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十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十篇

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37:42

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篇1

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也成为三地协调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本文分析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防控机制不健全、设备不完善、标准不一等,并提出了三地应该系统把控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成立三地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协调机构,加强政府在协同发展中的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食品安全;风险防控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为响应党中央号召,京津冀地区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政治、人才、信息科技等资源,树立系统思维与整体性观念,努力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基于京津冀地区特有的地理和文化渊源,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递进性、互帮性和一致性的特征,三地便具备了区域协作的良好基础。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是建立幸福社会的基础保障,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区域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整体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为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顺应时代号召,是社会所需

基于北京的资源与资本优势,全国的人才与机遇多汇聚于此,但是也正因为强大的虹吸效应的存在,北京和其周围城市的发展差异日益巨大,“贫穷带环绕资源带”的现象逐渐成型,同时随着外来人口逐年增多,城市肩负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以交通繁忙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为首的“大城市病”也阻碍着北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核心功能的发挥。而城市群的协调发展规划为北京突破城市发展瓶颈提供了可能,北京应加大对周边城市发展的金融支持和科技支持。此外,京津冀的发展还要重视天津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河北自然资源的优势,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独特的协同发展模式。

二、食品安全风险防控需要协调发展

参考整体优化律,我们发现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从系统和整体角度出发,统筹计划各区域、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的相关性,科学设计它们之间的互补机制,进而做到推进京津冀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发展力量,最大程度地激发发展活力。以京津冀近些年农业发展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三地区位商表,见表1),河北省属于农业专业化地区,而北京、天津两市的农业专业化程度都比较低,三地的协调运作中京津两市农业的对外依赖性逐年加强,这就为京津冀农业合作提供了可能。同理整体优化律同样可以用在风险防控问题上,而这也就为京津冀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还必须重视要素的有用性,即通晓各要素的地位与作用,灵活合理分配要素资源实现统筹目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三地要素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并发挥自身在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找准定位,积极主动化弱势为优势,变不利为有利,实现整体的又好又快发展。针对京津冀食品安全源头风险防控、食品安全供应链全程监管和区域食品安全监管合作的问题,不是北京、天津或者河北的单独某一个政府部门或仅仅是行政单一层面可以解决的,这需要参考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地区政府与社会组织、行业企业、消费者群、市民、三地农户之间的合作,在三地政府、民间、消费者三方的通力合作下,做到从食品生长、收成、加工直至消费者消费使用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安全检验。从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入手,抓重点、重环节,建立京津冀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三、京津冀食品安全风险来源及消费者认知分析

提及食品安全风险来源,政府监管不力首当其冲,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诸多漏洞,多头监管体制的集体行动困境,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间权力、资源的博弈,责任利益牵动下难以提高的食品监管调度效率等等问题亟待解决。而追根溯源,食品安全监管作为一个由多种元素构成,涉及多环节、多领域的管理方式,它的复杂性和连带性为实际落实操作带来了难度。监管过程中不断展现出的步调难一致的事实告诉我们:如若只为提高效率,而将食品安全监管分为多个环节,人为硬性分割了问题内在属性的联系,必将功亏一篑。重联系少破坏,协调一致为上策。社会参与也是食品安全监管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监督、消协暗访、市民举报等等均是社会参与的体现。现在社会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社会参与匮乏。食品生产企业在组织内部严于自律、消费者协会和第三方评估机构能够代表消费者利益站在公正视角上监督企业行为、公众能够通过举报形式揭发非法企业违法行为等等一系列社会参与行为都将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效率的提高做出贡献。除了监管不力,社会参与不够外,食品企业本身在源头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也不容小觑。三地的食品源头多是农户的分散生产,加之生产龙头企业的标准采购模式,各种源头生产安全问题接踵而至。例如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低安全认知、生产使用过量农药、非法添加激素等直接导致了食品源头安全上的风险,以此为产品来源的食品加工企业,其市面上最终消费品便产生了质量不过关的安全隐患。例如,2013年河北省的爆炸西瓜事件,就是因为农民盲目追求产量导致的结果。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同样存在食品安全风险,企业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或改善食品的颜色、外形以吸引顾客,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典型事件如三鹿毒奶粉和福喜公司过期的冷冻食品。此外,三地的很多食品加工企业车间卫生不达标、加工设备没有定期清洗、更换,规模小而管理制度宽松,很容易使原料在处理过程中发生微生物污染,产生食品安全风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协调监管其实往往不能周全。参考“秦皇岛市的旅游消费者有关食品安全的投诉”,大多游客投诉都是事关自身利益的问题,如具体的赔偿问题,而忽略了问题本身该追究何人,也不顾监督部门和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行政阻碍。从法律角度而言,卫生部门仅负责监管餐饮业的消费环节,食药监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综合监督食品安全,以及依法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两部门之间的协调没有具体条文,这就使卫生行政部门处境尴尬,如按照以前的处理先例已经属违法行为,但如不按照以前方式处理,多数消费者的舆论会引致事态更加严重,使得协调监管模式捉襟见肘。

四、京津冀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与监测面临的挑战

1、食品安全监控体系不完善

目前三地主要有卫生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检疫部门、农业部门等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监控与监测中。各部门下设多个检测机构,如食品安全协调中心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下设机构、食品安全监管中心为餐饮业消费环节下设机构等。各职能部门又下设多层次的监测与检测机构,如属于卫生部门的市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和街道预防所等。然而,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负责区域不明确,部门间协调缺少具体的条文,导致当出现跨地区食品安全应急监测和防控时,存在协调性不够强、沟通不够及时、反应机制启动不够迅速等问题。

2、食品安全监测设备状况堪忧

当前京津冀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设备情况令人堪忧,省市级食品药品、质监部门设备较为先进,但近几年投入不足,设备的更新跟不上现阶段食品安全监测水平发展的要求。市级以下特别是县级机构缺乏专业的监测设备,监控能力更是严重不足。有些设备对食品质量卫生安全的部分指标无法监测,或是精度不高达不到要求,使得部分结果缺乏权威性。

3、食品安全标准不一,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地方食品安全标准一般都低于国家标准,对于消除食品安全风险起不到关键作用。例如,2013年第二季度国家质检总局共抽查了包括天津、河北在内的11个省、直辖市120家企业生产的120批次童车产品,发现有23批次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而这些产品在地方检测中结果均为合格。这样的监测结果让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感到无奈和无所适从。京津冀三地安全风险防控协同发展还没有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只有标准统一,法律法规完善,三地安全风险防控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五、京津冀地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协同发展创新模式的具体措施

1、对食品安全防控进行系统的把控

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要素,同时各个要素也是协同发展创新模式的基础和依据。推进京津冀地区食品安全防控协同发展涉及方面广,涵盖领域多。任何系统中都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要素,尽管这些要素在系统中有着自身位置、性质和作用大小、强度的区别,但对于它所构成的系统而言却都是不可缺失的。这样的观点启发我们,在京津冀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中各环节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对食品安全防控进行系统的把控,建立区域总目标十分必要。这既是三地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三地协同发展的前进动力。在重视共同目标的同时,也要关注各要素的变化和转换。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可能对整体的发展产生影响。忽略了哪一个要素或者忽视了哪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整个协同发展模式的失败。因此,推动京津冀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协同发展应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总体把控。结合各地区现在的情况,考虑未来的发展,整合各职能部门的食品安全防控和监测资源,构建以京津冀三地共同检测机构为组织管理主体、各省市级检测中心为执行主体的架构体系。

2、成立三地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协调机构

三地食品安全防控机构的改革迫在眉睫,应强化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部门综合职能。由三地食品检验检测部门、卫生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组成协调小组,主要负责跨地区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三地食品安全风险标准、技术的交流,组织各质检机构对涉及重点监测的项目进行监测认证,协调京津冀地区突发事件的监测和突出问题等。做到京津冀地区资源共享,信息沟通通畅,形成覆盖整个大范围地区以及整个食物链的综合监测机制。同时为确保区域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要加快制定三地协调发展的防控标准和法律法规。

3、加强政府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及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关系到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协同发展创新模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有责任构建本地区信息平台,购置符合食品安全监测发展水平的最新设备,加强专业监测监控人员的培训,负责重大跨地区、跨范围安全应急事件检验检测费用的支出及人员的调度和调配。例如北京政府可利用首都的资源优势,将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员下派到天津、河北地区,进行食品安全监控人员的技术培训,统一风险防控标准,提高三地风险防控水平。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客观上需要政府介入到防控的各个层面中来,而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不仅仅是一个以政府为主体的机制,政府更应发挥自己的协调作用和资源优势,将企业这一主体加入到防控机制中来,最终形成政府带动防控风险,企业再生产中形成科学的监管理念,从生产源头出发,多方积极主动参与有机结合的高效防控模式,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生产安全,从监测上把关,建设三地食品安全防控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

作者:韩薇薇刘传伟祝安琪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

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京津冀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协同发展模式研究(14ZLZLZF00061)》。

参考文献

[1]任燕、安玉发、多喜亮: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能转变与策略选择———基于北京市场的案例调研[J].公共管理学报,2011(8).

