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十篇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十篇

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37:44

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篇1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途经

作者简介:蔡颖(1965-),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张玉荣(1983-),女,江西九江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洪旺元(1971-),男,江西九江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研究”(编号:mKS1423),主持人:洪旺元;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中国梦’融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过程研究”(编号:JXJG-14-46-4),主持人:蔡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22-05

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也为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爆发,在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和融合下,如何做好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我们政治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旨在通过调查,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与情况,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和理论支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展,并且依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创新,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教育功能。实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其中的主要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包含了德育和美育的内容,体现了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人的全面而且自由的发展[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的依据,指明教育的方向,提供新鲜的血液,提升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相互贯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中的主要内容[3]。职业院校应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做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高职学生的法律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优良品质的重要性,并以优良品质来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2]。高职院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基础,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领高深思想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最终实现为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社会经济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既促进了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现在的大学生们都拥有娴熟的信息技能,通过各种信息手段能够最快速度地了解现代社会的各种思潮,明晰社会发展的动向。西方的各种思潮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快速渗透进入校园,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深受其影响。这一方面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把西方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带入了学习生活之中,如现代大学生普遍比较自私、集体意识淡泊,非常强调个人享受而责任意识缺乏,心理变化快而导致心理调节能力差,信息接受能力强而辨别是非否能力弱。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这些优秀的社会品质来引导大学生,让他们能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观,形成民族自信心,具备高尚的理想信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进而最终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二、职业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课题组对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高职院校大三在校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男性70人,女性80人。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相应的结论。

(一)职业院校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与分析

第一,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发现,职业院校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认同感。有95%的学生认为一个国家和社会需要核心价值观,90%的学生认为大力宣传核心价值观是有必要的,92%的学生赞同把价值观的教育融入社会各领域的建设中,另有97%的学生认为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有必要的。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物质不断丰富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文化与精神的认同感,在我们这个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中,非常需要一种主流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来主导与引领人们的精神建设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国家和社会需要核心价值,并赞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教育和渗透。

问卷显示:大多数学生赞同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并支持理国。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有92%的学生赞同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何种时代,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凝聚爱国主义精神。在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中,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这与我们民族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密切相关。近期,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由中日等问题引发的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对于中日关系的态度,调查显示有81%的学生支持理国,14%的学生坚持抵制日货,只有5%的学生选择无所谓的态度,而上街游行这个选项则根本没有一个学生选择,这与前两年反日游行中,大量高校学生参与的情况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社会层面的平等、公正主题词最受学生的关注与认同。调查显示,在价值观的主题词中,学生关注与认同率最高的词为:平等,达到32%;然后是公正,达到28%;第三位是自由,达到21%;这三项加起来已经达到81%。所以社会平等与公正问题是职业院校学生最关切的问题,这也符合当前的社会民意。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更加复杂,这使得社会公正与平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比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各种发展不平衡问题,教育、医疗、住房特别是在分配领域内的收入差距扩大等各种民生问题,是群众最关切最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关系到社会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报告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可以说,这是对当前民众期待的有力回应。

第三,在法治与民主政治制度方面,多数高职学生具有正确的法治观念,并赞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问卷调查显示,对于法治的看法中,“在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中,公民应遵守法律和制度”这个选项得到84%同学的支持,而选择“权力比法律和制度更有用”这个选项的只有3%。可见,随着国家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推进,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更期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来解决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而不是通过简单的权力介入和人为干预的方式。在完善民主政治制度方面,有67%的学生赞同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体制。众所周知,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是克服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的弊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必须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和方式,而不是照搬西方模式,这也获得多数同学的认可,选择赞同建立西方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学生只有5%,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照搬照抄西方模式还是持否定态度。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有待进一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待进一步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职业院校学生存在信仰缺失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在信仰问题上,有42%的学生选择“没有信仰”,选择“实用主义”的占28%,选择其他信仰的占30%。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社会上烧香拜佛之人不少,但中国毕竟不是一个宗教传统很强的国家,在我们职业院校学生中,真正信仰宗教的人并不多,而没有信仰或者崇尚“实用”是多数学生的信仰状态。另外,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虽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是共产党人与无产阶级的信仰,但调查显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职业院校学生中正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处境。

职业院校大三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将参与社会分工并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他们的信仰状况其实也是当前社会人们信仰状况的一种投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信仰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设,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受到人们的日益推崇,人们的各种价值观和信仰也随着社会开放而日益多元化,但随之出现的却是人们信仰缺失等问题。虽然这个问题的出现可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在社会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时俱进地将马克思主义与当前社会实践进一步融合,对于重构现代国人的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受到学生普遍关注。在影响和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因素问题上,有77%的学生选择“社会风气”,有12%的学生选择“网络与媒体中的负面信息”,选择“家庭教育缺失”和“学校教育效果不好”总共占10%,而选择“西方价值观影响”的只有1名学生。因此,多数职业院校学生认为影响和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是社会风气问题。而在被问及“当前思想道德领域最突出的问题”上,有54%的学生认为是“社会诚信缺失”。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诚信缺失问题是当前道德领域内非常突出的问题,这给整个社会风气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最终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诚信缺失问题在当下中国是道德领域非常突出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们身边,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药品安全问题、假证假文凭、电话诈骗、老人摔倒无人敢搀扶等社会问题,说明诚信缺失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诚信者获得利益而诚信者却处处吃亏的情况下,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效仿,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从而造成整个社会诚信度下降与失衡,给社会风气带来严重的负效应。

三、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经

我们认为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探究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承载了重要的人生教育的任务,占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比重也非常大。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前提和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全面渗透和充分体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4]。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必须予以明确。那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目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清楚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学习中必须积极跟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应用,必须学会自觉地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自己的思想意识,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来强化对于建议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的认同,加强爱党爱国意识的形成。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予以明确。那就是充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成果,并把这些新的理论融入教学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政府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在行政实践中结合社会出现的各种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而形成的,具有传统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应该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同时不仅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要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课中也可以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专业教学的效果[5]。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必须予以丰富。那就是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提升教学效果。长期以来,由于逆反心理作怪,高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较排斥,教学效果非常有限,所以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部分,可以增加现场参观、观看视频、学生表演相关小品、演讲、知识竞赛等手段来丰富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相结合,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模式来阐述理论问题,通过这些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二)更新教育观念,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新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推动了媒体的不断更新,从报纸、广播、电视、博客发展到微博、微信。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阵地的利用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育理念,紧跟时展要求,积极探索当代高职生的心理需求和新媒体的应用价值,将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转化为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一是积极打造职业院校宣传网络新平台。让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筑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媒介平台成为学生舆情舆论信息、校园文化建设的聚集地。同时,适当运用喜闻乐见的“微言微语”和交流方式与大学生平等对话,扩大官方“微”平台的影响力,主动把握网络宣传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引导校园舆论发展。二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地有效利用微时代交流平台。教师要进驻微博微信,贴近微时代,不留“空椅子”,不要“失语”。在微博和微信上,面对学生的大量诉说和“微言微语”,如果教育工作者不发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阵地就很容易流失。三是建立微博微信分类平台。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特征,搭建高校社团、学生先进分子以及家庭困难和心理特殊学生群体的交流平台,从而进行有效分类引导。四是开发基于微信语音接口的校园app,将校园新闻、校园服务、教育内容以“微信语言”、“学生风格”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互动传播,充分展示小亲和力和感召力,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与“微信”的对接,营造主流舆论氛围。同时,举办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访谈”、“微辩论”、“微展示”、“微演讲”、“微咨询”等教育活动,在交流互动中传道答疑解惑,对大学生“微信”用户潜移默化地进行正面引导和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

