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十篇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十篇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6:28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篇1

教学改革一直是我国职教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然而,多年来,在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国主要以借鉴国外的教学理念为主,如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英国的能力本位教学等,为我们所熟知。在目前职业教育进入以完善体系、形成特色为主要目标的发展阶段,我国亟需建设自己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范式。

教学是关于课堂教学、活动、挑战、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师生角色等的一系列策略安排。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面临两个特殊挑战:一是教育机构和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教育实施的两个场所需要两套不同系列的技能——具有工作场所实践经验的教师以及具有教学能力的实训导师。二是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这表现在学习者年龄及学习基础等多方面,很多学习者在普通教育中没有成功的学习经验,而且学习动机不足,因此,他们急切想获得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学习经历,或通过迅速的技能培训进入劳动力市场。基于上述挑战,怎样使不同类型和需求的学习者有效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帮助他们实现理想的学习结果,这是职业教育教学的特殊要求。为此,需要明确职业教育教学中一系列要素的特征,包括职业教育教学要实现的教育结果、职业教育实施的背景以及教学方法等。

职业教育的结果一般根据特定的职业领域被分为一些技能和能力框架,基于21世纪职业和工作世界迅速变化的特点,从工作能力的角度出发,职业教育的理想教学结果至少包括常规工作技能、工作技巧、基本通识素养(包括交流、沟通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养(职业敏感性、做好工作的愿望和成就感)、职业态度及更广泛的成长技能(就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教师应根据这些理想的教学结果,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教学实施的特征呈现于工作场所和教育机构两个背景下。因此,确保在一个背景下获得的理论学习成果能够有效应用到另一个真实的背景下,是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一个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学背景要同时关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学习内容,其主要特征是:教学应在与工作相关的背景下实施;教学方法应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平衡,涉及到参与完成真实的实践性任务;学习者像从业者一样得到发展。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学还涉及一系列多样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更多地体现“做中学”和“体验学习”,并与反思、反馈和理论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来说,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包括观察、实践、反馈、对话、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探究、批判性思考、竞赛、模仿、角色扮演、游戏等。职业教育教师需要对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有一个清晰理解,并作出明智、有效的教学决策。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篇2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生物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2-01

一、引言

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生本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无疑与当前初中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因为他们的可塑性较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如何利用好这股好奇心,依靠学生的内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是当前生物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改变过去“师本教育”的传统模式,要充分重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初中生物是一门具有探究性质的学科,这门学科需要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对生物知识进行获取,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生本教育理念概述

所谓“生本教育”理念,就是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主观学习诉求和愿望,重视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随着初中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当前的初中教学活动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对知识的硬性传授的模式,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转化思想、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这种背景下,生本教育正逐渐发展成为了初中教育的主要趋势,究其原因,可以被概况为以下几点:(1)与教育改革的要求的一致。当前教育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教师对学生积极引导,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利用所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都与生本教育理念是一致的。(2)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当前知识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为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必须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生本教育理念强调对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3)生本教育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节约国家的教育成本。

三、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

我国传统生物课堂教学偏向于“师本教育”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生物知识的硬性传授和教学计划的正常执行,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日益提高,若想达到为国家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身上,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时,可以让全班每一个学生先就自己的理解进行发言,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由老师进行记录,待全体学生都发言结束后,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因为最终归纳出的基本特征中,很多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从而使得他们更便于理解和掌握。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让教育从灌输的层面上升到了引导学习的层面,这为后续的“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一般而言,课堂教学只有实现老师和学生间的有效互动,才能满足“生本教育”的目的,而要达到师生间互相配合的教学环境,除了需要老师对教学内容和难度进行灵活调整外,还需要学生对课堂上所涉及的内容进行预习,对即将学习的生物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

例如在讲《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前,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们对调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调查范围的确定以及调查工作的开展流程进行充分讨论,然后按照讨论结果布置下去课前的调查任务,最后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前提交简易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调查工作,不仅掌握了调查活动的开展步骤,而且在课前就对相关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为后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师则通过对学生调查报告的分析,对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需求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这便于老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并且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重点内容教学。

3、启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对于一个班里的不同学生而言,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角度也往往存在差异。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生物教学的目标,生物老师可以在深入分析全班每个学生的情感、性格、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等基础上,按最优组合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使每一个小组的全体学生都能在交流和探索中达到拓展生物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按照“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实验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实验,然后让他们通过小组的讨论的方式对四个装置(如表1所示)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按照讨论结果完成表1内容。各个小组通过实验发现只有2号装置内的种子萌发,并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老师的适当引导明白种子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只有在同时满足水、空气和温度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主性,还促进了组内的良性竞争,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快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表1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实验

装置编号处理温度实验结果原因分析

1不加水,餐巾纸保持干燥,拧紧瓶盖放在常温环境中

种子不萌发缺水

2洒入适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然后拧紧瓶盖放在常温环境中种子萌发满足种子萌发条件

3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然后拧紧瓶盖放在常温环境中种子不发缺空气

4洒入适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然后拧紧瓶盖放在低温处(如冰箱冷藏室内)种子不萌发温度太低

4、开展课外学习。

生物是一门探究性学科,这就要求生物教学不能能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而要从不同的途径对生物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尝试。具体而言,则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刻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积极地开展对生物这门学科的课外学习,从生活中发现生物问题,并在生活中解决生物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生本教育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目的。本文对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初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王玉芳.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4,(12):26

[2]白雪.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活动单导学”模式探究[J].新课程・中旬,2015,(1):164-165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篇3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教育改革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中叶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思潮。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本能的生物决定论,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正是建构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自诞生以来,便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本文拟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涵义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的几点启示。

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涵义

传统的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连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批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应运而生,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众多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思潮和流派中的“异军突起”,使我们不得不认真研究和思考这一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问题。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问题,我们认为它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教育目标:培养“完整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需要、感情、价值观、潜能和人际关系等和谐、整体发展、成为适应社会的健康的人,而以往的教育目标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正像罗杰斯所说的那样“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也是只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养成。所以,我们要培养“完整的人”,也就是我们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养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真正全面的落实培养目标,不让现代教育的悲剧再次重演。

(二)教育内容:“真实情景”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真实生活环境、真实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有意义学习。因此教师的关健就在于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契机、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构造充满自由的有意义的学习空间,提倡从做中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索。为实现,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提供学生学习所需要的资源,如学校内部资源、学校外部资源等。但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中所有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习理论与生活现实的脱节,课程与教学资源匮乏。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首先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和贴近现实生活的问题。其次,在课程与教学资源上,要注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并重开发;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并重使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真实问题情境和真实生活环境中,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三)教育方式:“非指导性”

我国中小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非指导性”教学,这一指导较少地采用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等形式,更多地运用间接的、不明示的、不命令的、不作详细指导的形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教育主体:“学习的促进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甚至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因此,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废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以促进者取而代之,注重发挥学生的潜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信任学生。要改变我国基础教育中教师为主体、教师是权威的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从而形成一种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势不可挡。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思路的支持。相信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能够为我们转变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提供一个积极的参考,同时为我们构建适应21世纪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模型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胡敏中.论人本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4:62-67.

