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十篇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十篇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3:27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篇1

关键词优势教育理论依据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100-02

优势教育是一种强调先天优势,并以优势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优势教育是引导孩子学会自觉地挖掘潜能,发展强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操作模式;是建立在受教育者先天优势的科学理解基础之上的人性化教育过程。然而,优势教育理论依据有多种说法,我认为以下几种比较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实践。

一、在脑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教育方式

美国著名脑科学家斯佩里的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上的高度分化,右脑比较沉默,长于辨认形体;左脑比较积极,长于言语功能。这一研究证明了右脑事实上在许多方面比左脑优越,如在具体思维上,对空间的认识能力以及对复杂文字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左脑,尤其是在音乐理解和情绪表达时更是如此。

斯佩里博士的研究表明左脑为数学型,担任着语言、计算、逻辑思维方面的任务;而右脑则是负责欣赏音乐、绘画,从整体上接受事实、承担真感、预测的责任,也就是掌管着人们感情方面的事情。

最近几年,随着脑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脑革命”“全脑开发”“全脑教育”也随之兴起。有学者提出了“全面开发人脑”的三层含义:第一是指以人脑为核心的整个身心功能的全面发展,因为脑与整个身心密不可分;第二是指脑各个部分的全面开发;第三是指人脑三个层次水平的全面开发,三个层次是指:现有水平(显能)、潜能水平(潜能)和自我调控水平(“反思”功能)。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大脑的思维功能区已形成共识。大脑可分为知识智慧区(左前),经验智慧区(左后),创造智慧区(右前),感觉智慧区(右后)四个主脑区;机械记忆区(左颞)及情境记忆区(右颞)两个辅助区。四个主脑区都有优势,即全脑优势,但超常儿童是很少的,凤毛麟角,约大部分的人都具有1—3个主脑优势区。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大脑。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定型,形成特有的优势通道。因此,教育不但要从幼儿抓起,更不应忽视孩子大脑各不相同的事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发展孩子的优势,加以引导和教育。

二、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宗旨,把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强调学生完整素质结构的形成,即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学校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能适应当今社会,而且能创造未来的人。现代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只有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才能体现现代教育的主体性。优势教育正是让人受到最好的教育,人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

三、多元智力理论——挖掘每个孩子的优势所在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教师了解学生及其才能,设计课程和评价的方法,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体验到获得技能的乐趣。优势教育正是利用多元智力理论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才能。

加德纳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是多种多样的,这项智力被区分为:语言文字智力,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旋律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共八种。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智力理论强调数理——逻辑智力和语言能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将各种智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事工作。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这就给我们的优势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四、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把自身认知及自我实践的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对其进行认识、监督、反馈、控制。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既是学生掌握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学生驾驭自身各种学习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的能力。优势教育正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实现自我监控,从而达到自我发展优势的目的。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篇2

要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难点和重点是在农村。面对时代挑战,解决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问题,需要我们把目光投向农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帮助农村教师提升信息素养,帮助农村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让农村的孩子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道路上,农村不能完全套用城市的发展思路和模式,不能盲目追求硬件设备的高大上,而要探索出与自身优势结合的发展路径,解决好人机关系的问题。

第一,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首位,但要避免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技术应用到教育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相较于城市,农村教育的基础较为薄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把城市优质资源输送到农村,并且使用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但要避免走入技术助长应试教育的误区,要以育人为前提,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恰当融入信息技术。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信息素养。免费师范生政策、特岗教师计划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政策的出台,解决了一些偏远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的问题。

教育部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要实现“教得好”的目标,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一方面通过网络等手段,为他们提供更多进修、培训、同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帮助农村教师提升信息素养,借助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农村教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篇3

关键词:自信心;自信心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66-01

胡适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中对毕业生谈到:“堕落的方式很多,其中有一条是‘容易抛弃学生时想的人生追求’,学生是‘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抛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的俘虏’。”[1]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就业指导工作者如何正确对毕业生进行自信心教育,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压力的困境,显得至关重要。

一、自信心的内涵及自信心教育

自信心,英文名为self-confidence,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是一种积极、有效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可以说古今中外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有非常强的自信心。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拥有自信心,是达成一切人生目标的关键,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核心。自信心教育是使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它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自信心教育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正确的认识自我,挖掘自身的优势,并且随时创设机会锻炼自己,体会自我成就,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教育在于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完善自我人生,它呈现的是一种人本主义关怀和教育情感关怀。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能力和优势。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他指出,人有七种重要的智能,它们分别是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人的各种智能无优劣之分,但每个人的各种智能水平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其相对占优势的智能种类,运用适当的方法,利用优势智能,能促进人的其他智能知识的学习。[2]例如,我们对待逃课的学生,不能粗暴简单的对其批评,必须通过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

二、自信心问题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显现

一份“大学生职前调查大行动”的调研显示,高达86%的大学生反映,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太了解,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因为缺乏必要的定位,感觉前途比较迷茫,在当前就业难的现状中,想要谋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普遍表示缺乏信心。很多人认为没信心的原因来源于学校的声望、父母文化程度、父母任职情况、个人文化程度、专业的适应度、家庭居住地等因素。其实,真正的根源还是在于自我认知偏差大,78%的学生自我认知较欠缺,要么自卑要么自负,自卑感往往导致对求职产生恐惧,而自负则会使得错过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大学里没有发现自己与别人竞争的优势,缺乏对自身职业的准确定位,随波逐流,乱考各类证书,这些证书不能很好的为自我发展加分。各种因素导致毕业生就业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就业自信是一个人在就业行为或就业心理中对自己的积极感受。积极意味着对自己就业行为或心理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感受包含着对自己就业行为或心理的情绪、感觉、认识和评价。[3]就业自信是构成求职者精神面貌的重要因素,是大学生走向就业成功的支柱品质之一,是大学生就业中最实用的成功智慧。就业自信能使大学生在择业行为过程中产生勇气、精力、智慧和能力。

