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十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十篇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6:23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篇1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上述问题,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痛定思痛、深刻思考,扎实有效地突破教学困境。

1.以灵活多变的教法活跃历史课堂。

教学方法改革是历史教学有效推进的重要源动力,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领会和有效落实这一要求。首先,教师应当广泛吸取历史教研刊物上的经验,从教学网站中汲取灵感,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进行历史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工作的参考依据,从而创造性地设计更加灵活高效、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师生互动教学法、角色互换教学法、情境再现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活跃起来,这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其次,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积累提炼,既吸收他人的教学精华,同时也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提炼总结,使自身的教学经验得以沉淀,日积月累形成系统性的感受。笔者经过数年积累,成功探究出了历史五步教学法,从课前强调预习到课堂自主探究、营造情境交流、梳理检测以及课后拓展延伸,将整个教学设置为五个有效步骤贯穿于课内外,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成效非常明显。广大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一定要勇立潮头,站在历史教学发展的最前沿。

2.多种途径搜集补充历史教学信息。

历史教学离开了丰富的信息将寸步难行,只有搜集大量信息才能让课堂更加丰满,教学更加生动,教师教得更加顺心,学生听得更加有兴趣。笔者在教学中采取师生互动方式,多种途径搜集补充历史教学信息。例如,在《“”的十年》教学中,笔者在设计环节就搜集了大量信息,如十年前后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的对比,前后同一地方不同景象的图片对比,以及期间一些典型的画面等。这些内容通过对比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大家对十年所造成的经济社会退步具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笔者还要求学生事先通过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搜集、了解的相关信息,了解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讲述。这样的生动信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周围的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渗透力。

3.渲染情境增强历史情感渗透效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牢记思想情感教育不能放松。当今青少年一代正处于信息多样化时代,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对学生的成长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更需要历史学科发挥正能量、主旋律的引导功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深刻引领,这是历史学科所承担的独特职责。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渲染情境提高思想教育效果。例如,《难忘九一八》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牢记国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永世不忘这一段屈辱的历史,笔者向学生播放了国家公祭日的庄严肃穆场景,让每一位学生从内心牢牢记住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一段屈辱的历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接着联系当前东海纷争归属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大家群情激昂,纷纷表示宁愿经济倒退十年,宁愿勒紧裤带过日子,也要支持国家维护领土完整。这样的情境氛围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他们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远比任何口头空洞的讲解来得更为深刻。

4.组织课外研究活动拓展教学空间。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许多内容正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师可以结合课外拓展活动进行引领。例如,《钢铁长城》教学后,许多学生对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充满了浓厚兴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所在地区的军营,到驻军营地去真切感受部队建设的成果,听部队军官讲述我国当前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如作战人员构成、现代武器装备,以及在一些高端武器研制方面取得的历史性突破等。这些方面既满足了学生对军营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同时也使他们受到了强大的思想震撼,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无比自豪、无比振奋,这也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主义教育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俗话说,读史使人睿智。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知道历史的变迁更替,进而在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实现自我的良性发展。因此,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还在于让学生内化历史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中的历史教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有效践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呢?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要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让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素质教育服务。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在课本中表现为巨大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符合素质教育需求的。但是,因为教学编写和出版需要一些时间,其知识也就具有陈旧性和老化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融入党的最新精神和当前的社会实际,对教材中的较难问题进行删减,对一些重复内容进行取舍,对一些抽象空洞的内容加以形象化,以促进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好素质教育更好实施。

其次,初中历史教师要改革好教学的方式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体验、探究、思考和参与,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注重引导法、实例法、分层教育法、问题法等方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结构。让内容丰富多彩的画面信息和形象生动的视听素材融入课堂学习中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时间,还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深刻理解课堂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改革;创新

一、初中历史课程现状

1.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认为教授历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中考时取得好成绩,忽略了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并培养出良好的文化修养。因此,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片面地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以取得良好的历史成绩,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不能深刻认识历史知识。

除此之外,很多学校对历史科目并不够重视,认为其只是一门副科,不如语文、数学等主科重要,这种错误的观念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扰。

2.教学与现实脱节

很多教师在讲授历史时,认为历史只是在讲过去的事,与现实生活无关,因此很少将历史情节与现代生活联系到一起,导致学生在学习时认为历史与现实没有关联,学会历史也没有用途,

从而产生对历史的厌烦情绪。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取得较高的分数,因此将历史科目当做是死记硬背的科

目,认为学习历史太过烦闷和无趣,无法对历史科目提起学习兴趣。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1.改变教学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之所以出现很多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教学观念。新课标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若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教学观

念。首先,学校要重视历史科目,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过去单纯将历史作为提高分数的科目转变为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历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了解历史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承担历史的责任,做到以史为鉴。

2.创新教学模式

想要改变历史教学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同时还要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统治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而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积极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各抒己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改革和创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总结教学经验,吸取教训,只有不断通过探索改变教学观念,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樊华.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思考[J].神州,2013(11).

