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十篇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十篇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3:11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篇1

[关键词]英语专业 词汇学课程 历史回顾 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59-04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和实体表征,是语言实践(听说读写译)的重要基础。历来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都对学生的词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但学生的词汇学习往往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早期专门系统的课程学习和指导,英语专业的词汇课程研究也始终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关于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的课程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学”方面,但已有研究大多关注教材或教法,缺乏对课程设置历史轨迹的追寻,也没有较大范围的实证调查。本文基于外语教育史和国家英语专业教学指导文件,对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历史予以追寻,利用网络平台对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总体状况与具体维度予以探析,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来审视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发展状况,以此扩展和丰富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研究,为词汇学课程改革提供历史与现实理据。

二、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历史回顾

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史料表明,解放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重文学轻语言”。建国后,仿效前苏联模式重视语言理论教学成为词汇学课程得以独立设置的重要契机。这首先体现在国内的俄语专业,然后推及英语专业。我国于1955年在苏联专家协助下制定了三、四年制俄语专业学计划,弥补了我国无学计划的空白。其中现代俄语理论课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国内大学外语专业开设词汇学课程沿袭了苏联高校外语专业的做法。这与当时中国大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开展向苏联学习、与苏联进行全面合作所形成的苏联教育模式这种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语词汇学课程历史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已故著名英语教授陈嘉先生于1983年12月在为《现代英语词汇学》所写的前言中明确指出:“我国英语教学……关于英语词汇的规则一般都并入英语语法中讲授,仅占语法的一小部分。解放以后,传人苏联斯大林语言学学说,语法和词汇被并列为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而苏联高校内英语词汇学独立设课讲授的方法,也同时介绍到我国各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国内较早开设英语词汇学课程的院校。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志》,早在1951年,北外英语系就建立了基础英语、口语、翻译、词汇4个专业教研组,在一定程度上为词汇学设课做了前期的准备;1956年2月,北外英文系在苏联专家杜陆尼娜的指导下率先开出了一些语言理论课程,比如语言史、文体论、理论语法,词汇学课程则由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先生负责。

尽管建国后有关部门颁布过一些关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文件,但具有实质内容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颁布的。相关研究表明,教育部在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之后的1978年12月制定并完成了3个不同类型(外语学院、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这些文件在课程设置中都将英语词汇学作为语言类选修课程,对该课程的开设学期与课时分配也做出了一些说明,比如规定词汇学可开设在高年级,课时为36。

1983年12月初,高校外语教材编委会英语编审组和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的25所高校外语院系代表参加的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座谈会对高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及设课的指导思想、高年级的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认为,读写译和文学、英语语言学基础作为必修课程,而其他文学、文化课程和词汇学、文体学等可列为选修课。显然,在20世纪80年代,词汇学仍然是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选修课程之一而加以设置的。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英语词汇学作为高等院校英语々业课程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教材,且开课的院校亦寥寥无几。直到80年代中后期,该课程才逐步走向普及与繁荣”。因为这个时期出现了多部由我国学者自行编写的英语词汇学教材,比如汪榕培和李冬的《实用英语词汇学》(1983)、陆国强的《现代英语词汇学》(1983)、林福美的《现代英语词汇学》(1985)等,这使词汇学课程得到了较大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规定,除了语技能(阅读、写作、翻译、学十论文指导)为必修课,其他关于语言、文化、文学的课程都作为选修课。英语词汇学与英语语言学概况、英语语音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都是作为语言学类选修课程来设置的。大纲对选修类课程的教学目的、课程实施(课程描述、课时、教材、教法和测试)给予了简要的描述。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其中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是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将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列入必修课;关于语言、文学、文化的具体分支学科课程则作为选修课程,比如英语词汇学与英语语音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等均列人选修课程。但就这些选修课程如何开设,大纲并未做出进一步的规范。

除了上述普通高等教育英语本科专业可开设英语词汇学课程之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段)也将英语词汇学课程作为选修类课程加以设置,旨在培养和检验自学者词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语言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建国以来国家关于英语专业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词汇学始终属于英语专业语言(理论/知识)类选修课程,但缺乏关于其作为选修课的具体规范。比如,从课程论的角度而言,选修课程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指定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但以往文件都未做出任何阐释。国家已有关于英语专业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对于词汇学课程作为选修课的规划,使各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在词汇学课程设置上有了很大的弹性,这可从下而的调查数据中得到反映。

三、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现状调查

2000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给出了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参考性和指导性方案,但同时也指出:“各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进行调整,确定教学时数,开设时间和教学内容。”那么,英语词汇学课程在全国各地高校英语专业的开设情况

究竟如何?针对此问题,笔者于2010年12月采用网络调查方式,对国内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简介或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收集。鉴于一些高校没有提供网络版课程设置信息,笔者最终获得国内54所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状况详略不等的基本数据。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对国内部分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状况进行描述与分析。

(一)词汇学课程设置总体印象

近年来,有两项研究对个别省份或部分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状况有所报道。比如,乔相如借助调查问卷对湖北省17所高校的340位学生和12位教师(共计352人,实际332人)进行的英语词汇学教学现状调查发现,英语词汇学课程目前在湖北省高校的开设比率较高,但也有少数学校没有开设该课程。郝红梅基于全国各地115名英语专业教师和全国11个省市42所高校的42名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关于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外语类、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高校英语专业英语词汇学课程的开设比例为62.3%,但该课程在不同类型院校英语专业的开设率存在差异:外语院校38.1%,师范院校84.2%,理工院校68.0%,综合性院校65.6%,重点院校58.1%,一般院校70.5%。重点大学和外语院校词汇学课程设置比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院校,这可能与前者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高于后者有着直接的关联,也反映了学校层次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