此外,完善可行的制度保障是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网络平台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职业院校应建立和健全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网络平台的相关保障制度。如:微网络平台信息监测制度、教育主体工作责任制度、资金保障制度、队伍保障制度和技术保障制度等。

(三)以工学结合为基点,在实践中加强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职院校本来就是为了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企业是应用技术类人才的主要职业去向。在企业中,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为组成部分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的指导方针。在企业文化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企业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为企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的重任。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教室课堂的学习和企业的实践教学中深刻领会社会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充分发挥“追求社会效益、优良的工作作风、创新精神、荣辱观教育”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精髓对高职学生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3-66.

[2]法红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91-92.

[3]吴铝锌.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定位[n].中国教育报,2012-05-14(06).

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思政课微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41-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意识的集中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固本强基工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处,高校思政课教学责无旁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等“三贴近”的原则,在“深”、“细”、“小”、“微”等方面下工夫。那么,如何在“深”、“细”、“小”、“微”等方面下工夫呢?基于问题导向的思政课微教学创新模式,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微教学模式之中,从而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效果。

一、微教学创新模式的概念及其作用

基于问题导向的思政课微教学创新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也不同于现当代的“微课”模式。“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而“微教学”则特指思政课微教学,是指在调研和动态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突出的或聚焦的思想问题、在0.5-10学时范围内开展的思政课教学,是以大学生思想问题而开设、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为导向的,用“小”、“微”课时或灵活多样形式开展的思政课教学。它的形式可以包括嵌入式教学(嵌入思政课教学)、主题性教学(含报告、讲座、座谈、沙龙等)、微型选修课等。它的教学模式可以划分为三种:一是0.5-2学时的微教学,这种教学一般是有选择性地将问题嵌入到相关的思政课教学之中;二是2.5-4学时的微教学,这种教学一般是以问题为导向或中心,有选择性地开展主题报告、讲座、座谈、沙龙等形式教学;三是4.5-10学时的微教学,这种教学比较灵活,即可以动态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型选修课或微型选修课群。基于问题导向的思政课微教学创新模式,强调通过实证的方法发现和掌握“大学生突出或聚焦的思想问题”,并以灵活的“微教学”形式解决问题,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增强适应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变化的时展需要,增强了思政课实效性的新的组织形式,体现了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同时,这种微教学模式能够引导思政课教师转变墨守成规的、不求探索的观念,使教师回归或进一步明确思政课的价值本位,增强教师关注、发现、研究和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观念和自觉;能够引导思政课教师转变片面关注教材、教材内容体系、教材内容重点的观念,促使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思想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这种微教学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且实现了教学观念的创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教学创新模式

(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学时安排。一是教学内容。始终围绕“为何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进行教学。二是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过程、特点等相关教学,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情况下提出的科学命题,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在教学重难点方面,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其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是课时安排,计划用1学时完成。

(二)微教学创新模式及结构。党的十以后,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根据我们的现场访谈和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对“为何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感到疑惑。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次,我们要弄清意识形态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重要性。再次,我们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最后,我们要认识如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处。只有弄清这些问题以后,我们才会弄清为何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党的十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词。

1.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含义及其提出的背景。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出的?首先是初步理解含义。通过多媒体展示党的十开幕式的几个盛况画面,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及相关内容,解释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执政党的两件大事即“两个伟大”: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工程;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理论是对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即把握规律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就是党已经认识到什么是最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特点是什么。譬如,以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总结了国内外正反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际国内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从而解决了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发展依靠谁等问题,其中包括了发展的世界观、发展的人民观、发展的群众观和发展的幸福观等“四观”。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追求,对文明和谐的向往,为了实现党和人民的共同目标,以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认为,必须“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尽量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现实的、美好的可能,提出了“两个一百”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可以说,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甚至越是在危机困难的时候,越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注重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凡是不能够培养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的公民的国家,不能称其为泱泱大国;凡是不能把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传给下一代的国家,不能是一个好的国家。于此,党的十及相关重要会议都大力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做出相关要求或部署。

2.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从意识形态的功能来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本工程。意识形态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文化建设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际是加强意识形态的工作。为何要搞好意识形态工作呢?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关系或两大矛盾,其中,上层建筑就是意识形态范畴。在人类社会的“五大建设”中,“文化建设”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而文化建设是属于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并不一定是快速发展,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先进的意识形态需要不断地培育或建设。如果缺乏先进的思想文化指导,世界将是一遍混乱或迷茫,革命也不会取得伟大胜利。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及其他重要会议上都反复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从的多次讲话中可以看出:一是“一个定位”,即坚定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即意识形态是兴国之效、兴国之魂;二是“三个事关”: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一个最高要求”: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总之,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一个政党的精神追求,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现。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追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现。

第二,从依法治国来看,搞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法治是治国的基本方略,德治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五个坚持”的主要内容之一。法治就是充分发挥法的规范作用,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即以法律为准绳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其重在突出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政治就是政权、治权即公共权力。德治就是发挥思想教化工作,说服劝说或导力,用思想道德引导或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德治的核心是大德,即人民的德、国家的德和社会的德;而法治是正如阳光普照,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或影响力,具有最高统治效力。

第三,从进行新的历史斗争来看,搞好意识形态工作可以引导多样化、打牢社会思想基础。党的十及相关的重要会议都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深水期,社会面临“四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思想转变为现代思想;从生产粗放型转变为生产集约型;从国家治理层面的“人治”转变为依法治国即“法治”。同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错误思想或思潮,譬如,在我们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时,有人就提出“党大还是法大”等问题,可以说,关于“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其目的是想消除党的领导地位。还有人意图用新自由主义解构深化改革,用西方民主否定依法治国,用西方普世价值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否定或歪曲党史、国史和中国革命史。党的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12个词,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平衡社会各阶层、各团体或各利益集团的最大公约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亲和力、感召力或吸引力,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大粘合剂”。可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塑造国家形象,培养中国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接续中华血脉,传承人类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3.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篇3

【关键词】网络社会新常态;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生态;大学生

当今的互联网犹如空气和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一种虚拟与现实混合的,无边界的网络社会新常态也在逐渐形成。这种新常态不仅对社会宏观环境造成了影响,同时对高校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着重于“培养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它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包含着众多的教育要素。教育环境的生态关系和生态状况直接影响着核心价值观是否能真正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思想认识,是否能真正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方式,从而对教育的长效性产生影响。高校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场域,其环境生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宏观的社会环境生态、中观的高校环境生态以及微观的大学生具体生活环境生态。