[2]尹延芹,徐洪玉.以多媒体为导向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激发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益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身体都极度活跃的阶段,所以对于古板乏味的事物是不容易接受的,而历史正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所以怎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当前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改进历史教学方式,通过将历史故事融入课堂教学的手段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过程,引入充满情景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欲望去了解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故事让学生铭记历史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目的。下面我们就针对教师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讨论一下,了解并发掘这样做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发展有何影响,对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是否会产生帮助。

一、将历史故事融入课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欲望

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还不是很强,所以非常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将他们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掘出来。对于历史这门需要准确记忆的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枯燥无聊的,所以这就更加考验教师的教学本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对于新课程的教授,首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一个有趣的与课程相关的历史故事将学生先引入到历史事实当中去,再进一步的介绍历史知识。要知道初中生还处在热血方刚、很难集中注意力的时期,所以让他们专注于课堂是首要任务,用故事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才有可能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当然教师的历史故事要是和讲授知识是相契合的,例如,在学习唐朝盛世的安史之乱这一历史内容时,当介绍它发生的原因时就会提到唐玄宗后期的沉迷酒色同时会说起杨贵妃,自然而然就会引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故事讲述的就是杨贵妃钟爱食荔枝,唐玄宗为了博得美人的欢心,所以令人一刻不停、快马加鞭的将荔枝从千里之外运到杨贵妃手上。教师利用这样吸引人心的故事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安史之乱”的学习中来,不仅起到了“暖场”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历史科目在学生心中的趣味程度。

二、通过历史故事,让学生更加有画面感的了解历史

历史学习在初中阶段主要分为两个大的版块,其中一部分是中国历史,另一部分就是世界历史,这对学生的记忆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很有可能由于历史长河的发展流向大致相同,导致学生记忆发生混淆的状况。然而如果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相关的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表现可以帮助同学们将相似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有情景的历史内容来区分记忆。比如在教授世界史的“经济危机”时,首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到这场经济大风暴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的。这个故事内容主要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讲的是在美国处于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时期,一位非常年轻能吃苦的女孩通过千辛万苦得到了一份金饰品店的销售人员这一工作,这几乎解决了她们一家人的生活难题,可是这天有一位面黄肌瘦的男顾客来到店里挑选饰品,她非常热情的接待了这位顾客,最终这个男顾客什么也没有买就离开了,可是就在女孩最后做清点的时候发现丢失了一枚金戒指,她明白一定是那位男顾客所为,随后她找到了那位男人并且以真情打动他,最终获得了那个男人的感激和戒指的失而复得。通过这个故事的讲述,可以知道当时的美国人民身处于连日常生活都难以满足的状况之中,大量人口失业甚至引发了一些社会治安混论,教师在让学生深刻感受历史氛围的同时可以提出思考问题,例如引发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经济危机的爆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由于故事的情节煽动,学生们会很乐意去思考回答这些问题。通过这么一来二去的提问与反馈,不仅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了经济危机的实质,还让学生能够以生动的故事情节理解记忆美国经济危机这一历史知识。当然历史故事的引入并非随便插入的,教师要根据所讲内容的历史特点和历史背景来向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解故事,将抽象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故事加以记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引入历史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目的。初中生的教学任务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做好一位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让他们建立起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才能有利于历史科目在学生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杨琼.浅谈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6):65-66.

[2]林琳.试论故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版),2012(10):163-163.