从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历史发展来看,由于建国以来国家指导性文件并没有要求各个院校必须设置该课程,所以该课程的实际设置与否完全是南院校自行决策。本文基于网络调查的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涉及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4所院校,已有调查(乔相如2009,郝红梅2009)与笔者的研究都表明,词汇学课程在国内绝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也反映了英语专业教育对词汇学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

(二)词汇学课程设置具体情况

1 课程名称使用

从本文调查情况来看,97%的院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采用了“词汇学”或“英语词汇学”的名称,仅有个别院校使用了其他称谓。比如,中国科技大学设置了“实用英语词汇学”,“实用”二字彰显了该课程指向语言实践和指导语言运用的价值取向。再如,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计划中有一门“英语词汇学习”课程,其课程内容提要是:学习词的基本概念、词义的演变、词素、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词义与语境、成语、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词典学等。据此可以认为,该课程即为“英语词汇学”课程。不过,该课程的冠名也体现了一种课程价值取向,即希冀该课程有助于促进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学习与发展。

此外,吉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设置了“词汇语义学”课程。显然,从学科关联来看,词汇语义学既是词汇学的分支和细化,也是词汇学与语义学的交叉。词汇语义学虽然仅仅是在两所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得以体现,但也反映了英语词汇学课程设置有进一步细化的趋势。

2 课程类型定位

基于课程管理方式和学生学习选择自由度,课程可以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一门课程属于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其定位是由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需求分析来确定的。必修课是指确保人才培养规格的强制性修业课程,往往包含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选修课则是扩展学生学科和知识视野、培养其在特定领域的兴趣、偏好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指向等方面的拓展性和发展性课程,可细分为指定/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选修课通常与一个专业的学科类课程或方向/倾向类课程相关联,因而成为模块课程的有机构成。词汇学作为必修课或任选课,反映了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对学生学习权利和自由的考虑。

那么,国内高校词汇学课程设置的类型定位情况如何?已有专题问卷调查表明,一些省份的高校(如湖北省)开设词汇学课程,其课程类别或者作为专业必修课程,或者作为专业选修,但必修比率高于选修比率。而基于更大范围的相关问卷调查则显示,在开设词汇学课程的院校中,必修类型比率为26.5%而选修类型比率是73.5%;英语专业学生对词汇学(选修课)的选择比率则在54.8%。

本文所调查的52所院校(共54所,其中2所院校缺乏课程类型信息)中,词汇学课程作为必修类型的院校仅为8所(15.38%),其余44所(84.62%)院校的词汇学课程均为选修类型。关于词汇学作为选修课程,除23所高校的词汇学课作为选修课的具体类别信息不明而无法做进一步的分类和分析之外,5所高校将词汇学归人专业“任意选修课”,16所学校把词汇学作为英语专业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经贸英语、法律英语、双语、翻译等方向的限制选修课。

词汇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对语言学习和应片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和价值。现行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建议,将作为英语专业知识核心的语言学、文学、义化各取一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而将基于三类学科领域的分支学科的课程作为选修课。这种课程安排,从保障专业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习得、遵循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流程以及考虑专业教育课时的分配等角度来说都是较为合理的。总体而言,本文所调查的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类别定位与既往和现有的英语专业教育国家指导性文件所拟定的课程类型定位基本上保持一致,即将词汇学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加以设置。至于一些学校自行将词汇学作为必修课程予以设立,从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学生词汇习得和发展需要的双重角度去审视,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话题。

关于词汇学作为选修课的具体划分,相对于强制性的必修课,任意选修课赋予学生的学习自由度最大,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学生可以在任意选修课模块中自南选择欲选修课程,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但调查所涉及的词汇学作为限制选修课的设置却存在一些问题。(1)词汇学课程在同一学校英语专业的某些方向开设而另一些方向却没有开设。那么,词汇学课程是否适合于英语专业的某些专业方向而不宜另一些专业方向的学习?词汇学课程是否具有专业方向区分性?是否在学习对象上应该窄化?依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现行大纲关于英讯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高校英语专业大都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英语专业的方向/倾向设置呈现出多元格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案也根据专业分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但课程设计的专业方向性区分却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话题。(2)个别学校对词汇学课程在相同专业不同方向的模块课程中给予不同的课程类别定位也是值得商榷的一个现象。比如,某师范大学的“英语词义学”和“英语词汇学”在师范类和非师范类课程计划中的课程类型划分就出现了既是限定选修课又是任意选修课的情况。课程类型如此划定的依据是

什么?显然,这种课程设置既缺乏词汇学与词汇学习的关系考虑,也没有课程论的相关依据。

3 课程时间分配

一门课程的设置时间,其内涵包括开设课程的学期划定、每周课时、总学时以及学分赋值。目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开设的课时分配情况如下:

(1)学期分配。在21所提供相关数据的高校中,词汇学课程除了1、3学期之外均有设置,其中在高年级开设该课程的院校有16所,在基础阶段设置该课程的有5所。由此可见,词汇学课程的学期安排大多在大二三或大四。该课程的学期分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词汇学课程作为专业知识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所决定的,也与部分高校英语专业将该课程与高年级专业方向设置有一定关系。至于部分学校将词汇学课程下移至基础阶段则可能与该课程的实用性价值定位有关,即希望尽早通过词汇学理论的学习来指导和促进学生的词汇学习。

(2)学时规定。调查证实,词汇学课程周学时为2。由于各个高校学期教学周数存在差异,因此调查中发现词汇学课程每学期总课时在各所高校中少则24学时,多则56学时,但以30-36学时居多(18所高校)。由于词汇学课程设置的学期局限――倾向高年级阶段以及大多历时一个学期,所以该课程的学时有限。