一、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环境生态

社会环境是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宏观生态环境,它是社会价值观的自然生态基础和社会基础,是社会价值观生成的原发地。同时它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现实生活基础。社会环境以宏观的环境支撑为基础,以社会价值观为价值中介,对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生态效应,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社会环境作为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社会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相互作用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由此生成。

当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环境生态主要遭遇到两方面的冲击,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建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型,另一方面是网络社会生成所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型。前者是基于制度变迁引起的,后者是基于技术革命引起的。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导致了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本身具有复杂性,社会思潮和文化发展多元化,信息爆炸和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各类新兴媒体在技术、管理、法律法规上的不完善,使得一些虚假不良信息和外来腐朽文化思想混杂于网络中,在刻意炒作和宣传下得以大量快速地传播。大学生还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受心理、知识储备和阅历的局限,对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观点缺乏社会洞察力和判断力,极易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到群体极化的网络舆论生态当中,这些都直接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

二、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校环境生态

高校环境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观生态环境,它以大学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为核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态状况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未来目标的选择以及具体价值观念的塑造。高校环境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态支撑,发挥着重要的价值感染和文化熏陶作用。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三者的交互作用构成了思政教育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如何在网络社会新常态下把握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尤其重要。各种网络新兴媒体传播能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及时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教师们也能从传播渠道获得各种最新的社会资讯和新闻热点追踪。同时,可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引入网络舆情的探究,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结合学生的关注热点进行及时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在特色平台的建设上,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开设个人微博微信等渠道,以隐性的方式对学生展开“微教育”。同时,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对学生进行关注,既消除了从其他途径了解学生动态的障碍性和滞后性,又有助于教育者把握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机。

三、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学生环境生态

大学生的具体网络生活环境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观生态环境,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从主体的内在需求角度看,大学新生有着非常强的求知欲以及建构自身独特价值观系统的需求。大学生具体的思想与行为模式,是大学生自身独特价值观的反映,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向大学生生活的微观基础就是大学生的具体网络生活环境的构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及具体网络行为的认识是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生活发挥生活育人的重要方式。

在网络社会新常态下,大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天然猎奇心理和对流行的追赶心理,让他们对这些新兴媒体的使用上更有优势,对信息获取的广度和速度在某方面甚至超过了教师。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网络平台掌握了信息的平等获取权、自由选择权以及话语权,部分政治素养过硬、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有影响力的骨干学生甚至成为了学生网络圈子中的领军人物。这使得大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更加接受和认同。

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网络社会的逐步生成之后,不仅出现了网络虚拟空间,拓展了空间的内涵,而且还打破了工业化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在网络社会新常态下,高校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当中,而是应该将其置身于宏观的社会大环境中,基于社会环境生态结构的变化,开拓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和新途径,利用好、管理好新兴媒体平台,加快管理、服务、教学的网络化环境建设,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逐步构建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环境生态。

参考文献

[1]刘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态结构[J].科技视界,2014(29).

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篇4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42-01

一、微文化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微文化的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削弱

大学生有思维新颖、接受能力强、想法活跃等特点。而微文化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恰恰适应了大学生的需求,在微文化的环境下,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在这种形势下,提出网络舆论分为三个地带:红色地带、黑色地带、灰色地带。红色地带就是我们党的主要阵地,也就是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宣传主流思想和生活中正面的力量;黑色地带是负面消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宣传消极思想,腐败的价值观;灰色文化是在网络传播消息时,宣传中立思想或者模糊不定的评价和结论,在似是而非的舆论评价中,大学生容易丧失自己的判断。

(二)微文化的发展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判断模糊

微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不良的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比如、普世价值等。支持的人通过各种手段歪曲英雄、模糊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他们把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段历史全盘否定,标榜自己的创新理念。大学生是新事物的接受群体,他们有的人在跟随大流,甚至加入到倡导历史虚无的群体中,比如,历史中出现的英雄人物,他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敌人的子弹这一话题,在微博上有许多大学生说出了的自己想法,有的说“这个人是根本不存在吧,肯定是假的”,有的人说“其他人趴了那么长时间一动不动,就他一个人去玩命,真亏”。看到这些评论我们也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回看历史,他们的事迹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现在不良信息网络的肆意传播,使得大学生不明是非对错。

(三)微文化的发展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脱节

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人都要遵守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我们会根据自己的道德信念去评价事物的好坏以及人性的善恶。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西方的价值观逐渐渗透到中国,大学生的道德观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首先,微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视频、图片、音返鹊任引了大学生的注意。而有些微文化包装出来的产品的感官诱惑力使得大学生丧失了对事物的理智判断和思考。

二、微文化环境中对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政府对微文化的监管,完善微文化的管理制度

我党的十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面对微文化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政府应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对国际之间的竞争,处理好国际关系很重要,政府方面应该在参与国际交往的同时,从根本上把握网络话语主动权,坚持走出去战略,使中国的微文化发展融入到国际交往中。

(二)加强校园微文化的平台建设、优化教育环境

大学是一个传授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的场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大学的发展又映射着整个社会,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示范作用。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平台,可以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应该建设校园微文化的平台,这就要以学校的师生作为主体、建设以学校为单位的官方微博,强化微博的指导功能、宣传功能和服务功能,而教育工作者要依据我国的法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导,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三)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大学生是新鲜事物接收能力比较快的群体,在微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媒介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教育。高校可以开展关于微文化发展的讲座,引导大学生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展相关的课程或者在校园内设置微博传播的平台,通过校园互联网的传播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启发,还可以播放经典电影,用生动的画面、鲜明的故事情节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严宏伟.微媒体舆论引导策略、方法、案例[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2013.

[2]李长学.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

[3]李璇.新媒体中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思想理论,2013(13):64-68.

