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十篇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十篇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6:38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篇1

关键词:高职智能交通;实训基地;多功能平台;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practicetrainingbaseandguaranteeoftalentsinhighervocationalskillstraining.takingtheconstructionofGuangdongprovincial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trainingbaseasanexample,theaspectsofconstructionbasis,constructiongoalsandideas,constructionmeasuresandeffectwerediscussed.Schoolsandenterprisesconstrcuctedthe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highskilledpersonneltrainingbaseandservicetrainingplatform,whichhasthefunctionofmulti-functionalplatforminteaching,training,occupationskillappraisalandapplicationoftechnicalservice,exploringthenewmodeoftheconstructionofpracticaltrainingbase.

Keywords:vocational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trainingbase;multi-functionalplatform;technicalservice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应用与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和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并能彰显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特色[1]。截止到2013年,开设有智能交通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有42所,在校生4万5千余人,因此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于提高智能交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探索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新途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建设依据

1.1符合国家政策

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作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智能交通、卫星导航是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未来获得的支持力度将会很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也为智能交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2符合广东产业发展要求

广东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建设相对全国其它省份起步较早,到2012年底,全省开通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道超过450条,粤通卡全年用户保有总量突破170万,数量全国第一,是第二名省份用户总数的近三倍。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机动车和驾驶人员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并在城市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智能公交调度、城市交通智能控制、高速公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有这些为广东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巨量的人才需求。智能交通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懂交通安全法规、掌握交通工程基础知识及行业标准、具有智能交通设备及系统使用与维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从事智能交通设备安装与调试、信号检测与控制、智能交通网络建设与维护等工作岗位、具备“软硬(件)兼施”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智能交通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交通职业教育应切实担负起技能型人才培训的重任,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

1.3GpS北斗系列智能交通监控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用人需求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民用及产业化,卫星导航产业将井喷式增长,预计到2015年,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将达到500多亿元的规模;交通运输部规定“长途运营车辆2013年6月1日后,凡未按规定安装北斗导航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卫星导航设备的安装与维护高技能人才有着巨大的缺口。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作为国内唯一的行业省级协会,横向整合卫星应用产业链的技术提供商、设备生产商、电子地图商、网络运营商、通信服务商、系统工程商、产品器材配套供应商以及相关联企业,纵向链接政府、学校、交通运输、测绘、军队国防、城市规划等资源和行业应用领域,有会员单位300余家。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卫星应用协会会员单位,同时是协会在高职院校设立的唯一“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单位,承担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GpS北斗系列车载交通监控系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任和学院智能交通专业学生“GpS原理与应用”相关课程教学的任务。

1.4广东省交通运输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需要

根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学院作为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交通系统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院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承担全省交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公路收费系统集成与维护”两门课程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2建设目标与思路

为满足建立开放的现代广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粤港澳交通一体化对交通安全和智能管理的要求,校企共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涵盖智能交通岗位群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实施“厂中校”建设。力争将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成广东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应用推广中心。按照“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则,在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改善校内实习实训环境和条件,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实习实训要求,实现教学环境企业化,打造“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

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等联手改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分层次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原则,在3年期间新建1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拓展实习基地类型,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完成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内容,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建立长效的企业培训与用人机制,形成稳固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为教师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双向交流搭建平台,并与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依托“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道路交通控制科技服务团队”和“智能交通教学团队”,将实训基地打造为既是教学培训基地、又是生产和服务基地;既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又可以进行技术推广和培训。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3主要举措

打造生产和研发相结合的校内“交通安全与综合监中心”校中厂,完善智能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扩建“GpS与网络通讯实训室”,打造“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将智能交通的行业企业标准引入实训室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环境。

3.1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学校提供场地、师资等,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智能交通指挥中心等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打造“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校企合作实现对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考试中心、新粤交通etC收费系统等实训场地进行整合。该中心由监控系统、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网络维护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在校园道路安装线圈检测器、超声波检测器、视频检测器实时监控进出校园的各种车辆,流量、车型、车速等交通信息及校园各关键点的安全信息等可以实时传递到监控中心屏幕上。中心实现对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校园安全的监控与管理,新粤etC收费系统测试,校园交通信息采集与等功能,既能满足学生对交通信息采集、交通检测器安装、监控系统操作与维护实训的需要,又能完成校园道路及楼宇监控、安防联动和车辆管理等任务;同时为专业教师提供校企合作进行技术改造的平台。新粤将派5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承担《高速公路通讯系统》、《收费系统操作实务》2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并有计划地组织专业学生分批参与到新粤公司施工的公路机电系统项目,开展工地现场教学;实训基地除了考虑在校学生的专业训练需要外,还注重考虑向行业,特别是广东省的相关交通单位提供职工培训服务,如开展对新粤员工、实习学生的培训和交通机电系统技工、维护员、工程师的企业岗位资格认证。

3.2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建设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与推广。与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制定“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的建设方案。申报并立项学院首批“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在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etC收费、GpS监控与导航系统应用等领域,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技术革新与成果推广与行业企业共同解决应用性技术难题,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近3年技术服务与推广项目总经费187.3万元,申请专利3项。

3.3产教一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

建设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厂中校”的“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把“厂中校”的智能交通产品生产制作、智能交通产品检测、交通工程方案设计与投标、智能交通产品工程安装与调试、智能交通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多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专项技能训练、顶岗实习4个实训环节中,使学生在各个车间课堂中实现多岗位轮换,如图2所示。

3.4发挥基地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推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的“四个融合”人才培养。在校内智能交通实训基地,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利用省职业资格鉴定所的优势,开展双证教育,将“公路收费与监控员”、“aUtoCaD工程师”资格证书纳入智能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丰富校内实训基地内涵,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依托校外基地,让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培养,提供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图3所示。

3.5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按照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动态化的原则,校企共建智能交通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优质课程视频录像、原创视频动画、虚拟交互实验等原创特色课程资源250余项,整理收集资源2800余项,形成了6个基本库、6个特色库的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中心。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共享型教与学、继续教育与培训、就业服务与管理、技术交流推广等四大功能,最终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在岗人员素质提升提供优质服务。

(1)共享型教与学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专业最新教改成果、实践研究课题、教学课件、授课教案等教学资料,为开设智能交通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专业教学资讯交流、优质教学资源分享、教学改革实践的窗口,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大量实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可看性、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在线学习的动力[3]。

(2)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

可以为数以万计的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智能交通行业知识补充、智能交通职业技能训练、最新智能交通行业信息获取、行业从业资格考证辅导等在线服务,且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

(3)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行业企业总体介绍、前景介绍、主要产品、新闻动态、招聘信息、公司主页链接等最新资讯,为广大学生或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信息。

(4)技术交流推广平台

为广大智能交通技术人员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并设置在线留言、讨论等功能,便于智能交通技术人员针对相关技术问题展开讨论[4]。

4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4.1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智能交通专业群教学质量保持高水平状态,人才培养质量行业、社会的认可度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大学生竞赛中获奖10余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100%,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率达8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良好,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4.2满足职业资格鉴定和对外社会培训的需要

利用设备齐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专业学生、校外企业员工提供职业资格鉴定和继续教育培训。开展“公路收费及监控员”、“广东省卫星应用GiS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工程师”等培训项目,2010年至2013年5月对外培训累计3859人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4200余人次。

4.3满足对外科技服务的需要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成立了学院“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与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合作建立“广东省卫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内高职唯一一家)。团队近3年承担省级科技项目4项、厅级科技项目6项、行业科技服务项目3项,合同总金额200余万元。

4.4提高了教科研水平

教师在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实训基地的高水平创建和高效率运行,使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现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立项为广东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广东京安智能交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立项为广东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专业教师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高职智能交通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第七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马英.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服务)型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3):32-35.

