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点十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点十篇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3:40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点篇1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习宣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党、国家和军队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把其纳入政治理论课教学、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入”,对于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作用。政治理论教员应以满腔的政治热情、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坚定的政治态度,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的实效性,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入”。

一、深入学习,全面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与实质

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入”,政治理论教员理应先行一步,进行深入学习,通过原原本本学习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特”在哪里,力求全面把握其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做到“三个紧密联系”:一是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我党八十多年光辉历程学习,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二是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学习,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点;三是紧密联系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学习,认真分析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内容与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二、加强研究,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不断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涵义、体系架构、基本内容、理论精髓深入研究的同时必须讲究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抓住重点进行理论攻关

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是讲好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科研成果能够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凡是深入研究过的问题,在课堂上更受欢迎。因为只有教员自身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去探讨,对问题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论事说理也才能更有说服力。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把握其精髓、领会其实质,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当然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要对所有问题一下子都作深入研究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根据主客观条件,选择一些重要问题作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研究,并逐步扩展范围。

2.紧贴学员思想实际教学

只有对学员关注的问题心中有数,才能使政治理论教学与学员的兴趣点有机契合,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依据。针对学员反映出的问题,比如一些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和国际国内时事问题,要进行认真梳理,从中找出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及时在教学中给予解答。既阐述理论成果本身的主要内容,又紧密联系实际释疑解惑,帮助学员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比如,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在解答中应尽可能避免就事论事,而是着重从正面剖析问题、讲清道理、努力做到以理服人,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努力帮助学员从只关注现象形态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提高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科学认识和正确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

3.增强课堂教学互动交流

组织好课堂讨论和辩论也非常有助于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其间选好题目和做好充分准备是关键。要结合学员比较关心、能够激发讨论热情的话题,例如就“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新时期出现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对解决的思考”、“如何看待当前国际的价值观外交”等问题让学员展开讨论,甚至分组进行辩论。讨论前尽早布置题目,提供参考书目,让学员写出发言提纲,讨论后上交作为平时成绩之一,促使学员认真准备。在讨论中,尽可能鼓励学员主动起来发言,并提倡不同观点的争论,以避免点名发言造成的紧张和被动。讨论中,教员做适度的点评和引导,对于不正确的观点要明确进行纠正和说明。

三、拓展渠道,营造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浓厚氛围

坚持课堂教学系统灌输同时还应结合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营造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浓厚氛围。

1.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在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增强学员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上做文章。例如,开展“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争当新时期高素质军人”演讲比赛,首先由学员队自行组织初赛,之后选出若干名优秀选手进入决赛。对比赛选手教员要提前进行专门辅导,努力使这项活动成为具有示范性水准的群众性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员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积极性、主动性。再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关内容举办知识竞赛,发动学员全员参与,在精心进行参赛准备的过程中,更加全面、深入的把握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此外,还可因地制宜地组织广大师生到厂矿、企业、农村进行参观见学,通过社会大课堂,使其亲身感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城乡建设的新成就。为使学习效果进一步深化,还可在教员和学员队干部的指导下,由学员自选课题、集体备课,走上讲台亲身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活动,使学员学得更深更细,从而在宣传贯彻落实中行动更为自觉、方法更为科学。

2.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辐射作用

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深受学员喜爱的现代传媒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功能,使其成为学员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渠道,让学员时时处处置身于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强势信息环境和浓厚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感染。如将中央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相关理论文章、知名专家教授的相关辅导讲座等图文并茂的翔实资料,制作为精美的网上学习宣传专栏,开设相关博客论坛,为广大师生提供学习、参考、交流的便利平台。

参考文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点篇2

【关键词】新建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SpoC课程学习;特征;设计启示

现如今“95后”大学生正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主体,崇尚个性的趋势更为明显,在学习过程中叛逆性、探索性、功利性等特征越来越突出。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觉得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看不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而如今大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信息超载与知识爆炸、知识碎片化与学习惰性化的矛盾凸显。当以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为代表的新媒体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时,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特别是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性,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构建多元化知识网络。

面对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的新特点,突出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改革为例,尝试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线上学习以SpoC(SpoC是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的缩写,意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后mooC(慕课)时代”新出现的融合了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混合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为主。

SpoC,是指将mooC的在线教学资源(如,视频、资料、测验、在线作业、论坛等),应用到小规模的实体校园的一种课程教育。[1]SpoC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诠释了如何将mooC与校园课程教学的结合问题。其在发挥mooC课程低成本、高效率、易普及、开放、包容、易于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学习等特点的同时,吸收了线下课堂在团队合作、个性化指导方面无可替代的优势。[2]SpoC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强调学习应该以知识创新为目标。

SpoC课程的出现与运用可以帮助解决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时效性不强、针对性低等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选择。

一、新建构主义对SpoC课程的指导意义

网络时代的学习催生了新的学习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建构主义,本文试图从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SpoC课程学习。

新建构主义承认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强调网络学习者应该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知识的检索、选择,利用“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进行“零存整取”式学习,逐渐构建个性化的“三级知识结构”。[3]新建构主义主张“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认为在网络时代,学习、应用和创新可以三步并做一步,创新是学习的最高也是最终的目标。[4]

