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十篇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十篇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6:27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一、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一)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的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握好知识的传授,还要完成思想教育。这就体现出小学语文课中德育渗透的科学性。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课堂知识已是重要的环节,而思想教育本身就是复杂而特殊任务。这种德育渗透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既不能影响其对课堂知识的把握,又不能添加学业负担。要求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做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将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同时也不能忽略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尺度,做到有的放矢、不偏不移。

(二)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的艺术性

语文学科中德育渗透必须具有艺术性。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只能来源于教材,从教材中引出。对于教师来说德育渗透的内容不能随意安排,必须灵活运用教材,真正做到将教材内容与德育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德育内容渗透的时间不能随意安排,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内容制定的位置出现德育内容。不仅如此,对于德育渗透的形式、方法都应做到与时俱进,让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有一种新鲜的血液注入体内的感觉,让德育渗透的种子深深扎入到教师和学生心中,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美丽绽放。

(三)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不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在德育上有提高。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收获语文知识,还应在道德上有明显的提高,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良好的品格,如爱国爱人民、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就能拥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就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必须具有时效性。作为语文教师在德育渗透中要不断追求这个目标,这就需要不断开发德育渗透的多种途径、让语文课充满活力,知识和德育之花共荣。

(四)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的差异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道德信念尚未形成或才刚开始形成,道德判断逐渐由他律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这时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孩子心理的发展。更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是单一的个体,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那么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中,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也需要有针对性,班级与班级间需要不同的德育渗透手段。而学生与学生间更需要不同德育渗透方式。语文学科中那个教师进行德育渗透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更要做好德育渗透前的调查,有根据的渗透,有目的的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受益者。

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德育要求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语文课必须具有影响和渗透德育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不仅具有传承语言文化的作用,也对德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利于开展德育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一方面,它继承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理论传统,即“文以载道”。中国的两千年多年的文章典籍,大多以德育思想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小学语文课标也体现了时代特点和要求,在语文学科中,将德育放在了学科教学的首位。这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讲述了五位战士英勇奋战,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的革命故事。课文中班长马宝玉的动作描写很到位,教学中让学生找到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体会班长马宝玉的英勇歼敌、机智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中华民族的人民面对日寇顽强抗争的革命精神。

“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中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这是指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树立高远的共产主义理想,在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讲述的是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为了西部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虽然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遇到天气恶劣、高原冻土、极度冻土的困难,但通过自己的高昂的斗志、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克服,终于建成了拥有“世界九最”的青藏铁路。通过对“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语句的分析,发现修路大军每当遇到困难时就呐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当战胜了一个困难是又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种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读文、析文是培养学生像这些建设者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佳途径。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家里》一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父母在家里看报、看电视,首先要做到不打扰,这就是尊敬长辈的表现。其次课文中提到“我给他们送上水果。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教师要抓住“我给他们送上水果”背后隐藏的德育内容,孝敬长辈的具体表现可以是为他们端来可口的水果,并教育孩子们回家想书中的主人公这样做。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传统美德教育渗透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是灵魂。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德育科研工作,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具有导向作用。初中生是未成年人,而中华传统美德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所以,每学期开学校领导总是号召全体教师在授课时应渗透德育教育,虽然是渗透,但却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识的。它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和培养德育“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英语课堂上闪光。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初中英语教学的结合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对话和课文都蕴含着我们中华民主的传统美德的内容,如有助人为乐的;有尊老爱幼的,有勤俭节俭的;有诚实守信的;有团结互助的;有立志成才的;有助人为乐的;还有严己宽人的,等等,学到类似这样的课文我就会结合中国民族精神有意地对学生渗透我国的高尚民族美德。可见,英语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结合点。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强调的是“渗透”二字。即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要渗透不要强加,不要牵强附会地将英语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不露痕迹地渗透,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到教材的渗透点,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的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巧妙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1.英语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历来都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故事结合中国伟人的感人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单词和一些简单的语言来讲述曾经为祖国奉献出宝贵的生命的英雄们的事迹。这样在巩固英语的学习的同时,也训练了英语的写作,更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很好的在课堂中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2.英语教学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加强礼仪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礼仪是指人的言行举止要合乎一定的规范,待人接物要和蔼可亲、平等、公正、礼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学生,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的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因此,我在遵循知识传授的同时,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如学“true;believe”等时,我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学“stop;station;office;class”时,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礼仪;学“help;wrong;state”时,教育学生要互相宽容,诚意待人,知错就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英语教学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

