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铁路信息化管理十篇铁路信息化管理十篇

铁路信息化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5:51

铁路信息化管理篇1

关键词:铁路工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0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工务工程面临的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铁路工务工程是保证铁路安全运输、延长铁路相关设备寿命的基础。我国铁路运输速度的加快,铁路运行密度的增加导致铁路故障的发生率增加,而这些故障往往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依靠传统的工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铁路工务工程的需要,同时传统的铁路工务工程管理常常会因为巨大的维修工作量而导致一些潜在的故障被忽视,结果影响铁路运输的安全,因此加强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基于铁路工务工程对铁路运输、铁路设备以及铁路管理的重要性,研究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是铁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我国铁路工务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的内在本质。

1.1必要性随着我国铁路系统改制的完成,我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高铁技术的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铁路运输速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铁路运行周期更加紧密,这样一来就会给铁路工务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铁路运输速度的提升、运行周期的缩短,导致工务人员的检修、维修工作量会增加,工作难度也会提升。基于国内外工务管理的经验教训可知:传统的铁路工务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铁路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借助先进的管理设备以及工具,实现工务信息的统一管理,工务信息的科学分析与传递。而所有的信息统一管理与分析就需要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因此在铁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对实现铁路工务信息共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现实意义铁路工务工程是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工务工作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既要负责铁路沿线设备的安全、铁路基础设施的检测,还要负责铁路安全隐含的维修与上报。铁路工务直接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输,如果在铁路工务中出现了检修不及时的现象,就会导致铁路在运行的时候发生安全事故。同时铁路工务所消耗的费用要占到整个铁路运行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铁路维修则几乎占到整个铁路工务成本的二分之一,因此为提高铁路运输安全,延长铁路设备使用寿命,需要对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铁路工务的信息化管理。铁路信息化管理可以对铁路工务设备的性能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以及对铁路的维修与保养等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保证铁路工务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降低铁路建设与运营成本,实现铁路的安全运输、提高其经济效益。

2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工务工程应用计算机管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原铁道部电子中心开发的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包含了铁道工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其主要采用mapstreme作为GiS作为平台,其已经在我国很多铁路线路中得到应用;北京铁路局采用的“北京铁路局工务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其主要由工务设备地理信息、工务防洪地理信息查询以及工务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构成。其主要利用GeoGraphicsGis软件和DB2大型数据库对铁路的地形、切面、配线图等病害进行查询、分析、管理等;上海铁路局利用的“沪宁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搜索铁路地形以及图像的功能,实现对铁路分段信息的查询,以及播放相关铁路活动图像的功能。

但是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①工务人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铁路工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必须要求铁路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但是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还不高,虽然铁路工务工程实现了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工务工程中应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但是管理者还是缺乏信息共享意识,他们对工务工程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而没有将这些单独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信息整合,实现工务工程信息的共享。

②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以GiS为基础,其对工务设备的技术状态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来,但是其只能反映静态的技术,而不能提供具有动态化、主观性的数据情况,比如在发生山体滑坡或者地震等地质灾害时,不能将直观的相关数据反馈出来,不利于铁路便利快捷的维修。

③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作业质量没有办法进行有效辨别。由于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建设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率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目前的工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大型机械设备作业的质量不能进行有效地辨别,结果导致大型机械设备做出的结果不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导致因为大型设备而进行质量检测所造成的隐患遗漏,信息系统不能辨别。

3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系统关键技术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建立在铁路部门对各种数据的收集、积累以及共享的基础上,因此铁路工务信息化管理贯穿于铁路建设的整个过程,从铁路勘测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因此构建铁路工务工程数字数据库是信息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铁路信息化管理篇2

关键词:铁路工程;物资管理;信息化

对于目前我国铁路工程建设来说,建设规模庞大,对物资采购的要求逐渐提升,而且在采购过程中,由于品种繁多,专用物资和通用物资区别不明显,物资管理工作跨度也表较大,这对于传统物资管理来说,已经不适应现在铁路大规模发展的实际要求。为此,加强工程建设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是目前铁路建设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1传统铁路工程建设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计划分析不明确

在传统铁路工程物资管理中,计划分析工作常常受到很多限制。由于在铁路施工过程中,工程过于复杂,且经常出现计划变更情况,使得物资管理工作缺少数据支撑,这对物资管理计划产生很大影响,往往在工作中会出现被动情况,更无法对实际施工中物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1]。

1.2没有有效的管理流程

在传统铁路工程物资管理中,人为影响因素很大,一般在管理中,也只是依靠管理人员实际工作经验来维持相关工作的进行,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采购计划以及结算工作等容易与相关管理程序脱节,最终对工程整体建设造成影响,还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

1.3无法对价格和数量进行有效控制

在物资成本控制方面,由于物资数量和种类较多,在铁路工程线路的分布也不均匀,使得在物资在价格和数量的控制工作中没有规律可循,而且对于铁路施工现场来说,经常位于偏僻之地,相关设备使用受到了严重制约,导致了各个工区中的物资管理难以实现综合统一,这对于物资成本的计算以及物资数量统计都造成影响。

2促使建立物资管理信息化的现实因素

2.1发展大环境

在铁路物资管理系统中,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长期努力和实践,最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使得我国在铁路工程物资管理上的工作效率明显提升,这也为工程施工前的物质准备以及物质运输和保存工作提供了巨大方便。但在实际发展中,这种物资管理信息化依然显得迟缓,使管理模式尚未得到统一,这与铁路工程发展的整体环境不符。因此,随着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一定会促使铁路物资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发展,这对我国提升经济水平就具有重要意义[2]。

2.2铁路工程物资管理现状

通过对目前我国铁路项目物资管理现状的实际调研,各个单位在物资管理方式上存在很大不同,有的通过电话和传真,有的通过电子邮件,还有的单位建立的局域网。这些管理方式的应用,来实现对物资数据的实时掌控,确保数据汇总和财务数目总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物资数量庞大,而且相互之间不具有紧密联系,需要人工将各个管理点进行串联,使得工作繁杂,对工作人员的耐心和负责程度都是极大的考验,在这种管理现状的促使之下,使得铁路工程物资管理信息化显得极为重要[3]。

2.3铁路工程物资管理特点

在实际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单位数量较多,工程分布很广,而且很多建设环境地处山区,环境十分复杂,所涉及到的物质供应商也遍布全国各地。如果不能实现物资信息化管理,会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对信息动态掌握情况较差,也不能是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所以说,对物资管理信息化模式建立,对铁路工程建设具有较强意义。

3如何实现铁路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信息化

3.1相关管理机制的建立

想要实现铁路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一信息化为主要载体来实现对物资管理体系的统一。首先,要对物资采购信息进行统一规划,并在其中制定有关分级管理制度,通过这种方式让所有相关部门实现物资信息资源共享。另外,还要针将物资管理标准进行统一完善,像招标管理、材料供应运生产过程管理以及合同内容管理等,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取互相评价机制,让双方积极参与到评价当中,发现彼此存在的不足,并在接下来工作过程中进行积极改进,保证评价结果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从而实现资源共享[4]。

