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经济产业规划十篇海洋经济产业规划十篇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1:27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篇1

【关键词】海洋紧固件政策产业项目

随着东海、南海危机不断升级和蓝海经济快速崛起,海洋不但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更成为市场、企业关注的焦点。对于中国紧固件行业企业而言,中国海洋经济同样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1.中国海洋经济概况

根据世界海洋法规定,中国拥有的海洋国土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中国海洋地带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南海四个区域。尽管海洋面积占陆地面积三分之一,但海洋经济开发程度远远不如陆地经济开发,因此,海洋经济前景无限。

相比国外,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自然具备成长潜力。虽然起步晚,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九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一直保持在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水平。“九五”期间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年均15.7%。其中海洋渔业经济总量高居首位,占总产值的51%,年均增长18%;海洋油气业异军突起,年均增长达到32.3%,产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货物运输量持续稳定增加,占海洋经济总产值比重位居第二,为18%。

2006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8408亿元,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产业增加值为8286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4%,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对中国紧固件行业企业来说,向某个产业领域进军的前提是,这个领域之前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未来发展前景更为灿烂。

2.海洋产业政策规划

要进军海洋产业,必先看产业政策。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提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目标,包括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在海洋新兴产业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被摆在首位,重点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和海水利用装备。

去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同时,《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规划》、《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多个规划颁布实施。这些规划都为紧固件企业进军海洋产业指明了方向。

而且,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联合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该《规划》提出,到2015年,整个海工产业的年销售收入将达2000亿元以上,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并重点培育5~6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总承包商。

此外,我国相关海洋大省也先后出台了各自海洋开发推进计划。紧固件是“工业之米”,自然也是“海洋工业之米”。

3.涉海基础设施项目

随着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涉海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不断增加。

3.1港口码头

2013年,浙江临海将投资3.72亿元建设大港口及内河码头工程。山东日照今年全市交通建设计划投资57.2亿元,其中,要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1亿吨。根据相关资料,“十二五”期间沿海港口投资多是倍增。例如,辽宁省制定的“十二五”沿海港口规划显示,该省将在2100公里的海岸线上,新建丹东海洋红、锦州龙栖湾、葫芦岛石河、盘锦荣兴4个重要港口,努力实现6亿吨大港目标。

3.2跨海大桥、沿海大通道

根据各地“十二五”规划显示,泉州湾跨海大桥、蓬长跨海大桥、渤海湾跨海大桥隧道、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大陈岛跨海大桥等工程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并完成。显然,跨海大桥建设会涉及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等方面,这意味着紧固件企业将面临很多商机。

3.3海洋经济区

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江苏沿海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开局的形成,更使海洋经济的发展如虎添翼。

3.4海洋物流业

2010年,我国海洋物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是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批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脱颖而出,宁波、舟山都把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平台放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位置。

4.海洋产业项目

4.1船舶工业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形成50个以上满足最新国际规范要求、引领国际市场需求的知名品牌产品。规划要求,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造船基地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进入世界造船前十强企业达到5家以上。同时,培育5-6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工装备总承包商和一批专业化分包商。

4.2海洋工程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是指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装备。在“十二五”规划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被摆在首位,规划要求,积极研发日产10万吨以上海水淡化设备、循环冷却及海水脱硫成套设备,延伸海水利用装备产业链条。

据悉,中海油计划到2015年国内总产油量达到6500万吨,国外总产油量达到4500万吨,总产油量为1.1亿吨。为实现这一目标,计划新建两至三艘具备起重与铺管能力的主要作业船舶,建立一支作业水深达到3000米、吊装能力达到1.6亿吨,可铺设管径4~60英寸的海管(S-Lay、J-Lay、Reel-Lay铺管方式),能同时进行两至三个深水油气田海上作业的深水团队。

4.3海洋化工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逐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炼油产业集群。海洋炼油产业发展将带动炼油机械行业和紧固件行业发展。

此外,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都将给紧固件企业带来不少发展商机。

5.海洋科技项目

5.1海洋监测

在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山东省建设蓝色经济区、青岛打造蓝色硅谷的形势下,海洋监测设备产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支撑的重要产业,在山东省“十二五”规划、蓝色经济区规划中都做了重点部署。不仅山东,其他省市包括江苏、浙江、天津、河北、海南等,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都离不开监测设备产业的支持,而监测设备则离不开紧固件产品。

5.2海洋勘探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加大海洋能源开发的力度,重点提高深水资源勘探开发能力。海洋勘探将会带动专业勘探设备行业发展。

6.海洋生态环保

环保部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产值累计将达到十几万亿元,增加值将超过环保投入。环保产业作为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新建各级各类海洋保护区80个,2015年海洋保护区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重达到3%。

由于船舶溢油事故、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故等频繁发生,海洋生态环保监管将不断升级,进而倒逼海洋环保产业发展。

无疑,海洋环保规划必然带动整个环保产业发展,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比陆地环保产业更加光明。7.结论

海洋产业不仅在今天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而且更是一个有待深入开发的朝阳产业。对中国紧固件企业而言,必须抓住海洋经济崛起的契机。

具体来说,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带给紧固件企业的利好消息有三点:

其一,海洋工业具备了大发展的基础

无论是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还是国家相关规划描画的美好前景,或者是地方规划、地方投资指导、支持、操作具体项目,都能给紧固件企业树立信心。

其二,海洋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紧固件产品比较清晰明确

主要是船舶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洋监测设备业、海洋环保业等。毫无疑问海洋紧固件非普通件,而是高端紧固件。所以,中国紧固件企业进军海洋紧固件领域的前提是,更新设备,完成产品升级。

其三,海洋工业带动紧固件企业发展具有很大成长空间

以中国重工公司为例,其海洋工程装备订单大幅增长——2012年11月以来新增大额订单169亿元,占2011年度营业收入的29.12%。去年前7个月,中国海洋工业装备制造业完成出货值10.7亿元,同比增长43.8%,订单金额连续上升。

参考文献:

[1]《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

[2]《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

[3]《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篇2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中国“十二五”期间第一个成为国家战略的经济区,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蓝色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

根据部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要建设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全面提升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工作,海洋经济的“扬帆”将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引擎持续给力,促使区域经济触角向海洋全面延伸。山东将为中国海陆统筹发展战略提供先行经验和蓝本。

目前,山东已经有两个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蓝一黄,让山东再次被聚焦。蓝、黄经济区建设顺应了区域结构调整的大势,必将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动力。

齐鲁涌动蓝色潮总书记两次特别强调

为谋求发展空间,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国家战略利益的视野转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并加快调整海洋战略,制定海洋发展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31964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53%,新增就业52万人,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如何打造一个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旗帜性地区,是应对国际海洋经济竞争的新要求。2009年4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同年10月,总书记再次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总书记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使命赋予了山东,与山东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力量、产业层次、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等条件分不开。山东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省份之一,山东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凭海而立,有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山东省海岸线长约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1/6,沿岸分布着200多个海湾,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址50多处。海洋空间资源类型齐全,近海海域总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此外,山东海洋科技力量雄厚,海洋药物研制保持领先,拥有3个吞吐量过亿吨大港,海洋盐业产量、海洋工程业务量、海水淡化装置数量、海水养殖和远洋渔业产量均居全国第一。2010年7月份,山东还被确定为3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省份之一,并率先编制完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26个专项规划和沿海7市规划。

山东一开始就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协调推进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建设办公室,从体制上强化了对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领导。近两年来,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蓝色经济发展定位,适时出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审慎制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探索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2009年,区内总人口3291.8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138元。为进一步增强腹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山东省把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这等于将山东经济发展的空间,由山东半岛地区6万多平方公里陆域延伸到近16万平方公里海域,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费云良说。“蓝区”建设更主要的是将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形成一个隆起带,然后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为山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宽了新空间,为山东在“十二五”期间继续保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培育了新的增长极。

