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十篇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十篇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1:25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1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要素;风险表现;应对策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25-02

在医疗行业处在高风险状态的情况下,儿科因其治疗对象的特殊性而使得医疗形势更加的严峻。据此,儿科的护士必须要在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上进行加强,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以提高护理效率,为护理行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1儿科护理的风险

1.1风险要素医院为患儿提供环境,父母是患儿开展治疗的基础,从患儿的入院到出院,患儿一直是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主线,也相当于一种纽带将医院与家属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儿科护理风险构成的主要要素有三个即医院、患儿与家属。结合当前医疗事业的发展背景,对每个风险要素进行具体分析以减少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2风险的表现

1.2.1患儿由于儿科疾病病情多样且起病较快,使得儿科护理的工作难度加大,再加上由于患儿自身机体防御差导致的就诊数目增多,使护理工作难以实施到位,另外,在特殊的年龄段患儿的自身认知能力差,配合率低,加大了护理操作的难度。

1.2.2家属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开展进一步巩固了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工作中,护士一点点的小失误或者对护理工作考虑上的不周全,都足以引起家属极大不满;一些家属对医务人员的工作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造成家属情绪上的不满。

1.2.3护士工作涵养不够如护理不全面、没有及时巡房、发放药物错误等,造成工作中差错的出现;服务态度欠缺,家属询问时态度恶劣;书写护理记录缺陷,日后医疗纠纷甚至法律诉讼增加隐患;护理队伍结构年轻化,缺乏相关经验来有效预见风险的发生。

1.2.4医院家属对医疗费用不满,将护士作为发泄对象,致使护患关系紧张;家属对服务流程不满,医院流程的复杂,进一步激发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加了护患之间的矛盾点;家属对就医环境的不满,主要表现在床位与基础设施上。

1.2.5护患沟通在护理过程中,很多矛盾的发生就是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使得护患双方中存在理解的偏差,从根本上加剧了纠纷。

2儿科护理风险的应对策略

对以上信息进行整合后表明,患儿作为风险要素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的,另外,家长的不是太出乎情理的担忧其实也可以接受。据此,相对应的护理策略也只能从医院和护士两个方面来合理开展、

2.1对风险有效预见儿科护理应在护理中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在法律意识与思想意识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在科室的研讨会上,应适当加入对风险应对知识的培训,在关键时刻,能够有力地对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在护理的监控与管理上加强,在临床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注意护理的关键环节并能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另外,对有纠纷倾向的家属,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交接班时进行全面的交接,以防事态恶化;对临床上具有典型护理风险事件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在实际的纠纷里及时吸取经验,有效应用于对下次风险的防范。

2.2加强医院规章制度管理“三查七对”是护理操作的基础原则,具体表现在护理人员对患儿输注液体时要认真审查;全面实行交接班制度,儿科患者治疗多为输液,应按程序进行药品及床头交接;将告知制度贯彻到底,在护理中,应对患者和其他护理员在日常护理上准确贯彻告知制度,必要时可采取签字确认的方式;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应及加强无菌的观念,按照消毒灭菌常规进行各项技术操作;完善护理文护理文书记录,要求护理人员须在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原则的引导下,从法律的角度进行护理文书的书写和管理;认真执行巡视制度,及时发现问题,为医生提供必要的依据,以免耽误治疗;合理规划人力资源制度,实行弹性排班。护理人员根据年龄层次、技术水平来进行合理排班。

2.3提高护士的知识与技能就护理人员自身而言,应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优化自身所备的知识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在业务上的综合素质;并对自身技能进行持续提高,减少护理操作失误,另外,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新引进仪器设备的熟练掌握,避免由于盲目操作而造成仪器和患儿的损伤。

2.4加强护患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讲,服务态度是导致护理纠纷的关键性因素。对此,儿科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的业务素养,在操作时能进行换位思考,适时表示对患儿病情的关心和对家属心情的理解,并保证在检查结果上的及时传达,时刻与家属保持有效的沟通;在实际的护理操作中,可根据患儿家属性格、人格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选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以增加沟通的灵活性;在与患者的费用沟通上,要向患者明示收费的高透明性,每日对费用总额发放清单;优化沟通中的服务流程,服务措施,确保病人检查、就诊的顺畅性。

综上所述,就纠纷产生的本质原因来说,主要是由于患儿家属期望值在就诊期间形成差异而催生了矛盾。据此,作为为了减少纠纷,必须从医院、护士两大风险要素着手:改善医院环境,提高护士的综合素养,最大限度减少儿科护理中的纠纷。

参考文献

[1]卢宝丽,洪秀珍.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4):95-100.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2

关键词:融资平台;银行贷款;城投债;财政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了缓解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达2.82万亿,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各级地方政府纷纷组建融资平台公司,并通过申请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2012年3月,银监会提出了地方性融资平台贷款“降旧控新”的目标,加大了对融资平台新增贷款的限制,而在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稳增长的压力下,发行城投债就成为缓解地方政府资金瓶颈的突破口,并呈井喷式增长。随着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并陆续进入偿债高峰期,地方性融资平台的风险问题也成为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一、地方性融资平台的融资模式分析

尽管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不尽一致,但总体来看,典型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地方债”、“城投债”和“银行信贷”三种。

(一)“地方债”模式

即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尽管我国《预算法》明令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在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背景下,为了解决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问题,2009年由财政部统一地方政府发行了2000亿元的地方债。同时,2011年在上海、浙江、广东和深圳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共计发行地方债229亿元,拉开了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序幕。此后,2014年5月财政部公布《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试点自主发行地方债,成为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探索市场化发债的新举措。

(二)“城投债”模式

即通过地方性融资平台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由于多数融资平台是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城市投融资公司,因此被称为“城投债”,尽管名义上是企业债券,但由于地方政府已为其提供了隐性担保,具备了市政债券的属性,因此又称为“准市政债”。近年来,我国城投债的发行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以地方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形式发行的城投债呈井喷式增长。

