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十篇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十篇

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8:00

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篇1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深化法治、平安建设新要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法律进企业”活动,紧紧围绕企业改革与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坚持送法学法用法与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队伍和提高职工队伍安全生产意识相结合;坚持送法学法用法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相结合;坚持送法学法用法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相结合,努力提高我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工的安全生产法律意识和安全生产法律素质,推进我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依法、合法经营,夯实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法律进企业”活动,着力提高全镇企业从业人员对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重要性的认识,全面了解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知识,熟悉掌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法律意识和安全生产的法律素质,树立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提高企业依法进行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和依法维护企业及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合法权益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领域的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提供法治保障。

三、工作任务

1.企业要建立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宣传工作机构,建立健全企业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各项制度。企业每年要定期召开研究部署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会议,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记录。

2.广泛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重点学习宣传《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

3.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制度。将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教育与学习宣传安全生产法律规结合起来,开展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治培训和法律知识考试。

4.加强企业从业人员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培训教育工作。企业要制定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年度培训计划,把企业开展从业人员年度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教育与习宣传安全生产法律规结合起来,通过班前会前、安全生产法律知识讲座和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好国家安全生产法律规宣传教育工作。

5.加强企业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阵地建设。通过在企业自办广播、电视、报刊、网站、QQ群、微信群等开办安全生产法律规专题节目(栏目)和厂区设置安全生产法律规宣传栏等形式,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律规法的宣传教育。

6.大力加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积极创作具有企业特色、行业特点的法治文化照片,组织开展各类法治文化活动。

四、开展“安全生产法律进企业”的主要内容

1.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区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同志有关安全生产的讲话和指示精神。

2.《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3.《省安全生产条例》、《省隐患治理排查办法》等有关安全生产的政府法规;

4.安监系统有关安全生产的规范性文件。

五、实施步骤

“安全生产法律进企业”工作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7年4月至2017年6月)。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安全生产法律进企业”工作底数,抓好试点、骨干培训等工作。

第二阶段:(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各企业要结合实际,制定“安全生产法律进企业”工作具体方案,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第三阶段:(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按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各自职责分工,认真做好“安全生产法律进企业”总结和建立长效机制工作。每阶段结束后,各企业要落实专人,向镇安监站及时梳理、报送“安全生产法律进企业”相关情况。

六、具体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村委会、镇属(驻镇)各单位、各企业要建立工作责任制,便于推进“安全生产法律进企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篇2

 

法律是这个社会的准绳,是维护这个社会各个方面最基本的底线,随着我们国家法治工作的完善,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而当下安全生产监督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法律内容主要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两种,这两部分的内容权利分属的层面各不相同,但是都是以法律的形式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规定。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该如何执行这些规定,就是一个很有学问的问题了。

 

一、当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基本概述

 

从1981年起草的劳动保护法草案,到2001年正式通过我国的“安全生产保护法”,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工业崛起的一个缩影。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说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生产事故却一直是居高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虽然说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立法方面的不足,却是一个会动摇到我们经济根基的问题。而且当每次我们国内出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同时,国外的一些媒体总会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是的,我们的安全生产保护法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

 

这方面的法律的完善能够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以法律的强制性为优势,对当下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打击。所以说这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一次完善,更是我国经济不断腾飞的重要动力。

 

二、当下企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生产意识薄弱

 

要说中国的制造型企业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生产者和相关的管理者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意识。因为这种观念上的疏忽,所以说他们对待日常工作中的问题自然不会重视,但是要改变这个问题是需要企业长年累月去进行投入的。因此不少企业不管是从成本还是其他方面来考虑对这部分的工作都是“能省则省”,而相关的劳动部分因为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参考,在很多问题上都是显得有些无能为力的。而这时候安全生产法的提出,就对如何监督企业这方面的疏忽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这为相关的劳动部门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为企业提高生产的安全性打下了基础。

 

(二)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不扎实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但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企业和工厂,不仅资金匮乏而且缺乏技术和人才,甚至说不能按照规定设置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的专业人员和相应的安全生产设备。近年来新技术、新人才、新设备不断的推陈出新,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的被优化,改进了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漏洞,但是由于价格较贵等原因,没有被广泛的应用。再就是我们安全生产的从业人员,安全生产重在意识,但是人员受教育程度的差别,也使得安全生产意识没有印在每个人的心里。就例如在建筑行业,绝大部门的施工人员都是农民,他们没有接受专业的安全生产培训,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也就无法将安全生产的意识真正的应用到生产当中。也就更难说安全生产法和劳动法在他们当中的普及程度了。

 

(三)对生产安全的监督力度不到位

 

在我国目前的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企业没有设置相应的监管部门,另外就是虽然设置了这样的监管部门,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系统的管理模式,不少企业都面临着不少的安全意外。例如在安全生产法中的煤炭安全法律体系,煤炭生产很容易出现意外,使得施工的工人缺乏安全保障,如果不能相关部门不能落实煤炭安全法律体系的实施和应用,监督力度不到位,就不能真正的体会到法律带来的安全保障。

 

三、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落实好宪法和相关政治法的重要举措

 

(一)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

 

安全生产这不是一个人的责任,在思想上需要大家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的人参安全。面对企业生产中时常出现的安全意外事故,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已经变的不可小觑。首先要让员工了解宪法和相关政治法对于安全生产的硬性规定,对于禁圈区的法律底线不可以触碰和以身试法。员工也要有主人翁的精神,能够及时反映企业的相关安全生产出现的问题,定期检修维修机器设备,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以法律的形式,对企业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承担的责任进行划定,让企业把对于员工的教育当成一项义务。