3.2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专业团队的建设

在物资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相关网络建设,提升相应网络的覆盖面,避免因为地区偏远而出现的网络不能普及现象;其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扫描装置,将相关数据和图纸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网络技术加工处理,在网络中形成相关信息文献,并通过数据库的建立来实现信息统一管理,便于后续物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在专业团队建设中,首先要保证人员具备较强专业素质,还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员工个人特点不同,采取不同培训措施;其次,邀请商家或者技术专家,在实际操作中为员工们讲解专业知识和具体造作流程,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实现知识学习,这对铁路工程物资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可以起到推动作用[5]。

4铁路工程建设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应用

对于铁路工程建设中的物资管理信息化实践应用来说,实现了整个物资管理中的计划、供应、验收和结算的数据处理,同时将物资管理工作的整体功能进行吗扩展,并运用到了工程中其它管理工作中,让所有相关信息实现了共享,确保出线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避免对整体工程造成巨大影响。

4.1在事务处理模块中的实践应用

物资管理事物的处理,主要分为待办事宜、进行中的事宜和已处理的事宜这三个类型,由于由于物质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按照工作的具体分类,来进行相关事宜的具体处理工作,保证工作快速有效,并实现了物资管理工作的持续有效进行下去。

4.2在文件管理模块中的实践应用

通过物资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各级部门中的有关物质管理信息进行集中收集,并利用网络系统将其纳入本地管理模块,有益于后续管理工作的进行和信息共享。随着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这种管理类型已经根据实际作用进行了合理划分,目前,主要分为国家法律法规、铁路局文件和建设指挥部三种[6]。

4.3在物资管理模块中的实践应用

根据铁路建设过程中物资管理特点,相关人员将物资管理分为甲供物资管理和其它物资管理两大部分。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实现了对很多操作的限制,避免对整个物资管理理产生影响。比如物资供应数量不可以超过合同中规定的总数量等,通过在物资管理模块中应用信息细化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物资数量的有效管理,确保工程不造成物资浪费,并保证铁路建设工作的合理化进行。

4.4在统计管理模块中的实践应用

通过物资管理信息化作用,让物资统计具有了精确查询功能,这其中可以分为物资分类信息查询和招标信息统计查询。对于物资分类信息查询来说,将相关物资信息录入到数据库后,通过信息化作用,实现了相关数据的自动计算和统计,并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进行相应统计数据查询,从而方便物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招标信息统计查询,是将所有招标物资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为后期物资整体统计提供台账资料。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来说,不仅能提高铁路工程单位的管理水平,还能够让物资管理工作在整体管理工作中得到有效延伸,来促进其它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目前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来说,在技术上并不成熟,需要在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为此,我国铁路建设在未来发展中,应该明确发展导向,以完善物资管理信息化假设为主体目标,从而实现铁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峥.铁路工程建设甲供物资管理信息化[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6,(1):36-37.

[2]喻锐.铁路土建工程项目全面物资管理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3):182+206.

[3]马荣田,仇鹏.哈大铁路客运专线联合体监理模式研究[J].铁道建筑,2013,(12):138-140.

[4]宋宗友.现代物流在铁路供电大修、更改工程建设物资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3):46-47.

[5]曹克勇,张英志,王珍,等.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应用[J].航天工业管理,2012,(10):60-62.

铁路信息化管理篇3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正被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信息化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和个人的效益,促进经济等领域加速发展。例如,通过引进信息化模式,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成倍提高,出错率下降到较低水平,给相关人员带来了很大方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已逐渐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部门及单位的发展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深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铁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铁路档案的管理工作由于其数据的种类和数量较多而显得十分繁琐和复杂。铁路运输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铁路档案的管理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铁路运输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因此,大力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提高管理工作质量,成为了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通过进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和实践,大大改善了管理工作十分繁琐的状况,有力地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通过进行信息化管理,有效减轻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了管理效率,从而避免了文档的堆积以及工作的延误;其次,信息化管理方式可使管理人员通过对档案进行检索,从而及时的补充、查找、调取需要的档案;同时,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还有助于实现信息的共享,方便其他单位人员的查找;另外,可有效缓解档案的供需矛盾,提高档案信息质量;最后,可实现档案的多元化存储,方便相关档案信息的理解和取用。以上这些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对铁路档案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信息化改革成为发展趋势。

三、信息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人才匮乏的问题

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而人才匮乏的状况是目前铁路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革的主要障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化管理离不开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熟练使用,这就要求相应管理人员要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对人员素质和技术能力要求较高,但在目前仍比较缺乏既有档案管理经验,又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具备较高能力的全面综合型人才;第二,由于铁路相关部门领导不够重视,使得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较少,难以真正提升个人能力,对工作的帮助也较小;第三,由于目前在铁路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的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大多数刚进入的新人在一段时间后就离职或调离岗位,使得管理人员的数量无法满足正常需求。

(二)管理制度落后

信息化改革工作的完成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建设作为支持。但在目前铁路相关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上,还保留着较为传统的制度,与当下的环境形势严重不协调,从而对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多障碍,大大降低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两点,第一点是在档案质量的控制中缺乏相应的标准体系,导致管理的效果得不到必要的检验,最终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显著下降;另一点是在实际建设中缺乏有效的开发利用体制,进一步影响了信息化改革的进度。

(三)缺乏相应资金

由于目前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改革中尚不能直观的看到效果,使得铁路相关部门对其没有给予较大重视,对该项目的资金的投入力度也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信息化改革造成阻碍。信息化改革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源设备来作为基础,还要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保证管理的效果,同时,对人才的选拔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才能完成。在目前档案管理部门的经费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的建设对于铁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实践至关重要。通过对传统制度进行改革,去除其中已不再适合当下环境的条例,根据目前的社会形势补充需要的标准。具体来说可分为这几个部分:首先,要对人员管理制度进行创新,采取激励的措施,提升基层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学习动力,进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较好的管理效果;其次,制度中要包含保证档案管理技术先进化建设的条例,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十分迅速,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因此,有必要保证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时刻保持与新技术的发展协调一致,从而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制度中要对新技术的使用作出规范,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合理的规范和约束,最大程度提升其对管理工作的作用,实现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缺失问题是阻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没有大量计算机人才作为基础,信息化的建设和最终完成就很难实现。因此,要从多方面保障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任用。首先,铁路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基层人员的培训力度,将信息化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普及,使人们对信息化技术的特点有较好的认识,从而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加大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更好的待遇来吸引专业人才的进入,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实践提供必要的人才基础。