[2]何玲、王军、董谦:基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模式[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2).

[3]王华、李志芬:环京津旅游餐饮业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2(9).

[4]李宁、杨大进、郭云昌、赵云峰: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与落实现状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1(3).

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事件;财务原因;企业财务状况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8日

1996年wto(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加强部级食品安全计划指南》中,把食品安全定义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使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同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wto在《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中指出,“食品安全可增进健康,同时也是一个基本的人权问题。”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大事,对此,我们应予以足够重视。

一、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2004年4月30日,“大头娃娃”事件曝光,安徽省阜阳市查处一家劣质奶粉厂。该厂生产的奶粉完全没有营养,致使13名婴儿死亡,近200名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

2009年1月22日,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终审宣判。自2008年7月始,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多达1,000余人,9月11日,卫生部调查证实这是由于三鹿集团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

2011年“3·15”特别行动中,央视曝光了双汇“瘦肉精”养猪一事。瘦肉精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但瘦肉精有着较强的毒性,长期使用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继而诱发恶性肿瘤。

2011年4月13日,央视报道称,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将白面染色制成玉米面馒头、黑米馒头等,工人还随意更改馒头的生产日期。“染色”馒头事件迅速进入大众视角,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2012年2月9日,哈尔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红牛饮料存在标注成分与国家批文严重不符、执行标准和产品不一致等一系列问题。这一消息顿时引发国内媒体广泛关注,而素来以功能饮料著称的“红牛”成了众矢之的。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食品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生存,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从财务视角看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出现,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有着密切关系。以食品原料的构成为例,食品原料构成决定者和食品原料构成检测者如果进行合谋欺骗,这样很容易进行食品有害添加剂的操作;当工作人员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时,容易使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遭到威胁;有心机者可能会趁机破坏内部控制,通过不正当手段讨好部分成员,做出违法的事情。

(二)过度追求低成本策略。企业为了实现高利润,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刻意追求成本最低化,而忽略了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以地沟油事件为例,收购的地沟油每吨是5,500~5,600元,加工后的“食用油”就可以卖到每吨8,100~8,300元,去除各种成本后,纯利润每吨即可获得500元左右。这样的高额回报,带来道德上谴责的同时,严重影响了我国公众的身体健康。

(三)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薄弱。食品安全问题的屡屡发生,使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增强。当食品初步出现质量问题时,企业并没有加大对财务风险的防范,而是低估了财务风险。

(四)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利润最大化是基于历史的角度,反映的是企业过去某一期间的盈利水平,并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因此,当加工商受到利益的驱动,提供一些质量有缺陷的食品时,企业并不能够通过当前销售情况,及时发现财务危机。

(五)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缺陷。可靠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管理层及时发现问题,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但是,失败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常常是不健全的,主要表现在:缺乏预算控制系统,或者预算控制系统不健全;缺乏现金流量的预测;没有成本核算系统;对资产价值的估价不当。不健全的会计信息掩盖了食品安全问题,使财务风险不断累积,直到危机爆发。

三、避免再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若干财务建议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良好的内控制度可降低企业风险,有效遏制企业违法行为的发生。内控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尤其是生产循环内部控制不完善,容易产生风险,带来食品安全问题。具体内部控制制度是针对可预见时期制定的,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内控制度有失效的可能,如果不相容岗位员工串通起来合谋欺骗,这种风险很难防范,故企业应随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完善内控制度设计。另外,企业还应营造并保持诚实守信和合乎道德的文化,建立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舞弊和错误的恰当控制。

(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对企业而言,搞好企业管理的基础就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所谓财务管理就是以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为中心,通过各种科学管理方法达到对企业资金活动和价值形态进行管理的目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这就提醒了财务人员,要加强财务方面的工作,及时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做出有效预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防范不安全因素的出现,避免给企业财务带来无法挽回的局面。

(三)强化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加强质量控制和监督。企业应该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风险应对水平。开展产品质量信息收集、分析和研制工作,对某些特定时期的质量指标或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加强产品质量的控制和监督,及时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信息。这样才能降低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迅速对相应的防控措施进行必要部署和落实,从而有效防止危机的发生和蔓延,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持续稳定。

四、结束语

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面临日益波动的市场环境,企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将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针对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取正确的管理机制,制定合适的战略规划,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使食品保质保量,从而降低财务风险、防范财务困境。

在维护食品安全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开创出食品安全新局面,让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保障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势头。

主要参考文献:

[1]孙耀武.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9.2.

[2]杨欢进,牛建青.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9.5.

[3]张永健.客观认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J].太原科技,2009.1.

[4]李秀云.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状况实证分析[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11.3.