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篇5

首先让我不厌其繁地再次引用凯恩斯那广为传诵一段话:“既得利益之势力,往往被人夸大,实在不如思想直逐渐侵蚀力之大。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学家的思想,其影响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的,就是这些思想。现实世界的统治者,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可往往会是过往时代某一个二流经济学家思想的奴隶。从长远来说,真正危险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先讲一点方法论:

在波普看来,科学的发展是一个证伪的过程。只有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提出假说----事实检验----推翻-----提出新的假说-----再推翻----。。。。。。如此否定之否定,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依我的看法,任何理论,都是一种模型,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一种近似。事实上,无论经济学家还是普通人,都是通过模型来看世界的,我们是带着理论来面对现实的,这也是康德所说的先验理性,并为现代的脑科学的研究所证明。

理论永远不可能与现实完全符合,理论的价值在于它可以指导我们去看事实,使现象可以更有条理,但它同时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歪曲。科学的发展正是理论不断逼近现实的过程。

现在大家都在批判经济学家玩数学,经济学的理论脱离现实。我想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经济现象太复杂了,以至于经济学家无法建立更加贴近现实的理论模型,这也要怪经济学家的智慧不够。另一个要怪数学家,数学家给经济学家提供的数学工具太简陋了,以至于非常简单的模型,要用非常复杂的数学。理论越是接近现实,模型就越复杂,所用的数学就越高深。也就是说,经济学的发展是受数学工具的制约的,数学应用于经济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宗教是非理性地信仰,哲学是理性地信仰,而科学则是理性地怀疑。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核心假说,那是不可检验的,科学家的任务是由这个假说推出可检验的等价命题。

牛顿力学的核心假说是牛顿三大定律,相对论的核心假说是光速不变定律。而经济学的核心假说是理性人假说,即每个人都是效用最大化的个人,现代经济学的全部理论都建立在效用最大化这个假说基础之上。有了效用,才有了现代经济学,所以我认为现代经济学真正起源于边际效用学派,也就是马克思所批评的庸俗经济学。它的三位代表人物是在;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后来的马歇尔总结了前人成果,创立供求曲线,这就是新古典学派,统治着一般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

在马克思以前,从斯密到李嘉图,都是劳动价值论,核心概念是价值。据说斯密在写《国富论》时先是研究资源配置和劳动分工,然后不知犯了哪股子邪劲,突然对价值问题发生了兴趣,开始探讨价值的本质。后来的经济学家,如李嘉图,马克思,也晕头转向地跟着他去研究,“什么创造了价值”。经济学从此走上了邪路,为了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经济学浪费了整整一个世纪。

直到后来经济学家引入了效用,把价值这个概念驱逐出了经济学。大家可以翻一些现代经济学的课本,找不到价值这个词的。

按熊比特的说法,三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是瓦尔拉斯,马歇尔和维克塞尔。其中最最伟大的是瓦尔拉斯,因为他创立了一般均衡理论。

按张五常的说法:经济学只有两个假说,即效用最大化和负需求曲线。这里用的是局部均衡的概念,不太严格,负需求曲线约等于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引入了边际的概念,边际效用就是对效用函数求导。这样,微积分就进入了经济学,数学家在这个领域耕耘了两个世纪,有一大批的定理可以应用,从而给经济学以全新的刺激。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一旦引入了强有力的数学工具,经济学可以有怎样强劲的发展。

数学是一种推理的工具,他帮助我们从核心假说推导出可供检验的命题,保证了推理的严密,逻辑的正确,不至于使思维混乱,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日常语言很不严密,有很多问题越争越不清楚。数学作为一种严密高效的语言,如果我们的结论不同,在推理正确的前提下,一定是我们的假设与现实不符。

数学是一种思维工具,以传统方式,以日常语言去思维经济学就象赶牛车,而掌握了数学,则象坐了喷气式飞机。

比如:科斯定理告诉我们,当交易费用为0时,产权的划分不同不具有影响经济福利的效果,即人们可以通过在市场上交易产权来达到资源的社会最优。个人通过效用最大化行为达到社会最优-----帕累托最优。这可以看作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另一个版本。斯蒂格立兹叫它科斯谬误,数理经济学家严格证明了科斯定理只有在经济当事人具有拟线性效用函数时才成立。

一边是模型,一边是现实,模型越是接近现实,所用的数学就越高深。经济学家的数学素养早已远远超过了物理学家,正如物理学的发展曾大大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也会有一批数学家转变为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变成为数学家。因为今天的物理学几乎已经找不到什么问题了,而经济学则问题多多,酝酿着一场巨大的革命。

如果说物理学研究物质世界,那生物学研究有机世界,而经济学则以探究人类社会的奥秘为己任,层层递进,现象越来越复杂,所用的数学也越来越高深。

在马歇尔那里,事件是一件接一件的发生,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则雄心勃勃,要一次解决所有问题。法国是一个盛产数理经济学家的国家,从配第到古诺,到瓦尔拉斯和当代的laffont,tirole,一脉相承的是一种数学理性的建沟主义。

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和物理学的意识形态并无不同,一个物理学家也可能为纳粹制造原子弹。

现代经济学主要有两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可以从马歇尔这里讲起。

微观经济学,也就是新古典经济学,从马歇尔以来,没有更大的发展。后来的经济学家就是用越来越高深的数学工具对他的理论加以精练。到samuelson出版《经济分析基础》,用微积分来研究微观经济学的时代结束了。

50年代以后,诺贝尔奖得主debreau,arrow等人用集合论来研究微观经济学,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这是经济学的前沿,到了80,90年代,数学工具越来越高深,运用了几何流形,泛函空间,现在这一块儿主要是一些数学家在做。

马歇尔统治了今天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而他的弟子凯恩斯则统治了宏观经济学。

samuelson自称是经济学的最后一位通才。他说:“生为经济学家,1939年是一个伟大的时刻。”

1930年代的伦敦是个汇集巨人的地方。罗素,萧伯纳,wittgenstein,凯恩斯,jone.robinson,还有早逝的天才ramsey,每一个人的光芒都足以辉映一个时代。你能想象这么多奇妙的人居然生活在一个时代,一座城市?

那时侯的hicks还在伦敦经济学院求学,哈耶克在那里宣讲自由主义理论,而凯恩斯则开始了他的十次经济学讲座,“马戏团”里有harrod,robinson,sraffa这样前途无量的青年。经济学处于清晨的明媚阳光中。

大萧条中成长起来的一代,solow,samuelson,friedman,tobin,这些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凯恩斯开辟的园地里挥动了铁锹,并统治了那里,直到70年代遇到了lucas的挑战。

lucas的成功证明了经济学的真正发展不在于提出新奇的观点,而在于引入新的工具与方法。lucas以后,is—lm曲线开始从经济学文献中消失。经济学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即直接从理性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来探讨宏观经济现象。宏观经济学家开始学习运用ramsey在1928年就写出的最优消费模型和samuelson1956年的交叠世代模型。宏观经济学找到了自己的微观基础,经济学重新回到新古典传统的怀抱之中。

宏观经济学的两条主线: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

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篇6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一)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价值和价值观的相关论述十分丰富,它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核心价值和具体价值表现出来。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核心价值进行了高度概括,这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二)防控西方主流价值观的侵蚀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彼此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然而,在开放的进程中,一些落后、愚昧甚至反动的价值观念也不同程度地流进国门,给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价值判断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中国共产党必须构建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清新有益的文明成果流进来,从而把有害价值观挡在外边。

(三)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这一远大理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付出辛勤劳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要动员、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持续团结奋斗,尤其离不开强大思想保证和坚实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能够凝聚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的保证和支撑作用。

二、深刻领会“三个倡导”的丰富内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三个倡导”的丰富内涵。

(一)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表达的是国家的要求和意志,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理想,具有鲜明的现代化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具体而言,就是经济上要富强,政治上要民主,精神上要文明,社会上要和谐。