(三)“银行信贷”模式

即通过资产抵押进行商业信贷的融资模式。事实上,仅凭融资平台公司自身的收益及资产抵押状况,难以取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对此,地方政府通常以流转土地使用权或土地收益权作为抵押,以“信用安慰函”等手段为其提供变相担保,通过地方性融资平台间接地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包括单一商业银行贷款和银团贷款两种信贷方式。

因此,地方政府通过财政部和自发债券、下属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以及申请银行贷款三种方式,构成了地方性融资平台“三位一体”的融资模式。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通过股权、债权及担保等关系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如图1所示。

此外,还包括“银信政”合作模式,即银行、信托与政府三方合作的融资模式。其中,由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筹集资金,并将其委托给信托公司,后者再将其进行股权投资,且多投资于地方性融资平台的债权或股权。在该模式中,地方性融资平台是融资主体,政府为融资平台增信,而项目风险则转嫁给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

二、我国地方性融资平台面临的风险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地方性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和城投债,这也是地方性融资平台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地方性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分析

1.银行贷款的偿付风险

在融资平台申请贷款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一般以其财政收入作为信用担保。然而,由于融资平台投资建设的项目收益见效慢,回收期长,无法用投资项目产生的收益偿还贷款,从而面临巨大的偿付风险,也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负担,致使银行贷款逾期欠息,甚至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延长贷款期限。

2.信息不对称风险

由于银行对融资平台的信用评级主要依赖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能力,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详细分析并掌握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在一个政府存在多家融资平台的背景下,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使得银行针对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缺乏有效监管。

3.担保虚设风险

大多数地方政府将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为融资平台提供担保,这也成为商业银行向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的主要考量。然而,我国担保法明确规定,各级地方财政部门不得对外提供担保,因此,上述土地质押担保不具有法律效力。

4.合规性风险

为了获得银行贷款,有的地方政府在项目核准备案、用地、规划、环保审批等手续审批方面不规范,甚至虚拟包装投资项目。同时,随意挪用银行贷款、违规更改贷款用途等都加大了银行的合规监管风险,甚至引发信用风险。

(二)地方性融资平台城投债风险分析

1.城投债逆周期评级泡沫风险

据统计,2012年起息的城投债中评级最低的是aa-,而评级为aa+和aaa的城投债占比近一半,特别是在2012年宏观经济走势不明朗的背景下,城投债信用评级的逆周期上调疯狂上演。截至2012年底,上调债券评级的城投债达45支,无一例下调。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司的分析报告也指出,近几年,我国信用债等级明显虚高,评级对投资者风险揭示的参考价值较低,甚至形成了一条包括发行主体、承销商、投资人和评级公司在内的利益链。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市级和县级融资平台进入债券市场,城投债整体评级下降的压力不断加大,投资风险也将不断提高。

2.商业银行的违规担保风险

除了评级公司的评级泡沫外,地方商业银行的违规担保风险也不容忽视。尽管商业银行不能直接为城投债提供担保,但却能以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方式,解决发行人偿付本息的暂时资金不足问题。这种无条件的流动性支持名义上属于信用增级,但事实上就是担保,这种变相担保的潜在风险较大,一旦城司出现风险,银行贷款将成为实质性的“兜底”资金,加大了银行的风险敞口。

3.城投债置换银行贷款的风险

2012年以来,在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以及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的核销清收力度,甚至部分银行通过承销企业发行的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并将募集的部分资金置换该企业暂时无法偿还的贷款,进一步增加了发债主体的债务负担和偿债风险。据《证券市场周刊》统计,在2012年10月发行的118只城投债中,由商业银行主承销的高达26只,其中仅有4只城投债的募集资金用途中不包括置换银行贷款,而另有7只城投债的资金用途中明确指出,90%以上的募集资金用于置换银行贷款。

此外,由贷款与投资项目现金流期限错配所引发的流动性风险也不容忽视。同时,地方性融资平台的偿债来源过度依赖于土地出让金,使得地方政府存在抬高土地价格的动机,不利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

三、我国地方性融资平台发展的对策分析

我国地方性融资平台存在上述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财政体制问题,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导致财政收支出现矛盾,而我国地方政府又缺乏正规的融资渠道,再加上市场约束与法律约束的缺位,通过成立融资平台进行融资就成为地方政府缓解资金压力的主要方式。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地方政府纷纷成立融资平台公司进行融资,致使融资平台债务规模不断膨胀,而债务的偿还又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收入,加大了地方性融资平台的债务违约风险。

因此,应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现代财政制度,一方面,健全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理顺政府与市场间的职责关系;同时,要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理顺政府间的责权利关系。另一方面,完善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管理体制,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收管理权限,在结合本地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决定个别税种的开征或停征,以及部分税种与税率的调整;同时要完善政府预算制度和采购制度,推进公共财政支出体制建设。此外,还要完善地方政府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地方政府收入与支出的透明度。

(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作为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大类,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因地制宜地自主安排财政支出,而专项转移支付则服务于中央政府的特定政策目标,不得随意变更资金用途。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关键在于优化转移支付的方式与结构。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过多、规模过大,而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偏小。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过多不仅容易形成“跑部钱进”现象,而且容易造成中央对地方事权的不合理干预,与此同时,有限的资金被过度分散使用,容易形成“撒胡椒面”现象。

因此,要完善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进一步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与比例,特别是加大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政保障机制,提高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同时要减少专项转移支付,严格规范新增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规范专项资金设置,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

(三)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发行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最主要的融资方式,这也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事实上,早在2011年10月上海、广东、浙江、深圳四省市就率先试点地方政府自行发债,2013年7月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增江苏山东两省,并由财政部代偿。而在2014年5月,国务院批准京沪粤等十省市区开展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这对于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剥离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探索市场化发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们认为,在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与控制的基础上,应逐步放松法律约束,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减少政府对融资平台的过度依赖。

此外,还应该加强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管理,如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债务偿还机制等,同时要创新地方政府融资体制,最大程度地引入市场机制和私人部门的作用,在提高公共部门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的融资压力,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迟晓燕.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及治理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2(4).

[2]封北麟.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财政风险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2).

[3]秦德安,田靖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研究综述[J].地方财政研究,2010(4).

