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科学知识竞赛十篇生物科学知识竞赛十篇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2:56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篇1

一、生物竞赛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很重要,因为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通俗地说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2008年9月河南省正式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提出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面对高中生物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物教师应积极构建新型的教育理念,积极调整以往的教学策略,深化生物教学改革,适应新课程标准。教师必须在教学行为上切实地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只重知识,特别是只关注知识结果的倾向,要更新教育观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平等中的首席”,把教学策略从重“教”调整为重“学”,以及提高教学技能。

生物竞赛的辅导、培训,时间短、内容多,又都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完成,所以存在很多现实困难,如课时无法保障、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实验条件不具备等等。面对这些实际情况,辅导教师就需要转变观念、开发资源,灵活地进行竞赛的辅导。

1.创新处理教材

竞赛涉及到的教材版本很多、内容不一,有些内容不属于竞赛考纲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学中也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顺序、内容来组织教学,而是根据竞赛考纲和自己的教学思路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使之更符合教学的需要,也就是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创新教学方法

常规的生物课程偏重知识要求,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结果,忽视过程;注重科学,忽视技术等。因此,常规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而竞赛内容过于繁多,只依靠教师讲授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大力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3.加强能力的培养

在竞赛辅导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又要培养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益,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在教学中必须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促使竞赛学习更有活力;教师要架设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4.注重实验操作

竞赛辅导中教师要加大实验、探究、技能训练、模型构建等各种活动性课程的分量,为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能力提供好的平台。

竞赛辅导、培训中的这些成功的做法,很好地解决了竞赛培训面临的困难,使教师完成了竞赛教学的任务,也满足了学生参加竞赛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在竞赛教学实践中更快、更好、更强地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优化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明白了如何进行科学信息交流,获得了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而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生物竞赛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拓展

所谓专业知识体系就是把一个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组织成专业干线清晰、知识点层次分明、结构衔接完整的一个知识框架。专业院校在进入专业课教学时,同时开设的专业课程多、学时少,学生的学习任务重、难度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根本来不及找出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实现融会贯通,以致学到的专业知识只是一些零散的、不系统的个体单元,没能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互为补充的知识体系。学生毕业从事教师职业后,身份发生了转变,专业知识体系不完整、不扎实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障碍。实践证明,教师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无论在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上,还是在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人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开始向着专业化发展,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的充实。仅靠大学四年学到的知识来辅导竞赛显然是杯水车薪,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知识渊博的学者。

生物竞赛在高中生物的基础上还涉及到大学生物专业的9门主干课程:动物学、植物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微生物学。生物竞赛试题与生物学科的前沿相结合,具有时代性,指明了当代生物学的发展动向,主要考察与现代生物科技、生物技术实践等相关的知识,重视实验技能,注重实际能力。参加竞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生物专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课程的学习,9门课程均如此。作为竞赛教练,难度可想而知。竞赛教练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高中生物教学知识功底和超强的高中生物教学技能,在此基础上,在两年内还要完成9门大学课程的教学。所以中学生物竞赛教练要牺牲大量的业余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刻苦钻研,对相关的高校教材进行不断学习,先教会自己,再教给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地得到强化;另外在辅导竞赛的过程中要不断关注和积累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结合权威理论进行自我整合,从而充分拓展自己的视野。在这样一学一教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拓展、更新,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三、生物竞赛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它既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教学技能对外表现为成功地、创造性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卓有成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和获得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内表现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知识、技巧、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功能体系,是教师的个性、创造性与教学要求的内在统一。从表面上看,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从深层剖析,它是教师职业个性品格和专业修养外化的表征,是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每一位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艺术化教学的水平,就必须遵循教学技能发展的规律,在熟练掌握教学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竞赛辅导是对少数学生进行的精英教育,在辅导生物竞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竞赛辅导的心得运用到常规生物教学中。在辅导生物竞赛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放在首位,采用适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经过辅导竞赛的磨砺,教师的教学技能也随之得以提高,更有利于做好日常教学工作。

四、生物竞赛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积极性主要用于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对学习与工作的主观态度,与主动性紧密相连。积极性是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表现,也是人内在潜力的一种外在发挥。主动性是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

河南省近5年来在生物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2006年到2010年的五届竞赛中,共有15人次获得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CnBo)一等奖;3人参加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iBo),获得2块金牌、1块银牌的好成绩。2008年杨纪元同学获得我省第一枚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银牌;2009年李争达同学获得我省第一枚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0年慕童同学获得我省第二枚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并以总成绩第一名位居金牌榜首。近几年,我省生物竞赛成绩突出,我们分别对我省2006―2010年在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见表1)、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见表2)中的获奖情况进行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每年一次的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iBo),我省从没有队员入选国家队到有队员进入国家队,从获得国际银牌到金牌,并位居金牌榜首,竞赛成绩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正说明了我省生物教学的进步。

竞赛成绩的取得,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竞赛辅导老师来说,都是一种不断激励自我向前的力量。通过参与竞赛,学生满足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教师培育出了生命科学领域未来的精英人才,成就感油然而生,自我价值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正如郑州一中金牌教练淡海彬老师所说:“看到自己的学生实现了理想,作为教师也是完成了一种育人的使命,自己辛苦工作的价值也终于体现了出来,对工作更有信心、更有动力了。”

五、生物竞赛培养了教师的教育情怀

教育的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所产生的一种心灵状态,达到的一种心灵境界,它指向一种执着的大爱。朱自清曾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爱是教育情怀的魂魄。教育有两个重要的目标,一是让人聪慧,二是使人高尚。一个只有懂得爱的人才可能为自己和他人、社会创造幸福。爱使人高尚,这就犹如屈原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苏格拉底对正义的坚守。教育情怀无疑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不竭的动力源。教育情怀的第一个特质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的未来,并且懂得人的重要。一个人虽然在教育岗位上,如果没有对人的价值的认知,没有对人的成长、发展、未来的关注,自己的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获利,那他就是没有教育情怀。

竞赛辅导辛苦、枯燥,但老师们要想有作为,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应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认定工作目标,执着、专注,这样一定会在过程中不断地收获喜悦、收获成功,提升自己的价值。有追求才会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寻找乐趣。有追求不仅有成就感的满足,还体现在能够得到学生、家长的拥戴、敬仰,同事们的赞许,领导的欣赏,社会的认可,对今后有更多的期待,从而使自己的工作、生活越来越幸福。

生物竞赛的目的在于普及现代生物学知识、思想和方法,中学生物教师应该把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目的并参与到生物竞赛当中来,充分认识到生物竞赛对教师的影响,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J.nespor.theroleofbeliefsinthethepracticeofteachingCurriculumStudies.1987,19(4).

