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十篇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十篇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8:14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篇1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状况发展趋势

一、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发展近况

(一)医学影像学科的教育教学现状

医学影像技术是进行医学检查的一项常用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层面非常广泛。近几年,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上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不少高校依据市场对该项技术人才的广泛需求,具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人才培训计划,并在高校课堂设置以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医学影像技术学的专业课堂,对教材内容、课堂设计等方面也适时进行了技术创新和改革。虽然这项新的专业学科在进入高效课堂之初就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由于该专业的设置时间较短,发展的时间也不长,在相关教材以及教育方式上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之中,能够影响人才培训的最主要问题是,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医学影像技术的学习在衔接的部分存在不小的问题,例如:专科与本科教育或者是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着教育脱节的现象。另外,普通高校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用的教材并不统一,导致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训方向不明确,相关设计计划不符合实际,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人才更难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医院的工作。

(二)应用医学影像技术的相关操作人员的工作状态

现阶段,应用医学影像技术的相关操作人员,在大多数医疗机构当中从事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人员被称为技师。除此之外,还能够在大学所附属的医院中担任技术讲师或者是教授。在的一些普通的医院当中,医学影像技术人员主要从事放射科的工作。在其他大型的综合性医院或者是专科医院当中,从事影像技术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大学本科学历,一般很少有硕士毕业生,在医院的放射科博士学历的影像技术操作人员几乎上没有。而在略差于市级医院的地方医院当中,放射科担任影像技术操作人员的则为专科学历。在医院的放射科,各科的医生和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数量基本一致。因此,在一些大型的综合性质的医院,或者是具有较完善的医疗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的专科医院当中,放射科的大多数医生往往是进行后台的普通检验工作,而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人员担任前台检查的重要工作。该项技术人员不不仅仅担任接诊病人的工作,而且还负责患者所检查的疾病图像的收集工作和审核任务。这也就提高了技术人员对相关技术知识掌握的要求,不仅仅要有牢固的图像采集知识体系,还要熟悉各种处理和核查相关的技术。此外,最基本的还要牢牢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只有做到上述要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人员才能够在第一时间为病人的检查做出正确的疾病医学判断以及准确的技术操作,有利于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率。除此之外,进行医学影像的相关影像设备一般价格较昂贵,这就需要相关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要保障设备的安全,在检查患者疾病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护相关影响设备。熟悉的医学影像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设备操作进行融合,从而顺利地进行医学检查,延长影像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当前,影响设备的进化与影像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两个方面出现一定的矛盾,这就使得相关高级的影像,设备不能够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充分的发挥经验作用,降低图像检查的准确性。因此,在接受相关学校教育的理论教学之后,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还需要加强对实践应用的掌握,各级医院也应该适度地增加对影像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三)现阶段医学影像技术的组织管理情况

在我国,与医学影像技术有关的专业性组织就是中华影像技术学会,该学会是中华医学会附属下的影像技术专业学会,是同中华超声学会、中华放射学会以及中华合医学学会共同组成的关于影像学科的医学与核影像技术的四大学会。中华影像技术学会下属有七个专业学组,其中就包括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学组、mR技术学会以及医疗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技术学会,除此之外,还包含三个筹备的专业学组以及三个学部。在我国,每年都会在固定时间举办中华影像技术学会大会,其主要目的是进行影像技术交流,是一种具有国际性的专业学会讨论大会,参与到大会当中的人员,大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国从事医学影像专业技术的高水平人员。这样的学术交流大会,能够精进医学影像技术,因此,吸引了各国的技术人员的参与。另外,在我国大多省份当中,省或市内都存在专业的影像技术学会小组,而且一些地区也建立了相关的。我国所开设的与医学影像技术有关的网络教育平台,其开设范围也惠及全国,这也帮助了许多就职员工进行再度的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医学影像技术操作人员,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医学影像学科技术发展的总方向

在当前的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过程中,医学诊断过程和介入治疗的过程是分开的,但随着各项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两者必然会在一定时期之后建立相互联系的,呈现出完整的现代影像学科系统。当前,影像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大体形态学,主要在图像的收集以及判断上发挥作用。在未来,影像技术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向分子、功能代谢以及基因成像等方面发展。而且,当前的影像技术主要采用胶片收集的技术,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方向的技术创新,未来的影像技术会考虑应用到数字化和电子技术,将图像收集和传输过程,以数字化现代化的形式呈现。

(二)医学影像技术的具体走向

由于一些影像技术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各项技术仍然不够成熟。当初学医学技术不断创新性发展,未来的医学影像技术将会呈现更加直观、更具有特征性的信息。在其他方面,现阶段对于影像的分析都是趋于定向的,在未来会转变成定量的方向发展,不仅仅会判断出疾病的诊断结果,还会给进行疾病治疗以及手术操作提供方向。

(三)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首先,要对物质波和人体组织的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的深入研究,并依据这些规律,建立相应的模型,在多次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寻找到模型变化的最优参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影像提取信息的速度和质量以及数量,进而降低医学检验的误差,提高图像的准确率和分辨率。除此之外,要扩大影像设备所能探测到的信息信号,根据相关参数建立起模型,并进行数字化改善,对编码的各种形式对照相应的信号进行记录,从而避免图像信息过度失真的现象发生。另外,在进行试验研究时,还要提高图像信号传输过程的效率,增加信号的真实度。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篇2

【关键词】Ct影像;临床诊断;措施

随着医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Ct影像技术的发展日趋迅速,功能也日趋齐全,Ct影像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也日渐重要。因而,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仅影响到日常的医疗诊治,更关系到整个医学的进步和长远的发展。我国的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在近几年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运用多方面的手段促进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

