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学专业医学知识十篇医学专业医学知识十篇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0:17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1

 

2006年人事部、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部委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1,要求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学科教育,将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随后,2009年4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3中再次强调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全科医学课程建设,培养医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因此加强医学本科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是目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上半年,我国有59所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本科生中开设了全科医学及其相关课程。

 

本文通过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学习《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全科医学的态度,为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进一步提高全科医学教育效果提供参考。

 

1.2调查内容与方法《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共计27学时,教学内容包括:绪论,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人际关系与医患沟通及特殊人群保健,均为理论讲述,未设社区见习。授课结束后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对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②对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认可程度。统计学方法以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5.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1—般情况发放及回收问卷228份,有效问卷228份,有效率100%。228名学生中,男生120名,女生108名;平均年龄21.02岁;北京生源139名,外地生源89名。

 

2.2对于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掌握228名学生中,87.3%(199/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应该提供综合性和连续性的服务;87.3%(199/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应该管理慢性病;95.6%(218/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89.9%(205/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应该为患者提供预防性照顾;74.5%(170/228)的学生认为病史采集是全科医生诊治患者的主要工具;86.0%(196/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不仅在诊所内为患者提供服务,还要考虑其家庭因素,为其家人提供服务;84.2%(192/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应为社区人群健康负责;63.6%(145/228)的学生认为与其他专科相比,全科医学具有较高的成本效果比。

 

2.3对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态度228名学生中,28.5%(65/228)的学生表示将来不愿意做全科医生,49.6%(113/22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将来是否做全科医生,21.9%(49/228)的学生表示将来愿意做全科医生;31.1%(71/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比较低,1.1%(71/22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7.8%(86/228)的学生不认为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比较低;28.5%(65/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得不到其他专科医生的尊重,1.1%(71/22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0.4%(92/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能够得到其他专科医生的尊重;51.3%(117/228)的学生认为在全科医学领域很难成为一名专家;48.3%(110/228)的学生表示虽然全科医学的知识非常好,但以后仍然想当一名专科医生,0.3%(69/22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1.5%(49/228)表示不想做专科医生;64.9%(148/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健康问题;84.2%(192/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学能够提高社区总的健康水平。具体讨论《全科医学概论》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则,了解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的角色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培养他们对全科医学的兴趣,认同全科医生的工作。

 

我校于1994年在临床医学本科生中开展《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经过十几年来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在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授课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临床专业本科生基本能够掌握全科医学的概念、主要原则和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

 

此次调查中可以看出,虽然通过对《全科医学概论》的学习,4.9%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健康问题;84.2%的学生认为全科医学能够提高社区总的健康水平,但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仍然不能形成对全科医学的极大兴趣,只有21.9%的同学选择毕业以后做一名全科医生,而48.3%的学生表示虽然全科医学的知识非常好,但以后仍然想当一名专科医生,这可能和目前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有关。有研宄显示,全科医生来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待遇偏低。其次,工作后学习的机会较少,导致社区全科医生的知识更新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也限制了社区全科医生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而且,由于全科医学是新兴学科,全科医生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社会地位相对于专科医生较低,全科医生的价值得不到认可,自信度受到直接影响,这直接影响了医学生毕业后选择做全科医生的积极性,限制了全科医生的来源。

 

此次调查还发现,有49.6%的同学对毕业以后是否做一名全科医生持不确定的态度,对于“虽然全科医学的知识非常好,但以后仍然想当一名专科医生”这一问题,有51.8%的同学选择不同意和不确定,由此可以看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毕业后选择从事全科医学或专科医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首先,近几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出现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医学院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但与之相矛盾的是城市医疗人才呈饱和状态,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收毕业生。另外,大医院抬高就业门槛,学历要求提高。许多大医院把招聘门槛提高到了硕士以上,而且这种用人取向全国基本一致5。就业压力增加,竞争更为激烈,使得一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不再一门心思选择毕业后到大医院工作,而是对择业问题进行更多的考虑。如果能够通过全科医学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全科医学的理念、社区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方法,有利于引导今后医学生的就业取向。

 

由于我国目前基层医疗的现状,没有高质量的社区教学基地,因此《全科医学概论》主要为理论讲授,教学内容多集中于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见习和实习的机会比较少,使得理论和实贱严重脱离,授课效果不太理想,导致一些对全科医学感兴趣的同学对今后是否从事全科医学持不确定的态度。在韩国医学生中做的一项试验表明,经过2周的家庭医学实习,医学生愿意选择家庭医生作为自己今后的职业者,在未做实习之前平均为3.2(用0~10表示愿意选择的程度),经过家庭医学实习,平均分值为6.8。可见成功的医学院校的家庭医学教育能够影响医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9。因此,为了争取更多的高素质的医学生毕业后选择从事全科医学,我们应该加强对全科医学的宣传力度,并且在今后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临床医学生到社区锻炼的机会,重视提高学生的社区工作意识,转变其就业观念610,促使他们毕业后愿意选择到社区从事全科医生的工作。

 

总之,在本科阶段对临床专业本科生开展全科医学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思想、观念、原则及其核心知识,但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对于培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尚未达到一定的效果,应注意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引导更多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将来从事全科医疗服务,为全科医学培养更多的人才。有效手段,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7]。随着食管支架性能的不断改进,解决进食困难也不再是食管支架的研究重点,降低食管支架置入后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成为众多学者和患者关注的焦点。食管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大出血、气管食管瘘、胸骨后疼痛、再狭窄和支架移位等®。20余年来,学者的研宄为提高各种原因引起食管狭窄患者的生活质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支架的并发症如胸骨后疼痛、支架阻塞与再狭窄、支架移位与脱落、大出血、穿孔等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早在1999年就有学者提出选择合适直径、长度和扩张力的支架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支架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术中出现胸骨后不适感与支架弹力有关,支架直径越大,弹力越大。但直到目前,临床应用的食管支架直径通常均为16mm以上。16mm的支架治疗食管癌引起的狭窄,患者的不适反应明显轻于更大直径的支架,但在食管癌放疗后狭窄患者,术后疼痛仍然明显。食管癌放疗后狭窄患者,狭窄处疤痕明显,食管壁紧张度高,支架对管壁的张力大、刺激强,同时,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痛阈降低,是支架置入后疼痛明显的原因。针对此类患者,本组应用12mm直径的CZeS型食管支架,旨在降低支架的径向扩张力,减轻支架对食管壁的刺激。从结果看,效果十分显著。12mm直径的支架明显细于16mm直径的支架,对管壁的压迫和刺激显著减轻,患者疼痛不明显,耐受良好。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2

【关键词】辨证论治知识体系;中医学

中医学以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医学中显示出神奇的魅力。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育至今未能形成一个以一贯之、易学易教的完整课程知识体系,加之教学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教学活动虽然面面俱到,但都浅尝辄止,难以致用,教改的呼声很高。我们依据教育认知结构理论和中医学自身理论特点,借鉴其它院校和相关课程知识体系构架的成功经验,对《中医学》旧的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合目的性的改造优化,使之更适合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优化《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依据

1.1《中医学》教学调查反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如何优化,就此问题,我们设计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问卷调查表”,向在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生及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归纳问卷调查答卷,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1.1《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现在使用的第七版《中医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的课程设计和教材内容基本上是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学和临床各科等学科构成来编写的,内容大体相当于中医院校4年专业基础和专业课课程的缩写版。只注重知识内容本身的结构性,人为将知识分割成孤立的一块一块,而忽视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难以全局把握知识面,无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中医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1.1.2《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教学应改进的方面应针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注重中医诊病思路的讲解,侧重于讲解四诊技能和辨证处方规律,让学生理解从中医学角度该如何去诊断和用药,提高学生辨证论治本领。

应加强中医思维能力的培训,以辨证论治为主线,理、法、方、药一条龙,使其成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课程综合的轴心,以较好地反映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体现临床思维,展示临床过程。

应加强案例教学,以常见病症的临床思维与临床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反映中西医理论及技能的综合,以便在工作中做到中西医互补。

1.2教育认知结构理论[1]20世纪后期,随着知识的快速增长和非均衡的发展,人与知识的关系的主题由“发现知识”、“占有知识”转向“探寻和建构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建构主义知识观主张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去获得融入主体世界的知识;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复杂性和转化性变革,主张学生主动地自我构建。