(二)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它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

(三)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体现了我国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它作为公民基本价值观,是其它两个倡导的基础。

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做好宣传教育,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1、以国民教育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云山强调:“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让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

2、以媒体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的形成在于耳闻目染,而媒体是宣传的重要平台,因而,可以利用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电视媒体方面:可运用公益广告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在国内的电视剧制作方面,要注重宣扬社会正义和社会友爱的内容。

2)网络平台方面:根据“微时代”特点,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同时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行为,使网络空间清新健康。

3)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第一课堂,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人格和文明礼仪的教育,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和荣辱观。要注重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要以自身良好的品行修养为孩子做出表率。

(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道德教育实践引向深入

同志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扬弃与创新,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

1、传承历史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复兴。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通过文化讲坛和文化产品等形式,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

2、要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

(三)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大众生活,必须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营造清廉自律的政治环境。

1、党员干部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

2、要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不损公肥私。

3、要提高道德境界,对待事业兢兢业业,对待他人诚信、友善,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公信力。

(四)狠抓融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从而接受它。

1、强化教育培养。通过听取专家讲座、观看警示纪录片等现代化教育方法,纠正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以及错误的思想观念。

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篇7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安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关键所在。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的推进,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具有重大作用。

一、国家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集中体现了特定利益集团经济利益的价值向度和精神追求,是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国家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核与精髓所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只有核心价值观这个内核稳定,才能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一)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核之一:对信仰与实践关系的回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的解放两个维度,揭示了社会形态的沿革迄今经历了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社会,以及人对人的依赖性、人对物的依赖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同形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核和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共促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力量。需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弘扬核心价值观来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核之二: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回答。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这个美好的“中国梦”,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希望。中华民族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历史告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点绝不能存在任何的质疑和动摇。为此,必须在总结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基础上,从中国现实出发,唱响共产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的主旋律,朝着理想目标而努力。

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有的西方强国不愿意看到一个不断崛起的强大中国,从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推出了许多遏制措施。加上全球化、市场经济、不同社会思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大众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多样化并存,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地位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表达国家核心价值诉求,为社会成员指明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强化实现中国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核之三: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回答。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个体是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意识形态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上,为个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识形态通过肯定和维护自身的思想观念,反对和排斥不利观念,为社会治理提供“合法性”依据。意识形态是社会精神支柱,其昭示的奋斗目标,对个体具有巨大的激励和凝聚功能,发挥着精神驱动作用。人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由于个体的社会身份、社会环境、社会阅历不同,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差异性很大,特定时期有的个体甚至出现价值迷惘、价值混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核,反映了社会存在和经济发展的价值追求,体现着人们对于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精神追求,凝聚着国人的历史共识和实践总结。要通过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功能、引领功能、整合功能和创新功能,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规范个体言行,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康有序发展,激励和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而努力。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受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变化,特别是互联网、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断受到多方的影响和冲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对着来自多方的挑战。

(一)西方政治模式和社会思潮的冲击。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敌视和攻击一直没有停止过,始终企图同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颠覆社会主义政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没有出现西方发达国家希望看到的如同苏联一样政治上的蜕变。随着美国总体国力的衰落,其在全球的一超独霸的领导地位有所下降,加之英、法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上的实际影响力也有所下降。国家实力变化后,有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把对华政策重点由“颠覆”转向“渗透、遏制”,实行“和平演变”,借自由、民主、博爱、人权、宗教为幌子,打着“中国”“民主和平论”“人权高于”的旗号,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大肆责难非议。同时,还炮制出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第三条道路等等多种理论,攻击异己,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高校在意识形态方面加强渗透,妄图达到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最终影响我国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走向之目的。

(二)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全球化步伐的推进,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新媒体的革新,高校已绝不再是世外桃源。在全球化的国际交流合作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等层面的优势,在经贸往来、科技教育文化合作交流中,通过其影视动漫、流行歌曲、体育休闲、广告营销等多种文化娱乐节目,借助现代化的“声光色电”组合,内置“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的普世价值观,镶嵌着精致的自由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金钱崇拜等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超前消费、透支未来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眼球,冲击着年青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冲击着高校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民主政治价值模式的理解。青年大学生在消费西方的商业品牌、影视文化节目的同时,实质上也易被西方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思维方式所消费,甚至会产生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其民主人权模式和价值观扩张,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强大冲击,悄然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三)社会复杂变革负面因素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亦进入问题叠加期和矛盾凸显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多变化。有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抓得不紧不硬,要求不严,标准不高,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认识模糊措施不力。极少数领导干部包括高校的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泛滥,有的甚至腐化堕落变质。极少数高校教师缺乏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观,宣扬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民主”“新闻自由”,传播民主社会主义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我国民主政治模式,否定核心价值观,否定党史国史,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否定英雄人物,对年青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四)境外宗教渗透扩张的冲击。宗教渗透是境外敌对势力对付社会主义的常用手段。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境外敌对势力进行宗教渗透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境外宗教渗透势力通过学术交流、教育出版、秘密传教等方式,利用广播电台和互联网进行传教布道,除了城市乡村以外,还把触角伸向高校,有的外籍教师甚至利用讲学进行秘密传教。基督教、伊斯兰极端主义,都把大学生作为重要的渗透对象。有的基督教在高校秘密传教,吸引年青大学生入教。进入21世纪以来,伊斯兰极端主义成为威胁国家地区安全与稳定的现实力量。受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迅速发展和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伊斯兰极端主义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与新疆接壤的地区活动猖獗。伊斯兰极端主义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在高校学生特别是维吾尔族学生中秘密发展成员,实施分裂颠覆恐怖活动,严重危害高校的安全稳定,直接危害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有效保证。要多管齐下,采取有力措施,以培育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渠道作用。同志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p153要重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宣传教育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是要深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其基本内容、真理与价值的关系、价值选择、价值评判、行为取向、价值意蕴等各方面来深入解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化、具体化。二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各门课程的教学,系统地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中国梦,做到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目标,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确认识人生价值,自觉抵制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侵蚀,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要加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通过积极探索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在教学形式与方法创新中,灵活运用灌输法,变理论灌输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增加理论的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要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互动参与。要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作用,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努力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践行者和有力传播者。

(二)大力加强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既要注重课堂教学,更要注重把触角延伸拓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领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领域,其现实空间主要在学校,虚拟空间在网络空间。“生动鲜活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增强理论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保证,是推进理论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说空话、讲套话,只会让理论远离群众。”[3]改革开放以后,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社会不公、贫富不均、城乡差距、权力寻租等社会问题,经常成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谈话内容,影响大学生心态变动、价值评价选择和价值观的变更。要在教室、寝室、运动场、图书馆、大礼堂、食堂等大学生主要的学习、运动、生活空间,通过宣传栏、校报、板报等多种载体,借助演讲朗读、诗词歌咏、漫画海报等多种形式,开展鲜活多样、富有特色、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宣教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运动娱乐、消费饮食、文化活动等微观生活领域,体现在其平时说话聊天、交朋结友、唱歌上网、观看电视电影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生活,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最普遍的日常生活领域绽放出美丽之花。