新建构主义指导下的SpoC课程学习有效弥补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的不足,线上线下教学的结合为提高学习效果,注重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以及知识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并且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效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SpoC课程的学习可以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成为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的新模式,而不再是局限于教室当中以教师讲为主。每一个短视频的制作并不是单纯将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师讲解的过程剪切出5-10分钟,而是需要加入多种元素进行后期制作,不仅有教师讲解过程,更是需要加入大量相关图片、相关视频等多种元素,使每一个知识点的呈现都充满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的互动环节在SpoC课程学习中尤为重要,因为这正是学生突出个性以及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环节。在看完短视频后,学生将进入简单测试环节,这是对知识点的第一次巩固;讨论区交流,是学生将知识点转化为思想的过程,通过思想的碰撞,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更加深入,发挥出隐性知识的作用,这是对知识点的第二次巩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是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和进行创新的关键。无论是线上的讨论还是线下的讨论,教师都应该加强有效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深度的思考,对知识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要最大程度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点转化为一种思想、一种理论品质,在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思想品质,构建起适合自己的三级知识结构,即从最开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与自己实际相结合的理想认识,最终上升到知识创新的高度,进而影响和改进自己的行为。

二、新建构主义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SpoC课程特征

1、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进行设计

不同学生由于原有知识体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充分认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在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碎片的选择与理解的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必然引起学生在重构知识体系阶段出现的差异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SpoC课程应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性,在知识点的选取和讲解时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定位。例如笔者所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重点并不是理论研究,而是应该让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加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在讲解过程中要接地气,应使用大量的实际案例来分析和引导,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由于学生的理论功底不够,可能学习的效果就会相差很大。

2、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对同一知识的掌握以及随后对思想的影响力不尽相同,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习效果的测评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通过知识“自嫁接”,即将碎片化的知识通过个人建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与创新,特别是在创新基础上进一步转变为自己的思想体系。

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学习轨迹是教师分析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资料,教师对于每位学生学习的情况就会比传统课堂下要清楚很多。每个学生的学习轨迹都不同,可以有针对性进行关注和引导。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不同,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所关注的问题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起的知识体系也不同,最后每个知识点对个人的影响以及创新力的创造都不同。SpoC课程学习的背后需要一个教师团队,在充分分析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后,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的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讨论时充分注重学生个性,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

3、以充分表达为手段赋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学生在大量碎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零存整取式的学习策略实现知识的创新还必须有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平台。只有在相互交流与讨论过程中激发出思想的火花,才能促进学生进行更好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目前所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SpoC课程设置专门的讨论区,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这样便于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的加以引导和激发,错误的及时纠正,这种讨论还可以延续到线下教学的环节中,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激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为最终知识创新服务。

三、新建构主义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SpoC课程教学设计启示

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存在的“知识碎片化”、“网络信息超载”等问题。在“零存整取”、“知识点分类重组”等策略的指导下,教师能够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更有条理地进行知识建构。[5]笔者认为,新建构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SpoC课程教学设计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接触的信息量巨大,不再局限于以教师讲为主的学习模式,必然要求教师角色发生转变,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体现在完整教学过程中。

从知识点的拆分开始,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合知识点,例如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并不是以深入科学研究作为主要学习目的,在设计时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贴近实际,让学生觉得理论与生活并没有离得很远。在讨论环节,教师更应该发挥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学生进行讨论时往往会偏离讨论主题或者出现一些偏激的观点,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生思维活跃,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下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否则很容易步入错误的认识领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觉得理论高大尚,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笔者所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更注重实践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从学生实际出发,特别是SpoC课程的内容在设置上更应突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将理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改变对于这门课的严肃性、理论性强等传统看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内容的设置主要以启发式为主。

2、营造良好网络学习环境

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学会对于知识的检索和选择,然后充分表达和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成果,逐渐构建个性化的“感性认识――理想认识――联想”三级知识结构。SpoC课程的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依赖网络,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网络学习环境的特殊性,突出便捷性、智能性等特点。

笔者所在学校利用爱课程网站平台,为学生提供观看视频、课后测试以及讨论区的学习部分,将原有的教学知识点拆分成30多个,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展示。学生可以在教室、宿舍、图书馆随时参加网络课程的学习,笔记本、平板电脑甚至是手机就可以轻松进行学习,将碎片化时间转化为学习时间。课后测试和讨论区是给学生展示观点和成果的重要渠道,也是SpoC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基于爱课程网站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加入测试和讨论。当然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信息量巨大,这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辨别,学会选取有价值的资料,这需要教师的指引,答疑解惑、纠正错误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思考,适时进行有关知识点的补充与更新,让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慢慢向更高层次的认识发展,最终达到知识的创新。

3、鼓励学生采取“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

很多学生将SpoC课程的学习简单理解成就是看视频,甚至只是将视频打开快进完成学习时间而没有真正去学习。“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完成对知识的简单累积,然后经过思考并与自己原有知识体系相结合形成感性认识,在学习中由于对知识碎片的不断整理与思考,很有可能对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冲击,将新旧知识结构进行整合,知识创新就在慢慢整合过程中不断出现。因此,教学设计不应只停留在显性知识的传授上,更应该彰显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培养学生勤思考、自我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信息爆炸和碎片知识时代养成“零存整取”式的学习习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点转化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的实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学习效果很难保证,所以必要的测试和讨论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看视频并不是学习的全部,需要在此基础上动脑和思考,才能应对相应的测试,在与老师和同学讨论的过程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带着各自的问题来学习,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点篇3

abstract:Realizingthepopularizationofmarxismcannotbeseparatedfromthisspecialgroupofuniversitystudents,whoarethebackboneofthecauseofbuilding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thefuture.GuidingtheCollegestudentsintheuniversitysetupmarxistbeliefisparticularlyimportant."ninetiesGeneration“collegestudentsappearedinthereform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evenmoreimportant.inthenewperiod,weshouldbesocialisttheorysyste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asthemaincontenttopromotethepopularizationofmarxism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withnewcharacteristicsofthecontemporaryChinesecollegestudents'politicaltheory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withthetimes.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90后”大学生高校政治理论课