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篇3

【论文摘要】日本是对食品贸易安全关注较早的国家之一,其食品安全规制在丰富的理论研究指导下。规制经验比较成熟,食品安全水平较高。本文从食品安全规制的机构设置、法律体系、捡疫检验标准程序、对规制者的规制等多方面对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的体系进行介绍,并据此提出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的建议。【论文关键词】日本;食品安全机制;改革;启示一、规制与食品安全规制作为社会性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规制是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为目的,对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一定的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社会性规制。在国外,食品安全规制已形成三次浪潮,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又称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和危险性分析。第一次浪潮为建立良好的生产规范(Gmp);第二次浪潮的重点是鉴别、评价和控制食品中危害因子;第三次浪潮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世界卫生组织(wH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62年成立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其颁布的食品法典,已经成为全球消费者、食品生产和加工者、各国食品管理机构和国际贸易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基本参考标准。随着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第三次浪潮“危险性分析”的到来,对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安全的关注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众多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都加入了关心食品安全的行列,甚至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多边协定,wHo也提出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D.Banati)。二、日本食品贸易中的安全规制1.相互协调的食品贸易安全规制机构日本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主要有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日本法律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是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食品安全委员会(FSc)于2003年7月设立,主要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风险管理部门(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进行政策指导与监督以及进行风险信息沟通与公开,直属于内阁。食品安全委员会设事务局,负责日常工作。食品安全委员会有权独立对食品添加剂、农药、肥料、食品容器,以及包括转基因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在内的所有食品的安全性进行科学分析、检验,并指导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的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安全对策。农林水产省成立消费安全局,主要负责:国内生鲜农产品及其粗加工产品在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在生产、销售与使用环节的监管;进口动植物检疫;国产和进口粮食的质量安全性检查;国内农产品品质、认证和标识的监管;农产品加工环节中推广“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流通环节中批发市场、屠宰场的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搜集、沟通等。厚生劳动省将原医药局、食品保健部分别改组为医药食品局、食品安全部。增设食品药品健康影响对策官、食品风险信息官等职位,增设进口食品安全对策室,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部主要负责:食品在加工和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定食品中农药、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和加工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对进口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检查;核准食品加工企业的经营许可;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以及食品安全信息等。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在职能上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各有侧重。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生鲜农产品及其粗加工产品的安全性,侧重在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阶段;厚生劳动省负责其他食品及进口食品的安全性,侧重在这些食品的进口和流通阶段。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则由两个部门共同制定。2.具有较强时效性、完善的食品安全规制的法律体系日本《食品卫生法》于1948年颁布并经过多次修订,仅1995年以来就修改了10多次,最近一次修改在2003年5月。为了进一步强调食品安全,2003年日本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为日本的食品安全行政制度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要素。一是确保食品安全:以消费者至上为原则,以科学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实现从农场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二是地方政府和消费者共同参与。三是协调政策原则:在决定政策之前进行风险评估,重点进行必要的危害管理和预防,并实施风险信息交流。四是建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进行风险评估,并向风险管理部门也就是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提供科学建议。“消费者至上”、“科学的风险评估”和“从农场到餐桌全程监控”以及加强风险管理的食品安全理念都得到确立。《食品安全基本法》要求在国内和从国外进口的食品供应链的每一环节确保食品安全并允许预防性进口禁运,使日本政府在元法要求出口国遵循和日本国内相同的强制性检验程序时可根据该法对进口产品进行更严格的审查,从而从制度上保证食品安全。日本的食品安全规制法规除了两大基本法之外,还包括了《农药取缔法》、《肥料取缔法》、《家禽传染病预防法》、《牧场法》、《土壤污染防止法》、《农林产品品质规格和正确标识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病防治法》、《农药管理法》、《持续农业法》、《改正肥料取缔法》、《饲料添加剂安全管理法》、《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包装容器法》、农林规格制度(JapaneseagricuturalStandards,JaS)等。随着国内对有机农产品需求的扩大,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有机农产品及特别栽培农产品标志标准”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要领”,并于2000年制定、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了“日本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农林物资规格化和质量表示标准法规》(JaS)还规定,转基因食品必须加以标识,经过指定机构认证方能加贴有机食品标识。3.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及标准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有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全国48个道府(县)、市共设有58个食品质量检测机构,负责农产品和食品的监测、鉴定和评估,以及各级政府委托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督检验。日本厚生劳动省颁布了2000多个农产品质量标准和1000多个农药残留标准。农林水产省颁布了351种农产品品质规格。日本希望通过严格的针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制度,确保进口食品安全。根据新的《食品卫生法》修正案,日本于2006年5月起正式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禁止含有未设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且其含量超过统一标准的食品的流通。2011年8月公布的《肯定列表》在原来仅制定残留标准的350种农药基础上修改和制定了669种农药、添加剂和动物用药残留标准,基本覆盖了世界上实际使用的700多种农兽药,对没有制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农兽药设定的“统一标准”数值非常低,仅为o.01ppm,实际上就是禁止尚未制定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食品进入日本。综上所述,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日本食品安全规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贯彻遵循了消费者至上的基本原则,实施各部门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管理策略。食品安全规制部门均把消费者健康保护和利益放在最高地位;严格贯彻产品责任原则,要求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对食品安全负有全部责任;在保护健康和保障安全中应用预防性原则(在不确定风险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预防性措施);食品安全管理高效、透明、可靠。强调法规管理机构的一致性、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的一致性、利益相关者责任的一致性、各部门协作的一致性、公众的积极参与性。其次,日本通过比较完善的时效性很强的严格食品安全规制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构筑了保证食品安全规制体系和食品贸易的有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本的食品法规种类很多,涉及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所有领域,与法规相关的标准也很多。日本还制定了大量的涉及食品安全的专业、专门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规章及实施标准、检验检测标准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质量标准等,从方方面面完善了食品安全规制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的范围包括了农作物的生态环境质量、生长、采收及加工的全过程。整个法规体系形成一条主线,多个分支,脉络清晰的框架。各法规间相互补充,系统全面。第三,日本特别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连续管理,注重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强调预防规制,抓住了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强调所有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即运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种模式。风险评估的基础是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包括食品或饲料的各个环节得到的数据、疾病监督网络、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分析等;科学地协调与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交流也需要科学信息的广泛产生和及时获取,这些都体现了法规的科学性。日本将食品安全的行政管理法规和技术要求相融合,对于政府管理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使规制机构责权明确,可依法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日本的《食品卫生法》仅1995年以来就修改了10多次,最近一次修改在2003年5月,可见其效率之高。此外,日本的食品安全规制还重视食品溯源制度为基础的风险管理、食品与营养标签制度、信息制度,重视信息技术的积极利用,食品安全规制的社会监督,加强信息的供给,确保食品安全规制透明、公正、公开,使规制合理、合法、可信、可靠,使食品安全规制切实达到了保护消费者食用安全,起到了良好的规制效果。三、日本食品贸易规制经验对我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的启示首先,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规制机构和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降低制度成本,提高效率,成为确保食品安全的基本保证。西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一种重要经验就是由统一协调的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机构对食品安全进行规制,同时辅之以完善的监督机制,并加强规制规制者。日本尽管由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两个机构负责食品安全规制,后来增加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部门之间综合协调统一,保证了规制高效、经济。借鉴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我国宜组建一个跨部委的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机构来统一组织、协调、管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机构的领导和组织下,以风险评估为科学基础,以检测技术为评价和控制食品污染的主要手段,建立快速预警应急系统,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涵盖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方面。其次。建立、完善一个以食品安全核心法律为基础、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法规新框架,形成了良好的制度框架,有效减少了契约不完备可能造成的败德行为和逆反选择行为的发生。控制源头是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经验,可以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实行管理为主线,重新通盘考虑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调整,使法规覆盖整个食品链的全过程。核心法律的建立将会对我国食品控制措施的效能产生深远影响。还要加快相关配套法规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要根据食品安全形势的变化,加快法规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防止在发生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时形成被动局面。我国还要考虑食品安全立法的国际化。在法律框架下,保证依法规制。再次,建立和完善预防性的规制体系,加强风险管理。西方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规制普遍强调预防性原则,普遍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预防性的危害与关键点控制体系,加强风险预测与风险管理,同时加强风险交流,将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极致。这样规制成本将大幅度下降,即使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的危害也是最低程度的。第四,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检疫体系,积极探索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积极与世界接轨。我国存在检测机构分散、检测设备落后、检测人员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等现象。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在拟成立的国家食品规制机构下设立与国际接轨的部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并垂直建立各区域检测分中心,组成新的国家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同时,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检验检疫标准体系。第五,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使规制者的责任明确到位。西方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规制者的规制权限设计合理,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容许推诿扯皮,超出职责范围的行为绝对禁止,一旦发生,规制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就启示我们要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明确对规制者的规制职责和权限范围,严格规制者的责任,避免规制者寻租、创租或抽租。发挥社会性团体在规制中的积极作用,完善监督机制,减少寻租现象,避免过度规制或规制不足

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篇4

摘要:从“三鹿奶粉事件”到“双汇瘦肉精事件”,从茅台等名酒“塑化剂事件”到最近的康师傅统一方便面含致癌物,陆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民关心的话题。食品安全既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又对国民经济、食品产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主要针对食品行业安全,从财务风险的角度就其类型、识别方法、应对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应对食品行业的安全风险,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食品企业;安全风险识别;风险及对策

从“三鹿奶粉事件”到“双汇瘦肉精事件”,从茅台等名酒“塑化剂事件”到最近的康师傅统一方便面含致癌物,陆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或事件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民关心的话题,成为政府、行业、企业和消费者持续关注的焦点。“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既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又对国民经济、食品产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食品行业安全,从财务风险的角度就其类型、识别方法、应对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应对食品行业的安全风险,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一、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类型

企业食品安全标准就是力求在法律框架下,用适中的成本达到控制食用安全风险,有利于树立我国食品安全形象,促进食品生产与贸易,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但食品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面临诸多风险,比如来自企业外部的环境风险、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食品流行病菌风险等;来自企业内部的技术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产品质量与安全风险等,但最大的风险是食品安全风险,在广度、深度和烈度上,其他风险都无法与之相比。企业其他风险一般影响单个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食品安全风险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公民和消费者的健康与权益,甚至影响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

二、企业食品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食品安全风险识别就是指在食品安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运用各种系统的、连续的方法来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食品安全风险以及分析食品安全风险事故发生的原因。食品安全风险的识别主要应用相关的历史经验与感知情况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资料记载来分析引起风险事故的各种因素,进行归纳和整理,采取该种方式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迅速的寻找出各类风险,这些风险是具有可变性特征的,因此,风险识别工作也是一种复杂、持续的工作,要想真正的分析出其中的风险,风险管理人员必须要抓好各类风险的联系,现在使用的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生产流程分析法、风险专家调查列举法、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分解分析法、失误树分析法,另外还有环境分析、保险调查、事故分析等。企业在识别风险时,应该交互使用各种方法。

三、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应对策略

识别了食品安全风险之后,食品企业就要确定如何应对这些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在考虑应对策略的过程中,先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的效果以及成本效益,选择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来预防、管控甚至化解。

1.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管理和事故的应对机制

食品企业面临的风险比较特殊,法律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产品质量与安全风险等尤为突出,我国食品企业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风险预警、评估、管理和严格的供应链管理,建立风险评估、预警、管理和事故应对机制,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要主动、有意识进行风险管理,防患未然。

