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职历史教学要求十篇中职历史教学要求十篇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1:35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历史教育对策

一、历史教育功能的意义

历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知识、思维能力以及看待历史的观念都对学生学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对于中职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增强中职学校的历史教育功能,对推动学校的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历史的教育功能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适应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需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历史教育功能是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终身教育的需求,这也是历史行业的需求,也是国际合作的需要,由此能够看出中职学校历史教育功能的意义重大。

二、中职学校历史教育对策

(一)将历史教育纳入职教体系

近年来,教育部要求中职学校开设哲学、经济、法律、职业道德等四门德育的必修课,要求将中职学校使用的德育教材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指标中。如果中职学校的历史教育也能像德育那样受到重视,在学校里得到普及,这对于那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在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社会意识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教育不仅是讲授简单的过去的事情,还和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时代不一样,但是和现实有许多的关联性。因此,正确对待历史教育,能够观察国家的前途,能够改善社会的风气,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针对性选择历史教学

中职学校要发挥自身的教育特色,秉承育人的宗旨,实行专业的定向教育,进行大胆地创新,对历史教材进行改革,增加历史同国情的教学内容,抓住专业同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原则,从历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历史教育,办出特色,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在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中,历史教育也应该是必修课程。中职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历史学科的课程学习,增加历史教育的课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让学生多阅读励志故事,这些大多都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而讲述的。

(三)改进课程设置

在历史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可以使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方式。在宽基础的历史教育阶段,学习相应的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着各种课程的模式,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素质以及综合历史能力。基础宽厚了,对于学生来说,在就业时能够有更强的应变能力,能够为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奠定扎实的历史基础,符合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四)灵活安排教学

历史课程是人文性的课程,相对于理科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在思想观念方面比较难于理解。中职学校在设置历史课程时,可以采用大班制,像大学的教学方式一样,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教室、同一时间上课。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授,可以采用历史专题的教学形式,不用一定按照历史教材所设置的教材章节来进行教授。在历史教学中,要选择同当下现实形势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学会正确对待历史问题,能够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当下的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五)加强教学改革

历史课程、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能够直接反映历史教学的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历史的教育观念能够体现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此,在历史课程的教授中,教材的地位非常重要,编好教材是提高历史教学的关键。中职学校的历史教育在历史教材的使用上要大胆创新、勇于尝试,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配合历史的电子教材,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创新。在编写历史教材时,要打破常规,使用专题的形式来进行教材的设置,增强历史学科的统一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比如历史的发展、政治的变迁、历史人物等等不同的专题,同时结合当下的形势政策,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知识能力都能得到和谐地发展。

三、小结

在职教改革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历史教育在学生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更加充满智慧。中职学生的学习阶段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潜能无限,智慧是国家和公民的共同财富。在中职教学中,应综合各种资源,针对性地进行历史教育,探索新思路、方法,为社会提供综合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建云.充分发挥历史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以油画《与但丁讨论神曲》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杨杰.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理论界,2008(09).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篇2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旅游中职学校;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14-02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和要求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通过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或能力体系。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非常适合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不仅要由知识的传授转向综合素质和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还要重点关注关键能力的培养。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在专业内容的学习中通过行动获得,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活动或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传统的、学科式的显性课程教学显然无法适应这一要求,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目前职业学校最理想的教育教学方法,应该大力推广。

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旅游中职学校历史教学普遍得不到学生的好评,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教材和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要求脱节。现在国内很少有真正适合旅游职业学校的历史教材,各校使用的基本都是高中历史教材。这样就存在以下弊端:首先,高中历史教材不能体现旅游行业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其次,高中历史教材难度不适合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特点;再次,高中历史教材的通用性无法体现地方的人文历史和区域特色。比如广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涌现出许多革命风云人物,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址,广东的旅游职业学校应该侧重当地革命人物的生平事迹与相关革命遗址的教学,但这方面的教材很难找到。此外,这种教材还是注重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没有体现职业行动能力培养。

第二,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以历史学科知识传授为主,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参与和学习过程,忽略了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由于我国现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限制,大部分旅游职业学校的历史教师还是更注重完成教学计划和内容、保证教学进度,满堂灌,不顾学生是否愿意学、是否掌握。

第三,历史教师大多都是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院派的毕业生,只有单一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缺少旅游行业的工作经验或企业经历。而行动导向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平等交往,而且要求教师之间开展跨学科的协作,要求教师与社会人士之间进行合作。教师本身不仅要具备某一专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行业工作背景或相关企业工作经历,才能防止由于单一学科或没有行业工作背景而造成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片面影响。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应该从教学理念和实践两方面实施。在教学理念上,我们要注意两个转变:从关注历史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关注关键能力的培养;从一味关注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转变为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历史课程教学体系。

在旅游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关键能力的培养”为第一要务的观念,跳出教学仅仅关注知识传授的误区。

其次,要注重教学有效性,注重学生在每个学习单元的实际学习效果,不要被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所束缚。不要仅仅关注教师教过了哪些内容,而要关注学生真正学会了什么。要让教师真正放下心来专注于做好每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就要从教学评价体系方面给予松绑或作相应调整,彻底改变以往只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效的评价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借鉴行动导向理论,赋予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以工学结合的内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历史课程教学体系是我们改革的主要方向。这要从两方面着手:开发出基于导游讲解任务的历史课程和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第一,要整合教学内容,使历史和导游讲解的工作内容与需求紧密结合。开发出任务引领型的历史课程,彻底改变历史学科化的课程体系。

