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十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十篇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5:26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篇1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思想政治理论课 服务功能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要充分认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重要性,把握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层次,注意解放思想,努力开拓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途径和渠道。

近几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讨论的热点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学者们也发表了多篇论文,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这些意见和见解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目前,这种讨论正在深入。本文就这个问题中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重要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问题,其意义可以从多方面展开。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论证:

第一,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动因。

中央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是从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特别是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出发的。但是,这个问题的提出也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要求紧密联系的。应该说,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的重要动因。从另一方面说,有关材料显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联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要求统一考虑的;并且,正是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改革的文件中正式提出来的。因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关系着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大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根本宗旨是为了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理论基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贯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全国人民的重要方面。现在,在高校学习的本专科生、研究生数量大、分布面广,这一代一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中的优秀人才将成为党和国家各方面的栋梁之才。这些青年的思想理论素质如何,社会主义觉悟的高低,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程度,对共产党的信任状况,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历史和现实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质量事关党和国家的大局。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个局部的小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大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充分认识它的意义。

第三,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关键历史时刻的迫切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在,中央组织编写的四门课的高质量教材已经全部出版,2007年秋季,全国高校都将全面启用新的教材。这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四门课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使教材中的基本理论观点、科学方法有效地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这涉及多方面的工作,但我们以为这里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质,使之适应高质量教材的教学要求;二是对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进行科学说明,把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分析、科学论证、科学认识同教材中的原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向青年大学生作出有力度、有深度、有说服力、有吸引力的阐释。不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即使有高质量的教材,仅照本宣科、就事论事,仍然难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而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个责任。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85方案”的改革、"98方案”的改革,应该说都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当时的一些设计也不乏有创新思想,但是后来都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资队伍的状况不适应改革的要求。鉴于历史的经验,这一次改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高度来改进和推进这项工作。

这里要说明的问题是,我们强调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重要意义,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等同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说,一个是学科,一个是课程,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我们不赞成把一个学科特别是一级学科等同于一门具体课程。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综合的课程,展开来,它包括四门具体课程,但毕竟它只是课程,不同于学科。从学科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它担负着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任,其理论内涵和承担的任务远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和承担的任务要丰富得多、宽泛得多。然而,不能因为这两者不是同一个层次的问题,就可以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注意从两个层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自己的重要建设任务,并以自己的建设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要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

第一,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贯穿、渗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建设的全过程中。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层面说,各二级学科都应有高度的自觉性,把为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当作自己的任务,不能认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仅仅是别的学科的任务,与己无关。关于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要认识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是有这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证明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不仅仅是某一个学科的任务。转贴于这种内在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其它四个二级学科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轨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展相结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进行研究的学科,其主要内容仍然是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推进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由此可见,各二级学科都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紧密联系,因此各二级学科都应注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都要充分注意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把有关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规律的探索、教学中的难点热点以及如何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等问题,纳入学科建设整体工作之中加以研究。用研究的成果武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丰富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如何将中央组织编写的高质量的教材内容和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研究,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第二,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种对应关系上,明确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重要任务。

我们强调不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简单等同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等同于某一门具体课程,强调要注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上认识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但这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某个二级学科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某门课程有某种对应的关系。应该说,这种对应关系是存在的。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联系就更直接一些。因此,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某门具体课程有比较直接对应关系的二级学科,就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为有对应关系的课程服务的问题。认真研究有关课程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理论体系、典型案例、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学形式,用新的结论、新的观点、新的知识、新的材料、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其提供直接的学科支撑。

我们以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尚无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有比较直接对应的二级学科。这当然可以从一级学科的构成上考虑和解决问题,但就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构成来说,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作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较明显对应的支撑学科是合适的。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在吸取“85方案”开设“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进行社会历史发展的教育,以及“98方案”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进行理论历史发展教育的基础上设置的新课程。它把历史发展教育和理论历史发展教育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统一,构成了较为全面的历史教育。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正是专门研究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为背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基本经验与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它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方向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三、解放思想,努力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途径和渠道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设置以来,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论文,充分肯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注意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学科点上的导师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线的教学,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访问学者等。现在要在总结前一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探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方式和渠道。

要根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殊要求,注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实践教学、培养方式等方面作相应调整,培养能胜任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有条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办专业培训班,培养在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提高其综合素质,特别是理论素质。

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特别是难点、热点问题,将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写成教学参考资料,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考,或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招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吸收他们参加课题的研究,或者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以提高其理论素质,提高其对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科学认识,提高其教学水平。

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我们党一贯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长期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积累了建设和改革的丰富经验。同时,其它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上积累了值得重视的正反经验。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这些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认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为当前和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更为具体的理论指导。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篇2

论文摘要: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定位显现出明显的课程综合化倾向,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征。从综合课程的视角,用综合课程的理论来审视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将会产生许多新的认识和启发,对于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推进和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较以往的课程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2004年3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实施以后,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对新旧课程标准对比与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其中较一致的认为旧的课程标准是大教学小课程的取向,新的课程标准则是大课程小教学的取向。然而较少有人从课程理论的视角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审视。因此,借助当前课程改革发展一大趋势的综合课程理论,从综合课程的视角来审视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将会获得许多新的认识和启发。

一、课程综合化与综合课程

课程综合化是当前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取向,它是协调制约学校课程的社会、知识、学生这三大因素的一条重要渠道。所谓“综合化”是一种关于事物状态或主体所具有的思想意识的描述。课程综合化主要是指人对课程所持有的一种看法或观点,它属于课程设计思想的范畴。它认为学校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综合性的发展,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综合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为改造社会发挥作用,并在其中逐步实现整体的自我,获得当今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学校的课程应该是把社会和学生协调在一起的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能让学生系统学习的综合性的课程知识。综合课程则是指具有综合特点的一类课程,属于课程实践层面的范畴。是在课程综合化思想的指导下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的全息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因此可以说,课程综合化是综合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综合课程是课程综合化在课程实施中的体现,开设综合课程是课程综合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于课程综合化的模式,一般有科际联系模式、跨学科课程计划、学科性综合模式和一体化课程模式等多种模式,相应的实践中的综合课程也就形成相关课程、交叉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以及经验课程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综合性质的课程表现出如下特征:

1.所涵盖的课程内容既有学科知识,亦有学生获得的主体体验,贴近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

2.以统整或去边界的方式将所有课程内容组织在一起,强调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整体性。将所有课程内容组织在一起的依据是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既可以是课程内容属性的关联性也可以是课程内容价值和功能的关联性;

3.实现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的双重综合;

4.其价值、职能表现为消除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相关能力。目标通常不仅指向学生知识的增广和统整,更注重指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5.具有极强的自由灵活和开放性。

二、从综合课程的视角审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定位

2004年3月2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实施,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了全新的系统阐述,体现出极强的课程综合化取向。

1.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定位体现的综合性。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一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性质的定位,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不能单纯的以某一学科知识为基础,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核心的整个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为支撑;不能只是进行书本知识传授的政治理论课,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能促进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和学生“三观”形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性质带有一定的综合性。

2.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基本理念阐述中的综合取向。新课程标准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提出了五点基本的课程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些基本理念综合考虑和协调处理了制约学校课程的社会、学科知识、学生三者之间关系,充分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综合化取向。

3.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的综合性。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完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使学生具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知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并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标不仅指向了学生知识的增广和统整,更注重指向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和发展。"

4.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计思路的审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模块按主题划分,必修模块的主题按照生活逻辑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譬如二《经济生活》进行了如下设计:选修模块课程内容与必修模块的课程内容相比反而体现出较强的学科知识逻辑,譬如二《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模块设计为: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三)社会主义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五)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这种设计思路体现出了较强的按照学科历史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倾向。这种选修和必修不同的课程设计思路体现出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形态多样而非单一,组织形式灵活且开放的特征。

5.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实施建议中的综合性。新课程标准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提出建议。在建议中多次体现多元性、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和统一性。譬如:在教学建议中主张要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强化实践环节,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评价时建议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可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实施建议等无不折射出课程综合化的价值取向,展现学科内综合的特征。

三、从综合课程视角审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意义

具有明显综合课程属性和特征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新课程改革推进和深化的过程中借助综合课程的理论来认识和研究,借助综合课程的实施方式和策略灵活多样的组织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方法原则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也是一项艺术性的活动。“艺术使思想政治教育美化、生动、更富于激情”。[1]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是指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美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之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技巧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艺术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1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突出特点

1.1.1较强的理论性。理论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突出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涵盖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多个方面,它属于我国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课程。理论化的知识架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存在形式,这些决定它的政治理论性较强。

1.1.2高度的抽象性。抽象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抽象性表现为概念抽象、推理抽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抽象性最强。这门课程从知识结构上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中的“物质、意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特别抽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商品经济基本矛盾”三个概念之间逻辑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1.2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中面临的挑战2010年5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要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面临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等问题的挑战。

1.2.1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不够创新。教师教学方法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第一学历不是思想政治理论相关专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够深厚,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主要表现在:①重理论灌输、轻思维引导;②重理论讲授、轻现实分析;③传统教学方式多,现代教学手段少。多采取理论讲授,没有积极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从而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2]

1.2.2学生兴趣不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兴趣不高也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目前,高校新一代的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他们思想状态的主流是积极的。但由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爱好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部分学生重物质利益、轻理论学习;迷恋科技产品、忽视自我要求;重个人利益、忽视社会责任,这些都影响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表现。比如大班教学中的逃课现象、上课玩手机、说闲话、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愿意参与课堂实践等问题的出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进授课方法,运用科学原则,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艺术水平。

2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主要方法和运用原则

导入艺术和结尾艺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两个关键性环节,而重难点突破艺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核心基础。

2.1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入必须引人入胜,引发学生浓厚的听课兴趣,为整堂课的讲授打下好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入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案例故事导入。案例故事导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中最常见的导入方法。教师用贴近学生和社会的典型案例、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的主题,将学生注意力引入课堂主题上来。这些案例和故事仅仅是引子,不是授课的目的,而是手段和过程。②设置悬疑导入。设置悬疑导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中的重要方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③名言警句导入。清人李渔曰:“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3]这里的“奇句”就是名言警句。名言警句导入是指用名人名言、富有哲理的格言、俗语、歇后语,古诗词等开头,引出讲课主题,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增强师生情感体验,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

方法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入艺术的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包括:①目的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艺术方法必须紧扣主题、有的放矢,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的;②精炼性原则:郑板桥曾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艺术方法中运用的案例、故事、名言警句、音像资料要做到短小精悍、引人入胜。对案例和故事的细节上不能过分雕琢,一般应在5分钟内完成;③新颖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必须选择少见的材料,或者对熟知的材料提出新的观点,做到先声夺人,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艺术运用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第一次飞跃。

2.2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突破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突破艺术是课堂教学第二次飞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采取说理、启发、举例等艺术方法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

2.2.1说理艺术法。陶行知曾讲:“教师的职务就是千教万教,教人以真。”这里的“真”就是“理”。说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理艺术法主要包括:第一,幽默说理,是指运用恰当的歇后语、顺口溜、漫画、笑话、群众性语言等传授讲课内容,使得课堂内容通俗易懂,课堂气氛生动活波;第二,比较说理,是指运用大小、正反、真假、善恶、美丑等对比叙事说理,使得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2.2启发艺术法。《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喻”就是启发。教学启发艺术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偷快地获得发展。启发艺术法主要包括:①设疑启发。教师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用生动有趣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②对比启发。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横向、纵向、正反以及新旧的对比,从而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学生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除过这两种启发艺术法之外,还有故事启发、点拨启发、类比启发等方法。

2.2.3举例艺术法。古语有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举例艺术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突破的最重要的方法。要让举例具有艺术性,必须做到:第一,选择和运用最能说明重难点的典型事例,对其进行深刻剖析,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一典型事例来理解重点和化解难点;第二,举例要具有准确性和精当性。举例要紧扣主题,事例的论点要准确,论据要充分、精炼。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难点突破艺术的运用也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①特殊性原则。以上三种重难点突破方法的运用要以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为基础;②必要性原则。说理、启发、举例都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对学生容易理解的、一目了然的知识则不需要冗长的说理、多余的启发和举例,从而优化课堂设计。

2.3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尾艺术“编筐编篓,在于收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尾艺术就是运用多种方法,深化讲课主题、延伸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