[3]李定仁,胡斌武.20世纪西方课程实验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3,03:72-77.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10-03

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党中央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后,党的十七大又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向全党提出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如何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四门主干课程之一,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原理”课的教学之中,当然就是从事“原理”课教学的广大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原理”课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从教学内容来看,“原理”课主要是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是为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解决大学生的“信仰、信念、信任和信心”等问题。在“原理”课的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之一,也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融入到“原理”课的教学之中。

1.“原理”课教学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

通过“原理”课的教学,应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应使大学生能从基本理论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科学基础。一种理论要不要坚持,能否坚持,并不在于它产生的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它正确与否,在于它对现实是否有指导作用。在“原理”课的教学中,我们要使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科学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它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发展的规律,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必然会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关于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有可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的科学论断;马克思主义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论述,等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其根本前提是为什么人和依靠什么人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系应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它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价值原则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是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作为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在工人运动的发展中产生的,工人阶级的特殊性及其历史地位决定了他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工人运动是由绝大多数人参与并且也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因此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最广大人民前行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反映了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接受,才能变成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再次,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实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在90多年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仅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胜利,而且也在理论上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成果,因而也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国的发展进程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大和实践证明,在我国,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而迷失方向,就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遭受挫折或失败。

2.“原理”课教学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是十七大报告从理想层面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在当代中国,这个共同理想就是要求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理想把党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每一个人的个人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也把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社会各阶层群众,都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

个人的理想必须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相一致。在“原理”课的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大学生从世界观的

高度理性地接纳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具体来说,“原理”课的教学应突出对学生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应帮助大学生认识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求得解放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能够回答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现阶段改革开放中遇到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因而创造性地解决了不同时期我们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才完成了各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从而不断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同时,通过“原理”课的教学,还要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在当前,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就是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因此,我们要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教育大学生,要使他们既看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同时又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投身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

3.“原理”课教学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而能够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生存与发展中,培育、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了这种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内容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及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又把我们的民族精神归结为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的源泉,要求全党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拥有什么样的民族观与时代观,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统一和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在“原理”课的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讲解来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民族观和时代观。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也是我们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包括民族历史观、民族社会观、民族阶级观、民族平等观和民族发展观等主要内容。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基本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我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党在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提炼和概括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精神。所以,在“原理”课的教学中,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这种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民意识和公民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认识我们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明确自己的时代责任。使之提高时代觉悟,弘扬时代精神,勇于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

4.“原理”课教学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们行为的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为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定价值取向、判断是非善恶、做出行为选择提供了基本依据。

在“原理”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大学生理解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要对大学生进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对相关理论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价值和价值评价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总的来看,因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基本趋势相一致的,所以对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来说,其评价结果只有与人民、与人类整体的利益或要求相一致时,它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明确认识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及应该怎样树立起自己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它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明确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原理”课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理论的教育,应教育大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弘扬科学精神。一方面,应要求大学生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应根据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解释其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还应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习科学知识,必须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只有使大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原理”课的教学中,我们必须通过不同的路径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1.加强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经过认真探索而提出的新思想和新论断,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这样的科学理论不可能在大学生中自发地形成,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理论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接受它、认同它。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列宁的关于“灌输”的理论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所以我们在“原理”课的教学中必须运用“灌输”的方法。“灌输”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但是,在“灌输”的过程中,我们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师生与生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大学生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这种“灌输”的过程中,也应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对学生进行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可以从大学生高度关注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人手,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广泛的讨论,通过教学使大学生看清国内外相关重大事件的实质,从而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

2.创新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中,我们只有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在“原理”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以理服人和以情育人的原则。一方面,应通过理论讲授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使自己的教学能贴近学生的实际,要有针对性地采用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与“原理”课相关的教学内容的讲授,就可以通过对分析比较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专题讲座法、读原著写读书笔记和演讲辩论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之中去。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核心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08-04

从1980年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到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办文件明确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其间正好二十五年。尽管时间较长,历经艰辛,但总算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的重大进展,令人欢欣鼓舞。然而,政策规定仅仅属于政治行为,它虽然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制度化,但并不等于学术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已经建立,更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成熟的标志。目前,在一些学术领域并没有接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科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标志至少有三条:一是自身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二是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在学科丛林中确立应有的位置,进而获得社会学科建制的普遍承认;三是在社会和科学的实践中发挥功用,对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三个方面,最为重要的则为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形成知识形态的学科体系,以知识合法性来取得学术合法性进而获得社会合法性,在学术界获得学术与学科的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最为重要的是基本理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最根本、最基础、最重要、最小单位的理论问题,而加强基本理论建设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建设和基础工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大厦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做过许多努力,并得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最为突出的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分别提出并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著作,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梳理和创新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由此开始,日益重视,不断取得进展。然而,从科学性和学术性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理论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现阶段应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推进,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队伍新生力量的加入的机遇,高度重视、大力深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以基本理论建设成就来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品格,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影响力和服务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

深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可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切入:

一、基础理论

自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开始,就提出并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命题。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什么?归纳起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有:其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这种说法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自己没有理论基础。其二,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这种说法掩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之间的关系或区别。其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这些说法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还没有自己的基础理论,也没有打算建立自己的基础理论。如目前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还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形态的著作,这方面的学术成果很少见到。由此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无自己独立的基础理论,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定论。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说,如果没有自己的基础理论,无法确认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或工作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及其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作为现实的思想政治活动,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这种说法和规定是正确的;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或科学体系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指导思想,这种提法本身是不科学也是不周全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当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但马克思主义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深入研究。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这和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应当是两回事。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应有自己的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理论等。这些问题须深化研究,由此获得一个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基本问题

每一门学科及其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对基本问题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狭义上,暂且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就是它的基本问题。广义上,基本问题可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三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涵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问题等都是基本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生、类型、价值、属性、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涵义、边界、定位、规范、共同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基本要素,如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本质、功能、目标、内容、方法、任务、途径、规范、体制、评估、生态等问题。其中有些基本问题,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等各个领域,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主体等。在这些基本问题中,首先要研究那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学术理论建设中的基础性、根本性、普遍性的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立足点、价值所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中的根本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意义。

三、基本精神

任何文化类型都有基本元素,思想政治教育是从事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活动,它有一些基本精神。思想政治的教育基本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元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义。它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内在的精神约束和导向功能,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概念之中。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在不同时空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具有

个性特征,具有变动性,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它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时空超越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标志。在当今社会变化十分剧烈的时代,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特别必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正是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

四、核心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中处于主导性和支配的地位,对其他所有范畴具有统摄和统领作用,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中的最小知识单元,能够以最简单的形式表达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象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符号意义。鉴于核心范畴的重要地位,有必要深化研究核心范畴。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应有一个根本的范畴,作为这门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诸多范畴,把哪个或哪一对范畴作为核心范畴,尚无定论。有的把思想与行为作为基本范畴,作为逻辑的起点。把两个范畴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既不符合事物本质的辩证法,又无法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当然也不利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有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思想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中心范畴和根本范畴。