素质教育理论的前提是教育人本论,它的核心是: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相信每一个人。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所以,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每一个教学细节。例如,theoldmangotintothecar.我们不译为“老头进了小汽车”,而是译为“那位老先生上了那辆小汽车”。在看图作文和材料作文中尽量多选取尊老爱幼,扶危助困,奉献爱心题材的素材让学生写,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4.英语教学与勤俭教育相结合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华传统美德渗透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而不衰的精神保证,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的精神源泉。然而,现今社会中消极思想、不良习气和错误观念等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道德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全面深入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也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青少年生长在一个经济、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增强,在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他们有独立意识。但他们身上存在一些共同的、十分突出的问题:没有积极志向和奋斗目标,思想浮躁、急于求成,过度消费、拜金享乐等;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多人的宠爱导致部分青少年自私、狭隘,缺乏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在新形势下,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是实现文化传承,进行思想、道德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材编排均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等范畴的人文专题,把传统美德教育自然巧妙地蕴涵在语文教材中。教师充分有效地挖掘并运用语文课程中的这些资源,结合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悟传统美德的精髓,接受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情感和良好民族习惯的总和,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渗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积极向上,志存高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不畏艰险,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志在国家,志在民族,志在天下,志存高远。

(二)崇尚正义,诚实守信。高度弘扬正义与真理,全面渗透“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引导学生诚实守信,言行统一。

(三)孝老爱亲,师道尊严。“百善孝为先”,应让每个人从小感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有引导教育学生从小敬重老师,才能敬重父母,才能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四)勤劳善良,仁爱礼让。古人云:“治生之道,莫尚乎勤”,勤劳乃成功之基;拥有善良的心,才能“仁爱”他人,“大爱”世界。

(五)谦和谨慎,礼貌待人。谦虚使人进步,慎言让人成熟,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时刻戒骄戒躁,慎言笃行;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明礼彰显品格,要学会礼貌待人,文明待人。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从教材中深入挖掘美德因素。语文教材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使学生不仅学到语言知识、受到思想启迪,而且得到情感上的熏陶。

1.挖掘课文中的典型形象。通过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受到感染和教育。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儿童诗以优美的语言诉说雷锋的感人生涯,雷锋身上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美德正是现在大部分学生所缺乏的素养,也是老师要深入挖掘和渗透的。

2.捕捉教学中的感人场景。利用课文的感人场景,可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充实情感的作用。如在《可贵的沉默》教学中,以师生对话为主要形式,生动展现孩子们在课堂上由兴奋到沉默又回到热闹的场景,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要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3.渗透古典文化知识。穿插渗透古典文化知识能让学生思想受到启发,心灵得以陶冶,德育效果显著。如古诗孟郊的《游子吟》,朴素洗练,平淡中见深刻,体现母爱的伟大;孔融让梨、悬梁刺股、程门立雪等故事是教育人们弘扬传统美德的典型例子。

(二)在教学环节中渗透美德教育。在教学各环节中灵活地渗透行为美德教育,符合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

1.在作者和时代背景介绍时点拨。一些课文作者的自身品格及生活中的特有精神,为世人传诵,可点拨并延伸。如介绍朱自清时要特别介绍朱自清在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签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死还叮嘱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一事,告诫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绝不能做出寡廉鲜耻、不讲人格甚至有损国格的事。

2.在课文分析和解读中揭示。如《群鸟学艺》一课,通过分析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同时向凤凰学艺取得不同成绩的原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虚心好学、耐心坚持的良好品质。

3.在基础训练中贯穿。如做阅读练习题“妈妈为什么要制止我摘花生花?”时,从答案“花生花默默地开放、默默地凋谢、默默地贡献千千万万颗花生”拓展渗透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和庄稼的美好行为。

4.在诵读积累中强化。通过背诵记忆,可以使美德内容和思想在学生意念中得以强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强化学生惜时勤学意识;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精神;朗诵《2008,北京》,加深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4