2.迫切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食品企业有着很长的产液量,涉及的经营者数量也很多,这无疑给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政府就需要做好全面的干预工作,这种干预工作需要涉及到生产、价格管制、税收、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上,从源头把握好食品的安全生产关。

3.应从源头把控食品安全

食品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供人们吃的。为保障人们吃得放心,食品企业应主动加强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把控,从源头把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低。南京青奥会即将举行,今天早上新闻报道南京青奥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做得非常好,青奥会食品从生产之前的车间消毒、工人着装、清洁环境等准备工作,到生产的各个环节,领料、配料、制作、烘焙、内包装、急冻、入库都严格把控,切实抓住源头,排查源头风险、整治源头问题,始终如一地把源头监管好,严把食品输入的第一道关口,确保源头食品安全。我们所有食品企业都应该像南京青奥会食品一样从源头把控食品安全,让老百姓放心的吃,减少食品安全风险。

4.建立食品安全保障和补偿基金制度

企业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有的是可以预防和管控甚至可化解的,如产品质量与安全风险、生产风险、技术风险等,但是很多风险是企业难以管控与预测的,如果出现风险,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也会影响消费者、社会的合法权益。为了避免该种情况的发生,企业就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成立好相关的安全保障以及补偿基金,具体策略为允许企业从成本中提取建立食品安全保障和补偿基金,计提比例设置一定限度,如不超过成本总额2%-5%,以缓解因该基金计提增加成本而减税的问题。颁布相关会计法规,强制规定食品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食品安全保障基金。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实行从税后利润提取食品安全保障基金是可行的,企业也可以接受。保证专款专用。政府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也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监督。提取食品安全保障和补偿基金由税前列支,短期内会减少税收收入,政府可能与企业博弈。笔者认为,政府应从事关公众福祉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采取减税让利做法,鼓励支持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保障和补偿基金。

参考文献:

[1]姜雨.保健食品企业面临的潜在安全风险及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13(21).

[2]张红霞,安玉发.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来源及防范策略――基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内容分析[J].经济问题,2013(05).

[3]何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

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再造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327-02

食品安全监管属于公共物品,由于食品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政府以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以弥补市场调节作用的缺陷。

一、目前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起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暴露出中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仍存在的诸多问题、漏洞和缺陷,具体分析如下:

从法律体系方面看,虽然中国颁布了《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近20部法律,有《农药管理条例》等近40部相关行政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体系出台时是分段、分部门立法,缺乏系统性、统一性和协调性;有的法律法规没有细节行规范配合,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相关的法规存在着相关交叉和矛盾等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深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某些方面已不能适应当形势发展需要,有待调整和改进。

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方面看,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965项,行业标准2892项,但是这些标准体系缺乏整体规划,数量少,协调性差,内容不完善,覆盖面不够广,技术内容落后、实用性不强、缺少科学依据,整体水平较低。另外,在方法上与国际公认标准有较大差异,在国际上的可信度不高。

从监管主体来看,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是多部门联合监管,包括卫生、工商、交通部、农业部、国家环保局等10多个部门,部门之间分工重叠、监管职能分散,在日常监管中,各单位往往各自为政,职能交叉、多头检查的现象大量存在,增加了行政成本,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公共资源,降低了行政法效率。另外,中国长期以来对食品安全进行分段管理,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整合,这种条块分割不利于对食品进行全程质量管理,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各个部门互相推诿,都不承担责任。

从处罚力度上看,处罚过轻,违法成本极低,对违法犯罪没有足够的威慑力。如《食品安全法》第84条明确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相对说高额的违法收益,这点罚款微不足道,经营者愿意冒这个险。另外,缺乏违法者退出机制,在吊销营业执照后对责任人再次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没有进行明确限制,这就导致今天违法经营者被吊销卫生许可证,明天又换个方式申请开业。因为法律的威慑力没有充分发挥,所以经营敢铤而走险,违法生产经营现象屡见不鲜。

二、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析

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由完备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统一协调的食品监管机构、HaCCp和neiSS食品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系统、食品可追溯系统、食品召回制度等构成,实现了对各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备

美国的食品安全法规被公认为是较完备的法规体系,目前有以《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为核心,包括《禽类产品检验法》、《蛋制品检验法》等共七部法令,这些法律从一开始就集中于食品供应的不同领域,法规的制定是以危险性分析和科学性为基础,并拥有预防性的措施。这些法律法规覆盖了所有食品,并为食品安全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以及监管程序。美国食品安全的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并以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国会和各州议会制定法律;政府部门负责执行,司法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纠纷裁决。另外,美国重视程序正义,通过制定《行政程序法》等三部法案,确保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被正确理解和适用。

(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分工明确、联合监管

美国联邦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有十几个,其中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检验局、动植物检疫局和环境保护局是四个主要的职能部门。这些部门分类监管、分工明确、权责分明,拥有相对自主独立权,一种食品的全过程安全监管工作只由一个监管机构负责,防止出现职能打架或出事后推诿扯皮现象。另外,1998年,美国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制委员会,负责综合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都是该委员会成员,它的监管权力高度集中和统一,在协调、沟通、整合食品安全工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委员会的协调下各机构统一合作、协同监管、这样的监管机构设置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三)建立HaCCp和neiSS系统,进行食品安全风险防范管理

美国通过是风险评估和是风险管理两个方面控制食品安全隐患,保障公众的健康。在风险评估方面,建立了现代化的“危机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即以风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作为新的风险管理工具。HaCCp系统以预防为主,强调识别并预防食品污染的风险,使可能的、合理的潜在危害得到识别,减少病毒侵入食品生产链的机会,使食品生产对最终产品的检验(即检验是否有不合格产品)转化为控制生产环节中潜在的危害(即预防不合格产品)。实践表明实施HaCCp体系能更有效地预防食品污染,对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采用国家电子伤害监督系统(neiSS)系统收集数据。neiSS系统以全美国选定100家左右的医院作为数据样本,进行数据分析,为食品安全事件的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四)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及食品召回制度

食品可追溯性指的是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对食品、饲料、食用性动物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追溯或追踪能力。它要求食品生产过程中记录原料供应商信息,当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时可以找到源头,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扩大,保护公众的健康。2003年13月12日,美国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要求在美国国内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向其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

同时,美国建立了食品召回制度作为配套措施。食品召回制度召回的是离开生产线进入流通领域的缺陷食品,最终消费品由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承担这个风险。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是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主导下进行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和食品安全检验局负责具体实施。根据危害程度的不同,美国对食品召回分为三个等级,每一个等级做了非常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另外,美国食品召回方面有一套严格的召回程序,确保食品召回制度的严格执行。

三、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对中国政府食品监管再造的启示

目前,中国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美国的高水平的食品监管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对中国现有所有与食品类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修订及整合,出台实施条例和细则,做好食品安全监管配套建设,完善法律支撑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补充完善目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实践又迫切需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风险管理制度、食品召回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从而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系统全面、可操作性强的体系,逐步和国际社会接轨。在修订食品卫生法时,应提高现有的食品安全处罚标准,加大对食品卫生不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追究刑事责任追究,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另外,要结合中国情况,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制定、修改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出种类齐全、科学合理、统一协调的标准体系,解决不同标准间冲突和重复的现象,对食品安全全过程监制。

(二)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建立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监管机制

从美国情况来看,食品安全委员会很重要,因此建议中国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专门统一、组织、协调各监管机构的活动,把分散和交叉的职能重新整合,同时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各机构的信息共享和公开。另外,合理划分各监管机构的职能权限,明确分工、职责分明,防止出现食品安全监管错位、缺位和越位的现象。

(三)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控系统HaCCp

HaCCp确保食品在消费的生产、加工、制造、储藏和食用等过程中的安全,在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方面是一种科学、合理和系统的方法。根据中国国情,加快出台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准则,还要开展不同食品从原料采购、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危害关键点分析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建立起完善的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控系统。

(四)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完善食品召回制度

2009年中国开始实行食品召回制度,但是由于食品召回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食品安全标准无统一规定,相应的检测技术手段和设备落后,缺乏快速反应预警机制等配套措施,食品召回制度可操作性差。因此,完善食品召回制度,出了上述措施相配套外,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食品可追溯系统可实现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相互追查,完善的可追溯系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食品召回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食品信息追溯系统,食品召回制度也很难发挥其应有效应。

参考文献:

[1]李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解读与适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曲英.中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风险防范机制 标准化体系

