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十篇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十篇

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3:03

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1

语文就是一个需要背诵和积累的科目,特别是很多课文中的古诗、文言文、句子和经典课文都是需要背诵的,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好语文的三大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心态调整。首先,熟知盲点。即了解初高中语文课标的要求差异及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衔接过渡的着力点。

初、高中语文,考查的重点基本上聚焦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运用和作文这五个方面。

与初中语文相比,高中语文学习的难度明显在增加了。其具体变化情况简要归类如下:

①语法修辞进考查要求。初中对语法、修辞、文言文词法、句法等知识,侧重于了解,教学中淡化且不作为考查内容;而在高中则重在运用,对语言知识的要求较高,教学中强化且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

②诗歌阅读增加了难度。从初中的了解到高中的学习,从初中的重在考查积累,到高中强化理解分析,体现了初高中诗歌学习的变化。

③文言文阅读要求提高。初中强调“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淡化词法、句法考察;而高中则要“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并力争在实践中一反三,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④新增精读的阅读要求。初中现代文阅读仅仅要“熟练运用略读、浏览”,“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而高中则要能根据阅读的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并从不同角度评价、质疑。

⑤课外练笔要求数量陡增。初中要“课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高中则要“课外练笔不少于二万字”。课外练笔新增一万字。

总之,“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知识”,是制约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的“瓶颈”、“盲点”。为此,在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时,同学们要加以重视。

其次,摆渡自我。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徒弟们恳请大师表演“移山大法”。大师欣然应允,开始打坐。可是数个时辰过去,山仍岿然不动。面对疑惑不解的弟子,大师不慌不忙地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世上本没有什么“移山大法”,面对瞬息万变的客观现实形势,“刻舟求剑”,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此时,需要适时改变我们自己。“不用扬鞭自奋踢”。较为常见且实用的做法有:

⑴做好心态“摆渡”,提前“上岗”。作为刚刚从中考战场上走下来的初三同学,大都会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认为中考已经过去了,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阵啦!这种思想或现象的产生属于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同学们也应该更为清醒地认识到,中考既是一个“中转站”,同时也是一个“加油站”。它承前启后,是高中学习生活的“前奏”或“序幕”。同学们可以利用中考后的暑假时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早实现角色转变。

⑵依据差异“摆渡”,有的放矢。高一语文学习既是初中语文学习的延续与跨越,又是高中语文学习的起跑线,起着初中语文学习向高中语文学习过渡、衔接的桥梁作用。所以,同学们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初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摸索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牢牢把握住高中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不打无准备之仗”。

初高中语文学习存在四个方面的明显差异:①初中侧重于“识记”,高中侧重于“理解”;②初中强调知识考查立意,高中强调能力考查立意;③难度不同。中考是水平性考试,语文试题难度低,高考是选拔性测试,语文试题难度大;④学习方法不同。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中语文学习主要是“接受式”学习,而高中语文学习则强调“自主学习”。

⑶强化预习“摆渡”,转变学习方式。初中语文学习是以获得知识为主,属于“被动”学习;高中语文学习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属于“主动”学习。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对即将进入高一学习的同学来说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高中语文教学,立足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职能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是简单地“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是一个从“授鱼”向“授渔”转变的质的飞跃。为此,同学们应尽早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预习以“定向预习”为主,切忌“遍地撒网”。暑期预习更要针对薄弱环节,运用“勾画圈点”“看注释”等方法来培养自学能力。如,文言文的预习,要做到字字实,句索要旨,预习重点应放在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及翻译等双基知识上。

⑷瞄准盲点“摆渡”,完善知识储备。配备《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语词典》、《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等语文学习等工具书。养成正确使用字典、辞典的好习惯。

毕达哥拉斯说:“自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和财富。”离开了“自主学习”的学生,既走不远,也学不好。同学们要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摆渡自我,顺利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奠定良好的坚实的心理与技能基础。

二、要点。本着提高“听、说、读、写”语文综合素养的思想,关注主干知识要点。主干知识:知识范围涉及语言运用、文言文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诗歌鉴赏和作文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语言运用,着重于成语、语病、标点、对联等最为基础的语文知识;语法知识,重点关注文言词法、句法和常见常用修辞;阅读理解,重点关注文言文的“意译”,散文阅读侧重分析结构和梳理思路,小说阅读侧重人物形象分析;关注新闻,主要包括新闻播报和新闻阅读;诗歌鉴赏,侧重意象把握及鉴赏角度;作文方面,重点解决审题立意和素材料理等关键问题。

