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十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十篇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0:09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1

1.思想上不够重视。一直以来,人们对高中教学的观念就停留在高分、考大学的概念里。这样传统的思想观念不能从根本达到高中教学的总体目标。通过高中课程改革,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和核心理念有八项:(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从教学思想上正视高中教学的内容。(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教学模式始终保持不变,课本内容多年不变。新课改的要求不仅是要改变教学模式,而是要重新树立课程教学观念。(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传统教育当中,师生的关系是上下级,服从关系,但是,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和学生应该保持平等关系。(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重视素质教育,不能将成绩视为唯一的考核标准。(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教学应该摆正态度,不是为了高分名校,而是为了整体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课程改革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应该落实到具体,在课程改革的路程上,不能因为受到阻碍就停止,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创新,这才是新课改的目标。(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生活才是最大的课堂,一切都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该回归于生活。课程教学虽然是丰富人们的知识,以高分考取名校,但是,知识本身不应该脱离生活。

2.教学方式单一。高中新课改要求开放课程观念,但是,目前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这样的课程只能是说教。老师在讲台上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百无聊赖,更有甚者会出现睡到一片的现象。单一的课堂说教几乎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老师将纯理论性的知识直接向学生输出,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高中课堂教学本身就枯燥乏味,一切为了成绩、一切为了高考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要么内容雷同,几年都不进行及时更新,和社会发展处于脱节状态。

3.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存在冲突。高中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除了必要的考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信息网络发展带来的负面问题。高科技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信息传播不再依赖纸媒,出现了手机、电脑、微博、微信、博客等等,信息传播方式增加,信息量也剧增。大量信息涌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在网络中有了更多可以表达个人观点的平台。但是,信息大量涌入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色情暴力、虚假信息及一些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也随之大量涌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导致这些不良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屏蔽,高中学生同样可以从很多渠道了解到这些信息,这对学生思想上的腐蚀性是非常严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了解和掌握自己。

二、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1.教师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哲学基础理论水平。国家实行新课改,教师除了应该提高扎实的知识,更加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核心内容。改变高中政治教学的传统模式,丰富课堂内容。高中的思想政治教材虽然没有涉及高深的哲学理论问题,只是初步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理论,但是要把基础的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让学生能够很快接受消化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做保障,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2.结合现实的国内国际问题。政治不仅是理论教学,当今的国内国际事实问题就是政治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政治教学不能只讲理论,必须结合实际,理论只有结合实践才能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材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可以说,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具体生活的每一天。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光看书本,而是要结合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现实存在进行授课,注重收集每一天、每一段时期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重大事件,筛选出大家、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事情来举例说明,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教育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完善途径

自我教育是一种从古至今普遍使用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现今高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十分重视这种教育方法的运用,要想真正实施好这一教学方法必须深刻地认识其内涵和实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指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形式,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方法①换句话说,就是一种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具有极强的自主性,所依据的是社会希望教育者传授,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达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种教育方法的动力机制在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完善程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

二、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所施加的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而言是其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外在条件,虽然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发挥作用的关键还在于受教育者本身。相对于以往简单被动的接收式教育而言,这种教育方法的优点在于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接受者都是受教育者本人,学生更易于接受,能够真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教育者所组织的教学活动,理解社会目标和要求,从而产生认同感进而严格要求自己。虽然如此,目前这种教育方法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三、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存在的缺陷

(一)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教育意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差

几千年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受教育者早已习惯了以教育的被动接收者自居,他们普遍缺乏自主思考能力,一味被动接收。此外,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很薄弱,缺乏正确的成才意识,这就导致他们极其缺乏奋斗精神。又因为青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的自由意识普遍很强,都渴望自由不想被规章制度束缚,所以他们做事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坚定的意志力,导致学生们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很薄弱。

(二)教育者缺乏准确的角色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具有明显的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起着主要的引导作用。②教育者的真正身份应该是是教育活动倡导者和协助者,但是现在的大多数教育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该起的作用应是引导作用,而将自己的教育功能片面地理解为“硬灌输”,将管理功能仅仅理解为“控制”,正是在这种片面思想的指导下,他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学生,这就导致他们实施的教育活动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地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学校的管理制度缺乏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管理应带有鲜明的民主性,在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来共同搞好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而现在学校的管理制度大多则没有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仅仅从管理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出发,重视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自我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没有真正的以人的实际为出发点,很难促使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四、改进自我教育缺陷的途径