1、前言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然而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乐观,随着现代农业生产和食品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供给日趋复杂化、全球化,在给公众带来消费满足和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食品不安全的各种隐患,剧毒农药、添加剂的大量使用,工业污染、有害化学物质和微生物污染,食品生产者的不诚实行为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食品的安全性。本文就新形势下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探析进行探讨。

2、食品安全风险的诱因

2.1环境保护工作滞后

“家家都种卫生地,化肥农药除草剂”,形象地反映出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农业生产的源头已经实现了“化学化”,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使某些土壤、饮水中有害成分含量增高。

2.2食品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意识薄弱

滥用甚至违禁使用高毒农药,导致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超标;滥用饲料添加剂;非法使用生长激素及“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滥用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掺杂使假,生产假酒、劣质奶粉,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

2.3管理体制不顺,食品市场失灵和政府规制失灵

由于食品投资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信息掌握要比消费者全面,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就较难作出正确判断,这就可能导致食品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管理体制不顺,各行政主体的职权规定不尽明确,导致监管机制出现漏洞,食品市场失灵时政府的管制也出现真空状态,即政府规制也失灵。

2.4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落后

随着我国加入wto,食品的进出口贸易量逐年增加,而在国际贸易中最为广泛的是利用技术法规和标准来设置贸易技术壁垒。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食品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在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检验检测方法方面相对滞后和老化。如每次洋品牌食品质量安全被媒体曝光后,监管部门作出“表示关注”、“正在研究”等表态的背后,是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水平的现实制约。

2.5公众日常食品安全知识贫乏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公众科普教育方面更是缺失,导致公众食品安全知识贫乏。

3、新形势下如何建立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3.1建立科学、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科学、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标准体系,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成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和食品工业现代化、高科技化的当务之急。

3.2建立科学、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政策依据。目前,中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框架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制、设施、技术力量和手段等还不够完善,食品安全风险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由此可以看出,建立科学、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强化技术监管,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

3.3组建协调统一的预警机构,加强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建设

食品安全是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部门。我国目前食品管理机构分散,需要建立统一和协调的预警机制,做到职责分工明确,行动统一协调有力。为此,首先要进一步理顺农业、质检、工商、卫生、商务、进出口等部门的关系,明确职能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协调,以逐步解决目前多头管理、权界不清、各自为政的局面。

3.4建立一套体系完备的预警监测系统

一是确定食品安全监测范围,分步骤、有重点地监测流通环节食品,对不同类别食品根据其对消费者日常生活的重要程度区分监测级别很有必要。对国家重点控制准入的食品实施重点监控,其他食品实行一般监测。二是规范完善信息采集系统。建立统一的信息报送电子平台,加强食品安全信息采集的渠道建设,强化经营检查制度,深化商品检测工作,扩大定性检测范围。三是规范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处理系统。要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分析工作,建立食品安全危害预警分级体系,科学设计预警分级标准,确定预警应急级别。预报预警评析系统是整个预警体系的核心,其输入端是“信息源”,输出端是“评析信息”。科学的评析模型是保证食品安全预报预警权威性和一致性的基本保证。

3.5构建全国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沟通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各级行政职能部门与消费者之间的食品安全信息,监督食品认证机构、食品检验机构、食品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履责状况,设计一套相互制约、公开透明的工作流程,把消费者对有疑虑认证食品的送检情况、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食品安全监管基金的赔付情况、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企业和认证机构的处罚情况,以及食品安全委员会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等等信息全部反应食品安全信息网上,按不同等级部门、不同等级身份分别查阅不同内容的食品安全信息,及时监控认证食品质量状况,食品监管部门行政效率,食品生产企业、认证机构、检验机构的履责状况,随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优质食品得到优质价格,利用市场利益机制发动独立认证机构、独立检验机构和消费者来共同监管食品市场,逐步化解食品安全风险。

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篇7

HaCCp是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的缩写,称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它是一个保证食品安全的预防性管理体系,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为最有效地食品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其强调的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预防将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危害降到最低限度,而不是靠事后检验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HaCCp具有预防性、安全性、动态性、非零风险及全过程控制几个特点。

HaCCp的应用优势

(1)HaCCp体系建立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对终产品的检测仅作为验证体系的有效性;

(2)HaCCp体系可以进行预防性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的出现;

(3)HaCCp体系可以进行自行控制,使加工者具有自检、自控、自纠能力;

(4)HaCCp体系可以追溯加工及控制记录,使政府检查或产品出现问题时有据可查。

相比传统食品安全控制方法,HaCCp具有的独到之处

HaCCp不是零风险体系,是用来将食品安全危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并持续改进的体系。传统的食品安全控制流程一般建立在集中观察、最终产品的测试等方面,通过“望、闻、切”的方法去寻找潜在的危害,而不是采取预防的方式,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举例来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食品加工工作,靠直觉去预测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最终产品的检验方面代价高昂,并且为获得有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信息,在搜集和分析足够的样品方面存在较大难度。

在HaCCp管理体系原则指导下,食品安全被融入到设计的过程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最终产品检测。因而,HaCCp体系能提供一种具有预防作用的体系,并且更能经济地保障食品的安全。部分国家的HaCCp实践表明实施HaCCp体系能更有效地预防食品污染。例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水产加工企业中,实施HaCCp体系的企业比没实施的企业食品污染的概率降低了20%~60%。

HaCCp应用现状

HaCCp自20世纪50年代末创立至今,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Fao和wHo在80年代后期大力推荐。目前HaCCp推广应用较好的国家有:加拿大、泰国、越南、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丹麦、巴西等国,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强制性推行采用HaCCp。HaCCp体系逐渐被美国官方机构认可,美国FDa和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署先后要求在低酸罐头、水产品、肉禽类产品、果蔬汁的生产加工中建立HaCCp体系。同时,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也对HaCCp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应用。1996年,加拿大食品检验署提出了食品安全促进计划(FSep),制定了HaCCp教程和通用模式。澳大利亚检验检疫局也把HaCCp应用到肉类加工上,了肉类安全质量保证体系(mSQa)制定指南。欧盟在93/43/eeC和94/356/eC指令中明确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以HaCCp为原理的“自我检查系统”。日本厚生省在“食品小六法”中颁布了食品加工厂实施HaCCp体系的认可管理制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在《食品卫生总则》的附件中也制定了“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HaCCp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同和推广。

在我国,从HaCCp引入到应用至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控制食品原料安全性、食品生产、食品与原料流通过程、餐饮等方面。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这一规定表明HaCCp在食品安全控制及管理过程中将被作为一项长期的手段得以更深层次的应用。

我国食品企业HaCCp体系主要特点

1.不同类别产品生产企业HaCCp体系各具特点

中国2008年了GB/t27301~27307肉及肉制品、水产品、罐头、速冻方便食品、速冻果蔬、果汁及蔬菜汁、餐饮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2009年了《乳制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要求》,这些标准都是在CaC公布的通用HaCCp体系基础上,考虑中国国情和具体生产企业HaCCp体系特点,建立的专业HaCCp体系要求。食品生产企业按照不同的专业标准建立体系对食品安全危害的控制更有针对性。

肉及肉制品生产企业要求中,对肉制品原料;宰前检验;宰后检验;粪便等可见污染物的控制;生产加工、储运过程中的温度;物理及化学危害的控制等提出了要求。

水产品加工企业要求中,规定了捕捞、养殖、进口、双壳贝类等不同来源的水产原料卫生、储运要求;对加工过程温度时间的控制、不同加工工艺水产品加工条件特殊要求、终产品储运等与水产品安全管理特殊要求给予了规定,成为建立HaCCp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

餐饮业要求中,识别了不同餐饮食品加工方法,包括粗加工、热菜加工、凉菜加工、面点加工、冷加工糕点、鲜榨果汁、生食海产加工等应实施的环境卫生及关键点控制内容。

乳制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标准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制定并的,这一标准在HaCCp原理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乳品原料标识和追溯计划、产品召回计划、应急预案和产品防护计划的要求,以全面保障乳品安全。

在中国食品企业发展尚不平衡的今天,在HaCCp发展仅10年历史的中国,在HaCCp基本原理及标准的基础上创新,建立一系列针对不同食品的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专业标准为建立实施HaCCp体系的企业提供了专业方向。当前,企业建立的HaCCp体系已逐步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与企业的实际紧密相联。