[2]蒋九.探讨高职院校建立物流实训基地的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66-68.

[3]周兰菊,顾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4):26-28.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篇2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种因脑部伤害或疾病所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目前全世界有超过3500万的人患失智症,预估患者人数在2050年将增加到目前的3倍,达到11500万人。全球每年有770万新增病例,也就意味着每4秒钟就有一人患病[1]。在发达国家,失智症已逐渐取代脑卒中成为神经与精神科患者所患疾病之首,是导致身体功能丧失最严重的慢性疾病之一[2]。目前我国患病人数有1000万左右,占世界总患病人数的1/4,并且每年有近百万新发病例[3]。目前失智症普遍处在“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的“一高三低”状态[4]。全球仅有13个国家制订实施了失智症应对计划,而大多数国家没有做好应对准备[5]。在众多国家失智症政策和计划中,提高疾病意识、加强优质及持续的护理和服务、提供照料者支持、开展护理教育与培训已经成为重点工作内容。

1国外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1.1全球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日本推出的全国性“失智症之友”计划目前已经招募与培训400万名失智症志愿者;英国为公民提供免费的失智症护理训练课程,全国已有160万名一线社会护理工作者在居家护理与养老机构中负责对失智症患者提供大部分护理服务[6],同时“英国国家失智症战略”提出所有的医疗护理人员都应该接受失智症专业培训[7];澳大利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包括“失智症认识周”、“失智症合唱团”、“与丧失的记忆共存”、“肩并肩”等一系列失智症教育活动[8];欧洲的许多医学院失智症教育已经成为了义务教育[9];挪威“2015年国家失智工作症计划”明确指出开展对志愿者、护理工作者及患者家属的教育项目,并加大高等教育院校对老年医学专业及失智症专业人才的培养[10]。失智症研究组针对失智症照料者进行的“帮助照料者进行照料”的干预计划在印度、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开展[11]。失智症相关培训可以帮助护理工作者掌握失智症的基本知识,学会照料患者,使失智症患者获得更好的照料,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美国失智症护理教育

1.2.1失智症护理政策支持

美国失智症协会于2007年提出“国家失智症策略”;2009年7月第一次于国会提出“国家失智症计划法案”;2011年1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国家失智症计划法案”。另外,美国政府拨款2600万美元发展失智症教育事业[12]。截止到2004年,美国36个州均对失智症护理机构工作人员接受失智症护理教育与培训出台了相关规定。例如,马里兰州规定护理机构经理必须接受不少于12小时的失智症护理培训,包括精神健康与行为管理方面的培训,所有工作人员在入职3个月内必须接受至少8小时的失智症专业培训[13]。

1.2.2护理教育现状

美国失智症教育与培训项目很多。ReLate为医护工作者与非正式护理工作者提供“以人为本护理”的失智症专业培训[13]。许多美国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机构为了满足越来越多失智老人的照护需求,增加了对护理人员有关失智症专业护理的培训内容。StaR项目主要是针对失智症长期照料机构员工进行例如失智症的症状控制、有效沟通及减少并发症等方面的职业培训项目[14]。“失智症友好型医院”项目(Dementia-friendlyhospitals)旨在为医护人员及在医院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提供各种信息及资源,以提高他们对失智症患者的护理质量[15]。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的“明智护理者项目”(theSavvyCaregiverprogram)为患者家属及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失智症基本知识、照料技能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16]。

2中国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2.1相关政策与教育体系

中国目前没有出台正式的失智症应对相关政策或战略计划,无部级或者政府级失智症专业教育课程。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失智症的相关护理知识内容很少,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2002年,我国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17],但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常常训练不足,薪资太低,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同时还要面对繁重的工作,造成护理人员高流动率与低护理质量。

2.2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从事失智症教育的政府组织与机构,但近几年也发起了许多与失智症相关的社会活动。2012年9月,央视等多家媒体呼吁消除社会歧视,发起为“老年痴呆症”正名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公众反响。北京、山东、广州、宁波等地陆续推出失智症老人关爱项目,为患者家属和照护者安排各类讲座、联谊活动。其中,北大六院举办的失智症“医患联谊会”为医护人员与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分享的平台。然而,社会对失智症的认识仍有待提高。相对而言,港澳台地区的失智症应对行动先于内地。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设有老年护理学专业,其施行的“流金颂培训计划”旨在为社会大众、非正规及家庭照顾者和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一般性及专业性的老年学教育,其中失智症预防与护理是主要课程之一。澳门的“仁•爱晚晴”项目是专门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社会教育系统工程,其中也包含专门的失智症护理教育[18]。台湾的医学院设有失智症中心,其附属医院也为工作人员免费提供失智症教育训练课程。目前最需要关注的还是失智症患者的生存状态以及生活质量。中国内地有必要加快失智症应对行动步伐,加强教育,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3对发展我国失智症护理教育的启示

3.1政策与财政支持,教科研全面发展

迅速制订部级失智症预防与保健战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设立失智症专项教育基金;鼓励医疗卫生、教育学术、社会福利及非政府机构、专业人士、志愿者等的合作,加大对失智症的研究力度,为失智症教育和疾病预防保健提供参考数据;支持并鼓励家庭照顾者的非专业护理,给予他们现金福利,安排有弹性的工作,并给予照护者支持、教育和训练,从而更好地整合与协调医疗和社会照护资源,完善照护机构监管机制和照护品质评估系统,以提升照护质量。

3.2完善教育体系,强化职业培训

在医学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突出失智症照料知识与技能训练,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课程包含老年护理的多方面内容,例如人际沟通、营养与饮食、临终关怀、异常行为应对、常见症状处理等。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及在职培训,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严格持证上岗,通过岗位补贴、职称考试晋升、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等奖酬机制来保证护理人员得到适当的经济报酬和职业认同,同时招募并留住更多的专业护理人员。

3.3倡导全民教育,促进观念转变

在学校和社区通过发放印刷材料、播放音像制品、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进行疾病宣传。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医务人员与社会工作者可以定期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对患者家属及护理者进行专业护理指导。全社会招募和培训医疗服务专业志愿者,通过可持续的志愿服务,让老年人尤其是失智症患者享受到持久的专业服务,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为了消除社会偏见,使失智症患者得到尽可能有尊严的护理,护理人员与整个社会都需要了解何谓失智症及如何照顾失智症患者。因此,为了确保护理链上的所有参与者具备基本护理知识、胜任护理工作,凡是健康、社会福利及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职业继续教育中都应该接受有关失智症的教育。普及失智症相关知识,有利于对该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与治疗;培养失智症专业医疗护理人才,对于提高医护人员及其他照护者专业服务技能、增强工作成就感、减少护理人员的流动与流失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需要充分考虑国内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国际失智症护理教育的经验,构建一套适合中国的失智症护理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Dementia:apublichealthpriority[m].Switzerland: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2.

