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养殖模式十篇生态养殖模式十篇

生态养殖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4:22

生态养殖模式篇1

2、土鸡苗具有耐粗饲、就巢性强和抗病力强等特性,肉质鲜美。土鸡蛋在城乡市场上非常畅销,且蛋价也高于普通鸡蛋。鸡肉、蛋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市场需求前景广阔。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户来说,土鸡养殖成本又比较低廉,是非常适合农户和养殖场养殖的品种,来简单谈一下,土鸡养殖的一些简单技术。

3、圈舍根据养殖需要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育雏圈舍、公鸡圈舍、母鸡圈舍、日粮加工(粗粮破碎加工等)及存放区域。当你懂鸡的习性和生长特点的时候,你会意识到公母鸡在脱温后必须分群管理,各自需要的日粮标准、光照条件和生理特点等区别很大,所以需要分群分区(放牧)管理。必须了解当地养殖相关的政策,根据水、电、路条件和地形条件综合考虑,还要根据鸡群习性和日常管理的需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

4、规划过程要考虑分群匹配的数量和分区涉及的密度,根据鸡群的生长阶段在合理的群体数量和分区密度条件下,才能让鸡粪在林区得到很好的降解吸收,实现互利友好的生态循环。超过土壤和树木根系的承载,那这样的种养结合必然不会是真正科学的生态模式。其实,只要你学会品种知识、搞懂养殖管理、学会行情的分析,每年单单从土鸡养殖方面带给你的收益都很可观的,更何况还有园林或果园收益。

生态养殖模式篇2

(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秦皇岛066200)

基金项目:河北省公益类科技支撑项目编号:12257646D;13256705D;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队资助。

作者简介:郭金龙(1964-),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

通讯作者:肖国华(1963-),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名优水产苗种繁育及健康增养殖技术研究。ywxgh@163.com

青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isdeHaan),又名河虾、草虾,学名日本沼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长臂虾科,是日本和中国特有的淡水虾类。在我国,青虾广泛分布在南北各地的江河、湖泊中,其中以河北省白洋淀、江苏太湖和山东微山湖出产的青虾最为有名。青虾适应性强、杂食性、经济价值高,可精养,还可套养,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一个养殖品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养殖环境接近野生状态,河北省天然可控适宜青虾生长的大水面较多。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水域资源,在改善水域环境同时,进行了青虾大水面养殖模式研究,力图通过养殖模式改变,在保护水域环境的同时调整河北省大水面养殖结构,促进渔民增效创收。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和时间

试验地点选在白洋淀清泉养殖有限公司所属的鲥鯸淀,面积113.3hm2。试验时间2011-2014年。

1.2环境条件

试验区域有四个出口与白洋淀其他淀区相通,水可自由流动,出口有密眼网拦截,防止鱼、虾、蟹逃逸。养殖用水水质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其中溶解氧在5mg/L以上,pH值7.0~8.5。

1.3水草栽培与恢复

养殖试验前该公司在鲥鯸淀的养殖品种以鲤鱼、草鱼、鲢鱼、鳙鱼为主,搭配养殖河蟹。由于过度养殖草鱼导致鲥鯸淀水草破坏严重几近绝迹。试验期间课题组从调整养殖结构、改善水域环境入手,逐步恢复了该淀水生植被。每年春季水温上升到10℃以上时,种植轮叶黑藻和苦草的种子;并且在春夏交替的季节从其他淀区捞取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种植到该淀的浅水区,扩大水草的覆盖率,为青虾、河蟹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以及提供优质的植物饲料。为了防止草鱼对水草的破坏,每年初春,采用底拖网全淀捕捞,捕捞出草鱼,以及合乎规格鲢鱼、鳙鱼、鲫鱼和鲤鱼进行出售。经过近三年的试验,该水域的水草覆盖率已经提高到30%左右。

1.4苗种放养

1.4.1河蟹苗种每年4月底投放,规格160~300只/kg,投放1500只/hm2。

1.4.2青虾苗种每年7月中旬投放,苗种规格1.0~1.5cm,投放75000尾/hm2。

1.4.3鲢鱼鱼种每年秋末投放,规格50~100g/尾,投放3600尾/hm2。

1.4.4鳙鱼鱼种每年秋末投放,规格50~100g/尾,投放2400尾/hm2。

1.4.5鳜鱼鱼种每年5月初投放,规格5~10cm,投放150尾/hm2。

1.4.6甲鱼苗种每年春季投放,规格5~10g/只,投放45~75只/hm2。

1.5螺蛳移植

4月中旬,收购螺蛳投放于淀中,投放量750~1500kg/hm2,以净化水质并作为青虾、河蟹的动物饵料来源。

2试验结果

2012-2014年鲥鯸淀产值产量统计情况见表1。

3讨论

3.1水草的作用

在大水面生态养殖中,水草的覆盖率对养殖青虾与河蟹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大水面养殖中,生物种群复杂,天然存在翘嘴红鲌、黄颡、乌鳢等多种肉食性鱼类,如果缺乏水草等躲避敌害的物体,将导致虾蟹的产量减少,甚至绝收;同时,大面积种植水草还能为虾蟹生长提供优质的青饲料,以及净化水质。由表1发现,自2011年着手恢复鲥鯸淀水草环境以来,淀内的虾蟹产量逐年上升,其中青虾产量提高了2倍多,河蟹将近2倍,充分说明青虾、河蟹养殖中水草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3.2防逃措施

在每年回捕的过程中,发现回捕率不是很高,产量受到限制,综合分析认为与防逃措施不到位有关。鲥鯸淀有四个出口,每天行船量很多,导致出口的拦网极易破损,且难以发现,逃鱼现象比较普遍,尤其在夏季多降雨的时候,鱼、虾、蟹随水流外逃很难控制。采用可升降的微电流网拦截的效果会更好。

生态养殖模式篇3

关键词养殖排泄物;生态化;治理模式;构建;应用

中图分类号X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3-0238-01

abstractLivestockbreedingexcrementthroughthesewagecomplianceemissions,biogasslurryfertilizerutilization,biogaspoweruse,fecalcommercialdevelopment,odorharmlesstreatmentandotherfacilitiesconstructionwereintroduced,thelivestockbreedingwastewater,biogasslurry,biogas,manureandodor″fivewastetreatment″ecologicalgovernancemodelwereconstructed.