旅游服务与管理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是面向具体职业岗位(导游职业)的,而不是面向知识的,即使是历史这类专业基础课也应体现未来职业活动导向,也要有职业针对性,要与导游讲解的工作任务相结合。因此旅游职业学校的历史课不应以历史学科本身的逻辑来组织课程,而应以导游讲解任务来组织课程。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以导游讲解的工作内容为导向,以真实的导游讲解任务为切入点,突出以讲解为目的的历史背景知识,以区别于普通中学历史教材一味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没有职业针对性的状况,使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真正凸显以导游讲解能力为培养目标,建构一种基于导游讲解任务的历史课程体系。本着这样的思路设计学习情境,突出“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讲解中学,创作中学”。具体做法如下。(1)讲述某一时期的历史时,将相关的旅游景点、旅游城市和该时期的历史背景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旅游城市或旅游名胜的历史文化和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古代史可以与相关历史文化名城或名胜古迹的讲解结合在一起。如在学习唐朝时,介绍西安;在学习五代十国和北宋时,介绍洛阳和开封;在学习南宋时,介绍杭州;在学习东晋和南朝时,介绍南京;在学习明清时,介绍北京。同样,在学习近现代史时,可以与相关遗址或景点的讲解结合起来。如学习鸦片战争时,介绍东莞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介绍圆明园。(2)将历史和《旅游地理》这门课相结合,在学习《旅游地理》的各个旅游区域时将各区域的旅游资源与该地相关的历史知识融合在一起。如学习陕西旅游区域时,融入秦、西汉、唐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学习东北旅游区域时,融入金朝和清朝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学习华东旅游区域时,融入三国东吴、东晋、南朝、南宋、明朝、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3)适当加入一些地方的历史素材,突出地方的区域性特征。比如广东的旅游学校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就应该将林则徐、洪秀全、容闳、詹天佑、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蔡廷锴、蒋光鼐、叶挺、、周文雍、陈铁军等广东籍的历史名人或在广东生活过、战斗过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故居和遗址作为必讲内容并深入介绍。

这样整合出来的历史课程为学生进行导游讲解甚至自己创作导游词打下坚实基础,不仅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可以成为专家型的导游讲解人员;而且锻炼了学生主动搜集、编辑、整理和创新导游词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第二,旅游职业学校的历史课教学也必须体现导游职业的特征,采用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导游讲解的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在行动中学习,在讲解中学习,彻底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历史课教学模式。(1)每节内容一定要以导游讲解的工作内容为导向,以真实的导游讲解任务为切入点。注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形成“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如在讲述“护法运动”时,给学生布置孙中山故居、孙中山大元帅府的讲解任务;讲述“”时,要给学生布置康有为故居、梁启超故居的讲解任务;讲述“黄花岗起义”时,要给学生布置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的讲解任务。(2)打破高中历史课本的章节体系,以人物为主线来整合统筹相关的内容。如《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等内容,可以围绕孙中山先生的生平来展开,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孙中山为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活动,起止时间是1894年至1912年3月,包括创立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成立同盟会、领导包括黄花岗起义在内的一系列起义及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等事迹;第二阶段是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的革命活动,起止时间是1912年3月至1922年,囊括了改组同盟会、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事迹;第三阶段是孙中山联俄容共、促进国共合作的革命活动,起止时间是1923年~1925年,涵盖了重建大元帅府、和共产党商谈国共合作、召开“一大”、建立黄埔军校、北上商讨国事和逝世等情况。(3)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行动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采用项目教学法。把一个章节的内容作为一个大的项目,下面再分成几个小任务或专题让学生分组完成讲解任务。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可以列出在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罪行、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情况、西南联合大学、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援助、战后情况等多个专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搜集和整理资料、做ppt并讲解。再如,在学习对红军的五次围剿时,也可以让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讲解每一次围剿的具体情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和反馈”,在分工合作的行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的专业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了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全面职业行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曦萌.“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的沿革及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2]刘邦祥.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J].职教论坛,2006(1).

[3]徐朔.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4]徐朔.论“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和原则[J].职教论坛,2007(10).

[5]邱巧玲,王奕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及启示[J].职教通讯,2005(1).

[6]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2004(8).

[7]高玉萍.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培养及对我们的启示[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篇3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魂、做人之本。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为此,本文就中职历史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性、存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性;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直观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机结合。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历史学科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就如何在中职历史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探讨。

1认清形势,与时俱进,把握必然性

为贯彻党的十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要求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针对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要求改进课程育人,“推动学科统筹,特别是加强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提升综合育人效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因此,中职历史学科教学必须结合价值观教育的现状,根据历史学科的特质、功能和中职学生价值观的特点、现状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教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素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贴近实际,深入思考,查摆存在问题

2.1历史教科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更新滞后

我国教科书的更新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延迟,这就使得中职历史教材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价值观教育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还比较短,距离最近一次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修订已经过了近十年,虽几经删改仍然滞后于当前价值观教育,而中职历史学科的地位才刚刚确立,中职学校还没有国家统编教材。目前,中职历史教师只能借用中等师范学校的教材或者借用高中历史教材,缺乏针对中职学生历史教学的专门教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2.2对中职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价值观教育在我国的实践经验还比较少,在整体的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比较小,最新版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的价值观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前,价值观教育并没有形成体系。虽然中华优良传统道德内容丰富,爱党爱国、忠诚诚信、报效祖国、积极进取等观念影响着年轻人世界观、道德观的确立,但是并未形成价值观的体系概念,对于它的教育也处于“零打碎敲”状态。受此现状的影响,尽管教育部、省教育厅已经对历史课程的设置、对中职学生加强历史教学的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各中职学校对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却有比较大的差距,有的学校没有历史学科的专业教师,有的学校有一定专业师资,但是相关教师被安排改教其他学科。因此,在历史学科教师业务进修培养和历史学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考虑和安排就不够到位。

