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3:06

审计的方式篇1

当前审计组织方式存在的不足

(一)不能很好地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当前审计机关数据归集主要由各业务处室对口归集、管理和运用,造成业务与数据的相对封闭,信息共享主要以点对点为主,可扩展性不够强;数据存储分散、数据描述格式和方式不统一,整体缺乏统一规范,而且由于数据重复管理、重复维护,使工作量大大增加;割裂了各行业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审计人员无法利用各行业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影响了数据的利用效果。

(二)不能很好地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人才资源是审计发展的第一资源。长期按处室实施行业审计,容易使审计人员的思维和能力受到限制,在审计中往往只注重揭露和查处本专业领域问题,而不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分析问题,影响了审计宏观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

信息化下审计组织方式应当分为信息系统集成、审计组织机构整合、审计管理创新、审计技术和方式创新等几个方面。

(一)信息系统集成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资源整合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发挥审计机关在财政、金融、企业、投资等各行业数据拥有量上的优势,通过硬件集成、软件集成、数据和信息集成、技术和管理集成等方式,在数据库间建立有效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构建统一的数据库平台,[3]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实现整体数据分析及审计建模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数据应用需求。建立与数据归集、管理、使用等有关的安全管理授权制度、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等,按照数据生命周期制定备份策略。同时,应以整体数据分析为支持,将微观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升到宏观层面与全局高度进行分析研究,充分揭示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的突出问题,撰写综合审计信息,从完善体制机制上提出审计建议,从而发挥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作用。

(二)组织结构整合

1.单一项目的审计组织方式

一是总部审计组。总部审计组由组织管理人员、审计人员、数据分析人员组成,分别负责业务综合协调、数据分析和业务审计。其中,数据分析人员负责对数据进行总体分析,并为各审计组提供数据或审计重点和可疑线索。二是分支机构审计组。分支机构审计组负责进行分散核查,提供典型性、倾向性问题案例,并从体制机制方面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审计建议,为总部审计组提供实例支撑。

2.多项目的审计组织方式

多项目应当采取矩阵制[4]的组织方式,各审计组是根据项目需求,由财政、金融、企业、投资等各专业审计人员组成的复合型的审计团队。项目组长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主要是按时、按预算完成审计项目,并满足审计方案的要求。包括:制定审计项目具体执行计划,管理审计项目,领导项目团队等。部门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包括:在项目限定范围内提供充足的资源来完成目标;分派合适的人员到项目组中工作;通过培训和知识共享的方式实现审计人员技能的持续提升;本职能部门工作方法和流程的制定和完善。项目成员工作职责包括:在项目的约束条件下完成所分工的审计事项;定期向项目组长和部门主管汇报项目进展的情况;在项目团队中与其它项目成员分享信息;尽量完成职能部门的工作。

(三)审计管理创新

应当在原有公文远程办公、网上培训、异地办公、电子化计划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审计管理的统筹整合。第一,搭建信息分析平台,搜集资料,把握前沿理论动态和国家政策,以及地方政府工作重点和新出台政策,分析其政策效应及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契合性,提出战略性的审计思路。将各组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升到宏观层面与全局高度进行分析研究,撰写综合审计信息,提炼审计成果。第二,搭建决策指挥平台,实施适应决策需求的技术体系,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决策和指挥。应建立数据仓库,提供综合分析、时间趋势分析等辅助决策信息;采用联机分析处理技术,从多维数据中获取辅助决策分析数据;借助网络、呼叫中心、可视电话、无线接入、语音系统等各种高科技通讯手段,实施审计情况实时上报、相关数据实时采集、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领导辅助决策。第三,搭建统筹管理平台,实现质量管理、绩效考核、审计团队文化建设、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审计的方式篇2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转变审计发展方式的思想指引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审计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其重要职责就是经济监督。刘家义审计长多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指南,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审计工作全局,指导工作。因此,各级审计机关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探寻审计工作规律,去认识和把握审计的本质,用科学发展观去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断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审计发展方式,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之路。要在适应经济形势,转变自身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实点。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依法审计,突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式和技术手段,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研究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遇到的新问题,并从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使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大局。

二、突出时代特色是转变审计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

审计作为民主政治的工具,主要是为国家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但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由于服务对象,监督的重点不同,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在封建社会,审计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监督财政的一种工具,专管“勾稽天下财赋”,审查“财用之出入”,具有“考其出入,而定其刑赏”的作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审计具有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制的重要作用,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审计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经历了由最初成立时的财务真实性检查,到后期的会计报表合规性审查,再到后来融真实性、合规性、效益性为一体的全面监督。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部署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不断加大民生资金的投入,对这部分资金的追踪问效就成了审计监督的重点。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审计监督的重点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卫生、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项目的审计,促进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环保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审计,服务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开展审计调查和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当好参谋。审计模式也要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和“民本审计”转变,在审计监督财政资金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使用财政资金发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从雁塔区情来说,就是要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政府工作中心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目标,继续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民生项目、国有资产经营性收入使用情况的审计力度,不断深化财税管理和预算执行审计,努力做到“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那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

三、推行计算机审计是转变审计发展方式的技术支撑

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审计工作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十几年前,一个单位的资金量只有几万元,或者几十万元,都是采用手工记账,也就几本账册,审计人员用很短的时间就能把一个项目审完,而今天,一个单位的资金量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上千万元,一些大的项目资金量上亿元,账册数十本,甚至上百本,加之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频繁,关系错综复杂。如果我们审计人员还主要采用传统的手工查账审计,既费时、费工、费力,也很难在短时间完成审计任务,更不能保证查深、查细、查透,达到应有的审计监督效果。假如,被审计单位已经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管理,我们的审计人员就会面临着“进得了门,打不开账”的尴尬局面。如果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数据运算、查找、筛选所耗费的时间,让审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查找审计线索,解决审计问题上,而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因此,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实行计算机审计,既是审计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清醒地认识到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增强对计算机审计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加强学习培训和实践运用,使广大审计干部的工作理念、审计思路、方式方法逐步从传统的手工审计模式向现代化的计算机审计模式转变,从而实现审计信息化的全覆盖。

审计的方式篇3

一、打破县区及科室界限,实行资源整合,解决力量不足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种行业审计、省厅授权项目及经济责任审计数量的增加,现有的审计力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市局(处)30多名业务人员虽经常超负荷运转,还是捉襟见肘,完成一些大型项目十分吃力。同市局相比,各县区审计任务相对少,而业务人员又比较充足,这就为我们打破常规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2005年,经局党组研究,确定了整合审计资源这个思路,并率先对原各县区石油钻采公司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采取了整合资源审计的办法。随后,每年对重大项目集中审计,都采取全局或市县统一抽人,整合资源,统一编组,集中审计。几年来,先后对市级部门预算执行、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环境保护、交通系统、县区长及县区公安局长、检察院检察长、法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进行了整合资源审计。整合资源审计采取统一方案、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进点、统一时限和统一座谈的办法,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约了费用,提升了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任务重、人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还打破了科室和县区界限,达到跨行业、跨专业培训的目的。近三年来,先后整合资源审计的项目数占到总审计项目数的6%,而审计的资金量就占到18%多。效果十分明显,为更好地推动审计深化探索了一条捷径。