(三)积极利用网络与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大学生已习惯浏览网络,使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而网络和新媒体,海量信息良莠不齐,有的网络语言耸人听闻,有的网游软件暴力色情,有的意见表达毁人“三观”,强烈冲击着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必须高度重视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利用好网络和新媒体平台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注重网络阵地建设,加强网上网下协同互动转化。要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找到符合大学生感兴趣和适合其接受的方式来形象生动表达,提高叙事的表达力、吸引力与感染力,不能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表面上高大上,实则空洞说教、虚无缥缈。二要加强网络队伍建设,强化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学会理性表达,促使学生实现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健康上网,使大学生在网上也自觉担负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员、践行者的历史使命。三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净化网络环境。对在网络发表影响国家社会稳定,涉及违法犯罪言行,要报公安机关;对不利于唱响主旋律、带有杂音色彩的网络舆情采取冷冻措施,疏导消除;对一些有疑惑、有抱怨的舆情,要解疑释惑、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篇8

一、古典与新古典主义的均衡观

在古典经济学中,均衡是一个宏观概念,它基于经济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一个中心思想是:经济体系可以通过价格体系这只“看不见的手”得到有效地协调,并实现有序的运转,这一思想被后来的经济理论进一步发挥得淋漓尽致。斯密通过“经济人”假设、自由市场机制和劳动价值论构筑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基础。斯密从“经济人”这一基石性假设出发,进而提出了以“看不见的手”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斯密认为,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理性经济人的自利选择行为就能够自动地调节整个社会经济,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者的利润目标。在古典经济学家的视野里,整个经济是沿着均衡的轨道稳步发展,人们各得其所,经济行为人得以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

在新古典理论中,均衡是基于个体行为人的满足和与计划相互一致的一个微观概念。经济学中占支配地位的新古典范式是在假定最大化行为的前提下,集中研究机制均衡问题。主流经济学都提倡建立经济体系的形式化分析,并采用均衡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运用数学模型来表现一个封闭系统。在马歇尔的微观经济体系里,均衡观念是贯穿始终的基本概念,并与边际分析和连续性原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已经意识到在物理学概念和新古典经济理论之间存在着一些熟悉或相似的地方。例如,将新古典经济学当作牛顿力学,这两种理论都是基于“原子主义”的,且都借助摩擦力和均衡概念,体现着机械论的色彩。

新古典主义从物理学中引入了类比并运用理性机制促成了瓦尔拉斯均衡概念的形成,它认为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就象在不完全市场中若干行为人的博弈行为,经济现象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上的精巧框架或是一个带有约束的理性选择统一范式的均衡系统,这意味着所有的行为人都能在约束条件下实现最优化行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通过借助一个无所不能的拍卖人假设,抽象掉了所有非均衡调整过程和均衡的稳定性,从数学上严格论证了所有商品和要素市场能够同时达到均衡状态,商品及劳务价格等完全为人们所知。在以供求均衡论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命题和基本分析框架里,各种交易活动视为自我一致的领域,利润最大化和均衡成为其理论体系的两个重要支柱,经济学理论完全可以依照牛顿的经典力学方法来建立。后来,经过阿罗和德布鲁等人的努力,新古典理论重新在更一般的公式化体系中得以更精致化,这个框架就是阿罗—德布鲁范式。阿罗—德布鲁范式最基本的性质是其所要求经济运行的最大协调性与在其所允许的目标和资源使用上的丰富多样性并存,消费者不同的需求都可以通过生产者自愿供给而得到满足。在这个范式中,每个经济行为者只需考虑自身的偏好、利润和价格,他们完全有能力预测所有未来的价格,即具有理性预期。对于现代经济学家来说,阿罗—德布鲁范式也成了现代经济理论的中心结构及经济研究的主要参照系。

二、宏观经济分析中非均衡观与均衡观的争论

按照新古典主义正统的经济理论范式,整个经济中的总产出和就业都是由个体最优化行为下微观层次上的均衡状态决定的,可见,新古典主义的诸多限制性假设大大削弱了其对现实经济活动的解释力。凯恩斯以非均衡分析为起点,通过论述其有效需求原理来构造宏观经济理论,正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信奉的自由市场经济及其自动出清或均衡的否定。凯恩斯及其以后的追随者通过对新古典经济的扬弃建立了一种新的经济学范式基础、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并借助上述范式转换开创了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凯恩斯对新古典经济学最突出的反叛,不在于它的理论,而在于它对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冲击。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把新古典经济学可接受的那部分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对接起来,形成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的所谓新古典综合学派,并成为经济学的主流,该学派在方法论上坚持了新古典学派的均衡分析方法:在微观理论方面承袭了以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和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里抽掉了凯恩斯关于预期的非理性和未来不确定性的主要论断,从而将凯恩斯的非自愿失业理论纳入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中。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截然不同的范式基础使这种对接或综合必将面临困惑和矛盾。

现代货币主义则致力于将凯恩斯式的宏观经济学拉回到古典主义的宏观经济思想上去,无论是在分析个人消费行为还是在论证货币需求上,也无论是在讨论失业问题还是在讨论通货膨胀时,货币主义者们的研究也始终遵循着正统微观经济的思维范式,即个体优化决策基础上的供求均衡。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通过吸收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并增添理性预期等新的假设形成其范式基础,并以此建立了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该学派假设:市场能够自动地、连续地和迅速地出清,因而是均衡的;经济主体不但是理性的最大化追求者,而且他们对经济变量的预期也是理性的,即经济主体的预期不存系统性的误差。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范式基础完整地坚持和发展了新古典理论的范式基础和理论体系,并且以更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它认为自由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均衡,宏观经济变量与正常值的偏离是各种货币、技术等冲击的结果,并最终得出了其所谓“宏观经济政策无效性命题”。

后凯恩斯非主流经济学则摈弃了新古典学派的均衡分析,关注非均衡、非市场出清和随时间的变动特征,强调经济系统的动态性和力的结构,增长和动态性是其核心内容,制度和组织结构则为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基本的机制,所以对经济扩张路径的无规则本性的解释成为其分析的焦点。后凯恩斯主义的制度主义传统特征在于决定经济行为时,突出强调其居于支配的制度和文化的规则,其经济思想模式关注一个没有均衡的经济学,它不再研究稀缺资源如何配置,而是研究经济系统如何随时间变动,并创造、生产、分配和使用来自社会的剩余如何能够扩大其产量。扩展的路径是非均匀的,并可能以无法预见的方式改变经济系统的本质。因此,经济过程被看作是无规律的,具有循环和累积因果特征。主流经济学把经济系统看作是一个封闭系统,而非主流后凯恩斯主义所处理的是一个开放和结构化的系统,它强调结构的转换,所基于的推断方法不是归纳或演绎而是诱发的,这种理论能够对给定的现象分析其所强调的关系、结构、条件和机制。

