的美。

二、谈林黛玉形象的风格之美

歌德说:“对艺术家所提出的最高要求是:他应该遵循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并且应该创造出一种毕肖自然的作品”。曹雪芹真是达到了这种“最高的要求”的形象艺术大师。他把林黛玉的形象赋予了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之美。

(一)极大的想象空间,创造出林黛玉形象空缺的美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从外表看,她像橄榄那样质朴无华,天然无饰;而其实我们深挖其内的形象,又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我们在细读《红楼梦》的时候会发现,有的时候作者会留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自己去弥补,而这种极大的想象空间恰恰造就了黛玉形象的空缺美。

黛玉在听了贾母“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便“低头细嚼这句话的滋味……”林黛玉的这些语言动作,留给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去领悟、去思索。这让我们不禁去琢磨黛玉在思索什么?想象的背后我们就是林黛玉形象的空缺美。

(二)讥讽刻薄的神情神态,活现出林黛玉形象的尖酸美

一部文学作品的形象之美就像是一捧鲜花一样,是经得住欣赏、有生命力、能动人心魄的。林黛玉的形象便是这样,文中描写了大量林黛玉讥讽刻薄的神情神态,无不极力凸显出林黛玉形象的尖酸美。

在对于宝玉去上学的事情她却说出微带讥讽的话来:“好,这一去,可是‘蟾官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简简单单的成语“蟾官折桂”,我们就能从中揣测到林黛玉尖酸、刻薄的小样儿,同时又有对宝玉的爱恋之情。这样的以为女子跃然在纸上,仿佛就立在我们的面前一样。

三、谈林黛玉艺术形象的诗意之美

曹雪芹不仅是个伟大的小说家,而且也是个杰出的诗人。他吸取诗歌的艺术的长处,运用到了林黛玉的形象之中。仅仅是林黛玉的一首诗,就可以把她的形象特色毫无保留地显现出来。我们在书中,随手翻阅,几乎到处都是。

(一)悲音哀调的诗句,刻画出林黛玉形象的悲凉美

《红楼梦》刻画林黛玉形象的成功之处之一,在于他把林黛玉视为诗词的化身,曹雪芹让林黛玉采用诗词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感情。悲凉诗词的背后,刻画出了林黛玉形象的悲凉美。

《葬花吟》是林黛玉全部哀音的代表之一,也是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语言特色的重要作品。这首诗给人一种哀伤凄恻之感。一首《葬花吟》简直就是黛玉与她自己所处的罪恶世界彻底决裂的檄文,展露出她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及强烈的叛逆性格,同时也凸显出林黛玉形象的悲凉韵味。

(二)优美轻快的诗句,描绘出林黛玉形象的色彩美

林黛玉的诗句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视出林黛玉悲凉的形象,还传递出其形象的色彩之美。

人们常说:“触景生情。”而一切“景”,却首先是以它的色彩进入人们视觉的,景的形体本身往往首先表现为色彩。因此,色彩常常为触发人的感情的最敏感的媒介。当林黛玉唯一的知己贾宝玉遭到贾政的毒打,她去探望宝玉的伤势后,回到潇湘馆,一进院门,只见满地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冷冷。”这里“竹影参差,苔痕浓淡花”写的色彩鲜艳浓烈,这样就给林黛玉的形象赋予了一定的色彩之美。

我的林黛玉篇4

我愿化作蝴蝶。

让所有人欣赏我的美丽。

映着娇阳,我高傲地穿梭在花丛中,用我的美丽俯视所有的绚丽。直到让我遇见了你,阳光不再灿烂,骄傲仿佛毫无意义。即使明知会划破双手我的世界只有你。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精魂,每一世的轮回都只是为了找寻自己前世那份感激的归宿。

我愿化作蝴蝶。

为爱绽放我所有的美丽。

我的爱不会搁浅,因为我有无上的美丽。遇见你,世界彻底变异,才明白,美丽的我,冷傲的我,独自的我,不是我。慢慢地追随着你飞翔,让你知道,世界的美丽中有个我。听见你说,有我在身边,永远都不离弃。

我愿化作蝴蝶。

随着你飞过天涯大地。

我在心中暗暗起誓;今生今世,只要不是死去,我都不会离开你,天涯海角,一同飞去。如果有辛酸,就抱着你哭泣:如果有泪水,就用你的手轻轻拭去:如果还有痕迹,就用你的吻慢慢地吸干净。

我宁愿就这样幸福地死去,不在经历轮回,我不要见到下辈子在别人身边的你。用我斑斓的羽翼换一世的永不离弃,我的心,决不叹气。

我愿化作蝴蝶。

在遇见你之前。

独自地幻想着幸福的甜蜜。

听着空中那凄凉哀美的旋律,心中奔流不已。如果爱情凄凉,我也愿意,只要有你在我身边,其他我什么都不要。你的笑犹如玫瑰色的锁,比过我所有的美丽,在你面前,我永远都只是一片纯洁的羽翼,要一辈子依附着你。就算有一光年的距离,即使放掉我所有的美丽,我也一定要找到你。

也许我错了。大千世界中,美丽的不只是蝴蝶而已。似火一样的凤凰,如风一般的孔雀,我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美丽,也没了信心在能跟随着你。一起风,又醒了,那么轻飘飘的走掉,我觉得我已经变成了羽毛,向往着超越自己的渺小。