 

(二)完善职业伤害保险制度

 

当然,除了法律层面上的规定,要想真正的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推进,还需要在经济方面完善职业伤害保险制度。这样那些在生产当中权益受到损害的工人就能够用这种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很多不和谐的事情发生。而对于现在的建筑企业意外伤害保险当中存在的问题,就比如工商保险难以满足现在的补助要求等等问题,我们就可以从法律层面上对这类问题进行限定,这样就等于变相的提高了企业的违规成本。当然就比如建筑公司来说,想要促进安全生产,还可以通过完善招投标环节来提高行业的准入标准,这样的经济促进方式也能够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标准。这样从法律和经济两个层面来努力就能够帮助企业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企业文化。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的安全事故问题也一直是居高不下,因此人们对于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也是越来越重视了。为了净化企业的生产环境,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定也一直没有间断出台。但是要想正确的发挥法律法规在安全生产当中的作用还是需要多方来共同努力的,上文根据笔者的经验对安全生产监督过程中落实宪法以及行政法规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对改善这方面的行业现状有所思考。

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篇3

第一条提高认识,强化责任。企业安全生产是全社会安全生产的基础和根本前提,是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建设“平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保证。根据《安全生产法》及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履行法定的安全生产职责,增强安全生产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责任。

第二条建立机构,健全组织。按照《安全生产法》规定,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特别是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企业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上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配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他企业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同时,各企业要从厂部到车间、班组落实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第三条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订和完善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车间主任、班组长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自觉制定和完善本企业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操作性强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和规范安全生产管理程序,加强企业生产作业场所的日常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指定专人负责,督促整改,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第四条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自觉接受并参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增强安全法律意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安全生产培训,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企业要对在职职工、新进职工、变换工种职工、临时工等重点岗位人员加强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真正形成“我要安全,我懂安全”的良好氛围。

第五条加大投入,科技兴安。企业必须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提取安全费用制度,组织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设立专门的账户或者科目,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资金投入,形成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机制,并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要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进步步伐,积极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改进安全生产设施与条件,实现本质安全。

第六条建立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有关安全部门对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建筑施工等企业,必须严格安全生产准入条件,依法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从源头上制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市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简称“三同时”),对未通过“三同时”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予办理行政许可手续,企业不准开工投产。

第七条增强安全意识,强化监管职责,市级各有关部门要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加强协调,依法对企业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凡企业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一律取消明星企业入评、企业主要负责人先进个人入评、市级技术创新资金等申请资格,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篇4

一、精心部署,建立健全依法治县建设领导机构

为保证法治宣传工作和依法治县工作取得实效,要求各企业单位迅速成立了法治县领导小组,把法制工作纳入每年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研究部署,加强对依法治县工作的领导、管理和监督。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法治县工作计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使这项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同时不断健全法制工作年度考核责任制,通过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不断提升了大家学法用法水平和能力。

二、全面发动,积极开展依法治县宣传教育培训

各企业单位按照法律进企业要求,确定重点学习内容,坚持“以点带面”和多种有效形式和途径强化普法宣传,建立企业法治宣传的长效机制。组织企业开展法治专题讲座和与安全生产实际相关的法律培训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法制学习和工作氛围,参与组织依法治企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引领大家正确地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强化广大干部职工依法办事的观念,使企业员工的维权意识和法律素质得到极大提升。并打造电力公司和甑子湾水电站为法律进企业示范点。

(一)把依法治县与节能减排工作相结合

我局积极向社会和企业普及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等国家节能降耗政策法律法规,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体系,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污染控制和监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工业污染源治理。

(二)把依法治县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

我局广泛深入地开展《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规定》、特别是《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充分利用全国“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扩大安全生产的社会影响面和影响力。依法开展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保障制度,加大危险监控、事故隐患整改和安全资金投入力度,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依法强化对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从事危险性较大的作业人员的上岗资质培训,切实有效杜绝生产安全隐患。

(三)把依法治县与扶贫帮扶困难企业解困工作结合

坚决落实国家、省里出台的一系列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健全法律服务体系,提高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等业务工作水平,创优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投资环境,全力争取各项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大型展览会、产品交易会,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工程,广泛开展“走进企业、破解难题”专项行动,努力减轻企业的政策性负担。

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篇5

关键词:企业生产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2.29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引言

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管理者对法律认识程度的不足而导致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或是以获取更多利益为目标选择性的忽视法律法规,致使企业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甚至会受到相应的刑事惩罚。想要对上述问题加以解决,需要企业管理者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对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加以防范的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法律法规进行正确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法律风险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对企业而言,在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时,核心目标在于对预期效果的达成,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管理者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配置,这一过程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是导致企业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对企业进行建设的初期,大部分企业认为导致风险始终存在的原因在于内部控制力度的不足,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了相应的措施用以补救,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仅仅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无法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彻底杜绝[1]。以法律法规为立足点对企业风险加以分析不难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法律风险出现的核心原因,法律风险的存在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是较为直观的,因此,想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根据可能面对的法律风险,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企i生产经营可能遇到的风险

(一)企业生产

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该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力度不够,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该企业不具备保证生产过程安全的条件;其二,该企业在对保证生产安全方面所投入的资金有所欠缺;其三,企业管理者对安全生产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保证安全生产的工作力度不足;其四,企业管理者没有针对具有特殊性质的生产经营项目展开相应的安全评价或论证工作;其五,该企业没有定期针对职工开展培训工作。

(二)企业经营

1.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存在瑕疵或其他与行业要求不符的缺陷,进而对产品自身的适用性产生不利影响时,生产该产品的企业、管理者、销售者和其他相关责任人所需要承担的后果[2]。