三、将自信心教育引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最根本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何将自信心教育引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从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转变思路,采取全新指导模式。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及时转变思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切入点,采取全新的指导模式指导学生就业,率先从“就业焦虑”中走出来,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信心指数。坚持以“自信心”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实践教育水平、就业自信心等方面开展就业择业引导工作。

(二)用心鼓励,帮助学生发掘自我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只有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并把它发展到极致,才会获得自信,保持良好竞技状态,从而在竞争中胜出。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积极向上,保持强烈的就业愿望;相信自己的力量,调整心态,建立信心;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利用自己所学优势,明确求职方向。只有做到这些,毕业生才会朝着自己制定的目标勇往直前。

(三)积极实践,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学生就业之前,就业指导工作者就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只要拥有合适的发展平台,都能发展得很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毕业生切实了解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增强自我信心,是当前就业指导工作者要着手去做的事情。

四、结论

毕业生处在人生选择的关键时期,心理充满矛盾。面对机遇和挑战,只有自信的学生,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及时抓住机遇,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满意的工作。在高等教育中引入自信心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具体体现。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生活场景中,自信心教育理念理应成为贯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始终的主线。

参考文献:

[1]胡适.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

[2](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篇4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3)03—0030—01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它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既教书又育人,课堂旁征博引,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思想引导。在班主任工作中,语文教师若能正确认识自身内在的优势,更新教育观念,释放个人魅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班主任工作,必能开创班主任工作的新局面,孕育一方锦绣花园。下面,笔者从实际出发,谈谈语文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具有的优势及优势的发挥。

一、语文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优势

1.语文教师更感性,能以情感人。文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唐诗宋词使人气质典雅,在众多教师中,语文教师更感性且细腻。语文教师这一特性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使得语文教师更能在教学工作中以情动人,引导学生的思想感情走向,有利于班主任的工作开展。

2.语文教师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能更好地与人沟通。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协调各方教育力量等方面无一不用到口才。而“自古文人多辩才”正好印证了语文教师的口才,当这份口才用在班主任工作中时,必定展现别样风采。

3.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利于提高交际水平。语文教师受过中文专业系统的学习,写作能力又是师范生的技能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写作应用能力,在制定相应的班级制度、教学计划、班级工作总结与反思、科研论文等班主任工作方面,语文教师往往是得心应手的。此外,语文教师一般思想都比较活跃,这就有利于在班级中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开展诗歌、散文朗诵大赛等语文活动,这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使师生关系在活动中更加融洽。

二、怎样充分发挥优势

1.挖掘语文中的素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个共同目标的驱动下,语文班主任如果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生动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2.发挥专长,进行班级管理。在班级工作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能说会写的特长,用含蓄优美的书面语和学生进行沟通,把自己的期望寓于文学中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诚的祝愿、善意的提醒、谆谆的告诫都化成了无声的却又饱含情感的字句,侵润学生的心田,心与心靠近了,感情产生了共鸣,班级各项工作、学生的思想问题等等就都在这字里行间一蹴而就。

3.弘扬爱心,进行民主机智教学。教师的教学离不开机智,班主任工作尤其如此。教师使所有学生成为“副班主任”、“语文助理教师”是教育机智的体现;教师用“法治”取代“人治”,通过“班级法律”规范学生和自己,是教育机智的体现。这些机智的源头活水来自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才使得班主任工作中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班主任只有这样开展工作,才更利于优势的发挥,从而做好班主任工作。

三、发挥优势应注意的事项

1.明确语文教师与班主任的双重角色职能问题。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对学科教学来说,他是从事语文学科教学的教师;对学校的基本管理单位班级来说,又是班级教育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和实施者。正是语文教师、班主任的这种双重角色,使其在发挥优势时,应该明确二者职能问题。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篇5

现在很多职校班主任都能理解多元智力理论对于促进职校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会通过主题班会或者其他多种宣传方式将多元智力理论介绍给学生。但是在管理实践中,班主任们不难发现,刚知道这个理论时,大部分同学会感到振奋,就像被打了一剂强心剂,但是“药效”维持时间很短,从理论到行为本身就需要言语智能和内省智能的支撑,相当一部分学生这两个维度的智能并不占优势,就算老师用多元智力量表给学生进行了测试,但学生对自己的智能认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知道如何扬长避短发展自己,这正是班主任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解决的关键问题。具体来说,职校班主任利用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学生多样化发展,主要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一、搭建多元化智能活动平台,让学生忙起来

职校学生的学习是以能力为本位,能力的培养是后天的,培养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实践,也就是只有通过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培养胜任此项活动的能力。活动育人也是职业教育中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方法。依据多元智力中的九个纬度,我们可以有目的地搭建多元活动立交桥,让不同智力优势的孩子都有活动平台可以展示自己,做到人人有职责、人人有平台,人人有收获。目前职业学校可以搭建的活动平台有:班集体管理平台(包括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等岗位的创新性管理)、社团活动平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企业实践平台、理实一体化模式下的专业课实训平台、民主管理模式下的校园管理岗平台、社会大课堂理念下的各种社区服务活动平台、社会即学校理念下的各种社会教育基地活动平台、基于人人有竞赛思路下的各层面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平台、基于“培养老板”办学理念的各种创业活动平台、基于网络平台的各种网站建设维护、班级博客、QQ群的建设维护管理、班级电子报刊的创办等网络教育活动平台,以及特色职业校园文化构建下的学校特色活动平台等。这些平台有的是学校、社区、社会、企业提供的,有的是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管理风格来创办的,但不管是什么层面的平台,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个学生除了学习活动以外,还有丰富的活动可以参加,让学生忙起来,让多元智能在活动中由潜能转化为显能,在多样的活动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智力优势,让学生笑起来