Keywords:popularizationofmarxism"ninetiesGeneration"collegestudentspoliticaltheory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作者简介:郭琼(1987―),女,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就当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应而也应该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引导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共同的信念和精神为主要任务。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灵魂,树立共同理想为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的生命之魂。在高校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

二、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对待。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必须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认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必须走出过去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误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综合运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

(二)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三贴近”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总体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规律。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要求坚持“三贴近”原则,紧贴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着力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紧贴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喜闻乐见并富时代气息的语言形式和真实生动的材料宣传马克思主义,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由高高在上、曲高和寡走入生活、走近学生,避免被边缘化,冷落化。

(三)坚持“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原则。高校应该选择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集科学性、可读性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读本,借助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橱窗等平台,将讲授与辅导、讲课与讲座相结合,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普及理论与引导理念树立相结合,严肃的内容与活泼的形式相结合,以传播知识、激感、坚定信念为目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四)坚持“四真”,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创新学习方法,完善学习机制,引导大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运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三、当今“90后”大学生的特征

随着2008年“90后”大学生的入校,高校群体中出现了新的时代群体。“90后”大学生生于中国深化发展的阶段,他们生活在信息大爆炸、主张多元化,追求多样化的时代,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在“4+2”(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家庭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富有朝气和活力,敢说、敢想、敢干、有冲劲,有其时代特有的烙印。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老一辈人有很大不同,同时也有着不同于80后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据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一)学习方面。“90后”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兴趣爱好广,知识面宽、领悟能力强,个人见解独到,但专业学习兴趣有待提高,计划到执行的实效性不强。

(二)生活方面。“90后”大学生用于服装、电子产品的消费的比例较大,他们更热爱生活,注重生活质量,但经济独立意识差,个人理财能力弱,。

(三)思想意识方面。“90后”民主意识强,但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薄弱,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但对党的理论知识认识不足、缺乏政治敏锐性。“90后”大学生中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名利思想,拜金主义时有存在,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价值标准突出表现出强烈的实用化特点。

所以,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有针对性的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从他们的需求出发,运用易于被他们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理论教育和价值观念的疏导,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

四、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讨

在高校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探讨其有效的实现路径,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曾经指出的,“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这就要求通过理论灌输,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应结合“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他们的现实情况进行理论教育,引导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而希望通过大学生的宣传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大范围内大众化,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的角色由大众化的对象向大众化的传播者的转化。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理论认同。指出:“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正确回答和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自己的威力和真正掌握群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从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空洞地说教,简单地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要讲究艺术性,增强其科学性、针对性和提高其实效性。应该坚持“三贴近”原则,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利益需要,比如大学生关心的就业问题,进行理论指导,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

(二)以学生为主体,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人”,对大学生角色的认识应该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者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的高度。而且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如果教学过程中不以他们为主体,在课堂上只会看到睡倒一大片的情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唤起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通俗易懂、生活化、形象化的语言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解答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使广大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3.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个人见解独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应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如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多种形式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并引起兴奋点和共鸣点。大多数高校老师采用的是显性教育的教学方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可以辅以隐性教育方式,比如在与学生课后交流、网络交流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到学生的内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没有公开性、也不直接,但是教育的效果却很显著。

4.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对网络的运用比任何一代人都强,所以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可以运用集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对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由于思想政治课课时少,多采用大班授课,学生和老师的见面机会少,老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机会也少,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建立博客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只有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多样化的手段才能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走进大学生,使大学生走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人格魅力的提高。理论对学生的说服力通过教师的教学来实现,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起着主导作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是教与学的统一,不仅要给学生传播理论知识,而且要在传播过程中强化自己的理论素养。高校应挑选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样才能保证理论在传播过程中不被扭曲。

(四)建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机制,把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与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堂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积极的作用,但加强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积极影响。实践出真知,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群众、深入实践,使其身临其境的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反过来大学生又能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理论魅力。这一过程就是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观点的认知转化为认同,由认同升华为信仰,再由信仰外化为行动,实现知、信、行有机统一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崔常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231

[3]徐光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0-4-19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点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翻转课堂非良构知识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哲学(温彭年,2002),该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每个人的头脑里对客观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与每个人的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有关。建构主义理论的先驱Jeanpiaget指出,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发现。知识的本质是主体对环境提供信息的适应,这种适应是能动的适应。建构主义最重要的观点是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利用一定外部刺激主体借助以往经验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知识不是由他人传递的,学习者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一定目的驱使下主动建构的,这种知识的建构过程不能由他人替代。夏尔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具有积极性、建构型、累积性和目标指引性四大特征。所谓积极性,指知识的建构是学习者的主动行为。哲学家维柯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自己建构的一切。只有自己建构的经验才能被学习者理解、运用,并内化为知识。杜威认为,理解在本质上是联系动作的,将学习与不确定情景中的探索联系在一起,学习者从探索中生成新的经验,并改造旧有的经验,从而建构新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建构自己对复杂问题的理解框架,这种理解只存在于学习者个人头脑之中,别人无法替代,因此建构性是建构主义学习的重要特点。同时建构主义学习是逐渐累积的,认知结构的功能具有不变性,一方面个体把外界情景提供的信息整合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形成知识结构的扩充,另一方面原有知识结构无法认同的信息将引起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改造,形成知识结构的调整,皮亚杰将前者称为同化,后者称为顺应。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在同化―顺化―同化的动态循环中形成知识累积。另外,建构主义的学习具有目标指引性,学习者能够主动建构理解是因为情景中包含的知识刺激能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时,学习成功性将大大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目标,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特点,建构主义教学与行为主义教学存在巨大差异。首先,建构主义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情景、学习资源甚至教师都是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发展学习兴趣,展开自主探究,形成知识建构而提供的广义教学环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形成经验的累积;其次,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示问题(项目、案例或矛盾),问题应是一项真实的任务,能够在学习者原有经验基础上形成有效的认知刺激,激发探究兴趣;再次,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协作学习,现实的和虚拟的学习小组将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思维,帮助学习者形成知识建构,因此学习环境应该支持协作学习;最后,学习任务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知识和问题应具有非良构的特征,拒绝唯一正确的答案与评判标准,学习评价重视过程而轻视结果。