1.2.1杜威的研究杜威在1902年首次提出教材心理化,即在设计科目的组织结构时,既要考虑科目内容中各部分学习内容之间本身固有的逻辑联系,也不能违背学生的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特点。

1.2.2泰勒的研究著名教育学家泰勒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逻辑规则,即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1.2.3皮亚杰的研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并非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并且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具有社会性。

1.3中医学自身理论特点中医、西医是两大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是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病的人”。由于对归纳人体生理、病理属性的“阴阳”概念有“道、器”的不同,对“人”的认知层次也就有“道、器”的不同。古人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引用于医学领域。《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有四时阴阳的变化,作为天地中的人也应顺应其变化。许多古代名医以《阴阳大论》(即王冰在注《素问》时补入的“七篇大论”)为圭臬,讲求“五运六气”“天人合一”。此处的阴阳应该是“道”这个层次的阴阳,是太极生两仪的“阴阳二气”。如果我们能够像张仲景那样见微知著,察色按脉,“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做一名神医当然更好。但这需要数十年的经验历练,甚至许多人皓首穷经,也未能入其法门,更别说像我们这些西医学子们。后世众多医家临床诊疗虽然强调要因人、因时、因地,但辨证论治多是以个体在天地人三才相互作用后的反应状态(“象”)为依据的。此时,用以归纳对立双方属性的“阴阳”与具体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结合后,即具体语境下的所谓阴阳已有特定的内涵,如阴虚阳虚、阴盛阳盛、阴水阳水、阴黄阳黄、阴暑阳暑等等都是有所指的,已经属于“器”这个层次的阴阳了,是可以用虚实二纲来统领的,如阴虚阳虚为虚、阴盛阳盛为实。

另外,由于古人对病、证、病—证关系认识的局限性,在病证归类上未能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辨证体系,给中医学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自仲景首创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以来,历代医家将中医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对辨证体系进行补充完善,现已有八九种辨证方法。然细研之后,对证候本质特征的共同认知,不外定性与定位二者,实质则为(正)虚、(邪)实二字。《内经》“病机十九条”以病性和病位充实虚实二纲,首开病机辨证的先河。

我们认为,优化《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前提,就必须按西医院校学生的认知结构来整合课程内容,使这些知识具有系统性。以虚实二纲为主线,层层展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待学生们有时间、有经验后再从“道”的角度探究。这比较符合我们西医学生的思维惯性,不失为学好中医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2优化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原则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涉及十大方面的内容,如何在规定的课时内让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中医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中医学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中医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笔者认为优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2]。

2.1系统性和形成性相结合的原则中医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围绕着辨证论治这根主线展开教学就能纲举目张,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发展的逻辑性与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逻辑性相统一。

2.1.1从感性材料入手,初步建立中医学思维方式中医学课程一般在本科3年级开始,学生已经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如果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去让学生转变思维惯性很难,但从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的角度切入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2.1.2选择“虚实二纲”这根主线索,指导学生感知,形成知识网络有关补虚泻实观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后,也就抓住了构建知识体系的主线索,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观点去学习,就能理顺学习和知识的关系,减小理解知识的难度,同时使所学的知识紧紧围绕主线索,紧密地联结起来构成知识网络。

2.1.3综合归纳,提炼知识体系,使之更系统化在每一部分内容教学的最后,应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以“虚实二纲”这条主线索为主,其它线索为辅进行各章复习,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和一般化,这样既提高了概括归纳能力,深化了有关的中医学观点,又巩固了知识,使知识体系的结构更严谨,条理更清楚。

2.2简要性和序列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知识体系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以浅显易懂且贯通全体的主线索(即知识内部的主要逻辑关系)构建主知识链,然后再以次要线索(或在学习中逐渐显现的线索)为导引,进行具体知识点的教学,引伸出分枝链条,做到“节上生枝,枝上生叶”,形成多级知识链,围绕主知识链连成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

我们以虚实二纲为主线逐层展开,再层层分解,例如,讲“寒证”时,先简介寒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然后从外感和内生两方面展开:常用药物——证型——理法方药——案例;再以“方”为次线索,介绍重点药物——药对——方根——加减——类方证析——临床应用——中成药。对重要经方,如桂枝汤等,不仅列出汤头歌诀要求同学熟记;而且列出相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使学生不仅会“病机辨证”,而且会“方证辨证”。每节课制定教学目标,宁精勿滥,使学生真正做到知常达变、能学会用。

2.3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实际教学中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既要准确合理,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保证科学性,又要简单明了、灵活多样,具有趣味性,符合易读、易懂、易联想的特点。讲绪论课时,用“蘑菇理论”、“鸡蛋理论”和“之化之变理论”比较成功地转化了学生的思维惯式。假设人是木头,要想长出蘑菇,至少要两个条件:菌种和环境,西医擅长于杀灭菌种,中医擅长于改善环境。环境改变,什么菌也不长。环境不改变,蘑菇菌种杀灭了,还会长金针菇。这就是中医的“体质辨治法”。西医是鸡生蛋,天经地义。病因导致疾病,病因与疾病是因果关系,消灭病因就能治病。中医是蛋生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鸡信息+蛋信息+一定条件。中医的发展经历了“药——症状、方——类病、方——方证”三个阶段,最后才由张仲景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中医的证候包含了“类病信息+病机信息”[3],也就是说,中医的“方”即可以“方证相应施治”,也可以“病机辨证论治”,但又必须因人、因地、因时。中医是象医学,关注的重点在“之化之变”后的征象……通过对比,使大家对“中医是什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3优化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实践

任何教育,不仅意味着知识的传递和掌握,而且意味着知识体系的重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是教学秩序的需要,更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个前提。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做如下调整,加工、改造、提炼、补充。

3.1优化调整授课安排体系,包括要素及要素间的联系方式两方面。优化《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首先要明确这门课程所应介绍的知识要素、知识结构及其体系特征。同时对《中医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及课时数如下(总时数72节):

基础理论22课时。其中绪论3(课时,下同),藏象(包括经络)9,阴阳五行2,四诊4,治则治法1,方药基础3;病机辨证体系36课时。其中虚(阴阳气血)6,寒6,火(热、温暑)7,燥1,湿(痰、饮、水)8,风2,瘀2,郁2,积2;理论拓展14课时。其中pBL教学8,针灸推拿6。

3.1.1加强绪论课的引导作用绪论课开了3个学时,除了重点介绍四大经典,还专门补充伤寒、金匮、温病的历史沿革与历史地位,通过中医各家学说的讲解,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以虚实二纲为主线统领的病机“辨证论治树”。

3.1.2简化阴阳五行学说只要求同学们把阴阳五行当作中医归类的“属性”来理解就行了,不要将学生引入玄学的“黑洞”。

3.1.3增补中医发病学使学生从外环境因素和内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来认识疾病的发生、传变和转归,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因素、精神状态对病症的影响,对习惯于“病因——疾病”单一线性思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可以使他们对疾病的认知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转变。

3.1.4简化针灸推拿教学针灸推拿教学重在技能操作,故只用2节理论课重点介绍取穴方法、特定穴和经外奇穴的功用,以及常用配穴原则。对具体腧穴采用挂图让学生自学,针灸手法让学生课后练习。4节实践课重点检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1.5开放中药标本室提高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减少中药学习的时间。

3.2以虚实二纲为主线统领病机辨证体系[4]辨证是指医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经过四诊合参将收集的证候条分缕析为“类病信息”“病机信息”和“兼症信息”三大证据并作出明确诊断的过程。类病信息可以根据类病的“纲症”来确定,而对病机信息则需认真加以辨别。前人从实践中发现某些类同的证候与某一病性或某一部位的功能失调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以归纳于某一病性或某一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的范围内,通过辨析发病后机体的偏性偏态便可为制方用药提供依据。病机十九条以病性和病位充实虚实二纲,开创了病机辨证的先河。我们根据《内经》要旨,以病性为经、以病位为纬,将正虚分为:气、血、阴、阳、精、津亏虚,邪实分为“风、寒、暑、湿(痰、饮)、燥、火(热、温)、瘀、郁、积、虫”等,同时将虚实与脏腑经络气血相联系对证候进行辨析。辨出这些东西就明白了疾病的病机,也就抓到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要素,可以用药物(食疗、针灸等)来治疗了。本人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发现,以正虚邪实二纲来统领病机辨证体系,层层展开,环环紧扣,不仅可以包罗几乎现有的各种辨证方法,而且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易于被他们接受和掌握。