以往有些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文件涉及对词汇学课程学期和学时的规定。比如,教育部于1978年颁发的三个文件都有相关描述:在《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作为语言方面选修课程之一的英语词汇学总课时为36,在三四年级开设,但具体学期未作规定;在《综合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词汇学被安排在5-6学期,周学时2,总学时72;在《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将作为选修课程之一的英语词汇学设置在第6学期,周学时2,总学时369。此外,1990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对所有选修类课程的课时做出过指导性规定:周学时为2,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从目前国内部分高校英语词汇学课程设置的学期分配和学时规定调查来看,其情况与以往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文件的相关规划基本一致,即词汇学课程在高年级设置,历时一个学期,每周学时为2。

(3)学分赋值。学分制是基于选科制而产生的一种将课程学习时间换算成学分、学生修完该课程考核合格即可获取该课程学分的课程管理制度。因此,学分是指学生成功地完成某一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分值,是用于计算学生课程学习量和达到合格标准的一种计量单位。从相关研究来看,基于规定学习量和考核合格底线的学分制在计分方法上较为简单易行。比如,潘懋元认为:“每门课程每周上课一学时,自学二学时,修满一学期,经考试及格,即可获一学分”;也有研究指出,国内“大学选课和课程学分计算的差异不大”,“大约16个学时计1个学分”。相关研究似乎都倾向于将一个学期的课时量转换为一个学分的标准。在本文所调查院校中,除词汇学课程在临沂师范学院和西北师范大学的学分为3、河南工业大学为1.5学分之外,其他院校均为2学分。这表明,绝大多数院校对一个学期的选修课的学分赋值定为2个学分。由此可见,课程学分赋值的具体标准可能与各个院校规定的学分制度及其专业教学计划有着直接关系。

四、结语

要认识现实必须首先了解历史,历史研究是作为现实研究的基础并为现实研究服务的,而且纵向的历史研究和横向的现实研究是任何系统研究的基本向度。“当我们在进行任何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研究时,必须对该课题进行纵向的历史研究和横向的现实研究”,“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正是我们探讨任何教育问题应把握的两条基本线索”,“只有使二者结合,才能理清事物发展的基本线索,抓住事物发展的各个环节阶段和联系”。这是进行教育研究时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思路,也是本文开展研究的逻辑起点。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工作小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3]林福美,现代英语词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4]汪榕培,英语词汇学在西方开始引起重视[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篇2

2014年北京文综历史试题做了局部微调。调整之一体现在选择题中以往那种重知识覆盖和高度综合,追求材料新颖、设问深奥、选项隐讳、与学生知识结构脱离的试题已经少见;相反,接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适合学生的知识贮备,同时也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差异的试题在增多。调整之二是历史材料更加平易近人,冗长的材料“瘦身”,更适合学生阅读分析,与中学教学的要求相吻合。调整之三体现在非选择题文科综合的两道试题命制形式回归传统,即从一个角度提供材料设计问题,单纯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具体历史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和思维力度以及开放性程度都有所减弱。这样的调整也使试卷的难度有所降低,这对增强历史学习的信心、鼓励考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肯定考生的学习努力十分重要,也是在考试测量上传播正能量的具体体现。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尼采

伟大艺术的创造者并非神灵,而是容易出错的凡人,并常常显得神经质和人格破损。――阿多诺

二、从考点分布及变化看,体现了重视基础、突出主干的特点

据上表分析,试题以教材基础与主干知识为主要考查内容,并以此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依托。试题整体设计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框架中加以反思与考查,强调古今中外多角度、多层次的融会贯通。这种综合立意背后的教育目标则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视野与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关注基础、重视传统、突出时序和历史地图等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从试题考查的能力目标看,体现了突出素养、能力立意的特点

在历史学科能力的测试已经成为高考命题共识的情况下,2014年北京市文综历史试题在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能力考查的角度上仍突出了自己的特点。如对历史素养的考查要求我们关注历史的时空特点,这在第12题和19题中通过历史地图的辨识和1977年前后历史时序的认识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历史素养的考查要求我们关注历史学习的方法,这在第15题使用单一或不充分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是错误的提示中也得到了体现。再如历史学科能力强调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综合概括比较分析能力,选择题16、18、20、21、23等题就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对概念的灵活理解,这里的不同角度与材料的使用及问题的设计有关,而在选择题第13题、22题,非选择题37题第(1)(2)(3)题中,我们即可以看到中外对比的综合概括(37题第2-3问比较典型),也可以看到中外对比的分析比较(选择题第13、22,37题第一问比较典型),即使是难度调整之后的跨学科文综试题中的历史问题,也考查了常规的处理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能力立意在本年度历史考试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此外,选择题第17题既体现学生了对风俗画的观察能力,通过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理解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彰显了浓郁的北京地方风格。

1突出了对历史时空思维的考查

时序思维要求从时间结构考虑空间结构,是一种需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的意识。时序思维是解释历史的发展和演变的前提,也是阐述历史的基本思维方式。2014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很多历史试题都要求考生能以时空意识为基础,建立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而考查考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和文学,考查学生观察历史地图、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地图,依据“韩赵魏”信息可知图片所示为战国时期,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所著,故a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孟子所著,故B项错误;《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荀子所著,故C项错误;《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著,故D项正确。

【例2】(2014年北京,13)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春秋繁露》、《理想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元一世纪东西方重要的科技成就和哲学成就(东汉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重点考查学生比较历史史实、理解历史文化成就的能力。解题需要准确理解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大秦”是指古代罗马帝国,据此分析选项。a项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发明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发现的,故予排除。选项C蔡伦改进造纸术虽然属于东汉时期,但日心说却是15、16世纪著名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来的,故而排除C。选项D中《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的著作,《理想国》是古代希腊柏拉图的著作,也应排除。《九章算术》属于东汉时期的数学专著,罗马法是古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时期法律的总称,故正确答案选B。