[2]丁远毅,崔鸿.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吴相钰.教学相长乐在其中.植物学通报,2003(4).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竞赛辅导;学生培养;创新教学

高中物理竞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兴趣,发现具有突出才能的学生。全国高中物理竞赛是较高层次的部级比赛,所需的知识容量较大,所涉及的领域新颖,所用的科学方法较多,集科研性、综合性、方法性、技术性于一体,它是培养优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肥沃土壤,所以受到各个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多的关注。高中物理竞赛辅导教学是进行物理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加强对物理竞赛学生的培养呢?

一、注重知识的拓展创新,培养学生的知识拓展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竞赛中所用到的部分知识已超出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要求,有些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拓展(从定性到定量,从特殊到一般等),进行这些知识的教学时,传统的做法是教师直接向学生给出,这种做法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没有向学生揭示物理知识产生的本源,没有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产生、发展、进化的认识过程。高中物理赛中,在进行这些新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悖论教学情境,向学生揭示高中原有知识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动机,引导学生探索概括水平更高的新知识,真正实施物理知识的拓展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求真创新能力。

二、创设“方法型”问题情境,进行方法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不同的问题常隐含不同的解题方法,同一问题也常隐含不同的解题方法。所谓“方法型”问题指的是:学生运用原有解题方法不能解答所创设的新的问题或者新的问题中隐含不同的解题方法。“方法型”问题情景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创设新的问题情景,然后引导学生解答新的问题:(1)学生在运用原有解题方法解答新问题时发生困难,揭示原有方法的局限性,通过探索创新给出新的解题方法,解答新的问题;(2)学生在解答新问题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探索出解答新问题的不同的方法。

三、注重创设“科研型”问题研究情境,培养学生的类科学探索研究能力

近几年全国和国际物理竞赛题中出现一些以科学研究为背景的问题,这些以科研性为背景的竞赛题的特点是:(1)以某一理论的探索研究(包括前沿科学探索研究)及某一新现象的探索研究为背景,从中渗透进行科学探索研究所用的高中物理重要知识,介绍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2)问题中渗透进行物理学研究及解决问题所用的重要方法(例:假设方法、类比方法、对称方法、等效方法、微元方法、图象方法等)。在高中物理竞赛辅导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科研性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解答这些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进行类科学探索研究能力。

四、指导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竞赛中涉及的知识,尤其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是高中和大学知识的结合点,高中教学中不能讲到位,而大学又没有讲,有时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某个知识点,将学生难理解的大学内容改变切入点,变成学生能容易理解的知识。因此作为竞赛指导教师,首先要熟悉大学教材,吃透高中教材,深化高中内容,钻研竞赛大纲,并以竞赛大纲为指导将高中知识与大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适度地进行物理竞赛辅导。例如,在静电场教学中,关于无限大带电线电荷模型、无限大面电荷模型产生的电场强度,在大学物理中运用高斯定理导出,在高中物理竞赛辅导中我们引导学生运用微元、对称结合电场叠加方法推出这两种电荷模型产生电场强度公式。所以,电荷面密度为δ的无限大带电平板两侧的场强为2πKδ。再如,“热力学”方面的知识一直是物理竞赛必考内容,高中物理教材只讲三个实验定律,而竞赛大纲还要求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绝热过程、比热、比热容。如果运用大学教材讲这些问题(如绝热过程),需运用微积分知识,如简化数学知识,逐渐升华绝热过程,强化热力学第一定律,那么学生会对气体性质更深、更好、更牢固地掌握,这样就符合竞赛辅导中“基础、巩固、提高”的竞赛要求。

结合上面的知识,可以分三步来学习这个知识点:第一步让学生学习气体实验定律;第二步让学生学习气体做功问题,根据功能原理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三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讲解绝热过程、热机效率等热学问题,并能有效地加深气体部分的其他知识。待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熟悉后再进行强化、升华,这样既疏通了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的联系,又加深了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理解。

五、在教学中要点拨解题技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力,注重知识的拓展创新,培养学生对物理保持浓厚的兴趣

在准备竞赛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相当数量的题目,作为指导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白,解题是手段,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物理素养才是目的。解题技巧是解题方法的闪光之处,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当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就学生的解题思维予以恰当的点拨,起到茅塞顿开、画龙点睛的作用,千万不可把解题技巧归纳为方法,如割补法、对称法、微元法、逆向思维法等以知识的形式灌输给学生。表面上,学生的确接触了大量的解题方法技巧,但是这些方法技巧不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获得的,缺乏深刻的理解,不能在实际中灵活应用,这种做法本身剥夺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权利,压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不能培养出优秀的竞赛型选手的。

六、在教学中要健全学生的知识体系,注重全面发展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篇3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群;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创新素质;师资水平

技能竞赛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竞赛的形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多方位考察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作为部级骨干建设专业,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重庆市最早开设并招生的高职院校,在近3年的部级骨干专业建设历程中,我校参与了2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物联网技术技能大赛,该赛项对参赛选手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甚高。在组织和培训学生参加和训练的两次经历中,笔者探索出一些依托物联网技能竞赛对促进物联网专业群建设,以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心得,下面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分享。

1物联网技能竞赛对专业群的覆盖

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物联网涉及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RFiD智能识别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涵盖了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软件技术等多个专业。要对多个学科和专业的知识进行融合和贯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技能竞赛活动中。

以本校这2年参与的全国高职组物联网技术技能大赛为例,该竞赛涉及到局域网的搭建、配置,无线传感器节点的代码编写、无线传感器网络参数的配置、示波器、万用表、逻辑分析仪的使用、物联网上层应用软件的开发(其中完成RFiD设备的读写、一维及二维条码的识度及生成,分别用C#和android)、数据库的操作、网站及建立、拓扑图的绘制、开发文档的编写等诸多方面,可以说,一次物联网赛项的知识点涵盖了不仅物联网,更包括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软件技术等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方方面面,且在竞赛中,更多是跨专业的知识运用。

通过技能竞赛,不仅提升了物联网的专业建设,还带动了相关联的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

2依托竞赛拓展实践平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竞赛通常跟踪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能够引领教学,反映最新的技术及技能需求,赋予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践教学以新的内涵。以竞赛内容作为实践教学内容,同时,再通过专业课教师对竞赛内容做进一步的挖掘和二次开发,能够最大程度的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赋予竞赛及实践教学全新的生命力。

例如,对电子信息专业,给出其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原理图,要求其进行版图设计,或进一步进阶,给出芯片和功能,要求其进行原理图设计;对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专业,要求其完成竞赛中局域网搭建,无线路由器配置、交换机配置、拓扑图的绘制,同时可进阶深入ZigBee无线通信协议,进行wSn通信参数,如信道、网络iD、发送、接收地址等的设置;对软件技术专业,可进行网站的、建设,webService技术运用,基于.net的C#上层应用软件开发,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库的设计、建立、维护,数据表的增、删、改等操作,与以往多数软件专业做纯软件不同,竞赛内容涉及到对高频、超高频RFiD读卡器、串口通信设备、poS机、二维码识读、打印等硬件设备的读写,提升了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对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可针对溯源秤进行嵌入式软件开发及上层应用软件开发;对物联网专业,要求其侧重三层架构的整体把握,竞赛项目整个溯源和管理流程的全局理解,同时完成前述网络的搭建与配置,进阶要求可根据学生的特长能力不同来针对性的定制;对前述各专业,均可要求其进行基于CC2530芯片的软件开发,包括代码的编写、调试、下载、测试等。