2.前提计划与HaCCp计划共同实现对食品安全危害的预防控制

HaCCp计划仅是通过关键控制点实施对食品安全危害的控制,不能对所有面临的危害施加控制。前提计划,即在整个食品生产过程中为保持卫生环境提供必需的基本条件和活动,可对未由HaCCp计划控制的危害实施预防。前提计划与HaCCp计划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对危害分析识别出来的所有食品安全危害施加全面、有效的预防控制。在中国提出的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前提计划包含基础性前提计划和产品类别性前提计划,基础性前提计划针对食品生产环境中的一般潜在危害,产品类别性前提计划针对食品生产线中与生产工艺相关的特定潜在危害,HaCCp计划针对生产线上的显著危害,前提计划与HaCCp计划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食品安全危害预防控制体系,两者共同实现对食品安全危害的预防控制已得到当前中国食品企业的共识,并在企业建立的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3.危害识别与控制逐步深化

危害识别预评估是HaCCp应用的关键步骤,是HaCCp体系的核心之一。在中国HaCCp体系建立初期,识别各生产过程食品安全危害时往往只停留在对食品安全危害类别的识别上。10年HaCCp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重视科学研究和各类资料、标准、文献的使用,对各类生物、物理、化学性危害的识别已逐步深入和具体。危害评估的方法也更具科学性,制定和建立的控制措施相应也对控制特定危害具有更好地针对性。

4.重视原辅食品安全危害分析及控制

保证食品的安全须从源头开始。食品加工原料,尤其是种养殖过程的化学危害难以由后续的生产环节消除,成为重要的风险来源之一。中国食品生产企业重视对食品生产源头原辅料的食品安全危害分析,多数企业将种养殖过程的管理纳入HaCCp体系的建立,用HaCCp计划实施相应食品安全的控制,降低了原料风险的引入。

5.标准卫生操作程序及关键控制点监控系统的可操作性逐步增强

在HaCCp体系引进之初,企业在建立标准卫生操作程序(SSop)文件时经常照搬标准要求,关键控制点的监视系统也难以明确规定如何实施监控活动、如何实施关键控制点验证,体系文件规定的内容框架性强,实施的可操作性差。企业通过一段时间的体系运行后,特别是中国提出的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了“卫生条件”和“潜在危害”概念后,逐步认识到将通用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转化为本企业具体的卫生指标要求,对建立可操作性强的SSop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并在明确潜在危害的机理情况下,可以更加有效预防潜在危害,更加可靠地在关键控制点上控制显著危害,一个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体系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有效的管理。近年来,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可操作性体系文件的建立。HaCCp体系文件一方面更满足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逐步接近企业的实际运行。

我国HaCCp研究及应用的不足

(1)企业对HaCCp投入研究的精力和财力不足;

(2)对产品安全危害的基础研究投入匮乏;

(3)我国对HaCCp的研究较国外的科研相对落后;

(4)HaCCp研究成果转化慢,效果不明显;

(5)HaCCp推进的保障措施效果与预期有所差距。

小微食品企业实施HaCCp体系的困难与建议

1.存在的困难

(1)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主要管理者HaCCp知识匮乏,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对建立HaCCp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管理能力不强,对实施HaCCp体系重要性认识不足,例如有些企业虽然编写了HaCCp计划,但未严格按照要求有效运行,有些企业没有建立质量否决制度,实验室对检验结果不做判定,致使不合格品出厂;高素质人才短缺,缺乏技术储备和发展后劲;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不足,原料质量控制不严格;产品不能适时升级,达不到进口国要求;诚信道德体系建设滞后,个别企业唯利是图。

(2)外部因素给出口初加工食品企业带来的问题和困难

企业成本提高,利润压缩,企业用于质量安全控制投入降低,HaCCp计划难以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国外市场需求下降,资金周转困难;招工难,员工队伍难以稳定;HaCCp体系不能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企业无法有效实施;小微食品企业产品种类繁多,我国现有规范不能满足所有需求,且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标准过高,很多小微食品企业无法达到要求。

2.建议

(1)政府和监管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将食品企业实施HaCCp体系纳入地方食品安全法规要求;建立一套符合国际要求并行之有效的标准体系,既能提高准入门槛及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水平,又适用于我国食品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引入分级分类理念;大力发展认证认可服务业,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HaCCp认证,帮助企业提升安全质量管理水平;巩固提升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保证原料质量安全;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篇8

我园按照上级要求,认真组织全体员工学习文件精神,让全园教职工充分认识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端正思想,统一认识,更好地推动我园安全工作主体责任和各监管主体责任的落实,健全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和事故预防控制体系,有效防控各类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切实做好自查自纠和整改工作,确保我园的安全稳定,为广大师生创造平安和谐的幼儿园。结合我园实际,制定了大排查实施方案。

(二)检查方式:自查自纠

我园根据制订的安全工作大检查方案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首先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和培训,认真组织安排动员部署、深入排查、集中整治安全自查和排查整改安全隐患,保障我园安全。

重点对厨房设备进行了安全排查,对食堂的卫生设施、电器设备设施等进行排查。严把食品验收管,对变质超期或不按规定的食品绝不许进入幼儿园食堂。

对幼儿园物品库、教学材料库、食品库进行检查,制定了库房清扫制度和定置图,做好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工作。

(三)精心组织,认真务实地开展“安全大排查”工作

1.加强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机制,全员辨识风险、全员查风险、全员控制风险、全员查安全隐患。认真对幼儿园消防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我园的消防设施都符合要求,应急照明完好无损,指示标志、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电线、电缆不存在老化现象。规范使用电气设备设施,做好电气设备风险防范和隐患排查工作。每月按时上报“安全月报”。

2.把好幼儿接送关、幼儿晨检关、幼儿食品卫生安全关、幼儿日常管理关,切实做好安全工作。

3.对厨房设备进行了安全排查,依据《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卫生管理条例》《幼儿园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幼儿园的卫生设施、餐饮设施等进行排查,我园有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堂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良好,严把食品进货关,对变质、超期或不答规定的食品绝无进入幼儿园食堂。

4.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尽职尽责,坚守岗位提高警惕,搞好安全保卫工作。注意防火、防盗,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加强园内外巡视,强化责任意识,严禁脱岗、替岗,确保园内安全稳定,不定时巡查园所内部及周边安全。严格幼儿园的接送卡制度及看护幼儿离园时的安全,警防陌生人或未成年人来接孩子。

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篇9

[关键词]风险社会;风险刑法;食品监管渎职罪

[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02―0030―03

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甚至呈现出扩大趋势,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挑战着国民的心理防线。食品安全问题,单纯从消费群体角度出发,不仅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而且已经成为国民心中一种恐惧。从国家经济发展角度出发,食品安全问题与民生经济息息相关,甚至关乎社会的稳定性。食品生产者的否认,监管部门的漠视,如此之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虽然与一些生产者、经营者的良心素质有关,但与负有食品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也脱不了关系。黑心的企业,不法商人为了谋取暴利,不顾百姓安危,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于不顾,食品监管部门,不负责任,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放弃履行自己的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甚至一部分食品监管部门,超越职权、违法决策,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司法实践中,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大部分都归责于食品生产企业及经营者,以此作为食品安全犯罪打击的对象,认为严把生产关就可以有效遏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其实这只是“清流”,并没有“正源”,我们还应该清楚的看到比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者的制裁更重要的是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者的渎职行为的规制。因为作为食品领域的监管者,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秉公执法不仅关系到自身形象的维护,经济秩序的维持,而且更关系到社会大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食品监管渎职罪”,在《刑法》第四百零八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四百零八条之一,即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五)》正式将此罪定名为“食品监管渎职罪”在食品监管渎职罪正式出台实施后,各类学者展开了对食品监管渎职罪的全面研究,但在认定食品监管渎职罪时仍存在一系列的困难。

一、食品安全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地沟油方便面、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添加剂、染色馒头、瘦肉精、金华毒火腿、药水豆芽,甚至知名品牌KFC在河南也出现存在生蛆。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风险社会的一项重大危险来源,人民群众的一块心病。在如今这样一个提倡诚信的社会,对缺乏社会责任的食品生产者及食品监管部门零容忍,对于这类食品安全事件严厉打击。通过近些年查处的问题食品,总结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