五、基本特征

每一门学科应有其独特之处,包括这门学科特有的对象、规律、知识、理论、符号、方法,甚至是特有的语言、规范、风格,还有这项工作或学科的“当家本领”,这些是构成该学科特殊性、特有性、专业性的必要元素。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学科缺乏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不强,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学科和社会认同的一种重要制约因素。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照样能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这些人员本身的努力以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弱有关。其实,从现实来看,一些人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虽然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的要职,实际并不胜任思想政治教育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特征,与其他学科一样在于独特的科学性;作为社会实践或社会功能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应当是人民性(或正义性)、理论性(或思想性)、说理性(或说服性),一句话,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说道理为人民服务,服务于人民的思想解放。

六、基本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交流”,即“思想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是通过思想交流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指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交流是一种相互平等、共同参与、双向互动、合作完成的过程。从苏格拉底到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增进了解、实现共识的基本方法。总结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指出基本方法是采取“民主的方法,说服的方法”,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这里的“民主”,主要是指人格平等(同志式的)、气氛轻松、有来有往的状态;“说服”,则是指用道理服人,以真理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或以势压人。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出,建设学习型组织,其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在于“交流”。个体学习和团体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而组织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目标,这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个体学习是个体内部自身和个体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团体学习是团体内部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组织学习是组织体系内各个单元之间、组织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交流,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内个人与个人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观点交锋。没有交流就没有学习,没有组织体系内各主体之间、组织与外部之间的交流也就没有组织学习,尤其是无法开展激发思想的创造性活动,无法生产创造性成果。

七、历史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知识和思想的丰富宝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和源头,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宝库,又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资源。先有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后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总体上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历史。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事实进行考察、研究和反思,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建设的重要领域和重要任务。以史为鉴,不断反思历史并从历史反思中获得智慧,从历史中发现和揭示规律,让历史为现实服务,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史和理论史研究的目的。从古希腊文化到全球化思潮,从孔子到,思想政治教育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都应当进行总结和反思,除了写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以外,还应写成“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解放史”,等等。

八、范式

“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科学家群体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学术行为方式,包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自然观,提供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框架。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范式,而且在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范式。根据库恩的说法,“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要回答自己的范式是什么,而且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范式的变化及其意义,还应当提供对科学研究、认识与实践有效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式。

九、经典

经典是一种典范性、权威性的文献,经过历史筛选而留存下来,成为后人反复阅读并获得智慧的载体。一般而言,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必有经典产生和经典存在。阅读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已经积累了许多经典。思想政治教育经典有两种类型:一是经典文献,如《理想国》(柏拉图)、《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古田会议决议》()、《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等;二是经典案例或范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提供了丰富而经典的案例,如三湾改编、、干部“三同”、真理标准讨论等,乃至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西方管理科学中的头脑风暴法,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总结和研读的范例。库恩非常重视范例,他指出:“范式是共有的范例,这是我现在认为本书中最有新意而最不为人所理解的那些方面中的核心内容。”范例是理论表述相对应的经验解答,它本身蕴含着科学原理,又以经验形式告诉人们,对于教育或学习相关知识、掌握技能方法有着特殊的价值。经典诉说着思想政治教育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逻辑力量,传承着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智慧,而且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仰和信心,对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

应抓紧整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经典著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的研究。

十、方法论

祖嘉合指出,方法论有两种界定。一种界定是:“‘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根据这一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说或理论。”另一种界定是:“方法论是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相孤立的方法论。“这个界定告诉我们:方法论是人们运用相对抽象的理论形成了一种观察认识事物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关于方法的理念、结构、历史、发展、运用等方面的思想与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事实、知识和学科)特有的方法,不是能够简单地从其他学科拿来就用或简单转化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方法,而关于相应的理论即方法论,应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就其实质而言,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用哲学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提、条件、实践、现象进行透视和解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超越。孙正聿指出:“思想的前提,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也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支点。人的任何思想,都蕴含着构成自己的前提;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思想的逻辑层次的跃迁。”他认为,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或反思,属于哲学反思,既是十分困难的,又是极其深刻的。说到底,就是为了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学普遍性知识和先进方法,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质。社会、历史、系统等观点可以作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方法。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研究方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项活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共同参与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需要双方合作完成;观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它置于社会中进行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背景与社会条件等,从社会大环境中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从元理论视角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中的深层次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依据和思维方式,其中,思维方法决定研究方法,进而影响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其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把握。第一,提高认识,强化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要依靠主体力量,要有一支为之奋斗终身的队伍,这些人应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具有较高的主体性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应有自己的独立品格,由此应有主体意识,即学术意识、学科意识和学科主体意识。应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建设的自觉,认识其必要性、责任性和使命感。第二,遵循规律,强化科学意识。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依照学科范式的规律,强化科学意识,运思科学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发展。在这里,元理论思维与研究是值得运用的方法。第三,制定规划,强化推进意识。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建设列入学科建设规划,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不断推进这项工程。第四,组织力量,强化攻关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理论工程,应组织学科集体力量进行攻关,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实现突破,获得重要成果,实现重要进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

[2]郑芸,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中的“思想”[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7-20.

[3][4][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8,168.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篇6

教育理论研究在教育学发展和教育事业前进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而教育基本理论则是强调了“基础”这一特征的教育理论,对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教育实践的实施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基础性、灵魂性指导作用。很多研究者也已经看到了它的重要性。但是,目前依旧存在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基本理论”概念混淆使用,以及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只局限于某个具体教育领域或具体教育问题的现象,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了解教育基本理论的内涵,把握其中本质的东西,找到具有决定性、永恒性的特征要素,从而实现教育基本理论根本的、普遍的指导价值。这可以从对象性和方法性理论角度进行分析。

1对象性理论: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矛盾

1.1教育的基本问题

从对象性理论角度来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就是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矛盾进行研究。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目前不存在统一的说法,黄济在《教育哲学》一书中认为教育哲学是从教育的基本问题出发,而他列举的教育“基本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的社会职能、人的发展与教育、教育目的、知识论与教学、道德论与道德教育、美学和美育、教育科学的发展等。而从杨小微、叶澜的《在实践变革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中国教育学》中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教育基本问题是集中于对人、实践和学科的关注。/

因此,在教育基本问题的具体范围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必须了解教育基本问题的本质,一旦明确这一点,就相当于给研究找到了灵魂和立足点,便不必再拘泥于确定一个具体范围。

为了了解教育基本问题的本质,必须确定“基本问题”的含义。在教育这个大范围下,关于这一点,郑金洲在《教育通论》中说到:“所谓基本问题,通常指‘根本性’、‘稳定性’、‘纲领性’的问题,它的变化和发展决定其他问题的变化和发展;他自始至终存在,并不随时代变迁而沉浮;他居于最高的抽象层次,笼罩着教育学的全部范畴,奠基着教育学的所有规律。”①因此,教育基本问题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贯穿教育始终,不会随着时代变化、教育改革或其他任何原因而发生淡化、消亡;二是存在于各个教育领域、教育层次,不是某个具体教育领域特有的问题。此外,无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等,都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存在。因此,它们属于教育基本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对象。而对它们进行研究得到的成果又可以指导各领域、各层次教育的相关问题,从而践行了教育基本理论的普遍指导性意义。//zuowen/