[2]Lillquistpp.ChallengesinsurveillanceofdementiasinnewYorkState[J].prevChronicDis,2004(1):8.

[3]何伋.老年脑科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李帆,黄玉玲.老年痴呆症的现状分析和健康教育[J].当代医学,2012,18(22):159.

[5]alzheimer’sDiseaseinternational.tHeGLoBaLVoiCeonDe-mentia,policyBriefforHeadsofGovernment:theGlobalimpactofDementia2013—2050[eB/oL].http://alz.co.uk/research/GlobalimpactDementia2013.pdf.

[6]worldalzheimerReport2013.JourneyofCaringananaLYSiSoFLonG-teRmCaReFoRDementia[eB/oL].http://alz.co.uk/re-search/world-report-2013.

[7]DepartmentofHealth.improvingcareforpeoplewithdementiaLivingwellwithdementia:anationalDementiaStrategy[eB/oL].https://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living-well-with-dementia-a-national-de-mentia-strategy.

[8]alzheimer’saustralia.DementiaFriendlySocieties:thewayForward[eB/oL].au.

[9]SGHasselbalch,SBaloyannis.educationandtrainingofeuropeanneurologistsindementia[J].europeanJournalofneurology,2007(14):505-509.

[10]norwegianGovernmentadministrationServicesDistributionServices.makingthemostofthegooddays:SubplanofCareplan2015[m].nor-wegian:norwegianministryofHealthandCareServices,2015.

[11]GavrilovaSi,FerriCp.Helpingcarerstocare--the10/66dementiaresearchgroup'srandomizedcontroltrialofacaregiverinterventioninRussia[J].intJGeriatrpsychiatry,2009,24(4):347-354.

[12]allanS,Vann.thenationalalzheimer'sprojectact…missedoppor-tunitiesfromaCaregiver'sperspective[J].JournaloftheamericanGeri-atricsSociety,2014,62(5):966-967.

[13]tawnyaL,Dennis.DementiaeducationforFormalCaregivers:Rec-ommendedCurriculum[D].newJersey:wilmingtonUniversity,2010.

[14]martinorrellBC,JudithGoydera.asystematicreviewofstafftrain-inginterventionstoreducethebehaviouralandpsychologicalsymptomsofdementia[J].ageingResearchReviews,2013(12):354-364.

[15]GalvinJe,KuntemeierB."Dementia-friendlyHospitals:CarenotCrisis":aneducationalprogramDesignedtoimprovetheCareoftheHospitalizedpatientwithDementia[J].alzheimerDisease&associatedDisorders,2010,24(4):372-379.

[16]HepburnKw,Lewism.thesavvycaregiverprogram:developingandtestingatransportabledementiafamilycaregivertrainingprogram[J].Gerontologist,2003,43(6):908-915.

[17]丁盛清,张妙方.江苏养老护理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江南论坛,2004(4):27-28.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篇3

论文摘要:在论述开放式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以高职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为例,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作品等环节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多途径产学研合作进行开放式高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开放式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校企合作

高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关于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与办学定位逐渐明晰起来。2010年9月召开的全国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明确了高职教育“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模式。从根本上讲,“四个合作”办学模式体现的是开放式教育理念。笔者以高职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对基于开放式教育理念的高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立足开放式高职教育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观

全国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大量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高职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观。上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书(1999,韩国首尔)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必须是开放式的、灵活的且以学员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建立在由个人、工业界、各种经济部门和政府分享的学习文化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开放式办学理念已为业界所认识。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第一次对我国高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系统化要求,强调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育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高职教育运行模式过于封闭和学科化的倾向,从学院式教育模式转变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以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使人才培养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在制定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时正是基于上述理念,紧密依托道路交通运输行业产业发展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培养交通电子技术和交通信息管理两大核心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育人过程,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操作平台。

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多途径的产学研合作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校专业建设的辅助决策咨询机构。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依托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组建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审定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各主干课程教学大纲;研究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提出解决办法;协调管理专业的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训,引导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调、支持或参与专业科研活动,为专业科技开发活动提供帮助;指导本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作品),参与毕业设计(毕业作品)的审阅与答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及时收集、汇总来自本专业生产第一线的最新信息,并在教学计划中予以体现,使专业建设紧贴市场和行业发展需求。

这种“官、校、企、行”(即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四方联动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使专业与企业的联系由点对点变为点对面,搭起了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协调的桥梁,构建了互动平台和多赢机制。

校企联合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和课堂教学

在开放式教育理念指导下,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在课程开发过程和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聘请了多位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组建了开放的、动态的校企课程建设小组。根据该课程对应的岗位任务,形成了课程项目任务书,并与企业技术人员研讨,增强项目的可操作性,开发了较为完善的项目驱动课程教学内容。以《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为例,通过与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合作,开发了20多个教学项目,教学项目指导书取之于企业,最后落脚于企业,较好地体现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思想,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学生在接受了企业兼职教师的讲授和训练之后,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较好地完成职业技能训练任务。

通过这种引进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整合了校企资源,借助企业技术、人才和最新市场资源,搭建校企共建的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突破传统的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技能训练瓶颈,探索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实践教学的新途径。

建设产、学、研、培、训“五位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技术实训室打破了按学科组建的格局,仿照真实的职业环境,如按照交通电子产品类企业的设计、生产、检测、营销、安装、调试等工作岗位环境要求进行布置和专项技能划分实训教学区域单元,按照企业工位模式设立学生实训工位,与校外实习基地一起共建校内仿真教学训练平台,校内培训与企业内训,学生考工与社会人员技能鉴定,校内科研开发与企业技术服务,校内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职业素质训导等相结合,融生产、教学、技术研发、培训和职业素质训导“五位一体”的开放式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增加了实训设备的投入,模仿企业3~4人为一个工作班组占有一个工位的方式进行设置,达到教学班级每3人有1个工位的目标,满足专业不断增长的校内教学与社会培训的需要。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坚持以企业需求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产学研发展思路。通过与实习基地企业的紧密联系,了解交通相关企业对技术、管理的需求,从而确定科研项目的方向和定位。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与广东省卫星应用技术行业协会共建了GpS车载监控系统培训中心,得到教育部GiS工程教育与培训中心的认可,建立了教育部GiS培训与考试中心,与深圳市智能交通行业协会共同开发道路监控从业培训课程,作为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智能交通标准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深圳市智能交通系统标准的规划工作。

广泛开展各类技能大赛和校内外创新制作活动

在高职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素质训导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主要通过校内各类技能大赛(技能大比武)、工作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真实工作经历和校内外创新项目来实施。职业素质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政治思想素质;第二层次为一般职业素质,如敬业乐业、刻苦耐劳、执著追求、一丝不苟、讲究效率与效益、准确守时、恪守信用、公平公正、遵纪守法、崇尚卓越、团结协作等;第三层次为专门的职业素质,如掌握交通电子技术及交通信息管理能力等。

通过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培养,主要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科研创新活动、创业计划大赛、校园科技节、学生社团活动、各种专业技能比赛等,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采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就岗

