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学工程导论十篇化学工程导论十篇

化学工程导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6:33

化学工程导论篇1

现在的大学新生年龄以十七、八岁居多,其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思想上对家长和亲友的百般依赖,生活上的衣食无忧和娇生惯养,往往使他们的思想上缺乏独立性,这无形间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事实上,在大学新生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成功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而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处于一定的迷茫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可能确实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感兴趣,对大学生活充斥着失望与无奈。因此,在新生入学伊始,及时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后两种情况的学生,积极的引导能够使处于迷茫期的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那些确实不喜欢本专业的同学及时做好转专业、辅修第二专业等思想准备。

一、《化工导论》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尽管学院在新生入学时了开设了入学教育环节,但是由于课时少,一次性的思想引导并不能有明显的效果,加之学生在入学前对其不了解,没有意识到入学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每天所学的课程,大部分学生都处于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的盲目状态,对于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课,更是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帮助大一新生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成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1],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化工导论》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奠定深化学习基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可以使一个人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基本上都对自己的专业了解甚微,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半来自于自己的理解或者学长的介绍,这些信息通常是片面的或不准确的[2]。开设《化工导论》课程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化工专业的热爱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授课教师引导性地教学,及时调整大一新生的学习方法,使主动学习取代原有的被动学习模式。《化工导论》课程可以帮助大一学生对化工专业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后续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能够使学生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激发起学生对于化工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指导规划大学生活,开展人生相关思考。通过这两年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分析,发现《化工导论》课程的开设确实能够帮助大学新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对大学乃至整个人生以后的发展进行思考。首先,学生们能够基本建立起化工专业课程框架,知晓以后将要学习哪些重要的专业课程,学习这些课程的方法和作用,以及各个专业课程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次,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大学中应该如何储备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能够主动利用图书馆、mooC(慕课)、teD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小木虫、知乎等媒介,多方位了解化工行业动态,扎实化工专业知识,同时认识到学习化工常用软件、数理基础、外语等其他综合能力的重要性。最后,学生能够对化工行业建立基本的认识,了解其双面性的特点,开始思考将来想要带领化学工业向着无毒无害绿色化工、清洁能源、环境友好型和高新技术自动化等方向发展。

二、《化工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化学工程学院是以石油炼制、石油化工、能源化工、化工过程机械和环境工程为特色的专业学院。《化工导论》课程作为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石,就像是一盏引路明灯为正在横渡学海的当代大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3]。为了使新生顺利地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帮助新生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从2013年起我院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新生开设了《化工导论》课程[4]。该课程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入学教育课,是为学生了解化工概述及其工程与技术基础的导论性专业教育课程。目前《化工导论》课程的教学仍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能够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切实提高教学培养质量。

1.精选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反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注重结合学院石油化工专业特色,同时兼顾其他相关化工领域知识拓展,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势态和行业前景。《化工导论》课程共16个学时,其中化工概述2学时,化工的科学基础2学时,石油与化工2学时,天然气与化工2学时,煤与化工2学时,其他化工介绍4学时,现代化工发展趋势2学时。从该课程开设以来,在授课内容和方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改善,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总体反映较好,基本了解了所学专业的特点,明确了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对未来人生发展方向也有了一定的规划[5]。学生们通过《化工导论》课程的学习,认识到了化工行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化工的知识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工,化工行业对于农业、医药、工业、能源、国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化工专业的学科综合性、交叉性较强,学生们也认识到化工行业具有双面性,由此引导学生对化工行业未来出路的进行深入思考。

2.优化师资队伍,借助榜样作用。众所周知,教师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对化工专业了解颇深的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教师们巧妙结合自己在化工行业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详细向学生介绍化工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性地掌握主干专业脉络,使学生们对化工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感悟融入到教学中,教师们像讲故事一样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丰富经历,分享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同学们互动交流,以一种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所学知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生通过了解老师的各种丰富经历,体会到化工学习的重要意义,对学生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以教师的辉煌经历为例,鼓舞学生的奋斗激情,促进学生进行人生思考和未来规划。

3.交流方法技巧,培养学习兴趣。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尽快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和专业学习技巧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工导论》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高效率地学习,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如何学会主动学习和实践创新,如何利用学校的各类平台和资源为自己服务,以及化工专业的求职方向和就业领域等,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行业信息,拓宽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安排优秀的高年级同学向大一新生们分享自己学习上的方法技巧和心得体会,平时是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大学各个阶段需要考取的证书,以及在就业中重点看中竞赛经历和荣誉证书,和学生们面对面亲切交谈,及时解决大一新生盲目彷徨的精神状态,能够很好地调动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学生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学习方法。

4.导论贯穿始终,学生终生受益。《化工导论》课程的学习应该贯穿到大学学习生涯的始终。首先,在新生刚入学之际,先系统地向学生讲述整个大学阶段所要接触的专业课知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后续学习的整体框架。而后,在每门专业课程的开始,任课教师会对将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做一个简要的内容介绍,同学们会自然地联系到《化工导论》课程所讲述的相应内容,授课过程中做到前后呼应,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学习在整个化工知识体系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到大四毕业之前,再将整个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汇总,使学生将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各个课程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把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梳理一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将《化工导论》课程的教学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始与终,就像是一根强劲的主线,串联着所有的专业课程,培养了学生对化工专业的兴趣,深化了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理解。

化学工程导论篇2

化工设计课程联系教学改革

近年来,化工设计课程在工科类院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3年,化工教指委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指出:工程设计在化工高等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化工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这表明化工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环节,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余国琮院士等多位专家在《面向21世纪“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在科学引导的前提下,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学时间,以用来收集资料、思考问题。为此,新培养计划要求精简课程内容并采取现代化教学方法提高效率。化工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牵涉专业广泛,与国家政策、企业行业标准、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都密切相关,学生需要运用自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结合实践课程内容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于化工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强调其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尽量规范地完成设计工作。

一、加强化工设计与理论课程的联系

化工设计的先修课程涉及到多门基础理论课,包括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工程和反应工程等,还包括一些工艺学课程,其中的专业基础知识用于分析具体工艺过程,对各类设备设计计算和选型。从设备选型、工艺计算到图纸设计也是专业课程内容的升华。