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卡尔多所坚持的均衡理念是“最初由瓦尔拉斯所建构的一般经济均衡,后来被我们这一时代的数理经济学家予以发展,并且附以不断增加的优雅、准确和逻辑精确。”[2]卡尔多对正统均衡理论描述不充分问题的关注,形成了他对均衡经济批判的实质性基础。他通过对三个关键性领域的分析,阐述了其理论的要旨:第一个领域是关于市场是如何运行的,并且其运行模式被市场出清的价格体系所排除;第二个领域是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竞争是如何在不完全竞争的背景下进行的;第三个领域是对递增收益的经济学意义的考察。[3]卡尔多还引述了建立在演化范式基础之上的更大的马歇尔式框架,以支持他对均衡经济范式的批判。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并非关于人们实际生活世界的理论,其研究方法实质上是脱离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理论。为此,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针锋相对,它通过引入粘性价格这一重要假设,认为名义变量的波动影响实际变量,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另一方面,新凯恩斯主义着重考察市场的不完善性,即把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相对价格粘性等作为理解经济波动的关键。几乎所有新凯恩斯主义者都不赞成均衡理论,他们力图寻找市场非均衡变动的证据,并发展了具有一致微观基础的一系列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他们从不完全竞争、不完全市场、非对称信息和异质性劳动等方面来论证市场非出清及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原因,工资调整只是逐渐缓慢的调整。他们通过把理性预期思想和自然率假设结合进模型中,体现了名义总需求的波动是如何产生意义深刻的影响的。因此,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最根本的对立,就是各自坚持不同的范式基础,在范式层次上对于自由市场机制的不同观点。

当然,同均衡理论一样,非均衡经济理论的框架仍深深植根于传统的均衡分析,它还依赖于很多均衡分析方法,在分析经济现象时,仍没有跳出均衡经济的框架之外寻找更深层次的历史、社会、文化及体制等因素的影响。

三、经济演化观的形成与发展

演化思想的萌芽很早就已存在于经济理论中,斯密早在《国富论》中就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经济均衡和演化的两种理论,但当边际主义开始致力于经济分析的形式化分析时,其演化思想便无法纳入新古典的最大化分析框架中而被人们逐渐“遗忘”掉。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也指出,经济学的目标应当在于经济生物学而不是经济力学,但生物学概念更复杂,所以研究经济分析对力学上的类比性给予较大的重视,并常使用均衡这个名词。马歇尔虽然强调时间、报酬递增及时间不可逆性在经济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但他意识到基于生物学思想构造经济学理论的困难,所以不得不采用均衡分析框架。事实上,经济系统和生物系统一样,演化主要是两种机制推动的:一个是创新机制,通过系统的创新产生多样化;一个是选择机制(注:选择机制是指经济系统的制度背景会有利于某些惯例,而不利于另一些惯例。因此,选择将改变习惯的扩散及其个人和组织的行为方式,所以社会经济演化可看作是对多种制度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在这些多样化中进行筛选。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一种解释经济变迁和社会演进的分析框架,把其创新理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联系起来。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化植根于过去的经验传统和习惯模式,主流经济学是局限于“静态的分析不仅不能预测传统的行事方式中的非连续变化的后果,它还既不能说明这种生产性革命的出现,也不能说明伴随它们的现象。”[4]

早期的制度学派从一开始就摒弃了新古典范式,用一种不同的历史主义的范式特征来透视制度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制度经济的基础包括视经济为一复杂的演化系统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从而与视均衡为正常理想状态的理念格格不入。缪尔达尔坚持制度学派的方法论原则,认为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在一个动态经济社会里,社会各因素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就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变化中进行的。加尔布雷思坚持演进和整体的方法,反对新古典的均衡概念,他采用演进概念来取代新古典的均衡概念,演进思想在其方法论中居于核心地位。凡勃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演化看成是经济系统技术和制度变化的基本方法,对新古典范式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主流经济学没有提供一个动态和演化的框架来分析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而是采用先验和静态的模式,分析的结果只能与实际现实相背离。凡勃伦的制度主义传统是以演化和过程为导向,强调经济系统的动态性和结构,这些制度和组织结构提供了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他主张经济学应围绕演化和变异这个核心和主题,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中倚重的静态和均衡的思想。在其“累积性因果”(注:累积性因果概念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他过去的经历和所处的文化、宗教、环境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具有累积性。)概念中,他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不仅取决于外部力量的冲击,也取决于系统内部的演化,人类社会的演进具有强烈的历史累积。同时,凡勃伦还相信人类社会经济的演进又体现出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可能会导致迥然不同的结果。哈耶克的演化思想来源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与自然选择之间的相似性使得人们得以用进化的观点对经济社会现象做出解释,并且社会的演化是自发秩序的,是通过系统自组织来进行,其自发秩序理论就是一种社会演化理论。他认为,规则系统的演化本质上是一个不同群体间自发竞争和选择规则的过程,社会秩序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不是人们理性设计的结果。

新制度经济学虽然是在新古典分析范式内发展起来的,并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假定、方法和工具,如理性经济人假定、稳定偏好、均衡和最大化分析等,但是它的某些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突破了新古典范式。诺思对制度变迁的研究,经历了对新古典范式怀疑和修正的过程,展示了自我否定的勇气。诺思用新古典框架解释西方世界的兴起,源于他对新古典方法论的坚定信奉;随着他对历史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了新古典理论在解释重大的历史变迁时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进而开始对新古典范式进行修正:“长期变化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个人和组织的企业家所进行的学习。为了建设性地探讨人类的学习性质,有必要废除作为经济理论基础的理性假设。”[5]最终使他背离了居于主流经济学核心地位的自动均衡标准,走上了一条将制度变迁看作是进化的、非最优的、路径依赖的反叛之路。

近年来,在非主流宏观经济领域十分引人注目的是经济演化理论的异军突起。经济演化理论起源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该理论借用进化论概念,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经济思想,并强调以生物进化论原理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论基础。演化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人具有有限理性,信息是连续分散的,它把经济的演化过程看成是一个自行选择的学习过程,注重对惯例搜寻和选择环境的考察,侧重分析结构不确定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演化是非线性的、远离均衡状态,拥有多种选择的方向;惯例控制、复制和模仿着经济演化的路径和范围。尼尔森在和温特合作出版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书中,运用了其在产业经济学方面丰富的理论和经验知识对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经验和实际的局限性方面提出了挑战,具体体现在他对新古典经济学核心假定的反对,他拒绝经济行为人在最优化意义上的理性假定,用演化的不停止变迁代替最优化和均衡等新古典的一些核心假定,并关注学习的复杂过程和知识的代际转换;同时尼尔森和温特还发展了一个可选择的用于分析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的理论框架,用一个演化模型代替最优化模式。