二、实行审计外勤经费自理制度,节约审计成本,截断与被审计单位经济联系

前些年,审计人员审计时大部分在被审计单位吃住,审计结果难得真实有效和客观公正,同时,社会各界对被审单位颇有微辞。针对这一实际,结合上级要求,我们广泛调查研究,去外地考察,反复测算,与财政积极协调,并经市上主要领导同意,从2005年开始试行审计外勤经费自理制度。这个制度的具体操作为,实施一个审计项目,在依据审计项目要求,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审计组拿出工作日计划,经局务会批准。批准后的审计项目按下基层及同城审计执行不同的工作日补助食宿标准,然后审计时对审计组人员不再在被审单位报销食宿费用。这项支出,由财政年初纳入预算,年底根据审计通知书的实施情况给予结算。这种只对规定的工作日补助的办法,既关注了审计工作日的有效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与被审计单位切断了经济联系,促进了审计的客观公正,同时,极大地节约了审计成本。由财政每年拨付一定量固定的经费,对审计人员外出审计给予补助,斩断审计单位与被审单位在经济上的往来。随后,我们制定了《外勤经费自理办法》,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合理确定审计项目工作日,仅对在工作日内的支出费用予以补助。2006年后,该项制度在全市全面推行。我们率先推行的这一办法在去年全省审计工作会上得到了充分肯定,这一办法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约了审计费用,也转变了审计形象。

三、推行同城报送审计,提高效率,转变作风

2005年以来,针对在市区部门单位财务审计和专项审计中,审计人员进驻被审单位,影响被审单位正常工作,增加被审单位经费负担的现象,经我们调查研究,确定了实行同城报送的办法。被审单位将各类需要查看的财务凭证送至市局相应的审计组。市局相应调整了各科室的办公室,每个科室有了可供集体讨论研究的大办公室,配备了饮水等设施,并改造了职工食堂,为有效开展审计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一办法的实施,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约了开支,便于开展业务探讨,也便于对审计组的统一检查,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转变审计方式,提升综合审计质量和成果

近几年,我们强化综合调查分析在审计中的地位,逐步扭转就问题查问题的传统方式,对于一些较大行业财务审计、大型项目专项审计及一些领导批示的专项审计,均采取综合调查审计的方式进行,力求吃准问题、找出症结、寻求对策,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去年,由几位分管领导牵头,结合全年审计重点,形成了“县乡政府性债务审计调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调查”、“全市公路建设审计调查”、“全市退耕还林审计调查”和“全市社保资金审计调查”5份大型综合性调查报告。报告侧重从体制、制度和管理上提出意见和建议,引起了市上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个别问题的处理还做出了重要批示。

审计的方式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账外资金;国有资产的流失;审计方法

随着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深入,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经营自和资金管理权进一步加大,而个别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单位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提供了条件。账外设账对国家、社会及个人危害极大,它扩大了消费基金,侵占了国有资产,甚至让个别领导干部走上的邪路。因此,内部审计在每一个项目的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审计风险,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将查出账外资金作为一项主要审计程序,以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查证账外资金,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从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入手,查找疑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

初次进驻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行业特点及财务核算等基本情况。其中主要了解:(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及组织结构;(2)审计期间经营情况及上级单位考核情况;(3)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4)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素质;(5)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等。

了解上述基本情况的方法主要包括:(1)查阅上一会计年度的审计报告及工作底稿;(2)查阅被审计单位会议纪录、合同等经营业务资料;(3)实地查看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4)询问被审计单位财务及管理人员。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审计人员可以分析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安排适当的审计程序,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初次审计应首先查看被审计单位工作环境,了解生产性质,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分析哪些环节容易出现问题,如被审计单位有无将本单位房屋出租,自办油库等情况。在审计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账户,有重点地审查收入是否完整入账。涉及现金收入的,还应审查现金管理是否符合规定。

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是一项很有效的审计程序,执行该程序花费较少的审计力量,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我们在某单位审计时,通过查看该单位环境设施,发现临街门面房较多且全部出租给个体户,厂内新建职工宿舍一栋。于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安排了这两个项目的审计,结果发现房租15万元没有入账,转入“小金库”。新建职工宿舍154万元,资产账没有反映,其资金来源为“小金库”。根据这两条线索,我们查出小金库资金201万元。

二、尽可能取得被审计单位审计年度全部合同及协议,并检查合同编号是否连续

审查合同协议是否存在如下问题:(1)将合同金额与财务入账金额进行核对,看有无收入不入账或以低于合同价入账而无正当理由的;(2)审查有无以虚假合同结算,虚列成本,转移资产的。在对某公司审计过程中我们发现,某项目收入较合同规定金额少186万元而没有相应的变更合同,且该项目发生的成本较大。经核实发现,合同规定的剩余收入213万元已转入该公司多种经营企业账户。

三、审查银行对账单,特别留意期初期末余额较大的银行账户

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审查如下内容:银行账与企业账余额是否一致;银行账与企业账借贷方发生额是否一致;对当年利息收入进行匡算,验证其金额是否正常。

企业账与银行账余额及当期发生额不一致时应查明原因,考虑有无挪用公款或将企业资金转入“小金库”的问题。如果银行账户期初期末余额较大,而利息收入较少,应考虑被审计单位有无购买国库券等短期投资行为,而将相应收益不入账的情况。在对某单位审计时,我们发现该单位一个银行账户期初、期末余额较大,甚至远远超过当年借贷方发生数,而该账户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较少。针对这种反常情况,我们进一步核实,发现该单位在三年前就将银行存款500万元用于购买国库券等短期投资,三年共形成收益228万元,转入“小金库”账户。

四、审查被审单位有无自制票据以及票据所列款项是否全额及时入账

用自制收据收取现金作弊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对自制收据应详细审查。如我们审计某单位年度全部自制票据的收款与财务入账情况时,发现全年收据金额较财务入账金额多16.5万元。经查证,这部分现金由该单位接待人员保管,作为该单位招待费使用,没有入账。

五、查阅各种文件,检查凭证附件,注意有无将各种扣款未入账的情况

在某单位审计中,我们发现每月工资发放凭证附件都注明了扣款,但没有计入财务账。据此线索,我们查(下转第69页)(上接第55页)出该单位将各种罚款存入个人存折31万元,形成“小金库”。

六、查阅被审单位考核记录及工作报告等资料,留心考核指标中有无需上级

部门剔除因素或解决的费用并查明原因

我们在审计某单位时,发现该单位年底经营考核汇报提到“考核费用中需总公司将某项目成本201万元剔除”。通过该线索详细查证,发现该项目账面反映亏损较大,原因是该单位将该项目收入265万元直接结回转入多种经营单位账户,用于发放职工奖金。

七、留心各种资料提供的信息,注意相互之间有无矛盾

在某单位审计中,我们发现凭证三级明细科目列示该单位有航煤管道项目,但报表没有披露该工程收入及成本,经初步统计,该项目成本达172万元,经进一步落实,该工程收入已转入多种经营单位账户,而成本已全部于年底分摊计入其它项目。

审计的方式篇5

[关键词]审计文化动因分析 宗旨 步骤 举措

一、前言

事实证明,一只具有优良传统的队伍,往往具有培养人才的土壤,而优秀人才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文化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任何一个企业、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气质和性格是由这个组织的使命所决定,必须经过所有成员努力,日积月累、共同磨砺而成,它给这支队伍注入了灵魂,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只队伍的灵魂永在!