2.3.1总结式结尾。总结式结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常用的结尾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准确精炼的语言、简单明了的图表等方法,归纳知识的结构和主线、强化重点,以起到画龙点睛、升华认识的作用。

2.3.2悬念式结尾。悬念式结尾就是设疑结尾,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中有难度的结尾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抓住章节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末尾提出具有一定难度且与下次课有关的问题,设置悬念、巧设伏笔、激发学生探索下一节教学内容的兴趣。悬念式结尾既可以活跃本节课课堂气氛,又可以为下一节课铺垫,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3幽默风趣式结尾。幽默风趣式结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中难度最大的结尾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双关、谐音、妙语等幽默方法作总结,触动学生神经,从而创造一种妙趣横生、欢乐放松的和谐氛围。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尾艺术方法的效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①完整性原则:紧扣教学内容、系统归纳、首尾呼应,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虎头无尾;②针对性原则:结尾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学情进行总结,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的地方应重点强调和阐释;③适度性原则:结尾的时间必须适度,一般在课堂即将结束的两三分钟进行结尾,因此必须选择最恰当、最精炼的言语进行总结。

通过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尾艺术,实现整个教学过程“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的完美和谐,实现课堂教学的第三次飞跃。

3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目标

“手段要与目的相统一。”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方法是手段的话,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目标就是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方法是为授课艺术的目标服务的。

3.1知识目标思想性和科学性思想性和科学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要达到的首要知识目标。

3.1.1思想性。思想性居于首位,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灵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石,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着眼于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1.2科学性。科学性就是真理性,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生命线。“科学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严谨、更寓于理性”[4]。科学性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坚持教学的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遵循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合乎课堂教学规律,授课内容要讲究严密性、准确性、渐进性。

3.2情感目标趣味性和审美性趣味性和审美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要达到的第二层次情感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艺术要起到提高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审美性的作用。

3.2.1趣味性。趣味性是实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保证。马克思曾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趣味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要运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幽默风趣的哲理、真挚朴实的语言、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励、启迪和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趣味性目标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坚持趣味性与思想性、知识性紧密结合;②坚持趣味性与严肃性的辩证统一,基于趣味性而设计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案例要贴近实际,不能荒诞离奇,更不能哗众取宠、庸俗低级。[5]

3.2.2审美性。苏联美学家托洛维奇曾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事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有审美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也具有特殊的审美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审美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使得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完成人格塑造。[6]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审美性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内在美和教学表达的外在美有机结合在一起。

3.3能力目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最高目标。

3.3.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也叫具体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借助语言、表情、体态、图像、音响等方式来传递、表达或阐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教学内容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贴切的比喻、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启示,将抽象概念形象化,枯燥内容趣味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主要通过生动的教师语言、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以形感人”,从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7]

3.3.2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最高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形式,揭示教学内容知识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要贯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原则。既要选择恰当的具体材料,注意培养大学生形象思维,又要采取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演绎、逻辑与历史等思维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引导他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两者不断互相转化的矛盾运动过程,最终塑造了一堂优秀的教学艺术作品。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认真学习和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方法,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7.

[2]张思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3]李渔.闲情偶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3.

[5]房彬,檀江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三结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6]何四清.初探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4).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篇4

一、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特殊的德育课程

(一)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课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德育目标、德育任务,起到德育的作用,但是为什么将思想政治课理解为德育课程。这是由他的专门性决定的。“判断一门课程是不是德育课,不仅要看它在德育中发挥作用的多少,更主要是看它是否在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育德活动”[1]。在学校里,思想政治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们良好思想品德,它通过一定的知识教育,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其中,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基础,良好品德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才是最终目的,即以“育德”为根本任务。而其他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专门的科学知识和培养专门的能力,与思想政治课相比,在育德方面不具有专门性和根本任务之说。

(二)思想政治课是一种特殊的德育课

1、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显性德育。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学校德育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显性德育也叫专门性德育,包括专门性学科德育和专门性活动德育;隐性德育也叫渗透性德育,包括学科性渗透德育、活动性渗透德育和校园文化渗透德育。渗透性德育的特点是偶然性、零碎性、综合性、全面性;相对应,显性德育的特点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专门性。思想政治课作为一种专门的德育,它具有专门的内容和形式。如专门的德育目的,专门的德育内容,专门的教师、专门的德育方法以及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教材、课程表、教学活动方式等,它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目的是帮组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思想政治课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专门性,是一种显性德育。

2、思想政治课是一种理论性德育。从德育的实施方式来看,学校德育可以采取“实践形态”的形式和理论形态的形式。实践形态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行为实践,以直接经验为主,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行为活动的方式来达到育德的目的,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工作、社会实践等;对应的理论性德育,其主要特点是理论说教,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理服人,以间接经验为主,以课堂授受为主。《高中思想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2],这里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德育内容主要是公民品德常识和马克思主义常识。而这两部分都是由一系列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观点构成的知识体系,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实施。思想政治课德育就是政治老师在课堂中进行的德育知识理论教育,通过让学生掌握和应用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自身品德健康发展的奠定基础条件,也为学生改造人生观、世界观、解决自身道德问题的提供依据和手段。因此,思想政治课德育内容的思想性和德育实施方式的单一性表征了思想政治课是一种说理教育,其特征就是以理服人。

3、思想政治课是一种认知性德育。从学生品德发展的逻辑过程来看,学生品德发展的逻辑过程是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进而到道德意志,最后到道德行为的过程。任何形式的德育都是通过学生知情意行各因素和各环节来内化和外化品德教育因素,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品德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德育形式有不同的侧重。例如班主任工作,学校环境文化、师生关系、艺术课程等所实施的德育侧重于情感方面,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社会实践等教育侧重于学生的行为方面,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体育等课程所实施的德育侧重于意志方面,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而思想政治课德育则重于认知方面,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行为规范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是认知层面上要求,而不是要求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立即或全部落实到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可以说思想政治课所要历经的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基础阶段,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到奠基和导向作用。