2.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主要指的是产品商标、著作权和其他专利权。在经济发展速度极快的当今社会,市场的竞争形式与之前相比变得更加严峻,因此,作为提升综合竞争力,从而保证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的知识产权,开始吸引大量企业的目光,并引起了企业的高度重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现阶段仍旧存在部分企业尚未意识到知识产权所具有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导致品牌被大量盗用,而这一问题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所获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均有所下滑,另外,也存在部分企业由于对知识产权了解不透彻,而无意中对他人所具有的知识产权造成侵犯的问题。

3.合同签订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针对由于合同签订而导致法律风险出现所提出的规定内容为:由于合同主体与法律法规要求不符或在签订过程中出现纰漏导致相关风险或问题的出现,需要企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对法律风险加以防范的措施

(一)企业生产

1.建立培训制度

以提升企业生产安全程度为目标所建立的培训制度,主要应由两个部分所构成,分别为组织学习以及安全生产教育。在开展组织学习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内容确定相应的培训时间,并预留部分时间供职工理解并消化所学内容[3]。在学习过程中,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岗位职工所具有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通过对企业所具有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在对职工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时,管理者应当适当拓宽教育的渠道与方式,提升职工的接受度,保证安全培训教育能够取得其应有的效果。

2.明确生产方针

对任何企业来说,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都需要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作为指导方针,并对其进行贯彻和落实。如果存在企业所制定安全生产方针的内容或方向与该企业自身不符,那么,职工在开展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就无法明确如何开展安全生产,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具有的作用无法被充分的发挥出来。

3.推广相关理念

想要保证职工对安全生产相关理念的准确理解,企业不仅需要保证所制定理念的科学性,还需要对相关理念进行大力推广。想要达到这一要求,企业管理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相关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所开展一系列活动都应当以“安全生产”作为主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安全生产的相关理念能够跟住与职工心中,并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

(二)企业经营

1.定期开展企业职工法律培训

作为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主体,只有保证职员具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实现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加以规避,保证企业获得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定期开展企业职工法律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培训内容需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紧紧相连,并与防范法律风险的相关制度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培训效果。

2.深化管理者的法律水平

对企业法律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体为企业管理者,也就是说,管理者的法律水平与企业所具有的法律意识直接关联,想要完成企业法律意识的建设工作,前提在于提升管理者的法律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对法律风险加以防范的目标。企业管理者需要对社会和市场的变化趋势具有准确把握,避免由于观念落后等原因而导致企业遭受不必要经济损失的情况出现,除此之外,深化管理者的认识水平,提升其法律意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做可以保证企业所制定一系列风险防范机制的科学性,也可以降低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5]。当然,对管理者的认识水平进行深化,并不仅仅局限于提升其法律意识,还应当使管理者明确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并养成科学用法的习惯。

3.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管理,主要分为质检、统计和管理三个不同的阶段,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对产品进行全面管理,是众多可提升产品整体质量的途径中最有效的一种,想要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提升,仅仅通过企业管理者的努力的远远不够的,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到最终的销售,需要经历许多不同的环节,由此可以看出,想要在最大限度上对产品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加以防范,企业管理者应当将工作的重心转向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的方面。

4.建立高水平的法律顾问队伍

作为具有极强专业性的工作,针对任何企业而言,想要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加以防范,需要由从事相关工作的职员去完成,否则极易导致防范工作流于表面,而无法深入[6]。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从各大高校或社会中招聘相关人才前往企业就职,提高法律顾问队伍的整体水平,保证无论在企业经营、资产重组、知识产权还是其他领域,都有专业人才负责相关工作。

5.签订企业劳动合同

企业管理者需要明确劳动合同的签订,并不仅仅是为了对职工所具有的权益加以保护,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职工的种种工作行为。对大型企业来说,由于拥有职工的数量较多,因此,如果不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对职工起到约束,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负担,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当对劳动合同所具有的作用具有准确了解,并及时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对于续聘职工来说,企业管理者也应当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与其完成劳动合同的签订。另外,在对劳动纠纷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劳动合同也可以作为有效凭证出现,在完成劳动合同的签订后,企业管理者应当将合同文本加以保存,避免由于职工自身的意愿或行为而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6.构建科学的内部监督机制

对法律风险加以防范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企业所开展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均引入正轨,并对管理者和职工的工作行为加以规范,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法律事务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还需要构建科学的内部监督机制,二者缺一不可。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想要保证企业获得其应有的社和经济效益,前提在于对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将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进行归纳,有针对性的制定防范机制,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保证防范机制的系统化与规范化,从而实现对企业所获效益加以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英.论中小企业经营的法律风险及防控[D].河北大学,2013.

[2]夏陈云.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5,13:112-113.

[3]田中来.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4:145-146.

[4]杨琴.铁路企业经营法律风险有关问题研究[J].铁道经济研究,2016,5:30-33.

[5]马芝.如何防范和降低企业经营发展的法律风险[J].经济师,2014,3:274-275.