综上,物联网技能竞赛涵盖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教师在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教学中需要取长补短、软硬结合,紧跟行业技术需求,汲取竞赛内容和要求,完善教学环节,推进以竞赛内容为实践教学内容的普及化教育。

3借鉴技能竞赛,优化教学方法

通过竞赛,教师可以尝试将团队合作的形式引入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如计算机网络课程、信息系统集成课程和物联网综合实践环节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型学习相结合的,由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以及课堂交流共同构成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方法。例如,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既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条件选择研究课题独立开展研究。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学生自己完成资料查阅、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软硬件平台搭建、测试等全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科学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之能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4依托竞赛培养创新和创业素质

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方法,将竞赛项目和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结合,或者将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思路用来参加竞赛,使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为最终转变为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课内教学提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并进行科学研究、成果推广、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可按规定取得相应的自主实践学分,充分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展示其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

5依托竞赛提升教师师资水平

通过参加和指导竞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创新思维、动手能力、进取精神以及合作意识方面得到提升,能够及时捕捉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之处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而指导教学改革并加以推广,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更直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服务,与此同时,教师也开拓了思路,在竞赛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了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对竞赛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走向进行研究,将竞赛反馈出的行业技术需求及时补充到教学活动中,为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作为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开设的高职高专新专业,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物联网技术技能竞赛对推动物联网用技术专业群建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方面,均能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科竞赛

一、序言

目前,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如何发挥大学物理实验竞赛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相互作用与促进,完善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2010年,贺梅英等提出构建大学物理实验学科竞赛、教学改革互动模式,以学科竞赛为推手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人才质量。2015年,鲁军政提出以竞赛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新品质,达到地方高校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同年,熊泽本等人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竞赛,积极探索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阐述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和途径。2016年,李瑞东等认为通过实验竟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2017年,李晓白等人提出以课题和探索为核心的新型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因此,本文以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为切入点,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为载体,构建理工科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以期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探索与借鉴。

二、竞赛情况

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是一项面向在校大学生的物理学科竞赛活动,始于2010年举办的由各部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组队参加的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活动,旨在激发大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促进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竞赛的形式为:每校最多派出4名大学生参赛,其中2名选手在4小时内分别独立完成一项包含设计性内容的基础性实验(分a,B两题),另外2名选手在4小时内合作完成一项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分a,B两题),由参赛学生现场抽题。这种竞赛形式对参赛学生的物理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截止目前,我校代表队参加了除第一届外的所有比赛。我校2012年和2015年连续两届参加此项赛事仅仅获得基础性实验项目三等奖3项。因此,针对竞赛中反映的问题及时地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改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断优化教学、完善教学。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基础性实验题目二为例,要求用非平衡电桥的方法测量康铜丝的杨氏模量和泊松比。但在我们之前的实验教学中是利用光杠杆法测量微小量的方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因此在接下来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尝试适当的引入多种方法测量同一物理量,并且针对某一仪器测量多个物理量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2017年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我校代表队取得了基础性实验题目二等奖1项和综合性实验题目二等奖1项的好成绩。学科竞赛对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导向作用,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7年我校组队参加了首届吉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吉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a组采用和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相同的模式,B组采用创新实验的模式,事先给出若干题目,参赛队员自选,赛前准备,最后比赛时以答辩的形式参赛。我校派出的31名选手在a,B两个组别的比赛中共取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的优异成绩。

三、竞赛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从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物理实验竞赛和吉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进行分析,实验原理和理论部分特别注重基本概念和实验基本方法的掌握,与以往我们的传统大学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仪器选用上的高度一致性不同,即所提供的实验仪器本次实验均可用到。但大学物理实验竞赛会给出多种仪器供学生选择,也就是不是所有提供的仪器设备都可以用于本次竞赛。这样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就非常高,对于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极大的好处。在数据处理上也不同于传统实验教学,以往的实验课多数是已经给定了实验需要怎么处理,公式推导,表格甚至于有的题目连有效数字的推导都直接给出,学生基本不用做任何思考,完全照抄,把相应的实验数据直接套用公式就可以完成实验,从这样的实验过程可以收获多少知识可想而知。实验竞赛无论从实验原理,到实验过程,以及最后实验数据处理、有效数字和误差分析都需要学生全部自主完成,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锻炼的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这两项赛事对我校物理实验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参加以上两项赛事,我校每年也会举办校级的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方便的实践环境,特设立单独一个实验室作为物理实验竞赛和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主学习、自主利用的创新实践平台,学生课余时间可随时到这里做各种实验,为竞赛做准备。指导教师会随时对实验室内的学生进行指导,有时也参与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中。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团队实验或者讨论中,在遇到问题时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的方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利于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以竞赛作为切入点,把从辅导竞赛学生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实践到日常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也适当引入课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实验情境,让学生发挥创造力,自己思考运用什么原理和仪器,通过怎样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对于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验,我们尝试以2-3人的团队形式进行实验,这些对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起到了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对大学物理实验的兴趣的左右,同时有利于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结论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篇5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商科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主渠道,做好商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与其他常规教学方式相比,大学生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独特的价值。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证明,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重视,各类学科竞赛开始兴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企业举办了众多学科竞赛。其中,“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设计大赛、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商科类学科竞赛的规模、竞赛水平以及比赛效果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商科类专业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学科竞赛较少受到高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较之其他途径和方式能够更好地减少民族地区高校商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物质条件相对不足的制约。因此,基于学科竞赛研究民族地区商科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实践角度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商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从理论角度则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各高校构建符合自身经济社会环境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提供理论框架。

二、民族地区商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生源质量的制约

相较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校一般地处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地区,对考生的吸引力较低。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录取分数线呈下降趋势正是这一现实的反映。以笔者所处高校位列,虽然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位居全省普通本科高校第十位左右,但近年来的录取分数线却低于省内其他经济较发达排名落后的高校。虽然高考分数不是绝对的生源质量的标志,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生源质量上的差异,导致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创新潜质方面首先就落在了其他高校大学生后面。加之,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知识传递,以成绩论英雄,进一步强化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维的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意识较浓,不注重创新、多元思维的培养和拓展,进一步扩大了生源质量的差异,进而造成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新意思、创新能力较弱。