通过充分宣传多元活动平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活动。如果在这些活动中取得成功,学生的切身体验就能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所在,成功的体验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让优势智能更为彰显:即学生优势智能得到充分张扬,会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学生也会变得更有能力、更有自信,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学生参加活动失败,有时是学生的智力优势不强所致,但有时也有很多偶然因素,因此需要反省智能来帮助学生正确归因。但学生的反省智能也有高低之别,这时班主任就必须给予支撑,可通过第三方评价(最好让参与活动的资深专家来评价)帮助学生验证失败归因的准确与否。如一类学生表现为不服气,将失败归因为自己是有能力的但努力不够,通过失败已经知道努力目标了,只要自己认真准备,是能获得成功的。如果归因准确,说明这位学生的优势智能还是适合此类活动的,因为他在活动中有了兴趣、有了目标、有了进步、也有了信心;如不准确,说明这位学生的内省智能不高,班主任就要深度介入,指导他参与其他与自己优势智能相匹配的活动。另外,在整个归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是态度不端正还是智能不占优势,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往往是缺乏动力机制,这时教师要做的是从学生视角去发现参加此项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依托关怀伦理的方法去激发他参加活动的热情。班主任还应注意到的是,我们成人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归因产生影响,如果大家对失败者一味安慰的话,会暗示学生你真的不行,换个活动参加吧;如果对失败者进行必要批评的话,会暗示学生你是可以的,只是你不够努力。所以班主任对失败者究竟采取怎样的态度,也要依据对学生优势智能的判断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活动中发挥优势智能,获得成功体验,变得阳光、自信、快乐。

三、在活动中促多元智能全面发展,让学生强起来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多元智力是以非常复杂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一个活动的完成。大多数人在某些智能方面有较高的发展,在某些智能方面适度发展,在剩下的智能方面则尚未开发,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提供丰富的环境与指导,大多数人是有能力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所以,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巧妙安排,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发挥优势智能来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从而整体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如上文案例中的班主任黄老师,利用学生萍人际智能特别强的优势,让她在担任劳动委员的过程中发挥智能优势,利用良好的人际相处能力让班集体的卫生工作有条不紊,获得了成就感;接着针对技能竞赛中对客服务这一环节需要选手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动员萍勇敢参赛;利用高情商的萍不想让教师失望的心理需求,激励萍去克服自己逻辑智能较弱的劣势,在强烈动机的推动下,萍用端正的态度、下苦功夫来弥补先天的劣势,运用符合自己特点的实物联想记忆等方法,慢慢地将大量的知识点消化吸收,最后获得全国大赛三等奖的成绩,为她进入高一级学府深造赢得了通行证。萍这次的参赛经历,为她更有方法、信心和能力参与到知识学习中奠定了基础。其整个过程就是利用优势智能激发弱势智能发展,进而让学生智能整体发展,个体更为强大的过程。其实,任何一个活动都不可能是一个智力纬度单独起作用,如动觉智能强的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人际智能(如比赛有争执时为自己争取分)、内省智能(比赛后的总结提炼)、空间智能(队形布局,判断球的轨迹等)等智能的参与。活动育人,班主任要有足够的智慧,如创立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元活动,如建立通过多元的评价体制等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去,发挥优势智能,带动多元智能共同提高,最后推动学生成人成才。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等金融教育;Swot;教学改革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并深刻影响着金融学子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思维观念。一系列互联网金融的新概念进入高等金融教育的视线:“大数据”、“云计算”、“社会征信”、“共享经济”、“数字货币”、“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让金融专业的师生既兴奋又备感压力。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的思维观念已经改变,经济和金融明显可分的界限被打破。当前,互联网“经济”、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下的“大数据”高度融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一切资金支付活动均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几乎不需要现实货币参与,点对点的资金流动使得“金融脱媒”趋势来得异常凛冽,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受此影响,复合型人才和跨界发展不再是空洞的口号,传统金融教育的专才培养模式不再可行。互联网金融是新生事物,其实践远远走在了当前高等金融教育的前面,对传统高等金融教育产生强烈冲击,但也带来了变革和发展的机遇。因此,强化对互联网金融教育的研究,通过互联网金融思维重塑和再造高等金融教育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特点

(一)大数据优势

互联网金融首先是从“草根金融”兴起的,在民间金融“野蛮生长”和“乱象丛生”的时代中逐渐走向成熟,对传统正规金融形成强大压力。实际上,历史上非正规金融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一系列困境的桎梏:信息不对称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社会征信缺失、无足值抵押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较好克服了这些顽疾,信息不对称可以依靠大数据技术有效缓解,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结合人工智能使社会征信和债务催收都不再成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催生了众筹、共享经济等变革创业方式、生活方式的全新业态。

