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审计基础知识大全十篇审计基础知识大全十篇

审计基础知识大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2:36

审计基础知识大全篇1

工程审计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和法律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审计的基本能力,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工具,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继续发展潜力,能在工程建设领域及审计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审计的复合型应用性专业人才。

在校企合作平台中,学校平台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其中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培养落实大德育教育理念,实现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品德。公共基础教育平台,重点落实大工程教育理念,实现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进行专业教育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教育平台,贯穿大工程,重点落实大实践教育理念,掌握扎实的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综合落实三大教育理念,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企业平台主要是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所学知识的实践,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熟练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审计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工程审计卓越人才培养

本专业的特色是以黑龙江科技大学的省级重点学科会计学为基础,以省级精品课———会计学基础为依托,以培养工程审计人才为重点,以“3+1”年(前3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在校企业合作单位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培养学生既通晓会计准则,又掌握相关的土木工程理论,注重会计、审计理论与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实际相结合的复合人才培养。专业教学以管理学和工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类别主要为: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国防与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工程通识教育、通用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工程审计专业方向、专业能力)、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公共选修课、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模块、执业技能拓展与科技创新模块)。理论学分与实践学分比例大约8∶2。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比例大约17∶3。其中专业主干课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土木工程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制图、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工程结构、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等课程,全部由建筑工程学院教师按照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学时授课,以保证学生这类课程教学规范性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类是审计类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统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成本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会计信息系统、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原理、建设与审计法规、Cpa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等课程。在这类课程中,审计相关课程是以会计学基础等会计专业课程为基础的,我校会计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我校会计学基础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我校以黑龙江科技学院精品课建设为例进行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支持体系研究,从事相关教学研究项目,为工程审计课程教学与研究提供了良好氛围。

审计基础知识大全篇2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模式;适用性分析

随着国内外重大审计失败事件的不断发生,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审计职业界和学者的关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4年10月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如果审计风险准则一旦正式生效,将使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接轨,并引导中国注册会计师实务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因此,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解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审计方法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目的是为了促使受托责任人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做出诚实、可靠的行为,审计方式是详细审计。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是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审计,旨在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这种审计方法就是账项基础审计方法(accountingnumber-basedauditapproach)。二是从1950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审计方法重点在于注册会计师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环节,注册会计师通常将其涉及交易和账户余额作为审计的重点,甚至进行详细审计;对于可以信赖的内部控制环节,通常将其涉及的交易和账户余额进行抽样审计,以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费用。从方法论的角度,这种审计方法被称作制度基础审计方法(system-basedauditapproach)。三是1970年代以后,由于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显露缺陷,一种新的、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逐渐兴起,从方法论的角度,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方法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risk-orientedauditapproach)。

回顾审计方法的发展历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成为审计方法发展的国际趋势。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且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微观、中观乃至宏观),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与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审计模式不同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以内部控制为核心,对控制风险的评估仅通过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而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常流于形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通过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还结合其他风险因素尤其是固有风险综合考虑,通过对企业环境、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发现其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并评估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以便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二)审计基础不同

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根据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及符合性评审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风险导向审计则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影响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种内外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其不仅重视与内部控制系统直接相关的因素,而且重视各种环境因素。

(三)审计方法不同

两种审计模式都采用抽样技术,但风险导向审计是通过建立审计风险模型将风险量化。因此,相对于制度基础审计来说,风险导向审计的抽样技术是更完全意义上的审计抽样,更注重利用分析性测试方法,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两种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理论界把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而将199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推行并逐渐被审计理论与实务界接受的,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模型为基础,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称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不同,后者是对前者的改进,其主要区别如下:

(一)审计起点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审计风险模型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由于固有风险难以评估,审计的起点往往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如果没有必要测试内部控制,审计的起点则为会计报表项目)。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如果企业的业务流程不重要或风险控制很有效,则将实质性测试集中在例外事项上。这种新模式的优点是将审计的重心前移到风险评估,这将有利于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主要针对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此外,注册会计师容易全面掌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克服因缺乏全面性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二)风险评估识别以分析性复核程序为中心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重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以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程度不够,其分析性程序主要用在报表分析上。分析性复核程序已成为现代风险审计方法最重要的程序,为了适应分析性程序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在数据分析上不但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要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工具上借鉴现代管理方法,把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之中,使风险因素不再惟一,变一元风险评估为多元风险评估,使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更加可靠。

(三)风险评估方式由直接评估转变为间接评估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因为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如果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中得到体现,则财务报表很可能失真。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四)审计程序实施具有个性化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程序是标准化形式,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都使用标准相同的审计程序,其缺陷是没有足够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使注册会计师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或防范的措施,难以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评估及识别的审计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相结合,针对不同客户以及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五)审计证据的内涵扩大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审计证据也由内部向外部转移。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环境,由此评估客户的经营及审计风险,同时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所依据的审计证据不仅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还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

(六)扩充了内部控制要素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现、纠正错误与防止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扩充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

(七)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其重心从会计、审计知识转向管理和行业知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结果主要依赖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各种分析方法要求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包括市场、研发、生产等方面),这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是复合性人才,不但要掌握一般常用分析工具,还要接受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专业知识训练。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审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2003年10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通过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中注协也在2004年10日了修订后的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不仅将使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接轨,同时也为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技术支持。审计风险准则一旦正式生效,将引导中国注册会计师实务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转变,会对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理念、审计程序及审计责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然而,目前要在我国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前提是成本能得到补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过渡到收费的同步增加。此外,还需要一定的投入来培训注册会计师,使他们掌握业务流程和行业知识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些成本得不到补偿,就会使一部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中无法生存。

(二)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特征是审计重心前移,注册会计师必须首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充分了解客户整体经营环境,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强大的信息系统,以便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衡量等。而目前国内很多事务所对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客户的相关信息不够充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导致风险评估不准确。因此,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仅限于老客户,对新客户还是将大量时间用于实质性测试。

(三)审计从业人员素质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必需的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能够运用系统的、战略的观点充分了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状况,对有可能导致企业会计报表错报风险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将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从较高层面上评估风险,而不是仅仅注重企业会计处理的细节。

(四)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与完善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中分析性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另外,采用审计软件使统计抽样的样本更具代表性,审计抽样风险可控,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在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上不够理想,还有待提高,而且大部分注册会计师缺少相应的技术准备,在现阶段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只能是一种愿望。

如上所述,目前在我国全面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受到许多制约,尽管它有很多优越之处,但在我国还不能够普遍推行。当前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主要是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基础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从事小规模企业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基本上仍然在运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行是一种理念的改变,我们可将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有机结合。即使在现行审计准则仍然主要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基础的情况下,吸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观点和做法,则是完全可行的。通过把风险导向审计中控制风险的理念和方法融合到制度基础审计中,使其他审计模式忽略审计风险的缺陷得到弥补,将会为探索适合我国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2)。