下面仅以成语为例子,解说如何学习掌握“要点知识”,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梳理成语知识

正确使用成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万辨义为先”。现实生活中因不明成语特性而误用的现象随处可见。成语也有“脾气”,也有“生活习性”,需要同学们去熟悉、理解、把握。成语的“脾气秉性”呈现为以下方面:

成语有谦敬。成语也有谦词和敬词之别。有些成语是谦词,只适用自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适于别人。如果辨析不清,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抛砖引玉”谦辞;“不耻下问”敬辞。

成语有感情。成语本身具有褒贬之意,讲究“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其感情色彩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三方面,其中“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是训练、考查的重点。

成语有性别。即成语有性别歧视,也讲男女授受不亲。有些成语只用于男性,或只用于女性,或用于夫妻之间。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造成误用。如“举案齐眉”,适用于夫妻之间。

成语表数量。即成语也有“集体”与“个体”之分。如“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其前面不能再用数量词修饰限制,其后面,也不能再用“们”来表示多数。

成语有兼职。即成语具有多个义项,多种色彩,身兼数职。如“灯红酒绿”,①多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用此意时为贬义词);②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热闹的景象(用此意时为中性词)。

常见的“兼职成语”集锦可圈可点,秀色可餐,数米而炊,灯红酒绿,平铺直叙,洁身自好,淋漓尽致,想入非非,贪多务得,乘风破浪,百花齐放,不翼而飞,美轮美奂,呆若木鸡,左右逢源,陈陈相因,分道扬镳,剑拔弩张,另眼相看,若即若离,作茧自缚,拖泥带水,粉墨登场,另起炉灶。

2.熟知误用类型

成语误用常见类型:“望文生义”,“误用褒贬”,“叠床架屋”,“谦敬错位”,“前后矛盾”,“不合逻辑”,“搭配不当”,“不合语境”,“以偏概全”。

3.总结规律方法

造成成语误用的根本原因是不熟悉成语意思及使用特性,造成“词义”理解、“语境”判定“失真”。可采用“猜谜语”、“成语接龙”、“成语对联”、“分类整理”等方法,丰富积累成语,在关注成语的整体意义的基础上,细心弄清成语中某些字的“古义”,如“屡试不爽”的“爽”(差错)等,扎实强化词义理解;经常做些成语题目,提高识别语境的能力。

4.迁移训练巩固。

可采用“猜谜语”、“成语接龙”、“成语对联”、“分类整理”等方法,丰富积累成语;经常做些成语题目,提高识别语境的能力。

三、方法措施。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孟子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这里所说的方法,主要是指学习方法。作为一名提前上岗的“高考预备役战士”,不妨从以下方面做好初升高临近开学前的语文学习准备工作:

⑴制订学习计划,确保语文衔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中语文共有五本必修教材,其中高一四本,占必修的80%。不论是从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来看,高

中语文知识都明显多于初中,单纯的想把学习重心放在高二或高三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而且还会给以后的语文学习造成很大的负担。

为此,同学们可采取“四定法”制定个人暑期学习计划。所谓“四定法”,即定向、定量、定时、定法。“四定”之中要特别强调“定量”与“定时”,此两点是落实“循序渐进”复习策略,提高暑期补习效率的关键因素。

“定向”,即补什么。补汉语语法知识。汉语语法知识包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类语法知识。即补初中语文教学中被淡化的“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知识”等内容,使弱化了的语法知识重新被我们重视起来,并加以修补和强化。

“定量”,即补多少。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针对《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所欠缺的知识进行增补训练时,要立足于基础性运用的原则,尤其是因初中与高中的要求不同而对高一新生高中语文学习造成困难的语法知识等内容。从现代汉语的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补起,明确梳理短语的结构、句子成分及结构类型、常用修辞手法等内容。