我在梦里期待,相信自己存在,可现实中有太多的无奈,让我们在天空中迷失了方向,叹息与寻找,只能换来失败,眼泪落下,一瞬间明白。

蝴蝶飞不过沧海。

我的林黛玉篇5

一、林黛玉初来荣国府

“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一小段文字将林黛玉的心理描绘得很生动,首先林黛玉“上无父母教养,下无兄弟姊妹扶持”,所以在寄人篱下的情况下,只能小心翼翼,谨慎做事,不能让人挑出错处,授人以柄。贾府非常繁荣昌盛,是“翰墨诗书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在贾府,即使是最底层的仆人,也非常讲排场,因此大小主子之奢侈排场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黛玉的谨小慎微之中有极其敏感的自尊,也有满怀凄凉的自卑。自卑、自尊、谨慎等行为特点使得黛玉的心理颇为复杂,也颇为矛盾。

二、林黛玉会见王熙凤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贾府的等级非常森严,即使是仆人,也要分为三等,更何况主人也有亲疏远近。老祖宗贾母在贾府中是君临天下的地位,不用说一般的仆人,即使是主子们也是沉默不语。然而当王熙凤出场的时候,真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因此,林黛玉对此感到非常纳闷:“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因为贾母正处于晚年丧女的悲痛中,若是这个时候有人高声喧哗,那不是自讨没趣吗?因此不光是主子,就是仆人都要“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而这种情况与王熙凤的高声喧哗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王熙凤的非同寻常的行为正显示出了她琏二奶奶那极其特殊的身份,肯定是倍受尊宠的地位,同时也表现出了王熙凤泼辣的性格。

三、林黛玉拜见王夫人

林黛玉知道外祖母家与其他的家族不一样,这种不同不仅是表现在富贵的外表上,同时也表现在府中长幼有序,尊卑、贵贱有别上。林黛玉在辞别邢夫人之后,就前来拜见她的二舅舅贾政,到了正内室“荣禧堂”,发现没有人,然后到了东厢房,“老嬷嬷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从座位上也可以看出林黛玉非常谨慎,小心翼翼,在小事上也不肯草率从事。等到拜见王夫人的时候,林黛玉发现“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王夫人“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看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按常理说,林黛玉算是客人,因此即使是坐在东边上首贾政的座位也不算是逾越,可是林黛玉仍然没有坐在那里,而是坐在炕下的椅子上,我想此时的林黛玉不想落人口实,惹出一些是非来。其中“料定”二字非常细腻地表现出了林黛玉“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特征。

四、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初相会

在老祖宗那里吃过晚饭之后,林黛玉陪着贾母闲聊,这个时候,“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对于宝玉这个人,舅妈认为是个混世魔王,把他叫做祸根孽胎。林黛玉认为舅母说的应该不假,要不哪有亲生母亲这样说自己的儿子的。林黛玉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个惫懒人物,懵懂孩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通过这里的描写可以看出林黛玉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因为舅母事先对宝玉有了个评价,使林黛玉认为宝玉这个人不是什么正经的人,对他也不抱好奇之心,所以当要与宝玉见面的时候,林黛玉还是有一丝好奇之心,她认为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宝玉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但是转念一想,宝玉既然冥古不化、赖脸涎皮,那么也没有必要见面,省得招致一身闲气。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中,宝玉一出场,林黛玉非常吃惊,心想:“好奇怪啊,好像在哪里见过,为什么这么眼熟?”看来舅母有点信口雌黄,所说的话并不能当真。林黛玉没有想到宝玉竟然是这样的玉树临风。“见过一般,眼熟如此。”可以看出宝玉和黛玉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心灵感应,这就是所谓的感情上的默契。虽然林黛玉对贾宝玉很惊奇,但是因为初来贾府,她的一言一行都非常谨慎,所以黛玉也就在心里想一下,并没有说出来,否则太唐突了。

我的林黛玉篇6

【关键字】反叛,才华横溢,木石前盟

林黛玉,因为是受恩于神瑛侍者的绛珠草,所以才有了“木石前盟”;因为是寄居在贾府的孤儿,所以失去了嫁入豪门的资本,所以纵然她用一生的眼泪去还了宝玉的灌溉之恩,却没能与宝玉终成神仙美眷。然而这一切没有阻碍她成为一个才情美人,却相反让她在反叛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在生活中,在爱情里,黛玉看不见未来,于是她有眼泪洗刷封建社会留给她的污秽。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林黛玉偏偏是个才华横溢的少女。

在贾妃省亲的时候,她不过是“胡乱应了”,却在众姐妹中名列前茅;在香菱为学诗而求师时,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而黛玉却能“诲人不倦”;尤其在对待宝玉的行为的态度上,我们更能看出林黛玉与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背道而驰的思想性格特征。

林黛玉的诗才是人所共知的,贾妃省亲命众兄弟姐妹做诗,因限于“一匾一咏”,所以林黛玉“只胡乱作了一首五言应景罢了”。贾妃的评价是“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姐妹可同列者”。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当探春的丫头侍书为大家备下笔纸,各人“便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而这个时候的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和丫鬟嘲笑”,在众人催她时,她便“提笔一挥而就”。而且众人看完的评价又是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而从第三十八回的标题“林潇湘魁夺诗”我们便可知道,在这一轮的诗才较量中,纤弱的林黛玉又一次技压群芳。

丰厚的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特别是优秀的古典诗歌,把本就秀外慧中的林黛玉塑造得更加风神灵秀。然而这种积淀着文化底蕴的美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但被封建统治者绝不能接受的,是林黛玉的叛逆思想。

“金玉良缘”冲击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宝钗的介入,让宝黛平稳发展的感情掀起了波澜。

