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十篇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十篇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3:26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影响;实证研究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活动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网络虚拟性,互联网金融是结合了互联网技术、金融理论知识与金融实务与操作管理知识于一身,然后通过互联网平台来进行一系列的金融活动,是当今时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一种比较高效的现代化金融运行模式。目前,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金融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同时由于其具有信息化、创新性、方便性、高效性、安全性等多个优点,而被人们认可和推崇。截止到2016年底,在我国的网民中,使用互联网银行以及支付宝等用户已经超过三分之一。

互联网金融这一模式的产生,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焕发了勃勃生机。但是与此同时它也让金融这一领域变得更加脆弱不堪,让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受到威胁,影响到了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的使用。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相比于欧美等西方国家还比较落后,很多方面都存在漏洞,尤其是对风险的防控机制研究的相对比较少。可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极其容易导致相应的金融机构出现风险问题。除了传统的金融活动中所需要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之外,互联网金融还面临着技术风险与经济风险。而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商业信用缺乏、银行信用不完善、社会信用混乱的国家,因此如何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减少我国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信用风险,成为我国互联网金融急需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一)信用风险概念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在双方所规定的期限内按照合同的相关条款履行约定而导致金融资产丧失偿付能力所引起的风险。

(二)成因分析

在互联网金融中,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对象是虚拟的,因此相比于传统的金融机构而言,更加容易产生信用风险。下面我们探讨一下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成因

1.外部因素。

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互联网金融机构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和策略进行运营和管理,在这样的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必然会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而外部因素主要是由我国的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因此,互联网金融的机构的信用风险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2.内部因素。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在一定时间内互联网金融所面对的外部因素是能够保证其稳定不变的。因此,内部因素才是导致互联网金融机构产生金融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1)我国的担保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交易程序都比较简单,并且交易所产生的费用十分低,如“陆金所”、“余额宝”等互联网产品发展前景十分良好,它们能够通过互联网与顾客很快建立合作关系,构建交易平台。虽然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能够融合融合大量资金但是却缺乏与其相匹配的风险防控能力,也无法为巨额的资金链条建立相应的担保体系,毫无疑问这就提高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交易风险。

(2)内控机制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互联网金融运行体系与我国传统的金融运行体系下相比,在很多的环节上抵抗风险的能力都比较弱,例如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研发以及运行环节,缺乏健全的内控机制,容易产生较大的金融信用L险。还有例如陆金所、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它们虽然属于金融理财产品的一种,但是他们也具有转账、支付等功能。在实际的使用过程当中,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缺乏安全的、健全的风险内控机制,长期实施操作的话,极其容易发生风险,进而对互联网金融的长期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3)投资者受到互联网思维影响,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认识不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各种网站在互联网金融运行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很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新媒体手段将各种高收益的理财投资理财信息进行和渲染,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错误地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高回报零风险。这种意识,让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危机。

(4)监管理念和机制落后,导致风险频发

从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这一角度来看,作为一种新的金融运行模式,互联网金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风险角度来看,落后的监管理念和机制造成了这一行业的高风险性。

目前,我国实行的仍旧是“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虽然能有效控制其风险,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其监管理念和机制必须要进行创新和改革,否则其风险将会极其严重。首先各个监管部门为了避免承担风险责任,采取了严准入管制,这种管制方法能够抑制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目前,我国只有微商、网商等五家民营银行业机构开业,而正规的注册制改革还并未实行,其监管还比较混乱。其次,存在严重的监管失控问题,我国的监管部门将互联网金融产品及业务当其归纳为不属于自己的监管范围,让其自由发展,这导致其民间理财、线上投融资以及地下钱庄等资产交易平台蜂拥而起,这种非法集资的信息广告宣传属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三、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分析

1.两个解释变量和结构变化点的选择。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主要是为了分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影响的作用。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来源的最主要因素是企业。在企业的运行过程当中,贷款利率是其运用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而企业只有在创造高效的收益之后,也就是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时,企业才能够有能力去偿还贷款。在较高的贷款利率影响下,企业对于收益率的要求会更高,因为一旦企业无法相应的高收益率,就没有办法去偿还贷款,那么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损失贷款的风险就会变大。相反,如果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利率比较低,企业比较容易能够完成目标收益率,企业就会有能力去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那么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损失贷款的风险就会比较小。因此,我们将利率作为衡量其金融机构风险影响的一个解释变量。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中,还出现了第三方支付的形式,第三方支付是指并不属于金融机构,但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微信支付等付业务。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中,第三方支付其发展前景十分良好,不论是通过支付宝所衍生出来的余额宝,还是微信理财,都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将代表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作为模型的另一个解释变量。而对于结构变化点的选择,通过研究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2005年以前,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主要依托于互联网所提供的技术支持,银行只是拓展了其互联网办公业务,还没有真正做到互联网金融。而在2005年以后,第三方支付机构出现,网络借贷开始发展,在这以后互联网与金融开始紧密结合。因此,我们可以将2005年作为结构变化点。

2.实证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来探讨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第一种方法是Chow检验分析法,因为互联网金融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传统的金融活动当中来,让客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虚拟化,这种虚拟化导致道德风险更容易发生,也增加了金融机构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而使用Chow检验分析法能够哦按段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状况发生的结构性变化。第二种方法是虚拟变量检验分析法,通过Chow检验分析法,能够对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发生的结构性变化进行预测,而为了进一步的证明其信用风险的增大还是减小,可以通过虚拟变量检验法进行检验。

3.实证研究结论。

通过Chow检验分析法,能够预测出我国在2005年之后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发生了显著地结构性变化。而通过虚拟变量检验分析法则证明信用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而增大了。由此表明,加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防范对策研究问题不可忽视。

四、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对策

1.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外部监督,完善内控机制建设。

互联网金融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外部监督,我国的相关部门要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根据其实际情况来设计监管机制,同时相关部门还要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保证其资金链的运转,进而形成规范化地担保体系,以此来降低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第二要完善内控机制建设,在互联网金融实际的运营过程当中,相关部门要做好互联网金融的引导工作,规范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运营机制,并做好大额资金的流动性管理。同时还要做好风险预警工作,避免资金链断裂情况的发生。

2.健全企业及个人的信用评估体系。

在互联网金融的运用发展中,由于个人以及企业的信用问题,容易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作为互联网金融机构首先要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进行严格的把控,并健全其信用评估体系。其次金融机构还要与银行进行合作,通过银行这一平台能够及时对个人、企业的信用数据库进行查找,确保企业及个人的信用等级,以此来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明选,孟赞.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4,11:165-170.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篇2

任何金融产品都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对金融市场管理的关键就是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互联网金融所改变的是传统金融的方式而不是金融本身,无论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如何虚拟化和技术化,核心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技术,因此互联网金融产品同样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管理的关键也是对信用风险的管理。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金融”的双重特性,决定了互联网金融市场较传统金融市场信用风险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防范。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主要来自制度设计缺失、交易过程失控、风控手段缺乏和互联网应对方案缺位四个方面。

(一)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制度设计缺失1、未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特点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的《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都是基于传统金融而制定的,已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要求,如为控制传统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而设定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规定,对互联网金融的适用性较弱;对于p2p贷款、众筹融资等新的融资类业务无相关法律文件可循;在第三方支付领域,虽然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网上支付业务的管理体系,但在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支付等新兴领域,很多政策仍处于空白阶段。互联网金融市场一旦发生经济案件,投资者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维护自身权益。2、监管主体处于多头和部分监管真空状态。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第三方支付由央行监管,互联网基金理财由证监会监管,互联网保险由保监会监管,市场处于分业监管状态,并且没有形成互动协调机制;现在互联网企业多为跨界经营,涵盖支付、信贷、担保、保险、基金理财等多个领域,各业务之间存在着大量关联和交易,由于各监管部门只负责相应职责,因此对于业务之间的关联和交易存在监管真空;同时p2p借贷、众筹融资、网络货币等新业态尚未明确监管主体,监管信用风险更无从谈起。

