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型民营企业标准十篇大型民营企业标准十篇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1:24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1

[关键词]民营企业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打破国有企业一枝独秀的垄断局面,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二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三是民营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城乡新增就业人口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渠道。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从民营经济发展的轨迹中,蕴藏着民营企业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一、我国民营企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需要面对的问题

1.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认证体系没有统一

欧美许多跨国公司、商贸协会、多边组织和国际机构制定各自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并且发起实施了多种“准认证”形式的企业社会责任验证、审核、评估以及认证。作为全球产业链条上的一员,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运作中就必须接受国外不同机构的认证,从而提高了运营成本。

2.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标准有失公平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可能“水到渠成”,而在发展中国家,一般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依靠低的劳动成本参与市场竞争。因此,要求发展中国家履行与发达国家同等的劳工保护等社会责任,显然是不公正的。因此,实施西方制订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将对我国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民营企业的造成严重损失。

3.企业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没有作到关心人、理解人和尊重人,没有把提高职工的满意度作为企业经营的价值取向。有的民营企业甚至以不惜损害就业者的身心健康的生产方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4.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缺乏有效的监督

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只注重民营企业的利润和税收而忽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因而导致对民营企业守法行为缺乏有力的监督。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国际化经营有很大作用:①可减少国外客户对供应商的第二方审核,从而节省费用;②在更大程度上符合当地法规要求;③建立国际公约力;④使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建立正面感情;⑤使合作伙伴对企业建立长期信心;⑥有利于民营企业创造更广阔的生存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⑦有助于得到政府的信任而更多地得到政府的资助和优惠政策;⑧可作为企业一种长期的促销手段和吸引顾客的广告形式,从而能够长期、稳定地获得大量的客户。总之,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长期赢利能力,实现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2)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改善民营企业劳资关系。民营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标准,尊重人权,保障工业健康和安全标准,实行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哲学,促使劳动提供者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和谐的商业伦理关系的具体表现:①将使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改善民营企业比较紧张的劳资关系;②对雇员福利的承诺将提高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③它会促使企业系统地制定并执行一套完整的劳工制度,提高民营企业的生产力。

(3)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从表层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诚信表现之一。为顾客着想,提供优质服务、优质产品,让消费者满意,从而赢得顾客的信赖,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深层看,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消极影响

(1)企业社会责任壁垒。民营企业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影响最大的是纺织服装业、玩具业和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社会责任标准是一种具有贸易保护性质的“劳保”壁垒,有可能成为民营企业产品出口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2)降低民营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中相当多的企业利润空间较小,抗风险能力还较弱,这些企业要达到社会责任标准要求,势必要大幅提高职工工资,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其次,申请Sa8000标准的认证,需要给认证公司支付相当数额的认证费和维护费用,也将增加企业成本,削弱民营企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3)降低对外资的吸引力。社会责任标准一旦全面实施,我国劳动力廉价优势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会丧失,这将降低对外资的吸引力,跨国公司也会担心其分包商不能达标而不愿来我国投资,从而对我国吸引外资产生消极作用,影响到作为跨国公司供应商的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不同规模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差异性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型与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发展阶段、实力和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其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的具有差异性。

1.大型民营企业经过创业与稳定发展两个阶段的积累,企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快速发展时期,规模越来越大,并逐渐占据竞争的有利地位

企业由原来追求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转为注重企业的长期利润最大化,与消费者、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商、社区等相关利益群体的接触日益丰富和频繁,关系也渐趋融洽。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安全的生产、良好的商和供应商关系、高度的信誉已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的发展只有与社会发展目标一致,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另外,很多大型民营企业都是通过转制从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变过来的,原有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安排形成现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路径依赖”,企业将继续承担部分社会责任。随着这些企业实力的增强,企业发展的许多方面对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应随之扩展。

2.大部分中小营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

规模普遍较小,产品种类单一,利润微薄,以追求企业最大利润为惟一目标,企业主要对民营老板个人或为少数的合伙人负责,企业对社会责任认知模糊,承担社会责任的倾向不明显。因此,根据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现实,企业所应承担的扩展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依法进行生产和经营。我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绝非易事,因此一些企业偏好于短期行为,损害了国家、社会以及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不仅造成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造成诚信缺失、企业交易不安全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求中小企业基于其长远利益,从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端正经营理念,规范企业管理,建立自律机制,依法生产和经营。

(2)保障职工的权利,增加职工的福利。中小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即重视职工安全问题,应确保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的投入,切实采取必要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措施,努力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增加职工的福利,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这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的需要。

(3)珍惜资源,爱护环境。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严重偏低,大量自然资源消耗型民营企业的存在使我国资源消耗过快,而且很多企业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很普遍。因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严重。珍惜资源,爱护环境既是中小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如今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民营企业如何应对企业社会责任

1.要充分认识Sa8000的客观性与重要性

虽然目前国际劳动组织和其他国际标准机构尚未将Sa8000视为国际标准,亦没有一国政府规定其为强制执行标准,但是它毕竟体现着当代社会对企业的一种期望,代表着跨国公司将社会责任当作自己责任的先进管理理念。积极申请并获得Sa8000认证,不仅有助于打破Sa8000对企业销售和出口的藩篱,也是民营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2.在经营管理中贯彻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与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加重企业负担、影响利润的观点相反国内外实践证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济绩效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在经营管理中执行Sa8000标准并贯彻企业社会责任,还可以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重新设计制造成本结构的目的。一方面,需要重视企业管理理论的建设,从制度上保证社会责任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中,将社会责任管理理念从上到下贯彻到各个层次。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处理生产成本上升与承担社会责任关系方面的成熟经验,采取财务、环境、社会责任三者结合的业绩汇报模式,以透明的方式向社会企业运作的综合效果,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3.通过Sa8000,推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的凝合剂,它通过在企业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来强化员工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培养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形成企业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保证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则需要靠先进的企业文化。Sa8000恰恰可以推动先进的企业文化的传播。因为,Sa8000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企业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的一致性,体现了企业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的一致性。把保证劳动者权利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它使社会责任不再是一种道德的呼吁,而是一种利益挂钩的市场机制。它使企业的管理者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使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使企业文化亿蕴含的深刻内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沿着健康快速的方向前进。

4.推动政府促进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一是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帮助民营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要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二是政府应该完善法制建设。将民营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三是建立一套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如今中国对民营企业的评价标准还仅仅停留在经济标准上,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的要求。四是在舆论导向上,政府应当扩大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引导社会关注和重视民营企业,营造一种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黎昀:民营企业如何应对Sa8000.商场现代化,2005.11.

[2]苏鹏孙朋丽:略论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与现代化,2005.7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2

一、财务预警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就陆续开始对企业财务预警问题进行研究,Fitzpatrick(1932)建立单变量模型开创了财务预警研究的先河,他以19个企业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结果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

此后爱德华・奥尔曼(altmna,1968)、迪肯(Deakin,1972)等建立了多元线性判定模型;

altman(1968)提出了Z分数模型;

tam(1991)利用ann模型进行财务预警研究。

这些模型的建立为企业建立合理的财务预警模型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提高企业财务预警的精确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也对我国民营企业财务危机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周首华等(1996)借鉴altman研究,对Z分数模型加以改造,提出了F分数模型;

孟雪梅、贾春华(2001)提出了中小企业企业危机管理系统的建立;

杜兰英、余道先(2005)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了合理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刘青、王春瑞(2006)着重于利用aHp-模糊综合方法建立中小企业风险预誓模型;

王敏(2006)结合中小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王爱华、颜彦(2007)针对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预警措施;

杨娟(2007)提出以现金流量为基础构建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基本思路。

国内外对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研究为我国中小企业建立财务预警制度有很大的帮助。对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状况,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国内外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研究还存在财务预警模型缺乏理论支持,预警模型没有考虑到非财务因数,预警模型样本选择干扰因数过多,过多依靠财务报表数据和数理模型等缺点。