Keywordslivestockbreedingexcrement;ecological;governancemodel;construct;application

为实现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义乌市邦乐养殖有限公司通过污水达标化排放、沼液肥料化利用、沼气电力化使用、粪便商品化开发、臭气无害化处理等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了畜禽污水、沼液、沼气、粪便和臭气“五废共治”的生态化治理模式,走上了一条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之路,该模式荣获“2015年浙江省十大创新技术与模式”称号,为促进义乌市乃至全国的农业水环境治理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1污水达标化排放

1.1源头控制

该公司现建有猪舍36幢,常年出栏生猪1.8万头。养殖场日均产猪粪约13t、猪尿及污水135t。该公司从饲养环节抓污染减排,一方面改变饲料配方,减少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及添加剂中的铜、磷等含量,降低了猪排出的粪便臭味。另一方面对猪舍进行改造,安装了自动化喂水和喷雾消毒降温等装置,减少了冲洗水。同时配套采用干清粪、雨污分流等工艺,实现源头减排。该公司还在养猪场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不但提高了养殖场管理水平,还可以有效减少饲料浪费[1-2]。

1.2污水处理

为了使养殖排泄物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清洁化循环生产,该公司按照“集约化经营、生态化养殖、达标化排放、长效化运行”的要求,走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循环经济型的发展之路,2006年建成集水池200m3、酸化池200m3、厌氧池1440m3、曝气池400m3、贮气袋188m3、人工湿地3620m2、氧化塘0.33hm2等污水处理设施,对养殖污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化处理。2014年该公司将富余沼液通过好氧曝气、药剂除磷脱氮等深化处理,并对SBR生化处理自动化系统进行了改造,在“人管”“技管”的基础上,增加了“机管”,提高污水处理自动化程度,提升污水处理的科技含量。该公司排放水经义乌市环境监测站多次检测,均稳定达到《浙江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33/593―2005)。同时达到省级标准的排放水随后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作为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活性污泥营养源再次利用,并再次深化处理,确保养殖污水100%达标排放,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双保险”。目前,该公司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达到了由浙江省环保厅、农业厅、国土厅联合发文的达标排放要求,已经通过市级环保、农业、国土三部门的联合验收。

2沼液肥料化利用

为了充分消纳养殖排泄物,该公司采用“猪―沼液―作物”“猪―沼液―藕(鱼)”等生态循环模式,租用了周边农田6.67hm2、池塘2hm2,购置沼肥运输车2辆,铺设沼液输送管道和安装田间喷灌设施,对沼液、沼渣进行资源化利用。该公司的一部分沼液、沼渣用于种植喂养生猪所需的青饲料,将青饲料加工成猪饲料或直接鲜喂;另一部分沼液流入场外的藕塘,用于种植塘藕及喂养藕塘内的鱼,实现了沼液肥料化利用。该公司将沼液、沼渣用于种植青饲料、塘藕及喂养藕塘内的鱼,不仅减少了种养所需的农药、化肥的费用,而且还提高了青饲料、塘藕及鱼的品质[3-4]。

3沼气电力化使用

该公司养殖场因自动化程度较高,不仅配有饲料加工厂,而且在每栋猪舍都安装了自动供料设备和猪舍湿帘降温设备,因此日常生产中耗电量较大。1440m3的沼气工程和188m3的贮气袋建成后,该公司配套购置并安装了1台60kw的纯沼气发电机组,平均每天发电逾300kw・h,不仅解决了部分生产用能,特别是解决了夏季用电高峰问题,而且还避免了高温季节大量沼气外排情况的发生,充分利用了沼气资源。沼气除用于发电,也给场内职工生活带来了便利,公司20余名职工全部用沼气炊事等,节省了购买液化气的开支。

4粪便商品化开发

为了有效减少畜禽粪便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实现畜禽粪便的收集和肥料化利用,2013年12月该公司从南京农业大学引进条垛式好氧微生物快速发酵工艺技术,建设1500m2猪粪预处理发酵室,将养猪场干清粪出来的鲜粪按比例与佛堂镇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内收集的废弃菌包菇渣、稻草、木屑、糖渣等农林废弃物混合搅拌,添加发酵菌种,进入封闭的4000m2有机肥阳光发酵室发酵,经过加工后制成达到国家标准的有机肥料,取得了《浙江省肥料临时生产许可证》《浙江省肥料临时生产登记证》。公司年可处理畜禽干粪1万t、农林废弃物2000t,同时又可生产约8000t优质有机肥。该公司有机肥的生产,对于保护和改善周边流域的水质,改良土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数量和品质都有促进作用。

5臭气无害化处理

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虽然采用无条垛式好氧发酵工艺,臭气已减少很多,但制肥期间仍会产生少量臭气,为不影响周边大气环境,该公司又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开发出有机肥臭气处理系统,采用化学中和吸收的处理方法对畜禽粪便堆置过程中产生的臭气进行自动化处理。在封闭的有机肥车间内安装臭气收集设施,将收集的臭气通过引风机吸入输气通道,然后依次进入到添加硫酸、烧碱的喷淋塔,臭气在塔内自下而上旋转运动,经与吸收液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畜禽粪便中的氨气、硫化氢等臭气得到净化处理。

6参考文献

[1]张凤,田名光,江旭.岳阳市畜禽养殖粪污排放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当代畜牧,2015(11):45-47.