〔2〕常勋,黄京菁。从审计模式的演进看风险导向审计〔J〕。财会通讯,2004,(7)。

审计基础知识大全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 无形资产 风险基金审计 信息化审计

一、知识经济的特点与价值体现

知识经济的特征是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即知识的经济化,经济的知识化和知识的产业化。具体地说,知识经济在资源的配置上是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充分利用富有的资源来创造新的财富,减少对稀缺资源的依赖,并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其主要特点表现在:(1)资产的组成以知识和智力所发明创造的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为主体;(2)人员的组织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并把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3)产业结构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材料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机、和航空等知识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是所有产业中产出和就业增长最快的产业,软件和经济的十分迅猛;(4)投资取向以智力投资为主体,从长远的战略着想,在人才开发、、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的研制等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以确保企业长期发展的优势;(5)咨询等中介机构在上的地位、作用大大提高,由高智能专家、学者组成的咨询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智慧的谋略,使企业可据以创造大量财富,增强竞争实力。一句话,“知识依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传统会计是以企业财富或者说是以体现企业财富的资产为重心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智力与技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传统会计以有形资产为核心的确认、计量、报告模式面临着巨大冲击。而审计和会计所面临的巨变环境的一致性,尤其是审计和会计关系血缘性使会计基于环境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将导致审计的巨大变革。本文试图对这种变革的主要方面作些探讨。

二、知识经济下审计受到的冲击及对策

1.转移审计重心———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现行审计以有形资产(如机器设备、厂房、存货)审计为核心,设计了一套严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审计不够重视。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会计以财富或体现财富的资产为重心,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曾经指出:“经济学可被视作从人们创造和使用财富的许多不同且通常会有抵触的理论中归纳综合而产生的一套学说,它的中心是财富。在会计的基本内容中同样可以见到财富的某些特征。”而财富是以自然资源为象征的,这是由它的有用性和稀缺性所决定的,有用性决定了人们对它的占有欲望,而稀缺性决定了它们可用于交易的条件。自然资源构成了社会有形资产的主体,因此我们传统会计计量与报告模式,正是建立在以有形资产计量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在现有的会计计量模式上,几乎所有的会计系统规则,如以交易为基础的成本原则、以配比为核心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平衡公式的复式簿记原则等,无一不是以有形资产的计量为核心。因此,现行审计以有形资产审计为重心。

然而,在以知识资本投入为主的经济形态下,无形资产对企业具有更大的意义。如驰名世界的耐克公司本身没有一家生产工厂,但它却称霸于全世界的运动鞋市场,生产厂家都是以许可证方式在生产耐克牌产品,这家公司的所有财产就是“耐克”商标、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近年来,一项新的无形资产崭露头角,这就是以人脑智慧和创新为特征的人力资源。美国微软公司的发展奇迹,美国已故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把我所有的资金、设备和市场全部拿走,只要保留原有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四年以后我仍将成为一个钢铁大王”的扬言说明了人力资源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重要地位。企业商誉、品牌、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特许权、版权、专营权、交易合同、电脑软件、人力资源、客户市场等大量资产的取得,都不是以有形的方式和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构成比重的急剧上升,其价值创造能力的日益显著,不由得人们不重视。如何将无形资产纳入会计计算报告体系成为会计界讨论的热点,无形资产无疑也将成为审计界关注的焦点。知识经济时代,资产观念的改变决定了无形资产审计的重要地位。

2.变革审计———从制度基础审计转向风险基础审计。现行公认的审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先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审计人员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即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序、范围和重点。这种方法注重业务的内部环境。而知识经济,信息与技术的使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增加,竞争加剧。竞争不仅来自同行业,还可以来自任何人、任何地方,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大。如果审计仍按现行审计方法,用经符合性测试得出的控制风险较低结论来决定其实质性测试范围、重点,审计风险加大。审计环境的变化,促使审计界重新选择审计方法,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风险基础审计顺应了高风险审计环境的这种需要,它提供了一种降低审计风险的新思路。风险基础审计,又称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把审计结论建立在审计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内在的和外在的风险因素,包括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和检查风险(DR),从而确定应当审计的事项及审计重点的系统方法。风险导向审计针对充满风险的审计环境,特别强调审计战略,要求制定适合于每一个被审单位具体情况的审计计划。制定计划时要考虑企业内外各种环境因素,要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综合或全方位,审计的各阶段都加大了分析性测试技术的运用,同时广泛运用数理分析、机等先进手段。目前,审计界认可的决策模型为:aR(审计风险)=iR×CR×DR.可见,该方法要求审计人员不仅重视企业的内部环境,还要重视企业的外部环境,将风险概念扩大到固有风险,不再片面强调控制风险,而是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有机结合。显然,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面临的内外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向风险基础审计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审计风险。

3.创新审计手段———从手工作业审计转向信息化审计。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已成为相当多的企业会计操作的主要工具,会计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算盘。信息化会计系统在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上的稳定性、及时性、可靠性已得到共识。传统手工会计对应的是手工作业审计;信息化会计对应的是会计信息化审计。

会计信息化审计,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审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审计模式上,通过控制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审计对象、建立技术和审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审计监督服务体系,以提高审计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会计信息化审计在审计的所有领域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目前,我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审计手段还很落后,绝大多数审计人员采取“绕过计算机审计”,即将计算机仅仅看作是存储和处理数据的手段,在检查输入数据以后,就越过计算机直接去检查电子计算机处理的结果的审计方法。

审计基础知识大全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风险审计

全面风险管理是从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风险管理,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风险的增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上来,当今风险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与其说银行是在经营货币的企业,不如说银行是经营风险,从风险管理中获取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一直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做着谨慎和侥幸的选择,防范和控制经营中的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如何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风险预警和防范为目标的风险审计转变,合理配置有限的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与效益,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焦点课题。

风险审计的涵义

风险审计,也称风险基础审计或者风险导向审计,它是在传统的账项基础和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状况及其风险程度,从而把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到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对策,重点对高风险点进行实质性测试,从而伎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最低水平。与账项基础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审计关注点在于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其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一一是否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不但可以保证充分的审计覆盖面,而且对每一个领域都会根据其风险评价结果有不同的审计频率与深度,增强了对风险的预防控制作用,风险审计方法的重点是识另q、预防与控制风险。因此,风险审计理论的核心是从分析审计风险入手,通过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采取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量化确定固有保证程度系数,并控制保证程度系数,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以确保审计质量。

商业银行实施风险审计方法的坝实重要牲

格林斯潘曾经说过:“银行的基本职能是预测、承担和管理风险。”风险审计的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促进和保障商业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促进商业银行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坚持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适应市场和业务需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手段,健全风险管理体制,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业务发展,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将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担的范围内,实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

