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十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十篇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6:06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江苏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做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大意义。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质量、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中小企业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精益研发、管理升级、电子商务应用、融资服务等信息化服务平台试点,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低、资金不足、市场开拓难等突出问题。

一、国内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当前国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趋势:强调技术应用与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文件管理、员工考勤和生产时间管理、需求预测、库存管理、合作设计、个性化定制,整合企业内部各种资源;以电子商务和外包切入,优化供应链,2006年以来,欧盟国家约有2/3的中小企业在网上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在线开展询价、采购/销售确认等电子商务活动,其中,约有10%的中小企业已将公司的iCt系统与其供应商或大客户联网;iCt产品与服务厂商更加面向中小企业多层次需求,提供物美价廉、简便宜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创新中小企业服务模式;基于移动商务和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应用,对中小企业产生示范影响;重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测评和研究,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显示度。

二、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主要需求集中在解决眼前急迫的生存问题上

2011年,江苏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产值7.5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8.6%,同比增长26.8%;实现销售收入7.3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68.3%,同比增长25.9%,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幅1.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6.6个百分点。目前,江苏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主要分布于机械、轻工、石化、纺织、冶金、电子、建材、医药等八个行业,从销售收入占比情况分析,机械占29.8%、轻工占13.5%、石化占14.6%、纺织占11.2%、冶金占9.9%、电子占8.06%、建材占4.9%、医药占2.12%。

近年来,中小企业产业分布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由过去机械、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为主,逐步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一大批中小企业抢占发展先机,快速占领新兴市场并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中小企业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了解市场信息,增强销售能力,发现更多的新客户。在生产和研发方面,中小企业是把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作为最需要通过信息化解决的问题。在企业管理方面,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更多的是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其次是提高工作效率。

三、江苏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建设现状和发展展望

我国自2006年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来,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平台建设、环境营造职能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把2012年确定为中小企业服务年,在全国范围广泛深入开展以“服务企业,助力成长”为主题的服务活动,给中小企业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帮助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度难关、谋发展。江苏地方主管部门和信息化服务商充分发挥的源优势,多方配合,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推广活动,建立了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和信息化服务中心,以及信息化大讲堂、专家咨询会、免费参观、信息平台。在2012年推广信息化应用和服务的经验基础上,将进一步根据中小特别是小微企业的需求,优化服务内容,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信息提升显著的服务。

1.优化和强化服务平台作用

(1)充分发挥第三方信息平台的功能和作用。

紧密围绕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第三方,进一步强化有针对性、专业化的服务。细化、深化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内容,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中小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分类指导,促进中小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站宣传、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应用及市场拓展。

(2)充分发挥云服务平台的功能和作用

在中小企业智慧云服务综合平台上,整合软件应用、综合服务等多项信息服务内容。面向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云-端”架构的集宽带、应用和服务一体化交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桌面虚拟化、办公协同化、应用智能化”的虚拟办公环境。在信息平台上实现“一站式”的服务界面,“菜单式”的便捷选择,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即需即用”的信息化应用服务。

中国电信江苏公司与江苏省经信委携手开展的“数字企业”创建活动结出硕果,目前江苏省“数字企业”超过1万家,总数达11014家。江苏电信“e企云”已上线49款云产品,另有137家合作伙伴正在接入中。

2.信息服务内容向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目前信息服务的信息内容主要以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两化融合、市场信息等中小政策经济信息为主,而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除政策经济信息外,对科技、文化、社交、娱乐等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将不断增加。由于企业信息服务多种新需求的出现,使得信息服务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1)信息产品和信息技术的提供服务。如提供管理软件、数据库信息以及为企业开发各种信息系统等。

(2)信息咨询分析与决策服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产品研发,需要密切关注相关行业发展动态及市场动向,而信息服务机构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取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按照企业要求或是定期为企业提供各种综合分析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

(3)情报服务。企业成长不仅需要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还需要对信息数据的发掘和分析,专利服务、成果推广转化服务。

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日本企业要比美国晚行一步。日本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日本中小企业事业团信息中心,并与中央及地方政府、群众团体和有关单位、机构互相支援,密切合作,加强交流,共同发展。日本政府还加快网络建设步伐,加强和完善支援中小企业机构的跨区域合作,实现信息共享;构筑广泛的信息和接收系统,将各国立、公立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新技术及各种经营信息通过网络提供给中小企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信息教育和培训服务。信息服务机构为企业员工提供信息教育和培训服务可以培养员工的信息意识,帮助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提升业务水平,同时还可以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解决信息系统的常见故障,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3.建设主体向多元化格局快速演进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主体将由政府主导为主向多元化格局快速演进。

(1)政府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在规划制定、战略推进、政策扶持、电子政务运行等方面起主导作用。

(2)各类企业将成为信息化的重要建设和推进主体。特别是各大电信运营商和各类信息服务提供商,今后将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中发挥主体作用。

(3)各类中介组织将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在信息资源收集、开发、利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4)中小微企业联盟。“联盟”的方式开展信息化服务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致力探索的服务模式,由企业牵头自发组建的服务联盟,具有市场定位准、机制活、互补性强等特点。如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联盟推广工业领域国产CaD,提升制造业中小企业工业设计水平。这代表了以企业类型为主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向方向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总结

it设施将来成为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政府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另外一方面不可以避免,政府在建设中的决策和成效的延迟,因此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各级各地资源开展适合中小微企业的信息服务形式。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培养人才、融资等提供信息化服务。加强第三方信息化咨询与监理服务,确保信息化投资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付兵红.江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1(7).

[2]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http:///.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篇2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13-01

一、企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及趋势

我国信息化程度在随着信息网络化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化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提高。电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使企业在内部形成网络形式,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使得企业管理运营得到提高;在外部能沟通互联网,及时发现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与变化,能快n_~gz到随变化而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在支持企业战略的同时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企业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时期,企业之间的优势不再局限于成本,差异性和目标聚集这三种形式,企业信息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优势。因此企业实行企业信息化是必须的。目前,企业信息化得到最先发展的是在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将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并在其得到成功,获得利益,更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二、营造大环境,创建良好发展氛围

2.1 政府实行规划和指导

要重视企业信息化。把企业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目标,详细规划;要制定政策和标准,并加以落实和推广。国家的政策方针一向是我国企业行走的指南针,政策可以起到鼓励和推行作用,制定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可以加强企业自律,实行方向;要培养典型案例企业。要大力培养和宣传推广一批实现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成功经验案例和先进典型的企业,充分发挥模范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举例陈述一些失败的案例,让相关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吸取教训,避免出现同类事情发生。

2.2 改善网络环境,加快设施建设

加强统一规划,抓紧建设宽带区域网络,统筹协调多主体建设的宽带网络,建设网络交换中心,提高网络互联的带宽和交换的业务量。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建设,实现将宽带接入网作为普遍服务的基本目标。继续建设和完善公用信息平台,建设平台汇聚节点,形成覆盖全区的网络互联、信息交换的基础设施,促进各种公用、专用网络与公共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降低网络成本,让企业明白信息化的门槛并不是那样的高不可攀,进而会加速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2.3 建立服务体系,发挥中介作用

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推广和服务体系,针对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培训、咨询等多种形式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鼓励发展一个具有竞争环境的应用服务行业和市场,让服务提供商通过市场机制全面推动这个市场的发展,这样可以使服务提供商给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让中小企业也能很好地进入。对企业信息化的普及提供有效和全面的培训机制,努力营造社会信息化氛围,让广大人们走近信息化,接受信息化。

2.4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改善投资环境

信息化是新技术革命的结果,它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因此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要完善原有的法律体系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二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关税、税收、支付、版权、专利、网络加密、消费者权益等方面。

2.5 参与国际合作,构建国际框架

我国政府要积极参与由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举行的双边、多边谈判和有关法规、标准的制定工作,认真研究并借鉴国际经验,吸取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努力尽快创建一个既适合我国国情体现我国发展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企业信息化发展框架,作为指导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指南。

三、推动实行企业信息化

3.1 解决企业基础管理问题。我国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信息基础建设,而不是电子商务等内容。在这一阶段企业首先要进行的是企业信息化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企业所有的资源是不是已经被信息化或是数字化了。企业信息化不只在于引进系统,而应重在应用,致力于企业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有的企业没有建立起标准化的制度和体制,每个部门对同一的资源根据自己的理解数字化,结果出现了同一产品在不同部门中的编码和命名不一致,从而造成了混乱。

3.2 实现企业一体化的集成管理。企业应确认内部的基础管理是否规范化,基本管理的流程是不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法来实现的,诸如产、供、销的业务是否连贯,财务处理是否规范,与业务处理是否实现一体化,是否具备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等。特别要注意的是电算化和信息化的区别,仅仅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工作只能是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最初级的阶段,不应认为电算化就是对企业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在企业流程信息化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业务结构,以业务流为导向优化业务方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才是集成化管理的目标。信息化的结果是加速业务的运作,如果不对不合理的流程、规范、标准进行变革,其结果是加剧了不合理,造成投资的浪费。

3.3 实现对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实现对企业间的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的有效管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在有效管理内部资源的同时,必须更注重外部的工作,跟踪客户的情况,开发市场,密切与供应商的联系,迅速作出对市场变化的第一反应,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获得领先的地位。

3.4 具体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它所支持的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很多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

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它是指以数据库技术为依托,以网络技术为纽带,借助信息系统的实现可辅助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的软硬件总称。它具有规范化的开发设计手段,模块化的系统结构,独立性强的数据库技术等,相对于以前的信息系统,它在各方面已表现相当成熟,而且在实践中,人们也广泛地采用了管理信息系统。