[2]胡文胜,钟顺勇,郑润俊,等.瑞安市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315.

生态养殖模式篇4

1生态猪养殖的意义

1.1有利于促进猪肉品质的提升

传统养殖技术中,饲料当中添加了过多的铜、锌等金属元素以及抗生素药物,对猪肉品质产生严重影响,同时危害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有的养殖场受到规模化养殖模式的影响,盲目追求猪的生长速度以及瘦肉指标,从而忽略了猪肉的味道、色泽。生态猪养殖避免了这些问题,避免了猪肉中有害物质残留,提升猪肉品质。

1.2实现更好的环境效益

每年养殖场都要产生污染物,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周围的环境就会受到严重污染。而发展生态养殖技术就可以利用沼气池能源对猪粪便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为农民提供生活燃料,经过发酵处理过的沼液还可以作为浇灌植物的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不仅解决环境的污染问题,而且还促进了能源和资源充分利用。

1.3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生态猪的养殖成为了养殖市场的重要趋势,生态猪的养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向着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有利的促进了猪肉品质提升,同时也有利的促进了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我国猪肉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2生态猪养殖技术

2.1遗传改良技术

我国在当前生态猪的养殖方面引进了国外优质品种,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但在风味和口感方面不完全符合我国群众的需求;而国内的某些地区生态猪养殖在风味和口感方面很好,但瘦肉率和生长速度却较低,所以需要优质选育和杂交技术,让优质品种有效结合,从而为我国持续发展的生态猪养殖提供遗传基础。

2.2生态饲养技术

生态猪养殖过程中要考虑养殖场周围环境和气候,利用早期断奶隔离分段饲养技术,科学的隔离母猪和仔猪,根据生长阶段不同实施不同的饲养。同时,对生态猪要适当放养,在猪舍附近草地或山坡上放养,保证猪肉品质。

2.3远程监控技术

生态猪养殖过程中在猪舍安装自动监测控制器,设置生态猪养殖的相关参数,对猪舍内的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全天候监控,每隔10min将监测到的数据发送到数据库中。养殖人员通过数据库技术,对猪舍内环境进行监控,并及时调整,从而保证猪舍内环境最佳状态。同时也可将生态猪相关信息,例如品种、免疫状况、健康状况等信息相结合,如果有疫情可以快速追溯到源头,从而降低损失。

2.4沼气综合利用

生态猪养殖场所应选择地势较高,通风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沼气池应相对较低,这样有助于猪舍中污染物排放到沼气池当中。经过沼气池发酵杀灭污染物中大量细菌,生成的沼气为农户提供煮饭等能源,沼液可以做有机肥料浇灌农作物,减少化肥用量,间接增加了经济效益。

3我国生态养猪养殖的发展趋势

3.1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

这种养殖模式在生态养殖产业中应用的较多,在供料、采购和防疫等方面按统一要求和规定,由公司向农户提供原料以及品种。但此模式也有弊端,虽然保证了猪肉品质,但是没有完全实现生产的规模化,这跟真正的生态养殖有一定差距,同时养殖户福利和效益方面缺乏完善管理体制。

3.2自然放牧与种养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养殖模式利用自然资源充分,生态猪有更宽的活动场地,喂养方式方面应该用较多的自然食物,此模式能最大限度保留生态养殖原始性,同时动物粪便等污染物浇灌了周围植物,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用量,养殖环境的生态性得到保障。

3.3立体养殖模式

生态养殖模式篇5

1推进生态养殖,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在我国畜牧养殖发展过程中,部分饲养主随意排放污水,缺乏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意识,饲养习惯落后,饲养方法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水质、空气和土壤等污染,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新农村建设中,在发展畜牧生产,提高养殖业效益的同时,必须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推进生态化养殖模式。如,在养殖小区或者规模养殖场内,要健全基础设施,配建污水处理设施、沼气池和储气罐设备,利用沼气池,将畜禽粪便、污水发酵转化生成沼气,进而满足生产、生活对燃料的需求。而沼渣作为有机肥,用于果蔬和农作物成长养料,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实行‘集中建池,统一沼气’的环保养殖模式,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益实现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2实施规模养殖,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我国规模化、标准化的畜牧养殖模式与美国、加拿大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发展历程有限。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养殖模式,仍旧沿袭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散养形式。这种小农式的养殖模式,不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且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为脆弱,在养殖资金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不具备规模化养殖的优势。因此,我国养殖业发展要积极做好战略部署,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如当地政府合理、科学的选择一块适宜养殖的农业用地,将其建设成为养殖小区或者规模养殖场,并配备齐全相应的基础设施,将饲养主集中在一起,进行养殖技术、疫情防控的指导和管理。基于区域养殖业发展现状,每年应从当地财政收入中划出专项发展扶持基金,加大对养殖小区的投入等,出台规模化养殖发展的优惠政策等。