二、温州民营企业财务预警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温州有2%的民营企业倒闭,加上由于财务危机而陷入停产的民营企业占当地民营企业总数的10%。这些企业的破产和停产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温州民营企业在财务预警方面存在种种缺陷。温州民营企业存在的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风险识别不足财务风险识别是指以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为导向,评估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按成本效益法则建立最佳内部会计控制的过程。在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和分配资金的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而在温州现有的民营企业大都缺乏对风险的预判、识别、预警以及有效的应对措施,普遍存在风险意识明显不强的问题。

(二)缺乏财务预警制度民营企业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它属于家族式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具有交易成本低的优势。但也容易出现企业的各种制度不够完善和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而财务预警制度作为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领导者主观愿望的影响更大。

(三)财务预警方法陈旧现阶段财务预警方法的运用可以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其中定性分析方法从财务风险演变的不同阶段来分析,包括潜伏期、表现期、恶化期、发作期,每个阶段中都会有不同的特点和征兆。而定量分析法主要是各种模型的运用,主要有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元线性判别模型、多元逻辑回归辨别法以及其他模型。在温州民营企业中无论对定性分析还是定量方法的实证运用都比较少,即使有也是在运用现有的方法上进行简单分析、比较,深入完整的论证不多。

(四)财务预警措施的时效性不强企业的财务情况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变动而不断的变动,这要求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随着这些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虽然温州民营企业中,有些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构建财务预警体系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危机,由于资金、人力、技术的缺乏,往往导致财务预警体系在使用和维护中得不到有效而及时的维护和更新,使得财务预警的信息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现时的状况,从而导致预警信号时效性差,准确性不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财务预警方法单一通过对温州的民营企业研究发现,目前温州民营企业用得最多的是单因数财务预警模型对企业的财务进行预警。而在现实生活中,财务预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需要对以往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而且还应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情况做出预测,结合非财务指标,使其财务预警方法更加丰富,从而更加全面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状态。

三、民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动态管控框架构建

目前,实践中常见的财务预警模型分析方法有五种: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模型,Z分模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和Bp模型。其中Bp模型的优点是具有随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企业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成为可能。因此,借鉴Bp模型建立民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制度。

(一)民营企业财务预警指标选择原则具体如下:

一是可预见原则。可预见原则是财务预警系统的重点,即选择的指标变化该超前于中小企业的实际财务活动及其产生的问题,这就要财务预警系统所选定的指标必须能够准确地预测企业财务状变动及其发展趋势,并以此有效界定出能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稳定发展态势的合理界限。

二是具有可操作性。构建简便,易于操作和实施的方法和方式,以适应民营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各层次人员对本企业的自身管理和控制需要。

三是成本效益原则。民营企业的规模小,人力资源有限,业务活动相对简单,因而构建财务预警框架,应该根据其本身的业务和资源状况采取量体裁衣的态度,要简便,实用而且有效,达到成本与效益相适应的总体要求。

四是灵敏性原则。民营企业的管控方法要和企业运营过程相适应,把财务危机预警管控框架嵌入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进行动态的监控和有效管控。

(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选择根据上述原则,可以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财务结构四个方面来确定民营企业的预警体系范围。其中企业的偿债能力选取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为指标;盈利能力选取销售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利润率为指标;资产营运能力选取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为指标。财务结构主要选取权益比率为指标。

(三)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标准值和预警临界值确认方法具体如下:

一是预警指标的类型。根据预警指标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指标数值(实际值)越大越好的,定义为极大型变量,如总资产报酬率;指标数值在某一点最好的,可定义为稳定型变量,如流动比率。

二是预警指标满意值、不允许值、上下限值的确定。一般情况下选取该行业的平均值为极大型变量的满意值;而稳定型变量的满意值的选取为在该行业平均值之上进行加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加成10%~30%),不允许值的上下限则分别选取满意值的一倍和一半。

(四)预警指标权重计算指标权重的确定在某种程度上能影响到预警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理论上有德尔菲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等。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每个企业的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预警指标的权重。

(五)综合预警系数的计算根据预警指标的不同类型,计算功效系数的方法也不大一样。功效系数法的计算公式见表1。计算的具体步骤为:

一是收集预警指标某时期的观测数据值。

二是确定每一指标的不容许值和满意值。许多综合评价问题中,理论上没有明确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实际操作时一般有如下的变通处理:以历史上的最优值来替代;在评价总体中分别取最优值、最差的若干项的平均来代替(只取一项即取最优值、最差值分别为满意和不允许值,可看作其中一种特殊情况)。不同对比标准所得到的当项评价值不同,从而影响综合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和客观性。

三是计算每一指标的功效系数。

四是将每一指标的功效系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出综合预警指数K。

根据综合功效系数的数值大小,确定了各类警限的区间后,便可根据表2所划分的区间(需要指出的是表2所划的区间并不适用所有企业,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划分预警的区间,比如成长型企业可以的预警区间可以在表2的基础上适当下滑)预报警情。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本文以温州民营企业为例,借鉴国内外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上形成的经验,构建了民营企业财务预警动态管控框架体系,为民营企业改进经营决策和纠正错误的经营方向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小平:《财务管理教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康晓春:《关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探讨》,《冶金财会》2006年第1期。

[3]才元:《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与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12期。

[4]张威:《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13期。

[5]李俊秀:《财务风险管理的危机预警系统》,《科技与创业》2007年第1期。

[6]杨智:《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科技播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23期。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3

[论文摘要]本文从激励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薪酬激励方面存在的家族式管理双重标准,管理不完善、薪酬不公开、不公平性、激励不及时和无非经济性薪酬设计等问题,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国的民营经济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壮大的,截止到2005年年末,在我国gdp中,民营经济占到了66%,民营企业数量发展到了365万家。在我国就业人口中,90%的人在民营经济企业工作,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 

 由于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历史较短,经济规模较小,人力资本储存量较少,从事行业普遍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影响了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而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进而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极,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双重标准。家族式管理目前仍是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家族企业传统的建构方式是以“三缘”文化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即所谓的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以“三缘”文化作为一种原则,具有对一些人群的聚集力,同时也意味着对另一些人群的排斥力。在家族企业里,员工大致上可分为两种,分别是有裙带关系的家族员工和外聘员工。家族员工经常担任高、中层管理者,经常出现排斥外聘员工的现象。在薪酬管理方面同样存在“双轨形式”和“双重标准”,家族员工工资高,待遇好,而外聘的工资低,待遇差。 

 2.薪酬战略缺失,薪酬体系不健全。在民营中小型企业中,制定有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的公司很少,拥有符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现状的人力资源战略、薪酬战略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能意识到人才的宝贵,但极少有将企业和人才战略与薪酬战略相结合的。它们薪酬理念缺乏,员工的薪资标准仅仅由老板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和凭经验与应聘人员谈判来确定薪酬决策的随意性强,薪酬结构单一。 

 3.薪酬管理不完善,内部公平性不足。民营中小型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员工的工资标准或是约定俗成或是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薪酬不能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工资体系,结果使薪酬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都采用薪酬保密制,产生薪酬的内部不公平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岗位与薪酬不匹配的问题就会越严重,从而影响员工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造成公司关键人才的流失。 

 4.职业发展通道缺乏,升薪通道单一。民营中小型企业一般规模小,组织结构更加强调灵活,所以在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里面,没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缺乏,薪资晋升渠道不畅,不利于员工的有效激励。另外,中国的“官本位”意识会诱导企业大多数发展潜力良好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缩小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5.薪酬激励不及时。很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没有认识到适时有效激励的重要性,当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杰出业绩的时候,企业的一线经理不运用包括薪酬激励在内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这会极大地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样是奖励,如果过上几个月,它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对其他员工的示范作用也将会大为降低。 