二、大学生学习特征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

建构主义寻求适合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温彭年,2002)。斯皮罗认为,高级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将知识广泛联系起来,形成理解并灵活运用。相对中小学教学内容而言,大学生的学习内容通常具有这种结构不良的高级学习内容特征。大学生学习内容更倾向于理解性、探索性和运用性。大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知识累积,原有经验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在较高起点上对新的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从而不断在学习中形成认知的平衡。

具体而言,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已经具有较成熟的心智和较强的自律能力,大学生能够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并通过自己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自主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通常来自于证书取向、兴趣取向、意义取向和成就取向(陆根书,2010),任何一种学习取向都能转化为学习动机,并激励学习者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在大学学习中,绝大多数知R都是在学习者找出问题、搜集资料、自主探究、互帮互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累积而成的,这一过程正是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观,因此,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大学生的学习还具有实践性特征,大学中的很多课程都是通过论文、设计、案例进行考核的。这要求学生不但对基本知识进行记忆,还需要灵活运用。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真实的情景(案例、项目、矛盾等)中开展起来的,大学生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

综上,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高校教学中尤为适用。高等教育通常格外强调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常以案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传统教学中通常以基础理论学习再实践(案例分析、实训等)的顺序安排,这种教学模式没有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思想;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学生从一开始就应该接触实践,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动机,在问题探索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主张“干中学”的学习理念。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素材、给予自主学习时间和成果展示的机会都是必要且可行的。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传统课堂模式不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知识建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力。但是近年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资源与策略,相对传统课堂,更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要求。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校翻转课堂教学启示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以讲授为主课堂模式的重大改革,该教学模式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进行了课内外置换,其核心是在课堂之外从事基础知识学习(贾非,2015),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翻转课堂将知识学习安排在课外,因此知识的获取不依赖于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通过资料查询、问题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习得的。这种教学环境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认知原则,是对统教育模式的重大改革,在高等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翻转课堂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教学模式的讨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应获得如下启示:

1.利用微视频设置学习情景,进行抛锚式情景教学。在教学中应用的微视频被称为微课,刘运华等从微课的应用与功能出发,认为微型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情景认知理论。教师应将教学重点置于一个宏观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的抛锚式情景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对问题的凝练、资料的搜集和问题的解决都在课外完成,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转化为“合作”。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完成知识的理解与建构,课堂上主要用于学习成果的展示和复杂知识的深度剖析。翻转课堂的抛锚式情景教学同时体现了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理念,而这两种学习模式均属于建构主义学习模式。

2.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合适的认知工具,并进行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通常将相应知识点教学视频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同时互联网、图书馆中的相关资源必须向学生开放。认知工具在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余胜泉,2000)。为了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应该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一方面要考虑知识内容的特征,另一方面应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能力。

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知识传授者,也不是学习组织者,而是高级学习伙伴。因为非良构的知识没有唯一的答案,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中,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发挥正向促进作用。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切忌表现出权威性,不要提供观点,而是提供学生探索方向、思维启示和学习资料。教师避免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而是帮助学生启迪智慧,提高兴趣,加深理解。

4.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应建立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学评价体系,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改善学生学习,为完善教学与学习而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离不开动作的,只有针对动作过程的评价,才能指导、修正和完善动作。形成性评价通常是不易量化的,更p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17-22.

[2]陆根书,韦娜.大学教师教学观与大学生学习风格的相关研究[J].教学研究,2010(01):1-12.

[3]贾非.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15(19):165-166.

[4]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98-10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点篇5

在局、总队党组关心关怀下,我参加了党校全区公务员任职培训班的学习。这是一次情势新奇、内容丰富、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本次培训班,综合应用专题讲座、现场教学、讲座录相、自学及研讨等方式,结合当前我区哲学社会科学繁华发展的任务和工作实际、思想实际进行教学研讨。通过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不但在理论上使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开阔了视野,同时在思想上也有了更新的奔腾,在熟悉上有了更大的进步。

一、学习的感受

(一)深化对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理论素养进一步增强

这次学习培训以深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结合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中全会精神,通过综合应用讲授式、案例式、体验式、研讨式、互动式等教学情势,把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辅导,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通过学习,加深了我对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框架结构、基本内容的理解。熟悉到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我党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奔腾的理论结晶,内涵丰富而深入,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甚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甚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甚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题目,在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思想线路、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领导气力、依托气力、国际战略、根本目的等重大题目上获得了丰富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维护祖国同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专题研究,研究题目解决题目的能力有了新的进步

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校开设了新情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影响和制约西藏逾越式发展的主要因素、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等研讨专题,实施结构化式教学。专题学习和研究是党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研讨,对我国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题目和难点和我区加快推动逾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等都有了比较明确的熟悉和更深的理解。

(三)强化党性党风教育和党性锻炼,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党校坚持把学员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放在重要位置,贯串于学习培训始终,加强对学员进行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尽职尽责干工作的教育、道德情操的教育和拒腐防变的教育。学习期间,系统学习了党的建设理论、党性党风和反腐倡廉等专门课程。我深入熟悉到,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忠于理想、坚定信念,勇于应对挑战、克服困难,矢志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继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把它当做进步自己理论、文化、知识水平的手段,更把它当做改造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进步党性觉悟的需要。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加强本身修养,堂堂正正做人,脚踏实地做事,宏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门邪道,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勇于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要牢固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建立正确的利益观,把党和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动身点和落脚点,成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自觉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为整体利益主动承受风险和做出牺牲,兢兢业业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工作任务。

