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债务危机案例十篇债务危机案例十篇

债务危机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6:34

债务危机案例篇1

信心比处理危机更重要

从历史上看,债务水平高于希腊的国家比比皆是,但并非每一次都导致了经济危机。远的不需去寻找,只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其政府债务水平从上世纪末开始就居高不下,目前甚至已经超过了GDp的2倍。尽管如此,日本政府却依然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也似乎很少有人担心日本政府会出现违约。实际上,在过去的200多年中,世界上从不缺乏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相对而言,经济危机则不是那么频繁。从统计关系来说,债务危机与经济危机似乎并没有天然的因果关系。

债台高筑确实潜藏风险,但仅仅是债务并不足以导致经济危机。打个比方,如今大学生依靠助学贷款上学的很多,大部分学生即使日常参与打工,其年收入也仅维持日常开销而已。按照同样的方式计算负债比率的话,每个贷款大学生“债务水平占GDp水平”的比例恐怕都在数十倍、数百倍之上。但多数银行似乎并不认为学生贷款的风险过高。原因何在?除了学校提供的担保之外,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为其还债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历史上债务危机比比皆是,但经济危机却不是必然。之所以同样的债务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关键也在于此不同的国家发展前景大不相同。希腊处境之所以难堪,不仅仅是由于其债务过高,更重要的是市场对其增长前景失去了信心。

三种解决方案都有利有弊

对于到期难以偿还的债务,政府的选择一般来说有三种最朴实的做法当然是勒紧裤腰带还债;最狡猾的做法是把债务赖掉;最经济的做法则是借更多的债务来以新偿旧。希腊的问题在于,这三条路径都面临着现实的制约,似乎都难以成为一个好的选择,都难以有效地改善其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景。正因如此,债务危机的后果才如此严重。

勒紧裤腰带还债是希腊目前正在做的事。对任何个人来说,借债太多就必须节衣缩食还债是常识,对于国家来说,这似乎也应是常识。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里有两个难题不好解决。最直接的问题在于,节衣缩食是个痛苦的过程,对于个人来说自己借的债自己还天经地义,但是对于国家来说,被增税和被节支的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则需要宣泄的渠道,这正是目前希腊正在发生的事情。更麻烦的问题在于,经济陷入衰退时,公共部门常规的做法是扩大开支以刺激经济。此时公共部门为解决债务问题反其道而行――缩减开支。缩减开支的政策措施就很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学究一点的说法叫做乘数效应,即缩减开支加深经济衰退,经济衰退进一步缩小了政府征税基础,并导致债务危机更进一步恶化。这是希腊目前的做法很可能引致的长期隐患。固然,缩减开支是治本,但很多时候,处理经济问题犹如治病,很少有标本兼治的良方。一味追求治重症当下猛药的策略,并不见得是最佳的处理方式。

当然,政府也可以选择赖掉债务。虽然说都是赖账,但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结果。最直接的,就像不久前冰岛政府所做的,直接宣布不还债。这可能是所有解决方案中最糟糕的一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南美国家由于债台高筑,选择了赖掉债务,其结果是国外资本的大量外逃,经济长期难以走出衰退。一般拥有独立货币政策的政府都会选择更隐蔽的方式来赖掉债务――货币贬值。实际上,历史上很多时候贬值都是政府自我免除债务的常规手段。当然,这一方式有副作用,货币贬值的同时也就意味着通货膨胀。但是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贬值,是有可能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的,过去也不乏成功的案例。譬如上世纪90年代的阿根廷政府,通过贬值的方式化解债务危机,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很可惜,对于希腊来说,除非退出欧元区,否则不可能实行货币贬值的方案。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对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加入欧元区的希腊来说,抛弃欧元似乎不是个政治上可行的方案,而且如此一来,将更难以从德国等国获得援助。

借新偿旧可能是目前所能想到的最佳的解决方案。最成功的应用这一应急措施的案例是独立战争之后的美国。其时美国的境况比如今的希腊更糟。由于刚刚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美国政府可谓债台高筑,对外国政府的借款、对国内民众的借款数不胜数。同时,与西欧的专制国家相比,刚刚成立的合众国政府还缺乏征税权,未来还债能力饱受质疑。但是。通过发行新债券替代旧债券,这个国家将债务重新整合,在解决债务危机的同时,更为其后200余年持续的增长奠定了基础。目前,imF和欧盟正在致力推动的援助计划,其期望达到的效果,在缓解希腊到期债务压力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要给予希腊借新偿旧的能力。但是,可惜的是,在这类国际援助中,大多附有严格的条款,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缩减政府开支。对于将钱借给希腊的国家而言,这很好理解,毕竟一个曾经挥霍无度的政府已经很难再取得旁人的信任;但对于希腊而言,正如上文所言,缩减开支将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经济复苏的速度,甚至可能导致经济发展长期陷入难以增长的恶性循环,国际援助措施的效果也将因此而大打折扣。

所以说,希腊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债务问题难以解决,而是每种解决方案似乎都难以避免对其经济复苏的前景产生不良影响。

希腊给我们提了个醒

债务危机案例篇2

[关键词]欧债危机;欧洲经济一体化;福利制度模式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3000000

一、欧债危机的起因分析

(一)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

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有效抵御金融危机、防止经济衰退,欧元区各国相继出台一系列财政刺激方案。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欧元区经济复苏,但却只是经济增长的权宜之计。从本质上说,只是通过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膨胀和杠杆化将私人部门债务转化为政府部门债务,而一些本身经济增长缓慢的欧元区国家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却又因此严重恶化。特别是过于宽松的财政政策导致了大规模举债,致使欧洲一些本来就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国家很快发生了债务危机。比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猪五国”,其国债、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迅速攀升,成为欧债危机的导火索。2009年11月希腊政府换届,新政府将财政赤字由6%上调至12.7%,这就与《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上限3%相去甚远。消息一经披露,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普、标准普尔与穆迪相继下调希腊债务评级,欧债危机从此正式拉开序幕。

(二)欧债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1欧洲经济一体化制度设计的缺陷

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开始生效,标志着欧盟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在给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欧元区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丧失。在欧元区域内,各国施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货币分属于欧洲央行,而财政却由欧盟各成员国自己掌握。因此,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因目标不一致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大,两个主体的执行效率也均受到影响,这就形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最大软肋。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时往往要权衡各方利益,因此在应对危机时经常出现时滞现象,调整力度也不到位。在货币政策滞后的情况下,欧元区各国只能更多地依靠财政政策,试图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来缓解危机和防止经济衰退。然而,大量举债造成政府赤字也会越来越严重。虽然《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规定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上限为60%,但由于欧盟存在监管缺陷,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惩罚措施,所以各国并不在意违反此公约,长此以往危机的爆发也就在所难免。

2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失败

欧洲发达国家从政府到民间近百年来所形成的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欧洲各国大量举债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数据显示,除西班牙和葡萄牙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净储蓄盈余外,“欧猪五国”在1980年~2009年间均处于负债投资状态,长期的负债投资必然导致巨额的政府财政赤字[1]。消费至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致使国内储蓄长期不足,只能依靠举债来维持平衡。寅吃卯粮的现象在经济发展中短期内尚可维持,但在长期却是不可持续的,危机的爆发只是迟早的问题。

3欧洲各国经济增长动力长期不足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欧洲经济开始衰落。各国的传统竞争力受到削弱,市场份额逐渐萎缩,国际资本纷纷涌向新兴经济体,而国际投资者对欧洲的投资兴趣也日益下降。一方面,欧洲国家传统的技术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创新能力不足,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欧洲人口老龄化以及出生率低的问题也一直困扰欧盟国家,致使劳动力萎缩现象严重。在此种情况下,欧洲经济长期低迷,而经济增长率低于债务利息又使国家税收来源减少,加剧了财政的负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欧债危机。表1为世界银行经济增长展望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欧元区一直处于偏低水平。

4高福利政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目前,已发生债务问题比较严重的这些欧洲国家都普遍实行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养老保险替代率为例,英国的养老保险替代率仅为30%,而希腊的养老保险替代率竟然高达95%。这些国家执政者因选举需要,都不敢对社会福利体制进行彻底改革,致使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得以长期维持。例如,德国美国每年用于社会福利的支出已经超过了其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为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过重负担。然而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同时,债务问题国家的生产力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落后于福利增长,造成了财政入不敷出,不得不依靠举债度日。

二、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

(一)危机的短期救急政策

自从欧盟经济一体化之后,在欧元区国家内部相互持有债券的规模就非常巨大,尤其是居于欧元区核心的德法两国更是其他国家债券的主要持有者。因此,一旦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债务违约,都将会对欧盟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并在欧洲金融市场造成连锁反应[2]。如表2所示。所以,近期内欧盟依然会竭尽所能对债务问题国家进行救助,避免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2010年5月底,欧元区国家决定对希腊进行救助。这是所谓的第一轮救助,救助金额为1100亿欧元。2011年7月21日欧元区17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特别峰会,欧元区国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对希腊实施第二轮紧急救助方案。其中,救助贷款额度为1090亿欧元,贷款利率大约为3.5%,贷款期限将从原来的7年半延长到至少15年。此外,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私营部门都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第二轮救助,未来三年将为救助希腊净出资370亿欧元。而且欧洲央行也表示,包括欧洲央行、美联储、瑞士央行、日本央行和英国央行在内的五大银行,都会为欧洲银行业注入美元流动性。同时,美国也表示将会与欧盟深化合作,以期待欧债危机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纵观各方对欧洲债务问题国家的救助,可知他们都在试图找到解决欧债危机的有效途径。然而,这些经济救助只能解决债务的流动性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外界都是在保全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在不超过承受能力的范围内对债务问题国进行援助。短期内,或许可以起到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的作用;但是在长期,要想彻底地解决欧债危机问题,必须从这些债务问题国自身做起,积极从危机源头进行改善,这样才能真正看见欧债危机的曙光。