(二)人才培养理念的制约

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路径是对普通高校进行分类发展:学术型高校和技术型高校。面对这一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定位,民族地区高校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由于资源限制,大多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术型高校发展之路难以实现,而技术型高校的定位又受到近年来兴起的职业院校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民族地区部分高校没有针对自身优势特色,更新自我发展目标定位,而是固守原有目标,不愿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理念上的不切实际和落后,导致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普遍知识储备不够,进而影响了其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创新能力缺乏。

(三)教师指导的制约

创新是一个对原有知识消化、吸收、创新的过程。因此,大学生的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学生的主观努力,同时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和指导力度决定了学生创新水平的高低。相较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相对略低,这就影响了其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能力。

学科竞赛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能够较好地规避以上制约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学科竞赛由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的局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质;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的能力,增加了知识储备;再加之,相较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科研压力相对较弱,且指导学科竞赛所必需的科研能力要求相对略低,教师具备进行学科竞赛指导的能力和水平。总之,相较于其他方式,学科竞赛是民族地区高校一项很好的规避自身劣势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

三、民族地区商科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现状调查

笔者所在高校地处武陵山片区,是典型的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学校商学院共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5个商科类专业,商科类专业在校人数达2000余名。但在2010年以前,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类别、人数较少,层次不高,省级以上奖励较少,部级奖励缺失。学生参与的竞赛大多以英语竞赛、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等素质性竞赛为主,参加的学科竞赛仅有“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每年参与各类竞赛的人数占全部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低于1000。因此,学科竞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高。学科竞赛在民族地区商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被大大低估。

2010年,以工商管理专业被评选为全国特色专业为契机,笔者所在高校以工商管理专业改革为纽带,明确了商科类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开始逐步摸索基于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民族地区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学科竞赛体系构建原则与框架体系

1.学科竞赛体系构建原则

(1)层次性原则。学科竞赛体系应包括专业竞赛、学科竞赛等两个层次。专业竞赛主要锻炼学生对某一特定专业知识、技能,参赛对象主要为某一特定专业学生;学科竞赛则是对囊括学院所有专业的商科本科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竞赛,参赛对象扩大为学院所有学生,并向全校学生开放。

(2)针对性原则。学科竞赛应是对各个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职业技能的综合测试,故每个专业至少应有一个对应的竞赛。

(3)结构性原则。为便于学院对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各个竞赛在时间安排上应合理,体现出参赛的时间结构性。具体表现为在每学年的上学期、下学期均应安排大致数量的竞赛。

(4)对应性原则。学院设计的学科竞赛应尽量与教育部、教育厅、学校组织、认定的商科类学科竞赛接轨,并在时间安排上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参赛时间错开,便于为学院选拔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的队伍。

(二)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体系的运行

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框架体系的落实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因此,打造一个有效的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的运作模式就需要从学校资源支持、制度建设等方面来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构建起一个包括制度建设、平台建设、教师激励的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运作模式。

1.制度建设

学科竞赛运作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认清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切实推进学科竞赛,笔者所在高校要求各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必须包括“创新实践”教育学分(4学分),并对创新实践学分的获取做出明文规定,主要是以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成果作为学分获取的主要标准。这一规定切实提高了广大师生对学科竞赛重要性的认识,掀起了一股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潮。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相关学科竞赛举办、参赛、奖励文件,实现了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划化。如制定了学校学科竞赛认定制度,明确了各学科、各类别、各层次学科竞赛名称,使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对自己能够参加的学科竞赛、参赛时间有了清楚的认识。商学院则更是打造了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框架体系,明确了每项赛事的比赛时间和参赛对象。还有,对竞赛获奖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政策,且奖励标准不断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2.平台搭建

学科竞赛需要有扎实的平台作为物质支持基础。笔者所在高校,积极开展平台建设,为商科类专业学生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技术支持。一是建立起经济综合管理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服务器,购置了大量的商科类专业软件,如FRp系统、物流沙盘模拟系统、营销实训系统、模拟证券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模拟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模拟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等等;二是初步构建起商科类综合实训系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开展商科类综合模拟实训;三是创建了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民族地区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并设立开放性创新训练项目;四是创建了商科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工作室,作为组织承办商科类学科竞赛的组织平台。通过以上学科竞赛平台,为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技术支持。

3.师生激励

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除了要有宏观的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持外,关键还取决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学科竞赛的参与主体。为促进商科类专业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学校、学院两个层次均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在学生方面,学校对于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获奖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政策标准,且逐年不断提高;另外,学院规定在各类奖助补评选中,充分考虑学生学科竞赛奖励,打破原有的课程成绩惟一初、准的局面。在教师方面,除了有相应的奖励政策外,对教师的指导工作明确规定了课时补偿。同时,设立了教学副教授岗位,并将学科竞赛指导成绩作为评选教学副教授的重要标准。通过以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学校商科类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三)基于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

1.学科竞赛获奖

搭建起以上商科类学科竞赛体系并开展运行后,商科类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成果在层次、数量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10年以来,商学院学生共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励25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奖励67项,部级奖励6项。相较于2010年以前,在省级以上等高级别学科竞赛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面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FRp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知名权威商科学科竞赛中,学生的参与面达到了50%以上。

2.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通过学生访谈发现,大多数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均反映,经历学科竞赛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的增加,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相较于以前的墨守成规、思维定势,学生对同一问题的思考视角更加多元,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多维,更加注重刨根问底。这意味着,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篇6

[关键词]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3-0151-03

一、科技竞赛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意义

(一)科技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加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在做课题时,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所学的知识迎刃而解,有的问题会让他们感到很棘手,这就要求参赛的学生多动动脑筋,从不同角度寻找不同的途径去解决,这样才可能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这样一系列过程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发散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科技竞赛有利于促进专业知识学习和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科技竞赛并不是一项流于形式的活动,它需要参赛的大学生努力地去学习和不断地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平时的积累,而并不是浮于表面。在学习的同时学生还要多虚心向老师和同学学习,从而发现自身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自己的这些不足和缺陷得以弥补。通过这样一个良好的循环,学生的知识能得到补充和完善。

现在的社会形势要求学生在拥有丰富理论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跟上,而现在的大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其实,各大高校也想摆脱这样的禁锢,但除了增设一些实验或实习课程,就没有特别好的活动,既能够让学生巩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科技竞赛的出现十分契合当今高校发展需求,因为大部分的科技竞赛活动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这些科技项目,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良好的实践锻炼,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达到科技竞赛活动初衷,完成高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科技竞赛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参加科技竞赛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培养执着自信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科技竞赛能够提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较多的交流机会,这会要求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另外,在完成项目的时候,学生要协同合作,互相帮助,从而锻炼了合作精神。在竞赛项目完成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经历从选题、分析、寻找资料,到制作成品等一系列的过程,这就要求参赛的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巨大勇气。在课题进行当中会经历一次次确立到再到确立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坚持不懈的耐心。由于竞赛的时间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一到两年,这样长的锻炼将是持续性的,能使参赛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抗压能力都得到长时间的增强,并将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益处。