(一)风险审计的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现实选择,进一步提升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风险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产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因此,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在现代金融领域中,能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并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实现价值增长,是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施风险审计的必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要在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前提下保持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美国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fcoso)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全面风险管理概括为对商业银行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全程的控制和管理。风险审计正是以全面评估风险为基础,从重要风险点上人手,在深入分析判断不同层面和业务单位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对风险高的业务集中资源重点审计,通过评估银行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衡量的恰当性及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制定,确保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和效益增长的有机统一

(二)采用风险审计的理论和技术、是现代商业银行审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增值型审计转型需要:当前国际内审发展已进入一个以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

为标志的新的发展阶段,西方的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均采用了风险审计的理论和技术。国际审计师协会主席捷奎林?瓦格娜曾提出:“环境的变化给内部审计师带来增加价值的机会最多的领域是风险管理的公司治理。”2003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2001年新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修改后,在内容上也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

一是在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中要求内部审计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二是内部审计的目标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三是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四是标准对审计计划、审计测试、审计结果、后续审计各个方面都作了和风险相关的明确规范。五是关于剩余风险,《标准》做出了在审计执行主管认为高级管理层接受的剩余风险水平对于机构来说是无法接受时就报告董事会加以解决的规定。这些规定和要求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所以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行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突破了传统的监督、鉴证、评价职能的范围,更多地介入商业银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领域。

风睑审计在项代商业银行风睑管理中的作用

(一)风险审计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风险文化建设。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并按照次序排列风险,集中高风险的项目优先审计。前者试图阻止不期望的行为发生,这种事先的控制有助于阻止损失的发生;后者试图检查出不期望发生的行为,检查性的控带l目的是提供损失发生的证据。这两种类型的控制都是必要的内部控制系统,使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完善、管用。同时,风险审计关注的重点是业务过程中的每一个风险点,涉及所有员工和管理者,这样有助于形成商业银行风险文化,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二)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事件的识别风险审计采用通用风险分析模板及方法,识别商业银行业务过程的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风险审计人员运用某些分析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管理层是否完全识别了企业的所有风险,若有遗漏的风险要提醒管理层加以考虑。

(三)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的反应和控制。在风险反应活动中,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决定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决定是避免风险、接受风险、还是降低风险。如对有相对的风险回报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接受,但要采取控制措施,才能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获得希望的回报。对于这部分风险,商业银行会采取减少风险、转移风险或分担风险的办法以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风险。风险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在于分析、评价风险回报的合理性、减少风险的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接受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的那一方的风险。

(四)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系统的监控。在风险信息沟通活动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将风险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内部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评价报告系统证明风险信息被准确、及时地传递到相关人员,内部审计报告可以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传递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的信息。在监控活动中,商业银行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监控,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的监控和对定期检查结果及意外事项的处理结果的评价,保证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是一直有效的。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环境和风险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已更新,是否能控制新的风险。还可以通过后续审计管理层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对意外事项的处理情况,检查新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将分析结果和建议提供给管理层以便改进控制措施。

风险审计在捕国商业银行规划与存在问题

(一)风险基础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一是商业银行内部制度调整工作量大,相关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二是支持系统建设难度大,因长期需要具备相应功能的电子化系统作支持,要求商业银行改进现有业务系统,并开发建设风险评估系统,风险评估系统的建设包括业务流程、历史数据收集、参数选择等需要大量投资和时间准备。三是短期内风险审计人员素质难以提高。风险审计人员需要精通包括审计、会计财务、法律、逻辑学、信息学、系统论、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懂得运用经济、数理、计算机等专用分析手段来预知和减少风险,每位风险审计人员达到运用自如的水准尚需时日。

(二)审计证据的较高要求增加风险审计取证的难度风险基础审计必须获取充足的、可靠的相关的证据以判断,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基础审计缺少可供遵循的标准和程序,且审计取证的渠道和方式多样,因此,审计人员一般都需要提高调查样本代表性和增大调查样本

的方法,以增强对总体风险推断的准确性。

(三)风险审计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这与针对经营全过程的风险基础审计不谋而合。在我国,商业银行审计人员大多数对计算机辅助审计不太熟悉,许多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商业银行风险基础审计工作的需要

(四)协调配台欠缺,降低了审计结果的运用日常审计中很少利用纪检、人事及其他部门掌握的信息,审计结束后,除个别项目外一般也不与这些部门交换,致使审计成果在干部考核、任用、奖惩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应削弱了审计的威慑力。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和完善风险审计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风险基础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为风险审计的发展刨造良好的环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委托人(股东、投资者、管理者)如何激励和约束人(经理层)、积极有效地完成受托经营管理责任,以确保股东或投资者财富最大化。显然仅仅通过财务审计,委托人难以全面了解人是否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而风险基础审计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性,较为全面地提供委托人所需要的有关经营管理活动方面信息,大大遏制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增强了经营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和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同时,通过风险审计可以有效地判断人的业绩和能力,评价人对受托人责任履行情况,促进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因此,风险审计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四大基石”之一。

(二)抓紧制定风睑基蒯{计;,立则尽快完善评价标:停体系要吸收借鉴美国、英国、典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抓紧研究制定我国的风险基础审计准则,这是开展风险审计的当务之急。风险基础审计准则的制定要遵循“衔接”、“配套”、“务实”的原则,注意解决好前瞻与现实的矛盾,接轨与国情的矛盾。逐步探索和完善风险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量化评价指标,为不同项目之间的比较提供依据

(三)认真搞好风险基础审计研究,探索先进审计技术方法。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要通过传统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加大风险审计技术的研究力度,特别要注重探索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产。在风险审计的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中,要实行科研人员与实务人员、科研与调研、审计人员与项目工程人员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以增强实用性、指导性和前瞧性。

(四)加强审计人员知识培训,适应风险审计工作需要。风险审计由于涉及面广,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通过培训,使审计人员既熟练掌握审计业务知识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又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优化审计干部队伍结构,培养造就复合型审计人才,满足风险审计工作需要。

审计基础知识大全篇5

论文摘要: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将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上来内部审计如何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本文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最新审计理念为导向,重点阐述了风险审计的涵义及其特征,商业银行推行风险审计的意义与作用,以及实施风险审计面临问题和解决措施。

全面风险管理是从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风险管理,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风险的增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上来,当今风险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与其说银行是在经营货币的企业,不如说银行是经营风险,从风险管理中获取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一直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做着谨慎和侥幸的选择,防范和控制经营中的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如何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风险预警和防范为目标的风险审计转变,合理配置有限的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与效益,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焦点课题。