3.3拓展《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当中医“辨证论治树”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后,要不断添枝加叶,使之更加茂盛。一是推荐一批好的书籍供同学们课外阅读,如中医新课堂丛书、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中医百日通丛书等;二是推荐一批优秀中医网站供同学们参考,如环球中医网、中医名家网、爱爱医网等;三是开展中医学讲座,针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需要,精选具有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各科病种,冠以西医病名,介绍中医药诊疗知识。治法除介绍辨证论治汤方外,还介绍常用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单方验方、针灸疗法、外治法、饮食疗法等;四是理论联系临床,注重实践操作,开展pBL拓展教学,强化临床技能训练。

通过以上措施,优化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确保了教学质量,适应了广大学生拓展知识、掌握实用技术的要求,全班50名学生中90%以上掌握了基本的辨证方法、60个汤头、90个常用中成药,懂得如何给患者和家人提供简单的医疗和保健建议,并会用针灸、推拿和拔罐等处理一般身体不适,基本达到了新世纪医学人才必备中医的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黄洁真.构建中师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原则[J].广西教育,2000,10:44.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3

【摘要】目的:了解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低年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及营养宣教对其影响。方法:对预防医学专业一至三年级157名学生,围绕《平衡膳食宝塔》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知识进行为期5个月的营养宣教。宣教前后用自编问卷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结果:宣教前营养知识得分三年级明显高于一年级(p

【关键词】营养教育;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预防医学;大学生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nutritionalknowledge,attitudesandbehaviorofpreventivemedicinejuniorundergraduates,andtheeffectofnutritioneducationonthem.methods:157preventivemedicinestudentsfromgrade1tograde3wereeducatedforfivemonthswiththe“balanceddietpagoda”and“ChineseDietaryGuidelines”.Beforeandaftereducation,aquestionnairewasusedinthejuniorabouttheirnutritionalknowledge,attitudesandbehavior.Results:thenutritionalknowledgescoreofjuniorswerehighercomparedtofreshmenbeforeeducation(p

Key wordsnutritioneducation;knowledgeattitudebehavior;preventivemedicine;universitystudents

作为未来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预防医学专业大学生,其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而且还将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成效。营养宣教[1]是提高大学生营养知识和改善膳食结构及营养状况的方法之一,采用喜闻乐见的宣教方式,可使广大学生学会并做到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从而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为了解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以及营养宣教对其影响,我们对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一至三年级全体同学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一至三年级全体学生157名,其中一年级50人,二年级52人,三年级55人。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与我校大学生具体情况,编写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问卷,其中包含营养知识14题、态度4题、饮食行为20题、主观意愿1题。于2007年4月和2008年3月进行宣教前后两次问卷调查。调查采取现场发放,现场指导填写,现场回收问卷的方式。

1.2.2营养宣教从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采用授课方式、校园广播、宣传板报、发放宣传单、有奖竞猜方式,其宣传内容主要围绕着《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有关知识;课堂讲授三次;校园广播五次;制作宣传板报两期;宣传单发放三期;举行有奖竞猜一次。

1.2.3统计分析问卷经核对后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并进行整理后,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资料进行各变量描述性分析、宣教前后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一般情况宣教前发放调查问卷157份,回收157份,回收率100%。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有效问卷为154份。宣教后发放问卷157份,回收157份,回收率100%。剔除不合格问卷2份,有效问卷为155份。

讲座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参加,宣传单发放到每间寝室。宣教后统计结果,听到广播者为31.2%,参加课堂讲座者为89.8%,看宣传板报者为54.1%,读宣传单者占94.3%。

2.2营养知识从表1可见,从营养知识得分来看,宣教前三年级高于一年级(t=3.121,p

由表2可见,各年级宣教后对营养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的是铁的最好食物来源是动物肝脏和补充维生素a可预防干眼病,一年级宣教前后知晓率提高程度最大的是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比宣教前提高了20.8%;二年级是吃盐过多与高血压有关,比宣教前提高了34%;三年级是铁的最好食物来源是动物肝脏,比宣教前提高了32.7%。

2.3营养态度有94.9%的学生愿意接受营养教育,仅有31.2%的学生愿意改变饮食习惯,5.1%的学生宣教前后营养态度没有变化。表示获取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为报刊、杂志、宣传画(52.9),电视、广播(51%),网络(29.3%),课堂讲座(38.9%),亲人和朋友(29.3%)。

2.4宣教前后饮食行为变化宣教后,三年级每周5~7次吃鸡蛋的人数增加了11.8%(χ2=4.95,p

3讨论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资料[2]显示,大学生营养素摄入不足,三餐分配不合理。营养宣教[3]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和组成成分,通过营养信息的交流和行为干预,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膳食营养危险因素,改善营养状况,预防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刘镕等人[4]对某高校预防医学类学生的膳食进行营养调查,膳食调查结果显示,该校预防医学类学生的膳食结构不合理,需要进行营养教育。

本调查结果显示,大一学生营养知识缺乏。相关资料[5,6]也显示,各专业医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营养知识普遍缺乏。贺生等人[7]对某卫生学校在校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膳食行为调查显示有76.1%的学生知道改变饮食习惯对健康有好处,愿意改变饮食习惯,有81.8%的调查对象愿意学习营养学课程;陈明改等人[8]对某高职学院医学生进行营养教育显示宣教前后愿意获得营养知识的百分率分别为80.7%和84.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营养宣教前后同学们有94.9%的学生愿意接受营养教育。本调查结果均高于以上相关调查结果,这可能与预防医学生接触的专业医学相关学科的课程,间接了解一部分营养知识有关。

本次营养宣教后,营养知识平均分显著提高,这说明通过开展营养教育活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营养知识,其中三年级效果最明显,宣教前三年级营养知识高于一年级,宣教后三年级营养知识提高最多,这可能与随着学生学习时间的增加和专业意识的强化有关。本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读宣传单和参加课堂讲座者明显高于看宣传板报和听到校园广播的人。可见在校园中发宣传单和参加课堂讲座是学生了解营养知识的较好途径。

参考文献

[1]郭亚芳.论加强营养宣教的重要性[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4,13(11):864-865.

[2]贺栋梁,李小玲,谢红卫,等.不同学科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08,6(9):1-3.

[3]毛春英,丰丽莉,金辉.老年大学开展营养Kap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6):1116-1117.

[4]刘镕,程丽薇,陈冬峨.某高校预防医学类学生的膳食营养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6):67-68.

[5]黄永真.某高校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调查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7,29(2):129-131.

[6]陈萍萍,王旗,崔玲玲,等.郑州某技术学院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郑州大学学报,2006,41(6):1089-1092.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4

一、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国对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目标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单独在医疗单位进行医学影像的诊断和判定,并能熟练操作放射技术和医学成像技术等。只要严格按照这一目标进行培养,等学生毕业踏入医疗行业,不仅能担任医学影像技术医生,还能担任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就业范围较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设立是为了迎合医疗行业的改革以及国内当前发展趋势,尽力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毕业颁发的是理学学位。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校的四年制影像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方面依旧采用五年制人才的培养方案,其主要原因有几点:首先,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很多学生选择医学院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走上医生的岗位,而并未考虑影像技师。其次,学校是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各大医院都对影像诊断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需求。最后是针对职业医师考试的政策以及毕业学位证等原因的考虑,导致了很多高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还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重点是为医疗行业培养影像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影像诊断医师必须拥有判断医学影像的能力,具有对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放射线管理等的能力。影像技师则需要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成像理论、放射治疗基础知识、设备原理等具有充分的掌握,并能熟悉操作现代医学设备,对其操作原理、安装、基本维修等有一定的认识。因为现代影像设备都是高科技设备,如不了解它的基本性能,很可能会操作不当,导致最终呈现的图像画质不清,影响影像诊断医师的判断。而我国很多医学院对技术设备的相关课程相对较少,对影像的诊断明显超过对影像设备的学习。因此,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优先考虑学位的限制和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注重专业课程的培养。