因此,那些具有基础性、决定性、普遍性特征并伴随教育始终的问题,便是教育基本问题。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教育基本理论包含的内容。

1.2教育的基本矛盾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篇7

星期六(10月22日) 星期日(10月23日) 专业代码与名称上午下午上午下午 08:30--11:0014:00---16:3008:30--11:0014:00---16:30020105金融(专科)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20高等数学(一)00055企业会计学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6货币银行学  00075证券投资与管理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 020107保险(专科)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20高等数学(一)00066货币银行学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82人身保险学 04729大学语文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109国际贸易(专科)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20高等数学(一)00090国际贸易实务(一)00092中国对外贸易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76国际金融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88基础英语 04729大学语文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01工商企业管理(专科)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20高等数学(一)00055企业会计学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8国际企业管理04729大学语文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03会计(专科)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20高等数学(一)00070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156成本会计  00067财务管理学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 020205人力资源管理(专科)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20高等数学(一)00165劳动就业概论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4729大学语文  00163管理心理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06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科)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20高等数学(一)00170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00169房地产法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122房地产评估00173房地产金融  00172房地产经营管理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 020207市场营销(专科)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20高等数学(一)00181广告学(一)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182公共关系学  00180企业定价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 020211饭店管理(专科)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189旅游与饭店会计00187旅游经济学00015英语(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203饭店服务00202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00199中外民俗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20215电子商务(专科)00890市场营销(三)00888电子商务英语00894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00896电子商务概论 00891国际贸易实务(三)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0112法律(专科)00242民法学00223中国法制史00243民事诉讼法学00244经济法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261行政法学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30301行政管理(专科)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00182公共关系学00312政治学概论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3350社会研究方法  00163管理心理学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 040101学前教育(专科)00386幼儿文学00388学前儿童数学教育0039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00389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399学前游戏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 040103小学教育(专科)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8小学科学教育00395科学.技术.社会 00409美育基础00410小学语文教学论00411小学数学教学论00412小学班主任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40106教育管理(专科)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429教育学(一)00444教育政策学00012英语(一) 00031心理学00447教育行政学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163管理心理学 04729大学语文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0124义务教育(专科)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8小学科学教育00412小学班主任 09278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00429教育学(一)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9282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   040301体育教育(专科)00485运动解剖学00429教育学(一)00487体育心理学00494中学体育教学法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50102秘书(专科)00345秘书学概论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00182公共关系学00509机关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346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50114汉语言文学(专科)00031心理学00429教育学(一)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00529文学概论(一)00536古代汉语00534外国文学作品选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50207英语(专科)00596英语阅读(二)00795综合英语(二)00597英语写作基础00794综合英语(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50303公共关系(专科)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644公关礼仪00182公共关系学00647公关语言 00643公关心理学00646公共关系写作00853广告学(二)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50407音乐教育(专科)00031心理学00429教育学(一)00728中学音乐教学法00504艺术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7127歌曲分析与写作 04729大学语文 050409美术教育(专科)00031心理学00429教育学(一)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0504艺术概论 00736中外美术史 04729大学语文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80305机电维护(专科)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22高等数学(工专)02225电机与拖动基础00012英语(一) 02194工程经济02159工程力学(一)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2227电器控制技术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02229供配电系统08060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科)02269电工原理00022高等数学(工专)02198线性代数00012英语(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2301发电厂电气主系统02300电力系统基础02277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80701计算机及应用(专科)02142数据结构导论00022高等数学(工专)02198线性代数00012英语(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04729大学语文    04732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 080704电子技术(专科)02269电工原理00022高等数学(工专)02198线性代数00012英语(一) 02342非线性电子电路 02348电子测量02277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80801房屋建筑工程(专科)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22高等数学(工专)00170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02398土力学及地基基础 02400建筑施工(一)02387工程测量02396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90414畜牧兽医(专科)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2773动物繁育学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2783家畜病理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8014畜牧兽医微生物学02796畜牧业经济管理 07408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110107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专科)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00020高等数学(一)00346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012英语(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0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2277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02382管理信息系统994104电子商务中级职业证书00890市场营销(三) 00894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00896电子商务概论994105电子商务高级职业证书00910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00915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00906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00896电子商务概论020106金融(本科)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76国际金融00066货币银行学00015英语(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77金融市场学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67财务管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20108保险(本科)00067财务管理学00083船舶保险00048财政与金融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084运输保险00085再保险学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0086风险管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20110国际贸易(本科)00100国际运输与保险00076国际金融00055企业会计学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101外经贸经营与管理00102世界市场行情0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20115经济学(本科)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142计量经济学00048财政与金融00015英语(二) 00143经济思想史 00138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20202工商企业管理(本科)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055企业会计学00015英语(二) 00067财务管理学 00154企业管理咨询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20204会计(本科)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56成本会计00015英语(二) 00067财务管理学 00159高级财务会计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62会计制度设计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20208市场营销(本科)00186国际商务谈判00683服务市场与营销00055企业会计学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0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020210旅游管理(本科)00188旅游心理学06011旅游学概论00197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92旅游市场学06120旅游专业英语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199中外民俗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6126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020216电子商务(本科)00910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00915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00906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995商法(二)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896电子商务概论    00997电子商务安全导论020224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本科)00067财务管理学00122房地产评估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0172房地产经营管理00644公关礼仪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972房地产项目评估 00244经济法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6570房地产营销学030106法律(本科)00230合同法00227公司法00243民事诉讼法学00015英语(二) 00242民法学00262法律文书写作00263外国法制史00169房地产法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5678金融法 05680婚姻家庭法 030302行政管理(本科)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319行政组织理论00316西方政治制度00015英语(二) 00320领导科学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00321中国文化概论00312政治学概论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322中国行政史040102学前教育(本科)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400幼儿园课程论0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00015英语(二) 00401学前比较教育0088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399学前游戏论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884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040107教育管理(本科)00454教育预测与规划00429教育学(一)00449教育管理原理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451教育经济学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5930中国教育管理史  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05929外国教育管理史 040108教育学(本科)00031心理学00429教育学(一)00449教育管理原理00015英语(二) 00464中外教育简史00451教育经济学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769中国传统文化00469教育学原理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0112小学教育(本科)00464中外教育简史0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0044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00015英语(二) 0330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高级)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6230小学艺术教育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0125义务教育(本科)00464中外教育简史0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09339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9291初中语文课程与教学    09294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    09297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   有关问题说明:1、考生可持《课程合格证书》和《准考证》到主考学校报名参加实践性课程的考试。2、课程代码、使用教材以当次公布的为准。3、专业名称后加“*”的为委托考试专业。