物料需求规划(mRp,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制造资源规划(mRpii,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和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它最早起源于物料需求规划和制造资源规划,吸收了适时生产Jit(Justintime)和全面质量管理的诸多管理思想,把企业的生产流程看作是一条由诸多环节构成的链,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客户等,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发展了资源管理的概念。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它是指以系统的观点,广泛采用信息技术,集成产品生产周期内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子系统,组织起企业的各种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行,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篇3

 

关键词:企业 会计 信息化 发展 

 

引言:在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资源来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水平,是企业始终追寻的目标。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采取了企业的财务集中管理,以确保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因此,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在集中管理中凸显了出来。本文就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一)硬件因素 

硬件技术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平台,离开了硬件技术的支持,会计信息化将无法开展。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平台。通过网络,将企业的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货款结算等项业务处理与电子商务密切结合,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软件因素 

随着会计准则的标准化,企业间会计系统的差异逐步缩小,会计软件也逐步从单纯核算型软件向管理型、知识型软件方向发展。管理型、知识型会计软件除了注重本身的技术特征外,更强调技术的先进性,侧重于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融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会计信息的先进性带来企业管理水平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拉动或开拓用户的需求。如今,软件设计更成熟、更先进,性能更稳定,版本更新速度更快,功能扩充能力以及售后服务质量更好。 

(三)人员因素 

将会计、财务、营销、管理等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融入到会计信息系统后,要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正常运行,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的功能,就必然对会计人员、财务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需熟悉新的信息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建立会计信息化理念 

提高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会计信息化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是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他们成为会计信息化的倡导者。同时领导要重视会计信息化,提高认识,成立高效务实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由单位负责人挂帅,由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加。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制定本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组织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建立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会计信息化培训与学习,监督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加快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人才是关键。针对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供给现状,培养大量的信息化人才,需要从几方面入手,首先,国家从宏观的角度加大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教育投资,加大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力度,调动社会各种培训机构的力量,为企业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其次,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增强企业员工对管理信息化的认识,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高、中级管理人员、it负责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业务素质,造就一支多门类、多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一支精干的会计信息化管理队伍。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 

一些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就处于停顿状态,没有及时开展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或者虽然已经开展了部分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用信息化的理念来指导这项工作,导致会计信息化没有成为整个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会导致信息数据在内部外部之间不能共享,信息流通不畅通,既影响了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因此,企业信息化包含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企业信息化在会计方面发展的体现,没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就没有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加快企业信息化速度,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连接,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四)做好系统的安全保密控制 

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必须要解决信息的安全问题。由于电子数据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电脑,且受人为操作失误、

[1] [2] 

机器故障、电脑病毒入侵及水灾、火灾等因素影响,数据容易被破坏,因此必须做好会计信息化的安全保密控制,主要控制措施应包括: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财会用电脑、设置操作权限限制、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数据存贮和处理相隔离、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机房环境保护、安全供电系统的安装等。另外针对网络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等,企业应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采用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存储功能等为会计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 

(五)建立会计信息岗位责任制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岗位责任制,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会计信息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会计信息化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实行会计信息化的单位要根据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和开发的特点,结合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要求,对会计岗位的划分进行调整和设立必要的会计岗位。设置岗位时应根据职责分离的原则分配岗位,同时加强授权审批控制,强化内部牵制制度,通过人员分工、岗位责任制的建立、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控制,防止错漏、舞弊和越权行为的发生。 

(六)加强会计信息化档案的管理 

良好的会计档案管理是在会计信息化后会计工作连续进行的保障,是保证系统内数据信息安全、完整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得以充分利用,更好为管理服务的保证。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对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防尘、防盗、防虫蛀、防霉烂和防鼠咬等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存放在两个以上不同的地点,最好在两个不同建筑物内,采用磁性介质存贮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严格执行安全和保密制度,会计档案不得随意堆放,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各种会计资料包括打印出来的会计资料以及存储会计资料的软盘、硬盘、计算机设备、光盘、微缩胶片等,未经单位领导同意,不得外借和拿出单位,严格会计档案的借阅权限和借阅手续。存放在磁介质上的会计资料借阅归还时,还应该认真检查,防止感染病毒。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问题;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加快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企业的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因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企业需要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科学投入,加强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创新,让信息引领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打造光明的未来。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企业信息化管理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信息的集成。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把设计、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同分享企业的信息和资源。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节约了成本。同时,利用现代庞大的信息网,有效的管理新老顾客,寻找潜在顾客,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使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又上升一个层次。

2、企业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在销售过程中,对产品单号的查询,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产品的库存、产品的出售情况、产品的存放时间、产品的价格变化等。有效节约了查货、对账等环节的时间,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仓储管理中,eRp系统就是信息化管理的最好的应用。

3、企业信息化管理实现资金流动的透明化

我国目前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还是很完善的,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对企业的资金监控。而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漏洞。一方面信息化管理相当于资金管理制度的硬性执行,另一方面信息数据的更新把事后的检查变成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使资金管理更透明化。

4、企业信息化管理也在某种程度上完善了企业的管理制度

以往的企业管理更多的是靠人,这样的管理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没有可靠地数字信息,就有部分人员不按规章制度或是出现的现象。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使公司的管理不得不按章办事,管理水平提高了,公司更加规范化,才能存在得更长久。

二、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与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我国的现代企业信息化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基本上上至国家企业下至中小型企业都能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且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发展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比较低,竞争力不足。一方面我国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小,仅占产业整体投入的百分之一,信息技术落后,应用经验也不足,并且信息化水平不均衡,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较为缓慢。

我国的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也存在不少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信息化管理的观念陈旧,企业的领导层不能及时转变管理观念,管理思想和手段落后,不能为企业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二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的交流和统一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三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偏低,与企业引进的信息管理技术系统不协调,许多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操作能力不强;四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支撑力度不足,资金有限,设备不能及时更新,软件开发和硬件管理不匹配;五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缺乏创新,多为“拿来主义”,模仿、抄袭一些知名企业或国外的管理模式,没有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管理。

三、推进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1、首先可以发挥政府的强大影响力

技术方面,政府可以投入部分资金和人力,用于管理软件的开发及硬件的研究,同时鼓励信息化方面的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在国企方面,政府可以将国企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列入业绩考核的范围,从而增加企业管理层的动力。对于私企,政府也可以采取相应的鼓励机制,引导私企管理的信息化。此外,政府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有力宣传也会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2、培养和引进信息化技术人才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期间需要不断完善和维护,因此需要同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可以采取培训的方式强化员工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的技能,用交流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增加员工积极性,同时引进高水平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内部要为信息化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包括提高待遇,改善福利等,吸引信息化人才。同时,应加强信息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企业整体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建立企业信息文化,减少信息化建设在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3、避免盲目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开始之前,应该先明确企业自身的状况及对信息化的需求,对企业信息化的长期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及合理安排,购买企业适合的信息化设备,采用切合自身实际的信息化软件。例如,大型企业的规模庞大,其业务规模、信息量也很大,因此需要更加复杂的信息化管理结构。而中小型规模较小,企业业务灵活,信息量小,容易实现信息同步,宜采用更加简洁实用的信息化结构。信息化建设不可急于求成。首先要打好基础,做好原始信息资料录入的工作,完善的信息资料是信息处理的基础。建立企业内部网络,根据企业内部结构建立子网,加强各部分网络的联系。在企业内网建设达到一定成效之后,可以着手企业内外一体化网的建设,包括与合作伙伴、客户的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渗透到生产、采购、销售等各个方面。同时,要定期研究分析企业现状,以及当前信息化系统产生的效益,不断改进信息化系统。

4、增强管理基础,健全企业制度

信息化系统的成功应用离不开管理基础的支持。中小型企业不能一味加快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发展的同时,管理机制也要相应跟上,不能以一种毫无章法的方式管理企业。企业管理随意度过高,一些信息化系统就难以合理地应用于管理中。应使员工、合作方、供应方等都能够遵守相应的规则,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做好铺垫。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考虑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系统。

5、借鉴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

国内并不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他们往往具有广泛的业务范围,有的甚至跨国发展,信息化管理在这些企业中是不可或缺的。海尔集团是在我国制造业之中实现信息化较早的企业,也是信息化建设比较成功的例子。其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从而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每个订单在网上的同时,所有部门都可以看到与这一订单有关的数据,每个部门可以及时针对该订单做好相应的工作。其成功的信息化管理降低了供应链成本、闲置物资,减少了仓库面积和库存资金,物流中心的吞吐量大大增加,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一些相似的制造业可以研究海尔管理信息化成功的经验,从中吸取适合自身企业的部分进行学习和借鉴,并不能照搬照抄。对于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我们也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借鉴。其原因有三:其一,国内外经济体制不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其二,国内外文化差异巨大,文化在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三,企业的类型、形式等方面也存在不同。

结束语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便有必要将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进来,在企业做信息化管理中,方便的同时也是会多少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的,我们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其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帮助企业长久稳定地参与市场竞争中。

参考文献

[1]聂钰文.浅析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2,04(06):204.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篇5