(二)教学的重点与学制

现代医学影像包含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如超声成像、核磁共振以及普通放射等,其不同的成像原理和不同的方法,使最终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影像和使用影像的深度都是不同的。由于影像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从最初的诊断到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不仅要求学生有掌握现代医学影像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对生理、病理和解剖知识有扎实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知识、物理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利用四年的学习掌握众多医学影像知识十分仓促且困难。如果在现有学制的安排下,注重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力度,必定会影响到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学习。所以,如何应用有限的学时,合理安排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教师和学校应共同探讨的重点。

(三)知识的更新与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

随着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每年都会出现很多新的专著和影像成果。而我们的医学影像教学尽管也在实时更替,但始终更不上当前的发展脚步。比如普通X线的监测,随着很多新型检查技术的增多,这些普通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经逐渐被取代,但教材中却还依然存在。所以,医学影像学的教师应当不断了解当前的新知识重点,及时补充需要注意的知识重点,以适应当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育重点。所以,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是以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共同为主的进行,应当不断加强临床实践学习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病种。改变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教学理念,合理调整教程的设置,争取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主要课程与临床实际需要一致。同时,可适当调整学生的实习安排,充分满足学生知识转化利用的能力,赋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指导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就业方向。

三、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当以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参考,明确社会大众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自身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素质的需求,充分发挥其所在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使整个教学更加专业,且贴近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当先明确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目标,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设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技师的培养需要涉及到操作技能、医学知识、职业素质以及护理等多个学科的学习,并与工学、理学等相互交叉,相对复杂。所以,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培养十分关键,能对最终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课程的设置如下有几个模块:

(一)公共基础模块

该模块需要学生掌握大学英语、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高数、基础法律知识等公共基础课程,并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相关课程。

(二)现代科技技术模块

现在是高科技技术的时代,各类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微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都被被合理应用到了医疗行业中,而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标杆。而mR、CR、Ct、DSa等医学技术都需要用到现代科技技术、医学知识、成像技术等相关技术知识能完全掌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也是我国目前最缺乏的医学人才,同时导致了部分先进昂贵的医学影像设施没有被完全开发和使用其所带技术,造成医疗设备的资源浪费,更可能会由于自身技术掌握的的原因在设备中使用产生差错,造成误诊、漏诊等失误。

(三)医学物理模块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医学影像专业还没有开设医学物理学科,但其已经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要想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必须要对医学物理进行深入的学习。该模块中所包含的课程有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大学物理、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影像设备等课程。在具体实施教学中,这些专业课程知识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衔接,所以应当将他们合理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医学物理模块。按照我国大学的教学形式,这些多个课程可能都属于不能的学院,所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时收集、整理并且分析学生对当前的教学信息是整个学习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如我国某医学院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年级在对医学物理学模块进行学习时,都会定期召开学生组织的教学质量研究会,学校专门收集各个学科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再对这些意见进行统一的反馈到认可老师,经过老师对教学的逐步改革,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医学知识模块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和五年制医学影像以及其他临床医学专业都有所不同,四年制医学专业主要是对学生授予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很多欧洲国家在该专业的课程安排十分合理,比如英国和美国的放射学院,其课程主要有临床医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其可取之处,根据人体解剖学的专业特点,结合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框架,将人体解剖学大致分为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另外,可以将外科、内科和诊断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并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

(五)影像技术模块

影像技术模块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重点教学课程,其中包含影像检查中的护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X线摄影学、影像核学习、影像后处理技术等相关课程。其中,很多学校未对影像检查中的护理进行专业指导,导致实际临床影响及时在工作中缺乏护理知识,无法养成无菌消毒的良好习惯,如有些技师在摄影暗盒使用后不对其进行消毒,不论何种部门何种疾病都对其进行拍片;技师自身不注重清洁双手以及设备等,极易造成患者交叉感染。另外,在影像诊断中,超声波诊断、Ct、X线等课程的教材已经得到优化,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成一门课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六)人文知识与职业教育模块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技术水平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医学影像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同时还包含了很多社会学科的内容,当医学工作人员在日常处理医患关系时,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对患者体现出人文关怀的自身素质。同时,在面对患者时,应当不对其阶层、文化、经济以及其他因素产生偏差,必须一视同仁。

除上诉几个模块外,还可以结合学校以及当前医学发展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如预防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还能提高学生职业的迁涉能力,以应便未来就业的各种可能性。另外,学校应当重视修建实验室,在影像设备实验室中配备完善的、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时间,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四、专业教材的选定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不仅是医学教育领域的新考验,也代表着医学发展的一个潮流趋势,对推动医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技术都在逐渐占领整个影像医学,使得随时都会出现一种新型的影像成型技术,而技术设备也在实时更新。所以,我们当前所学习领悟的医学知识,使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暂,需要不断的更新和改进。

目前,我国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材还未取得统一的编写,大多都还在沿用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教材,所以,当前应当根据该学科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材。而教材可以由各大高校相互合作进行共同编写,同时可借鉴国外的教材来源方式,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学影像学当前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率先学习最当前的知识和技术。另外,医学影像专业是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一门专业,在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的图、声、像等向学生传递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印象。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5

关键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医学影像专业新开设了四年制专业课程,使医学影像教育必须接受新的考验,积极突破原有教学结构的框架,设置一套全新、合理、现代化的专业课程和培养方案,才能更好的促进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教学特色化发展。

一、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国对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目标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单独在医疗单位进行医学影像的诊断和判定,并能熟练操作放射技术和医学成像技术等。只要严格按照这一目标进行培养,等学生毕业踏入医疗行业,不仅能担任医学影像技术医生,还能担任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就业范围较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设立是为了迎合医疗行业的改革以及国内当前发展趋势,尽力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毕业颁发的是理学学位。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校的四年制影像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方面依旧采用五年制人才的培养方案,其主要原因有几点:首先,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很多学生选择医学院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走上医生的岗位,而并未考虑影像技师。其次,学校是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各大医院都对影像诊断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需求。最后是针对职业医师考试的政策以及毕业学位证等原因的考虑,导致了很多高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还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重点是为医疗行业培养影像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影像诊断医师必须拥有判断医学影像的能力,具有对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放射线管理等的能力。影像技师则需要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成像理论、放射治疗基础知识、设备原理等具有充分的掌握,并能熟悉操作现代医学设备,对其操作原理、安装、基本维修等有一定的认识。因为现代影像设备都是高科技设备,如不了解它的基本性能,很可能会操作不当,导致最终呈现的图像画质不清,影响影像诊断医师的判断。而我国很多医学院对技术设备的相关课程相对较少,对影像的诊断明显超过对影像设备的学习。因此,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优先考虑学位的限制和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注重专业课程的培养。

(二)教学的重点与学制

现代医学影像包含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如超声成像、核磁共振以及普通放射等,其不同的成像原理和不同的方法,使最终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影像和使用影像的深度都是不同的。由于影像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从最初的诊断到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不仅要求学生有掌握现代医学影像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对生理、病理和解剖知识有扎实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知识、物理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利用四年的学习掌握众多医学影像知识十分仓促且困难。如果在现有学制的安排下,注重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力度,必定会影响到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学习。所以,如何应用有限的学时,合理安排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教师和学校应共同探讨的重点。

(三)知识的更新与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

随着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每年都会出现很多新的专著和影像成果。而我们的医学影像教学尽管也在实时更替,但始终更不上当前的发展脚步。比如普通X线的监测,随着很多新型检查技术的增多,这些普通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经逐渐被取代,但教材中却还依然存在。所以,医学影像学的教师应当不断了解当前的新知识重点,及时补充需要注意的知识重点,以适应当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育重点。所以,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是以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共同为主的进行,应当不断加强临床实践学习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病种。改变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教学理念,合理调整教程的设置,争取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主要课程与临床实际需要一致。同时,可适当调整学生的实习安排,充分满足学生知识转化利用的能力,赋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指导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就业方向。

三、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当以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参考,明确社会大众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自身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素质的需求,充分发挥其所在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使整个教学更加专业,且贴近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当先明确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目标,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设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技师的培养需要涉及到操作技能、医学知识、职业素质以及护理等多个学科的学习,并与工学、理学等相互交叉,相对复杂。所以,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培养十分关键,能对最终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课程的设置如下有几个模块:

(一)公共基础模块

该模块需要学生掌握大学英语、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高数、基础法律知识等公共基础课程,并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相关课程。