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篇6

关键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事故预防

(一)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依法治理安全

加快法制建设,依法治理安全,是党和国家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核心政策,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煤矿在生产建设和管理活动中的一切行为,依法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加强依法治理的力度,以法律手段保障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落实;一法律手段保障煤矿建设中安全设施的落实;以法律手段规范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以法律手段规范各级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以法律手段约束煤矿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思和法制观念。真正实现依法办矿,依法关矿,依法治理安全。

(二)坚持科教兴“安”,加快科技创新

坚持科教兴“安”,加快科技创新,代表我国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基本政策走向。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善煤矿的生产条件,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以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以先进的装备来保障作业环境的安全可靠性;以先进的科技手段预测、监视和控制事故发生;以先进的科技和装备来改善生产系统,从根本上减少事故隐患。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教育和培训,增强员工战胜自然灾害的自信心,懂得人所起的决定作用,事故时完全可以避免的;通过教育和培训,是员工掌握灾害的预兆和规律,懂得如何避灾和救灾;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生产技能。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创造人人关注安全、关注生命的良好氛围。

(三)严格安全生产准入制度

对危险性较大、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行为和企业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准入制度,是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一项重要措施。煤矿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要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拥有相应的安全资质。这一制度促使煤矿企业进一步规范其安全生产条件,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从根本上实现安全生产。

(四)严格产业准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11月29日的《煤炭产业政策》第二条规定:“严格产业准入,规范开发秩序,完善退出机制,形成以大型煤矿基地为主体,与环境和运输等外部条件相适宜,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的产业布局。”

(五)加大安全投入力度

保证安全投入式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我国的政策是:一是要依法保证投入资金渠道;二是要保证资金投入额度。目前,投入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国有重点煤矿进行瓦斯治理和监控等安技工程,同时,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安全培训基地建设,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等;二是企业投入,企业既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同时也是安全生产投入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安全投入计划,确保安全投入资金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山西省人民政府2004年第171号令要求:“煤矿企业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应保证具备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所需的资金投入,并对投入不足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作岗位安全责任制是党和国家对各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和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政策要求,同时也是生产经营企业的自身要求。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是企业所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实行安全工作人人管理,让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要负起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使安全工作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给予每个矿工保证自己安全和参加安全管理的权利,从而为煤矿安全生产打好坚实的基础,提供可靠的保证。

(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师一项全面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煤矿企业生产建设的每个方面、每一个过程、每个环节、每项工作和每个人与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哪个方面有一点漏洞,哪个人有一点疏忽或失误,都会有不安全因素的形成,甚至发生事故。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要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就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

(八)建立健全群防群治制度

煤矿安全生产实行民主监督--即群众监督,是有关安全法规赋予煤矿职工群众的一种权利,也是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途径和手段。企业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有职工代表大会,企业工会组织和群众安全监督检查网等。为了实现安全生产,煤矿企业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九)强化执法监察和安全生产检查

为了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必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规程》等安全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行业标准,强化煤矿安全监督与管理,以保障煤矿职工安全与健康,保证国家资源与财产,保证生产建设正常进行,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实行煤矿安全监察制度是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坚持依法治理安全的一项基本制度。设置煤矿安全监察机构,配备安全监察员,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煤矿企业,各级管理部门执行有关安全法规、制度的情况进行监察,有利于广大干部和工人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安全思想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科学管理,促进科学管理,促进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煤矿安全生产搞好。企业进行经常的、定期的和监督性的安全生产检查和日常安全巡回检查,是国家法规、行业规程所明确规定的重要工作,也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煤炭工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按规定严格进行。

(十)强化事故预防和事故处理,做好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做好事故预防,要求对煤矿生产建设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要事先辨识和分析,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并予以实施,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和设备的安全运行。

做好事故处理,就是在事故发生后必须按有关规定并结合实际情况,有组织地进行事故处理、抢救处理、调查处理和结案处理,在事故处理中药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应急救援就是要提高对重特大事故的抢救能力,把事故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应当承担对相关利益方,如消费者、员工、社会与环境的社会责任。食品作为一种特殊产品,直接关系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最重要的体现,也是衡量食品企业是否负责任的第一标准。但从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到苏丹红、福寿螺、多宝鱼,再到“三鹿事件”,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触动了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的食品安全状况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提高食品安全度,加强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尽最大可能地将食品安全问题消灭于未然,已经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产生或者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涉及诸多因素,不是简单的哪个方面形成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管理混乱。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主要表现为一些企业见利忘义,偷工减料,掺假,滥用添加剂,过量使用增白剂、防腐剂、色素,甚至用工业原料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基本上属于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根本没有什么管理,不具备生产的工艺、设备和条件;相当数量的食品企业不具备检验能力,原材料进厂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生产把关;企业无证生产,生产人员素质低,没有培训,更没有考核,难以保证产品质量。

(二)食品污染严重。食品污染可以分成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目前最严重的可能是化学性污染。随着社会城市化的发展,许多粮食、蔬菜、果品和肉类,都要经过长途运输或储存,或者经过多次加工,才送到人们面前。在这些食品的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常常投放各种添加剂,其中不少添加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如在农田、果园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这些污染物还可以随着雨水进入水体,然后进入鱼虾体内;有些农民在马路上晾晒粮食,容易使粮食沾染沥青中的挥发物,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三)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食品工业的新技术多数来自化工、生物等生产技术领域,以此生产出来的食品对人体到底有什么影响,需要很长的认识过程。

(四)食品标识滥用问题日益突出,流通领域存在违规经营问题。个别经营户见利忘义,为一些劣质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如用虚夸的方法展示食品本身不具有的功能和成分。一些商家特别是保健食品经营户作虚假宣传,误导消费,使消费者叫苦不迭。

二、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存在的法律原因分析

(一)食品安全法律部分规定比较原则和宽泛,对实际问题操作性不强。虽然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利保护法》等法律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部分法规由于出台时间早,标准要求低,覆盖面窄,没有充分显示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另外,有些法律法规在制定时,并没有充分考虑食品安全问题。当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就显得很不适应。加之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没有把食品安全建立在全部食品产业链基础上,所以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广度不够,具体标准和法规的制定上也不够协调和系统,缺乏清晰准确的定义和限制。