1.我国现阶段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现状

1.1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高还与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有关。Ct影像的临床运用没有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这就会使得诊断出现相当多的失误或问题。医院的医护人员缺乏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因此难以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1.2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Ct影像方面重视程度不断增加,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同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进行综合比较起来,仍较为落后。主要表现有:Ct影像70%的临床误诊率居高不下,相关专业技术过于独立化和主观化,以及医师和患者对Ct影像设备的检测过于依赖。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被普遍运用到日常临床诊治的诸多方面。然而正是因为Ct影像运用的普及,致使医师患者常常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还有一些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的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常会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并没有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事实上,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如果从事临床诊断的技工就能作出诊断,那么临床医疗专业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

1.3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还存在着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对我国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我国的Ct影像的检测技术没有随着医学的发展而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还与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和临床经验有关,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却没有达到这种要求。

2.提高Ct影像临床诊断的措施

2.2.1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

3.除了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外还要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Ct影像的临床运用应该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医院的医护人员要不断积累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要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2.2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

由于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为了提高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就必须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医师患者不能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不能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时不能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只有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2.3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

除了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外还应该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在进行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所以要积极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应该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进,所以要提高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并不断的积累临床经验,只有提高医生自身的能力才能促进我国Ct影像检测技术的提高,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04-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国内开办已30多年,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也近10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范畴不断扩大,已包括X线、Ct、mRi、超声、核素扫描等多种成像技术。因此,如何根据各级医院及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不同需要设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培养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根据近十年来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道如下:

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现状

据调查,全国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已经有约10年了,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也逐步暴露出某些不适应之处。

1.1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目前,一般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影像科的职业岗位包括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和核医学科等多个部门;一般县级医院只有普通放射科、Ct室和超声室;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则只有普通放射科和超声室。从毕业生就业定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地(市)级以上医院就业。目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专业主干课程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四大影像学内容的横向组合而成,显然,上述课程设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1.2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教学进程安排不适应

从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前后关联性看,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诊断学三者之间是纵向联系的。因此,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先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再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最后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然而,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仅为两年(毕业实习一年),上述三门课程只能同时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开课,这样就难免出现课程前后衔接有“错位”现象。于是,部分师生“责怪”教务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认为“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教学效果无疑会受到一定影响。

1.3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不适合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的相对独立性。譬如《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囊括了X线、Ct、mRi、超声等各种影像诊断学内容,其希望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诊断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合于在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职业岗位就业的部分学生。但这不能满足于不同层次医院、不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合于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选择职业岗位)得到充分实现,这与实用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毕业生择业的意向。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构建满足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2.1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依据职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这三种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它们各有所长,特点各异,其本质都体现了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综合化,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些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课程开发方法已成为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1]。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一个目标[2]。近十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做了类似的课程模块化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部分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进行了某些教学改革工作[3],但至今尚无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研究报道。

2.2依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设计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实现零距离上岗

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内部主要有四个部门(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每个部门就是一个职业岗位,各职业岗位工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假设将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为一个总的课程模块(即为一门课程),然后,再根据这个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进一步分成许多更小的二级、三级课程模块(称为子模块),即是各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这样,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一门课程,那么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不会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学习掌握好一门课程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教务处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2.3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设想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由(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教材及配套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含理论课、实训课)教学工作,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

此外,模块化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后,要逐步推广应用于全国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为新一轮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的改革提供依据。

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初步成效

3.1(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模块化课程改革教材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课程为基础,以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四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依据,重新编写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材,分别确定为《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四门课程。新编教材每一门课程均包含成像原理、检查技术和诊断三方面内容,各门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参加教材编写人员都是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医院临床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是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授课教师。此外,还为本套改革教材编写了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

3.2设计实验班与常规班对照,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

每年将同年级的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分成两个班,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进行专业课教学。其中一班学生(简称常规班)使用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二班学生(简称实验班)使用学校自编的模块化改革教材《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两个班的授课总学时数是相同的,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上课。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分别对两个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比较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考核的结果反映:实验班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各门课程之间不会出现前后衔接“错位”现象,模块化课程教学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于常规班,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

3.3通过对毕业生实习医院调查反馈,评价教学改革成效

自2008年6月以来,学校对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听取了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评价,比较两个班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总体评价是:模块化改革教材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实验班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比常规班学生要强一些。

4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时间还不长,各门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指标体系及考核测评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教师问题是根本。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的课程观,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培训,尽快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根据模块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配置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第三,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搂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7):43-44.

[2]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37-38.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篇4

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功能学影像技术,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络腧穴的相关研究。随着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广泛深入,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包括了辅助中医诊断方法和中医辨证的研究、中医疗效评估的研究、中医体质研究、亚健康相关研究等方面。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疾病的确诊度不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X线、Ct、mRi等形态学影像技术的精度在不断刷新,其诊断准确率在逐渐提高。与之相比,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疾病的确诊及病灶的形态描述方面则略显不足。在进行中医学研究时,临床医师无法借助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病灶形态分析,因此,这一缺点成为目前制约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2.红外热成偉技术无法为中医学研究提供统一标准

2.1不同设备型号及参数不同 目前,国内有许多红外热成像设备的生产厂家。不同的应用单位所购买的设备不同,基于单一型号设备所做出的科研数据是否会受到设备型号及参数的影响而有所偏差有待进一步探讨。而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科研数据收集,不同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无缝对接传输又成为一个重大的难题。设备参数及数据生成分析技术是各红外生产商的商业机密,要求各生产商公开其关键技术,实现不同设备采集的数据无缝对接非常困难。