[4]田华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财政性建议[J].金融经济,2011(4).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3

摘要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动态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本文在对Cppi简要概述的基础上,用上证180指数作为风险资产投资目标,模拟进行Cppi的投资,通过变动乘数和报低价值,进行投资绩效的比较,并与买入并持有策略比较。

关键词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乘数价值底线

一、引言

风险收益对应论认为:风险(以最小的风险)收益(创造最大的收益)对应论是投资管理的核心。为了实行风险收益对应管理,客观上要求投资管理人着力发展较低风险但却能获取较高收益的业务品种,使低风险或无风险的业务或者金融投资成为投资管理人为客户创造收益的基础。

在理论上,资产组合所面临的风险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非系统性风险,这类风险可以采用组合管理理论,通过分散投资加以分散;另一类是系统性风险,这类风险无法依靠组合管理来分散,而需要通过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来消除。运用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可保障投资组合之价值在一定额度内不受侵蚀,并消弭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以规避下方风险,并参与股市增值利益,但是该保险是以放弃部分向上捕获率为代价的。

二、Cppi策略概述

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是由FisherBlack和RobertJones在1987年提出的。Cppi策略的基本思想是让投资者根据个人对收益的要求程度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参数,通过动态调整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组合比例,保证无风险资产的损失额不超过投资者的承受能力。

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原理可以用下列模型加以说明:

假设t时点的风险资产价值为:,此处,=应投资于主动性资产的仓位,即风险暴漏;m=乘数,由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决定,通常m大于1;=资产总额;=要保额度,即价值底线;=缓冲垫。

在运用Cppi策略时,首先在投资期初,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偏好的承担能力,设定最低要保额度,并决定乘数m的大小。其中,m一经确定便不再更改,而要保额度在基础上以固定无风险利率增长,即,t为该时点距离投资期初的天数。由上述公式决定了主动性资产部位后,其与总资产的差额便是应配置在无风险资产的部位。随着时间推移,总资产价值发生变化,需要对主动性资产和保留性资产进行动态调整。在整个保险期内任何时刻,Cppi策略通过动态资产调整,确保总资产不跌破要保额度,从而实现保险目标。

在Cppi策略中,乘数和要保额度的选择是关系到策略表现的重要因素,也是考察投资管理人判断力和洞察力的关键。

三、Cppi的应用

(一)参数选取

价值底线的选取,即将所保证的本金总额(即资产总值)按无风险收益率与投资期限的长度进行折现而得出。为提高投资的安全性,可以适当提高价值底线,但此时却牺牲了一定的随股市上涨能力。这里分别取价值底线为初始投资额度的100%和90%。

乘数的选取,即乘数必须大于1。乘数越小,投资组合价值在来不及做出调整的情况下跌破价值底线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在市场低迷时适当降低乘数可以有效提高投资安全性,反之则可以适当放大乘数以更好地获利。本文在这里为了比较,分别取m为3和6。

资产调整方法的选取。理论上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要达到完美的效果,应采取连续调整的方法,但在实务上却无法做到这一点,选择调整方法时,应避免过于频繁的交易以控制交易成本,同时也要注意保险的能力。比较适宜的调整方法有:每周调整,股价指数波动幅度达到一定程度(如3%或5%)时调整。本文在这里选择每周调整资产组合。

(二)操作过程的假设

为简便起见,在模拟的投资操作过程中,遵循以下假设:

1.所选择的风险资产的价值可由上证180来反映。

2.无风险资产能够稳定地获得无风险收益。

3.所有的股票交易都能顺利完成。

4.不考虑交易费用。

(三)投资期间的选择

理论上,市场指数下跌时,Cppi策略能限制损失;市场指数上扬时,该策略能让投资者分享市场上升所带来的盈利。为了观察实践中能否有这种效果,根据上证180指数的走势,选取2007年和2008年两个时期分别作为股票上涨和股票下跌的两个时期进行投资操作。这两个时期的无风险利率分别为3.06%和4.14%。

(四)动态调整过程

在以上假设和选定的各种相关参数基础上,根据Cppi策略的操作流程进行投资操作,下面给出具体的操作过程。假设最初的总资产为100单位。

以2007年前两期数据,m=3,保险额度为100单位为例。

2007年的无风险收益率r-3.06%,股票买/卖这一栏数据中正数表示买入,负数表示卖出。在第一个调整日期,最初资产=100;价值底线用公式确定,其中100为保险额度,t等于最后一个调整日期与第一个调整日期之间的日历天数除以365;再依据Cppi策略的风险资产确定公式将资产分为股票()与无风险资产()两部分。从第二个调整日开始,,其中等于当前调整日期与上一个调整日期之间的日历天数除以365;;,其中乘数m=3,,股票的买/卖=。在最后一个调整日期,只计算总资产的值。最后得出在2007-12-28时,总资产价值为130.6个单位。

B&H表示买入并持有策略下的投资成果,在实证研究上,B&H策略通常是拿来与其它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做比较只用。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将B&H策略设计为期初全额购买风险性资产并一直持有至期末,同时将期末时的资产价值与Cppi策略进行比较。

(五)实证分析

1.时期的比较分析。从二个不同时期的绩效比较图可以明显看出,在不考虑交易成本时,当行情处在多头时期,B&H策略表现最好,Cppi策略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收益,尤其是当保险值取90单位,m=6时的绩效可以达到与B&H策略类似的绩效。当市场处于空头时期,B&H策略表现最差,而Cppi策略表现较好,能够将损失锁定在最初制定的范围内,从而都达到了保障最低保险值的目的。

2.最低保险值的比较分析。当市场处于多头时期时,最低保险值为90时的效果要优于最低保险值为100时的效果,当市场处于空头时期时,则相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Cppi策略中保险价值越低,期初投资于风险资产的数额越大,这样在同样风险乘数的情况下,风险资产的变动也会越大,当市场处于多头时,就越能捕捉住盈利的机会,而当市场处在空头时期时,遭受的损失也越大。相反,当最低保险值取值较高时,风险资产的变动额相对少,故总体绩效表现就相对稳定。

3.乘数的比较分析。通过分析风险乘数的表现,可以看出不同的风险乘数表现出“一边倒”的迹象,即当市场处于多头行情时,风险乘数越高,Cppi策略绩效表现就越好;当市场处于空头行情时,风险乘数越高,Cppi策略绩效表现就越差。这主要是因为,风险乘数越高,投资于风险资产的数额即变动额越大,与最低保险值的道理一样,在多头时盈利增加,在空头市损失加大。

参考文献:

[1]王铁峰.中国证券市场投资分析及组合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1.