论风姿,一个公认有病态美,袅娜风流,一个公认有健康美,妩媚鲜艳;论才学,一个魁夺“诗”,一个讽和“螃蟹咏”;论门第,一个是侯门之后,一个是皇商之家,与贾府都是门当户对;论亲缘,都是宝玉的表姐妹,结成姻缘都是“亲上加亲”,所以二人都有资格成为贾宝玉的婚姻对象,然而贾宝玉却钟情于黛玉,原因就在于黛玉有与他同一立场的反叛精神和叛逆思想。

林黛玉从没有像薛宝钗一样,喋喋不休于规劝贾宝玉委身于“经济之道”,相反,她对贾宝玉的行为举止持一种纵容甚至支持的态度。林黛玉寄人篱下,又是个女子,这使她比宝玉更容易察觉到世态炎凉,也比宝玉受到封建压迫多一层,这也就决定了她比宝玉具有更强烈的反封建要求,同时也决定了她在叛逆道路上往往较宝玉先走一步。

黛玉从不规劝宝玉“立身扬名”,也不以“仕途经济相劝”,并且对宝玉偷读《西厢记》等书给予“果然有趣”的言语支持。从她给予宝玉这种语言上的支持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所追求的是一种平等自由的恋爱婚姻制度,同时,也是贾政为宝玉安排的人生道路的一种无声的反抗。

宝玉为黛玉的不顾一切的倾心,原因就在于他们叛逆思想上的同盟,而且往往林黛玉的叛逆意识还要强于宝玉,对于宝玉与丫头们厮闹,毫无主仆界限,黛玉也是持一种听之任之的纵容态度。她从来不会阻止宝玉“调粉弄脂”,袭人与宝玉的暧昧关系,在大观园里可谓是公开的秘密,大家都心领神会而不在口上相传,而林黛玉却当面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在人生道路的纵容和支持,让宝玉找到了叛逆思想上的同盟。在封建思想禁锢的贾府里,林黛玉的叛逆招来的,只有贾母等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卫道士的日渐冷落,这样的叛逆根本无法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我的林黛玉篇7

【关键词】林黛玉;“可怜人”;前卫性时代悲剧

《红楼梦》是我国清朝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宏篇巨著,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着悲剧性特征,其中林黛玉是一个代表:曹雪芹将其塑造成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让人怜爱的少女形象。

1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悲剧色彩非常浓重

凄凉的身世造成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的独特个性。她出身在一个走向衰弱的封建官宦家庭,却由于母亲去世的早,没能受到封建礼教、妇德等方面的熏陶和训练。她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教育,却因身体赢弱,功课上得不到严格的要求。至于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等社会知识对她的影响显然非常有限了。这也是她保持着纯真的个性的原因。但是这样的个性使她在寄居的声势显赫却又充满着仇恨、倾轧、争夺、势利的荣国府中“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林黛玉不得不小心提防自己的行为是否和别人合拍以及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了,这是黛玉“自尊、自爱”的表现。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寄人篱下的生活是那样的的无奈和凄凉,更能让读者感到黛玉的可怜、可敬。

林黛玉纤弱多病让人怜爱。故事中对于她的病有多处描述。如其母亡故时黛玉旧症复发;如宝黛初次见面,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而林听到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时更是怨急攻心,在极度的悲哀中迷了心智,于是有了与宝玉相对傻笑的一段等等,让人们对她的纤纤弱质有清晰的印象。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并未花费太多笔墨描写林黛玉的外在美,却给人留下了非常精致的美丽形象。小说写林黛玉的出世,用“仙草化身”让读者体会她的超凡脱俗,想像她的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自然即是美,草木俱有天然韵致,不用说,一株得到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是何等的美丽!在安排林黛玉出场时,曹雪芹没有直接正面来描绘她的秀美,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借助于凤姐夸赞和宝玉的感受来表现林黛玉的绝代美丽。凤姐心直口快,一见黛玉就惊叹到:“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贾宝玉的眼里,林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可以说这既是宝玉的视觉眼光和心理活动传达出来的,又是作者想要表现的美丽。“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贾宝玉的美学意识来看,这是他的美人标准,也就是说这是曹雪芹心中的美学意识。

作品在交代林黛玉初到贾府时,通过众人的关心来表现她的病态,老太太等人见她体弱,便询问她“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时张口就问“近来吃些什么药……”等等,我们不难想像,林黛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病态。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等赞语更是让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批判她的病态美,反而借助她的病态来暗示其不幸命运的内在原因。

2林黛玉的才女形象

林黛玉的外在美不是要描绘的重点,作者更注重对她的丰富而优美的、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的描绘,更注重的是对她的艺术才华的展示。例如,第一次结诗社时她们以“咏白海棠”为题,以“门、盆、魂、痕、昏”为韵,限一柱香的时间赋出,作不出者则受处罚。别人苦思冥想,林黛玉却静观秋色,独抚梧桐,中间又和丫环戏笑,等到众人纷纷交卷之时提笔一挥而就:“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表现出林黛玉敏捷的才思、丰富的才情,让人叹为观止!在众多的才女之中,曹翁对于林黛玉的艺术天才是用墨最多的,就作品来看,有《秋窗风雨夕》、《唐多令》、《葬花吟》、《五美吟》、《桃花女儿行》、《题帕三绝》等,每一首都声情并茂,令人拍案,林黛玉简直就是一个集天下诗才于一身的天才!黛玉的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既有她对生活的感受,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又隐含了她生活中的境况。黛玉的《葬花吟》则可说是她自己身世的真实写照,也可以说是“一诗成谶”。在这首诗中她对自己的处境及心境作了最恰当的描述:“一年三百六十同,风刀霜剑严相逼!”道出了她对世态炎凉有深切的感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风飞到天尽头”则写尽了她对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同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更是面对困境的无助的呐喊;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我们在林黛玉诗中可以看到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格。