(四)全面学习现代管理知识,知识结构有了新的改善

这次学习除理论辅导、专题研究和党的建设理论与党性党风教育外,学校还安排了菜单式教学,内容涵盖行政法律、公共管理、职业道德、领导科学等多方面。自觉收看远程教学,还听取了有关部分领导和专家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依法行政、公共管理的职能与职责等专题所作的多场外请报告。通过学习,了解了当代世界和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动态,了解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情况,开阔了视野,改善了知识结构。

(五)班级生活使我体验到了大家庭的暖和

从老师和各位学员身上我学到了更多的社会知识、工作方法、为人态度和处事原则。那些有形和无形的有益方面影响了我,使我在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进步,知识上得到了补充,思想上更加成熟。通过集体学习,我体验到了大家庭的快乐和暖和,并和各位学员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友谊。这将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势必成为我今后工作和生活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动力。建立良好学习风气,在严厉紧张、和谐友爱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今后努力方向

我作为一位处级的干部,学习结束回到工作岗位后,我以为自己须努力做到: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是培养理论素质、进步理论思惟、增强利用理论来观察、分析和处理题目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强弱,工作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就决于他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理论解决的是世界观、方法论等根本性的题目。理论上苏醒是政治上苏醒的条件;理论上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先进是思想上先进的根本;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动力。因此,大力加强学习是每位领导干部的必修之课,是每位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基本意识。学习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要特别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做到开辟创新、与时俱进。要加强理论学习同实际相结合,进步理论素养也必定包括进步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题目的能力。

(二)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品质和人格情操

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品质和人格情操。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品质是世界观的外在表现,是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廉洁、公道、正直。这决不是一个关系个人性德的题目,它还同群众观点、群众线路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学习,有助于我们正确熟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从而真正在思想深处看透、看淡个人名誉、地位和利益等题目,自觉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为人民的事业而不懈奋斗。

(三)坚持求真务实的实践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点篇6

论文摘要: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问题的研究,不但是出于检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的需要,而且是出于评价学生学业和学习能力的需要。本文试图从“六位一体”学习模式的角度出发,辩证地研究和探讨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评价方法的变革,建立适合学生学习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

一、改革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法势在必行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能否使高职生在学习中达到“学、知、行”统一;能否使高职生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而学习评价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最有效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中,老师对学生的考查往往集中在学期末,通过一张薄薄的试卷进行,题型多为选择、判断、问答等,范围狭窄,试卷答案标准统一。这就造成学生只重视对书本理论知识掌握,忽略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老师只注重考卷成绩,轻忽了对学生能力、综合素质的检验。这种评价方法,既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规律,又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因此,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水平、能力素质现状、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出发,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使学生在学习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达到真正的“学、知、行”的统一。

二、确定学习目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没有目标,就像航行没有了方向,课程学习也是如此。三年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是两门主干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一门必修课(“形势与政策”),学制两年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教材为、教育部指定教材,教材和教学大纲都由、教育部集中各方面的专家精心编写而成,它较高水平地体现了学科发展动态和教学基本要求,但不足之处是未必能全面照顾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殊性。虽然学校没有自由选择教材和大纲的余地,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逻辑性、时代的发展性、学生的特殊性,通过对教材一些具体内容来重新设定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顺序等,指导学生学习,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教师在新课开设之前,要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并根据社会发展现实和大学生思想特点,具体规划学生学习内容。具体说来,在涵盖教材、大纲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现状、学生特殊性、专业特色,按照“素质、能力、知识”、“学、知、行”六位一体学习模式来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使课程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这里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按照六位一体学习模式,我们把课程学习目标确定为素质、能力、知识三大学习目标。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我们设置了相应的能力训练项目(包括贯穿全教材的综合训练项目和各章节的单向训练项目)。如下所示:

1.综合训练项目(贯穿训练项目):

项目(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项目(2)课前10分钟时事点评。

2.单项训练项目

共分为八个单项训练项目,分别为:科学规划人生、心理调适、爱国主义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择业与创业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八个单项训练项目都分别设立了“拟实现的素质目标”、“拟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撑知识”、“训练方式”和“结果展示”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拟实现的素质目标为“树立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拟实现的能力目标为“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相关支撑知识为“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要求”;训练方式则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湘南烈士纪念塔”;结果展示就是学生撰写的爱国主义参观心得体会。

从上述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素质目标),怎么学(能力目标),学什么(知识目标),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学习目标的确定既严格遵循教材、教学大纲,又生动创设自己特色,尤其能力训练项目的设定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不断提升了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理论水平,真正实现了“学、知、行”的统一。因此,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考核评价的依据。

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全面评价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有效途径

要全面、客观、科学的考核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提高思想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对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建立起一套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考核评价体系。在这一评价体系中,根据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目标包括“能力、素质、知识”三大目标,同时,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还设置了相应的能力训练项目,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评价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行为能力和日常行为的考察,其次,也不能忽视学生对知识、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掌握,总之,考核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全面要求。

同样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根据上述表格内容,具体来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学习评价目标应包括素质、能力、知识三大目标,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法律三大部分。在学习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平时评价与期评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能力评价与知识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具体评价可采用100分制,针对教材内容及学习目标,可以这样分配:人生规划书(5分)、心理健康的测试与调试(5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心得体会(5分)、为父母做一件实事(5分)、择业与创业主题讨论会发言(5分)、做一次义工(5分)、时事点评(5分)、平时作业与考勤(5分)、日常行为养成的学生自评10分、学生互评15分、期末学习测评35分,总计100分。这样既有具体学习评价目标,又有量化标准。这种学习评价是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行为作为评价重点,同时也没有忽视坚持对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这种评价避免了过去传统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课堂上老师所讲理论方面的评价上,没有能够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不注重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评价,导致知与行相脱节的弊端。这种学习评价方式体现了“素质、能力、知识”、“学、知、行”六位一体学习模式,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提高提供广阔空间,保证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点篇7