[2]陈伟忠.组合投资与投资基金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8.

[3]袁建文.投资组合保险及其策略.广东商学院学报.1999.2.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4

【关键词】重大错报风险;战略风险;审计应对

自20世纪末以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专门成立了审计风险分委员会,着手研究和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并于2003年10月了iSa200准则,将审计风险模型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实施审计程序,从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账户余额层次两方面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据以确定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把检查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低水平。

随后,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6年4月颁布了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正式接受了这一审计风险模型。作为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错报风险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应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希望对我国独立审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识别重要战略风险

(一)初步了解企业重要战略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强调: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列举了注册会计师应从哪些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其中,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目标及相关的经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注册会计师在取得一个新客户的背景资料并评估相关的风险因素后,需要决定是否接受委托。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这一客户,那么就需要签订业务约定书并组织审计程序。在审计开始后的第一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

由于企业的战略经营风险和流程经营风险大部分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到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考察识别客户的战略风险,才能够有效地实施其它的审计程序,从而恰当有效地得出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主要是通过分析外部环境中威胁企业成功执行战略的潜在风险因素来识别战略风险的,主要的分析工具有:企业层面的经营模式分析、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资源基础模型、Swot分析等。

注册会计师需要在综合分析中初步识别出客户所面临的重要战略风险,客户如果想获得成功并达到目标,必须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管理层对风险管理得越有效,注册会计师在业务中期望发现的问题就越少。为了更有效地了解战略风险的性质,形成在战略分析阶段对重要战略风险的结论,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客户管理当局如何进行战略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的效果如何。

(二)合理评估企业重要战略风险

注册会计师在利用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和行业环境的波特五力分析等分析工具初步识别企业的重要战略风险后,需要关注企业采取了哪些方法避免或减少这些风险的威胁,结果又是如何?企业的管理层有很多方法来降低外部风险的威胁,从而使外部风险不会对企业造成重大影响。

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方法取得对企业所采取行动的了解。具体而言,企业针对战略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可以从各种会议纪要或决议、内部操作手册、企业对外公告、人事调整、组织机构调整、管理层所使用的定期报告等渠道获得。在了解企业对战略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后,注册会计师要评估这种反应(措施)是不是最佳的反应方式,是否得到执行,执行的效果如何。

对企业采取的战略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后,注册会计师就可以进一步对战略风险进行判断。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有效的战略风险控制,将战略风险的严重程度下调,但这种下调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控制是有效的。对战略风险控制的分析与测试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判断初步识别的战略风险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注册会计师最终需要形成对重要战略风险的结论及其对审计的影响。

二、确定关键流程风险

(一)关键经营流程的识别

1.通过重要战略风险识别出关键经营流程

在战略分析的最后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汇总已经识别出的战略风险,对战略风险是否重要作出最终判断。如果这一战略风险比较重要,而且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也比较重要,那么这一战略风险所指向的经营流程是哪一个,这个经营流程就是关键经营流程,也就是流程风险中必须重点分析的对象。注册会计师一般是通过编制战略风险汇总表的形式完成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所收集的证据都必须记录于工作底稿,作为审计证据。战略风险汇总表也是审计工作底稿的一部分,它是联系战略分析与流程分析的纽带。

2.通过重要交易类别识别出关键经营流程

在战略分析的最后阶段,注册会计师应该根据对企业经营的了解确定对企业经营业务的重要交易类别的认识,并汇总每一重要交易类别对相关会计报表认定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对会计报表整体是否重要。如果这一影响对会计报表整体重要,那么准备在哪一个经营流程对之进行具体的分析,这一经营流程就是重要交易类别所指向的关键经营流程。

注册会计师通过识别出的重要战略风险和重要交易类别以及它们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从而推导出关键经营流程,以便在流程分析中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二)流程层次经营风险的确定

流程层次的经营风险可能来源于战略风险,也可能从流程内部产生,很多战略风险可能在流程中表现为特定的风险。比如,外部环境中的技术风险将对关键流程中的技术产生直接的影响。流程内部产生的风险只与特定的流程相关,但它们也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在流程分析阶段,注册会计师对于战略风险对流程的影响只需要根据对战略风险和流程运营的了解将其转化成流程经营风险即可。因此,在流程分析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产生于经营环节的特定风险。

三、合理评估企业重大错报风险

(一)企业环境中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过程是一个由数学模型计算、审计人员经验判断、主观估计相结合的过程。审计人员在分析、评估风险时应先从审计环境入手,全面分析、评估审计环境中引起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后,再深入到报表层次,最后重点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时应全面了解企业的环境控制业务承接过程中的审计风险,包括初步了解行业背景、国家对企业的特殊政策、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企业近期业务发展状况、企业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要进行的重大决策、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图、对审计人员的期望及要求等,然后作出详细调查分析表。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初步评估审计风险,利用风险矩阵等方法决定是否接受委托。

(二)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1.资产负债表

通过测算年末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比例、固定资产比例、净资产比例、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占总资产的比例、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增长率等,进行分析性复核。将上述指标与同行业平均指标、企业近三年的同类指标相比较,掌握其变动趋势,分析变动原因。一般来说,若企业各项指标高于或低于平均指标20%以上,而且没有合理解释则重大错报风险较高;若偏离幅度在10%至20%之间,重大错报风险可评估为中级;若偏离幅度在10%以下则风险可评估为低级。(将20%作为临界点的原因:根据审计经验和人们普遍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

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通过测算毛利率,各项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近三年同类指标变动率,进行分析性复核。将上述指标与同行业平均指标相比较,掌握其变动趋势,分析变动原因。一般来说,若企业各项指标高于或低于平均指标20%以上,而且没有合理解释,则重大错报风险较高;若偏离幅度在10%至20%之间,重大错报风险可评估为中级;若偏离幅度在10%以下则风险可评估为低级。