林黛玉的绝美形象,也许正是应了“没有缺陷的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这样一句话,曹雪芹于是给林黛玉加上一段凄凉的身世和一副孱弱的病体,并将这绝美毁灭给人看。这也许就是悲剧的动人之处吧,被毁灭的愈美,给人的冲击就愈深刻,就愈能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

3林黛玉形象的现实意义

细细品味林黛玉的品性,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人们常常只看到林黛玉喟叹自己身世不幸的那一面,而忽略了她其实十分重视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面,忽视了她洁身自好的可贵性。特别是她对“质本洁”的执着追求,希望两胁生翼,随花飞到天边去追寻这种宝贵的洁的净土,是一种极其美好的崇高的道德追求。这种自觉而强烈的洁身思想是有些现代女性所缺少的。

在对待爱情这个问题上,林黛玉追求的是能和自己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真相知,她把感情看得无比重要。她不关心自己所钟爱的人如何走上仕途或能否走上仕途。她只懂得要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的人他自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理性的选择,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但是,宝黛之恋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与封建主义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的封建婚姻制度常规,更重要的是他们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对立;而封建家庭又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就决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恋爱存在并发展下去。尽管宝黛之恋以悲剧收场,但两人为爱情所做的努力却是那样的真切感人。我想,就是现代人也会这样认为,只有这样,爱情才能保鲜。就这一点来说,在当今这个婚姻不时面临动荡、家庭破裂常见的时代,颇有借鉴的价值。

黛玉自称是“草木之人”,她的前身是绛珠小草,好像柔弱才是她的真性情,但是林黛玉并不缺坚强。她爱哭,却并不软弱。她有十分执着的一面,也就是人的两面性。她的刚强表现在对纯真爱情和“净土”的不懈的追求。林黛玉是贾府所有少女中最杰出的代表,具有文人宁折不弯的气质和刚强的性格。

在林黛玉的身上,我们看到她的性格造成了自身的悲剧,她总是把宝玉看成是自己的一切,她的生活与命运就进入了怪圈。她本来身体就不好,又担心而多疑,结果导致病上加病,在贾府中,一个病女子能有多大的前途呢?这样,她越是在意宝玉,越是离自己本来想得到的越远。我们把这个问题扩展开去,把它放大,放大到整个女性群体当中,那么就可以看作出作者的意图来了。曹雪芹对女性、尤其是少女过于依赖男性进行了批评。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屈从于道德观念,像林黛玉这样的少女在婚姻上没有别的可供选择,她们只有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只能把一生的一切都寄托于男人。所以说林黛玉的悲剧既是个别,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代表性。而现代文明社会就不会是这样了,男女平等,女性具有和男性一样参与一切活动的权利,如果哪个女性再把自己看作仅仅是男人的一部分的话,把丈夫、男朋友看成是自己的一切的一切,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与人格意识,彻底丧失了自我,那可就真是太可悲了。就这一点对当今女性而言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4林黛玉形象的美学内涵

林黛玉形象本身具有的悲剧美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林黛玉是名门淑女悲剧命运的代言人,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所熏陶出来的艺术典型。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作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她代表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类别,一种类型。就好像是莎翁笔下的朱丽叶,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她们身后各自都带着本民族文化的影子,凝聚着该民族文化的精华。林黛玉形象实在是体现了极其崇高的美学境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美学准则就是让人物的外在神态和内在素质高度一致。我们看到林黛玉的容貌与才情超越群芳,言行举止出类拔萃。在封建观念中,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作者没有按照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规范她的言行,而是冲破界限,另辟奚径,塑造了一个诗词书法无所不精,五音杂曲无所不能的才女形象。她的才华并非是饱学之士的刻意经营,而是在扶梧桐、看秋色或是在与丫环、小姐们的谈笑中感悟而得的,就显出她的绝顶聪颖。她的才情如此,而内心坚贞刚强反映在性格上就是孤高自许、孤标傲世般的不同于流俗了。这既拜天性所赐,更是后天的教养所得,是其在深刻的文化熏陶之下的必然的结果。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自是不同于一般的贵族小姐。可由于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不得不寄居贾府。浮萍一般的身世和封建礼教对于她的爱情等方面的压制,形成了她的孤寂、易感伤逝和多愁善感的个性。她对理想有着美好的憧憬,对同是封建礼法的叛逆者贾宝玉有着深深的爱恋,她渴望能有独立自主的爱情。但是,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家庭之中,这样的美好理想注定是要遭到了压制和摧残,她的悲剧在于没有正视现实,或是不能正视现实,最终落得“落花人亡两不知”的悲惨结局。

作者很重视以环境来衬托她人物的性格。在设计林的生活场景的时候,潇湘馆是个精致的典型环境。潇湘馆最有特色的要数翠竹。竹也,劲节虚心。象征了林黛玉的风神灵秀的气度和坚贞不屈的内在素质,又隐喻了林黛玉的伤怀多泪。探春送给黛玉的雅号是“潇湘妃子”。“湘妃竹”又名“泪竹”,传说因舜的两个妃子落泪成斑而得名。而小说中写到林的前生是绛珠草,“此绛珠草始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脱了草木之胎,幻化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所以今世的黛玉就注定要以眼泪来还债了。曹雪芹用心苦也,他通过“绛珠草”与“湘妃竹”两个神话传说,以不同方式完成了对林黛玉形象、性格的塑造。这两个神话都是借助痴情与眼泪来暗示无法团聚的结局。用竹来隐喻黛玉的内在气质,这是出于作者对黛玉的偏爱,也是赋予了她坚贞不屈的内在品格。使她既具有“绛珠草”的纤弱特性又充满着“竹”的文化品格。