[关键词]医学院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与探索;推进

[作者简介]唐焕韶,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范晓莲,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8―0152―03

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党的十七大则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作为培养祖国医学事业继承者和接班人,传承医学文明、先进医学文化和医学专业知识技术的医学院校,如何结合医学院校特点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在把医学科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医学生的同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医学生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武装头脑,培养出既有高水平的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又有良好医德医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未来医学人才,是我们必须努力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一、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

理论课教学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发挥医学院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论课教学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教育部近年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加大了实践课的教学环节比重,突出了“实践化、人性化、教学方法创新化”要求,这一变化为医学院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给医学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论课教学要紧紧围绕“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和核心是什么”这些基本理论思想来引导学生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要抓住青年大学生、医学生根本特点,按照“实践化、人性化、教学方法创新化”要求,抓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征及文化特点,融会医学专业课和医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规律特点,力求理论课教学每堂课有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新的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板书化、形式化、空洞化。

总书记提出:“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人文社科部“三论”教研室等部门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环节,求新务实,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一是请进来,不定期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到学校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如聘请柳州市委党校教授、市委讲师团领导、企业家来校讲评邓小平是如何规划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柳州市作为广西的重工业城市如何实现“在全国工业城市中柳州环境最优美,在全国环境最优美的城市中柳州工业最发达”目标的,如何加大周边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基础建设力度,尽快实现“一小时经济圈、二小时经济带”规划;还聘请中国人民303医院、市人民医院、工人医院医疗和护理专家、先进模范人物讲授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人文素质养成和医疗行业优秀党员践行“三个代表”的先进事迹等。二是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参观驻柳41军塔山战役纪念馆、柳州城市建设规划展、年产达80万台微型车产销全国第一位的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各行业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三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利用图形、模具、动漫、声像影视作品等。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

二、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培养,打造教学名师

要生动地、高质量地讲授医学院校政治理论课程,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必须加强对理论教学教师的理论业务培训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和社会实践经验。一是必须要让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每隔3~4年,就到医学行业单位挂职锻炼或下基层单位体验实践半年至1年,避免教师从学校毕业就一辈子“扎根”三尺讲台,只有理论知识、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现象。要让老师除了书本上的理论外,还有社会实际事例可讲。如下乡镇党政机关及基层医院、卫生院考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情况,考查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我国“新医改”方案进展,了解和收集我国在医疗改革中实施的惠民政策取得的实效,调查和记录在医疗战线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病人服务,品德高尚医术精湛、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医务人员。通过用这些体现党和国家关注“三农”、关注弱势群体的惠民政策,以及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爱岗敬业的典型事迹与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结合起来,构成理论与实际体会、教学引导与情感熏陶、普遍教育与榜样感染的教学主轴线。要让教师以亲身感受,融会自己的医学情感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得“有血有肉”,让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听得有味。二要对教师定期进行政治理论课和医学科普课程的轮训,组织学习、深刻领会医学院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精髓。三要经常开展备课会、教学示范课等,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医学界实际点评社会热点问题,让医学生看得到、想得到、学得到、记得牢,并指导今后的从医人生。此外,每学期要定期召开师生专题教学座谈会,让医学生反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学习的感受、效果和要求,不断提高每位教师教学艺术和水平。

三、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

优良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不仅能不断满足医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舆论阵地,营造医学生学习、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氛围。要结合医学院校各自专业的特色,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实践中去,要引导医学生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念和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学习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二要加强校园医学人文精神构建,寓当代中国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

化、科技和体育活动中。三要加强对医学生理论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发挥好医学生理论社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及其他医学院校涌现大量医学生理论社团,如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简称“红色协会”)、爱国者联盟、青年自愿者协会等社团组织,它们在组织引导医学生学习、宣传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医学院校的大众化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院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十分重视以学习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目的的理论社团的组建、管理和指导,形成校、院(系)、班三级网络,为理论社团配备学术造诣较高、热心医学教育公益事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党务工作者担任指导教师,经常地聘请专家为医学生讲学。同时校、系二级党政领导部门结合党团组织活动。以党团带社团形式开展学习、宣传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活动,为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场地。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活动,实现医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过程的有机统一,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医学生的精神支柱。

四、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实践是从理论认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又是经由实践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医学院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实践的手段达到普及的目标,取得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因此,医学院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突出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医学生躬行实践,知行结合,在实践中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一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组织医疗队“三下乡”、“社教”、“红色旅游”、纪念革命重大节日等形式的实践服务团、宣传团、考察团,支持、指导医学生到社区、企业和村镇中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努力争取和借助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二要在医学专业实习、军事训练、劳动、勤工助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活动中有机渗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医学生在服务和接受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三要创新学生公寓理论学习阵地。随着教学形式和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公寓文化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成才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管理,大力加强公寓区宣传阵地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公寓,把公寓理论学习与宿舍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创建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站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科学技术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标志性平台,已成为人类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医学院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原,在校园网开辟理论学习新阵地。开展开放式学习和互动式学习,扩大覆盖面。要建立、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站,设立学习、宣传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栏目。在主题网站中开设形式多样的、新颖的、人们喜闻乐见的、通俗化普及化的能吸引医学生的宣传栏目,如“名师授课”、“理论寻根”、“学习动态”、“文章点评”、“师生对话”、“伟人轶事”“大师指点”等互动性好的栏目,把对当前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讨论作为引导医学生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导入点,适时开展有关问答以及讨论、对话、交流活动。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措施,医学院校必须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多渠道和多形式开展,形成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同时要加强理论研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积极探索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思路、新举措,全面深入地推动医学院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促进医学生思想政治和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点篇8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合理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符合地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依照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深刻领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从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改进.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地理教学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誉为教育学中的一场革命,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间的关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建构主义逐渐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作为中学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地理教学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审视,其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旨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1知识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构建并生成意义的过程”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设,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迁;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为“理解而学习”是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目标.