铁路信息化管理篇4

关键词:钢铁企业;信息化;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1-0000-02

一、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化已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被得到应用,而钢铁企业作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之一,在近年来也逐渐实现了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钢铁企业中实施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是可以将钢铁企业的发展空间扩大,提高企业本身的在市场的竞争力,使其在如今竞争激励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钢铁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钢铁企业的业务,其所涉及到数据、文档和图纸等的数量都是比较多的,想要将这些数据、文档和图纸储存起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操作起来比较复杂,而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则可以大大的简化了这个储存操作的过程,便于人员进行操作,使钢铁企业的运行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对钢铁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需要。除此之外,随着生产链全球化和供应链全球化的日益紧密,钢铁企业作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之一,要求其利用信息化管理加强对钢铁生产建设的指导的迫切性已是越来越突出。因此,对钢铁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仅是钢铁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钢铁企业管理的需要,同时也还是生产链全球化和供应链全球化对钢铁企业生产的要求所在。

二、钢铁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风险

(一)风险的特点

1.风险具有可预测性

风险具有可预测性是指人们可以对以往所发生的一些相类似的事件进行统计,并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对某种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和一旦发生风险将会造成的损失的大小进行判断,继而对当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风险预测、风险衡量及风险评估。

2.风险具有客观性

风险具有客观性是指风险是现实事物中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风险的发生是有不确定性因素存在的,即使人们确定了这些不确定因素,不管项目的主体是否对风险的存在有意识,风险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依然有可能会出现。因此,想要将项目的风险减少或避免,就必须先找出可能致使项目出现风险的因素,继而对它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

3.风险具有多变性

风险具有多变性是指风险不会按照特定的模式出现,它是随着发生的环境、发生的条件及发生的时间的不同而改变的。人们所处的世界,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而人类的能力却是有限的,不可能对风险的变化规律做到完全的掌握和控制。同时,也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是不断进行的,使得风险的不确定性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就这一点而言,风险是伴随着各种不确定性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我们说风险具有多变性。

4.风险具有相关性

风险具有相关性指的是人们所面临的风险同造成风险出现的行为及决策是分不开的,相同的风险对于不同的行为者而言,所产生的风险结果可能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行为者,由于决策的不同和措施的不同,所产生的风险结果也可能是不相同的。

5.风险具有潜在性

所谓的风险具有潜在性,指的是风险是无时无刻都会存在的,然而这也只是指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能会遭受到风险,想要将可能存在的变为现实出现的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条件的。

6.风险具有可控性

人们只需要通过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就能够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将风险出现的概率减少,将风险带来的一切损失减轻,所以,我们说风险具有可控性。

(二)钢铁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风险

1.钢铁企业信息化缺乏完整的信息系统

就我国目前的大多数钢铁企业而言,它们在实现钢铁企业信息化时,往往都没有完整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持,具体表现为:①在财务管理方面,只是简单的应用了一些软件,用于数据的传输和储存,或者只是用于成本的自动核算,同时也没有与互联网相连,这就使得在向上级提交财务报表时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程序比较复杂,且存在的风险较大;②在生产方面,一些钢铁企业虽然在生产系统中应用了自动控制模式,但也没有将其应用好,主要还是依靠调度调控来对生产系统进行管理,这就使得生产的效率不是很高;③大多数的钢铁企业获知分厂的信息依靠的是电话方式和报表方式,缺乏对信息获知的及时性,以至于无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补足,也就没法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预防和控制。

2.缺乏对信息系统的长远考虑

有些钢铁企业在建设信息系统时,往往会缺乏对信息系统的长远考虑,而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才将某个功能增加到原有的系统上。以某钢铁企业为例,该钢铁企业的老区域系统,则是在需要模型控制时,才增加模型控制,在需要数据采集时,才增加数据采集,在需要用到视频系统时,才安装上监控探头等等,缺乏对信息系统的长远规划,没有为将来的信息化系统做出整体性的建设规划。

3.对钢铁企业的信息化认识不清

对信息化认识不清是钢铁企业信息化最大的风险。一些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由于年纪较大,对于现代的信息化的了解和认识都还不够全面、深入,对于企业由手工管理转向信息化管理的欲望还不是很高,思想过于保守。

铁路信息化管理篇5

【关键词】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成为了必然的趋势。高速铁路作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之一,其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质量监测严,通过使用信息化管理可以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意义。下面将进一步介绍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二.信息化在高铁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铁路建设项目由于投资大、周期长、技术难、接口多、管理协调十分复杂等特点,应用信息系统对于改进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效和工作质量、降低造价、积累信息财富、提高大型基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工程建设虽然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但由于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主动和有效管理的水平仍然很低,不能保障项目建设的规范推进和项目过程中资料的有效收集与分析。工程项目的运营维护和科学化管理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如不加以改造提升或重建,已经不能满足工程管理需要。

为此,需要通过正规的信息资源规划,在总结已有经验和搞好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应用系统模块和数据资源进行梳理,建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系统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用以指导、控制和协调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工作,使其既能有效地为业主方的业务层、管理层和决策层服务,又能有效地为施工方和监理方的信息交换服务。

三.信息化在高铁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高铁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质量要求严,尤其是山区铁路更迫切需要信息化手段作为贯彻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高铁工程桥隧比例大,要建设成百年不朽工程,造福于民,安全责任重大,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安全管理,需要信息化手段作为强力支撑。

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中指出,充分利用和发展好信息化,可有效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1.信息化是高铁建设的有效支撑手段

我们深知:“高铁安全至关重要”、“确保质量和安全是对高铁最重要的要求”,我们要时刻铭记高铁质量高于一切、安全高于一切,努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作为支撑手段。

2.信息化的推行可有效控制投资和预防腐败

新一轮铁路建设投资大,资金安全管理和使用严格,社会关注度高。推进信息化手段,细化建设投资管理,强化建设投资控制,能促进工程建设依法合规,保证资金高效、安全使用;也能准确有效对设计、咨询、监理、施工、物资供应等环节的资金流向实施监控,这对深化惩、防体系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3.信息化的推行可促进建设管理及过程控制

铁路建设推行信息化,有利于加强过程控制、及时生成工程档案,及时向管理单位移交准确、完善的工程信息资料,为从严进行建设管理及过程控制提供保障。

4.信息化的推行有利于提高我国铁路建设的国际竞争力

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将决定我国能否适应国际高速铁路建设市场激烈竞争的要求,我国铁路建设“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迫切要求设计、施工、监理企业以信息化的手段展示建设成果和技术水平,以信息化手段开展设计、咨询、投标等工作,以提高竞争力。

四.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本质与核心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本质,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通过充分利用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等在内的科学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处理并辅助决策,以便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指对整个工程周期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以梳理业务流程,搞清信息需求,建立企业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用这些标准和模型来衡量现有的信息系统及各种应用,符合的就继承并加以整合,不符合的进行改造优化或重新开发,从而能积极稳步地推进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其最终目的是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建成集成化、网络化的信息系统,从而形成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神经网络。

五.高铁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功能

1.施工安全监测与监测子系统

采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实现施工现场的自动化视频监控,可以自动发现、识别和跟踪画面中的人、车辆、指定的物体等目标,自动检测入侵、逗留、遗弃物品、盗窃、计数、违章行驶等异常行为,同时支持视频元数据提取,便于事后快速检索分析,在单一通道上支持多场景自动切换;用录有人员信息的iD卡来实现人员出入管理,无卡通过时自动报警并记录,还支持远距离自动刷卡;集中了勘察、环调、设计、施组等基础资料管理的沉降监测和报警系统实现了监测数据管理、现场巡视、风险排查、风险评估、风险预告、安全预警、报告报送、新闻等功能,即时掌握生产进度情况,收集数据。