(一)引导受教育者养成自我教育的意识,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育者应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教育意识,在教育活动中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加强对他们思想观、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增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主动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切实的建议。学生自己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也要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去,真正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调适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将个人自我教育与群体自我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个人自我教育为基础,发挥个人在群体中的积极作用,以个人带动群体,促使群体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活动,促使自我教育活动更好地开展。

(二)教育者应明确自己在自我教育活动中引导者与辅助者的角色

教育者具有教育与管理的功能,应将两种功能完美结合起来,使管理功能向民主协商的方向转变,真正的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自我意识,体会到得到他人理解与尊重的快乐,明确自己在自我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真正的体会到参与自我教育活动的乐趣,享受获得自我教育成果的成就感,从而实现只会被动的接收教育信息向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与对自己进行教育的方向转化,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地实现自我教育,最终实现全民的自我教育。

(三)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具体制度的完善与否、是否符合人性化设计,直接影响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学校制度的制定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到他们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性困难并及时地予以解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实现促使学校教学活动以老师教――学生学――自我教育良性运转。此外,学校还要努力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在对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进行积极引导的前提下真正的放权于学生,实现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以及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注释]

①陈万柏.张耀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225.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3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观;社会主义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中的核心和主体是以“以人为本”来延伸的。学生在思想政治学教育课程中要以主动学习的态度来触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观念。以人为本是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教育主线,也是我国思想教育的重要特征。在新的世纪、新的课程标准下,又要从细致要求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完全地从社会主义出发来带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

新世纪的新观念也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变教育观来适应全球化。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教学上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措施,让学生具有全球化观念的意识,具有长远目光。

成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所应该具有的特性不仅仅局限在学习成绩上,而是要考虑国情人情国家内在实力,明白自己的素质教育和各方面均衡成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抓好学生的德智体,还要刻意培养学生的民族性格,努力提升整体学生的民族素养。这样国家的内在实力就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无形地增长,对国家发展和进步是一个助力。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应把握好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对学生人格品质的教育,对学生不同方向的发展报以尊重态度。让学生有自我发挥成长的余地和空间,对学生独立人格进行培养,但是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通过细微之处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

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是整个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逐渐接受了教师的教学标准和目标,也就为学生自己提供了一个迈向未来的台阶,让学生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拼搏一条崭新的道路,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文明教育、精神教育和人格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适应现代政治的各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和质量,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培养,从而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4

    近二十年来,学界一直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理解分歧较大。在众多理解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高中生年龄一般是十五六岁到十七八岁之间,这一阶段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目前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远没有其他课程如音乐课、计算机课、体育课等兴趣浓厚。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影响年轻人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主要地位”,我国古代儒家也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六艺”更是儒家教育的必修科目。因此,可以考虑把富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歌曲多带进音乐课中,让学生在音乐的艺术熏陶感染下同时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促成音乐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终极目标上的殊途同归。但音乐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途径与方式,是一个长期横亘在理论研究者面前亟待突破的难题。

    一、在爱国题材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音符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高中思想政治3(必修)《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指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2]运用内容丰富的爱国题材音乐对高中生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爱国主义理念具化为一个个鲜活的音乐片段,有助于高中生深入理解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内涵。高中音乐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义勇军进行曲》[3],该曲仿若一支散文体的新体诗,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权,为了国家的独立,自身的解放不懈奋斗的精神。它蕴含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时,团结一心,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感,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爱国主义。

    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则主要表现为对祖国的热爱与赞颂之情。如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歌唱祖国》,展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表达了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豪情。《春天的故事》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新发展,它赞颂改革开放的伟大壮举,以饱满的深情,悠扬的曲调描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行的故事,热情地歌颂了他锐意改革,为国家和民主谋福利的宏伟气魄,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焕发蓬勃生机,走上了富强小康之路的新画卷,表达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走进新时代》直白地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洋溢着热爱国家和民族的自尊、自豪感。只有深刻地理解了爱国主义歌曲中爱国主义的内涵,才能理解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高中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指出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即公民对国家、社会承担的责任。