(二)危机的根本解决措施

1辅助措施——“节流”

国际清算银行货币和经济部门负责人StephenCecchetti表示,欧元区国家通过放宽货币政策无法解决债务危机,因为这不是一个货币问题,额外的货币政策不会有帮助,必须注重削减赤字。

表3为2011年欧元区各国施行的削减赤字等财政计划,由这些紧缩方案可以看出各债务问题国家已充分意识到:要想解决危机,“节流”不可不为之。目前,削减赤字的紧缩方案已经成为必要措施,这些方案包括:撤销一些没有必要的行政机构、对高收入人群增税、提高退休年龄等。但是,一向习惯于高福利制度的欧洲人一时却很难接受,例如爱尔兰总理已成为欧元区第一个因债务危机下台的政府领导人,同时西班牙、希腊也均在反对党压力下提前进行大选,意大利内阁也分歧严重。因此,当前还要防止欧债危机演变成为政权危机的可能性,比如在应对危机的同时须把财政紧缩、减少福利的力度保持在民众可接受的范围内,以防止人们抵触心理过于强烈,反而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2核心措施——“开源”

紧缩财政、削减赤字对于应对危机来说十分重要,但紧缩的力度终归有限,还必须考虑民众的接受能力。因此,“节流”只是辅助,“开源”才是关键,即经济增长是解决危机的核心所在。包括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以及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内的一些专家均认为,应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革新措施不是紧缩财政,而是刺激增长。

其实,欧洲经济的长期低迷也是这次欧债危机的内因之一。目前,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已陷入经济负增长、高失业率、经常账户入不敷出的境况,借助外力根本不可能彻底走出危机。因此,需要走出一条不依赖财政和货币等需求刺激、甚至在一定需求紧缩的环境下,借助制度变革和生产率提高的“类德国模式”的增长之路[3]。德国一直是欧洲经济区中的主力国,“类德国模式”增长将可能成为其他欧洲国家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缺乏明确经济增长点和强劲需求的环境中,这条增长道路的实施将是一个令欧债危机不再困扰欧洲经济区的有效方法。比如,德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欧盟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工业制造业占GDp的29%,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即使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德国也不是一味依靠扩张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而是通过政府补助刺激消费,着眼于维稳实体经济、保证就业。再观其他债务问题国家,均存在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的问题。例如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支柱的希腊经济属于典型依靠外需拉动的产业,这些产业过分依赖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还有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的葡萄牙经济,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西班牙和爱尔兰经济。所以,“类德国模式”的经济增长对于从根源上解决欧债危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同时,促进债务问题国家经济有效增长的另一途径是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需要依靠创新来实现。根据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永动机。所以对于经济低迷的欧洲国家来说,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掌握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当前欧债危机的关键时刻,促进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增长将成为一国摆脱危机困境的重中之重。为此,欧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工作思路——利用科技创新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战胜危机。例如2010年11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提案,规划为期7年,预计耗资约800亿欧元,这一提案公之于世显然具有特殊意义。

(三)欧洲经济体的深度一体化

除了短期救急援助和核心解决措施之外,欧债危机还有一个可能的走势即欧洲经济体的深度一体化,这也将有助于欧债危机的解决。目前欧债危机种种恶化的迹象都表明,欧元区经济已经遭遇到投资的信心危机的挑战。不管是出于何方利益考虑,“希腊离开”或者是“欧元区解体”都是所有人最不愿听到的最坏方案。因此,欧洲经济体的深度一体化就成了必然趋势。对此,欧元区应该进一步形成更为紧密的财政和政治联盟,以一致的声音对待外界。

自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后欧盟正式成立开始,欧盟国家已经一起走过了20年时间。但欧盟内部还存在着很多阶段性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因此,必须进一步促进欧洲各国的深度一体化,使经济政治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整合。比如,未来深度的一体化整合将可能干预一国的财政和经济制度,加强欧盟委员会的监督和行动权力则会使成员国牺牲行使部分的权力。其实早在2001年,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曾说,“欧元将迫使我们采取全新的经济政策工具,现在这个提议在政策上完全不可能被接受,但在某一天将会发生一场危机,那时新的政策工具将被创立。”[4]从目前欧元区发展历程看,如果每一次危机都将一体化进程向前推进一步,那么欧债危机可能正是一个时点,它能促使欧盟进行制度的完善,督促欧盟各国财政政策走向统一。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一)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中国和欧盟在经济上的联系与日俱增。作为中国极为重要的经贸伙伴,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在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对象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三者占中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如表4所示)。因此,欧盟经济状况和中国经济息息相关。随着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不管是消费信心还是实际消费量等方面,欧洲经济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由于欧洲的消费市场对中国经济极为重要,因此对欧洲需求的直接冲击也会影响中国经济,如使中国的对外经济丧失一大动力。

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表明,欧美经济增长每下跌1%,中国出口增长就要下跌6%;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会直接冲击中国原材料和能源企业的生产、投资和利润,从而造成全球股市的价格下跌,这又将会增加对经济衰退的预期,打击国内投资者信心[5]。因此,这里将从贸易、大宗商品价格和投资信心3个渠道来分析欧美经济的减速或衰退对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欧盟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欧盟消费市场的疲弱将继续降低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不利于中国对欧出口。例如,由于欧洲订单减少,广东外贸出口三季度增幅明显下降,10月份出口总值是730.7亿美元,与9月相比下降了8.7%。如果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对欧出口还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入,欧洲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减少中国产品对本地产业的冲击,与中国贸易摩擦不断。

欧债危机对我国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目前,中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已基本上与国际同步,因此欧债危机的加剧将使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中国的大宗商品市场也不可避免地会因风险而波动震荡。平均来说,欧美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国际铜价下降6个百分点,原油价格下降4个百分点,我国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会因此剧烈波动,作为一个工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国家,这对于我国经济影响重大。

欧债危机对我国投资者信心的影响。随着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和全球股市低迷,我国投资者信心也严重受挫。例如,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布的2011年8月中国投资者信心指数为42.82,环比下降8.27%,显示了投资者信心程度的持续走弱。投资者信心的丧失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对此,我们应该直面危机,在国际大环境不景气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本国经济,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投资者恢复信心,增加投资以使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1对欧债危机的救助要理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不断蔓延恶化的欧债危机,作为重要经济体的中国也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2011年9月14日,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中国一直关注着欧洲经济的发展,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债务危机、经济出现困难时,我们多次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继续加大对欧洲的投资。据统计,中国购买欧洲国家的资产可能已经达到数千亿美元的规模。同时在今年外汇储备的增加量中,估计有20%左右是欧元的资产[6]。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对于援助解决欧债危机态度是积极的。然而,在履行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大国责任的同时,我们对于“中国热”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欧债危机的援助要量力而为,不可超过自身限度,比如对于中国的外汇储备,我们可以适量购买欧洲国债,以此来援助欧洲债务问题国家。但我们还是应该坚持分散化风险的原则,尽量投资多样化,要做到理性援助。

2高度重视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截至2010年底,我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此数据一出立刻引起了业界专家和海内外媒体对地方债务安全风险、庞大规模以及偿还能力等诸多问题的广泛关注。其实自从1997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年增长,如1998年和2009年债务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8.20%和61.92%;2010年的债务余额比上年增长18.86%,但增速下降43.06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

图11997年以来全国地方政府性

债务余额增长率变化情况图表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1年第35号(总第104号)

面对中国近年来逐年增长的地方债务,我们应从欧债危机中吸取教训、未雨绸缪,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当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形成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在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的基础上也存在一些相应问题。例如在债务举借、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风险隐患,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如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妥善处理存量债务,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欧洲各国经济增长缓慢、动力不足是这次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鉴于此,我们从欧债危机的教训中充分意识到经济发展对于一国的重要性,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更是解决包括债务危机在内各种经济问题的最佳良方。其中,增强一国在世界强国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由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可知,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是一国经济高效发展的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从创新的本质可以看出,我们应该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推动技术创新向生产力的转化及扩散,将自主创新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培养创新型人才,保证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4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福利制度模式。一向以高福利著称的欧洲国家遭遇欧债危机,而备受人们欢迎的高福利却成危机的幕后推手,这不得不引发世界各国对于福利制度的反思。面对欧洲各国为应对危机纷纷推行的“去福利化”,我国在福利制度改革问题上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呢?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预期十分严峻,养老金制度改革应该未雨绸缪,应该把这次的欧债危机当成一次重要警示,同时也是一次方向校准。显然,一味模仿是不可取的,应该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福利制度,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摸索出适合中国自己特色的福利制度。比如,在教育、医疗、养老多方面进行改革,扩大覆盖范围,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方向,以政府的财政支出能力为量化指标,走一条专业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福利改革道路。

参考文献:

[1]李长安.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启示[n].上海证券报,20110919.

[2]漆鑫,庞亚军.欧债危机的根源、前景与影响[J].中国货币市场,2011,(10).

[3]陈道富.欧债危机的进展、判断和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2011,(11).

[4]唐烨.欧债危机中,中国应该出什么牌[n].解放日报,20111008.