就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经常与顶岗实习和就业相冲突,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就岗就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这一矛盾。首先,改革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将其命名为“毕业作品”,创新制作、科研成果、论文、设计等均可以申请为毕业作品,且完成时间灵活,只要符合相关规定就可以。其次,改革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思路,将课程设置为校级公共平台课—专业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门化方向课或专业方向课。对于专门化方向课或专业方向课,可灵活地根据市场需求与就业情况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实施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就岗就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以往按学科教育模式导致的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就业三者之间的矛盾。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篇4

关键词:智残儿童;培养;生存技能。

残疾人的就业与生存问题,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残疾人的政策与措施,残疾人就业比例逐年增加,但智力残疾儿童的就业却是不容乐观。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一、传统观念

在人们的意识里智残儿童就是什么都不会做的废人。孩子除了上学一回家就被关在家里,弄给他吃,侍候他穿。智残孩子走向社会成为另类,人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父母不愿随他外出,怕人瞧不起,丢人现眼。绝大部分家长都抱无希望放弃的思想态度,即使有精力也只会放在医疗上,而不会花精力去教育和培养。学校大部分无智残职业教育课程,根本谈不上技能培训。老师缺乏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老师们认为,保证智残儿童的安全,让他们学会生活自理就已经不错了。大家都认为对智障儿童进行职业教育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以致学生毕业后无岗位可适合,无法融入正常社会,常常由家里养着。

二、学校方面

目前是每个县区办一所特教学校,招收聋哑与智障儿童,规模不算大,各校靠政府拨款维持正常运转,没有余力增添职业技术教育必需的实验实训设备,职教资源匮乏。按照师生比例,每所学校仅只能配备语文、数学、厨师、值班人员等教育教学专任教师,对于外聘技术人员进行多个职业培训却无能为力。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的年龄跨度大,更为严重的是,因为生源问题各校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一个协调的机构,使得各校之间专业设置不合理甚至交叉重复,流于形势,恶性竞争。

三、社会因素

智残儿童对外就业最大困难就是对外联络环节。我国为提供扶持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企业实行了许多优惠政策,并在税收等方面有明确的优惠措施,但大部分企业和单位宁愿捐款捐物献爱心做慈善事业,却不愿接纳落实残疾人,特别是智障儿童。政府对扶弱助残出台了优惠政策,但在具体操作方面并没有提及。智障儿童在工作中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在关爱残疾人的社会中,企业和企业领导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企业及企业领导怕担也担不起这样的舆论及经济风险。

据统计中国有1300多万残障人士,其中有600多万是正在接受教育的,有70%以上属中、轻度智障。扬州、上海、杭州等几座大城市均对智残儿童中的中、轻度智障儿童进行过职业培训,并且就业率达70%以上。实践证明,智障儿童是可塑造的。经过培训和学习同样可以自食其力。成为现实社会中正常的劳动者。

(一)家庭重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作为残疾孩子的亲人应不离不弃,应充满信心地接纳残疾孩子。家长不能鄙视、冷漠,对孩子的小小的进步应放大它,鼓励他。作为家长应多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让他们多与人接触,多听人交谈,多观察事物,使他们的耳、口、眼、鼻、手、脑都活跃起来,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大脑更兴奋,四肢更协调。例如经常带孩子逛超市,上游乐园玩耍等等,开阔视野,放松心情,开发智力。在家里抓好每一次可训练的机会,指导孩子的行为、习惯。例如:怎样摆放碗筷,怎样上厕所,认识家用电器,会称呼亲人。家长还应放下自卑的包袱,主动多与学校联系,向老师说说孩子的特点与进步,了解在校的情况,学习康复训练知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家长自己也应摆好心态,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有攀比心理,记录下每一个活动,每一点进步,给孩子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帮助。

(二)学校培训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颁布,在课程开发上明确了国家课程校本使用的校本的课程开发的原则,在课程导向方面强调了功能性和社会参与性。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当代社会的突出特征。关注智残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让残疾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和素质教能的要义,更是社会发展的应有品格。学校应改革语文、数学、体美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校的实际,地区的特色和学生的状况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和课程内容。课程的设置应以生活化、有意义为教学原则,从学生本体生活逐步延伸至家庭、学校、社区生活。课程设置时应根据智残疾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多层次,小步子的循序渐进地进行,低年级阶段应注重文化教育和生活自理课为主,强化康复训练;中年级以文化教育为主,康复训练课,劳动训练课,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高年级以文化教育,增加劳动技术教育,掌握技能,为了使学生能稳定的工作,一定的技能是必要的,良好的行为养成,职业素养应具备,所以学生进校门就要长期地对他们进行行为养成,劳动观念,职业素养方面的强化训练。

上海、扬州等城市成功的职业教育给了我们启示,但我们不能一拥而止,鹦鹉学舌地照搬,而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特教学校设置在县城,随着建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口号的提出,城市绿化,苗圃等不断走进人们的生活,园艺可成为智残学生就业的一个渠道,掌握浇灌、修剪、清扫等简单的工序。县级特教学校还有大部分学生来自广阔的农村,智障学生也有一定的模仿能力。来自农村对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以及牲畜家禽的喂养方法有直观印象。我们何不利用农村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治虫、种菜、施肥、除草、喂食等简单的种植技能,使他们成为新时期的合格农民。

学校应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学校还应对家长进行教育孩子方面的培训,职业训练时与家长分工合作;学校还应利用教育部门、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门的合作,得到他们的扶持,并能利用社区自然支持,充分调动各种可能的人力资源。积极将学生引向校外,让他们充分地接触社会,与企业建立长期实习,见习制度,与有关学校开展互学交流,联谊活动。将自强建业的残疾模范请到学校,用典型事迹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校应大力宣传智残学生。开展残疾学生志愿者活动,开展义工活动,为社区、街道义务清洁卫生,为敬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理发,整理衣物,使智残学生学会沟通,学会自理。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篇5

培智学校教育职能扩展

一、培智学校教育职能扩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和随班就读工作的全面展开,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教育意识在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和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进入到培智学校接受教育。家长们也更加关注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接受到了有质量的教育。然而,从1981年在北京市成立最早的培智学校开始,我们的学校从设备设施到教学内容方法都是针对单一类型的智力落后儿童尤其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来设计的,不能满足教育对象多元化的变化,故而教育教学质量也一直受到社会的诟病。如果不及时更新观念,调整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式来应对这些变化,我们就很难完成特殊教育的任务、达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

针对目前培智学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除了特殊教育课程观的改变以外,还有很多不同于传统课程的变化。除了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智力落后儿童生活活动为基础,关注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技能以及就业能力以外,还表现在“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不少培智学校针对《方案》的要求配置了相关的场地、教具、设备等。与此同时,《方案》也带给培智学校和教师们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些我们以前忽视的词语如“探究”、“交往”、“情境”、“对话”等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重要。然而,当我们审视现实的培智学校教学时就会发现,我们的教学实践并没有太多的改变,我们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培智学校传统的教育职能已经不能满足变化了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教育需要。因此,需要对培智学校的教育职能进行重新的定位。

二、培智学校教育职能扩展的维度

培智学校对于学生的发展应该承担哪些教育职能,已经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此,笔者将立足于培智学校传统的教育职能,从应然的角度,探讨现阶段培智学校应对教育对象变化而产生的教育职能的扩展。