(二)人工智能优势

与传统金融相比,人工智能效率高,错误率低,模型不断进行自主训练和优化,大大提高了适应性,在量化投资、决策咨询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逐步取得优势。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机器学习,互联网金融下每日新增的海量用户数据,以及公司之间的数据共享使得感知机、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Logistic回归、Bp神经网络等一系列机器学习的核心算法和模型不断“学习成长”,在实践中取代了传统基于人工授信、核查和对客户分类的工作模式。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开放、大维度、多渠道的人工智能下的“智能”金融,必然取得对银行依赖中央银行建立的封闭客户数据系统的优势。

(三)“互联网+”的后发优势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智能化、去中心化、脱媒化、信息化以及便捷快速的推广模式催生了各类体量巨大的新兴业态,作为这些业态的基础和共同体,互联网金融拥有显著的后发优势,领先于传统产业成为近年创新创业的最大落脚点。

(四)规模优势

2008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规模迅速扩大,经营上的规模优势日益明显,各项交易成本明显下降。与传统金融业态不同,互联网金融由一系列的产业链构成:征信、借贷、催收和服务等环节可分散于不同的公司,在业务模式上可以灵活分散也可有效整合,每一环节聚焦其优势业务,可将规模优势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

(五)双创优势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成本低,可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效率高等的优势愈发明显,不断与其他行业形成跨界融合发展,催生创新,推动创业,极具双创优势。一是依托互联网的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远程支付场景不断完善,近场支付也在爆发;二是支付产业链的受理端及其延伸的综合金融增值服务———海量支付数据以及数据驱动的增值服务,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三是区块链技术的融合运用引爆了“跨境支付”的探索热潮;四是在p2p等典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上,从以往只提供信息中介服务平台的模式创新发展出了引导p2p平台与担保机构合作、整合线上与线下服务以及增加债权转让等服务的新型模式;五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展客户的理财或量化投资业务;六是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观念。

二、当前高校金融教育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Swot分析

表1是高校金融教育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Swot分析矩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当前高校金融教育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提供了分析思路和依据。

(一)优势

首先,传统金融教育具有雄厚的人才基础和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建立高等金融教育事业以来,到目前为止高等金融教育已取得质的突破,金融专业的品牌认可、高考招分、学生素质、国际化程度、毕业后的薪资水平、社会评价等各项指标均处于各行业的前列。同时,国内金融领域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次,当前高校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一般采取模块化搭建的思路,从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培养、素质教育和实践实习等方面进行模块化管理,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课程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进行优化组合,体现功能性。第三,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给高校师生带来了良好体验和观感,高校师生有充分的积极性迎接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劣势

传统金融教育是单一化的金融专才培养模式,一般分为货币经济、金融市场、投资、金融工程、银行经营与管理、公司金融、家庭金融等方向,注重对货币、投资、资产定价、股票、债券和财务等“纯金融”知识的讲授,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涉及计算机与统计学习等跨领域的知识鲜有涉及。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到来之后,我们发现业界需要复合型的跨界人才,单一聚焦金融领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开始变得落后和陈旧,金融教育需要“混业发展”。另一方面,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比较缺乏互联网金融的专业教材:一是自编教材的质量令人担忧;二是优秀的互联网金融的国外教材引用较少;三是互联网金融跟风开设课程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因地适宜,教学内容和难度都过犹不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机遇

互联网金融是朝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人才极度缺乏,不得不采取“挖墙脚”的无奈之举,导致银行业人才流失严重。限于人才奇缺,互联网金融目前的进入门槛较低,人员素质和水平良莠不齐,原因在于高校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处于摸索阶段,传统金融教育毕业的学生青睐于在正规金融行业就业,对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心存疑虑甚至偏见,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显然,传统金融教育向互联网金融教育转型发展的机遇巨大。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还在科研立项、论文选题、学生的实习实践、就业创业、高校金融教育的学科点申报、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开拓了广阔空间,前景可期。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业而言,互联网金融是典型的跨界金融,从一开始就在进行业务模式的细分和产品之间进行内部整合。互联网金融也正在逐步通过用户、大数据和场景的互动来实现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和资产管理等传统金融机构进行强有力的整合运作。互联网金融的跨界整合实现了不同行业功能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在空间和深度上的拓展。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金融业务、营销和管理知识的跨界复合型人才,这就对高等金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高等金融教育实践来看,金融、计算机及营销和管理类专业的教育还是各自为政,独立培养,忽略了跨界知识的构建,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挑战

首先,传统金融教育“分业培养”的理念和当前互联网金融“混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严重冲突,需要解决“并轨”发展问题。其次,传统高等金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相对成熟,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实践远远走到了学校教育的前面。再次,互联网金融教育强调“长尾性”。与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正好相反,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服务80%的小微客户,推广的是普惠金融的理念。但在传统金融教育中关于普惠金融、微型金融的相关课程几乎从不开设。消除“教育偏见”达到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教育平衡,更加注重“长尾性”仍然任重道远。

三、结语

高等金融教育承担着为金融行业输送急需人才的重任,也是社会和家长的关切所在。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金融行业的制高点,需要高校金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求他们具备金融学知识,理解金融业务的原理,掌握信息化技术并能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还要具有一定的营销和管理能力。因此,主要的启示有如下几点:(1)注重学科交叉,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2)加强师资建设,促进传统金融教育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发展。(3)加强互联网金融的“产学研”的合作,树立“干中学”的务实求真精神。对此,高校金融教育是有优势的,要秉持开放理念加强彼此合作,使研究向应用转化。(4)加强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关注,引入相关课程。此外,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高发的背景下,高等金融教育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适时向社会进行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提高民众规避风险的能力,达到普及金融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小铭.浅析互联网金融现状及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6(23):313.