风险审计的涵义

风险审计,也称风险基础审计或者风险导向审计,它是在传统的账项基础和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状况及其风险程度,从而把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到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对策,重点对高风险点进行实质性测试,从而伎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最低水平。与账项基础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审计关注点在于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其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一一是否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不但可以保证充分的审计覆盖面,而且对每一个领域都会根据其风险评价结果有不同的审计频率与深度,增强了对风险的预防控制作用,风险审计方法的重点是识另q、预防与控制风险。因此,风险审计理论的核心是从分析审计风险入手,通过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采取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量化确定固有保证程度系数,并控制保证程度系数,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以确保审计质量。

商业银行实施风险审计方法的坝实重要牲

格林斯潘曾经说过:“银行的基本职能是预测、承担和管理风险。”风险审计的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促进和保障商业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促进商业银行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坚持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适应市场和业务需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手段,健全风险管理体制,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业务发展,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将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担的范围内,实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

(一)风险审计的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现实选择,进一步提升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风险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产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因此,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在现代金融领域中,能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并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实现价值增长,是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施风险审计的必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要在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前提下保持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美国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fcoso)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全面风险管理概括为对商业银行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全程的控制和管理。风险审计正是以全面评估风险为基础,从重要风险点上人手,在深入分析判断不同层面和业务单位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对风险高的业务集中资源重点审计,通过评估银行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衡量的恰当性及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制定,确保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和效益增长的有机统一

(二)采用风险审计的理论和技术、是现代商业银行审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增值型审计转型需要:当前国际内审发展已进入一个以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为标志的新的发展阶段,西方的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均采用了风险审计的理论和技术。国际审计师协会主席捷奎林?瓦格娜曾提出:“环境的变化给内部审计师带来增加价值的机会最多的领域是风险管理的公司治理。”2003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2001年新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修改后,在内容上也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

一是在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中要求内部审计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二是内部审计的目标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三是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四是标准对审计计划、审计测试、审计结果、后续审计各个方面都作了和风险相关的明确规范。五是关于剩余风险,《标准》做出了在审计执行主管认为高级管理层接受的剩余风险水平对于机构来说是无法接受时就报告董事会加以解决的规定。这些规定和要求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所以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行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突破了传统的监督、鉴证、评价职能的范围,更多地介入商业银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领域。

风睑审计在项代商业银行风睑管理中的作用

(一)风险审计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风险文化建设。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并按照次序排列风险,集中高风险的项目优先审计。前者试图阻止不期望的行为发生,这种事先的控制有助于阻止损失的发生;后者试图检查出不期望发生的行为,检查性的控带l目的是提供损失发生的证据。这两种类型的控制都是必要的内部控制系统,使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完善、管用。同时,风险审计关注的重点是业务过程中的每一个风险点,涉及所有员工和管理者,这样有助于形成商业银行风险文化,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二)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事件的识别风险审计采用通用风险分析模板及方法,识别商业银行业务过程的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风险审计人员运用某些分析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管理层是否完全识别了企业的所有风险,若有遗漏的风险要提醒管理层加以考虑。

(三)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的反应和控制。在风险反应活动中,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决定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决定是避免风险、接受风险、还是降低风险。如对有相对的风险回报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接受,但要采取控制措施,才能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获得希望的回报。对于这部分风险,商业银行会采取减少风险、转移风险或分担风险的办法以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风险。风险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在于分析、评价风险回报的合理性、减少风险的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接受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的那一方的风险。

(四)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系统的监控。在风险信息沟通活动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将风险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内部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评价报告系统证明风险信息被准确、及时地传递到相关人员,内部审计报告可以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传递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的信息。在监控活动中,商业银行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监控,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的监控和对定期检查结果及意外事项的处理结果的评价,保证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是一直有效的。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环境和风险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已更新,是否能控制新的风险。还可以通过后续审计管理层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对意外事项的处理情况,检查新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将分析结果和建议提供给管理层以便改进控制措施。

风险审计在捕国商业银行规划与存在问题

(一)风险基础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一是商业银行内部制度调整工作量大,相关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二是支持系统建设难度大,因长期需要具备相应功能的电子化系统作支持,要求商业银行改进现有业务系统,并开发建设风险评估系统,风险评估系统的建设包括业务流程、历史数据收集、参数选择等需要大量投资和时间准备。三是短期内风险审计人员素质难以提高。风险审计人员需要精通包括审计、会计财务、法律、逻辑学、信息学、系统论、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懂得运用经济、数理、计算机等专用分析手段来预知和减少风险,每位风险审计人员达到运用自如的水准尚需时日。

(二)审计证据的较高要求增加风险审计取证的难度风险基础审计必须获取充足的、可靠的相关的证据以判断,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基础审计缺少可供遵循的标准和程序,且审计取证的渠道和方式多样,因此,审计人员一般都需要提高调查样本代表性和增大调查样本的方法,以增强对总体风险推断的准确性。

(三)风险审计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这与针对经营全过程的风险基础审计不谋而合。在我国,商业银行审计人员大多数对计算机辅助审计不太熟悉,许多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商业银行风险基础审计工作的需要

(四)协调配台欠缺,降低了审计结果的运用日常审计中很少利用纪检、人事及其他部门掌握的信息,审计结束后,除个别项目外一般也不与这些部门交换,致使审计成果在干部考核、任用、奖惩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应削弱了审计的威慑力。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和完善风险审计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风险基础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为风险审计的发展刨造良好的环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委托人(股东、投资者、管理者)如何激励和约束人(经理层)、积极有效地完成受托经营管理责任,以确保股东或投资者财富最大化。显然仅仅通过财务审计,委托人难以全面了解人是否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而风险基础审计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性,较为全面地提供委托人所需要的有关经营管理活动方面信息,大大遏制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增强了经营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和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同时,通过风险审计可以有效地判断人的业绩和能力,评价人对受托人责任履行情况,促进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因此,风险审计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四大基石”之一。

(二)抓紧制定风睑基蒯{计;,立则尽快完善评价标:停体系要吸收借鉴美国、英国、典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抓紧研究制定我国的风险基础审计准则,这是开展风险审计的当务之急。风险基础审计准则的制定要遵循“衔接”、“配套”、“务实”的原则,注意解决好前瞻与现实的矛盾,接轨与国情的矛盾。逐步探索和完善风险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量化评价指标,为不同项目之间的比较提供依据

(三)认真搞好风险基础审计研究,探索先进审计技术方法。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要通过传统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加大风险审计技术的研究力度,特别要注重探索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产。在风险审计的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中,要实行科研人员与实务人员、科研与调研、审计人员与项目工程人员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以增强实用性、指导性和前瞧性。

审计基础知识大全篇6

(一)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此外,部分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偏低也是造成工作质量达不到要求的重要原因。这里所说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类,整治素质主要是指会计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要求,事实求是的去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避免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和偏差。而业务素质则主要是指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能力和知识,当代的会计工作不再只是单纯的写写算算,而是要懂的税法、审计以及沟通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但是当前我国许多公路养护单位的会计人员都不具备这两种基本素质,只能按照领导的意见去工作,不能有效地进行财务核算及监督。