“蓝”“黄”双轮驱动带动未来发展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全国第一个“高效生态”的示范区,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第一个以海洋为特色的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主要是黄河河口向海洋延伸的规划,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则是由海洋向陆地延伸的规划。依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虽然两区在发展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但“蓝、黄”经济区的建设顺应了区域结构调整的大势,必将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动力。“蓝、黄”两区将发挥双轮驱动的效应、起到对未来山东经济发展带动极的作用。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篇3

“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海洋局也迎来了一位新的“当家人”。2月12日下午,在国家海洋局领导干部会议上,刘赐贵被宣布任命为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党组书记。

作为厦门市前任市长、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第一任局长,现年56岁,具有丰富的海洋管理经验的刘赐贵堪称一位老海洋人。

在接受采访中,刘赐贵认为,现在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海洋经济工作,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各地党委、政府,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海洋,特别是海洋经济。作为海洋的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将从海域总体功能区划上进一步修编;对全国海洋经济运行进行监测和评估等,多方面服务海洋经济。

加强规划、立法工作

谈到2011年海洋工作重点时,刘赐贵指出,今年将推进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加强规划和立法工作。完成“十二五”期间海洋工作的综合性、专项性规划。加快编制完成《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和《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报国务院审批并实施。国务院批准《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后尽快部署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十二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同时要研究制定进一步规范海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升海洋工作队伍的依法行政水平。

摸清海洋经济“家底”

今年将完善海洋功能区划体系。全面完成全国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并报国务院批准,适时启动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将积极推进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能力建设。

他指出,海洋经济试点调查地区要按时完成试点调查任务。国家海洋局要加强沟通协调,适时向国务院提出开展首次全国海洋经济普查建议,以摸清海洋经济“家底”。要支持、指导各地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抓紧做好本地区“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的总结和评估,为党委、政府规划“十二五”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刘赐贵称,将按照中央关于“整顿秩序、控制规模、合理利用”原则,对围海造地“要有规划,加强管理,进而着手研究制定法规”的重要批示,对围填海实施年度计划管理,重点保障基础设施、产业政策鼓励发展项目和民生领域用海需求,确保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划得到有效落实。

在创新海岛管理方面,要按照《海岛保护法》的要求,抓紧编制海岛保护规划,开展海岛整治修护和保护工作。严格落实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审批、登记和有偿使用等制度。

挖掘、提升海洋文化内涵

同时,国家海洋局还将积极推进海洋文化建设工作。繁荣海洋文化事业,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客观要求。要树立“大海洋文化”观念,努力挖掘和提升海洋文化内涵。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加强海洋水下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积极推进海洋公园建设,支持滨海旅游业、海上观光及邮轮、游艇等产业的发展。

尽快启动《中国海洋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适时出版《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等海洋文化系列丛书。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篇4

21世纪是人类挑战海洋的世纪。在人口增长、陆地资源利用空间日渐消减、经济发展受自然资源约束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人类社会把目光投向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是不足为奇的。海洋里已经探明的占世界总量45%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也成为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的人类分外眼红的肥肉,何况浩瀚海洋里还储藏着多少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人们都还不得而知,人们称之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地球上的最后空间。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90%以上的国际贸易货运量靠海洋运输来完成,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海洋经济产值将达30000亿美元。[1]世界正在形成一个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要发展的激烈竞争格局。可以预见,21世纪,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将会大大提速,海洋对人类发展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谁在21世纪的海洋开发和发展中取得先机和优势,谁就能够在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占据制高点。正因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沿海各国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领海,大力进行开发。各国都针对海洋经济开发制定了自己的宏大的规划。日本、美国、英国等都有自己雄心勃勃的规划。海上城市、海底城市等词汇见诸各国的规划之中。我国的海岸线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积辽阔,是一个海洋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虽然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步较迟,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在2010年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后,大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加快向海域进军的速度就不可避免了,这不仅是向大海要土地、要资源、要能源,缓解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要素制约,更重要的是通过海洋资源开发和港航物流建设,集聚全球生产要素,开拓世界新兴市场,拓宽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特别是由于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导致的资源约束更加严重。土地资源的紧张和昂贵,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如何保证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势头,不仅成为中央政府必须考虑的战略问题,也是沿海地方政府必须充分考虑的事情。2011年被称为中国的海洋经济元年,因为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把海洋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部分单独提出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这是中国在五年规划中首次把“海洋经济”作为产业体系中的一个单独的组成部分提出来。根据国家正在征求意见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到202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并逐步形成六个到八个海洋主体功能区域板块。”[2]现在已经获批的海洋经济发展区有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相继还会有广东、广西的开发区的获批。各个省都已经或正在制定自己的海洋经济发展的宏大规划。在“十二五规划”的目标驱动下,新一轮的海洋开发大幕已经拉开,海洋经济发展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战场。与此同时,沿海各省也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自己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浙江省的《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2011年2月获得国务院的批复,浙江省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把“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统筹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写入了规划中。福建省则借助于之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把海洋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和重点。山东、辽宁、广东等省也在眼光向海,规划着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2011年,沿海各省大大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进海洋开发已是大势所趋。

二、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将伴生海洋环境保护的严重问题

发展海洋经济是国际发展的趋势,中国也不例外。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来说,在发展资源约束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似乎也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海岛的生态环境往往独特而脆弱。如何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寻找平衡?这是海岛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3]今年以来的康菲公司渤海污染事件使人们对海洋经济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更加忧虑。对海洋的开发,我国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只不过是非常低层次的开发,主要是港口建设、海上运输业、海洋渔业等。到90年代,海洋旅游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建筑业、海洋油气业也发展起来。到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9.7%”[4]虽然海洋开发成绩很大,但是带来的海洋环境问题也是不可小觑的。据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1)》指出,在我国海洋产业大发展的同时,由于大型围填海、过度捕捞与海水养殖和陆源排污等造成海洋生态环境风险增加。“中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包括:近岸海洋环境污染呈立体、复合污染新趋势,对生态系统安全、食品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威胁;陆源污染物排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严重,个别排污口及河口邻近海域出现‘荒漠化’现象。近岸海域营养盐结构失衡,直接影响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和中国主要经济区域邻近海域,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5]

90年代的海洋开发就带来了海洋环境问题,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发展,能否走出一条科学开发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子来,成为许多专家和学者关注的要点。因为80年代的海洋开发规划“无一不强调科学有序开发,但最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除了依旧在传统产业上低层次无序竞争外,还令海洋生态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威胁”。[2]在传统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了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使得人们不得不重视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让人类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无限制地以消耗海洋环境、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海洋经济;二是在保护海洋环境、科学使用资源下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显然人类只能选择后者。因此保护海洋环境、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6]海洋开发势不可挡,但是如何防止海洋开发带来的海洋污染确实一个必须充分关注的问题。人们经常会说,开发与保护并重,在文件里面,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在实际的工作中,开发容易开展,保护则很难真正落实。因为从短期来看,开发是可以赚钱的,可以增加GDp和财政收入的,而环境保护则是不能赚钱的,甚至是赔本的,也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所以,在加大海洋开发的力度的同时,必须把海洋保护的问题提出来,通过真正有效的措施保证切实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使海洋经济真正的实现科学发展,能够造福于社会和人民。

三、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监管

促进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防止造成对海洋环境的破坏,特别是海洋污染。而海洋开发必然会带来某种污染,开发和保护并重这两手,开发应该让位于市场调节,让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开发。但是由于海洋开发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完全依靠企业来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保护的责任就不可避免的落到了政府的肩上,也落到了社会多元治理主体的身上。要有效的保护海洋环境,必须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科学有效的监管。世界和中国治理环境污染的实践证明,只有严密科学的监管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保护,也才能达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有效的海洋监管必须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划