 6.福利体系不完善,忽视非经济激励因素。国内中小型薪酬管理的另一个是不够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造成福利体系很不完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这部分的支出对企业来讲是多余的;很多企业福利项目全凭管理者一时高兴或企业效益较好时临时确定的方案,对员工没有长期的激励作用。同时民营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非经济性报酬,无法实现企业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有些企业的薪酬待遇虽然不低,但员工呆久了之后普遍都有工作没有精力、缺乏激情的现象。 

 

二、 原因分析 

 

 1.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性,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民营企业一般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企业经营者绝对控制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薪酬管理基本理念,认识不到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即使力排众议,引入部分企业需要的员工,也会在报酬上进行“克扣”,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 

 2.对人力资本与传统资本增长的互动关系认识不足。企业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相对地位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另一方面不少民营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对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却心有不甘。而对人力资本投资,例如培训、干中学、期权、股权等方面的投资就更少了。 

 3.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在企业创业阶段,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作为企业家的业主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监控企业运作,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这批“老板”们自身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的把握上更显匮乏,亟需专业人员为其出谋划策。 

 4.薪酬激励机制中的资源相对匮乏。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从成长历程、资源状况、政策保障、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看,是中国经济体制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当企业在经历了创业的艰难和有限资源的投入,获得一定的回报和增长时,企业中拿出多少财富(成本、利润)、未来的成长空间(股份、期权)来进行薪酬激励,决定因素是企业经营者的胸怀和决心。而当企业经营出现了营业下降和利润降低的状况时,企业的激励机制由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原因,使一些企业 “有心无力”,无法兑现承诺。 

三、解决对策 

 

 根据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按照薪酬管理的成功规律,结合国内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以实现薪酬的激励作用。 

 1.与企业战略结合,设计科学有效薪酬激励体系。企业只有通过薪酬和福利,实现对用工的激励作用,才能把企业战略和员工需求联系起来,达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统一,才能更好地留住和使用所需人才。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时,要关注薪酬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的支持,考虑如何使企业通过薪酬管理体系来支撑企业的竞争战略,获得竞争优势。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要结合人才市场的价格水平以及其他行业的综合情况,科学设定价格标准,来确定企业的薪酬战略,薪酬战略确定以后,将薪酬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薪酬制度和薪酬管理流程,完善战略性薪酬体系的设计。以此将员工的努力和行为集中到帮助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和生存的方向上去,使员工和企业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的稳步实现。  

 2.逐步弱化家族式管理,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在薪酬制度制定及执行中,尽量减少来自家族成员的干扰,充分发挥企业中家族成员利于团结共进的好处,让非企业员工的关联家族成员的薪酬制度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加强对企业中家族成员的的督促与监管,以同岗同酬、岗变薪变,有意识强化“自己人”与“外人”薪金上的竞争性,不吝啬对“外人”的升职加薪与其它激励,这有利于淡化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端,增强企业的合力与活力。 

 3.及时调整和优化薪酬系统,建立弹性绩效考核机制。民营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为了使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有合理的差距,企业首先要强化岗位,淡化身份,以岗定酬、按绩效取酬的原则,正确评估每个岗位的价值并对全体员工确定合理的薪级。同时,建立弹性绩效评价体系时,一方面,要将任务目标与绩效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数据说话,以业绩论英雄,使考核有据可依;另一方面,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原来的薪酬体系可能会失去其科学合理性,企业就要考虑对原有的薪酬体系进行优化,重新达成平衡。 

 4.建立多元化福利体系,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当员工在选择工作时,往往把福利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虽然民营中小型企业制定的福利水平与大企业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可以按照内部的公平性、外部的公平性、激励性、可行性四项原则设计一些灵活的福利措施。可以把福利设计基于业绩和能力的非普惠性的动态福利计划,要求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福利报酬,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达到了激励的作用。也可以设计低成本、贴近员工生活的多元化的福利项目。比如,节日慰问、免费单身宿舍、交通补贴、免费工作餐、免费定期体检、文体旅游等福利项目,这些都是留住员工的福利性措施。另外,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制定自助式福利,让员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福利套餐即自助式福利,那么员工对福利的满意度将大幅度提高,激励作用更为明显。  

 5.有效利用非经济性报酬,实现激励作用。民营中小型企业在非经济性报酬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非经济性报酬包括工作的挑战性、责任感、成就感、个人发展的机会、关怀、赞赏、尊重等。尤其是对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种精神激励尤其重要。民营中小型企业中优秀和骨干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他们流动性较大,也是企业间竞争的焦点问题,如何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员工,减少员工流失率是当前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民营中小型企业经营者应该在重视物质薪酬的同时,给予精神薪酬更多的关注,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的员工的对工作安全、家庭照顾、发展潜力、培训机会等不同的需求程度设计相应的非经济性激励办法,以实现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发展创新的目标。有条件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广大员工入股,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都成为企业的“老板”,当企业的主人,为自己打工挣钱,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真正地调动起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董福荣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军胜.薪酬管理实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4

关键词:美国资本市场融资上市条件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境内融资途径主要依赖于银行借款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两方面的融资渠道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银行提供资金方面,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所得到正常资金总量不足银行贷款量的2%。诸多原因造成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难。这些原因包括:1、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门槛偏高,限制了企业申请贷款。国内各商业银行常常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围绕在资金充裕的国有大型企业和少数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身边,而忽视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型民营企业。2、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偏高,加重了企业财务成本,许多银行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贷款都采取利率上浮的政策,并且有的银行还带有许多附加条件,造成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实际资金使用成本远远高于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3、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种类不多,信贷服务有待改善,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基本上是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贷款年限多数为一年甚至更短,很难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要。4、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一般都不大,基本上是在几十万到几百万,能够达到千万级的已经算是大额了,不能满足企业做大做强的资金需求。

在直接融资市场方面,能够发行股票融资的民营企业,在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也仅有20%左右。目前我国适应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资本市场还不健全,虽然创业版的推出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但创业版高成长性的市场定位,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和新成立企业比较适合。对许多传统型企业是很难达到的。在债券市场上更是没有民营企业的一席之地。由于民企普遍缺乏发展资金,错失很多发展机会,由此,私营企业的融资能力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美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由全国性证券市场和区域性证券市场两部分构成。四个主要的全国性股票交易市场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和柜台交易市场(otCBB)。美国各股票交易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最低有形资产净值、税前净利润、最低发行市值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美国各股票交易市场的具体要求如表所示。

美国各证券市场上市具体条件统计表

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组织结构健全,设备最完善,管理最严格,上市标准要求高。最低有形资产净值要求在6000万元以上,最低发行市值也要求在6000万美元以上,最低股东人数对外国公司要求在5000人以上。上市公司主要都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公司,中国国有大型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一般都在这个交易所上市。

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是美国证券发行、上市及交易的主要场所,发展成熟,运行规范。上市时对于各项指标的要求比纽交所要低,最低有形净资产400万美元以上,最低发行股票市值300万美元,最低股东人数400人。它的上市条件虽比纽约交易所低,但上市企业多为大型成熟企业(如东北石油),具有较大的资本规模以及稳定的盈利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状况。

纳斯达克(naSDaQ)是全美证券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tionalassociationofSecuritiesDealersautomatedQuotations)英文缩写,但目前已成为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代名词。纳斯达克始建于1971年,是一个完全采用电子交易、为新兴产业提供竞争舞台、自我监管、面向全球的股票市场。詹尼斯・萨拉(JanisSarra)精确地指出信息披露制度是全球资本市场公共政策实施的工具[39]。naSDaQ在1993年提出应建立电子报价系统,强制在柜台交易的做市商报告所有活动,用来反映对每个股票在每笔交易中的交易价格和交易量。纳斯达克是全美也是世界最大的股票电子交易市场,又分为全球市场(nm)和小企业市场(Sm)。这两个市场的上市指标除了做市商都要求3人,最低股东人数400人外,其余指标要求也都不相同,其中全球市场最低有形资产净值要求1,500万美元,小企业市场最低有形资产净值要求500万美元,全球市场最低税前净利润要求100万美元,小企业市场最低税前净利润要求75万美元。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设立之初主要面向中小成长型新兴公司,具有前瞻性、高风险、监管要求严格等特点,后来有很多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传统大中型公司也在该市场上市,而且表现也很好。但直至今日,它仍然具有明显的高技术产业导向特点,信息和服务业的兴起催生了纳斯达克,纳斯达克的特点是收集和场外交易非上市股票的证券商报价,它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目前的上市公司有5200多家。纳斯达克又是全世界第一个采用电子交易的股市,它在5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6万多个计算机销售终端。

otCBB市场(overtheCounterBulletinBoard)即场外柜台交易系统,于1990年开通,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根据《低价股改革法案》的规定,强令要求美国证券商协会(naSD)为不能达到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标准的而在柜台交易股票开设的一种电子报价系统。美国otCBB市场脱胎于粉单市场,在otCBB市场成立之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不愿涉足,主要是由于otCBB市场信息不够公开,企业质量较差,风险性较大。otCBB市场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公司进行柜台交易并加强对柜台交易市场的监管,提高其透明度。