(二)现代科技技术模块

现在是高科技技术的时代,各类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微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都被被合理应用到了医疗行业中,而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标杆。而mR、CR、Ct、DSa等医学技术都需要用到现代科技技术、医学知识、成像技术等相关技术知识能完全掌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也是我国目前最缺乏的医学人才,同时导致了部分先进昂贵的医学影像设施没有被完全开发和使用其所带技术,造成医疗设备的资源浪费,更可能会由于自身技术掌握的的原因在设备中使用产生差错,造成误诊、漏诊等失误。

(三)医学物理模块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医学影像专业还没有开设医学物理学科,但其已经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要想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必须要对医学物理进行深入的学习。该模块中所包含的课程有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大学物理、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影像设备等课程。在具体实施教学中,这些专业课程知识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衔接,所以应当将他们合理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医学物理模块。按照我国大学的教学形式,这些多个课程可能都属于不能的学院,所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时收集、整理并且分析学生对当前的教学信息是整个学习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如我国某医学院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年级在对医学物理学模块进行学习时,都会定期召开学生组织的教学质量研究会,学校专门收集各个学科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再对这些意见进行统一的反馈到认可老师,经过老师对教学的逐步改革,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医学知识模块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和五年制医学影像以及其他临床医学专业都有所不同,四年制医学专业主要是对学生授予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很多欧洲国家在该专业的课程安排十分合理,比如英国和美国的放射学院,其课程主要有临床医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其可取之处,根据人体解剖学的专业特点,结合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框架,将人体解剖学大致分为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另外,可以将外科、内科和诊断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并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

(五)影像技术模块

影像技术模块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重点教学课程,其中包含影像检查中的护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X线摄影学、影像核学习、影像后处理技术等相关课程。其中,很多学校未对影像检查中的护理进行专业指导,导致实际临床影响及时在工作中缺乏护理知识,无法养成无菌消毒的良好习惯,如有些技师在摄影暗盒使用后不对其进行消毒,不论何种部门何种疾病都对其进行拍片;技师自身不注重清洁双手以及设备等,极易造成患者交叉感染。另外,在影像诊断中,超声波诊断、Ct、X线等课程的教材已经得到优化,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成一门课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六)人文知识与职业教育模块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技术水平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医学影像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同时还包含了很多社会学科的内容,当医学工作人员在日常处理医患关系时,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对患者体现出人文关怀的自身素质。同时,在面对患者时,应当不对其阶层、文化、经济以及其他因素产生偏差,必须一视同仁。

除上诉几个模块外,还可以结合学校以及当前医学发展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如预防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还能提高学生职业的迁涉能力,以应便未来就业的各种可能性。另外,学校应当重视修建实验室,在影像设备实验室中配备完善的、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时间,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四、专业教材的选定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不仅是医学教育领域的新考验,也代表着医学发展的一个潮流趋势,对推动医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技术都在逐渐占领整个影像医学,使得随时都会出现一种新型的影像成型技术,而技术设备也在实时更新。所以,我们当前所学习领悟的医学知识,使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暂,需要不断的更新和改进。

目前,我国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材还未取得统一的编写,大多都还在沿用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教材,所以,当前应当根据该学科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材。而教材可以由各大高校相互合作进行共同编写,同时可借鉴国外的教材来源方式,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学影像学当前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率先学习最当前的知识和技术。另外,医学影像专业是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一门专业,在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的图、声、像等向学生传递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印象。

结束语:

总之,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学还在不断摸索和完善中。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首先应当注重保持影像专业自身的特色,强调特点教育,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其次,不断改进课程的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基础课程的时间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自主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再次,加强学校实验室的建造,注重培养强大的师资力量,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水平;不断与时俱进,优化教学题材,创新教育方法;最后,合理设置学生毕业前的实习安排,不断拓展学生知识层面,以便未来适宜各种条件的工作环境,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涛,王志强,关勇,胡芳.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优化整合及数字化实践教学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4,13:2053-2055.

[2]黄浩,施红,陈伟炜,俞允,林多,许茜,俞向梅,洪全兴,魏国强.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113-116.

[3]陈晓光,任伯绪,黄劲柏,赵静.医学影像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05:885-887.

[4]夏瑞明,马玉富,夏国园,朱小芳.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J].浙江医学教育,2014,06:4-6.

[5]李涛,胡芳,关勇,王志强.结合临床工作特点开展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改革[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03:70-72.

[6]杜伟,唐艳隆,刘玲.四年制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8:2510-2511.

[7]王能河,但汉久,张志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02:70-74.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74-02

人文素养是当今临床医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是人的内在品质,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1]卓越医生所具备的人文素养应该从学校教育做起,从培养卓越医学生做起。[2]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如何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使其适应现代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一、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医生服务的对象是人,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1.塑造医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是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有的学者认为,专业教育解决的是“如何做事”的问题,而文素养培育解决的“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专业素养而缺乏人文素养的人只能是一个有用的工具。[3]当前,在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孩子,有的大学生是家里的“小皇帝”或是“掌上明珠”,他们自尊心强,优越感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比如竞选学生会干部进行拉票,为了好找工作要求加入共产党员入党动机不端正等等,这种人格扭曲的倾向与家庭的教育缺失和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侵蚀是密切相关的。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格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对他们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塑造健康人格,促使其全面发展,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医学教育的使命。

2.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处理好医患纠纷的主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医务人员服务不到位,只重视病情,忽视沟通意识,不重视病人的心理感受,医串之间缺乏信任,加上患者本身对医学知识的不了解,治疗效果达不到自身的期望,认为治疗不好是医务人员的责任,由此产生了误解,患者不配合治疗,家属情绪紧张,甚至态度恶劣,迁怒于医务人员,引发纠纷。因此,医患沟通不畅、医疗纠纷问题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立在医生与患者交谈与沟通的基础之上,双方的互相理解与信任。在处理医患关系的过程中,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沟通技能、说话艺术,还要诚恳待人。我国医学教育教育的弊端就是重视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仁慈宽厚、沟通交流等非技术因素的培训,因此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

3.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未来临床医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提出,“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传授临床知识,还要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这是新时期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医学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特点,不断转换教育理念,重视他们人文素养的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适应新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素养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并不是单指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具体来讲,应包含医学人文知识、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行为三个方面。

1.医学人文知识。大量实践证明,医学人文知识越深厚,其领悟的能力越强,就越容易走在医学事业的前言。这就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掌握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医学卫生法、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时刻关注医学动态,通读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医学文化知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是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他们不仅要掌握先进的医学技术,还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医学人文知识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有助于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文化底蕴,是改造他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2.医学人文精神。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将自己获得的医学人文知识进行内化,形成了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为重视人的健康、敬畏人的生命、关心病人病情和心理问题。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要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铭记在心;在学习生活中善于帮助他人,培养奉献的精神;在临床实践中,踏实勤奋,养成敬业的精神;学会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学会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具有同情心和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医德,才能彰显临床医生的威信。在重大突发事件如非典、汶川大地震等发生时,医务工作人员要发扬无私无畏、顽强拼搏、救死扶伤的精神,这些都是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具备的医学人文精神。

3.医学人文行为。医生“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它体现了医生的人文价值,是医学人文行为的体现,是临床医学专业大学努力践行的。“去治愈”,这是医生的职责,这就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试图去治好病人,努力提高医术水平,追求医术精湛。“去帮助”,医生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具有责任心。医生不仅技术好,还有具备非技术因素即医学人文精神。以一颗诚恳的心去帮助病人,让病人感受到“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给病人带来希望,心情好了,病情也会有所改善。“去安慰”,医生要多去安慰病人,这里会涉及到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交流,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应不断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和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会关注病人的病情和心理的变化,提高服务艺术水平。

三、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需要老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需要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为今后的医学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注重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学校应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对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把人文素养的提高放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中,注重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其次,推进医学人文课程改革。根据医学教育培养目标,重视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才有利于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提高。最后,将人文素养纳入到大学生综合测评。[4]大学生综合测评一般包括智、德、体以及能力等四个方面,明确将人文素养纳入到大学生综合测评里,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通过这种途径更能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5]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首先,举行医学新生入学宣誓仪式。通过庄严的医学生誓词宣誓仪式,引导新生领会到作为一名未来临床医生的使命,端正态度,明确目标,促使新生尽快转换角色。其次,开展养成、感恩、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比如举行树人讲坛、礼仪系列培训活动、感恩“大体老师”追思仪式、无人监考知识竞赛、感谢实验动物主题活动等,不断提升临床专业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再次,倡读经典,举行专题讲座。倡导学生读有关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的经典书目,领悟知识的博大精深,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开展与人文素养有关的讲坛,邀请知名校友或是著名专家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丰富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最后,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学校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积极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让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学会用不同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

3.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由自发到自觉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是自我教育的前提。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只有正确处理好“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才会努力获取自己缺乏的医学人文知识,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外化为医学人文行为。其次,注重实习阶段医学人文素养的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要主动去感受临床工作的复杂性,认识到要学会与人交流,学会灵活的处理各种问题,同时以品行高尚医生为榜样,提升自身医学人文素养素养,养成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言行习惯。

参考文献:

[1]李秀楼,何宏生,李斌,余红星.综合医院临床科主任应具备人文素养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2,(7):1.