2突出了对历史理解能力的考查

历史理解是历史学习的一般性能力要求。它主要是指抓住历史事物的特征,从本质上把握历史知识,即透过历史表象去探讨历史事物的本质。历史理解能力包括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证据价值,认识历史叙述中的立场、观点和所依据的史实,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认识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历史时代特征等等。在试题中,考生进行历史理解的客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史实,二是人们对历史现象的解释,如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等。由于历史知识积累、历史思维运用、历史方法选择的不同,不同的考生对相同的历史现象的理解在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上会存在较大差异。

【例3】(2014年北京,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们从孩提时开始就在梦想不朽。――米兰・昆德拉

世上总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对生活要求很高,对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黑塞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潮的名著魏源的《海国图志》,重点考查学生准确、合理、完整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需要准确、合理、完整地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海国图志》中出现的外国词汇进行合理判断。选项a错在“主要内容”,选项C不符合材料和史实,魏源并未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选项D错在《海国图志》虽然在近代中国起了“开眼看世界”的作用,但并没有为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早期维新派和西学的传入,故排除aCD。“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

3突出了对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逻辑是历史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能力,因为新研究需要推理的过程,没有逻辑的推理,将在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结论间无法关联,造成研究的中断,逻辑是导向研究目标的策略性保证,是学科能力的重要支柱。历史逻辑推理能力是在历史理解能力基础上,对所阅读的历史陈述和历史资料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与历史研究相近的结论。从命题角度看,这类试题虽然题干陈述简单,仅要求考生就选项中的史实(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与否做出判断,但是因为史实和结论是构成历史的基本内容,这样被选项的命题空间十分广阔,古今中外皆可入题,命题自由度大,形式灵活。既可以考察中国史的内容,也可以考察世界史的问题,还可以把古今中外的问题都在选项中呈现,这样命题既可以打破年代、空间,又不受具体内容的限制,如此高的自由度在高考命题中是很难得的。此外,这类试题将史实与结论都摆在了考生面前,没有具体的知识记忆负担,史实和结论都摆在你跟前,只需要弄清楚史实与结论之间的正确逻辑关系就可以了,考生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往往不仅仅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更主要需要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

【例4】(2014年北京,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元、明时期的科技、文学、政治和经济成就,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历史史实及历史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能力。本题在2012、2013年高考逻辑推理试题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问法采用双否定的方式,题干直接提示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中经常违反的“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的现象,要求学生就此分析选项,找出“没有这类错误”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授时历》只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西游记》只是明代文学成就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从全国范围看,唐代宰相大部分来自北方,这说明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C项正确;扬州只是南宋城市之一,扬州城市繁荣不能代表南宋整个城市化水平,故D项错误。

4突出了对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查

中学阶段历史课程能够培养的最高能力是历史解释能力。历史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质上都是对历史作出解释。历史解释需要运用史实作为证据,需要在时间概念中解释历史问题,需要解释历史现象形成的原因,需要从历史环境解释历史观点,等等。历史解释本身具有主观性和选择性,需要遵从“论从史出”、“言必有据”的学科原则,以史料为根本,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并依据一定的立场和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正确的历史表述。

【例5】(2014年北京,37节选)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二

(2)阅读图16至图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观察地图、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以材料解读的形式,考查考生处理史料的能力,即对史料的深入理解与分析阐释的能力。解答第⑵的方式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方式一:分别描述四个阶段世界洲际贸易的概况,图16反映出1400年前,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图17反映的是1400―1800年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开始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范围拓展;图18反映出19―20世纪,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图19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解读方式二:从世界贸易的范围、发展速度,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贸易中心的变化等三个方面,结合四幅图从总体上分析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答案】

(2)示例1:(14分)

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将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只有爱才能拯救世界,我为什么要因为爱而羞愧?――朱莉・马洛

象棋比生活好。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全身而退这种事情,如果你懂我的意思。――威尔斯・陶尔

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20世纪90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1400~1800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篇3

论文摘要:语言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而良好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保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树立跨文化的意识是必然的”语言根植于文化之中.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蕴涵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将探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一、引言

中国加入wto以来,与他国的交流日趋频繁,外语人才需求量激增.同时也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因文化而活:文化也因语言而媚。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语言知识的获得.而是将所学的知识得体地运用于跨文化的交际中,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因此要使跨文化交际顺利地进行,就必须熟知语言所根植的文化.即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要具备所用语言的文化意识。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没有语法,语言所能传达的信息很少:而没有词汇,就什么信息也不能传达。词是社会交际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词汇是言语产出的动力。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词汇又是一种文化符号,不同语言的词汇蕴涵出不同的文化意义,体现出语言的个性特征“词的理据与文化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诗人及英国文学翻译专家王佐良先生曾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地掌握语言。”本文将探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有效途径。

二、英语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词汇为词的总和,它不仅指语言中所有的词,还指诸如方言(dialect)、使用域(register)或术语(terminology)等某一语言变体中使用的词和短语(ibid)。Leech(1981)从语义学的角度将词汇意义分为七种:概念意义(denotative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meaning)、情感意义(afectivemeaning)、反射(折射)意义(reflective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主体意义(thematicmeaning)。词语包含了事物的本质.英语词汇体现了该民族“人文精神和体验诠释客观世界和人生社会的直觉与理性”。英语词汇蕴涵着的特有文化意义。

(一)英语词汇体现了英语国家地理风貌、人文景观。英语词汇中大量与海相关的词汇,如:allatsea(不知所措),aseachange(根本的变化).betweenthedevilandthedeepbluesea(处于两难之中),反映了英国人不同于中国人对海的理解与认识。