    二、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音符

    高中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指出的那样,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关于“平等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高中思想政治3(必修)《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指出: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高中音乐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一节选取了藏族民歌《酒歌》、哈萨克民歌《玛依拉》、彝族民歌《跳月歌》、蒙古族歌曲《天堂》等四首少数民族歌曲,第二单元第十课内蒙古民歌《赞歌》描绘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场景,“各民族兄弟齐欢聚一堂”深情地向党献上了赞歌。第十一课藏族民歌《酒歌》展现了康巴藏歌的豪迈与激情,醇香的青稞酒述说的是藏族人如火的热情和推翻农奴制翻身作主人的欣喜之情。十二课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则将一位名叫“玛依拉”的美丽哈萨克族姑娘能歌善舞的形象予以展现,体现了哈萨克民族的生活风情和精神风貌。十三课彝族民歌《跳月歌》展现了云南彝族人民欢庆火把节,尽情舞蹈的欢乐场景。第三单元第十八课“音乐与舞蹈(四)”选取了《瑶族舞曲》《彝族舞曲》,这些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它们在共同具有中华民族“乐感”文化共同点的基础上,又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独特个性。同时,从歌曲选用角度来看,将少数民族音乐录入,也体现了对各民族音乐的尊重,各民族无论人数多少、力量大小,都平等地享有传播本民族音乐的权利。

    三、在革命题材音乐教学中渗透理想信念音符

    思想政治1(选修)《科学社会主义常识》[4]专题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前进”第3课谈到人要靠理想才能生活,没有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力量。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理想,它贯穿于一切理想之中,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和归宿。对于革命者来说,正是因为怀着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追求,有了人生的精神支柱,才能在逆境中不屈服、不退缩,并坚信自己的目标必定会实现。通过音乐教学,可引导高中生将理想信念与职业选择相结合,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高中音乐教材第三单元第十课《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铁路工人、共产党员李玉和一家三代为保存党的机密,前赴后继与敌人英勇斗争的故事。第十一课《洪湖水浪打浪》描写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洪湖根据地的一支赤卫队在韩英、刘闯带领下,同以彭霸天为代表的反动势力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的故事;《红梅赞》江姐纵使深陷敌人牢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从容就义,并且“高歌欢庆新春来”,《绣红旗》中的她也坚信会“绣出一片新天地”,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音乐充分展现了理想信念的巨大力量。

    四、在中华古典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音符

    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认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高中音乐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课《葛生》、《春晓》、《枫桥夜泊》等三部声乐作品,歌词分别取材于《诗经》和《唐诗三百首》,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歌曲将现代音乐形式融入古典诗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用现代的曲调演绎古典的诗歌,让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得以发展。第九课《孔雀东南飞》用音乐的形式呈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有名的爱情悲剧,《琵琶行》则用琵琶生动地再现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场景,方便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体味“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心境。用现代的音乐编曲,进行传统德育,形式上的革新更容易相应的带动内容上的革新,传统能够被赋予时代的意义,从而获得新生。正如高中思想政治3(必修)《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谈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对党的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和迫切回答的时代课题。教材《经济生活》提出了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求我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要求青年学生把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并把它发扬光大。这有助于促使青年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高中音乐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扎红头绳》,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的对唱把一对即使面对生活的重压,仍然向往美好,不放弃希望的父女形象展露无疑,整个作品中,喜儿不贪恋娇艳的“花”,欣喜的接过爹爹送的“红头绳”,他们纵然没有地主的丰实家财,也可以就着那份父女深情过一个满足的新年。第二单元第六课《我们走在大路上》酝酿和创作于1962年春夏,发表于1963年春天,由李劫夫作词谱曲,展现了面对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咬紧牙关,与困难顽强斗争的精神和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冲天干劲,在最困难的时候鼓舞了全国士气,深为周恩来总理的喜爱。第三单元第十六课《谁说女子不如男》更是把女性劳动者不服输、不怕苦,昂扬向上,积极乐观,不爱红妆爱武装,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展现了出来,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组勤俭节约、艰苦卓绝的女性劳动者群像。