4、思想政治课是一种课堂德育。从德育实施的地点来看,我国学校所实施的德育既可以采取课外活动、娱乐和社会交往的方式来进行,也可以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与其他形式相比,思想政治课由于教学内容主要为理论体系,是一种理论形态的德育,因而它的实施方式主要为课堂教学,也正因为思想政治课育的课堂教学实施方式,使得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德育方式相比,具有科学性、组织性、计划性。

通过以上四点,可知思想政治课具有思想性的特点,即思想政治课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奠定基础,在理解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时应体现思想性的特点,避免要求思想政治课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立即或全部落实到行为上,要求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全部行为负责任等的做法。

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

学校课程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其中按照知识内容的性质和所涉及门类的多少,可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单一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单一性的课程往往只涉及一门科学知识的内容,例如语文只研究语言文字的规律;数学只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综合性的课程涉及到多门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等,是这些多门科学知识和多种社会生活经验的高度综合。因此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综合程度和形式表现为两种,一种是“整合性综合”,一种是“分科性综合”。目前小学、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整合性综合课,而高中、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是一种分科性综合课。

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人文性,一是综合性。在考虑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时候,应该以此为基点。既要考虑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否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并在这个原则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以人文社会科学常识为主要内容。又要考虑到思想政治课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果、课程功能的综合性。以效益、效果、效率等来判断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甚至越演越烈的功利主义的做法是对思想政治课人文性的漠视,同时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也要求我们来综合评价其实效性,对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片面理解是对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忽视。

三、思想政治课既是一种学科课程又是一种经验课程

按照知识来源和学习方式,学校课程有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两种形式。“学科课程”以间接经验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经验课程”以直接经验为主,以学生活动为主。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和发展。同时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总是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其目的是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服务。思想政治课既是以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直接经验,对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3]。

可见思想政治课既是一种学科课程,又是一种经验课程,实践性是其重要特征。在对思想政治课实效性加以考察时,应该考虑到这个特征。一方面要考虑中学生的学习的方式,不仅以间接经验为主,还要进行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实现主要体现为其预见性,即思想政治课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宏观上为人们的行为实践指引方向,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多少,或是要求思想政治课结果要对中学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将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理解为思想政治课中实践活动的多少或是教学结果的立竿见影作用的看法是不对的,以思想政治课是否认认真真开展实践活动或实践活动的减少就判断思想政治课实效性低的做法不可取。

四、思想政治课是一种完整的正规的显性课程

从表现形态来看,学校课程可以分为完整的、正规的“显性课程”和不完整的、非正规的“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有较完整的内容和形式,如特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教材、课程表、教学活动方式等。显性课程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够全面的地方。隐性课程主要有三种形式:各科教学中的教育因素;学校环境中的物质文化影响与精神文化影响;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式与为人师表的品德表现等。在中学的各种课程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完整的内容和形式,如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课程表等,因此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完整的、正规的显性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999(2010)02-0151-03

所谓“实效”,是从价值的角度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判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是指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使大学生理解与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实际效果,包括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两方面,显性效果就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直接效果,隐性效果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对大学生长远的实际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设置上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了明显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实效性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在我国,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阵地,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大学生将来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的基本保证,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这一点丝毫不能回避,应该旗帜鲜明地讲清楚。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理自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

(一)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出发点

思想政治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方向、政治方法、政治立场等,当代大学生要成才必须要有思想政治素质做支撑和引导,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用科学理论武装人,先进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新途径,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道德品质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们生活的整个社会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激烈而深刻的变化,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当代大学生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更由于大学生是一个人生阅历简单和心理素质脆弱的群体,在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不一定能够正确看待和进行科学的价值取舍,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合理引导和科学讲解。

(二)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落脚点

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要生存求发展必须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根本,更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实质。在大学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安排了大量学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这是很多专业课没有办法相提并论的。但是,反过来若搞不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不高的话就有可能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惜时如金,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进一步转变育人观念,灵活机动因地制宜开展理论课教学,拓宽实践教学的形式,进一步开阔大学生视野、培养大学生能力。大学生能力是否提高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是否增强的验金石。

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教师队伍。

(一)教师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中心

首先,在日趋多样化的价值体系面前,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成才的教育观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和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上才能和学生深入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变化,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进行帮助,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从单纯的“知识点”讲授中走出来,纠正某些“以史代论”、“插科打诨”、“花边新闻”等不良倾向,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和定位,进一步明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为了“图热闹”,不仅仅是为了顺利通过考试,不仅仅是为了考研,而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社会的能力。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极力成为学生课上课下的道德楷模和良师益友,把教书育人的过程看作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转变形式,想学生之所想,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在亲身体会中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过去教师硬性的灌输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动互信,由学生过去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学习,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二)教师过硬的政治理论修养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能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意志,能不能体现人民的意愿,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能不能取得实效,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自己政治思想坚定才能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方向,只有把育人放在首位才能符合课程的本质特征。高校要以教学科研组织建设为平台,以选聘配备为基础,以培养培训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实现教学状况明显改善为目标,培养一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此,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现有人员的学历提升和专业培养;二是加强教师对外交流及同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教师的视野;三是加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四是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提高年轻教师素质,建立科研传帮带制度,让一些资深教师帮助提升青年教师的思想、学习、教学、科研水平,实施青年教师思想工作责任制,观点疏通会制度,谈心沟通制度和“双培养”计划,形成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氛围,保证教师队伍有过硬的政治理论素质。

(三)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核心

实践充分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只是忙于上课而没有科研意识的教师不是好的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只有把科研放在重要位置上才能挺直腰杆。在实践中我们首先应该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组织申报力度,把申报重大、重点课题作为锻炼队伍,争取大额研究经费的重要机遇,解决对自身和学科发展方向的认识,明确科研工作的重点,整合相关资源,提升申报质量;其次,应该把研究学术热点和社会关注问题,作为科研日常性工作;第三是召集有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定期研究问题,给予教师在申报课题上的指导,争取各类课题申报量的增长;四是按学科组织科研队伍,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使青年教师能够结合各自的专业和学科建设需要形成相对明确的科研方向;五是完善科研奖励制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奖励重大项目的获得者和有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从制度上为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提供保障;六是加强科研合作,为科研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加强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及相关高校和专业联合申报课题的工作,扩大教师参与科研攻关的意识。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如果我们明确了教育教学目的,清楚了教育教学依靠对象,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在实践中怎样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了。毫无疑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进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和重要环节。