二、科技竞赛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氛围缺乏,创新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良好的学术氛围对科技竞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使学生与教师能够静下心去认真地学习与思考。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下,能够给更多的教师、学生之间抒发新想法新创意,以及交流与探讨的机会。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样一次次的争辩和交锋中,好的创意会不经意地发展成熟。如果创新氛围缺乏,大家都跟机械似的各忙各的,那培养创新人才计划只能变成一句口号,成为空中楼阁。由于缺乏创新的校园氛围,很多社会上不良的生活习气侵染着本来就脆弱的校园文化,使很多学生和教师萌生追求物质享受的价值观念,认为搞学术和参加科技竞赛是一种自讨苦吃的行为,这样的观念导致了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科研和参加科技竞赛等保持消极抵制的态度。另外,教师在教学当中过于死板,“填鸭式”等教育使学生产生狭隘逻辑思维和不端正的学习态度;还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盲目树立自己的权威,使学生不敢去质疑教师的观点,将一些好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

像科技竞赛这样创新实践的活动,跟学校整个氛围的营造有着巨大的联系。高校连思考质疑的文化氛围都不能保障,怎么能够去创新?既然连创新都没有,又怎能去参加高水平的科技竞赛?

(二)课程设置缺乏科技素质教育的内容

当前大学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专业方面,具有重要实践作用的实验课程往往设置过于单调、枯燥。其大多都是模仿和验证,缺少探究性、设计性、创新性的设置,导致学生机械应付,较少去思考创新。正是因为如此,学生的设计思考、创新能力得不到训练,就不能更好地胜任像科技竞赛这样对这些方面要求较高的项目。另外,实践偏少,高校课程里只有少量的实验和一些实活动,像科技竞赛这样的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缺乏大量的实践的课程,导致很多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不到验证和实践,阻碍科技素养的提高。

(三)学校和教师对科技竞赛缺乏必要支持

有些学生还是有参加科技竞赛天赋的,但有些高校对科技竞赛这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并不特别重视,在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的力度很小,导致很多“千里马”被埋没。另外有的教师对科技竞赛的热情不够,将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和申请科研项目上,导致很少有优秀的辅导教师参与这项工作。

(四)评价认知制度上的偏颇

现行高校对科技竞赛评价认识上有很大的偏差,还是以学生学习成绩为重的陈旧评价模式。导致教师和学生都把大量的精力放到机械性地学习各种书本知识中,然后用所学的知识去突破60分。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只要考试考得好,学校就认可其为优秀学生。这样的评价体制导致很多“书呆子”式的学生出现。先不说科技竞赛,就是以后参加社会工作,这样培养出来的所谓的优秀学生又能给企业或者社会带来多少创新的东西?

三、科技竞赛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对策

(一)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加强创新环境建设

良好的学术氛围不仅仅是科技竞赛的需要,还是当前高校建设很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学术氛围对创新能形成有力的推动作用。只有氛围好了,创新型的人才才能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最后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

1.校园创新实践文化的建设需要加强

创新实践文化需要鼓励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校报、广播等多形式予以大力宣传,提高学生对创新实践文化的认知。另外,可以宣传一些参加比赛获奖的学生,树立榜样的力量,以此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也可以借助网络,组建论坛、贴吧等交流和设置一些有奖科技活动,增强趣味性。

2.加强校园宽松学术氛围的建设

高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把宽松的文化建设纳入培养模式加以强调,大学教育的质量如何,很大部分上取决于高校的教育环境。首先,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为方针进行高校务实精神建设。其次,加强尊重学生、尊重老师、尊重人才等宽容文化建设。最后,加强竞争意识和勇于质疑的文化建设。只有这样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在追求真理的同时,还能够宽容地对待别的观点,才能够激励更多教师和学生勇于质疑别人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营造出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为像科技竞赛这样的项目打好基础。

(二)将科技竞赛的项目融入教学的改革当中

当今高速创新发展的社会,高校应该摒弃陈旧的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大学课堂是学生主要学习知识的地方,将科技竞赛的内容融入课堂,不仅可以增加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创新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高校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应该把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方向,使大学的培养体系适应社会的需求,并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还应该增加更多的创新类的选修课程,并增加一些科技竞赛和技能培训的实践活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教师的辅导

科技竞赛质量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建设一个好的教师队伍十分重要。首先,应有教务处和科技处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给教师以引导。另外,可以m建科技竞赛活动小组,邀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来做辅导讲座。还可以选一批在本校担任教学的优秀教师,让他们随时与参赛学生保持联系,及时解决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发现的有关其专业领域的问题。最后,可以外聘一些辅导过科技竞赛有者丰富经验的教师,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给予辅导训练。只有这样,科技竞赛活动才能搞好,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才能大幅度提高。

(四)改革评价制度和提高保障体系

高校应该增加科技竞赛在常规评价体系中权重,不要只停留在喊口号和想法中,加大宣传提高大家对科技竞赛认可度,让参加科技竞赛成为使学生感到荣耀的事情。另外要给予科技竞赛较大的物质保证和精神支持,运用更多方式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参赛热情。首先,通过物质激励机制(加薪、奖金等)和精神激励机制(发证书、奖章,作为宣传的榜样等)能够很大程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家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这样又能促进科研氛围的形成。

评价制度就是指挥棒,指对方向就能出好的结果,关键在于校领导如何指挥。学校领导如果拿出背水一战的决心,积极找出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并加以改正,并积极引进新评价体系等,我想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借助于科技竞赛这样的项目。科技竞赛不仅能增加学生接触科技创新的途径,让他们近距离感触到科技创新魅力,而且能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另外,通过科技竞赛这样长达半年或者一年的磨砺,参赛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团队的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高校还应该优化教学体系和教师的队伍,建立创新评价制度,让科技竞赛在宽松的校园文化里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缪丹云,李虹.基于科技竞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4).

[2]王颖,曾霞,马超,周天.关于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广东化工,2012(15).

[3]贾方芳.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J].江苏高教,2008(1).

[4]李淑琴,刘均梅,侯霞.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5]陆经英,王世来.积极开展科技竞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2).

[6]王喜鸿,王良成,周密.论以学科竞赛促进理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J].实验室科学,2011(4).

