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0:56

神仙池篇1

关键词:皇家园林;仙境诉求;一池三山;起源探索

中图分类号:tU0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6-0000-00

“一池三山”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东方园林特别是皇家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山水创作手法,通过人工的掇山理水再现东海仙山的风光意境,是浓厚的古典意识形态和思维特色的体现,是帝王求仙思想的重要载体以及仙苑式皇家园林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中国自然式风景园林的诞生与发展有深刻影响,颇有追根溯源的意义。

因其特殊地位和价值,“一池三山”在各类建筑、园林著述中多有出现,其文化源头或演变历程亦多有研究。但历代园林留存下来的东西本就极少,该部分又多作为皇家园林的支撑内容,其起源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及文化内蕴却少见剖析。本文在参阅史料的基础上,联系秦汉时期的求仙活动与文化思想,试对“一池三山”的起源进行探寻。

1雏形――仙山传说与秦始皇的求仙活动

“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这是《楚辞・远游》中的一句,也是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人如浮萍、苦闷惆怅的心理写照。在这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轨、旧制度与原始信仰破裂、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受原始山岳崇拜的影响,满足人们逃避现实与超脱幻想的神仙、仙境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作为中国神话两大源头的昆仑神境与东海仙山。

相比起源更早的昆仑神境,东海仙山的传说在秦汉更为流行,也成为贯穿这一时期求仙活动的主要对象。这其中既有受到秦和汉(楚)在开疆拓土、接驳海洋后文化扩张的影响,也是古人对自身与客观世界不断认识、发展的结果。三辅黄图注文中对东海仙山有详细描述:“瀛洲,一名魂洲。有树名影木,月中视之如列星,万岁一实,食之轻骨……三山统名昆丘,亦曰神山,上有不死之药,食之轻举”。

随着仙山、不死药等各类传说的流行,神仙思想与求仙热潮在世间广泛蔓延,燕齐方士(燕、齐两国临近渤海,正是仙山传说的发源地)成为贵族阶层中不死方术的鼓吹者,《史记・封禅书》中就有燕齐君主遣使求仙遇海中神山、仙人的事迹: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去;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秦始皇灭六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尽收天下之书,悉招艺能之士(儒生、方士),命其献策献药以兴太平、拾人心,又受燕齐方士影响改正朔、易服色、推终始五德之传,此后秦代方士愈多,围绕帝王的投机行为亦更加活跃,从而对帝王的求仙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封禅巡海也不再仅为昭示皇权、巩固领土,而逐渐以寻仙访药为重要目的:

“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

在寻仙访药的同时,秦在近畿、关中地区所修建的大规模的宫室园圃中出现了大量融合方术理论的建筑形式。按《三辅黄图》记载:“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建,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在当时的大咸阳规划中,渭北包括咸阳城、咸阳宫、六国宫,渭南则扩建上林苑及其他宫苑,形成了南北呼应、渭河横贯、宫殿如星斗布列的格局(图1)。

最早出现在史书中的,皇家御苑挖池筑岛模拟仙山的宫殿――秦“兰池宫”,就产生于这一磅礴恢弘的宫苑群中,《历代宅京记》引《秦记》载:“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逢盗之处也。”唐《元和郡县图志》中描述更为详细:“秦兰池宫在咸阳县东二十五里”“兰池陂,即秦之兰池也,在县东二十五里。初,始皇引渭水为池,东西二百丈,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兰池宫因筑于兰池旁而得名,是秦始皇游兰池时夜宿的离宫。考古调查显示,兰池应位于今咸阳市东北杨家湾内,现仍存一个簸箕形的大湾,南侧平坦开阔达渭河之滨,以土层推测可知秦时水深达70m有余;杨家湾西侧一带采集到大量秦铺地砖、空心砖、瓦当陶片等,形状纹饰均与秦都所见一致,钻探发现的六处大片夯土遗迹,土层厚度亦与秦都所见相同。此外地层中还发现了火烧土与残砖碎瓦,可知毁于秦末时期,由此推断,虽然汉武帝初年重修兰池宫,已是异地同名。

兰池宫的修建始末未见记载,但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一年十二月……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不能排除先有兰池宫,后在此逢盗的可能性,如果《秦记》中“……逢盗之处也”仅是说明逢盗事件后来就发生在兰池宫附近,那么秦始皇仅以四人微行过此也就有了更合理的解释――由兰池宫出发去往毗邻的咸阳。按此,兰池宫可能于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之前已修建,而此时求仙活动刚刚开始,徐市出海未及三载,卢生、韩终等后续的求仙方士尚未出现,目前多将兰池宫的修建归结为求仙无果、退而求其次的说法尚存疑虑。

历经沧海桑田,兰池宫的风光早已不在,但其作为史书首次记载的中国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仍以挖池筑岛模拟仙境的创举为汉代宫苑求仙活动开启了先河,也与仙山崇拜和方士活动一起因循相传,为汉建章宫“一池三山”格局的正式出现奠定了基础。

2成形――辩术、幻想与汉武帝的奇幻仙境

西汉初年,战乱甫定,九州疮痍、人心疲敝,金城千里的秦时宫殿毁损殆尽,苑囿园地亦付诸荒芜。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被统治者推行,社会得以休养,百姓得以生息,国家层面的求仙活动也落至低点。传至汉武帝时,中央集权已空前巩固、经济空前发展,由此展开的思想文化变革,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先秦以来百家争鸣的“自由主义”时代。

尽管如此,被发迹于楚地、怀有南楚意识形态的刘邦、项羽军事集团所继承,保留着远古传统和浪漫激情的原始楚地巫术文化却悄然生存。在瑰丽的汉赋、仙异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雕刻艺术中,从世上庙堂到人间宫殿,从南方的马王堆帛画到北国的卜千秋墓室(图2),西汉艺术展示的正是《楚辞》《山海经》中描绘的龙蛇九日、鸱鸟飞鸣、蛇身女娲、人神杂处的奇异世界。原始信仰与神仙方术在以儒家为正统思想的两汉时代相互交织、深入人心。这一时期的神仙思想,以原始神话和先秦传说为主,渲染着古楚文化的浪漫气息,在安定的社会生活、富足的农业经济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展。人对神仙的渴求不再是为了逃避现世,而是在肯定与眷恋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人生永恒延续的希求;不再是原始世界对神灵的敬畏或请愿,而是更明确地希冀参与和分享神仙的快乐――长生不死,羽化登仙(图3)。

政治的稳定、国力的富足加上统治者年富力强又充满意志与智慧,求仙活动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高潮,《史记・封禅书》中载有武帝封禅巡海时的求仙盛况:

“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然无验者。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上即见大迹,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则大以为仙人也。宿留海上,予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