(二)账务处理工作达不到要求

与此同时,账务处理工作也是影响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因素,许多公路养护单位都由于账务处理的不规范引发了相应问题。具体表现为原始凭证的经济业务内容填写不全,如开具的发票缺少对方单位的名称、日期、数量、单位、开票人、收款人等;自制原始凭证缺乏制表人、审核人等。不规范的账务处理工作不仅不利于对工作的监督,还极易产生的现象。

(三)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到位

最后,内部审计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公路养护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部分公路养护单位对于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比较模糊,没有做到充分的了解。认识上的模糊将会阻碍内部审计理论应用到实际之中的效果,并且很难使内部审计融入到养护单位的经营管理当中,不仅会阻碍内部审计的发展也将影响到养护单位的工作管理。同时,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审计部门缺乏足够的独立性,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将影响到审计结构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大多数公路养护单位中的内部审计人员同其他工作人员之间都比较熟络,这使得在进行评价和监督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干扰和影响。

二、如何加强公路养护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

(一)加大推行力度,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

为了其实加强我国公路养护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就应从多方面共同入手,着重的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首先,就要加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力度,使单位的领导和相关的员工充分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既是各单位的内部管理行为,也是社会管理行为。认真贯彻相关的制度,保证国家集体的利益不受侵害。

(二)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想使会计基础工作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单位发展的需求,就应当使会计人员的素质同经济发展相平衡。在此方面,单位应当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着重的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保障单位的员工能够接收到最新的知识、技能培训。

(三)健全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加强审计力度

公路养护单位还应在相关的审计手段和方法上予以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将内控评价和日常各项审计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到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突出内部审计的职能。此外,还要严格的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单位的财产安全。此外,不仅要突出内部审计制度的内审功能,还要做到完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增强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缺少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制度将给我国公路养护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三、结束语

审计基础知识大全篇7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评估框架对策建议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审计方法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审计方式是详细审计,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是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审计。二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审计方式是抽样审计,审计的重点是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三是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审计方式以抽样审计为主并呈现多样化,是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审计的重点是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两种模式。风险导向审计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理论界把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而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人民银行适用性分析

基于对风险导向审计两种模式的分析,人民银行主要是以参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来进行风险导向审计。其一,人民银行总行2006年已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内控指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重点也逐步转向内部控制的评价上;其二,人民银行《内控指引》规定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五要素相一致;其三,人民银行《内控指引》提出了内审职能要转向对风险的分析与评估上的指导方向。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可以在借鉴吸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新理念的基础上,同时综合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目前,在人民银行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风险导向审计短期内难以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目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仍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虽然逐步由由监督检查向管理服务、由查错纠弊向促内控建设转变,但由于其职能和实际需要,仍然要承担离任审计、全面审计、领导干部履职审计等大量传统基础性审计工作。因此,现阶段只能采用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混合型审计模式。

(二)缺乏现成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目前风险导向审计还处在深入探索和实践阶段,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方法虽然很多,但在实际运用中较为复杂,既要运用一些传统审计方法又要运用一些先进的数理、统计、信息技术方法。同时,风险导向审计操作流程和实施程序也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选择适当的审计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总结、不断完善。

(三)风险导向审计工作量大。在风险导向审计工作中,由于审计证据收集的范围扩大,对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花费的时间更长、技术含量更高、审计成本更大,而且由于审计证据的收集和整理需要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与合作,因而给内部审计人员造成更大负担和压力。

(四)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必需的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能够运用系统的、战略的观点充分了解、分析审计对象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发展状况,将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从较高层面上评估风险。

综上所述,目前在人民银行全面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受到许多制约。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理念的改变,我们可将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有机结合,吸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观点和做法,则是完全可行的,通过把风险导向审计中控制风险的理念和方法融合到制度基础审计中,将会为探索适合人民银行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人民银行风险评估框架构想

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也是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人民银行风险评估框架既是风险管理的需要,也是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多维的审计模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但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领域包括诸多审计类型,涵盖的风险类型也较多。

(一)合理建立风险指标并进行评估。人民银行各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建立风险指标。一是建立固有风险评估指标。结合风险排查结果,以列表的方法逐项列示部门和单位等业务风险指标,根据业务的重要程度、风险易发程度和历年的审计结果,划分风险级次,配之以相应的风险分值,进行定量评估。二是建立控制风险评估指标。设置内部控制完整性指标、内部控制合理性指标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三个定量指标。根据三项指标的评估结果,汇总评估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

(二)对重大风险进行评估。首先,根据人民银行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社会主体间的协调因素分析所处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全方位、整体对各方面风险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重要战略风险以及重大事项。通过对控制环境、管理层风险评估程序、财务报告信息系统、控制与监督等内控机制的主要内容分析人民银行内部关键环节,确定环节风险。对发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总结,确定被审单位的高风险点和高风险领域。最后,针对确定的重大风险领域进一步确定实施的审计程序,并通过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及认定重大风险。

(三)重视对检查风险的评估。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概念是不仅指经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或者其他风险,也包括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发现重大风险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长期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判断力,才能从复杂的审计对象中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检查风险是审计工作、审计失败和审计责任的关键,人民银行在风险评估中必须重视对检查风险的评估。

(四)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相融合。人民银行风险管理模式要发挥风险评估的作用,突出管理审计的理念,通过开展风险管理咨询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增值服务。具体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分析风险环境因素的变化;二是在风险事件识别活动中运用某些分析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管理层是否识别了单位的所有风险;三是在风险评估活动中,单位要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四是在风险反应活动中,分析、评价风险回报的合理性、减少风险的措施的有效性;五是在控制活动中,通过设计业务控制程序来限制和降低风险;六是在风险信息沟通活动中,通过评价报告系统确认风险信息是否被准确、及时地传达给相关人员并得到有效管理;七是在监控活动中,通过分析环境和风险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已更新,是否能控制新的风险。

四、风险导向审计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一)在现有审计项目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内容和方法。风险导向审计强化了风险评估程序,要求审计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并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整个过程。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可根据审计项目实际情况在账项、制度审计业务流程中选择性的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内容和方法。一是加入风险识别环节。开展审前调查,查找潜在风险点,初步识别审计风险。二是加入风险评估环节。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其中关键环节,通过对关键环节风险的进一步分析找出未被控制或潜在的剩余风险。三是加入风险报告内容。审计人员在检查审计中发现问题后,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综合判断问题的性质,充分揭示被审对象存在的重大风险,并从风险角度提出可行的风险管理建议和对策。