民族精神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魂,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弘扬并积极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当前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义务和职责。即使在今天,传统文化仍旧在教育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现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象的研究,分析了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课堂上,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将民族文化深深种入学生的心中,将我们的传统文明发扬光大。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发的历史文明逐渐演化而来,是我国从古至今的所有思想的集中表现。它被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并发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以及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

二、目前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小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年龄,作为老师,及时给学生讲述一些较为简单的古文,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以古诗词的形式存在的,并且出现的内容较少不易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入渗透。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首先,小学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由于现在社会生活很难接触到古文,所以对古诗词或文章的理解比较艰难,并且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记忆上,所以在学习古诗词或文章时容易对文章出现错误的理解。另一方面就是现在教育教学中参考资料多如牛毛,学生能够很容易的买到与课文相配套的参考书籍。在学习古文时,一旦出现不能理解的词语时就翻看参考书籍,完全不用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这对学习古文是十分不利的。再者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以完成任务为中心,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些现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三、让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的方法

1、积极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积极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此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神,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积极开展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的美德,及时引导学生去学习传统的优秀的文化,这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有利的。小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年龄,老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举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小故事,例如:孔融让梨、大禹治水等,让学生通过故事自己体会到传统美德,这种方法对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很有帮助。

2、在写字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生认识的字还很有限,在教育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因此,老师在写字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一个好的引导作用。通过教小学生写字,来传授一些我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写字就和做人一样要方方正正等这种理念。让学生在学习写字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坐姿更学会了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通过这种小事的传授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3、鼓励学生深入的进行思考

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是最有利于学生进步的。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依据。老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透彻了解作者所写文章的中心。同时老师也要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以免学生走进误区。在古诗文教学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及时与同学进行讨论,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等来逐渐渗透传统文化,并且这些学习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或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领悟传统文化,正确看待并学习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5

在实际的班级日常活动中,应充分发挥班主任效应的育人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班主任;管理教学;德育渗透

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学是学校的灵魂,如果一所学校失去了德育教学,那么这所学校就不称其为合格的学校,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走向社会后他们的价值观取向和人生观都将是扭曲的,与社会的主流将格格不入。如果学校的班级管理跟上了,那么培养的学生就是合格的公民,他们将来一定是遵纪守法的人,是社会的主流,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的建设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班级管理,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利用所带课程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

现在的教材里面,将思想教育贯穿于其中的不多,那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很难寓学生的班级管理于一体,除了思想品德课以外,班主任肩负着相当的分量。好的作品本身就是教育人的,也就是说有育人的功能,所以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点,才能理解班主任的育人功能。班主任的育人功能,需要我们挖掘处处都是育人的材料和场所。班主任教师在备主题班会课的时候,在备写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在脑子里面想清楚,这节课我们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德育,计划在哪个教学目标上来实现这个目标。比如要在时代背景的大环境下实现德育教育,假如你是一位语文教师,那么你在介绍作家作品的时候,就突出这方面的功能;假如你是政治教师,那就结合课本内容,将德育始终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如在教“伟大的民族”相关内容时,当讲解到人品时,就不能不谈到民族气节问题,“大丈夫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如果没有了这样的民族精神,那我们怎么能够战胜日本法西斯呢?我们的民族怎么能够复兴呢?中国梦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所以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今天说必备的素质之一。课文内容本身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就是对学生的教育,尊老爱幼,关爱他人。在道德越来越缺失的今天,这种以关爱他人为主题的课文,是值得学生好好学习的。从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德,这才是班主任工作的本质所在。

二、将德育渗透在情感教育当中

班主任的最大特点就是他的情感教育远远大于其他任课教师的情感教育,其他的课目没有主题班会这么具有强烈的情感功能,班主任教师要抓住这方面的优势,对学生强化教育。班主任的情感最能打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对学生熏陶感化,形成无形或者有形的影响。几年下来,学生就跟班主任一个秉性,可见其影响之深。班主任要抓住好的作品对学生情感教育。假如你是一位语文教师,就可以用古诗词曲赋里的思想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如《岳阳楼记》的教学,范仲淹的思想情感就是旷古未有的,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学习范仲淹的这种胸怀天下苍生,心系天下黎民的思想,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因为外物的变化或者是自己情感的得失而患得患失,要经得住大风大浪的颠簸,要经得住功名利禄的诱惑,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自己思想的净土,不使自己迷失于物欲横流的乱世当中。这种思想情怀,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最好的材料,如果教师能把这种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末,我想学生的世界观将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所以,将德育渗透到课文的思想情感中去,是水到渠成的事,教师要常抓不懈,一以贯之。所以,班主任根据自己所带课程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