    五、在和平题材音乐教学中渗透和谐世界音符

    《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指出:“为了和平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中国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歌曲《英雄赞歌》:“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歌曲描写的是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新篇章。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高中音乐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国际歌》吹响了全世界工人阶级大联合的号角,展现了工人阶级不甘受压迫,实现了自身的意识觉醒,自觉团结起来,谋求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日本民歌《樱花》、美国黑人灵歌《马车从天上来》、法国比才的《斗牛士》之歌等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歌曲的收录,向广大中学生呈现,用多元的音乐风格、音乐形式也体现了求同存异,和谐世界的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5

一、教育者的德、才、学识、内在气质、人格力量具有无形的渗透力

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政治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美好的心灵对受教育者有着特殊的感召力。课堂既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也是教师展示自身神采的舞台。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课堂形象,干净整洁的衣着,端庄典雅的举止,乃教师应有的风度。课堂上教师的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表情达意的手势,都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二、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

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课堂德育渗透的宏观载体,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探求一系列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乃当前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所谓教学模式,它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选择一定的教学手段,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实际所设计出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阅读讲授巧练模式、设疑点拨总结模式、诱新巧问阅读点拨总结精练模式、温故知新精讲多练模式、发问阅读讨论模式,此外还有边讲边议、讲议结合模式等。

如此实施教学,势必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其一,课堂氛围和谐,学生思维活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其二,教师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诱导、启发、点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悟中明白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三、辩论模式

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因而,在高中阶段的政治课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讨论课、辩论课、演讲课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观点。诸如:“在校生应不应该带手机”,“人生幸福的标准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吗”,“网络用语是汉字的繁荣还是克星”等问题,在讨论、演讲和辩论中,学生们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对照和对比,反省或者重新选择正确的道德观念,再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在接受正确观点的时候就自然水到渠成。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6

一、在氛围中体会美

美的教学氛围不仅对教学有益,而且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学氛围由教学情境反映,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审美对象的评判,得出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行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美育通过对现实中的美,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培养和锻炼人们鉴别、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侧重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可见,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美育必须独立,美育必须发展。因此,在审美教育活动中,我们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活动,侧重审美感受、审美判断的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是中小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例如讲授“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时,让学生欣赏视频《庄周梦蝶》――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并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实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学生回答是能或否。能,就是可知论;否,就是不可知论。通过创造这样的教学氛围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唤醒内在的觉悟,把审美素质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把审美境界看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体会美。

二、在教学中实现美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现实生活中的美是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发现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围绕中心展开讨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促使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争辩,主动开放地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发现美。讨论式教学能充分发扬民主,吸引学生参与,激活思维,促进每个学生领悟其中的理性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审美性,开启智慧闸门,给学生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讲解《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时辩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要求用事例说明观点。正反两方学生的回答事例有:城门立信,道家的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爱国主义,自强不息,贵和尚中、仁民爱物、修己安人、义以为上、天人合一、整体为上;“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重男轻女,等级差别,个人专断,宗法亲情,道德至上,反对竞争,轻视效率,贬斥利益。最后教师总结: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这种主体地位的体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迸发思考活力,落实知识点,产生情感共鸣。

三、在社会中发现美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7

一、思想政治课进行思想教育的优势所在

1.课程目标上具有直接性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思想教育功能体现为课程目标的直接性。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是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在社会主义的基础教育中,必须要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能够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培养目标一般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社会发展基本知识教育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以及基本国情教育。”从这里不难看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其课程培养目标具有直接性。

2.教学内容具有直接性

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时具有教学内容上的直接性。例如,在学生们进入高中的第一堂政治课时,就告诉同学们进入高中就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切都应该从新开始,不能沉浸在过去。同时,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教育学生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正面、直接的。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容(例如,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等等),都是在直接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民主法制观念、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等等。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在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更具有直接性。

二、发挥优势,加强思想教育

1.从教学目标出发,发挥思想教育永恒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不会进行改变,其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具有永恒性,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自始至终贯彻“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该课的教学目标具有几下几点:

(1)知识目标。懂得新时期我们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理解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懂得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能力目标。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伟大作用,引导学生要用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活动探究法、情感体验法、时政分析法等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愿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从目标中能够看出,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与爱国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讲授该课时,笔者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一文,摘其片段抄给学生。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诵,从而从心中迸发出那种要为祖国、民族学习而奋发向上的精神。

2.挖掘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具有直接的思想教育功能,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地挖掘教学内容,以此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教学内容从头到尾都在让学生知道思想道德素质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多么大的影响。如果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如果我们不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结果会怎样?”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将有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

总之,在对高中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中,笔者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教材基本思想是根,坚持无声的示范性教育教学是土壤,这棵思想教育之树才会常青,也才能开出朵朵鲜花,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高校;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出了其独有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把握的基本方向

1.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摆正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

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形势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形势政策教育引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体现,形势政策教育要在加强实效性的基础上发展,就必须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作用。

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思考

1.突出主渠道地位。既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再在针对性上下一番功夫,则会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2)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即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之教学内容与形式不断与时展同步。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地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

(3)课程进行应确保有效性。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非常必要。而要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

2.搞好两个建设:即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形势政策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形势政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与可控性,将计划、组织制度、实施措施、考核办法。等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另一方面,在以制度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稳定性的同时,授课的形式、内容、事件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3.发挥三方面的作用:即要发挥好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及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要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基础与关键。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牵头负责,教务处、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4.做到三个结合:第一,要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二,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第三,要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9

关键词:理想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26-03

理想教育就是用来教会我们如何辨别理想、如何确立理想的课程。高校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校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大学生逐渐具备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崇高信念,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教育的现状

理想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思想教育中的重点,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思想教育都相对的简单和轻松,高校思想教育则存在着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复杂程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往往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的更高层次和更深角度上进行的,这也是由高校教育所处的高层次教育和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决定的。

多年来,高校对学生进行的理想教育是受主流社会的充分肯定的,不过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目前高校理想教育的难点问题体现为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凸显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名利,二是重自我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观念越行越远。存在于当今一部分大学生中关于理想的困惑有以下几点:其中之一是考上大学通常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终极目标,在经过了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激烈竞争后才金榜题名,使得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理想已经实现,成为了天之骄子,国之栋梁,倍感骄傲。把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富民强而努力奋斗的事情抛之脑后,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从而变得对公共事业漠不关心,只顾自己逍遥自在了。之二就是一些大学生虽然胸怀大志,并且刻苦认真地学习各种科学知识,为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作准备工作。然而他们却在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上缺乏恒心,遇到困难时就退缩,遇到挫折时就泄气。消极地认为自己只是被动地在为实现理想而努力,而掌握主动权的是自己所不具备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显赫的家庭背景。并且为自己设立的理想做减法,认为自己可能是在天方夜谭,从而变得悲观和消极。之三便是当今大学生生长在实行市场经济政策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和随之涌进国门的各种现代思想和各种现代化科学技术信息的包围之中。使他们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等都怀着羡慕和憧憬,从而使他们心中的天平开始倾向于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政治信仰开始出现倾斜。大学生的理想也开始变得资本化,不符合中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理想。

上述关于当代大学生理想困惑的几点给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将理想教育科学有效地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里?大学生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肩负的是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是新世纪中国的栋梁。给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理想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科目。

二、如何有效地将理想教育渗透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高校教育应将这种共同理想融入到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中去。

1.学习先进的思想理念。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先进的思想,并且做到理解和掌握这些思想所弘扬的先进理想信念。从而使大学生在这些先进思想的熏陶下树立利国利民的远大理想。在学习这些先进思想时,我们要取其精髓,不要长篇大论。比如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时,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让大学生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学习科学发展观这一课题时,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等观念上,让大学生们能够在理解这些观念的同时树立跟得上潮流的理想目标。大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些先进思想之后,既解决了一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问题,又能接触到新观念新思想。对大学生确立崇高理想都是大有裨益的。

2.大学生的自我引导。大学期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趋向稳定的阶段,大学生也普遍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升华。大学生要认识到理想并不仅仅是好的学业,它还包括自己未来的职业、道德人格方面的追求,代表着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美好憧憬,代表着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