总之,基于演化经济理论建立起来的模型抛弃了利润最大化假设,充分考虑了微观个体的差异性、技术创新中技术的多样性和创新过程的路径依赖性,从而更好地把握了经济系统的运行机理和演化过程,更加符合现实经济。

四、结语

在自然科学中,物理学总是被认为最符合科学标准的学科,无论是逻辑实证主义还是证伪主义,或者是库恩的范式学说,都是以物理学作为蓝本的。经济学也把自己极力类比成物理学:马歇尔深受牛顿力学的影响,建立起均衡分析经济学,它与经典力学共用的是一个范式,都广泛认同以机械论和决定性为硬核的思维范式。新古典主义机械地将经济主体的行为仅仅与过去和现在的某种激励力量相联系,理性的、遵循最大化行为的主体相互作用达到某种均衡,在均衡世界里,所有预期必定通过发生的事情而实现。凯恩斯自称受爱因斯坦影响,将预期和不确定性引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并主张发展一个广义的经济学,但仍不足以对新古典范式产生根本性的变革,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被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新古典主义的机械论、还原论所同化。

经济演化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化是根据一般的行为经验、习惯等日常惯例进行选择的,它们形成人类行为选择的价值体系。西蒙所倡导的有限理性假说,不仅成为经济演化理论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整个经济演化理论的一个基石。由于新古典经济学仅仅关心在既定的制度约束中的选择,而忽略了人们对制度本身的选择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经济均衡对于理解经济演化没有多大意义。基于惯例和选择环境为基础的演化理论与主流经济学的均衡体系存在着很大差异,如何把经济演化思想和传统经济理论框架有机整合,用超越静态均衡分析的眼光审视和认识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变历程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也孕育着某种新经济理论框架体系的形成。

收稿日期:2002-11-12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 n.Kaldor.theirrelevanceofequilibriumeconomics[J].economicJournal82(4):1237,1972.

[3] t.a.Boylanandp.F.oGorman.经济学方法论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 诺斯.时间进程中的经济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5,(6).

[6] a.a.alchian.Uncertainty,evolution,andeconomictheor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58,1950(6).

[7] L.a.Boland.theFoundationsofeconomicmethod[m].London:Georgeallen&Unwin,

1982.

[8]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9] G.Dosi.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0] 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 尼尔森,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篇9

前不久党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人们代表大会,会议过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得到了非常高度的重视。新闻舆论座谈会的目的是使新闻舆论战线更快的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积极的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工作的水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方向的指导作用,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都有了巨大的改变,有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出现了许多矛盾,因此,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变得十分重要,在新闻舆论工作引导下,探索和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找出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办法,并找出教育和引导的正确方法,进一步的加速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赋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我们的国家要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和谐的国家,这也是我们要实现的伟大的中国梦,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承担着未来祖国的发展,大学生的成长和思想观念,对于国家的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大学生要有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而努力奋斗的意识和责任。党的新闻舆论,是一面旗帜,影响着当代所有人的思想发展。当代大学生只有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的重任,有了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会有强大和持久的精神动力,具有强烈的献身祖国的精神,积极主动的敢于承担责任,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具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在为实现中国人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艰苦奋斗。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经济体制大力变革、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结构变动、思想观念变化的复杂背景下,此时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逐步形成的阶段,很多大学生对这一价值观理解不清,没有很好的践行,具体表现为不遵守纪律,随意早退、迟到、旷课等情况;关于青少年价值取向的问题中提到价值观的重要性,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因此,青年学生有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的意识,才能健康的成长,大学生的素质也会提高,实现综合而全面的发展。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他们的精神面貌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当代大学生担当社会责任的前提,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正如所表达的意思,道德不仅关系到个人,还关系到社会,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所有的人都要修身才可以治理天下。

三、有效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让当代大学生深刻而全面的明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用正确的舆论去引导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良好的环境。着力宣传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还要在社会、家庭中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传输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其次,按照党的工作要求,去开展学生的工作,把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输送到学生的思想当中。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求作为指导和教育学生的借鉴,通过教育、政治、法律、经济等不同的途径去教育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作为学生思想的指向标。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真的困难和需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使他们自觉的为祖国的前途着想。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

最后,积极举办类似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传播正能量,真正把党的新闻舆论思想无形的灌输到大学生的价值观中。通过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如微信、微博等平台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真实而直接的传播到学生之中。弘扬先进典型,树立榜样。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节庆、学习、交流、实践、纪念等主题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之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真正的让其形成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导思想。

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篇10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细节;创新

鲁迅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企业也是如此,需要用精神来组织员工,这种精神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包括了企业的经营宗旨、经营哲学以及指导思想,它要求企业全体员工有共同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和共同理想,其核心就是企业价值观。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所理解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以人为本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出发点

人,是企业组成的一个最基本要素,是企业一切行为的主体。孙子在《地形篇》写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惧死。意思是说如果对待士兵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士兵就会与将帅同生死、共患难。怎样才能让来自五湖四海,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愿意与企业休戚与共去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呢?这就需要企业采取多种措施从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促发展,依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员工,通过人性化的管理真正与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理解、尊重和信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企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职工,使他们自觉维护企业服务品牌的意识得到增强,这样的员工会以企为家,他们愿意为之工作的企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注意员工的工作情绪变化,积极化解矛盾,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情真意切、情理结合,充分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员工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和员工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和认识上的提高,才能使道理深入人心。同时,企业要注重和员工面对面、心贴心,使企业的文化建设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员工,让广大员工看的到、摸的着,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也有利于企业在形成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通过员工的积极参与、投入从而加深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二、注重细节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对于“蝴蝶效应”最常见的阐述。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在一定的随机的条件下,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

现代企业管理业有一句经典的格言:细节决定成败。就是强调了关注细节和小事的重要性。5月31日,黑龙江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消防部门认定事故原因是“由于穿过金属配电箱的导线与配电箱箱体摩擦,致使导线绝缘皮破损,短路打火,引燃配电箱附近可燃的苇席和麻袋,进而引发火灾。”一个小小的配电箱,一条小小的金属导线,也许在日常检查中多看两眼,就能发现导线绝缘皮有些破损了,甚至很可能只需要用绝缘胶布包两下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无论企业之前有着怎样辉煌的过去,有过怎样的荣耀,忽视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足以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致命的打击。

从我所从事的粮食储存保管来说,它事关国计民生,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和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工作中质量上的一点瑕疵、操作上的一点疏漏、制度执行上的一点马虎,都会造成工作的被动。因此,必须树立关注细节、精益求精的意识,从操作中的小处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工作中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的工作者要登记好每一车来粮的盗俊⒑硕院妹恳桓黾觳馐据,记录好每一个仓库的粮温,维护好每一台粮食输送设备,检修好每一个设备零件……从当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一个微小的人做的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宏大如“中国梦”之实现尚且需要由每一个平凡人的平凡梦去织就,也许你,就是那只蝴蝶。

三、创新超越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力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应对变化,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求得长远的发展。创新的概念最早由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他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后来,创新的说法被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简单说来就是“创造和发现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