二、审计文化创建工作中,必须牢记审计工作的历

史使命,认清审计文化创建的目的,紧扣服务企业发展的宗旨

审计文化创建的根本目的是为审计工作服务,因此审计文化建设必须积极适应审计工作的变化。而当下我们的内部审计工作也正在随着电力市场的变化及企业发展的推进而转型。因此,建设适应企业发展的内部审计文化,必须紧扣企业发展的脉搏,把握企业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认清内部审计工作服务企业的使命。紧扣企业发展的脉搏。

1.电力企业民主政治及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

民主政治及文化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内部审计创新.突出表现在思维创新、组织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三方面。在思维创新上,企业管理层愈加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形成了追求提升内部审计价值的核心理念,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更加理解和信任,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环境;在组织模式创新上,从县级审计机构的撤销,到集约化管理的全面实施,可以有效地整合审计资源和更好地发挥审计合力作用,也是公司文化发展在内部审计的体现;在制度创新上,配合公司强化干部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的需要,公司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现了重大突破,从离任审计到届满审计,以及推行届中审计。形成了全面的、系统的任期审计体系,对推动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民主政治建设及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电力市场的壮大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巨大能量

内部审计是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的。近些年来电力市场蓬勃发展,电力企业无论是企业资产还是经营规模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而对于审计工作来说,经营规模越大、经济活动越频繁,审计工作量就更饱满。对审计服务的要求也就越高。审计事业从电力市场的壮大中取得了巨大能量,这些年来.内部审计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并形成了自己的审计文化;内部审计领域逐步拓展,从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任期审计、营销审计、工程审计、预算审计等多元审计体系;内部审计制度逐步完善,建立了一系列系统的、科学的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技术方法不断创新,从查错防弊向制度基础审计和以风险为导向审计的转型,从传统的手工审计向利用审计软件审计转型,从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转型。

3.电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是一个产权明晰、管理科学、追求效益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电力企业必然的选择,推动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内部审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促进公司产权明晰方面,公司内部审计始终关注企业的合法、合规经营,关注企业经营中面临的种种风险,关注,为推动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发展;在促进管理科学方面,公司全面开展了管理审计和内控审计,促进了公司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了公司内控力;在追求效益方面,内部审计及时转型,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树立风险意识和探索风险导向审计,通过提供增值服务为凸显内审价值,为推动公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审计支撑。

三、审计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

1.制度化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文化也好、价值观也好,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没有制度化的规定,员工对审计文化本身不够敏感,对审计工作的价值观、核心理念、企业宗旨等文化元素不能建立起直观的认识,不能够深切体验到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情况需要管理者用制度来彰现,努力推行一种主流文化。需要有文化底蕴的制度来团结、凝聚和激励员工。而不至于因文化在制度上的模糊性使文化和制度流于形式。所以说制度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前奏。企业文化如果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缺乏制度支持,只是依靠人的素质和觉悟去执行,必然会打折扣。审计文化理念只有制度化了,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审计组织的核心价值理念能否最终落实到日常上去,而不是停留在纸上或贴在墙上成为口号与标语,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审计文化制度设计,使核心价值观有制度,有措施,可规范,可考核。

2.以人为本,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基础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办量。建立审计人才准入标准,可以采用目前对审计业务能力评价的统一标准和权威性的论证办法,例如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等,对审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进行科学定位并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从而大幅度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3.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为抓手

树立打造“精品项目”意识,展现审计部门良好的外在形象。要树立审计部门外在形象,还需要从自身入手,以抓工作质量为突破口。因为审计工作成果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展示载体,只有高质量的审计成果才能对体现审计自身对于企业的价值,才能取得被审计单位的信服和认可,获得平级之间的信任和尊重。怎样才是高质量的审计成果?我想至少有两个直接的评价标准。首先是能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水平,不仅仅帮被审计单位找出问题,更应该站在审计的角度,站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高度对这些漏洞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进行深层次的揭示,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品、完善管理制度。其次是能带给企业实实在在的效益,不仅仅是简单的审减多少资金、帮助企业节省了多少资金,能否从资金利用效率的角度进行分析,帮助企业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增加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益。审计不仅仅停留在查问题,促整改的层次,而是能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还能带来真正的效益,这样的审计工作才能被对方接受,才能展现审计服务与企业的价值。而工作被肯定、成果被接受是审计工作能塑造的最好的外部形象。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归属感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展现队伍风貌、增强员工体质、活跃业余生活、激发审计人员挑战性、提升队伍凝聚力,增进审计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审计人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审计系统应大力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例如开展审计演讲比赛、业务知识竞赛、提合理化建议等企业文化专题活动;开展诸如创建“优秀审计单位”、

“先进审计人员”等创先争优活动;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审计人员流动书屋”、为审计人员定期开展各种体育竞赛等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审计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用丰富多彩的各种创建活动,使审计人员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职业的归属感,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审计文化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李金华《中国审计史》中国时代出版社2003.6

审计的方式篇6

【关键词】错报风险;工作压力;复核方式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需要消耗会计师事务所大量的审计资源。就审计时间这种审计资源来说,审计经理50%以上的审计时间资源和全部审计人员30%以上的审计时间资源都要分配给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程序(BamberandBylinski,1987;asareandmcDaniel,1996)。此外,安然事件后审计监管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电子沟通方式和电子工作底稿的出现缓解了审计人员在分配审计资源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电子工作底稿和使用电子邮件等电子方式传输工作底稿的复核资料能够节约审计人员的时间资源,尤其是在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的地理位置相隔较远时。然而,工作底稿现场复核的方法由于可以体现审计复核成员之间的互动,加强参与者之间沟通的有效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accountants,iFa)也比较推崇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多样化,并建议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计划程序中明确考虑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选择。一些研究文献也表明,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方式也很重要,复核的有效性、审计判断的质量和支持性工作底稿的作用,均受到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方式的影响(Brazeletal.,2004)。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方式

(一)可选择的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

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用来记录他们所实施的审计程序、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以及所得出的审计结论等,但这些工作底稿都需要高级审计师的进一步复核。对工作底稿的进一步复核能够确保所实施的审计程序的充分性和所得出结论的适当性。然而,由于审计复核程序占用了注册会计师大量的审计资源,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都力图来简化这一程序。最近几年的技术进步(如电子工作底稿和电子沟通方式的出现)已经向审计复核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审计复核方式的选择空间。随着审计复核人员逐渐转向电子工作底稿和电子邮件,电子复核方式已经变成了审计复核人员所主要依赖的复核手段。这种电子复核方式主要包括审计复核人员在线审查工作底稿,与工作底稿编制者采用电子沟通方式来交接、讨论和解决问题。