3.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中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进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重大错报一般会在现金流量表上反映出来,审计人员可根据对上述两个报表的风险评估大致估计现金流量表的风险水平。

四、制定具体审计程序

(一)一般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评估的财务报表整体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所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整体审计策略具有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根据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制订总体应对策略,在总体应对策略的指导下制订和实施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整体策略对多个认定的审计策略都有直接影响。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整体审计策略包括实质性策略和综合性策略。实质性策略是指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实质性程序为主;综合性策略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同时采用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

与认定层次相比,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整体层次运用风险模型时只是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更侧重于从整体上采取应对措施和考虑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整体审计策略的重大影响。由于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会影响多个认定,只有将风险模型运用于这两个层次,使二者很好地配合,才可能最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对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对总体应对措施及其对整体审计策略重大影响的考虑的失当,将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检查产生广泛的决定性的不利后果。因此,不能轻视新风险模型在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运用问题。

(二)进一步审计程序

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当以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评估结果为基础,同时考虑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

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与披露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所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既包括审计程序的目的(控制测试或实质性程序)、类型(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或分析程序),也包括进一步审计的时间(指审计对象的发生时点或期间)和范围(指实施某项审计程序的数量及样本)。如果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认为预期控制运行是有效的,就必须执行控制测试以支持该评估结果。另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以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为基础,考虑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计划和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

注册会计师决定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时,需要执行控制测试,其目的是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方面的有效性,并据此再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当注册会计师认为风险评估程序所识别的风险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风险,或是仅通过实质性程序不能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注册会计师就应当针对此类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同时,新准则又强调注册会计师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即使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较低,说明预期内部控制较好,也必须执行控制测试,以支持该评估结果。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都要进行控制测试。

无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都要对各类重大交易、账户余额及列表与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通过实质性测试检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降低检查风险至可接受水平。按照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为基础,并考虑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来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计划和实施实质性程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检查风险取决于实质性测试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设计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将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志华,崔学刚.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6(7).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5

一 审计风险评估研究回顾

所谓风险,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D)的定义,是指“正面或负面影响项目内容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风险与不确定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对称,特别是存在管理舞弊时,采用正常的审计程序难以形成可靠的审计结论,从而为审计执业带来高度不确定性,也就是审计风险的根源。

(一)审计风险评估的实务探索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处于探索之中,出现了多种经营分析和风险评估框架,如CoSo,CoCo、平衡记分卡、波特五力模型、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思想、竞争性战略、战略系统审计等,这些工具和技术形成了早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审计师利用这些工具和技术去理解客户的价值和定位,理解客户面临的风险,以此增强对非抽样风险的控制,同时也为客户提供增值性的非审计业务。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开始探索自己的风险审计方法或战略系统审计(sSa)框架,但各个事务所的名称各不相同。

(二)审计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技术进行了研究,如王桂兰(2006)提出了将案例推理引入到审计风险评估研究中,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构建审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框架,同时将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于多样性的分析性复核中,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以便较为准确地识别、评估审计中的风险因素,以期达到有效避免盲目审计,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有针对性地执行审计程序,发现重大错报,从而实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顾晓安(2006)以新国际审计准则中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体系的内容为基础,针对如何将从企业及环境了解到的风险因素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重大错报相联系,提出了首先通过业务循环来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筛选和初步风险评估,再将业务循环的风险同报表认定层次相对应的两阶段风险评估法,并设计和描述在专家系统平台上实施该风险评估系统的系统结构、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目前,这些方法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其名称和内容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本质都属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之前的着重于静态风险评估不同,本文建立了动态评估方法体系,研究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步骤,从每一步骤人手,分析其风险组成,并进行归纳、分层,提出一个审计风险评估的三维分析概念模型,由此建立审计风险与审计策略的关联关系。

二、审计风险的动态评估过程

Knechel教授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由两部分组成,即风险的评估和根据风险评估证据确定用什么样的测试来获得证据。据此思路,可将审计风险的动态评估划分为:确定审计范围、寻找审计风险点及相适合的审计技术、评价审计风险与对策方案、实施审计策略这四个相互关联的步骤(如图1)。

(一)划定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及商业经营环境进行评估,结合审计业务约定数,划定审计范围。该范围不是一旦确定就固定不变的,应随着审计人对被审计对象的了解加深而不断调整。

(二)寻找审计风险点及相适合的审计技术一旦审计范围确定,就必须根据审计师的个人经验判断及审计专家系统提示的信息来寻找风险点,如将各风险因素分配到业务循环中,在业务循环层次上筛选和分析风险因素,由此将风险具体化,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对风险点进行筛选后,选择适合的审计技术,如风险分析技术或实施计划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等对策方案。

(三)评价审计风险与对策方案按优先顺序排列,再根据审计力量、审计目标、内部控制状况、商业经营环境等加以评价。

(四)实施审计策略着重于如何以一种特定的战略姿态将审计方案付诸实施。体现了审计人员对不确定性预见与自身能力和资源调控能力的反复结合,是一个动态调整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是其与传统静态技术评估方法相比的最大不同。动态评估过程本身对审计人员就是一种学习,而这种学习又充实了这个过程。

三、动态评估过程中审计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贯穿动态评估的全过程,要找出所有评估过程中的风险组成,即不确定事件和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原因和条件。按照动态评估的4个基本步骤来识别审计的风险所在。

(一)确定审计范围中的风险审计范围确定的过程又可以称为审计战略定位,审计师需要根据业务约定书,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历史、财务状况,以及审计师自身的技术能力来确定审计范围。这一范围的确定过程中,审计师的经验判断是主要依据,因此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首先不同的审计师对审计范围的理解可能会有差异,审计师对被审计对象的了解有限,确定错误的审计范围有可能加大重大错报的风险;其次被审计对象存在管理舞弊的可能,会刻意引导注册会计师进入错误的审计范围,从而阻碍注册会计师通过风险导向审计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会计报表的错报。