星期六(10月22日) 星期日(10月23日) 专业代码与名称上午下午上午下午 08:30--11:0014:00---16:3008:30--11:0014:00---16:30040202思想政治教育(本科)00769中国传统文化0047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00480中国传统道德00015英语(二)  00481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00483科学思维方法论00312政治学概论    00474科学社会主义040302体育教育(本科)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429教育学(一)00502体育管理学00015英语(二) 00031心理学00498体育统计学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96体育测量与评价00501体育史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0105汉语言文学(本科)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422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015英语(二) 00540外国文学史00536古代汉语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541语言学概论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0113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00540外国文学史00422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015英语(二) 00769中国传统文化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541语言学概论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938语文教育及课程研究 050125商务秘书(本科)00345秘书学概论00644公关礼仪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8021传播与广告08022秘书外事管理实务  08019理财学   050201英语(本科)00600高级英语00795综合英语(二)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603英语写作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830现代语言学    00837旅游英语选读  050206英语教育(本科)00582语音学00795综合英语(二)00833外语教学法00603英语写作 00600高级英语00830现代语言学00838语言与文化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0302广告学(多媒体技术方向)00641中外广告史00692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00181广告学(一)00015英语(二)(本科)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755广告设计与创意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5055室内装饰效果图设计 07334广告摄像与摄影 07072企业形象设计(CiS) 050408音乐教育(本科)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429教育学(一)00733音乐分析与创作00015英语(二) 00031心理学00732简明配器法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0410美术教育(本科)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745中国画论00969色彩学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0437艺术设计(本科)  00853广告学(二) 060102历史教育(本科)00769中国传统文化00771中国现(当)代史专题00766史学概论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772世界近代史新体系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5937世界古代史专题070102数学教育(本科)02011复变函数论02009抽象代数02013初等数论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018数学教育学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2002数学分析(二)070202物理教育(本科)02033数学物理方法02036量子力学02040理论力学(二)00015英语(二) 02035热力学与统计物理02039物理教育学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6436物理实验设计与指导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70302化学教育(本科)02051物理化学(二)02053结构化学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054中级无机化学05934中学化学教学疑难问题研究05933化学环境社会    06850分析化学070402生物教育(本科)02084组织胚胎学02081进化生物学02085细胞生物学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088生物教育学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5932保护生物学    06445现代生物学进展070405生物技术(本科)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6705生物工程下游技术02070微生物学00015英语(二) 06707酶工程06859植物组织培养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70702地理教育(本科)0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02101区域科学原理02091地质学基础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105地理教育学02093自然地理学基础05034旅游地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6454地理典型课示例080605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本科)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23高等数学(工本)02300电力系统基础00015英语(二) 02269电工原理02312电力系统远动及调度自动化02306自动控制理论(二)02311发电厂动力部分 02310电力系统分析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80702计算机及应用(本科)02331数据结构00023高等数学(工本)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4737C++程序设计02333软件工程 04747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80705电子工程(本科)02358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80713信息技术教育(本科)02331数据结构0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2328面向对象程序设计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6624数值分析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420物理(工) 06626数字逻辑  0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篇8

一、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属性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界形成共识的是,高等教育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性质任务的特点。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它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将直接进入社会各个职业领域从事专门工作。二是教育对象的特点。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大体在20岁左右,研究生、成人高等学校学生,不少已是超过青年期的成人,他们的身心已趋于成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高等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复杂多样化趋势,高等教育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大。现代高等教育以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向下延伸为专科教育,向上延伸为研究生教育,向旁延伸为多种多样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广开学路,广开才路,采用多种形式,多快好省地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和必要的途径。成人高等教育属于就业后的教育体系,它与作为职业准备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职前教育体系不同,既包括学历教育,又包括岗位工作或技术等级培训、大学后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等,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开展本专科学历教育的同时,已逐渐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岗位培训等大学后继续教育上来,针对各种岗位职务标准和不同需要,开展灵活多样、多层次、多规格的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等大学后继续教育已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

另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代一种最有影响的国际性教育思潮。一般公认的说法,终身教育乃是“人们一生中所受到的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终身教育思想提出后,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便被纳入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之中,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终身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大学教育已被看成是高等教育的“初始教育”,而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则是初始教育的延伸、补充、扩大和发展。

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其内涵主要是指军队现职军官(士官)在完成高等(中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逐级晋升需要而进行的进修、培训或高学位教育。因而,按照以上分析,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是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应当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它是成人高等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成人高等教育阶段的最高层次。军队院校开展任职教育,应当既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又遵循任职教育的特殊规律。同时,要科学运用终身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以指导任职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二、任职教育学科的创建问题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同属高等教育,当然有着共同的规律,从而构成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如:高等教育的本质与任务,高等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方针和总目标等。但是,任职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高级运动形态,它既然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一种新型、有效的教育领域,就应当有它的特殊问题,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至少表现在:1、教育的对象不同。这就不但有由于年龄特征引起的生理、心理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由于对象所处社会地位不同而引起的差异。2、与外部社会的关系不同。社会对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是提供某一基础层次、某一专业的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而对任职教育的要求则是进一步沟通教育世界与劳动世界的关系,以不断输入新的科技信息,调整知识结构,扩大学术境界,更新补充知识,提高在职人员的创造力为目的。因此社会对这两种教育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和这两种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都很不相同,即这两种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是不同的。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任职教育有它自己的特殊矛盾,这些特殊矛盾,在一定意义上说,往往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复杂,不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所概括出来的一般原理原则所能直接解决的。因而,必然有这种特殊矛盾发展所遵循的客观固有规律。任职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任职教育科学由于有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更由于它有其特殊的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因而可以构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任职教育学”,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一分支学科同高等教育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至于它的理论体系、专门术语、方法论体系等,应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确切地说它既是一个研究领域(学科方向),也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

当然,不能把“任职教育是不是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任职教育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等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认识看成只是一个学术问题。实际上,它对于任职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有很大影响,因为:只有承认任职教育科学的存在,我们才会有意识地去研究它,才会逐渐认识任职教育的固有规律,才会时刻注意把我们的政策、规划和行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它们符合这种规律。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任职教育科学的重要意义,重视和加强任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自觉地努力探索任职教育学科的发展规律。

三、任职教育学科的性质问题

任职教育科学也是一个学科群,任职教育学只是其中一门学科,以研究任职教育学带有一定共性的问题,着重研究在职人员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探索任职教育的特殊规律。任职教育,就其总体而言,是运用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来认识任职教育现象,解决任职教育的各种各样问题,基本上属于应用性科学。但应用性科学也有其应用性理论。任职教育学不可能只是简单地应用现成的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直接解释任职教育现象和解决任职教育问题。一方面,它必须在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与任职教育实践活动之间架起中介的桥梁,另一方面,它还要探讨任职教育的特殊规律。而对于任职教育问题的研究和任职教育规律的探讨,在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现成的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大多是以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为研究对象概括出来的,或从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引申出来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已显得贫乏、落后,必须不断充实、加深、更新、提高。任职教育同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同世界军事变革实际的关系,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直接与密切,因而以任职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任职教育学,可能为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提供新的信息与理论,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也有必要汲取任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以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