在otCBB市场交易的股票是由做市商通过纳斯达克工作站系统进行报价,但otCBB的报价系统和纳斯达克的会员报价系统相互独立,otCBB不承担股票发行的挂牌服务,与挂牌服务机构有着本质的差别。otCBB不是证券交易所,也不是发行公司挂牌交易系统,没有提供自动的交易执行系统,不提供自动交易撮合。通过otCBB的证券交易仍保持电话委托形式,只不过是许多做市商使用纳斯达克工作站的电脑网络输入报价及交易报告。otCBB市场没有严格的挂牌条件和标准。任何公司只要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最新的财务报告,就可以在otCBB上市交易。而获准在纳斯达克等主板市场上市的股票,必须达到包括经营年数、发行股票数量、收入和股东人数等项目在内的各项财务标准。实际上,otCBB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那些选择不在主板市场挂牌上市或者不能满足在主板市场挂牌上市条件的股票的交易流通提供报价服务。

参与文献:

[1]温建民.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当代经济,2012(1)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5

关键词:民营经济;政府职能;企业战略;跨越式发展山东省民营经济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民营经济的发展。截至2005年年底,全省民营经济中个体私营企业已达200万户,比2000年增加53.9万户;从业人员809万人,比2000年增加319万人;注册资本4481亿元,是2000年的5.46倍;民营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0个,占全省的55.6%;有中国名牌产品44个,占全省的37.4%;有山东名牌583个,占全省的62%;有山东省著名商标533个,占全省的54%;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279亿元,占全省GDp的34%。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省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

1、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进入深度不平衡

2005年,在国民经济18个大类行业中,民营经济都有进入,但民营经济投资主要集中于一般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在这些行业中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之和超过了80%。在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新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民营经济投资的产业进入深度就明显不足。据统计,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几个行业,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分别高达93.58%、91.07%、90.45%、88.29%、85.52%、81.08%、78.94%和75.86%,在这些行业,民营经济的进入深度明显不足。

2、市场准入配套政策不完善,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尽管市场准入逐步放开,但因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与国有和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仍处于不利地位,缺乏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有些行业虽已准许进入,但因某些利益集团或行政部门为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对民营企业进入这些行业总是进行各种或明或暗的限制和阻碍。这是目前许多领域和行业仍然存在民营经济进入的“玻璃门”现象的最主要原因。20多年来,我省民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领域主要局限于传统服务业、流通领域以及一般制造业,而其他领域则主要为国有经济所垄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3、融资难题长期困扰民营企业的发展

民营企业的原始积累主要来自个人、家庭以及亲朋帮助,但企业规模要扩张,单纯依靠企业内部积累难以满足需要,对融资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民营企业却难以获得直接融资,从总体上来看,通过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对于我省民营企业来说,并不具有普遍性,对于即将开市的二板市场,相对于我省上万家民营企业来说,能够通过上市融资的也仅是少数,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很狭窄。由于银行在贷款方向上存在较严重的行政干预、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惜贷”行为以及银行大力推行的抵押贷款业务,使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也很困难。融资难题仍是影响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民营企业整体经营层次较低,投资中的短期化行为严重

我省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普遍偏小,缺乏规模效益。2005年,我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共有18730家,民营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大中型企业比重较小。民营企业投资仍然存在一定盲目性,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短期化行为严重,向传统产业投资多、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少,向流通领域投资多、向生产领域投资少,内向型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少。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型企业比重较低,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由此形成的生产能力局限于短期效益,产品市场前景欠佳,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力不强。

5、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建设滞后

以各类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主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是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组织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继政府、企业之后社会的第三极力量。但在我国,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不分,各类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官僚化倾向,民间行业商会的发展受到现行政策法规和行政管理的严格限制,致使各类社会中介组织数量较少、力量较弱、服务面窄、作用有限、服务水平低、运作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的规范、行业发展的有序和企业行为的自律与自卫。

推进全省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选择

1、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束缚,营造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级地方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彻底破除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努力开创我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所有制结构变动的总体趋势,把促进民间投资增长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加快发展和调整结构的重要内容,作为产业升级、地区布局优化的关键环节,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从总量与结构、体制与机制等方面,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引导和促进民间投资,调控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2、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配套政策,消除市场准入歧视,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经营范围

加入wto后,我省许多行业逐步对外资开放,各级政府应认真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将允许外资进入的保险、银行、电信等行业同时对国内民营企业开放,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外,其他行业均应允许民营企业进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和特许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的投资与经营,支持民营经济参与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社会事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切实消除某些行政部门和垄断势力利益的影响,打破在市场准入操作层面存在的或明或暗的各种限制,打破实践中“名放实不放”的“玻璃门”,努力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开辟新的领域。

3、改革财税金融管理制度,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在贷款、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面逐步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鼓励规模大、效益好的大中型民营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指导、推进和规范中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产权交易等方式利用国内外资金,扩大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加快建立信用担保机制,创造条件,引导和协调民营企业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按效益原则配置资金,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同时,逐步提高民营经济的信贷比例。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收制度,对就业型、创业型、科技型、服务型民营企业实行税费扶持政策,进一步规范各类行政事业收费,切实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4、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商会协会的重要作用

各级政府要把主要精力转到制定规划、政策引导、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上来,用市场规律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真正做到对民营企业少干预、多服务,少限制、多支持。为此,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要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切实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投资咨询、设计、招标、监理等中介机构,彻底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真正使其市场化、民间化和自主自立,通过有关信息,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5、大力提升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注重发展质量,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民营企业要积极进行结构调整,由分散化、小型化向集中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随着政府部门逐步取消对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各种限制,民营企业要逐渐进入一些政府放开的行业。民营企业也应积极利用多种渠道进行融资和投资,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大规模,向中型化、大型化发展;要加大科研投入,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根本性转变。

6、引导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

加入wto,为民营经济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调整发展思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以出口创汇、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要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办厂,推动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与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开展合资合作,进行跨国经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我省东部沿海的地理优势,加大同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6

民营中小企业追求绩效的过程也就是其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约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就外部因素而言,缺乏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即未通过iSo9000族标准体系认证是重要原因之一,造成企业在深度和广度上难以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在扩大产品出口,增加对外服务方面失去很多机会。可见,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加强iSo9000族标准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满足其提高绩效需求的当务之急。为此,寻找iSo族与内部控制的耦合点,实现二者互相推动、相得益彰,对于民营中小企业节约建设成本,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大有裨益。笔者试对iSo9000族与内部控制在目标与运行过程上存在内在的联系作出探讨,以在推进民营中小企业绩效建设方面提供一点借鉴作用。

一.iSo9000族与内部控制建设动因方面的内在联系

iSo9000族主要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外部推动而产生,即由外力催生的。这一点可以从iSo族