对学生而言,进行某一工艺过程的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设备选型等工作时,需要能正确地运用专业知识,设计的不同阶段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反应途径选择,目的产物及副产品的分离方式、分离顺序确定,化工体系的计算方法,相应物性数据的获取,设备选型等,这些内容又与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在化工设计开始之后,再让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往往需要教师重复讲解知识点和计算实例,增加了指导难度,也会浪费时间。因此,需要专业理论课程授课时就提前向学生说明相关知识点与化工设计之间的联系。一方面,这要求授课教师既要理解基础理论,还要理解化工设计的内容,并合理地将二者结合;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在化工设计中应用,增强学习目的性,激发学习兴趣。换句话说,将化工设计与专业理论课程相联系,对化工设计和理论课本身都有益处。

二、加强化工设计与生产实习的联系

化工设计是对具体的化工工艺过程进行设计分析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最主要的通道,生产实习作为学生接触实际装置最直接的途径,必须强调二者之间的联系。

目前,本科生在化工设计过程中,普遍表现出工程意识的缺乏,很少参考教材以外的资料。只有通过生产实习到现场了解实际情况,有直观的认识和切身的体验,才能在设计中加以运用。化工设计应该安排在生产实习之后进行,这有利于学生做设计时联系现场的装置。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带着一些具体的任务进行生产实习。例如,画出管道仪表流程图;了解各种设备、原料来源、产品规格、公用工程等;了解“三废”处理、节能措施等,这一过程也是学习思考的过程。经历这样的实习之后,学生对装置有了直观的认识,对书本上的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完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交叉进行的学习过程,是十分有益的。

当然,工程意识的培养不是短期能够完成的,需要长期锻炼和经验积累,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大部分概念来自于指导教师,所以对教师进行培训、增加工程经历十分必要。

三、加强化工设计的规范性

化工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课程,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现场实践经验。为此必须对化工设计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可以到设计院等单位进修并参与实际设计工作,积累设计经验;同时及时了解行业内最新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用于指导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化工设计结束后,学生要上交设计计算书、管道仪表流程图、车间设备平立面布置图等,这需要制定统一的格式规范,有助学生建立规范意识。例如,化工装置的设计文件应参照《化工厂初步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HG/t20688-2000、《管道仪表流程图设计规定》HG20559-93、《石油化工企业总体布置设计规范》SH/t3032-2002、《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规定》HG/t20549-98、《石油化工管道布置设计通则》SH3012-2000等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进行编制。此外,尽管化工专业的本科生在化工设计中对公用工程、环境保护等问题涉及较浅,也应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行业规范,建立规范意识。

四、改革指导方式,鼓励学生交流

化工设计完成的好坏,与教师的指导有很大关系。指导教师要不断改革指导方式,设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在设计过程加以合理体现。

化工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工程素质、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按照不同的观点分组讨论;让学生推举代表,上讲台讲解;对同一题目进行不同方案比较或经济评价,拓宽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做更深入的思考等等。总之,应该对提出独特见解的学生加以鼓励,对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归纳总结,不断提高指导能力。

在设计手段上,逐步引入化工绘图软件、工艺设计软件,参照华南地区高校的竞赛模式,鼓励学生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设计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最后环节经常被忽视,大多数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及自己发现的问题疏于总结,对此教师可以给出具体要求,促使学生写出设计体会和总结。各届学生可以把经验介绍给下一届,使化工设计课程具备延续性、不断进步,从而提高设计效果。

五、结语

总之,随着化工设计课程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越来越重要,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化工设计与专业理论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尽早建立设计理念,有意识地增强工程意识,使设计过程更加顺利;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化工设计与生产实习之间的联系,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装置及设备的布置特点,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增强设计兴趣。指导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工程经验,改进指导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交流,有效地提高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余国琮,李士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5.

化学工程导论篇3

关键词:辅导员;科学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127-03

任何活动都有其特定的发生发展的逻辑过程。在开展实践活动前,人们都需要首先从认识出发,对整个过程进行梳理,对各个环节进行考量,对关键问题进行梳理,以期能较好地实现活动效果。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亦是如此。对高校辅导员来说,首要的问题是要对自身工作的逻辑前提有清醒认识,并在这个逻辑前提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在这个逻辑前提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时代性、规律性、针对性才能得以充分实现;也只有在这个逻辑前提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才能取得实效,而这个逻辑前提的所指是确保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认识前提。

一、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的重要意义

准确理解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的价值及其形成思路,为辅导员在其指导下开展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

1.辅导员工作及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内容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这是国家对辅导员角色的定位。辅导员工作要胜任角色,履行职责,关键在于实现其工作科学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工程”。[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更是对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提出来明确要求。“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是指在辅导员工作理论和实践中贯穿和体现的真理性、规律性。科学化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人们实践的深入,理论的发展,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深化。辅导工作科学化也必定随着辅导员工作实践的深入探讨,其科学化内涵逐步被人们所认识而深化。工作科学化,一般包涵辅导员工作理论科学化、工作制度科学化、辅导员工作目标科学化、工作内容科学化、工作方法科学化、队伍建设科学化几个方面”。[3]

2.理解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的价值

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人们首先做一番思想准备或认识准备,这是采取行动不可或缺的前提。辅导员工作也不例外。参加工作的辅导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新认识,作为外来物的这些新认识进入其原认知结构会使其发生改变而产生的新认知结构,这种新认知结构构成了一种对辅导员工作原初的理解,而“理解在本质上是通过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先行把握来发生作用。他(海德格尔)指出,对象之所以能对理解者呈现出种种意义,主要是由于他带着理解的前结构。因此,理解对象的意义就不是、也不必是所谓的本来的唯一的客观意义,实际上理解也是对世界再构造的思考”。[4]也就是说,人们对对象的认识取决于其理解的前结构,人们对对象不同的认识结论的差异根源于其理解的前结构的不同。据此,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鲜明的任务,应该在辅导员做工作上的认识准备之前,引导辅导员正确认识其工作科学化的若干重要前提具有重要意义。

3.廓清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的思路

辅导员要胜任人才培养要求,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前提是关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者与学生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和不断提高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互动过程。”[5]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与教育理论、当前社会背景、教育对象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规律,而对它们的认识共同构成了辅导员工作前提的认识体系。只有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与教育理论,才能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只有正确认识当前社会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会体现时代性;只有正确认识教育者素质要求与教育对象特点,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只有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二、准确把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的多重内涵