债务危机案例篇3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是指企业因财务运作不善而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动态过程。财务危机不仅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形象伤害,处理不当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

二、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企业由于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出现违法违纪事件、会计反映不实、费用支出失控、经济效益低下、财产物资严重损失等经济现象。这种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和企业的彻底失败。

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中国企业财务结构上,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负债结构上,长期负债较少,短期负债过多,过度的负债会削弱企业的支付能力。当企业出现支付危机时,一方面使自己失去信任而加大其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

投资缺乏科学性。一方面由于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从而财务危机不断。另一方面是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加大财务风险。

商业信用过度使用。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d一旦信用链上的某一环节出现故障,资金链断裂,企业将会发生支付危机和偿债危机。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

(一)加强危机的管理

1、加强对危机的教育,使企业全体员工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企业在制订发展目标,决策企业经营活动,组织企业经营战役时,要有危机观念,从思想上不放松对危机的控制。危机出现时,不胆怯、不畏缩,迎难而上,同心协力,摆脱困境、克服危机。

2、加强对危机的防范。在危机尚未发生之前,未雨绸缪,事先对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进行战略设计。制定防范危机方案,以便对危机进行预控。在财务管理上,应用财务预警指标对企业举债、用债、偿债过程中所涉及的环节、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充分估计各种不利因素可能引发危机的程度,以便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3、加强对危机的控制和处理。加强财务危机的管理。除了加强会计核算,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外,必须建立健全一套既符合国家监控要求,又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财务危机管理机制,特别是建立健全一套企业财务危机应急管理系统。在危机发生时,通过设立的危机控制机构和人员,制定周密的危机应急处理方案,按照既定的程序,以迅速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及时控制和扭转被动的财务局面,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危机损失。

(二)制定和实施应急行动方案

制定和实施应急行动方案是危机指挥中心进行危机应急管理的重点。目的是降低现金需求,谋求资金来源最大化。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迅速制定处理方案,控制和扭转财务被动局面。

1、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债务展期是与债权人洽商推迟到期债务要求付款的日期:债务和解是债权人自愿同意减少债务人的债务。包括同意减少债务人偿还的本金数额,或同意降低利息率,或将一部分债权转化为股权,或将上述几种选择混合使用。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在企业发生财务困境时能为企业赢得时间,进行财务调整。操作起来也方便简捷。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首先应该想到的应该是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此外,利用商业信用,争取供应商继续进行信用融资。如以储代购,缓解周转资金占用;以销货的百分比偿还应付账款:以退货抵消部分应付账款:签订新的定货合同抵消债务等也是实践中常用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2、资产变现。正常情况下,企业通过资产运作,利用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偿付到期债务。而通过变卖某些资产偿付到期债务也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的一条途径。处分不良债权,加速回收应收账款;处分存货,包括制成品、原料、零部件;处分闲置资产、无效资产,出租、出售无用资产: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或收回对外投资。

3、与企业出资者协商增资的可能性,增加企业可运用的资金,共渡难关。

4、促进销售增长,提高收现比例,减短赊销期,使收入期限短于支出期限,应付资金不足的局面。

债务危机案例篇4

5月2日,欧盟原则上同意连同imF一起向希腊提供价值1100亿欧元的援助,给3个月以来的有关救助希腊问题的争执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救助计划的具体细节是:欧盟国家将联手提供800亿欧元,imF提供300亿欧元。援助贷款的利率为5%,第一笔贷款将在5月19日希腊下一笔85亿欧元的国家债务到期之前到位。欧元区16国将根据各自在欧洲中央银行的出资比例分摊800亿欧元的救助资金,其中德国出资占28%,约为224亿欧元。

得到上述支持,希腊并非没有代价。它必须接受由欧盟和imF提出的严苛财政收支改革方案:在未来三年削减财政赤字300亿欧元,这相当于希腊2009年GDp的12.6%;将销售税从21%提高到23%;削减公务员薪金和养老福利,推迟国民法定退休年龄等。

自2009年12月希腊债务偿付问题浮出水面以来,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已经从1.51的高位一路下滑至5月4日1.29的低位。

在一个整体的欧元区体制改革方案落定之前,欧元区体制固有的财政赤字激励倾向导致的债务偿付危机,将持续拖累欧元。从这个意义出发,这并不仅仅是一场对希腊的救助,也是一场对欧元的救赎。

希腊危机效应

随着4月27日、28日标普对葡萄牙和西班牙信用评级的下调,由希腊而导致的债务危机快速蔓延,市场对欧洲国家债务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担忧被推向高潮。

此前的4月9日,惠誉将希腊的债信评级由“BBB+”调降至“BBB-”,评级展望为负面,仅略高于垃圾档,为投资评级中的最低档。惠誉公告说,衰退加深以及债务清偿成本上升将加大希腊政府完成削减预算赤字目标的难度。

4月22日,穆迪将希腊的评级自a3下调至a2;4月27日,标普将其下调至“BB+/B”,属垃圾级别。至此,希腊政府通过欧盟央行抵押贷款途径融资的道路被堵上。4月28日,希腊5年期CDS(信用调期和约)息差跳升至824点,10年期国债利率上涨到9.97%,创历史最高。

在危机深化的过程中,希腊一直没有放弃努力。

5个月来,希腊政府分三次成功发行了195.6亿欧元的国债,单次筹资额度从最初的80亿欧元,下降到了4月13日的15.6亿欧元,中标利率也逐步攀升。

在5月2日最后救援方案出台之前,希腊政府顶着国内工会全国性示威游行的压力多次向欧盟和imF表示诚意。

5月1日,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表示,为了获得欧盟1200亿欧元的救助,希腊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消减财政赤字。5月2日,欧盟和imF原则上同意向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的救助,规模比此前宣称的少了100亿欧元。

在这场希腊与欧盟及imF的博弈中,德国的态度举足轻重。作为欧元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德国的经济并非一帆风顺:失业率高达8.2%,财政赤字/GDp比也达到了4.3%,超出《马斯特利赫特条约》的标准。

德国国内的保守势力认为,根本不应该用德国纳税人的钱去救助“懒惰”的希腊人。

然而如果希腊违约,欧洲的银行们将承担巨大的损失。

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整理的数据,欧洲银行持有约800亿欧元的希腊债务,德国和法国银行所持比例最大。中国平安入股的荷兰比利时金融集团(Fortis)对希腊债务的敞口占到了其有形净资产比例的64%。

如果对希腊不加救助而任其违约的话,必然会引发多米诺效应,违约后果不堪设想。

4月29日,欧盟把对希腊的援助金额草案提高到1200亿欧元。这比4月11日达成的最初紧急救援贷款方案高出了800亿欧元。5月2日,上述救援数字最终被定为1100亿欧元。

但对于希腊为获得救援而接受的条件,玫瑰石公司董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imF是在像对待一家公司一样对待一个国家。企图从减少成本(缩减公务员工资)和扩大收入(增加税赋)两条线来解决问题。但是国家是会有经济效益联动的,紧缩措施导致的恶性萎缩会导致税基减少。

“一个人能不能还钱,取决于他是否能赚钱。imF的做法,就好比一个人发烧了,你给他些冰块。”谢国忠说,“希腊的根本问题在于它的大锅饭体制。整个国家有1/3的人是公务员。而目前的改革方案,没有改变大锅饭的体制,只是往每个人碗里少放一点。”

欧元区集体“越线”

归根结底,希腊债务危机的本质是偿付危机。这从危机的演变链条上,清晰可见: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行,到2009年政府奉行激进的财政政策导致的大规模政府融资,到2010年由于融资困难,偿付能力不足而引发债务危机。

谢国忠认为,“在没有独立货币政策的欧元区国家,由于不能通过印刷钞票来还债,政府缺钱的直接后果就是偿付危机。”而对于手握着独立货币政策和独立财政政策的英国,政府的财政问题,已经演变成财政部发国债、央行印钞票来买国债的简单货币扩张。

在谢国忠看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债务危机已经近在眼前,危机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而对于英国,激素式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方式,导致的英镑大幅贬值的货币危机,预计将在2012年出现。

目前,希腊的债务偿付危机随着获得低息贷款而暂时稳定下来,但是欧盟各国财政预算依然面临着超支的危机。

整个欧盟的财政收支都已经远远偏离了欧盟成立初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规定的“警戒线”:欧元区各国政府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

4月22日,欧盟统计局公布了欧盟各成员国2009年数据:欧元区16国和欧盟27国的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6.3%和6.8%,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78.7%和73.6%,均远远超出3%和60%的底线要求。

欧盟27国中有12个成员国的政府债务/GDp之比大于60%:意大利115.8%,希腊115.1%,比利时96.7%,匈牙利78.3%,法国77.6%,葡萄牙76.8%,德国73.2%,马耳他69.1%,英国68.1%,奥地利66.5%,爱尔兰64.0%,荷兰60.9%。只有丹麦、爱沙尼亚、卢森堡、芬兰、瑞典5个欧盟成员国政府财政赤字/GDp的比例小于3%。以2009年GDp占比来计算,财政收支状况超标的欧元区成员国占欧元区总体GDp比重为97.67%。

截至2009年末,西班牙政府债务余额超过了5596亿欧元,公共负债率(政府债务/GDp)为53.2%;政府财政赤字1176亿欧元,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GDp)为11.2%。2009年全年,政府的收入只占到了GDp的34.7%,同时失业率为欧洲之最,超过20%。