[2]李凯军,郭双丽,胡江平.“卓越医生”的培养与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5):643-644.

[3]师帅.试论人文教育在我国大学教育中的意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123-126.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7

[关键词]法医学教育认知调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D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47-03目前,国内法学专业大多开设了法医学课程。山东政法学院把法医学列为法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安排36课时,占2学分。为了解我校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医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教学方式及方法的选择,我们组织了这次问卷调查,以期指导和调整法医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法医学的教学质量。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山东政法学院2011级和2012级选修法医学课程的法学专业本科生,共计240人。调查问卷主要涵盖学生对法医学的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法医学的意义、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教师授课方式方法、考核方式等共计23个题目。学生以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后,我们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问卷回收率为100%。各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见表1、表2。

三、讨论

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需求主要为法官、检察官、律师,实践中这些职业均涉及法医学知识。为适应高等法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问卷,依据调查结果探讨如何调整法医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尽管都开设了法医学课程,法学专业与法医学专业、医疗专业、医事法律专业及公安专业的专业性质和知识背景不同,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法医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不同。对于法学专业学生,迫切需要探索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法学本科生的法医学教育质量。

(一)教学前后学生对法医学课程认知情况之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对法医学感兴趣,91%的学生认为法医学课程的学习对法学课程的学习有帮助。学完法医课后83%的学生知道当办理具体的案件时,应该就哪些方面委托法医进行鉴定,70%的学生知道法医如何进行鉴定。说明学完法医课之后学生对法医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有了很好的把握,这就为今后参加工作办理涉及法医学知识的案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转变

有学者提出法学生学习法医学的目的是审查法医鉴定结论以及在庭审过程中对鉴定结论进行质疑。[1]国内为法学专业开设法医课的院校的课时计划有三种:36、54、72,且有的院校同时安排数次实验课。短短几十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很难系统全面掌握法医学知识且灵活运用,所以要求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医学鉴定意见进行专业方面的审查和质疑是很难实现的。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为:学习法医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在毕业后的司法实践中重视客观证据,学会对案件中涉及的法医学问题提出鉴定要求,学会选择法医鉴定人员,收集鉴定材料,熟悉法医学鉴定过程,审核鉴定程序的正确性,能更好地理解法医学鉴定意见,当发现可疑问题时,能组织侦查人员及其他办案人员、双方当事人、法医鉴定人等质证。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材情况

我校选用的教材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医学》教材(2010年版本),该教材专为法学专业学生编写。教材删减了法医精神病的内容,因我校单独给学生开设司法精神病学选修课,故相关内容不在法医学课堂上讲授。66%的学生认为教材的难易程度适中,各章节内容通俗易懂,同时多数学生反映教材中图片太少,如果附有彩图,效果会更好。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法学专业学生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该教材在编写时以附录的形式增加了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知识的内容。由于政法院校的法学生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而且在学习法医学之前接触法医学知识主要途径为电影电视剧、报纸杂志、新闻媒体等。笔者给学生授课时,在学期初用2个课时的时间讲解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并且在讲述各个章节的具体法医学内容时,附带讲解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据学生反映效果较好,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推广。另外,67%的学生认为法医物证的内容较难理解,可能与该学科特点有关。法医物证学以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为基础,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这两部分的基础知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基础知识的讲解。此外,我校法学专业分四个方向:刑事司法学方向,民法学方向,宪法、法理学方向,经济贸易法学方向。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对于不同方向的学生,授课时应适当突出侧重点,比如选择具体案例时应精选与各个方向密切相关的材料。

(四)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与转变

当前的教学改革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由传统课堂讲授向案例教学、实践实训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转变;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下面就教学改革的要求进行详细的讨论和探索。

1.实验、实践教学

有学者提倡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增加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开展尸体解剖检验教学、让学生参加真实的现场勘查、参与Dna的检验过程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2]与国内某些高校报道的调查结果不同,本次调查仅有1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增加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笔者与多数学生观点一致,认为无需增加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因为法学生学习法医学的目的不是将来毕业之后像鉴定人一样参与鉴定工作,这与法学专业的专业性质及培养目标有关。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突出法学专业的教学特色。在讲到尸体解剖的内容时,笔者选择45分钟的尸体解剖录像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79%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大。法学生毕业后不可能拿到法医鉴定资格证,也无需亲自做鉴定,能够灵活运用基本法医学知识理解并解释相关鉴定意见才是根本需求。根据法学专业的特点,应该主要从如何分析和评价法医学的鉴定入手,通过系统的法医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分析鉴定结论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法医学的鉴定程序。

2.结合pBL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式

利用精选的案例,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从案例分析中学习理论知识。[3]法医学的知识点多涉及大量的案例,且案例具有真实性和直观性的特点。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案例分析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取大量的真实案例照片辅助理论知识的讲解,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授课方式效果较好。结合p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除要求案例与授课理论知识相互渗透外,还须针对法律相关实际工作的需要来设计问题。应努力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熟悉法医学鉴定过程,提高学生对法医学知识的运用水平,且提高他们对法医学鉴定意见书的阅读水平和鉴别能力。当然,在授课时应适当增加课堂提问结合幽默风趣的讲解,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也可增加教学效果。

3.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有学者主张最好能像法学课程比如刑法学案例研究、民法学案例研究等课程一样开展法医学案例研究的实训课程。[1]结合具体实际案例进行实训课讲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毋庸置疑,这种想法的目的非常好。但是,法学专业本科生前三年要学量的公共课程、法学专业课程,最后一年被派到公、检、法及律师事务所实习法律知识,准备司法考试、考研、考公务员等,课业压力非常大,不大可能为了案例研究实训课给法医学再安排更多的课时。而压缩法医学理论课时,来讲解案例研究实训课也不现实。我校法医学课程只有36课时,而且最后2课时考试。目前,法学生课业压力大,无法再增加法医学课时。面对这种情况,就急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既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更加高效地学习法医学知识。

当前时期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新知识涌现。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高校施加给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而非压抑的氛围中既学到知识,又心情舒畅呢?这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笔者认为可以把法医学的部分内容融入法学实训课中,这样不但可以节省课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民法、刑法案例研究实训课时,当涉及法医学人身损害(医疗损害、职工工伤、交通事故、故意伤害等)、亲权鉴定、个人识别等案例时,可以采取模拟法庭的形式,由法医学教师作为司法鉴定人客串出庭,讲解相关的法医学知识,毕竟法学教师无法像法医教师那样进行专业而精辟的讲解。当然,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法学实训教师与法医学教师的密切配合,打破传统的单挑一门课的局面。

4..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以传统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本次调查中15%的学生选择传统的闭卷考察方式,85%的学生选择撰写小综述、小论文及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如何更加科学地引导学生学习法医学以及科学反映其对法医学课程的掌握程度,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我们给出的案例分析题目作答要求不是单纯的分析鉴定结论,而是让学生针对具体案例判断案件材料是否齐全、提出鉴定事项、列出可能出现的鉴定意见、不同的鉴定意见对案件当事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我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三种方式同时列出,让学生自主选择,结果多数人选择了后两种方式,与调查问卷一致。撰写小综述、小论文及案例分析不仅考查学生对法医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评估了学生应用法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拜荣静.法学专业法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展望[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1):39-41.