(二)寻找风险点及适合审计技术过程中的风险风险点的识别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如重大错报案例研究技术、业务循环控制缺陷识别技术等。限于审计力量,审计师更有可能采用经验判断来寻找风险点。寻找到风险点后,审计师需用敏锐的眼光识别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根据内部技术储备和外部技术可利用情况来寻找和发现适合的技术去消除审计风险点,揭示其中关系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一步骤的风险表现为:(1)审计师寻找到了错误的风险点,导致审计工作无效果;(2)审计师能力不够,不能采用或者执行适合的审计技术;(3)审计技术不完善,存在固有缺陷,导致采用该技术后不能获得理想的审计成果。

(三)评估过程中的风险按照质量控制的原则,对审计风险及对策方案的评估应该由不同的审计师担任。这是一个将审计资

源技术能力、审计范围与风险点相匹配的过程。审计机构内的评估小组必须仔细研究每一项审计技术是否能用于审计风险点揭示,如何服务于审计范围,是否在审计师的技术能力范围内等。该步骤的风险主要来自评估小组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审计师所处的被审计对象微观环境的判断和理解,以及如何与审计师自身资源和能力相匹配所带来的风险。

(四)实施审计策略的风险审计策略的实施贯穿审计全过程,使用动态评估过程技术,需要审计师根据审计情况来调整审计策略,这一过程的风险有:审计师调整审计策略能力风险,审计师能否关注审计风险早期信号,特别是对这些信号及其变化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性。由此及时调整策略,这样可以节省审计成本。

四、审计风险的三维分析

通过上述动态评估过程主要环节中的风险识别,不难看出审计风险的评估过程也是一个风险识别的过程,其风险具有系统性、多维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但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测量或预测的,可从风险来源的角度,将过程中错综复杂的风险按经营及内部控制风险、财务风险、审计技术风险三个方向进行归纳,建立三维分析模型,但由于各种风险的远近、程度不一样,还须进一步对每个方向上的风险进行分层分析。

(一)经营及内部控制风险新国际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包括: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及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从相关内部控制情况,评估可能的重大错报风险。

(1)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可能造成重大错报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风险因素,包括竞争环境、供应商和客户、技术进步、适用的财务报告准则、法律和政治环境以及与行业和企业相关的环保要求等。

(2)企业性质,包括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企业性质包括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经营项目、筹资和投资。对于企业性质的了解可以使审计人员理解财务报表中交易的类型,并对账户余额和披露产生预期;对于所有权人之间及与其他企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可以发现关联方交易并合理地进行评估;如果企业有复杂的组织结构,则要考虑合并报表中可能发生的错误;了解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考虑是否适合于企业经营性质,与相关行业所用的会计制度是否一致等。这些考虑和关注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都有着重要作用。

(3)目标和战略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对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的实现造成影响的事件和状况,大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有财务后果,会对报表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经营风险都会造成重大错报。

(4)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估方法。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的业绩评估都会对企业产生压力,从而使得管理人员改善经营业绩或者直接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对于企业业绩衡量方法的了解可以使审计人员判断管理层行为是否会增加重大错报的风险。

(5)内部控制。控制活动可能对于某项特别性质的业务或者账户余额的单个认定产生影响。如企业建立的用来保证其员工准确地计算和记录存货的控制活动就直接同存货账户余额的完整性和存在性认定相关。

(二)财务风险来源财务风险来源分析是通过常规财务分析、财务失败风险分析、财务舞弊风险分析三个部分来完成的。常规财务分析主要通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的五力分析模型来完成,分析评价常规的财务指标。财务失败风险分析主要通过z模型等来完成,对财务情况进行预警。财务舞弊分析是审计风险分析需重点关注的内容,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自从净资产收益(Roe)作为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依据之一,上市公司在Roe数据上存在着明显的操纵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又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体因素。管理舞弊是管理层试图以舞弊财务报表为手段获得更多的机会利益,独立审计师如不能查出这种舞弊行为,就须承担法律责任,管理层与审计人员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因此管理层不可能真正地配合独立审计师有效地实施审计工作,由此带来巨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技术风险来源现代审计已形成系列的技术方法,用于审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Rmm)、重大缺陷风险(Rmw)和检查风险(DR)的评估。较常用的如审计抽样技术,该技术存在抽样风险,即审计师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对审计对象总体执行同一审计程序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不相符合。又如,业务实质性测试,该技术目的是确定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账务处理是否正确,而“一条龙造假”表现为假账真做,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大量的单据是电脑自动生成的,均能做到账证相符、账务处理正确,账表相符,因此就电脑账下审计人员再实施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验证账账、账表是否相符也便失去了意义。再如,分析性测试,该技术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目的是评价业务和余额的总体合理性。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指出,“如果分析性复核使用的是内部控制生成的信息,而内部控制失效,注册会计师不应该信赖这些信息及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并且分析性程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供有用的实质性证据,还取决于其在具体情况下的可靠性。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6

一、风险管理的内涵

所谓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面对风险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以便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利益的管理活动。美国国家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赞助机构研究小组(CoSo)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是: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的、从战略层面开始的、并贯穿整个企业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设计是为了及时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按企业接受风险的态度管理风险,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二、风险管理的内容

(一)风险分析与预测。风险分析是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价,并做出完整的专业性鉴定的系统过程。风险分析可以采用动态财务分析(DFa)和控制和风险自测(CRSa)等方法。DFa侧重于财务效果,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精密地分析,包括财务状况、未来营业活动、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同环境下的状况分析等,进而分析最终结果的可接受程度。由于财务状况反映了企业在未来环境下实现企业目标的实力,DFa的程序必然要包括对各种有关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借以评估企业盈余对各种环境的反应。控制和风险自测有许多可行的办法,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企业目标,找出并评估可能的风险,最后依据所获取的大量丰富的定性而不是定量的信息得出相应的对策。

(二)风险管理策略及措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预防、分散、转嫁、对冲和补偿。预防侧重于内控和损失准备,目的在于尽可能避免风险的发生,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分散是指将风险因素对应的经济业务多样化,其成本主要是交易费用,这种策略适用于非系统性风险;转嫁是通过购买保险或期权、要求担保和抵押等手段降低风险,其成本主要是直接费用支出,这种策略适用于信用和市场风险;对冲是指确定性替代,其成本是机会损失,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补偿与转嫁相反,它重在事前价格补偿,其关键在于风险定价,成本是潜在的损失,这种策略适用于各种风险。