(一)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凝聚力

课程建设是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精神的重点。2005年教育部制定了课程改革的新方案,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各个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始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新方案。即:一年级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从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正确对待生活和人生;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近现代历史教育、优秀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和弘扬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艰苦奋斗精神;二年级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三年级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特别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科学体系,指导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一至三年级开设“形势与政策”,并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使学生形成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宏观认识和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理论、指导思想、路线方针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敲开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门,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时的合理安排和落实,将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正常进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二)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环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等多种新颖活泼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用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把科学理论讲清楚、说明白。同时,除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可以根据学科特点适当地安排专题讲座、热点评论、课堂讨论、教师导学、学生自学等等,并且每次上课都留有一定的自由提问和讨论时间,师生面对面交流,就课程学习和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焦点、热点问题深入讨论,互相启发,碰撞出思想火花,创新理论知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不仅仅要依靠课堂,还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座谈交流、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等实践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适应时展和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感染力

多年来,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方法,忽视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利用。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等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必须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讲半天”的状况,利用现有的教学技术,使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采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网络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将书本上生硬的理论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接受。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主要思路主要内容创新点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的背景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是在“05方案”出台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深刻变化,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而开展的一项综合性研究。该项研究遵循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主要思路是:更新教育理念、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拓展社会实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必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要及时反映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解答学生思想上的难点、疑点问题,在教学中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新思想和新方法。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必须体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理论武装的同时,精简、优化教学内容,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切实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必须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全面创新,特别要大力提倡和推广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及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整合课程体系,减少课程门类。

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存在课程门类多,课时量大,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缺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和江苏省教育厅有关的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施学分制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具体情况,自2005级起,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以下四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Ⅰ: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课,课程性质为院定必修课,第一学期开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Ⅱ:4学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性质为院定必修课,第二学期开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Ⅲ:2学分,形势与政策,课程性质为院定必修课,第二学年以院定选修课的组织方式进行。学生必须参加该课程的学习,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形势,每学期初确定专题和上课人员,两学期滚动开设,学生原则上在二年级学完。

思想政治理论课Ⅳ:3学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劳动实践,社会实践1学分,劳动实践2学分。

同时开设《21世纪国际关系》、《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心理学》、《现代伊斯兰与国际恐怖主义》、《刑事案例分析》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课程。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既克服了课程门类过多、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矛盾,又保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教育内容不变,还满足了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实行专题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在整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对各科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提炼,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系列专题,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点,由教师分头备课,实行专题教学。这样既体现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求,使教学内容更精练、更充实、更具有针对性,又充分发挥了教师个体在各自学科专业和知识积累方面的专长和优势,把每一个专题备精、讲透。

(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实效性。

1.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教学手段。在信息时代,“一本教材(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普遍实行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自行研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了网络课程,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特点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努力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突出科学性、思想性相结合,教学形式上力求丰富多样,把教师课堂讲授、学生专题讨论、观看音像资料和旁听法院庭审等形式相结合,注重教学中双向互动性,全面开始实施案例教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既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和基本内容都讲清楚,又可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3.完善考核方式。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恰当的考试方式不仅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检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思想进步的状况。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宽课外育人渠道。

随着我校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由于受人力、物力、交通、实践基地等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传统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已很难组织实施,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育人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着较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较丰富的思想教育实践经验,具有向课外延伸的条件和优势,再加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为其向课外延伸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的课外途径具有广泛的多样性。目前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形式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领域。

1.与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合作,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方案策划、课题确定、具体指导等。

2.开设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类的讲座。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的讲座、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人生体验,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人文氛围,提供了一个开阔知识视野的学习空间。

3.指导学生开展“双学”(学马列、学)。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来说是追求政治进步、思想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广大学团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对积极靠近党组织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迫切的需要。但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性质、宗旨等基础知识知之不多,在学习过程中存有不少疑虑和困惑,教师需要加以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做党校、团校的兼职教师,或双学小组的顾问、指导教师,可以给他们以指导和辅导。

4.参与、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思政教研室在教学计划外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公益性等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对学生改善素质,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特长,锻炼各种能力,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陶冶情操均有重要作用,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参加省人文社科知识竞赛,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年指导的学生社团有“法律协会”、“朋辈社”。

5.开展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在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创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中心,积极协助学生部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中心通过电话、电子邮箱和与学生面谈等方式,近年来接受学生的各类咨询近千人次。此外,思政教研室与学工处常年合作,思政教师在学院“学生访谈室”值班,主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为培养一代健康人格的青年学生作出了努力。

6.兼做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有兼做学生管理工作或班主任的经历,在大量接触和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的创新点

我们认为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有创新,其中创新性明显且意义重大的观点和做法有:

(一)以系统改革与创新为着力点。

我们认为以上五个环节紧密联系,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中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中更新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前提,整合课程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优化课程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环节,改进教学手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拓展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必要延伸。

(二)以教研科研项目为支撑点。

近年来,思政教研室教师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多项项省级课题的研究,主要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与途径研究》、《新方案新挑战新机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职院德育》、《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的系统性研究》、《社会整和问题研究――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多个项目的课题研究,教师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教学所面临的现状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素养、思想政治状况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以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思想品德课(包含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曾被列为学校首批重点课程进行建设。2006年思政教研室改革以后的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全体教师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用抓好各门课程建设来促成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构建更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体系。

(四)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为载体。

教育科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生命力之所在。在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探索面向新实际的许多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必须探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作出改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教书匠”角色中摆脱出来,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素养,拓宽其专业知识和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视野,进而提升学术与教学魅力。

近年来思政教师担任主编、副主编出版教学参考用书3本,编写校内讲义10本。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读本》获2003―2007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近年来马列教研室专职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近30篇,10余篇论文获奖。

(五)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与提高为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结合我院实施学分制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具体情况,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通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增强和深化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强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很强的针对性,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进一步发挥了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较好地解决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结构矛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77-191.

[2]杨宝果.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设置和内容结构的改革与创新[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1),(2):44-51.