方士的辩术为武帝的求仙信念提供了理论基础。这种辩术的成功缘于构成它的几个层面:一是强调亲身经历以显示仙人的真实性,齐人李少君说自己在蓬莱仙境见过仙人安期生,公孙卿言“见仙人迹于缑氏城上,有物如雉,往来城上”。二是提供成仙不死的有效途径,如出海求取使人长生不死的仙药,或使人通过修炼,除病、却老、延年,然后轻身益力、羽化而登仙。如李少君告诉武帝:“祠灶则致物,致物则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三是诉说求仙的困难和不确定性,如公孙卿言:“仙者非有求于人主,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宽假,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积以岁乃可至也。”李少君也说过:“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坚定不疑的求仙信念在武帝身上显露无疑,他甚至愿意为长生不死而取悦于飘渺的神仙――“像一个谦卑的弟子一样,学习他们的语言,熟悉他们的喜好和习性,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住所和饮食。”《史记・封禅书》中关于少翁和公孙卿的两段记载,为方士对武帝时期宫苑求仙活动的直接影响提供了证明:

“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画云气车,及各以胜日驾车辟恶鬼。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

“公孙卿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楼居。’於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将招来仙神人之属。”

这种“取悦”在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达到顶点,这一年长安城柏梁台起火,武帝于渤海边遥祭蓬莱后返回甘泉宫,方士公孙卿说:“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廷……”越巫勇则建言:“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此后不久,恢弘幻丽、承载着汉武帝长生梦想的建章宫得以建造。

“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其西则唐中,数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像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其南有玉堂、壁门、大鸟之属。乃立神明台、井楼,度五十丈,辇道相属焉。”(图4)

建成后的建章宫南为宫殿,北为园林。“宫之正门曰阊阖门,高二十五丈”,上“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图5)。向北有门“圆阙”,再向北二百步为二门“阙”,此三门与大朝正殿“前殿”成中轴对称,与东南方向的未央宫“前殿”遥相呼应。西侧有“神明台,上有九室,恒置九天道士百人”,上有承露盘和铜仙人,用以承托云表之露,调和玉屑供帝王服食修仙。西北被辟为以园林为主的一区,第一座完整的“一池三山”山水布局即诞生于此:中心为大池“太液”,取“津润所及广也”之意,以形容池水浩汤如沧海。池中筑有三个岛屿,象征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水中刻石为鲸,遍植荷花、菱茭等水生植物,鱼鳖游弋其中,池岸种植雕胡、紫、绿节等,凫雏、雁子穿梭其间,巍巍宫室中一派仙山意象。班固在《西都赋》中描写道:“揽沧海之汤汤,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滥瀛洲与方壶,蓬莱起于中央。于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岩峻崔,垂石峥嵘。”

除了方士的影响,从百亩芝兰、流沙毒水的《离骚》,“焉有虬龙、负熊以游”的《天问》,到《庄子・逍遥游》中“藐菇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浪漫想象,文学的“虚构”幻想也可能为仙人事迹、求仙活动乃至建章宫仙境的营造提供了思维驰骋的空间,使帝王在为取悦神仙而构建人间仙境的同时满足自我情感需求、填补欲望的沟壑。

上林苑修建之初,司马相如曾为武帝作《上林赋》,尽管以讽谏结尾,却为他描绘了一座广达四海――“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极尽华丽――“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充满螭龙鱼鳖、鸿鹄禽鸟的奇幻苑囿。建章宫修建前数年,相如又为武帝作《大人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

“相如见上好仙道,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相如以为列仙之传居山泽间,形容甚癯,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赋。其辞曰:‘世有大人兮,在于中州。宅弥万里兮,曾不足以少留。悲世俗之迫隘兮,轻举而远游……’”。

这篇赋用磅礴的语言、神异的幻想为武帝描绘了一位不同凡响的帝王之仙和他的天上灵囿,他驾应龙象舆遨游于天际,赤螭青虬护卫于两翼,至少阳、登太阴,召囿中众神以呼应,五帝为他先导,太一随他前行,遍览八四荒,飞跃五河九江,最后:

“排阊阖而入帝宫兮,载玉女而与之归。”

这些随意驰骋的幻想此后成为了创造的源泉,由此不断成为现实:从象征天上银河的昆明池到象征东海仙境的太液三山,从充满奇花异木、灵奇异兽的上林苑,到宫殿名称、形制完全比附天上宫阙的建章宫,武帝将他对长生和仙境的情感寄托在“前乘秦岭,后越九,东薄河华,西涉岐雍。宫馆所历,百有余区”的人间灵囿中,也将他为求仙而遭遇的挫折和郁闷转移到围绕仙山神境般奇幻苑囿的创造过程中,在这种希望与无望的交杂之间,他看起来好似享受其中,并以诗传情:

“象载瑜,白集西。食甘露,饮荣泉。赤雁集,六纷员,殊翁杂,五采文。神所见,施祉福。登蓬莱,结无极。”

本为求仙以长生而建造的建章宫与“一池三山”,最终与诸多宫馆台苑一起,成为汉武帝自我慰藉与寄托情感的载体,但建章宫却作为中国建筑、园林艺术发展的里程碑,以前朝后寝的总体格局,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营造的模板;而历史上第一座完整呈现的“一池三山”格局,也以其独特的韵味、价值,为后世各朝营造仙苑式皇家园林树立了样板。

3行为与意识――理性思想在起源过程中的潜移默化

起源于先秦时代的理性思想,以儒道互补为基本格局,是贯穿于春秋战国百家各派的总体倾向,通过儒家对“礼乐”等原始巫卜文化的解构,将“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进而,通过思辨性的“理性思想”解释、构建世界,围绕着人赋予了文化、情感、幻想乃至世间万物“功能化”的价值倾向。成熟的理性思想将巫卜宗教为代表的原始文化纳入到了理性精神的统辖范围,深刻影响了中国千年以来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也为秦汉以降的建筑、园林艺术发展,以及“一池三山”在秦汉时期的诞生及演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3.1认识自我――情景交融的倾向

先秦之后,理性精神的传播使人对自身的认识由迷狂逐渐理性,实用、入世、理智的观念深入人心,人的价值和欲求大大提升,“我”的要求被不断放大,情感被引导和消融在以伦理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当中。在理性精神的作用下,体现“人工美”的建筑艺术被人们重视和欣赏,“美宫室”“高台榭”的御苑风尚在战国、秦汉时期广泛流行,严肃、方正、条理分明的建筑形式受到人们青睐。而情感价值的提升,使人们在构筑“人工美”的集成――宫苑建筑时,比起强调强烈的刺激或认知,更重视对生活情感的熏陶与把握,当游历于复杂多样的楼阁山水之间时,注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这种对人居环境的情感倾向即“情景交融”――满足人的情感联系、审美诉求与思维幻想。这不是单纯依靠虚幻的想象,而是不由自主地要把情感、幻想落实到生活环境中去(图6)。(图6)