实际上,风险管理是一个接受、拒绝、减小和转移风险的过程,其主要措施为建立控制措施、风险报告和培训三个方面。建立控制措施是针对特定风险制定并执行适当的控制措施,以书面形式列明管理风险以及执行控制措施的程序,包括需要明确对各种已确认风险的责任,并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树立持续改进的观点。培训对于提高企业全部员工的风险意识非常关键,企业应把关于风险各方面的教育作为内部培训和员工发展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

三、企业风险管理战略

(一)企业建立风险管理战略的重要意义。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风险管理战略,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绩效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风险管理战略使得企业范围内的风险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序开展、目标明确;其次,风险管理战略理顺了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风险管理接口,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供给与调配,使信息顺畅流通,节约风险管理的成本;第三,风险管理战略将企业所有部门的风险管理活动联系起来,使全企业范围内的风险管理活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使得风险管理成为持续不断的企业管理活动。

(二)风险管理战略制定。风险管理战略作为企业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要服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以企业总体战略计划为依托,并能为有效实现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风险管理战略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投入和能达到的效果、组织的生存发展需要等方面出发,确定组织风险管理的目标。②通过对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的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论证,确定企业能承受最大风险的能力以及企业所能投入的最大资源。③对实现风险管理目标所需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和培训、软硬件设施投入、资金的投入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和规划,并明确职责与权限,分工与合作以及组织内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方式。④对风险管理中常用到的定性定量方法、风险管理的效果检验、纠正与改进措施等进行规定和说明。

四、风险防范和控制

(一)搞好内部控制是化解和降低风险的重要措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随时面临各种风险,而企业风险的评估、防范和预警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内部控制是一个机构的董事会和其他各方进行的旨在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实现既定目标的行为。首先,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组织的内部活动,它是通过组织制度、组织机构和组织指令或程序来完成的。其次,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它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定目标,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些活动直接服务于组织目标,有些活动间接服务于组织目标。第三,组织的活动并不能必然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是组织内部采取的风险管理,其目的是保证实现组织目标:①提高组织运行的效果与效率,通过防范和降低风险来实现。②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完整性。③使企业行为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④保证资产的安全。企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是企业股东利益的最根本体现。因此,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企业要搞好风险管理,必须首先加强和健全内部控制系统。

(二)内部审计是防范和化解企业风险的有效手段。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应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7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的内涵

1.风险的含义。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2.风险管理的含义。风险管理涉及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3.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三、总结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8

一、投资组合保险发展概述

大约20世纪80年代,投资组合保险在美国出现,三家金融机构通过实践得到的,后来传入我国,在企业财经管理方面得到了运用,不过从宏观角度来看,其仍然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分析国际上对投资组合保险的应用,可以发现投资组合保险在三种形势下应用最广泛,一是投资者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二是追求低风险的回报率;三是股票风险波动较大。现资范畴中,证券风险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系统风险,第二种是非系统风险。为了尽可能的避开系统风险,可以运用投资组合保险,而非系统风险可以利用投资组合来分散。

投资组合保险在国外的发展比较成熟,但我国对投资组合保险的研究还不够成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具体的研究中,通常模拟单一的投资组合保险测量,比如Cppi,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时,Cppi的效果比tipp好;当市场发展出现下跌的情况时,tipp的效果比Cppi的效果好,因为它能够有效的保护市场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时得到的利润,降低投资的风险。

二、定量分析研究

1.简单参数投资组合保险

企业运用投资组合保险时,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不可能符合所有的条件,就可能出现实际价值与理论价值不相符的情况,此外,投资组合保险也会受到股票波动率的影响,考虑种种情况,笔者主要分析简单参数投资组合保险。

(1)一般的tipp

tipp的底值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的,设定好底值,它的表达公式是Ft=amt+bert,a的取值是[0,1],b的取值是[0,正无穷),r代表无风险率,amt代表组合可能会出现的价值,也就是组合历史价值变化。

(2)Cppi

tipp与Cppi的差异之处是投资者预先设定的底值会因组合价值的变化产生变化,分析无风险利率,由于时间的变化,Cppi的底值会上升,用Ft=F0ert可以进行表示。

三、实验模拟投资组合保险

笔者模拟投资组合保险,假如将资产的初期价值设定为100万元,投资者可以选择安全资产投资或者风险投资,安全资产定位成债券,年利息是5%,风险投资定位成股票指数,将交易成本设定成交易量的0.5%,出现风险波动较大的情况需对幅度进行调整,为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取值是1%、3%、5%、8%,把保底率设定成0.9,利用Cppi策略a=0,b=100万×0.9;tipp策略,a=0.9,b=0,m的取值范围是[1,5]。投资组合保险关注最后的价值,所以,研究时应当计算战胜大盘率,组合价值收益减去大盘指数收益率就是战胜大盘率。实验模拟中,分析Cppi与tipp战胜大盘率的差值,若Cpii策略底值比tipp策略最终值高,那么代表策略失效。

四、探讨数据分析

(一)短期投资分析

投资者进行短期投资的时候,可以这样设定调整策略:如果风险资产下跌的幅度比trigger大,那么投资者能够判断出市场会出现下跌的情况,适宜选择tipp策略,从而确保投资组合的安全性,因为tipp策略市场上涨的能力比较弱,风险资产上涨的幅度比tigger大的时候,投资者能够判断出市场会上涨,保有风险资产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这种策略对短期投资有帮助,但对长期投资并不适合,因为市场长期变化的情况不容易估计,时常会出现资产是0的状况,致使获利降低。

(二)长期投资分析

当风险资产上涨的幅度比tigger大的时候,选择Cppi策略,当风险资产下跌的幅度比tigger大的时候,选择tipp策略。投资者需要注意,选择投资组合保险的时候,要参考风险资产的变化来切换,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投资者还要根据交易量的情况调整策略。从而发挥投资组合保险的良好效果。