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开发应该摆脱传统海洋开发和利用的路径,走出一条科技支撑的、品质优良的、新兴海洋产业的“蓝色经济的”路子来。要保证海洋经济发展走蓝色经济的道路,保证做好海洋开发中的保护工作,首先必须把好海洋经济规划关。即沿海各省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必须突出科技领先、低耗能、高效益、低污染的特色。国务院在批准各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也必须把好这个关。只有这样才能把新一轮海洋经济开发纳入新兴海洋产业领域发展的道路。海洋经济长期以来都过于注重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业,造成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海洋经济在过去不是真正的海洋经济,而是临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化工业2003年后加快向沿海布局。这些产业向沿海发展是需要的,但是如果各省的规划都如此,则会加大产业结构性矛盾,同时也会加大环境污染的可能性。专家指出:“综观各省的产业规划,虽挂名‘海洋’,实为临港、临海产业集群。从产业构成看,各省均以大钢铁、大化工等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的重型产业为主。”[2]因此各省在编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必须坚持科技支撑的蓝色经济的要求,坚持保护海洋环境的要求,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发展在规划中要予以禁止或者限制。如果必须要发展这些产业,就必须把有效的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也列入规划之中。否则,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发展又会加大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破坏了海洋环境。

(二)加大对海洋经济发展项目的环保审核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总纲,需要在规划中贯彻海洋环境保护的原则。但是,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是要通过诸多的海洋产业发展的项目来实现的。所以,加强海洋经济发展各个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审核则是海洋环境保护的最重要的环节。海洋经济发展项目的海洋环境评估工作直接关系到海洋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要严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要求进行开发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价要克服“自做、自审、自批”的封闭式评估方法,评估过程要公开透明,评估过程要吸收相关的专家、公众和环保组织成员参与。参加评估的项目的所有材料要公开,接受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由于在海洋产业项目环境评估中地方政府的影响力比较大,只有依靠公开透明的、多主体参与的评估方式,才能比较有效的遏制地方政府以权力压服环保部门通过有环境保护缺陷的环境评估报告的状况,保证海洋产业发展的项目能够坚守住海洋环境保护法要求的标准。当前,海洋环境影响评估审核中需要加强的是海洋环境影响评估标准的建设。要对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的途径、机制和规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到各种影响因子及其相互关系,为评价海洋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三)建立和健全海洋综合管理机构

海洋规划的监管和海洋产业实施项目的审核都是事前的监管,这些监管是必需的。它可以把对海洋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活动拦截在海洋经济活动的门槛之外,也把海洋环境保护的活动预设在海洋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但是,只有事前的监管是不够的。因为在经济活动的实际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市场竞争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许多环境保护的措施可能不能很好的实施。甚至会出现有环境保护的设施也不开动的情况发生。所以,要有效的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还需要对海洋经济活动进行过程性的监管,就是在其经济活动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样的监管具有经常性、实时性和突击性。要进行这样的监管就需要建立和健全海洋环境监管的机构,整合海洋环境监管若干部门之间的职能,以实现有效监管。我国的环境保护监管体制历来实行的按照产业环节进行的分阶段监管体制。这样的监管有不少优点,但是,问题也不少,分散了监管力量,也弱化了监管责任。从海洋环境监管来看,应该整合监管机构,把分散的机构集中起来进行监管,一则集中了监管力量,二是强化了监管职责。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不少国家都建立了“国家海洋管理委员会”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海洋事务的重大决策。我国海洋管理和监测在地方层面是按照省区方式来分设机构进行管理的,而且管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机构也是分散在各种职能部门中的。但是由于海洋的分散性和辽阔性,对于一些海洋发展区域进行海洋经济活动的监管来说,是需要比较大的力量来进行的,分散化的监管势必会造成监管的无力和监管大量缝隙,最终使监管陷于无效。所以必须把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区域的海洋管理机构整合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同时,不能沿用按照省区行政区划来设置管理机构,应该以跨省的海洋区域来建立集中统一的监管机构,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信息收集、信息,进行海洋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调查和处罚。之所以要建立跨省区的监管机构,是为了克服按省区设立监管带来的省级行政干预,保证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在海洋环境监管机构中,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格外重要。因为所有的海洋环境保护的行政措施的采用和行政处罚权的使用,都必须建立在对海洋环境现状的客观公正的把握之上。只有健全监测机构,完善监测设施,才能获得客观、准确、全面的海洋环境信息。以这样的信息为基础,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四)建立海洋污染信息公开制度和问责制度

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必须在有效保护海洋环境的基础上展开。《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是我们进行海洋经济活动必须遵守的法律。要保证海洋环境保护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只有法律是不够的,还必须健全相应的制度来规制从事海洋经济开发活动的企业和地方政府。这些制度会随着海洋开发和保护的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从当前来看,我觉得必须建立海洋污染的信息公开制度和海洋环境污染的问责制度。海洋环境污染的信息公开制度既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也给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环境保护中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当今的公共事务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来进行管理,而是政府引导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多中心治理。环境保护关乎公共利益,要有效的治理好环境,不仅需要政府,而且必须依靠广大公民、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来参与协同治理。而环境污染的信息公开,为公民参与有效治理提供了条件,也使环境污染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处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强大压力会给污染主体以很大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在很大程度上会抑制企业领导人和员工的不良行为。所以,海洋环境污染的信息公开制度至关重要。海洋环境污染的问责制度也必须建立起来。海洋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固然可以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但是,一旦到法律追究层面,造成的危害已经比较大了。而且不是特别重大环境污染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问责,就会让一些企业负责人心存侥幸,然后积小错为大错。而且一些人也会利用法律和管理制度的漏洞逃避法律的制裁。通过建立海洋环境污染的问责制度,可以强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责任,可以强化地方行政领导人的责任,让他们充分的负起责任来。这个责任主要是让他们在海洋环境污染方面负起道义的、政治的责任来,真正尽心尽力的履行好海洋环境监管的义务。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篇5

关键词:海洋经济科技创新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经济的实践远远早于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亚太经济的发展开始走向海洋经济之路,日本是其典型的代表。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其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辽宁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日本——科技创新加速海洋开发

近年来,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先后形成了关东广域地区集群等9个地区集群,这不仅构筑起各地区连锁的技术创新体制,也形成了多层次的海洋经济区域。

第二,日本海洋开发包括经济开发、技术开发,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三,日本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急剧扩大,形成了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制订了海洋开发战略计划,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着重海洋科学技术开发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日本与我国同为东亚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发展异曲同工,辽宁省在制定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时,应参考日本的实践经验。

山东省——政府重视推进战略实施

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80年代时期就一同开展“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海洋战略的实施。

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于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并把发展海洋经济当作一项关系长远利益的战略性工程来对待。

山东省还一直强调依法治海的精神,海洋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海洋法制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初步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框架,从而使得海洋开发严谨有序。

近几年,山东省依靠海洋科技力量和众多海洋科研院所,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的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海洋产业迅速崛起,新技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海洋药物保健品、海洋精细化工、沿海旅游、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不断提高,新研究成果的投入使用使山东省的海洋经济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增长点。

经验启示

发展海洋经济,由于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也并不完全一样。但由于海洋经济的共同特性,国内外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都采取了以下举措:

1、政府管理综合化

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要对政府的作用进行正确定位。首先,海洋经济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政府对海洋经济进行综合管理,以利海洋资源最优利用,发挥最大的资源潜能。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涉及很多政府部门,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合作。再次,与陆域经济管理相比,海洋经济具有特殊性,所以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介入的范围更广,也更为深入;政府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部门协调和对经济外部性的治理这两个方面,其他领域则更多地强调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产业结构合理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结构呈现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构成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第二,“二、三、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向“三、二、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演变。以高技术支撑的近海油气业、临港工业,以及滨海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性海洋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区域特色明显。由于各国(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海洋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即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比较优势。

3、加强培育海洋主导产业

根据沿海城市海洋各产业增加值和全省海岸带资源调查,考虑到海洋9类行业增加值的梯度分布和资源基础,把省内海洋经济划分为主产业集群区、发达区、潜力区、欠发达区4个等级。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科技资源方面的两大优势,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的要求,积极培植壮大海洋主导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带动高素质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4、海洋功能划分越来越明确