2.3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作为还不够

学术界一直都很关注德育、美育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然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论研究可以说才刚刚开始,没有成熟系统的理论做指导,在中职历史教学实践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没有成功的案例可借鉴。除此之外,中职历史教学处在教材缺乏、规划缺失、方式缺少的状态,中职教师不愿花费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和探讨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历史知识的学习认知上,这种状况短时期还很难改变。

3直面现状,大胆实践,探求应对策略

3.1明确历史学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定位

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所以中职教师应当转变历史教学的观念,明白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拥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合格公民。历史课程改革明确了历史课程的功能定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就有着重要的意义。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塑造和培养学生的人格,使学生学会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并进一步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途以及全人类的发展,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功能。历史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它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素质。更重要的是,新课程标准中还注重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这就要求中职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

3.2挖掘历史教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相关的历史知识学习,教育、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因此,如何选择、选择哪些内容进入历史课程是历史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中职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认真贯芈涫档澈凸家关于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件精神,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对历史学科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找到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结合点。

3.3合理选择历史学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纽带。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增强教育的有效性。这就说明,要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选取合适的历史教学方法,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于2000多年前提出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它要求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第二,遵循学生道德发展和教育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当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处于主体地位的,也就是说,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不但要接受式的活动,还应该是发现式、探究式的活动。目前,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当中,明确地提出了积极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要求。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应当极大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4结语

总而言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是中职每一门学科教学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历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教育的资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因此,中职历史教师应该承担起价值观教育的责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将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成才成人,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篇4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规模扩大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和应用技术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职业教育加快改革。集团化办学作为深化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新型模式,顺应了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优化了职业教育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力,是提升职业教育品质的必然举措。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除和港澳台外所有的行政单位,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数达800余家,覆盖了100多个行业部门,1万余家企业,近600个科研机构,全国70%以上的中职学校,90%以上高职院校。

党的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内涵和目标,体现了产教协同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其重要性,也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新要求。

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构成

职教集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服务于区域产业,以技术技能人才养为核心,以集团院校的相关专业、行业的骨干企业为参与主体,在政府、教育、产业等部门与行业协会的协调指导下,搭建多元化产学合作子平台,全面开展政校企一体、中高职一体专业建设,是集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术研发等于一体的专门性基层合作组织。它是产教协同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职教集团内研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理论、改革办学模式、开展专业教学改革,推进产教合作的专家机构,是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协调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机构。

三、地位和作用

1.推进教学资源合作与共建

企业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工艺和积淀的企业文化,是专业理论在实践中的升华,对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让企业骨干加入到专委会,参与到职业院校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课程标准的制定、项目化教材的编写,将有效促进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融合,学生知识技能与企业生产岗位对接,提高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实用性。此外,院校开展实践教学需要购置一定的数量的生产性设备,但这些设备存在着利用率低、维护成本高、升级换代快等问题,如果企业能分担一部分购置成本,由学校提供场地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实训和生产全过程,变“消耗性教学”为“生产性教学”,不仅实现了教学做的统一,为学生实训提供了真实性环境和完整的工作过程,而且也为企业创造了利润,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在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专委会在研究合作方案可行性、协调生产与教学、指导教学方案的制定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2.深化培养过程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成效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关键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多元主体在培养过程中的协同。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专委会积极推进成员院校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广泛与成员企业开展人才联合(订单)培养合作,校企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加强合作管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成效;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科学评价集团内教学单位的教学成效,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效能的提升,帮助企业选拔优秀的高技能人才;组织集团内院校专业教学成果展,增进校企间相互了解和认识,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信心。

3.打造“双元双优”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师资库

优化成员院校与教师管理相关的内部制度,提高鼓励力度,共同发挥地方、院校政策的协同作用,广泛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学校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艺术的培训,提升兼职教师的数量与教学质量;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积极组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间开展学术交流,共同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过程和目标等方面进行讨论,取长补短,使企业导师的教学技能和院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并将交流分享常态化,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4.积极开展行业调研,服务专业群发展

以服务地方产业结构战略规划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宗旨,专委会积极争取主管部门的指导与大力支持,联合行业企业,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向集团成员课题,组织开展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调研,为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为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提供参考意见。同时,研究成果还可以指导行业标准化建设,由政府推动,企业与院校共同制定具体行业的地方标准。

5.校企协同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大学的创新优势在于其集聚的人才资源和学术研究的前瞻性,企业的创新优势源于其资本运作的专业性和对市场的敏锐性。结合两者各自的创新优势,协同创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基于职教集团平台的校企协同创新,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具体来讲,“天时”即以职教集团内成员为主体的创新合作更容易取得政府的支持,“地利”即职教集团校企共建的研究中心、孵化中心等机构,在联合研发过程中,能更为有效的推动科研成果的形成,“人和”即校企双方在长期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的互信,能更好的促进科研人才的交流和沟通。专委会汇聚了行业的精英,是集团内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领导者,通过专委会对创新工作的顶层布局,推动校企联合组建创新机构或创新团队,联合申报一批科技项目,增强企业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为学校注入了科研动力,形成技术创新、交流和转化的氛围,带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

6.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

2011年6月25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在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如何利用职教集团这一平台,以教育部提出的“十个衔接”为切入点,在集团内有效开展中高职对接,是专委会的研究任务之一。具体工作包括研究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中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研究中高职接续专业,修订专业目录,编制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标准;研究课程体系与教材的衔接;根据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系统性的研究中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研究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研究中高职教师培养过程的有效衔接;以行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开展中高职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的研究;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集团化办学(下转第130页)

在高职院校开设《中国近代史》课程的必要性研究(1)董悦(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近代史》课程是中国近代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结合,作为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树立高职高专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掌握新时期的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内涵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国近代史一、高职院校中国近代史教育现状