(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目前涉及食品卫生安全的法律体系由食品生产和流通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构成。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多达十多部,如《产品质量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人审查通则》、《农药生产管理办法》、《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及其《施行细则》、国务院各部委出台的规章、“两高”的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虽然数量较多,但因分段立法,条款相对分散,单个法律法规调整范围较窄。一些法律规定比较原则和宽泛,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食品安全标准化有待统一。总体上讲,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各标准相互配合,基本满足安全控制与管理的目标要求,且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标准化组织(1S0)的国际标准体系基本协调一致,但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有地方标准及农业、商业、轻工、环境、卫生等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指标不配套、相互矛盾、不便执行的情况;二是农药及兽药残留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且相关检测方法少;三是缺少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控标准;四是标准总量少,覆盖范围不全,有的一品多标,有的无标;五是技术指标水平高低不一,采用国际标准比例低。最关键的是执行标准差距较大,有大量食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在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市场尤为明显。

(四)行政行为干预法律的执行。由于受立法环境、立法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执法部门既是法律法规的起草者,又是执法和判罚者,因此会不可避免的渗入执法部门的利益,影响公正性。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多头执法,影响监管效果。二是执法部门以罚代管、以罚代刑,影响法律的严肃性。三是执法部门立法、执法、判罚三位一体,影响公正性。四是执法力度不够。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忽视了制假售假行为本身的危害,对制假售假行为处罚较轻。五是由于配套法律法规未出台,一部分法律法规难以执行。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技术法规的制定,如《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出台等,但其立法层次较低,大多数属于推荐性标准,作用有限。

(五)地方立法欠完善。随着安徽阜阳劣质奶粉曝光,加工制成品的卫生质量更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尤其在农村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小摊贩、小作坊加工的熟食品和小门市店出售的制成品,其卫生和质量存在的问题较多。近年来食品中毒多发生在农村,而且以家庭内引起的食物中毒居多。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由于农村卫生条件差,农民缺乏基本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而且食品及原料的采购、贮存、加工缺乏卫生安全意识,尤其是家禽、家畜宰杀前不检疫,宰杀后加工、操作、贮存不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其次,农村市场监管薄弱,而劣质食品也正在将监管力量和安全意识薄弱的农村变为销售场所。农村食品生产部分是前店后厂,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市场是自发形成的,消费者依据消费习惯就近购买,再加上农村地域辽阔,形成局部监管盲点,因此农村的食品卫生形势严峻,问题严重。但目前许多地方并没有制定农村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的地方性法规,也没有完善的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现有的卫生执法队伍和力量又难以覆盖到地域辽阔的广大农村,执法监督体系也不完善,因此农村食品完全统一监管存在诸多困难。

三、力促食品生产企业切实承担食品安全社会责任

(一)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一是推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分类监管的新模式。即把所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按照经营规模和范围的不同,进行分类,依法制定强制执行标准,健全自律制度,明确落实法定义务要求等。二是探索实施食品生产经营备案制度。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强制推行所有上市食品申报备案制度,为食品印一张“身份证”,对上市食品设制编码,一旦食品出现问题,追根究源。三是探索实施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开发建设食品监管信息化专用系统,加强各部门之间食品安全信息征集,建立食品安全公众信息网络,及时食品警示信息,让社会民众、消费者及时了解上市食品信息。

(二)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法》规定:制定食品标准,应当以保证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同时明确规定,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该法明确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主体,制定方法,明确对有关标准进行整合。并且明确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地位。食品安全法规定,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对于企业标准,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对此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

(三)确保消费者的权利,建立消费者监管的利益驱动机制。一是确保消费者个人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诉讼权等。二是,建立消费者监管的利益驱动机制。消费者也是经济人,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在维护自己的权利时也要考虑成本收益。所以,政府要建立利益驱动机制,用利益来引导消费者的行为,提高消费者监管的动力。政府尽量提供充分的食品安全信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促使消费者有能力进行更有效的监管。减轻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延长时效,提高受监管主体对消费者的民事赔偿标准,使消费者愿意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政府要加大宣传,正确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减少消费者的道德风险。

(四)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一方面,借助新闻媒介,使食品安全宣传“无限化”。同时采取专家访谈、法律咨询、案例评析等形式,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增强全社会的安全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网络。以食品监管部门为主体,建立统一调度、疏导结合、密切协作、管理有序的行政监管网;依托乡、村、街道社区组织,建立联动监督网络;依托消费维权组织,建立以消费调查评议、投诉举报、信息警示为手段的维权监督网络;发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行业组织的作用,建立食品行业自律监督网络。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综上,只有在《食品安全法》的主导下,进一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增强社会监管,才能推动食品生产企业真正承担起应有的保障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篇8

一、整改工作基本情况

各地、各部门在收到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后,及时动员部署,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措施落实,并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认真整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宣传培训不断强化。以《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开展了条例集中宣传月等系列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如继续开展法律法规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五进”活动,并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纳入全省“五五”普法的重点内容,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推广普及工作纳入全社会正常化轨道。省市有关部门还将安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高校和中小学课程。如宁波质监局重点开展了中小学生对电梯、液化石油气瓶、客运索道和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安全的知识宣传,发放图片、光盘宣传资料500余份,进校园60余所,专题讲座6次,11000余名中小学生受到了教育。同时,还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交通、消防安全的宣传。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各地还认真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工程。湖州市提出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市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实行全员安全培训的目标。在织里火灾隐患整治期间,市领导亲自组织部署职工培训工作,明确提出“企业业主不经培训考核合格,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员工未经培训考核合格不得上岗”。至2006年底,全省已完成1000余万名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及员工的培训任务。同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各级安监部门认真组织好法定安全生产培训,去年全省共新训、复训、普训企业主要负责人20.5万名、安全管理人员55万名、特种作业人员25万名。