(二)英语词汇体现了其民族信仰,及其对主、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如God在英语文化中除了含有“上帝”的意思外,还蕴涵“创世主(Creator)”,“立法者(Law—giver)”及“救世主(Savior)"等含义,反映了西方人对宇宙万物运行机制、运行结果的理解。

(三)英语词汇体现了特有的文学意义。语言是文学的工具,文学通过“非常有意思”的语言来表达其“精神”,如Shakespeare笔下的Shylock:美国人心中的Uncletom。

(四)英语词汇展现了其民族的历史且具有时代性。词汇诉说了民族的历史。~rltheempireonwhichthesunneversets诉说了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的历史。英语词汇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词汇的意义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断丰富与发展。总之.词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及其民族的思维模式、情感体验、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世界观等。学习者要正确得体地运用词汇,提高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必须掌握词汇文化意义,培养目标语的文化意识。"

三、跨文化意识

四、词汇教学中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文化素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首先其本人要有“道”、有“业”及具备“解惑”的基础。如教师在教词汇farmer与peasant时.教师只有在清楚其文化意义的基础上。才能有意识地通过它们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因此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文化素养,是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基础。

(二)教师要转变传统词汇教学观念。要转变传统词汇教学观念,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词汇观。词汇是很多预制的词块(perfabircatedchunks)的集合,分布在一个具有生成力的连续体(spectrumofgenerativepower)上,是一个从完全自由到完全固定的延续体。fl6]词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词汇教学并非仅仅指读会单词、记住单词和用单词写出句子。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融入文化教学,挖掘词汇的文化意义,加强词汇的深度学习.把握词汇意义的语用环境,为学习者灵活地运用词汇打下坚实的文化知识与文化理解基础。促进学习者形成良好跨文化意识。"

(三)教师应将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一般原则(如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情感理论等)贯穿于词汇教学中。合理地、恰当地、有效地将文化教学融人词汇教学。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习者、备自己。只有遵循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以词汇教学特点与实际为基础,才能有效地开展词汇教学,也才能不失时机地恰当地将文化教学与词汇教学相结合,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

(四)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将文化教学融入词汇教学。美国马里兰州的Lynn0’Brien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学习的方式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动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和视觉学习者。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选择适当教学手段(图片、音乐及多媒体等)、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抢答词汇具有的文化意义、比较词汇在英汉语所具文化意义的差异、角色扮演等)将词汇所隐含的文化内涵融入到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去.轻松愉快地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

(五)加强学习者课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习者要培养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光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且由Hanvey~跨文化意识四个阶段可知,课堂上所获得的跨文化意识也只是其前三个阶段某各阶段而已。故教师要促进学习者课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为学习者课后跨文化意识培养提供途径。如:向学生推荐具有浓厚英语文化的名著、电视节目、电影;鼓励学生与英语国家人交朋友并创造机会到英语国家体验异国的生活等。最后,学习者要意识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为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自觉努力。

教学实践表明,有机地将文化教学融入词汇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习者跨文化意识,而且可以摆脱传统词汇教学的单调与乏味.促进学习者对目标语的兴趣。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篇4

医院综合档案是医院各项活动直接形成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医院的宝贵财富。随着医院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医院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档案管理作为医院档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而且随着医院管理工作的不断提高,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在不断增加,医院综合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愈加显得重要,而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因此,为适应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必须切实加强医院综合档案的管理,大大加强综合档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医院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加强宣传力度,强化档案意识,各部门配合参与档案编研

提高医院每个人的档案意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更是档案开发利用及编研工作的源泉。医院利用宣传窗、培训、院周会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档案知识,同时还积极组织各职能科(部门)的有关人员踊跃参加档案编研活动,对档案工作有贡献的同志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一个人人了解档案工作,人人参与档案工作的良好局面。如病案室正在编制的《医院病历档案发展和疾病构成的分析》,全面概括收集了医院病历档案管理的历史资料,它包括医院病历档案的发展、住院病人疾病的构成变化及对特殊疾病的分析,它不仅对疾病进行了分析,而且提出相应的对策,既编又研,为医院工作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二、紧密结合实际,开展编研工作,为医院发展服务

档案利用工作是新时期医院档案工作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医院档案情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医院档案工作也就失去了价值,所以档案编研及信息开发,一定要紧紧围绕医院的主要职能活动,一要在医疗、科研、教学、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发突出本医院特色的专题。二要通过对档案内容及成分的研究,把经常使用、查找利用高的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汇编成册,便于查找利用。根据综合医院的特点及档案达标升级的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收集、汇编。一是根据现有的文件、资料进行汇编。从日常的查阅和利用工作中,发现对有些档案如任免、聘任、职代会等利用、查找频繁,对于这些的档案资料进行汇编了《医院历届职代会汇编》、《干部任免文件汇编》、《医院工作总结、计划汇编》、《组织机构成立、调整文件汇编》、《统计资料汇编》、《医疗业务统计汇编》、《药学通讯汇编、《科研学术成果文件汇编》。二是根据现有的档案材料,编制了《大事记》、《医院发展概况)、《院志》、《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汇编》等。充分体现了医务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医学实践中善于总结、善于探索,为丰富医学宝库,指导临床实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病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医疗业务建设服好务

病历档案是关于临床医学学科的档案资源,它完整地记录了患者的历次检查、治疗和转归的全过程,以及与疾病有关的所有问题。病历档案是医务人员给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记录,是患者就医期间身体和心理情况的真实反映,是医院临床、教学、研究共工作的宝贵资料,也是评价和衡量医院管理、医疗治疗和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发挥病历档案优势,加强对病历档案的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键是要保证病历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规范病历档案借阅行为,这是开发利用病历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前提条件,是提高病历档案管理的内在要求,否则将严重影响病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开发。医院档案工作者在病历档案管理的思想观念上要有所转变,要从以前单纯服务型向学术性、经营服务型转变;从封闭式、分散型向开放式、网路化、科学规范化转变;从主要靠纸张向电子技术、光盘磁盘、多媒体技术到无纸化病历档案的转变,要不断提高病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具备病历档案专业知识,同时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病历档案的准确率、完整率、归档率。充分发挥病历档案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为医疗业务建设服好务。