[2]杨竹清,张超林.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高等教育金融的启示[J].金融教育研究,2016(5):82-88.

[3]刘源.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分阶段培养模式[J].中国市场,2016(48):167-169.

[4]谢水园.企业的业务骨干参与大学课堂教学常态化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亚太教育,2016(30):89.

[5]谢水园.论外贸通关实务课程中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J].中国市场,2014(22):149-150.

[6]胡烨丹,潘锡泉.互联网金融语境下的金融职业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4):93-95.

[7]刘变叶.互联网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5):1-5.

[8]张超,李梅,丁妥.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教育改革探析[J].中国市场,2015(12):18-19.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篇7

【关键词】高职多元智能理论人

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86-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助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能力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比如生源复杂、专业素养良莠不齐等。如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掘学生的潜能和优势,使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均能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新的视阈。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在他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强调个体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培养,忽视了个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一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智能组合在一起,形成认知领域或能力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达程度和组合的情况存在个体间的差异,每个人的智能都因此而各具特色;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开发和加强;智能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多种智能的组合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二、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向。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对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有过多次变化,从最初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直至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表述的演变总体上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变化,也反映了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和人才层次,但不可否认的是,一直以来,“职业性”和“高等性”被视为高职教育的两大根本特征。“职业性”体现在高职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与多元智能理论关于智能的定义不谋而合。“高等性”说明了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除了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强调作为职业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以职业道德、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等为表征的社会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正是多元化智能的体现。

三、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高职人才培养的措施

据调查,高职学生在自我认识智能、运动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视觉―空间智能等方面具有优势。这意味着,高职学生的智能倾向主要是形象思维。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动作性智能方面比较强,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另外,相对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来说,高职学生在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方面较弱,而这正是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中重视的“学术性”智能。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在了解高职学生的智能倾向和智能特点后,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打破传统单一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学术、逻辑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高职院校培育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受传统的智能观念影响,一些仅关注语言和逻辑智能的人认为高职学生基础差,难以培养成才。多元智能理论却认为,人的智能无高低之分,只是某些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的情况不同。必须意识到,要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能得到平均发展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条件和机遇,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因此,教师必须正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肯定学生的优势智能,引导学生通过强化优势智能,从而带动弱势智能的进步。教师应认真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身心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提供多元化的教育,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来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教育,努力确保每个学生受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教育,从而最终实现人人成才的目标。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篇8

关键词: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计算机教育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经过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多元智能的概念,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建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智能理论,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深入系统地研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理论,加快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1.1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传统教育理论强调学校教育的功能在于筛选出智能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接受不同水平的教育,成为社会所需的不同层次的人才,这就导致了教学中的唯智主义和英才教育,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加德纳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人是具有多种智能的,个体的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他看来,智能并不像传统的智能理论所说的对个体的发展那样重要,智能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他认为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强调个体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个体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传统的智能理论无法说明现实生活中智能的多元性和创造性,因此他在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智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智能的概念,认为“一个人的智能必定会带来一套解决难题的技巧,它使个体能解决自己所遇到的真正难题或困难,如果必要的话,还使个体能创造出一种有效应的产品[1]”,即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2]。

根据新的智能的定义,加德纳认为每个人智能的类型和特点是各不相同的,他在实践中发现个体具有7种不同类型的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知――自省智能。

加德纳认为以上7种类型的智能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能忽视任何一种智能的作用,他说:“事实上,我认为这7种智能同等重要。当你一旦离开学校,是否仍然能有良好的表现,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拥有和能否运用除此之外的一些智能。我所给予同等注意力的,正是语言和数学逻辑以外的智能[2]。”

加德纳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的智能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存在于个体的多元智能不是高度相关的,而是相对独立的;在加德纳看来,个体在解决自身面临的实际难题或创造新产品的过程中,仅靠某一种智能是无法完成任务的,他必须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智能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潜能,自身的周围环境在个体的智能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周围环境在决定一个人智能高低的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多元智能具有相对独立性、组合性和情景性或实践性等性质[2]。

1.2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在加德纳看来,既然个体的智能是多元的,个体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就不能运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应采用以个人需求为中心的多元教学模式。他认为在运用以个人需求为中心的多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工作者要确立新的学生观。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7种智能,由于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优势发展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和教育,他们必然会成为社会需要的多种类型的人才。因此他强调学校里不存在什么也学不会的差生,教育工作者要真诚地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就之才,要深入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智能发展类型和特点,并要为学生身心多方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科学的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他说:“人与人心理智能不同的观点,已经广为接受,教育方法的确立,就应该反映这个差异。我们不能忽视,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拥有(或者应该拥有)相同的心理潜能,而是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能。按照我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爱好。我相信得到这种帮助的人在事业上将会更投入、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将会以一种更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服务于社会。”

2)教学内容多样性和教学模式多元化。

在加德纳看来,既然学生的智能类型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他们每个人在学习中的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那么教育者在教学中就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应让学生根据自己智能的特点和具体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和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且能够理解的方式自主学习。他说:“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的内容,又可以是与教学内容沟通的手段或媒体。这个特点对于教学是很重要的。例如一名儿童正在学习某种数学原理,但他的数学逻辑智能并不好,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原因很简单:孩子所要学习的数学原理(教学内容),只存在于逻辑数学的世界里,只能运用数学语言(媒体)来沟通。虽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来说这个问题必定会产生,我们还是可以想出多种解决的方法。以这个例子来讲,教师应当设法找到另外一条通向数学内容的途径,例如运用另外一种媒体作比喻。虽然语言也许是最常用的替代物,但用空间模型甚至身体运动作比喻,在某些情况下也是恰当的。如此一来,这个学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第二条途径。也许用作替代物的另一种媒体,恰恰属于对该生是强项的那一种智能。”