2.2不同设备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不同 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被动接收人体散发的远红外辐射热,经计算机处理后形成直观的温度彩色图谱。不同色彩显示人体表面的不同温度分布状况。依据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的红外热辐射差,准确测量人体温度分布的变化程度,判断病灶的位置及范围。

由于不同设备所要求的环境温度不同,以满足该设备对人体红外热图的采集要求;而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的体表代谢和血流状况不同,体表温度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因此,体表所散发的远红外辐射热有所差异,不同设备所采集的红外数据会有所偏差。不同科研项目所使用的设备不同,其科研结果的可

比性不大,严重制约了中医学红外热成像技术科研工作向前发展。

2.3不同设备的黑体校准系统不同 任何物体都具有不断辐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本领。辐射出去的电磁波在各个波段是不同的,也就是具有一定的谱分布。这种谱分布与物体本身的特性及其温度有关,因而被称之为热辐射。为了研究不依赖于物质具体特性的热辐射规律,物理学家们定义了一种理

想物体黑体(blackbody),以此作为热福射研究的标准物体。

黑体在红外热成像设备中用来校正仪器的测温误差和标定仪器测温曲线。当设备拍摄红外图像后,对红外图像中的点温进行标准化标定和校正,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红外热成像设备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会受外部因素影响而造成误差,所以需要用黑体来对温度进行定期校正。由于不同生产商使用的黑体不同,对环境温度标定和校准的标准不同,因此所测定的数据就会有所差异。

2.4不同设备的测温精度不同 不同红外热成像设备采集的红外热图成像色标不同,因此呈现的红外图像在同样的温度区间内的精度则不同。如吕少文等所使用的医用红外热像仪所呈现的红外图像色标为16色,温度精度为0.8℃;而目前大部分红外热图的相关研究使用的设备所呈现的红外图像为256色,温度精度为0.05℃。因此,不同设备由于测温精度的不同而采集的温度数据则有所差异。原则上温度精度越高,数据越精确。对于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中医学研究而言,温度精度达到0.05℃即可;温度精度过高,设备采集人体体表温度的敏感度越高,采集数据时更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干扰,反而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5红外热图分析思路不同 目前所开展的红外热成像相关研究所采用的红外热图分析方法各有不同。目前应用较多的为红外热图中对异常温度区域的形态描述,以此作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的结论。对红外热图中异常温度区域的温度测量,大多数的研究通过测量具体部位的绝对温度来进行数据分析部分研究则采用局部平均温度与整体平均温度的差值,即相对温度差作为数据分析的对象。不同分析思路得出的结论相互之间无法进行对比与参考,因此也限制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3.红外热图分析过多迁就于西医读图标准 红外热成像技术自1956年由美国外科医师RanLawson应用于乳腺癌的研究开始,拉开了红外热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研究的序幕。50多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在西医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红外图像的分析思路也以解剖学为基础,以西医的分析思路为主导,以发现局部区域温度异常来推断病变见长。

研究表明,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学的理论不谋而合。红外热图反应的是人体体表整体的温度分布状况。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结合藏象理论和经络理论,从脏腑的体表对应区域、经络循行区域以及特定穴位点的温度变化等方面综合分析,可以充分发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的优势。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相关研究多以解剖学为基础,以西医的分析思路为主,而忽略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未能发挥其在中医学领域的优势。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的问题探讨

1.明确与其他影像学技术的区别,突出其优势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与X-ray、Ct、mRi、B超等形态学影像技术完全不同的,是一种反应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全新的功能影像学技术。其具有无创、无损、全面、快捷、价格低廉的优点。该项技术应用将人体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对人体的功能状态做出全面的综合分析并可据此提出整体的治疗调理方案。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与形态学影像技术完全不同的一种以细胞相对代谢强度为基础的反应人体功能状态的功能学影像技术。人体在出现形态结构变化之前通常会出现代谢异常,因此在病灶区域会发生温度的异常改变,而温度异常的范围、形状又反映了疾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在诊断方面,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在人体形态结构发生异常之前就检测到其代谢的异常变化和区域,而其他影像学检查只能等到人体发生组织结构的异常才能得到阳性检测结果。因此,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优势在于对疾病的预警和筛查,它主要对人体病前或疾病初期的功能异常做出提示,从而对可能发生的疾病做出提示性诊断,而并非是疾病的确诊结果。

2.统一各项标准,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中医学研究奠定基础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首先要有统一的各项标准,在此基础上不同研究课题所作的科研数据才具有一定的对比性和参照性。因此,需要对不同红外设备的设备参数、对环境温度的要求、校正黑体的规格参数等方面进行统一,以便为将来相关的多中心、大样本科研活动做好铺垫。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中医热成像技术规范》(no.ZYYS-201300)已结题完成,该项目对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环境标准进行了规范化研究,并将于近期以标准的形式。2014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正常人体中医特征热图研究》(n0.201407004)由10家单位参与研究,计划开展总计20000例红外热图数据的多中心、大样本的科学研究,其使用的红外热成像设备由5个不同的厂家生产。借由科研工作的推动,初步对红外热成像技术所涉及到的设备参数、对环境温度的要求、校正黑体规格、数据中心平台的搭建及数据接口标准进行了规范和统一,解决了由于红外设备不同而对多中心、大样本的科研数据流通和分析造成的难题。随着科研工作的逐步推进,其科研成果将转化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相关标准,由此可对将来的相关研究提供规范和统一的标准。