[2]杜国明.法学专业法医学基础教学工作之改进[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7):210-213.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8

《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进一步与国际医学教育发展接轨,同时也为今后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新医学模式下,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完成生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任务,而且还要能够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因此卫生服务模式也从个体治疗服务向着群体、预防、医疗、保健综合服务转变。为适应这一转变,满足现代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必须在占医学生绝大多数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培养出既懂防又懂治,防治结合的新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要实现从注重知识型人才培养向注重能力型人才培养转变,从单一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从专科医生培养向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本领的全科型医生培养转变[2]

为了解目前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2010年5~8月,笔者对我校在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等22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及其中16家医院的临床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针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回收率99.8%;针对临床医生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回收率89.7%。本文根据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围绕《标准》提出的要求,就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一、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课程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体系中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大主要部分组成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体系,长期以来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学校的管理者、专业课程设置者(教学管理部门)、知识传授的施教者(教师)对前两部分知识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对预防医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轻视”。这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教师对预防医学教学研究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公共卫生类师资分配上未能将优质资源留给临床医学专业,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和临床医生认为老师教学整体水平一般或较差;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陈旧、经费投入不足;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更新不能与时俱进,调查显示有56.8%的学生、50.3%的医生对所使用的教材不满意,认为质量一般或较差(表1);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课程学时不足;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选修课程,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等。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知识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

这一现象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引起,第一,组织安排教学任务的高等医学院校对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类课程的“轻视”直接影响学生对该领域知识的态度;第二,由于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将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工作内容多为诊断和治疗,因此,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课程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讲没有太大用处,甚至可有可无的现象普遍存在。以上因素导致学生对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类课程学习的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三)教学内容欠科学,教学方法较陈旧

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材主要选用两个版本,一部为《卫生学》,另一部为《预防医学》。两部教材均为规划教材,均沿用预防医学专业学科体系,将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卫生学、统计学等压缩打包形成“卫生专业的大拼盘”,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我校选用前者,独立设置卫生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等预防医学类课程。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和临床医生认为统计学与流行病学难学(表2),概念较多,内容抽象难懂,各种公式繁多而复杂难记;但对于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有所帮助(表3、4);近一半学生和临床医生都认为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工作联系不多,存在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现象(表5),并认为有待加强的教学环节是社区实践(表6)。教学方法上目前仍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属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四)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系列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

调查显示有51.9%的医学生和40.5%的临床医生认为大学期间学习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知识内容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或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差太远(表7)。2003年我国大陆暴发流行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所表现出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的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在疫情刚刚开始蔓延时,患者中医护人员所占比例曾高达33%[3],迫使我们不得不对过去的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进行认真地反思。随后我国相继发生了2005年禽流感疫情、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2009年“甲型n1H1流感”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与“甘肃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临床医务人员通常是第一个接触病患的,他们的应对措施是否正确是灾后救治、疫情防治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进行革新。

二、《标准》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要求

《标准》参照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充分反映了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为我国医学教育提高水平、保障质量明确了方向。它强调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培养,促使高等医学院校重新认识预防医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开展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改革探讨。

《标准》第一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出的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在10项“知识目标”中有5项涉及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知识教育,即:①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②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③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④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⑤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在“技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能够有“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能够对患者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标准》在第二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指出,医学院校制定的教育计划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协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公共卫生课程,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指出“公共卫生课程通常指预防医学和(或)卫生学等课程,涵盖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以及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妇幼保健学等有关内容。”

三、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改革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思考

(一)调整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高水平的医学院校逐步开展七年制硕士、八年制博士医学教育,普通研究生教育也在稳步发展;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标准的提高,省市级综合医院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将以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主;作为目前医学教育的主体———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将以县区级医院、城市社区医院和农村乡镇卫生院为主,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成为满足基层医疗单位需要的全科医生,全科医师必须是防治合一,并且具备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及指导患者自我保健和战胜疾病的能力。这就要求完善和调整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医学类知识在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地位,使其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有机融合。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加强预防医学知识的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全科型临床医学人才。

(二)调整我校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学内容的完善是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基础。《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并界定了公共卫生课程应涵盖的学科范围和知识内容。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特点,对《卫生学》或《预防医学》涵盖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去除陈旧过时、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和充实与临床实践工作有关联的预防研究新进展,比如在环境卫生与健康中精减部分理论内容,增加与当前主要环境问题相关的内容。目前我校单独开设《流行病学》、《统计学》课程,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临床医学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的改进及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也显示大部分实习生和临床医生认为《流行病学》、《统计学》对其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有所帮助。另一方面,要调动公共卫生学院教师的积极性,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选修课程。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任务重,必修课程门数多,学时多,不适宜为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知识增开课程或增加大量学时,可以考虑为临床专业学生开设“健康教育”、“社会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环境污染热点事件”、“家庭装潢与健康”等选修课程或者专题讲座。最后,要让预防医学意识在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强化,使预防医学教育贯穿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如果基础和临床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从群体和预防角度出发,以预防、治疗、康复有机统一的整体观组织教学内容,也可以改变学生对预防医学不全面的看法。

(三)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开展pBL教学方法改革,pBL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5],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者应承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探索、证明、调查、分析、解释等主要的学习责任,这就对学习者的学习技能提出了要求[6-7];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或方法,以避免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的弊端;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实用[8]。

(四)改革考试方式,完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要努力改革现有的考试模式,可以根据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进行综合考试,以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结合临床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师开展考试理论的培训,提高命题、考试的质量。要尝试建立学生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不仅要有传统的终结性评定———期终考试,也要探索建立形成性评定考核方式。形成性评定不仅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和完善教师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9

医学英语教学是医学专科类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随着医学科学国际间交流的逐年增加,掌握好医学英语对于医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开展医学英语教学工作,本文就医学专科类院校的医学英语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的改进医学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医学英语;医学专科类院校;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在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与国际的交往日趋频繁,各领域与世界接轨,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在此大背景下,医疗卫生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这对我国的医学教育在与国外接轨的国际化层面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在人才需求方面特别需要在医学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同时又能熟练掌握国际化的语言,特别是英语的人才。本文针对医学英语在医学专科类院校的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培养出适合国际化要求的医学英语人才做出贡献。

医学英语教学现状

医学英语(medicalenglish)是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进行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主要提高他们在医学专业领域里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能用英语进行口语与笔译的专业交流。由此可知,医学英语教学不是以传授医学知识为根本目的。而是用英语来讲授有关的医学专业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获得相关医学信息和医学知识。如今在医科院校兴起的医学英语教学属于医学科目,而不是英语科目。总之,医学英语是英语能力和水平的加深和延伸,用英语语言来表达医学专业的知识,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英语。

(一)偏重公共英语,忽视医学英语教学对于医学英语课程设置,相当部分的高校依然采用的是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采用每周两到三次的大班授课的英语公共课的授课方式;所选用的教材也以服务于公共英语教学的教材为主,缺乏学科针对性。以笔者所在的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英语课每周4个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取所针对的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即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锻炼的是学生在基础英语运用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非针对医学生进行的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这一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对医学英语教育的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了英语教学与医学特色不相符的情况,进而使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医疗卫生行业所要求的专业化英语水平。

(二)医学英语教育师资配备缺乏专业针对性在医学英语教育方面有两个侧重点,即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基础的英语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满足医疗卫生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这就要求医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而且熟练掌握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将医疗卫生行业的相关知识与英语教学实现无缝连接。目前从事医学英语教育的师资组成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老师是具有高学历的英语专业毕业,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背景知识的医学专业毕业,而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大。这两种情况下的英语教学各有利弊: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口语进行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对医学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无法在医学的专业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无法将医学专业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在英语大背景下将医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医学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对于护理方面的知识手到擒来,游刃有余,但是由于缺乏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无法充分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进行医学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而容易出现汉语化的英语教学。对于大多数的医学英语教师来说,无论其原有的专业是医学还是英语,重新掌握一门学科并使其与自己所学专业达到融汇的地步都并非易事,既缺乏有组织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又费时费力且收效不一定明显,故热情不高。而以上这些情况对于医学英语教育是不利的。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缺乏与医学相关的语境,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目前的医学院校由于学制,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英语课程多受到压缩,且多为大班授课。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授课任务多采用的是满堂讲,甚至是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完全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兴趣不高,这对提高英语分析应用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在课堂上所用的教材教具多为公共英语的视听说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缺乏有针对性的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教材教具,更缺乏与医学场景相关的情景教学环境,这导致教师和学生只能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利用没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教具进行语言学习,这很难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的交际使用能力,降低了教学效果,弱化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从而很难达到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医学英语对于提高未来临床医学研究和诊治工作人员工作水平来说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进一步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限制其更好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对现阶段医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探讨有效提高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方法,以期为进一步的改进医学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毅,楚长彪.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分析和策略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4)