2.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立工程网路计划数据库,实现工程建设网路计划的编制、实际工作进度上传、浏览;建立征地拆迁档案库,实现拆迁计划录入、拆迁量入录、完成量入录,形成进度图形报告、定期拆迁报告,通过网络计划图,直观形象化显示;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实现质量、监理、物质、设计、投资控制等方面的管理。

3.工程调度指挥子系统

运用GiS技术,可以开发出基于GiS的铁路工程施工现场辅助管理系统,可以迅速、方便而准确地了解到整个施工现场的各种信息,并可以对其进行实时更新,为用户及时正确地做出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为现场管理人员提供有力工具;通过信息系统将施工组织设计的各类资源和业务工作流程管理起来,使其自动化、规范化、可追溯化;对高速铁路各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机构及人员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建立与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

六.结束语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繁重的系统工程,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需要项目管理理念、人员素质、管理模式、it技术、应用环境等因素多方协调。随着高速铁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管理技术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以适应一定的要求,因此,作为工程人员需要不断对管理技术进行改进和加入新元素,使信息化管理焕发新的活力,从而提高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的项目管理水平,促进高速铁路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齐东海,宋向群.工程项目进度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胡红萍,蒲浩.一种基于GiS的高速公路工程形象展示系统开发[J].交通与计算机,2005(5):105—1o7.

[3]葛乃康.罗四维信息工程建设监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

[4]张振军.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研究[J].2010,7.

铁路信息化管理篇6

关键词: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信息化

1概述

铁路建设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线路的高平顺性和高稳定性,从而决定了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工作的重要性。根据以往经验,沉降观测管理的发展方向在于防止人为因素对稻菡媸敌缘母稍ぃ建立及时的数据信息反馈机制,方便和简化管理者掌握结构物沉降数值,确定沉降观测的重点,为控制线下工程质量提供依据。

沉降观测信息化系统(以下简称系统)采用.net开发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B/S(浏览器/服务器)与C/S(客户机/服务器)相结合的技术构架,具有数据回归分析与预测功能。根据不同监测项目,内嵌不同的监测公式,包括单曲线回归和双曲线回归。采用规范统一的报表生成技术、可复用软件构建技术、java技术、XmL集成技术、协同技术、silverlight技术、wpF技术、工作流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是集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数据采集、分析、超限提示和远程监控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平差、自动上传,自动计算分析、自动反馈和超限提示,终结内业资料人工处理模式。

在观测数据成果评估使用方面,评估单位可自系统选择下载成果数据或原始数据开展评估工作,通过对系统数据的拟合分析,预评估测点或断面的沉降曲线图,直观准确掌握结构物后续沉降变化。

2目标

系统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建立由数据采集端、远程数据处理服器端和客户端三个软件模块共同组成的、B/S与C/S架构混合应用于工程管理的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沉降观测数据自动采集传输、自动处理、自动反馈和超限提示,观测数据及处理结果远程实时查询、溯源管理。

3系统思路

系统集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远程监控于一体,由数据采集端软件、服务器端软件平台、客户端数据处理(pC机和手机)软件三部分组成,包括现场数据采集端、远程服务器端和客户端。

4系统特点

系统最大程度地解决了路基、桥梁、隧道等构建物沉降观测数据采集、处理、反馈、超限提示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问题,实现了数据传输、处理、反馈及超限提示自动化。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的运用,满足管理者对沉降观测实施过程及超限处理的适时管理需求。

4.1避免人工干预,保证数据真实

传统管理模式中,沉降观测数据采集通过水准仪获取,临时存储于仪器,或手工记录以保存数据,再通过手工导入或录入平差软件等可用于数据处理的软件中进行人工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处理全程处于人工干预状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来源不明的自动编写虚假沉降观测数据软件,导致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

系统分级建立工程基础信息,内嵌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电子记录薄和计算公式,自动计算变化值、累计值,生成数据变化趋势图,通过内嵌的预警策略,及时自动超限提示,可做进一步回归分析及研究。数据的唯一入口来自手机采集端加密数据库,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来自水准仪测量,无法进行人工录入和修改操作。

系统的技术创新性集中表现在:实现了通过电子水准仪和蓝牙传输功能直接获取观测数据,自动平差处理后及时上传,并通过信息化系统自动处理数据、反馈处理结果,自动超限提示。数据采集模块及处理模块规避人为干预,保证数据真实。

4.2实现沉降观测标准化、信息化

传统管理模式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信息反馈过程中,由于受观测水平、观测方法、观测行为等诸多因素影响,数据成果反馈不及时,不利于工程质量管理。

系统支持莱卡、天宝等多种型号规格的电子水准仪,利用外接蓝牙与专用手机配对,即可下载获取服务器工程基础资料。现场完成数据采集后,经过自动平差,可立即验证观测数据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是否需要重测。观测完成后,将对应观测桩的观测成果数据直接通过手机网络自动传输至服务器,客户端通过访问服务器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工作。

系统实现了网页、手机版本(安卓平台)的软件开发,使管理者可适时查询观测数据和处理结果,开展专业管理。

系统监测成果(数据及数据趋势图)支持不同的格式输出,便于用户存储、打印及共享。按工程项目管理需求输出日报、周报、月报。设置用户访问权限,满足观测人员和管理者工作需求。建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数据库,为同类工程提供数据支撑。具备超限提示手机短信推送功能,有助于管理者及时掌握线下工程变形异常情况,制定工程措施加以控制。

系统的运用使沉降观测方法、观测行为和数据处理反馈更为规范和标准,实现了沉降观测管理工作自动化、信息化。

4.3提高沉降观测工作效率

传统管理模式在完成数据采集后,人工导入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反馈,工作效率低下。

系统可实现数据采集完成即可获得成果数据,具有逐个测点校验功能,自动平差,适时查询测量成果是否满足要求。自动分析处理数据,自动打印纸质报表,降低内业处理时间,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4应用成本低廉

系统可与主流电子水准仪通讯,主要通讯设备采用普通安卓系统手机,利用现有设备即可完成,不需要重新投入设备,应用成本低廉。

4.5实现评估工作透明化

评估单位从系统服务器直接下载成果数据(可下载成果数据、也可下载满足平差条件的原始数据)进行评估工作,实现了评估工作透明化。

5系统组成与运行

5.1基础技术条件

网络支持(含有线、无线公共网络);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包括服务器、客户端pC机、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平板、e人e本等);服务器端操作系统为win2003以上版本;客户端pC机操作系统为32位及64位windows版本;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为andriod4.0以上;服务器端数据处理应用程序、pC机和手机客户端数据处理应用程序和便携设备端(如手机)数据采集应用程序。