3.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在中医学领域的优势 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学理论相互结合,可充分发挥其在中医学领域的优势。①红外热成像技术可获得人体连续的、动态的红外信息,反映了人体体表整体的温度分布状况,符合中医学整体观重视内在脏腑与外在肌腠皮毛相互之间的联系的思想。②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重大疾病的预警与筛查。它能够通过捕捉体表异常温度分布的热图信息,对功能异常区域进行定位和定性分析,为疾病的早期发现与防治赢得宝贵时间,这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重视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的核心理念相吻合。③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体表红外热辐射的特点来分析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异常变化,与中医学“思外揣内”的诊断原理一致。④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测知人体体表温度的状态,能够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辨别疾病的寒热性质,同时也是疾病阴阳属性的具体体现。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可辅助中医进行八纲辨证。

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优势,有望可实现中医的可视化、客观化。

总结与归纳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医药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中医学发展战略要以“治未病”临床应用需求为导向,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智能化集成创新,开发支撑和带动中医预防服务业发展的“中医预警”技术和关键医疗设备,显著提高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防治能力。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篇5

与此同时,随着儿童医疗卫生事业被提上日程,影像医学的分支――儿科影像学也将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然而,与设备、技术相对成熟的成人影像学相比,有关儿科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却较为少见。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超过4亿的少年儿童,因此唯有不断提高我国儿科影像学的诊断水平,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主任,彭芸16年来一直坚守在儿科影像学临床一线,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在儿童常见病的影像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解决了颇多复杂疑难病例的影像学诊断。在关注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建设的同时,她对我国儿科影像学的发展也尤为重视。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

儿科影像学是将影像诊断技术应用于婴儿、儿童疾病的发现、诊断、治疗、随诊和预防的一门学科,也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囊括了常规X线、B超、Ct、磁共振及各种造影检查在内的所有成像领域,被广泛用于小儿先天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的诊断过程。彭芸说:“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关注度的提升,儿科影像学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众所周知,儿童是一个不断发育的个体,全身各个组织器官都处在成长状态,其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不断发育、日趋成熟。这个时期的儿童尚不能独立向医生描述病症,只能借助哭、闹等形式表现身体的不适,需要采取适当的镇静手段,并由相关专业团体一起配合才能完成一项检查。面对如此情形,儿科需要更为完善、先进、科学的技术方法帮助儿童完成疾病诊断。鉴于此,影像学在儿童疾病预防、诊断、检测、治疗方面的重要意义则不言而喻。

目前,就检查设备而言,儿科影像学与成人影像学相同,主要的差别体现在应用方面。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儿童所呈现的特征完全不相同,他们的身体构造、疾病谱与成人有着很大差异。彭芸说:“医生不能简单地将儿童看成是‘缩小版的成人’,也不能把成人影像学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照搬到儿童疾病研究和诊断中,应专门针对儿童的身体结构、生理代谢和疾病状况,研究真正适合儿童疾病诊断的方式方法,在诊断过程中给予儿童更多的呵护和关怀。”

正如彭芸所说,当代医学已经进入到生命科学时代,专业不断细化的同时,更要重新考虑怎样整体看待生命,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体系中,还要关注人性化和个体化因素,这些理念在儿科影像学中更应该得到充分地体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995年,彭芸正式进入儿科影像学研究,那时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萌芽期,但强烈的直觉告诉彭芸,医学事业未来的发展一定会和数字化技术结合,而影像学必会成为临床医学的热门方向,得到重视和关注。

然而,儿科影像学的发展似乎和彭芸设想的有些差距,并没有像成人影像那样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据了解,儿科影像学最主要的是成像技术,设备的性能非常重要和关键。但彭芸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无论从医疗设备的配备还是儿科人才的培养来看,各界对儿科的关注和投入明显低于成人。”

彭芸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全国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几乎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拥有了成人核磁共振检查技术和设备,但直到2004年,北京儿童医院才有了第一台磁共振设备。近十年的时间里,儿科影像学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被成人影像学远远地甩在身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彭芸当时最深切的体会。“没有设备支持,拥有再精湛的技术,也还是没有办法为患儿有效解决问题。”

记者了解到,一方面,Ct、磁共振等儿科影像设备的落后、匮乏、更新周期长,不仅直接限制了儿科医生对影像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科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众所周知,各种影像学方法由于成像原理不同,显示人体组织和病变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只有根据诊断需要,采用正确的检查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结果。但我国很多医院与儿童相关的影像检查设备却很难满足疾病诊断需要,致使影像诊断正确率受到影响,甚至得出一些错误结论。此外,尽管看不懂Ct和磁共振片的时代已经结束,但对很多基层儿童医院来说,影像技术仍然还是“盲区”。在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儿科影像学如不尽快跟上步伐,将会被远远抛下,这不仅是儿科医生也是全国儿童医院共同面临的严峻现实。

另一方面,落后的儿科影像设备导致儿科临床与影像发展不均衡,甚至成为儿科临床发展的阻力。这主要表现为:了解儿童成长发育和疾病特点的儿科医生,由于影像设备陈旧和落后,无法掌握新的影像技术,很难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而掌握大量新影像诊断技术的医生又非专业儿科医生,对儿童发育和疾病特点不了解,也会使某些疾病的影像诊断陷入困境,这种资源分布不均常常使儿科影像学处于尴尬地位。

加大扶持重视程度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医疗保健行业的建设和投入,可儿科发展的不平衡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记者在北京儿童医院采访时看到,医院大厅人满为患,排队等待挂号、缴费、取药的家长不计其数,整个大厅堵得水泄不通,而在各个专家诊室门口,同样也排着等待看病的长龙,医院和医务人员几乎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面对我国4亿多儿童的看病需求,儿童医院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就像彭芸所说,“没有足够多的设备、足够大的诊疗场所、充足的儿科医生,没有充足的儿科资源,又怎么谈儿科的建设和发展?”