同时,其他的复核方式已经演变为主要依靠面对面沟通方式来进行复核,比如面谈复核(review-by-interview)与实时复核(real-timereview)。面谈复核是指审计复核人员就审计人员所实施的审计程序、所搜集的审计证据和得出的审计结论而向工作底稿的编制者进行提问。实时复核是一种与面谈复核类似的审计复核方式,主要指审计复核人员与工作底稿编制者之间更加频繁的沟通和交流,也包括在工作底稿编制者实施审计程序之前所进行的讨论。iFa已经认识到对审计复核方式选择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底稿的复核中对复核方式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审计计划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电子沟通与面对面沟通的优势

电子沟通方式与面对面沟通方式各具不同的优势。面对面沟通允许相关参与方之间的同步交流,同时也能展示沟通中的一些非语言的表达和类语言的表达,比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感觉、情绪和口吃的表达,以及犹豫的反映(Brazeletal.,2004)。这些通过类语言和非语言传达出来的信息有助于参与者之间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人类的大脑生来就会对这些要素有自然的表达,因此,面对面沟通是沟通者之间更加自然的沟通媒介。而对于电子沟通方式来说,由于受到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比较分散的个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如不用专门安排沟通者之间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实施成本也比较小(减少了见面沟通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同样,在一个审计环境中,电子复核方式在审计复核中具有两种优势:一是它允许同时进行多项工作的复核;二是它降低了花费在行程上的时间。

虽然电子沟通方式所具有的优势使得电子沟通(电子复核)变得相当普遍,但是它是否会带来与面对面沟通方式具有相似质量的决策,仍然存在疑问。最近的一些研究均表明,当审计人员预期到复核人员会对他们的工作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复核时,他们会编制更加有效的工作底稿,作出更高质量的审计判断。Brazeletal.(2004)比较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复核方式有不同的预期时,审计师们是否会有不同的专业判断。他们发现,当审计人员预期到复核人员会对他们的工作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复核时,他们较小可能受到以前年度审计判断①的影响,并且作出更高质量的审计判断。他们将这种结果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审计复核方式使审计人员感知到了不同的需求,与电子复核方式相比,面对面的复核方式使得审计人员感知到了更大的需求(如感觉责任更大),因此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也会更加有效。payne(2004)也发现,相对于预期到书面复核的审计人员,那些预期到面对面复核的审计人员会投入更大的努力,因此带来了复杂任务业绩的改善。agogliaetal.(2006)发现,当预期到面对面的复核方式时,审计人员会作出更高质量的审计判断。

二、错报风险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影响

在使用不同的工作底稿复核方式时,复核人员会形成对这些不同复核方式的认知,这种认知会影响他们实施工作底稿复核的决策。有文献表明,人们对沟通方式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感知的某种沟通方式与其他沟通方式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websterandtrevino,1995)。审计风险是影响审计师判断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审计复核人员在实施工作底稿复核时会权衡电子沟通方式和面对面沟通方式的优缺点。

背景和社会因素(如沟通者之间的物理距离、沟通中人际风险的程度、对他人的责任等)也会影响沟通方式的选择(websterandtrevino,1995),因为沟通媒介有不同的社会表征水平(同步性程度和语言/类语言暗示),对媒介的选择可能部分地取决于手中某项具体任务的背景或者社会因素,这样的因素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所讨论的问题的风险性。例如,当一个任务具有较高的风险时,那么具有更多社会表征的沟通媒介(如面对面沟通)明显会受到追捧,而具有较少社会表征的沟通媒介则可能会导致对信息的错误解读,因此在较高风险的环境下通常是不受欢迎的。

实际上,审计师对审计风险的评估会对审计师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当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时,审计师通常会通过增加审计投入,他们预期通过审计投入的增加来对审计的效果产生影响。

已有的研究还表明,审计师通常会对高风险作出反应,通过增加审计投入,他们预期这种努力的再汇集会对审计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DavidsonandGist,1996)。而专业文献普遍认为,审计复核人员应当根据每个审计领域/账户的风险来分配审计资源,当审计资源的投入从低风险领域转移到高风险领域时,效率/效果的权衡就会在不同的账户之间得以调整(Sprinkleandtubbs,1998)。当然,在不同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审计复核人员会在不同的审计程序之间转移他们对审计资源的投入,如做好书面审计复核记录,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或者对审计证据进行再次评价,对客户进行实地观察,并最终决定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者所搜集的审计证据的有效性(Sprinkleandtubbs,1998)。再者,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者和审计复核人员来说,改变复核方式代表着审计方向的重点转移,因为相对于电子复核方式,面对面的审计复核表明审计人员对相关的当前年度的证据进行了更大的审计投入,明显会使审计复核人员作出更高质量的判断。因此,当错报风险比较高时,复核人员当然会更可能选择实施面对面的复核方式。

三、工作压力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影响

除了错报风险之外,审计人员工作压力的强度也是影响审计复核人员对沟通媒介选择的重要的环境因素。考虑到电子复核方式具有较高的效率,那么在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时,复核人员更可能选择实施电子化的复核方式。

人们对审计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审计师的工作压力,增加的工作压力相应地也会对审计决策制定有重要影响。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2006年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六十三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司进行年度审计时,应参照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就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情况出具评价意见。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要求提高之后,许多大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工作压力大大增加,因而导致审计师的流失和转行,这种情况对那些留下来的审计师又造成了更大的工作压力,即使是那些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审计师也不例外。这些增加了的工作压力会对审计师在实施审计工作时产生影响。一些审计文献研究认为审计人员较高的工作压力/负担会造成较低的审计质量。这些都表明,审计行业忙季的强烈需求会降低审计人员审计业绩的质量。因此,研究者们对工作压力给审计质量造成的影响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

由于沟通的同步性和方便程度会随着沟通媒介而变化,因此审计复核人员可能会偏好某一种审计复核方式,这取决于他们所面临的工作压力。比如说,使用电子邮件的沟通方式通常会提高效率,因为在等待对方给自己回复电子邮件的过程中,复核人员还能够进行其他的工作。当具有较高的工作压力和竞争性的客户需求时,审计复核人员可能会偏好电子沟通方式,因为电子沟通可以尽快地完成谈判,甚至还允许他们在等候对方的回复时有机会进行其他的任务/谈判。此外,电子沟通方式使得复核人员不需要实地到达客户与之沟通,节约了审计时间资源,是一种有效的审计复核沟通方式。总之,当承担大量需要投入精力的繁重的工作任务/项目时,为了减轻工作压力,审计复核人员很可能会选择一种更加方便的复核方法,从而增加了对电子复核方式的偏好。

总之,审计技术环境的变化增加了审计复核人员与他们的审计团队的沟通方式。审计人员对电子工作底稿的依赖,以及对电子沟通方式的使用,都潜在地影响了审计师们的判断。由于审计复核人员通常对如何实施复核有很大的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复核方式的选择被适当地认为是一种可控制的审计投入。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复核方式给审计人员带来了不同的环境压力,导致了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底稿和审计判断(Brazeletal.,2004)。因此,复核者对复核方式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审计工作小组的审计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错报风险和工作压力这两大因素对复核方式选择的影响,推动了我们对影响审计复核方式选择的因素的理解,这对实施审计复核的审计人员、有关的企业、监管者与政策制定者等都有一定启示。我们只分析了两个可能影响复核方式选择的因素,未来的研究也可能会调查其他影响复核选择的因素,以及对复核行为和工作底稿质量的影响,这类研究也会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影响复核方式选择因素的理解。

【参考文献】

[1]agoglia,C.p.,R.C.Hatfield,andJ.F.Brazel.theeffectsofauditreviewformatonreviewteamjudgments.workingpaper,DrexelUniversity.2006.