在其全年财政收入只有3647亿欧元的情况下,西班牙2010年短期债务偿还压力为2200亿欧元,总体债务偿还压力高达3300亿欧元。

葡萄牙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截至2009年末,其政府债务余额超过了1259亿欧元,公共负债率(政府债务/GDp)达到76.8%;政府财政赤字达到154亿欧元,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GDp)为9.4%。

“因此,下一波受到债务危机冲击的,很可能将是这两个国家。”中金研究所楚刚在5月4日的《希腊是如何走上债务危机不归路》的报告中如此表述。

不仅是中金,早在标准普尔下调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信用评级之前,全球的机构投资者就已经把担忧投向了葡、西两国。

2010年2月19日,美国投资公司千禧波投资(millenniumwaveadvisors,LLC,mwa)总裁约翰•莫尔丁在给《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邮件中,就提到;西班牙的外部债务已经膨胀,没有相当数量的外部资产来抵消。按净额算,西班牙欠世界的债务达到其GDp的80%,远多于它拥有的外部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希腊和葡萄牙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其GDp分别只占欧盟总GDp的2.0%和1.4%,但西班牙为欧洲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接近希腊的5倍,GDp占欧盟总GDp的8.9%。

所以,如果西班牙债务问题升级,将是对欧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重大打击。其威力可被比做强地震,全球都可能有震感。

制度根源

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结构性不对称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制度性根源。

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正式签署,奠定了欧盟的制度性基础。

根据马约,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必须将货币政策的权力上交,而财政政策方面需要符合四项趋同标准:该国政府的年度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政府未清债务总额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该国的通胀率不得超过通胀率最低的欧盟三国平均水平的1.5%,长期名义利率平均值不得超过通胀率最低的欧盟三国平均值的2%。

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理论,欧元区成员国在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的三项选择中,最多只能达成其中的两项。而欧元区的这个三角组合,就是固定汇率、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完全丧失独立货币政策的结合。

对于完全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的欧元区国家,财政政策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唯一重要要素。当宏观经济形势变得严峻,企业盈利和经济增长困难的时候,欧元区国家唯一的政策空间就是扩大财政支出。

“在原来的财政体制下,融资的风险需要由各国政府独自承担,各国必须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而当一个超国家货币当局出现,就存在道德风险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宋玮如此分析欧元区固有的机制问题。

这种道德风险体现在:欧洲中央银行的成立以及共同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各国财政政策的制定者不再担心自身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会对本国的货币和物价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而一个统一而强大的欧元的出现及欧元区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使各国的融资范围扩大,融资成本相对下降,政府更愿意以债务的形式融通资金。

“为了避免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欧盟在《过度赤字程序议定书》中规定对超出马约四项趋同标准‘警戒线’的国家实施金融制裁,要求违规成员国缴纳一定的不付利息存款,如两年内财政赤字情况没有得到好转,这笔存款就会转为罚金。”宋玮说。

但是由于《过度赤字程序议定书》中的免责与例外情况太多,处罚程序复杂繁琐,实质上实施的难度很大,如在一年中实际GDp下降2%或更多时,允许为期两年的暂时过度赤字,即使实际GDp下降不足2%但是超过了0.75%时,也可为过度赤字申请例外。

这也是整个欧元区包括德国和法国在内的核心国家2005年以来财政收支一路长鸣地超越“警戒线”的原因。在这种激励机制下,欧元区成员国的财政政策有着难以遏制的赤字倾向。

作为欧元区成员国,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缺乏拯救经济的可靠手段,既无法让货币贬值,也不能调低利率或多印钞票以刺激借贷,只能依靠出售更多的国债来筹集资金。但目前市场对于这样国家的财政和债务前景并无足够的信心,因此想要出售更多的国债只能支付更高的收益率,因而每一次再融资都会进一步加重其财政负担,为经济复苏的前景蒙上阴影。

希腊的债务危机暴露了欧元体系的根本弊端,救援方案仅仅能够避免其短期违约风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其中长期债务压力。在没有货币政策相配合的情况下,希腊为遏制债务危机对欧盟做出的财政赤字削减承诺,则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下滑和通缩风险。

要从根本上避免危机重演,欧元区的制度框架就必须变革。然而截至目前仍然看不到任何框架性的改革提案。

“即使考虑现在所有的改革框架提案,上述道德风险问题仍然无从解决。”5月5日宋玮对本刊记者表示。

欧元的未来

在欧元区体制设立之初,马约的设计者就已经意识到:仅有一个统一的货币政策而缺乏协调的财政政策,当成员国的经济异质性愈加明显的时候,危机就会出现。

“但设计者认为,即使出现危机,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已经给其成员国带来了好处,欧盟就只能向前走,不能后退。在演进的过程中,必然会设立一个统一的财政部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对本刊记者说,“但是危机爆发了,欧元区形成统一财政的设计并没有实现。虽然法国发出了一些成立统一财政部门的声音,但是遭到了德国的反对。”

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不对称选项中,欧元区成员国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即或者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同性提高,建立一个具有财政部功能的财政政策协调机构;或者是需要独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结合才能推动经济发展、顺利渡过危机的国家,以主动或是被动的方式脱离出欧元区,以保持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同质性。

从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以来,欧洲为了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强大欧盟已经努力了半个世纪。包括约翰•莫尔丁在内的几位美国分析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欧元不可能解体,不应低估了欧盟的政治向心力。

“区域合作本身潜藏着众多风险,但是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不高。欧元区一旦解体,对德国、法国来说,政治、经济代价非常大。目前欧元区并没走向到达崩溃的边缘,欧洲有实力解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余永定说。

然而在欧元区内引入退出机制,是题中要意。

“希腊的债务问题就是一个有没有退出机制的问题。”谢国忠说,当希腊政府已经无法通过常规政策手段走出危机,只能通过紧缩经济,上演时间推动变革的“衰退疗法”,退出欧元区是希腊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

债务危机案例篇5

一、此次债务危机可谓是“一波三折”

首先,我们对此次希腊债务危机作一简单梳理。今天年初,作为希腊政坛上一匹黑马的“激进”(SYRiZa)上台执政,对新上任政府来说,他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庞大的国际债务。迄今为止,希腊政府欠债达3200亿欧元,相当于GDp的170%,其中,欠国外的债共约2675亿欧元,包括欠德国682亿,法国438亿,意大利384亿,西班牙250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14亿,欧洲中央银行181亿,荷兰134亿,美国113亿,英国108亿等。欠imF的债,其中15亿欧元(17亿美元)应在6月30日偿还,而政府又无力如期偿还,面临着违约风险。

如何解决庞大债务问题,代表国际债主的“三驾马车”,即欧盟、欧洲央行和imF一直坚持以紧缩支出为主基调的债务重组方案;另一方是天怨人怒又有强大民意基础的债务方,谈判中讨价还价、明争暗斗、斗智斗勇甚至激烈冲撞就可想而知了。6月26日,也就在希腊第三轮救助协议以及归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6亿欧元债务的期限正式到期的前四天,经济学家出身的希腊财长瓦鲁法基斯拒绝了国际债权人的新的一轮救助方案,并在当日晚中途退出欧元区财长会议,谈判破裂,从此,掀起了此次“一波三折”希腊债务危机的浪潮。

面对希腊的“任性”,欧元区18国财长在紧急会议上态度强硬,拒绝延长到期的希腊债务救助协议期限。而希腊总理齐普拉斯则祭出“公投”的大旗,宣布在7月5日进行希腊全民公决,与此同期,希腊银行遭遇到挤兑狂潮,6月18日当周,储户从银行提出了30亿欧元存款,6月22日当周平均每天有5亿欧元的存款外逃。希腊政府则从6月29日起强制对资本实行管控,银行停止对外营业,如今希腊人每张银行卡每天在自动取款机的取款上限是60欧元。

接下来就是违约与全民公投的大戏上演。6月30日,希腊未能在最后期限到达之前偿还所欠imF的16亿欧元贷款,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未能按时向imF偿还债务的发达国家。7月5日的全民公投如期举行,如政府所愿,希腊人以61.3%的多数否决了债权人协议草案。公投结果揭晓后,希腊总理齐普拉斯就立马发表讲话,称希腊人民“做出了非常勇敢的选择”,同时称政府准备立即恢复与债权人的协商,寻求解决债务危机的新的可行方案。欧盟和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对公投结果虽感意外和失望,但还是用外交辞令表明立场,称“尊重”希腊人民的选择。

经过双方颠峰对决后,为了一个强大的欧洲梦,希腊与国际债权方都作出了最大限度的让步与努力,尤其是齐普拉斯政府。7月11日,希腊国会通过政府提出了为赢得救助的改革方案。该方案包括:提高船运公司的税率;统一收取23%的标准增值税,包括酒店和餐馆的增值税;在2019年前逐渐取消为贫困养老金领取者专门提供的“团结补贴”;到2016年削减国防开支3亿欧元;推行港口的国有资产私有化,并把希腊电讯巨头otex剩余国有股份转移到私有化机构;取消给富裕岛屿的30%增值税减免。7月12日,欧盟召开了“三重峰会”为希腊的命运寻找出路,包括欧元区19国财长的继续磋商、19个欧元区国家领导人的会议和所有28个欧盟国家领导人的峰会,峰会结果是,欧元区原则上同意了一个三年期以上的860亿欧元救助方案;7月23日,希腊议会也通过了债权人要求的最后一批改革措施的方案,至此,希腊政府为重启了与债权方关于第三轮债务纾困方案的谈判扫清了障碍。