5.2配套设备

(1)系统运行服务器及网络

单独配置主流服务器1台(独立运行),专人管理与维护;软、硬件防火墙;网络带宽10~20m(独享,远端支持internet或Vpn连接);

(2)管理终端设备

智能手机、e人e本等(android4.0以上操作系统,4.0以上屏显);pC机及网络(满足网页登录查询功能,基本配置CpU(intel1.8GHz以上,内存2GB及以上,硬盘160GB以上,操作系统windowsXp或win7版本,浏览器ie8以上版本。网络2m以上独享带宽)。

(3)观测仪器及配套设备

用于观测的电子水准仪及配套数据线;一对一专用便携采集端设备(手机及Sim卡):android4.0以上操作系统,4.0家陨掀料裕开通2G、3G或4G,具备wiFi功能。

(4)内业数据处理pC机及网络

CpU(intel1.8GHz以上),内存2GB及以上,浏览器ie8以上版本,网络2m以上独享带宽。

5.3系统流程(如图2)

(1)设置工程基础信息

通过pC机客户端添加测段,设置测段示意图,添加观测桩,设置观测桩示意图等工程基础信息。(如图3、图4)

(2)上鞴こ袒础信息

通过pC机客户端将设置完成的工程基础信息上传至服务器平台。(如图5)

(3)下载工程基础信息

现场数据采集前,利用手机等便携式通讯设备自服务器平台下载拟测段的工程基础信息,作好数据采集准备。(如图6)

(4)采集观测数据

观测人员使用预装采集软件的便携设备(手机)控制测试电子水准仪进行数据采集,读取观测数据,自动完成平差计算,成果数据暂存于便携设备,并经便携设备在网络条件下上传至服务器平台。

完成本测段数据采集,经便携设备端(手机)自动计算后,便携设备端(手机)将生成原始数据和平差结果。其中,原始数据同时支持其他软件进行单独平差,支持共享平差结果和原始数据。

(5)上传观测数据

通过手机将成果数据和原始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平台。(如图11)

(6)数据管理与运用

管理者和评估单位可通过手机客户端登陆查询数据、超限提示等信息。也可通过pC机网页或客户端软件登陆查询观测数据、超限提示等信息,利用系统数据处理成果开展沉降评估工作。

实现便携设备端(手机)数据成果查询、超限查询、超限统计等功能,使管理者适时了解工程情况。

实现pC机通过网页或客户端软件登陆查询标段线路走向、测段布设图、横纵断面图及各种超限情况的处理,使数据、信息查询更直观,更形象。

(7)数据内业处理

通过pC端软件下载数据成果,开展评估工作,形成评估报告。系统支持根据评估工作需求定制输出其他格式成果资料。

6系统运用实例

本文以新建宝兰客专线下工程为例,通过系统的运用,及时沉降超限提示,适时掌握线下工程变形情况,查找原因、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实例一:宝兰客专iDK740+145~iDK742+881段路基沉降处理。

该段路基自2014年4月23日开始沉降观测,共计22个测点发生累计沉降值超限,其中路基5个测点发生累计沉降值超限,涵洞17个测点发生累计沉降值超限,如表1:

依据系统数据及超限提示,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分析原因,结论:该段路基属正常沉降,下沉趋于收敛,但仍继续发展。措施:延长堆载预压期和沉降观测期。如图22:

实例二:宝兰客专上庄隧道沉降处理。

该隧道自2014年11月30日起开始沉降观测,通过系统运用,发现仰供沉降变化异常,下沉(上浮)不稳定。其中,系统累计变化量>5mm超限提示点见表2:

依据系统数据及超限提示,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分析原因,结论:

(1)依据每期测量数据显示:在仰供混凝土施做后,前期呈现上浮现象。衬砌混凝土施做完成后,呈现下沉现象。

(2)上庄隧道为泥岩、沙层,富含水,泥岩极具膨胀性。因各阶段施工荷载变化,造成仰供下沉或上浮,稳定性差。如图23:

措施:

(1)由设计院委托地质勘察院,与施工单位测量组进行1次/1周的平行观测,每周(月)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2)设计院现场埋设应力监测设备,对围岩沉降变形进行监测,实时获取相关数据。

(3)设计院依据沉降观测数据及应力监测数据,设置专项处理方案指导后续施工。

7结束语

通过沉降观测信息化系统的运用,更直观准确地反映结构物真实的沉降值,为后续的无砟轨道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在系统运用过程中,应考虑配套管理办法的合理使用,促使管理者充分利用系统成果数据和超限提示,分析沉降异常原因,制定工程处理措施及时消除工程质量隐患,发挥好系统对工程质量管理的预控作用。

参考文献

[1]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Z].工管技[2009]77.

铁路信息化管理篇7

社会保险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维护职工稳定、保障铁路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涉及到每名职工及家属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社保处日常管理、业务经办等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科学严谨、高效规范、服务群众等作为工作目标。

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完善、职工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社保工作必须不断推进才能适应新的局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社保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和挑战,而社会保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调研,从社会保险发展趋势、铁路行业特点、处内管理现状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提出了建设局社会保险管理平台的设想。

1社保工作特点及信息化建设现状

1.1社会保险内涵逐渐加大,且更加注重合法合规,尤其是社会保险法公布后,使社保工作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2社会保险工作涉及参保人员切身利益,随着社会发展、法律意识提升。参保人员对自己的利益的关注度和维权意识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保工作必须科学严谨、合法合规,增强服务意识及功能。

1.3铁路企业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行业特点,存在参保人员范围广,参保情况复杂,待遇支付存在差异,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问题。

1.4社会保险的工作具有繁琐、直接面向职工、信息异动多、政策算法调整多、环节多、数据多、资料多等特征。在工作中,每个业务流程都不能出错,且具有衔接性等。而依靠人工不能保证信息的绝对准确及变更的及时有效性。

1.5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相对复杂。根据省人社厅的要求,我处实现了各种保险基金的统一征缴,存在参保人员基数大、情况复杂、异动频繁、数额大等特点,为了减轻站段工作量,确保征缴及时准确,保障基金安全,亟需信息系统的支持。

1.6我处在日常工作中非常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因为各项保险的各个环节最终还是落实到信息的处理上。所以日常工作必须依赖于计算机,包括字处理、表格处理、计算、打印等处理。各科也在工作中摸索实践,基于工作开发了部分信息系统来辅助业务处理,如社保统一征缴系统,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征缴率。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弊端:

①各科室的信息不共享,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信息维护多头化,增加工作量和出错率。容易导致信息不一致。如:职工个人信息不一致、需重复录入、维护工作量大,易出错。

②现有系统只是基于各自自身业务的需求,进行数据处理。各科各险种之间数据交换和衔接能力差,与业务流程不能很好对应。

③存在一定的风险点。系统的开发与使用没有明显区分、不能较好地实现相互卡控。个人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现有系统界面不够友好,纠错能力不强,可能造成主客观数据错误。

④业务经办人员需精通业务,岗位互控互换不能有效实施,业务流程不易进行有效卡控。

⑤站段工作量增加、需多个科室进行不同的业务。站段报数需通过Ftp、U盘等模式操作。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并有一定风险。