[2]asare,S.K.,andL.mcDaniel.theeffectoffamiliaritywiththepreparerandtaskcomplexityontheeffectivenessoftheauditreviewprocess[J].theaccountingReview,1996,71(4):139-159.

[3]Bamber,e.m.,andJ.H.Bylinski.theeffectsoftheplanningmemorandum,timepressureandindividualauditorcharacteristicsonauditmanagers’reviewtimejudgments[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1987,3(Fall):501-513.

[4]Brazel,J.F.,C.p.agoglia,andR.C.Hatfield.electronicversusface-to-facereview:theeffectsofalternativeformsofreviewonauditors’performance[J].theaccountingReview,2004,79(4):949-966.

[5]Davidson,R.,andw.Gist.empiricalevidenceonthefunctionalrelationbetweenauditplanningandtotalauditeffort[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6(Spring):111-124.

[6]payne,e.a.anexaminationofauditworkpaperreviewmethodsandotherfactorsaffectingrevieweeperformance.workingpaper,XavierUniversity.2004.

审计的方式篇7

mZ2016012);政府审计学社本硕联合研究课题(项目编号:ZFSJXS201606)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7-0019-04

一、引言

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家发展背景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政府审计应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全覆盖,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要求。全覆盖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审计组织方式在资源配置、分工协作、信息交流等方面还无法完全满足“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目标。如何让有限的审计力量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大的效益,是国家审计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改善审计供需不平衡,保障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地位的思路涉及很多方面。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中均提出了“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等举措。改革旨在优化省级层面的审计工作协同,为省级审计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利于形成全省审计工作一盘棋。但是对于地域特色更为明显、审计力量更为有限的各市审计局而言,这次试点改革意味着更少的自由度和更大的挑战,亟待适用于地方审计局的审计组织方式以跟进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

二、审计项目组织方式的现状

审计组织方式是指审计主体组织进行审计的分工协调的行为和方式。审计项目涉及层级的选择和具体项目管理方法都属于审计组织方式讨论的范畴。审计组织方式影响了审计成本、审计独立性、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组织的基本方式原用于企业管理,但是在经济发展、国家治理需求上升的新时期,审计业务发展也需要管理理论和组织模型来支撑,以分析其中的利弊,不断进化,适应审计全覆盖。

我国审计署设21个内设机构,20个派出局,18个驻地方办事处,地方审计机构也按照职责性质,将审计局分成综合科室和业务科室。综合科室主要负责统筹审计工作,包括拟定审计方案计划、协调与社会审计的合作、审理审计业务、执行质量监督和审计处理等。业务科室则是按照专业和主要审计对象,依据职能划分,如计算机审计处、行政事业审计处、社会保障审计处、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外资审计处等处室。在审计全覆盖提出后,审计范围拓宽,署定、省定的较大型审计项目增多。面对审计项目大型化和审计一盘棋的格局,渐渐出现了“一拖n”的审计项目,许多学者提出以“矩阵型”组织和配套理论完善审计人力资源和任务量的协调,如图1所示。

矩阵型组织形式能满足主体同一时间多个相关项目同时展开的需求,其最大的特点是双重领导,即打破科室界限,既接受本职能部门的领导,又接受项目组的领导。在这种组织方式下,每个项目内的人员组成可以是来自不同科室,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既能保持和所在科室的业务联系,又能以专业技能参与具体审计任务,即“大兵团作战”。在项目执行中,矩阵型组织的项目组和人员可以随时抽离,支援其他审计项目或者回归自己部门工作。

矩阵型组织满足了专业技能的需求,提高了人员的有效流动性,降低了审计成本,此外,各部门、各成员间的配合和交流渠道拓宽,目标分配清晰,加速了项目的有序推进,适合复杂的审计任务。以政府机关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经济责任不仅仅是财务事项,审计评价也不能靠财政结算账面数据就做出最终报告。为了提升审计效率,在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同时对该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社保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审计,不但丰富了审计综合评价的角度,还可以摸清领导干部任期内辖区各重大事项变化,出具专门事项的审计报告,“一拖n”真正实现“一审多果”。

但是,矩阵型组织管理难度较大,需要统筹好各项目组、各科室间的利益,要顾及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合作意愿。我国审计机关正走在实践矩阵型组织的道路上,仍有观念待转变、细节待完善。

三、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

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以来,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经历了一年多的理论积淀,于2016年7月21日由浙江省和广东省开始,试点的六省一市各省委、省政府(重庆市委、市政府)在8月10日前陆续出台了方案并召开了工作动员部署??议。此次改革并不仅限于人、财和物,而是涉及了全省范围内审计的审计项目、人力、财产和技术,将会为审计组织方式的优化和创新提供新的基础和空间。各地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篇幅不一,但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强调了双重领导体制前提没有变。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改进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制度。在省审计厅党委和省委的双重领导下,加强全省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管理建设。市审计局正职由省委管理,由省委组织部与省审计厅党组共同商讨考察人选;市审计局其他领导干部和区县级别审计局正职,由省委委托所在市党委和省审计厅党组共同商讨考察人选。此外,全省政府审计工作人员由省统一招录。由上级审计机关建立对下级审计机关的考核制度,结果抄送其同级党委和政府,体现人员管理双重领导效果。

(二)改进经费和资产管理制度。全省审计机关的经费和资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并且依据“科学测算、充分保障、注重绩效”的原则,各级政府保障同?审计机关开展工作必需的经费、资产。各地方审计局经费和资产仍由同级财政根据属地标准配置,项目经费预算和资产管理情况报省审计厅备案。各地在保障当地审计机关经费和资产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要充分听取省审计厅意见,以充分保障审计机关工作需要。

(三)建立审计项目统筹管理机制。全省审计项目计划由省审计厅统一管理。各地方审计局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经当地政府审核并报省审计厅批准后执行。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审计厅建立不同层级之间的协作机制,在内统筹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力量,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统一组织开展涉及全局的重大项目审计;对外建立健全审计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等单位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机制。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和重要线索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政府报告;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应听取本级政府行政首长意见并经上级审计机关审定后,再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