1.加强培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

教师的培养、发展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培智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教育具有实践意蕴。但就我国的师范教育培养体系来说,学院式的培养模式注重的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轻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一定量的实践环节也只是短期的教学实习和教学见习。我们并不否认教育教学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承认理论的重要性。但是掌握教育教学理论距离熟练的处理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还有一段距离。离开真实的教学情境,没有理论和实践的反复结合,师范生很难在师范教育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这样的毕业生进入培智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由于各类残疾儿童之间的异质性、同类残疾儿童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课堂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适应压力。事实上,要熟练处理课堂中的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每一个新手教师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磨练。一个成功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又需要运用他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才能保证特殊学生的教育需要的满足。目前,我国培智学校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有热情、积极向上、有一定理论基础、愿学习的一面,但在特殊教育基础理论和特殊教育实践能力两方面都需要提高。因此,如何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培智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培智学校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国教师的职后发展多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下,多是在假期里依托于各级各类的教研培训来集中进行的。这些培训常常是由专家对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或者是普通教育的一般培训,远离教师的教育实践,对教师的具体工作缺乏有效的关注,不能准确、系统地告诉教师理论所对应的教学行为具体是什么。还有一些对于教师来说似乎不是必须通过培训就可以学习的东西,比如计算机应用。这样的培训不但耗时,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帮助不大。因此,多数的职后培训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改善难以产生实质影响。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加强结合实际的校本培训。

加强培智学校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就是强调学校要承担起促进教师职后发展的责任,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通过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一种集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和反思于一体的新型的教师专业学习的生活方式,把学校变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场所。让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专业成长。美国教育家约翰・古德兰说过:“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但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习、实践和发展自身的更好的学校,也就不会有更好的教师。”

加强培智学校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学校要给予教师学术自由。教师主要是依赖他们自己的经验和专业训练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学校要尊重教师已有的教育生活经验,把教师的教育经验作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传递给年轻教师。

第二,打破学校为了管理和组织活动而把教师分成学科教研组的规定,重视教师之间的协作,通过一些跨学科组的问题的解决,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第三,与高校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和先进的理念,帮助教师通过个人的反思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教育智慧。

第四,构建网络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支持。如果几所培智学校联网,校际间可以互相支持,交流信息,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这些网络中包括各种学校,那么教师所获得的理论的质量将会更高,数量将会更多。

第五,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估制度,在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础上予以一定的制度保障。

2.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

当前,很多特殊儿童家长表现出对培智学校的过分依赖。当把孩子送到培智学校后,家长就认为孩子进了“保险箱”,认为孩子能够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各方面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家长把培智学校当做孩子的暂时养护场所)。这种想法是自然的,但这些家长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即认为学校教育是万能的,可以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殊不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效取决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配合。家长的这种想法给了学校一种无奈的选择,即我们的学校承担了本应该由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包办了孩子的所有的教育工作。而实际上,在教育工作中,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是有分工的。学校和家庭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作用是不同的,也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学校虽然承担了家庭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但是却不能完成家庭的教育任务,培智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是必然的。

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培智学校与特殊家庭合作提供了一个契机。《方案》提倡以智力落后儿童生活活动为课程内容。我们知道,家庭环境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学校课堂模拟情境中训练学生形成生活技能时会面临许多困难。即使我们这样做了,学生回到家里也需要有机会运用在学校学到的各种生活技能。如果能取得家长的配合,那么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生活技能在家庭环境中不断得到强化,教师辛勤劳动的成果就会得到巩固。

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一方面是要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保证孩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承担做家长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家庭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以下好处:首先,可以减轻培智学校的负担,使得培智学校有精力抓好学校教育;其次,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如果家庭能够正确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就会在孩子上学期间以及离校以后都能为孩子提供连续的支持;再次,家庭承担起教育责任,在为孩子提供教育的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共同探索孩子的发展规律和有效途径。这样,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得到最佳发展。因此,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培智学校应该建立一套针对残疾儿童父母的特别咨询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不仅仅指的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的改变,而是培智学校的办学方式和学校职能的改变。如果单凭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的改变来为家长提供一定的教育咨询,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那只是从眼前利益出发。没有培智学校办学方式和教育职能的转变,就不能保证培智学校的长远发展。

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咨询责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与特殊儿童家长的沟通能力,以保证教师和特殊儿童家长之间能够有效的沟通。可以通过让父母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家庭作业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得到家长的帮助。

第二,成立家长咨询中心,定期为家长提供培训,教会家长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保证学校教育成果在家庭中的应用;向家长宣传我国特殊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服务,为不同类别的孩子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提供信息支持,如:自闭症的孩子应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有残余听力的孩子应该及早到专业部门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等。

第三,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指导家长交流与学习,发挥家长的互动作用。有时这种咨询优于教师的咨询。

3.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培智学校一直是采取“班级授课制”这种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个体间差异不是很大的普通儿童来说,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时对大量儿童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培智教育发展的初期,学校的教育对象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学习的内容是传统的学校科目(只是在程度上打了折扣),因此,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还不是很明显。而目前针对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设计的《方案》,实用性课程目标已经成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些与智力落后儿童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技能,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学校中完成,显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以社区为基础的真实情境性教学策略就成为首选。

以社区为基础的教学就是在学生社区生活的自然情景中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康复。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地点有了很多的扩展,教学场所从教室转移到了室外,从校园里转移到了校园外,转移了到社区里。

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就要求培智学校能够主动进入社区,利用社区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力和活动动机,增强他们的记忆,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对社区的干预,也使得社区组织对本社区内特殊儿童的现实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特殊儿童离开学校后顺利的融入社区生活早作准备。这样,培智学校、家庭和社区可以形成一个教育系统,共同担负起特殊儿童的教育任务。当然,在特殊儿童离校后的社区生活安排方面,政府有更大的行政权力。但是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更了解学生,更懂得教育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智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行动责任。

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开发与社区文化相适应的生活技能课程。评估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可能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环境对学生的期望,将这些期望与学生的生活技能课程结合起来,教授学生以后在这些环境中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第二,学校演练与社区运用相结合。以社区为基础开发的课程内容在学校中演练以后,再到社区的真实情境中具体运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一是能保证学生更多的学习动机,二是能保证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从而保证学生能形成在社区中生活需要的技能和习惯。

第三,充分利用社区中的潜在力量。社区中会有很多退休老人,他们有爱心、有责任心、有知识还有时间。经常组织一些学生和退休老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可以增强对学生的适应能力训练,如沟通能力和社交技能。

三、结语

教育职能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能,学校应该为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生的持续发展负责。培智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应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时,不能消极坐等,更不能无所作为.而应及时转变观念,强化教育职能,承担起特殊教育机构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陈云英.培智教育学校办学情况调查与建议.教育研究,2007,(11).