3健全一体化养殖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畜牧养殖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多位于农村偏远山区。但农村区域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信息闭塞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户不能及时获悉养殖动态,了解养殖市场产品需求信息和产品价格变动,导致盲目生产、严重跟风等现象发生。某些饲养主的文化素质水平有限,不会合理调整和控制生产规模,缺乏品牌意识,产品结构单一,造成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足,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因此,对于我国养殖业发展,在紧密结合以上养殖现状的基础上,要引入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建设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畜禽养殖的品种及其规模,成立屠宰场、畜禽加工企业,保证销售渠道的稳定,提升产品附加值,根据区域优势,创建产品形象,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英明决策,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与升华。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是体现其“新”的主要方面。但是不少农村地区为片面发展工、农、旅游业而过度使用生态资源,破坏环境。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代价,新农村建设应该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关系以及协调模式的研究是很少的。

4结语

生态养殖模式篇6

随着东平湖内投诱饵的网箱网围全部取消,根据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要,加快滨湖池塘的标准化整理改造,探索出适合东平县经济水平的水产养殖方案,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东平县发展的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都有了非常明显的突破。政府对这个系统予以关注,并定时派专业人士进行引导,在政策上积极进行扶持,使设施设备得到完善,促进了此项养殖技术更快更好的发展。

2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的模式

这种养殖模式的原理主要是在大水面池塘中按2%面积建设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利用气提式推水机产生循环水,模拟流水生态环境,采用微孔增氧技术、水位调控、水质调控等多项技术进行养殖。池塘循环水系统内采用了微孔增氧纳米管曝气技术,按照养殖品种和设计产量确定功率和安装微孔增氧设备。在设施外的养殖水面利用水草、鲢鳙鱼等水生动植物净化水质,利用微生物制剂与微孔增氧双微调控水质,从而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提高养殖产量、降低发病率、增加养殖效益。同时,发电机也是不可或缺的,用来防止突然断电而造成缺氧死亡的现象,尤其是养殖后期养殖槽内鱼类密度很高,增氧设备不可断电。东平县2016年主要进行草鱼、鲤鱼试验养殖,在3个养殖槽中养殖,7月份放苗,其中2个养殖槽养殖草鱼,7月上旬放养0.75~1kg/尾鱼种5000kg;1个养殖槽养殖鲤鱼,7月底放养0.8~1kg/尾鱼种2650kg。经试验成功后,2017年放养了鲈鱼、翘嘴红鲌、黄河鲤鱼、草鱼、罗非鱼等品种。3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特点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作为新生事物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效提高了产量和生产业绩,首先提高了饲料消化吸收率,降低了饲料系数,与此同时降低了单位产量的消耗,提高了养殖产量;其次,减少了病害,提高了养殖的成活率,从根本上保证了养殖水产品的安全性能;一、有效收集养殖鱼类排泄的废物和剩余的饲料残骸,达到了养殖水体零排放的目的,解决了水产品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二、实现了多鱼种主养,避免了单一品种养殖的风险性,同时也可以进行同一品种的多规格养殖,均匀上市,加速了资金的流转;最后,实现了室外池塘集约化养殖管理和物联网监控,推动了中国渔业现代化。

4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的效益

生态养殖模式篇7

一方面,猪的生长速度与品种有着密切关系。经过长时期的实践表明,在养殖时间、饲料以及环境相同的条件下,差异化品种的猪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存在较大不同。因此,针对猪品种的选择环节应该严格按照当地气候条件与地形条件等因素,南方地区需要选择可以适应湿热气候的品种猪;北方地区由于气候相对寒冷和干燥,需要选择生长周期较短、摄入量较少的品种猪;另一方面,一旦仔猪断奶后应该及时圈养栏中。相较于成年猪的喂养方式,仔猪喂养更为严格,需要定量、定时的投放专用饲料并且每日饲料量适当增加,直至仔猪饲养至3-5个月后更换为勤添少喂饲养方式。科学控制饲料添加的次数,大约在3-5次,再次饲养2个月后饲料添加的次数应该按照实际情况减少至3次。猪舍如果面积相对较大、数量较多,则可以选择特定区域当做猪的采食场,喂养时可以直接将食物扔到地上,引导猪自由选择进食时间和数量。

2.生态猪养殖技术

2.1发酵床养殖技术

作为相对成熟和现代化的生态猪养殖技术,其符合当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最低标准,属于无污染、零排放的生态环保性养殖技术。发酵床养殖技术可以将环境控制、养殖粪便处理、有机肥生产等环节形成有机链条,能够选择带有磨粉的植物以及农作物秸秆混合均匀的发酵物,当做主要饲料。猪在消化后排泄的粪便能够快速被分解、吸收,转化为优质有机肥。而这种有机肥能够应用到农作物的种植作业里,有效解决养猪活动的粪便排放问题,并且提供了诸多矿物质有益菌等,通常情况下每头猪的实际占地面积控制在1.6m2左右,为猪生长提供更加理想的环境。最大程度上提高猪抗病毒能力,实现饲料利用率最大化的同时降低猪患病机率,从根源上保障猪肉质量。

2.2林下养殖技术

主要是把林地和猪圈有机结合的方法,因为林下养殖所覆盖的植被可以降低污染程度、节约土地资源,通过改善养殖环境来保障猪肉质量。林下养殖技术选择需要符合自然领地,通风性较强,朝向阳面并且林地植物相对丰富。全面排查林地周围的污染源,特别是水源,防止对猪产生毒副作用。采取铁栅栏把选择的地址圈起来,林下养殖选择的品种猪不可以太大,从小猪生长适应林地的养殖环境。而如果养殖的猪已经过了成长期,则无法有效适应林地生活环境,出现疫病;如果养殖的猪相对较小,其免疫系统并不完善,对于病毒抵抗的能力过低,实际饲养阶段非常容易被细菌侵入,爆发疫病。