“定时”,即用多少时间完成。针对补习的汉语语法内容和数量多少,结合自身学习需要,科学设计补习时间安排表。因人而异,重在有效。

“定法”,即如何补。相传,古代有一中医为病人看病,一直不得其法。有一次无意中按到病者患处,病者随即大声呼喊“啊!”中医对此加以针灸,痛症果然得以缓解。于是这些特殊的痛点便被称为“阿是穴”。在此,我们不妨借鉴中医看病的做法,寻找同学们的知识缺陷这一“阿是穴”,对症下药。即“头疼治头”、“脚疼治脚”,不搞“一刀切”,以便使同学们的语文知识补习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⑵铺“路”搭“桥”。有人曾说:“初高中语文是个‘同心圆’,只是半径大小不同。”此话道出了初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差别。其实,高中语文学习并不可怕,“温故”而“知新”,即可轻松搞定。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六册教材的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前面都有简明的内容介绍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设计较为全面,且富有层级;课文之间穿插介绍了阅读、写作、语法知识;每个单元后面设计有“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视与培养。

同学们可以利用开学前的时间,借阅高一上学期语文教材尤其是必修一教材,翻看目录,按照文体和知识点的分布来绘制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知识树”;同时,做好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文章及作者的专题“对位”工作,以便更好地温故知新,学以致用。如,初中阶段学过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散文《雪》《风筝》《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文章,通过这样的“对位”复习,既熟悉了小说、散文、议论文等文体知识,了解了文章布局写法,又为高中语文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一石多鸟”。

⑶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衔接过渡方法。

一要重视阅读记诵之功,增厚语文积淀。“胸有万卷诗书,笔下才有锦绣辞章”。“天才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没有“量”的积累,怎会有“质”的飞跃?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勤读、善读、精读的好习惯,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提起要,钩其玄,悟其理,品其味”,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在阅读中学会借鉴与消化吸收。要尽量把自己所背诵的古代诗文及名言名句,合理地融入到自己阅读写作之中,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外练笔”的质量。

二要抓住老师的手,学会听课。初高中语文老师讲课风格存在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同学们刚刚升入高一的前一、两个月,会普遍感到不适应。为此,同学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入乡问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及早适应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

三要上好开学第一堂语文课。第一堂语文课是升入高中后师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语文老师精心准备,介绍语文学科特点、课程教学计划和自己讲课风格。老师们使尽“浑身解数”,把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或窍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学们要用心倾听老师的讲解,以便让自己跟随老师的思想“登堂入室”,把握高中语文的学习的“脉搏”。

⑷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尽早融入新的集体。从初中进入高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将会面对新的环境和许多陌生的面孔,同学之间比较生疏,此时,应主动参加些语文课外活动,这样,既熟悉了新的环境,减少了陌生感,又展示了个人才华,提高了自身语文学习实践能力,进而为顺利跨过“初升高”这道人生门坎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每逢新生入校,一般都要举行自我介绍、“我爱我家”、“庆祝教师节”等活动,同学们要积极参加,并做好充分准备。“自我介绍”,是同学们进入高一后的第一次登台“亮相”,大家务必高度重视,用心准备。

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重要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30-01

前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涉及到很多的教学内容,且非常庞杂,并且与其他的教学项目存在着较大的交叉性,导致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难度的不断增加。而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并且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这样才能够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质量,确保学生在教师科学的教学下,顺利的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任务,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1.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开展基础知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例如,汉字、词语等等,学生只有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的学习,进行作文写作。可见,基础知识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效果不佳,将会影响到其他学习项目的学习质量[1]。②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众所周知,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需要学生掌握全面的语文知识,并且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运用语文知识,而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学生只有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也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分析

2.1课前导入法。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科学的课前导入。课前导入法主要就是运用一定的策略进行新知识的导入,降低教学的难度,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确保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由于基础知识普遍难度较大,如果在课堂上,教师直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2]。课前导入方法较多,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利用游戏、利用名人轶事以及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课前导入。例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其最大的教学难点就是文言文的很多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不同。在文言文中,妻子是妻子和儿女,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妻子就是指男子的配偶。因此,教师在课前导入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小笑话,核心意思就是将妻子的意思弄错了,学生在听笑话的时候已经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中,并且对文言文的词义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对学生基础知识教学的质量。

2.2情境创设法。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应用情境创设法进行教学。教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学道具进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快速的理解相应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上的语文知识进行紧密的联系[3]。教师可以为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资料,当然,这些资料主要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报纸、杂志等,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查找资料中词语用的不准确的地方,教师可以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哪个学生找的最多视为胜利。而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学习和理解相应词语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4]。

2.3问题引导法。所谓的问题引导法主要就是指,教师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快速的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例如,在课文教学中,需要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探索文章中心思想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的学习,当学生学习完课文之后,对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和整理,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长远学习和发展[5]。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基础知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学项目,也是教师开展其他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高度的重视,并且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需求科学的开展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以全面的提高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元武.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课外语文.2014(24).