海洋经济是海洋水体资源经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其发展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空间变化与空间组合的结果。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有强大的陆域经济作支撑,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与沿海陆域经济联动发展中,在与区域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中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因此,要构建布局合理、陆海一体的生产力发展平台,加快辽宁省海洋产业由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由分散向集群化发展。

5、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本原则,加强海洋管理基础性工作,健全该省海洋法规体系,做到用海、管海、护海有法可依;加强海洋规划管理,提高海洋资源配置水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与海洋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做好涉海项目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和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篇6

一、引言

特定资源禀赋支撑着特定的产业选择和布局,不同区域由于科学技术条件、产业政策、资金、人才和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具有相同的海洋资源禀赋,其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效率未必相同,因而各区域就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海洋产业的选择与分工协作。长三角区域在长期的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起初的从区域一体化层面进行产业布局与产业选择设计,尽管多年来各区域都在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但是依然存在产业同构、产业重复建设和不良竞争问题。仅以港口资源为例:《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国发[2009]19号)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而宁波港和上海港由于没有联盟持续有效的利益基础,因而,实际表现出的是上海港和宁波港都是主要以吸取腹地出口货物为主,这就导致两大港口竞争非常激烈,而且竞争主要还是争夺国内的长江货运,争夺腹地,这严重有悖于国家航运中心战略的初衷。[1]其它较为典型的问题还有:(1)长三角区域船舶产业间分工与协作问题;(2)基于产业优化布局的沿海人口布局问题;(3)沿海临港小城镇布局问题;(4)跨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联动机制问题;(5)跨区域统筹协调的完善市场体系问题;(6)跨区域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7)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问题;(8)跨区域科技创新问题等等。[2]综上所述,长三角两省一市间由于体质、机制、政策原因、观念的原因、行政区域间条块分割的原因,造成省际海洋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间协作分工不强,海洋经济整体效益不高,为此对长三角两省一市海洋经济进行优化布局是非常有必要和紧迫的。[3]

二、长三角海洋经济优化布局[4]

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要坚持海陆联动、区域协调发展,注重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长三角海洋空间布局,形成“三角两翼”发展格局。

(一)三角

三角,即长三角海洋经济的核心区,由上海市、浙江的嘉兴市、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和舟山市组成三角海洋经济区。其中,上海、宁波海洋经济居于前列。该区域区位优势突出,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是我国南北海运大通道的枢纽点。区域内有沪杭、杭甬等高速交通线路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组成的立体交通线路。该区域海洋资源丰富,拥有大、小洋山港、宁波-舟山港等港口,拥有舟山群岛、崇明岛等岛屿资源和众多涉海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渔业、旅游、海洋风能、潮汐能资源丰富。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地处我国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结合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区位条件优越、科教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达,特别是海洋服务经济。上海要充分发挥国际大都市的经济中心优势,重点发展航运服务业、海洋金融、海事服务等海洋服务性产业,积极发展海洋药物技术、海洋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向高端发展。杭州,濒临杭州湾,经济、科技、文化资源突出,涉海科技资源丰富。在未来发展中,重点:一是建设海洋经济研发、培训、管理基地。整合杭州海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科技资源,联合上海科教资源,建设区域海洋技术研发中心,共同攻关海洋关键技术。二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高科技产业以及海洋中介和服务业。宁波,滨江临海,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统筹宁波、舟山区域联动发展,建设成为集装箱干线港和我国大宗散货深水中转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南翼。舟山,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群岛新区。发挥舟山群岛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努力把舟山建设为: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岛型花园城市。嘉兴,紧邻上海,是杭州、宁波、绍兴连接上海的桥梁,重点发展以港口以及临海工业。其中,嘉兴港是上海港重要的南线喂给港。绍兴,位于沿海地区,没有管辖的海域,主要积极承接宁波和杭州海洋的经济辐射,利用自身产业和资源优势,借助杭州湾沿岸港口,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二)北翼

北翼主要指以连云港、盐城、南通等沿海城市为重要节点的北向沿海发展轴。以连云港为核心,联合南通港、盐城港建设沿海港口群,服务中西部、面向东亚,成为我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以连云港港为核心,对接中西部腹地经济区,加强苏鲁海洋经济合作。在未来发展中,充分发挥连云港港深水大港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和现代港口物流业,建设连云港航运交易市场和大陆桥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区;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全力打造石化产业链和钢铁产业链;积极发展核电等能源产业,扶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等新兴产业,建成沿海地区重要的枢纽港和重化工基地。盐城,岸线、滩涂和滨海资源丰富。发挥拥有广阔滩涂湿地和部级自然保护的特色,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重点发展高效生态海洋产业。做大做强汽车、船舶等临海优势产业,培植壮大新能源、海洋生物等临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生态型工业基地。积极发展风电装备,建设国内重要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南通,具有滨江和临海双重区位优势,岸线、滩涂、渔业资源丰富。积极开展苏沪海洋经济合作,进一步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江海联动,重点发展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和港口机械等产业,加强产业配套和行业合作,建成世界一流的远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

(三)南翼

南翼是指由台州和温州等两个沿海城市构成的长三角海洋经济南部发展轴线。该区域海岸线漫长,岛屿资源丰富,陆域经济发达。台州和温州已经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的支线港以及浙东南、浙西南、浙中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区域性港口。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突出沿海产业集聚区与滨海新城建设,成为东南沿海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台州,岸线漫长,港湾、岛屿众多。加强医药化工业污染综合整治与预防,科学有序推进滩涂围垦,形成临港工业、港口运输等基本功能。温州,是浙江省东南部重要的出海口。加强民营经济发展先行创新,推进温州枢纽港、滨海重点开发区建设和临港先进制造业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北翼中心城市。[4]#p#分页标题#e#

三、长三角海洋经济优化布局的路径设计

(一)构建沿海城市带合作平台

目前,长三角区域政府间合作以“二省一市省市长会议”、“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以及长三角各城市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不定期协调会为基础,形成了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协调机制。长三角沿海城市要以此为基础,构建与长三角协调机制对口的综合性海洋协调组织架构,并依托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沿海区域要依托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整合南京都市圈、杭州城市群和浙东经济合作区等区域合作平台,以及港口联席会议制度,加紧构建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合作平台,建立协调机构,,形成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协调体制机制,与长三角区域协调机制的无缝对接。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协调体制机制的框架设计:(1)范围:长三角沿海城市,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和温州等11个城市和所属56个县(市、区)。(2)指导与主管:长三角发展办公室进行业务指导,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负责主管,11个城市发改委组成,上海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代表,56个县(市、区)一起参与。具体名称为:长江三角洲沿海城市带主任联席会议,为次区域城市带,与杭州城市群和宁镇扬城市群等次区域城市群相对应,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所属的一个区域协调发展部门,充分体现长三角沿海城镇、产业和环保等特点。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协调体制机制的具体操作:专门设立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发展办公室,负责日常运行,下设规划、环保、产业、金融和文化等若干专题工作小组,由相关城市牵头。结合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联席会议,每年举办一次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市长联席会议,为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协调最高决策机构。[5]

(二)制定综合性区域海洋规划

长三角海洋经济需要综合性的规划为指导。综合性规划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体现四个特性:一是规划内容具有综合性。不仅涉及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本身,而且涉及与之相关联的要素、制度和政策,要具有战略性。二是要以国家规划为指导。要以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特别是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及各相关专项规划为指导进行海洋经济的布局,要具有全局性。三是要与地方规划相衔接。海洋经济规划布局要考虑地方规划和发展实际,要具有可操作性。四是要与周边海洋经济区域规划相衔接。要充分考虑与山东蓝色海洋、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周边海洋经济区域的关系,在产业分工与布局、城镇体系规划、人口导入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要有协调性。[6]