因此,对求仙者而言,倾慕仙人不如与仙人同居同游,思慕仙境的最高境界就是身在其中。正如后世的中国画理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游”“可居”种种,但“可居”“可游”胜过“可望”“可行”,追求的无非是――身临其境、人在画中。

3.2认识自然――比德山水的要求

人对自然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标志主要体现在比德思想上。比德思想主张从功利、伦理的角度认识自然,以“善”作为美的前提条件,将两者统而为一。山水是自然的精魄,人的价值因此与山水联系在一起。

学生子张曾问孔子“仁者何乐于山也”,孔子答:山“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汉董仲舒也说:“山则崔,嵬巍,久不崩,似乎仁人志士”。《荀子》则记有孔子观东流之水的故事,子贡问于孔子:“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下埤也,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天地有大美,人出生于天地间,所以有至善、至真、至信等至美的道德情操,在儒家看来,山水绝不仅是自然地理的构成,还是人崇拜和学习的对象。在山、水之间寻找人最高的道、德、仁、义、智、勇等“美”的情操,人的情感与自然山水相联系,人的道德情操落在山水之间寻找共鸣,是人同自然的谐和回归。所以孔子会在川上有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山水画成为中国最有境界的绘画艺术;“高山流水”不但是最高尚的山水清音,也是人品高洁的崇高象征;而仁君智士修宫筑园无不以依山傍水或师法山水为上佳法诣。“一池三山”也应受此影响。

3.3认识崇拜――天人合一的追索

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古老命题,是理性思想的发展和深化,以“天人分合”为中心的哲学思辨于先秦时代就已开始,如孟子讲“天人同一”,庄子讲“与道冥同”,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说法是宋代张载在汉、唐儒学基础上提出的,表达的是一种认识客观规律的辩证观念,仍不脱离理性思想的藩篱。

将“天人合一”作为秦汉建筑、园林艺术的总纲,体现的是人对天的向往追求,在现实则体现为宗教符号与世间居所的融合。自儒学解构原始宗教开始,神人同在的倾向愈发明显,不同于西方孤立的宗教庙宇,中国祭拜神灵的场所多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地方。“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落实到宫苑建筑中,人间为帝王所在,天为上帝、神仙所在,所以秦始皇为“法天象”而“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图2)汉武帝造上林苑、修建章宫,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史记・封禅书》中,不仅载有帝王封禅求仙的大量事迹,也有宫苑内外修筑庙、祠、台、观甚至仙山楼阁的相应内容。

“天人合一”理念是影响“一池三山”格局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后天人关系的思辨不断,合一的趋势愈加明显,于是后世各朝皆以此为法,“一池三山”的韵味亦传承不断。此后董仲舒行造神运动,更进一步将神权与皇权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君权神授的君主集权取代了民神之间的沟通联系,“一池三山”逐成为帝王之制,此后只完整见于皇家园林之中。

4结语

综上所述,“一池三山”萌发于秦兰池宫,成形于汉建章宫,在功能形态上既是帝王求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在意识形态上,神仙思想为表,理性思想为里,是这两种思想在秦汉时代广泛传播的结果,这其中,体现着中国古人理性地看待自身――理性地看待自然――理性地看待崇拜的辩证思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地、人谐和的真实呈现。

神仙池篇2

一、神仙思想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受神仙思想影响较大,秦始皇迷信神仙方术,于兰池宫中挖池筑岛,摹拟海上仙山。《历代宅京记》引《秦记》云:“始皇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1]p43汉武帝造昆明池,班固《西都赋》云:“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2]p316都想把神仙境界搬进自己的园林,向往与神仙接近。唐朝王室人员多受道教濡染,曾有数位公主入道观,唐代公主在庄园的建造上也热衷于摹拟道教中的神仙境界,比之秦皇汉武,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公主庄园“飞桥象河汉,悬榜学蓬莱”(赵彦昭《安乐公主移入新宅侍宴应制同用开字》),[3]卷103“穿池叠石写蓬壶”(韦元旦《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3]卷69“主第岩扃架鹊桥”(赵彦昭《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3]卷91让人一走进公主们的庄园,“往往花间逢彩石(彩石:织女支机石),时时竹里见红泉(红泉:绛河之水,即天河之水)”(苏颋《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3]卷73仿佛一不小心就会触上仙物,稍不留神就会踏入仙境,正如上官婉儿一走进长宁公主的庄园,就觉得自己是在“逾昆阆,迈蓬瀛”(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一),[3]卷5有了别样的感觉。连皇帝驾临,也是在“凤凰楼下交天仗,乌鹊桥头敞御筵”(苏颋《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3]卷73使文士大臣们身临此境便“不羡乘槎云汉边”(苏颋《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3]卷73因为公主们的庄园宅第已胜似仙境楼台。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意识中,普遍存在着“仙人好楼居”的想象,这在公主们庄园宅第的建造上有明显的反映。她们要么把亭台建在水边池畔,要么把楼阁筑于山颠云霄,以期更能与神仙接近,甚至在云出雾没的楼阁中寻找一丝成仙飞升的感觉。如沈佺期《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云“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3]卷96卢藏用《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云“皇女琼台天汉浔”,[3]卷93苏颋《夜宴安乐公主新宅》云“仙使高台十二重”,韦嗣立《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云“参差台榭入烟霄”,[3]卷91岑羲《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云“银榜重楼出雾开”,[3]卷93萧至忠《陪幸长宁公主林亭》云“画桥飞渡水,仙阁迥临虚”,[3]卷104公主们的琼台楼阁就这样倩影憧憧,迥入云霄,给人以人间不在、天上才有之感。