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认识前提不是孤立的、个别的若干认识的组合体,而是一个具有多类型、多层次特征的认识体系,它主要包括理论前提、时代背景、过程规律和教育对象等四个方面。

1.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之维

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就难以引发有效的行动。辅导员要科学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就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当前,要推进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辅导员要自觉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改造自身的学习,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此之外,辅导员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之维”,“中国特色社会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和人才资源开发理论建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之维”。[6]在中国特色社会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理论之维上,“摒弃仅仅把人作为工具理性取向,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为引导主体进行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价值选择实现的过程,以满足和发展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在交往实践中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8]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理论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维度,都给辅导员工作以指导和启发,它们共同构成了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理论之维。

2.深刻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是在真空中展开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前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国也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期,融入世界的中国日益体现出多样化特征和持续性变化态势,具体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当前我国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动态变化的社会背景必然会对生活其中的人们的意识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鉴于形势动态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实际,辅导员必须紧跟动态发展形势的变化,准确把握好时代脉搏,认真研究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规律

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过程就是探索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指导其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按照规律办事,阻断了经验主义的干扰,更容易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同论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比较全面的一种说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可作如下表述,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9]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的论者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要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按照教育的本质特点,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五个基本规律,即知行合一的规律、言传身教的规律、朋辈影响的规律、因材施教的规律和按需施教的规律。”[10]有的论者指出“教育必须从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情感、智力、技能等方面来探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从全面发展成才(目标导向规律)、自主学习成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现规律)、实践锻炼成才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进行了阐释。[11]当前,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争议不断,但这也恰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者们共同的理论志趣和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辅导员要实现工作科学化,必须努力探索、掌握、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4.全面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

同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辅导员了解学生,学生了解辅导员,增进彼此了解,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这是辅导员开展深度辅导,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的前提条件。其中,全面认识教育对象,全面了解学生特点尤为重要,辅导员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学生特点,首先要了解当前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的一般特点,对其有整体感知和宏观把握;其次要了解自己所负责的因专业年级不同别于其它学生群体的特点,为开展分层次、分专业、分年级教育打下基础;最后要了解自己所负责的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其兴趣、爱好、家庭和成长经历、个性、性格、成长成才需求等,为实现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提供条件。要实现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既要做好学生群体面上工作,也要做牢学生个人点上工作,不断正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最终实现学生培养个性化。

三、正确对待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的实践回应

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综上,辅导员要真正做到使其入心入脑,需要对其进行制度设计和实践强化。

1.对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进行制度设计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要从制度上为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就是要制定辅导员科学施教的整体规划。整体规划是行动的具体方案,是一个逐次实现阶段的、具体的、近期的目标和手段,进而实现总体的、长期的、最终的目标的行动指南。因而,在开展辅导员工作之前,需要辅导员根据以上逻辑认识制定整体规划,为实现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提供制度保证。“高等学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12]这是中央对高校党委提出的明确要求,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整体规划。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将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认识前提融入本校规划。

2.对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建立保障体系

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前提。辅导员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其在认识指导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这种认识会从始至终贯穿于这个过程中。因而,要确保认识的指导地位,需要我们对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的保障体系进行建构,没有保障体系,辅导员对其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的认识就可能出现偏误,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甚至辅导员自身的工作态度、工作风格、工作水平都会影响辅导员对该认识前提的理解和运用。所以,既然认识一以贯之于实践全程,那么就需要我们全程对其构筑保障体系。这个保障体系应该包括辅导员培训体系(辅导员职前培训、职中培训、在职研修等)、辅导员工作体系(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待遇、经费支持、载体建设、职业发展机会等)、辅导员自我教育体系(自学、反思、借鉴、理论研究、榜样带动等)。在这个保障体系中,辅导员培训体系和工作体系是外部保障条件,辅导员自身教育体系是内在保障因素。

3.对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采取实践强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处于变动之中,那么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前提认识必然也是变动不居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前提认识与实践的互动,及时准确地调整前提认识,否则,僵化的认识只能将生动的实践引入歧途。“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3]。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整体规划的前提认识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对辅导员工作整体规划进行再调整,对辅导员工作保障体系进行再评估,然后在辅导员工作新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下一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前提认识、整体规划进行再思考,从而使辅导员工作认识更科学更符合变化的实际,切实将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推向更高水平,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R}.2006.

[2]高军,李晗龙.基于系统论观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5.

[3]林天飞.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内涵及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93.

[4]吴波.海德格尔“理解前结构”探微[J].黑河学刊,2010(12):23.

[5][1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121.

[6][7][8][9]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5,77,79,355-359.

[10]杜汇良.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10(5):49.

化学工程导论篇4

关键词:机电专业课;理实一体;课程改革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点。机电专业课程改革必须遵循机电专业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深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具体而言就是要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全面实施“一体化”的模式。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

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组合起来,一体教学。这样做既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只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某种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与技能技巧形成教学规律,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二者有机合成。

机电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强调学生的实训教学,但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在时空上有所脱节,基本上体现为两个互为独立的体系。而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时空界限,将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时从感性而不是从理性认识入手,强调直观教学的力度,促进学生认知力的提高,不失为一种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当前中职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模式突破了中职教育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教学程式,理论的学习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技能实训为中心,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组合为教学模块,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由同一位教师担任,一以贯之,确保理实同步,二者协调。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操作,反过来又以实践操作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理实相长,促进专业知识与技能双飞跃。

二、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模式不只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还包含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理论对课程实践的指导作用,让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践真正融合一体,可以把专业课相对集中起来,搬到实验室,搬到实训中心,搬到企业的车间里去。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作业齐头并进,穿行。教师在讲完一个理论知识或原理构造之后,就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学生对着实物,一边讲一边做,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例如钳工工艺的教学,可以完全在实训室内进行。教师边讲边示范,示范结束,学生便可动手实践。这样学生记得牢,做得好。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当堂解决,效果明显。这样的专业实训室既是理论教学的课堂,又是工作实践场所。

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的具体实践,有如下特点。①把实训中心包装为教学工厂,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企业氛围和环境。②把学校的实训室包装成企业的“车间”,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张贴安全生产标语、规范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③把学生包装成企业的“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厂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