近年来,历史教育的边缘化在高职院校愈来愈严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历史教育缺乏知识储备和必要的、战略的长远认识,涉及历史知识的背景和历史内容的范围狭窄,历史与现实缺乏密切的关系,使得本来历史知识匮乏、历史意识欠缺的高职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历史。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基本的历史概念与常识比较模糊,历史观念淡薄,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肤浅而流于形式。在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印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把《中国近代史纲要》列入大学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而高职院校仍然没有开设相关历史课程,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都不够,大大削弱了蕴含在历史教育中的德育效果和作用。即使个别院校开设的《中国近代史》选修课,也存在着实效性不强、德育的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二、中国近代史教育在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树立高职高专学生民族精神

中国近代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屈辱史,在清政府统治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土逐渐沦陷,不断丧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但中国近代史更是一部抗争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的历史,一次又一次为拯救中国而做出努力。“”以后,在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的引领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出现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许多革命精神,这些都提高了民族凝聚力,都属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内核建设。中国近代史教育是我们国家的发展之源,能树立高职高专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教育高职高专学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当我们了解了中国近代的国情和当时人民的抗争史,才能理解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因此,只有通过中国近代史教育,才能让高职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纵观历史,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加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内涵建设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修养与祖国的前途和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次证明,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新时期爱国主义内涵建设的主要部分,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把爱国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才能,把祖国的发展与繁荣与个人的命运和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4.政治教育

中国近代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政治教育。百年历史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近代史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民自己探索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繁荣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自己努力发现探索和选择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的历史。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使当代高职高专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历史的必然。

三、如何在高职院校进行中国近代史教育

1.正面教育

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表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坚持正面教育。需要采取正面、直接、准确、鲜明地向当代大学生讲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先入为主地对当代大学生施加影响。实现德育功能是历史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过程中,能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教他们如何做人。能适应社会新时代的环境、作一个好公民,知道一个好公民应遵循的一系列公民基本准则,这种教育需要结合历史学科教育的特点,在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与观点之中进行正面教育。

2.情境教学

历史教学中也需要采取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指教师运用丰富的历史材料,结合鲜明的实物、图像等直观手段去教育学生,从而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继而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历史教材中具有无限丰富的德育感性材料是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之一。高校教师要去努力发掘和组织历史教材中的感性材料,并应用在实践中,为巩固和强化大学生头脑中已初步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而服务。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人物事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等。

3.理论联系实际

历史教学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我们需要从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历史与现实是统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之间既有区别,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历史教学就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我们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方面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其次,我们需要从国家、民族兴衰的方面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再次,我们需要继承历史的优良传统方面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角色扮演

教师出了可以通过进行课堂讨论、讲历史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小品等开展历史教育。让学生在进入角色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更深刻的历史教育。对没有参与角色的学生也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式要比教师的讲授更亲切、更让学生接受。具体生动、枯燥乏味是历史教材本身具有的两重性。高职教育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做到扬长避短,提高历史教材中具体、生动的方面,从而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继而起到调动高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金俊.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大学生的培养\[J\].科教纵横,2009,(8).

\[2\]石利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功能分析\[J\].世纪桥,2009,(6).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篇5

乡土资源中职语文资源整合必要性中职语文教学要真正走入生活,而乡土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和民俗风情,都应该进入学生语文学习视野。从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角度来讲,乡土资源的开发能够有效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在很大意义上延伸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乡土资源与中职语文教学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首先,乡土资源和中职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培养中职生家乡情结的需要。乡土资源是语文教材和日常生活的交汇点。当学生徜徉于书本世界时,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有关事物本质的世界,完全脱离了日常实际生活,而对于抽象思维能力不算太强的中职生来讲,很难有效进行意义构建。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让两个世界充分融合。其中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挖掘乡土资源的价值,不仅有助于推动意义构建,而且能够调动积极性,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可以说,无论是落实新课标要求,还是培养学生家乡归属感和凝聚力,引导学生参与乡土文化的历史传承,引导学生为建设家乡而奋发学习,进行乡土资源和语文教学资源整合显得尤为必要。

其次,乡土资源和中职语文教学资源整合是实现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反观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大部分属于分科课程,这种学科模式过分强调学科之间的独立性,而忽视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不利于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由于地方课程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时代性和现实性,因此也要求教材内容要淡化理论知识系统性和专业性,要以人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充分了解地方文化、历史、人文和民俗等乡土文化常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意识,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实现。

最后,乡土资源和中职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有效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由于乡土资源以本地文化为核心,所挖掘的乡土资源都是本地常见的,都是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具有地方经济潜力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挖掘,能够让学生了解本地实际状况,加强对乡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在乡土资源中有许多当地历史名人,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和相关文化的讲解,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榜样人物来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乡土资源和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并非但反面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两者的整合、渗透和对接,能够共同促进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对统编教材的一种有效弥补。当然在对两者进行整合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乡土资源作为统编教材的一种补充,要尽量选取一些教材上没有又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资源,不仅要凸显乡土特色,而且要符合教材需要,以充分体现对教材的补充作用。

二、乡土资源和中职语文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法

首先,与乡土历史资源相整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笔者通常会开展相关语文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些活动渗透乡土历史,对传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笔者经常会开展诸如“讲述家乡历史英雄人物或故事”的课堂教学活动,借此实现语文教材和乡土历史人物的融合,不仅能够实现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的对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德育教学,而且将乡土历史作为教学素材,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此外,笔者开展以乡土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从乡土历史中选择合适专题,开展“语文和乡土历史”探究性学习,这无疑实现了探究性“语文教材”和乡土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要将开发乡土历史资源作为学生探究学习长期性选题,努力构建乡土化探究学习体系,深入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价值,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