(二)对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的监控手段薄弱1、对参与主体的合规性没有设定有效验证,加大了交易信息不对称风险。互联网金融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都在虚拟的电子世界中进行,使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很大。加之对于主体身份识别、信用违约记录、交易目的核查等信用风险评价要素并未设立系统的验证方案,更加大了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信用风险。如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办理大额资金汇划时无需使用必要的安全校验工具;p2p网贷平台风险准备金不足的违规性问题无系统核查、也没有资本约束设置,目前已发生过多起卷款潜逃事件。2、对互联网滞留资金没有实现有效跟踪,导致信用风险积聚。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交易时,首先必须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开设账户,之后资金才能在互联网上流转。虽然在资金的调拨过程中,依旧离不开银行的底层服务,但从业务性质上,第三方支付平台事实上从事了与银行结算类似的业务。沉淀资金往往会在第三方处滞留一两天甚至一两周不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和监管,大量的资金沉淀会导致其信用风险积聚;当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各银行系统账户轧差结算时,每笔客户资金的来龙去脉变得更为复杂,又相当于屏蔽了外部对资金流向的识别,使得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注册虚拟账户的任意主体,都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账户间的资金转移(如网络洗钱)。

(三)对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控制的手段缺乏互联网金融市场由多边信用共同建立,网络节点交互联动,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波及整个网络。由于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隐蔽性强,关联度高,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分析手段。1、未与央行征信系统关联,信用风险识别手段单一。除传统的金融机构外,互联网公司尚无法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相互之间也没有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目前互联网公司信用风险审核主要依托其网络平台,信用风险识别手段单一,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完全凭借各自的审核技术和策略,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互联网公司作为互联网金融市场多边信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技术风险以及平台的脆弱性对整个金融网络的影响不容忽视。2、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传统信用风险分析方法难以运用。互联网金融市场信息具有无限性、广泛性、无序性等特点,海量的信用交易数据储存在网络后端的access、oracle、SQLServer等数据库中,在提取数据进行信用风险分析时,不可避免地被大量无用信息所困扰,造成工作量大、分析效率低下,难以作出有效分析和判断。

(四)对互联网金融市场各种非预期事件没有系统化应对方案一方面,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市场面对的是开放的网络通讯系统、不健全的网络监管、各种非预期的电脑黑客以及不成熟的电子身份识别技术和机密技术,存在着巨大安全隐患,若爆发系统性故障或遭受大范围攻击,将可能导致各类金融资料泄露和交易记录损失。另一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基础架构所使用的大部分软硬件系统均是国外研发,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互联网金融设备较为匮乏,使得我国整体互联网金融安全面临一定威胁。而对于上述因素对金融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系统化应对方案。

二、国际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

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管理在全世界都面临挑战。因为互联网金融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而美国、英国等成熟市场对各类金融业务的监管体制相对健全,体系内各类法律法规协调配合机制较为完善,能大体涵盖接纳互联网金融新形式,不存在明显的监管空白,通过分析总结他们的管理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参考借鉴。

(一)美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美国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的发源国,一直致力于改造和完善风险管控体系,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更加重视对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这一新渠道业务,美国政府从宏观到微观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1、根据互联网金融特点迅速补充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的风险控制方面,从网络信息安全、电子签名、电子交易等方面补充出台了《网络信息安全稳健操作指南》、《国际国内电子商务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安全与稳健程序》等系列规则。如《国际国内电子商务签名法》中规定,必须事前向消费者充分说明其享有的权利及撤销同意的权利、条件及后果等;消费者有调取和保存电子记录的权利,消费者享有无条件撤销同意的权利。2、构建严密的监管体系并建立互相协作机制。以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为例,出台了《爱国者法》、《电子资金转移法》、《诚实借贷法》等法案,并要求联邦和州两个层面,采用现场和非现场核查手段重点对交易过程进行严密监管,最大限度减少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如《爱国者法》中规定,将第三方支付平台定位为货币服务企业,要在美国财政部的金融犯罪执行网络注册,并及时汇报可疑交易,保存所有交易记录。3、设立专门信息平台,对接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各类需求。随着大量金融业务迁至互联网上交易,各类高科技网络诈骗花样百出,对此,美国政府设立专栏网站,实时更新互联网诈骗、消费者权益受损等案例,开展广泛的互联网消费权益警示教育,促进公众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旨在降低互联网金融消费损失;此外,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白领犯罪中心联合组建了互联网犯罪投诉中心,消费者一旦发现权益受到侵害,可通过电话、电邮和上门等多渠道进行投诉。4、微观审慎的监管。根据互联网金融市场变化,对新推出的各类产品制定详细完善的监管规则。比如对于市场新推出的众筹业务,主要是从防范风险、保护投资人的角度进行规定:首先是对项目融资总规模限制,每个项目在12个月内的融资规模不超过100万美元;其次是投资人投资规模限制,根据每个投资人的财务情况对融资规模有一定限制,比如投资人年收入或净值低于10万美元,总投资额不能超过2000美元或其总收入的5%。

(二)英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英国除了像美国一样,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监管框架内、补充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外,还进行了一些有特点的尝试。1、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监管职能。英国英格兰银行的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负责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当然也包括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但因该部门制定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规流程较长,在具体法规流程未出台前,允许自律性较强的行业协会承担相关监管职能。如英国成立了全球第一家p2p小额贷款行业协会,已发展成为良好的行业自律组织,协会章程对借款人设立了最低标准要求,对整个行业规范、良性竞争及消费者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充分结合现有征信体系,促进信用信息双向沟通。英国利用市场化的征信公司建立了完整的征信体系,可提供准确的信用记录,实现机构与客户间对称、双向的信息获取;同时与多家银行实现征信数据共享,将客户信用等级与系统中的信用评分挂钩,为互联网金融交易提供事前资料分享、事中信息数据交互、事后信用约束服务,降低互联网交易不透明风险。

三、管理体系构建的建议

综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管理现状,参考国际管理经验,建议从完善制度体系、丰富风控手段和建立互联网安全标准三方面构建管理体系。

(一)在现有框架下,补充完善互联网金融法规及监管体系1、加快互联网金融的立法速度,逐步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互联网参与主体进行约束,针对互联网企业特点制定风险准备金制度,根据互联网金融业务特征制定市场准入机制;对金融交易过程加大风险控制,建立交易过程监控法规,通过现场和非现场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互联网滞留资金实行有效跟踪,对于电子交易合法性、安全性加快立法速度,出台数字签名以及电子凭证有效性的条件和标准;针对网络金融犯罪加大惩治力度,以降低网络金融犯罪案的发生几率。2、根据参与主体特征,建立分工明确的监管框架。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传统业务向互联网的延伸,对其监管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其风险主要来自网络建设和运营等方面,因此,工信部、商务部等部门可监管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建设和互联网金融运营业务;互联网企业利用成熟的互联网运营手段和技术将金融业务嫁接于互联网,其风险主要来自金融业务相关方面,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要对其强化金融关联业务的监管,并且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地带。3、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功能。2013年12月3日,央行下属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牵头,与75家机构共同成立了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这被认为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最高水准的行业自律机构,被视为互联网金融迈向行业监管的过渡性举措。行业协会可根据创新业务特点,在相关法律法规未出台前,先行设定行业标准,规范相关业务发展,在促进新业务发展的同时也防止和缓冲风险影响。

(二)建立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1、丰富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数据库,加快配套征信系统建设。一方面,创建互联网金融数据库,全面采集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互联网征信体系数据库,同时关联央行征信系统,对比完善互联网金融数据;另一方面,将互联网金融市场信息传递给央行征信系统,实时更新征信信息,全面共享数据库信息,为客观评价企业和个人信用提供良好的数据保障。2、设立互联网金融投诉平台,掌握一手信用违约数据。可以参照美国政府的做法,由央行、公安部等部门联合成立互联网金融犯罪投诉中心,接受消费者多渠道投诉,掌握市场真实信用风险状况。同时设立专门网站,实时更新诈骗案例,进行互联网消费权益警示教育,促进公众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3、建立面向互联网市场的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一方面,以互联网金融数据库平台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甄选价值信息,并与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结合,开发综合型信用分析方法,通过对数据库信息的整合、深入分析和加工,建立互联网金融市场评分机制和信用审核机制;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市场属于新兴市场,参与主体多为非专业金融机构和人士,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测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可在数据库平台上增加信用风险自评模块,方便互联网企业通过平台数据监测自身风险能力、改进业务营运环境,完善金融网络多边信用环境。

(三)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安全标准,从根本上确保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我国应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现状,建立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体系,尽快与国际上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和规范接轨,使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业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逐步实现整个金融系统的协调发展,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此外,我国要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研发的支持,力求在数据加密、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金融网络防护体系,脱离在硬件设备方面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实现技术上的独立。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分类防范对策