彭芸说:“在国外,儿科影像学不光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很多社会机构对其关怀有加。”据了解,西方国家非常注重为患儿营造舒适、安静、温馨、轻松的诊疗环境,在进行影像检查之前,医护人员会先安抚患儿情绪,并与之进行充分沟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愉快的心情下完成检查。这就是彭芸所说的“关怀”。但这对我国儿科影像检查来说,近乎于天方夜谭。“国外一名儿科医生可能一天只接诊10个左右患儿,但我们可能有几十个,如此庞大的患儿数量,根本不允许我们有多余的时间去沟通、安抚,完全不能像国外那样做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怀。”彭芸说,现实条件的限制让我国很多儿科医生也感到很无奈。

彭芸还透露,我国现在还面临着专业儿科医院人满为患,综合医院儿科萎缩的问题,并缺乏专门针对儿童的医疗解决方案。此外,她还给记者算了一下,目前我国儿童检查与成人检查的收费标准一样,但为儿童看病医生所要付出的精力、时间都要远高于成人,可各界给予儿科影像学乃至整个儿科学的关注和重视,却不尽如人意。

“以上种种都是影响我国儿科医疗事业建设的障碍,必将限制我国儿科学的发展,而想凭某家医院或某个医生的一己之力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杯水车薪,当务之急是要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和支持,才能促进学科更快、更好的发展,否则儿科影像学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尽管儿科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却也在近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例,儿科影像学近年迎来发展高峰,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性大步提升,影像设备水平完全可以和成人相互媲美。除此之外,在国家、政府的大力号召下,全国各地的儿童医院纷纷建立儿科诊疗中心,更新配套设备,竭尽所能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看病需求。彭芸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关心及重视儿童医疗保健的作用和意义,只要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持续关注,儿科影像学一定会拨开阴霾,实现快速发展。”

注重交流与合作

据彭芸介绍,目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每天接诊约700~1000人次,全年检查近30万人次。影像中心所有设备实现数字化,能够做到儿童全身成像。同时,中心paSC和HiS影像资料也已经实现全院共享,大大缩短了临床医生获得影像资料、诊断报告及患儿的诊治时间。近几年,医院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更是积极谋求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我国儿科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1年9月16日,北京儿童医院联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学组、美国洛杉矶儿童医院以及飞利浦公司首次在中国举办了“全球儿科影像学及关护大会”。会议围绕儿科影像诊断、儿科介入治疗、儿科监护、信息化医疗以及发展中国家儿童心血管疾病形成等话题展开讨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400多名儿科影像专家、介入专家及临床专家的参与,首次实现了以临床学科为中心的跨产品整合,充分讨论了mRi、Ct、X线血管造影、超声、核医学、监护等医疗解决方案在当代儿科发展中的作用和趋势。

据悉,目前全球范围内针对儿科的特殊诊疗技术和解决方案已经渐成体系,提升从临床需求出发、跨产品的儿科医疗解决方案的集成和整合,成为世界各国儿科学发展即将面临的新一轮挑战。专家们会上就此问题展开了为期3天的分析,共同探讨了全球儿童医疗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儿科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交流。彭芸在会上做了《儿童腹部3.0t多源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的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和肯定。

通过此次大会,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加强了国际交流,增进了中外儿科专家之间的友谊,大大提升了学术水平,开阔了视野。彭芸表示:“此次大会为全球儿科影像学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架起了中外儿科学沟通的桥梁,传播了世界先进儿科诊疗理念与技术。在向国外同行充分展示我国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之余,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更加明确了未来儿科学的发展方向。”

关注新领域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开始在医学上应用,核医学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核医学是一种利用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是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科学应用,也是医院现代化的标志。在我国,核医学尚属一门新兴学科,但发展十分迅速。近几年,有关儿科核医学的讨论十分热烈,彭芸对此也十分关注。“核医学在儿科临床应用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价值,然而,作为儿童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儿科核医学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国内目前没有任何医院具有独立的儿科核医学技术。”

彭芸表示,我国儿科影像学本身起步比其他国家晚,面对核医学这样一个全面、挑战性高、意义重大的需求缺口,我国更应该未雨绸缪,加大建设力度,加强投入,尽快完善儿童医疗事业的配套设施建设。

此外,彭芸还表示,随着人们对辐射损害认识的加深,低剂量Ct检查技术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儿童比成人对射线剂量更加敏感,可目前一些放射医生和技师仍然没有‘低剂量Ct检查’的概念。”据彭芸介绍,国际上对低剂量问题的关注始于2007年,而北京儿童医院早在2006年就开展了相关研究并最终决定: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不降低患儿诊疗质量的前提下,所有存在辐射危害的影像技术,要尽力在降低辐射剂量的条件下完成。这意味着医务人员要对所有扫描程序进行优化以满足要求。到目前为止,北京儿童医院Ct扫描检查基本实现了低剂量。这是一种观念的改变,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彭芸说:“辐射问题直接关系儿童健康,各家医院都应该积极探索低剂量研究,提高对患儿的保护意识,所有医院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儿童营造健康、安全、没有后顾之忧的治疗环境。”

国务院不久前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强调,要加强妇幼卫生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儿童医疗救助水平。谈到我国儿科影像学未来的发展,彭芸表示“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她说:“当前儿科影像学的建设应注重‘查缺补漏’,比如尽快建立核医学等欠缺专业,加强专业儿科医务人员的培养,扩充儿科医生数量等。此外,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的儿科影像学研究也不容忽视,加强临床、科研、教学三方面的结合,实现儿科影像学的全面发展。只有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我国儿科影像学才能更上一层。”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篇6

关键词:超声影像学;教学;改革

R-4

超声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超声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超声临床诊断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近二十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超声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已不能满足目前教学的需要。因此,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是业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超声影像学的特征