2.3种样结合养殖技术

根据养猪—处理粪便—种植农作物—秸秆模式或产业这种运作链,将种植业和养猪串联起来,两者互相促进。猪粪便作为农作物生产的肥料,实现养殖业的植物生长,并且农作物有效处理猪粪造成的各种污染。充分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上,使得种植业、养殖业和谐发展。将猪粪当做有机肥进行种植,降低化学农药对土壤、水源的污染,减少种植费用、预留更多收入空间。生态猪食用萝卜、白菜等饲料会成长为有机猪肉,大幅度增强猪肉质量。这一循环养殖方式合理配置和优化资源,实现了有限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养殖业生态化。

2.4猪生态养殖疾病处理方法

生态猪生长全过程,应该重视疾病的预防,对生态猪展开实时检测,如果发现疾病预兆立即给予针对性处理措施。如果出现疫情,则需要及时与防疫站工作人员获取联系,将病猪有效隔离起来,防止传染给其他未患病的生态猪并且方便对症治疗。全面消毒猪圈,控制病毒的扩散和发展,减少感染范围。加大未患病生态猪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治疗方案。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定期对养猪户展开技术指导,帮助养猪户掌握最新的生态猪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了解常见的生态猪疾病种类与基础处理措施、预防措施,从而在今后的养殖活动中高效控制传染,降低经济损失。

3.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第一,立体养殖模式。基于地理空间有限的条件上,优化养殖类型,促使生态猪养殖密度的合理增加,提高养殖效率。相关养殖户科学利用资源,比如:“鸭—猪—鱼”养殖体系主要按照生物学的食物链原理创新养殖方式,实现了各项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养殖资源的不必要损耗;第二,种养模式和自然放牧结合。自然放牧养殖模式中,生态猪活动范围并不固定,采取自由方式完成取食,使得生态猪和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形成自然界最为常见和主要的生物链模式,符合生态猪绿色、自然的生产特征;第三,基地—公司—养殖户模式。当前,基地—公司—养殖户模式广泛推广于生态猪养殖工作中,通过养殖基地完成生态猪养殖技术、养殖流程的标准规范设定。然后,通过公司推广平台引导和鼓励更多养殖户加盟,并且按照养殖基地所制定的生态猪养殖技术和流程展开具体的工作。养殖基地应该按照养殖户实际情况,给予饲料、疫苗以及种猪等方面的针对性技术支撑,适当参照生态猪养殖速度给予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个性化商业支持。

生态养殖模式篇8

【关键词】天水市生态养鸡标准化养殖

近年来,随着我国林牧业的迅速发展,一些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而且日趋严重。在养殖业生产中,农村人畜混居、畜禽混杂,畜产废弃物随意堆放,环境污染严重。国内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多方位的探索与实践,但无一例外的最终走向了生态化养殖之路。

1天水市发展生态养鸡前畜牧林方面存在问题

(1)果园土壤存在轻度污染。以陈学明等研究认为,以甘肃省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来看,天水地区7个区(县)果园土壤综合污染水平均已达到轻污染状况。

(2)生鸡养殖以庭院式传统养殖为主,卫生打扫少、污染严重、疾病频发。

(3)养殖场建设不合理,场内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三区”布局分布不合理。

(4)养殖户改良意识不强,优良品种优势得不到发挥。

(5)生鸡养殖主依靠传统饲养技术,缺乏科学养殖技术、先进的饲养管理经验,容易导致饲养成本增加,饲养效益低下。

2天水市生态养鸡发展策略

(1)推广“天然养殖园区”“标准化养殖”模式。

(2)建立标准化生产模式。

3天水市生态鸡养殖成效显著

3.1生态养鸡生产性能高于传统庭院式养鸡生产性能

以庭院养鸡作对照,分别测定生态养殖鸡场中的鸡的生产性能。分别在武山县、秦州区娘娘坝镇舒家坝的三个生态养殖鸡示范基地进行为期12周生产性能试验,试验前从各舍中分别随机抽取健康鸡各150羽,对其称重,记录初始体重,试验过程中记录耗料量,试验结束时再称量其末重、记录,计算出净增重、周增重以及料肉比(表1)。

试验鸡均由鸡场统一提供,始重没有差异,但末重、累计净增重以及周增重生态养殖模式中均显著高于庭院养鸡的平均值,累计净增重三养殖场分别提高9.1%、5.6%和3.9%。传统养殖模式与生态养殖模式料肉比差异比较显著,而三家生态养殖场料肉比差异不明显,这可能与生态养殖厂饲料可采食饲料品种多、营养丰富有关,这点也可能是生态养殖场出产鸡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关键因素。

3.2生态养殖区土壤污染指数明显降低

2012-2014年间,依托天水市土壤调查和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花牛苹果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以武山、娘娘坝三个生态养殖场土壤为测试对象,分年度采取土壤样品,土壤样品经盐酸-氢氟酸-高氯酸-硝酸消解,采用iRiSintrepidⅡXSp型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仪(iCp―aeS)测定重金属Zn、Cu、pb、Cr和Cd总量(表2、表3、表4)。Cd数值有所下降表明鸡对土地的翻刨可有效抑制果树根茎对土壤Cd的富集;在生态养殖园中零化肥施用有效降低了土壤中Cr的含量;pb含量无变化说明土壤中pb可能来源于土壤母质或空气污染;Zn、Cu数值的变化小说明其可能源于粉尘及汽车轮胎磨损所产生的大量含重金属的有害气体。

3.3实现养殖业的“三赢”

结语

近几年,天水市在生态化养殖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日益凸显,笔者就此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推广林果鸡共育模式,实现全市生鸡养殖零污染;(2)生态养殖园选址要考虑污染情况、远离道路;(3)考虑土壤底值,要充分利用土壤母质中元素对养殖的帮助;(4)在生态养殖园两侧采用复层结构(乔灌草)培育种植优良园林阔叶树作为有效滞尘带。

参考文献

[1]赵芙蓉,王占彬,李保明,王朝元,梁臣.畜果结合生态养殖模式的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06,04:81-85.