[2]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2007.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篇6

论文摘要: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时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饰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慈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篇7

关键词:国防教育智育功能注意的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1国防教育有利于克服各种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的不良影响。

国防教育的智育功能,还表现在他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克服各种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在高等院校中存在着一种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在考取大学时,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良好的,相互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但入学1~2年后,相互之间就出现了较明显的差距,表现为:⑴稳步上升;⑵波动不定;⑶急剧下降。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差异大,即非智力因素形成的障碍直接影响了智力的发展,这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而国防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军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抑制和克服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的不良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国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思想性和知识性,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这有利于克服思想及智力障碍对学习的不良影响;其二、国防教育,特别是军训,即紧张又艰苦,它使大学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练,身体也得到了锻炼,这有利于克服意志障碍对学习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其三、国防教育,特别是军训所具有的整体性,相互性,一致性,使大学生们受到了教育和感染,进而有利于克服人格障碍对学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其四、军事教育,特别是军训中严格的一日生活制度和纪律要求,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有利于克服行为习惯障碍对学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总之,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在提高思想认识能力的基础上,克服各种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上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智育的不断发展。

2实现国防教育智育功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国防教育以其特有的教育方式,在高等院校的育人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经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与关注。但真正实现军事教育的智育功能并达到育人的目的,首先是要认真抓好这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军事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军事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提高对大学生军事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军事教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大学生军训,学习军事科学知识是落实国防教育的具体形式,这项赋予高等院校的光荣使命,是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它不仅是巩固国防,保卫国家安全的需要,同时也是高等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因此,我们应把军事教育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形成全员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加强领导,是搞好军事教育的关键。军事教育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为此,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应的部门和组织机构,并建立有效的组织指挥系统。各级领导都要关心这项工作的开展,经常深入到工作第一线,协调工作,解决问题,齐抓共管,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2高标准、严要求,认真搞好大学生军训工作

军训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搞好军训工作,首先要在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其纳入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其次要加强骨干力量的配备。军训工作的实践证明,校内参训干部和承训官兵的素质高低,人数多少,直接影响着训练的质量和军训的效果。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解决。第三要坚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军训氛围。这方面一是要加强管理,严格制度,一切按照条令的要求,不搞特殊化;二是军训期间,要坚持集中就餐,集中住宿,强化管理,让学生全面体验军训生活;三是要根据大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快的特点,抓住训练的难点和重点,不断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量;四是要坚实持开展会操、讲评、评比、评优等制度,调动训练的积极性;五是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军训工作,表彰好人好事,激发训练的热情。第四要坚持训教结合,处理好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切实加强军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训练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合理地安排教育时间和内容。并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开展理论学习,进行优良传教育、形式任务教育、做合格社会主义大学生教育等,要把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军训的各个环节,以保证训练工作顺利进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2.3抓好学科建设,促进国防教育工作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高等院校国防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已经摆到了重要位置,有的学校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规划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因此,我们首先要从提高认识入手,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国防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学校学科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协调发展;其次要培养一支政治、业务素质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形成学术梯队,改变目前在队伍建设上存在的不适应、不合理等现象,增强学科发展的后劲;三是要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充实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逐步形成一个内容新,结构合理、门类适当的,符合国防教育学科发展的课程体系;四是要改进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注意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深化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确立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加强教材建设,努力使国防教育学科的建设适应学校发展和育人工作的需要,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篇8

中重度智障儿童是智能测验在54至25分之间,社会适应性在二、三级水平,属于可训练的和需要监护的智力障碍儿童。对这些孩子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的就是能生活自理。生活自理实际上是指与人的生存和需要密切联系着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随着个体生活的逐渐成熟而逐步达到在不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去完成,这种自我料理生活所需要的活动能力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它主要包括饮食、大小便、衣着、睡眠、安全、卫生等方面。而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这种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往往自己不会使用筷子、不会穿脱衣服、不会大小便、不会讲究卫生,不会洗脸、洗手,养不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不敢离开家门,经常迷失方向,自己不能独立上学等。

因此,智障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适应能力,不仅会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更是学生在以后社会中赖以生存及发展的根本。培养、训练智障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具有生活自理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目前学校和家庭教育对中重度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现状

(一)学校层面

1.认识基本到位。各学校逐步认识到,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的教育训练必须与家庭康复紧密结合,才能成效显著;学校的教育训练的对象不只是学生,还有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困难性和长期性。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内容看是简单的活动和能力,但对于中重度和脑瘫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困难。教师的思想、理念还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任务完全放给了家长。

2.配套设施、设备逐步健全。随着各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和残疾孩子的关注度的提高,学校的配套设施、设备也逐步配备到位。但是对仪器设备的科学运用不到位,或是对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效率不高。如:有的学校没有家政训练室;有的家政室只是个摆设,没有实际应用。

3.课程设置缺失,没有开设相应的家政训练康复内容的课程。学校课程、标准不明确,处在逐渐探索阶段,训练不系统。

4.训练技术、方法的匮乏。对孩子自理能力康复训练技术匮乏,有时甚至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样训练好。造成简单的动作,学生都不会做,收效甚微。

(二)家长层面

1.对孩子缺乏家庭康复训练意识,对孩子自理能力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实施包办,缺乏耐性和理论知识。

2.大多残疾孩子家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家庭父母残疾;有的家庭经济困难;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等等。这导致家长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3.许多家长对孩子采取放弃的态度,让孩子进入学校,只为生二胎,找人看孩子,减轻家庭的人力和经济负担。

二、中重度智障儿童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对中重度智障儿童处理能力培养是一项艰难的、长期的培养训练任务

1.转变培养思路,统一认识。2004年,我校开始招收智障儿童,在进行培智教育的初期,是以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随着教育实践和学生实际需要的凸显,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培养目标的制定有了偏差,学生急切需要的是生活、生存的能力。

针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自身条件和急切需要,确定培养目标。我们提出启智教育。刚刚起步时,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补偿身心缺陷,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开发智能,学习文化,使每一个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都得到相应的、充分的矫治与发展,使其部分或全部自食其力,提高全体智残学生的生存能力。

经过几年的实践、发展、摸索,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的凸显和未来的生活需要,我们重新确立了以“培养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以培养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目标,围绕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基本的生活和劳动技能、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学会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萌发初步的审美情趣等各个环节,把中重度智障孩子培养成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在核心目标指导下,教师积极围绕孩子的生活能力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经过几年工作,目前在校的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2.针对学生实际,设计课程。低年级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为教学活动的侧重点。针对刚入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和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自理的训练,从洗手、洗脸、吃饭、穿衣、上厕所等基本生活能力开始,逐步过渡到洗衣服、刷鞋、择菜、洗菜、下面条等基本生活技能。设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单元主题活动(生活适应)、唱游与律动、运动与保健、绘画与手工、语言沟通、康复训练等课程。根据教学实际、参考培智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单元主题活动每周5课时,生活语文每周3课时,生活数学每周3课时,唱游每周3课时,美工每周3课时,体育每周3课时。

3.丰富教学活动和训练手段。首先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析、总结、分组。根据学生的差异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和采取适宜的训练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切入点,在低年级开展以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单元主题教学活动、学科教学活动、训练实践活动和训练成果展示活动。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际操作法、程序化训练、结构化训练法等方法,细化每一项训练任务。每一种行为,有效引导学生小步子、高频率、多强化的训练方式,逐步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4.立足实际,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以问题为课题,加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难题,也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为解决学生计算难的问题,我们承担的省“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度智障儿童计算能力培养与计算器应用研究》于2011年结题,结题报告获山东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同时,编写完成校本教材14本,并有多篇课题研究论文在不同教育期刊发表。我们承担的“十二五”省规划课题《中重度弱智儿童社会适应性教育研究》也于2016年7月顺利结题,研究成果受到鉴定组专家一致好评,被评为省优秀课题,市重点课题。《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之教学内容研究》研究活动也开展得扎实有效。课题研究论文《“12345”培智教育模式介绍》等在教育期刊发表,目前课题也已顺利结题。我们还编写单元主题活动校本教材12册,编写《走进社会》、《文明礼仪》、《洗车》《擦拭皮鞋与护理》校本教材4册,有效推进了学校培智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极大提高了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二)转变家长观念,成为教育训练的专业者和参与者