(四)建立健全审计执法责任制。实行审计执法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分层级落实质量控制责任,上级审计机关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指导、检查和管理,明确审计项目各环节责任,加强质量全过程控制,确保审计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各级审计机关要建立健全审计业务分级质量控制制度,定期通报情况,研究提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制度措施,督促下级审计机关严格依法审计、报告和公告。

(五)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省审计厅要加强对全省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技术指导,积极构建本省审计数据系统,增强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加强与省数据管理中心等单位的数据共享。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完善电子数据定期报送制度,由省审计厅集中管理收集的审计相关电子数据信息。

四、审计组织方式创新需求

矩阵型组织方式通过提高审计人员在项目之间的流动率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审计机关内部的业务交流,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无论在当下或人财物管理改革后,审计对组织方式的进一步创新仍然有着迫切需求。

(一)审计任务和资源之间的矛盾。一定时期内审计资源相对稳定,增长平缓,然而社会对审计的需求增长得更快,这是我国审计工作长期以来面对的问题。(1)人员编制有限。地方审计机关工作人数和任务数量之间的差距存在已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老龄化”和断层现象也逐渐显现。人财物管理改革后,省审计厅对审计项目统筹管理,调配市级人力配合署、省项目更为便捷,也可能更为频繁,大量临时安排的任务及综合工作使得人员配备上捉襟见肘,有时甚至一个审计项目现场只有两三个人办公。(2)资金不足。审计系统不能实行垂直管理,经费由当地本级政府和财政局保障使得市级审计局的经费有限,无法像审计厅、署派出办事处或派出局那样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和借助专家工作。经费紧缺造成审计机关对地方政府的依赖,审计独立性受到影响,此外审计项目进度无法保障,审计难点被搁置,降低了审计质量。(3)审计信息交流不通畅。信息时代,信息就是资源。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和完善之前,双重管理下的审计机关,横向之间更像是各自为政。各市局间仅在省定项目和干部培训中才有合作的机会。审计经验无法沟通,难点问题不易攻破,成功案例难以复制。

(二)审计围绕地方中心工作不够。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地方审计机关受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政府双重领导,而且作为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应该扮演地方治理的基石角色。以Y市审计局2014―2016年度项目计划统计为例(见右上表),Y市审计局共安排162个审计项目,其中市局自定25个,仅占比15.4%,选择余地较小。审计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审计厅或审计署的地方派驻机构,如果受上级审计机关和行政系列的任务安排过重,将限制审计参与地方治理的自由度。审计局和本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舆情共处一地,围绕地方党委政府、党政领导,倾听地方群众呼吁,制定自选项目,为市里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专业建议是职责所在,也是审计机关在当地价值的体现。

(三)审计缺乏指引,审计质量不高。审计成果是审计人员制定计划、实施审计程序、通过汇总审计工作而做出的审计结论、提出的审计建议、执行处理、处罚和移送决定。国家审计要成为受到人民群众尊重、受到被审计单位重视的政府机关,要从审计质量抓起,审计成果的运用直接反映了审计质量。

审计署层面的审计投入产出比年年提升,2015年已达到1∶260,这样的成就与其行政地位和业务能力密不可分。但是根据对Y市审计局2015年完成的38个项目(政府投资项目除外)的统计分析,其中只有14个项目撰写了审计专报等材料,仅9个项目的相关专报信息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采纳,反映了审计项目执行效果的不足和审计资源的浪费。在审计需求飞速发展的同时,地方审计机关从上级得到的指引有限,再加上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以满足每个审计任务的需要,致使地方审计机关对审计成果需求者的期望不了解。如果出具的审计意见不全面,建议无法被采纳、成果无法被运用,审计便流于形式,总体上降低了审计质量。

(四)审计成果考核机制不完善。工作成果考核、绩效评价,是对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外部激励。审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从数量维度对审计部门、个人或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却依旧是最直接和常用的方法。考核指标一般包括完成的审计项目数、运用信息技术完成的审计项目数、被采纳的审计意见数、查处的违纪金额、增收节支金额、移交审计决定书数量等。全覆盖在拓宽了审计范围的同时,也丰富了审计内容,很多审计项目成果无法定量考核,比如政策跟踪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如同内部审计拥有确认和咨询职能一样,国家审计的服务(即建议)职能也很重要。无形的审计成果和审计结果运用后能产生的长远效果是审计产生的价值,同样值得纳入绩效评价中。如果成功的审计项目案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恐怕会削弱业务交流的质量和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五、审计组织方式构建

组织方式创新应当遵守行政型审计体制、受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政府双重领导的基本原则不变,充分考虑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的试点方案,为审计服务,为国家治理服务。市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组织方式因时期和规模不同,分为直线职能型组织和矩阵型组织,强调以项目为中心的机关内部协作。在实践矩阵型组织时,科室之间的人力和信息流动性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审计效率,但是在全省范围内的纵向和横向协同却没有因此加强。在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需求推动下,审计工作强调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的领导,试点省以下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省审计厅在项目统筹和业务指导方面应当起到重要作用,不能再把上级审计机关从组织方式中割离开来。从全省层面来看,审计组织更适合于事业部型组织和矩阵型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如图2所示。

事业部型组织的原则是“分散经营,集中政策”,符合省审计厅领导下的审计工作,不同点在于事业部型组织的企业总部只设置人力、财务等保障性职能,而审计系统中的审计厅拥有完整的综合和业务部门,既在宏观层面加强了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提高了管理灵活性,又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性,便于调动各地方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不同于企业事业部的自负盈亏,行政系列下的地方审计机关审计模式在上级审计机关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下,基本没有企业事业部型组织方式中“地区”偏离“中央”的顾虑。

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后,总体方针是地方审计机关向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政府双重负责的体制不变,在此基础上加强受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省市、各市审计机关间组织审计项目的方式也应当有所变化。结合组织管理理论,在省级审计机关领导下设计的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和协调机制如图3所示。

省级审计机关统筹管理省内项目,负责战略决策,把握总体方向。省定项目的核心操作层仍然是市审计局业务科室,中间管理层是审计局或项目主审。左侧的技术结构是工作流程标准化的分析者,提供业务支持,由省厅综合科室担任;右侧支持人员提供业务之外的支持,由省厅和市局的综合处室分担。

在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后,全省项目计划由省审计厅统一管理,各地审计局的年度审计计划需要经过省审计厅和当地政府审核才能通过,强化了省厅对于市、县审计局项目的统筹。

(一)审计计划。省内审计项目统一审核是关键。对于省定和署定项目,省级审计机关依据省里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各市级审计局的领导,明确项目目标,由省厅综合处室统筹省内审计资源,拟定任务框架,规划审计实施的大致时间,由(各)市审计局办公室依据具体人手、任务档期和现有资源编制具体审计计划。有限的审计资源应该着重用在对国家政策落实、地区经济发展更有意义,同时合理预期能够实现目标的项目上。省厅在拟写任务框架时需留有余地,在保留重点内容的同时给予市局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权。结合市局的意愿和往年审计任务的紧凑程度,从任务少的地区调配项目组支援任务紧张的审计局,但是适当减少对异地交叉审计的安排;酌量增加省厅与市局联合审计的次数,实现“以审代训”。对于各市政府委托和自选项目,省审计厅同样要进行管理,审理项目选择是否恰当和准确,有疑虑的项目应与市局商讨,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指导市局选择合适的自选审计项目,但是最终选择权仍由市局把握。