(二)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通过风险导向审计有重点、有针对地制定内部控制审计计划,建立基于风险评估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从更广泛的范围了解把握人民银行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有效规避内部控制风险。一是以风险评估为中心,把评价的起点和重点放在关注控制环境和识别业务流程的风险上,分析风险,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和方法。二是以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为重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内控信息交流互动平台,设计健全合理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三是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切入点,应用内部控制评审系统,对风险管理、业务操作、职能履行、安全保卫等各项业务流程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风险评估,以揭露问题,堵塞漏洞,促进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建设。

(三)适时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推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和转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是识别与控制风险,是以宏观层面上可能导致重大风险因素为导向,根据审计取证的结果并结合重要性的判断,归纳和判断整体的风险。最后,在全面识别和评估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审计报告并提出具体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五、提高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审计水平的建议

(一)建立与风险导向审计相适应的新型审计组织。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成立风险委员会,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将分散在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能集中起来,建立以审计智能化、操作网络化、流程一体化为目标的流程型组织。

(二)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加强对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改进,在审计实践中大胆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充分应用分析性测试和使用更加科学的分析工具。

(三)提高审计人员能力。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和相关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提高其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能力。同时,优化审计人员结构,选拔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内审部门。

(四)建立审计数据库。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必须熟悉了解审计对象,翔实丰富的信息资料是做好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通过建立审计数据库,将被审计对象的审前调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后续审计情况等收集整理,录入审计数据库,并适时更新调整。

参考文献:

[1]蔡春、赵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

[3]冯雪,基层央行内部审计业务流程再造[J],中国内部审计.2008(10)

审计基础知识大全篇8

关键词:国际审计;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259-03

20世纪初一些重大财务弊案的发生,不仅导致“五大”事务所之一安达信的破产,进也而导致世界范围内审计资源的重新整合,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增加审计师防范错弊的法律责任。2006年2月1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经过两三年的酝酿,正式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准则》,这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实现国际审计准则的全面趋同。

在这种大的国际背景下,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为应对这种人才需求的趋势,满足市场对人才素质更高的要求,我校在双语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也做了大胆、积极的尝试,下面笔者以本校会计学院审计学专业开设的国际审计双语教学谈一些设想,为国际审计的双语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国际审计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一)适应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综观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拓展市场的经济运行方式,也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与趋势;影响贸易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正在大幅度削减,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资本市场、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发展,使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更加便捷,推动着经济领域中各种标准、制度的国际化趋同;信息资源正在被更广泛的区域、更多的群体所分享,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共产品。所有这些,都为以知识化、信息化为核心的专业服务业的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活力(王军,2008)。

财务报表作为全球化资源分配的决策依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真正的趋同将使投资者更容易比较不同的投资机会,而不论这些投资机会在地理上相距多么遥远。投资者们将推动会计体系的趋同,使之更透明。换言之,资本总会流向那些欢迎他的地方,总会留在那些能够更好对待他的地方。随着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全面推进,作为一个审计学专业学生,需要熟悉审计国际化语言,通晓国际审计规则,具备丰富的审计业务实践能力以及英语沟通与交流能力。开展国际审计的双语教学,可以满足时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符合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2003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针对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带来巨大审计风险,出台4项审计风险准则,以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这一趋势,制订和修订相应的审计准则。这种整体环境要求审计学专业学生适应审计的国际化趋势,国际审计课程特点决定了其与英语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且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审计学基本原理及方法。

(三)改革传统审计学课程教学的弊端

近几年,国内出版的国际审计教材质量良莠不齐。突出的特点是,由于审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目前审计已完全从制度导向审计过渡为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学的理论基础本身已发生重大变动,即便前几年公认的经典著作,已可能过时。国内的教材建设,普遍未及跟上发展的步伐。国外的审计学教材,基本上每年都有较大的变动。许多经典系列,如arens审计学,每年都会根据审计的最新发展加以修订和完善。国内的影印本,1991―2008年,国内市场只选择出版了其中的1991年版、1998年版以及2005年版,几年才出一本,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除缺乏理想的经典教材之外,我国高校国际审计课程的教学中,一般授课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教学也存在知识脱节、教学手段单一等弊端。国际审计课程引入双语教学,通过熟悉国外原版的同步审计学经典系列教材,能解决国内审计教材存在的诸多不足。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授与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的国际同步,以教促学。

二、国际审计双语教学的现状

(一)专业教材的合理选择

合理选配教科书和参考书是双语教学改革的核心。合适的教材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也应体现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还应考虑授课对象的心理状态、背景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水平。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高级教材多,基础教材少,选择余地小。目前,国内引进的原版教材大多数只“适用于有一定基础的本科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使用”,真正为本科生引进的系列教材很少,其内容往往超出本科生的接受能力,这势必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2)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配套资料不健全。国外教师使用这些教材一般都配有教师手册、试题库和课件光盘,学生一般都配有练习册。而在引进时配套材料往往跟不上,将给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困难,甚至知难而退。笔者认为,授课教师需要熟悉国外一些著名大学的相关网站,获取相当的配套材料,了解国外在培养审计学专业学生的方式,获取相关经验,通过从这种渠道可以弥补配套材料不足的困难。(3)价格偏高。引进教材价格大多都在50元以上,有的甚至近百元,学生难以承受。在经过多次比较,我系选择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双语教学丛书中的《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第11版,英文版)作为教材,同时,该书的中文版在我校图书馆也可以借阅,这样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会有很大帮助。另外,授课教师定期以电子文档的形式给学生选配相应的课后练习及案例。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好的多媒体课件能使双语教学事半功倍。目前,我系选择的《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是国际公认的审计学权威经典著作。在制作课件时应注意:第一,在英文课件幻灯片中,使用要点形式的短句,避免完整的长句和从句,切忌将过多的文字内容充斥在整个画面;第二,每张幻灯片应有标题,每节课应有关键词、结语等,以使结构和重点突出;第三,多用制作精良的图片和图表,恰当地穿插动画和有声文件,可以活跃气氛,帮助理解,加深记忆;第四,每一章节结束时,列出关键词和要点可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便于系统化。

(三)案例分析课的实施

在进行案例分析课时,案例和问题都以英语的形式给出,让学生提前预习案例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中的问题讨论。由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在课堂案例发言时还是采用了中文(当然能用英文表达的更好,可以采用加分来鼓励),这样学生能把自己的观点说得比较透彻;如果限制采用英语回答,词汇量和口语表达还是有限,讨论的效果不是很好。但为了锻炼学生英语思维方式,在案例总结分析时还是要求用英文完成。通过案例分析课,既能把专业知识的理解融入到案例中,又能锻炼英语应用能力。