二、人工山水园林景致的建造

中国古典园林往往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下,在自然地势山体水貌的基础上,叠山理水,营造人工园林景致。秦始皇在上林苑中开凿长池,引入渭河水,池中又叠土砌造蓬莱山。汉武帝在建章宫摹拟云南洱海开凿昆明池,池中堆土成洲岛。两者开了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先河。[4]p1073南北朝时期,造园风气大盛,人们积累了一些叠石为山的经验。至唐代,人们更加懂得了积石、累石、叠石的妙处,积石、累石、叠石艺术得到广泛应用,唐人记录中已大量出现。[5]p262一271而理水则可利用水的静态的美和动态的美来营境造景,正如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园冶图说》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6]p48初唐公主们的庄园宽广延绵,在庄园景致的建造上,以写实性山水为主,辅以写意性的摹拟造景,以造型优美能引发联想的山岩水态造境,点缀渲染,增添园中趣味和浪漫情调。据《资治通鉴》载,安乐公主凿定昆池,累石像华山,引水像天津,[7]卷209如韦元旦《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描绘安乐公主的庄园“穿池叠石写蓬壶”,[3]卷69引人联想无边;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十六描述长宁公主的庄园“泉石多仙趣,岩壑写奇形”,[3]卷5引得文士大臣在游赏中诗情萌发,禁不住“傍池聊试笔,倚石旋题诗”(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二十一)。[3]卷5沈佺期《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描绘太平公主的庄园,石则“寻河取石旧支机”,[3]卷96水则“竹里泉声百道飞”,[3]卷96巧妙利用岩石的态势,置石用料考究华美,引水百泉流走和鸣。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描写义阳公主的庄园“攒石当轩倚,悬泉度牖飞”(其四),[3]卷62“池分八水背,峰作九山疑”(其五),[3]卷62置石于窗外,引流泉飞泻而下,宛若从半天落下天河水,顿成绝妙之景。引水仿关中八川,造峰似苍梧九疑,浓缩南北山水景致于一园,诗人们在游赏一天之后,于“雨余清晚夏,共坐北岩幽”(其一),[3]卷62若嫌意犹未尽,还可“别向后池塘”(其二)[3]卷62继续游赏,山山水水之美景让诗人们流连忘返。此外,还可以水为镜,倒景为图,复制出一幅幅山水图画,让云飘水中、江流天际,让日月楼阁在池水中升沉起伏,欲静还动,虚实相含,为庄园景致增添一种朦胧的美感、别样的情调。初唐的公主们筑楼于池边,使“水边重阁含飞动”(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3]卷46让“朱楼画阁水中开”(李峤《太平公主山亭侍宴应制》),[3]卷61架设桥梁跨山越水,让人感觉“浮桥直见海中移”(赵彦昭《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3]卷103故意让人形成一种审美错觉,以错为美,给山水审美赋予特殊的情调。

三、植物的栽植及动物的蓄养

园中有了山水美景,还需配以花木与鱼鸟等动植物,方显灵动和生气。我国植物品种繁多,观赏性树木花草在上古时代的各种文字记载中就已经很多了。翻开《诗经》,其中《山有扶苏》云“山有扶苏,隰有荷花”,《淇奥》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桃夭》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8]在《诗经》时代,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植物花草的芳姿美态,时而以草树起兴,营造某种氛围;时而以花木喻人,象征人的美好年华。至屈原笔下,香草香花更是充盈其诗篇之中,《九歌•湘夫人》云“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9]人们已经懂得种植香花异草于庭院以观赏其美、日嗅其香了。到汉武帝修上林苑时,群臣远方进贡的名果异树,植物种类多达几千种。再经喜爱山水自然的魏晋之人增植丰富,到隋唐时代,观赏植物王国里的品种已蔚为大观。李德裕的平泉山庄中栽植了繁富多样的草木花卉品种,李格非于《洛阳名园记》中谓李卫公平泉花木有百余种。[10]卷24安乐公主凿定昆池时,司农卿赵履温专为其种植花木。宋之问《太平公主山池赋》言太平公主庄园“翳荟蒙茏,含青吐红……奇树抱石,新花灌丛。”[11]卷240关于公主庄园的草木花卉,可推想而知不会逊于身为朝臣的李德裕的平泉庄。植以嘉树芳草,再养以珍禽异兽,既可为园中增添景致,也会为园中景致凭添盎然生机,人们游览其间,更生发出无限美感,享受到无穷乐趣。沈佺期《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云:“亭插宜春果,山冲太液泉”、“梅花寒待雪,桂叶留晚烟”;[3]卷97张说《晦日诏宴永穆公主亭子赋得流字》云:“园庭含淑气,竹树绕春流”;[3]卷87李适《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云:“山花添圣酒,竹树绕熏琴”;[3]卷70宋之问《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云:“涧草自迎香辇合,岩花应待御筵开”;[3]卷52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九云:“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3]卷5刘洎《安德山池宴集》云:“春晚花方落,兰深径渐迷。蒲新节尚短,荷小盖犹低”。[3]卷33诗人们游览公主(或驸马)的庄园时,果木花草总是他们眼中的一道亮色,他们从中观季节变化,赏花草争芳,沉醉在飞花乱下、丛篁似昏的奇异景色中。张易之《侍从过公主南宅侍宴探得风字应制》云“鸟吟千户竹,蝶舞百花丛”;[3]卷80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其一云“海燕巢书阁,山鸡舞画楼”;其四云“鹿麛冲妓席,鹤子曳童衣”;[3]卷62李邕《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云“织女桥边乌鹊起,仙人楼上凤凰飞”;[3]卷155岑文本《安德山池宴集》云“鸟戏翻新叶,鱼跃动清漪”。[3]卷33在公主(或驸马)万木千花的庄园中,鸟吟蝶舞,鹊起凤飞,鱼戏水而动,鹤与人相亲,园林中跃动着生机,跳荡着生命的韵律。园林中有了生机,便使园林风景有了灵魂,增添了魅力。

神仙池篇3

池仙照1960年拍摄井冈山主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对井冈山主峰进行创作的摄影家。中国1990年版第四套人民币一百元票的背景图便是依照他摄影作品为底本精心绘制而成的。池老已发表的作品不计其数,例如:《赛里木素色》1987年获江西省摄影新作展一等奖;《扬鞭逐浪》1988年获江西省第十一届摄影作品展银奖;《潮海一鸥飞》1992年入选第六届国际摄影艺术作品展;《金秋时节》1992年获江西省第十三届摄影艺术作品展金奖;《美在山外》1999年获江西省第十六届摄影艺术作品展银奖。

池仙照50多年的摄影之路,从朝鲜战场到江西革命圣地井冈山,他倾注自己的情感,磨炼自己的意志,全身心地投入摄影艺术。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他拍井冈山主峰、黄洋界云海、十里杜鹃、高路入云端、革命旧居、老红军战士,留下了多少神奇的井冈风情!他拍新疆秀丽奇特的《赛里木素色》和《扬鞭逐浪》的牧羊壮景;拍《潮海一鸥飞》和《争艳之境》的异趣;拍《井冈飞瀑》的雄姿和《广宇丰碑》的宏伟;拍《揽鲜》的乡趣和《山娃乐趣》的童真……这些作品都是诗和情的至美,光和影的天成,独具地域特色和老区风情。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屡屡获奖,还选送出展日本、美国和香港特区,并大受欢迎。