1.超声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使其教学内涵在不断丰富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1]。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超声医学、CCt,、同位素扫描、mRi)中,超声医学发展尤为迅速,目前,介入超声、三维、四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其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超声影像学诊断的医疗工作者、技术人员人数不断增多。

2.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学科知识面较广

超声影像学涉及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很宽的医学知识面。想要很好掌握超声影像学,我们应有好的基础,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外、妇、儿等多方面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由临床医师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误诊、漏诊。

二、传统的超声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教w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超声影像学》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但它的学时数较少,同时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的医生平时既要给病人做检查,又要承担教学任务,较为繁忙,这是超声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很多医学高校中,在课程设置上,一般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是融合在一起的,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影像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诊断必须是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导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课时较少,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掌握的不够好。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的滞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要求

由于超声影像学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下而的分支学科,教师均为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师,在很多高校,针对超声诊断的超声诊断学教学研究较少,目前主要还是传统的讲授模式,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较少涉及CBL(Case-basedLearning,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法,更不涉及pBL(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所以,目前的教学方法己经明显落后于当今飞速发展的医学院校高等教育,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超声影像学教学的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面基础好、知识面宽、技能高的高层次超声影像学专业人才,超声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改革超声影像学课程体系

我们医学高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所以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发挥医学高校附属医院的实践平台较多这一优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先进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2.抓住超声影像学教学重点,转变教学理念

现代超声影像学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一类多分支的综合学科,依据现在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状况,教师要想系统、全面地讲授全部超声影像学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超声科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单技术、单病种的教学模式

3.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大数据时代的发达的互联网为我们的超声诊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样,就促使学生们和老师们建立了新的资源观,大数据时代资源的获取方法,避免了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因其不同的的个性化特征导致的同题异构。但是,目前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并没有恨充分地、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大部分的教学仍然是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将自己个人的经验通过传统的ppt的形式进行讲授。

总之,教学改革是个比较庞大的课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调查了其它一些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现状,结合学科特点以及我们科室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一些比较前沿的、优秀的专家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超声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见解,我们要瞄准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总结、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自己,充实学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超声影像学专业技术人才。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篇7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272-02

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医学影像物理和医学影像技术发展以依靠功能成像为主,核心点即为人体心理生理成像和人体心理功能成像。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理成像也就是基础性参数成像,此项内容以生理参数形式在人体内部进行分布,上述分布形式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数据重建才能获得,之后在此基础上还要给予其数次分析和详细计算。心理成像技术的复杂性显而易见,由于多少会联系到实验设计的准确性,成像设备设定过程中要对其进行被试控制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心理成像临床精神疾病诊疗实验才会起突破最大的一个点,内生物法分析动态成像和反义核酸水动态成像是现下医学领域多次讨论和研究的科学问题之一,上述成像方法和成像技术会对医疗机构改革造成重大影响。

一、医学影像物理要点分析

1.X射线成像要点分析

1970年之后出现了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是较为传统的影像技术之一,以也是最为成熟的成像方法之一,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速度之快足可以完成对心脏进行动态成像,将显像增强剂XCt成像技术进行科学合理融入,可对血管病变进行检查,同时也可对血脑屏障病灶破坏与否进行适时检查,此项技术实质上归属于功能成像的基本范畴之内。需要注意的是,病人体内剂量接收和病人片厚接收过程中,医生均应进行折中筛选,对比度因素提高和相关空间分辨率提高,二者会受到一定制约因素影响,但是多模态集成成像基本装置中,新型pet和mRi都相继问世,在某种程度上为用户提供质量方法选择权限,软件水平元素和硬件水平元素之上的医学影像集成有时呈多模态发展趋势,此类状况也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2.核磁共振成像要点分析

采集技术以成为操作主选,其发展态势偏于良性化,但是气体成像确是商业首选,肺部现象中的体现尤为突出,当下mRi基本功能成像设备应用范围内,主要分为人脑认知功能成像内容,此种内容旨在对人体大脑工具机制进行实时性的心理测量,并在诊断过程中可以为肿瘤疾病等提供相应可靠治疗信息,之后在此基础上为体内肿瘤发展阶段信息以及相关体内肿瘤扩散程度信息等且进行及时准确判断,一般情况下,其以人脑功能可视化工具形式产生。mRi设备通过不断更新与调整,其已然达到了10tesla的高超操作水准,具体性结构系统发杂程度相对于设备维护因素和设备功能开发因素而言,其是及其重要的。单从数据采集角度而言,微电子技术会被适当应用到体素水平研究上,通过并行采集技术完成编码技术脱离,使得mRi成像速度得到稳步提升。

3.超声波成像要点分析

Ui实质上以非电离辐射成像模态形式产生,主要分为平面成像产品和对应断层呈现产品两种,因为二维成像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还有就是血液流动彩色杜普勒成像仪器设备的合理接入,此项产品便难以流通,三维成像技术和相关三维技术产品普及程度不高,但是我们此处所谈及的三维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其主要是指将二维切片进行叠加,在叠加之后得到所需的准三维图像。需要注意的是,Ui仪器设备发展过程中极有可能超过X射线成像,并会成为医学影像工作中的首选医学工具。应该了解到,超声波成像具备成像安全可靠和操作价格低廉等优异性,所以诊断治疗和介入治疗以及相关影像检测环节等都会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其数量基础性增长速度已然超乎人类想象。