1.食品类犯罪通常具有潜伏性,除了剧毒性食物在食用后立刻中毒外,其他类食物通常会潜伏在身体里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出相应的并发症。食品安全类犯罪在潜伏性的同时伴有长期性。以三聚氰胺为例,经观察,将一定剂量的三聚氰胺注射给小白鼠后白鼠并没有立即显示中毒,但长期服用三聚氰胺的白鼠却不同程度的显现出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出现病变,甚至产生肾部结石和膀胱癌。〔1〕《国际化学品安全手册》中记载:长期或反复大量摄入三聚氰胺可能对肾与膀胱产生影响,产生结石,明确的危害后果在短期内根本显现不出来。〔2〕(p68)

2.食品类犯罪具有不可预测性,以转基因食品为例,有由于转基因食品中有些成分是传统食品中不具有的,类似于无籽西瓜,丑橘。通过生物技术能够将其他生物基因植入,包括病毒、细菌等具有破坏身体机能的基因,这是传统生物技术无法达到的,至于转基因类食品将来会产生怎样的后果科学尚无确切的解释,专家也各说纷纭,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转基因大豆食用地区患癌率比非转基因大豆食用地要高很多,但尚无明确的科学研究结果足以证明,但部分专家还是认为转基因食品会产生不可预见的社会风险。

3.食品安全问题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行业性。不安全食品往往是由于化学药品及添加剂的辅助导致,然而这必然涉及到专业人士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解释说明,专业的食品监管部门进行监管鉴定。食品安全犯罪的特殊性导致了食品监管渎犯罪的特殊性。部分食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疏于管理未发现食品安全犯罪,部分食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受利益驱使即使发现存在食品安全存在问题而因利益关系悄悄息事宁人、暗自消化。在司法机关的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查证往往缺乏有效的手段,尚且部分城市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错误思想,单纯的想要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任意放宽或者降低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致使问题食品肆意横生,猖獗泛滥。一旦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时,食品监管部门却又常常以职责不明,负责人权限不清的理由极力推卸监管责任。

4.食品安全类犯罪涉案人数多,受众范围广。“据人民网相关消息报道,全国因食用有毒奶粉而身体出现异常的儿童有135万余人。”〔3〕生产者、销售者、监管部门都是此类犯罪的责任主体,从生产加工、产品检测到食品的运输与销售,食品安全由多个环节所组成的一个链条,任何一个细节出现差错都可能涉及到食品安全犯罪,一旦构成食品安全犯罪必定牵扯众多犯罪主体。“问题食品一旦在市场上进行了流通,受到侵害的消费者往往具有广泛性和难确定性,再加之问题食品的潜伏时间长,危害后果的证明难度也非常大。

食品类犯罪的潜伏性、不可预测性常常伴随着受众范围广和证明难度大的问题。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正确行使监管责任控制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显得尤为重要,风险刑法对食品监管渎职犯罪的完善与规范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风险社会下的食品监管渎职罪

(一)风险刑法的合理性

“风险”一词最早源于西班牙语,指没有航海地图出海。风险一词并不只含有“不安全”的消极意义,还含有挑战等积极含义。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在他的著作《风险社会:通往另一个现代之路》(Riskogesellschaft:auf?dem?weg?in?eine?andere?moderne)中着重推出风险社会(risksociety)的理论,风险一词从此被各科学者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贝克阐述的风险非一般意义的风险,是后工业社会所带来的风险,首先是技术风险,其次是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各个领域的危险,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核辐射,生物基因等,即人类的工业活动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一经提出,便引来各界学者们的热烈讨论。以贝克和吉登斯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者认为,“工业革命与现代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秩序与方式,提供了传统社会无法想象的物质便利,也创造出众多新生危险源,导致技术风险的日益扩散。风险社会不是某个具体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而是对目前人类所处时代特征的形象描绘,是社会存在的客观状态。”〔4〕(p19)也就是说风险社会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的社会形态,它只是对人类进入现代化以来所面临的巨大成功和严峻挑战的描述。风险孕育于现代化内部具有巨大的不可预测性,尤其是环境污染和不安全食品,这两种风险尚处于科学无法解决、无法控制的状态,存在巨大的潜伏期与延展期。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性与潜伏性常常令民众充满恐惧不安,正是基于风险社会中的突发性危机和不确定性风险,风险刑法应时而生。德国是最早对风险下的刑法进行探讨的国家,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教授认为,风险社会是一个危险社会,而现有的刑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风险中安全生活的需求,因而刑法理论应随之变动,倡导“安全刑法”的新型观念。作为国家机制风险控制构成中的组成部分,刑法的惩罚性比例在逐渐降低,而预防性比例在逐渐提高,其目的也正是为控制风险进行刑法威慑,威慑成为施加刑法制裁的一个重要理由。〔5〕(p58-59)简而言之,刑法应在风险社会中与时俱进,全面保护法益,适当增大犯罪圈,提高威慑力,提前介入到有可能发生危险的社会生活领域。德国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乌尔里希・齐白(UlrichSieber)教授同样认为,全球风险社会使世界各国刑法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单个国家的刑法无法应对全球风险,因而应当致力于“国际法和超国家法的扩张”,最终实现一个统一的国际刑法或者超国家的刑法合作模式。〔6〕(p54)劳东燕教授在“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中关于刑法与风险关系的论述正式掀起了我国对风险刑法的讨论浪潮。风险刑法理论是相对于传统刑法理论而言的,传统刑法理论认为,在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客观侵害的时候,刑法才能够以合理正当的理由规制。然而在现今的风险社会,传统刑法已然不能充分适应风险社会的客观需求。法秩序共同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其安全的风险,这些风险在行为人实施预备行为时就已经具有实现的可能性,而这些风险一旦真正实现,将给法益造成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害。在风险社会,人是风险的创造者,人应该遵守一定的安全规则,正是由于人没有遵守安全规则的行为,同时又对风险的实现具有预测的可能,当他的行为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刑法基于对社会共同体安全的考虑应对其做出相应的反应,对预备行为予以前置性的刑法干预。〔7〕(p109)针对高度危险性的犯罪行为,没必要等行为人实施完特定行为时刑法才予以规制,对犯罪预备行为处罚的目的就是提前阻断法益被侵害的危险,从而维护法秩序共同体的安全。

(二)风险社会下的食品监管渎职

虽然风险社会要求刑法提前保护法益,预防未来不确定危险的发生。但是如果刑法对公民的行为过于干涉,也会侵害社会共同体的正当利益。这也正是部分学者所担心的问题,认为风险刑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与刑法的谦抑性相冲突。刑法谦抑性原则要求尽可能的缩小犯罪的范围,减少或不用刑罚,以此保障人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谦抑性原则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不能够教条刻板。当法益遭受侵害值得用刑罚保护时便构成当罚性的要件,要罚性是考虑国家刑罚的目的,按照非罪化或者其他手段不能有效保护,所以采取刑罚进行保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创制各种新型罪名和适用新型理论时,要从全局做考虑,兼顾比例原则和谦抑原则,做到风险社会风险的防御与两者合理的协调。正如当代德国著名刑法学家罗克辛(ClausRoxin)教授所说:“在运用刑法与风险作斗争时,必须保护法益关系和其他法治国的规则原则。在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刑法的干涉就必须停止。”〔8〕(p19)处于风险社会下的食品安全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同时刑法学也引发了对风险社会下食品监管渎职问题的探讨。在风险社会下如何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又如何加强食品监管?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的食品监管渎职罪就是在“风险刑法”的理念下酝酿产生。伴随着食品行业高额利润的诱惑,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显现,部分食品生产者、销售者置道德和责任于一旁,不惜触犯刑事法律,也要铤而走险。食品安全所带来的风险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深远长久的,它损害的不仅仅是某个具体人的合法权益而是整个消费群体。这种风险既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当危险和破坏已经现实发生,例如有毒有害食品的生产和销售、食品监管渎职行为虽然已经实施,但是风险的非现实性却体现在未来预期的危险,当有毒有害食品或者食品监管渎职行为一旦发生就意味着破坏性的风险伴随而来,无法衡量,无法确定。面对如此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刑法作为保障法必然提前介入予以规制,所以在《刑法修正案(八)》中新增食品监管渎职罪,设立一道政府监管防线即从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上控制减少食品安全类犯罪的发生,以此来保障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安全。在法律出台之时,部分学者认为罪与罪在刑法中已然存在,增设食品监管渎职罪具有立法资源的浪费的嫌疑。其实不然,增设食品监管渎职罪,是由于风险社会下食品监管带来的风险所致,运用风险刑法理论预防风险社会的风险,减少日益增长的危险源。在增设新型罪名时我国立法部门征求意见时很多法学家就提出要注意对行为进行风险评估,结合谦抑性原则合理入罪。面对风险社会的不可预测性,增设食品监管渎职罪正是已经通过谦抑性原则考察评估危险后所设定的罪名。增设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作用是预防和提前管控食品安全风险的扩大,也就是说风险刑法下的食品监管渎职罪并不与责任主义和谦抑原则相冲突,更没有肆意扩大犯罪圈范围的嫌疑。刑法规制的依据即行为人的行为给社会共同体带来了社会风险,这种风险又含有不可预测的未来风险,因此刑法不能等到某种实际损害发生时再介入进行惩罚,这样的刑法造成的社会损害是无法计算的。当负有食品监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过自身的放纵行为和疏忽行为纵容食品安全危险的发生时,刑法就应当对这个监管失职行为进行处罚。况且刑法作为保障法,在风险社会下预防和阻止风险的发生是保障社会安全的首选之策。