总之,任职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以认识任职教育现象,解决任职教育问题的任务,又有以任职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作用。深刻分析任职教育科学的学科性质,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创建任职教育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对于把握任职教育理论研究方向,加强任职教育学科的全面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任职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应用性学科,任职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工作应当包括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理论研究。

一方面,如前所述,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建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学科建设所要努力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任职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内容,不能沿袭高等教育学,两者虽有一定的共性,但其系统的内部构成和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开展任职教育,发展任职教育科学,就应当以建立一个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完整的任职教育理论体系为目标,它将是真正反映任职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最科学的体系;实现这一目标,是任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另一方面,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给任职教育科学提出了一个总课题,即:如何发展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使它培养出数量上、质量上都满足军队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并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武器装备创新发展提供优秀成果做出直接贡献。这个总课题包含了许多需要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如:发展任职教育所应当采取的方针政策、任职教育的全面规划、任职教育的制度与结构、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方法与管理改革、任职教育院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与人才队伍建设等。如果不把主要力量投入到这些问题的研究中去,得出可供参考应用的结论,任职教育理论研究就脱离了军队建设需要的实际,脱离了任职教育实践的实际,其理论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不可能长期存在和发展。因此,以上一些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应当成为任职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

但是,对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必须防止被一时一事的某些表面现象和个人的某些主观因素引入歧途,以至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减少失误的办法,就是加强诸如任职教育史、任职教育哲学与经济学、任职教育心理学等一些为任职教育应用研究提供科学理论基础与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所以,无论是从为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学科的发展需求来看,基础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任职教育理论研究有了初步发展,但由于任职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也具有事物的复杂性,对它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因而还没有完全掌握它的发展规律,一些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摆脱“个人见解”的成分,或者还停留在简单描述的水平上。突出表现在:以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一般原理代替任职教育科学的具体规律,以个别的狭隘的经验甚或主观想象、愿望(尽管可能是善良的愿望)当作是任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或必然;在任职教育过程中只重视专业科学知识本身,忽视任职教育的各种因素与特点,只注意任职教育内部的矛盾,不重视任职教育与社会、军队建设的制约关系,等等。可以说,任职教育科学还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这也进一步说明任职教育科学还只是一个正在形成而远没有成熟的学科。

五、任职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问题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理论研究,在重视方法和方法论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建立能反映任职教育理论研究特殊性的方法与方法论问题

方法论在层次上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在任职教育理论研究中,必须以哲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一般科学方法论指导任职教育学科具体方法论的研究与实践。但是,我们不能用前两者来代替后者,我们的直接任务应当是努力探讨和建立与任职教育理论研究相应的具体方法与方法论。此外,即使就具体的科学方法而言,任职教育理论研究在学习、吸收其他学科的已有方法论成果,遵守那些共同性的方法论原则的同时,也要着眼任职教育学科的发展,考虑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着力建立为解决本学科特殊矛盾所需的有本学科特点的相对独立的具体方法与方法论。

(二)关于正确处理质与量的关系问题

任职教育理论研究,既要反对视定性研究为“不是科学”,对量的研究只是将某些数据用已有的数量化方法进行计算,忽视反映质的规定的要求等现氦又要反对视定量研究为“没有理论”,描述性、思辨性成分较重,定量分析不够,对质的研究缺乏量的规定的支持等现象.从而真正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三)关于个别和一般的问题

需强调的是,任职教育学属于应用性科学,任职教育学科的应用性理论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教育实践与总结的基础上,即: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一一应用性理论。其次,任职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也同样要建立在一定的实践、总结基础上,只不过比应用性理论较为间接,更为概括,即: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应用性理论――基本理论。因此,军队院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和支持对任职教育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改革实践,并提供各方面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要尽最大可能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任职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聪明才智。还有,如何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是任职教育理论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范式研究/学科发展

随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不断加深以及人们对人与职业的关系问题更深入的理解,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科体系不断完备,科研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我们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很多基本理论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如何才能应对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进行职业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这些问题是我们进行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必须关注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事关职业教育学科的生命力;事关职业教育学能否真正冲破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框架的包围,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和学科发展做出思考,以期更好地促使职业教育学获得更深层次发展的动力和养分。

一、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综述和反思

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范式”概念。他指出,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对共同研究的课题使用大体相同的语言、方式和规则,是由于他们具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标准方式,即范式。按照库恩的观点,范式主要是指某一学科群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框架,从而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方向。[1]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学术领域的研究范式,就是该领域学术研究在相应时期基本的特征总括,是该领域学术研究特征的重要标识。就职业教育学而言,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即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以及对职业教育的根本看法或根本观点。[2]换言之,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多数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成员基于职业教育研究而恪守共同的学科信仰,遵循类同的思维方式和拥有独特话语体系,它规定一定时期内职业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如此盛况的今天,由于我们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尚未形成共同的范式,致使在职业教育相同问题的研究上产生很多分歧,影响职业教育学的发展水平的提高。时下,影响职业教育研究范式构建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至今在职业教育学的逻辑思维起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尚存在很多的争论。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种:

第一,把经济发展需要作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因此,经济发展是研究职业教育的决定因素。

第二,把技能训练作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王川提出“技能训练是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3]

第三,认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就是“职业”。

第四,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是随着职业教育活动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教育分支学科,其逻辑起点应该是该学科的“元”教育学。

从历史上看,现代职业教育是在师徒传习制度基础上为适应工业大生产需要而产生的教育类型,源于较早产生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在20世纪最初20年里,我国机器工业规模的较快增长是促使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动因。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早期实业教育,就其基本功能及其教育思想演变过程而言,两者一脉相承,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早期的实业教育还是现在的职业教育,它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最简单而又最抽象、最本质的东西——技能训练。这是职业教育研究的本原所在。

目前,由于对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职业教育研究就不可能有统一的范式。有学者归纳出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范式。

1.方式范式说。该说基于职业教育研究的叙述方式认为现阶段职业教育研究存在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两种。科学主义研究范式是科学技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对职业教育问题的内容和形式研究的主流追求,但长期依附于科学主义叙述方式很难揭示职业教育的全部真实内涵。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以人文主义的叙述方式把回归生活世界作为职业教育理论新的生长点。[4]

2.取向范式说。也有学者认为可以从研究取向来探讨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即本土取向研究范式和实践取向研究范式。由于职业教育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现状等密切相关,所以要进行本土化研究。同时,职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类型,因而要求研究者要关注职业教育实践的主题和需求,提出自己关于职业教育取向的主张。[5]

3.起点范式说。该说基于职业教育的研究起点把目前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式分为经济学范式、人才学范式和技术学范式。经济学范式以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为依据进行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经济驱动”。而人才学范式则以职业作为逻辑起点进行研究,“以个人需求作为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尊重人对职业的需要”。[6]这两种范式的缺陷在于以需求与供给作为基本信仰,忽略了对人的本质理解。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要在吸收技术学的丰富理论营养的基础上获得关于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系列共识,因此,“技术学范式”才是未来职业教育研究的主流范式。[7]