(三)统筹规划海洋空间布局

重点是统筹规划海洋产业、城镇体系、人口三大空间布局。

1.统筹规划海洋产业布局

以提升长三角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立由政府为主导,长三角沿海工业园区和企业为主体的产业联盟,以港口为主体的港口联盟。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远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正确处理沿海与沿江和沿湾产业布局,正确处理海域与陆域产业布局,做到陆、海、江、湾(杭州湾)、湖(太湖)统筹,合理分工,错位互动,形成相对完整的海洋产业链。[7]

2.统筹规划城镇体系布局

随着沿海产业园区的崛起,将随之形成若干依托产业园区和港口的新兴的沿海城镇,成为长三角地区新的人口导入地。长三角沿海城镇形成三个层面的格局体系,一是地级市主城区,二是沿海区县城区,三是原有沿海城镇与新兴城镇。对此,坚持港城联动、园区与城镇联动、城乡联动发展。新兴城镇充分吸取原有城镇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坚持以智慧城市为导向,以人为本,规划先行,宜工宜居,形成个性。建议由国家指导,长三角地区相关政府部门专门制订长三角沿海地区城镇发展规划。[5]

3.统筹规划人口布局

根据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需要,统筹规划人口布局,制订相应的人口导入政策。主要分二个部分,一是高端人才导入制度,二是低端但拥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的导入制度。与此同时,合理设计沿海城镇人口容量,做到生态环境承载、产业发展与人口数与素质相互对称,并合理引导区域人口有序流动。[8]

4、健全海洋科教创新体系

一是进一步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为支撑的产学研创新服务体系,鼓励沿海各地建立官产学研联动机制。二是构建海洋科研平台,组建重点实验室,推进重大项目联合攻关。三是加强海洋知识产权管理。成立长三角海洋知识产权管理中心,通过联合执法,推进海洋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四是构建海洋科研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具有信息资源共享、科技成果信息、知识产权交易等功能的综合性海洋信息平台。依托“数字海洋”工程,推进海洋基础数据库建设。五是完善长三角海洋人才流动的环境。完善户籍、社会保障、收入、住房等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政策体系,鼓励建立促进人才流动的中介服务机构。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篇7

【关键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

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历届政府都很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海洋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自上世纪后期,我国海洋开发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到1983年,我国的海洋渔产已经达到42.3亿亩,海盐的总产量在全国盐总产量中约占80%,并且已经开发了包括北部湾、渤海在内的7个油气盆地。自本世纪以来,面对人口膨胀和资源日趋缺乏的困境,海洋逐渐成为沿海国界和地区竞相发展的重要区域,地区之间的海洋纷争也呈现白日化趋势,我国也将海洋经济的发展上升到战略性的地位,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国家“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已经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并实施。在新的时期,我国的海洋经济将会进入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积极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转型,优化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将绿色低碳作为未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加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以海洋专属经济区为主体的“新东部经济”崛起,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我国海洋经济现状

1.1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我国海洋经济开发的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提出了“海洋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性部署,在十七大报告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海洋产业”。在上世界末,我国的海上运输业高速发展,上海成为继鹿特丹港之后的世界上吞吐量居第二位的海港,同时还开发了渤海、南黄海、莺歌海、北部湾等7个海上油气盆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石油资源。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十五”规划期间,国家及政府加大了对海洋科技经费的投入,累积对海洋科研机构科技经费投入115.2亿元。2006年国家海洋局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规划和部署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科技工作发展的相关事项以和主要任务。2009年“蓝色经济”概念的提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3]。“蓝色经济”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海洋经济相比,更加注重陆海资源的相互利用和补充,把对生态的保护作一个重要指标,这是对传统海洋经济的突破。到2010年底,我国的海洋生产总值达到4万亿元,与“十五”末相比,翻了一番还多。到2012年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到2012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员已经超过了4000万人。

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国务院国务院相继批复了覆盖全国工11个沿海省份的部级区域发展经济规划区,这些区域包括: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河北沿海经济发展规划。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齐全的以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工业、医药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为核心的海洋经济体系。2013年,国务院已经批准实施《国家“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1],接下来我国的海洋经济将会迎来高速发展的十年。

1.2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1.2.1海洋环境恶化

由于我国海洋开发起步晚,海洋经济粗放型的只增长模式并未彻底改变,在“先污染后治理”观念的引导下,在过去的数十年对海洋生命与非生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在近海海域的排污水量逐渐增多,近海区域来自陆地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再加上近岸海洋养殖业产生的废水导致这些海域发生大规模的赤潮。随着海上石油开采和海洋运输业的繁荣,我国每年都会有数十起海上原油泄漏事件,原油中含有的有害元素和不易分解的成分,严重破坏了近海大陆架的生态系统,污染了海洋水质。据国家海洋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到2004年,我国由长江、黄河等河流携带入海的染物总量约达1145.1万吨[5],我国海洋水质下降。

1.2.2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海洋产业发展主要都是传统的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以及造船业,形式单一,操作及生产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海洋科技的总体水平较低,一些新兴海洋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构成规模。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许多经济鱼类面临灭绝。在海洋经济结构中的,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各自比率没有跟上世界产业变革升级的步伐,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海洋经济转型。

1.2.3海洋权益受到损害

海权争端,也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和转型的一个阻碍因素。我国绵延的海岸线,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阔海域,但是由于一些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因素,在一些海域存在着领海的争端,特别是我国和日本的争端以及风起云涌的南海问题。虽然我国政府本着“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处理海洋问题,但是一些政治野心家仍然频频挑起事端,加剧了我国海洋经济转型的难度。

2、我国海洋经济转型

2.1海洋经济转型的方向和要求

2.1.1绿色低碳转型是海洋经济的方向

可持续发展不是只针对陆地经济而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海洋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绿色低碳经济则是实现我国海洋经济成功转型并朝着可持续方向的发展的方式。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活排污和“工业三废”源源不断的排入海洋,以及海上过度作业致使海洋生物锐减,海洋生产力下降。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以来,我国的陆地经济发展已经呈现良好的态势,因此要实现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海洋生产力,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我们需要推崇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否则覆盖我国11个省的沿海经济规划区未来的美好蓝图将会成为水中花、镜中月。

2.1.2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是中心

无论在什么时期,经济的发展需都要有文化为支撑和指导,因为附着于文化的产业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我党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文化产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自1985年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至2013年6月,共有45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占28处,这些文化遗产除了自身具备的内涵和精神给与人们指导外,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海洋的文化产业是和海洋文化紧密相连的,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我国辖域内的海洋面积非常辽阔,沿海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形成了积淀着我国人民智慧的美丽神话传说、宗教及仪式、民俗民风、人文景观等丰富多彩、独具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滨海旅游业、涉海休闲渔业、休闲体育业以及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工艺品业等依托我们中华上下5000年文明史沉淀的丰富海洋文化的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这一趋势正是符合我国海洋经济朝着绿色低碳转型要求,有助于我国海洋经济的转型和海洋经济产业优化升级。目前我国对饮食、民俗、旅游、神话传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运用和开发还比较低级,因此我们在海洋文化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海洋文化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如新加坡,再从本身的实际出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2]。

2.1.3海洋经济发展模式要突出地域特色

所谓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指在一个特点的区域内、在某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思路。一个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要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并且有助于合理的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配置,最终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有效产出。我国现在倡导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型、消费主导型、内需拉动型和均衡型的经济发展模式”[3]。我国临海的省及地区自南向北延伸,南北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各地方经济条件、科学教育水平以及人文环境方面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对各沿海经济规划区选择具体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首先要对各地的资源条件和经济状况以及限制条件了然于胸,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地选择发展模式,决不能“一刀切”,生搬硬套[4],盲目效仿。要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避免出现早期温州鞋业出现的雷同而产生恶性竞争的状况出现,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经济发展的效率,而且会给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造成“硬伤”[5]。