风险刑法是预防性刑法,食品安全作为新型的社会风险,近几年成为风险刑法探究的主要对象,风险刑法主要强调食品安全犯罪的预防机能。“立法者设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这一举动表明了立法者在向法秩序共同体发出禁止性的规范呼吁,以避免这些风险行为的实现。”对于食品监管渎职类具有高度危险性的犯罪行为,不需要等到行为人将特定行为实施完毕才予以反应,风险刑法下的食品监管渎职就是处罚这些监管失职行为尽早阻断法益被破坏的危险,维护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德国学者普里特维茨认为风险刑法是风险最小化刑法,危险性已经成为刑法对象的衡量标准之一。社会风险逐渐显现,食品安全犯罪频频上演,增设食品监管渎职罪即为食品类监管风险设置了控制型刑法规范,以此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9〕风险刑法对犯罪的关注由客观和结果逐渐向主观和行为转化。对一般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根据主客观行为要件及证据,视具体情况来认定,针对特殊情况,要充分探究行为人的主观认知,以及是否属于可预见的风险,以免将部分非犯罪行为纳入刑法进行规制。

〔参考文献〕

〔1〕杜菊,刘红.食品安全刑事保护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68.

〔2〕刘丁炳.监督管理过失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34-35.

〔3〕应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n〕.人民日报,2011-6-24(第6版).

〔4〕〔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9.

〔5〕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7,(03).

〔6〕〔德〕乌尔里希・齐白.全球风险社会与信息社会中的刑法:二十一世纪刑法模式的转化〔m〕.周遵友,等,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54.

〔7〕张亚军.风险社会视野下食品安全保护的刑法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109.

〔8〕〔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m〕.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9.

〔9〕林东茂.危险犯的法律性质〔J〕.台大法学论丛,2014,(01).

[收稿日期]2015―01―19

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篇10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分管的工作,2017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综合协调管理方面:

一、继续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一)承担好食安办日常运行的具体工作。

一是对州食安委成员进行适时调整。二是出台《xx州2017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三是拟定《xx州2017年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与各县(市)政府签订《xx州2017年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四是拟定《xx州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议办法》,组织开展对州食安委成员单位及各县(市)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考核评价工作。五是组织协调州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全面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整顿,充分发挥监管合力。六是按时保质完成民生工程分解任务。

(二)做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信息统计工作。各县(市)局要明确专人负责,利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统计信息系统,认真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统计、数据库建立和数据分析工作,充分掌握情况、指导工作、制定措施提供数据基础。

(三)开展第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

开展第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确保会东县顺利通过验收。

二、继续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一)全力完成国抽、省抽、州抽任务。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制定2017年州本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切实完成2017年部级、省级、州本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加强对县级食用农产品等抽检监测工作的指导和督导,实时维护国抽、省抽、食用农产品抽检工作平台,做好数据汇总分析和结果通报工作。

(二)切实做好核查处置工作。切实按照《食品召回管理办法》等相关工作规范和规定,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中发现的问题样品和不合格样品开展核查处置工作,在时限内上报产品控制情况、排查整改复查情况、行政处罚情况等核查处置情况。

(三)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中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风险预警。各县(市)局按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制度规定,认真组织开好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开展风险研判和风险交流。

三、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应急管理体系

(一)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和事件报告网络,完善信息报告体系,熟练使用“食药舆情”app,及时分析舆情,提高处置效率。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加强舆情研判和引导。

(二)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特别是按新《食品安全法》修订《xx州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农村坝坝宴、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为重点,加强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响应及处置能力。认真组织好在会东县开展的Ⅲ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实战演练。

(三)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多渠道、多途径开展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工作。健全风险监测、预防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危害控制等快速反应机制,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培训。严格事故信息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小负面影响和社会危害。

(四)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科学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确保应急物资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

四、继续做好食品药品加工行业安全生产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构建长效监管体系。二是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三是积极探索完善食品药品行业安全生产长效监管体系和工作机制,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四是实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行业生产安全的“两个安全同时确保”、“两个安全同时部署”、“两个安全同时检查”的“三同时”工作法,强化安全生产保障措施。

食品生产监管方面:

今年,全州食品生产监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省局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州局的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管理念,以保障食品安全为目标,研究把握监管工作规律,着力构建食品生产许可体系和监督检查体系,努力实现科学监管、精准监管和效能监管,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推进食品生产监管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完善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定期对其履行食品安全职责情况进行自查并报告。加大日常检查,要以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法律义务为重点,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对食品企业生产行为进行常态化检查,对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适时组织开展区域性专项整治,全面落实“全覆盖”“双随机、一公开”“网格化”“痕迹化”等监管要求。各县市局要按照“管行业管安全、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原则,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督促食品生产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二、继续深化食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

一是严格落实“五取消、四调整、四加强”改革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实施新版许可管理办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理顺食品生产许可工作机制,优化许可流程、严格审批把关、提升服务效能,着力构建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食品生产许可工作体系。二是加强食品生产许可事后监管,加大对新获证企业、换证免于现场核查企业事后监督检查和抽查力度,对不符合生产条件和提供虚假声明的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吊销(撤销)许可证书,把好准入关口。三是加强审查人员管理,完善核查工作机制,加大对核查人员学习培训,提高食品生产许可现场核查水平。

三、突出两在重点,严防严控食品生产环节风险隐患。

一是狠抓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监管。大型食品生产企业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产品辐射广,社会影响大,是防范系统性、行业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主战场。抓好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企业法人和质量安全负责人的集中培训力度,督促企业建立实施自查报告制度,主动排查隐患,严格落实原辅材料查验、生产过程、产品出厂检验、食品安全授权人等制度,提升产品质量管控水平。按照省局安排,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全面推行HaCCp体系,发挥好大型企业引领示范作用。二是突出食品生产加工小坊监管。小作坊规模小、设施设备简陋、管理水平低、监管制度缺失等原因,存在相当的食品安全风险,一直是我们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条例》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我们要掀起宣贯“三小”条例及监督管理办法的热潮,营造良好氛围,按照《条例》和《办法》规定,加强摸底调查、完善监管档案,制定监管计划,规范食品小作坊监管,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四、在重点产品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建立以索证索票、台账等传统方式为主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形成倒逼机制,引导推进有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现电子追溯全覆盖,实行全程监控,实现“生产经营有记录、食品流向可查证、主体责任能追溯”今年要继续完成乳制品、白酒、肉制品等重点食品生产企业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在有条件的企业推行,鼓励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保险机制。

五、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按照省局《关于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部署,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信用目录和数据库,及时录入并动态更新食品生产企业基础信息、许可信息、监督检查信息、产品抽检信息、行政处罚信息、表彰奖励信息等,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并与相关监管部门推进信息共享交换、信用结果公开,联合实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六、督促企业落实人员培训制度

各县市局要组织对辖区食品企业和小作坊的业主、质量管理员、配料人员、检验人员开展培训,重点对《新食品安全法》、《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培训,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集中培训不少于40小时,督促企业抓好全员培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责任意识、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

七、突出抓好高风险食品监管

贯彻落实《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本地风险分级情况,确定重点食品类别和品种明细,列出高风险食品清单,制定针对性监管措施,提升监管靶向性。继续抓好肉制品、白酒、乳制品、饮料、食用植物油、食品添加剂等重点监管和综合治理,按照省、州局安排,以农村、城乡结合部、风险问题高发区域、小作坊集中区等为重点区域开展重点食品专项整治。各县市局适时也要针对与我州群众日常消费密切相关的地方特色食品开展专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