在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为《中国摄影家池仙照作品集》出版发行而举行的座谈会上,几位资深的老摄影家送给池老两个词:毅力、情感。是的,纵观池老50多年的摄影生涯,他的每一次外出采风,每一趟远行创作,每一幅作品无不与这两个词紧密相连。在朝鲜战场上,池仙照躲进猫耳洞里“土法上马”冲胶卷、洗照片;为了拍摄井冈山主峰,花了将近三年时间,风餐露宿,防虎狼,斗蛇虫,曾30余次深入到主峰腹地,用绳索吊住,连人带器材放下山去,以寻找最佳拍摄点,曾七次从山上摔下来,一次摔得不省人事;曾只身一人在新疆塔里木沙漠,克服难以忍受的干渴和饥饿,与天斗,与地斗,与狼斗,在一个个的瞬间迸发出热浪翻滚的创作灵感;在井冈山老区的乡间田野上,把“人、事、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赋与作品以全新的画面,深邃的内涵;从“”时期蹲牛棚、挨批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扬眉吐气,焕发青春。池仙照把一生的精力、财力全部投入到他所钟爱的摄影事业中,毅力和情感在他身上,在他生活的分分秒秒中,在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池仙照谈起他的成功时,他常常几句话便了事,可当论及其摄影作品时,他却侃侃而谈,眉宇间透露着孜孜不倦和执著。他说:“从部队到江西,我在井冈山生活了几十年,井冈山称得上是我的第二故乡了。我爱井冈山,我摄影的根基在井冈山,井冈山有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我历尽艰辛,拍摄《井冈山主峰》这一作品,是为了提醒自己,同时也想告诉每一个文化艺术工作者,要把文化的根留住!”池老退休后,继续在光与影、黑与白中写就“时代与井冈精神”的壮美诗篇。

忘不了的井冈情,倾不尽的赤子心。人在井冈老区行,志在红土地上扬。池老说,他要把井冈山这方热土的神韵长留在中华民族永恒的“视觉传记”中,长留在亿万华夏子孙的心目中。

神仙池篇4

去九寨沟旅游的人,大多选择的是九寨沟景区和黄龙景区,人们往往忽略了九寨国家森林公园。也正是游人的这种忽略,让九寨国家森林公园,保存了原始的、完备的、健康的生态系统。2006年,第一次来九寨国家森林公园,我就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感觉,后来,数次前往,每次都有新的感受。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的九寨国家森林公园,是于1995年经原林业部批准建立的。建园前夕,当地的森工企业欲将神仙池景区内的部分原始森林采伐,有关单位也发放了林木采伐许可证。就在斧头落下,17株原始大树应声倒地时,藏族干部与护林员火速赶赴现场。他们坚决地制止了伐树行为,从而使公园内的原始森林得以保存下来,并建立了九寨国家森林公园。至今,当地藏族群众还说:“这个森林公园是从斧头底下抢回来的。”保住了这片林子,才有了日后的九寨国家森林公园,才有了如今的生态体验。

也许是有了这个动人故事的缘故,每每到九寨沟,首选的仍然是九寨国家森林公园。去九寨国家森林公园,和去别的景区有很多的不同。去别的旅游区,只要带上腿、带上眼就可以了,以腿到、眼到为目的。去九寨国家森林公园则不然,你必须还带上心。因为在这里“既不能眼观六路,也不可耳听八方”,而是要凝神端坐,细心体验,与大自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九寨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高等植物有1200余种,珍稀植物有红豆杉、麦吊云杉、四川红杉、大果青扦、岷江柏木、领春木、羽叶丁香、连香树、华榛、独叶草、星叶草、天麻、冬虫夏草、雪莲、大叶柳、桃儿七、八角莲等30多种。这里的每一种植物,都被赋予了仙风道骨,它们不仅会眉目传情,还有丰富的语言交流。红豆杉总是在不同的季节,释放出不同的信号,展示着它婀娜多姿的风采;大果青扦、岷江柏木则会在不同的游人面前,展现它们的强悍与力量;雪莲、八角莲则以一种恬静的美,潜移默化地输导着人们的心灵;冬虫夏草,总是低调地躲藏在草丛中,以最大的可能保护着自己,给人以哲人般的思考。

除了植物,这里的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毛冠鹿、水獭等珍稀野生动物,这些对游客而言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如果你是个幸运者,在这里观察到的大熊猫绝对是与动物园里的大熊猫不一样的,它们不但憨态可掬,还多了几分从容与淡定,活泼与机敏;羚牛则是野性十足,多了一份力拔山河之慨;这里最可爱的野生动物当属川金丝猴了,它们不仅有着金发女郎的美艳,杂技演员的矫捷,还有着孙悟空一般的灵性与智慧。得日月之光辉,吸天地之灵气,这里的每一种动物都可敬,可赞,可畏,可爱!

神仙池篇5

海门小学

五〈4〉班

曹圣怡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学校组织我们去神仙居游玩。百闻不如一见,这一次我们可要一睹神仙居的风采。

坐在大客车上,我们心中充满了好奇,究竟传说中的神仙居是什么样的呢?

踏入神仙居,环视四周,到处都是造型独特的山峦和高大挺拔的树木!经过导游的介绍,我发现每一个山头都拥有自己的形象呢!

瞧!那不是一个将军的脑袋吗?“将军”戴着军帽,张着嘴巴,似乎要诉说什么。呀!“将军”的正对面居然卧着一个身披绿色毯子的“美人”呢!这不就成了“将军”恋“美人”了吗?真不得不敬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哩!“将军”和“美人”的中间还有一片“情侣林”,林中的每棵树的树干都一分为二,所以叫做“情侣林”。“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看来这“情侣林”就是地上的“连理枝”啊!

神仙池篇6

【关键词】神话;中国皇家园林;历史流变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78-02

中国古典园林从形成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以其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园林艺术体系中独树一帜。“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为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大主要流派”。其中皇家园林外观上规模宏大、皇权气势雄厚,内在设计精致、技术水平高超,成为了古代园林建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园林。

历代王朝都建有自己的皇家园林,因此中国皇家园林随着朝代的变更而呈现不同的发展阶段(图1)。皇家园林的发展是收到很多因素影响的,包括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思潮等,其中神话在皇家园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神话传说与皇家园林

自古以来,人们通过向神明祈祷、祭祀等方法期盼来年的好收成,家人的健康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百姓对神即信仰又崇拜。统治者为了更好的控制百姓,将神权与政权结合,开始了封建统治,佛教的广泛传播使中华民族对神的信仰又加深了一层。而神话无疑是神论传播的重要载体,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代表着华夏民族的精神财富。

中国早期的皇家园林便是在神话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皇帝以“天子”自居,乃为天之嫡长子,秉承天意统治世界,居住环境当以“天堂”“仙境”为标准,利用总体的规模和外观的气势来显示皇权的高贵。可以说早期的古典园林是神话故事的缩影,代表着华夏民族的物质财富。

所以说,神话传说和皇家园林在历史的流变中虽并驾齐驱,但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园林的空间布局、追求的意境、甚至建筑本身的装饰图案都深受神话传说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神话又通过园林这一种特殊方式的以传承。”

二、主要神话系统

在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中,有两个对皇家园林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系统:一个是昆仑神话系统,一个是蓬莱神话系统。