3.高校教师的以身作则。从小学到高中,教师是学生的指路人。升入大学后,虽然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就没有改变,如果在高校中,教师只是在讲台上对理想侃侃而谈,而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确是一个碌碌无为、不思上进的人,那么那些在课堂上讲的理想也只是空话而已。一个对生活有着更高追求,对工作孜孜不倦的教师其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积极教材。

4.理想教育的渗入方式。教育都讲究由浅至深,理想教育也应该是层层推进的,理想教育还应持久地渗透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动力十足。在大学生确立理想的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确立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如果空有远大理想而缺乏具体的实施步骤,这种理想也只能面临流产的境地。实现理想的道路充满着艰难险阻,有赖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奋斗,而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短阶段的理想,大学生的信心和毅力才会不断地增强,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迎接挑战、超越自我,才能帮助大学生乘风破浪,不断接近理想的彼岸。

5.理想教育的意义。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理想在人生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没有了理想的人生就像没有动力和方向的小舟,在生活的波涛汹涌中随处漂泊甚至有沉没的危险。那么理想教育就应该是人生小舟的一个船舵,它帮助人生小舟能稳稳地停在社会这片大海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教育是核心,理想教育起到了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的作用。在理想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形成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他将以什么样的目标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四有”信任的目标中,“有理想”处于第一地位,这就表明了理想与做什么人的重大关系。在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将理想教育立于首位,并且要在教育过程中使大学生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的未来道路越走越宽广。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有太多的理由需要大学生们努力学习,但只要大学生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能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意义。

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紧紧围绕理想教育这个核心,使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一道抵制落后思想渗透的屏障,使大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理想远大的高素质人才。

结语:

理想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有着激励大学生实现理想目标和引导大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作用。理想教育是关乎到民族的前进方向和国家的发展前景的一项重要工程,所以说理想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陈峻.高校学生理想教育的难点[J].科技咨询导报,2007,(5).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篇10

关键词: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这就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必须有高度的紧迫感1.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目前高中生政治素质状况堪忧,一方面,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政治不关心;另一方面,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西方政治思想好奇直至信仰,有的则对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不信任甚至持基本否定态度高中生对物质享受对金钱不加掩饰的追求情况较普遍,如赞同“有钱能使鬼推磨”观点的学生达49.3%,有49.6%的学生否认。

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高中生中,认为“现在多数人不关心政治,而只关心切身利益”的占64.2%。这种不关心政治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比较明显的。

2.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最主要途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受教育对象灌输一定阶级的政治思想及价值观等,培养他们参与政治过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活动。

从心理学及社会学的角度看,人们在其人生早期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并形成的政治认识、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对其一生的影响很大并且难以改变。过去甚至现在,我国在中小学阶段普遍缺乏政治素质教育,所以在其大学时代补上这一课就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必须增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自信心1.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这一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和灌输,特别是学校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最高目标之一。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密切交往,对通识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所谓通识型人才是指在各个知识领域都有较高修养的人才,其中当然包括政治修养即政治素质,而教育全球化使学校培养在各个领域都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成为了可能。

就国家、社会而言,如若公民大众缺乏较高的政治素质,那么一系列体制改革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就难以实现。所以,既然全球化时代呼唤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那么高等教育必须顺应这一呼唤。

江苏盐城王焱皴2.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什么政治人的大问题,应该理直气壮地在中学加强对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实事求是地走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素质教育之路,是一条必须坚定的道路,不要惧怕被指斥为教育意识形态化,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这不应回避,也不需回避。事实上,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向学生灌输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特别是美国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更是突出,仅在课程设置上,从公民课到其他人文课程,都涉及政治思想的内容,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3.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和许多有效的方法为加强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思想政治教育,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因此,正确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对唤起青年一代的觉醒,鼓舞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其奋进的动力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看,虽然经过了许多曲折,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使高中生的政治素质教育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寻求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应处于重要的地位这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迫切要求。但至今重视不够,对如何开展政治素质教育的研究也很欠缺。对此,首先必须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一是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课程是所谓“辅课”的观念。这实质上是对当下时代特征和要求了解不够,对素质教育缺乏全面认识以及轻视思想政治教育所致。二是转变政治教育的观念,提倡政治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