三、将德育渗透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

班级活动作为学生展示靓丽风采的最佳的一种形式,应该说要经常性地开展,小到班里的小组活动,大到学校及全县的各种赛事,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渗透教育的好时机,班主任一定要利用好这样的机会,这样的平台,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班级里面的大大小小的活动,都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因为这是彰显班级凝聚力的机会,也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机会,更是对学生的心灵、思想、情感、行为、意志等方面的影响,所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要借助每次班级活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教育。班级活动最常见的就是每天的晨会,有的班级是一日常规教育,有的是班级是经典文学作品朗诵,有的理想教育活动等,这是很好的德育渗透的时间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的教育,教育他们尊老爱幼、关爱生命、热爱自然、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像这种活动如班级朗诵比赛、书法竞赛、文艺晚会等,都是非常合适的活动。学校里的活动,其实就数班级活动最频繁,也最具有特色,班主任要充分利用难得的机会和场所,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教育,让他们形成作风优良、学风优良的光荣班集体。

四、将德育渗透在各种形式学校活动中

学校活动是学生很愿意参加的活动,因为是班级和班级之间在竞争,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是很好的锤炼。如像每年的清明扫墓活动,就是对学生爱国思想的最好的教育。班主任要利用当地的爱国基地,适时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的身体里充满正能量,少点社会阴暗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我们这儿的红西路军烈士纪念馆,是部级的爱国教育基地,是对学生理解当年的红军的知识是很好的地方,也是增长学生历史知识的起点,是最好德育渗透教育的基地。通过这样的教育,爱国的元素就渗透到学生的骨子里头,将伴随他们的一生,影响他们的思想生活一生。春学期的风筝比赛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的机会,尤其是现在崇洋的风气盛行的时代,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其实,班主任教师可以用来教育学生的机会和场所非常多,就如我们高台县每年举行的端午赛龙舟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参加,去亲身体验一下传统文化的氛围,感受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感受五千年文明史的光辉灿烂。像这些点点滴滴的思想教育的题材,完全可以渗透在大大小小的活动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这种思想的渗透,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是任何说教无法替代的。因此,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就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李德文赵慧芳单位:甘肃省高台县第三中学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6

1 小学语文课程在德育方面承担的责任

1.1 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促使青少年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光荣感、责任感,激发青少年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高度热情。语文教学中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例子很多。如:《黄山奇石》、《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桂林山水》等课文,都能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陶行知改诗》等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历史上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了解他们的杰出贡献,认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1.2 优良传统。优良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优良的社会风尚和道德精神。勤劳勇敢、艰苦朴素、团结奋斗、百折不挠……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让我们的青少年继续把它发扬光大。优良传统总是由具体人物的活动来体现的,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以其可歌可泣的事迹感染学生、激励学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体现这方面的课文有:《王二小》、《木兰从军》、《一定要争气》等。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和历代仁人志士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崇高思想,继承和发扬近百年来我国人民反帝、爱国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献身祖国的责任感。

2 小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2.1 实际性原则。思想品德教育,要从青少年实际出发,要考虑到他们的知识和思想水平,不能要求过高。人教社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二年级语文实验教科书选文方面就根据儿童的实际特点,把过于成人的、思想太露的文章删去,增加了一些表现童心、童趣的文章。如:《雪孩子》讲的是助人为乐的事,《小熊住山洞》告诉学生要保护树木,《失物招领》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学生读起来感觉贴近他们的生活,就象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读后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想一些问题,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2 渗透性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切忌空洞说教、空谈理论。

要从青少年心理特点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寓品德教育于自然渗透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渗透原则中教师应注意到: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也应重视利用多种课外资源。如一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我多想去看看》一文,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想去北京看升旗的事,就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自己去吧》一课,通过小鸭自己学会了游泳、小鹰自己学会了飞翔的童话故事,渗透了自强自立的精神,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引导学生要敢于创造。转贴于2.3 经常性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可零敲碎打,要有计划的坚持经常。品德教育要有一个过程,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读量的加大,他们对事物就会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同一时间把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思想品德的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文教人”、“借事育人”,不断用丰富的精神养料滋润学生的心田。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注意做好个别学生教育工作;定期到社会大课堂中吸收“养料”等。总之,要持之以恒,方能奏效。