[2]吴瑞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浅探[J].情感读本.2014(35).

[3]李霞.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文理导航(上旬).2014(12).

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论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渗透论初中英语教学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初中英语教学与文化的融合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论初中英语教学的智慧潜能论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论初中英语教学的潜能论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技巧论初中英语教学的口语运用论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设计英语文化背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作用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谈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薛苏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文化教学是英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重要途径。初中英语教学也要注重文化教学的渗透,教育者尝试从课堂、词汇、日常用语、阅读、身势语等多重渠道渗透文化教学。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96-01

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与文化是辩证的关系。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而且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二、文化教学的目标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及汉语文化的意识和好奇心。所谓文化意识,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一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察觉和反省。教师在讲解英美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文学成就,日常生活的细节、习俗、仪式、节日等事件时都应避免说教,而应呈现关于文化的现实而不是指出看待事物的特定方式;将英美文化的某些元素放在首要地位,关注在英美人看来是重要的特点和品质,避免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要培养学生从圈内人的角度理解英语文化,这种同感的观点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的解释异域的文化行为”。使学生意识即便是同一文化中的成员也会有不同表现。文化教学不是加强学生的偏见或是改变他们已有的信仰,而是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和提高敏感性。

三、实际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尝试

1、营造课堂英语文化氛围

首先要将英语文化带入课堂,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完成必要的语言知识的教学外,应向学生传播与之相联系的文化背景知识,给学生创设准英语环境,让英语课堂充满异国气息。另外,将生活素材搬入课堂,还可以让情景表演活跃课堂。

2、在词汇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

词汇教学离不开文化传授,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掌握词汇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其中的文化知识,这有助于他们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如孔雀(peacock)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在英语中,peacock的内涵意义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洋洋自得的意思,如asproudasapeacock。英语中的很多搭配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中文里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中去。

3、从日常用语中渗透文化意识

每一种语言的日常用语都是俗成的,不同的语言在其习惯上的差异是由各种语言自身特有的交际文化模式而决定的。英语和汉语在日常用语中同样存在着差异性,如不了解这种差异性,将会给交际带来障碍。如“吃了吗”“上哪儿去啊?”“到哪儿去啦!“你有几个孩子”等问候在我们国家都是十分普遍的打招呼的方式,而英美人听起来则非常别扭。尤其是“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招招呼的话,如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areyougoing?”和“wherehaveyou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都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由此可见,语言在交际中有它的习惯性和使用规则。所以我们在课堂中应重视这种习惯性和使用规则。

4、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

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看些英语节目等,促使他们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和积累一些有关文化知识、体会和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5、从身势语中体会文化差异

在不同的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与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对一些非语言行为多加注意。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坐着的人往往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君坐臣站,父坐子站,上级坐下级站等,晚辈一般给长辈让座以示尊敬。而在美国,情况正好相反,处于支配地位的人往往倾向于站着,以空间高度显示地位高的内涵。若地位高的一方主动选择坐姿,则表示他希望穿凿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缩小双方的距离感。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4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现状

一直以来,初中英语教学都散发着浓厚的功利气息,教师过于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过于看重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始终将教学重点放于英语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却忽视了文化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虽然学也在课堂上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并拥有一定词汇量,但由于缺乏对背景知识的深入理解,导致无法自如得体地进行英语交际。由此不难看出,初中英语教学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学生文化意识淡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有着很大“市场”,师生文化意识都不强。再加上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熏染,教师依然重视学习成绩。目前初中英语义化教育的现状主要体现为:

第一,在教学目标方面,传统和现代语言学理论都强调语言本身是语言学研究的唯一对象。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都以纯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教学核心,将词汇背诵、句型分析、语法讲解、结构分析等作为教学目标的固定内容。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习得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教学内容太过囿于教材,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完全走应试教育的路子。实际教学中,语言知识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文化渗透基本上为零。此外,目前还未出现以文化渗透为核心的英语教材,参考资料也非常少,虽然教师在思想上意识到文化教育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却出于种种原因而无法有效落实。