1.2学习者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到人的内心,而是在与外部作用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选择、积极构建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构建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记住别人已经研究出来的结论.离开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

1.3学习的互动性

学习是“学习者与外在环境多向性的交互作用过程”_6,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受到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参与、周围的环境等情境的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以“教学内容”为中介形成“双向互动”关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构建知识.每个学习者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对同一事物都存在不同的理解,通过小组活动,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合作,可以看到不同的见解,使理解更加丰富全面.

2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进中学地理教育的适宜性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求

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能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分析、描述能力,地理事物间的对比鉴别和地理成因的推断能力.地理学科这些特殊能力的要求正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符合.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关系需要学生运用地图等工具获取有用信息,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得出相关结论.例如,学生运用地图确定某地的的位置(如经纬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分析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如山、河、海洋、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城市、港15、交通线路等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区域特色总结该区域地理位置的特色,分析其优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有许多却不能被直观感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便是典型的事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极为复杂,而且不能直接观察到.运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偏力作用下风的形成等基本原理,借助图示,加上抽象概括,就能形象深刻地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变化特点.比较的过程是一个加深认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如背斜和向斜,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学习等等.对地理成因的探析,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对某一现象展开分析.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分解出诸多影响因素,应用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索地理事物问的因果联系,得出正确的判断.

2.2地理课程改革方向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完善学生素质、促进学科发展及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方面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旧的现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实际.在培养目标上,新课程改革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改革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强调,对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重视,对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良好环境的营造,与建构主义理论中知识的构建性、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互动性等观点吻合.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中学地理教学改进策略

3.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构建者,学生从接受者的从属地位转变为实施者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从台上的表演者转变为幕后的导演,成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形成知识构建内因的促进者.新型师生关系发展为合作探究型.在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中,首先要有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只有教师拥有平等的意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J.其次,师生之间要互助合作.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索更为重要,教师的职责在于以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如学习“城市空间结构”时,以学生所在城市为例,通过指导学生数据、图标资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当地城市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再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成都、北京等城市的区位进行对比,找到区位差异,通过师生探讨、交流得出本地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展分析世界城市分布特点找到城市分布空间规律,学生对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认识是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分析逐步深入的过程.

3.2遵照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不同的学生的个体经验差异很大,知识构建的起点也存在很大差距.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开展有效的“教”与“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提高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目标.对学生应达到的基础目标不能随意降低难度,而对于提高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就要遵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的热力成因与动力成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位置与名称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从易到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阐释低、中、高纬环流圈的形成.二是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并进一步联想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成因、规律和过程,分析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三是通过世界气候分布图与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3.3创设良好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学习活动与一定的情境密切联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如运用多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的素材,对地理过程进行动态模拟.适当的信息资源也是创设真实学习环境的有效手段.二是创设协作学习环境,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都愿意参与交流.同时,要善于引导、组织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责任中感受到贡献的成就.如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有哪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达到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的目的,分组要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讨论之前教师先提出实例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思考;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小组成员要对其他同学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评价,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较为正确全面的认识.

3.4改进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知识搭建平台

课堂是教育实践的“终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真切地运用到地理教学的实践中来,必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内容,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而案例性内容,因其是建立在现实中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教学模式是开放的,随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学对象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学模式的运用要灵活、变通.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点篇9

论文摘要:在中央组织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推动下,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很快,成绩显著。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突出的是某些学科点忽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的教育,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质量;同志2010年9月27日在中国浦东千部学院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强调了把马克思主又经典著作的学习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基木路径,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应以此为指导和动力,深刻理解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坚持正确的方法,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的研读和教育。快速

     一、问题的提出快速

   在中央组织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强有力的推动下,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很快,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无论是在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还是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上,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升了其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加强了党的思想理论阵地,促进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这是当前我国思想理论战线健康向上的大好形势的重要表现。

     现在的问题是要进一步发展这种大好形势。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来说,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件的精神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的学位(2005)64号文件及其附件二的具体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进行规范化建设。这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重要的或基础的一环,就是要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的学习、教育。这项工作,既关乎教材、教学内容,也关乎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在一定意义说,关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性质、发展方向和社会服务功能。现在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本学科的某些学科点、某些指导教师对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有所忽视。其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如:有的未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课列人重要学位课程;有的在学位课程设置中虽然规定有这门课程,但建设得很差,教育质量不高;有的学科点在一批老教师退休之后,已经没有真正能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师,只好随便应付;更有甚者,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代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的教育。如此等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上不重视,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毛泽东思想教育、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学位课程,甚至受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影响,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100多年前的“老东西”,没有研究的现实价值,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总之,不管具体情况如何,上述种种表现,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党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教育,党的几代领导核心都反复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教育的重大意义。2010年9月27日同志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根本法宝。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领导干部,不可能是合格的成熟的领导干部。他指出: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阶段主要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干部教育培训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重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他要求将这一精神充分体现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的培训内容、教学布局、教材建设上。同时他又强调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重点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同时,还要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的学习教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就谈不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要求,党内要有相当多的干部每人读一二十本、三四十本马列的书。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强调学马列。邓小平同志说,读马列要精,这个“精”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导师们的经典著作。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也都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去年底,出版了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这两部文集,是党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权威性教材。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都应当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课程,专门讲授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目,指导学员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建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三所干部学院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在教学计划中加以安排。