3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3.1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通常将德育渗透意图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与品德教材相比,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做人要正直》、《热爱祖国》等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非常地熟悉,并且能根据课文中所渗透出来的德育内容,巧妙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3.2 作业训练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必定要接触一些作业、练习,其实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选择课后作业、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练有所用。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德育渗透

现代教育不仅仅培养具有知识的学生,更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道德教育在现代教育地位中日显重要,加强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在小学教育阶段中,道德教育不再仅仅是品德课的任务,其他学科在教学中也存在渗透德育的义务。文以载道,道义载人。作为“万科之母”的语文,其基本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她不仅是认识世界、学习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具有丰厚的人文因素。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结合实际实践,简单谈谈其中的德育渗透。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必要性

从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教育意义文质兼美的文章。从知识角度看,知识本为善。语文通过语文知识来传递或引发知识,而语文知识的传递与引发离不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乃至知识信仰,如尊重知识、坚持真理等,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着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概而言之,追求语文知识本身就是道德的,也是在道德上值得追求的。同时,在传递或引发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蕴含着善,学生如何去把握、运用语文知识,蕴含着人类价值选择与意义追求。在语文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为获得正确知识而勤奋学习、不懈探索的精神品质,也是人的德性的重要体现。

从教学活动来看,教学活动本身存在着道德意义。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经由“知识”这一中介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不仅影响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而且也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生成。因此,小学的语文教学应当是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统一的过程,如何组织好语文教学,对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感,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重要作用。

综合上述而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是可行的,而且非常有必要。

二、德育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的方式与途径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课文学习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学《颐和园的毁灭》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侵略者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从而激发学生们对侵略者的仇恨。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播放圆明园被焚毁的录像。昔日的辉煌被毁之一炬,一个个画面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并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指导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本,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涵的深层含义,也利于学生暂时置身于他们的位置,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对于学生发展个体关爱他人、体谅他人的社会情感以及发展人际交往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一文,文中叙述了身患残疾的英子以前忧郁、自卑,在一次故事会上,得到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从而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文章通过“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这一系列的词语表现出英子因为身体的残疾而自卑,心灵极度脆弱。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指导学生重读描写英子的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英子那自卑而脆弱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除了承受到身体上的疾病折磨,还有心灵上的压力。从而让学生明白到我们不应该歧视和嘲笑残疾人,更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

上面只是简单谈了德育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的一些方式与途径,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渗透在语文中的德育信息是丰富多样,不仅仅体现在教材、教师言行上,还有更多可以发掘的地方。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注意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性

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性,就是要求在课上不要过分强调德育而使语文课偏离语文作为学科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进行渗透德育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正视其中进行的德育渗透的地位,同时我们更加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教育绝不等同于也不可能替代德育本身,不能在教学中因为过分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失去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主体地位。另外,要注意德育渗透的技巧性,不能把德育渗透中的各种情感体验硬邦邦地扔给学生,而在恰当的时候用上巧妙的方法,如情景设置等。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找出语文与德育之间的融合点,运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接收到德育渗透的信息。

对处于刚刚认识生活,刚刚认识社会的小学生而言,在语文课上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一种有独特意义、影响深远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就是德育。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的德育信息,需要教师慢慢发掘与言传身教,在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不能忘记:要保持语文作为学科的主体地位,不能让德育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郑航《学校德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林倩婷《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教育探索》(2010.2)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8

近几年,我们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德育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199-02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1.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

1.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

1.3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等。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1.4在知识迁移中渗透德育。数学知识具有思维性,抓住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力途径和方法,可以收到"治病"的效果。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事物进行推理,会使原本直线型的教育变得弯曲、生动且易使人牢记于心,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2.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

2.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2.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2.4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德育。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例如在上《椭圆》这一节时,为了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椭圆的形成过程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利用FLaSH设计制作了关于"神舟"六号从发射到升空,然后绕地飞行的动画片,并配上了相关的解说词。这一刻,任何的言语都是多余的了,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同时,也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

3.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4.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教师在德育教学时要注意途径的多样性。

5.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10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