(二)审计执行。审计执行和查证的核心操作层是市级审计机关对应的一个或多个业务处室,由其独立行使审计检查、调查、取证权。省厅组织全省审计系统建立基于ao的审计项目监控系统,无论是项目主审、局领导还是省厅领导,都能通过系统界面,直观地了解各自所负责或管理项目的进度情况。省定项目进行时,省厅应在系统监控的同时定期派遣人员巡查各项目筹备、执行、取证进度,进行项目进行中的业务质量控制,并了解各局面对的业务难点和阶段性成果,有益于汇集全省项目情况,给予宏观层面的策略指引和微观层面的业务指导。在这一阶段尤其应注重统筹各市项目对社会审计资源和专家经验的需求,省厅集合省内的资金资源给予帮助,普遍的问题一般性解决,特殊问题专门对待。同时,执行相近审计业务的市局之间的交流应该更为频繁,定期通过ao系统组织远程业务沟通,分享审计做法和审计线索,以取长补短,避免各地市局各自为政、闭门造车,浪费审计资源。

审计的方式篇8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真实交易;控股股东;股权制衡;盈余管理

一、引言

本世纪初以安然、世通为代表的财务丑闻事件后,美国通过了《萨班斯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设置审计委员会,且审计委员会应该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为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中国借鉴了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做法,建议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审计委员会,专门负责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以及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等五项基本职能①。大量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能够实现对内部控制人的有效监督,从而抑制了盈余管理,提高了财务报告质量(Beasley,1996;Dechowetal.,1996;Be′dardetal.,2004;王雄元、管考磊,2006;王跃堂、涂建明,2006;刘力、马贤明,2008;蔡卫星、高明华,2009),但是随着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盈余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采取的手段也越来越隐蔽。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一种新的通过真实交易的盈余操纵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公司管理者的青睐。那么审计委员会是否也能够有效抑制此类较为隐蔽的盈余管理方式呢?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审计委员会的作用以及公司管理者的盈余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大量的证据表明上市公司管理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获取更高额的薪酬、隐瞒控制权私有收益等等)经常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Guidryetal.,1999;Healyandwahlen,1999;Fieldsetal,2001)。而采取何种盈余管理方式则是管理者与监管和制衡体系博弈的结果,当内外监管制衡体系不能有效监督管理者时,管理者往往倾向于选择即使隐蔽性较差但成本较低的方式,而当监管制衡体系越来越有效时,管理者很可能在隐蔽性与成本之间更倾向于前者。线下项目是早期常用的盈余操纵方式,陈信元、原红旗(1998)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使得企业业绩发生巨大变化。李增泉(2005)发现当公司具有配股或避亏动机时,控股股东或地方政府支持的上市公司通过机会主义的并购重组帮助上市公司达到管制要求的“会计利润”,而当无保资格之忧时进行的并购重组活动是控股股东或地方政府的掏空行为,会降低公司的价值。夏立军(2003)、张国清等(2004)等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进行再融资,利用线下项目的操控非常明显,线下项目是盈余操纵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线下项目属于非经常性损益,需要在利润表中单独披露,很容易引起监管者和投资者的注意,隐蔽性能较差。廖理和许艳(2004)的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能够识别通过线下非主营业务净资产收益率进行的盈余管理。Haw(2005)等人发现在申请配股时,线下项目较高的公司更容易被拒绝。可操控性应计是指管理者通过对应计项目的操纵来实现管理会计盈余的目的,是目前国内外学者最常用的一种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方式。可操控性应计并不在报表中单独列示,投资者很难直接观察到,但是这种方式往往是外部审计师重点审计的部分,同时企业需要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如制作虚假证明材料等以证明给审计机构,所编制的财务报告是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韩慧博,2007),章永奎和刘峰(2002)、李仙和聂丽洁(2006)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审计出可操控性应计。因此这种盈余管理方式属于一种实施成本较高同时也具备一定隐蔽性的一种盈余管理方式(韩慧博,2007)。

审计的方式篇9

关键词:管理内部审计决定有效执行价值增值

近年来,企业内部审计决定已经涉及到内部控制和业务操作的各个层面,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内部审计决定不能有效执行,极有可能产生审计风险或审计失败的隐患,从而对审计双方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建立有效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是目前企业内部审计不容忽视和亟待研究解决的当务之急。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决定是审计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终体现,而内部审计决定的有效执行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审计工作质量、影响审计公正执法的关键所在。制约内部审计决定有效执行的原因究竟何在?如何才能提高内部审计决定的有效执行率?通过多年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现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决定有效执行的制约因素

1.1重视审计过程,轻视审计决定利用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有自己严密的审计程序、操作规范和行为守则,对开展审计工作有一系列规范性的要求。但在现实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只重视审计过程,轻视审计决定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审计决定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审计人员只重视项目的准备和现场工作,忽视项目审计结束后对被审计单位(部门)整改决定的督察、督办和责任追究,认为只提出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就已经完成审计目标任务,并不关心审计决定的利用,使处理决定的执行和整改要求的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影响预期目的实现。二是整改或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存在一定的人情或隶属因素,使内审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和责任追究执行不到位,责任追究制度形同虚设,只要是被审计单位(部门)在限定期限内提交了整改报告,内审部门往往就认定已经整改,真正实施整改跟踪或审计回访的情况很少,很难验证整改情况的真实性和解决问题的彻底性。

1.2外因削弱了审计决定的利用价值

1.2.1被审计单位原因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的表扬与肯定是非常乐意接受的,而对要查处和必须纠正的事项却难以从命,一拖再拖,悬而未决。一些被审计单位财经法纪观念淡薄,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清,对审计决定的强制性和自身违纪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内部审计是自己人,出了问题好说话,因此,缺乏执行审计决定的自觉性。有的被审计单位对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寻求种种开脱理由,在内部审计决定下达后拒不执行;还有的被审单位认为如果对前任遗留的坏账、报废存货等不良资产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当期经营指标,从而影响现任期内的业绩,导致缺乏有效执行内部审计决定的积极性。

1.2.2内部各部门沟通不畅

由于内部审计所涉及的工作都是企业内部熟知的人和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以及不愿得罪人的思想,对于内部审计决定的有效执行也就流于形式。由于一些内部审计决定的执行,单靠某一部门去完成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大力协作配合,而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影响了内部审计决定的有效执行。

2.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决定,实现审计价值增值

良好的审计环境决定了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审工作的效率、效果,影响审计决定执行的优质化。内部审计决定有效执行既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审计工作的落脚点,更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