2.1.4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随着2009年主席在山东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及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正式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沿海经济区域规划的11个省之一,“蓝色经济”也成为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一种模式[6]。“蓝色经济”的发展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第一是海洋经济的开发方式从传统的单一开发转变为统筹开发;第二是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强调对第三产业的重视;第三是强调要扩宽发展的路子,由国内自主发展向国外引进技术发展的转变。从“蓝色经济”的特征看到,与传统的海洋经济发展相比,它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各产业要素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陆海整体区域的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这在我国海洋经济优化转型,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我们所提到的海洋资源中的各要素除了包括经济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外,更重要的是海洋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海洋经济其实质就是指海洋的资源经济,特别是海洋的稀缺资源,它日益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蓝色经济”为契机,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其实就是实现区域间以及不同群体间海洋经济的均衡发展[7],促进海洋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本、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资本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均衡发展。

2.2海洋经济转型规划

我们在海洋经济的规划转型中,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海域的资源情况、生态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在结合国家关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部署,有序推进重要海岛的开发建设。国家将海洋区域划分为三个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以海洋科研教育,海洋运输服务业为发展重点。东部海洋经济圈由江苏、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以全球性的港口航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南部海洋经济圈由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以海洋水产业和运输业为发展重点。

2.3海洋经济转型的具体措施

2.3.1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和海洋经济新的增长方式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实现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为科学技术是指导,良好的制度是保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我们必须铭记的黄金定律。在实现海洋经济优化转型的过程中,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是我们保证海洋经济发展永不衰绝的动力。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和海洋经济开发的难度,使得海洋经济活动本身带有高科技的特点。进入新世纪,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在“十五”规划期间,国家及政府加大了对海洋科技经费的投入,累积对海洋科研机构科技经费投入打115.2亿元。科技的发展向更加广泛的领域渗透,培育带动了海洋产业的扩大和结构优化调整。筹划加大对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在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已经有所提及。

(1)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

海洋经济的发展经科技的支持,而科技的发展则需要依靠人才。科技的发展除了国家本身的经济投入作为支撑外,另一方面就是必须采用人才战略,加强对海洋科技人才特别是目前我们比较稀缺的高水平科技带头人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加快制定和完善适宜我国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战略规划的同时,可以利用政策的倾斜鼓励人才在个技术领域以及部门间的流动,同时我们也可以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引进国外的高科技人才投入我国的海洋开发和利用中去。关于海洋的具体发展战略措施,在我们的“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我们要不断提对高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海洋的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海洋强国。如最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在海上比较频繁的动作以及和俄罗斯等国家在海洋战略资源、国防等领域进行技术和人才交流合作。

(2)加强制度创新,保障海洋经济发展

加强制度创新,可以使我国海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统一的协调监管机制,保证科学决策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水平。在我国的制度创新方面,首先我们要继续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减弱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在海洋经济领域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市场在海洋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其次要建立绿色低碳型海洋经济市场制度,将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涉海企业的利润目标结合起来,既实现了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也使海洋生态系统得到保护,是一种双赢的制度。第三,要建立与绿色低碳型海洋经济市场制度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对于支持和发展绿色低碳海洋经济的企业和单位,实行政策的扶持,提高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依靠科技推动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海洋经济对海洋的自然资源和海洋的生态环境有高度的依赖性,我国有绵延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000公里的岛屿海岸线,依照联合国的海洋公约,在我国管辖范围内的海域近300万km2。但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面对资源日趋紧缺,我们经济增长方式受到制约,因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促使海洋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我们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没有考虑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更没有考虑生态需求,它仅仅追求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这也是目前社会调查中人民的物质水平提高了但是生活的幸福指数却没有升高反而一直偏低的原因。因此我们在实现海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该避免重蹈覆辙。我们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社会效益,以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为目标,本着“以人为本”公平与公正、可持续性与共同参与等为基本要求,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需要国家加大对高科技的扶植力度,引导从事粗放经济生产的企业和劳动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想科技含量搞得产业转移,积极发挥高科技在海洋经济转变中的力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优化转型的步伐。

2.3.2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实现名牌增益

产业结构优化其一是要调整水产加工格局。它是以海产品的保质和对低附加值海产品进行深加工为重点,采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其二是要实施名牌战略,以培植和创建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内容。我党的十召开以来,提出了要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随着南海的开发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的浪潮中,各沿海经济区竞相调整自己的海洋经济结构,把资金集中投入部分企业,用来改进水产品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创立名牌水产品。这方面有很多成功案例,如福建宁德的大黄鱼产业,福建莆田平海紫菜产业。

3、结语

面对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的困境,海洋经济己经成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应该走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型、消费主导型、内需拉动型和均衡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新的时期,我们要积极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转型,优化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将“绿色低碳”作为未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加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宏观经济与卫生委员会报告.宏观经济与卫生:投资卫生领域促进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刘康,姜国建.海洋产业界定与海洋经济统计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

[3]彭超,文艳.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我国海洋管理对策[J].海岸工程,2011(5)

[4]张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13

[5]王长征,刘毅.论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资源科学,2010(7):76—77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篇8

今年两会,“建设海洋强国”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监事,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除了围绕金融业发表建议,还撰写了一份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提案——《抓紧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

“海洋的科学开发和有效利用,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海洋的开发、保护、利用,涉及到经济、政治、科技、环保、外交、军事等多个方面,在战略层面需要中央政府加强领导,各有关方面和地方政府通力协作,各负其责。”梅兴保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梅兴保告诉记者,他参加了由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的关于海洋经济的调研活动,跑遍了沿海几乎所有的省份。“海洋生产总值大体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海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运输通道和‘生命线’。大陆对外贸易总量的30%、石油进口的80%,台湾石油进口的几乎全部,都经过南沙海道运输。海洋还蕴藏着巨大的能源。海洋问题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经济、外交、军事、环保等各种问题,与国家发展的全局息息相关。我希望可以通过提出建议和意见,把海洋问题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来进行谋划。”梅兴保说。

沿海省份普遍填海造地

缺乏统一规划

《中国经济周刊》:通过调研,您发现我国海洋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梅兴保:海洋发展中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调研海洋发展,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海洋经济,如渔业、养殖、捕捞等;海洋工业,如石油、石化加工,海洋运输,以及以海洋通道为依托形成的港口经济、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科技研究和海洋生态保护等。

调研中发现,造船、造地进度很快,造船形成产能过剩,填海造地没有战略规划,这两个问题很突出。

在几乎每一个沿海省份,从大城市到小县城,都抓住机会进行填海造地,几十、上百平方公里在围垦。填海造地可以促进当地沿海工业和房地产的开发,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所以效果并不好。

我们在某大城市调研时就发现,填海造地,盖起来的房地产卖不出去,因为淡水、煤气等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尤其在北方,房地产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在渤海湾附近的某市,填海造地搞起来的别墅区,号称游轮可以开进去。当时有的专家就问,你这地方的冰封期多长时间,冬季有没有人来旅游,冰封期游轮停泊在哪里、如何保养?开发商基本上一无所知,根本就没考虑这些问题,缺乏科学论证。

这种情况在沿海很普遍,我们去调研,有的地方还不高兴。南方海岸大多比较硬,石头比较多,要择地而填,而北方海岸软地多、滩涂多,填得比较普遍。有些地方,地图拿起来都变了,填海造地往海里推了几十公里过去。

填海造地应该有科学规划,不能仅凭一时兴趣,或者是GDp的引导。现在有些地方填海造地的确产生了GDp,但民生效应不明显。

海洋经济结构不平衡

需要提高发展质量

《中国经济周刊》:您刚才也提到了造船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能不能介绍一下?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梅兴保:造船是我们国家近年来产能过剩的几大行业之一。去年,行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亏损。某些企业造船的摊子铺得太大,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航运运量减少,对船舶的需求下降,造船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凸显。目前,造船业仍在滑坡,建议调整行业结构,把船舶、集装箱制造的能力扩展到游轮等其他实用行业。

与此同时,一些海洋新兴产业,如海水淡化、海洋矿业、海洋新能源、海洋油气化工和生物医药等,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弱小,没有形成和我们海洋面积相适应的规模。

近年来,近海养殖发展也很迅猛,造成了局部地区海水富营养化的现象,赤潮经常出现。这主要是对近海养殖没有科学的规划,养殖太密集造成的。与此同时,我们远洋捕捞的规模、质量都还不够。

调研中发现的这些问题,体现出海洋经济结构存在的不平衡性。我们应该抓住这些问题,从战略层面上进行筹划,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技术含量,使海洋经济成为我们今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高地。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梅兴保:应正确处理好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的辩证关系。加强对包括海洋油气、矿产资源等海洋资源在内的调查、评价和勘探,摸清家底。强化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重点加强海上探矿权和采矿权的管理。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大力发展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产业,形成资源高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加快建设海洋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工程,建立海洋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产业园区。加强对岸线资源的规划和保护,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制定海岸利用和保护规划,统筹协调港口、航运、养殖、防汛、旅游和临港工业等开发建设。

海洋发展顶层设计

需要更高级别机构来统筹

《中国经济周刊》:您对我国开发“无人岛”持什么样的观点?