[7]张洪军,包丽,王世刚,李西兵.依托大学生科技竞赛深化课程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

[8]汪云路.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创新工程型人才[J].大众科技,2011(8).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篇7

关键词:安全教育;知识竞赛;实验室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冯端院士曾说“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1]。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必备场所。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实验室数量的增多,安全问题日积月累,隐患逐渐演变为事故甚至灾难,使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2-5]。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均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除加大了人、财、物等方面投入外[6],还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安全教育是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责任心和安全防范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7]。传统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多停留在消防安全知识讲授,以及有关规定的学习上,缺少系统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安全文化教育,且教育方法过于单一,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反而易使学生产生麻痹心理,从而不能达到理想的安全教育效果[8-10]。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增强我校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受学校委托连续3年承办基于“以人为本、预防在先”的实验安全知识竞赛。采用知识竞赛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轻松活泼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帮助学生确立安全第一的认知。

1内容与方法

1.1竞赛的组织与实施。竞赛由学校资产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教务处、学生处主办,卫生检验与卫生化学系组织、编写复习资料和考试试卷及评分细则;挑选高年级学生中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作为评委,根据评分细则进行培训。学生会负责宣传动员、日程安排等竞赛工作[11]。1.2竞赛内容。竞赛包括个人赛和团队赛,个人赛成绩优秀的学生晋级团队赛。具体考查内容涉及各类实验室消防、安全、应急管理等基本知识,包括实验室水、电、火、气、急救、防护、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常识和规则,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等。1.3竞赛形式。个人赛采用闭卷方式进行,包括判断题40题(每题1分)、单选题40题(每题1分)、多选题10题(每题2分),涵盖了实验室日常管理、电器规范操作、危险化学品存放及安全使用、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个人赛成绩优秀的学生各自组队(每队3人),采用现场答题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80题选择题,每题1分;若出现同分,需要继续分出高低的则回答判断题,一题定胜负。成绩最高的前8组进入团队决赛,决赛为视频题,根据视频回答问题并把答案写在答题板上,时间到,各支参赛队展示题板,并且不得再对答案进行修改。其中一题要求每队轮流上台根据答题板所写的答案展开论述。1.4奖励机制的建立。为了提升知识竞赛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根据比赛结果,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奖励,颁发荣誉证书,获得一等奖可以直接申请学校三等奖学金,其他获奖和参赛学生在评优上给予适当加分。比赛还通过微信进行线上投票,评选出“最佳人气奖”。

2结果

2.1参赛学生情况。竞赛注重学生的覆盖面,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参与活动。3年来,来自公共卫生学院、药科学院、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护理学院、健康学院、研究生学院等学院的3625名学生参加了竞赛(见表1)。2.2竞赛成绩分布情况。参赛学生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见表2、图1、图2、图3。2.3学生对知识竞赛认同情况。公共卫生学院有237名学生参加了第三届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对其发放调查问卷237份,收回23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知识竞赛的认同率达97.9%。

3效果

我校从2016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到目前已经举办了3次,参赛人数达3625人,从中选拔了6名本科生参加了广东省高校第一、第二届化学化工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获得个人二等奖1个、三等奖5个及团队优秀奖2个。3.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赛学生希望在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因而会积极主动地看书学习或向老师提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9%的学生会根据要求先看相关资料。3.2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5%的学生能从中学到新的知识,97.8%的学生认为增强了自己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3.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竞赛既有个人赛也有团队赛,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表达和协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此外,许多学生参与了比赛的组织工作,培养了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协调能力及奉献精神。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4结语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篇8

我校于2016年首次参加iGem,也是重庆市第一所、全军唯一一所参赛的医科大学。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1名本科生组成参赛队伍,在微生物学教研室教师指导下,历时一年,完成了参赛项目“外源基因敲入乳酸乳球菌快速筛选系统”,一举斩获金奖,受到参赛各队及评委的好评。本文结合我校iGem参赛过程,就如何开展备赛工作、大赛对医学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进行了思考。

1iGem简介

1.1iGem的起源和发展

iGem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顶级国际性大学生学术竞赛,而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初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强调“设计”和“重设计”,试图设计、构建、完善人工生物模块及系统,实现对复杂生物系统的操纵和测量,在疫苗生产、新药研发、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环境修复、生物传感器等多个领域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iGem起源于200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合成生物学课程,2004年发展成为一个有5支队伍参加的暑期竞赛,2005年发展为国际竞赛并更名为iGem,之后参赛队伍逐年增加。2006年亚洲队伍开始参赛,200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参赛。到2016年,iGem已成为世界上最前沿和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学竞赛,共有来自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地区的283支队伍参加比赛,包括哈佛、耶鲁、剑桥、牛津、帝国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以及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代表队。iGem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纷呈、创意迭出的参赛项目,既充满了奇思妙想又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作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顶级赛事,iGem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宣传,《na-ture》《Science》《economists》等国际顶级杂志以及BBC等媒体都对其做过专题报道。不仅如此,竞赛中展示的众多研究成果都会提交到麻省理工学院的iGem组委会,供全球科学家共享。

1.2iGem竞赛形式

iGem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信息学等学科,是以合成生物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的国际级科技竞赛,其理念在于鼓励大学生积极创新,用创新去改变世界。通过竞赛搭建学科间交流的平台,回答合成生物学的核心问题。大赛每年举行一次,各参赛院校在每年年初组建队伍,自行选定课题并进行验证,于第四季度赴美国波士顿参加总决赛。参赛队伍根据课题类型分为energy、environment、Foundationaladvance、Foodandnutri-tion、newapplication等8组。备赛过程中学生为主导自由选题,指导教师给予相关建议,大赛组委会对参赛项目没有明确限定,各队利用课余时间合作完成相应的实验,同时,组委会每年都会提供详尽的时间进度表。

iGem是一项综合比赛,充分锻炼了参赛队员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大赛包括实验项目、实践推广、数学建模、合作交流、网页制作、部件递交、现场答辩、海报展示8个模块,需要参赛队伍具备实验设计、数学建模、网页设计等综合技能。参赛队伍在前期必须完成实验室验证、数学建模、部件递交、实践推广、利用网络展示研究结果等规定任务。赴美比赛期间还必须完成海报展示、现场答辩工作,在组委会指定大厅展示项目海报,并对前来提问的裁判进行讲解汇报。在此基础上,进行现场答辩,先用英语汇报20分钟,包括研究背景、实验项目、数学建模、实践推广、研究展望等内容,汇报结束后全体队员上台进行答辩,回答评委提问。大赛奖项分为金奖、银奖、铜奖、小组奖、最佳单项奖以及全球最佳大奖,其中金奖、银奖、铜奖评定侧重于参赛项目的完成度,由组委会按具体评判标准评定。

1.3iGem参赛意义

iGem是对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采取学生自主选题、导师提供实验室和指导意见的“学生主导、导师把关”模式,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在课外进行自主探索的平台,使其不但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科研工作中,而且对科学思维、自主学习、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跨学科交流等能力进行了全面锻炼。