产生的背景看出。iSo9000的诞生源于二次大战后美国的军用标准,美国国防部供应局向下属军工企业提出了品质保证的要求,要求承包商在实现合同的所有领域和过程中充分保证品质,如设计、研制、制造、加工、装配、检验、试验、维护、装箱、储存和安装等。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后来美国的这一经验很快被其他发达国家的军工部门所采纳,并逐步推广到民用工业中。概括讲企业利益相关者典型的期望或者需要具备共性特征,具体如下:

利益相关者

典型的期望或需要

顾客

产品质量

员工

职业/工作满意

所有者

投资收益

分供方

继续经营的机会

监管者

真实可靠的信息

社会

认真负责的社会体系

企业在提品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或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或需要,使所有受益者能从企业的绩效中得到好处,同时也必然会给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

与iSo9000族标准不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随着企业追求目标的努力而在企业中内生的。一般认为,近代内部控制产生于18世纪末期,当时美国的铁路公司为了控制、考核遍及各方的客货运业务,采用了内部稽核制度,由于效果显著,各大公司纷纷效仿。内部控制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逐渐从最初的自发性、无意识的阶段发展到自觉性、有主观目的性的阶段,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两者动因的轨迹不同,但是殊途同归,最终的动因都表现为企业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的共同作用,民营中小企业避免“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两三年”的局面,需要与其利益相关者实现共生,与利益相关者合作,在合作中发展,实现“双赢”。

由以上动因分析可以推导出二者在建设目标上的内在联系。

二.iSo9000族与内部控制建设目标方面的内在联系

iSo9000族的总体目标是旨在达到顾客满意。即以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为最高标准。令顾客满意的过程仍然离不开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因此,确定此目标仅仅代表了表象,其实质仍然隐含着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期望的含义。只是各方的期望可以集中于一个焦点来表述,即主要为顾客的满意。再看内部控制的目标,按照理论界公认的CoSo报告,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是1.营运效果及效率。2.财务报导的可靠性。3.相关法令的遵循。其中营运效果及效率目标,包括获利绩效及保障资产安全等目标。该目标包含两个方面即内部需求(第1项)和外部需求(第2和第3项)。

就我国当前经济大环境而言,主要侧重外部需求,这一点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及《独立审计准则》中界定的内部控制的目标可以明显看出。这主要立足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而制订。但是事实上,民营中小企业内部需求的动机更加强烈,主要是由于民营中小企业不存在复杂的委托人与最终人的关系决定的,它一方面想尽量逃避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表现为提供虚假信息减少自身义务如少缴纳税款,争取到的贷款不按期偿还,少支付员工工资及社会保障等。另一方面希望“讨好”利益相关者,尤其是顾客,因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这是一个两难处境。由于每个企业都是市场经济链条上的一点,现代社会是建立在一个经济责任、义务及权利相互交叉的网络上,协调相互责任与义务需要将彼此信息恰当传递,如果经常有意无意中传递出错误或者虚假的信息,传递者最终必定脱离即定链条的轨迹,遭到淘汰。因此,为了生存与发展多数民营中小企业不得不选择协调内部需求与外部需求,最终必定也要去实现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期望的目标。所以尽管iSo9000族标准体系与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表述不同,但含义是一致的,这就为iSo9000族标准体系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推进中小型民营企业iSo9000族及内部控制建设环境

建设环境一方面需要自身创造;另一方面需要利益相关者营造。环境的建设需要依靠企业自身的意识和努力,主要是经营者的意识。环境由企业管理者倡导,全体员工配合来共同营造,它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基调,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保障相关目标的实现,而且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的绩效。环境是其他因素构建的基础,如果没有牢固的基础,其他因素即使是构建得再完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渗透iSo9000族及内部控制思想,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民营中小型企业的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造成的企业在管理上的延续性较差以及生产和质量上的相对不稳定的影响。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Swot分析战略

过去十年间,我国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间投资已经占据投资总规模比重的62%,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目前,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较客观地就其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态势做出准确分析,促进民营企业这一最大的经济群体在今后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课题。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优势。我国民营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渐进发展中,凭借其明晰的产权关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使企业具有高度灵活的经营决策权、资产支配权、用人选择权、内部分配权,可以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灵活应变,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凭借其利润最大化的首选目标,使企业在市场压力与激励下产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渴望通过创新知识与技术来更新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凭借其具有功能的互补性,使得企业可以与不同所有制经济相互协作,弥补自身规模较小、资金短缺、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的固有劣势,实现优势互补、和谐发展。

可以说,经过多年发展,民营经济以其发展方式的迅速转变和动力、活力的充分激发,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生力军,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齐头并进,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三支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力量,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劣势。首先,进入门槛高,民营企业处处受制。十多年来,民营经济的产业布局依然不尽人意,民营企业的登记范围仍然只限于在批发零售、工业制造、居民服务等传统行业,一些高回报率的垄断行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成为了民营经济进入困难的“玻璃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少宽泛发展环境,在“市场准入”上缺少公平竞争的政策待遇,与国有经济、外商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几乎所有收益稳定、高利润、处于产业上游的行业都被国有经济垄断控制,资源性、要素性的行业尚未对民营资本开放。同时,个别部门和地区保护主义仍然存在,民营经济不仅发展空间逼仄,在项目管理上与经济主管部门的冲突往往会使其得不到项目,处处受制,加之民营投资的管卡多、手续杂、费时长,大大增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

其次,创业起点低,民营经济自身先天不足。细数民营经济发展三十年,虽然数量、规模、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但整体看,发展到目前,不少民营企业都未能以科学、现代的方式发展,自身的先天不足与弊病日益暴露。大多数民营企业起步水平较低,原始积累不足,在创业初期开拓创新精神不足,发展缺乏长期战略和长远眼光,追求目标短期化使得民营企业仍从事劳动密集、附加值低、能耗高的行业,加之传统的家族式管理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没有真正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内部结构治理模式不够完善,人才总量不足、素质普遍不高、研发人员较少,科技含量低、创新意识淡薄,模仿、跟风致使产业结构单一,这些都使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处于市场竞争中的脆弱环节,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再次,融资渠道不畅,信贷融资有待拓展。近年来,民营企业贷款难在相关部门努力下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一遇经济调整,信贷收缩,民营企业将受到较大压力。从银行角度看,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没有专门制定对于中小型民营的信贷标准,且民企稳定性不强,承受市场风险和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能力较差,银行对民营企业经营情况、业主能力无精力足够了解,致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和成本太高,风险机制设计制约了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较为困难。同时,大部分商业银行县级支行“边缘化”,撤并网点、上收权限、集中资金投向重点项目等,使得民营经济的集聚区县域信贷投放受阻。此外,办理抵押贷款环节的工本费、评估费、登记费等相关费用过高,担保机构少、社会信用环境落后,征信体系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等也是制约民营融资的重要因素。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机会。当前,十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34位民营企业家党员当选为代表,这使得广大民营企业看到了新希望,服了一颗倾心企业发展、做好长远规划、努力做强做大的定心丸;十报告不仅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民营经济破除发展障碍、扩展新的发展领域给予了政策支持,更为民营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性调整。同时还强调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无疑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压力与责任、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风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资本运作越来越活跃,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在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成本优势趋于弱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刚性约束越来越强的大环境下,民营经济在吸引外来投资、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等方面,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一系列统计数据显示,此次金融次贷危机已经开始影响到实体经济:工业利润、税金下滑2~4成,其中民营下滑2~3成;房地产税收由高增长逐月下降至-1.75%;民营销售占比下降5~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的风险抵御能力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仍面临着行业准入门槛过高、创业起点较低、融资渠道不畅、抵御能力有待考验等“老大难”问题,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破除发展障碍,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把民营经济打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和强大支撑,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创新战略格局。

打破政策限制壁垒,增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活力。一方面,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打破政策限制与区域壁垒,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新格局,增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活力,最根本的途径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改变目前的投资环境。加大国有、集体企业资本的有序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从而加大民营经济的广泛进入,拓宽民营企业发展领域。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允许民营经济进入相关领域,特别是在电力、邮电通信、交通运输、石油等行业的垄断领域;加快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拿出明确的年度开放计划,规范招投标行为,针对公共和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建设与运营如供水、供气、供热、市政、交通、污水垃圾处理,根据项目盈利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特许经营、公私合营、参股控股、建设移交、项目融资等方式,吸引民营资本进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新能源、环保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凡是国家法律法令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都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