(二)事故隐患得到有效整治。针对事故多发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依法加大执法力度,集中开展了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多合一”建筑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各项整治分工明确,措施到位,重点突出,效果明显,一批重大事故隐患得到有效整治。如去年下半年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治理“2006行动”以来,从7月份起,事故高发的态势得到有效控制。宁波市共排查“三合一”企业、“多合一”建筑3229家,完成整改(停业、人员搬迁、技术防范)3070家,整改率达到93.29%,有效地消除了一批火灾隐患。嘉兴市列入省级的2家重大事故隐患、2家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均已整改完毕,5家市级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单位中3家已整改到位,1家已新建完工,1家已进入了关闭程序。金华市列入省、市重点整治的各类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为抓好道路交通事故多发易发点(段)和临水临崖、高落差路段的安全管理,衢州市公安交警和交通部门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有重点、有计划地列出整治方案,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安装防护设施。目前全市在上述路段安装钢质护栏79154米、墙式连续护栏4549米、墙式间断护栏74123米、示警桩113106根、新增标志牌10453块。

(三)监管责任更加落实。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完善了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在职责范围内各负其责的领导责任体系,明确了各行业部门的监管职责,突出了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通过层层分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创新考核指标,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如嘉兴市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结果列入“平安嘉兴”和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的考核范畴,并每年两次进行考核,强化责任落实。金华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全市共签订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书25万份,通过设置安全生产工作考核指标,有效推动了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建立重大隐患治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努力强化大安全的工作格局。

(四)基础工作更为扎实。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得到加强,安全监管机制逐步完善。如丽水市9个县(市、区)都建立了安全生产执法大队,安全监管人员得到逐步充实,从120人增加到153人。衢州市(县、市、区)都建立了安全生产监察大队,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已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专兼职人员配备基本到位。进一步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着力提高应急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如金华市先后制定和完善了《金华市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金华市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金华市矿山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一系列应急救援文件,建立了危化、矿山行业的应急救援专家库,组建了地下矿山抢险救援队。磐安、东阳、义乌等地有关部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成功处置了7起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避免了危化品泄漏可能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和周边环境污染。积极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省安全监管局组织编制了《浙江省行业安全生产基本标准编写导则》等企业安全生产规范标准,目前,全省已有5000余家企业开展了安全管理标准化活动,促进了更多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了安全生产行为。继续实施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的分步退出计划和经营准入措施,进一步严格危险化学品、矿山、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严把企业准入关。

(五)执法力度逐步加强。各级安监部门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和事故查处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各类事故,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全年立案查处案件比上年增加了40%。嘉兴市2006年仅安监系统就下达事故隐患整改指令书629份,强制措施决定书242份,行政处罚决定书118份,依法立案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69起,并对57起死亡事故进行了责任追究,行政罚款259余万元,行政处分5人,追究刑事责任3人,使一批违法行为和事故责任者受到法律的制裁,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认真探索事故发生规律,努力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转变,如金华市针对危化企业搬迁过程中设备拆迁、地下矿山作业等存在的高风险,及时下发文件,严格督促落实,有效防止了事故的发生。各级安监部门还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对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处罚自由裁量权等作出明确规定,保障了行政执法的科学性、合法性。

从调研督查情况看,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

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做了大量的工作。整改工作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深化并初见成效。去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5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而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则同比分别有所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

二、整改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整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我省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事故多发、高发的态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不少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事故隐患依然大量存在。虽然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大,在检查、督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很多问题一时难以根治,事故隐患、屡查屡犯的违规违章情况仍然大量存在。有些隐患触目惊心,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如道路安全设施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大交通要求,通村公路安保设施相对滞后,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明显上升;一些危化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有的甚至已被居民区包围,周边安全间距不足的情况越来越突出,非法生产经营运输危险化学品的现象依然存在;“三合一”企业、“多合一”建筑现象屡禁不止,整治难以到位,反复出现回潮,已酿成几起重特大事故。此外,建筑施工、矿山开采等领域和行业的安全隐患也比较突出。

(二)安全发展理念仍有差距。分析湖州织里“9.14”、“10.21”火灾等事故原因,可以看到,虽然上级政府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层层布置,狠抓落实,但仍有部分基层干部“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不够牢固,对安全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在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时,决心不够、力度不大。安全工作重视程度、执法工作力度逐级递减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着怕管安全生产的畏难情绪,在政府及部门领导的分工安排中,一般由新上任的、资历较浅的领导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出现了“末位管理”现象。

(三)企业基础条件还相当薄弱。从调查中了解到,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由于产品结构趋同、附加值低、市场单一等原因,多数都处于微赢利状态。这类企业往往安全投入有限,安全设施简陋,安全意识淡漠。不少企业负责人只在口头上重视安全生产,而行动上并不到位,安全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对具体安全工作持应付态度。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一般只注意应招人员的劳动技能,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则不重视。一些员工没有经过必要的安全知识培训就上岗,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任重道远。

(四)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盲区”。一些地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满足于一般性的号召和要求,满足于运动式的安全检查和整改,依法监管的常态机制尚未建立。有的地方对安全生产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处罚力度不大,以少量罚款处罚的较多,甚至存在以管代罚、以罚代刑的现象。基层安全监管力量还很薄弱,有人管、有人会管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以兼职人员为主,监管能力还不能适应监管工作的要求。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单打独斗的现象依然存在。