其次,与乡土人文资源相整合。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学科,主张“文道合一”。中职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审美力、道德品质和思想水平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将中职语文教学资源和乡土人文资源相整合,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进行人物传记的讲解时,会让学生结合本地历史,查找有名的清廉之士,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培养学生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在进行《月是故乡明》教师讲解时,渗透乡土人文资源的宣扬,让学生实地参观当地著名的历史文物遗迹,让学生充分领略地方的魅力与特色,体悟先人的智慧。通过语文教材和乡土资源的整合,寻求德育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在同乡土人文资源的整合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而且要结合具体教学要求和实际需要,对现有人文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让它能够紧密围绕实际需求达到理想结构状态,最大化发挥其应有作用。

最后,与乡土民俗风情相整合。中职语文教学和民俗风情有着内在的同一性,体悟乡土民俗风情,能够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发扬民族精神。通过亲身实践,去深刻体悟乡土人文风貌、历史脉络、物产风情以及地域特色,并将这种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后深深烙印在血液之中,强化中职生对家乡的情感。中职语文教学资源整合实现了多元立体,丰富多彩,活力无限。特别是将乡土的民俗文化引入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充分体悟和了解乡土文化,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识,特别是对同所学专业相关的地方产业在发展进程中所彰显的人文内涵的了解,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解读能力和预见能力。当然,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所选择的的乡土民俗都是同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特别是那些在地方经济中比较特殊的专业。比如,要如何有效地将乡土风俗文化渗透到中职服装专业的语文教学之中;如何将乡土民间工艺融入中职艺术类专业语文教学之中。

通过乡土资源和中职语文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学生在乡土文化的熏染之下,感受淳朴乡情,领略历史先辈的智慧与情操,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高度互动。此外,有效延伸了学生学习空间,提高了中职语文学习效率;促进了中职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创造了乐学的课堂环境。当然,在不断的教学探索过程中,笔者的语文教学观念有了重大突破,同时也推动了自身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魏晓斌.感知乡土文化提高作文水平[J].文学教育(上),2010,(12).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篇6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创新精神;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70-01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中职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让中职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判断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历史教学在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作为一名中职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依托中职历史教材探求创新素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技能加素养(2S)的职业教育模式下,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素材,有效地激励学生,坚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讲唐代农具曲辕犁时,我首先启发学生思考当时人们改造曲辕犁的原因:直辕犁犁臂太长,操作起来笨重不灵活,既不利于深耕,又浪费畜力。然后再启发学生对这些缺点加以克服,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规律:善于观察,发现事物的缺陷,并找出克服事物缺陷的方法,进而萌发创新意识。

2.优化中职历史教学活动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大教育学家跨美纽斯曾说:"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小组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而我更多的是关注同学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除此以外,我认为还要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机会、更多的口语表达和探究的机会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史第三章《夏、商、周》中,我找数控专业的学生制作了不同时期的农用生产工具的模型,进行探究式教学,假如你从事某一项生产活动,你会选择什么生产工具?如此这样,学生们动脑思考问题,动手选择生产工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引导中职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把现成历史结论"喂给"学生的方式,要引导学生探究式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思考力和创新能力。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会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求,形成学习的动力、创新的因素,因此可通过巧设具有开发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问题的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对教材内容可以任意提出意见和观点。其次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例如,讲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时,教师是这样提问的:"明成祖时期已经具备了航海出行的条件,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这样的问题结论不是唯一的,只要合乎情理就可以,这样可以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讲授世界史《日本明治维新》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日本明治维新与我国的相比,在背景和内容方面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二者结果不同?(2)明治维新对日本最显著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3)日本的明治维新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讨论、总结、发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能力,突出了史鉴功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在历史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方法

思维是创新的载体,没有思维也就没有了创新,因此创新首先要学会思维。中学生是思维最敏锐最活跃的阶段,又是思维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因而引导中学生形成多维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不同的分析,和对同一事情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重性,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其次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创造人才从事创造性活动并取得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导引和诱因。浓厚的兴趣引起创造人才的高度的创造热情和对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执着的爱好,并进而引起对感兴趣和爱好的事物和现象的要求。

5.激发中职学生的创新品质,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所谓创新意志是指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懈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

6.培养中职学生创新精神需要注意的问题

6.1创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达到教学相长。

6.2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创新需要时间,创新需要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需要深入思考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通过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发创新的潜能。没有时间和机会就不可能培养创新能力,因此,给学生时间和机会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培养具有创造才能、创业本领和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之根本,是推进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依托学科教学,培养中职生的创新精神是职业学校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历史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即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最具渗透性和最有活力的因素,具有以美辅德、以美启智、以美促劳、以美强体、以美健心之功能。这些特点决定了审美教育的实施将为高职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历史是一门具有审美价值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历史教育具有审美性。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是由历史教育的审美性决定的,同时也是高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明确高职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并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持之以恒地实施审美教育。

一、潜心钻研,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美学修养、对教材的处理、对审美素材的挖掘和准备、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和行为、审美教学活动展开的形式、教学环境的布置、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等,直接影响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制约着审美教育的效果。而这些因素都是教师审美素养的具体表现,可见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是高职历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以其昭昭”,才能“使人昭昭”,为此,教师必须首先树立健康的、进步的审美观。

二、充分挖掘历史课审美教育的潜力

历史课审美教育的潜力,在于它面对的是人类生活的源泉,它回答的是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人们的日常活动的目的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是什么、回答这些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须知认识过去并非我们历史教学的目的,而是让学生更敏感地感知今日,从而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养成自己评定事件和生活现象的能力。

历史教材的个性意义正在于这种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意识,正在于对社会主义命运的责任感。学习具体的历史材料可使学生深入理解人的美、英雄主义、崇高等美学范畴的含义。