2iGem参赛过程

2.1队伍组建高素质的队员和领队是参加竞赛活动的关键。我校第一次参加iGem竞赛,由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负责备赛工作,并联合外语教研室共同实施,确立了以饶贤才教授、胡晓梅教授、胡启文副教授、王竞讲师等为主的指导教师团队。鉴于很多学生对iGem不熟悉,微生物学教研室胡启文副教授先后组织3次演讲,让学员知道iGem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在此基础上,通过校园网、海报等方式进行队员招募宣传,全校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报名,根据个人简历进行第一轮筛选,随后进行面试选拔。面试环节指导教师采取谈话交流形式,通过学生自我介绍和回答问题,综合考察其参赛动机、学习态度、时间安排、个人能力等情况,在寒假前确定了21名本科生为参赛队员,并组建了我校第一支iGem参赛队伍,命名为“tmmU-China”。

2.2队伍培训我校是国内参赛队伍中唯一一所独立医科大学,队员均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合成生物学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如何让一支新的队伍变得团结且具有战斗力、如何为队员补充专业知识,成为培训的首要问题。一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指导教师提供合成生物学和iGem相关资料,要求队员在寒假期间进行大量阅读,并且通读《合成生物学导论》;指导教师建立QQ群,每周布置特定任务,队员完成后在群内交流并上传自己的读书笔记等。二是举办专题讲座。由指导教师和校内相关领域教师组织合成生物学讲座,介绍国内外合成生物学最新进展。三是学习相关操作技术。2016年3—4月队员开始接受pCR、wB等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加强文献阅读,每周开会讨论课题思路并进行调研实践。此外,根据每位队员的特长进行分工分组,分为实验组、建模组、网页组和社会活动组等5个小组,邀请相关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

2.3竞赛项目在前期调研、头脑风暴基础上,参赛团队先后对二十多个项目进行评估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个既有创新性和科学性又能在几个月时间内完成的项目。我校参赛项目定位为底盘生物。在合成生物学中,一个活的生命体或者细胞就是底盘生物,比如大肠杆菌、酵母菌、小球藻等,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的一些“元素”加到这种底盘生物上,使之呈现出多种性能。我校参赛项目是改造乳酸乳球菌,通过系统设计将其变为一个更优秀的底盘生物,为以后人们对乳酸乳球菌进行改造提供便利。一是加工出一株通用工程菌及基因工程工具包,将携带有目的基因的质粒通过第一次单交换同源重组整合到基因组中,并通过第二次同源重组诱导质粒切粒的方式,将目的基因敲入基因组中。二是为解决抗生素问题,引入食品安全级的筛选标记“nisin”,并引入可以完整编码半乳糖苷酶的LacZ基因,结合基因同源重组,建立了可以直接通过视觉进行筛选的“蓝白斑筛选系统”。三是为使乳酸乳球菌系统更加完善,进行了系列优化,实现了表面展示降钙素和沙门伤寒菌多糖抗原Vi,进一步验证了设计系统。这种工程菌在适当培养基上是蓝色,当其他元素成功导入后,就会变成白色,这种差别肉眼可见,一目了然,且无任何抗生素耐药基因残留,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有用而高效的基因组快速整合筛选系统。

2.4交流活动iGem参赛需要的不仅仅是课题,还需要将自己的成果推广出去、与别的队伍合作交流。我校举办了到重庆市图书馆演讲、校运动会宣传活动,设计了合成生物学涂色本等。同时,我们与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代表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在队伍建设、课题进展、数学建模等方面进行了合作,并先后参加了西南联盟iGem团队交流会(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5支队伍参加)和第三届中国地区iGem交流会(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28支队伍参加),各参赛队伍分享参赛项目,与会专家重点对项目设计、研究方法、项目进展、科学问题等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我们也主动邀请国防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4支队伍来我校交流,相互介绍课题进展,完善参赛课题。

3iGem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能,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性人格等要素。iGem作为一项国际性大学生学术竞赛,对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以iGem为载体,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创新教育体系。

3.1创新本科生科研竞赛形式坚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将iGem培训纳入本科生第二课堂,使之成为一项系统化、长期的科研训练活动;借鉴其竞赛形式,构建科研项目、实践推广、海报展示、现场答辩等多环节一体化科研训练模式,并以此为基础,组织本科生参加国内外学术竞赛。

3.2搭建本科生学术交流平台开设合成生物学、专业文献阅读等选修课程,加强本科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举办科研学术讲座,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讲学;建立信息交流网站,定期组织本科生学术报告会,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建设iGem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深入开展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训练提供平台,为竞赛成果转化应用提供资源支持。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篇9

关键词:课外实验;微生物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52-02

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技竞赛(以下简称生命竞赛)是由浙江省教育厅在2009年起主办的,面向浙江省高等学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大学生的学科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以第四届生命竞赛为例,竞赛要求4~5名队员与1~2名指导老师组成一支参赛队伍,以“生物安全”作为主题,了解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在竞赛期间,各参赛队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设计,开展实验研究或野外调查,记录实验或调查过程,获得实验或调查结果,形成作品,撰写论文,最后进行现场答辩。生命竞赛的举办,为全省的大学生,尤其是生物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等。笔者小组于去年参加了第四届生命竞赛,半年时光,收获颇多,现分享如下。

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本次竞赛的主题非常开放,并且和实际生活相贴切。近年,有关“塑化剂”的负面新闻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关于塑化剂对人体的影响,这属于生物安全的范围;研究某些污染性元素对生物机体产生的具体不利影响,这也属于生物安全的范畴;对转基因作物进行检测,研究其对生物体的潜在危险,这毫无疑问也是生物安全的范畴。短短四个字的主题反而为各参赛小组提供了非常大的选题自由度,各参赛成员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选择自己小组的研究点,而研究点的选择正体现了整个小组成员的思想。相比历届生命竞赛的命题方式,本届生命竞赛的主题更自由、更具有实际意义、更能发挥学生创新能力。

其次,普通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课程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而且以验证性实验居多,少有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老师的思路来做,这样不便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生命竞赛则是要求参赛成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将实验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先进性列为评分项之一(占团队最终得分的12%)。这对参赛成员在实验设计上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予了非常大的自我发挥空间。参赛成员可以大量地查阅近些年的文献,在他人的实验方法上进行改良,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一套崭新的研究方案——重点在于,要想方设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笔者团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对多个他人已有的方案进行了改良,使之更符合自身研究的目的,或者是更容易操作。而在改良或者独创的过程中,还必须对方案进行严谨的推敲,保证其是科学的、有效的。这个过程无疑是对整个团队创新能力的一种锻炼。

二、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

在本科生生物类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一般情况下前两年也就是大一和大二两学年时间则是理论课占据了整个学时的绝大部分,而实践课程却寥寥无几。不仅如此,在绝大部分的理论课程中,教师也仅仅是把书本中的知识原模原样地传授给学生,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性训练,没有让他们将理论知识真正利用到实际中去。专业实习由于受到时间、场地和经费的限制,没有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多数情况下只能走马观花,结合课堂教学完成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就算完成实习。毕业论文环节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这学期大部分毕业生忙于参加人才交流会、面试和实习等各种就业活动,使毕业论文的完成受到严重的影响,实践效果大大打折扣。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并没有学习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知识,往往学生们在开课一年乃至半年之后,便将所学“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思维欠缺,动手能力差,继续学习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满足不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诗人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放眼目前国内对大学生的教育,缺少的正是亲身实践,正是“躬行”。