四、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服好务

干部人事档案是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内容的真实历史记录,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拨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随着卫生事业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医院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备受重视,通过对干部人事档案的规范管理,使干部档案逐步达到内容完备、材料精练、规格统一、利用方便的要求,为实现干部档案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干部人事档案真实地记载和反映一个人的经历、能力和品德等,因此是组织人事部门管理使用干部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在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医疗部门结构协调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必须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科学的检索系统,同时为计算机管理提供借阅全面、系统、准确的人事档案信息资料,以确保医院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而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历史教学界对高中历史的改革存在很多的争论,在已经实施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地区,很多历史教师觉得要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很困难。很多历史老师在历史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结果却事与愿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很多历史老师的教学处于低效的状态,我们老师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一、讲授引导式教学策略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历史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高中历史讲授引导式教学吸收了讲授法中计划部分并进一步发展,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口语引领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基本的历史情境、形成基本的历史理念、把握基本的历史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奠定基础的教学。

讲授引导式教学是对于传统讲授法的改进和发展,传统的讲授法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老师在很短的时间里呈现了很多的新知识点。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学生接受的知识超过了他们可能加工并理解的信息度,学生就会变得迷惑不解,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学生会失去对于学习的信心。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有些课程信息的含量很大,历史老师如果对于教学内容不加以整合、取舍,就会出现学生厌烦状态。

2.教师讲课的时间太长,超出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人维持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学生就会出现分心,注意力转移的现象,而高中生一般不超过30分钟。

3.讲授诸多观点之间的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讲授如果没有说明诸多观点之间的联系,所学的内容就会对学生失去意义性,只会产生机械学习。

4.讲授时教师如果没有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者对学生知识准备做想当然的假设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5.讲授时如果没有激发学生有意义地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教师内容组织得赋予条理性、逻辑性,也难使学生产生有意义学习。

因此,历史老师在课堂引导式讲授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讲授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准确性包括语音准确、用词连贯、语流连贯、语速适中等四方面内容。教师语音应该以普通话为准,保准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见。作为高中历史老师要适时,恰当的使用专业的历史词汇。为了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选择准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减少口头禅和多余助词的不良习惯。其次,老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组织的条理性。讲授内容的组织的条理性对于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技能至关重要。主要包括讲授过程具有连贯性、提示性,讲清内容的相关性,以及课程板书的条理性。老师在讲授内容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及时进行归纳小结,要保证归纳小结的周期性。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问题探究式教学是通过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和设置教学玄机,借助问题的展示和对学生的质疑,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交流,使学生借助历史学习材料,围绕教学问题,通过独立探究或是协作讨论等方法,得出问题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教学策略的关键是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了解和明确提问的目的,并且所选择的的问题还要难度适当,还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在提问的过程中,提问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探究式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延迟做出评价。一是可以暂不评价。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暂不表示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求得学习、探索的方法。二是归谬法。当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且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结论有什么不妥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在思考中求知、在探索中寻识的过程,教师有时会顺着学生的推论走,采用归谬法让学生自己否定自己,从而获得真知。这样的方式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活动式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材在每个必须模块和每个必修模块都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课。历史活动课是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试验中诞生的一种全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历史活动课属于学科活动课,以现代教育理论中“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切入点,以在教学活动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期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历史活动中发展,以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在新课标版的教材将活动课内容单独的列出来,是强调活,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将活动课和常规课对立起来,应该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活动式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篇6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201-01

1.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语言是一种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一种人类形成思想以及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符号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通过语言来保存、继承和传递,同时,又对语言的结构、语言的交际形式、篇章修辞原则等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制约着语言的恰当使用。因此,加强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习惯,理解英语中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英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2.英语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词汇"即词的总和,它不仅仅指语言中所有的词,还指诸如方言(dialect)、使用域(register)或术语(terminology)等某一语言变体中使用到的词汇和短语(ibid)。Leech(1981)从语义学的角度将词汇意义分成七大类:概念意义(denotative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反射(折射)意义(reflectivemeaning)、主体意义(thematicmeaning)。词语中包含了事物的本质.英语词汇体现了该民族"人文精神和体验诠释着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直觉与理性"。英语词汇蕴涵着独特的文化涵义。

1.1英语词汇展现了英语国家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比如英语词汇中有大量的与海有关的词汇,如:allatsea(不知如何是好),aseachange(翻天覆地的变化).Betweenthedevilandthedeepbluesea(进退两难),这些都反映了英国人不同于中国人对大海的理解与认识。

1.2英语词汇同时体现着英语国家的民族信仰,及其对主、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如"God"在英语中除了表示"上帝"外,还蕴涵了"创世主(Creator)","立法者(Law-giver)"及"救世主(Savior)"等含义,这反映了西方人对宇宙万物运行机制和运行结果的理解。

1.3英语词汇包含了独特的文学意义。语言是一种文学工具,文学通过有意思的语言来表达其"精神",如莎士比亚笔下的Shylock:美国人心目中的Uncletom。

1.4英语词汇展示了英语国家的民族历史。theempireonwhichthesunneversets讲述了大英帝国鼎盛时期的历史。英语词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词汇的意义同时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断地丰富起来并得到延伸。总之.词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及其民族的情感体验、思维模式、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学生要想正确并恰当地运用词汇,来提高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必须掌握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同时培养目标语的文化意识。