三、《国际审计》双语教学的模式选择

(一)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国际审计双语教学的目标设计,应该反映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这一明显的趋势。涉及的知识面更宽,不仅需要介绍外部审计(externalaudit),还应在此基础上介绍内部审计(internalaudit)、政府审计(Governmentaudit)及舞弊审计(Forensicaudit)。使学生能够站在一定的专业高度上,纵观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把握最新的审计理念。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未来具体审计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二)选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层次教学方法

国际审计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交叉学科的知识点多,案例分析也多。教学方法多样化可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由于国际审计选用的是《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授课教师可以通过配套的幻灯片及相关案例来进行教学。但是,这本教材的幻灯片突出缺点是有些地方不够仔细,不能显示授课教师对其含义真正的理解,且幻灯片的表述方式比较单一,视觉效果枯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应多熟悉国外审计学多部教材,并将知识点贯穿融合。摒弃原版幻灯片的大段文字表述,改以图片、动画的形式加以展示,克服教学枯燥的弊病,并征询学生意见,不断改进。

国际审计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通俗地讲,审计理论研究的进程是通过不断涌现的审计案例推动的。比方说,正是由于美国的安然事件等一系列财务舞弊案例的出现,导致美国的审计监管由自我监管迈向现在的准行业监管。这种监管模式的变更,直接导致审计准则制定机构由传统的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移交给pCaoB(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导致审计目标由财务报表的公允表达转向公允表达与查错防弊并重。因此,在审计教学别需要介绍一些经典案例。《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的突出优点,是在课文中的引言部分,概要地介绍了这些著名的审计案例,免去了授课教师到处搜集案例的痛苦。案例分析法在国外的审计学教学中,是必备的一个环节。实际在组织教学中,应将学生分成几个团队,布置任务,讨论案例,轮流陈述。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应注重其形式的灵活性,授课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否则就会失去其原本的目的。

(三)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实施双语教学

国际审计是在基础审计学之上的中高级审计学,授课对象定位于具备一定审计专业基础和英语基础的专业学生。针对授课对象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按学生外语水平分层次实施双语教学。学生的英语基础高低不一,“大一统”的实施双语教学,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取得更好的专业课双语教学效果,应采取小班授课方式,师生充分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给授课教师充裕的备课时间,准备教学素材。授课教师应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教学。在授课时,应针对双语专业教学的特点,先进行“导读”,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审计学本身就需要有较强的会计学功底,学生可能会认为自己的会计学基础比较薄弱,又缺乏仿真环境,易对《国际审计》双语教学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这需要授课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功底以及充分的心理准备,把握学生的思想,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四)加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融合

学生的外语水平是成功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应大力加强学生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融合。大学英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而专业课双语教学则是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英语知识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应用阶段。一方面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要为专业课双语教学奠定语言基础,另一方面,专业课双语教学也需承担起“提高学生用外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将英语发展成为第二语言”的重任。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在修订大学外语教学大纲时,应该对基础外语、专业外语和专业课双语教学进行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对培养学生“用外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就所学专业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国际审计双语教学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趋势,是审计专业与国际接轨及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审计学的实质和精髓,培养能够促进资本市场发育及维护公众利益的国际化高层次审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整体构想[eB/oL].省略.cn/news/newsaffix/6923_20081020_2.doc/2005-10-20

[2]王军.王军部长助理在英格兰与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年会发表演讲全面阐述对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张[eB/oL].cicpa.省略/Readnews.asp?iD=6910&BigClassname=323&SmallClassname=/2008-10-10

[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钟启泉.“双语教学”之我见[J].全球教育展望,2003,(2).

[5]万晓文.试论21世纪我国会计教育应树立的新观念[J].现代会计,2003,(6):48-49.

[6]程玉民,王淑萍.适应素质教育,改革会计教育模式[J].会计之友,2003,(9):10-11.

[7]梁杰,王莉.从会计信息失真看会计教育改革[J].会计之友,2004,(1):20-21.

[8]李若山,刘大贤.审计学:案例与教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9]晋波.会计人才与会计教育[J].会计之友,2004,(12):7-8.

审计基础知识大全篇9

[论文摘要]:审计学作为一门综舍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中定位较难。本文结合高职教学实践提出审计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实用能力为本位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提出了案例分析法、业务循环实际演练法等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

审计学是一门重要的会计学专业课,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时应结合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将其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课程进行安排和要求。

一、审计学课程的鲜明特点

(一)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广度要求较高

审计课程的设置要求必须在学生开设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等会计专业课后开设,要求学生在具有熟练的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掌握适当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和分析方法能够准确运用并灵活理解。这样的要求在高职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下并不容易达到,因为其它专业主干课的教学主要立足点在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上,这就使得理论教学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往往造成学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是机械的记住了对某种业务如何处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处理,以及不如此处理可能会怎样。而审计学的要求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仅需要学生在给出一个问号的情况下知道如何去做,更重要的是要求在给出结果的情况下能够发现其中的错误,学生由于理论知识不扎实所以很难跳出会计的角色反过来运用会计知识进行审计发现。

(二)实践教学环节难于真正开展

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行各业的真实情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参与案例讨论和撰写分析报告,使其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审计课程从本质上说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但在教学中却恰恰难于真正开展教学实践,主要原因在于难以收集全面的实践材料。审计实践主要是建立在已存在、可获取的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审计活动不能单靠某一局部的会计资料进行。只有通过全面的相互联系的资料,才能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发现问题的能力。而目前现有的审计教材中的实践内容的形式基本上都是将会计处理中某处错误结果单独列示出来作为资料,然后要求学生判断其中是否存在错误,这样的实践材料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只能提供改错之用,并不能真正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而审计实践要培养学生的主要是在不知错误在何处,或在被审计单位蓄意采取各种手段掩盖错误或舞弊的情况下,通过各种审计方法查找出错误及舞弊。

二、审计学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重点环节

审计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中往往处于鸡肋状态。基于该课程的以上特点,课程设置时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等方面要综合考虑,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一)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1.就业导向。在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应充分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和就业定位进行设计。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会从事出纳、会计或审计助理等岗位的工作,因此对学科中使用层面较高,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大幅度的删减,着重介绍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教学中重点抓住审计证据和审计方法、内部控制等部分内容。

2.实用能力本位。大力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际案例出发,从学生未来工作中可能面临到的最实际、最常见的问题出发,从与会计专业知识最接近,结合最紧密出发,大量引人案例及练习进行实践训练,实践课占总课时的比重应在40%以上。在实现理论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在理论部分介绍中也应适当调整加大案例和练习的成分,如审计职能、审计方法、审计证据、内部控制制度等部分,都可以加人实际案例、设计案例以便于讲授和学生理解。

3.有效衔接。审计学作为一门会计专业相关学科综合性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对具体的财税问题、财经法纪间题、经济效益问题进行分析。在教学中应注意突出审计学知识点与相关学科特别是财务会计的衔接,从而达到增进本门课程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材的选择