第三,在教学方式方面,许多一线英语教师缺乏完善的文化教育知识体系,英语文化的敏感度不高,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语法翻译教学法无法促使学生将英语知识、英语技能和文化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得体的英语交际能力。

第四,在课堂环境方面,现代初中生英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学习渠道较窄。学生通常将词汇记忆和语法理解作为学习重点。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师生都只强调纯语言能力的提高,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五,在教学评价方面,传统教学评价一般以教学目标、课堂设计以及教学思路等作为核心要素,但是对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和创造性极不重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考试评价现状来讲,师生都过于看重学习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考察。

二、加强初中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的策略

1.全面开发教学资源,强化文化感知力。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心理特征基础上,适时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英语文化背景的影片,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性认识。比如,《走遍美国》就是一套彰显美国文化、呈现美式英语交际的多媒体教材。其中许多交际场景,涉及生活、工作、宴会、节庆以及恋爱等诸多话题。此外,该套教材还能让学生深刻体验英语文化生活氛围,加强对英语文化的感知力,掌握一定的文化交际策略,学会地道的英语表达。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为学生介绍一些英文名著,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呼啸山庄》等,拓展英语文化知识视野。

2.结合英语教学内容,适当加强文化渗透。目前,新版初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时代性强、生活性强以及信息量大,充分彰显了英语文化的魅力与特色。当教学内容涉及英语文化背景时,教师要适时进行知识拓展,加强背景知识的渗透,全面介绍英语文化意义,借以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到一定层次,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是涉及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现代文的教学工作,势在必行。

一、加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是初中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习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而现代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载体。初中学生在现代文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学习新知识、了解社会动态、欣赏文学作品,更可以通过阅读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二)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增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现代文阅读材料日趋多元化,名人传记、地域风情、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并且难度日趋加大。而据调查在近几年中考中,考生失分最多,败的最惨的一块领地,莫过于现代文阅读这一版块儿了。因此,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背景下,提高学生现代文的阅读水平,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点。

(三)用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如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率。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

二、增强学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建议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学生和教师的难题。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现代阅读理解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兼顾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拿高分,实现“高分高能”。

(一)立足全局,细化局部

阅读文章首先必须要把握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能了解文字的思想核心,才能把握作者的本意,才能真正进入文本语境。但是,整体的掌握,不代表细节的了解,古人讲求“微言大义”,现代人在文章写作时,也通常会借助细节,或者说局部表达个人情感。因此,要想提高现代文的阅读水平,首先就得了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的揣摩。而这样的原则,在实际考察中,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学生学会立足全局,细化局部,就可以在做题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思想深度

初中语文不仅是汉语教学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养成默读习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取得好成绩,技巧是外在的,知识素养才是内在的,是必需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坚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宗旨,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点,强化文章中的文化意识教育,把文化这一代表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作为教学的重点。

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6

一、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的重要影响

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语言的基础与文化的精髓,可以提高初中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理解能力,为初中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其次,汉语言文学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文学世界,感受各种文学魅力,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让初中生学会感悟人生,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最后,汉语言文学包含了我国各种历史文化,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加强初中生对祖国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加深初中生对祖国的喜爱之情,让初中生每每提到祖国时,内心就会涌起一股自豪感。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有多么的重要。所以初中老师必须重视并做好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保证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探索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点

语言是初中生学习的必要内容,也是保证初中生生活与学习的基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语言的应用。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第一,加强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具体而言,就是指让初中生积累丰富的谚语、歇后语以及词汇等等;第二,加强学生语言形式的积累,语言形式积累是指让初中生多背诵一些好的句型、段落以及短语等,比如,一些较典型的总分结构,一些较好的顶针句等等;第三,加强学生语言范例的积累,语言范例积累是指,老师让学生在日常学生与阅读中,将一些优美的文章收集起来,并将其背诵下来;第四,加强学生语言形象的积累,老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对一些名著内容与名著人物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语言,不能只认识语言,还要学会应用语言。老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来为加强学生的语言应用。

(二)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需要老师注意,即课堂主体问题。老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