三、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

中职学校传统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块。理论部分由理论教师在课堂内完成,实践部分由实训指导教师在实训中心(车间)进行。理论教学由学校教务处安排,实训教学由学校实训处管理。两大部分自成体系,互不相干。这样安排的结果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理论学习时不能顾及实际的应用,实训时不能与理论结合起来相互印证。以专业课《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为例,该课程分为《彩色电视机原理》与《彩色电视机维修实习》两部分,分别由两位教师担任,有的甚至分别在两个学期开设。这样不但学生难以学以致用,两位教师的教学也互不联系,增加了难度,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技能。

因此,“一体化”还应包含教师在知识、技能与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机电专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能将专业课程的专业技术理论教学与实训课教学一肩挑起来。既是理论教学能手,更是技能实训指导的高手。一门专业课,仅由一位教师来承担全部教学任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讲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操作;也可以边讲理论边操作,甚至可以先操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再从理论上加以阐述解决。这样做,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结合——用专业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操作去验证理论。例如前面论及的《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就可以把原理与维修放到一起来教。在讲清扫描电路的原理后,就讲一些扫描电路的常见故障,并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动手排除。在排除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又用理论去解释,去解决。这样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的最关键问题是师资。中职学校要努力改变当前师资结构单一化,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就必须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顶岗进修等措施弥补专业科任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并获得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只有通过不断培训和进修,不断汲取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专业教师才能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始终保持着新鲜状态,使理论和实践始终保持最佳结合状态。理实双佳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显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例如,在讲解《机械制图》的圆锥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在车床上制作圆锥的过程拍成视频,在教室里播放,让学生看到在车床上制作圆锥的全过程。这样避免了理论教学的“纸上谈兵”,让学生对机械制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课堂教学的讲解与分析,促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转变。

对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一体化之外,还可以从“教学”与“科研”一体化、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一体化、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一体化以及“教法”与“学法”的一体化等方面去探索、去研究。囿于文章的篇幅,在此不能一一展开论述。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在于现场教学,强调的是工作本位,能力本位。若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实习融为一体,把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融为一体,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机电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职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包旺华.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7).

化学工程导论篇5

在解决环境污染过程中往往要用到相关的化工设备进行操作,例如用机械式、过滤式除尘器去除空气中颗粒污染物;用吸收、吸附法去除气态污染物等等,这些净化过程中包括了流体流动、过滤、蒸馏、吸收等单元操作,那么对于环境工程的学生就可以在这些单元操作上增加学时。这种学时的合理分配可以实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理解学生在刚刚接触化工原理之前所学的课程大多是基础化学课(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意识不强,所以对工业化生产过程理解有所困难。而且对这门课对本专业的作用也不甚了解,许多同学误认为化工原理这门课和本专业不相关,从思想上就减弱了对这门课的重视,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让学生重视化工原理这门课,因此我们应针对于不同的专业,引入“案例教学”这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关注现实生产,分析和研究案例。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将教学主体由“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其专业的相关案例使抽象的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由简入深,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掌握这门课的信心,学生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俗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认识实习中了解的玉米制酒精生产过程,见图1,引入单元操作的概念为例。这个工艺过程是学生到酒厂实习了解到的,通过实习对流程已经很熟悉了。我们讲课时结合这个工艺过程就可以将什么是单元操作以及干燥、传热、精馏这几个单元操作的理论知识引入,使学生了解由原料到成品,需要若干过程,包括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而单元操作就是这些物理变化过程,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的将化工原理的理论知识和他们熟悉的本专业的知识联系起来,理解更加容易准确。

合理简化课堂理论推导,增强学生学习信心非化工类学生学习化工原理课程基本大多是一学期结束,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有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学习专业课的学习方法。而且化工原理这门课的公式较多,计算也较复杂,如果这时我们在讲课时过多对这些公式详细推导,就会使学生忽视了这些公式的实际应用条件和适用场合。学生会感到枯燥难懂,渐渐失去学习下去的信心。如果我们适当简化公式的推导过程而增加公式工程应用方面的讲解,这样会使这些公式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学起来会更快的将化工原理的工程性这一特点加深理解。比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时,不从纯理论的力的分析———欧拉方程推入,而是从三种能量守恒这一实际过程推导的话,会使学生对这一公式中各项代表的意义理解更透彻。在讲解时也应该将重点放在公式的实际应用上。再比如学习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时,对于非化工专业的学生只要掌握泵的特性曲线的形状和实际使用方法就可以了,而没有必要去推导曲线的具体方程的表达式。简化公式的推导会使重点更突出,更容易理清知识的结构,降低教学难度。

根据非化工专业化工原理的理论课程的内容和实验课程的学时数,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即实验的量不宜多,但要精选,所选实验要有代表性。例如在讲到第一章的流体输送时,我们做了流量计的校核和不同管的阻力测定,通过做这两个实验可以亲手绘出文氏流量计和孔板流量孔流系数和雷诺数的变化趋势,以及阻力系数和雷诺数变化趋势图。既验证了书当中给出的曲线,又可以让学生对流量计校核和阻力测定的方法加深认识。当实验所绘制的曲线和书中的理论有偏差时,又可以分析偏差的原因,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误差的地方,开动脑筋分析数据的合理性,对了解实验过程也有益处。而精馏实验通过分离乙醇和丙醇的混合物,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工业酒精、医用酒精和无水乙醇的区别和增浓理论等等。讲解的每一个单元操作都会有一到两个对应的相关实验,因此通过各个配套实验既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一段化工原理课后,当学生有了一些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动手能力时,还要根据各个不同专业进行生产认识实习。让学生走进工厂车间,亲自看看各单元操作对应的相关设备及其构造。仍以我院生物工程的实习为例,在进行化工原理的理论教学的同时,学生需要进行为期两周的认识实习。在进入酒厂实习的两周里,学生不仅对其本专业的知识发酵工艺有所了解,同时对于工艺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单元操作及其所用设备有所认识。例如精馏塔、干燥器、旋风分离器、换热器、泵、各种阀门等。尤其是学生在现场亲自观看学习,更会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工原理课理论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化工原理课究竟有什么用,避免了盲目性。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更积极。也进一步了解了化工原理课程理论与设备并重的特点。