生态养殖模式篇9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后,人们也对食物有了更多的担忧,绿色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生态猪养殖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生态猪养殖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健康的养殖技术,在保证肉食品安全的同时又降低了猪的死亡率。使人们的肉食安全得到保障,也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生态猪养殖技术

1.1生态猪养殖技术的优点

非生态猪养殖以圈养为主,很难对养猪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合理处理,造成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利用生态猪养殖技术,可在养猪场周围挖出沼气池,使猪粪发酵,农民可利用发酵后的沼气池作燃料。同时,发酵后的沼液还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这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1]。生态猪养殖技术未出现以前,养殖户大多使用饲料喂养猪,这样的猪虽然生长迅速,但是由于某些饲料中含有抗生素及金属元素,会影响猪肉质量,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生态猪养殖技术通过对猪饲料进行了改革,并在饲料里加入了中草药,这不仅提高了猪肉的质量,还使猪的抗病能力大大提高。目前,生态猪养殖模式正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发展,既可以提高猪的专业化水平,也可以为猪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促进我国猪肉市场健康发展。

1.2遗传改良技术

当前,我国对生态猪养殖模式的一个重要尝试———遗传改良技术,是指从国外或其他地区引进优良种猪,利用高瘦肉率、生长快等显性性状对适应性强的地方生猪进行遗传改良,以促进生猪生态育种技术的发展。但生态猪的遗传改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关部门和人员结合生态猪的不同品种进行实践探索,才能把不同品种的优势结合起来[2]。

1.3生态饲养

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生长环境起主导作用。生态猪应选用高质量、无污染的饲料进行饲养。应注意母猪与仔猪及时分离,并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对生态猪进行不同养分饲料分配,以确保各阶段生态猪养殖符合标准。此外,不能简单地对生态猪进行饲养,还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放养,这样才能使猪得到很好地运动锻炼,从而使猪肉更加紧实,保证猪肉的质量和风味。

1.4合理建设猪圈及有效的水源监管

生态猪猪圈的定位和位置非常重要,坐南朝北比较合适。如此可使猪圈在夏季通风良好,并设置遮阳膜,合理控制猪圈温度。在冬季,猪圈也会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另外,猪圈内应加强水泥池的设置,这样既降低了温度,又便于猪圈后期清理。非生态猪水源主要来源于饮用水,而生态猪水源则主要来源于大自然,因此放牧场水源管理尤为重要。建立放牧场前应进行水源调查,生态养猪养殖过程中还应定期进行水源安全调查。水环境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必须定期进行抽查监测,确保水源安全[3]。

1.5清洁技术

生态猪养殖猪场一般建在通风、排水、采光良好且地势较高的地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泽系统进行能量处理,形成其他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能量和物质。例如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居民的生活能源,沼液可以制作叶面肥或直接作为液体肥用于农作物浇灌。另外,沼渣等废弃物还可以制作固态有机肥料,用于周边农作物生态种植。通过高温灭菌等发酵,生产的有机肥用于农业栽培,为生态养猪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中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4]。

1.6加强疫病防控

疫病防控防治是生猪生态养殖的关键,生态猪如果出现疫病现象,将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防止疫情暴发,在实际养殖前应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如果生态猪发生疫病,应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治疗,并要全方位地对整个养殖场进行每天2次的消毒和卫生管理,并严格控制水和食物,防止疫病的蔓延。

2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2.1生态猪散养模式

生态猪养殖与非生态猪养殖模式有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生态猪是采用放养方式饲养的。整体而言,为促进生态猪的健康生长,可在有机草场中饲养生态猪,这样也可体现绿色无污染、实用、可食用的特点,提供足够的饲料也可显著改善猪肉的品质。

2.2生态猪集约及规模化养殖

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我国生态猪养殖将进入工业化阶段。为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可采用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方式,提高养猪业的竞争力,避免养猪业大幅波动,影响对国肉的供求。当前,我国养猪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模式是:企业+基地+猪场,这对生态型养猪业具有借鉴意义。采取统一供应、统一材料、统一采购的供应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压力。但这种模式还存在诸多缺陷,这便需要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地发展[5]。

2.3立体养殖技术

在生态猪养殖技术中,立体养殖广泛应用,能促使养殖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提高生态猪的质量,对一定规模的生态猪品种和密度进行合理配置,这便是立体养殖技术。将生态猪养殖与有机农场绿色种植结合,形成系统的生态环境链,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2.4发酵床养殖模式

生态猪养殖结合发酵床养殖模式,可确保养猪场环境无污染并具有环保性。为促进优质有机肥的形成,在生态养猪场中,利用植物研磨产生的发酵物作为粪肥的重要铺垫,这便是发酵床养殖模式。采用发酵床培养模式,可避免生态养猪排泄物对整个猪舍造成污染,提高猪场抗病性。

2.5远程监控技术

伴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网络技术逐步进入了生态养猪场内,极大地提高了养猪场的整体效益。生态养猪场安装远程监测装置,可随时监测其发展动态,猪圈内的环境也可利用自动检测设备时时跟进。自动检测设备的使用,猪圈内的温度和湿度可以随时进行更新,从而使养殖户对猪圈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远程调整,既保证了猪圈的环境,又为养殖户节约了时时查看猪圈状况的时间。利用电子设备还可全面展示生态猪的健康状况及防疫状况,从而保护生态猪免受病原危害,为防疫检疫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结语

生态猪养殖技术在提高猪肉产量与质量的同时,还能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所以,生态猪养殖技术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趋势。将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猪养殖技术相结合,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猪养殖技术,再加以创新,使生态猪养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换代,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印向东.生态猪养殖与粪污处理技术探究[J].兽医导刊,2020(21):52-53.