难以置信的是,全民公决否定了一个以通缩为主的纾困方案,却找回来一个以更为严苛的以改革为基础的新纾困协议。尽管执政党内部对新纾困方案出现分歧、民众抗议之声不绝于耳、德国为首的一些强硬派仍持希腊临时“退欧”作为解困立场,但债务双方新的共识业已形成,这标志着持续6个多月的对峙局面出现了新的转机。

二、希腊深陷债务危机泥潭的一个简要历程

希腊这个地处巴尔干半岛的小国,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上来看,在欧洲的位置都是处于很边缘的状态。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欧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得突飞猛进,一路凯歌高奏,对于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希腊,搭乘这趟飞奔的烈车是理所当然的。1991年12月中旬,欧洲共同体成员国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其中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规定,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必须符合两项关键标准,即政府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及须将国债/GDp的占比保持在60%以下。这两条清楚表明加入国不能有债务的拖累,同时也预示着一旦政府不能有效约束政府预算赤字的规模,就会出现债务危机。

当时的希腊尽管没有达到入门标准,但希腊还是在2001年成功“混入”了欧元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欧元的性质是有关的,欧元是一项政治的产物,也可以说德法等国意志的产物,因而在决定应该接纳那一国时,规则总是可以为政治目标服务的。另一方面,希腊政府瞒天过海隐瞒了经济数据,由于希腊急于加入欧元区,不得以求助美国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做假账,高盛为希腊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为希腊政府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使国家预算赤字从账面上看仅为GDp的1.9%,这样希腊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希腊政府则为此支付给高盛集团昂贵的3亿美元的佣金。

2004年希腊新政府上台后决定“清点财政家底”,随之假账问题浮出水面。数据显示2004年希腊财政赤字与GDp之比高达6.1%,而不是前任政府所说的1.9%。这在当时引起欧元区的国家,特别是法、德等国感到十分震惊与担忧。2009年10月初,希腊政府更迭,新官上任的总理帕潘德里欧却赫然发现前任给自己留下了巨大财政赤字,无奈之下不得不对外宣布,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这一组数据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而且截止2009年年底,希腊债务为2800亿欧元,希腊债务危机由此拉开大幕。

由于希腊巨额债务数据浮出水面,再加上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欧洲经济陷入衰退,希腊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恶化也在情理之中。2009年12月16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将希腊的长期信贷评级下调一档,从“a-”降为“BBB+”;随后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信用评级,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振动,欧元兑美元大幅下跌,希腊政府债券价格下降,10年期债券收益率一路走高。此时的希腊到了真正危机时刻,原本可在金融市场以低成本筹集资金的政府,现在只得向欧盟与imF伸手借钱了。与此同时,欧盟其它国家也开始暴露出债务危机,比如说,被媒体所称的“笨猪五国”中的四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与西班牙都不同程度出现预算高企,债务危机四伏。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

2010年4月23日,希腊正式向欧盟与imF申请援助。作为援助的条件,欧盟(eU)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坚持让希腊着手进行财政紧缩计划,其中包括大幅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劳动力市场以及养老保险的改革。2010年5月10日,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给希腊1100亿欧元(1400亿美元)的紧急救助贷款以帮助政府偿还债务。由于希腊难以达成预定减少赤字目标,其债务违约风险大增,退出欧元区的概率也在增大,因为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3000多亿欧元政府债券中的绝大部分就可能不了了之。为防止希腊做出极端决定,2012年3月12日,欧元区财长会议正式批准1300亿欧元的希腊第二轮救助方案。希腊得到两轮债务救助,在国际债权人的监督下,从2013至2014年,希腊开支紧缩和改革政策使财政状况有所改善,但希腊人在痛苦中忍耐,民众的愤怒也在不断积累,债务危机也没有得到根本好转。这种困境改变了多年来希腊政治局面,“极左”政党在今年年初大选一举上台执政。

三、为什么希腊长期深陷债务危机而无法自拨?

(一)经济严重衰退是希腊长期无法走出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希腊长期深陷债务危机,首先与其薄弱的经济基础有关,希腊除了旅游业和航运业外,几乎没有支撑工业发展的任何产业,政府财政一直维持较高的赤字。

2001年“混入”欧元区,加上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举办,这些利好的因素才促进了希腊经济出现快速发展。有资料显示,从2001年至2007年,希腊GDp平均增长率为4.11%,其中2003年增长率高达5.9%,2006年增长率也有5.5%。这样骄人的数据要优于同期欧元区平均增长水平。但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紧接着希腊2009年底又爆发了政府债务危机,使希腊一下回到经济大衰退的梦魇。在经历了长达六年经济衰退后,希腊政府又欠了一身债,2014年虽然经济开始微弱增长,可到了今年,希腊经济又陷入到债务危机中不能自拔。希腊经济衰退程度堪比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六年来,希腊真实GDp下降了四分之一,失业率高达28%,青年人的失业率则逾50%。期间三换政府,民众上街抗议示威时有发生,政治社会剧烈动荡,为“二战”结束以来发达国家所仅见。

(二)高福利以及庞大的公共部门导致政府过度举债是希腊债务危机直接的原因

众所周知,与美国不一样,欧洲是典型的高福利的国家,福利模式又不尽相同,如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是“地中海模式”,它们在欧盟内部相对落后,税收水平也低,非常依赖家庭性的保障。这些国家更容易遭遇债务危机,尤其是希腊的社会福利不仅高昂且名目繁多,据希腊经济网站的数据,每年政府都要为公务员福利拨出数以十亿计的款项,公务员去世后,其未婚或者已婚的女儿都可以继续领取其父母的退休金;希腊的公务员每个月更是可以享受到5欧元到1300欧元之间的额外奖金,奖金的名目繁多。如此奢侈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难怪有专家预测,除非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否则希腊的社会保障制度必定会在15年之内崩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希腊的不同政党为上台执政,不断地开出各种高福利支票来争取选民,造成了高福利的恶性循环。

(三)加入单一货币与纾困方法使得希腊摆脱危机困难重重

一个国家一旦加入单一货币区,就意味着放弃独立制订货币政策权利。希腊在2001年加入欧元区后,就放弃了发行本国货币的权利,当经济遭遇严重经济衰退和债务危机时,政府是应当采取紧缩政策还是扩张性政策?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增加总需求,从而拉动GDp增长,走出经济衰退;也可以通过汇率政策实现外汇贬值,增加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改善经常项目收支,进而改变政府赤字状态;还可以通过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使公众持有的货币购买力降低,这就等于间接征收了税收,从而改善财政赤字状况。当然,这样做法可看成政府变相增加债务,只是不需要偿还就等于增加了收入。希腊加入欧元区后,这些国际上摆脱债务的通用手段却被自废武功了,因此,缺少货币政策手段的希腊,面对经济大萧条无能为力,政府债务危机不断没有化解,反而进一步恶化。

四、希腊摆脱债务危机的前景不容乐观

希腊债务违约的历史传统使得其走出危机的泥潭异常艰难。从2009年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希腊全国罢工与示威游行此起彼伏,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反欧、脱欧之声充斥大街小巷。一方面,没有欧元区国家的纾困,希腊势必破产,以致退出欧元区;另一方面,国民强烈抵止债权人的纾困条件,不愿意为了还债而牺牲眼前过多的生活福利。这种拖延违约的国民性是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有资料显示,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个国家债务违约的事例就出现在希腊。早在公元前4世纪,阿提卡海洋联盟的10个城邦未能偿还提洛神庙的借款。据美国金融机构美银美林的资料显示,在过去两个世纪中,希腊共发生了六起债务违约事件,在过去的192年中,希腊有90年在违约或者进行债务重组。这种历史传统消解走出债务危机的进取心,因而欠拖不决也就不足为奇。

虽然随着8月13日希腊与债权人新一轮贷款协议的达成标志着一场持续半年多的债务危机告一段落,但后续的一系列困难也不容忽视。

首先,希腊走出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但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对于希腊来说,除了占国民收入四分之一的旅游业以外,其它行业几乎乏善可陈。近几年来,希腊旅游收入大幅下降,其原因与该行业的性质相关。旅游业的景气与经济发展是正相关的。希腊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欧盟内部,从2009年爆发债务危机以来,随着希腊“脱欧”、尤其是“仇德”情绪的高涨,再加上欧盟经济多年来的衰退与增长乏力,使本来向往希腊文明与充足阳光的一些人望而却步。另外,希腊也曾在港口、物流、造船业上不乏亮点,但随着福利的改善与劳动力价格的快速上升,这些严重依赖于人力的行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贸易赤字也不断加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希腊经济的衰退,本质上更类似于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即快速上涨的劳动力价格,导致与欧盟“边缘国家”的竞争优势下降,而创新、科技与劳动效率的停滞不前,又让其难以追赶德、法等欧盟“核心国家”。坦率地讲,今天欧盟的许多国家,尤其是南欧与中东欧的国家,都存在类似希腊的风险。没有希腊与欧盟整体经济向好,希腊要走出债务危机的前景令人堪忧。

债务危机案例篇6

[关键词]欧债危机;欧洲经济一体化;福利制度模式

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4-0066-05

一、欧债危机的起因

(一)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有效抵御金融危机、防止经济衰退,欧元区各国相继出台一系列财政刺激方案。这些措施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欧元区经济复苏,但却只是经济增长的权宜之计。从本质上说,只是通过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膨胀和杠杆化将私人部门债务转化为政府部门债务,而一些本身经济增长缓慢的欧元区国家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却又因此严重恶化。特别是过于宽松的财政政策导致了大规模举债,使欧洲一些本来就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国家很快发生了债务危机。比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猪五国”,其国债、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迅速攀升,成为欧债危机的导火索。2009年11月希腊政府换届,新政府将财政赤字由6%上调至12.7%,这与《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上限3%相去甚远,消息一经披露,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普、标准普尔与穆迪相继下调希腊债务评级,欧债危机从此正式拉开序幕。