1.转变家长观念。许多家长对把孩子送进学校进行教育,还是停留在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让孩子变聪明的意识状态,没有认识到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还有些家长感觉很无奈、很痛苦,没有了耐心,没有了希望。送孩子进特殊学校是“扔包袱”。为转变家长观念,学校积极采取措施,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培训会、家长进课堂、亲子活动等途径,提高家长对培智教育的了解和认识,转变了家长观念,有效实现学校教育康复与家庭教育康复的对接。

2.家庭生活自理康秃脱盗肥侵钦虾⒆友盗泛涂蹈吹闹环节。只有家长掌握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训练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证孩子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然而大多数家长来自农村,并不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篇9

【关键词】实训基地;实训项目;校企合作;智能建筑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适用于历史发展的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高等教育新形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实用人才。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既具有职业技术的属性,又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实训教学是将业务实训贯穿于教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训基地是与这种教学配套的实践教学场所,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必要场所。

一、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能力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实训基地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二、实训基地实训的项目的基本特点

1.实训基地实训的项目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实训基地实训的项目能够紧跟时展前沿,属综合性生产训练项目,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更能够体现了专业领域的先进性。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施工流程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为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打好夯实的基础。

三、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的需要

1.实训基地有利于加强工科学生对各种操作技术规程的掌握。书本上介绍的各种操作技术规程大多枯燥乏味,课堂上老师讲解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操作要领。笔者从事土建施工技术工作十来年,很多的经验都是在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后取得的,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例如,砖砌体的施工要求:“横平竖直,灰浆饱满,错缝搭接”,在学校的时候就已背得滚瓜烂熟,可到了现场对质量不合格的砖墙竟然“视而不见”,归根到底还是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真正的掌握。

“只有吃过苹果的人才知道苹果的味道”。如果学生能在实训基地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砌出一堵合格的砖墙来,想必他毕业后,如果作为普工,他就不会再犯操作上的错误。

2.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可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反面的教训往往比较深刻,比较持久,学生实训时应该允许他们犯错误,而且,笔者主张实训老师要引导学生犯错误。对工科来说,实训一般是以小规模进行的生产和加工,返工所造成的损失相对的很小,如果通过实训能够避免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在大规模生产情况下因操作错误而造成的返工或者生产劣质产品,从长远观点来看,实训基地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实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效率与劳动技能,在这一点上,实训基地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积极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

3.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普通高等教育的实验室主要是对理论做一些传统的验证实验,而少有现代高技术的设计性实验;普通高等教育校内的实习车间大多是一些单一性的最基本的操作加工训练,很少有紧跟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强的生产训练;校外的一些实习实训虽然能弥补校内实验室和实习车间对学生训练的不足,但难于接纳批量的学生实习并给以辅导,同时生产企业以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能力训练。而且,有些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比如房屋建筑,学生不可能对施工的每道工序都去参观实习,去亲身体验。因此,建设建筑施工操作教学实训基地,以学生训练为主,根据施工单位的需要,进行钢筋工、抹灰工、木工等工种的培训,或针对某项施工技能进行训练,如果钢筋的绑扎和焊接,墙体的砌筑,楼梯的抹面,墙面、踢脚、挑檐、滴水线的抹灰施工等,是发展高职教育的需要。

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1.建设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同时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性。职业技能的训练,需要与真实生产环境相一致的实训教学条件,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真实的企业生产氛围以及不同企业文化的熏陶。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职业要求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的高级实用型人才,使学生在学校能基本完成上岗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训练,做到“零距离”上岗?因此高职教育中必须紧密依托行业,建立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学院内部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按照“双赢”的机制,与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向政府申报;院外的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结成校企战略联盟?为企业技术服务,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同时拓宽学生的实习实训空间,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2.建设与先进企业现场一致的智能实训基地的重要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向各行各业快速渗入,生产工具日益智能化以及生产第一线信息流的识别、判断和处理,都要求实践训练项目要有足够的现代科技含量。比如,对于建筑施工工程专业,现在的房屋建筑,大部分都是高层建筑,是智能型建筑。基于资金的限制,大部分校内实训基地不可能模拟高层建筑施工现场。

同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实际施工现场中了解和熟态现代建筑中从一个实际施工(下转第66页)(上接第120页)现场中了解和熟态现代建筑中大量使用的建筑智能化设备。因此建设有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先进方法支撑的新型智能建筑实训基地成为迫切需要。实训室的布局和建设按照“从低级单一到高级复杂、从专业基础到专业综合、从模拟仿真到现实创新”的思路将仿真与实物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系统的自己真实水平与先进企业生产现场水平相一致。同时既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又适合课堂教学,不是以单纯验证理论为目的,而注重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五、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根本途径。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发展高职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2]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比较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6).

[3]方敏.德国职业教育改革新动向[J].职教通讯,2000(1).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篇10

论文关键词:意大利;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理念;成效

一、意大利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概述

在意大利的大多数相关文献中所使用的职业教育(istruzioneprofessionale)是指在学校制度中与普通教育的“高中(liceo)”相对应的为就业做准备的一种教育活动(而“高中”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一种教育机构)。在这里,有必要加以强调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高中”与“高级中等教育”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意大利法53/2003对的教育制度的规定,学生在结束第一轮基础教育(小学和初中)之后,在14岁进入第二轮教育,即“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该阶段的学校分为进行普通教育的“高中(licio)”(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中)和进行职业教育包括技术教育在内的一些学校:“职业学校(istitutoprofessionale)”、“技术学校(istitutotecnico)”和“艺术学校(instituted’arte)”。

职业学校学制5年,但分为3年制证书课程和2年制证书后课程。学生在完成3年的学习后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工作,也可以继续接受2年的证书后课程的学习(约占毕业生的25%)。在前3年主要进行基础教育,同时也是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地转向其他的课程或学校。在第4、5年才进行更为专业化的培训。

技术学校培养目标是提供青年在学习和工作中应用的理论知识、必要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管理的能力和责任感。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75%)都继续接受高一级的教育,学制和普通高中一样为5年。

艺术学校课程为3年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使用地方的原材料,掌握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艺生产。通过毕业考试颁发应用艺术熟练技工证书(Diplomadimaestrod’arteapplicata)。在有些学校还通过另外2年制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高级中等教育应用艺术毕业证书(Diplomadiarteapplicata),该证书可以使他们进入高级艺术学院继续学习。也有些艺术学校开设5年制的实验课程,由2年的普通学习阶段和3年的专业学习阶段组成。

改革后,以上三类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毕业生都都能够直接进入工作世界,也可以与普通教育的高中生一样接受第三级教育、大学教育、高级技术教育(itS)或高级技术教育与培训(iFtS)