总之,如何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研究范式体系正成为一个引起研究者高度重视的问题,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讨论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必然会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必然会出现职业教育研究多范式说。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范式不是先在的,它孕育、形成、确立于相应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中。在最近20多年来,职业教育研究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出现大量面向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比如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法》等相关的法规,如何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另一个方面,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工作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一批专注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文章大批刊出,同时,在全国一些高等院校设置了职业教育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但是,在繁荣的背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学辉煌成就的取得大多数还是依据教育学或教育学原理的现行框架来建构职业教育学的体系。有学者认为,学习、研究、讲授职业教育,最困惑的是在这个领域中难找到著名职业教育学家、经典著作以及有着系统、严密理论体系的学派。职业教育理论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研究的急功近利,是当前职业教育学理论落后的一个重要的深层原因。范式是标示一门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要确保职业教育学的地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形成,对于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建构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意义

首先,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形成,是促使职业教育从一般意义的研究逐步过渡到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学科走向学科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库恩在谈到范式之于科学发展的意义时指出,“有了一种规范,有了规范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门科学达到成熟的标志。”[8]

其次,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形成,是奠定本学术领域深入发展的基石。职业教育学一旦有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研究范式,它就会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课题。范式的形成会使得职业教育学成为一门常规科学,而“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9]常规科学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确立了重要的基点和前提。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得以紧扣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正如库恩所描述的那样:“常规科学所研究的范围是很小的;我们现在讨论的常规研究,其视野也受到严格限制。但这些因依仰范式而受到的限制,却正是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小范围的相对深奥的那些问题上,范式会迫使科学家把自然界的某个部分研究的更细致深人,没有范式的指导那样做,将是不可想象的。”[10]

再者,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形成,将有助于促进本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范式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它们的成就空前地吸收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11]正是这样,我们才得以形成本学科领域的“共同理想”和“通用话”,从分散走向整体,构成为一个相对紧密,可以进行广泛、深入交流的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学术共同体。“研究范式……只要是为以后将参与实践而成为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学生准备的。因为他将要加入的共同体,其成员都是从相同的模型中学到了领域的基础的,他尔后的实践将很少会在基本前提上发生争议。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科学实践所产生的这种承诺和明显的一致是常规科学的先决条件,亦指一个特定研究传统的发生与延续的先决条件。”[12]每一代新的的科学家都从中学会如何从事这一行业。”[13]

范式与科学共同体有密切联系,一个范式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东西。在这个科学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具有共同的信念和价值,处于同一个范式的规范中接受共同的基本理论,持有大致相同的基本观点,使用共同的研究范式和技术手段。由此看来,一个研究范式至少应该包括对学科的基本认识、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学术成果的表述等几个方面。就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式而言,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虽有较为广泛的内容,但至少应该包括职业教育概念体系、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等基本组成部分。

三、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基本组成部分

1.概念体系

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首先要明确其学科定义与概念体系,这是学科安家之本,离开这一前提,所谓的学科只能是“取宠之学”或“理论拼盘”。[14]职业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传统上它被认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定义和概念体系大多是从“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这一定义套用而来的,即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揭示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上述认识,时下理论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学者提出“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遍教育而富含职业科学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这才是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涵。”无论如何,职业教育学应该以独特的、有别于普通教育学的特性,以职业性为轴心来审视有关教育领域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出数以万计且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普通教育是无法完成上述任务的,最起码是完成的没有职业教育那么好,而它只能有职业教育才能完成,这一点为职业教育学活动领域提供识别的标尺,在共性中更凸显其个性特征。职业教育学学科定义和概念体系表现的不确定性,同样也说明对职业教育学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尚存在分歧,这也是职业教育学范式尚未形成的主要体现。职业教育学应不同于传统的教育学的面貌出现,它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独立的学术性格、独有的概念体系,任何将职业教育学等同于其他教育学科的企图,都不利职业教育学的发展。

2.理论基础

一门学科在理论上处于什么地位,是该门学科得以独立的标志。换言之,一门独立学科必须具有共同承认的理论基础,这里的理论基础并不是借用或套用一些别的学科名称,而是从职业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不同的类型特征出发建构职业教育学理论基础。要把关于职业和职业教育至关重要的所有认识看成另类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以促使职业教育学向整体的、系统的、质的方向发展,紧紧扣住“职业”这一主题,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赋予“职业”的时代性。另外,就学科本身的结构而言,职业教育学还必须在自身基础理论之上去架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两个层次组成的学科大厦的框架,而其中应用学科层次上的发展,对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形成意义尤其重大。因为职业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

3.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式、方法所构成的学说或理论体系。职业教育学方法论就是指人们在研究职业教育过程中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和使用的方法论体系。方法论是从整体上对该学科研究方法进行哲学思考,“离开方法论的进步,学科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15]根据2006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定性研究法采用最多,其他依次是比较法与统计法、文献法、调查法与图表法、个案法。它是在吸收借鉴一般科学方法养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我们更关注的是职业教育学学科方法论必须拥有自己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职业教育学学科在创建过程中具有方法论高度的创造性尝试,是适用于本学科理论建构的具体的发现方法、检验方法和发展方法,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具有其他方法所无法取代的新工具意义。[16]毫无疑问,如果职业教育学仅仅是一般方法的运用,必将使职业教育学失去本学科的特色。

四、职业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生长

学科的发育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新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新视野和新维度。它应以范式的核心部分为理论依据,以前瞻的眼光审视学科全貌,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学科发展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从方法论的高度反思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从范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而言,任何学科的发展,其方法论的变革与更替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唤醒职业教育学科方法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站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和历史的高度,提出或在引进先进科学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尤其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

第二,开展职业教育学的元研究。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元研究。黑格尔曾言:“要获得对象的真实性质,我们必须对它进行反思。唯有通过反思才能达到这种知识。”[17]元研究是以本学科发展的过去作为研究对象,用语言分析的方法对本学科的产生、概念、理论体系、历史发展过程、研究范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为学科的未来发展寻求本体论依据,并将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和其他种种表现。[18]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学的元研究,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学的过去与现状,在相互对照的基础上,发现其不足,寻求职业教育学逻辑起点以及探讨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容;从历史经度和学科纬度来考察职业教育学发展过程,厘清职业教育学发展的脉络;对职业教育学研究共同体进行研究,辨识各种学术团体对职业教育学的影响;运用基本的元理论范畴去辨识和归纳职业教育学的理论现状,去揭示和探讨一定时期内职业教育学研究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三,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职业教育的理论模式。这里,职业教育理论所具有的独特个性一是与其他学科理论比较,职业教育学理论应有自己独立的科学概念、研究范式和学科结构。二是在教育学科理论的整体格局中,它应该占有相应的位置。我国职业教育在相当长时期内沦为“次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仍然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顾明远先生曾写道:“现代职业教育引入我国已经130多年了,其发端比普通教育还早。但步履之艰难,远甚于普通教育。”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职业教育仍然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反思。

参考文献

[1]夏基松,沈斐风.西方科学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192.

[2]南海.论职业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3,(1):296.

[3]王川.试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6).