作者:张振坤杨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导论篇6

在研究我国现代工程管理理论框架时,只有从工程环境入手,对工程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才能在现代工程管理理论研究中发现其实质及精华所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决定的。此外,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推动理论不断向前发展。“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思想世界的东西归根到底是通过头脑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尽管它们可能会以极度抽象的形式出现,可能会在表面上掩盖它们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工程管理实践和工程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同样遵循这些原则,不同的工程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工程管理实践,相应地,就会形成不同的工程管理理论。而工程管理理论也只有放回到具体的工程环境之中接受工程实践的检验,才能知道其正确与否。一旦工程环境发生改变,人们对工程及工程环境的认识即工程管理理论就必然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环境起点论认为,构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当是工程环境,它具备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工程管理实践的全部范畴,并且孕育着工程管理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我们只有从工程环境入手,对其进行充分认识,才能在揭示工程管理发展过程的全部要素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内容完整、结构科学、概念统一、逻辑严密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

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框架模型

在明确工程管理理论范畴与基本原理的基础上[1],本文构建了中国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框架模型。该模型将工程管理理论分为两大类:本体理论和外延理论。单点虚线框内为本体理论,双点虚线框内为外延理论。本体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及由此衍生的核心理论和应用理论。核心理论部分是工程管理本质的精髓所在。工程管理实践是一切工程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与建设离不开特定环境下典型工程管理案例的归纳分析。案例归纳与分析成果为理论体系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是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前提和保障。外延理论是指导和推动工程管理事业的支撑体系,是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管理基础理论是指在该科学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原理,主要包括哲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系统学。这些基础理论对整个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起支撑和指导作用,其内涵及与工程管理的关系在文献[1]中已作论述。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包括工程伦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组织学,它们不只是传统的狭义的概念,而是基于工程管理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指导工程管理各应用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广义范畴。(1)工程伦理学。工程伦理学作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或基本理论,是研究工程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关学科,是指导工程管理的基本思想。将工程伦理学涵盖的所有内容进行融合,归纳为以下7个方面:工程人文论、工程社会论、工程(自然)环境论、工程价值论、工程创新论、工程本质(过程)论、工程信息论。(2)工程经济学。广义的工程经济学是对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经济分析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工程经济学研究各种工程技术政策、技术方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评价问题,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工程经济学的范围包括工程项目方案投资建设和更新的评价、比选的判据指标;会计核算方法、税收和通货膨胀等对工程项目方案经济分析的影响;成本(费用)估算、公共项目的经济分析、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以及价值工程、资金来源与融资等。(3)工程组织学。组织是有相对明确的边界、规范的秩序(规则)、权威层级(等级)、沟通系统以及成员协调系统(程序)的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存在于环境之中,从事的活动往往与多个目标相关,并对组织成员、组织本身以及社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和结果。组织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传统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公共组织理论。工程组织学研究工程活动中的组织管理方式、原则和规律。广义的工程组织学内容包括:工程组织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主体和团队行为管理、工程组织文化、组织模式演变等。

化学工程导论篇7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泛化;工作过程;非工作过程;职业教育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泛化是指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概念扩展到“非工作过程”的课程,从而对有些不适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改革的课程也进行了所谓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这种现象在某些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是可以见到的。例如,有的方案将英语、数学、体育、德育等课程也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而这些课程其实并不是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很明显,“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被泛化了。

“非工作过程”课程的属性之辨 

我们知道,“基于工作过程”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但这里所说的理论,不是公共基础教育中所讲授的数学、哲学、语言等通用理论,而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理论;这里所说的实践,也不是指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实践活动,或课堂上基于某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活动,而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实践。如果我们把理论和实践的概念过于通俗化,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包容一切基础理论,运用于通常的实践,那么“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实际上是无法进行的。 

严格地说,这些“非工作过程”课程也不属于其他“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如“项目课程”以及“任务引领型课程”等。因为这类“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都是以“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为核心的,而“工作过程”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至少应满足三个基本要求: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反馈)、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案、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和包含“工作过程知识”。即使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某些学习情境,虽然允许其工作结构不完整,但也具备“工作过程”的特征。那些“非工作过程”的课程是不具备“工作过程”特征的。 

我们知道,“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和教学是“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在课程和教学领域的实践。所谓“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其基本含义在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从多个方面来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而那些“非工作过程”课程是并不具备这些内涵的。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泛化的原因 

从表象上看,“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泛化的原因是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特征或内涵认识不清,但这种表象折射出的是更为深层的原因。 

受学科体系思想的影响过深是一个重要原因从世界范围看,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和模式首先是“学科系统化”的,在经历了“职业分析导向”和“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后,目前正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但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仍停留在“学科系统化”课程这个阶段,我们受学科体系思想的影响很深。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如CBe课程相对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来讲,已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由于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对劳动组织方式造成的巨大影响和精益管理模式的普遍推广,加上人们日益增长的全面发展的要求,CBe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在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实证研究都证实,由于没有理清能力组合方式与工作过程间的关系,在工作分析后的“教学分析”过程中,各校又重新回到了学科系统化的老路上。在学科体系思想影响下建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其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知道,“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起源于德国,但由于语言、信息等种种原因,我们的高职教师没有机会系统地接触其理论发展历程及理论背景,相关的资料也不多,所以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理解并不全面,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对有些概念的认识有些模糊。再者,对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我们并没有较深的研究,虽然有一些介绍性文章,但我们只能“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并不能透彻了解。德国的职业教育思想成功指导了德国职业教育体制的建立,而德国的教育体制又充分体现了德国的职业教育思想。我们如果不深刻理解其教育体制与其教育思想之间的关系,就无法真正学到他们的成功经验。 

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缺乏统一明确的指导思想高职的课程改革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社会学、教育学(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等深厚理论为基础,并对各有关影响因素进行透彻的分析,形成高职教育的革新理论,才能提出明确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思想。自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职业教育应当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于是引进了一系列建立在工作分析基础上的课程模式与课程开发方法。自从这些模式与开发方法引进之后,我们就一直在困惑中摸索——“理论够用为度”,确实够用吗?我们用不用替学生以后发展考虑呢?我们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吗?课程如何安排呢?……即使目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模式的引入,也只是让我们认识到课程开发模式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课程组织方式的变革,而且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更深的课程价值观的变革,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明确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2004年,作为对我国长期以来对学科系统化课程批判的回应,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提出了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课程模式,有些专家认为是从理论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破”掉“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后不知道“立”什么的矛盾。但笔者认为,我们还只是解决了某些课程改革的思路问题,并没有系统化地解决课程体系的问题。