(一)昆仑神话

昆仑神话系统起源于西部的高原地区,最早见于《穆天子传》:“天子觞西王母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瑶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理悠远,山川间之,将予无死,尚复能来。”昆仑神话虽然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几经变迁,但是昆仑神话所发生的环境却始终离不开“山环水绕”这种景观模式,“高峻”也一直是昆仑山的显著特色。因此,昆仑神话是崇拜高山的象征。

昆仑神话对皇家园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山环水绕的布局,这成为了后人在选择园址时的一个首要评判标准。人们认为山水环绕的仙境便是最理想的人居场所,所以模拟仙境,制造出琼楼玉宇之象,这成为了古典皇家园林的重要象征。其次是台式建筑,昆仑山高耸的体态,被人们设想为神居住的地方,所以帝王就模拟仙山,筑台登高,以期能够通向神明,将神权与政权结合,统治世界。

(二)蓬莱神话

蓬莱神话系统起源于东海沿海地区,关于蓬莱仙话最早的较为详细的叙述出现在《史记》中,“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太、瀛州。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蓬莱神话是在昆仑神话之后,对依山傍水这仙境的进一步理想化和神秘化,记载中的蓬莱神话无不围绕着水雾弥漫、三山环绕的格局展开,将仙境发挥的淋漓尽致。蓬莱神话则是崇拜大海的象征。

蓬莱神话中由于“不死之药”的存在,使之其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战国时期便有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使人入海仿仙境而不得的记载,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又派徐福携千名童男童女入海求不死药,却一去不返。到了汉武帝时期,对三仙山的追崇更为狂热,但一直没有结果,最终汉武帝只好在建章宫北太液池中,修筑蓬莱、方丈、瀛洲等神洲,聊以。据《史记》记载:“其北治大池,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届此,中国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基本格局形成,并且一直延用,成为了皇家园林中的一个重要布局特点,例如隋唐时期的长安后苑、洛阳东都宫九洲池、宋代艮岳、元明太液池、清朝圆明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等。

三、萌芽阶段――意向神话

中国皇家园林的萌芽阶段为商、周时期,皇家园林最初出现于三千年女里社会后期的商末周初期,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

“囿”关涉栽培、圈养,为“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园林形式”。这种园林形式的形成有两种原因。一是远古代生产方式落后,人们只能通过猎杀动物来满足生活需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方式渐渐被取代,但是后人想回归这种方式作为纪念,因此营造了这样一个环境来再现昔日景象。二是狩猎神话的影响,人们担心过度的狩猎引来“猎神”的惩罚,因此将动物圈养,以维持长时间的生存需要。

“台”关涉通天、望天,即是用土筑成的高台,是最早的园林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昆仑神话的影响,昆仑山体量庞大,高耸入云,因此帝王筑台登高,达到观天象通神明的作用。最早见于周文王的灵台和殷纣王建的鹿台。

由此可以看出,神话促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在皇家园林的萌芽阶段,园林的思想意境、造园形式等都深受神话色彩的影响,为后来皇家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生成阶段――再现神话

中国皇家园林的生成阶段为秦、汉时期,这个阶段园林形式由“囿”演变为“苑”,是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苑”是在“囿”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它不仅保留了“囿”原有的天然植被和蓄养的飞禽走兽,同时还建有居住、游乐和宴饮用的宫室建筑群,使园林形式更加人性化。

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封建帝国,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兴建离宫别苑。由于秦始皇十分相信神话的存在,以“山环水绕”的布局形式建立上林苑,且规模庞大,南面到西安南面的终南山北坡,北面到渭河。不仅如此,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找蓬莱神话中的三仙山求取长生不老药,但是却了无音讯,因此便在自己的蓝吃供的水池中筑起蓬莱山,表达了对蓬莱仙境的向往。

到了汉武帝时期,对上林苑进行了扩建。汉武帝对蓬莱神话中不死药的追求更为狂热,多次寻求而未果,为聊以慰藉,便引渭水为太液池,以池为中心建筑假山,分别设蓬莱、方丈和瀛洲象征东海三仙山,形成了一池三山的布局。

一池三山的布局在此阶段形成,并且一直延用至清代,成为了历代王朝建造王室宫苑的一种模式。这种布局形式的形成主要是受到“蓬莱神话系统”的影响,打破了湖面单调的景观,丰富了湖面层次,对后来的园林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但是该阶段的皇家园林多为范山模水,单纯的再现大自然风景,以大自然雄伟的景色衬托皇权气势,从整体上看是对意向神话的一种再现。

五、发展及成熟阶段――两相融合

皇家园林的发展阶段,皇家园林也渐渐摆脱了单纯的模拟神话中的仙境和再现自然的形式,趋向于神话与现实结合,写实与写意结合,到成熟阶段,园林更多的倾向于以写意的方式含蓄的表达自然风景,神话色彩对于园林的影响也渐渐隐为幕后,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细微之处观察到它的韵味。

(一)石狮子――陆沉神话

清朝朱象贤《闻见偶录》:“今宫殿衙署门外左右,所峙石兽,卷发巨眼,张吻施爪,俗称为石狮子。”皇家园林的一直在不断的演变,可石狮子这一建筑形式却屹立不倒,至今仍在延用,这与神话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流传着陆沉神话,内容大体为大陆突然沉没,最后成为了湖泊,在陆沉之前是有征兆的,这个征兆就是石狮子的眼睛红了,由于这个原因,只有一个人和他的妹妹幸免于难,正是由于这对兄妹的存在才使得人类得以繁衍生息。所以石狮子便有了避邪纳吉、预卜灾害的功能。

神话中中国有三大神兽,它们分别是狮子、麒麟、貔貅。狮子代表威严、权利;麒麟代表祥和、福贵;貔貅代表财富。因此狮子在中国的皇家园林中广泛使用。

(二)壶形门――葫芦神话

葫芦神话中葫芦造人的故事给人以深刻地印象,并且由于葫芦本身适应性强、果实累累等特性,使得葫芦既是观赏、收藏、实用的上好佳品,又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有“子孙万代,繁茂吉祥”之意,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存在着很多葫芦形或者壶形的门窗、铺装等。

六、结论

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它们虽然是由人们的幻想所构成,但是却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代表着古代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们华夏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而园林这一特殊形式的存在为这些神话的延续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可以从皇家园林中捕捉到神话的缩影,神话与皇家园林虽然各领,但又水融。神话对皇家园林的影响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布局形式:“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成为了皇家园林的一个重要标志,运用掇山理水之术,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的结合,形成了“山环水绕”的基本格局。

(2)造园理念:“法天象地”、“天人合一”,利用自然中的艺术装饰人居环境,以达到人工化的自然,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园林建筑:园林中的许多建筑,如“台”、“亭”等都是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之上想象、演变而来,为园林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神话对皇家园林的作用还有很多,我尚不能全面地分析其对皇家园林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但是这篇文章作为课程论文,让我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以后能够更加深入地对其做出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丁山.移天缩地在胸襟:皇家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庄晓英.神话,仙话与中国古典园林[D].苏州大学,2009.