五、投资组合保险应用分析

现阶段,我国低风险的投资市场仍然不成熟,尤其是银行领域,相对股票市场来说,风险投资大,这些形势为风险组合保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我国的股市有一段时间相当不景气,虽然后来出现了牛市,但依然会出现较大范围的变动,为了保障资金的安全,许多人开始关注投资组合保险,投资组合保险因此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大环境稳定,比如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升值等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选择撤资并不明智,这时,为了控制风险投资,投资者就会考虑投资组合保险的效果。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9

1、识别并描述风险。评估业务外包风险,先要把业务外包具体风险识别出来,然后整理出整体层面的风险。业务外包具体风险多种多样,因企业和业务外包的内容而异,其描述也有所差别,将业务外包具体风险与业务外包流程结合是个比较好的做法。

按照《业务外包指引》的要求,在评估业务外包风险时,至少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外包范围和价格的确定不合理,承包方选择不当,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业务外包监控不严、服务质量低劣,可能导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业务外包存在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相关人员涉案。

除此之外的风险还可能有:业务外包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从而遭受外部处罚、经济和信誉损失;业务外包信息保护措施不当,可能导致企业商业秘密泄露;业务外包会计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等。

2、分析风险。业务外包风险分析的内容很多,应包含成因和结果两个方面,并编制业务外包风险分析表。

3、评价风险。业务外包风险评价应从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进行,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风险排序和等级划分,并编制业务外包风险评价表。

4、选择风险应对策略。业务外包风险应对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不同等级风险选择不同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一般有规避、降低、转移、接受等策略。不论选择哪种应对策略,都需要编制《业务外包风险应对表》。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10

关键词:企业财经管理;投资组合保险;应用

企业财经管理的关键环节是资产的配置,它能够解决大约90%的组合收益,所以,企业的最终利润会受资产配置形式的影响。

一、投资组合保险发展概述

大约20世纪80年代,投资组合保险在美国出现,三家金融机构通过实践得到的,后来传入我国,在企业财经管理方面得到了运用,不过从宏观角度来看,其仍然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分析国际上对投资组合保险的应用,可以发现投资组合保险在三种形势下应用最广泛,一是投资者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二是追求低风险的回报率;三是股票风险波动较大。现资范畴中,证券风险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系统风险,第二种是非系统风险。为了尽可能的避开系统风险,可以运用投资组合保险,而非系统风险可以利用投资组合来分散。

投资组合保险在国外的发展比较成熟,但我国对投资组合保险的研究还不够成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具体的研究中,通常模拟单一的投资组合保险测量,比如Cppi,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时,Cppi的效果比tipp好;当市场发展出现下跌的情况时,tipp的效果比Cppi的效果好,因为它能够有效的保护市场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时得到的利润,降低投资的风险。

二、定量分析研究

1.简单参数投资组合保险

企业运用投资组合保险时,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不可能符合所有的条件,就可能出现实际价值与理论价值不相符的情况,此外,投资组合保险也会受到股票波动率的影响,考虑种种情况,笔者主要分析简单参数投资组合保险。

(1)一般的tipp

tipp的底值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的,设定好底值,它的表达公式是Ft=amt+bert,a的取值是[0,1],b的取值是[0,正无穷),r代表无风险率,amt代表组合可能会出现的价值,也就是组合历史价值变化。

(2)Cppi

tipp与Cppi的差异之处是投资者预先设定的底值会因组合价值的变化产生变化,分析无风险利率,由于时间的变化,Cppi的底值会上升,用Ft=F0ert可以进行表示。

三、实验模拟投资组合保险

笔者模拟投资组合保险,假如将资产的初期价值设定为100万元,投资者可以选择安全资产投资或者风险投资,安全资产定位成债券,年利息是5%,风险投资定位成股票指数,将交易成本设定成交易量的0.5%,出现风险波动较大的情况需对幅度进行调整,为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取值是1%、3%、5%、8%,把保底率设定成0.9,利用Cppi策略a=0,b=100万×0.9;tipp策略,a=0.9,b=0,m的取值范围是[1,5]。投资组合保险关注最后的价值,所以,研究时应当计算战胜大盘率,组合价值收益减去大盘指数收益率就是战胜大盘率。实验模拟中,分析Cppi与tipp战胜大盘率的差值,若Cpii策略底值比tipp策略最终值高,那么代表策略失效。

四、探讨数据分析

(一)短期投资分析

投资者进行短期投资的时候,可以这样设定调整策略:如果风险资产下跌的幅度比trigger大,那么投资者能够判断出市场会出现下跌的情况,适宜选择tipp策略,从而确保投资组合的安全性,因为tipp策略市场上涨的能力比较弱,风险资产上涨的幅度比tigger大的时候,投资者能够判断出市场会上涨,保有风险资产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这种策略对短期投资有帮助,但对长期投资并不适合,因为市场长期变化的情况不容易估计,时常会出现资产是0的状况,致使获利降低。

(二)长期投资分析

当风险资产上涨的幅度比tigger大的时候,选择Cppi策略,当风险资产下跌的幅度比tigger大的时候,选择tipp策略。投资者需要注意,选择投资组合保险的时候,要参考风险资产的变化来切换,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投资者还要根据交易量的情况调整策略。从而发挥投资组合保险的良好效果。

五、投资组合保险应用分析

现阶段,我国低风险的投资市场仍然不成熟,尤其是银行领域,相对股票市场来说,风险投资大,这些形势为风险组合保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我国的股市有一段时间相当不景气,虽然后来出现了牛市,但依然会出现较大范围的变动,为了保障资金的安全,许多人开始关注投资组合保险,投资组合保险因此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大环境稳定,比如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升值等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选择撤资并不明智,这时,为了控制风险投资,投资者就会考虑投资组合保险的效果。

六、结语

保险策略不存在绝对的优势,投资时,必须结合市场的运行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投资组合保险会被更多的企业接受,其重要性也会被更多人认可,不过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要不断完善。要想获得更好的投资效果,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应当有效的结合多种组合保险,从而有效的应对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杨静.企业财经管理对投资组合保险的应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04)

[2]姚远,史本山,李新.动态投资组合保险模型优化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9(05)

[3]吕恩泉,刘江涛.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及其应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