审计课程主要包括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审计基本概念、审计组织及人员、审计证据、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风险及重要性、内部控制制度。在教学中重点抓住审计证据和审计方法、内部控制部分,应该根据各班学生具体接受情况适当调整或删减审计风险部分。实务部分应作为教学重点,重点应以业务循环为主线进行介绍。

教材的使用上应采取基本教材、专业配套辅助教材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材料相结合的形式。以基本教材为基础和主体.教材的选择应采用高职教育专用教材。配套教材可以选择习题及实训手册,重点应放在实训资料和案例的提供和介绍上。另外可以针对自主性强、基础较好并有兴趣的学生介绍课外参考资料,以补充课上授课内容的不足。

(三)教学方法手段—努力实现实践教学的真正开展

案例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真正发挥作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一些基本的教学环节必须组织好。

1.教师方面。要想学生得到一滴水,老师应是长流水。要想上好实践课,首先教师要精选案例、精心备课,要及时掌握最新的财经法律法规的动态和经济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2教学手段上。由于案例的提供资料较多,所以应事先印制好实训手册,提前把资料提供该学生,方便其熟悉相关知识和查阅资料。另外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更大量的信息资料得以利用和推介,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量,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作用不容忽视,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审计基础知识大全篇10

关健词:审计学特点审计实践教学目标问题改革

审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有着自己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方法体系。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扩展和深化,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审计学的学科特点及审计实践教学的目标

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审计学知识的运用要与社会直接接触,其应用的结果同样也要受许多外部因素影响。从渊源上看,审计学产生于会计学,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的运用与发展都会影响审计学的发展。现代审计学的专业性很强,与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相互渗透,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特点。综上所述,审计学是一门具有应用性、综合性、边缘性和经验特征的学科。掌握并应用审计学知识,仅仅依靠传统的、侧重理论传授的授课方式是行不通的。

十七大报告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的永恒话题,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兼顾的培养模式始终是衡量高校人才质量的依据和标准。实践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最能体现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从被动地获得知识和一般技能转为积极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审计实践教学改革对于完善审计学科的建设,更好地实现审计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结合,提高审计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目前影响审计实践教学的关键问题

1.实践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应用型学科的特点

经验型、应用型学科开设的相关课程应体现出其实践应用的特点。审计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致命弱点就是授课时间太多,练习时间太少;理论课时太多,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太少。学校教育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环境,它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限制了人的社会化,如果再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难以适应复杂的现实社会。

2.缺乏可以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审计学体系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覆盖业务、人事等方面的监督和促进体系,其实验项目设计需要相关人员精通组织的财务会计和业务事项,把握组织整体的运作脉络。既涵盖会计、审计业务范畴,又要把握审计实务的关键环节,突出审计技能和专业培养;既具备系统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又具有相关的实践操作经验;既体现业务训练,又注重思维培养和逻辑推理。而目前国内各高校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尚不多,能够推广和借鉴的有关经验更少。

3.实验教材研发滞后

审计模拟实验知识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等特点对审计模拟实验教学资料的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审计模拟实验教材仍然很少,教学内容简单陈旧,难以适应审计实务发展的需要。一些学校现有的审计模拟实验教材大多是一些实验指导教师根据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现成审计工作底稿,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编制而成的。这些模拟材料纯粹是素材,未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它们往往“过于真实”、“过于虚拟”或“过于简单”。而“过于真实”或“过于虚拟”的材料会影响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过于简单”的材料又达不到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进行审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审计学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它跟其他学科一样,仍然有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理论转化实际的问题。将审计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审计实践,这不仅是审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而且是高校审计学教学工作者致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1.转变思维模式

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审计学的实践教学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要提高审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就必须摒弃这一错误观念,以培养审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的有效融合。其次,要结合审计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理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以审计学理论为基础,将审计学理论融于实践教学之中,强化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不断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再次,要有开放的、兼容的眼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将校内课程模拟实验与校外基地实践相结合,将直接操作与间接训练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在教育实践中开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途径。

2.构建与优化审计学课程体系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审计学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两部分。对于审计学课程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审计学理论知识和审计学技能,还要掌握会计学、成本管理、税法、财务管理、经济法、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从审计学的角度将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强化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人才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强化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对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进行规划,确定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将实践教学穿插其中(或者进行课堂案例分析,或者进行专业模拟实验教学等)。

(1)案例教学

审计学案例是对审计学理论的支持和具体应用。案例教学法是将源于实践的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案例作为桥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教学方法。在审计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好的案例应该既能融会相关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审计学实务已经涉及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的领域,这就决定了审计学的全过程必须是错综复杂和千变万化的。在审计学教学中,通过给学生提供有案情、有场景的“审计实务”,将有利于深化理论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审计学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审计专业模拟实验

由于审计学的应用性特点,审计专业课程中应渗透实践教学,每门课程都应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审计工作的直接载体是各种票据和账表,涉及商业秘密,审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阻力更大。相比之下,审计模拟实验通过创造一个模拟的审计系统,使学生在模拟的审计实务环境中,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从头到尾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学生对审计工作的全貌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审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这种实践效果,是审计社会实践所不具备的。由于审计学的基础是会计学,因此,现代审计实验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有赖于学生会计课程实验基础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做好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学,重在构建和规划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强化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相关知识进行科学梳理,确定会计学与审计学的关系,确定审计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关系,为审计专业实验课时安排、内容组合及人员配备等进行有机融合,能为学生积极参与审计实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知识储备工作。

4.加强审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审计学是一门强调应用性的学科,审计专业师资的培养取决于两方面。

从教师的角度看,审计学的授业者应该主动地、经常地加强自我修炼,使自身具有培养学生获得真正创造力的能力;应该主动参加实际的审计实践,利用实践的经验提升自己掌握和驾驭知识的能力;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懂得如何获取和运用信息,具有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领悟真意的能力;应该能够洞察审计实践的细微变化,捕捉将有可能导致审计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变化的迹象,能够提出自己的创新性的观点。

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对审计专业教师的培养:

(1)在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制定相应政策,在现代化教学、实验、科研条件上为教师充分发挥才能创造广阔空间,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投身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加强与国内外审计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使审计教师能够参加地方或全国甚至国际的会计、审计社会团体活动,增加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3)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进行讲学、指导工作,以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5.开发优秀的实验教材

从审计教学的实践来看,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材在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较为完善的实验教材应该能体现审计学相关课程的系统性和审计教学的逻辑性。因此,实验教材应囊括会计学的主要课程,不仅应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内容,还应包括和涉及税收、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内容。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应主动加入到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材的研究与编写中,按照规定程序收集、整理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学所需资料,力求所选资料有代表性、全面性和合理性,并促进教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实践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综述.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