[3]王卫平.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7-30.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07)11-0051-06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为一级学科,并下设五个二级学科。这一学科建设的重大调整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它同其他几个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与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学科不同,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体系。作为介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的中介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其它马克思主义二级学科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规范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推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改革。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

上世纪80年代初,在“繁荣学术研究,创建新学科”思路的引导下,我国在全面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率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建设之路。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首次将“思想政治教育”列入《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列在“法学”门类下。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其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列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在1997年重新颁布的该目录中,最终将该专业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经过多年整合研究,具备了相当的理论基础,拥有一批专业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家学者,建立并完善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科范围界定不清、理论体系过于庞杂等薄弱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科的深入发展。表现在基础性研究、元理论研究、系统研究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还存在着尚待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教育应用中的实效性发挥得并不理想。更为突出的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给予科学的回答。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在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其次,该专业虽然承担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但由于两者的结合不够紧密,使学科系统性不强、整体性较差,理论研究深度不够,不能有针对性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任务;第三,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不利于结合中国实际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独立的理论研究平台,为开创学科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同列二级学科,较为清晰地划分了学科体系各方面的研究内容,从根本上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强、学科归属不清等问题。一级学科从政治性和学术性相结合的角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研究方向。在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重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社会文明、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的运行规律,深入发掘先进性、实践性、民族性、开放性、科学性的学科特点,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品格,从根本上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层次较低、实践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应善于运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加强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水平。联系我国当前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任务主要由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理论课教学部、社会科学教学部等教学单位承担。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以及两者的关系,成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规范和完善其理论实践的题中之义。

二、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多年的研究,已初步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多数学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由基本理论研究、发展史研究、方法论研究、管理理论研究四部分组成。还有学者认为,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为理论支柱,由横向和纵向两个分支系统构成。横向包括基本原理、教育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纵向可分为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等。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不是一般的教育体系,也不是一个跨学科的庞杂思想体系,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严密逻辑性和规范性的学科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体系和思想体系,原因在于它鲜明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学科为支撑,具备完整的科学理论框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方法、价值和基础作为研究内容,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运用到实际教育工作中,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教学体系的支撑,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它分别从教育规律论、教育方法论、教育价值论、教育实践论等方面发挥着引导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的作用,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反过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客观上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提供了价值实现的载体。在经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实践检验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有可能摆脱纯粹的“学理化”局限和“边缘化”困境,在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通过学科体系的补充和修正,不断走向理性和成熟,培育与时俱进的学科风貌,全面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

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研究成果引导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应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规律,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般的理论教育,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的研究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注的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教育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实践应用。它伴随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登上社会历史舞台而出现,本质上体现出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特征,是人类迄今为止最深刻的社会实践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与普通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分歧:相对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它的理论层次较高,掌握起来的难度也相应较大。同时,作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必然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规律和L般规律均不能偏废。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关社会实践的教育规律、理论灌输的教育规律等特殊规律,也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般规律,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两类适应规律”、“过程充足规律”、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协调控制规律等。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体而言,反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上,就是既要定位在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培养上,也要定位在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反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上,就是既要涵盖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反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就是既要突出实践教育,也要突出理论教育,既要重视理论灌输教育,也要重视自我教育,既要重视联系社会实际的教育,也要重视联系个人思想实际的教育。

2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方法,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团结、教育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目的。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应着眼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论原则基础上,积极从社会实践和其他学科中借鉴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理论中的心理咨询法、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等,经过整合,使现代学科中的教育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统方法相结合,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经验。譬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思想转化法等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可以直接使用;实践教育方法、激励、感染教育方法、理论分析方法等均可以转化为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境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形式,从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经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3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价值,支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价值”问题理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重点探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价值对提高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热情,激励调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均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体系,其中无产阶级价值观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拥有巨大的社会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价值的双重本质。

但是,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思想政治教育曾一度严重扭曲,致使一些人至今仍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论界的探讨也多局限在一般的意义层面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价值的深入研究,集中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薄弱化和边缘化。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价值,显得极为重要和关键。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规范作用,也必须从理论研究层面和时展战略高度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价值,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首先,从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多学科理论层面入手,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价值的构成及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其次,在应对政治多级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挑战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价值。

4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基础,搭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平台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完成两个基础性任务:一是梳理整合各专业学科知识,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大力夯实基础理论研究。后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规范意义,集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思想。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较多地关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观点、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观点、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等。这些研究还没有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未能全面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则反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规定不明确,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也不够具体,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纵深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把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最重要的认识对象,为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理论能够伴随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检验和修正,赋予马克思主义以生机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为武装人、教育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建设,更需要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指导下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平台。具体说来,就是坚持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认真结合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实践,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编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努力形成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确保我们在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的文化培育大学生。

三、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直接关乎大学生成长的政治方向和科学政治观念的形成,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随着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立以及后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去我们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野中加以改进和提高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是沿袭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内容和思路,忽略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问题研究,教学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对于学生,理论学习是一回事,运用又是一回事。即使是学,也主要是为了考试,一旦遇到具体问题,更多地是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来思考问题。对许多问题,理论上的困惑不清,具体行为上就五花八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时代要求。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喜欢上、愿意上的课程,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在当前,解决这个重大课题的途径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是在其学科体系的框架结构下,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范畴为核心,由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成果以及一系列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共同构成的知识体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方面的作用,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基础上,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需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将最能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写入教材、带进课堂并最终进入学生头脑。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四个视角加以具体把握:

1从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视角出发,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至今虽已经历150余年的历史,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指导意义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日益呈现出重要的实践价值,这是任何思想体系和理论学说都无法替代的。因此,江泽民同志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前,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也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视角来加以考虑。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始终与党中央高度一致,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塑造政治人格的功能。

2从体现中国人民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视角出发,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摸索中,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它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历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形态——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些对于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历史使命感,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就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将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一种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义的事业,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是正义的政治制度;坚信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使大学生自觉将个人的人生追求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去,立志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培育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3从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视角出发,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指产生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基础上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地位。因此,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它重点是要帮助大学生掌握如何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明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而学会如何研究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拓展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理论视野和科学发展的实践思维。

4从体现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视角出发,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高等学校开设两类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人”,一类是使人“成为某种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针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方面传授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就是使学生具备做人的基本素养的学问,通过广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人”,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的“根本作用”,引领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强大学生人文底蕴方面的文化功能,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础任务和最终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篇8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046-03