⑥数据安全性不高,各自维护自己的系统及数据,容易丢失,不易管理。

⑦各种报表、查询不方便、不规范。不方便领导查询、单位查询、及参保人员个人查询。

⑧操作日志记录不完善、个人操作权限管理不方便、存在安全隐患。

基于以上现状,经多方调研、借鉴先进经验,提出了开发一套社会保险管理平台的设想。社会保险管理平台主要是指:基于路局现有办公网,在现行社会保险政策和相关管理办法基础上,运行最新信息技术,建设一个以科学方法对各管理和经办环节进行规范优化的信息系统,集成各险种业务数据及流程,并具有安全、准确、简便、高效、可扩展性等特性。

2社会保险管理平台所需达到的要求

2.1安全性

管理平台需把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证基金征缴、待遇支付等环节安全性,确保基金安全。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①业务流程的安全可控性。需设立相应用户权限,管理层、各科室、查询、单位操作、单位查询、个人查询等分级管理。重要操作需实现岗位互控,并均在数据库中日志记录。无相应权限人员不能修改或查询数据。分层管理。路局――站段――个人。重要环节,需多人审核。

②平台安全性。平台的开发基于成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开发工具,保证平台的安全性,保证系统不被篡改攻击。

③数据的安全性。设置相应权限,做访问控制,不能随意更改后台数据。每日业务数据均需实现自动备份,并借助安全的备份设备及技术,避免数据的损坏、丢失等现象。

④个人操作权限实行秘钥管理,并定期更换密码。

2.2准确性

①维护同一个单位库、个人信息库。在参加工作、参保、调动、信息异动、退休、基数调整、待遇审批支付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信息维护,保证各险种信息共享一致。操作人员按照各自的权限来分别完成信息录入、维护、删改、审批、确认等操作。

②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办法等要求,用计算机来实现各个流程的业务处理,保证处理正确,避免人为因素。

③征缴计算、待遇支付、各项汇总等均按系统预设各参数字典、计算方法实现计算。

2.3简便性

①键盘或鼠标操作,界面友好,无歧义,流程清晰。

②操作简单、各站段使用方便。

③考虑个人计算机水平差异,简化操作。

④各项查询,及报表准确方便。减少人工填报。避免二次录入错误,自动汇总计算。

2.4高效性

借助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业务办理时间,优化业务办理流程。

2.5可扩展性

①模块化管理,业务及政策变动后,可较好地实现新政策的功能需求。

②方便开发后续功能,如个人社保权益查询、社保信息推送等。

③数据接口,实现原有系统数据较易迁移。与地方社保管理部门导出导入数据准确方便。

④与财务系统的数据交换。

⑤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家属费用补助管理。

⑥将地方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总公司、路局等每年相关报表数据的查询汇总逐步纳入系统,实现自动计算,保证准确率,提高效率。

⑦为了使全局广大职工、离退休人员、家属以及各级社保专兼职干部了解掌握社会保险知识,知晓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我处根据国家、地方政府和总公司的政策规定,结合职工群众的需求,本着“方便职工办事,提升服务效率”的理念,编制印刷了业务办事流程、各险种相关政策、两定机构介绍等资料。社保信息平台建成后,可将上述资料电子版本挂载在平台上,方便查阅。与纸质资料形成互补,实现多渠道覆盖。

通过社会保险平台的建设,我们最终要实现以下目的:

①规范工作流程,实现业务闭环管理。社保管理流程其实是一个闭环管理的业务过程,业务一般由参保人员提出,站段上报,社保处审核,经办机构办理,最后结果反馈参保单位,通知到参保人员,享受相应待遇。通过信息平台来规范工作流程的目的就是要顺利完整的实现这个闭环管理全过程,使各项社保业务办理能够准确、有效、完整的进行。

②数据集中管理,维护多险合一的数据库。

③实现数据共享,业务网上办理。

④数据挖掘,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⑤逐步形成电子档案,记录业务经办日志,完善社保历史延续。

3社会保险信息平台功能设置及技术实现

系统划分为基本信息维护、统一征缴平台、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企业年金、后台管理、公共服务等十个子系统。

各子系统基本功能为:

基本信息维护:单位信息维护,包括成立、撤销、变更、合并等;参保人员信息维护,包括新增、修改、调动、身份转换、其他异动、维护个人各险种编号等功能。

统一征缴平台:实现单位及个人基数的上报、审批、汇总;每月各险种基数的计算、上报、确认;补扣补缴;相关报表的汇总打印等。

养老保险子系统、工伤保险子系统、失业保险子系统、医疗保险子系统、生育保险子系统、企业年金子系统等实现各险种业务流程的网上处理。

后台管理:由管理员或各险种负责任维护,包括各项基础字典数据、待遇计算支付中需要的各参数、比例等信息,各级操作人员权限,系统设置等。

公共服务:包含最新社保政策及管理办法速递、最新通知、公文流转、业务办理进度查询、个人社保权益查询等等。

每个业务功能:由具体业务流程构成。

各种相应数据维护、报表生成打印、信息查询。

上述子系统均分为三级管理:路局、站段、参保人员。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如不同险种,或修改或查询权限。

4社会保险信息平台开发过程

社会保险信息平台实现需采用较为先进的开发语言、数据库。保证系统先进性和后续可维护、可扩展性。基于较为先进的开发平台、服务器架构。

开发过程须遵循科学严谨、从实际出发、解决管理问题等原则,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1调研阶段

通过现场考察、座谈交流、专家咨询、借鉴经验等方法,制定出具体需求,调动各科室积极性,充分考虑经办人员、基层站段的建议和意见,充分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系统的总体研制方案,包括软件需求、系统结构、系统流程、功能模块。与此同时,为保证系统开发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降低开发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调研工作始终贯穿于系统的开发整个过程。

4.2软件设计、研发阶段

制定与业务办理流程相匹配的信息处理流程,设计出科学的系统模块并搭建起后台数据库的模型,整个设计研发过程中要依据总体研制方案充分体现上述社保信息平台的要求。开发需采用较为先进和成熟的平台及工具,采用三层结构,数据库及业务实现层架设在服务器端,客户端只需能访问路局办公网即可访问社保信息平台,无需安装其他软件。

4.3软件测试和使用阶段

系统开发完成后,需从业务流程、数据准确、安全性、报表查询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测试,发现存在的漏洞,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对提出的修改意见认真归纳分析,经过多次修改完善,系统的各项功能满足了现场的实际需要后,才能投入运行。

4.4后续维护阶段

系统投入使用后,要做好系统的软硬件及网络维护,做好后台数据字典及应用权限的管理,做好数据库的备份工作。并在使用过程中,收集整理发现的问题及用户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响应社保政策法规或管理办法的变动,及时修改维护系统。建立严格的权限分配、系统巡检维护、数据备份、功能修改、数据维护等管理办法及台账。