我们知道,“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是建立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的,而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可等效于学习领域课程)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获取途径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专业基础知识的获得存在问题,就是那些所谓的“公共基础”类知识,我们的疑问更多:能把数学基础知识完全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吗?英语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吗?能与工作过程结合吗?……。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如人文素质需求、专升本或攻读更高的学位,问题就更多了。这些问题都在拷问我们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课程体系。

解决问题的办法 

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的困惑之一在于高职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所处的位置。其实,我们的学习对象——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但不排除理论课程,而且很看重理论课程在职业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在闻名于世的“双元制”办学模式中,教学是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点进行的,学生在学校中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企业则利用自身的设备和技术训练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产品、设备及工艺流程;德国的教师也分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理论教师包括专业理论、实践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而实训教师有专职和兼职两种;德国职业教育的教材也有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理论教材的教学内容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培训企业使用实训教材,按职业技能及相关知识进行模块式组合,告诉学生“怎么做”。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示:在构建我们的课程体系时,不应该排斥理论课程,或许应该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之上构建更大的包容理论课程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所不能或不易实现的任务。 

构建我们自己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要解决“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泛化问题,必须先构建我们自己的职业教育改革理论。我们当然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理论,但一定要从根本上理解他们的理论,并透彻分析他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我们有自己的国情,我们的教育体制不可能完全转变为与国外一样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可以在充分理解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更详细地了解他们的课程设置及理论依据,吸取其成功经验,构建我们自己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理论,以指导我们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我们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5-36. 

[2]赵志群.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62. 

[3]钱景舫.以人为本——职业教育的新视角[J].教育与职业,1999,(2):4. 

[4]杨黎明.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的长处(CBe)及其不足之处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1998,(8):12-13. 

[5]吴鹏程.德国高职教育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西部科技,2007,(3):56. 

化学工程导论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素质;工程思维;工程导论

teachingandpracticeofintroductiontoengineeringcurriculumbasedoncultivationofoutstandingengineer

JiangShuyong,ZhangYanqiu,wubin,LiuSijia

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Harbin,150001,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educationideaofcultivatingoutstandingengineer,introductiontoengineeringcurriculumisputforwardinnovatively.educationidea,cultivationobjective,knowledgesystemandteachingmodeforintroductiontoengineeringcurriculumareintroduced.introductiontoengineeringisaimedtocultivateengineeringquality,especiallynon-technologicalquality;introductiontoengineeringcurriculumbecomestheresourceofobtainingengineeringculture,thecradleofenlighteningengineeringconsciousness,thesoilofcultivatingengineeringethics,theplatformoftrainingengineeringthinking,thecarrierofinspiringengineeringinnovationandthecornerstoneofenhancingengineeringquality,andtheknowledgesystemofintroductiontoengineeringcurriculumconsistsofeightunits.eachunitisrelativelyindependentandisbasedonthethemeofengineering,buttheemphasisislaidonthethemeofengineeringineightunitsofintroductiontoengineeringcurriculumalltheway.

Keywords:outstandingengineer;engineeringquality;engineeringthinking;introductiontoengineering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等工科院校为了加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不断改革和丰富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建设理念、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等方面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3]。工程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科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是高等工科院校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工程训练中心目前仍然是承担工程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其课程体系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建立了“三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即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和工程综合能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2006年,我校工程训练中心被评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中心工程训练课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2008年,中心工程实践创新教学团队被评为部级教学团队。然而,寻求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指导和引领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开发新的课程,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必然要求。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就是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知识载体的课程模式,建立使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对于一名卓越工程师而言,他不仅要拥有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应用专业知识在实际工程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他具有科学的工程思维模式,尤其是要具有工程创新思维。因此,在工程实践教学活动中,对于开设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决不能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而是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心于2009年至2010年第一学期创新性地开设了面向全校新生的工程导论课程,经过4年的教学实践,该课程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本文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角度出发,谈一谈工程导论课程的构建。

1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理念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理念,工程导论课程更加注重学生非技术性素质的培养,强调工程文化、工程意识、工程伦理、工程思维、工程创新和工程素质的培育,课程的具体教学理念如图1所示。

图1工程导论课程教学理念

2工程导论课程的培养目标

通过工程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工程文明、工程文化和工程伦理等相关知识,了解科学、技术和工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工程师的职业定位以及应具备的技术性素质和非技术性素质,建立工程概念,培养工程意识,培育工程思维,提高工程素质,加强职业操守,建立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3工程导论课程的知识体系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理念,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素质是指人在工程活动中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技术品质和人文品质的统一体,其外在表现包括良好的工程创新意识、较高的工程技术水平、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伦理责任感。具体而言,工程素质包括技术性素质和非技术性素质,而工程导论课程注重学生非技术性素质的培养。工程导论课程的知识体系分为八个模块,如图2所示。

图2工程导论课程的知识体系

每个模块的具体知识要点如下:

3.1工程文明

介绍工程的发展史及其与科学发展史和技术发展史之间的相互联系,选择人类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变革,说明工程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工程的地位和作用,初步建立工程概念。

3.2工程思维

介绍工程的本质和特征,介绍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介绍工程的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介绍工程思维与科学思维、技术思维、艺术思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

3.3工程创新

介绍工程中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强调创新在工程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并依托材料工程、航空工程、航天工程、汽车工程、船舶工程发展历程中的创新事件,突出其变革与革新,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

3.4工程实践

介绍工程实践的本质和特征,介绍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运行、工程管理的工程链运行模式,将工程的技术要素(包括工程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机械制造的基本方法等)和非技术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境、伦理等)融入工程的运行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

3.5工程伦理

介绍工程伦理的本质和特征,介绍工程人才在工程实施中应该承担的技术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介绍工程人才在工程运行中发生利益冲突时应该遵守的价值标准和职业操守,培养学生的工程多重责任意识。

3.6工程生态

介绍工程生态的内涵和特征,介绍工程与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工程活动中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树立学生的绿色工程生态观。