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一方面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业态发展迅猛,成为生产消费的一个重要领域,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集聚了风险隐患,行业内参差不齐,跑路,倒闭等风波频起。如武汉盛世财富14家门店,全部无法汇兑本息,资金涉及近20亿;上海中晋突然出事,20多名高管全部被抓,牵连13万人,涉及300亿,其中60岁以上的投资人超过2万人;“e租宝”非法集资涉及700亿资金等等。

2016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平台与金融业务的产物,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金融活动。

互联网金融风险是基于上述互联网金融业务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金融”的双重特性,也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属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又具有互联网风险;而且由于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这也导致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虚拟性、复杂性更为明显。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类与剖析

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属性具有两面性来看,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关于互联网技术层面的相关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这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风险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其主要有:

一是信息泄露、个人信息难以保护。互联网平台的复杂环境导致了个人信息泄露、身份识别等问题,由此引发的账户安全等问题要引起重视。

二是资金存管的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数据依赖于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这些网络平台比较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和病毒感染,这导致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存管存在潜在风险。

三是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对于欧美比较落后导致互联网平台存在不少漏洞,这也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构成了潜在威胁。例如有缺陷的密匙管理系统、开放式网络通讯系统等等。

四是潜在的人为和程序技术的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具有极强的便携性、瞬时性,通过手机或电脑就可以立即完成金融业务。但我国许多网民对网络信息技术与金融知识并不是很了解,且受到互联网环境诸如网络故障、网络病毒以及恶意软件等因素的潜在威胁,故人为或程序技术的操作风险所带来的资金安全、身份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亦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业务管理风险

此类风险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随着民众的投资理财愿望越来越强烈,许多非传统金融行业加入互联网金融为投资者提供金融服务,但其对金融风险缺乏认识和重视,且疏于业务管理,诸如内部控制健全程度不高、外部监督约束力较低。同时多数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受到网络平台的高收益的吸引往往盲目相信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例如2016年3月24日,逾期3个月的“理财邦”人去楼空,牵连10万人,资金涉及12亿。对于这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投资者应对此保持理性态度与风险意识。

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风险。据统计,全社会约80%的公共数据掌握在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手中,这些来源权威、代价高昂、可信度高的数据向社会开放严重不足。不同部门和地方的信息系统自建自管自用,长期积累的业务数据独家垄断,封闭分割,开放范围小,收费高,获取难度大。公共数据的不够开放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瞬时性使得投资者在对资金流向、信用评级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

三是流动性风险。与传统金融一样,互联网金融业面临着流动性风险。特使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特性所带带来的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创新、融资渠道的改变以及支付系统的发展与变革给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四是竞争风险。随着互联网与金融的跨界融合越来越紧密,金融交易方式与金融产品也愈加丰富,同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在这种环境下,我国传统金融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受到更大的挑战。

(三)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机构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实现其承诺的相应的职责。国内互联网信用业务还未被全部纳入有效监管当中,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互联网信用业务特别是电子合同问题所引致的信用风险程度更高。在电子商务中常见的有卖家信誉风险、买家信誉风险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风险,诸如p2p等网贷公司跑路就是典型的信誉风险。

(四)法律与政策风险

随着互联网金融与现有法律与政策体系的矛盾日益激烈,一方面使得人们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业务时发生纠结,特别是造成问题后,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使得责任确定,仲裁结果的执行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随着法律政策体系的进步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将会面临关于法律与政策的挑战与风险问题。如余额宝从产生到现在的发展过程都受到了随着法律政策的完善所带来的挑战。

三、互网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一)互联网技术风险防范对策

首先我国应该加大对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的研发,提高身份识别与安全密匙的可靠性,同时要尽快与国际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规范与标准接轨。其次要运用科技手段,强化互联网金融非现场监管,诸如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网络平台、重视防火墙技术以及加密技术等对互联网金融实时监管,更有效的保障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安全性。最后还要提高相关人员的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技术能力,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业务管理风险防范对策

1.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管理。在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到位情况下,行业自律尤为重要,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即自觉性更强,其作用的范围也越广,效果也越明显。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程度有利于整个行业发展,加强了行业研究与同业交流,我国应继续鼓励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与完善,让互联网金融组织在更广大的范围上发挥出行业自律功能。

2.提高风险管理的认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许多传统金融机构与非传统金融机构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增加,风险也随之增加。就金融机构而言,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在机构内部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健康发展。就个人而言,我们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交易是,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性,积极降低不必要的风险与损失。

3.加大专业金融人才的风险意识培养。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诸多风险,专业金融人才不仅仅要具备优秀的金融知识素养以及理财知识,同时应该还要具备超强的风险分析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就必须提高行业内人员的金融专业知识,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人才,以应对多变的互联网风险问题。

(三)信誉风险防范对策

1.拓展数据应用,积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能够有效的利用信用体系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信息来判别对象的信用情况。但很多t如p2p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用数据仍处在信用体系之外。因此,必须积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有效又全面的助力。

2.树立良好的信誉口碑。树立良好的口碑,有助于互联网金融机构业务正常顺利开展,同时也增强了投资者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信心。而且,在互联网及金融机构面对谣言时,一个良好的信誉口碑是平息投资者恐慌的关键。因此,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发展金融业务是,要注重对外树立良好的信誉口碑,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法律与政策风险防范对策

1.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我国互联网金融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在互联网监管的法律法规方面存在滞后,因此互联网金融立法亟待完善,为互联网金融活动提供保障与依靠。首先,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完善目前网络金融的法律法规,使金融市场交易规范化。其次,要进一步制定互联网公平交易原则,以保证互联网金融活动有序展开。

2.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传统上,我国金融监管采用的分业监管的模式,但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金融市场商业模式的发展,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与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不协调。面对目前的监管现状,建议如下:第一,要制定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制度法规,为互联网金融监管指明方向。第二,明确相关部门的主体职责,基于分业监管体制,相关部门应出台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条例与规范。第三,健全与完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减少重复监管所产生的监管成本。

参考文献

[1]龚明华.互联网金融:特点、影响与风险防范.《新金融》,2014年第2期,

[2]仇晓光.刘闻博.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论纲[J].江西社会科学.2015,(10).

[3]张爱英.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J].经济问题,2015,(10).

[4]唐正伟.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及其防范机制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

[5]于蔚,钱水土.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J].中国金融,2015.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篇4

[关键词]农村互联网金融;风险;对策

1引言

201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和广覆盖的特点,中国互联网金融得以迅猛的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p2p(peertopeer)网络借贷和众筹融资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涌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些现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第36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9%,规模达1.86亿人,随后12月份在乌镇举办的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中国正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预计到2020年,中国宽带网络将基本覆盖所有农村,这些利好消息无疑对互联网金融深入农村提供坚实的基础。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发展领域的薄弱环节,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也渐渐崭露头角。农村互联网金融不仅是农村与互联网金融的简单结合,而是传统的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融合产生的。

2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

据一亩田集团的《2015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报告》指出,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农户享受金融服务难等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进军农村市场,将带动农业出现爆发式增长。下面将详细分析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

2.1传统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村的需要

传统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它们在农村的覆盖率比较低,因为商业银行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但由于农村居民的居住密度比城镇低得多,这使得商业银行的选址成为难题,没有合适的选址,很容易导致一些银行网点入不敷出。据调查,在中国的一部分农村地区,不仅没有银行网点,甚至连一台atm机都难觅踪影。农户为了取款,有的还要专门去一趟县城。

2.2农户借款难现象日益突出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于农户没有合适的抵押物和担保人,银行等正规的金融机构很难把钱放心的借给农户。根据《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显示,当农户需要钱时,只有不到15%的农户能够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超过70%的农户更愿意向自己的亲友借钱或者选择民间借贷。随着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和农村众筹的健康发展,农村的金融困境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数据显示,2014年新增的农村余额宝用户就超过2000万户。

3农村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农村需要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也需要农村这片蓝海,互联网金融给农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防范其风险。农村互联网金融包含了农村、互联网和金融三重属性,定位在农村,方式是互联网,核心是金融。因此,与传统的金融相比,农村互联网金融面临着诸多的风险。