5社会保险信息平台产生效益分析

铁路信息化管理篇8

关键词: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支持,能够提高各个行业的工作效率,顺利实现产业化效益。铁路建设不断推进,机车内燃机的检修管理是铁路建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努力实现检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使得管理效率得到提升,更好地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一、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

首先,铁路行业的检修管理机制是长期形成的,很多铁路机车检修工作依旧使用传统的检修方法,对于信息化管理是不信任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人工检修的信赖和对信息化系统的质疑。长时间通过人工检修的方法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检修事故,使得铁路运行平稳、持续推进,这得到了乘务人员以及乘客的信赖,认为是安全的、可靠地。信息系统的管理并没有先例,而且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令人困扰,网络上经常出现黑客入侵、信息泄露等问题,[1]使得人们对信息系统的管理是持怀疑态度的,导致检修管理信息化无法顺利推进。

铁路机车检修管理中,要有完善的检修管理制度作保障,使得检修工作能够顺利推进,保证管理效果的顺利实现。但是在目前的铁路机车检修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铁路企业为了减少成本,不进行系统性管理制度的建立。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以及管理制度,在工作中就需要结合检修经验进行指挥,但是随着铁路的发展、机务系统的整合,如果遇到大量的检修问题,单纯凭几个人的经验是无法顺利高效的检修管理的,容易出现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2]

此外,人才的素质水平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直接性的影响,现今社会要求人才有较高的素质水平,并且掌握计算机技术与知识,同时能够了解铁路机车检修管理的操作内容。但是在实际的铁路单位中,检修管理人员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并不到位,甚至很陌生,而且有些单位减少成本支出,对程序间简化,检修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不高,无法实现检修的目的和效果,时间久了导致铁路行业的水平受到影响的,对于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需要

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化其实就是在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进行操作,使其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在计算机的终端能够了解内燃机新车的情况,明确需要检修的部位以及内容。

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系统对于科技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铁路内燃机车的体积比较大,其中的结构复杂,涉及到很多设备零件等,检修起来的难度是比较大的。由于检修的工作量比较大,因此在检修过程中容易出现遗漏,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漏洞的存在,及时处理,就会影响到铁路内燃机车的运行。因此对检修管理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应是容量比较大的、操作比较灵活的,能够对检修效果进行统计,防止人为遗漏,使得铁路内燃机车的检修管理实现良好的效果。

要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安全性。由于铁路行业中涉及到很多人身以及财产问题,如果检修管理信息系统遭到破坏,[3]就可能出现重要部件检修的忽视,使得铁路运行受到影响。为了保证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就需要做好安全准入工作,使得系统的安全性得到提升。

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要有一定的开发能力。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不断变化,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也需要满足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进行更新与升级。因此需要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有一定的开发性,使得技术人员能够对其进行开发,并做好日常的维护管理。

三、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有效策略

1、积极推进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要从根本山认识到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使工作人员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明_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科学信息技术,在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新的科技成果,提高检修管理的效率。信息管理和开发人员也要注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建设,[4]提高开发人员的素质水平,积极学习新的科学成果,强化自身的素质水平,使得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安全高效,保证铁路运输业的顺利推进。

2、建立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制度

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能够及时发现检修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检修工作的效率。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信息检修管理工作顺利推进,依据检修管理制度对设备检修进行严格控制,保证铁路内燃机检修管理水平的提升。要使得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还需要使用的引入管理人才,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处理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3、强化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

铁路内燃机车运行过程中需要保证其是随时处理能够被使用的状态,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努力和操作。但是很多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素质水平不高,操作经验不足,不能严格按照操作标准和需要开展工作,使得铁路内燃机车设备遭到破坏。因此必须要提高对工作人员素质水平提升的重视程度,定期组织工作人员接受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作为工作人员也需要加强学习,在日常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积极向他人学习,使得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结束语:

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当前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避免人为检修操作的问题,实现高效的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相关部门要积极努力,相互配合,使得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的效果得到提升,更好地为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培山.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4,06:283-284.

[2]张津,孟凡刚,王可心,刘娟.铁路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0,05:37-39.

铁路信息化管理篇9

关键词:铁路物联网信息化物流策略

物联网是信息技术聚合性、系统性的创新应用与发展,它实现了客观世界中的物物相连,可以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将成为21世纪全球社会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物联网作为产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也必将对铁路运输企业物流信息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铁路运输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应用

(一)铁路运输企业物流信息化的意义

1.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与管理的网络平台。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铁路运输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已经深入到企业的各个运行层面,它包含铁路运输企业物流的内部网络化管理与对外网络化信息共享两个方面。信息系统的构建有效降低了铁路运输企业物流的运营成本,提高了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水平,有效缩短交易的时间,局部实现了铁路内外企业物流信息的共享。

2.优化铁路运输企业物流的运输组织。信息系统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与管理能力,有助于优化铁路运输企业物流的运输组织形式,信息系统可以对运输过程、在途物品进行实时追踪与监控,促进车队管理、运输计划、调度跟踪和运输商电子数据交换及信息集成的协调运作。

(二)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铁路在物流信息化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覆盖部、局和主要站段的传输网、通信网、交换网3大通信基础网,开发了以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行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tRS)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运输企业物流■陈刚副教授余红梅副教授(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43020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B479)

中图分类号:F532文献标识码:a信息化的3大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运输组织、客货营销和经营管理,其中运输组织领域的信息系统以提高运输生产效率和保障运输安全为目标,主要服务于铁路运输的调度指挥、生产作业等运输生产的各个主要环节;客货营销领域的信息系统以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物流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增运增收为目标,主要服务于铁路物流营销人员和旅客、货主;经营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以优化铁路物流运力资源、降低运输成本、提高铁路运输效益为目标,主要服务于运力资源、经营资源管理与运营决策支持的部门和人员。

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铁路安全监控网络体系还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快速实施,铁路物流又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但对铁路路网安全等级与精细维护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全方位对路网的密集环境、运行状况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虽然我国铁路已建成车号自动识别和轴温监控等基础性的安全与管理监控网络,但这远远不够,需要构建更加全面、智能化水平更高的安全监控网络体系。

(二)铁路运输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较缓慢

铁路运输企业各业务部门基本都建立了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但各网络一般只作为内部工作计划的参考,尚未建立从申请、受理到运输、结算的一体化平台,更没有完整的面向铁路客户的物流信息平台。市场上大量供求信息没有合适的渠道进入铁路内部,导致铁路运输企业物流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共享率低;在信息的管理上也缺乏完整的供应链,物资流与货流没有得到衔接,尤其是没有形成物资市场动态监测和价格监控体系,更难以达到门对门的服务要求,严重制约铁路运输企业物流发展的速度。