[3]王超、金勇.从加强史实教育的角度探讨初中历史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10年10期.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85-01

初中历史课程的问题教学是以解决课本中出现的问题为重点、主要是以充分词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最终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间题、解决问题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知识的过程,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而且在探索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问题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当前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而且也是学生将来积极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倾向,它使个体对某事物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问题教学对此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都具备一定程度上的求知欲、探索欲,这就是儿童内在的认识兴趣和需要,并且这些欲望和需要能够在活动成功的情况下得到强化。在问题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当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时,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就会得到强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准确地理解问题情境,理解作为理解和解决当前问题的基础的有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寻求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种作用在历史课堂巾尤为显著。通过问题教学,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进行“日本明治维新”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中国和日本同样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样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同样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中国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

3、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问题教学有助于独立人格的培养。首先,问题教学要求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不能依附教师;其次,问题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批判思维以及创新思维,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唯书、唯上、唯师,而要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教学的最大功能是形成创造型的个性。

二、初中历史课堂实施问题教学的策略

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答型问题教学法应用最为普遍,因此本文仅对这种教学策略进行论述。它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提问策略、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并结合中学历史教学进行论述。

1、创设问题隔情境的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面临要加以解释的现象或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着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对教材中的有关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疑问。例如:在教“鸦片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讲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并且要学生找出鸦片战争发生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而产生“为什么会发生鸦片战争”的疑问。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有关北京人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展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之处。

2、设置问题的策略

问题中既有当前教学的基本内容,又有与之相关的、值得学生思考的内容,把学习和思考延伸到课外,用课外知识巩固和补充课内知识,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将问题延伸到课外,更能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次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才能保证重要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提问应该设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需要学生经过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其学习兴趣会提高,反之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辛亥革命发生于哪一年”之类的问题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类问题都是封闭性的,没有什么启发性,运用得太多会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惰性。

3、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

在问答型问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是不全面的,有些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往往越俎代庖,迫不及待地替学生说出正确回答,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教师的回答再精彩,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问题带给学生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答案的正确性。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篇6

关键词:问题式探究;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G633.51

问题式探究教学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探究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我国现阶段倡导教育改革,要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就要创建新型教学模式,问题式探究教学的实施便是这一转变成功的关键,这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学生在讨论问题中进行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喜欢历史,了解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式探究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因发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想问、敢问才能真正实现历史课堂的问题式探究教学。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行动力强,对一些故事成分比较丰富的内容兴趣高等等,这些都是他们所具有的特点,那么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具体内容恰到好处的设置问题。运用问题式探究教学,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活跃课堂气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现实当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中寻找根源。初中历史教材涉及的内容多,但课时少,教材编排跨度较大,甚至会出现断代现象,仅凭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补充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帮助消化课堂内容。教师应当将课堂讲解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不仅为课堂增添趣味,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对时事发表自身意见,还有利于关注国家大事,增强民族责任感。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就是问题。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注意技巧,从全局考虑,标新立异,立足于事实,在学生理清史实了解其生产过程、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当然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从反面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如何提出问题的思维模式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逐渐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二、创设问题式探究教学氛围

教学要真正实现高效,必须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要在形式上调动起来,还要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问题式探究教学能有效的调动教学氛围,促进教学发展。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教师要实施问题式探究教学必须首先创设氛围,只有学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教师悉心教导,真正启迪学生,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自己寻找属于自身的学习规律,才能真正实现问题式探究教学。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式探究教学氛围;鼓励和表扬是教师进行教育的良好方式,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当结合当前社会现实与课本相联系,引发学生思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让学生对历史有一种亲近感;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教学视频联系相关时事,进行问题式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说明他们已经在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应当进行引导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并把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营造轻松、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解答,学生和教师进行问题探讨,有利于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增加学生的探讨热情。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错误,强化自身领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而不是因为错误就退缩,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能才会越来越强。

四、教师有技巧的进行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历史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必须要考虑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将大问题转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对学生给予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启动思维,从而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教师设问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促进学生进行思考。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进行从分析问题的条件入手。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设计好题目,又要有明确指向的引导、点拨、示范,要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质疑,开展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知识点。教师还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就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增强了交流,同时也使学生获得知识。课堂教学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意见,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多引导、多启发学生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学会提问。

五、总结

总之,问题式探究教学的发展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它是一种启发式教育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正了以往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充满活力。初中历史教学运用问题式探究教学有助于推动历史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积极性,还能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教师在运用问题式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采取恰当的策略,还要注意讲究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题互动,要把学生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推动问题式探究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在这个问题导学三分法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学策略主要分为问题引导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等,而该教学模式还分有六个主体要素,主线是提出的问题,前提在于自学,中心是学生的能力,关键点在于导学,整个载体是学案,亮点就是问题的扩展。

一、初中历史问题导学三分法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和特征

(一)要素。发现并且提出问题是整个思维整体的起点,教师随着问题展开情景教学,以提出的问题为主要线索,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随着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要不断地靠近课堂教学内容的中心、重点、难点;每一节课课前给予学生1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上课,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学习时候的盲目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使之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前提;在课堂上要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引导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类比,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而问题导学型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认识规律来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质量和创新能力,这是最为关键的地方。