3.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农村互联网金融不可忽视的问题,自1999年7月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资信有限公司试点以来,我国城镇个人征信系统正在稳步的发展。由于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信息分散以及征信机构的力量薄弱,使得农村仍然属于个人征信盲区。在数据收集方面,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有一套自己的征信标准,比如阿里小贷,就是依据阿里巴巴和天猫网的商户的自身信用,向阿里小贷的用户提供贷款。

3.2法律风险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除了交易主体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外,还包括农村互联网金融在立法方面的相对空白,现行的法律大都是基于传统的金融业务制定的。这些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实际需求,农户抵押借款难,金融机构还可能会钻法律的空子获取利益,这间接导致了交易费用的上升,阻碍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3操作风险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金融机构员工因不熟悉金融操作系统而造成的财产损失;另一类是农户由于自身的操作失误,带来的资金或者信息的损失。目前是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初期,社会的监管力度不足,为了获取市场占有率和较高的利润,一些金融机构的内部人员匆忙上岗,未能对员工进行严格的业务知识培训。

4防范农村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对策

4.1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基于现有的城镇个人征信办法,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符合农村的征信系统。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在法律框架的约束下合作共享,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农村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首先,要确定该系统的整体框架和操作流程,输入端是用户的个人信息,系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输出端为信用评定结果。

4.2建立健全农村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

首先要制定新法,让农村互联网金融有法可依,例如国家先后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和《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其次要修改完善之前的法律法规,使之适应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例如2015年12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为了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的改革试点工作,这项举措就包含了立新法、完善旧法的过程。

4.3大力培养农村金融人才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操作风险的产生与人才缺乏密切相关。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需要不断适应农村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帮助农户网上就可以学习到互联网金融知识,强化农户的金融意识和法律意识,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同时,要特别注重对兼具金融的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对投资项目的风险审核与控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队伍。例如广东的高职教育就专门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培养专业性人才,让金融人才从农村中来,服务到农村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需要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需要农村这片沃土,但是农村互联网金融存在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这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挑战,本文针对上述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第二,建立健全农村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第三,大力培养农村金融人才;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每一项风险对策做更详尽的分析,为推动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更好地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邹柳.互联网金融纾解农村金融排斥困境[J].财经界,2015(21):5-6.

[2]刘英,罗明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风险监管思考[J].中国市场,2013(11):34-35.

[3]郭斯华.加快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4(8):216-217.

[4]赵静.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J].金融经济,2014(16):38-39.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可以说是金融业的一次历史性革命,“长尾理论”和“大数据效应”在互联网金融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金融通过网上交易,交易信息和过程都被记录在金融大数据之中,提高了交易成功率和交易过程的透明度,极大地丰富了投融资渠道和方式,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互联网金融逐步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和活力的战略型产业,进而成为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与国外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8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不但出现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大数据金融、众筹和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等六种发展模式,而且交易规模、用户规模急速扩大。其中,网络银行用户规模从2010年的13948万人增长到2015年6月的30696万人,用户规模增长率从30.50%发展到46%;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从2010年的10105亿元增长到2014年53730亿元,2014年实现的交易规模是2010年的五倍多;p2p借贷行业的市场规模更是从2010年的19.5亿元,快速增长到2014年的2528亿元①。但是,作为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相较于传统的金融风险更加隐蔽和复杂,其可能对客户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更大。以p2p借贷行业为例,2014年1~12月每个月都有问题平台,在最多的12月,问题平台达到了惊人的79家②。从中国遭遇坏账网民的p2p资金损失情况看,p2p用户中有资金实际损失的达到了近80%高的比例,即使在有担保的损失中,仍然有13%左右的p2p用户遭受损失。因此,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监管势在必行。

二、国外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实践

从世界范围看,由于互联网金融正处在起步发展中,系统完整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和理论研究还需要不断完善。国外互联网金融的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通过对其风险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监管重点。如,ChiouandShen(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从整体上讲包括金融风险和互联网技术的风险,需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监管;eilandDavid(2014)则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分析应该更多地立足于对金融风险的分析,因为互联网金融的理财产品都来源于传统的金融业;martinsandtiago(2014)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的起源之后,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应该基于原有的金融服务、流程和运作方法,其次是外部金融环境的净化和规范。这些理论研究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提供了实践基础。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不断补充新的监管法律法规,使得原有的金融监管规则逐步适应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需求及风险防范要求,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和风险监测系统。美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注重法律的规范、联合监管和对消费者的保护。首先,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之上,美国根据互联网金融自身发展所体现出的特点,对原有的监管准则不断完善和修补,使之更加适用。如已经将网络信贷纳入《证券法》监管的范畴,《证券法》监管侧重于市场准入的监管和信息的披露;2012年美国还通过了《促进初创企业融资法案》,这一法案放开众筹股权的融资,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其次,美国法律对于什么时候适用行业监管和什么时候适用企业监管有着明确的和详细的规定,通行的企业级监管是次重要程度的监管,只要开展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企业都要受其监管,监管的重点在于风险的防控,消费者信息的保护以及网络安全的维护等方面。相对于企业级监管,重要程度最高的就是行业监管,监管的重点在于排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业务安全,对国家金融安全所带来的风险评估,及完善国家金融调控政策。同时,美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也涉及多家监管机构,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跨行业运行,美国逐步建立了联合监管模式。美国为了强化其自身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能力,借助于原有的监管机构,例如美国财政部通货监理署、美联储(即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建立起联合监管的模式。欧盟在较长时间互联网金融实践基础之上,总结了一套独特的监管体系,将欧洲多容并包、开放透明的理念贯穿其中,极为重视保护客户的财产和信息安全,也促使欧盟采取极为谨慎和严格的监管策略。如,在交易和信息公开透明问题方面,欧盟要求交易必须在百分之百的监控之下进行,完全杜绝损害客户利益的私下交易和暗箱操作发生;在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方面,欧盟更加注重网络银行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产品真实性,一旦发现网络诈骗,必将严格处理。同时,欧盟有着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来确保行业的安全。如在网络信贷方面,欧盟与网络信贷相关的法律主要包括《消费者信贷法》,同时欧盟还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信息透明公开机制,将真实准确信息向客户免费且定时公开并不断更新。在具体监管行为方面,欧盟有着一套严格完善的规定。例如,欧盟在准入门槛的设置上有着极为苛刻的条件,只要有任意一条不满足就不能进入该行业,在这样严格的准入条件之下,杜绝了缺少资质的不良企业进入,从而净化了网络信贷环境。与此同时,欧盟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和准则,相比于传统信贷形式,欧盟更加注重网络信贷的信息披露和交易安全,严格控制网络金融风险。在实践中,欧洲网络信贷市场上的欺诈和网络信贷违法案件均低于其他经济体。

三、国内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

与国外相比,我国正处在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阶段,缺乏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风险较多。主要有:信用风险、系统风险、信息风险、法律风险、货币政策风险、期限错配风险和最后贷款人风险七种。从类型上看,法律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属于政策层面的风险。信用风险、最后贷款人风险、期限错配属于业务层面的风险,信息风险和系统风险属于技术层面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国内理论动态研究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叶冰(2012)、王石河(2012)、沈丽(2014)等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动态的融资行为,即应该将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重点放在金融活动传统的三大业务上,即融资、支付和交易环节上面;孟祥轲(2013)和熊建宇(2010)在研究后更加强调人作为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上面,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人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技术的驱动,因此,应该将对人的参与行为作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重点。总之,国内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研究思路,基本上也都是从风险发生的原因入手来研究行业监管问题。但笔者认为,由于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现实数据,完全可以尝试从实证入手,来研究各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易发性程度,根据易发程度,从另一研究角度有的放矢地提出风险监管建议。本文利用中国宏观面板数据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各风险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①。根据回归结果显示,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监管力度和法律法规两个二值变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用户规模这一控制变量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政府的政策导向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对比去掉时间虚拟变量的第(1)列和加上时间虚拟变量的第(2)列,我们发现时间虚拟变量并不显著,y08、y10、y12的系数均很低,且不显著,说明国家目前并无重大政策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干预。二是信用风险系数为2.02,t统计量是19.40,根据回归结果,信用风险在1%的显著性水平之下最显著,说明目前我国的信用风险最高,在现实中,这与我国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缺失有密切的关系。影响显著的风险还有最后贷款人风险、法律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系统风险,其中最后贷款人风险、法律风险和货币政策风险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影响着互联网金融市场,系统风险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未来,我国需要首先加强风险监管。三是期限错配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市场中的消费者更多的关心所购买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及其回报率,而对于用以购买金融理财产品的资金成本并不关心,用储蓄金购买理财产品是绝大多数消费者目前的状况,其次,数据的误差以及变异性也可能会造成回归结果并不显著。四、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的思考根据以上计量结果和发展实际,本文认为:国家应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目标,尽快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根据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状况,借鉴国外监管实践,提出以下监管框架:

1.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行业准则是构建监管体系的基础。从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立法现状来看,互联网金融立法迟滞,现有法律法规存在着大量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监管机构缺乏依法监管的法律保障。我国可以从两个层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二是在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下,细分具体业态,制定具体业态监管办法。同时,及时修订现有法律法规中不适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部分,对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的行为,明确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加大量刑力度。

2.建立适合跨界监管的监管机制是监管体系的主要手段。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一般行业的发展理念和界限,这就需要我们利用金融大数据理论,云计算平台等新技术去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及时跟进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在危机或风险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警和处理,将互联网金融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跨界特性,应建立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的监管主体,设立高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金融监管机构和包括一行三会、工商、工信、司法等相关部门在内的联席会议制度,作为高层次监管主体,主要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建立地方金融监管主体,负责微观审慎监管,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3.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配套服务机制,降低信用风险。主要是要加强行业信息披露和信息安全保护,并完善互联网征信系统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的信息披露机制,将有利于行业内部企业,加强行业自身的约束和自律,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够在阳光下发展;信息安全是保障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基础,互联网金融虚拟化的服务方式、跨领域的业务开展、开放与透明的市场经营环境,使其具备了互联网所包含的信息安全的动态性、综合性等特点,应建立以国家安全战略为指导,包括国家金融行业主管部门、互联网服务机构和安全服务企业的信息安全服务保障联盟,在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下,指导互联网金融业务服务平台的安全建设和运营;在完善互联网征信系统建设方面,要以建立征信信息标准和共享机制为突破,加快构建个人和企业网络信息采集标准、征信服务标准等,通过利益激励机制,推进互联网征信条件下的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雷舰.我国p2p网贷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监管对策[J].国际金融,2014(8).

[2]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

[3]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

[4]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

[5]龚明华.互联网金融:特点、影响与风险防范[J].新金融,2014(2).

[6]张启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年科学,2014(5).

[7]芮晓武,刘烈宏.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篇6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1.1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于互联网等一系列的现代科技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兴金融服务。它具有“互联网”和“金融”的双重身份,将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渗透到了传统金融业务。理论上任何涉及到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

1.2互联网金融具体可以分为六大模式:(1)第三方支付。指具有一定实力和信誉的非银行机构通过互联网技术与银行进行合作,成为用户和银行支付业务的中介,目前该模式已经不局限于互联网,更是覆盖了线上线下的各种生活场景。典型代表:支付宝、财付通。(2)p2p网贷。也叫做点对点信贷。第三方互联网公司负责搭建交易平台,借贷双方通过平台寻找到合适的交易伙伴。网站平台通过合理的机制设置来尽量保证交易的公平和安全。目前有纯线上模式和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两种。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不结合线下审核,后者需要平台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审核。(3)大数据金融。指海量的数据通过系统的分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掌握交易和客户习惯、特点等信息,并进行科学的预测,使得金融机构的营销更加有效率。(4)众筹。指项目发起人依靠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向网友筹集项目资金,向公众展示创意项目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所需要的资金。众筹的项目种类繁多,包括新产品研发项目、艺术展览等。(5)信息化金融机构。指运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服务产品进行改造或重构,从而实现经营、管理全面化的金融机构。(6)互联网金融门户。指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通常采用金融产品垂直比价的方式,将各家金融机构的产品放在平台上,用户通过对比挑选合适的金融产品。

1.3互联网金融的特点。(1)金融服务基于大数据。大数据是信息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金融行业是大数据的生产者,同时也是高度依赖大数据的行业,互联网金融更是将大数据作为自己的核心资产,与传统金融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互联网行业中“用户行为分析”是指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用户的习惯甚至身份特征,从而进行网络营销活动,这一切也是基于大数据基础之上的。(2)服务小众化。传统银行的金融服务主要是针对有一定规模的客户,就是经典的“二八定律”:百分之二十的客户创造百分之八十的利润,处于“长尾”的客户是不创造利润或者创造很少的利润。而互联网金融则更多地在争取小微用户,由于小微用户有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因此与传统金融往往格格不入,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小微用户时有着天然的优势。(3)金融服务高效、便捷化。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通过网络系统完成,用户不用到银行进行排队办理业务,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可以省去大量的时间和物质成本。以支付宝钱包为例,用户购物可以不需要事先开通网上银行,只要通过淘宝账户就可以完成购物到付款等一系列的活动。(4)成本低。资金供求双方可以在网上自行进行交易,不需要传统中介,免去了很多交易成本。金融机构也可以避免实体营业店的投入和运营成本。

2.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概念。

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和“金融”双重身份,因此它在面临传统金融风险的同时还要面临互联网自身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征。

2.1技术风险。互联网技术本身存在着缺陷,防火墙以及反黑客技术并不完善,因此很容易被病毒或者不法分子攻击造成损失。此外,计算机操作系统本身存在漏洞,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使得用户信息被盗取。病毒的快速扩散和传染性使得风险范围更加难以控制。除此以外交易平台的缺陷也会对交易的双方带来不确定的风险,例如当打折促销日来临,由于数据量的集中处理,容易出现交易平台不稳定,服务器宕机等现象。

2.2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指由于单个或少数金融机构破产或损失使整个金融体系崩溃的风险。系统风险往往是由经济波动等突发事件导致的一连串效应,并且持续产生恶性循环的后果。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出现不仅仅对自身造成危险,同时也将风险传递给传统金融行业。

2.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足够资金应付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风险形成的原因更加复杂和广泛,它具有不确定性、冲击破坏力大等特点。互联网金融交易更加频繁,价格波动性强,流动性风险更高。2.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为典型的风险之一。它主要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契约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中的信用风险与传统金融一样,会出现借款人违约的情况,例如p2p借贷,电子商务平台帮助双方确立借贷关系之前应当有一套合理的模式防止信用风险,例如对借款人资质的审查应当必不可少。互联网金融不断涌出各种创新产品,新的产品也隐藏着新的风险,例如相关的协议条款不完善,会导致用户的损失。2.5金融监管滞后。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运作方式和标准尚无专业的法律规范,因此网民在享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同时,要面临着法律空白的风险,出现业务纠纷时没有法律条文作为依据。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概述

1.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1.1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某种限制或规定。监管的对象包括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金融监管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行业的风险,避免由于金融机构倒闭等风险波及整体经济。互联网金融监管在传统的金融监管基础之上又具备了互联网的特点。由于互联网金融多与网络技术相关,因此交易的"虚拟化"使得交易对象和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信息的更加不对称性是互联网金融监管突出的一个难点。

1.2面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机构应当根据其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1)严抓技术安全。互联网安全技术是金融行业在互联网上健康发展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当加大金融系统安全性的投入。监管当局也应当建立配套的监管制度,将信息安全科学化、规范化。除此以外,从事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公司也应当加强自身系统的健壮性,包括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等,从互联网技术环节尽量避免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风险。

(2)加强信息透明度。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虚拟化使得交易双方的身份难以确定,并且由于交易过程的网络化使得其缺少严格的线下监督。监管当局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实体的交易场所搬到互联网上,从事互联网服务的企业也应当积极配合监管当局收集交易对象的信息、交易内容的信息,使得信息更加的透明更加地准确,增加信息的真实性。

(3)建立完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金融监管法制化、规范化的前提保障。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法律法规应当具有可操作性,规范操作细节。除此以外,应当加大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

(4)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金融市场有全球一体化的特点,因此应当对各国金融服务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并且加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性,使得跨国金融交易更加安全可靠。

2.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分析。

2.1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中,由于第三方支付发展时间较长,发展相对成熟,针对另外五种金融模式的相关法律定位并不明确。

2.2国外的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早,监管体系相对成熟,借鉴学习国外金融监管经验对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有很大的益处。

(1)优胜劣汰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法则。监管当局应当及时清除不合格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而作为消费者应当理性地选择规范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业务的交易,保证交易双方处在透明公正的交易环境中。