翠竹在小说中还有更深刻的寓意。也有人说作者无意表现反封建的主题,但实际是作品本身具有了很强的反封建意识。翠竹象征着黛玉的反封建精神和高尚的节操。她不苟同于流俗,敢于对抗流俗。尽管她的一生是个悲剧,但她的思想、她的叛逆性格和反封建的意志是坚强的,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鄙视富贵功名,不愿与恶俗的世态同流合污。她的种种观点与当时的封建正统教条是根本对立的。这种抵制封建教条相对立的傲态和反抗性正可与“标劲节于严风”的翠竹相比。

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属于贵族阶层,但有叛逆个性,是代表着进、步倾向的正面人物。她追求自主的爱情,但所作所为严重背离了封建家族的政治利益,与封建宗法制度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她在试图挣脱封建礼教藩篱的斗争中,不能抵挡封建正统势力的打击,感情上遭受挫折,最终爱情与生命都付与虚无。这种与封建观念格格不入的独特个性换做作品中的其他任何一人,恐怕都是不合适的。在这个基础上,曹雪芹采用“愁”、“泪”、“病”、“瘦”的神态特征来为塑造林黛玉形象服务,使之具有崇高的悲剧意义和美学价值,使她的个性具有前卫性,具有号召力,具有启蒙性质的社会意义。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人们对正面人物遭遇苦难和不幸都是深表同情的,而悲剧美给人的美感也是崇高的。正面人物有高尚的情操和坚贞的品格,所以悲剧美就是人格美,曹雪芹在描绘林黛玉形象的清瘦面影时,便是结合人格美的内在素质进行刻画的。这种审美认识也是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中借鉴得来的,具有民族的继承性和历史的深度。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2]刘梦溪.《情问红楼: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7年

[3]陆树嵛.《谈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中国文学网(于百度快照)

我的林黛玉篇8

《红楼梦》无疑是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恒星之一,读完她,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快来谈谈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楼梦读后感高一,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高一1我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还是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在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很感谢续者高鹗,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让她别了宝玉,我觉得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不过不是有句话说:赛翁失马,焉之非福吗?对于黛玉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的悲剧结局,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地沉睡时,看着宝石仍在凡是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是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也是不赞成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地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颚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地指天愤恨,气极至亡。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到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甚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地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的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问题。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二离开贾府的,否者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斗争,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黛玉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如既往地爱着宝玉吗?

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像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高一2我用目光碾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这本红楼。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切的故事,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它凄美得让人难以相信,是假的,它却真实得可怕。不过转念一想,又何必计较呢,若是看透了一切,这本书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宁愿在迷失中品读这本书。

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

踏破时间,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也过不去。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眸子却总是含满了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却也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互相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

美黛终损,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泪洒了一遍又一遍,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差距之大,却能异曲同工地显示出两人之间的爱意。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红尘,即使中了举人也无心再管,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后人只知道,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一切,都结束了。

贾母是非常疼爱宝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她有她的观念,宝玉有宝玉的想法,碰撞之后,只得一切按照贾母的意思去办。

再去看王熙凤,她果敢,泼辣,心肠却也阴毒。她收受银两,逼死年轻情侣,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着实不少。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王熙凤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女强人,她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地有条不紊,几乎没有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角色,而且最后王熙凤身患重病,还要处理贾府事务,最后被所有亲人背弃,死得也确实可怜。

贾府的丫鬟们也是构成红楼的重要元素,虽说是丫鬟,却也都是气质出众,富有才情的雅女子。袭人,鸳鸯,晴雯,妙玉,哪一个,不是令人倾倒的女子。

结束了这本红楼,内心却依然波澜起伏,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在最后的结尾诗中结束了......

红楼梦读后感高一3中国有四大名着《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则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贾府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迎娶新妇之时,无人关注,凄冷的潇湘馆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含恨而终,结束了她短暂而悲苦的生命。黛玉如花,但尚未绽放就被狂风吹断。她与宝玉的爱情,是黛玉之幸,也是黛玉之大不幸。虽然宝玉给了黛玉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却也带给她无尽的烦恼忧思。还泪之说,并非空谈,最后他更让黛玉痛彻心扉,寒心绝望,生无可恋,抑郁惨死。黛玉的悲剧,在于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摧残,对女孩的苛刻,是封建婚姻葬送了黛玉的爱情,世俗礼教剥夺了黛玉年轻的生命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高一4毛新华今天妈妈介绍了一本书给我。它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线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我认为《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非常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倒是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却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人是青梅竹马,十分要好。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噜噜地滚了一地。不过,这些应该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后感高一5纵观明清文学的夜空,《红楼梦》无疑是最璀璨的恒星。学者对于“红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化,系统化。我喜欢《红楼梦》,不在于他揭示了多么深刻的社会道理,只是为林黛玉而叹息。

《红楼梦》对于薛宝钗的评价是“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林黛玉却有着一张伶牙俐齿,因此看似愚昧的薛宝钗却受到大家的喜爱,最终被贾母指名许配给了宝玉。而不论是“不饶人”的林黛玉,还是处出现是精明的王熙凤,其可悲的下场不说也罢。林黛玉因父母双亡,无奈被送进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的多疑,他的敏感,是一定的条件造就的,但可悲的是他最终没能和宝玉成为眷属。