2.1拓展审计决定,实现审计价值增值

内审部门应当倡导审计人员在完成规定任务后的创新创优活动,发掘基础素材,对存在的问题及潜在风险进行探索,延伸审计的触角,形成各种形式的审计决定,增加审计附加值。一是抓好审计决定的综合分析。首先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分析归纳出规律性的问题倾向;其次要提高分析的综合性,即将审计中查处的问题与各项内控制度的落实或当前企业关注的热点等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归纳;再次要标本兼治,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不能就事论事,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跟踪审计决定的执行落实,切实实现审计监督确认和咨询作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规范、正本清源,体现审计成果,因此必须关注审计决定落实情况,坚持审计决定跟踪检查,将审计决定转化为“生产力”。

2.2建立有效的审计决定利用机制,提升企业内部管理

基于企业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审计决定的有效转化应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坚持与内部控制相结合,把审计决定运用到日常内部管理工作中去,审计决定的运用要有经常性、长远性的思想。首先要与完善内控制度相结合,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制度层面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寻求制度建设的缺陷,这样不仅可以让领导层从中找到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同时也可以使离任或新到任的领导及时更正以往的不足,探索并制定完善制度控制的有效路径。其次是坚持与制度执行审计相结合,按照问题的性质判断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尤其是领导层履行职责的意识、能力和效率,将内部审计的成效作为内审后续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保证内部审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二是坚持与领导干部履职能力评价相结合,提高领导干部内部管理能力。内审部门应根据各类审计项目的成果,实事求是地对问题性质和领导层所承担的责任进行认定,评价领导层在内部管理中的能力,据此提出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其提高履职能力。人事部门在考察领导干部过程中,应积极同内审部门加强协调与配合,将审计结果纳入到领导干部个人档案中,以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同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审计工作的周知性和透明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的干部考察方式的缺陷。三是坚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把审计决定运用到领导决策中去。企业各种内部审计成果,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被审计单位(部门)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资金安全、业务操作和干部管理中的不合规问题。审计人员不仅要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评价,而且要抓住特殊性、苗头性和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从而反映出一个时期该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突出矛盾。这种分析有利于领导班子从高层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有效维护资金安全,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李永臣.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a].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2-14.

审计的方式篇10

长期以来,我国公交场站基建投资管理中,普遍存在盲目建设、预算约束软化、资源浪费、项目投资失控、资金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如何确保国家拨出的资金,能完全投入到基本建设中,并发挥其应有的效益,这是摆在审计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审计机关要积极开展公交场站基建投资效益审计,探索科学的工程项目审计方法,工程项目审计方法必须充分把握影响项目投资的过程和因素。

一、基建投资效益审计的分析评价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在公交场站基建投资效益审计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审计中,以收集的统计资料和实际调查为出发点,根据客观的标准,客观的评价和估算具体的公交场站基建投资项目,以确保得到公平、准确的评价结果。

2.全面性原则。

由于公交场站基建投资关系到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因此,必须坚持全面性的原则,对其进行审计评价。所以,要全面考察公交场站基建投资效益,包括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总量效益和结构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3.前后对比和有无对比原则。

(1)前后对比原则。

前后对比指的是,将公交场站基建投资项目开始实施之前,与项目完成之后的情况,加以系统对比,以确定投资的效益。审计过程中,需要对比投资实施前和实施后的相关因素,看看是否发生变化,确定投资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

(2)有无对比原则。

有无对比是指,将公交场站基建投资项目的实际发生情况,与若不投资该项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准确度量投资的真实效益、作用和影响。对比中要关注的重点是,将项目作用的影响,和项目作用以外的影响分清楚。

4.定性描述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原则。

在审计评价的过程中,有些公交场站,可以通过某些假设、权重和一定参数,来衡量基建投资的执行效果。也可以利用一定的计算公式,经数量演算得出定量计算的结果来衡量,如经济效益的状况;有些则无法用定量计算的结果,来进行衡量,如项目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民众的满意程度等,只能进行定性的描述。一些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由于投资的数额非常巨大,而且投资时间和运行周期长,因此,效益的发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还有一部分公交场站基建投资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但社会和生态效益又相对明显。所以,单纯通过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来分析评价公交场站基建投资效益情况,得到的结果不能准确、全面的反映投资效果的真实情况,影响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5.通用标准与专用标准相结合的原则。

通用标准指的是,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的公交场站基建投资资金的使用和运行状况,用以横向对比分析和整体评价不同类型公交场站基建投资使用、投资效率和实施效果。专用标准则指的是,在通用标准之外,针对不同类型公交场站基建投资中,项目特点而制定的标准。在进行审计评价时,既要利用通用标准,对投资效果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和整体评价,也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利用专用标准,对投资效果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和个别评价。

二、加强公交场站基建投资效益审计的几个关键环节

1.投资决策阶段。

投资决策阶段,是决定项目投资的关键环节,对项目投资及投资效果起决定作用,所以,必须在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开展投资决策工作,尽量减少和避免投资决策的失误,以此提高投资效益。投资决策阶段的重点是,审计投资估算和可行性研究。其中,审计可行性研究的要点是:第一,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进行审计;第二,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单位,是否具备可行性研究的资质及条件审计;第三,对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以及计算指标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进行审计;第四,对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是否按规定标准来收费进行审计。工程建设投资估算的准确性,与项目的工程设计方案、建设规模、投资决策、投资经济效果直接相关联,并对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对投资估算的审计不容忽视。通过审计投资估算,对项目投资的数量进一步核实,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2.工程项目设计阶段。

在做出项目投资决策之后,对项目投资的控制,关键就在于设计环节。虽然设计费占建设工程总费用的比重还不到1%,但是,设计阶段的成败,对于以后的全部费用几乎起到决定作用。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设计阶段的审计。影响设计阶段投资的因素非常多,其中,设计方案、设计标准、结构安全系数等,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都非常大。项目必须依据经过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设计,设计时,严格按照投资估算限额设计。建设单位应按照有关要求,选择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从而达到降低投资并优化设计的目的。在设计阶段,审计的重点是:第一,对设计方案是否经济、安全、美观、实用进行审计;第二,对设计标准是否符合批准的要求进行审计;第三,对设计概算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概算总额是否在批准的投资估算限额以内进行审计;第四,对设计招标程序的合法性进行审计;第五,对设计收费是否合理进行审计。

3.施工招标投标阶段。

项目招标对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择优选择施工队伍、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施工招标投标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是:第一,对是否具备招标条件进行审计;第二,对招标文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进行审计;第三,对标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计;第四、对招标程序是否合规进行审计;第五,对于合同条款是否公正、科学进行审计。

4.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项目投资的具体实施阶段,项目的主要投资,主要在施工阶段完成。所以,要想降低投资,加强对施工阶段的审计意义重大。在施工阶段,审计的重点是:第一,对施工进度情况进行审计;第二,对设备材料的采购进行审计;第三,对隐蔽工程质量验收的签证进行审计;第四,对索赔事项进行审计;第五,对工程价款的结算进行审计。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