(三)合理使用教学工具

很多老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仍采用语言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有其优点,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缺点,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的气氛也不够生动。老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适当的使用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比如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老师通过多媒体可以对学生进行图片教学、视频教学以及音频教学。特别是音频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声音来感受语言,感悟情感。案例:某初中语文老师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果,在《背影》这一课中,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了《背影》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介绍,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后,老师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文章的朗读音频,听完音频后老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鼓励学生主动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课文。一节课下来后,老师发现不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且对文章的了解,对情感的感悟也非常的到位。

结语:

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7

【关键词】提高初中生辨识能力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46

对于目前的初中生们来说,学习语文可以培养情感,锻炼表达,塑造文学素养。当然,这也正是初中教师与家长们的希望。但是,当教师们将教学的重心转向这些方面时,学生们却在语文最基础的地方出现了问题。这就是令教师们担忧的辨识能力。而学生们辨识能力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汉字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人最起码的文学能力。掌握中国汉字当然也是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而对于初中生们来说,他们在汉字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们经常忘记汉字的正确书写。这个问题跟当今时代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联系。正是时代的高速发展与科技的日益更新,学生们在平常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慢慢地影响着学生们在学习中的汉字书写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学生们的辨识能力问题,他们经常会在相近形似的汉字书写时出错。在中考的试卷中,必然会出现辨别错别字的选择题。这些错别字的出现主要就是关于形似或者声似的汉字。正是这些题目的低得分率让教师们意识到了学生们的辨识能力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出现与学生们缺少书写汉字有关。更重要的是,汉字的书写与辨别并没有在日常教学中引起教师们与学生们的重视,从而逐渐地显现了学生们的基础知识疏漏问题。

(二)词语、成语

词语与成语的正确运用能够在一句话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又起着修饰作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恰恰也体现在这些基础的知识方面。但是,词语与成语往往都有着深一层的教育意义,只有真正懂得这些意义,才能将其正确地运用在句子当中。否则只能根据表面涵义进行判断,这样必然会影响判断结果。在中考试卷中,学生们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在试卷的基础题中,在词语与成语的正确运用判断上,学生们会徘徊,既不能很好地作出判断,也浪费了考试时间。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缺乏对词语、成语的深度理解,从而在进行辨识时常常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这主要是学生们在词语、成语辨识能力方面的问题。

(三)语法

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汉语语法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在判读语法的题目方面,按理应是很少出现问题的。但是,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在中考的时候,对于判断语法正确与否的题目,学生们也没有拿到完美的得分率。语法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语文”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品种各异的杂志与网络文化正在疯狂地进入学生们的生活与学习。在这些流行文化面前,教师们的教学显得更加乏味、无力。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教师们对语法教学的重视程度。许多教师认为,学生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都对语文语法有长时间的接触。他们对语法问题应当比较在行,因而在讲解专业知识时教师们放松了要求,只是按常理地进行教学,并没有对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与问题投入过多的关注。

由此可见,学生们的辨识能力问题与语文基础知识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对于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语文辨识能力这两个方面,教师们需要投入更多的的时间与精力,从而提高初中生们的辨识能力。根据个人教学经验,笔者觉得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辨识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水平,教师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高度重视。这种重视不仅仅包括教师们的关注,还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家长共同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重视基础知识,教师必须作为领头人。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们、家长们的交流中不断地表明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地引起学生与家长的重视。通常,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忽视,是因为其认为那是比较简单的题目,不用太在意;家长们对基础知识的忽视是,其认为学生的弱点不在那儿,并且基础知识在试卷中所占的分数比不是很高。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

利用课堂教学,利用家长会,让学生们、家长们共同意识到自身的思想问题,从而在态度上改变,进而在学习时间与精力上做出改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有效地学习好语文基础知识,进而提高辨识能力。

(二)借助媒体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初衷是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从而进一步地体会与掌握语文文化。针对初中生来说,要让他们学好基础知识,提高辨识能力,教师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与兴趣。在掌握汉字书写方面,我觉得利用媒体进行教学是可行的。在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提高学生们对汉字熟悉程度与书写能力的重要媒体节目。教师们可以利用这项节目的播出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让学生们在媒体中学到基础知识。当然,教师们也可以模仿节目的做法。在班级上模拟制作听写大会,让学生们通过比赛的形式更加牢固地掌握新汉字或者是更加熟悉形似的汉字。我相信,只要学生们在用心、用时间的情况下,他们必然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国汉字,在增长语文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也会在中考中取得更加满意的成绩。