一、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必然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目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正朝着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方向转变。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给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带来了活力和生机。长期以来,企业档案都是以纸质的实物形式存在,这给信息的采集、利用和保存带来查询困难、管理成本高、信息无法共享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机构是与其它部门相互隔离的,信息化发展为企业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提供了可能,使得企业信息能够有效地得到整合,从而逐步建立起具有企业特色、信息广泛的企业档案管理网络体系。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方式的共享难和检索难等问题,从而使企业档案信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企业档案信息化也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时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以煤炭企业为例,从煤炭企业外部形式看,信息化与煤炭经济全球化呈加速的发展趋势,竞争对手层出不穷,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营销竞争、科技竞争、人才和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从煤炭企业内部看,为适应外部竞争环境,企业内部结构、管理方式、业务流程都需不断改革和调整,以提高企业的应变、创新和竞争的能力。这就必然要求企业重视和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在企业的业务活动和各管理环节更加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规范企业在内外联系过程中的信息流程,更加充分地发挥企业信息技术和其网络技术的作用。

二、信息时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京煤集团公司作为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六十年来,档案浓缩着企业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精神,信息时代给京煤集团公司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1.对传统档案管理观念的挑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京煤集团记录档案信息的载体日趋多样化,包括文本文件、图像图形文件、音视频文件、网页文件、电子文件、电子报表等等。在管理方式、信息互动、载体形式等方面对纸质档案形成了巨大冲击,原有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和企业档案管理观念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要求,如何更有效地管理数字化的企业档案信息,实现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是京煤集团公司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档案的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提高企业档案的利用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管理和利用者的需要,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共享,企业档案部门与外界就必然互联互通,建立档案信息管理网络。目前,京煤公司机关内部工作人员和权属单位都可以进入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查询,获取需要的信息。这样,档案的安全就会存在潜在的风险,电脑黑客和计算机病毒都有可能随时入侵档案管理系统,破坏档案信息。如何维护网络和企业档案信息的安全,成为信息时代企业档案管理的又一大挑战。

3.对传统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进入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就必然要求企业档案人员能熟练地运用各项技术,了解相关的操作知识,正确地处理常见的问题,解决随时遇到的困难。由于习惯于传统管理方法的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在意识上还无法适应信息化的企业档案管理技术,还不能对现代化的档案信息运用自如,各职能部门对档案信息化知识也相对匮乏,这都将给提升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带来一定的难度。

4.企业档案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相互发展的挑战 

随着企业办公自动化的推进,企业管理过程中各个应用子系统之间往往会出现各自为政等问题,企业档案部门作为连接各个子系统的纽带,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逐渐成为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实上,企业档案信息化与企业办公自动化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企业档案信息化是企业办公自动化的一部分,依赖于企业办公自动化的建设,而另一方面,企业办公自动化也离不开企业档案资源的信息化,需要借助企业档案部门的信息优势解决企业办公自动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但如何使企业档案信息化和企业办公自动化形成良好的互动,也成为信息时代亟待解决的又一难题。

三、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发展的途径

在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挑战面前,京煤集团公司档案馆与时倶进,在网络化、信息化、实用高效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档案工作者提高认识,找准为企业服务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文书档案原文的全部扫描,实现了从档案组卷、整理、编目、打印、编研、鉴定、查询利用、库房管理等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并与集团公司办公自动化oa系统进行了对接,从部门查询至档案馆授权后阅览公文的全过程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为京煤集团公司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服务保障,并在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1.企业档案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协同发展

将企业档案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统筹考虑、协同发展。目前,很多企业在设计和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时,企业档案部门不能及时参与其规划和设计,档案管理系统与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各自为政,缺少统一规划,使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功能无法满足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归档要求,或者出现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不兼容等现象,使档案管理系统难以有效地投入使用和发挥作用。京煤集团公司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集团档案馆与信息中心加强合作,建立了电子文件档案数据中心,将前期的文书处理与后期的归档管理及档案利用综合考虑,把企业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两个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树立前端控制思想,在设计文件处理流程时,充分考虑到后期归档管理和档案利用的需要,将企业档案管理功能纳入其中,对文件归档和目录生成以及提供利用等档案管理模块的设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电子文件档案数据中心是京煤集团公司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2.加强企业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

在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中,京煤集团坚持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相结合,树立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企业档案信息系统安全防范规划。如电子档案入网后,在进入、传输、使用等三方面采取安全保密防范措施,层层设防确保安全。为防止外部攻击,我们采取防火墙、攻击检测技术和数据恢复技术等措施;为防止内部成员泄露,我们建立了电子归档管理与电子档案安全利用管理制度,并进行身份认证,设定访问权限和用户角色等防护措施,还根据文件的密级情况进行有效的访问控制,如哪些用户能够登录到服务器获取资源,哪些用户只能在终端机上进行查询,哪些用户能够访问哪些目录、公文和资源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控制。同时,为防止失密、泄密等事件发生,我们制定了非公开的档案信息一律不得上外网的规定,以确保企业档案信息的安全。

3.提高企业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要求

由于现代化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以计算机为手段,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的,这就对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相比,不光需要熟悉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还要掌握计算机管理和网络管理等新技术和新知识,并利用这些新技术和新知识完成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具体来说,企业档案管理者应掌握以下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是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管理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计算机等科学知识,它们对企业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具有直接的作用。二是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如档案学、文书学等等,具备档案著录、检索、标引、编研等有关方面的技能。三是具有运用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研究与分析,提供给企业高层次的档案信息服务与咨询的能力。综合掌握这三方面的知识,就要求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不断的学习。为此,京煤集团公司采取了档案人员离岗深造、专业培训和企业内部档案人员以强带弱、以老带新、互帮互学的方法,使企业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从而促进了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4.改变工作方式,转移工作重点

在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中,京煤集团改变了传统的档案工作方式和工作重点:一是企业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重点由过去指导整理立卷转移到指导对文件流程的跟踪控制和企业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上来。京煤集团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实现文件的分类,文件归档后其主题标引和档案分类号都可以由系统自动完成,文书处理人员和企业档案人员的工作量都大为减少,案卷和档案

编目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文书处理人员和企业档案人员就可以将工作重心更多地集中到企业档案价值鉴定和流程的跟踪控制上来。档案价值鉴定是脱离京煤集团系统辅助,需要靠人工来独立完成的工作,这是确保企业档案管理质量的重要环节;而流程的跟踪控制,对于及时掌握文件流转情况,确保文件的准确、真实和完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集团公司的档案利用服务由过去的手工调卷转变到提供多途径、多渠道网络环境下的高效率服务,可通过日期查询、立卷部门查询、主题词查询等多种检索方式,向利用者提供档案全文阅览服务;三是集团公司的档案部门由过去的独立工作模式转变为与文件形成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的经常性沟通和合作模式。在企业信息系统中,任何一个变化和修改,都需要建立在双方良性沟通和协商的基础之上,需要双方的共同理解和把握。

5.畅通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服务的反馈渠道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篇6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系统的基础,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物流信息化的支持。在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监控、可视化的手段进行管理,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现代化企业利用本身的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保证更快的交货速度和更好的服务质量,最终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现代物流业需要信息化的支持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应以物流的信息化为主线,以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为支柱,把提升信息化作为加快物流业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

1.信息化已成为衡量物流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指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对物流业的信息化转型,有力地推动了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与物流业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还有着较大的差距。目前,中国的物流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全球的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积极转变传统的物流形式。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2.物流信息化是调整和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运用信息高科技手段,如条码技术的运用与引入、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和互联网数据交换的RFiD(射频识别,俗称的RFiD)、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为基础进行产品跟踪。企业通过控制物流管理及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实现运输及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销售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从而提高准确率,降低物流成本,延伸和拓展传统物流功能。

3.企业物流信息化不仅可以降低物流的成本费用,还能通过创新经营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快更好的专业服务。目前,企业物流通过信息化。能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延长产业链。例如,在德国大众集团的供应链里,该企业的需求都是通过遍布欧洲的网络联系,上游及下游之间的供应链实行信息共享,确保物流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业信息化的建设起步比较晚,与物流信息化的目标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仓储协会调查的结果显示。仅有39%的物流公司建立了物流信息系统,这说明中国物流市场信息化水平确实很低,很难满足顾客的需求。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物流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发展,进入物流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期。表现出如下特点:

1.社会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但企业仍然缺乏长远规划

最近几年,从政府部门到企业都已意识到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和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在各种专业的场合得到广泛运用。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把发展物流信息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各级政府把建设物流信息化纳入到发展规划里,并进一步加大了在物流信息化技术方面的投资。这说明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的意识在提高,但是对企业自身的整体规划不够。在长远战略方面。对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标准化工作进展缓慢。同时,企业对自身物流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数据表明,有供内部使用物流管理软件的公司所占比例是94.3%,有自已外部网站的物流公司所占比例是81.4%。绝大多数公司都运用了相关的物流管理软件,但是这些软件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简单的,大多数只是物流链比如车辆管理软件、库存管理软件、票据管理软件的一小部分。从物流过程信息化管理的少数企业得知。仅有14.3%的用户对他们企业的前景有长期计划。这说明,物流公司因为他们本身的不成熟等因素,使得信息化技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很多用户需要的信息不够了解,通常是想到了什么就做什么,造成“信息孤岛”现象。

2.以作业的需求为主要业务

信息技术主要包含有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决策及其控制,我国建立规范的信息技术要依靠落实作业来解决。从总体上讲,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小型企业的需求,是采用最少的投资来解决信息技术业务。这种需求占80%左右,是市场的主体。有少部分企业已经达到较高层次的需求,即优化流程的设计和操作运行。这些企业具有良好的管理机制和信息技术基础,从而可以提供流程再造和数据库保障制度。这部分市场需求不算太大,但增长速度却很快。