近年来,延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就目前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仍然存在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问题,在众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是,延边大学“思政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问题。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大学教育是中学阶段教育的继续和发展,作为同一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相互间的衔接就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和大学“思政课”教育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阶段,从教育目标来看是一致的,都是统一于育人,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奠基阶段,大学是形成阶段,它们之间是基础和结果的关系。因此,大学“思政课”教师应时刻关注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及变化,进而实现高中政治课与大学“思政课”的有效衔接。

第一,实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衔接,是提高大学“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需要。延边大学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满意”是多年来延边大学“思政课”教育教学面临的难题。据延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抽样调查显示,对“思政课”教学效果“满意”的学生只占43.1%;“不满意”的学生占56.9%;对“思政课”“感兴趣”的学生只占10.8%;“不感兴趣”的学生占78.6%;“反感”的学生占10.6%。一个学期结束之后,有的同学说:“《概论》课结束了,但是我们收获的东西并不大,老师没有对高中的理论进行翻新,……有些失望”;有的同学说:“老师讲课没有激情,缺乏趣味,就是一些干巴巴的东西,……”。这些都说明,延边大学“思政课”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已经产生了逆反心理。

第二,实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的有效衔接,是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相互重复问题的需要。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在各个高校的传播和贯彻,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因此,延边大学“思政课”在教学中一直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然而教育部统编的“思政课”教材内容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之间存在着在内容简单重复的问题,这使得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没有新鲜感、缺乏学习兴趣。例如,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市场经济常识”、“政治常识”部分均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内容简单重复的现象。这种内容上相互重复的现象给高校“思政课”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大多数学生觉得已经学过了,没有什么新意,激发不出学习兴趣。

第三,实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的有效衔接,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已转变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理想、信念、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也是每个学生展现个性的核心内容。然而,根据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延边大学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尤其是朝鲜族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低,逃课现象普遍;当前延边大学的很多朝鲜族学生在物质生活上是丰富的,因为他们的父母中绝大多数在国外务工,他们手里拿着苹果或三星最新款的手机、平板电脑,但是,很多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突出,存在着虚荣心强、考试作弊、酗酒闹事、损坏公共物品等现象。从中可以看出,延边大学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抗挫折的能力相对差。分析其原因,除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还与延边大学“思政课”教育功能缺失有关。而且,很多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在高中时候已基本形成,考进大学之后并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更严重了。因此,为了加强高校“思政课”教育功能,为了全方面了解教育教学对象,进一步研究民族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衔接问题的迫在眉睫,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目的。

二、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重复的较多。根据在教学过程中对大一、大二、大三部分学生进行的调查,我们了解到高中和大学“思政课”的教材,在内容上的确存在着重复的问题。同时,高校思想政治课四门课程之间也存在着内容简单重复问题。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是高中政治课知识的重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相关内容重复。而在延边大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重复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这就让大多数学生觉得厌烦,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第二,忽视大学生和高中生在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上的差异。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是满堂灌,教师不管学生的承受能力,尽力地讲授教材的基本点,尤其是面对高考的压力,“死记硬背”的情况在高中政治课学习中较突出,使得高中政治课变得单调乏味,进而影响学生心理。很多学生带着对思想政治课的偏见和不正确的学习的方法来到了大学,他们对“思政课”不重视,甚至有些同学产生反感。近年来,延边大学“思政课”教学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大多数教师还是以理论讲述为主,不去关心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有的学生反映: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满堂灌”,内容毫无新意,让学生们感到自学也是可以的,听不听课都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有的学生虽然来到了课堂,但是却并没有听老师讲课,只顾做着自己的事情,这其中有学习其他知识的,但是更多却不是学习,他们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在睡觉。即当前延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情感的需要,这就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和情绪。据延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调查显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要原因中,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而上课的学生只占10.8%;大多数学生学习“思政课”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受学校课堂纪律的约束,此类学生占89.2%。可见,在延边大学大部分学生中已产生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的错误倾向和抵触心理。

第三,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缺乏沟通与交流。长期以来,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没有与延边地区任何一所高中进行过工作交流会或教研会,彼此之间缺乏了解与沟通。虽然很多教师认真研究高校“思政课”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但是很少通过与高中政治课教师的交流并获得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信息。因此,延边大学的很多“思政课”老师,并不了解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基础和知识结构,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备课、讲课,没有进行教学内容上的深入地扩展,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觉得大学“思政课”缺乏深度和新意。

三、做好衔接工作的具体对策

为了提高民族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民族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的衔接问题。

第一,理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要点上的递进关系,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与改革。这对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每个老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素养,深入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展示学科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时代性,讲清楚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时代社会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上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注意力,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因此,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现有教材进行处理,调整结构、补充新内容。对于高中教材已经出现的重复内容,应当进行优化、整合,克服简单重复。同时,进一步改革在教学方法,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课堂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力度,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二,科学认识教学对象,提高教学衔接的针对性。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是讲好“思政课”的基本前提。高度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结束之后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面对环境的突变,在心理上会有诸多不适,同时他们追求个性的发展,渴望刺激、崇尚潮流,而且,拥有年轻的资本和表达的勇气。他们虽然思想上追求自由和平等,但毕竟阅历少,依赖意识很强,责任意识较薄弱,思想比较偏激。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学习能力、发展水平与汉族学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点。例如,在延边大学,学生总数中朝鲜族学生占40%左右,朝鲜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学习能力、消费观念与汉族学生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点。由于他们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很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在韩国务工或离异),所以很多朝鲜族学生在心灵深处空虚、焦虑、烦躁不安、脆弱。他们很想和老师沟通,但又受到语言的障碍,无法充分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应充分认识教学对象在思想、心理、行为方面的特点,依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课”教学。

第三,加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的理论和实践者的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延边大学“思政课”教师虽然认真研究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但是,很少通过与高中政治课教师的交流互动获得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信息,并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知识结构。因此,延边大学必须加强与高中政治课教师的教学交流,了解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动态,这有利于思想政治课教师们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篇9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政党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l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观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标,尤其是为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丽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丽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政党行使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方式,一般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只不过是政党干预政治的习惯形式的统称。目前世界各国的政党制度有两大类型,一类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政党一般具有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等功能。当代社会要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把自身建设成为先进性政党、服务型政党、学习型政党、创新型政党、和谐型政党、廉洁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党的建设问题。同志早在一九三九年十月四日就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比如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也要有监督,有制约。现在提出党政分开,但不管怎样还是共产党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共产党也难免犯错误,但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走自己的路,不犯大的错误,我们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