(三)重视练习

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8

【关键词】初一语文小学语文衔接与过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3-02

初一对于学生而言是又一个学习的起点,其在初一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其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甚至会对其高中阶段的学习造成影响。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其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会对其学习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初一的学生进行较好的引导显得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其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升。

一、初一语文与小学语文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较差

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相对简单,很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这样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较为浅显,并没有全面认识到知识点的内涵,导致其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而在进入初一的时候,学生的基础知识不足将会对其正常学习造成严重影响,因为初一的语文知识中有很多都需要建立在深入理解小学语文知识的基础上。

(二)学习任务明显增加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较少,并且因为小学阶段的科目较少,因此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在不能及时理解知识点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反复记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但是在学生进入初一的时候,学习的科目增加,语文学习内容也明显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导致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弥补的知识越来越多。

(三)不良心理

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其会出现多种不良心理,而这些不良心理就会对其正常学习造成严重影响。其中因学习竞争激烈、学习压力大、教师要求高等很容易导致其自信心受到打击。加上其每天的课程数量较多,很容易导致其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其不愿意积极开展学习。另外,学生在进入初中的时候也进入自己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很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导致其在日常学习中反抗父母的约束,并不愿意听从教师的安排,也对学习造成一定影响。

二、初一语文与小学语文的衔接

(一)针对基础知识差的问题

在学生进入初中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补充一些语文知识,先对学生的基础进行补充和完善。其中可以为学生制定语法学习方案,在开始初中语文大纲教学前,对学生进行语法知识的训练,并且针对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学生初一第一学期建立良好的语文基础后,其在整个初中之后的学习中将会更加轻松。

(二)针对学业繁重的问题

在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其学习的科目数量会突然猛增,众多的学习科目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很难找到课余时间来复习相关知识。而初中语文本身的学习内容也明显增加,其中尤其是增加了文言文,这对学生而言将会需要很多时间去熟悉了解。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学生进入初中后要首先对整个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其有大致的了解,并促使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合理安排语文学习的目标,帮助学生有条理有计划的开展语文知识的学习。

(三)针对不良心理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其在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将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为了避免学生进入初中后产生不良心理对语文的学习造成影响,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其中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多给予学生一些关心,让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在课余时间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日常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并尽量帮助其解决。同时要在生活中多给予学生一些关怀,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从而避免其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

三、结语

学生在由小学进入初一的时候,其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初中生活的节奏,在不能适应初中生活的节奏时,会导致其学生和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对其正常成长极为不利。尤其是小学语文的学习任务少,并且内容简单,学生进入初中后很难适应语文学习内容繁多的节奏,导致初一语文教学难以正常开展。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一语文教学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促使学生更好的开展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晓春.小学六年级面向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得与失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第一届课改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笔者在担任了第一届初中语文课改时期的教学工作后,又担任了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在近两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过程中体会颇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石。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成功之处将极大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但其中的不足之处也将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站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角度上,回顾初中语文课改既有得也有失。

(一)

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来说,初中语文课改都为高中语文教学开拓了新的局面,为高中语文课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课改开拓了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带来了生机。

初中语文课改就像一块实验田,在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来进行播种。这实际上为教师们提供极大的发挥空间,在这样的教学形势下,创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便产生了。“教无定法”,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合理利用大众传媒手段等,这其中不乏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说,这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在极大丰富初中语文课堂的同时,也为高中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经历过语文课改教学的学生们,在形式多样的课堂熏陶下思维是异常活跃的,他们会给高中的语文教师们提出各方面的知识欲求,这势必会促进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的发展与变化,促使高中语文课堂的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活跃了,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课改促使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转变,为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双主体”教学关系奠定了好的基础。

新的教学理念中,强调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而初中课改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这一“双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事实上,初中语文课改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学生的主体意识已被唤醒,这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为师生研讨问题,共同成长提供了一块肥沃的土壤。

三、初中语文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激活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初中语文课改教材中出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章节,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丰富的内容,比如中国的京剧介绍、广告设计、设计导游词等。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创新、发散的思维,这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能力已在初中阶段得到很好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再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初中语文课改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比如大量阅读、古诗词鉴赏阅读等,甚至在中考试题的设置上都对这一方面有所涉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初中打下的良好基础有力地推动了高中阶段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整体提高。

五、初中语文课改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评价,为高中语文的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可参照物。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①“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②初中语文课改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评价,不以分取人,这为习惯了以高考指挥棒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高中语文教学做了一次示范,为高中语文的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可参照物。