3.建设步伐加快。整体应用水平较低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的物流行业也表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但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物流信息化整体水平还是很低的,特别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比较少,应用的范围有限。国外的物流企业,广泛采用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GpS/GiS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但这些技术在国内物流企业的运用却不理想;另一方面,我国对商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也比较低,如大中型物流企业网站的功能,主要是用来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很少用来作为电子商务平台。事实上。目前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低已经成了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4.缺乏专业的现代化物流信息管理人才

现代物流业务种类繁多。过程非常复杂,属人才密集型产业,物流信息又具有很大随意性。因此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很高。目前,大多数国内的物流企业缺少这种既熟悉现代物流的运作方式,又了解生产和管理的全能型人才。

三、现代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规划

1.进行总体规划,改变物流信息技术旧理念

信息化是物流企业在业务流程分析过程中进行管理的工具,包含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对现有的流程进行优化并去掉多余环节。以信息化的形成固定下来,并不断调节和优化运作方式等。换句话说,物流信息化是反映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不是用信息技术沿用原有落后的生产流程和管理。因此,现代物流与信息化管理是不可分开的。

2.进行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创立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

物流企业要推动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建设,使得产品信息在物流产业链中能快速准确地传递,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还需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解决信息技术的产业问题。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是提供各种信息交流和共享服务的一种信息开放的平台,如出版业跟物流业及其他相关机构组织的交流信息共享。由于—个企业无法单独承担这些信息平台的,因此要由外部服务的供应商或者政府部门来提供。这些服务内容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eDi网络服务中心等。

3.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物流信息新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包含了计算机技术、信息分类和编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网络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物流企业应该根据本地条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其他跨学科的技术,提高其综合管理水平。

4.制定合适的教育政策,重视及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是物流信息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物流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应该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及物流专业技术水平。充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经济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组织人员培训时,要建立合适的训练及实践环境,培育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政府要拓宽教育和培训的渠道,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及机构开展物流人才培训;同时应制订计划,建立物流人才的培养架构,培养高层次、多渠道、复合型的物流信息人才。政府应完善有关的法律及法规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维护,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能够吸引外部物流专业人才的机制,促进信息技术新发展。

四、结束语

物流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意义。物流企业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准确、及时地把握多种多样的信息。调节自身的资源,建立一个综合的信息化网络架构,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参考文献

[1]黄均勇,蒋云,主编,物流信息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小卉,物流信息管理,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李佳民,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情报科学,2006(41)

[4]于波,郑春萍,刘光炬,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核心问题[J],物流技术,2008(8)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篇7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及特征

会计信息化也称之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整体中的一部分,它是根据会计管理理论,将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同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会计业务流程与其他业务流程的融合,即实现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企业管理者及时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具有集成性、普遍性、动态性及渐进性等特征。集成性是指会计信息化能够将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与会计组织进行重整,实现财务信息与经营生产信息间的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间的系统集成,以及企业内外部信息集成等;普遍性指的是会计信息化涵盖了会计的所有领域,如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监督等,涉及会计工作的各各方面;动态性是说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过程是随时变化的,是动态的,而会计信息的处理同样是实时的,具有动态性;渐进性则是指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而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来完善。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1.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

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企业对会计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安于现状,也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使得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因此,为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企业管理层及相关人员应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明确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向,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做好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合理划分职权,确保会计信息化建设拥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各项工作符合相关制度和规范。

2.会计软件环境受各种因素限制

不少企业由于经济条件不佳、组织内部软件系统建设滞后等原因,使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软件的应用,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在会计软件选择上,缺乏统一要求,导致会计数据共享受限,不利于会计信息化的推广。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通用会计软件的开发力度,提高会计信息软件的通用性,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采集和处理,逐步增强会计软件功能,完善会计电算化等相关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3.企业会计信息化与业务信息化等未能有机结合

从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不少企业的财务软件只是单一的在财会部门使用,未能全面、高效地实现财务与业务、生产信息系统的集成,这就使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无法实现共享。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快企业整体信息化进程,在推广应用财务软件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与业务信息系统的对接,将财务信息系统的上线视为企业信息化整体进程中的一部分,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及时传输、反馈,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4.操作程序自动化易增加差错

与传统会计手工操作相比,会计信息化在数据处理和校验上具有自动化特征,但因此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一旦程序出现错,必然会造成会计信息采集、处理的错误,进而造成账务、报表等的错误,会计信息失真。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要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内部控制,建立安全保密制度和会计信息监控、预警制度,每日定期监测财务软件的运行情况,监测财务软件运行的系统环境,是否存在计算机病毒,是否出现程序漏洞等等,杜绝个人存储介质在企业办公电脑上的使用,严厉禁止非财务人员及权限范围外的人员操作财务软件系统。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1.会计信息化系统功能模块的多元化

从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来看,会计信息系统必然会承担起链接其他业务系统等的桥梁作用,在网络实现多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系统功能模块,进而收集、汇总、分析市场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财务部门是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中心,通过会计信息化系统各项功能,有效地整合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并根据需求对其进行调配。会计信息系统可增加对外部用户的阅读功能版块,从而未企业债权人、投资者等提供相关的企业信息,并将反馈信息及时送达企业,增强双方的交流。此外,企业有必要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对账模版,实现企业已达账与银行入账情况的实时核对,进而实现信息共享。针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经营状况等的保密性特点,会计信息系统还可建立备份与保密模块,确保企业相关信息的安全性。

2.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与企业其他资源系统的有效衔接

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度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亦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逐步实现由会计核算为主,转变为服务于企业管理决策,在不断拓展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最终将实现其与企业其他资源系统的有效整合,形成一种综合资源管理模式,能够将企业、客户、供应商等市场要素信息予以系统化,并及时将信息反馈至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促使企业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资源的高效运作,确保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会计信息系统则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同步协调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集成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等,从而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篇8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实施体会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企业核心竞争力即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和配置资源、以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综合能力。它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企业获取信息、知识、技术及相关资源并将其集成、转化为企业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并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二是企业组织、调动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使各职能、各环节、各系统处于协调统一、高效运转并动态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建造、市场营销以及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争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企业的各种资源达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而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信息掌握的过程。因此,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控制和有效利用。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实现管理决策科学化,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特级资质企业信息化提出明确的要求,大力推动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2、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革命,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2.1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和采用企业重组理论建设,可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简化,使得信息流动更为顺畅,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2.2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计算机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为此,要求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要求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逐渐摒弃旧的工作方式,学习掌握先进的操作规程和技术,并按先进的规程进行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2.3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对外交流,创造更多的商机

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特别是intranet和internet网络环境的建立,为企业在网上做广告,利用网络宣传自己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环境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对外交流,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商机。目前,信息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等技术得到大量采用,企业如不加强信息化建设,就无法实现对外交流,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更好地介入国内外市场。

2.4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建立信息系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包括硬件购置、软件购置或开发、系统运行及维护费用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长远大计,它的效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战略效益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就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

(1)机构和业务流程的精简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

(2)实现无纸化办公、无纸化设计与创造,可以节约大量的纸张和相关费用,效益也非常显著;

(3)采用视频、建模等信息新技术后,可以大量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和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3、我公司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做法

中建七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局安装”)隶属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公司拥有机电安装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三个施工总承包一级,化工石油工程和冶炼工程两个施工总承包二级以及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消防设施工程、钢结构工程、化工石油设备管道安装工程、管道工程四个专业承包一级,并拥有锅炉安装、维修一级许可证,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压力管道Ga1乙、GB1、GB2、GC2许可证),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计量认证合格证等资质证书。从2004年公司开展信息化建设,引入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以来,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管理,无纸化办公”的模式;合同额、营业额逐年增长,合同额由04年的2.06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48亿元,营业额由04年的1.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0亿元,利润连年翻番,公司的科技质量及创优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公司获鲁班奖及国家优质工程10多项,省部级优质工程2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2项,部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8项,企业连续多年获“技术创新先进企业”和“全国优秀施工企业”称号。公司制定了“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继续加大信息化投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蓬勃发展的企业发展之路,力争把公司建设成为“中原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机电安装和市政骨干施工企业”。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信息化建设规划

七局安装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按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求,梳理企业管理业务流程,不断进行优化,借鉴同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制定了信息化总体规划。规划提出“建设it基础架构、企业服务总线集成平台、企业协同应用门户,辅以信息化标准体系、运维体系、安全架构、管控架构”的总体架构,使企业管理趋于流程化、协同化、知识化、差异化、融合化。

3.1.1it基础架构

按照“集约互信”的方式进行it基础设施架构的建设,形成一套能够满足中建七局总部及局属各单位之间高技术含量的、高效实用、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及网络系统。

3.1.2企业服务总线集成平台

在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完善协同工作平台、综合项目管理系统、财务资金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基于Soa面向服务架构搭建,核心组件为eSB企业服务总线和BpeL业务流程编排的标准。从数据集成,流程集成和界面集成三方面解决企业业务系统集成问题。

3.1.3企业协同应用门户

建立中建七局企业协同应用门户系统,最终形成用户统一、流程标准、应用规范、集成紧密的中建七局信息系统整体架构。

3.1.4信息化总体架构

以服务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为七局安装信息化建设导向,以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生产力水平为主要目的,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系统、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整合企业信息资源,加强施工过程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公司现有基础之上,建设完善一套主营业务管理高度集中、主营业务处理标准规范的企业集成管理信息系统。

3.2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及具体实施

在信息化规划中,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根据“统筹规划、按需建设”的原则,提出明确的需求,经过反复论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财务资金管理为主线,以项目管理为基础,协同应用贯穿其中”。

3.2.1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先进、实用的网络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性工程,必须抓紧抓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管理体系机制相适应,同时也要考虑到未来业务拓展的需要。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持续抓好网络系统和硬件设备建设,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信息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