在加德纳看来,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类型和发展水平及具体的需求确定学习的方式和进度,在自己的优势发展领域取得成功,并不是说不让学生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而是让学生首先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中通过经常的成功建立自信,并把这种自信迁移到其他领域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努力在其他领域也获得成功。

3)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加德纳看来,既然学生的智能类型多种多样,他们的智能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在学习中的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就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如用传统的智能测验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当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异的评价标准,真正体现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他认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做到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促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既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促使学生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2计算机教育工作者要确立新的人才观

长期以来,受传统智能理论的束缚,许多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固执地认为,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好的人就是优秀人才。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个体的智能类型和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领域和特点,现实生活里没有一无是处和一事无成的人,只有优势发展领域不同的人,只要为他们提供适合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他们都能够在自己所喜欢的领域有所作为,成为社会需要的多种类型的人才。因此,要全面推进我国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我国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系统地学习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质,确立多元人才观,相信学习者只有智能类型和特点的不同,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优势发展领域,没有聪明和愚笨之分,现实生活里没有单一的评价人才好坏的标准。教育工作者只有确立了多元人才观,从内心深处对每一个高校学习者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才能真正地理解每一个具体的学习者,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学习者,才能帮助学习者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多种类型的人才。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技能

高校的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因而在知识的传授中,过多而又复杂的理论讲授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影响教学效果,而计算机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突出实践性,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为保证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加以实践,教师要尽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要通过反复的实践,强化熟练性,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实践技能。就像学游泳,非要下水,才能学会。学电脑重在“上机时间”,所谓的“上机”就是坐在电脑前一再上它的“当”,上的当多了,才一点点聪明起来。

除合理加大实践比重,还应在每次实践教学前应具体安排好实践的内容,不要让学生随便练习,让学生有的放矢,并且不能泛泛而指,要让学生在每次实践教学中都有新的收获,要详细制订出每次实践教学要完成哪些内容,要达到什么程度,使实践能充实饱满。克服练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使学生能有效地提高实践技能。

4教师要按照学习者的智能类型和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理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计算机教育也实行班级统一授课,以传授知识技能为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把理论教育教学模式照搬到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完全忽视了计算机专业学习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因而在教学中很难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不利于学习者实际工作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既然学习者的智能类型和特点不同,对参加计算机教育的具体需求也不同,教育工作者就不能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按照学习者的智能类型和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应该让学习者有选择教学科目和活动的权利,切实加强学习者所学内容与他们周围实际生活的联系,体现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层次性和探究性,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智能类型和发展水平及需求确定学习的目标、方式和进度,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有所进步和提高,不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尽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实际工作能力和形成主动求知的情感、态度与习惯。

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有3种: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个别教学。这3种形式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实效性,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全日制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采用集体教学,其优点是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强,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它不能照顾个性差异,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挥。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3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即大课中分小组;程序教学,即小步子教学,等等。例如,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实验,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结构的程序设计;编程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承担一定量的任务,使其得到真正的锻炼,使他们毕业就能直接进行科学研究;编程能力一般的学生,适当地加大他们的编程数量,使其尽快提高编程能力。

5计算机教育机构要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体周围的环境条件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好坏是影响和制约他们智能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智能发展,就必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现代文明成果。因此,要提高我国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质量,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就要切实加大对计算机教育机构的教育投资力度,确保计算机教育机构能够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设施现代化、信息化的层次,丰富校园文化环境,使他们在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不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教育,引导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现代的实验环境中得到更好的锻炼。

6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尽早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近年来以提高学习者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计算机教育改革在我国各地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制约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进程的因素很多,其中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计算机教育机构在课程与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但却用过于强调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等应试教育的指标体系去评价专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使广大的教师和学员无所适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只能在口头上高喊素质教育,而在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实施应试教育,因而影响了计算机教育机构素质教育改革的效果。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剧,我国计算机学习者学习的目标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学习一些书本知识,获得毕业证书,而是要更新观念,获得更多的实用知识技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改善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要切实有效地推进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既要向计算机教育机构的教师和学员介绍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如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是具有独特优势发展领域的个体,学校里没有差生等),又要尽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计算机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使计算机教育教学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教师和学员共同探究学习,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全面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过程[3]。

7结语

教育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是全面提升全民素质的过程。本文只是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计算机教育领域中做了初步探讨,在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为学习者智能的健康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466.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58.

[3]谢书良.创设“多元”条件,激发学生潜能: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之感悟[J].计算机教育,2010(1):17-20.

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anditsinspirationstoourComputereducationReform

SUnHui-jie1,2,wanGJian-hua1

(1.CollegeofComputerScience&informationengineering,Harbinnormal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

2.College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Harbin150001,China)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篇9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英语教学启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纳德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智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智能的综合体;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是多种多样的;智力具有差异性,既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有个体内部的差异;人的智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多元智力理论传入我国以来,引起了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普遍关注,把多元智力理论和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探索研究不断涌现。这一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当前的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就多元智力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及应用做些探讨。