[4]李尚群,夏金星.职业教育问题的分类阐释[j].职教论坛,2003,(17).

[5]肖化移.职业教育学及职业教育的研究取向[J]职教通讯,2005,(7).

[6]张宇,刘春生.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31).

[7]徐国庆.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J].职教论坛,2005,(10).

[13][9][12][8][10][1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10.22.

[14]陈时见,袁利平.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7,(3).

[15]卢晓中.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2.

[16]陈燮君.学科学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337.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比较

[作者简介]刘万英(1964-),女,辽宁沈阳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南宁53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05’方案教学改革体系整体性构建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B5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40-02

一、课程体系比较:“85”“98”“05”三个版本的历史分析

1.“85”母本:基于根本要求的本专一统。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通知针对所有高等学校提出“三课两辅”的基本要求。“三课”一是“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二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三是“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两辅”是“在进行上述各项教育中,要适时地穿插各种切合学生需要的时事教育、文学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还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根据中共中央的这一文件,1986年3月,原国家教委下文,将政治理论课调整为“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三门课程。“85”版思政课程要求对各类高校都是统一的原则要求,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但尚未形成严格规范的课程体系,各地各高校按照上述要求,在实施中以教材编写等方式,对本专科作了有所区别的具体安排。85版思政课程的总要求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后来1998年“98”方案和2005年“05”方案的重要母本。

2.“98”方案:基于学制不同的本专有别。1995年10月24日,原国家教委发出《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5]10号),对本专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时数安排作了明确的区别对待。在课程体系上,本科的课程为“5+1”,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历史”“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而“二年制和三年制大专,应分别各开设2~3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1998年6月10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以学制区别来明确课程体系区别:二年制专科设4门课,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三年制专科设5门课,即比二年制专科增设“思想概论”。本科设7门课,即比三年制专科增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98”方案的出台,第一次以、教育部联合发文的形式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表明了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重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05”方案:基于与时俱进的理论强化。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5]16号),为“05”方案定了基调。2004年11月1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以学制来制定学分区别:“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2005年2月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意见》对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作了新的规定。本科设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意见》同时指出,、教育部要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专科层次和硕士生、博士生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2005年3月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通知》重申了5号文件对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规定,同时明确专科设置2门与本科相同的必修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同时强调本专科都要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设“形势与政策”课。2008年8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教社科厅函[2008]15号文件,将高校“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名称调整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设置比较:本专科学制、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1.本专科学制不同,学时可以有别。1995年原国家教委教社科[1995]10号文件规定,在教学时数上,“四年制本科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文科类不少于250学时,理工农医类不少于200学时;三年制大专文理科均不少于150学时,二年制不少于100学时。四年制本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数为教学计划内不少于85学时;专科不少于68学时”。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年制专科为36学时,三年制专科为50学时,本科为54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二年制专科为64学时,三年制专科为60学时,本科为70学时;“思想概论”三年制专科为40学时,本科为理工类36学时、文科类5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二年和三年制专科为40学时,本科为51学时;“法律基础”二年和三年制专科为28学时,本科为34学时。2005年、教育部教社政[2005]9号文件规定: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48学时;“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6学分,96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32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学分,48学时。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专科课程设置2门必修课,即“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学分,6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48学时。同时,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本科2学分,32学时;专科1学分,16学时。

2.文理学科不同,内容可以取舍。1995年原国家教委教社科[1995]10号文件规定,对“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按学科有不同要求:文科类专业应开设,有条件的理工农医院校和专业可列入选修课。同时,还提出“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财经政法、民族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可与本专业基础课程统筹考虑,作必要的调整”。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理工类40学时,文科类36学时;“思想概论”理工类36学时,文科类54学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36学时,理工类不开设。文件同时规定,“职业道德课,除师范、医学等一些特殊专业要作为专业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外,其他专业可作为选修课或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部分安排教学”。

3.对应专业不同,课程可以整合。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有关院校政治理论专业和财经类、政法类专业,可根据‘本意见’的规定,与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在覆盖‘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确定本校此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育部将推荐若干指导性课程方案,供参照执行。”2005年、教育部教社政[2005]5号文件规定:“有关高等学校政治理论和财经类、政法类专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时,在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本意见’的规定,与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从上述的国家文件规定中可以看出,高校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门数、学分设置、教学时数、内容取舍,甚至于课程融合等,都根据学制、学科、专业的不同而不同。

三、目标模式比较:本专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差异

1.培养目标不同:本专科“创新型”与“创业型”人才在目标定位上的差异。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同。《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规划》对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规划》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得更清楚。《规划》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是:“高等教育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规划》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是:“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同样是培养人才,但本科教育更偏向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作为既是高等教育层次又是职业教育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则偏向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2.培养模式不同:本专科强化科研能力与强化工作能力在模式选择上的差异。培养目标的差异,必然产生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提法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规划》对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提法则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可以看出,本科教育以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专科教育是以强化工作能力来促进“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不同的目标定位,以及采用的不同的培养模式,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产生影响。

四、教学对象比较:本专科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1.本专科学生外部来源不同,知识基础有差异。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恢复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以高考分数划分本科和专科的录取线,在客观上打上了专科学生是高考“低能儿”的烙印。以2011年广西高考为例,该年广西高考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是:本科第三批文科为396分,理科为334分,专科文理统一为210分。广西高考满分为750分,以得分率计算,本科第三批文科396分、理科334的得分率分别为52.8%、44.5%。也就是说,本科教育中最差的独立学院,其生源的高考得分率基本在44.5%以上,而专科生的高考得分率却在28%~44.5%,处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底层。本专科学生在知识基础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本专科学生内部成绩落差不同,学习能力有差异。高考本专科录取政策上的差异,也导致本专科学生内部成绩落差较大。同样以2011年广西高考为例,本专科在录取政策上出现两方面的不同:第一,录取分数线不同。文科一本519分,二本456分,三本396分;理科一本506分,二本424分,三本334分;专科文理统一为210分。第二,专科可以补录,本科一律不实行补录,补录时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录取分数线,部分专科院校补录分数线降到了170分。因此,我们看到本科院校内部学生高考分的差异在50分左右,即学生的高考分上下落差不到10%;而专科院校内部学生高考分的差异达到了200分以上,即学生的高考分上下落差是30%左右。这种情况带来的问题是本科院校内部学生知识基础差异不大,而专科院校内部学生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广度和深度、理解问题的兴趣和能力都有着较大的差异。高考定本专科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的问题,改革高考制度的呼声甚高。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

从实际情况来看,本科生的研究型、创新型发展倾向明显,考研成为一种追求,对理论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化基础较好。而专科生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也缺乏探究的能力,他们更关注与个人职业发展有直接联系的问题,更关注具有实用性的问题,比如,怎样提高个人素质,国家在某个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政策等。

从以上比较中不难看出,同样是高等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和不同的教育层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教学对象上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方式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如何针对本专科不同的特点,整合差异化的教学内容,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将是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面临的严峻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Z].1985-08-01.

[2]国家教委.《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5]10号)[Z].1995-10-24.

[3],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Z].2006-07-07.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