3.2.2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积极推广应用中建总公司企业标准《中建总公司基础信息编码系统》。加强《协同工作平台》、《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综合档案管理系统》、《财务资金U8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综合档案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推广与应用工作,实现项目管理系统与其它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有限制的数据集成与交换共享。

3.2.2.1协同办公

协同办公系统贯穿应用于企业管理始终,能够实现企业资源有序共享、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业务处理协同化,彻底解决“自动化孤岛”和“信息化孤岛”的问题,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协同办公系统的应用是通过从上往下的方式由各级组织人员结构一步一步的推广,从最初的实现总部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到分公司、项目部管理工作的协同化、流程化,最终实现全公司的协同办公。

3.2.2.2综合项目管理

综合项目管理系统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应用系统,它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详细实施内容如下:

招投标管理:对企业投标资源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和共享,包括市场营销管理、投标报价管理、备案注册管理,提供材料价格查询、招投标资料库等共享资源信息。

合同管理:按合同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分为承包合同、分包合同、材料采购、租赁合同、设备采购、租赁合同。对每个合同的合同变更、执行情况、法律纠纷、结算和支付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成本管理:通过对项目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对比动态分析,实现对项目成本的动态监控和预警。

物资管理:对项目的物资进行全信息化动态管理,包括材料需求、材料采购、库存管理、周转材管理,系统能够自动生成物资的分类台帐及来往明细台帐。

设备管理:区分公司设备和项目设备管理,从设备的购置、维保、运行、租赁、备件等方面进行管理,自动生成报表,方便进行统计查询。

计划进度管理:对项目组织审核和编制计划进度确认项目进度,包括项目情况、网络计划、施工周报、顾客投诉。

客商管理:对项目的材料客商、设备客商、分包商、项目业主及其它客商进行管理,审核、评价出信用值较好的客商进行进一步的合作。

技术质量管理:上报技术目标计划及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建立工程质量台帐,对质量检查、计量器具进行管理,建立项目技术资料、质量知识库,实现工程技术质量的动态管理。

安全环境管理:包括项目安全目标计划、安全管理人员登记、项目安全情况、项目环境管理绩效等方面的动态管理,建立安全环境资料库。

竣工管理:包括竣工工程信息台帐、验收自检记录、回访计划、回访记录等,建立竣工工程资料库。

预警管理:包括预警条件设置、预警用户组设置、预警设置、预警信息发送、预警处理记录,能够对项目的风险进行预警,进行风险控制。

3.2.2.3财务管理

财务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线,关系到企业的命脉。通过资金集中的方法,控制公司资金,与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在财务资金系统中实现企业的资金结算中心,实现对收入、支出两条线的控制,有效控制企业的财务资金风险。

3.2.2.4人力资源管理

规范人事档案管理,规范薪酬体系和薪酬发放的管理,规范人事的调动管理、培训管理和激励管理。

3.2.2.5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整个文件管理,包括规范各业务系统的文件管理;构建完整的档案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支持档案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处理,包括:采集、移交接收、归档、存储管理、借阅利用和编研等等,同时逐步将业务管理模式转换为服务化管理模式,以服务模型为业务管理基础,业务流和数据流建立在以服务为模型的系统平台之上。

3.2.3信息化新技术应用建设

信息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建筑施工中来,建筑业十大新技术中信息化技术名列其中,包括信息化工具类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及信息标准技术。工具类技术如虚拟仿真施工技术、现场监控管理技术等都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达到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为企业创造更大利益。

4、我公司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体会

4.1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4.1.1企业管理信息化,领导是关键。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和组织实施,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企业的领导要了解、学习和掌握信息化知识,这样才能心中有数,把握大局。

4.1.2企业管理信息化不单纯是个技术问题,它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信息化的过程是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企业组织框架的重组,流程的再造。涉及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强化管理和控制,势必要和一些习惯势力产生碰撞。所有这些,都需要企业领导坚定信心,并能身体力行。

4.2加大资金投入

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规模和水平。

4.3配备企业管理软件,架构企业信息系统

4.3.1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构筑企业信息化网络;其次要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并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对于企业信息系统,企业可以自行开发,也可以联合开发;再次是做好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最后是建立信息化管理体制。如数据录入制度,数据备份制度,数据更新制度,员工培训制度等等。

4.3.2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经过反复论证、严格审核。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可以邀请一些信息化系统服务厂商做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顾问,多听取专业厂商的意见。

4.3.3不能过于信赖外部资源的帮助,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队伍的建设才是根本。相应的实践和培训,是锻炼人才的有效手段,积极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应用新技术。

4.4有效利用企业资源,规范企业管理

通过协同办公、综合项目管理等系统的应用,公司日常办公管理业务流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梳理,管理制度落实力度提高,改变了项目管理混乱失控的局面,公司的效益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4.4.1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进行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借鉴具有共性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教训,结合公司内部的资源情况进行重新定位,走一条与众不同、最符合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之路,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方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4.4.2通过信息化系统,规范企业管理。规范企业基础管理,保证公司各管理部门的有效沟通,公司管理部门与分公司项目部之间信息的传达,业务流程的顺畅进行,缩减公司管理成本的同时,还确保了公司的管理质量;规范企业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到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为项目成本的控制奠定了基础。

4.5集成信息化系统,实现企业管理数据集中化,提供决策支持

4.5.1信息化系统建设一定要预防信息化孤岛,单机版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不但要通过网络数据共享、信息交流,而且各系统间还要数据集成,能够支持不同系统,形成一整套的eRp系统。以前通过对各职能部门层层汇总上报的报表分析、参考,进而产生决策,常常存在不同报表对同一个项目的数据统计不一致的情况,而影响到企业领导层的正确判断、决策。

4.5.2企业信息化系统数据集成后,所有报表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权限来查询、汇总,数据不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实现企业管理自上而下的一致性、透明度管理。领导层可以通过汇总的报表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便于做出正确决策,管理层根据相关管理职能通过详细报表掌握各项目的具体情况,对项目的各项管理进行控制。

4.6制定信息化建设目标,明确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定位

4.6.1在信息化建设前必须制定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及近期阶段性目标,结合企业的管理现状,寻求合作方支持,多方反复论证,做出适合自己的信息化规划,以规划指导带动信息化建设。

4.6.2公司成立信息中心,负责全公司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各个业务系统,绝不是信息化管理部门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以业务为主导,由公司各业务职能部门为主导,根据自身岗位工作现状提出需求方案,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技术应用专家及信息化工作专业人士负责系统具体实施和推广,要定位在技术支持和管理的角色。

4.7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必须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否则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造成巨大损失。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很难适应现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企业必须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信息化基本知识,学习掌握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对企业管理软件处理的数据进行维护,保证数据安全可靠。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篇9

关键字协同商务信息化商业战略信息共享

协同商务是在企业内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新管理理念和商务手段,协同商务实现的关键是无阻碍沟通和商务过程的协同。

协同商务通过电子化,使企业能够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将所有利益相关者、企业部门、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整合到统一的渠道,实现跨企业、跨地域、跨时间的联合协同作战,实现业务处理和信息获取与共享的一体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获取服务,整合商务流程,缩短执行时间,提高整个商业价值链的整体运作效率。

1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GartnerGroup咨询公司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与趋势,作出了三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企业内部信息化应用。主要是以eRp为代表的单个企业内部的应用。eRp是面向交易的管理系统,通过重组企业业务流程,帮助企业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并且加速了财务统计等业务。但是由于受it技术发展的限制,原本是解决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eRp系统,难以突破不同企业之间的组织边界,企业之间难以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协同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即使是在跨地区经营的企业内部也往往由于系统运行成本过高而难以建立企业一体化应用。

第二阶段,企业外部信息化应用。由于internet的问世和普及,电子商务成为了信息技术的主流应用。这一阶段基于web技术的eRp系统为企业跨越组织边界、跨越地域限制,为企业真正实现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可能。这时的eRp系统主要分两个方向向外扩展:一是基于internet网络的采购管理,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网上采购业务管理,包括网上采购、竞购与拍卖和反拍卖等。二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它定位于成品的整个营销过程的管理,包括市场活动、营销过程与售后服务三大环节管理。

第三阶段,协同商务。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界和it界已寻求到一种比B2B更好的运作模式——协同商务。协同商务,是指企业利用前沿技术所提供的一整套跨企业合作的能力,得以更有效的管理当今错综复杂的企业生态系统。他帮助企业同其关键的交易伙伴们共享业务流程、决策、作业程序和数据,共同开发全新的产品、市场和服务,提高竞争优势。相对于eRp的着眼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协同商务则更关注企业内外交易各方的同步作业。

2协同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实践证明,核心企业通过协同商务实现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提高了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降低了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总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降低了库存;减少了不增值的管理成本。而处于供应链中的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协同商务与大企业长期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并借力发展。协同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包含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两种。

2.1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发展

内部协同是指企业内部的协同,包括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和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

在协同商务系统中,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模块是强相联的,统一协同调配为企业的运作服务;各职能部门是强相关的,协同工作才能使企业顺畅运转。此时协同商务系统可以从财务、销售、采购、物流、供应链、网上销售等应用系统提取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将企业不同时期开发、分散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上的信息系统整合,提供高度的信息透明度与实时性,然后根据设定的工作流,发送给各有关部门或人员,使管理人员随时了解整个企业的运作,既可以从宏观面观察企业的运营,又可以深入细节了解企业,还能够在协同商务的智能化数据分析帮助下,对企业的业务进行预测分析,给出建议,使企业紧跟、甚至超前于市场的需求变化,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2推动企业间的互利和发展