林和贾是志同道合的封建叛逆者,再林黛玉的身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社会女子的不幸,向我们展示了她反抗封建和对自由爱情强烈追求的勇敢。但她的性格中有着贵族小姐的矜持与脆弱,给人以体弱多病的形象。在薛宝钗处处行事小心时,林黛玉又显得何等“大咧”,而这份“大咧”正是贾宝玉钟情于黛玉的根本原因。人们都说黛玉小心眼,可她全身心珍爱上辈子就决定谨慎方将眼泪还尽的宝玉,她怎能不处处上心,处处在意?痴情而率真的黛玉是不懂圆通的,不会宝钗的世故,不知带要先搞好关系,她只是一心一意得爱,爱得不管不顾。在她爱的世界只有两个人,可现实世界不是,可怜的黛玉最终没能了了心事。既便如此,哭了一生的黛玉是的到了爱情的,虽然着爱让她送了性命。在污浊之地,倾轧的贾府,林黛玉的全无心计,贾宝玉的众人瞩目,都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其实也罢,至少在宝玉心中,世上没有那个女子能比得上林妹妹。我相信,一黛玉的性情,别人看不看好都是无所谓的,只要宝玉把她放在心中就足够。林黛玉香消玉殒,可是却以完美尘封在了宝玉心中。

有人拿林黛玉和玛格丽特作比较,“她们都有自己的美丽与骄傲,却都在世俗的冷漠中悲惨地凋谢。资本之一门第观念笼罩在玛格丽特头上的阴影与封建时代礼教给林黛玉的束缚,是同样的。林黛玉出身名门,看似比玛格丽特的人生幸运,可是想想,就算林黛玉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又怎样?在封建社会下,女人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女人彻彻底底是历史的玩弄物。没有自由,没有发言权,就是嫁给自己一无所知的人,也要服从命运的安排。而玛格丽特,她可以纵情于声色酒乐之中,发泄心中对社会的不满。她得到了阿尔芒丝无私的真爱,就算为了她抛弃家族,与父亲反目成仇也毫不在乎。她最终自己决定放弃,来守护阿尔芒丝的名誉,不惜背负情人深重的误解。我想,即使她付出了这样的代价,心里也是快乐的,因为世界最纯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有的误会都烟消云散,她躺在爱人的怀中,满足地离去,足矣;而林黛玉至死也不能明白为什么宝玉取的是别人。相对玛格丽特,林黛玉的不幸更让人同情。很多时候她是无法选择,叛逆也不能改变世俗,不能扭转命运。

我的林黛玉篇9

【关键词】林黛玉;“可怜人”;前卫性时代悲剧

《红楼梦》是我国清朝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宏篇巨著,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着悲剧性特征,其中林黛玉是一个代表:曹雪芹将其塑造成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让人怜爱的少女形象。

1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悲剧色彩非常浓重

凄凉的身世造成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的独特个性。她出身在一个走向衰弱的封建官宦家庭,却由于母亲去世的早,没能受到封建礼教、妇德等方面的熏陶和训练。她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教育,却因身体赢弱,功课上得不到严格的要求。至于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等社会知识对她的影响显然非常有限了。这也是她保持着纯真的个性的原因。但是这样的个性使她在寄居的声势显赫却又充满着仇恨、倾轧、争夺、势利的荣国府中“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林黛玉不得不小心提防自己的行为是否和别人合拍以及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了,这是黛玉“自尊、自爱”的表现。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寄人篱下的生活是那样的的无奈和凄凉,更能让读者感到黛玉的可怜、可敬。www.133229.com

林黛玉纤弱多病让人怜爱。故事中对于她的病有多处描述。如其母亡故时黛玉旧症复发;如宝黛初次见面,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而林听到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时更是怨急攻心,在极度的悲哀中迷了心智,于是有了与宝玉相对傻笑的一段等等,让人们对她的纤纤弱质有清晰的印象。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并未花费太多笔墨描写林黛玉的外在美,却给人留下了非常精致的美丽形象。小说写林黛玉的出世,用“仙草化身”让读者体会她的超凡脱俗,想像她的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自然即是美,草木俱有天然韵致,不用说,一株得到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是何等的美丽!在安排林黛玉出场时,曹雪芹没有直接正面来描绘她的秀美,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借助于凤姐夸赞和宝玉的感受来表现林黛玉的绝代美丽。凤姐心直口快,一见黛玉就惊叹到:“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贾宝玉的眼里,林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可以说这既是宝玉的视觉眼光和心理活动传达出来的,又是作者想要表现的美丽。“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贾宝玉的美学意识来看,这是他的美人标准,也就是说这是曹雪芹心中的美学意识。

作品在交代林黛玉初到贾府时,通过众人的关心来表现她的病态,老太太等人见她体弱,便询问她“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时张口就问“近来吃些什么药……”等等,我们不难想像,林黛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病态。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等赞语更是让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批判她的病态美,反而借助她的病态来暗示其不幸命运的内在原因。

2林黛玉的才女形象

林黛玉的外在美不是要描绘的重点,作者更注重对她的丰富而优美的、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的描绘,更注重的是对她的艺术才华的展示。例如,第一次结诗社时她们以“咏白海棠”为题,以“门、盆、魂、痕、昏”为韵,限一柱香的时间赋出,作不出者则受处罚。别人苦思冥想,林黛玉却静观秋色,独抚梧桐,中间又和丫环戏笑,等到众人纷纷交卷之时提笔一挥而就:“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表现出林黛玉敏捷的才思、丰富的才情,让人叹为观止!在众多的才女之中,曹翁对于林黛玉的艺术天才是用墨最多的,就作品来看,有《秋窗风雨夕》、《唐多令》、《葬花吟》、《五美吟》、《桃花女儿行》、《题帕三绝》等,每一首都声情并茂,令人拍案,林黛玉简直就是一个集天下诗才于一身的天才!黛玉的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既有她对生活的感受,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又隐含了她生活中的境况。黛玉的《葬花吟》则可说是她自己身世的真实写照,也可以说是“一诗成谶”。在这首诗中她对自己的处境及心境作了最恰当的描述:“一年三百六十同,风刀霜剑严相逼!”道出了她对世态炎凉有深切的感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风飞到天尽头”则写尽了她对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同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更是面对困境的无助的呐喊;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我们在林黛玉诗中可以看到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格。