梅兴保:应该呼吁国家出台有关政策。第一,要开发远海旅游,补贴这种旅游,现在西沙已经开放旅游了,但还不太完善;第二,要支持远洋捕捞,保护远洋捕捞的渔民;第三,要支持并扶持对无人岛的开发和利用。我们有些无人岛、尚未开发的小岛,应该在国家层面公示出来,吸引全国各地有志之士前去,形成事实上的开发、保护、利用。现在无人岛在海南省境内的比较多,但我认为这种开发要打破行政区的限制。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构建海洋战略最重要的是什么?

梅兴保:海洋问题要从战略角度上重视,把开发、保护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做好海洋发展的顶层设计。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篇9

关键词:海洋产业;经济增长;Swot分析;烟台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海洋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领域不断拓宽,并已形成包括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洋运输、海盐及盐化工、海洋油气、海水综合利用、滨海旅游、海滨采矿等10多个部门的海洋产业。世界主要海洋经济产值持续高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仅为1,100亿美元,到2000年已增加至1万亿美元。伴随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深,到2020年,预计世界主要海洋经济产值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为海洋经济发展强国。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的海洋经济也获得迅速发展。1979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仅为64亿元,1989年增加到384.75亿元,2000年,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总产值已超过4000亿元,到2009年,已高达31,964亿元,占GDp比为9.53%,海洋经济已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半岛作为我国最大的半岛,海岸线长达3000多千米,占全国的1/6。近海海域15万平方千米,港口条件优越,海洋生物、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烟台作为山东半岛的重要港口城市,区位优势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好,海洋经济近年来获得较快发展,其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分析、探讨其海洋产业的发展,对于制订规划、推进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烟台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

伴随海洋经济的发展,我国学界对海洋经济的认识也突破了从初期单纯的资源经济视角对其进行界定的局限。徐质斌认为“海洋经济是从一个或同时几个方面利用海洋经济功能的经济,是活动场所、资源依托、销售对象、服务对象、初级产品原料与海洋有依赖关系的各种经济的总称”(2000)。陈可文认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或以海洋资源为利用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2003)。国务院在2003年制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则指出,“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

烟台海洋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发展,海洋产业已初具规模。2000~2010年,烟台海洋产业总产值同比年均增长58.98%。2000年,烟台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83.39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为13.08%。到2010年,烟台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已高达1265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为13.98%。从烟台市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0年其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4.31:17.17:38.51,海洋第一产业占有较高比重。其后,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第一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44.31%下降到2010年的15.28%,而海洋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则分别从2000年的17.17%和38.51%上升至2010年的44.96%和39.76%。数据显示,近年来,烟台海洋第二产业获得较快发展,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几乎在14~15%之间波动,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见下页表1)。

三、烟台海洋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区位优势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沿海地区业已确立了“五个流域”的龙头地位。珠三角的龙头——广东、长三角的龙头——上海、大西南地区的龙头——广西、环渤海地区的龙头——天津、东北三省的龙头——辽宁。但伴随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黄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2009年4月,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由此,我国首个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造也就确立了山东在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

烟台作为我国沿海14个首批开放港口城市之一,又是山东半岛的主要沿海城市,东连威海,西南与青岛市相邻,濒临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连接东北、华北和华东经济区的重要城市,具有良好的发展海洋经济的区位优势。

2.海洋产业发展优势

烟台海洋自然资源丰富,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优势海洋资源有港口资源、旅游资源、海洋养殖资源、海洋矿产资源等。“十一五”以来,烟台市海洋产业获得较快发展,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初步形成以港口为龙头,海洋渔业、滨海、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为骨干,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矿产、海洋能源、海洋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1+3+5”海洋产业体系。

3.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在山东沿海的七大城市(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滨州、东营、潍坊)中,烟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GDp产出水平如表1所示。自2002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后,2005年攀升至2000亿元,到2010年,烟台市的GDp已高达4358.46亿元。产业结构方面,2000年,烟台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34:51.84:33.82,其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已优化为7.7:58.9:33.4,2011年,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至7.4:57.7:34.9。在立足于优越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基础上,烟台市业已形成包括电子、汽车、机械、纺织、建材、医药、食品和黄金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产业群,电子信息产品、特种化纤等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化都得到较快发展。不仅如此,山东省还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较富集的地区,拥有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计55所。海洋科技人员充裕,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良好,为烟台推进、发展海洋产业,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强大的智力支撑。

(二)劣势(weaknesses)

烟台海洋产业虽获得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建立在资源消耗的基础上,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海洋产业发展的层次有待提高。如传统产业的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在海洋产业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而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在海洋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偏低、规模偏小。为有效提升烟台海洋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在今后的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强化海洋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量。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海上山东”建设的发展机遇

山东省委、省政府早在1991年就明确提出建设“海上山东”,动员全省人民从“黄土地”走向“蓝土地”,向海洋拓展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跨世纪工程。进入新世纪后,山东省又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强省的决定》和《山东省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有力地促进了山东海洋渔业、港口经济、滨海旅游、油气开发、海洋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山东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增长最快、外向度最高、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之一。烟台市作为山东半岛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对外开放口岸,自然迎来了“海上山东”建设的发展机遇。

2.部级战略的历史契机

继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后,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依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2011年1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又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更加明确地指出“在烟台筹建海洋产权交易中心”。这一重大决策不仅对烟台海洋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的建立,不仅成为海洋资源资产产权、涉海企事业以及其他单位普通资产产权、海洋知识产权与技术、以及海洋排污权、排放权交易和融资的平台,同时也必将成为推动烟台海洋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历史契机。

(四)威胁(threatens)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沿海城市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推进各市的海洋经济发展。但各城市之间,尤其是青岛、烟台、威海三城市海洋产业的雷同化现象比较明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半岛城市圈各市之间海洋产业的过度竞争。再者,从半岛城市圈沿海城市的地理区位来看,更有利于青岛市参与长三角海洋产业带的分工与联动。与青岛相比,烟台相对处于劣势。最后,从烟台海洋产业发展的层次来看,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仍占主导地位,资源粗放式开发对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构成威胁,烟台海洋产业发展面临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

四、推进烟台海洋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Swot分析,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以及较好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成为未来烟台海洋产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国家战略的推进以及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为烟台海洋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进一步提升烟台海洋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推动烟台海洋经济向纵深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规划,协调发展

烟台海洋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制定合理的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规划。具体来说,在巩固和发展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要采取措施对主导产业的选定和培育,做到重点突破。坚持海洋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有优势、有竞争力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完善海洋资源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强化经济管理手段,注重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二)加快培育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强市建设

从烟台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传统产业的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和海洋船舶工业,以及新兴产业的滨海旅游业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今后,烟台应重点对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的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油气业、深海采矿业、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装备制造业等领域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发挥比较优势,遴选出几个海洋高端主导产业,加以重点扶持与培育,以形成产业基地。突出烟台海洋产业发展的特色、避免过度竞争、增强海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推进海洋经济强市之路向纵深发展。

(三)加大对涉海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与在资本和技术方面有较强实力的大企业相比,涉海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遭遇融资难等问题,而这又成为进一步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为促进区域海洋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政府在制定政策,推进海洋产业发展时,既要有针对性地支持、培育重点领域,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也要加大对涉海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涉海中小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以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海洋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规划编制组编.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研究[m].海洋出版社,2007.