古今中外历史上有无数建功立业的爱国英雄,有无数刻苦求学、奋发向上的文人志士,有无数为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甘洒热血的人们,他们的光辉业绩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三、与边缘学科同行是历史美学的进一步扩展

历史与许多边缘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再现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轨迹。比如建筑方面:埃及金字塔雄伟奇特,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奇异瑰丽,北京故宫富丽庄严,还有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轻盈匀称、美丽大方的赵州桥等。工艺方面:中国青铜珍品,凝重雄浑的司母戊方鼎,奇巧富丽的四羊方尊,极具民族特色的陶瓷杰作——唐三彩、青白瓷,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等。这种种建筑奇迹、工艺精品无不蕴含着呼之欲出的生命感,无时不在默默地述说着岁月与变迁,不仅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激起人们对先人勤劳睿智的敬仰。

另外,书法、绘画、音乐等作品,都给人想象和审美的感动,都有丰富的历史美学价值。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在介绍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时,总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挖掘时代对作家、作品的影响,提示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可以说,如果作品是果实,作者是树,那么历史就是它的根。《离骚》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辛弃疾的词为什么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气势?这些都只能从历史角度、时代的背景上找答案。历史教育教学虽然不能以评价分析作家、作品为主要目标,但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作家、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目的。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更是高职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历史教师在正确认识高职历史教学所处的困境、改革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持之以恒、长期渗透,努力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实施历史审美教育,同时还要开发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积极配合校园文化节建设,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审美教育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冯贵波梁新春职业技术教育应重视审美教育[J].职业时空,2005,(16)。

[3]李驯职业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7)。

[4]崔改梅浅谈高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篇8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历史教育,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西周时期的周公就提出“殷鉴”思想,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历史,号召全体党员学习历史,指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尤其要重视学习历史。在革命战争年代,深感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并把它提到关系革命事业能否成功的高度。他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同志也多次讲到历史学习的重大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加强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中职历史课程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面临着诸多不利“有效教学”的问题。由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教学氛围相对宽松,给历史教学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教师的历史教学,不必和普通高中一样紧紧围绕高考的指挥棒,不必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在历史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放开了手脚的教师应该也能够把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学搞好。但部分学校不开设历史课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历史知识知之甚少,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纪念日、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无从谈起。作为多年从事职业学校历史学科教学的教师,我认为,历史学科在中职教育中对提高学生学生素质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课程改革也对职业学校的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笔者结合实践提出了中职历史课有效教学的策略,仅供参考。

1、普及历史教学,把历史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中职学校要普及历史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买上教材,配备教师。而应该针对各自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针对学生历史文化素质低的特点,尽量的开发校本课程,加强本地历史文化的教学,让学生多了解家乡文化的渊源和历程;更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使历史教学明显的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修养。同时由于各种专业需要了解的历史知识重点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历史题材作为教学重点。

2、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历史活动课”,采用多种形式活跃教学

由于中职学校部分学生自卑感强,学习缺乏恒心和意志力等特点影响了中职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因而,灵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便成为历史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可通过在课堂上积极创设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重新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如可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抢答、即兴辩论、比赛讲历史故事、分析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失败等。同时,多开展历史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引发对历史和专业的兴趣、施展才能,并获得成功情感体验,从而让他们再次树立自信心。如执教学前教育班历史课时就让学生表演历史舞台剧;执教旅游专业班的历史课时就让学生策划“历史名胜古迹一日游”或以学生当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去介绍历史上各地的风土人情、环境资源、经贸文化,配以音乐、图像、语言情境,让学生去欣赏、去体会、去感悟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来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信心,也很好地实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定位。

3、历史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的提高,改革历史教学方法

要把历史教学搞好,关键还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能再机械死板,死记硬背了。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在讲课中注意文史结合等等,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记,尽量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历史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的操作越来越低龄化,通俗化,也确实在许多方面给我们带来方便。中职的学生普遍相信计算机,偏爱计算机。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如能利用计算机可以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这一特点,建立起尽可能多而有效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合理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来,从而让历史课件的内容丰富多采,让教学设计空间从有限引向无限,就能取到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条件,从而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中诸多媒体的系统组合,更充分地显示出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作用,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整合更加条理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成效。也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开展历史学科课外活动,充分发挥社会课堂效益

历史学科课外活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是历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在历史学科的重要表现。课堂里、书本上学到的历史知识和道理,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得到印证、启发和补充,通过人体多种感官功能得到更生动、更鲜活、更深刻的体验,铭刻于心。

6、关注现实,挖掘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篇9

目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全面施行05方案,本科院校的“两课”教学科目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形势与政策》五门必须科目。高职高专院校因学习年限及培养职业型应用人才的定位等原因,《中国近代史纲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之内。笔者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的系统教学,授课对象均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在校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两门理论课对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与身心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学院“大思政”教育的中心课程。

但是,与本科院校相比,我们在实际教学成绩,以及校园宣传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客观的讲,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普遍兴趣不高,教育教学的资源相对比较缺乏,教学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高职院校在生源素质、经费投入、社会重视程度、教学资源与科研项目等方面与本科院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从学生的角度看,高职教育主要是就业教育,他们一般认为思政课的学习仅仅满足修满学分;高职学生一般也不会将报考硕士研究生放在更重要的人生发展目标上。由于学历的限制,很多高职学生也缺乏进一步提高学历及参加社会考试的动力,这也是他们不重视思政课学习的重要的原因。