(2)大数据的检测与分析。监管当局应当及时掌握最大限度的真实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做出有效的分析,明确监管的计量标准、风险识别的标准。

(3)确定监管主体,加强流程监管。明确各个模式的法律定位以及监管主体,监管职责明确清晰。

(4)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当局应当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框架,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信息、财政信息等公开化,消费者可以根据真实的信息进行交易。该框架有助于提高交易双方的信任度,使得交易更加频繁,也为监管当局制定监管制度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5)严厉打击非法行为。在维护良好的互联网环境的同时,应当对任何非法的行为“零容忍”,必须及时整治各类的金融违法行为,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6)加强消费者金融行业知识以及法律保护意识。培养消费者互联网行业专业知识,也是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同时引导消费者具有清晰的法律意识,提升风险的预判性。监管当局也应当维护消费者的权利,加大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打击力度。

三、总结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篇7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控制措施

1相关概念

1.1大数据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2008年美国专家首次提出了“大数据”一词,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数量快速增长,而采用传统搜查方法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搜索需求。为处理以上问题,专家们提出“大数据”概念,其宗旨是采用大数据提取原理,在先进分析方法的支撑下,在短时间内为用户快速、精确的提供数据资源。

1.2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风险中即包含互联网技术风险,也囊括传统金融行业的风险,可以被视为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整合过程中而形成的风险类型。和传统金融相比较,互联网金融法具有运营成本低廉、效率高、覆盖范围广泛、发展快速等诸多优势特征。和传统金融的监管体系相比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体系在合法性、规范性等方面不占据优势,存在很多不足,而以上问题若长时间不能解除,将会造成互联网金融行业形成诸多不确定风险[1]。且在互联网行业大量数据形成的背景下,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的分析具有很大必要性。

2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形式

2.1信用风险

p2p为最近几年中兴盛的一类互联网金融行业,其能协助市场内中小企业网络融资贷款创造便利条件,且能帮助民间资本在网络平台上投资理财并获得一定收益。但现实情况下,参与p2p金融交易活动以陌生市场的个体商家为主,造成互联网金融企业难以全面、深度的了解与贷款人相关信息,对各种资金判断缺乏精确度,造成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债权人也不能明确掌握借款人的真实信息[2]。

2.2违法违规风险

因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相对短暂,针对该行业的运作模式,国家政府有关部门未能使其形成有效监督,这是造成互联网金融企业质量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为获得不良利益而不惜损伤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方面会降低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社会中的好评度,另一方面也会干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2.3用户违约风险

互联网金融市场在运营过程中,企业的融资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为民间供应高收益、高回报项目开展融资活动;第二,以银行机构为媒介进行信用贷款融资[3]。高风险、高收益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典型特征,为推动企业各项业务安全、有效运行,则在管理过程中通常会耗用大量时间与精力,部分投资项目运行时间相对较长,而金融企业因为自身规模窄小以及竞争实力偏低,增加了用户违约取款不良现象的发生率,这势必会影响互联网金融企业后续运营过程,增加用户现金提款挤兑问题的发生率,很多金融企业会以清盘破产结束企业命运。

3金融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方法

3.1建设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信用风险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主要风险类型之一,其对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发展形成巨大阻碍,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该类风险的调控力度。首先,建设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对用户风险的评估和管控。其次,互联网金融企业针对民间客户贷款的情况,在贷款前应对客户信息整理审核,全面贯彻落实预先制定的风险控制程序操作,给予按时还贷资金安全性足够重视,以防因为客户自身资质信用问题,对企业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造成损伤,无法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要以各种合法渠道为依托,全面收集客户真实信息,适度提升贷款门槛,结合贷款客户现实需求信息与自己状况,设置合理的贷款额度,借此方式去把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合理范畴中[4]。

3.2完善法律法规

这是实现对互联网金融市场有效监督的主要方式,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应全面考虑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风险类型、特征及企业运行性质,进而有针对性的拟定法律法规,弥补互联网金融行业法律体系存在的疏漏,连续增强对互联网企业业务运行模式的监管,保证其能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运营,杜绝互联网金融企业出现各种违法违规操作,对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造成损伤。政府机关也需发挥自身的督导功能,建设完善化的互联网金融管理体系,创设专门的执法机构,加强对执法人员行为的监管,促使其全面贯彻落实准入体制,针对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新企业,应通过各种合法权益加强对其社会资质的调查与考核,以减少非法企业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而干扰整个行业持续、稳定发展进程。

3.3加强对技术的应用,增强对投资风险的防控能力

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用户违约是常见的风险类型,应加强对该类风险的防范,应在实践中连续提升对用户数据信息的深度分析、整体判断能力,而以上目标的实现,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与辅助[5]。比如,互联网金融企业可通过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用户信息的深度分析处理,针对那些社会资质偏低的用户,企业应减少或杜绝和其建设借贷款服务关系,这主要是因为用户大量借贷后若不能按时还款,将会促进企业平台挤兑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进程,对企业正常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形成不良影响。另外,为实现对运营风险的有效防控,互联金融企业应加强对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合理应用,针对有意向投资项目的相关数据信息应加强分析,评估数据信息的科学性,从各个维度探析可能会对项目运行安全性造成负面影响的各类风险因素,采用适宜的方法将投资风险降至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中,保证企业业务发展与运营有强大的技术支撑。

3.4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支付的控制力度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定要保证互联网金融支付平台的资金流动过程的清晰度,进而为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为实现以上目标,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第一,全面贯彻落实账户的实名体制,加强对客户的信息登记过程的管理,保证客户信息录入的完整性[6]。第二,严格依照互联网金融支付功能设定与之相匹配的支付格式,采用该种方式实现和银行机构业务形态的有效区别,明确互联网资金企业在支付系统内的特殊身份,互联网企业应重视对自身交易流程的规划,加强与各大银行之间的交流合作,银行机构结合互联网支付公司的支付指令,在短时间内把相关信息传递给支付系统,完成结算工作。第三,完善市场监管制度与体系,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运行模式的监管,特别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但要和传统的金融监管相区别,在大数据技术的协助下,保证风险监测的全程性,建设并完善行业数据库等。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建设的支付系统应具有监督功能,这是减少或规避风险的最直接、有效方法之一。

3.5促进行业之间的合作沟通

在经济一体化、大数据流通范围不断拓展的时代背景下,各个行业业务相互渗透、存在交叉点,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合理应用,推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的信息资源交融过程,建设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健全功能相对完善的电商交易平台,促进行业协会协调与监督功能的有效发挥,推动互联网金融市场规范运行进程[7]。在经贸合作进程中,树立趋利避害的发展思维,建设行业之间互相帮衬的运作模式,拓展视线范畴,将眼光投掷在共同利益方面上,连续提升企业职员的业务技能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建设健全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的科学管理、预警系统及信息沟通平台,持续强化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警与应答能力水平。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篇8

【关键词】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taUt)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感知风险感知成本结构方程模型

一、引言

关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权威概念,其常与互联网理财产品、互联网理财平台、网络理财产品等概念交叉使用,具体形式或产品类别人们在认识上也存在差异。本研究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主要包括五类:集支付、收益、资金周转于一身的理财产品(如阿里巴巴余额宝)、与知名互联网公司合作的理财产品(如腾讯理财通)、p2p平台的理财产品(如人人贷的优先理财计划)、基金公司在自己的直销平台上推广的产品(如汇添富基金现金宝)、银行自己发行银行端现金管理工具(如平安银行的平安盈)。这五类理财产品存在收益率不稳定、网络平台风险责任不清等问题,研究其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对相关企业如何做好经营管理、提高用户满意度、保持竞争优势具有参考价值。

二、文献回顾

(一)国内外基于tam等理论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产品的实证研究

国外学者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经常运用理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等理论,tRa中的主观规范、tpB中的知觉行为控制以及tam中的行为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是学者在构建研究模型时主要考虑的指标变量,随着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产品风险问题的凸显,感知利益、感知风险、感知信任也被纳入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中。

国内学者基于tam理论并结合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对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等用户使用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邓朝华等基于tam理论分析验证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可靠性、感知行为控制、服务成本是影响移动银行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的重要因素;杨水清等以tam为理论基础并结合效价理论,从技术属性、个体特征、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对移动支付用户初始采纳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优势、兼容性、个体创新、主观规范和形象正向影响用户采纳意愿,感知风险和感知成本负向影响用户采纳意愿;李凯等指出移动支付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一个重要区别是移动支付给用户带来的感知风险,其研究跳出了以tam理论为主的研究框架,从交换理论视角分析了感知风险和感知利益在用户行为决策中的作用机理。