传统上,在意大利“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简单地说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体系内部进行的,主要由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和艺术学校等公共教育机构承担的教育活动;而职业培训是指在学校体系之外,由企业或培训中心承担的职业技能的训练。

改革前,在意大利“教育”这一概念是指由国家负责的学校里的教育活动,“培训”则是由大区负责的在学校之外的培训中心或企业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活动。然而由于法53/2003的改革把原本属于国家权限的、在学校进行的职业教育放权给大区来统一管理职业教育与培训,从而使学校的功能有所扩大,也承担起一些职业培训的任务。因此,“职业培训(formazioneprofessionale)”这一概念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职业培训是与学校里的“教育”相对应的一种体制,是在学校之外的机构,如在职业培训中心或企业内部进行的,为获得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资格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广义的职业培训包括学校里的职业教育和狭义的培训。“培训”与“教育”的概念在使用时有时培训涵盖了教育的概念,有时有所区别,以对应的方式出现。“培训”从广义上和全球范围的使用来看,与教育有着同样的含义,尽管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在提到企业内部的培训时。尽管学校仍是占据社会的中心地位,因为意大利18岁以下的青年大部分是在学校接收教育,然而学校在传播知识和价值方面的职责正在受到挑战。最近,在欧洲交替制已被大大提倡。在各个国家教育的概念已逐渐向培训转移。

随着欧盟国家对非正式非正规教育的承认,对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视,教育与培训的概念的交集越来越大,培训使用的频率和范围也越来越大,学校已不再是唯一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场所。即使以往在学校进行的正规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多地采取双元制、实习和顶岗培训等多种实训的培养模式。教育与培训的含义也越来越趋于同义。

二、推动意大利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改革的教育理念和改革的目的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意大利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开始朝向“一体化”的方向进行改革。法53/2003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正式确定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与普通教育在地位上的平等性。因此,有许多学者围绕这一变革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意大利的教育研究者中对“双轨制”的批判研究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最明显的例子是从2001年9月开始,时任教育部长莫拉蒂女士在以教育家贝塔亚(GiuseppeBertagna)为首的委员会工作的基础上对以前的学制重组的法律及与此相关的各种规定,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进行了改革和重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平等的、多样的教育与培训体制。

“双轨制”的特点是“精英教育”占主流,普通教育的社会地位高,是专门为上层社会培养领导人才的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培训则处于从属地位,是为下层劳动者培养某项谋生技能为目的。从课程上来看普通教育开设拉丁语,为升入大学做准备;而职业教育与培训则不开设拉丁语,为就业做准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不能相互转换,是截然分开的两轨。贝塔亚等人在多部论著中对意大利高级中等学校的发展和改革的历史与未来提出了相当有价值和进步意义的建议,对意大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仍在继续的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强调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与普通学校教育的学术证书具有平等性。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的而是开放的,它也具有教育性和连贯性。正如法53/2003所规定的,在第二轮的教育中的前2年,所有的路径(普通的和职业的)有着同样的目的。在不同路径的前2年里,这一平等的“统一”的目的,旨在保证受教育者获得关键能力,成为积极的公民。这一改革理念是重新定位“职业学校”与“技术学校”这两个词汇的性质和功能:从较大的文化观点来看,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是思与行紧密结合来培养完人。如果“技术”意味着是人的一种财富,是可以使人实现自我,同时满足自己的需要;“职业”则意味着是这些技术能力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以意识的方式承担着有意义的社会和工作的责任。

当代意大利教育家马利兹亚(malizia,G.)指出,在欧洲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培养手工艺人,也不是与教育截然分离,而是培养与知识和工作世界有关的技能,以及工作文化。学校也同样对工作文化有兴趣。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是处于边缘的地位和终结性的制度,其教育原则是基于现实经验,根据具体方式,来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并把这反映在工作实践上。它可以对人格的培养进行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与教育一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职业教育与培训重在培养学生的“行”。

正如最近教育部的一份报告中所指出:传统上,意大利中等学校的课程模式是建立在知识的等级上,它没有明确规定人文学科高于科学学科,但哲学是这一金字塔的顶端,物理和其他科学学科处于上部。这一组织理念在意大利已有一个世纪之久,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教育与工作之间不断分化的结果,这使得职业与技术学校的地位底的原因之一。报告提出,知识与性向没有高低之分,是平等的。不是单一的智力概念,而是多元智力。即智力是多种多样的,是没有等级制的这一观念有助于克服一种智力低于另一种智力的错误思想。其次,一个学生在“自然”或“空间”方面有优势的智力并不比另一个在“语言”或“逻辑/数学”方面有优势的学生高或底。对实践活动或对技术装置的热情不仅不是一种底下的智力,而是个人和社会的资源。

总之,从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性质和社会地位的认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经历了三大过程,即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到人力资本的视角,到运用多元智力的理论。很难说这三种认识论哪种更先进,它们从不同的维度来看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从而从理论上提升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地位,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现实中要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和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偏见不是一日之功,真正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地位与普通教育实现平等还有很多方面的制约因素需要克服。

三、改革的主要特色与成效

始于2003年的“莫拉蒂改革(morattiReform)”对意大利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体制进行了重建,主要体现了权限的下移,给予地方和机构更多的自治权;教育与培训一体化,加强教育与职业的互相转换的流通机制;注重培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改革的重点是高级中等教育与培训阶段。改革具有以下几主要方面的特色;延长了义务教育与培训的年限至18岁;体现了教育与培训制度的“一体化”、“开放型”、“平等性”和权利的“去中心化”的特征,并采用欧洲质量标准的证书制度与认证制度。

对于该改革的成效一些专家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马利兹亚教授认为,教育制度的重组对教育与培训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加强了教育与培训的统一,另一方面引入了自治、平等的理念,在培养计划中保证不同的教育的和文化的价值,是对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教育要求的回应。但此次改革主要面对的是公立的学校和机构,而从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构大多是私立机构,这些私立的机构没有获得同样的财政支持和自主、平等的权利。

他还对此次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加强普通文化课程方面大加赞誉。他认为,普通文化开辟了理解世界的道路,赋予人们获得真正意义的能力,以创新的方式来理解和做出判断的能力。它也是适应经济和工作变化的首要工具。在这一点上必须强调普通文化的教学是教育与培训的基本任务。这一任务的意义必须理解为:学校和职业培训的基本任务不是给人们提供一个经济的工具,而是帮助全面发展其潜能。他强调,新的信息技术使文化支离破碎,那么知识社会就更需要加强对普通文化的学习。我们正在走向新的社会结构中,要求我们要有能力控制复杂的不可预知的情况。要求能够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况、地理与文化背景和不断变化的目标。能够在信息爆炸的支离破碎的片段中,和对此成倍增加的解释和片面的分析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普通文化打开了通向智力世界道路,能够储备、收集和解读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创造和判断。

而学者倪寇力(nicoli)则认为,职业教育与培训具有重要的价值。所有提供的培训都具有与普通教育同样地位的文化、教育和职业的价值。只不过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而近10年来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制度僵硬,在职业化方面一直很差,一直强调其历史和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缺少教育性(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缺少在第二轮教育中所有选择的公民能力的统一标准,在学校和社会之间仍存在很大距离,最终导致缺少弹性化和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