另一方面,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尤其是在以理工科为专业背景的高职学生中间,他们的人文知识与历史常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历史是一部丰富的教科书,具有多方面社会教化和思想滋养的育人功能,也更多的体现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的任务。全面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利于青少年继承和光大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了解世界形势、开阔视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以江苏省目前的高考模式为例,理工科学生仅需要在高二通过历史学科学业水平测试即可以完全放弃历史学习,因此在人文综合素质方面,尤其是党史、国史的认识上还存在很大的知识性缺陷,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乃至就业考核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我们从社会发展的实际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网络应用技术的提高,各种错误的历史观点充斥于微博、网站论坛、讲座视频、电子书籍当中,而当我们的学生在缺少必要的知识背景与辨别能力的情况下也会对思政的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冲击。

二、笔者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努力探究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将现有的必修课程中融入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部分内容,并结合了专业特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取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过反复思考,笔者认为应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计划中增设或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必修课程,这对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教学,人文校园的建设乃至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的观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具体的讲,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加强党史、国史教育与学习精神的客观需要。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央文件与领导的讲话中多次谈及了有关问题的重要性。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近代以来,中国被动地被打开国门,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种种努力,无论是立宪救国、革命救国还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都由于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最终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因此,我们努力讲清楚近代中国发展与探索的道路,对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意义十分重要。

第二,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完善目前的思政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学习比较吃力,一些教师教学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笔者分析认为《毛中特》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问题,因而缺少史实的支撑,学生接受程度普遍不高,考试成绩也不太理想,这也与高职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有一定的关联。

有学者认为《纲要》课程在目前的思政理论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毛中特》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衔接两者的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在缺乏历史知识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知识和中共党史知识铺垫的情况下,学习从历史进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会感到吃力。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历史人文知识充满兴趣,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可以很大的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从世界范围看,几乎每一个现代国家的教科书,都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放在最重要地位。如英国政府的“国家课程历史学科工作小组”提出:“历史教学要为学生的成年生活做准备,历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公民素质,合理利用闲暇,正确对待工作”;1995年美国“全国学校历史科中心”编制的《历史科国家标准》中,非常强调历史教育在公民教育上的重要意义,认为“历史认识是政治理解的前提”,“没有历史知识和历史的探究,我们就不能成为有学识的、有辨别力的公民,而这对于民主管理进程的实际参与和使全体公民实现国家的民主思想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德国,历史学科与德语、数学、英语一样属于主科。

第三,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校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在一部分青年学生中间对主流意识形态不屑一顾,而热衷道听途说的社会传闻。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时常会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有关社会现实与历史问题的困惑,如果思政教师不能给他们以很好的解释,或者只是简单回避学生提出的敏感问题,我们认为这都是不能实现正确的思想教育效果。思政老师应该在结合理论的基础上,客观对学生关于历史问题的困惑予以很好的解答,如对于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些近代史学术专著,其中的观点与传统说法有很大的出入,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而实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求教师既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老师的学识钦佩有加,而且也可以从思想上打通他们的疑惑,从而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信息,以实现不信谣、不传谣的目标,切实维护校园稳定与社会稳定的大局。

三、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的具体举措

在目前高职思政教学中,我们可以暂时采取将近代史纲要有关内容融入有关教学篇章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改革。

第一,联系到我们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单纯的理论教学往往缺乏耐心与广泛地兴趣,笔者在《思修》与《毛中特》两门课的教学实践中,将近代史的有关个案融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也激发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

比如,我们在思政课程中采取新闻播报的形式,思修课采取“历史上的今天”板块,介绍一些历史常识;《毛中特》课程中采取演讲革命历史故事的方式,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我们在课程的有关章节中将近代历史文化的有关内容与专题与相关的篇目相融合,例如,我们尝试将詹天佑、黄炎培、陶行知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爱国主义一章中,这样,就是结合具体的案例教学,能够进一步加深爱国主义相关内容的深刻理解。

第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开设或准备开设有关的选修课程。

目前,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明中国通史》两门选修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我们按照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来执行,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指定教材,采用课堂教学、课内研讨、专题调查、校外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在我校的实践中,该课程的开始也是思政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我校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强化了应试的环节,增加学生参加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自考的通过率,也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及参加学校有关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第三,学校铁路文化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思政部、宣传部、团委紧密配合开设有关课题的研究并组织有关近代史有关的学术讲座。

例如,以笔者所在学校的专业特点而言,我们认为强化近代铁路史的研究与教学也是学校专业及加强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国近代铁路史在诸多方面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加强铁路史的教学与研究,既是结合学校特色的思政创新模式之一,也是增强学校“铁路文化”的重要方面;思政部“星空讲堂”、“形势与政策”课开展有关南京大屠杀、台湾问题、近代中国有关专题的学术讲座,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补充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篇10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文化;创新;融入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历代相传,经久不衰,是提高全民人文素养的基础。传统文化经历了多次时代变迁流传至今,与历史学科有着一定的关联。在中职教育阶段中,将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领略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精髓、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与优异的道德品质,从而有利于提高历史核心素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院校学生被多元文化所影响,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萌生,而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的融合可以端正学生的心态,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养与品质,使学生能更好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与优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精髓与历史学科有机整合,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提高历史学科学习质量,更好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融入历史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历代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所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教育教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各阶段学科教育中十分必要。

1.1实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历史使命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的责任与义务。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中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而这一过程是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中职教学中,历史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当中包含了不同时代的历史知识,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中就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逐渐演化成影响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人民思想意识的重要力量,这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1]。仁、义、礼、智、信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能使学生形成正确观念,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学生弘扬与传承。中职学生肩负着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所以有必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深度整合。

1.2提升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

随着国家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在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教育愈加重视。文化自信是一种先进性的自信,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随之流传。传统文化在历史变迁与进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其与历史学科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使中职学生成长为能造福社会与人民的优秀人才[2]。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传统文化创新建设,探索出更高效的渗透与传播途径,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优势,全面提高中职学生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1.3提高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