此外,国内有学者基于tpB、tam、创新扩散理论(iDt)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邱均平等基于tam和tpB理论分析验证了自我效能、感知易用、感知有用是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关键因素;张万力等运用tpB和iDt理论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行为模型,探讨用户行为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理财目标显著影响信息搜寻,沟通交流正向影响理财意愿;罗长利等基于tam和tpB理论验证了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收益、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用户对余额宝的使用意愿,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用户使用意愿。

(二)国内外基于UtaUt模型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产品的实证研究

国外有学者基于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nifiedtheoryofacceptanceandUseoftechnology,UtaUt)对移动银行、网络银行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Yu运用UtaUt模型分析用户使用移动银行的影响因素;martins等在UtaUt模型基础上引入感知风险因素,分析用户使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oliveira等结合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tF)、初始信任模型(itm)和UtaUt模型,分析验证了便利条件、行为意向直接影响影响使用行为,初始信任、绩效期望、技术特征和任务技术适配性显著影响使用意向Slade等基于UtaUt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验证了绩效期望、社会影响、创新性、感知风险、感知信任是用户接受移动支付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学者运用UtaUt模型探讨了手机支付、移动银行、微信支付等业务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但目前还没有学者运用UtaUt模型分析本文所指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综合国内外基于UtaUt模型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实证研究,将UtaUt模型作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模型,在保留绩效期望(performanceexpectancy,pe)、努力期望(effortexpectancy,ee)、社会影响(Socialinfluence,Si)、便利条件(FacilitatingCondition,FC)等因素的基础上,增加感知风险(perceivedRisk,pR)和感知成本(perceivedCost,pC)两个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研究模型与假设

tam是解释或预测信息技术使用的普适模型,之后人们对tam不足加以改进,将理理论(tRa)、动机模型(mm)、计划行为理论(tpB)、创新扩散理论(iDt)、社会认知理论(SCt)等共八个理论进行整合,提出了UtaUt模型。有学者实证研究认为UtaUt模型对行为的解释比tam更为全面和完善。UtaUt模型的四个核心变量分别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其中前三个变量对使用意向产生重要影响,便利条件对使用行为直接产生影响。本研究在UtaUt模型基础上增加感知风险、感知成本因素,形成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一)感知风险

Luo等将感知风险定义为用户对各种潜在威胁敏感性的个人感知,将感知风险分为性能风险、财务风险、时间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隐私风险、生理风险、整体风险八个方面,并在其研究中证实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用户对移动银行的使用意向,因此提出假设:

H1: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感知风险负向影响使用意向。

(二)感知成本

消费者在不同的服务方式间转换必须要考虑不可忽略的成本,从其他的理财方式转换到互联网理财需要一些额外的成本。abroud等指出用户的感知经济价值,包括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会对使用意向产生负向影响,因此提出假设:

H2: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所承担的成本负向影响使用意向。

(三)其他因素

H3: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绩效期望正向影响使用意向;

H4: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努力期望正向影响使用意向;

H5:用户受到的社会影响正向影响使用意向;

H6:用户感知到的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便利条件正向影响使用行为;

H7:用户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意向正向影响使用行为。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结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使用情况,第二部分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认知情况,本部分问卷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对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因素进行测量,第三部分是对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采集,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问题。通过网上问卷调研平台发放电子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29份,其中有效问卷203份,问卷的有效样本量为28个题项的7.25倍,符合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样本量基本要求。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通过SpSS20.0软件,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数进行信度分析。从表1可知,问卷总体的Cronbach'salpha值为0.866,各分量表的的Cronbach'salpha系数均大于0.8,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设计合理。

问卷各变量的测量指标均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问卷及相关文献理论基础修正成为本研究的量表,故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在建构效度方面,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各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7,表明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各变量均只提取一个公因子,总体解释度较高,且各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大于0.7,表明问卷效度较高。

(三)模型检验

利用amoS17.0软件采用极大似然法对假设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实际测量结果与各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Cmin/DF、iFi、tLi、CFi、RmSea均在合理范围之内,GFi、nFi与评价标准略有差距,表明假设模型拟合程度比较好。

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标准化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感知风险对使用意向有显著的消极影响;感知成本对使用意向没有显著的影响;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对使用意向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便利条件对使用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使用意向对使用行为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假设H1、H3、H4、H5、H6、H7成立,H2不成立。

五、结论讨论

(一)结论

本研究基于UtaUt模型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意向、便利条件是直接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重要因素,努力期望、绩效期望、感知风险、社会影响通过使用意向对使用行为产生间接影响。感知成本对使用意向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相比银行相关产品而言具有明显的成本方面的优势。就准入门槛而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最小单位是1元,虽同很多货币基金门槛相同,但相比一般以5万元为基准的银行理财产品更适合大众投资者,因此感知成本不是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重要因素。依据研究结果,经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相关企业应注意将用户的感知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注意降低用户的风险感知,降低结果损失的程度,同时降低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操作的复杂性,开展服务营销,提高用户的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使用户获得更多的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便利条件。此外,很多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是受周围人群的影响,所以经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相关企业要设法提高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社会影响和适用人群,以进一步促进用户的使用行为。

(二)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有三点:首先,研究没有考虑用户的性别、年龄、经验等控制变量的影响作用,若对控制变量的影响作用加以分析,结论会更具针对性;其次,本研究提出了7个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因素,测量维度并不完全,在后续研究中可以结合消费者信任等理论增加使用行为的测量维度,以增强模型的解释力度;最后,本研究没有进行竞争模型的探索和评估,不能保证所得模型的解释力一定是最佳的,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增加对竞争模型的探索,从而使所得模型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杨强,郭丽琳.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1):179-184.

[2]融360金融搜索平台.2014年互联网金融理财报告[eB/oL].http:///dl/pdf/licai_2014annual.pdf,2015-01.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

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凭借其高效、快捷、开放的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体系的规模不断扩张,极大的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互联网金融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网络技术安全性、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监管力度的缺失都严重影响了互联网金融的监控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但仍需要借助硬件设施完成各项操作,若硬件设备的维护或保存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另外,互联网金融信息若在传输过程中被盗窃,同样也会引发多种危险;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交易中任何一方出现失误,都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资金损失;系统安全保密技术不完善,一旦被不法分子攻击,将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造成威胁。以远程支付宝为例,在交易过程中可能会面临钓鱼、欺诈的风险。2013年9月,网上银行木马病毒“弼马温”就曾对网银数据进行劫持,造成50多万的网银用户感染病毒,部分客户还遭受资金损失。

(二)法律风险。首先,监管法律确实会带来风险。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制定的法律法规较少,存在很多法律监管漏洞,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督。其次,违反法律法规带来的风险。如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套现风险;p2p网贷领域的非法集资风险;电商平台的个人隐私泄露风险都会给给互联网金融客户带来风险。最后,跨境司法管辖权法律风险。不同地区,法院的司法管辖权不同,而互联网金融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具有无国界的特点,这就导致互联网金融在管辖权方面的风险。在跨国交易中,各国法律规定不同,一旦发生法律纠纷,司法管辖权的争议就会不可避免。

(三)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在以信用关系规定的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主要包括来自资金需求方的信用风险和来自资金供应方的信用风险。

(四)洗钱风险。洗钱是指将违法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通过金融领域洗钱是常见的一种方法,但在传统金融领域,我国已经有健全的反洗钱监管体制,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成为新的洗钱渠道。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应采取的对策