而生命竞赛这类学科竞赛正是解决这个现状的一剂良方,它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一个运用知识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且这种运用往往不是单一的,因为实际的问题比教材中的个例要复杂很多,这就要求学生们同时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知识便得以巩固。同时,因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还会不停地发现新问题,因此还能学到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积攒不少实际经验。因此,生命竞赛在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三、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从根本上来说,生命竞赛是一次比赛,是胜负之拼。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能让一个团队领先在起跑线上,但若想最终取得一个好成绩,仅仅依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说,生命竞赛培养的更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依笔者看来,除了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竞赛还培养了参赛成员如下一些能力。

1.团队协作能力。历届生命竞赛均要求学生组成一支5人左右的团队集体参加比赛,在团队的组织过程中,通常在5人中会有一名队员担任这支团队的“队长”。这就对所有参赛队员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若不懂合作,各成员之间缺乏协调,那么整个团队便会如同一般散沙,于是便失去了作为“团队”的意义和价值;反之,如果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密切合作,相互之间安排好各自的任务,在遇到矛盾时也能用一种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人,那么这个团队才能发挥出集体的力量,取得最终的胜利。

2.展示与答辩技巧。一个参赛队伍的研究成果是“内容”,如果想要“内容”为他人所理解,必需的一个环节便是“表现”。“内容”加“表现”是体现团队水平的重要因素,若一个团队的内容非常丰满,但是表现做得不到位,那么他人可能便会不理解这支队伍的内容;反之,若一个团队内容匮乏,却把精力放在表现上,那么在他人看来只有空洞的外壳。竞赛的最终环节——成果展示和答辩就是一个表现的舞台,每支团队需要制作一份pt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回答评委专家的提问。展示和答辩占据了团队最终得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30%)。在这个过程中,参赛队员的ppt制作技术、演讲水平和答辩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3.心态。比赛最终需要决出胜负,在得到比赛结果的同时,也考验着参赛队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些队伍花了许多的精力去参加竞赛,却没有得到自己希望的结果;有些队伍本认为自己表现欠佳,却意外地取得了一个好成绩,这都是有可能发生的。重要的是要学着如何去看待这些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这便是生命竞赛要教给参赛队员的最后一个道理。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篇10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型大学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97-02

一、问题的引入

大学生学科竞赛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创新探索经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动力,更重要的是竞赛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求学求存最基本的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指与智力因素相对应的创造力,包括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和创新技法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等。瓯江学院自创建以来,就制定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方针与目标。高校学科竞赛实际上就是参赛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处理问题,创新思维活跃度的竞赛:这与我院的办学理念一致。我院重要建设内容中明确提出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近几年,我院广泛发动学生开展学科竞赛活动,以学科竞赛为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断探索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之路。

二、瓯江学院近年来开展学科竞赛的概况

1.制度保障。开展学科竞赛意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大学生学会团队协作、激发并运用创新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相关教育学科的改革进程,推广素质教育理念,统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确保学科竞赛有序健康发展,使得学科竞赛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我们学院制定了相关制度并颁发了相关文件,如《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学科竞赛计算教学工作量的若干意见》等。

2.管理与组织。不断完善教务部统筹协调、分院牵头、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运作机制,组建重要学科竞赛的指导师团队,举办赛前辅导,组织重点学科竞赛集训队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鼓励指导教师们积极申请竞赛类相关教科研课题和实验室开放立项等。

3.激励机制。我院学科竞赛能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是设立学科竞赛专项经费。学科竞赛的前提条件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创新实践活动,为调动参赛学校、师生积极性,建立健全有效的竞赛激励机制必不可少。让更多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方法有积极鼓舞师生个人或团队主动参与全国性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当中,成绩优秀者予以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对辛勤付出的指导老师予以一定的补贴。此外,学院每年在进修培养、评先评优、评聘职称时,竞赛指导教师具有优先考虑权。除了给予竞赛学生物质奖励外,同时让学生获取相关专业课程或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学分。如此一来,学科竞赛更容易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其中。

4.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第一课堂)。眼下,不少独立或半独立学院效仿、照搬国内名校的课程体系,而不是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办学,使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学科竞赛有利于教师积累有关学科方面的实践经验,也能从中观察学生的不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纰漏,让学科竞赛充分发挥作用,教学任务顺利进行,创新教学体制。根据竞赛成绩来评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效,从竞赛过程反馈应用情况。学科竞赛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中扮演先行者的角色,类似于一块试验田,把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中涌现出的很多新理念、新方法进行测试和修正,在竟赛培训课程中融入新成果,根据竞赛成绩评定成效,最后把这些探索性成果广泛应用。

5.学科竞赛与学风建设。建设优良学风,学生是主体,是源头,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科竞赛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过程。在竞赛过程中,让学生发觉自身的不足之处,了解到基础知识需稳扎稳打;平日的所学均有用武之地,而不是一纸空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不得不说,学科竞赛是检验真知、考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培养优良学风的上策之选。落实优良学风的标准和学生示范形象的塑造,形成优良风气和营参积极氛围。以瓯江学院为例,近些年在参赛人数及获奖项数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学生借由学科竞赛对课本知识活学活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拓展。凡此种种,学科竞赛俨然成为一种校园文化,一种推广竞技学习的新路子,通过竞争来推进学风建设。

三、近年来我院学科竞赛的主要成果

学院十分重视学科竞赛在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结合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加强对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近三年来,我院获部级一、二等奖24项,省级一、二等奖155项。在2010年的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我院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其撰写的论文《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市宜居度的影响分析》被《数学工程学报》收录。在2011年第五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中,我院学生自制的“瓯江之星”节能车以一升油行驶出了382公里的优秀成绩,获得了全国独立学院第一、浙江省高校第一的好成绩。

21世纪渴求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卓越、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举办学科竞赛的初衷是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意识。更高层次就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毅力和遭遇挫折的勇气。学科竞赛精神的延续与扩展表现于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在后续实践课有的专注和投人。通过对瓯江学院学科竞赛开展情况及学科竞赛取得成绩的分析,可见我院已逐步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潘岚.饶宾期.完善机制,推动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持续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09,(5).

[2]严薇,杨天怡,袁云松.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

[3]周宇,王国红,徐铁峰.地方高校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4]陈新民.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1).

[5]郭睿,等.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2000,(9).

[6]包秋燕,陈孝慧.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7]吴一琦,吴守德.创新学入门[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