[2]刘伟荣,杨丹,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J].医学综述,2008,14(16)

[3]文成,彭莉莎.浅析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策略[J].校园英语(下旬),2014,7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10

随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营养及膳食对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的有益作用日益凸显,因此,需要专业的队伍进行营养及膳食指导工作。目前,营养师、社区全科医生、广大临床一线大夫是主力军。然而,我国营养学专业虽然在解放前就有开设,但期间两次受专业调整而中断。我国医学类院校中,营养学本科教育程度不一,尤其是临床等专业学生的营养学教学较为薄弱。本文通过对我国医学院校营养学本科教育现状的梳理,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与同道们共议。

一、我国营养学本科教育的历史回顾

从1922年开始,燕京大学在家政系下开设营养专业,几乎与国际同步;之后不少大学在家政系下设有营养专业,必修课程有生物学、化学、食物学、营养学、营养治疗学等,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士,其主要方向是培养营养师。如燕京大学每年选送1―5名优秀毕业生,定向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一年,学习各类疾病的营养治疗及管理学,之后获得营养师职称;从1934年到1951年间,北京协和医院间断培养了41名营养师[1],其他各大学营养专业的毕业生为数不多,毕业后多在全国各大医院中主持营养科工作。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家政系被撤销,营养师的正规培训自此中断。后期,大学课程中涉及营养部分的教学主要由卫生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或卫生学教研室承担,但教学时数极少。

直至上世纪70年代,随着肠内、肠外营养的兴起,营养学教学重新受到重视。卫生部与教育部于1985年协调修订了医学专业目录,在临床医学(二级专业)下设立有医学营养(三级专业)。中山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青岛医学院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院校相继成立了医学院营养学系,并招收医学营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为临床营养医师,学制五年[2]。各院校大多设有基础营养、临床营养、食品卫生与食品毒理、营养生化、营养检验、食品科学等课程,并有专业的生产实习,这期间各校约有毕业生1500余人,毕业后主要在全国各医院的营养科室或其他临床科室、高校、卫生防疫部门等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然而到了1995年,因为医学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三级专业,将医学营养学归并到临床医学专业中,不再单独招生。

与此同时,部分医学院校在卫生二级专业下设置了相应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三级专业,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江西医学院等。与上述情况相同,于1995年前后因三级专业的取消而分别停止招生。这期间总共培养毕业生约300―500人,满足了当时卫生防疫机构或食品企业对于公共营养师的需要[1]。

二、我国医学院校营养学本科教育的目前现状

从1995年至今,我国大多医学院校是在五年制的临床医学、护理、全科医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中开展营养学教学,基本没有在医学专业下开设营养学专业培养。从2004年开始,部分医学院校开始开展非医学学位的营养学专业教育,主要是四年制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一)五年制专业的营养学本科教育

在临床相关专业(临床、影像、口腔等)的本科教学中,目前大多医学院校没有开设独立的营养学课程,一般在《预防医学》或《卫生学》的课程中系统地讲授营养学知识[3]。以我校为例,临床相关专业学生主要在《卫生学》的课程中,以章节的形式学习基础营养、公共营养、常见慢性疾病营养和食品安全的内容,根据临床专业各方向不同,学时为15―24学时不等,大多为理论课,实验课时占3―6学时或不安排,课程主要由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承担;涉及临床营养的知识主要在各临床课程中讲授,大多由临床医生承担。

护理、全科专业一般开设有独立的《临床营养学》课程,并且有不少院校设置为必修课。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营养、医院膳食和常见疾病营养。如我校护理专业,这门课的学时为27个,理论21学时,实验6学时,课程讲授由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和临床医护人员共同承担。

预防医学专业中,中山医科大学作为曾经开设过营养学专业的院校,目前仍每年从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招生中分向培养营养学方向的学生,其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可在第三学年自由选择营养学、妇幼卫生学和卫生管理学之一作为专业方向。其他大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没有设置营养学方向,主要是通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这门必修课程的系统讲授,一般学时为60―80学时不等,其教学内容一般以基础营养、人群营养、公共营养和食品安全为主,临床营养分配的课时较少或不开展课堂教学。

(二)四年制专业的营养学本科教育

目前医药类高校培养的营养相关专业人才主要是四年制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4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医药类院校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中国药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和我校为首批的三所医药类高校。截止本次统计,已有12所医药院校可以招收该专业的本科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交叉性很强,涉及理、工、农、医和管理等学科门类,医药类高校多是侧重与人类健康和医学关系更密切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医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学科特长,不同于工科院校以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为主,农业大学以动植物生产、食品工艺、环境科学为主。我校从2004年招收第一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i的本科生开始,课程设置中就安排有系统的医学基础课和预防医学课程,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借此学生能更好地从促进人体健康的角度,树立对饮食与健康的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估,学习和实践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4]。我校该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食品专业的主干课程外,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要完成临床营养学课程的学习。临床营养学理论教学由学科系老师和附院营养科资深医师共同完成,并在附属医院见习、学习和了解。

另一??学制为四年的本科专业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设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实际上该校曾于1985年至1995年招收过五年制医学营养专业的本科生,当时因教育部调整专业而停招。该校自2004年开始重新招收该专业,但学制改为四年,授予的是理学士学位。目前该专业主修营养学、食品学和食品卫生学等基本课程,同时开设医学基础、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大部分毕业生在医院营养科、疾病控制中心、食品监督所、营养与食品相关公司、营养研究机构等工作。该专业还与国外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例如从2010年开始,该专业学生在交大完成前两年的课程后,可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继续后两年的专业学习,最终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双理学学士学位。

三、我国医学院校营养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营养相关疾病发生率的快速上升,无论是广大居民,还是专业人员对营养知识的需求都日渐增长,而作为专业的营养医师,更需要学科路径清晰、资质认定公认的专业培养[5]。然而,我国医学院校的营养学本科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需求增加,营养学本科教育有待加强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因,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人群也在快速增加,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营养因素密切相关。虽然我国成年居民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知晓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整体仍处在一个较低的知晓水平,而知晓膳食指南的人群在营养知识、膳食及营养素摄入等方面均优于不知晓的人群[6]。从整体看,广大居民需要科学的营养知识来防病治病,而遍布社区卫生服务点的全科医师正是这些正确知识的传播者,其自身更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营养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营养风险评估和营养支持在临床中的应用加深,国际上一致认为广大临床医师需要更专业的临床营养知识储备[7]。厉芳红等[8]通过对在校临床学生与临床医务工作者营养知识及需求情况的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临床营养学对临床工作有帮助,但不熟悉临床营养学的评价方法;过半数的临床医务人员认为在校所学营养知识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我们从前述教育现状可以明显看出,营养教学工作在我国多数院校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是一个薄弱环节,未引起足够重视。虽然营养学知识在预防医学课程中有系统讲授,但由于学时较少,只能讲授营养基本知识,营养学的重要进展无法展开深入;临床营养知识多是零散教学,无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且学时不固定。护理、全科专业虽开设有独立的营养学课程,但也存在着课时偏少、缺乏实践的问题。在校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营养知识的缺乏势必对以后的临床医疗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故应从教学课时、教学手段和增加实践等多方面共同改进,加强在校医学生营养知识的学习。

(二)营养医师缺口大,专业资质认定有待进一步推动

随着对营养观念的转变,营养在临床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专业营养医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强。2011年出台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医院应设营养科(室),并配备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医师、技师、护士、厨师、护理员等)营养专业人员,其中营养医师占专业人员的比例不少于50%,临床营养专业人员与床位比不少于1∶200。

然而目前培养营养学专业人才的专业主要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虽经过营养学的系统学习,但因不具备医学学位而无法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继而在临床上仅能以技师的身份参与工作,也不能在社区以全科医师的身份开展工作。现阶段临床上的营养医师大多都是临床等专业学生,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后经过在营养工作岗位上的继续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存在着专业基础不牢且培养时间较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