(二)特征。问题具有层次性特征主要呈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从直接给出的呈现型问题到已知的而提出的发现型问题,最后到未知的从没提出过的创造型问题,而该模式就是运用了这样的思路,从学案中出现的呈现型问题出发引导出带有各自发现的发现型问题再到更深层次的创造型问题产生。第二个特征在于学习的学生主体性,学生们只有亲身操作和运用才能真正探索到科学的奥秘,在交流中互动,在互动中学会主动去认识和追求。第三个特征在于课堂上的开放性,教学内容也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习跳出来自教材的条条框框,去融会贯通各科知识。

二、初中历史问题导学三分法教学模式的授课类型

(一)三种课型的基本特点揭示

三种课型指的是新授课、复习课和评讲课。以下分别为其不同的特点:

新授课: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

新授课注重的是知识的新生成,所以启发性特征尤为重要,让学生自行交流体会,总结归纳,教师再进行鼓励评价帮助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

复习课:强化知识结构、整合课堂教学

复习课只要是让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总体的建构和完善,对于重点内容、规律、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要进行深化,指点学生复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评讲课:引用专题指导,巩固提高

这是关于习题的评讲课,侧重点在于专题整合,有针对性地归纳学习的方法类型,扣紧教材学案内容对习题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复习课课型的教学设计示范

鲁教版初中历史六年级下册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由于本单元的许多知识很多学生在电视中还有书籍中早有接触,也有一定的了解,而趣味性也比较高,再加上平时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增强,因此学习起来的难度应该不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并且评价唐太宗。2.掌握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3.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4.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主要史实。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三、初中历史问题导学三分法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引导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所以要对学生贯穿问题的意识,强化学生对于问题重要性的理解,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创新和求异。学习的本质属性就在于探究问题,所以问题的自身要求必须含有思维的能量。教师应该提出适当数量、适当强度和难度的问题,要从学习内容转化问题,问题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问题要有探究的价值。

(二)自主学习策略。在不同的阶段自主学习的策略是不同的,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例如历史记忆方法的使用:历史顺口溜不仅能够帮助记忆而且也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还有类比记忆法,训练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规律。

(三)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学习历史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全员的参与,更好地掌握重难点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每个成员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没有压力而言,同时也能够使他们畅所欲言,帮助思维的发散。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aboutproblemsandteachingStrategyinJuniorHistoryteaching

GUoXiaojuan

(Guangguno.2JuniorSchool,wuhan,Hubei430074)

abstractJuniorHistoryclassesneedtoinnovate,andalsoneedsomestrategies.inteaching,it'snecessaryfortheteachersto"guide",andalsoneedsacturaleffectof"learning"bystudents.Still,therenustbeacturaleffectinteaching.

Keywordshistoryteaching;teachingstrategy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些误区,制约着大多数历史教师的思想、观点和独特创造力的发挥,使得他们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同时也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提高。

首先,教学者和学习者观念的僵化,成为历史教学突破的瓶颈。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认识。人们在自身形成的观念的引导下进行各种活动,包括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总结等,在观念的影响下,人们不断丰富提高生活、生产实践水平。观念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特点,正确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目前,部分历史教师将历史单纯看成是过去的、凝固的、僵化的各种时代、人物与事件的组合,缺乏对历史本质与意义的追问,缺少对历史的变因与动力探究,因此难以在不断与自己和历史进行对话中,在自己对历史的重新体验和反思中,获得对自我个性本质与特征、对自我现实存在状态的真切认识,进而难以深入开展教学。同时,学生中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情况是,学生们普遍不喜欢历史,许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往往厌学历史,“学史无用论”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滋生和蔓延,况且在学校应试教育中,历史被边缘化成为“副科”,学生们也刻意地削弱对历史的重视,最终导致教学、学习历史的成绩不显著。

其次,传统教学模式始终是历史教学的制约因素。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模式正在逐步的转变。但是,“纵观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死记硬背’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历史教师。”①目前,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考试成绩,课堂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仍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问与答”的语言交流,教师对问题的设置、难易程度的把握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在学生反应迟缓的情况下,往往出现老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课堂自然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有被动听、记、背的份,很难参与到自主学习当中来。而新课程标理论所强调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践中难以得到真正贯彻和落实。这种如一潭死水、缺少活力的“灌注式”历史教学以及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和学习评价机制是制约历史教学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有效的信息反馈,可以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才便于遵照“由浅入深”、“因材施教”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而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恰恰缺乏这种相应的信息反馈,导致教学活动存在盲目性问题。历史教学的评价方面,不仅体现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同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精神也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很少引进竞争机制,教学中缺乏相应的竞争激励措施,忽略对学生想象创新、自主学习能力的鼓励,对于独创性的设想往往没能给予充分肯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