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历史教学逐渐从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上升到传统文化教育层面,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大的意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将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融合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学生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漠视国家大事,没有社会责任心,无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这与缺失传统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在中职院校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学校与教师应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历史文化知识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另外,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的融合也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使中职学生能自觉拥护国家社会发展建设。

2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创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传统文化教育功不可没。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真理对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教育价值,可以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历史学科,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综合素养。这对培养创新人才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教育意义[3]。

2.1影响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

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学生兴则国兴,国家的进步与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每一位中职学生都肩负着振兴国家的责任与义务,在历史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与引导作用。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科的融合,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整合顺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为中职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中职教育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关乎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此,教师应提高认识,重视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浸润与传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这对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全面素养。可见,传统文化在中职历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2.2丰富中职历史教育内容,做好教育与教学的衔接

中职历史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使历史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对学科教学与传统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中职院校教育与传统中学教育有着一定的差别,中职院校偏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使其今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所以,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中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的转变,对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不仅要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更要对传统文化思想形成正确的认知,了解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历史教育价值,进而转变中职学生的思想。历史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了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意义,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充分实现了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2.3规范学生行为与思想,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历史是中职院校的重要学科之一,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感悟历史,使学生能够生在当代,深知古今。多元文化的流入,对各阶段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中职学习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独立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在历史学科教学中,传统文化可以向学生灌输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从而营造健康向上、轻松活跃的历史课堂氛围,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例如,当教师在讲到关于孔子的历史事件时,《论语》就是最具代表的传统文化书籍。《论语》成书于战国时期,当中包含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内容,语言精简,意义深远,具有极高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行为与思想有所影响,也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饱满丰富。

3中职历史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措施

历史是展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形式,与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极为相似,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将其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能有效推动社会、教育,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此,教师应深入探索,寻找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通过有效措施将两者相互整合,提高历史学科教学成效,提升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

3.1研读教材,有目的地融入传统文化

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教材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另外,教师还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向外拓展,让学生学习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历史知识,从不同途径实现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例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关于鸦片战争的内容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所以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为创建历史高效课堂做好前期准备。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历史屈辱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牢记国耻,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向学生介绍有关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鸦片战争是1840—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我国屈辱的一段历史。鸦片战争被英国人称为“通商战争”,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清政府以割地赔款而告终。这段历史也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懦弱与腐败。因此,在这段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的民族精神,敢于同敌人抗争到底,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为民族崛起而读书奋斗的学习动力,从而体现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3.2用历史人物事件启迪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精神

我国已有五千年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物与事件,也从中体现出了优秀的传统品质,值得每一位中职学生去学习和传承。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学生的引导者,要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结合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实时插入传统文化内容,讲述历史进程中的一些优秀人物事迹,从而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为中职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5]。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在学习“抗日救亡文化运动”时,教师可以留出一部分的时间为学生讲述抗日英雄事迹,让学生通过这些事迹感悟和体会当中渗透出的道德观念与精神品质。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抗日英雄杨靖宇的英雄事迹,在弹尽粮绝时,在冰天雪地中,独自与日本侵略者连续战斗多天,最后壮烈牺牲。通过这一英雄事迹,使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保卫国家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在面对众多敌人时仍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民族气魄,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外书籍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学习丰富的传统文化,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进而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3.3运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课堂,多途径实现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建设

在中职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生动趣味的历史高效课堂,将静态的文化知识转变为动态的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建设。信息技术是构建现代化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是众多学科教师备受青睐的教学形式,通过视频、图像、音频等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历史学科涵盖了多方面内容,如国家制度、政治经济、中外历史、文化交流等,每一部分内容中都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具有教育意义。例如,在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史实资料,让学生近距离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世界意义,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枯燥的课堂氛围愈加活跃,让学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更有兴趣。例如,印刷术是众多传统文化之一,对人类与社会有着突出的贡献。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刷并与现代印刷相比较,令学生为之感叹传统文化的精妙,了解传统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与发展。所以,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建设,教学形式的创新是首要任务。

3.4组建优质教师团队,转变教学观念

在中职教育过程中,高质量的教师团队与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学校方面应加以重视,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灵活巧妙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素养,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3.5深挖历史,共同品鉴,实现师生共同交流历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教师应深挖历史知识,与学生共同品鉴,共同分享、共同交流。在中职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合作学习,从历史内容中深挖文化宝藏,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从不同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与分析。例如,在学习古代贸易与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该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针对一些重难点,教师应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要与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文化能体现出不同的古人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例如,《诗经》是著名的古代诗歌总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之一,其风、雅、颂等作品中都散发着无限的传统文化魅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品鉴,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素养,促进历史知识学习。

3.6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实现历史知识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中职教育阶段中,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以历史知识内容为基础,积极组织课内外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科教学成效。实践可以检验教师教学的成果、学生学习的结果,以历史内容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学习当中的文化精神,让传统文化能伴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历史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并设置相应的奖项,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将历史事件与相关传统文化通过角色表演体现出来,让传统文化更加立体,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行列中[6]。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诗歌朗诵,如三国时期曹操的《短歌行》,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历史时期的文化作品。另外,学习文学艺术也是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从古至今很多优秀的诗歌、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物等都能体现出当时历史,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唐朝的艺术品讲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并欣赏《步辇图》《仕女图》等优秀作品,从而进一步了解唐朝的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博物馆了解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或者参观古代建筑,从不同的途径学习历史与传统文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院校历史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在历史课程中的创新建设,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规范学生的道德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个人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中职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要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的重要性。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封留才.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读本[J].人民教育,2020(17):77-78.

[2]徐礼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5):226-232.

[3]季璇,王诗根,马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5):127-129.

[4]王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的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6(5):42-47.

[5]王春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J].学园,2019,12(2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