另一方面,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改变对民营企业管理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状况;认真构建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的投资平台,全面清理限制、阻碍、歧视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确保民间资本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贸易、财税扶持等方面待遇公平化;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降低收费标准,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审批程序,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不乱收费、不乱罚款、不乱摊派,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使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各级各部门应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切实抓好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政策透明度,做到用市场经济手段促发展,重引导不越位,善管理不错位,抓服务不缺位,真正使民营企业感到“安全、实惠、可靠、方便”;积极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创业服务、投资咨询、管理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及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推进经济战略性调整,培育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管理创新,加速企业现代化改造。民营企业中有很大比例是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传统的家族制企业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才能帮助中小型民营企业尽快突破瓶颈,协助家族企业成功转型,全面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首先,民营企业主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其次,中小型民营企业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打破封闭的产权模式,形成制衡与效率相协调的治理模式;再次,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提高人才意识,自觉遵守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科学的人才战略,把人才提高到关系企业命运的战略位置。用人性化的管理激励员工,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竞争、发展优势。

第二,环境创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就要大力推进民营企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民营经济从数量型、分散化的扩张模式转向质量型、专业化、集群式发展模式。在民营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要突出政府与市场作用的结合,创造配套的产业环境,确定“多与不如少取”的支持原则,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加快传统改造升级步伐,围绕主导产业,选择民营企业重点支持,重在做大、做强;围绕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选择民营企业重点支持,重在做新做优;围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中的重点环节、薄弱环节重点支持,重在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第三,技术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民营企业由资源粗放加工型向资本技术驱动型转变,是提高民营企业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政府要积极做好网络资源的整合,为民营企业提供市场化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发挥其信息咨询、产品展示、网上交易等多种新商业文明效益;大力推进科技园、创业园、创业中心等载体建设,强化各类载体的孵化作用,发挥其集成信息、产权交易、技术转移等多元组合服务功能,使民营企业发展创业更加便捷,推进民营企业滚动发展;依托产业集群等技术服务平台,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发挥对民营企业嫁接改造、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等技术资源优势;有机整合各类协会、商会资源,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行业商务信息和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

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要解决企业自身问题,提高企业信用意识与信用水平,加强与银行的沟通,用良好的信用文化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提高自身信誉度。

二是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态度,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一视同仁,改善信贷管理结构,加强与民营企业的信息互动,扩大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服务领域,扎实开发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同时,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及信用档案,强化金融内部监管,确保资金投放合理。

三是广泛发展社区银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区域性银行服务,提高小型金融机构覆盖率。

四是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需要通过银企联手、吸引社会投资等手段,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行业性小型金融机构、地区式科技融资平台等多投资主体的民间金融。创新民营经济的金融扶持方式,针对成长期和扩张期的科技型、先进型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需求,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放宽贷款利率范围,创新收益方式,找到与高风险匹配的高收益,将收益与企业发展挂钩。

五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信用担保体系与风险补偿机制。一方面,建立健全小型、微型企业资信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提供配套服务。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中小板、创业板中的中小企业比重,采取“投贷联盟”模式,政府建立相应的风险资金补偿机制,引导民营企业与创业投资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形成永续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优胜劣汰是市场运作的自然规律,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企业的竞争力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内,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更应考虑到如何规避企业扩张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坚持运用风险、效益兼顾的根本方法,以全球视野谋划自身发展战略。

首先,要树立百年企业观念,从追逐短期利润向做精、做优相结合的战略目标方向转变。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树立废物循环利用理念,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形成崇尚科学、降低消耗、永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其次,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市场范围,高度重视过硬优质产品的品牌价值,通过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出口+内销”的双向发展,并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进而提升发展规模和档次。

再次,民营企业覆盖越广、扎根越深,就越有利于区域经济抵御风雨侵蚀。因此,国家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选择行业龙头民营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多方向引导优势企业把自身优势同地区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增强民营企业的产业支撑力、规模竞争力和后续发展力。同时,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资本运营、联合兼并、利用外资等方式实施名牌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自身市场影响力,形成与大企业配套协作、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使企业在摆脱困境的过程中增强发展后劲,增加区域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8

XX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富裕县,而如今由于工业发展滞后,“农民富,财政穷”成了对XX的形象概括。在新形势下,如何抢抓机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使民营企业成为全县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富民强县”的奋斗目标,本文想就此问题,结合自己掌握的情况,谈点粗浅认识。

一、XX县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至20xx年6月底,全县共有民营企业384户,从业人员6900余人,注册资金1.03亿元。上半年,全县民营企业实现利税416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9.22,对GDp的贡献为4720万元,贡献率为5.12。384户民营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他们仅占全县经济比重的0.11,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县民营企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注册资本普遍偏低,规模扩张难度很大。全县民营企业384家,注册资本总和为1.7亿元,每户企业平均为44.53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千万元以上的仅有3家。由于注册资本较少,一方面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经不起大的坎坷;另一方面企业在经济交往活动中的信任度明显偏低,争取资金往来的信誉度较差,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384户企业中,多数为纸箱厂、砖厂、蜜枣加工厂、花生加工厂、面粉厂等,属于较为低级的粗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几近于零,也谈不上传统产品或特色产品,更谈不上能够代表XX形象、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全国知名品牌。仅有冯村炊事机械厂在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但规模也不大、产值也不高。

3、企业家素质较低,家族式管理偏多。在现有的民营企业中,家族式管理占90以上,作坊式生产占70,企业负责人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75,初中以下占21,大专以上文化仅有4。同时,多数企业家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意识不强,思想不够解放、开拓精神不足、洞察市场走势的前瞻性预测能力欠缺。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4、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企业家本身产品质量意识比较淡薄,企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滞后,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因而在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和检验中很难达标,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5、民营企业外部发展环境较差。个别执法部门的“三乱”问题时有发生;企业在用地上受地方群众干扰太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虽经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但影响极坏,损害了XX县的整体形象。

6、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短缺。县域企业仅靠银行贷款,筹资渠道狭窄。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除农行外,工、中、建三行的企业贷款对县支行不予授权,而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县支行无法提供信贷支持;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企业准入制度,对达不到一定信用等级的企业,银行不予受理。近几年来工、中、建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为零,加之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这些因素造成了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坚持与时俱进,扫除思想障碍,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是实现“富民强县”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为我们放手放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我们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力促民营企业大发展。

2、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要按照“不禁止则允许”的思路,进一步放宽条件、降低门槛,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宽松发展的成长空间。支持民营企业向国有企业退出领域、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扩展。鼓励民营企业对现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租赁等形式,实现资金、人才、技术、资产的优化配置。同时,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和软件环境建设,改变对外形象,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宽口径向外招商引资,只要有意来我们这里投资办厂,不问企业性质和类型,只要法律、法规未禁止,我们都热烈欢迎,努力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研的民营企业格局。

3、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地企业的综合发展前景。所以,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和现有各层次人员的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锻炼他们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同时,在人才的引进、开发、培育上要有创新,对外地企业家及技术人才愿意到本地来的从事产业开发的,可从工资、住房、子女就业、交通工具等方面给予优惠;对在职干部自愿领办、创办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可采取职务不变、工资待遇不变、工作单位不变等优惠政策,让干部放心地、大胆地在民营企业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4、创造高效优质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下大气力遏制“三乱”行为,完善并加强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和企业特派员制度,对企业的各项检查要严格实行纠风部门审核和税费公示制度,坚决杜绝重复检查、无章违规检查和对同一问题执法主体多元化的现象;要大力开展信用环境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守信获誉、失信失利”的信用观念,努力打造“诚信XX”,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