一、多元智力理论是对传统智力理论的超越

多元智力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于198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就智力的结构来说,智力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力。它们是:言语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1995年又将自然—环境智力增加为第八种智力。他还认为人的智力不断受到后天学习和开发的影响,学校教育不止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智力的发展。这样一来,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多种智力被清楚地提炼了出来,尤其是创造能力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在倡导全面发展和个性展示的当今信息社会,人们尤为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现代智力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元智力理论特别强调人类智力在现实社会中学以致用。多元智力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多元智力的了解,以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来挖掘学生的各种智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超越了狭隘的传统智力概念。在传统的智力理论中,智力被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受相应智力理论的影响,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内容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的培养,而其他的多种智力则被严重忽视了。日常教学、考试、升学与学生的这两种智能密切相关,而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则几乎没有相关。在这种传统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的在校学业成绩能够进行较好的评估和预测,但不利于评估和预测学生学校以外的表现和发展。在传统智力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手段和策略单一,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他们多元智力的开发,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多元智力理论超越了狭隘的传统智力概念,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智能活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及各学科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偏重对语言形式的讲授。学生只通过抽象的符号大多以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建构书本知识和现实的联系,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抽象枯燥的。这尤其表现在,过分强调讲授语法规则和对课文的逐字逐句的分析,在考试时则大量考察对语法规则和特殊字词及其用法的记忆,忽略了对语言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多元智能教学强调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体智力倾向差异和学习方式差异,积极利用多元智力的八种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学习机会。把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就会坚信所有的学生都会在教师的帮助下成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我们就会放弃那种错误的认为有些学生不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的观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所应具有的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来发展智力。

(一)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的教育观和教学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要比教授知识更能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怎样理解学习、怎样理解学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他们的教学效果。首先,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构建“智力观”。如果教师用传统的智力观来指导教学,他们就会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检测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往往就会偏重书本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外语教师应认识到学习语言并不只是学习不同的语言符号、语法规则和等语言知识,这一过程也是学习另一种思维方式并发展人的智力的过程。教师应运用多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观指导教学,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创能力,注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

其次,教师们应当认识到,要真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实施多元智能教学,首先必须提高他们的自身水平,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学教研能力。再则,教师们应当加强团队合作,在教学中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从别的教师处吸取优点,或者组成一个团队,教师轮流以自身的最优势智能去教课,让学生们感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学生作为二语习得者,听说读写译及文化知识都需要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也需要全面挖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力领域,善于鉴别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以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体现出多元智力教学实施的最佳效果。

(二)多元智力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各不相同的8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了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所以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特的。教育应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们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们的这种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才能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每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在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时,教师们应注意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应当了解某一时期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发挥各自的特长。其次,对相同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拥有的不同智力专长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如对词汇的教学可以让逻辑推理智力好的学生通过归纳来记忆,让音乐智力好的学生利用语音来记忆,也可以让动觉智力好的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来记忆等。第三,教师不仅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成绩来组织教学,而且要考虑成绩差异的各种原因,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方式,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并能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从事优势智力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促进学生非优势智力的发展,使学生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三)多元智力理论的形成性评价标准

学习评价一般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方式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和他们的语言发展状态作出的判断和肯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发展形成性评价体系,对传统的单因素说提出了最彻底的挑战,它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上述八种智能,不仅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其非优势智能也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获得发展和提高,并且可以通过后天教育把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智能的弱势领域。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建立新的学习评价观就要把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作为评价的目的,把教学的过程作为评价学生的过程。以往评价的唯一手段是考试,评价的唯一标准是分数,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筛选、选拔。因此成绩好的学生受到重视,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成绩差的学生被受到冷落。这种终结性的评价标准是不科学的,片面地过早给学生定性,容易扼杀人的潜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英语教学应通过不同方式的评价活动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并预见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其智能的全面发展而不应该过早地给学生定性,将其本应该发展为优势的智力无情地扼杀了。总之,教学评价的目的应由鉴别选拔向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的评价标准转变。

英语教学过程就是评价学生的过程。多元智力理论认为评价本来就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评价应成为自然学习情景中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可以通过语言和逻辑智力的测试来评价而且还可以通过空间、音乐、体态、交往等其它智力活动来评价。总之,只有将评价渗透于真实自然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促进其多重智能的发展。如何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全面的、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测试与评估体系,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应用能力发展情况的检测,实现对教学全过程的整体监控和评估,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及学科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将这一理论付诸英语教学中已成为目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新世纪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的多元智力观,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力领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多元智力和个体差异,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策略,善于鉴别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挖掘其潜在的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得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从多元智能到因材施教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18日.

[3]黄黎明,胡中锋.多元智力论与课程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5).

[4][美]戴·拉齐尔著,缪胤译.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篇10

论文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学应用;高职教育

1967年,美国投入上亿美元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零点项目》,多元智能理论就是80年代这个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1983年,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正式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这成为90年代以来很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它不仅为高职教师开启了思维新空间,更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新策略。它的一些基本理念对推进高职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只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才能有效。对某项智能差的学生,要大力开发他们的长处,找到“智能优势”,调动情感智能,从而带动相关智能的发展;多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增强他们学好相关课程的信心与勇气;而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应多提一些思考性、开放性的问题,从而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其实质是由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均不相同,因而无法真正比较他们智能水平的高低,如果一定要对智能水平做出评价的话,那只能说每个人的优势智能是什么,劣势智能是什么,各种智能相辅相成,只要能充分调动,人人都可以成为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因此功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综合分析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高职教育对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创建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多元的人才观,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生在各方面和谐发展,作为高职教育应当尽一切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让每个学生有成才的机会。笔者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每个学生

所有的人才都是智能之士。所有人都有成才的潜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只要教育与学习的方法得当,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即使是在学习上最笨、课堂上最调皮的学生,也许在这学习方面不得要领,但在其他方面可能却很优秀,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使其发挥特长。在对学生评价时,我们有必要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而要使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也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当客观并且全面,应当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懂得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和不均衡性,力求多元评价,重视评价的建构作用,力争给学生一个真正满意的评价。