[3]胡洁,孙筱祥.移天缩地:清代皇家园林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4]晋・郭璞注.穆天子传[m].上海:上海书店,1989.

[5]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

神仙池篇7

——第二章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婚礼如期在瑶池举行,七对新人都换上了最漂亮的喜服,出现在众人的眼前,在场的神仙都无不称好。

王母请月老来主持婚礼,月老把红线分别套在七对新人的手腕上,说:“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就在王母要说夫妻对拜时,一个身着白衣,相貌俊俏,仪表非凡的少年出现在瑶池空中。

突然,他飞到绿儿与鱼日中间,冷冷地说:“我反对。”七仙女纷纷拿下喜帕,仙女和神仙们看到这个少年插在绿儿与鱼日中间时,都不经意愣了一下,随后都把眼光集中在了绿儿身上。当时,绿儿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自言自语道:“是他……是他……真的……真的是他……”就在鱼日刚要说什么时,那少年又开口了,但他说的话让鱼日极为震惊。

“绿儿,不要嫁给他,不要,我回来了,我回来了!”绿儿看着鱼日和这个白衣少年,不知所措,她哭着跑了出去,这场婚礼也就这样暂停了。

神仙池篇8

诗情画梦许仙楼

许仙楼这个名字,让人不得不想起那个著名传说――当年钱塘江畔的落魄书生许仙,游西湖得遇蛇仙白娘子,从此后生生死死,演出了一场令天地动容的爱情故事。许仙楼的整个建筑,总共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都以黑白及淡水绿色为基调,无论远观近望,都深得江南神韵。上下4层的小楼,设计得颇有后现代主义风格,徐徐拉开悬挂在餐厅入口处的深红丝幔,便可见白墙上黑色飘逸的许仙二字,这般场景,仿佛一部华丽上演的电视剧,令人遐思无限,所以初来乍到的客人,经常会疑惑自己身居何处:究竟是车水马龙的北国京都,还是那欲语还休的小桥江南,是天上,还是人间?这种种感喟,也只有亲自掀起许仙楼的面纱,才能一探究竟了。

走进许仙楼,先跨过一扇白色自动拱门,便是一层的大厅,宽敞的过道旁,竖立着琳琅满目的大酒柜,放满了各种红酒和香槟,据说在这里共有来自法国、意大利,阿根廷、南非等世界各地的160多种酒,最昂贵的是2000年的红酒拉菲,单瓶售价达28000元人民币,算得上滴滴珍贵。大厅中央是一个长方形水池,一尾尾红或银色的锦鲤,不时在池中愉悦追逐,偶尔调皮地跃出池面,吐出一串晶莹的水泡。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水池旁吐露潺潺清水的几个青瓷罐,竟是餐厅的加湿器,如此用心,让人拍手叫绝。许仙楼餐厅的二层主要经营西餐,一些可爱的小包间,都带有室内独立的露台,从露台依依而望,是脚下游弋锦鲤的清池,每次当华灯初上时,音乐隐隐飘起,灯光缠绕着整个餐厅,一切就都沉入镜头――如电影《长恨歌》里,王琦瑶般的女子,凭栏娇慵的一个眼风,丢了过来,便让人把持不住,而或许,便促成一段新的浪漫。法式大宴会厅是二层的另一个亮点,能同时容纳五十人用餐的宴会厅,放置了一色纯白的桌椅和窗纱,高大的白色推拉门一合上,便与外界无扰。京城众多时尚界的公司,都爱来这里办酒会和庆祝派对,童话般的场景,不让人眷念都难。往上去三层是餐厅的两间豪华Vip包房,敞亮的大开间里,有二十多个餐位,餐桌正中悬坠着一盏白色天使灯,当夜幕降临,亮起橘黄色的灯光,那些小天使便栩栩如生起来,仿佛开始了遨游。走廊呈随处可见的仕女油画,还有过道墙上的白色琵琶,无一不流露出一派江南风情,黄昏里看那窗外的许仙,也依依生动起来,仿佛真已等待千年。设计师的匠心,被细节渲染得淋漓尽致。

想要开阔视野,那就登上四层露台,这是许仙楼别样风格的一角――这座后现代中国式的庭院,拥有大量的室外空间,尤其出色的便是这个大露台。这里每周五都会举行一场老歌沙龙,播放怀日音乐,各种中外经典的歌曲,抒发着往日情怀。在这里,不但有专业DJ驻场,还常有文艺以及时尚界的名人出没,据说餐厅经理人本身,便是位音乐发烧友,这也就难怪引来如此多宾客捧场。夏日徐徐的晚风中,人们放松心情,聚在一起喝上几杯红酒或威士忌,在万家灯火中,饱览工体一带的夜景,或聊聊城中新闻,或干脆躺在沙发,闭上眼感受音乐的节奏。这惬意,真是黄金不换的享受,即使你不懂音乐,在此也不得不陶醉了吧!

旖旎味觉许仙楼

许仙楼所主打的是江南菜,主要是杭帮菜,由于厨师都来自杭州,所以菜品完全原汁原味,透露江南的气息。不同于其他时尚餐厅的是,这里的菜品摈弃了繁复而花哨的装盘,完全以味道取胜。比如一道招牌菜神仙鸡,需要提前两天预订,因为整个烹制过程需要8小时,并且限量供应。它的做法是将农家柴鸡与猪蹄、五花肉一起放入沙锅,以慢火煨制到皮酥骨透。由于煲制过程中加入了黄酒,端上桌一打开,一股酒香便和着鸡香扑面而来,令人想到清凌凌的水乡绍兴,农家主妇从灶膛里取出的叫花鸡,剥泥后清香四溢,回味无穷。用竹筷拨动金黄色的神仙鸡,骨和肉即刻分离,舀一勺鸡肉浓汤,浇入颗颗莹白的米饭,那滑爽便会顺着喉咙一直滚入胃腹,令人忍不住想喊一声:落胃啊!(杭州话,意即吃得舒服。)

不仅是神仙鸡诱人,其他的江南小菜,同样能使你的味觉惊喜:凉菜――酱味小拼盘,是以酱鸭舌,酱带鱼、酱鹌鹑、酱口条四味搭配,以虾油拌和,典型杭帮菜的淡雅;龙井虾仁,手工现剥的新鲜河虾仁,辅以龙井茶水腌制去腥后制作,口感清鲜弹齿,细嫩爽滑;白水洋豆腐,原料是江南做法的豆腐,和小虾一起烧制,汤清味鲜,极其香嫩。海味三碟,酥炸梅鱼,光听名字已经动人,入口更是惊艳――皮皮虾,黄泥螺、小花螺,经过厨师的低盐化处理,减盐不减鲜,越嚼越有味:产自梅雨时节的鱼,酥炸透骨,有丰富的钙质,鲜嫩又有营养。