二、医学影像技术要素分析

处于首位层次上的工作和与处于首要层次上的硬件相关的软件关系尤为密切,二者主要对成像装置操作部件控制内容进行承担,与此同时,数据采集内容和图像预处理内容以及相关图像重建内容等也被包含在内,并且也需要将临床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之后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分析。依据长远角度而言,医学软件和医学硬件的结合是医学领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以此种模式便可有效提高医学水平的竞争力度。次要层次软件核心针对环节是对机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需要医护人员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正规操作,现下我国没有形成三位一体合作机制,现有商业软件开发仍旧落后与他国。paCS技术的出现有力补漏了技术空缺,节点设置将成像设备作为主要内容,多模态形式之上的医学影像资料信息会被不同类型专业图像处理平台加以处理以有效满足基础性医院临床工作需求。上述软件与图像工作平台相互联系,之后在此基础上在于与paCS进行对接,以此种模式来完成局域网节点创建,适时通过与医院就医病人接诊过程进行病人具体信息录入,完成优良性质为主的图像站创建。此时需要在作出科学合理病情诊断的同时打印出相关病情报告,图像站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对同意病人进行数据信息采集,然后与图像配准环节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对病人的治疗质量和诊断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物理和医学影像技术是当前物理学整体中的核心分支结构,需要对成像问题和图像处理问题以及相关医学图像临床应用问题等有所了解。与此同时,物理问题内容和算法内容以及对应软件设计内容也是其中重点,疾病诊断医学影像内容和疾病治疗医学影像内容以及疾病科研医学影像内容都是重要人体信息载体,合理分析影响物理和技术可促进行业内部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洁,白木.21世纪的医学影像[J].医疗保健器具.2001(02)

[2]陈卫国,黄信华,张雪林,王晋豫.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构建策略和实施的初步体会[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10)

[3]威廉・亨达.21世纪的医学影像[J].医疗保健器具.2003(06)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篇8

基本信息

真实姓名:谢富平性别:男

年龄:22岁身高:162Cm

婚姻状况:未婚户籍所在: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

最高学历:大专工作经验:1年以下

联系地址: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浏览次数:7次

刷新时间:20xx-12-16简历等级:普通

求职意向

最近工作过的职位:影像技术人员

期望工作地:贵州省/贵阳市

期望岗位性质:全职

期望月薪:20xx~3000元/月

期望从事的岗位:医师

期望从事的行业:其他行业

技能特长

技能特长:认真、负责

教育经历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专)

起止年月:20xx年8月至20xx年8月

学校名称: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专业名称:医学影像技术

获得学历:大专

工作经历

贵航303医院-影像技术人员

起止日期:20xx年5月至20xx年12月

企业名称:贵航303医院

从事职位:影像技术人员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篇9

【关键词】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应用及价值

1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基础医疗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引进了各种高精尖医疗设备。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是医疗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过程的质量。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精度要求极高,直接关系到诊疗的质量,为医护人员的诊断提供决定性指导信息,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长期处于稳定运行状态是医院管理过程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日常实践工作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较为成熟的管理与维护体系。首先,严把医疗设备采购关;其次,不断进行培训,一方面强化医护人员的维护意识,另一方面在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医护人员的现代科技知识;最后,建立相应的科学管理和维护制度,做好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快速提升,引进了大量的高精尖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对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管理人员应该结合医疗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和发展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方法,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长期处于稳定运行状态。

2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应用效益

2.1提高医院的诊疗质量

将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应用于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中首先可以显著提高医院的诊疗质量,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安全性是医疗过程的首要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做好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工作,可以及时发现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检修,可以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长期处于稳定运行状态,从而保证医疗诊疗过程的安全性。

2.2降低医院的运营总成本

将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应用于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中其次可以降低医院的运营总成本,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医疗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将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应用于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中,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稳定运行,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医院的运营总成本,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2.3提高医疗过程的效率

将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应用于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中最后可以显著提高医疗过程的效率,从而提升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维护可以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长期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提高医院诊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二,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可以确保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长期处于高效运行状态,充分发挥其性能和作用,在降低医院运营总成本的同时提高医疗过程的效率。

3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与维护制度

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与维护制度是目前我国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利于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稳定运行。首先,大多医院没有专门的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部门,维护工作主要由后勤部门和设备厂商提供的售后服务完成;其次,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与维护制度,医院管理部门没有结合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特点,建立健全的管理与维护制度,管理与维护制度没有深入到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各个方面,管理和维护的死角仍然存在,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长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3.2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日常维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没有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日常维护工作制度是目前我国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维护主要以故障后检修为主,没有注重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不利于及时发现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存在的安全问题,很难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3.3管理和维护工作的技术含量不够

管理和维护工作的技术含量不够是目前我国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各种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各行业中,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国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并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网络,不利用动态获取各种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实时状态信息。

4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方法

4.1制定合理的管理与维护制度

在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只有制定合理的管理与维护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从而保证医疗过程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制定合理的管理与维护制度是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的首要环节。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定期保养制度,医院在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定期保养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维护;其次,应该建立完善的日常保养制度,医院在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应该选派专人进行日常巡视,降低医疗设备故障的发生率,同时可以防止设备在故障时使用导致医疗事故;最后,应该建立常用零件储备制度,在数字化医疗影像医疗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及时更换,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率。

4.2建立专门的管理与维护部门

目前,我国医院在用人制度方面存在轻工重医的问题,医护人员的待遇明显高于其他工作人员,这种问题导致医院技术人才流失,医院技术水平明显不能满足医疗设备日常维护的需求。因此,建立专门的管理与维护部门是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的重要环节。医院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与维护部门,不断提高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效率,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正常运行。

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医疗过程中,显著提升了医疗过程的效率和质量,使医疗过程逐渐进入数字化模式。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医院管理人员必须结合医疗现状和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维护制度,并结合日常实践的经验,不断进行改进,采取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方法,从而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长期稳定地工作。

参考文献:

[1]薄夫军,张永寿,孟保文,刘振颖.苏丹维和区野战二级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与维护[J].中国医学装备,2013,04:63-65.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篇10

abstracttoanalysiscurrentsituationonmedicalimagingteachingforclinicalspecialityundergraduates,andtoexploretheideasandmeasuresforimprovingteachingquality.