外部协同是指在行业价值链中,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

企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需求者。internet技术的成熟,使协同商务平台能够将企业内外部各种相对分散、独立的信息及应用无缝地集成到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需求者各取所需,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例如:帮助客户服务和市场销售人员更好地查看信息、管理及服务,提高整体客户满意度,从而赢得竞争优势为需求者开设门户,根据其要求设置并提供个性化应用,以不同的级别和权限进入网络,参与到企业整个价值链的运作中。这种完全基于web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方便随时随地访问系统,整个企业可以跨地域、跨时间地在一起协同工作。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促进企业业务,使企业的视野从事务性和技术性的角度提升到了经营模式的高度。

3协同商务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为新兴的管理理念、软件、服务,协同商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协调多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多个战略合作伙伴之间,完成协同开发、协同制造直至协同服务。因此,协同商务在企业中实施后将为企业带来了许多变化和影响,企业必须重新审视企业本身、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与内外部环境,以达成最佳优势。成功实施协同商务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协同商务是一种商业战略

协同商务不仅仅是一套信息系统。大多数企业一直把协同商务仅仅当作一套信息系统,这也是协同商务至今仍然无法获得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在协同商务中的核心企业应该将“实现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谋求更好的合作,用以创造更多的共同利益”列入企业今后的经营战略,并指定高层全程负责协同商务的项目过程。由于协同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本身,还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其它合作伙伴,核心企业应该与主要的合作伙伴建立联合项目组,对整个项目的目标、范围和方法进行清晰的定义,取得共识,并共同承担协同商务的实现。把协同商务列入企业的战略,这是协同商务成功的前提。

3.2共同的商业利益是基础

共同的商业利益是企业间合作的基础,要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实现商务的协同,“共赢”是最根本的保障。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要有充分的价值点来说服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承担协同商务的建设。

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协同商务价值点在于企业能够及时提供原料库的数据信息,甚至让供应商来管理自己的库存,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供应商销售预测的不准确。而企业也可以从供应商那里及时获得原材料的价格变动、技术发展、质量等信息,甚至可以参与供应商的配件设计,更好地符合客户的需求。

对于下游经销商而言,协同商务的价值点在于企业可以及时提供成品的库存乃至生产信息,帮助经销商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而企业则可以从经销商及时获取库存信息、客户需求变化信息等,快速调整自己的生产策略。

3.3信息共享是核心

信息共享是协同的主要途径,也是协同商务的核心。但迄今为止,企业信息共享一直都是异常的困难。例如,经销商终端的数据采集就是令很多企业头痛的一件事。出于商业机密等考虑,很多经销商都拒绝提供这一数据。

共同的商业利益是协同的基础,但信任也是影响各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各方信任的程度是影响信息共享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信任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这取决于核心企业与各个经销商以往的合作以及企业的信誉,需要企业与各方不断地沟通,以及相应的法律保障等措施才能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全胜.电子商务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黄敏学.电子商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大系统观;管理创新;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

引言

2009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极大助推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会计信息化已经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在解决了财务会计记账、算账的自动化后,向管理会计信息化进军,以实现会计的决策功能,这是会计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目标,这也已历经了十多年的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会计系统存在的缺陷愈发凸显,1999年美国会计学者唐·R.汉森和玛利安娜·m.莫文对传统的会计系统评价时说:会计系统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它以“漏斗的形式”进行数据处理;由于信息的不完整、过于笼统,所以无法支持科学决策。①

早在1987年,美国管理会计学家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曾高度评价过这个传统的系统:500年前,一位威尼斯修道者Frapacioli描述一套健全的复式记账系统原理。②但到了1996年,卡普兰的认识也在前进,他和大卫·诺顿分析了信息时代的环境变迁后提出:在理想的情况下,这个“古董式”的财务会计模式应得到扩展,③才能在竞争中获胜。这个观点已经得到国内外会计学者的广泛共识,它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歧义点的辨析

传统的会计系统模式应如何扩展?分析国内外的论著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基于Rea模式实现扩展;二是作为子系统通过集成实现扩展。这是站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认知分歧。

(一)Rea模式扩展观

这种观点提出:在Rea会计模式的基础上,把会计系统扩展成管理系统。所谓Rea会计系统模式是对企业的资源(Resources)、事件(events)、参与者(agents)及其相互关系建模,把企业的一切经营事项(包括财务与非财务的),按其原本的实际语义(Semantic)输入数据库,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提供管理和决策的信息。Reaaccountingmodel由美国密执根大学的mcCarthy教授于1982年在《会计评论》发表的文章中首次提出,是在事项会计理论基础上的发展。1969年,G.H.索特提出了事项会计(eventsaccounting),初衷也是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帮助,尽可能以其原始的形态保存财务与非财务数据,避免在逐层加工中被筛漏掉,这样就可恢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实现决策支持的功能。

回顾半个世纪以来会计理论的发展,“事项会计”以及Rea会计模式的产生都是会计学者就如何解决财务会计无法实现会计的“决策有用性”所作出的各种积极探索。我国有专家提出会计系统从未发生过革命性变革,“Rea会计模式的发展可以打破传统的复式借贷记账法的会计模式,将产生会计模式的革命”(韦沛文,2003);有观点认为,“以Rea模式为基础,建立基于作业的会计系统,把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及其他子系统集成为一体”(林宝玉,2005)。

笔者不同意上述观点。因为这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路是把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系统所做的种种努力,是会计人放大了会计的功能,试图把会计扩展成管理系统采取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应放开视野,不能就会计论会计来解决这个难题,一旦深入实践,就会认识到这种做法与企业管理的现实根本不符。在现实工作中,会计工作只是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系统只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所以事项会计的研究没有可操作性,只能限于理论上的研究,因而也就没有现实推广应用的前景。

管理学科是一个具有双重性质的学科,既有体现社会性的一面,也有体现技术性的一面;会计不仅处理信息,更重要的还协助处理信息背后所折射的生产关系,协调所体现的利益分割,会计准则的制定就彰显了这一职能。信息技术发展到目前,尚动摇不了复式记账的原理,Rea会计模式也不能打破传统的复式借贷记账;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彻底改变了会计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和存储的方式,使会计的记录、报告形式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近期XBRL的研究与应用就是突破传统会计报告的最新变革成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是万能的,它所带来的会计革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看不到逼近会计“退位”的前景。

(二)通过集成的扩展观

这种观点认为:会计信息系统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通过信息的集成与共享,融入到大系统中,就能实现会计的决策功能。

笔者在文章中多次引用“金字塔集成式数据流程模型”。④该模型的原型是德国萨尔州大学企业经济学教授、企业管理信息学专家奥古斯特—威廉·谢尔(august-wilhelmScheer)在《管理的计算机化》(1988)一书中提出的,作者做了一定的改进。该模型体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Cim,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哲理指导下的各个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在该模型中,面向价值的核算(会计)系统处于中间层,通过集成,从面向数量的执行层如采购、生产、销售、人事等系统提取数据,经过加工,最后输送给处于顶层的决策层。它形象地演绎了大系统中的“信息集成与共享性”,也揭示了会计决策功能如何实现的原理。

所以,认识和理解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会计信息化如何实现决策功能,首先需要建立大系统观。什么是大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就是大系统,⑤有教科书称为先进制造,代表现代工业化。曾有文章把eRp与CimS等同起来,这是认识误区。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进入到发达的工业经济时代,发展出各种先进的单元制造技术和管理,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柔性制造(FnS)、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等,用于某些部门和生产环节,提高竞争力。CimS是总称,代表了当今工厂综合自动化的最高水平,mRpii及后来发展的eRp都属于CimS的一个重要的单元技术。从CimS总体框架分析,eRp/mRpii属于CimS中的管理信息系统,是CimS的组成部分,叫做CimS的分系统,而会计系统则是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由于eRp/mRpii符合CimS原理,所以进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中国人应用eRp的第一步首先解决的是财务、业务一体化问题,随着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的集成,前述会计学者苦苦寻求的解决问题的途径,都已经迎刃而解。

通过“信息集成与共享”使会计系统不但能够满足对外报告的需求,同时又具有决策支持功能;使会计既实现了委托的目标,又实现了决策有用的目标。本文以巨化企业成功的财务信息化为案例来佐证“大系统观”是成功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思想,而会计信息化在大系统中得到了最好的深入发展。

案例1:基于一体化融合的财务信息化建设

巨化集团公司创建于1958年,是重要的国有大型化工联合企业和氟化工龙头企业,下设40多个分、子公司和控股参股公司,集团公司组织机构和生产链非常复杂,致使信息化建设非常艰巨。多年来,巨化人按CimS理念把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方案,一步一个台阶地从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生产作业调度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建成了整体集成的大系统。目前,巨化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架构形成了“软硬件基础平台、生产信息化、管理信息化、集团管控平台和企业信息门户”五大板块,建成了CimS典型的“三层两库”结构。所谓“三层”即生产自动控制(pLC、DCS)、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三类系统;所谓“两库”是指用于生产过程信息的实时数据库系统、用于支持管理业务流程和数据分析的关系数据库系统。

进入21世纪,巨化为推动会计信息化深入发展应用了Sap软件,他们坚持“立足自我,量体裁衣”的原则,结合化工流程型制造业生产特点加以实施和改造,对Sap标准流程进行了大量的二次开发,尤其是突破了成本系统这个瓶颈,自行总结出一套化工流程企业成本核算方案。系统根据化工生产流程,进一步细化了作业中心,构建了生产设备生产单元生产装置及其管道连接的多层结构,借助集成的实时数据库,自动采集相应的成本要素等数据,结合自行开发的平行结转法软件,形成更精细的成本核算体系,使核算周期缩短到每日,切实提供了具有相关性、及时性的成本信息,实现了对作业成本法的超越。

目前,Sap系统已经覆盖了集团下属的40余家核心主业单位,建立了全集团统一的会计科目、资产分类编码、客户及供应商主数据、产品及物料主数据,实现了财务管理和供应、销售、生产、仓储等业务流程的数据共享、一体化融合;建立了全面预算与资金管控系统、财务服务中心系统。在此基础上建成了高度集成的辅助决策分析平台,包含由商务智能系统搭建的管理驾驶舱和可多层挖掘的绩效分析与管控体系,实现了基于企业集团战略的决策一体化,使整体绩效显著提升。

实践证明,这种高水平的系统建立和会计管理功能的实现依靠Rea模式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二、亮点的发挥:中国会计人的用武之地

(一)走出eRp应用的误区

既然eRp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会计信息化的深入是否就被eRp应用所取代了呢?有会计专家认为,eRp的应用使会计系统边缘化了,会计人真无用武之地了吗?应该如何作为呢?