3.7工程文化

介绍工程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强调工程文化作为工程共同体(包括工程决策者、工程管理者、工程投资人、工程技术人才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遵守的共同行为规则,对工程设计的结果、工程实施的质量以及工程活动的成功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树立学生的工程文化观。

3.8工程未来

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对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要求工程人才应该具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具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具有根据需要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具有指导、验证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具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认知;具有有效的表达与沟通的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根据以上11条标准,在工程未来模块中,深入剖析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介绍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强调未来工程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工程人才所应具备的工程素质(包括技术性素质和非技术性素质),树立学生的工程战略观和工程全局观。

4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工程导论课程是一门开放性课程。所谓开放性课程,就是不以教材等知识载体束缚学生的思维,尽量以案例教学为主,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指明方向,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讨,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我们在工程导论课程的第一次课上,通常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然后要求学生谈一谈对未来职业理想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未来职业是工程师或科学家,因此,教师便可以要求他们谈一谈对工程师和科学家的认识,从而由浅入深地引入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实时互动,澄清学生对概念的误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工程导论课程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灵活,最终可以报告的形式完成课程考核。另外,工程导论课程不设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多的知识储备,不仅要具有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要有深厚的工程实践背景,尤其要有深厚的人文功底。

5结束语

本文从课程的教学理念、课程培养目标、课程知识体系和课程的教学模式等方面,介绍了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工程导论课程尚属新鲜事物,目前国内外尚无类似课程可以借鉴,工程导论课程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2]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化学工程导论篇9

关键词:oBe;工程教育模式;环境工程;实践;协同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才与教育的国际化已不可避免。我国汲取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成果导向教育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基于oBe理念,需进行CDio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及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并进行成果反向教学设计与实施。沈阳化工大学(以下简称“我院”)李志义校长在oBe理念和CDio模式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化教育思想,即家庭化培养、个性化指导和协同化育人,对我校工程类专业进行了试点改革。

一、环境工程专业在实践环节的协同化

1.实验环节的协同化

实验课主要强调对“实现”(implement)环节的验证。首先,每次实验前发给学生实验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进行实验预习,重点训练工程推理能力,加强思维逻辑性;在分组实验过程中,促使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意义,若实验受挫,则启发学生分析失败原因,以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实验总结中,强调实验报告的规范,不仅训练文字表述能力,而且培养系统思考和知识发现的能力,以此训练满足毕业要求。

2.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协同化

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大赛,指导教师只给出研究方向及框架。组成的团队以本专业的学生为主,也可能有其他学院的学生参与,如经管学院。除了指导教师以外,班主任、家庭教师也可协助指导。学生在创新和创业项目制作过程中,可以与这些老师共同分析项目遇到的问题,或者在设计中与这些老师分享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保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提出最后达到的工程目标,最能有效反映出学生的价值观。当学生亲手创造了预设的目标时,其认知行为也自然会有所支撑。他们会发现创造一个工程产品的全过程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却包含了人际互动和科学知识、技术能力、时间管理等多层面的基础技能,而这些技能都是在社会上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真正具有工程知识和实用能力的工程人才,为将来成为富有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奠定良好基础。

3.实习环节的协同化

我院与沈阳市及周边城市环保企业、环保设计单位签订了实习协议,与国电西部污水处理厂、辽宁牧昌国际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签订了产学研协议。各类实习过程中均配有学院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参与实习过程,最终考核以实习报告形式提交。大二学生的认知实习是在系统地专业课以前进行的,但已经学习了工程导论课程,导论性课程为低年级学生进入环境工程领域提供了一项重要课堂实践,此类课程激发学习兴趣来加强学习主动性,因此认知实习报告比以前深度加强,将看到的环境工程实际案例与课程实践相结合,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引导下步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学习的方向,并做好衔接准备。生产实习是在大三下学期期末或大四上学期开学进行,学生已经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对环保工程项目案例有更强的针对性,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完成高质量的实习报告。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利用假期可以去跟我院签订实习协议的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直接参与到实际项目中,以参与的实际项目内容作为实习报告,有近60%的学生参加过顶岗实习,今后通过某种政策使这一比例进一步增加。另外,与我院签订产学研协议的单位有些项目需要科研力量,这些项目中也有一些本科学生参与进来,与科研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一些实际项目。这种以项目的实施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就主动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包括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资料、和其他同学讨论及寻求老师的帮助,最后问题得到解决。当一个问题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得到解决时,他们总是很兴奋,更加充满学习动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进一步环境工程专业的兴趣。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整合,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毕业实习是在大四下学期进行,在同学进行毕业设计的期间进行,在工程设计中遇到了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实习,通过实例考察、企业技术人员、我院指导教师的帮助,解决工程设计中的难点。总体上所有的实习环节均体现了协同化育人理念。

二、环境工程专业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环节上的协同化

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一直是理工科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老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专业课学习后,有些学生连简单的环保工程工艺都看不懂,更谈不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了。在CDio工程教学理念指导下,需要始终坚持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是重要的环节。

1.课程设计的协同化

为了让学生了解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与哪些实际工程项目对接,水气固三门课程有课程设计环节,由我院教师与水处理公司、大气治理公司、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设计环保工程中核心工艺设施,摒弃以往以现在运行的、广泛采用的成熟工艺设施为标准。今后将不以成熟工艺设施作为考核标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入自己的思路,设计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新工艺设计或构筑物为最佳。从而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所学课程对达成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作用。

2.毕业设计的协同化

毕业设计环节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我院指导教师与外聘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给出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题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学生从资料的查阅,到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方案的选择,到经济技术法律法规及规划的相符性论证,到工艺流程的选择,到设计构筑物的计算,到设备的选型和图纸的绘制,需要多门课程的支撑。若学生完成的环境工程设计能为基础图设计提供依据,且能保证环保设施成功运行及达标,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收集资料能力、运用现代信息体统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达到了CDio模式的培养目标,并满足毕业要求。

三、结论与建议

在基于oBe的理念,CDio的模式及三化培养体系,尤其协同化的育人渗透到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实践和毕业等环节中都以教学成果为中心,协同化育人方式培养学生,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弥补现有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效,以适应环境工程教育认证的需求。为了确保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环境工程专业运行良好,培养出适应现代环保产业的优秀人才,建议专业教师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企业或设计院学习,参与或独立完成一些工程项目,积累教师本身的实际工程能力。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导论篇10