(二)欧债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1.欧洲经济一体化制度设计的缺陷。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开始生效,标志着欧盟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在给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欧元区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丧失。在欧元区域内,各国施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货币属于欧洲央行,而财政却由欧盟各成员国自己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因目标不一致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大,两个主体的执行效率均受到影响,形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最大软肋。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时往往要权衡各方利益,因此在应对危机时经常出现时滞现象,调整力度也不到位。在货币政策滞后的情况下,欧元区各国只能更多地依靠财政政策,试图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缓解危机和防止经济衰退。然而,大量举债造成政府赤字越来越严重。虽然《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规定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上限为60%,但由于欧盟存在监管缺陷,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惩罚措施,所以各国并不在意违反此公约,长此以往危机的爆发也就在所难免。

2.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失败。欧洲发达国家从政府到民间近百年来所形成的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欧洲各国大量举债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数据显示,除西班牙和葡萄牙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净储蓄盈余外,“欧猪五国”在1980年~2009年间均处于负债投资状态,长期的负债投资必然导致巨额的政府财政赤字[1]。消费至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国内储蓄长期不足,只能依靠举债来维持平衡。寅吃卯粮的现象在经济发展中短期内尚可维持,但在长期却是不可持续的,危机的爆发只是迟早的问题。

3.欧洲各国经济增长动力长期不足。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欧洲经济开始衰落。各国的传统竞争力受到削弱,市场份额逐渐萎缩,国际资本纷纷涌向新兴经济体,而国际投资者对欧洲的投资兴趣也日益下降。一方面,欧洲国家传统的技术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创新能力不足,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欧洲人口老龄化以及出生率低的问题也一直困扰欧盟国家,劳动力萎缩现象严重。在此种情况下,欧洲经济长期低迷,而经济增长率低于债务利息又使国家税收来源减少,加剧了财政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欧债危机。表1为世界银行经济增长展望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欧元区一直处于偏低水平。

4.高福利政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目前,已发生债务问题比较严重的这些欧洲国家都普遍实行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养老保险替代率为例,英国仅为30%,而希腊竟高达95%。这些国家执政者因选举需要,都不敢对社会福利体制进行彻底改革,致使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得以长期维持。例如,德国每年用于社会福利的支出已经超过了其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为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过重负担。然而,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同时,债务问题国家的生产力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落后于福利增长,造成了财政入不敷出,不得不依靠举债度日。

二、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

(一)危机的短期救急政策

自欧盟经济一体化后,欧元区国家内部相互持有债券的规模非常巨大,尤其是居于欧元区核心的德法两国更是其他国家债券的主要持有者。因此,一旦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债务违约,都将会对欧盟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并在欧洲金融市场造成连锁反应[2],如表2所示。所以,近期内欧盟依然会竭尽所能对债务问题国家进行救助,避免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债务危机案例篇7

根据彭博(成立于1981年的美国彭博资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公司――编者注)统计,截至7月21日,全世界86个国家和地区的债务总和接近45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90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约合全球前五大经济体:欧盟、美国、中国、日本、印度2010年GDp的加总。这也意味着,全-球五大经济体一年创造的全部生产总值才够把地球的债务还完。

若按照全球人口70亿人计算,这86个国家让地球上的每个人背负6428美元的债务,折合人民币4.14万元。

债务结构的不平衡

从结构来分析,发达国家是债务的主体,24个发达国家负债38万亿美元,占到全球债务总量的84.44%。美国最高14.3万亿美元,其次是日本约为11.3686万亿美元,美日两国合计超过25万亿美元,超过全球国家债务的一半。

接下来是欧盟5国: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这5国债务总额约为8.68万亿美元,占全球债务总量的19%。

除却发达国家,其他记录在案的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或者可以称为新兴经济体。分区域来看,亚洲的债务总额最高,合计超过3万亿美元,占全球债务总量的6.67%。当中,中国以1.17万亿美元,为亚洲发展中国家之首,占全球2.6%;印度次之,负债6246亿美元。

再按下来是拉美,12个国家负债总额1.5782万亿美元,占全球债务比重3.5%。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三个拉美大国称为该区域的债务大国,负债分别是:6858亿美元、4809亿美元、1366亿美元。

有17个国家的东欧共计负债1.2万亿美元,占全球债务比例的2.6%。虽然这个区域中俄罗斯是最大经济体,但是俄罗斯的负债甚至没有波兰和土耳其高。

中东国家和非洲的经济体量小,负债也少,21个国家负债总额只有7166亿美元。没有一个国家负债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

下一个危险是什么?

债务最多的国家并不一定会爆发债务危机,债务危机的爆发最重要的因素是这个国家是否具有偿还能力,一般来说,国家赤字占GDp的比重高低能够反映这个国家的偿还债务的能力。

事实上,已经爆发债务危机的国家或地区,其赤字占GDp的比重都会很高。全球赤字占GDp比重最高的6个国家为爱尔兰、希腊、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美国,赤字占GDp比重分别为32.4%、10.5%、10.4%、9.2%、9.1%、9.1%。而这六个国家全都不同程度爆发了债务危机。

在国际上,一般来说,赤字占GDp的比重超过5%,就意味着需要警惕了。超过5%的国家或地区共计24个,占统计国际或地区的比例为35.29%。

而赤字占GDp比重较高的其他国家还有黎巴嫩、日本、波兰、斯洛伐克、冰岛、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法国,它们的占比都超过了7%。这当中,冰岛的债务危机已经爆发,其他国家的债务问题也或多或少被金融界提及。

但是,是否会爆发危机还需要看另外一个方面,即是债务的构成。“如果一个国家的债务多是本国国民持有,那么债务问题演化成危机的可能性就很小。”上投摩根研究部副总监王炫称。

债务危机案例篇8

在那一刻,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之恐慌、为之愤怒,这个“投资者的天堂”即将摧毁,第二轮金融危机一触即发,而这一切均拜好大喜功的迪拜模式所赐。然而,稍作冷静后,我们要问,迪拜世界的债务能否等同于迪拜的债务?这个债务危机究竟会产生多大影响?这座沙子堆砌的奢华之城还有可能走出困境吗?

恐慌在消退

迪拜世界公司堪称迪拜在全球投资领域的旗手,其中,尤以旗下负责房地产开发的迪拜棕榈岛集团和投资公司istithmar最为著名。而这次债务危机的导火索恰恰就是前者必须在12月14日前向阿拉伯的投资者偿还35亿美元的债务。虽然据《纽约时报》估算,迪拜世界的债务高达590亿美元,占迪拜债务的74%。但是,迪拜高级财政官员已于目前正式宣布,迪拜政府不会担保迪拜世界的债务,银行将迪拜世界视为政府一部分的看法是错误的。

迪拜在世界经济中并不占据显著位置,发生债务危机的也只是其国内的一家企业,但这次债务危机仍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

反应最快的当属股市。事发当天,英国、德国、等欧洲大国股市都重挫3%以上;除美国因感恩节休息,加拿大、阿根廷等国跌幅都在2%-4%不等;次日,较早收盘的亚太市场也普遍收低,新加坡、印度、韩国亚股市跌幅在0.3%-2%不等,沪深两市股指跌幅均超过3%,沪指收3.6%,创近三个月来最大跌幅。

随后,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6家迪拜政府支持企业的评级下调至垃圾级别,各国银行也在忙于计算自己的风险敞口,评估危机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有舆论称迪拜世界债务规模庞大,形容此次危机为雷曼危机的翻版。但事实上,迪拜债务风波的“溢出”效应不会太大。一是直接涉及的金额只有590亿美元,也不涉及类似雷曼的信贷衍生产品,未通过包装将债务风险转移出去;二是迪拜世界公司并不是赖账不还,而是要求延期偿还;三是阿联酋政府出于信誉考虑不会坐视不管,且具备足够的资质和偿付能力。

事后,也有多位银行人士表示,这一风波主要影响到与迪拜有业务往来的欧洲尤其是英国金融业,并且仍在可控范围。从欧洲股市、新兴市场股市随即止跌回升和美国股市下跌幅度不大也可以看出,目前市场正在从恐慌中挣脱出来。

经济模式惹争议

此次迪拜债务风波中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引起巨大反应,与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大关系。

迪拜是阿联酋第一城市,半个世纪前因产油而发达,不过,其石油蕴存量不断萎缩,目前已几近枯竭。为了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早在上世纪末,迪拜政府就开始积极谋划经济转型,致力于建设中东首屈一指的贸易金融旅游中心。

迪拜以高端房地产和金融业主导,靠大规模举债和融资等大兴土木,从而驱动金融杠杆“利滚利”,拉动经济增长,被人称之为“迪拜模式”。在这种新模式的带动下,迪拜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史上最大人工岛棕榈岛,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滑雪场;规模与迪拜城相当的“迪拜乐园”……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迪拜拥有了多个“世界第一”、“世界最大”,使一个沙漠小城演变成如今的金融中心、旅游胜地。