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是体现CimS哲理,实现了“信息集成和共享”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软件代表,在中国可以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代名词,但它不是唯一、只此一家、别无分店。eRp的核心mRpⅡ原本体现的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的管理模式,需要很好的自动化和管理基础才能应用良好,如果企业的管理发展阶段、行业特点、生产工艺、管理需求不同,管理软件的功能应有所区别。遗憾的是,从20世纪末eRp进入中国,骤然形成了信息化建设中一股盲目的趋势和潮流,“千军万马齐上eRp”,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粗放,自动化水平有限,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差距很大,致使eRp应用的成功率很低。怎么办?冷静分析,积极行动!应动员、推动中国的it专家和会计、管理专家联合起来,共同攻关,开发和应用能体现中国先进管理思想的管理信息系统,也可以叫做“中国式eRp”。即使应用国外品牌的eRp系统,也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和改造。系统建设应体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成本控制为主线”的管理思想。因为中国的管理理念、管理文化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一般强调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强调加强成本控制,强调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等,这些管理思想都是中国式的先进管理思想,是中国人行之有效、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西方管理理论及管理会计的发展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是前行的先进工业化推动和管理需求孕育的结果,而当今中国的企业正处于腾飞的过程中,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样呼唤着管理的创新。谁掌控了这种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平台,谁就是赢家,当今时代给了中国管理者和理论家千载难逢的发展空间和宝贵的创造契机。

(二)中国企业的作为

本文用浙江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化成功案例来佐证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如何成功推动了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他们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信息化成功业绩,同时也创造了财务和管理会计的新经验。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不用妄自菲薄,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的会计专家在实践的舞台上正在创造历史,书写会计理论发展的新篇章。⑥

案例2:“以财务为中心,以成本控制为主线”指导建设中国式eRp系统

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2000年以来,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企业成功的信息化。2004年初,中策橡胶开始推进“全面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制定总体规划。他们提出“管理信息化要做的只是把企业的管理思想通过程序显示出来,真正的权威是管理者自己”。根据领导者的管理思想,确立了信息化建设要以财务为中心的主导方案,这是一个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大家一致认同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是重中之重。根据这个主导思想,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首先从财务管理系统集成的数据底层——“物流管理系统”进行一期工程,在业务系统完成后,2007年开始上财务管理系统。目前财务与产、供、销各环节已经实现了整体集成与数据共享,实现按天结算、按周结算等不同的结算方式。

在这个管理系统别突显了成本系统作为核心和主线。总会计师姜民胜提出整个系统要为加强成本管理而服务,但制造业的成本管理具有个性化,没有哪个现成的成本管理软件能满足所有企业要求。姜总在多年的会计工作中,创造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成本核算方法和管理模式,适合于多道工序,即产品多、产品类别多、转移次数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橡胶行业。通过一期工程首先控制消耗,实时掌握物料的动态消耗和盈亏点,使成本控制一目了然,成本核算更加及时准确。通过财务的集中管理,实现了业务的集中监控、资源的集中配置、信息的集中共享,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信息化建设中,他们的体会是“不一定要选最知名的软件,但一定要选最适合自己的软件,尤其不能迷信国外产品,最重要的是选择长久的合作伙伴”,要能够根据企业管理的要求不断地发展升级,使企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他们选择了一个国内优秀的软件商,不仅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而且大大降低了信息化的投资。

案例3:信息化创新与管理创新相融合,创造出适应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特色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产销量最大的低压电器民营生产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信息化建设。进入21世纪,领导班子明确认识到公司的发展壮大必须依靠信息化的支撑,每年基本投入千万元以上,不断推进信息化的深入发展。2003年,正泰启动了“数字化正泰”的信息化建设,引进了SapR/3系统,大手笔由会计及单个业务的电算化迈向了全面的管理信息化阶段。正泰电器花大力气建立了力量雄厚的技术团队,经历了“引进实施、消化吸收、改进提升”三个阶段,有效地集成了产、供、销和人、财、物等管理流程、信息和职能,迈向了以财务信息化为核心的全面管理信息化阶段。企业通过CimS三层架构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目前已建成以SapeRp为核心运营系统的涉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协同设计与制造管理、支持协同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内部工作协同管理、决策支持与知识资源管理的完整的信息化管理体系。系统实现了采购、生产、仓库、销售、质量、设备维护、人力资源、财务等内部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业务集成与信息共享,特别突显了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变革,实现了财务分析由事后分析到事前、事中、事后的业务及财务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建立了及时准确的动态报表分析体系。目前已经达到决策支持与管理的可视化水平,将挖掘出来的信息自动产生相应的分析图表并自动发给公司高管,实时支持领导的决策。

信息化使正泰多年的管理经验与业务运营模式固化到了相应信息系统中,并持续进行改进与优化,以适应组织变革与业务创新的要求,实现管理体系与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快速输出与覆盖,为正泰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案例4:结合现代管理思想,构建集团化“三算合一”的财务系统

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公司(简称“交投”)是省属国有独资企业,集团多元化业务的核心是高速公路的投资、建设与营运。受体制影响,核算体系庞大,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复杂,资金管理风险很大。为此,集团制定了财务信息化战略规划:以集团“横向多元化、纵向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业务为对象,构建集团化财务核算与控制、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的统一系统,简称“三算合一”。交投是国内最早提出“三算合一”思想的大型企业集团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没有一家厂商能独立提供满足需求的现成软件。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决定由不同的软件厂商按统一设计分别完成单个系统,最终实现总体有效集成。2006年初,集团开始启动财务核算系统,虽然中国的财务核算软件已经很成熟,但作为集团型财务管理软件应用,依然需要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行业属性、业务特点(尤其是关联交易)等进行二次开发和优化,最终实现符合企业需求的从核算模块自动取数、自动抵销的多层级功能,达到“自动生成合并报表”的目标。

按集团财务的管理特征,交投的资金管理系统非常复杂,国内外并没有符合需求的成型软件,于是通过立项、国内外投标,选择了一个长久的国内合作伙伴。由交投提供现代化的集团资金管理的设计思想,软件厂商用程序实现,共同开发出了中国集团公司资金管理软件,将集团资金业务模式和管理理念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中,达到了维护资金安全、控制资金风险、防范财务危机,进而提高资金效益的目的。实践使他们深深体会到:财务信息化实质上是现代企业全新管理模式的转变,一定要全面体现集团自身的行业、营运和财务特征,符合企业的组织、制度架构,切实反映企业的管理文化;另外要持续改进,契合市场发展趋势,满足未来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发展需求。

案例5:管理信息化支持了由传统百货向现代百货转型的管理创新

杭州解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百货零售为主业的现代企业,是传统百货向现代百货转型的标志。解百是杭州商业企业最早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之一,2000年后全面使用商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次质的管理飞跃。伴随着向现代百货转型,在内在管理需求的驱动下,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已由业务操作层向管理决策层转移,由以商品为管理核心向以顾客为管理核心转移。通过poS-mS系统软件功能的开发、完善,建立了“进价管理,一级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达到了库存、进价、单品的实时管理,销售、盈利的实时反映,规范财务管理流程、节约管理成本的目的。通过建立预算管理系统,满足对费用预算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需要;建立相配套的考核体系,细化各项管理指标,加强了对各部门的经济指标考核,并在前台收款系统中及时作了软件调整,满足营销活动不断变化的需要。在合同管理方面,通过对供应商的资证、合同实行规范、有序管理,提高了监控和管理力度,也为供应商提供了便捷的网上结算服务。这一切为企业规范业务流程、降低内部损耗、控制运营成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开辟电子商务领域,完善了客户关系管理,在此基础上,根据解百管理的特点和需求,开发了智能商务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经在业务、客户服务中心、财务三个部门实施,成效显著。各使用部门均能按照需要编制具有个性化的多维度统计报表,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提高管理和监控能力,达到了用信息化来拓展企业成长空间的目的。

解百在信息化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创新管理”的认识。他们认为: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管理重点、组织结构、管理风格等都会有所不同,要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指导信息化建设的“总纲”。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不仅是买电脑、建系统、搞网络等,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中国企业会计信息化成功案例的启示