(一)提高技术防御能力。开发有高技术含量,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降低因使用国外技术而引发的信息不稳或信息泄露问题,提高安全防御能力;加大对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防病毒和防攻击技术的研发上,更要加大研发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力度;软件方面,可通过限制登陆的方式进行,减少或消除非法登陆;建立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统一信息标准,增强体系的协调性以及对外风险的预防能力。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的法律法规。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通过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为行业发展提供法律保护。市场准入机制方面可设立不同的准入门槛和监管标准,根据商品类别划分行业风险;市场退出法律机制方面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风险的日常监测,明确市场退出的监管主体,各监管机构之间要互相配合;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如互联网金融机构破产条例等。其次,完善风险监管主体法律法规。确定p2p网贷平台的监管主体,系统规划监管模式的设立,协调各监管机构的工作;建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日常技术监管标准,监管机构应定期检查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软硬件设施。再次,完善金融业务法律法规。完善客户确认机制、合同约束机制、证据保存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完善互联网证券业务方面的相关机制,包括交易主体认证、交易信息披露等问题。规范电子支付立法相关机制;制定约束p2p网贷平台的法规,对市场准入、退出和业务交易进行监管。最后,完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的法律法规。制定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法律法规,对交易过程中各个环节作出详细规定;设立专门的机构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负责处理相关金融投诉纠纷。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内建立征信系统。通过将具有不良信用记录和违约的借款人信息放到行业内的信息记录系统,可以使同行业的企业更快速高效的审核借款人信息。尽快与央行征信系统实行对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据信息还未与央行的征信系统实现对接,如果能实现征信记录共享,在判断借款人的信用水平、还款能力时将会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的对接,一旦借款人违约将会有更多的机构能信息共享,可以提高借款人的违约成本,从而降低违约率。

(四)构建反洗钱防御体系。首先,建立和完善反洗钱法律法规。建议明确互联网金融交易主体的责任权利、行业准入门槛、交易行为规范,修订和完善反洗钱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相关立法力度;明确反洗钱的监管主体,理顺互联网金融模式中有关涉及洗钱的业务范围,在此基础上明确反洗钱监管主体、监管对象和监管范围。其次,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实施严格的身份验证程序识别客户身份,加强内部管理流程的监管,防范客户利用虚假信息开立账户,从源头上规避洗钱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最后,完善互联网金融业务交易机制。完善互联网金融交易的监测手段,设置网上交易金额限制,对超额交易和可疑交易实行实时监测,实现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加大对通过互联网金融交易洗钱-行为的识别度,为打击金融犯罪创造一个先进的技术环境。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同时也隐藏极大的风险,客观认识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作用。互联网金融要健康发展,需要企业、国家和社会的共同监督,以此构建健康的发展环境,确保我国互联网金融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越,徐超,于品显.互联网金融:缘起,风险及其监管[J].社会科学研究,2014,03:28-33.

[2]李淼焱,吕莲菊.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现状及监管策略[J].经济纵横,2014,08:87-91.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内部审计;路径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以此来解释金融危机的爆发。凯恩(e,J,Kanae,1984)创建了一个”斗争模型“,大多数学者以此模型形成了一种基本假定: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种”从监管到创新到再监管、再创新”不断循环的动态博弈关系,这一假定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博弈斗争关系。尹龙(2005)认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已经演化为一种互补而不是斗争关系,金融创新提高了监管效率,而金融监管为创新提供了保障。

2013年随着余额宝的推广,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甚至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新型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将互联网金融正式推向了高潮。但当前的金融监管相较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就显得有些落后了。2013年下半年以来,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纷纷倒闭、跑路,这些问题说明加强金融监管,维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平衡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金融监管的重要手段金融审计将在防范风险、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文章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内部审计管理互联网金融的现实路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近年来,市场利率化推进使得资源配置进一步得到优化,金融国际化、互联网化的趋势也逐步加强,而2015年5月支付宝长达半小时的瘫痪,引发了广大用户的恐慌。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面临着风险并且不具备抗风险能力。郑联盛(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本质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又导致新的金融风险。具体分为信息不对称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杨东(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以信用风险为内核,同时又衍生出道德风险、系统信号扭曲、错误定价的系统性风险。魏鹏(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经营主体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技术操作风险、市场流动风险、资金安全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刘志洋、汤珂(2014)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为两部分,金融风险和非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非金融风险包括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及操作风险。闫真宇(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包括法律政策风险、业务管理风险、网络技术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洗钱法犯罪风险。任春华、卢珊(2014)将互联金融风险分为五大类:网络技术风险、业务管理风险、货币政策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及各种犯罪风险。许荣、刘洋、文武健、徐昭(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刘恒江(2016)将互联网金融风险概括为技术风险、业务操作风险、法律政策风险、货币政策风险。

由上可知,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法规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声誉风险。其中:信息不对称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使得资金信用评价、身份确定方面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技术风险是指由于人员操作不当、内部程序或系统不完善所产生的风险,包括技术性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性风险;信用风险是由于国内互联网信用整体没有得到有效监管使得借贷人不履行义务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性、跨界性、联动性和资金高速运转引发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法律法规风险是由于目前我国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对于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制定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而产生的风险;货币政策风险是指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虚拟资金交易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约束而影响国家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可能性;声誉风险是由于对互联网企业先入为主的认知质疑其经营能力及业务可靠性的可能性。

三、内部审计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思路设计

1.树立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加强制度建设

对金融活动的事先检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例如目前西方的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已经从传统的防弊纠错转为风险为导向的审计。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主要有以下两个优势:一方面,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可以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通过控制测试及时发现内控的薄弱环节并向管理者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阻止系统风险的形成;另一方面,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通过检查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过程,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金融创新的风险缺口,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尽可能减少金融创新带来的损失。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会计学教授w.RobertKnechel认为,由于现代企业越来越复杂,对应的审计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审计方法这时候已经难以发现企业的资产缺失问题,而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却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我国,许莉(2005)指出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理念不止停留在微观的账户层次,还从宏观的内外部环境来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生存能力等是一种新的审计理念。谢志华,崔学刚(2006)则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新的观念、战略性定位,而不是指一种具体的审计方法。刘金星(2009)提出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由审计人员对风险做出职业判断,并评价其风险控制来确定剩余风险,在此基础上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由上可知,风险导向的审计主要是以风险为导向,不同传统审计以内控为导向。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导致其风险更大,风险种类多样化,因此,想要内部审计的作用得以发挥,必须树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念,明确并且统一执业标准及评价依据,规范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的制度,积极宣传加强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促使各个金融机构建立一套与自身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

2.丰富内部审计内容,扩展内部审计对象

互联网金融企业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特征:(1)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金融提供的主要是金融服务,为了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企业往往会对客户的信息进行采集,而这些信息往往牵涉到客户的重要隐私,这些信息以网络数据的方式存在,被公开暴露的风险要比传统行业高出很多,并且一旦暴露,后果非常严重。比如2015年10月份出现的网易邮箱密码泄露事件,这次漏洞涉及近5亿条用户数据。引发了广大用户的恐慌,让人民对网络安全更加不信任,因为泄露密码不仅只涉及到邮箱本身,用户的其他相关服务也有被盗的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2)改变了原有的审计线索;传统金融企业的审计证据往往以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等形式存在,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企业的许多业务操作往往仅留下一些记录或者一段信息,这些信息并不能直接成为审计线索,需要进一步加工。(3)监管难度大;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难以界定并且交易流程简化不透明,这使得传统的内控制度几乎不能对其起什么作用。

由以上可以看出,目前互联网金融创新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偏向高科技化,这就要求内部金融审计的重点应该放在信息系统以及金融传新业务的审计,加强对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内部控制测试,及时了解内控的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将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中。

3.重视内审工作,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

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是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帮助企业纠错防弊,更重要的是能对企业所处经济环境和经营风险进行分析,从而给企业管理层提供相关的建议。内部审计的作用随着其职能范围的不断扩大也越发重大。内部审计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为题,从而控制金融创新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在金融机构中一般是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的,这种制度上的特殊性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抗风险能力。并且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内部,对企业的各方面都比较熟悉,从而使其可以以全局的角度出发分析管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提出更加有效的建议,引导企业正确而有效的规避风险。此外,内部审计可以成立一个委员会,对管理层适当约束和监督,减少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减轻管理层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通过开展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及时迅速、全面准确的了解金融机构的内控情况和经营情况,发现其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金融机构改善工作,规避风险。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率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加强对金融创新活动的调查,重点分析评估重大风险源和典型案例,以此提出相关建议,为管理层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审计成果的后续反馈提高对审计成果的利用率,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制,让被审对象及早金融创新的相关风险及漏洞,形成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刘金星.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9(04):60-63.

[2]李灏来,李越冬.国家审计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路径研究[J].会计之友,2016(03):107-110.

[3]方琦.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互联网金融审计初探[J].财经界,2015(4):231-232.

[4]卜强.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控[J].中国金融,2014(17):81.

[5]胡安琴,张晓萍.我国金融审计现状及改进措施[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8):73-74.

[6]张明哲.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1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