林黛玉的绝美形象,也许正是应了“没有缺陷的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这样一句话,曹雪芹于是给林黛玉加上一段凄凉的身世和一副孱弱的病体,并将这绝美毁灭给人看。这也许就是悲剧的动人之处吧,被毁灭的愈美,给人的冲击就愈深刻,就愈能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

3林黛玉形象的现实意义

细细品味林黛玉的品性,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人们常常只看到林黛玉喟叹自己身世不幸的那一面,而忽略了她其实十分重视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面,忽视了她洁身自好的可贵性。特别是她对“质本洁”的执着追求,希望两胁生翼,随花飞到天边去追寻这种宝贵的洁的净土,是一种极其美好的崇高的道德追求。这种自觉而强烈的洁身思想是有些现代女性所缺少的。

在对待爱情这个问题上,林黛玉追求的是能和自己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真相知,她把感情看得无比重要。她不关心自己所钟爱的人如何走上仕途或能否走上仕途。她只懂得要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的人他自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理性的选择,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但是,宝黛之恋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与封建主义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的封建婚姻制度常规,更重要的是他们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对立;而封建家庭又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就决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恋爱存在并发展下去。尽管宝黛之恋以悲剧收场,但两人为爱情所做的努力却是那样的真切感人。我想,就是现代人也会这样认为,只有这样,爱情才能保鲜。就这一点来说,在当今这个婚姻不时面临动荡、家庭破裂常见的时代,颇有借鉴的价值。

黛玉自称是“草木之人”,她的前身是绛珠小草,好像柔弱才是她的真性情,但是林黛玉并不缺坚强。她爱哭,却并不软弱。她有十分执着的一面,也就是人的两面性。她的刚强表现在对纯真爱情和“净土”的不懈的追求。林黛玉是贾府所有少女中最杰出的代表,具有文人宁折不弯的气质和刚强的性格。

在林黛玉的身上,我们看到她的性格造成了自身的悲剧,她总是把宝玉看成是自己的一切,她的生活与命运就进入了怪圈。她本来身体就不好,又担心而多疑,结果导致病上加病,在贾府中,一个病女子能有多大的前途呢?这样,她越是在意宝玉,越是离自己本来想得到的越远。我们把这个问题扩展开去,把它放大,放大到整个女性群体当中,那么就可以看作出作者的意图来了。曹雪芹对女性、尤其是少女过于依赖男性进行了批评。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屈从于道德观念,像林黛玉这样的少女在婚姻上没有别的可供选择,她们只有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只能把一生的一切都寄托于男人。所以说林黛玉的悲剧既是个别,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代表性。而现代文明社会就不会是这样了,男女平等,女性具有和男性一样参与一切活动的权利,如果哪个女性再把自己看作仅仅是男人的一部分的话,把丈夫、男朋友看成是自己的一切的一切,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与人格意识,彻底丧失了自我,那可就真是太可悲了。就这一点对当今女性而言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4林黛玉形象的美学内涵

林黛玉形象本身具有的悲剧美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林黛玉是名门淑女悲剧命运的代言人,是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美学准则就是让人物的外在神态和内在素质高度一致。我们看到林黛玉的容貌与才情超越群芳,言行举止出类拔萃。在封建观念中,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作者没有按照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规范她的言行,而是冲破界限,另辟奚径,塑造了一个诗词书法无所不精,五音杂曲无所不能的才女形象。她的才华并非是饱学之士的刻意经营,而是在扶梧桐、看秋色或是在与丫环、小姐们的谈笑中感悟而得的,就显出她的绝顶聪颖。她的才情如此,而内心坚贞刚强反映在性格上就是孤高自许、孤标傲世般的不同于流俗了。这既拜天性所赐,更是后天的教养所得,是其在深刻的文化熏陶之下的必然的结果。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自是不同于一般的贵族小姐。可由于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不得不寄居贾府。浮萍一般的身世和封建礼教对于她的爱情等方面的压制,形成了她的孤寂、易感伤逝和多愁善感的个性。她对理想有着美好的憧憬,对同是封建礼法的叛逆者贾宝玉有着深深的爱恋,她渴望能有独立自主的爱情。但是,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家庭之中,这样的美好理想注定是要遭到了压制和摧残,她的悲剧在于没有正视现实,或是不能正视现实,最终落得“落花人亡两不知”的悲惨结局。

作者很重视以环境来衬托她人物的性格。在设计林的生活场景的时候,潇湘馆是个精致的典型环境。潇湘馆最有特色的要数翠竹。竹也,劲节虚心。象征了林黛玉的风神灵秀的气度和坚贞不屈的内在素质,又隐喻了林黛玉的伤怀多泪。探春送给黛玉的雅号是“潇湘妃子”。“湘妃竹”又名“泪竹”,传说因舜的两个妃子落泪成斑而得名。而小说中写到林的前生是绛珠草,“此绛珠草始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脱了草木之胎,幻化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所以今世的黛玉就注定要以眼泪来还债了。曹雪芹用心苦也,他通过“绛珠草”与“湘妃竹”两个神话传说,以不同方式完成了对林黛玉形象、性格的塑造。这两个神话都是借助痴情与眼泪来暗示无法团聚的结局。用竹来隐喻黛玉的内在气质,这是出于作者对黛玉的偏爱,也是赋予了她坚贞不屈的内在品格。使她既具有“绛珠草”的纤弱特性又充满着“竹”的文化品格。