笔者选择的案例企业涉及制造业(含流程型和离散型)、商业及国有大型资产经营集团公司,涵盖国有和民营,具有一定代表性。这些成功的案例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会计信息化融入到管理信息化阶段所取得的业绩。他们的成功之路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我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要在大系统观指导下,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及“整体把握、夯实基础、符合实际、走一条阶梯式发展之路”的规律⑦。其突显了以下特点和经验:一是需要领导的高瞻远瞩、决心与魄力;二是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应成为会计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指挥者与执行负责人;三是会计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目标是推动管理创新;四是应用国外品牌eRp软件时,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方针,才能成功应用实施;五是没有人才就没有成功的信息化。

三、难点的攻克

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到实现决策的关键环节是什么?理论与实践都已经指明,是建立起大系统中的成本管理系统,这既是难点,也是向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主攻点。巨化和正泰应用SapeRp软件后,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进行改造或二次开发,成功地建立并运行了CimS中的成本管理系统,使企业发展到实现决策的阶段,其现代化的管理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国内一流水平。

(一)eRp系统中成本管理的进步与局限

成本系统在eRp中的重要性是被人们逐渐认识的,1996年,陈启申教授对mRpⅡ的论述是:一种以工业工程的计划与控制为主线的体现物流与资金流信息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⑧但到了2005年,在论述eRp时,却提出“本书是围绕物料和产品成本的计划与控制这条主线深入讲解”“mRp经过10年的发展,发展到mRpⅡ,其中主要的增进点是什么?”“增加的主要管理理念是管理会计的应用,在mRpⅡ中能够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⑨作为推动eRp在中国应用的权威专家,一位机械和it学者,这些观点尤为难能可贵。eRp系统虽有功能扩展,但在成本管理方面基本上保持了mRpⅡ的原样。mRpⅡ/eRp系统中的成本模块属于集成的成本系统,可以从业务流程中采集成本核算所需的数据,比起传统的商品会计软件中的成本模块,是质的跨越,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基于业务流程的成本系统,而后者是基于财务会计的成本系统。⑩mRpⅡ/eRp遵循物料清单(Bom)、工艺路线的规定进行成本核算与控制,实时收集和整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的质量,但是也存在局限与挑战:首先,当今成本管理系统的开发依然保持对传统成本会计核算理论的仿真,所以该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在滚加法核算基础上实现标准成本法的控制,在成本管理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更主要的问题是eRp虽然能够解决生产计划问题,却在车间这一层次的控制不够完善。通用的eRp软件在计划系统与底层的执行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咨询公司不一定能够具有相应的二次开发能力,影响了系统集成和成本数据的采集。

(二)成本管理系统发展的目标是解决“成本信息的相关性”

1987年,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卡普兰对成本管理的发展现状提出过尖锐的批评:1925—1985年的60年间,成本系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其主要原因是对外的财务报表在企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管理会计服务于财务报告中的成本信息。对存货计价的各种方法取代了过去基于生产流程的成本核算,而企业分别建立内、外两套账,其增加的消耗将大于收益。于是,管理会计失去了其独立性,成本信息失去了相关性,丧失了支持决策的功能。?輥?輯?訛

所以,解决“成本信息相关性”是管理会计多年努力的方向,也是会计信息化深入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是一个难点。1999年,卡普兰和库珀又提出“成本管理系统发展的四个阶段模型”论断?輥?輰?訛,其中的第四阶段,也就是最高发展阶段叫做“集成的成本管理和财务报告系统”,就是既能实现基于业务流程的成本核算,又能与对外财务报告相一致。笔者很赞成这一论断。成本管理系统发展到这个阶段,将解决成本信息的“相关性”这一难题,达到实现支持决策的目标。但这是一个艰苦的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过程,需要逐渐建立起底层各系统及成本核算所需要的各个要素费用的子系统,才能实现集成。经调查,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到了逐渐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阶段,但实现成本系统集成的还是少数。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努力:一是提供新的集成技术方案,解决从业务流程直接提取成本数据的瓶颈问题;二是创新成本管理理论,指导开发优于目前、进一步升级的成本系统,这是进入21世纪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努力方向之一。以下是笔者所做的两方面探索。

(三)突破难点的理论与技术的探索

1.meS集成技术在中国广泛应用的探索

为了解决eRp中成本系统存在的集成问题,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meS)的新概念和技术路线,这是“位于上层计划管理系统与底层工业控制之间的、面向车间层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嵌于CimS三层架构中间,为开发和建立基于业务流程的成本管理系统开创了一种新的平台条件,也是解决成本信息“相关性”的重大技术突破。该系统能够从生产流程直接、实时地采集到成本核算和影响成本变动的各种数据,为解决成本信息的相关性与及时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巨化是我国实现成本系统成功运行的少数典范,他们在实施eRp系统的同时建立了meS,但巨化这样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在中国毕竟是少数,而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如何利用meS的技术建立起提供相关性信息的成本管理系统,则是推动会计信息化深入发展既具有现实意义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探索这个问题,笔者选择杭州一家高技术企业HYtp进行了深入的实地研究。HYtp是一个离散型机械制造分厂,制造技术水平很高,但管理信息化还处于初级的信息孤岛期,财务管理应用传统的会计软件,没有物流系统,但有一个自行开发的生产管理系统,由于符合企业特点和实际需求,既实用又好用,给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很大提高。笔者研究方案包括三部分:第一步,对该生产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的解剖和功能分析,主要功能包括计划与调度、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数据采集、设备管理、查询管理、基础数据管理等等。研究结论:认定它是一个本土化、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meS,它拥有meS的基本功能,又体现出我国当前工业化水平的现状。但尚存在不足,主要是没有物流系统。第二步,利用该系统所提供的上述信息,加上由项目组人工输入物流信息解决缺失,达到由业务流程进行成本核算所需要的全部要素数据的条件。第三步,采用新的集成技术路线与笔者所开发的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进行集成运行。实际检验结果表明:解决了基于业务流程进行成本核算的难题,同时与对外报告相一致。

研究表明:一是我国制造业具有符合自己工艺流程、生产特色的生产管理系统的企业很多,经过一定的改造和深入开发,就可以实现meS的技术应用,走一条自力更生的开发之路。这样做能够缩短时间,降低成本管理信息化的门槛,而且投资少,见效快。二是需要开发、建立基于业务流程的成本核算系统,笔者多年来所研发的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符合这个要求。

2.成本管理系统的创新探索

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开发了一个升级的成本管理系统,与按目前成本会计教科书所模拟开发的系统有所不同。J.m.Clark曾富有哲理地提出“不同的成本服务不同的目的”,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应该创新成本理论。笔者提出一个新的成本管理系统模式,定义为“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模式”,这是一个面向现代集成制造的、体现价值链成本管理思想的理论。?輥?輱?訛

该理论的主要特点:一是提出“价值链成本管理与决策数据结构模型”,该模型建立的目标是把企业的成本数据按照所需的粒度,不同的规则、要求和方法,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和存储,使成本信息具有多方面的高度相关性,以实现各种特定的决策功能。二是在成本基础理论层面提出“核算框架”、“核算流程”、“核算数据”等系列概念,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了高度抽象,构建了价值链的成本核算体系。它揭示了核算流程的内在规律性,具有应用灵活、适用性强、应用门槛低的特点。三是强调实用性、可操作性。它的应用通过数据集成技术,实现成本数据的自动采集并降低数据的采集成本,通过计算机智能提高系统的建立、运行效率,同时降低日常维护成本。这样有利于该成本管理系统普及应用。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所开发的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的功能如何?笔者在HYtp进行了系统集成、成本核算的验证。根据该企业管理的现实,笔者把系统价值链(作业链)维度设置到工序层级,实现了对工作票的跟踪记录。工作票一直跟随着物料,准确记录从物料到产品的整个过程,它将资源消耗的记录细化到了工序层面,能追踪每一道工序(车、铣、磨、刨等),准确记录下了各道工序的物料消耗、人工消耗和加工费用。由于成本中心的缩小,大量生产费用直接计入工序成本,致使间接费用的分配量已经很小,所以对作业成本法侧重间接费用的分配已是一个超越。测试的成本数据明确显示能准确、及时地核算每道工序的消耗和盈利,成本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及时性。(成本数据略)

整个验证工作过程持续进行了近两年的时间,为了实现数据集成,做了大量的整理规范物料编码、与企业沟通并实施业务改进的前期准备。实践也使我们认识到:如何把先进的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切实推动广大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个道路艰难而漫长,但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它是中国工业化强盛的必由之路。

结束语

过去的10年,中国会计信息化融入到管理信息化后的发展是迅猛的,事实表明,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实践走在理论前面,中国的学术界值得深思。什么样的学问是真学问,高水平的学问?作为管理学的会计学,检验的标准应该是能否解决社会与企业的实际问题,以切实指导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术观点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而不是昙花一现。学术研究的目标是什么?是面对社会和实践存在的问题,敏锐的观察、睿智的思索、大胆的提出和正确的指引。然而遗憾的是当今的学术界却被不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绑架”了,被社会急功近利、拜金的风气污染了。企业为了赚钱,大学为了发论文,那么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何在?

实践是创新理论的源泉,中国现代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问题,中国企业的腾飞需要新的理论去指引。只有深入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和企业的需求,凝练出真知灼见的智慧硕果,才能诞生出新时代的理论。时代呼唤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能高瞻远瞩,走出误区,甘于“寂寞”,多做真学问、好学问、有用的学问。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吴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导论——概念、方法、技术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张继焦.价值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4]张明明.论企业CimS环境中的管理信息系统模式[J].经济科学,2000(3).

[5]张明明.论中国式的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J].经济科学,2001(2).

[6]刘威,初延刚,柴天佑.基于meS的动态成本控制系统设计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