[2]邵景望,王志伟.生态猪养殖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兽医导刊,2020(9):80.

[3]祁永峰.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分析[J].养殖与饲料,2020(10):20-21.

[4],蒋向君.现代化猪场环保处理模式[J].业,2020,15(4):73-74,79.

生态养殖模式篇10

关键词:湖北省;地方鸡;发展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S8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9-0049-02

地方鸡产业是湖北省畜牧产业中独具特色且发展较快一个新型产业,在推进全省农业进步、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3]。该产业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地方鸡品种保护与开发,地方鸡新型养殖模式开发及新型地方鸡产品的加工与销售等多个方面。作为一个与农业农村最容易的对接的行业,近年来地方鸡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并从2012年开始,由湖北省农业厅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专门设置地方鸡团队,针对性的对湖北省地方鸡的品种开发,地方鸡生产模式、疾病防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针对性的研发,较好的解决了地方鸡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很好的推动了湖北省地方鸡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了深入了解湖北省地方鸡产业的发展现状,厘清地方鸡产业发展存在的关键节点问题,笔者在2016年上半年开展了湖北省地方鸡产业调研工作,本文将针对此次调研结果,对湖北省地方鸡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湖北省地方鸡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1湖北省地方鸡产业的发展现状

(1)生产规模。根据各地市州的统计结果,2015年全年我省的地方鸡养殖量在约1.1亿只,2016年上半年养殖量约为7800万只。目前,全省共形成专门从事地方鸡生态养殖的合作社547家,建立地方鸡产品品牌261个,其中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2家。

(2)养殖品种。全省地方鸡生产中应用最多的品种是以我省江汉平原地区的江汉鸡及其选育配套系,养殖数量约占地方鸡养殖总数量的80%左右;其他6个地方鸡品种包括洪山鸡、郧阳大鸡、景阳鸡、郧阳白羽乌鸡、双莲鸡、麻城绿壳蛋鸡占总养殖数量的10%左右;外省品种如固始鸡、茶花鸡、旧院黑鸡等比例较少,约占10%左右。

(3)分布区域。规模化生态养鸡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省内丘陵地区与平原地区交界和部分鄂西地区。养殖较多的地区包括襄阳、荆门、黄冈、十堰、咸宁、武汉、周边等市州,其中谷城县和京山县养殖数量较大,分别达到230万只和200万只左右,十堰市竹山县、竹溪县、恩施建始县等地由于其优越的地域特点,其地方鸡养殖量也分别达200万只左右。

(4)生产模式。全省的地方鸡养殖主要有传统的放养,规范化生态养殖、圈养和笼养四种形式。已经证实,养殖方式对地方鸡肌肉脂肪酸含量存在一定相关性[4],并放养鸡的含量较高。在我省,按照规模化生态养鸡553养殖模式(即1群500只以内,每667m2养殖地50只左右,300d淘汰)及类似方式开展的规范化生态放养鸡是生产的主体,年养殖数量约6800万只左右。

(5)养殖周期。结合市场行情,省内生态鸡养殖的养殖周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150d左右(即产蛋前)开始淘汰。此种养殖方式不考虑后期产蛋收益,主要以卖土鸡为主,优点是能较快的收回成本,回避了产蛋期管理难题。另一个方式是养殖300d左右淘汰,肉蛋兼用,优点是每只鸡可多产生60~80枚的产蛋利润。

(6)养殖效益。2015年全省规模化生态鸡养殖量为6800多万只,只均利润在20元以上,总体生产效益较好。以“553”模式养殖方式进行估计,养殖周期为300d,饲养成本为85元/只,按每只鸡300d产80枚计算,淘汰鸡按36元/kg出售、鸡蛋价格以1元/枚计算,每只鸡纯利润约45元。按180d的养殖周期来算,只均鸡价格在55元左右,除去成本38元,每只鸡可收入约17元,但由于养殖周期短,如果养两批,利润也可达到只均35元,养殖效益可观。

(7)供种企业。湖北省现有7个地方鸡品种,各鸡种在本地区均有保种场存在。但从整体来看,江汉鸡是全省生态鸡养殖的主体,目前全省共有较大的土鸡供应企业63家,最知名的企业主要主要有武汉三益公司、湖北欣华公司、湖北荣靖禽业、湖北江汉绿建、新洲宝强合作社等,所有这些供种企业年可提供鸡苗7500万只左右。

(8)组织形式。全省地方鸡生产组织主要采用“合作社+农户”和“龙头企业+农户”两种形式,共有专业从事地方鸡生产销售的合作社547家,形成生态鸡产品品牌261个,其中有2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但缺乏国内知名品牌。全省已经建立了一个省级性的合作社―湖北省青山绿水生态放养土鸡专业合作社联社,其涵盖省内30多家生态养鸡合作社,养殖生态鸡600多万只,有望成为推动我省生态养鸡产业发展的主推力量。

(9)销售方式。传统的零售、批发仍是生态鸡销售的主要方式,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开展电商方面的探索,并有较为成功的案例。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开拓消费市场仍是地方鸡产业发展最重要的问题。

(10)市场需求。从对生态鸡市场的调查来看,国内市场上对生态鸡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体重方面,要求体重1.8kg以上,且肉质鲜美;体型外貌上,符合土鸡的特点,麻羽、高脚、黄胫普遍受到市场欢迎;生产性能,产蛋较高,蛋壳绿色或粉色。