   同志这一段话,是直接针对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三所干部学院讲的,这些单位的教育对象是领导干部,这自然同我们地方高校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做法。但是他强调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重点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同时,还要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的学习教育等等精神,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反映了我们党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指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是完全适用于我们地方高校的,特别是给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我们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全面领会和很好贯彻。

     三、研读经典的重要性和方法

   同志的讲话,已经把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讲得十分明确。这里,根据同志的讲话精神,笔者着重就学原著的意义和方法提出一些看法。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即钻研经典作家的原著,这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给追随者和后继者的忠告。1884年8月13日,恩格斯在给格奥尔格·亨利希·福尔马尔的信中就提出:要“研究原著本身”。1890年9月,在致约·布洛赫信中,他再次强调:“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在这封信中,继后在1894年1月25日于伦敦致西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恩格斯这位社会主义的“保姆”和导师,还开列了一系列重要阅读书目,以供有志于研究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人们学习。

   恩格斯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除了有当时的特殊背景外,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原著即马克思主义的载体,是其理论的文字存在和表达形式。钻研经典作家的原著,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历史时空,面对大师,直接与经典作家对话、交流,把他们的原论直接传给后继者。研读原著具体说有四点意义:

   第一,要真切地了解经典作家思想形成的根据和发展轨迹,就必须研读原著。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领略这些思想的精髓、底蕴和历史发展脉络。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三卷写的序言中就说过:“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

   第二,要在正确地理解经典作家有关思想的同时,有效地学习他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和和科学方法,就必须研读原著。列宁在建议青年们研究国家问题要看看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时说过:“我所以提到这部著作,是因为它在这方面提供了正确观察问题的方法。它从叙述历史开始,讲国家是怎样产生的。他还指出,要正确地分析国家问题,必须对它的整个发展过程作历史考察。第三,要不“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人迷途”,就必须研读原著。这个论断是恩格斯当年在给格奥尔格·亨利希·福尔马尔的信中着重提出的。今天,简述读物和第二手资料多得不可胜数,在这种背景下,恩格斯的论断对我们有多么重要就不言而喻了。

   第四,要有效地抵制和反对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歪曲、肢解,就必须研读原著。这是从现实出发的。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在充分肯定意识形态领域主流的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思想理论领域呈现十分活跃、十分复杂的状态。一些错误思潮往往采取折中主义的、混合主义的手法,提出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观点,歪曲、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混淆视听。面对多种思潮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只有研读原著,才能正本清源,与各种错误观点划清思想界限。

   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这可以从多个方面探索,笔者以为以下方面值得重视。

   第一,要在研读文本上下苦功夫

   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后,马克思说过:“我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至今还没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这就使前几章读起来相当困难。”“这是一种不利,对此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事先向追求真理的读者指出这一点,并提醒他们。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还说:“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谁怕下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这一点,是每一个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人都需要明了和有精神准备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既然是科学真理,只要愿意付出定能学懂学通。列宁曾向大学生建议说,为了弄清国家这个“最复杂最难弄清的问题”,要多花些时间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至少读几本”。他告诫大学生:“起初也许有人又会因为难懂而被吓住,所以要再次提醒你们不要因此懊丧,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以后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他强调,“想认真考察和独立领会它的人,都必须再三研究,反复探讨,从各方面思考,才能获得明白透彻的了解”这些话,既鼓励了我们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信心,也指出了我们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方法。

   第二,要认真领会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

   我们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既要把握其中提出和论证的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又要重视研究和掌握形成这些理论观点时运用的立场和采用的方法。恩格斯多次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a)历史地,(β)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y)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包含着极其宝贵的科学方法,我们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领会和全面把握。

   第三,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又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法。在这方面,总的说要具备问题意识,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学。展开来说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要注意联系历史实际,把握马克思主义某一理论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和文化的多个方面,特别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去思考和解答自己在理论领域中未曾遇到过的问题或感到困惑的问题;三是要关注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思潮,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深刻地把握理论,以期澄清是非,划清界限,提高理论水平。

   第四,要注重理论的应用和创新

   毛泽东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因此在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和观点之后,要自觉地以此为指导,去进一步学习、研究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历史和现实,自觉地努力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为此,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高度关注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中,推动理论的创新。

   当然,发展理论,创新理论,是一项艰苦的科学工作,需要思想家费尽自己的心血。理论工作者要抱着慎重和严肃的态度,不能有任何轻率和随意。恩格斯早就讲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恩格斯的这个论断应成为我们理论创新的座右铭。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点篇10

一、学习目的和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年,是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奠基之年,也是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一年。

县十一届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以优化提升为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速发展现代农业;以提升品位为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以重树形象、重构格局为重点,加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以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超前谋划‘十二五’规划相关工作;以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推进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以安居乐业为重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为重点,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以聚集合力为重点,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以健全完善机制为重点,解决党建薄弱环节问题。”十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和系列举措,认真抓好在职干部理论学习,对于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今年农业局的在职干部理论学习,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七次、八次全委会、州六届四次党代会、县十一届五次党代会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这一战略任务,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心,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突破口,继续组织在职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全国、全省、全州、全县“两会”精神,促进在职干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提高,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主要学习内容和专题

今年农业局的在职干部理论学习主要安排四个专题。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增加学习专题,确保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专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学习要点: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为基本教材,组织在职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努力在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现实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上下工夫,进一步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在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工夫,牢固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进一步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辨证思维的能力,更好地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坚持“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学习时间:2011年3月至4月份

(三)学习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