构建新型智力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们的各种智能。把对学生的评价扩展到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可以采取问卷、访谈等多种评价体系进行,重点在理解和过程,多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能表现,及时检查学生的专题作业完成情况。对评价层次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及评语,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对评价目标的设定应按知识与能力同等重要来设定。

鼓励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调动多种智能进行学习。高职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创新人才。只有多智能挖掘,才能高效率学习。向学生展现多方面的智能领域,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开放性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给学生们研究时间,使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智能特长与不足,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高职学生教学设计时,应调动不同智能活动在学习中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使弱势智能领域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该理论促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数学教育,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增强自信,开发潜能。

二、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多方面的智能

学生的智能发展存在天然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勇于改革,改变固定不变的传统教学方式,代之以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努力创新,促进学生在个方面同步发展。教学形式更应该丰富多彩,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举办多姿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各展所长,增强自信新和开发智力,从而不断进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八种智能由于组合方式的不同和发挥程度的不同也会出现个体差异,这是不同智力组合的结果。比如当个体受到的教育比较好时,学生的某些智能就得到开发;反之,则很容易被压抑。高职数学学科就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数学教师可以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抽象以及空间想象等个方面的多种能力,只要提供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成才都不是难事。课堂教学设计上应当突出多元化、个性化。例如数学课时,教师可以让语言智能比较强的学生充分加强对概念、定义及公式等的理解及阐释;对逻辑智能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空间智能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图形引导学生加快空间理解从而尽快得出结论。

三、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

我们应当率先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智能结构,并最终成为学生优化智能结构的模板。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不但要重视优化个体智能结构,而且要加强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让拥有各种强智组合的教师组成最佳团队,通过建立理论型团队、技能型团队、双师型团队等,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人的智力是量度解题能力的指标。逻辑智能是一种有效运用推理的智能。学习时通过推理来进行思考,寻找规律及逻辑顺序,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把个体差异当做一种教育资源来进行分别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学生智能的最大限度开发和发展。实施差异教学的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个体自主精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施行弹性教学分组,努力发掘学生潜能;灵活选择教学技巧,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重构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四、结合行业相关特点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高职教育发展以及改革的基本方向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充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然而实践能力却明显比别人落后。我们应当通过强化实训教学,开展各类职业活动以及课外科技,充分引导学生发现实际操作中需要解决的各种矛盾,并得到多方面锻炼;其中,尤其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向善于创新的方向转变。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后,对理论学习能力强的部分同学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引导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并通过重新安排教学内容,使教材具有普遍适应性。

多元教学评价的实质是全面评价学生,培养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真正把知识、情感、态度等诸方面的考查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理念、构建和谐的环境、创造合理的机制、采取有效的方式都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优化的评价环境,保证学生之间的评价真实、公平,让人人都有评价的机会和评价的权力。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可以时刻了解自己,改进自我,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五、运动与音乐能力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这两种智能由于课程不同等,空间运用相对比较少,但课程中适当安排还对学习有较大的帮助。比如作图中,可以让学生手势模仿来形成和加强对概念的记忆以及图象的认识;老师适时的表扬和轻松的语言会使同学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 近年不少国际mBa的课程都加入了创意思维的课程,以加强学生在新时代的适应力和创意方面的开发。对高职学生来说,由于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帮助老师从学生的智能分布去了解学生,可以将它用于发掘资优学生,使他们向着更有利的方向成长;扶助问题学生,并采取对他们更合适的学习技巧。教学技巧和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智能结构和学习技巧[6],这为教师们提供了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处,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发展代表开发与展现,是一种生成演变的能力,一个人促使物态或事态转变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泉源。

六、提高学生学习自我认识的能力

有些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有些又不够尊重别人,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差生的教育,积极引导,以理服人。让大家之间互相提问,大家之间互相回答,以提高学生学习自我认识的能力。让学生及时找出各科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做出客观性和批判性的总结,进而达到提高各学科的学习能力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热切地追求内在的兴趣。把多元智能理念融入数学课程中,研制多元智能课程模式与教学计划,是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最佳切入点。可以设计多元教学科目表,设计相关的活动。安排多元课程规划表,将培养各种能力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设计的教案应包括课程或单元名称、目标、教学预期成果、教学资源、辅助材料、学习活动、教学步骤及评价方式。多元智能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有四个教学阶段:能力的感知、能力的沟通、能力的传授、能力的综合运用。

七、以培养多元智能为目标开展教学观察、探索和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自然智能的培养。比如通过让学生观察特定对象的特点,得到相关的定义;通过观察特定对象性质的异同来加强记忆和加以应用等。课外可以引领学生对教材中的课题进行针对性调查,通过实际参与和亲身体验没,将学生分成多个研究小组,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能深入了解人类智能的本质,为教育理论与实务提供重要的启思与方向。教育专家陶西平2003年在《人民教育》第17期,发表了《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一文,指出迫切需要借鉴各国先进的科学理论,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创新。我们应当以培养多元智能为目标,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尽管多元智能理论也存在概念不清、测量困难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但其基本理念对教育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其基本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统教育观念与实践的挑战,激励了我们的探索。

八、构建多元科学的评估技巧,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要以多元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是对文化基础偏低的。尽最大可能使学生享受到课堂教学所取得的成绩和快乐,对考试可以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更合理的综合方式。总之,一切教学技巧都是为了多渠道的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就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