(二)

但是,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初中语文课改的不足之处,对于知识强调体验,对于基本技能却不够重视。

一、语法知识的淡化处理,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难度。

语文语法知识早已作为非考试知识,在所有的初中语文课改教材中找不到一章关于语法知识的内容,许多学生连什么是主、谓、宾都没有听说过,而这块极其重要的知识实际应该在初中时期得到补充、巩固、加强,但遗憾的是这块知识却成为盲点,因为这块知识的缺失使得高中的许多知识点无法讲透,特别是古文教学更是让教师头疼,教师只能生硬地将一些语法现象讲给学生听,而学生也无法做到真正理解,更加不会举一反三。语法知识向来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它可以不是考试点,但却应该是知识点,而且应该是最基础的知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语法知识没有系统地学习的话,不仅语文学习会受到影响,甚至连英语学科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课改中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工具性的重视不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③初中语文课改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非常重视,重视培养学生的过程体验及思想上的升华,却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应用文体掌握得不够好,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好,而书面表达能力尚不足等。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又增添了负担,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不少,但却无法将这些体验表达出来,这无疑没有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课改应更具科学性,为高中语文教学铺好路、搭好桥。初中语文课改下一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针对教材的改进与研究,反思初中语文课改可以是我们在下一步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中更具研究性、系统性。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石,这块基石的厚重与否,取决于我们语文教育者的努力探索,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初高中语文教学定能成为一条线索明晰、流畅的教育过程。

注释: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文化;渗透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其学习日益受到重视。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僵化、形式单一,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向学生积极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跨越中西方文化背景的鸿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初中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初中生已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外部世界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他们对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和填鸭式英语教学模式,在思想上比较抵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传授英语背景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让他们知道英语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我国初中生从小生活在汉语言文化环境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形成了固有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他们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理解障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适当地传授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跨越文化差异,正确地理解英语,得体地应用英语。

3.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

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将会不断地遇到陌生的单词、习语等。英语文化背景教学使老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扇窗户。学生利用积累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根据前后语境中隐藏的文化内容,对陌生的词汇、语句进行逻辑推理,推断出它们的准确意思。英语文化背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自主性。

二、初中英语文化背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囿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缺乏足够的重视,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语言知识,忽视语言的文化内涵。大部分初中生掌握了很多词汇和语法知识,但不具备在不同语境下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往往是用汉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生搬硬套,甚至还闹出笑话。

2.教师的英语文化积淀不足、教学方法滞后

英语教师自身成长于国内传统的英语教育环境中,涉猎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有限,且多局限于国内出版物的相关知识,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刻。所以,教师在开展英语文化教学时,大多会感到自己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捉襟见肘、储备不足。

3.英语文化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案设计和备课中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准备不够充分、合理,随意性较大,缺乏持续性、系统性。另外,英语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单向的文化知识传授,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初中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英语教师要开阔自身的文化视野

作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者,初中英语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英语文化知识的多少,决定了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的成败。初中英语教师平时可以通过阅读各类原版的英文文学著作,欣赏英文电影和歌曲、前往英语国家旅行和结交外国朋友等多种形式,熟悉和体验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不断加强自身英语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和应用能力。

2.重视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中国的学生经常以汉语言文化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学习英语语言,这种学习方法往往会为将来运用英语埋下隐患,所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应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词汇、短语和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详细介绍,还要把它同学生的母语――汉语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比如,英美文化中十分注重保护个人的隐私,询问别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个人信息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不可以问“Howoldareyou?Howmuchmoneydoyouearnamonth?areyoumarried?”哪怕是问别人的姓名,也最好不要用“whatisyourname?”因为这会给人以被审问的感觉。应该客气地问道:“wouldyoupleasetellmeyourname?”或“mayihaveyourname?”另外,在获得别人的表扬或称赞时,西方人会乐于接受并表达感谢,常以“thankyou(verymuch).”来回答,而中国人常常会说“哪里”“过奖”来表示谦虚。

3.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外资源,以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学为主。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建立英语角,定期举办英语口语演讲比赛、文化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接触、思考和运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英语文化氛围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开阔自身的文化视野,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及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兰绍康.浅议初中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的实施意义和策略[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09).

[2]陈惠敏.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的文化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