然而,在这令人羡慕的成就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迪拜的这些标新立异的建筑都是建立在巨额投资基础上的,据了解,棕榈岛计划耗资140亿美元,“迪拜乐园”640亿美元,更雄心勃勃的朱迈拉新城计划“烧钱”950亿美元。过去四年多以来,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休闲和金融枢纽为目标,推进了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在此过程中,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估计目前债务约为800亿美元,加上这些投资巨大的项目却难以在短期实现盈利,最终让迪拜一步步走上债务危机的道路。

另外,迪拜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提供了包括土地、金融、税收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全球资金源源涌入,各种资产泡沫迅速高涨,投机行为严重。

“迪拜奇迹”,“奢华之都”,“投资者的天堂”,一个个耀眼的光环不断地落在迪拜这座城市身上,使得其追求奢华的做法遭人质疑时,迪拜人不以为忧,反而沾沾自喜。

结果证明,金融的法则没有例外,泡沫迅速积累必然伴随着泡沫的破灭。如今迪拜的房地产价格已经狂降50%,许多工程纷纷停工下马,外国工人大批离去,只剩下一座座烂尾楼和等待出售的公寓以及空空如也的大厦。

正在努力化解中

然而,出现债务危机是否就意味着迪拜神话的终结呢?显然这两者之间不能画等号。目前,迪拜各方正在努力化解债务危机。

最新情况显示,迪拜世界公司已经设计四项债务清偿方案。根据第一项方案,迪拜世界公司在12月14目如期偿还旗下“棕榈岛”综合项目开发商迪拜棕榈岛集团35.2亿美元的债务,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与债权人就其他债务偿还问题达成协议。第二项方案是,在各项债务偿还期限到来时,先向债权人支付相当于债务总额80%的资金。

如果以上两种方案均不可行,迪拜世界公司有可能按照其25日提出的建议,要求暂停偿还部分债务,至少将偿还期限推迟至2010年5月30日,以便与债权人就整个债务重组问题进行磋商。

另外,如果债券人就此提出法律诉讼的话,迪拜世界将着手进行资产清理。但这种可能很小。

债务危机案例篇9

一、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我国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外部原因。目前,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危机。

(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有财务风险,就有可能发生财务危机。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危机。决策失误导致财务危机的表现主要有:(1)投资方案失误。不少投资方案投资前没有经过科学严谨的可行性论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导致方案实施后,没有给公司创造效益反而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2)追求高速。企业飞速发展时,经营者头脑容易发热。速度过快,会使企业永远处于资金短缺之中,还会造成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3)盲目铺摊。多元化的好处,是通过企业业务组合,分散经营风险。但是对于不相关多元化,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并不会减少。(4)贪大求全。兼并是扩大规模、快速成长的捷径。但兼并需要条件,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除了考虑企业自身的情况,还要考虑目标企业的选择、企业价值的评估和谈判、交易达成后要素重整等,步步是关键。(5)急功近利。有些企业经营者太急功近利了。企业竞争不是一场百米赛,而是一场永无止境地的马拉松。没有长远规划,只考虑眼前蝇头小利,企业就会在永无休止的竞争中迷失方向。

(四)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我国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五)资本结共缓侠?BR>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类型。第二类是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有可能会出现财务危机。第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这种情况出现。

二、防范财务危机的对策

针对上述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采用正确的管理方法,制定严格的控制计划,降低风险,防范财务危机。

(一)善于利用财务危机的先期预兆

企业财务危机是由企业长期财务经营矛盾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企业财务危机爆发前出现的许多先期预兆。

1.财务结构明显恶化。财务结构恶化的征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筹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债务搭配不当;(2)投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投资比例失当,有的项目选得不准,有的投资超过风险限度;(3)生产结构不合理,资产中存货、应收债权比例过大;(4)支出结构不合理,其突出表现是非生产性、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导致企业积累能力下降。这四个不合理在形成过程中是渐进的,只要认真分析研究其发展变化情况,就定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中发现财务危机发生的先期征兆。

2.企业信誉不断降低。企业信誉是现代企业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创立和积累起来的各种理财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一旦信誉受损,企业的筹资、融资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关联企业间经济往来、信誉结算就将无法开展。由此可见,当企业信誉降低时,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就有了先兆。

3.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上。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旦由强变弱,企业就无法按计划、按目标生产经营自己的产品,从而埋下了发生财务危机的伏笔。

4.经济效益严重滑坡。经济效益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都要由经济效益体现出来。如果企业销售额上不去,成本却在不断攀升,导致盈利空间逐步缩小,甚至连年出现亏损。这就出现了财务危机的明显征兆。若长期下去,企业必然陷入绝境。

5.关联企业趋于倒闭。因经营管理和竞争的需要,关联企业相互间形成了紧密的债权债务关系,有的关联企业之间甚至形成了扯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债”。关联企业发生危机有可能波及到本企业。故一旦发现关联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发生异样变化,出现危机的先期预问题时,便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趋于倒闭的关联企业,把自己也拖入危机境地。

(二)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监测预警系统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构建有两种方法,即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

1.定量分析法:分为两种模式,即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

(1)单变量模型,它是通过单个财务比率的变化趋势来预测财务危机可能性的模式。根据财务预警指标选择的原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财务预警指标:1)偿债能力。从偿债能力上来预测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是极为重要的。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丧失现金流上的支付能力,反映为资产的变现力差,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即现金净流量为负值。一般包括以下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利息保障倍数。2)获利能力。盈利是企业偿债和信用的保障,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一个企业只有经营前景和盈利能力良好,才会远离财务危机。主要指标有:销售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3)发展能力。反映企业积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指标越大,反映企业资本越充实和越壮大,财务危机越不易发生。这方面的指标有:销售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

(2)多变量模型。它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危机可能性的模式。目前国外实践中影响较大、较为有效的多变量预测模型是1968年美国学者奥特曼(altiman)创立的Z指标模型。但奥特曼的Z指标模型在指标选择上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未考虑现金流量这一预测财务危机的有效变量,也没有体现出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量如利息率、失业率等,影响了预测的准确性。另外,考虑到我国和西方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相关法律也不健全,所以奥特曼的Z指标模型不适合我国国情,不能简单机械地在我国运用。不过可以在该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经济与文化环境对之加以改进。

2.定性分析法:由于一些难以量化的非财务信息也是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财务危机预警中除进行定量分析外,还应结合一些相关的非财务因素进行定性分析,以更好地预测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1)宏观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变化、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产生影响。(2)行业特征。行业不同,财务风险是不同的。(3)市场状况。企业的产品价格、技术、质量符合市场需求,对路热销或竞争对手少,风险就小。反之,风险就大。(4)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经营品种单一,经营范围狭窄,一旦市场情况有变,企业难以适应,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大。(5)企业管理水平。缺乏管理经验、管理素质低下是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三)正确把握负债经营的度是防止财务危机的关键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时,必须考虑企业的负债规模和偿债能力,考虑负债经营的度是企业防止发生财务危机的关键。企业财务部门在把握负债度上,首先,要注意负债经营的临界点,在达到临界点之前,加大负债将会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效益,一旦超过临界点,加大负债将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其次,要注重筹资结构,按筹资方式不同可将筹资划分为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这一环节上要对两者安排合适的比例,负债水平要适当,不能超过自身承受能力;再次,要合理安排债务偿还的时间和额度,力求债务偿还平稳,防止还款过于集中,造成无法支付到期债务。

(四)注重企业的核心业务

如果企业的经营者过分注重融资、并购,而忽视企业的核心业务开拓,那么,财务风险增加就成为必然。一般情况下,企业核心业务的正常运行是企业资金链连续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立命之本。因此,企业首先要注重企业的核心业务,不可为融资、并购等影响了核心业务的正常经营。

(五)控制资金的回收风险

这主要是指存货的周转和应收账款的回收,企业如果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数额大,一方面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及《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大量的存货因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跌价需计提跌价准备,应收账款应计提坏账准备,这些将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库存,促进产品的销售;规范结算秩序,加快货款回笼,加速资金周转;加大清欠力度,减少坏账损失;改善资产质量,提高资产营运能力;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资金回笼方案,防止因资金流通不畅形成财务风险。

(六)加强投资活动的风险管理

债务危机案例篇10

关键词:欧债危机;欧洲银行业危机;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

    当前,欧债危机正由欧元区国家向欧元区核心国家甚至东欧等周边国家蔓延,特

别是这一危机已从公共部门领域向欧洲银行体系不断渗透,即欧债危机已演变为信贷危机,

这意味着欧债危机正在演变为一场欧洲银行业危机。本文试图勾勒业已浮出水面的欧洲银行

业危机轮廓,寻找化解欧洲银行业危机的解决之道。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受到政治因素而

非经济因素的制约,目前要找到解决欧洲银行业危机的最佳方案并不现实。

一、欧债危机导致欧洲银行业危机产生

之所以讲目前欧洲银行业已危机四伏,主要是因为欧债危机正在不断蔓延与升级,最

显著的例子莫过于希腊等问题国家的债务违约风险直线上升。由于\"信用违约掉期\"常常被

视为一种金融资产的违约保险,如希腊的债务违约风险曾大幅飙升98%,拖累葡萄牙、意

大利等国信用违约掉期价格大幅上涨至历史最高水平,这意味着未来希腊等问题国家的债务

违约是一个\"必然事件\",也就是说,希腊等问题国家国债必然会面临贬值风险。另外,分

析人士一直认为7%是欧债危机中各国国债收益率的\"生死线\",一旦希腊等问题国家的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并突破7%水平,其将难以承受高收益率发行新国债的举债成本,也难