Keywordsmedicalimaging;teaching

随着影像医学的快速发展,影像检查已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疗对影像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综合影像学和比较影像学知识,熟悉各种影像成像技术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优势与局限,实现对各种检查技术的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可以说,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掌握一定的影像医学诊断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临床医生所必需的条件[1]。基于此,大多院校均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了《医学影像学》课程。但就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医学影像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革新教学模式的解决方案。

现状和问题

内容多而课时少: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医学影像学》涉及X线、Ct、mRi、超声、介入放射学等各种影像技术,内容多而复杂,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但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讲,该课程非主流课程,安排的课时仅有64个学时,具体到每种影像技术,课时量非常少。比如,有关mRi的内容,仅有4个课时,很难安排教学内容,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内容设置不合理:随着学科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课程早已由单一的X线诊断学发展为集X线、Ct、mRi、超声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等诸多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影像学体系,然而,受制于各影像技术岗位分科设置和临床影像学专业分科管理的现状,目前课堂上主要推行的仍然是以检查技术为主线的传统教学,各部分的教学任务往往由不同科室的不同医生或教师承担,常常导致教学内容一方面时有重复,另一方面互相割裂,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对不同影像手段诊断某种疾病的优缺点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2],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和实践学习的效果。

教学设施较落后:目前,《医学影像学》课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大班授课形式,平均每班的学生数量多达百余名,教师难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实验课程和阅片课程更是难以开展。在paCS广泛用于临床的今天,充分运用paCS开展影像学实验教学已成必然的趋势,将极大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但由于经费问题,大部分院校没有配备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paCS教学实验室。多数院校的主流教学形式仍然是借助ppt课件讲授理论,选择性地开展影像学读片、实验阅片等教学实践活动。

实习教学效果差:《医学影像学》课程的实践性特色非常突出,但很多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和表现。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将来不做影像科医生,因而对该课程不够重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考研而干脆不下科实习;另一方面,带教老师多为临床一线的医生,每天都有繁杂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加强带教工作。结果就是,学生实习只是走过场,学到的知识很有限。

思路和措施

做好课程规划:从长远来看,要想真正提高《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质量,院校必须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好该课程的宏观规划。软件建设方面,要选配医学理论扎实和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一线教学任务,适当增加理论课时量,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开展影像学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努力开设系列专题讲座课,完善考试考核方法和内容。硬件建设方面,要努力改善教学条件,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建设新型影像综合教学实验室,开辟网络教学新途径,与相关院校探索合作开展远程教学的新思路。

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大影像学”的概念,与国际医学影像学教学实践接轨,将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知识整合为一体,进而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遵循知识传授规律的基础上,可突出课程内容重点,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压缩疾病相关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及解剖表现等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精练、系统。具体来说,可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大块。一是总论部分,主要介绍X线、Ct、mRi、超声、介入等各种影像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优势。二是分论部分,可划分中枢神经系统、头颈、胸、腹、盆腔及骨关节共6个模块,以具体疾病为线索,融多种检查技术为一体,整合各种影像手段,重点讲授各个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表现,加强比较影像学知识的教学,在病例教学中通过实例解释不同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和缺陷。而罕见病的影像表现及常见病非常用检查技术(如支气管碘油造影)的影像表现可简单讲授或由学生自学。讲授具体疾病时,可采取的方法是:先向学生提供并描述典型图片,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从病理出发解释影像学所见,最后结合临床情况简要讨论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三是拓展部分,简要介绍当前医学影像学的热点或前沿知识,如64排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mRi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上的应用等,使课程教学能紧跟影像学的发展步伐,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建立病例库:授课教师要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广泛搜集有明确诊断的典型病例,整理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各种影像学检查图像、手术记录、病理结果及随诊复查等各项资料,将影像图像与临床资料按照6大模块进行汇总存档,建立信息完备的病例库。同时,要重视搜集常见病典型影像学征象和易混淆征象资料,依据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列出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并收集鉴别诊断疾病的相关影像资料,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病例库的内容。此外,要紧跟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时更新充实病例库。建立病例库,可以为课堂教学及实习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如以具体病例为线索开展案例式随访教学,学用相长,提升影像医学思维能力和诊断水平。

重视实习教育:影像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学过程必须始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影像思维能力和实践诊断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而言,到影像科室工作场所进行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最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因此,带教老师要狠抓实习环节,注重师生沟通,强化管理,达到帮助学生即学即用、活学活用的目的。首先,带教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对照解剖认影像,分析影像找病变,依病理分析病变,结合临床作诊断”的临床诊断习惯[3],利用病例库中的典型病例让学生熟悉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了解“同病异影、异病同征”的各种表象,鼓励学生开展讨论,教会学生基本的读片方法和分析思路。其次,带教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临床读片讨论、病例追踪回顾等实践活动,教学相长,分析影像诊断正确与错误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树立必要的自信心;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学会如何科学地选择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对影像医学知识的广泛了解、熟练掌握及综合应用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而目前《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广泛存在的内容多而课时少、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设施较落后、实习教学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必须引起各个院校、各个任课老师的高度重视。如果能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完善教学模式,加大教学投入,强化实践锻炼,通过做好课程规划、优化教学内容、建立病例库、重视实习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一定能结出硕果,在培养全面过硬医学人才的历史使命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凯.关于临床医学学生的影像诊断实习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