(五)危化企业的搬迁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虽然大部分危化企业都已完成了搬迁任务,有的也正在实施过程中,但由于受土地、资金等客观因素影响和制约,不少列入搬迁计划的危化企业难以动工建设,限期搬迁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此,不少地方要求省里加大支持力度,对列入2007年搬迁计划的危化企业予以特事特办。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一)继续认真抓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法律法规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障。从调查情况看,凡是法律法规宣传到位、贯彻到位的地方,安全工作就开展得比较好,反之,安全工作就相对比较薄弱,事故发生数、人员伤亡数也比较多。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教育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增强安全法治观念,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在当前市县两级正处于换届期间,要特别注意防止因新老交替而放松安全工作。要继续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使安全生产法律知识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努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继续狠抓安全隐患整治。针对我省当前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继续加大专项整治和事故预防力度,重点抓好危化物品、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工作。要继续向社会公布一批工矿商贸企业、道路交通、消防重大事故隐患并限期整改;督促危化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认真实施城镇居民密集区内危化品企业搬迁或关闭方案;要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管理,完善临水临涯高落差危险路段、“康庄工程”通村道路安全设施,并坚决打击违章、超速、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努力防范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要认真清理“三合一”企业和“多合一”建筑,限期落实整改措施,谨防火灾等事故的发生和扩大。

(三)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要采取宣传、培训、引导、教育等多种手段,突出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地位,强化企业主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主体意识,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使企业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切实树立“安全即效益”的理念。要结合条例的实施,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加强职工的教育培训,督促和引导企业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活动,加大安全生产新技术、新成果应用的推广力度。

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篇9

[关键词]安全管理;煤矿生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399-02

煤矿生产安全问题是关系煤矿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人民生命安全的头等大事。安全管理和生产是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率的有效途径。从学科的视角出发,安全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

一、中国煤炭安全的现状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长久以来煤炭都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资源,煤炭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能源基础。煤炭开采的持续稳定增长,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获得“世界工厂”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煤炭开采条件复杂,受各种自然灾害如瓦斯爆炸、透水等影响严重,加上社会环境等许多外部影响因素,煤矿事故频发,安全生产状况好坏不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中国绝大多数煤炭都是深井地下作业,煤层赋存条件非常复杂,瓦斯煤尘爆炸、渗水、矿井坍塌等灾害事故时有发生。随着近些年来开采强度和深度地不断推进,煤矿开采面临复杂多变的开采条件,也加剧了重大动力灾害日益加剧的趋势。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煤矿从业人员成分复杂,综合素质差不高,管理思想落后;煤矿开采的自然条件不好,灾害多发,给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煤矿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装备不足;煤矿数量多,但是规模存在很大的差异,大、中、小并存,煤矿生产能力分散。目前,在管理方面,相关管理人员知识水平不高,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技术和手段不足,甚至很多管理人员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进行工作。这种管理模式,由于受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的限制,很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这也是煤矿灾害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管理思想落后、不科学

先进科学的安全管理思想和理念直接影响着安全管理的最终效果。但是,煤矿开采企业往往存在着思想僵化,作风形式化,安全措施不能得到彻底贯彻等现象。首先,追求经济利益现象普遍存在。许多煤矿企业将经济利益摆在绝对第一的位置,忽略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人的健康的关系。其次,急于求成的现象也是经常存在的。安全问题不是出台一两条制度、措施就能解决问题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能端正安全管理的本质思想的,也就是没有从认知上、思想上对安全问题引起重视。再次,“经验指导”管理、“权利”支配安全管理的现象也是影响安全管理水平提升重大阻碍。安全管理,究其本质是“管理行为”,管理面对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仅仅依靠“经验”来进行管理难免有走到死胡同的那一刻。

(二)安全管理措施执行不力,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安全管理上,管理措施不当。主要表现为煤矿系统之间不完善,“一通三防”工作执行不到位、矿井机电设备日常检修力度和技术不到位、巷道顶板的支护管理存在误区等。在技术层面,技术管理规范的缺失、技术措施的漏洞、人员配备的失衡等都是造成煤矿安全事故的重大隐患。其次,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成了制约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障碍。当前,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大多是当年从一线提拔上来的老职工,安全管理人员老化,新员工补充不及时就成为安全管理队伍素质提升的阻碍。

(三)不遵守安全法规和现象时有发生

我国对煤矿安全生产高度重视,多次下发文件整治煤矿生产问题。但是在执行下存在很多的问题,思想上不重视,出于各种经济的需要甚至追逐高额的经济利润,铤而走险,无视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现行煤矿法律法规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有些规定压根就是一纸空文。还有一种危险的情况导致煤矿安全事故风险隐患的加剧,那就是“”,以相关法律规定为“桥梁”建立“联系”,将法律的公正性和对安全事故的警惕性全都置于不顾。

(四)安全设备操作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

从硬件设备上来看,我国在设备引进和现代化生产上都已经具备了有利的条件。甚至大型煤矿具备“高、精、尖”的开采技术和高端的设备机器。但是我国现阶段许多煤矿企业存在着员工知识素养低、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不足、操作高端设备的能力有限,这就造成了煤矿企业“装备精良”的是“盔甲”,战斗力差的是“士兵”。这样的状况无疑不能够充分发挥高端技术、设备的固有优势的。相反,具有了高精尖的设备和技术,可能使得煤矿企业的领导、安全管理人员、生产一线人员放松了对安全隐患的排查、降低了对安全事故风险的戒备,从而更加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三、改进煤矿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健全煤矿生产安全的相关法规