5、对劳务输出工作赋予新的职能,在大批劳务输出人员中挑选并培养一批思想活跃、善于经营、有创新精神的有为青年,迅速将他们培植并成长为本地的企业经营主体。同时,政府应在强化服务中,积极引导劳务输出工作形成XX特色,输出前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让务工者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使他们在赚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经受市场的洗礼,完成最初的资本积累,返哺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9

一、xx县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至2003年6月底,全县共有民营企业384户,从业人员6900余人,注册资金1.03亿元。上半年,全县民营企业实现利税416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9.22%,对gdp的贡献为4720万元,贡献率为5.12%。384户民营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他们仅占全县经济比重的0.11%,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县民营企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注册资本普遍偏低,规模扩张难度很大。全县民营企业384家,注册资本总和为1.7亿元,每户企业平均为44.53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千万元以上的仅有3家。由于注册资本较少,一方面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经不起大的坎坷;

另一方面企业在经济交往活动中的信任度明显偏低,争取资金往来的信誉度较差,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384户企业中,多数为纸箱厂、砖厂、蜜枣加工厂、花生加工厂、面粉厂等,属于较为低级的粗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几近于零,也谈不上传统产品或特色产品,更谈不上能够代表xx形象、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全国知名品牌。仅有冯村炊事机械厂在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但规模也不大、产值也不高。

3、企业家素质较低,家族式管理偏多。在现有的民营企业中,家族式管理占90%以上,作坊式生产占70%,企业负责人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75%,初中以下占21%,大专以上文化仅有4%。同时,多数企业家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意识不强,思想不够解放、开拓精神不足、洞察市场走势的前瞻性预测能力欠缺。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4、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企业家本身产品质量意识比较淡薄,企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滞后,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因而在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和检验中很难达标,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5、民营企业外部发展环境较差。个别执法部门的“三乱”问题时有发生;

企业在用地上受地方群众干扰太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虽经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但影响极坏,损害了xx县的整体形象。

6、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短缺。县域企业仅靠银行贷款,筹资渠道狭窄。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除农行外,工、中、建三行的企业贷款对县支行不予授权,而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县支行无法提供信贷支持;

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企业准入制度,对达不到一定信用等级的企业,银行不予受理。近几年来工、中、建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为零,加之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这些因素造成了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坚持与时俱进,扫除思想障碍,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是实现“富民强县”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为我们放手放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我们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力促民营企业大发展。

2、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要按照“不禁止则允许”的思路,进一步放宽条件、降低门槛,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宽松发展的成长空间。支持民营企业向国有企业退出领域、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扩展。鼓励民营企业对现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租赁等形式,实现资金、人才、技术、资产的优化配置。同时,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和软件环境建设,改变对外形象,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宽口径向外招商引资,只要有意来我们这里投资办厂,不问企业性质和类型,只要法律、法规未禁止,我们都热烈欢迎,努力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研的民营企业格局。

3、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地企业的综合发展前景。所以,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和现有各层次人员的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锻炼他们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同时,在人才的引进、开发、培育上要有创新,对外地企业家及技术人才愿意到本地来的从事产业开发的,可从工资、住房、子女就业、交通工具等方面给予优惠;

对在职干部自愿领办、创办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可采取职务不变、工资待遇不变、工作单位不变等优惠政策,让干部放心地、大胆地在民营企业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4、创造高效优质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下大气力遏制“三乱”行为,完善并加强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和企业特派员制度,对企业的各项检查要严格实行纠风部门审核和税费公示制度,坚决杜绝重复检查、无章违规检查和对同一问题执法主体多元化的现象;

要大力开展信用环境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守信获誉、失信失利”的信用观念,努力打造“诚信xx”,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

5、对劳务输出工作赋予新的职能,在大批劳务输出人员中挑选并培养一批思想活跃、善于经营、有创新精神的有为青年,迅速将他们培植并成长为本地的企业经营主体。同时,政府应在强化服务中,积极引导劳务输出工作形成xx特色,输出前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让务工者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使他们在赚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经受市场的洗礼,完成最初的资本积累,返哺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6、大力培养文化素质高、有能力、善于研究经济的学习型、专业型、务实型的年轻优秀干部。农村税费改革后,我们的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储备、推选后备干部的标准也应该调整,重点培养懂经济、懂工业的年轻干部,迅速在全县形成层层抓企业建设、促经济发展的专家型领导干部群体,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7、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一是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级行推介xx,争取上级行授信授权,加强贷款营销,增加对有产品、有销路、有信誉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10

[摘要]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识别FCe模型

21世纪新经济时代,知识和技能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日益显示出决定性意义。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普遍不足的现实,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以云南为例,民营企业在人才总量结构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人才存量不足。据2008年云南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人才资源状况抽样调查显示,具有本科及以上的人数为8.3%,大学专科11%,中专及高中30%,初中及以下48%。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从就业的行业状况看,非公企业的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这四个行业的人才占总人数的70%以上。从人才资源的产业分布来看,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人才资源量较少,研发与高级管理的人才缺乏。影响人力资本提高的因素很多,由于投资风险大所导致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因素

所谓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投入了一定的时间、物质资源来生产人力资本,由于不确定性因素致使人力资本投资没有获得预期回报,甚至不能弥补投资的成本。与其他物质资本、金融资本投资一样,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也存在着风险的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两重性等属性;而人力资本的非物质性,又使得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在风险来源上更加复杂独特。从人力资源开发系统本身(图1)及其投资环节来分析风险因素,对于全面认识、科学评估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提高投资行为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图1人力资源开发系统

1.投资决策环节潜在的风险

投资决策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起点,决策风险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首要风险。在人力资本供需均衡分析基础之上,决策机构要综合评估三方面影响:(1)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间接性和非物质性的特点,可表示为:资金投入人力资本企业效益。企业对员工所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无法由投资机构像买卖商品或进行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投资那样直接让渡以收回全部投资,其收益的可控性差。(2)投资规模化、周期性特点所隐含的财务风险。人力资本形成与发挥都需要相当长时间过程,少量或分散的人力资本投资难以取得明显效益,从而使得人力资本投入量大而回收周期长。而云南省民营企业,普遍属于发展的低级阶段,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且融资困难。(3)总体风险水平预判。

2.系统开发环节潜在的风险

系统开发是指开发主体运用考录、培训、管理、考核和奖惩等手段作用于开发客体,以期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系统开发环节事关人力资本投资成败,投资对象选择风险是其最大风险。(1)重要人才录选风险。主要是对民营企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三高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2)培训机构选择风险。云南教育改革相对滞后,培训市场的规范性、适应力不够。国有教育手续繁琐、费用较高,且培训内容往往不能适应企业的具体需要。私人部门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良莠不齐,企业在培训市场中的搜寻成本、识别成本都相对较高。

3.人力资本管理环节潜在风险

科学管理是人力资本效应发挥的关键,管理风险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风险。人力资本是一种“活的资本”,其投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员工个人主观能动性影响――充分发挥作用则能使企业获得超额产出,但也可能因为员工“隐匿”人力资本而使企业受到损害,亦即潜在的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能否形成现实的经济效益,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对于人才管理的科学性、合理化和激励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很好地把人性化、约束性和激励性手段融合起来,充分落实到人才的管理工作中。针对云南民营企业起步晚、规模小、技术弱、资金不足、管理粗放现状,防范三种风险:(1)约束性风险。(2)激励性风险。(3)职业道德风险。

4.人力资本流动环节潜在风险

适度的人力资本流动是企业自我更新并保持竞争力的必要手段,而流动风险则会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此环节主要有三种风险:(1)人力资本意外中止风险,比如员工的意外伤亡造成的人力资本损失。(2)人力资本流动过缓风险。(3)人力资本流动过速风险。由于人力资本产权关系复杂及法制道德多方面原因,导致人力资本流动过速问题日渐突出。相关调查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员工流动性大,在一个企业工作1-3年的员工为33%,工作在3-5年的占27%,5年以上的员工比例占15%左右。云南民营企业在与东部地区企业和西部国有企业的人才竞争中,都不具备优势,有些小企业年流失率甚至高达100%以上,而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核心员工流失,将会使企业蒙受技术和市场双重损失。