物联网对铁路运输企业物流信息化影响分析

(一)物联网在铁路运输企业物流中的应用

目前,物联网技术在我国铁路物流设备安全监控和客货运输管理中已经得到了初步应用。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是一个典型的物联网系统,系统由车辆/机车电子标签(taG)、主要车站地面识别设备系统、计算机网络和铁路总公司/局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地面识别设备(aei)实时自动采集、接收运行中的货车、机车标签上的车次、车号信息,通过专线传送到CpS服务器,CpS再将数据转发至列检所和铁路局、铁路总公司,为tmiS车站系统提供真实可靠的车次、车号等基础数据,实现了列车、车辆的实时跟踪与管理,为车辆管理和维护提供车流的精确统计以及信息查询等功能。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第四代铁路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动态探测运行中的铁路车辆,系统与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关联,实现车辆热轴的全过程跟踪与监控,包含车号信息的探测结果传送到铁路局、铁路总公司信息中心,轴温数据通过网络实现共享,为车辆维护与运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铁路售票系统将全国铁路车站的票务中心联网,售票网络延伸到大街、小巷,方便了用户的购票需求,提高了铁路客运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铁路信息化管理篇10

关键词:铁路;系统;信息;建设

过信息化对运输系统的可控性讨论,说明铁路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照国外分析当前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重点提出当前铁路信息化系统优化建设应当重视的工作。

1.信息与系统

深入科学的研究系统、控制、信息形成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从广义来讲,系统、控制、信息思想都是系统思想;从狭义来说,系统论对于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1系统与信息具有密切的联系

信息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切系统的联系中介。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这三股流中信息流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调节着人流、物流的数量、方向、速度和目标,引导人和物进行有目的有规则的运动,是联系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内与外、上与下、各个组织系统的重要中介[1]。

1.2信息对系统的重要意义

1.2.1信息是系统管理的重要前提。信息把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紧紧地衔接起来,把产、供、销各个部门有序地协调起来,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人们之间的交往密切地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节约时间,缩短空间,节省能源,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加速系统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促进系统的发展和进步。

1.2.2信息是系统创新的重要前提。系统创新实际上是系统内部的物质结构与功能结构的一种重新组合,以便达到更加优化的目的[2]。任何一项改革与创新,都建立在对信息占有、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在有效的数据与资料基础上。信息是推进改革与创新,使系统内部的物质与精神能量转化为速度、效率和财富的重要前提。

2.信息化和铁路信息化

2.1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利用信息资源创造的劳动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3]。信息化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这三个层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化的动态过程。

2.2铁路信息化,就是在铁路系统大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铁路生产经营、运输组织和管理决策全过程进行优化,将生产和管理各环节的数据、流程、目标措施和结果准确及时地加以记载,使运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

3.铁路运输系统特别需要信息控制和信息管理

3.1铁路运输系统是典型的系统控制体系,其信息系统是铁路运输系统的中枢系统,铁路系统的运输组织就是建立在信息系统基础之上的,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的特点。当前,铁路运输系统控制已由人工控制、机械控制发展到智能控制阶段,信息控制就是智能控制的集中体现。

3.2铁路运输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受控系统,铁路运输计划、运输过程和结果都要受到信息系统的控制。信息化对铁路运输系统的可控性体现在:一是可提高运输质量。铁路复杂的运输数据经过信息控制系统的处理,可达到优化运输流程的目的。二是可优化运输方案。通过运用系统构图,建立模型,用数字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并且通过电子计算机对运输资料进行分析是优化运输方案最有效的途径和工具[4]。三是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控制的基本特点是第一次把“行为”和“目的”概念引入机器。通过信息系统对“行为”过程进行分析,达到预见系统发展规律的目的。系统控制过程就是对系统的信息做出分析、比较、判断进而执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可有效地防止决策的随机性。运输系统的复杂与多变更需要信息系统的准确、高效与灵敏,这是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保证[5]。

3.3铁路运输工作中的可变因素多,受外界干扰大,实际的生产效果与预定的目标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不断调整各种因素。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一个可靠的、高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正是基于这一点,世界各国铁路相继引进了计算机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行车自动化和运营管理水平。美国aLK铁路驼峰所采用的aBm(自动锁闭)、英国铁路的计算机描画行车图应用程序,美国铁路运输CSX公司开发的信息系统,三万公里铁路只建1个调度中心和1个信息中心,实现道岔、信号的远程控制和所有列车运行的调度指挥。加拿大Cn铁路公司,开发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货运托运及清算业务全部集中到1个中心进行处理,系统运行12年,机车、车辆分别节省20%和25%,换算周转量增加25%,现在每公里铁路平均仅1名员工,大大提升了效率。

4.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系统优化

4.1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在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工程的带动下,行车调度指挥系统(DmiS)、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等各专业信息系统取得较大发展,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与铁路发展的要求距离很大,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建设重点不突出,功能发挥不理想;项目分散,资源不能共享;建设周期长,资源利用率不高;通道能力不配套,对信息系统发展形成制约;安全保证系统建设滞后,系统安全存在不少隐患[6]。

4.2要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实现铁路信息化,紧密结合铁路运输生产实际,总体部署,系统优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开发、统一应用的技术政策,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信息化促进铁路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促进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整体提升铁路产业水平,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7]。必须进行系统的谋划,把信息化放在现代化的全局中考虑,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统筹策划,进行系统优化。

4.3铁路信息化建设的系统优化主要是对运输管理系统进行优化,以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作为信息化的重点,带动其他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标准统一、技术先进、功能可靠、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铁路信息系统。具体重点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实现铁路运输生产调度指挥信息化。一是建立调度集中系统,在京广、京哈、京沪、京九、陇海、浙赣等繁忙干线建成CtC系统。二是建立铁路综合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行车调度为核心的DmiS系统,形成覆盖各路局的DmiS系统。三是发展以主体化机车信号为基础,以实施列车超速防护为重点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四是建设列车运行管理系统,实现铁路列车运行图统一编制和调整管理。五是建设繁忙干线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在京广、京哈、京沪、京九、陇海和浙赣等主要繁忙干线建成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网络。

第二,推进铁路客货营销系统信息化。一是实现铁路客运营销管理信息化。完善优化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建设客运综合服务系统、客运营销和预测系统、行包信息系统。二是实现铁路货运营销管理信息化。建设货运营销辅助决策系统、信息服务系统、运力配置系统及货运安全管理系统。三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系统,建立铁路电子商务门户网站,拓展延伸服务与增值服务,实现客货营销的社会化。

第三,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管理现代化。全面完成tmiS建设任务,开发各专业信息系统。

第四,强化铁路信息化基础工作。铁路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系统,涉及各个方面。系统本身对网络运行质量和安全要求非常高,做好基础工作至关重要。一是统一标准。制定铁路信息化、标准化体系,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存储等相关技术的标准化。二是建设和完善铁路通信网。发展数字传输网络建设,推进铁路综合移动通信,实现调度通信数字化和网络化,为铁路信息化提供保证。三是强化铁路信息安全工作。加强安全防范,确保网络运行的绝对安全。四是强化铁路信息生产运行、技术支持、网络管理、软硬件维护维修工作,保证铁路信息系统正常运转,实现铁路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市场化。

参考文献

[1]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49.

[2]吴义生.系统科学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35.

[3]李文祥.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48

[4]马建华.系统科学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3.

[5]谷长森.铁路实用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