中学的历史历史教学,对青少年历史意识的确立和历史知识的积累,起着奠基性的、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历史教学的诸多困境,本文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或许能够弥补历史教学的不足。

提高教学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的教学理论背景下,教师应破除以往教师一言堂的课堂作风,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亲近感、信任感,这样才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美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思维、知识理解等一系列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知识素养,要做到热爱历史教学,让历史深深地牵动着自己的心,让自己在对“人类从从何处而来,当前处于哪里,将去往何处”的追问中,对人类文明兴衰交替、社会治乱相袭的艰难解读中,使历史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波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培养他们的主体自觉意识,关注自我的现实存在际遇与未来命运,进而使他们为历史上那些具有昭示意义的无数惊心动魄的往事所吸引,为往昔岁月里那无数生命的欢乐痛苦所牵动。

摆正师生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发挥主体性,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有充分的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机会,教师应尽可能采纳多方的合理建议。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活动,教师不仅要设计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同时问题的难易适度也是师生双边交流活动融于和谐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其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做到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活动余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演讲,引导学生阅读一定课外书籍、文史资料,带领学生观看相应的电视、影片,让学生自主选择并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物和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合作意识等。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历史教学的方式、规律,才能使历史教学“活”起来,使历史教学很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

注重信息反馈,建立合理评价体系。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包括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学习实际中的难点掌握情况等,教师必须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总体的把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应用教学方法。另外,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也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评价最多的体现为试题成绩评定。“无庸讳言,这种高度形式化的考试方式十分有利于老师确定标准答案和快速地批阅试卷,但采用这种方式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高昂的,因为它把充满情趣和智慧的历史教育变形为枯燥无味的“记忆测试”,没有为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激励学生的自由思考留下任何空间。于是,在占支配地位的应试教育的话语框架中,学生“学历史”的热情和兴趣荡然无存了,剩下来的、惟一能引起兴趣的事情是:在历史考试中如何获得高分。”②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不仅仅要在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上下功夫,更应该对学生的各种发现和见解给予鼓励,并适时给予恰当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并且不懈地坚持对历史保持长久的新鲜感、求知欲。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努力建构起有效的课堂、课后的总结评价。而且,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否定和批评为辅,要有效地将实物奖惩与情感激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在教学中体现教学评价的最大价值。

历史,是活生生的、多姿多彩的、有灵有性的;教育,又是动态开放的、思辨探究的、质疑创新的。我们希望,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应该大刀阔斧刨除以往凝固的、封闭的、盲从的、僵死的种种长期危害教学健康发展的顽疾,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逐步改善,才能最终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我们的历史教育才能充分彰显它的“活生生”的特点,才能最终有利于社会进步。

注释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多读精讲

教的目的在于不教,教会学生读书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平常说“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足见书本的重要,书本应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教会学生阅读就给了他们一把获得知识的钥匙。所谓读书,不是看能否读得通顺流畅,更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通过读书真正领会其意思。现行历史课本看起来写得很浅显,但要真正读通、领会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若不加以指导,学生是不会阅读的。我认为会阅读的标准是教会学生能根据课文的章节目录和小目的内容,列出提纲和有史有论的要点,根据提纲反复阅读教材才能达到理解教材。大凡读书最忌滑将过去,号为一目十行,实则所获不多。青少年读书最易犯这种毛病,我们如不加以指导,就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在指导学生阅读上多下功夫。

指导学生阅读不在于让他们根据提纲简单地进行勾划,不在于能否根据问题进行回答,而在于教会他们发现教材中的要点及其内在联系。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编写提纲,对历史作出正确叙述和分析。只有通过他们自己动脑动手,才能把握基础知识,使基础知识得以落实。尽管有些课文对历史事件描述得生动具体,但这也决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因为生动形象的描述可以给学生以深刻印象,有时也可能使他们终身难忘,但接受别人的描述总是被动的,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因此总是个别的、片断的,不可能使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由印象变成确切的知识,还要根据课文的叙述来归纳管理,这样才能使知识落实而为学生掌握。因此在指导阅读时,编写提纲的做法是有一定效果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由教师做提纲示范,让学生结合课本懂得这种提纲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少而精,容易记,有好处。其次,要学生做,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到自己不会做,想要学。然后,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把讲解和板书结合起来,有教师的示范,也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实践作过渡。如《美国内战》一课,一位教师编写了如下提纲:

一、西进运动

美国独立后即向外扩张,方向为从东到西,方式:购买,吞并,抢占。

时间:独立战争后~19世纪中期。

范围: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评价:开发了西部,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对印地安人而言是一场灾难。

二、内战经过(1861—1865)

(一)原因:南北矛盾(劳动力、市场、原料三方面)焦点:奴隶制,关税。

(二)经过:

(1)导火线: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段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2)爆发:1861年南方n个州宜布脱离联邦政府,分离国家,挑起内战。

(3)形势:南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北方战备松懈,节节失利。

(4)转折:1861年《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宜言》的颁布。

(5)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三)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又一障碍,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这是在学生阅读,各人编好提纲后,这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边讲边写的,这样做有以下优点:①学生在比较自己写的提纲和教师编写的提纲后找出差距,学习到应该如何写提纲。②使学生对南北问题的产生,发展,最终解决的过程一览无余,同时也可以深人体会到南北矛盾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开始一阶段的形势及最终结果是受到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和种种历史条件制约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只有师生共同讨论,边讲边写边体会,步步得出结论,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③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自己先整理,初步了解历史现象,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学生从中纠正自己理解不全面、不正确的地方,这样通过思维概括最本质的东西以后,学生会产生豁然开朗之感。由于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自己动脑动手,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正确的,巩固的,能力当然也会随着知识的获得而提高了。这比教师一个人讲述要好得多。这样做的效果是:学生动脑有利记忆,有利综合归纳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今后自学,有利于对历史做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所以指导学生读课文,不是要求动口,更重要地是既动口又动脑,还要动手。

在注重引导培养学生读课文讨论问题解决习题的同时,并不是不要讲课,但讲课应做到精讲少讲,千万不能满堂灌。讲课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讲课应能够启发学生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学,不只是干巴巴的一通说教。历史终究是一幅幅绚丽多彩,波澜壮阔的画卷。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兴趣横生的享受中得到知识,在提问回答和交谈的欢乐中发展智力。精讲就在于突破一点,以最有效的史料紧紧抓住学生思维锁链中的最有能动性的一环,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善于激发、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就得做到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材的精讲。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适当地进行精讲,认真研究相关的教学活动,减少无效劳动,在历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提高各种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就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充分掌握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明雪梅.阅读教学,要坚持多读精讲[J].中国校外教育,2010,(05):74

[2]丁杰.培养初中学生记忆能力,提升历史教育教学水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1):106

[3]唐胜娟.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4):55-56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质疑解惑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改革的步伐。本文就针对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来共同探讨搞好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的方法。

一、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新兴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好奇心会转化为问题呈现到我们面前,运用问题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真正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调动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适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二,问题式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使他们能够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活跃的思维一般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产生疑问才能有思考的过程和主动探究的欲望。问题式教学法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和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新课程改革中比较有效的一个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第三,问题式教学法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健康发展。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中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要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对于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于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条理清晰的脉络,能够正确地获取历史知识和处理历史材料。

最后,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后,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运用问题式教学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提出针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

(一)设置适合课堂内容的问题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质疑是学习创造的基础条件。所以,教师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要结合本堂课的主要历史内容来设计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教学节奏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这些问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进行的不同阶段了解不同历史材料的基本概念,从而从这些知识的学习中去发现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简单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历史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带着教师的问题去学习,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比如在学习各国列强瓜分中国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复习旧知识的方法来导入新课,设计关于上节课内容的问题: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有关《马关条约》的历史知识,大家还记得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带来了哪些危害吗?然后由此递进,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朝政府向各国列强借了大笔款项,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肯借这么多钱给中国?他们想要通过借钱给中国达到什么目的?通过这些逐层递进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借钱给中国的最终目的有一个清楚深刻的认识。教师提出这些问题,继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者班内共同交流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的相关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长此坚持下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学生的历史思维也会得到提高,历史视野也会越来越开阔,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涨。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和分析,也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找教材中的重点,对历史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探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的过程中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将问题和材料相结合,适当发挥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事件中,进一步完善历史概念,正确把握历史。

(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就会进入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小组讨论阶段。小组的划分可以是教师事先就安排好的,也可以是课上临时组合的,小组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在竞争中激发出他们的求异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氛围中畅所欲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四)师生共同做出解释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