5.外部支撑系统所潜在风险

人力资本投资需要良好的外部支撑环境,规范有序的人才市场及其制度保障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提条件。当前云南投资环境有待改善:(1)人才开发市场不健全。人才市场处于发育期,缺乏适用于人才市场的有力监督手段,非市场行为还不能得到有效制止,突显“投资―收益”的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往往失灵。(2)保障人才开发权益的法律不完备。现行法律制度和行业规则,在人力资源开发风险评估和利益保障上缺乏可操作性。(3)人才投资的社会人文环境欠优化。云南民族传统文化浓厚,缺少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代价值观、人力资本观等现代文化理念,兼以发展思想束缚,国有经济享有的优惠条件和社会福利,未能惠及非公企业。

二、云南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识别

投资项目风险可从宏观与微观两层面来认识。宏观方层面的系统风险,是指由于社会共同因素引致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经济周期风险、金融风险、环境风险、通货膨胀风险、自然因素风险等。微观层面的非系统风险,是指由于非共同因素引致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管理风险、行业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等其它风险。不过,在不同领域、行业及时空运行条件下,投资项目所产生的风险特征与风险强度可能完全迥异。正是这个原因,云南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呈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进而限制了人力资本的有效投入,造成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普遍性缺乏。借鉴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研究的相关成果,深入考察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因素,可识别云南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类型(表1)。

表1云南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识别

风险大类风险子类识别标准

投资决策风险投资效应风险投资回报率=(总体收益-投资成本)/投资成本≥25%

财务风险人力资本投资额/工资总额≤10%,人力资本负债率<50%

市场风险市场人才需求量>人才供给量,且需求弹性≥1

总体风险预测风险评估值<可承受范围或最高阈值

人才开发风险人才录选风险胜任力评价值应符合人才选拨标准

培训机构选择风险培训机构资质和信用评级应处于较高等级

人才管理风险约束不当风险管理制度刚性约束要顺应营造公平规范创业环境

激励不当风险激励性制度促进创新及人力资本效应最大化

职业道德风险人才的工作意愿及满意度≥80%

人才流动风险意外中止风险聘用人才要符合健康标准,意外伤亡事故率低

流动过缓风险人力资本流动率≤5%,极可能产生流动过缓风险

流动过速风险人力资本流动率≥20%,流动过速风险较大

外部系统风险市场规范性风险市场地位被确认且人才市场发育度高,则风险较小

制度保障风险人力资本投资市场法规完善,社会保障覆网盖率高

其他不可控风险视具体情况及不同的风险因素,对风险作等级评估

三、云南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测度

1.指标体系

从前文分析可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因素在不同运行条件下表现特征不一样,不同的投资项目其风险种类也会不一样。为此,在系统分析云南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因素和风险类别的基础上,按一定原则和步骤可建立一个一般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首先,设定指标遴选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应该能够全面反映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内涵和各个方面特征。(2)代表性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使用最少指标刻画出最真实情况。(3)可行性原则:保证指标数据容易获取,便于操作分析,并要求指标具有一定区分度,以便进行量化评价。其次,确立指标体系及其层级结构,即按照风险因子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构建一个递阶有序的层次结构体系。此递阶结构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等构成(表2)。

表2云南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特征向量指标方向

总体风险U1投资决策风险U11投资效应风险投资回报率-

U12财务风险人力资本投资比率

U13市场风险市场需求弹性-

U14总体风险预测总体风险评等级

U2人才开发风险U21人才录选风险胜任力评价值-

U22培训机构选择风险培训机构资质信用等级-

U3人才管理风险U31约束不当风险全要素生产率-

U32激励不当风险员工满意度-

U4人才流动风险U41意外中止风险意外伤亡事故比例

U42流动过速风险人力资本流动率

U5外部系统风险U51市场规范性风险人力资本市场发育程度-

U52制度保障风险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

2.评价方法选择

关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定量测评的研究既是热点又是难点,现有文献多停留在定性分析或建立概念模型,缺乏可操作且真正适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项目选择风险测度的分析框架。

确定云南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定量分析法,基于如下三个要件。其一,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程序性特点,使得风险评价在准则层面上的要求基本一致,即在测度云南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时,既要考虑系统内部风险又要考虑外部系统风险,更应考察人力资本投资全过程中的风险:从投资决策风险人才开发风险人才管理风险人才流动风险。其二,人力资本开发方式归结为人才引进、内部培训、招聘后培训及综合前三种方式的复合式人力资本开发等四种类型,民营企业可根据其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开发方式。换而言之,不同的人力资本开发项目在指标层面所产生的风险是可选择的,比如,某企业决定通过猎头公司引进同类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那么该企业在人才开发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人才录选风险(U1),规避了培训机构选择风险(U2)。不过引进高级人才一般需要企业支付较高的安置费和福利待遇,并且要求改善管理模式,避免人才流失,由此可能产生较高的财务风险(U12)、管理风险(U31、U32)和流动风险(U42)。其三,表征指标层各类风险的特征向量值就其根本来说,它们所揭示的是某种相对的、模糊的不确定性,而且,无论准则层还是指标层,其权重只能依靠专家评分来确定。对于此种带有相对性、模糊性和主观性的问题,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即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3.模糊综合分析法

第一步,确定因素集及其层次。设影响因素集为U={Ui},Ui(i=1,2,…,5)为准则层第i个因素,它又由第二层次因素决定,即Ui={Ui1,Ui2,…,Uim},Uij(j=1,2,…,m)为指标层评估因素。

第二步,确立指标权重。可采用专家打分法,利用加权平均法对权重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权重值。准则层评价指标的权重集:w={w1,w2,…,wn},wi(i=1,2,…,n)是准则层第i个因素的权重,且满足:。同理可得指标层的权重wij。

第三步,建立评价集,即确定评价等级集。评价集是对分析对象可能作出的各种总的评价结果组成的集合,所有评价指标都是处于定量和定性之间,即指标的重要性具有模糊性。按照重要性由小到大给出各指标重要性的区间集V,表示为:V={V1,V2,…,Vp}={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

第四步,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由专家组成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评估小组,根据给定的评价基准对当前投资风险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一种模糊映射,其原理是对Uij作出预设评价尺度的可能程度的大小来表示,这里所谓的可能程度即隶属度,记为Rij。以B表征模糊综合评判值,模糊评价模型如下:

其中,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系统论和规范研究的方法,从投资决策环节、系统开发环节、人力资本管理环节、人力资本流动环节及其外部支撑系统方面,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风险因素;结合民营企业所处的独特区位条件、行业现状、体制约束和政策环境,识别了云南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所潜在的包含风险大类和风险子类、具有双层结构模式的风险体系,构建了风险评价的一般性指标体系,提出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项目选择风险测度的分析框架,引进了一个在量化风险等级时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为投资实体提供科学的风险评估,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率。

一个关键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如何科学界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识别标准,亦即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如何确定适度的风险基准与风险等级。虽然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本投资案例,学术界也在投资风险领域做了大量实证研究,但总的看来目前所形成的识别标准仅仅是基于主观经验性质的,更何况还存在着一些无法量化、只能作定性分析的风险类型。

参考文献:

[1]张世敏: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与和谐社会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2

[2]吕列金:民营企业成长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一种企业社会资本的视角[J].特区经济,2008(4):161-162

[3]任新民汤文志梁勇:云南省人力资源系统开发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2-4

[4]陈学中李文喜李光红:投资项目选择的风险评价aHp模型及其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4.34(4):23-29

[5]周清: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风险及防范[J].财会研究,2009(18):60-61

[6]许金标: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研究[D].山东大学,2009:10-12

[7]王菲陈婷婷:企业人力资源投资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06(9):27-29

[8]周清: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风险及防范[J].财会研究,2009(18):60-61

[9]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