2.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2.1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双语文化素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首先本人必须具备"道"、"业"及"解惑"的基础。如教师在教授词汇farmer与peasant时.教师只有在清楚其文化含义的基础上,才能有意识地通过词汇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因此教师具备良好的双语文化素养,是实现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基础。

2.2其次,教师要转变关于传统词汇的教学观念。教师要重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得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相融合.适当补充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的英语读物,通过一定量的阅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使学生逐渐形成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

2.3再次,教师应当将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一般原则(如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情感理论等)运用于词汇教学当中。合理、有效地将文化教学融入词汇教学。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自己。只有遵循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以词汇教学的特点和实际为基础,才能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也才能恰当地不失时机地将文化教学与词汇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4最后,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渠道、多途径地将文化的讲授融入词汇教学。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设计英语板报、广告以及制作英语标志牌等活动来为学生创设词汇应用的各种文化情境。同时,有意识地补充与当下热点、社会生活、现代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新鲜词汇,激发学生捕捉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意识。

各种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词汇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而且可以摒弃传统词汇教学的单调与乏味.从而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篇7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范文(一)

敬爱的党组织:

时间飞逝,自年月以来,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已有半年时间了。现对这半年来的预备党员生活作以下思想汇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x周年的大喜日子,从1921年成立以来,党已经走过了93年艰辛而辉煌的风雨历程。我们都知道,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和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这93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3年,是我们党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3年。党的风雨93年历程是令人难忘和感慨的。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创立,经受大革命洪流中锻炼和考验,在土地革命中开辟出中国的革命道路,后来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最后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顺应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主张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艰辛探索着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在不断的总结和反思中选择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93年来,党一直把发展社会主义作为主题,把中国实情和马克思主义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对于我们这些青年党员来讲,必须做到如下几点才能真正的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首先,必须要认真学习、正确认识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功绩,并永远铭记在心。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全面掌握国情,正确理解并自觉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知古鉴今,以史为镜,不断总结经验,开创未来。

其次一定要加强自身党性修养。中国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先进性、组织性、纪律性在党员身上的集中体现,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历史发展的时代性的统一,是合格共产党员的共性,也是党员的思想核心和灵魂。加强青年党员的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使我们从行动上、思想上真正入党。每一个党员都要自觉地把自己同党组织融为一个整体,同心同德,增强对党的亲和力和向心力,积极参加党的生活,经常进行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最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学习进步。只有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强党性修养。把心放在对真理的追求上,时刻保持知识本领上的恐慌感和理论素养上的危机感,紧跟时代要求用心学习、潜心钻研。把心放在党的事业上,一切以党的事业为重。把心放在真诚付出、甘于奉献、终身奉献上。

再则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兴亡是紧密结合的。作为80后的大学生毕业生应该秉承爱国主义的革命传统,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学习上要求进步,思想上更要有进步,用清醒理智的头脑去看待事情,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自己的人格,把国家时刻装在心里,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最后,我们应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共同为祖国、民族的明天奋斗。所以,青年学生关注国家的现状与未来是勇担重任、朝气蓬勃的体现。作为当代大学生毕业生要关注国家,自觉将自己的学习、未来的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广大青年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

我想只有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一个人才能真正成才、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觉悟,使自己尽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生活中,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取得进步决不高傲,以谦卑的心态去面对事物,辩证地看待解决问题。在工作中,好好锻炼自己,同时,我也要积极的汲取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透过现象看本质。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对党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尽管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坚定的为党坚守阵地,高举共产主义旗帜,为党的事业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希望党组织继续加强对自己的监督培养和教育,让我在思想认识中取得更大的转变与进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日期:xx年x月x日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范文(二)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

我是一名大四学生,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已经将近一年了,这一年来,我时时刻刻用正确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审视自己,在组织的关怀和周围党员的熏陶下,我的思想不断的得到了磨练和提高,现向党组织汇报一下最近的情况。

在过去的一年里,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是我工作、学习、生活的动力,回想着自己被支部

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的激动时刻,让我感觉到有一种新的归属感,在这个充满温暖、充满力量的集体中,我不断成长。在这段时间里,经过党的教育、培养,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党的进步性、先进性和代表性,从心里感觉到自己整个人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视野广阔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增强了。

思想上,我主动加强政治学习,了解我们党的光辉历史,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面,明确党员的权利义务,拿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时也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并且懂得了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稳固的思想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坚决依法办事,廉洁自律,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在平时的生活中,我处处能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言行,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生活中,我时刻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乐于助人,积极为他人排忧解难,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努力做好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积极宣传党的思想、理论以及方针路线,坚持正确的原则与立场,并鼓励思想上进的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在这段时期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在此,我衷心地感谢党组织,衷心地感谢周围的同志。

做一名共产党员,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这是我一生的目标,我愿意接受党组织对自己的进一步考察和考验。我在提出申请转正成为中共正式党员的同时,我也表示:不管个人愿望能否如期实现,我都不会放松自己对党的追求,都不会放弃严以律己、埋头苦干的行为准则与工作作风。

请党组织相信我,在新的世纪,新的一年,在今后的路程中,我一定会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职责,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更加出色地完成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处处起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此致

敬礼!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篇8

《图河岁月―――一位上山下乡知青的回忆》读者分享会上,作者陈国钧、无锡市知青文化研究会会长叶建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徐蕾就这本书的写作、出版作了简要介绍。无锡乐龄人艺术团的老知青们载歌载舞,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应读者之邀,作者陈国钧为读者朋友在新书上签名,以作纪念。