以通过公开市场进行大规模融资。一旦公开市场关闭了对问题国家的融资大门,势必会促使

这些问题国家转向欧盟寻求援助。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等国都是因为其国债收益率超过

7%警戒线而不得不向欧盟寻求帮助。但是,一旦向欧盟寻求援助,也暗示了问题国家国债

会面临减值风险。此前,从欧盟峰会就减计希腊国债达成的最新协议看,私人部门投资者特

别是银行业将承担希腊债务损失的50%。

事实上,2011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已经揭示了欧债危机升级可能带来的

巨大金融风险,其对欧洲银行业的冲击与影响则具体体现为:由于欧洲各国银行都有相互持

有主权债务的习惯,如德国和法国银行持有大量欧元区成员国国债。据imF的统计,截至

2011年3月底,除希腊本国银行外,德国银行持有希腊国债总额达141亿美元,法国银行

持有134亿美元。按目前希腊的债务重组的50%减值计算,对欧洲银行业来讲这一损失是

巨大的。除了希腊外,如果算上意大利等其他问题国家也面临债务重组压力,欧洲银行业在

欧债危机中将面临巨大的风险敞口。这意味着欧洲银行业会因持有希腊等问题国家国债而风

险上升,因为债务重组将导致这些债券的价值贬值,必然会带给欧洲银行补充资本金的较大

压力,从而可能导致欧洲银行业面临流动性全面收紧或流动性危机,甚至引发欧洲银行的严

重亏损。例如,法国和比利时合资银行德克夏银行在2011年6月末持有希腊等欧元区重债

国债券规模高达950亿欧元,欧债危机导致其资金链断裂,最终遭到分拆。这表明,欧债危

机已转化为一场形势严峻的欧洲银行业危机,时刻威胁着欧洲银行业金融安全。

目前,欧洲银行业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前欧洲银行业正面临较大的

资本金补充压力。由于欧洲主要银行大量持有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问

题国家国债,其在欧债危机中的风险敞口巨大。从希腊国债减50%损失推知,一旦其他问

题国家也出现债务减值,欧洲银行业将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消除市场对其清偿能力的担忧或

怀疑。二是流动性不足是目前欧洲银行业危机的一个主要特征。衡量欧洲银行间借贷意愿的

指标欧洲银行间利率与隔夜利率调期的息差(euribor-oiSSpread)目前已攀升至74.8个基

点,为近二年半来最高点,这说明当前欧洲各国要想在区域银行间市场拆借或筹集资金已相

当不易。欧洲银行为什么都不愿将资金拆借给对方?主要原因是担忧对方持有欧元区债务高

危国家的债券头寸损失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这种情况恰恰是当时导致雷曼破产的一个重要原

因。目前欧洲银行业正面临断流的风险,严重的结果则是银行的倒闭,这也是市场认为欧洲

银行业可能会陷入雷曼破产境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述分析表明,欧债危机已经演变成为信贷危机,不仅仅是一场\"挤兑\"欧元区各国

政府的危机,也可能是一场\"挤兑\"欧洲银行业的危机。

二、通过资本重组才能救助欧洲银行业

当前要想救助深陷困境的欧洲银行业也并非是一条坦途。不过,欧洲可以通过资本重

组要求银行\"暂时\"提高资本金比例,这可能是目前欧洲渡过银行业危机的现实选择之一,

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如果欧洲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补充银行资本,欧债危机的不断升

级将彻底暴露目前欧洲银行业所面临的巨大风险,必然会使其无力应对因希腊等问题国家国

债贬值所引发的潜在损失,由此将引爆欧洲银行业危机,并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

其危害性可能要大于雷曼兄弟倒闭所诱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从这个角度分析,救助欧洲银行

业危机,与解决欧债危机一样重要。

根据欧盟峰会在11月份就银行资本重组最新达成的原则协议看,欧盟峰会要求欧洲银

行业将核心资本金率提高到9%,以此来恢复清偿能力及补充流动性,缓冲和应对当前不利

于欧洲银行业的外部市场环境。要满足核心资本金率达到9%的要求,欧洲主要银行需要补

充多少资本金呢?欧盟自己的初步估算约为1060亿欧元。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的估计,目前欧洲银行业至少存在2000亿欧元的资本缺口。另据摩根士丹利的测算,欧洲

银行业的资本缺口约为2750亿欧元。

就目前而言,欧洲银行业补充其资本金,有三种可供选择的途径。首先,欧洲银行可

以寻求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活动,来补充其资本金不足。不过,受到许多欧洲银行的信用评级

近期被频频下调,欧洲银行股也遭遇急挫,加上市场融资成本大幅上升,这些因素导致欧洲

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融资环境不断恶化,欧洲银行业正面临融资枯竭的巨大风险。另一方面,

目前股价极度低迷,许多欧洲银行宁愿出售资产,也不愿在糟糕的市况下去筹集昂贵的新资

本。这一策略势必会被许多欧洲银行竞相仿效。从这个角度分析,尽管欧洲银行应当从资本

市场而不是首先从政府那里获得资金,但主客观原因使得欧洲银行目前难以借道资本市场的

途径融资来补充其资本金。其次,欧洲银行可以获得来自政府方面的注资,用以补充银行的

资本金不足。有研究表明,欧洲银行可能会\"因祸得福\"而获得政府注资,但由于欧洲银行

所需要的资本金总额过于庞大,或时间过于紧迫,各国因财政紧缩而财力受限,这使得欧洲

各国政府难以独自处理本国的银行问题。再次,欧洲银行需要通过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

贷款给欧盟成员国政府,然后通过成员国政府再注资给本国银行,以满足其补充资本金的要

求。目前,eFSF的规模为4400亿欧元,未来或许可以通过杠杆化将eFSF规模提高至1万

亿欧元,以此来满足欧洲银行业的资本金补充要求,帮助欧洲银行业渡过危机。

比较而言,目前欧洲银行业的资本重组路径可能与欧盟如何筹措eFSF相关度最高。也

就是说,未来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或有望成为欧洲银行业资本重组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从而

帮助欧洲银行业渡过当前的危机。

三、化解欧洲银行业危机前景难以乐观

问题是目前欧盟在如何筹集eFSF及eFSF扩容等问题上尚未形成一致共识,这意味着

未来欧洲银行业危机的救助之路并非坦荡。

   从目前来看,eFSF已有4400亿欧元规模,但与欧元区问题国家需要救助的资金规模相

比还远远不够。因此,eFSF如何扩容也成为近期国际金融市场最关注的焦点之一。2011年

11月30日,欧盟财长经过紧张讨论初步敲定了eFSF的扩容方案。根据欧元区财长会后公

布的声明看,扩大eFSF容量有以下两种选项:(1)eFSF对欧元区问题国家发行新的国债

可以提供20%-30%的担保,从而降低其融资成本;(2)在eFSF下建立共同基金,吸引公共

和私人投资者,在初级和(或)二级市场上购买问题国家的主权债券,向问题国家直接提供

资金,该基金还可被成员国用以银行资本重组,即向银行业重组提供资金。按照目前eFSF

的资金池规模大约2500亿欧元,经过杠杆化操作能将借贷能力扩大5倍至1万亿欧元。也

就是说,eFSF扩容有望达到1万亿欧元规模。

但是,由于目前欧元区问题国家需要救助的规模及筹集救助资金时的市场情况等因素

存在不确定性,致使欧元区财长很难确定达到eFSF扩容到1万亿欧元规模的确切时间。鉴

于目前的市场情况难以乐观,eFSF通过发行债券低价筹集资金的能力已经受到市场的严重

质疑,这将影响eFSF杠杆化的预期效果。

到目前为止,这个两个方案细节仍未最后敲定。事实上,市场对eFSF的担保债券购买

热情不高,加上嘎纳G20峰会上没有一个国家承诺将投资eFS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也可能会因其成员国参与救助欧洲的意愿不高而撒手不管。在此背景下,市场更期待欧洲央

行能担当起更大的责任。此前,法国曾提议,将eFSF变成一家银行,这样在需要时就可以

向欧洲央行申请贷款。将4400亿欧元的救助基金与银行资源进行嫁接,从而可以从作为\"印

钞机\"的欧洲央行那里获得贷款担保。但这一建议遭到了德国的坚决反对,并且德国一直反

对欧洲央行作为eFSF的参与者。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恶化,不仅问题国家的融资成本不断

提高,甚至法国也面临降级风险,由此将欧洲央行推到了救助危机的最前线,欧洲央行能否

参与eFSF的扩容计划,这要取决于德法两国的艰难谈判。

可见,eFSF扩容还是难以尽快启动,也就意味着未来欧洲银行业危机的救助之路仍充

满着不确定性。当然,欧洲银行业危机并不是由eFSF可以解决的,但eFSF扩容成功却至

少可以帮助欧洲银行业渡过当前面临最艰难的信贷危机。

参考文献:

1.navigatingStormywaters:Regionaleconomicoutlook:europe.october2011.

(imf.org/external/pubs/ft/reo/2011/eur/eng/ereo1011.htm)

2.thomasHofmann,Dr.RolfSchneider:eurozonedebtcrisis:impactontheeconomy.June28,2010.

(allianz.com/static-resources/en/economic_research/images_englisch/pdf_downloads/working_papers

/v_1278590982000/schuldenkrise_2010_e.pdf)

3.DiegoValiante:theeurozoneDebtCrisis:Fromitsoriginstoawayforward.

august19,2011(ceps.eu/book/eurozone-debt-crisis-its-origins-way-forward)

4.欧盟:欧盟公布有关欧元区债券及财政规定的提议.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