翠竹在小说中还有更深刻的寓意。也有人说作者无意表现反封建的主题,但实际是作品本身具有了很强的反封建意识。翠竹象征着黛玉的反封建精神和高尚的节操。她不苟同于流俗,敢于对抗流俗。尽管她的一生是个悲剧,但她的思想、她的叛逆性格和反封建的意志是坚强的,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鄙视富贵功名,不愿与恶俗的世态同流合污。她的种种观点与当时的封建正统教条是根本对立的。这种抵制封建教条相对立的傲态和反抗性正可与“标劲节于严风”的翠竹相比。

我的林黛玉篇10

关键词:自主探究;分组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教学中大胆取舍教学内容,改变“惯性”教法。教学活动重点放在了“教师提供实例,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技巧”和“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展示”这两个环节,从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言行中深入分析林黛玉的性格,学习她得体言行所折射出的礼貌和礼仪,不但提高了研读小说文本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对即将走进职场的学生具有指导作用,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名著的魅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搜集、理解关键句子,分析林黛玉形象。

能力目标:运用介绍和说明的方式进行表达,提高研读小说文本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关注林黛玉的言行举止,养成文明守礼、谦虚谨慎等日常行为习惯和职场礼仪行为。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5分钟)

在上课之前,我做一个调查:你喜欢看《红楼梦》的同学请举手。为什么很多同学读《红楼梦》读不下去?而读其他三部名著,就行,原因何在?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红楼梦的语言是文人语言,是雅语言,而其他三大名著的语言则是大众语言,是俗语言。但我们读红楼,却仿佛走进了茶苑,里面弥漫着茶香,我们的鼻子闻不出,里面悠扬着古筝,我们的耳朵听不懂,雅致的小小的茶壶里泡着半杯香茶,不够一口喝,我们望着不知所措。走进校园里,大家可以看到12级的学生已经开始走进社会,开始实习,明年大家也像这些学姐学哥一样踏进职场,你内心是否忐忑不安,不知该怎样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领导、新的同事。经典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看看林黛玉刚到贾府,是怎样在新的环境下――贾府为人处事的,这将对大家有借鉴意义,因此,我们这次课的主题:从林黛玉看职场新人。

二、教师示范,提供方法(10分钟)

教师提供实例,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技巧,分析林黛玉的性格以及给职场新人的启示。

林黛玉是什么样的女孩子,她又如何赢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欢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在文中找出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切言行指南(心理描写):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学生齐读)

这里显示出林黛玉什么性格呢?

林黛玉的性格:谨慎、自尊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林黛玉刚到贾府是如何说、如何做的?

搜集关键句: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的时候,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所以到了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播放视频)

找出不同回答背后的涵义: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

显示林黛玉性格:谨小慎微

职场新人的启示:谨慎言行“祸从口出”的俗语很有道理,中专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时要像林黛玉一样谨慎言行。少说多做,时刻与领导的思路保持一致。对同事之间的相处也需谨慎行事,既不能孤芳自赏,又不能表现过度。

三、自主探究,分组展示(25分钟)

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以我提供阅读小说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林黛玉的性格,探讨她的言行是否得体,给我们职场新人有哪些启示?

1、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表现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具体事件,归纳林黛玉的性格,探讨她的言行是否得体,给我们职场新人有哪些启示?(5分钟)

2、小组展示(10分钟)

(1)根据评价标准,组内互评,每组推选出一名优胜者作为发言人。

(2)各组依次展示

3、评价(10分钟)师生点评、宣布结果

(1)第一、二组:讲评:

第一步,搜集关键句:

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播放视频)

第二步,句子背后的涵义:

拒绝长辈非常委婉,说话很得体,也体现出她很谨慎。――切合题意

第三步,描述人物性格:知书达礼

第四步,职场新人的启示:以礼待人。即使是拒绝别人,也要委婉得体,要能得到别人理解。没有人希望培养提拔一个不懂礼貌的职员。

现场打分:第一组:成绩第二组:成绩

(2)第三、四组:讲评:

第一步,搜集关键句:

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坐了,黛玉十分退让。贾母说黛玉是客,原应如此坐才告了坐,坐了。寂然饭毕,各有丫鬟捧上茶,虽不合家中之式,但有一一改过来,接了茶。早见人又碰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洗手毕,这才是吃的茶。(播放视频)

第二步,句子背后的涵义:

让座――懂礼仪

吃饭喝茶――按照贾府规矩办,不懂就学

第三步:性格:懂礼、细心、聪明好学

第四步:职场新人的启示:按规矩做事情。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尽量摸清企业文化,像林黛玉一样按照贾府的规矩来做事。

现场打分:第三组:成绩第四组:成绩

四、感悟体会,课堂小结(2分钟)

1、学会了什么?(阅读小说的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搜集关键句分析句子背后的涵义描述人物的性格)

2、明白了什么?(作为职场新人,我们要谨慎言行、以礼待人、按照规矩办事,我们就会更快适应社会,适应职场)

3、提高了什么?(通过学习,提高搜集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感受了什么?(名著像茶一样有回味无穷的魅力,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2分钟)

假如你是滴酒不沾的人,有一天,你的上司让你陪同他招待重要客户,请问你该怎样对你上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