神仙池篇9

一天,王母娘娘正在瑶池边散步,突然,一阵大风吹遍了天地间的各个部位。就连王母娘娘也被大风吹倒了。过了一会儿,天宫的天上在瑶池里的各个地方撒下了红色花瓣,然后,又来了橙色花瓣,接着黄色花瓣,再紧接着绿色花瓣,……最后有紫色花瓣。过一会儿,这红、橙、黄、绿、青、蓝、紫7朵花变成了美丽的大荷花。一阵大风过后,王母娘娘就醒了,她忽然看见在瑶池里,长着红、橙、黄、绿、青、蓝、紫这7种颜色的荷花。原来王母娘娘生下了她7个可爱、漂亮的女儿。

第一章

她们分别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王母娘娘醒后,竞安然无恙的起来了找到了天宫里的众星神们,她把这件奇怪的事情告诉了众神们。众神们听了这件事情之后都在讨论着,过了一会儿,四大天神们齐说:“王母娘娘我想肯定是红、橙、黄、绿、青、蓝、紫那7朵荷花搞得鬼,等我们四大天王去把他们都砍了,以免日后的灾难降临此天宫。”王母娘娘想了一会儿,说“我见那七朵荷花挺漂亮的,有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把她们留在瑶池里做装饰品也非常不错呀。我们天神们拥有着这么一颗善良而正义的心,何必与这七朵花过意不去呢?我看了还是把这七朵花留下来吧!”四大天王听王母娘娘这么一说,立刻恍然大悟,马上向王母娘娘请罪。众神们又讨论了一会儿,二?神好象有什么话想说,可是没有开口,王母娘娘看见了,好象知道了二?神的心思了。便对二?神说:“二?真君,你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说呢?有了好主意就说出来,让众神们好好分析分析,看这个主意好不好,干嘛要憋在心里呢?这样很难受的。”二?神说:“是。王母娘娘本座的哮天吠的鼻子比较灵,不知当否让它来嗅嗅这七朵荷花,看是不是有什么妖魔在作怪,如果发现了妖魔就必需立刻铲除!”王母娘娘沉思了一会儿,笑着说:“嗯,这个主意听起来好象很不错,好吧!就按照二?真君的这个方法去做,先在瑶池布下天罗地网,要是有妖魔在作怪,就立刻逮住它,请注意,此事是天宫的秘密,请各位天神不要把天宫的这个重大机密泄漏出去,否则,打入天牢。”众星神们有力地说一声:“是!”。

第二章

神仙池篇10

——虹溪谷温泉度假区“溶洞温泉”探秘

双台山水秀,景如诗画美。虹溪谷赏“‘泉’城‘泉’美”,客来皆陶醉。虹溪谷温泉依托山水之美,景色之美,生态之美,旅游形象美,民俗民风美,人文传说美,特色饮食美等,博得众多游客青睐。虹溪谷有山有水,四时风光不同,增添无限魅力,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八方游客游在其中,沉醉不已,赞不绝口,让虹溪谷温泉旅游度假在更多的人群中的印象更加深刻起来。

——题记

虹溪谷“泉”诚热恋,舒畅体验。在这里,“溶”住美丽,“泉”暖健康,“洞”出品质,“泉”心温暖。

虹溪谷温泉度假区是一座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题,集温泉养生、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活动于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青睐,成为盖州市乃至辽宁省内最具代表性的温泉景区。

虹溪谷温泉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依山而建,叠岩起伏,曲径通幽,层林尽染。虹溪谷心旷神怡,开心快乐,天地陶醉。

虹溪谷温泉品质纯正,富含氡、硅酸、钾、钍等各种对人体养生、保健、长寿、美容的微量元素。在泡温泉的时候可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不远处的广阔田野尽收眼底,而最奇妙的当数可以躲在溶洞里面享受温泉。泡出健康,沐浴幸福;天下温泉浴,唯有虹溪谷!

虹溪谷温泉的主题定位是“福溪洞天·琴海八泉”。“福”代表佛的“佛光禅境”,“溪”代表山谷间的“曲水流殇”,“洞”为“溶洞温泉”,“天”为“别有洞天”,“琴”为“琴台泡池”,“海”为“地中海及托斯卡那风格”,“八泉”分别为亭泉,洞泉,佛泉,彩泉,无泉,海泉,林泉,戏泉……山中有洞、树中有池、亭下有泉、水上有阁,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溶洞式温泉泡池恍若仙境,躲在溶洞泡温泉,使得身心全放松。

溶洞温泉是溶洞中的仙境,溪流环绕荡起涟漪,瀑布飞泻显现奇观;水流由巨石间涌出。人位于其中,感受温泉泉水由高端倾泻而下,冲洗在身上,享受瀑布浴的舒适;观赏水幔变幻,有着无比的雅意。

温泉区占地90亩,其中汤浴区占地2260平方米,汤浴区约49个泡池,朝向坐北朝东南,分为一阳一阴两片区域,即空中泡池区和洞天世界两个功能分区,山体制高点分布了景区重要的景观及建筑标志性构筑物。五福汤、红花汤……象征男性阳刚之气,男人们在此泉池浸泡温泉,可获得无穷的青春活力,蓬勃朝气;香薰池、甘草池、首乌池……象征女性阴柔之美。人在此泉池沐浴,可以滋润肌肤,美容养颜。

“溶世间万物之形,历经千锤百炼,述说世间的沧桑,俯仰顽强执著延伸,历尽沧海桑田保持生命形态。”这里,洞中有洞,仪态万方;洞中有山,怪石嶙峋;山中有洞,兀突森郁;洞中有泉,石罅飞瀑……溶洞温泉有着原始、自然,水质清澈,泉声潺潺,灯光斑烂,充满神奇迷人的色彩,有的游客甚至形容为“世外桃源”。

温和之泉,天人合一,万物同化。洞内热泉熏腾,香氛缱绻,缥缈着流光溢彩的各色灯光,缭绕着变幻莫测的旖旎雾霭,更使这钟温泉迤逦多姿,恰似神仙居住的世外洞天。

“奇情溶洞、闲情山水。”这里“洞天之美”,无限飞扬——有的宛似从地面上冒出来的石笋,有的好像守望天涯终于相拥而成的石柱,有的呈倒锥状与洞顶紧紧相连,有的在洞壁上犹如帷幔褶皱俨然石幔一般,还有散布在洞壁或其他堆积物表面上的石花,令人恍然以为进入仙境。

洞内,盛夏若秋,寒冬胜春,温泉迤逦,雾气袅娜,掩映其间,美轮美奂,似有“花树嫣然,红枫脉脉”。

人躺在溶洞温泉池中,一边享受泉水温滑,一边欣赏溶洞天然造型,观看泉水水景,身心都得到放松,感慨不虚此行。实在有“躺在溶洞叹温泉”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