关键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自动化是一门涉及学科较多、应用广泛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中,自动化对应的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下属有七个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和“生物信息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在学科交叉与渗透中表现出突出的活力。例如:它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拓了知识工程和智能机器人领域。与社会学、经济学的结合使研究的对象进入到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范畴中。与生物学、医学的结合更有力地推动了生物控制论的发展。同时,相邻学科如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的新发展,使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1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现状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步,按照二级学科分类,主要发展现状归纳如下。

1.1控制理论与工程

控制理论以动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有的控制理论提供了广泛的应用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促使控制理论自身的发展,也催生出新的学科增长点。控制理论方面,在鲁棒控制、非线性控制、离散事件动态系统、量子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鲁棒控制研究内容涉及鲁棒极点配置、鲁棒镇定、鲁棒观测器设计、鲁棒故障诊断等一系列鲁棒控制问题。分布参数控制研究涉及可控性、随机控制、非线性系统、稳定性、最优性、数值求解最优控制及时间延迟问题。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优化理论与方法上,理论成果被成功应用到从机械或半导体制造到电网规划、石油化工等多个行业的实际工程问题。量子控制的研究涉及量子态的制备、最优控制、控制能力、反馈控制、消相干控制、纠缠动力学、动态解耦等多个方面。智能控制方面,在模糊不确定性理论、复杂系统的模糊控制与稳定性分析、神经网络控制、智能优化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模糊不确定性理论对于主观上的不确定事件,给出了不确定变量的期望值、不确定变量的关键值、不确定事件测度的定义,并将它们应用于机器学习、系统控制和管理等问题。自模糊集合诞生至今,模糊控制作为一种有效的非线性控制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模糊控制器形式常见的有模糊逻辑控制、模糊piD控制、神经模糊控制、模糊滑膜控制、自适应模糊控制及基于t-S模型的模糊控制等。模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模糊控制领域一个持续研究的课题。现有的结果,主要是在前有理论基础上,提出放松稳定性条件,并将模糊控制的概念引入网络控制系统。在神经网络控制方面,主要利用神经网络对非线性系统的逼近能力和特性,与一些控制算法相结合,探讨复杂系统的建模与控制问题。智能优化方面主要是结合模糊推理和神经网络自适应为主的模糊神经控制,并结合智能算法实现对算法的优化。智能机器人技术方面,除了在机构、视觉及传感系统、运动建模、规划与导航等提出一些新的设计和改进的算法外,中国学者在救灾救援机器人、网络环境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仿生机器人、飞行机器人、仿人机器人、人-机器人交互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控制的应用方面,智能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调度、发电机励磁控制、风电场功率预测等方面已有初步应用。在多智能体与网络控制方面,研究涉及复杂系统与系统复杂性理论、混合系统与多模态切换、多智能体系统及网络控制。

1.2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

随着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以及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们当然也希望能用计算机来代替或扩展人类的部分脑力劳动。模式识别在20世纪60年代初迅速发展并成为一门新学科。在生物信息学方面,在高通量组学数据的处理、计算基因组学的研究、医学群体遗传学中的生物信息学、蛋白质功能结构与亚细胞定位上、生物分子网络的构建与分析等方面有了重要进展。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方面,研究涉及提高学习系统泛化能力、样本标记问题、降维与度量学习、数据挖掘、在视频与图像分析方面的应用。脑—机接口就是要实现生物脑与电脑之间的直接对话。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并重是脑—机接口研究的重要特点。脑—机接口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许多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深入地研究。在医学信息学、分子影像方面,多模态分子影像成像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分子探针与药物研发、分子影像验证与应用是现在的研究热点。

1.3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思想、理论、策略和方法等从横的方面联系起来,应用现代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自动控制等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借以达到最优化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在工业过程建模方面,研究主要涉及过程建模方法与应用及面向高端应用的工业建模技术与软件。在生产调度优化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计算机技术的提升,结合实际生产背景的生产调度问题优化理论与方法成为自动化学科的研究热点。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决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安全应急决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上。在信息服务的研究上,在服务组合、服务计算环境、服务部署与调度、服务计算模式/模型、数据集成等关键问题上都有了较大的进展。智能交通系统是解决目前城市交通拥堵、气体和噪声污染的主要途径,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先进交通分配和出行诱导技术、城市高速路与普通路网集成交通控制、交通分配与交通控制一体化研究以及交通信息获取与服务系统的研制。

1.4导航、制导与控制

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一直突出为国防、航天服务的特色,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方向稳定、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半个世纪里,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先后开辟出导航技术、飞行控制、精确制导等研究方向。在导航技术方面,研究涉及卫星导航、惯性导航及惯性基组合导航。在飞行控制方面,国内飞行控制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飞行控制理论的改进和完善、先进飞行控制技术的研究与探索以及飞行控制技术在航空器、航天器和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精确制导技术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高精度导引控制技术和精确探测技术。高精度导引控制技术主要体现在制导控制规律的设计方面,而精确探测技术主要体现在各类导引系统探测技术的发展史上。

1.5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将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控制工程、信息处理、机械等多种学科、多种技术融合为一体并综合运用的复合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各领域自动化装备及生产自动化过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符合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而且紧密结合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铁路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检测技术上,超导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功能材料新领域,功能陶瓷材料的研究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在低烧磁料和贱金属电极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实现了产业化。在动态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方面,研究涉及基于模型的故障诊断技术及基于数据的故障诊断方法。

2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趋势与展望

2.1人才的培养和支持

由于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长期以来供不应求,目前,设置该专业的院校逐渐递增。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多和实践结合,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需要有人才成长的土壤,尽可能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需要加大国内外交流,提供交流的机会。总之,需要为人才的培养创造全方位立体的支持环境。

2.2加大基础理论投入

我国自动化学科的发展的劣势主要是基础理论投入不足,要想改进这一点,需要从国家层次上进行引导,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大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投入,协调各个科研机构,发挥各单位优势,争取在基础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3结束语

数代人的持续努力,使我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往往和科技水平成正比,科技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会对科技发展提供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自动化学科的研究将更多的转向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新兴交叉方向的研究。也正是以此作为突破口,我国才更有可能在21世纪达到并且引领世界先进水平,成为自动化科技强国。

注: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动化领域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与实践资助;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