[2]徐敬俊,韩立民.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3]韩立民主编.2010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D].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4]忻海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研究[m].海洋出版社,2009.

[5]李晓光,孙志毅,张丰奇.海洋产权及其交易[J].东岳论丛,2011(09).

[6]吴得文,樊绯,刘源.烟台服务业发展战略选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08).

[7]http:///cn/index.jsp.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篇10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制约因素优势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t4(2012)06—219—02

在世界范围内,海洋经济正在向着多元化、高科技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对于海洋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已经得到了高度关注。山东省作为海洋大省,海洋资源和海洋生物丰富,发展海洋经济成为了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1年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获得批复。这意味着发展蓝色海洋经济将会成为山东进一步发展的亮点,利用海洋资源发展蓝色经济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同时也是加快山东经济腾飞和提升山东省经济全局地位的需要,更是转变山东经济方式的需要。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概况

(一)蓝色经济区的概念

蓝色经济,是指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展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产业活动的经济集合。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蓝色海洋或蓝色国土的资源,以人力劳动区域分工为基础组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发展动力的地理区域,它是包含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科技文化水平诸多因素相联系的的综合性、多样化的功能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领头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地位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沿海各省市把海洋经济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海洋开发事业突飞猛进。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4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重要指示表明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为科学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策略。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

(三)建设、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原因

1.加快山东经济再度飞跃的需要。在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瓶颈。当今,陆地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资源的日益匮乏、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陆地生存空间的相对缩小,都迫使人们把目光转向海洋,进行海洋经济的深度开发。日前,山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发展蓝色经济正是目前山东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发展蓝色经济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推进山东经济再次飞跃。

2.落实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海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陆域的发展,也要重视海洋的开发和保护。因此,发展蓝色经济有利于实现海陆资源的统筹,促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同时,也是产业升级、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烟台拥有区位条件突出、海洋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创新能力强、设施完善等独特优势,但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模式落后、高科技发展滞后等因素影响,制约了海洋产业的发展。

(一)烟台地区蓝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1.资源优势突出。烟台市不仅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而且具有高尔夫、酒庄、温泉、沙滩、岛屿等高端滨海休闲度假旅游资源,还有黄金、卤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海洋矿产资源。

2.区位交通便利。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中部,自然条件优越、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创新体系十分完善。烟台不仅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且海洋矿产资源和风能、潮汐能源等资源丰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此外,烟台还拥有强大的海洋科技阵容。多项技术走在全国前列。这些优势为烟台打造“蓝色梦想”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和平台。

3.产业潜力巨大。山东蓝色经济区规划发展的格局中,新兴产业为支柱的海洋经济已成为烟台等沿海城市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所在,如:港口经济、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能源等。工业体系部比较完整,门类齐全,形成一些地区性的主导产业。

2001—2010年,农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工业支柱产业发挥了明显的支撑作用,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平稳增长。通过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全方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从而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私营经济发展加快,外贸出口和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第三产业发展仍具有相当大的挖掘潜力和上升空间。

4.经济社会条件优越。首先,在城乡经济发展方面,烟台地区城乡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日益提升。根据烟台市经济主要指标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民人均收入现金收入逐年增加,2008年同比增幅16.4%;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幅15.4%,表明城乡差距有所减小。2004—2009年期间,居民的消费水平平稳增长,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幅0.77%(如表1)。

其次,在城市自然社会环境方面,市容环境卫生状况良好,市政设施建设比较完备,市区垃圾清运、处理及时,空气环境质量良好。

再次,在文化教育方面,至2010年,烟台市普通高中共有66所中学,普通高校8所。市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明程度总体较高,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升,高层次人才逐年增加。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2006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

(二)烟台地区蓝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模式落后,总体质量不高。烟台市所确定的机械行业的汽车及零部件产品集群(以美国通用为主)、船舶及配套产品集群(以韩国大宇为主)、电子行业的电脑产品集群(以台湾鸿富泰为主)、手机产品集群(以韩国LG为主),以引进外资制造业为主导。由此可以看出,烟台市依然停留在以出口加工为主导,缺少科技自主创新的引导和企业自主品牌的培育。因此,影响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提高,使烟台的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如从2006~2010年烟台市GDp年产均增长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位,但从人均以及其他质量指标看,却并不及总量指标。这说明近几年烟台经济增长虽快,但总体质量不高。

2.中心城区辐射作用较弱,海陆发展不协调。作为一个中心城市,烟台市区在产业、科技、外贸、资金、信息及文化密集等凝聚力始终处于较弱状态;中心市区不是一体化的城区,而是由空间上断开、职能上分离的几个区的组合,难以在财富、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对周边所辖范围形成强磁力辐射。同时,海洋经济的发展依然单一,没有把海陆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影响了城市海洋经济综合性、多层次的发展。因此,烟台市必须加快建成一个具有强大集聚功能的中心城区,并提升海陆联动发展。

3.金融产业体系不够健全,融资问题困难。烟台市金融业发展过于死板,不能使用灵活的方法进行资金的融合,融资能力不足,融资改革有待加快。目前,融资平台多样性还在探索阶段,未能形成规模;企业融资问题依然面临考验,金融业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定位趋同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民间投资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对策

发展蓝色海洋经济,要加大力度促进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建设具有山东特色的蓝色经济,从而带动沿海地区以及山东全省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还要做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工作,确保海洋经济的循环发展。目前,要加快山东蓝色经济发展,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现产业和地区的科学规划布局

一要真正摸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资源、产业规模、结构布局、技术水平等方面情况,搞清发展海洋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前景和增长潜力,搞清当前影响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各种因素,通过对基础数据的科学认识和系统整理,为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靠依据。二要明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战略布局,通过着力培植主导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三要解决好战略性规划及半岛城市群的空间发展规划。根据比较优势,着力搞好自己的特色产业,注意统筹衔接好总体与专项规划、陆域与海域规划,实现规划间的有序衔接。四要加快建立蓝色经济区的科技支撑体系和决策咨询服务体系。成立专家委员会,作为规划建设协调的裁判,防止重大项目上的急功近利和错误决策。

(二)强化中心区域功能,协调海陆经济发展

山东省半岛各城市要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发挥中心区域在全市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一是以规划为先导,明确山东半岛各城市的中心区域定位,走集约化道路,提升中心区域的辐射力;二是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区域的服务功能,优化环境并提高中心区域的聚集扩散能力,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有效整合;三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山东半岛各城市互利互惠的推进机制与保障措施,增强山东半岛各城市间的联动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在空间上无断层,职能上无分离的中心区域。

同时,山东省应尽快打破海陆相分离的传统的发展观念,树立起“海陆一体、统筹发展”的新理念。一是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二是要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依托,改善陆地经济资源瓶颈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的发挥海洋资源的优势,以便达到海洋陆地互补的作用。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海洋经济投入

为了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发展,必须推进融资体制改革,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投入。第一,要通过政府财政扶持和银行金融支持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将海洋经济专项财款纳入财政预算中,并且各级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在自己所在的能力范围之内,最大限度的为海洋产业提供资金与信贷的服务。第二,要重视群众自筹资金与民间融资的方式,尽最大能力的拓宽融资渠道,融合社会资金。第三,要重视吸引外资,多方面、多方法的利用外资促进蓝色经济的发展。第四,要通过各种有利措施,激励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债券,或通过企业合并、兼并的方式,提升企业的资产规模,打造一批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