知青的经历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在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岁月里,他们尝遍了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留下了一段段催人泪下、如歌如泣、悲怆伤感的歌。经过半个世纪岁月的沉淀后,这首歌变成了一杯甘淳的美酒,一本回味无穷的大书。无锡市知青,先后担任过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第九、第十届人大代表,江苏省第十届政协常委、医卫体育委员会主任的陈国钧,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中央党史研究室对《图河岁月―――一位上山下乡知青的回忆》有着很高的评价:“这是一本写得相当好的知青回忆录。书稿政治观点正确,有丰富的知识青年的生活体验,笔触细腻真实,感情真挚。作者回顾历史时的观点也是客观、冷静、成熟的。作为一个老知青,作者努力还原当年知识青年那段鲜活的历史,不仅是对一代人生命历程的交待和反思,也可以帮助当代读者正确认识新中国那段历史。”

陈国钧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是根植于对自身历史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对自己过去的历史怎么认识,那么在未来就会有怎么样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历史,这样才会有光明的前景。如采取忌讳、回避,甚至遗忘,这个民族肯定就没有希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知青文化作品侧重在批判十年浩劫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知青文化不再停留在艰辛、苦难和叹息基础上的哀怨,而是在回望、总结和反思基础上的走向未来。知青的人生历程基本就是我们这个国家从动乱、沉沦到反思,到复兴,到崛起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知青基本都参与了。这段经历的丰富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绝对没有像知青这样一代人经历了共和国这样的大变革,这样的大变化,这样的大劫难。这段经历是非常宝贵的,这段历史留下来,对后人将会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来自江苏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扬州、徐州、镇江、泰州,以及上海、江西知青研究会的知青代表参加了第一届长三角知青文化出版工作联席会议。

各方代表畅所欲言,对于知青经历的丰富性和抢救知青史料的迫切性,有着广泛的共识,都认为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留给后人,是知青这一代人应尽的历史责任。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篇9

一、在课前引导学生先学先问,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先学先问的教学模式是突出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在课前的先学先问阶段,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为学生准备学问卡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所谓学问卡,指的是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于一体的问题类题目。在学问卡中,可以有基础知识题,也可以有能力拔高题,让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课前积累写到学问卡上,将自己不明白的内容也写到学问卡上,便于教师在课前将学问卡搜集整理。

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的艰难探索》的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分析能力以及以史鉴今的能力,单靠教师课堂上的几句讲解是远远解决不了问题的。教师可以在课前运用问题导读下的自主阅读整理法,让学生课前完成学问卡,搜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案例、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在整理过程中自己先尝试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渗透到教学内容当中。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后导后教的形式进行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以及历史知识的现实化运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注意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历史实际学习能力的有效接轨。此时,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就成了重中之重。在学生完成了学问卡之后,教师要将学问卡搜集整理,将学生在课前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还没有掌握的知识都整理出来,以便能够在课堂上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讨,确保学生历史知识的提升。

仍以《的艰难探索》教学为例,在学生搜集了相关资料之后,教师安排合作小组组长将学问卡上的问题搜集整理,汇报给教师。所谓合作小组,指的是将学习层次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几个学生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组建在一起,以每组四至六人为宜。组长将本组内的共性问题以及个性问题整理好之后,教师还需要将每张学问卡认真仔细地看一遍,进一步汇总整理,确保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课堂上不再讲解,学生弄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深入探讨和讲解。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汇报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结合自己的认知Ω鞴的改革进行客观评价。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以及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需要教师注意的是,课尾的延伸要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确保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探索更多的历史问题。

三、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真正实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化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篇10

1注重史料的积累,充实教学内容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史料积累的过程,是历史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积累丰富的史料是治史的基础,提出撰写历史必须“征求异说,采摭群言”。同样,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也需要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证博引,生动有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2重视语言修养。提高教学艺术

2.1准确严谨,具有科学性。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有虚构和奇特的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类,这是文学的佳句,却是史学之大忌。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历史语言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谈古论今,叙事议人,必须言之有据,决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性而失去科学性。如果在讲赤壁之战时,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大谈诸葛亮如何呼风唤雨,便是以演义代历史,是一种很不严肃的学风。章学诚说:“文士撰文,唯恐不自己出;史家之文,唯恐出之己。”可谓一语破的,指出了文史之间的根本差异。

2.2注意文采,富有情感性。孔子主张文章应该注意文采,同样,语言也应注意文采。教学语言的文采,除了文字修辞外,还应该形象生动,声情并茂。例如,在讲“巴黎公社”这一章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对梯也尔这个历史人物作了如下一番刻画:梯也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此人矮小肥胖,肚子圆鼓,上衣的扣子总是无法扣上。他平时总是装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但却无法掩盖两只眼睛毕露出来的凶光。这个被马克思称作“侏儒”的政客,是一个背信弃义的“老手”,卑鄙奸诈的“巨匠”。当他刚逃到凡尔赛时,曾经信誓旦旦地保证:“无论如何,我决不派军队到巴黎去。”但当麦克马洪保证说很快就能打进巴黎时,他便挥舞着肥胖的小拳头气势汹汹地叫嚣:“我是不会留情的!”这番刻画,形神兼备,入木三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就不但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而且为下文凡尔赛匪徒的罪恶活动作了铺垫。

2.3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这种学风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科研中,都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现在有些人往往错误地把通俗性和学术性对立起来,以为越是通俗的读物便越缺乏学术价值。于是,有些人便喜欢在文章中,故意使用一些怪僻的词汇,以此装点门面,令人莫测高深。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浅薄无知的表现。“学术性”和“通俗性”并不是对立的,前者是指文章的内容,后者是指文章的表现形式,上乘之作,应该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具属通俗之作,但也是千古传诵的佳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都是十多岁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知识面不宽,语言词汇的积累也很有限。因此,教学语言更应该注意口语化、通俗化,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晦涩的语言。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有了过硬的语言功夫,才能动情引趣,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课堂。

3运用直观教具,增加学生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