2湖北省地方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湖北省气候湿热,环境适宜,水草丰富,非常适合生态鸡养殖。近年来,随着国内高端消费市场的崛起,纯原粮放养生态鸡产品需求的急速增加,我省生态养鸡不但在数量上而且上在质量上都有了质的的提高。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省的地方鸡产业尚有一些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苗供应严重不足。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限制,全省的地方鸡苗供种企业年供种约7500万只,距离需求量1.1亿只尚有近4000万的缺口。造成地方苗市场混乱,部分小型养殖户自繁自养的鸡苗进入市场,由于这些鸡苗都是未经选育、没有开展疾病净化,不但死亡率高,而且产蛋性能差,严重影响生态鸡养殖效益。

(2)高产特色地方鸡品种缺乏。目前,湖北省部分地区引进的外省地方鸡品种,如河南的固始鸡、江西五黑鸡,云南茶花鸡、广东清远麻鸡、广东贵妃鸡等,这些品种的引进与湖北省地方特色鸡品种缺乏相关。目前,一些分子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传统的育种领域[5]。从未来地方鸡的发展来看,最好的策略是加强本省高产特色鸡的培育,尤其是加强本省知名特色绿壳蛋鸡的培育。

(3)销售平台尚待进一步开拓。随着全省生态鸡数量的上涨,加快生态鸡产品销售的问题日益明显,尽管省内部分企业已在开展订单销售、社区农业等新兴销售方式的探索,但相对于生态鸡养殖规模的扩大,这些创新还远远不够,尚需在销售方面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要加快生态鸡电商平台的建设。伴随着全省生态养鸡数量的增加,“电商”的开发将可能成为下一个开拓销售市场的重点领域。

(4)生态养鸡的高效管理需要加强。目前,湖北省多数养殖户养殖300日龄的生态鸡只均纯利润可达30元左右,但仍有部分养殖户出现连年亏损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缺乏精细化管理,忽视了生态鸡养殖中的营养供给、疾病的防控和科学的管理,严重影响生产效益。

3地方鸡产业发展的建议

(1)政策扶持,提高生态养鸡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相对于国内其他省份,湖北省的地方鸡生产水平在全国遥遥领先,尤其是规模化“553”养殖模式的提出对促进湖北省地方鸡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湖北省内已出现了诸如蕲春李时珍、松滋神农、京山太子山生态鸡场等生态养鸡的龙头企业。但总体来看,全省生态养鸡规范化生产的养殖户数量仍偏少,尚不能完全起到示范推动作用,如政府能继续加大生态鸡养殖户的政策扶持力度,将会极大推进湖北省生态养鸡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2)职能部门要做好监督引导工作。目前,湖北省地方鸡产业正处于从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提升的关键节点,一些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养殖户逐渐退出养殖业,亟需相关职能部门的引导和监督。职能部门可以藉此引导企业应用新品种,督导企业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的规范进行生态鸡养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全省生态养鸡的整体水平,降低安全生产风险。

(3)财政支持特色地方鸡配套系选育工作。目前,湖北省已初步组建了一支地方鸡合作育种团队,并初步确定了绿壳、高产、麻羽等选育方向,但由于畜禽选育工作耗资巨大,而省内地方鸡育种单位规模偏小,人力、财力缺乏,尚需要政府给予选育单位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充分加快我省地方鸡品种选育进程。

(4)加强生态养鸡相关技术培训。规模化生态养鸡是与传统的生态养鸡是完全不同养殖方式,其最大区别不仅在于品种上的优化,更多是的从环保、安全、高效的角度来重新定义生态鸡养殖。因此,推广部门应继续加强生态养鸡的培训工作,破除农户养殖生产的误区,推进优秀品种、先进技术的应用,从思想上、操作上解决农户养殖现实问题,对于规范全省生态养鸡生产、提高整体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5)推进生态养鸡智能化进程。近年来,采用智能化设备进行蛋鸡养殖已经非常普遍。但在地方鸡生养养殖过程中,智能化设备的使用较少。这与生态养鸡放养的特点有关,但从安全高效安全生产的角度来讲,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仍是必须关注的重点。目前,可应用于生态鸡养殖的智能化设备主要包括自动饮水、自动喂料、自动光照控制等生产常用设备,还包括生产数据收集、生产现场监控、产品追溯等设施设备。这些设备的应用对于降低劳动成本、及时发现生产问题,保证产品安全及应用大数据分析解决鸡场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6)应用“互联网+”,实现地方鸡产业的全面发展。网络平台拉近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同时也给生态养鸡带来巨大商机。养殖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生态养鸡的生产、销售,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加快捷的获得商品,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可以建立直接沟通的平台,从而便于沟通,增加互信。开展“互联网+”核心的前提是确保产品质量,在此基础上,可从互联网角度去深入开展生态鸡生产,销售,产品保障,才有助于全面推进地方鸡产业的发展。随着高端消费市场的崛起,“互联网+”将是未来地方鸡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鉴于我省生态养鸡发展正处在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节点,因此,强化互联网意识,打造“互联网+”技术平台将是未来我省地方鸡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申杰,潘爱銮,蒲跃进,等.地方鸡生态养殖特点与发展趋势[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4):6103-6105.

[2]李朝国.探究湖北省地方鸡产业的发展[J].中国禽业导刊,2014(8):18-21.

[3]李朝国,蔡传鹏,黄京书,等.加快湖北省地方鸡产业发展的思考[J].湖北畜牧兽医,2014,35(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