同志认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根本性建设。

今天,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立了党的建设总目标:就是要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总目标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等重大问题,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党的建设必须朝着这个总目标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建设成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视角研究政党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执政党和政府如何面对公民社会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作为当代民主政治典型模式的政党政治,是由国家、社会、政党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政党就是沟通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工具。执政党功能的这一定位,就要求我们要研究党的领导作用怎样体现,执政方式如何改进等一系列党的建设的理论问题。

2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

学术界对学科有两种解读:一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天文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中的美学、伦理学等。二是“教学科目”的简称,也称“科目”。是教学中按逻辑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范围的单位。如中小学的化学、物理、语文、算术等,高等学校中文系的现代文学、古汉语、古典文学等。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兼具两种解读,就其自身来看,在法学门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学科,是取第一种解读之意。渗透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诸门课程之中,是取第二种解读之意。马克思主义学科化中的党的建设问题则涉及到第一种解读。众所周知,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问题则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显然,在这级学科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而“中国化”则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建设”思想、理论与观点。

从一、二、三级学科的关系来看,仍然要贯彻“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即通过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理论,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在“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交互作用的统一中来体现三级学科的宏观、中观、微观的递进关系。具体来讲,有六个层面需要建设: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以及这个问题发展演进的研究;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点的研究;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即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建设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取得的主要成就;四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研究;五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基本规律的研究;六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应该看到,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建设学说阐释的具体问题相比又有自身的特点,这是需要在学科建设中注意的问题。如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最关键性问题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是不可能提及的。中国共产党人则对此作出了新的实践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实践及其重要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支撑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相互作用、有机统一。在当代中国,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党在执政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予以回答和解决,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党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的先进性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提高执政能力而展开,并且要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得以体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既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任务,又是检验党的先进性程度的重要标准。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领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中不仅要高度关注这一新课题和新领域,而且要将此纳入作为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内容之中,着力构建出富有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体系。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出现五个逐渐演变、依次更替的课程体系。

第一个课程教学体系创立于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这一期间。l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华je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规定“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为文法教育学院学生必修课。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1952年10月,教育部对课程设置作了统一部署,规定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1953年又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并增设“马列主义基础课程”。在1956年,对文理学科和本号科公共必修课做出具体安排。这样,高校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个课程体系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重建于1980年代初。1962年教育部提出一个新的课程教学方案: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三门政治理论课。经历“”后,1980年7月在恢复原来的三门课程基础上,文科增设“国际共运史”。

第三个课程体系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7年3月,国家教委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设想并逐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同时还增设了思想教育课程:“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一、二、三年级分别开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至此,通常所说的“两课”课程体系正式建立。

第四个课程体系2o世纪,90年代深化改革的成果,最终于1998年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思想品德课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课程体系。

第五个课程体系是在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论证后,于2005年初确定为四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在上述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及其中国化后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思想都是贯彻于课程之中的。基本体现了“三个转化”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

下面仅就现行的第五个课程体系中的四门课程,来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之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之一。该课程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帮助大学生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学习该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大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好地理解和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的课程内容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的建党学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建党学说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是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党,同时也注意从组织上进行建设。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和武装党员,要求党员不但在组织上人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二是指出党的建设是与党的政治路线密切相联的,揭示了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三是提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四是强调党内斗争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斗争。五是概括出党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把党的作风问题提到党的世界观和党性的高度加以分析和解决,是建党学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六是提炼出整风是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

邓小平、、等同志结合自身所处历史时期的基本社会情境继承和发展了同志的党建思想,从而形成了包含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基本内容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则主要论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后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史”,当然还需要有“论”的内容作为“纲要”而概括。同志的党建思想的展开及其阐释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内容的吸纳也要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自觉塑造和谐的人格,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四有”公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内容可以将“有理想”作为逻辑起点而展开。在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前三章中均有所论述。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交互关系中,最为根本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三个转化”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第一个转化涉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四门课程各自从自身所要阐述的理论内容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别吸纳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的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在这一关系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理论课教学课时压缩得多,而实践课又难以成行;(2)选修课基本没开。

第二个转化即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施,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这是一个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过程,尽管出版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但这一过程的承载主体还主要是在任课教师。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尚难以成为合格的承载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存在“述而不作”的思维定势;(2)不能针对所在院校的专业特点、学生特点“量体裁衣”;(3)对两头即教材和学生均缺乏深入认识与研究。

第三个转化难度更大,这是因为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并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独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高校整个德育体系的“合力”运作。而其它相关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并不知晓,若让其知晓“马列部”也好、“德育部”也好、“社科部”也好,独家无能为力。况且,据调查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独立的很少,多数已附属于×××学院之中成为一个系,其实就是一个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的交互关系是通过“三个转化”来完成的。“三个转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其中第一个转化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二者交互关系的基础;第二个转化即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体系是二者交互关系的关键;第三个转化即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是二者交互关系的归宿。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只有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信念,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这需要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建立在他们深刻的生活情感体验之上。因为没有深刻的生活情感体验,只凭单纯的字面理解,受教者是不会把任何认识上升为信念的。而要让大学生获得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深刻生活情感体验,就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活化”,通过实践这一感性的途径帮助他们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内化。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2005]5号)都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并为此规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式。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因受学校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投入力度欠缺、学生积极性不高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实施和效果都不容乐观,成为影响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众多的制约因素中,思政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投入力度的欠缺可以说是影响其开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提高思政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促使其努力探索实践教学开展的有效模式。因已有不少文章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师综合素质和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等角度探讨了提高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积极性的问题,本文不再赘述,仅就教师开展和创新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进行探讨。

一、加强对课堂自主教学实践的开展与指导

课堂自主教学实践是一种通过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讲授者,课堂教学的主角,而思政教师以辅助者的身份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总结、点评来完成课堂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应该说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政教学方式,对学生尤其是艺术类的、理科类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具体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