法律法规对煤矿生产安全起到了宏观指导和约束作用,具有基础性作用。只有煤矿生产行为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才能避免生产过程中出现诸多的安全问题,避免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目前,虽然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相关法律体系已经建成,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相关的法律规范不细致,存在法律空白等,不利于煤矿生产安全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建立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安全预防机制就必须首先建立健全煤矿生产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填补空白、深入细节部位、协调有关法律之间的关系,为煤矿生产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我国制定《煤炭法》作为我国煤炭行业的基础法律,与其他单项煤炭相关法律相比内容较为全面且更具有针对性,应当进一步进行完善和修订,将其提升为我国煤矿生产安全法律体系的基本法,统领其他煤矿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煤矿生产安全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二)着力提高煤炭开采从业人员的技能

煤炭开采的具体操作需要相关的从业人员,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熟练的操作技能直接关系着开采作业的安全和高效。领导和管理人员也要具备超前的安全意识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为煤矿企业培养专业的技能人才,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在我国原有的煤炭人才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开设更多更规范的人才培训基地,在专业招生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扩大煤炭专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培养、鼓励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大学生进入煤矿企业工作,为我国煤炭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提高煤矿生产行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同步开展加强对煤矿企业领导及负责人的安全培训,树立牢固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安全生产理念。

(三)完善行政问责制度,严惩违法违纪官员

政府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者,首要的任务是遵循党规党纪,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坚决杜绝违法乱纪、、失职渎职的行为发生。第二是严格监督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一些政府在监管方面不利,被一些不法煤矿企业钻了空子,产生官煤勾结、等不良现象,不但将造成安全事故频发、损害政府公众形象及荣誉,而且还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官员在接受权力的同时,也就担负起了相应的责任。若其不肯或未能承担起应有责任,则便没有资格或不必再持有权力。行政问责更加强调的是工作效果,而最终目的是督促官员合法使用所拥有的权利,履行相应义务,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四)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煤矿安全生产关系着人民的财产安全,加大社会的监督力度,发挥全民作用更能有力促进煤炭企业守法经营。近些年来,大众传媒的发展,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违规企业会被社会舆论推向风口浪尖,企业声誉遭到破坏,不得调整方略,大力整治,保障安全生产。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建设社会公众监督,加快有关社会公众监督的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完善,培养增强社会公众对煤炭资源安全的法律监督意识。在煤矿生产安全工作的监督过程中,新闻媒体必须保证监督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真实性,坚决避免来自煤矿企业或政府的干扰,才能真正起到对煤矿生产安全的有效监督。鼓励对煤矿企业的不法行为进行揭露报道,为国家和政府了解煤矿生产安全信息提供有效渠道和有力支持,利用其社会舆论影响力督促煤矿企业规范生产行为,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五)大力开展煤矿安全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行为。煤矿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核心和灵魂。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应该包括企业的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和安全观念文化。改进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从安全文化的本质入手,建立健全煤矿的安全文化体制。

首先,建立安全管理团队。煤矿企业是一个团队,要想发挥团队的凝聚力和团结力需要要把这个团队打造成为一支安全管理团队那就需要将安全作为这个团队的共同愿景、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其次,严格安全标准,务求安全实效,总结安全经验。安全文化强调人的价值观念在安全生产中的地位,主观能动性在安全生产中的功效和行为准则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煤矿企业要按照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和标准,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各种形式,倡导、传播安全理念,营造安全文化氛围,达到激励人、教育人和提高人的目的,实现以文化促管理、以安全促稳定、以安全促发展。最后,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安全文化建设要放到日常生活中去,加大宣传的强度。在员工每天开始工作之前要开好早会,认真布置任务和学习安全知识,在工作之后要做好总结和交流。加大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力度,通过培训、学习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和塑造安全意识,使员工自律自安。

参考文献

[1]周琦,高宽.探究煤炭资源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分析[J].价值工程,2011(09:171-172).

[2]肖钢,马丽.黑色的金子--煤炭开发、利用与前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1.01.

[3]杨江有.煤炭工业改革与安全生产发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08.01.

[4]巴里・诺顿著,安佳译.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08.01.

[5]孙祥斌.山东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

[6]李克荣,张宏.中国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发展论坛,2005(03):20-21.

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篇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生产经营实体,所以加重企业对安全生产应负的责任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对安全生产负责的关键是要做到“三个到位”,即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

所谓责任到位,就是企业必须全面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所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国务院批转劳动部《关于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意见》对责任到位提出了具体要求,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作为安全生产的原则;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应负全面责任;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职,在其分管工作中涉及安全生产内容的,也应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企业在制定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的同时还应当制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做到全面覆盖,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所谓投入到位,就是企业要确保对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企业要推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要建立安全激励机制,安全奖励基金要到位;企业对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需要治理和整改,安全措施经费要到位;企业要开展安全生产的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安全科研经费要到位。另外,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等等都要有一定资金投入来给予保证。所以,企业应把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列人年度计划中,专款专用,定期审查。企业的安全投入必定会产生可观安全效益。如果企业没有必要的安全投入,一旦发生事故,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

所谓措施到位,就是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详尽周密的安全生产规划,并按照规划内容认真做好落实工作。企业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时,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选派责任心强,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担任安全管理工作。企业工会组织应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监督,企业应不断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制定防毒、防尘措施,使职工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企业应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各类隐患。企业应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教育他们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遵守劳动纪律,不违章作业并制止他人违章。企业应经常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岗位安全操作技能,提高职工自我保护和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总之,企业只有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才能逐步做到本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