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十篇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3:22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

近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占据了高等院校总数的半壁江山。针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应紧密结合时代特征,高度重视人文教育,科学合理安排课程教学任务,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人文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近年蓬勃兴起的一支高等教育生力军,同样是传承人类文明,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应该作为它的基本任务。但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1.课程内容设置重复

高职院校学生的构成比较复杂,不仅有高考统招生,还有一部分“三校生”,这在教学上形成一定的难度。首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习过政治课,但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却不尽相同,而教材又是全国“一本通”。其次,总体来讲,教学的内容从中学到大学是不断丰富、深化和发展的,但部分内容重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次,人文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既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又通俗易懂。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或不感兴趣。

2.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本本主义比较严重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教育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受传统观念的误导,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依然采取单一的教学法,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不管书本上的知识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不管它是否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这种模式使高职生擅长形象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无法得到发挥,严重地抑制了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创新的意识。

3.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许多教师仍是采取“讲学”的形式授课,其教学工作还在遵循传统的模式,只是一味地“我说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记”。学生听到的都是教师嘴里说出来的书本上的东西,看到的都是教师写在黑板上的字迹,完全没有新意。

二、制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深层因素分析

高职教育重视的是技能型、应用型、实用型、实践型、职业型教育,在课程安排上,理论教学时间要比本科教育短得多,实训实习时间比较长,虽然说是三年学制,但学生的实际在校时间加起来最多也只有两年。这就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存在时间上的不足,怎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但是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对高职教育理念的理解上存在着诸多误区,这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原因。

1.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解存在误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人们对这个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着功利倾向,往往只注重对某一方面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把高职教育当成了某种特定职业的专业技能培训,而没有看成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素质培养,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变得更加和平美好,然而,在这一历史走向的背后,日益暴露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我们盲目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轻视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2.把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误区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较高岗位职业能力,又具有较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习惯于把专业技能教育之外的课程称作人文素质教育课,似乎人文素质教育是专业技能教育之外的某种添加成分,而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当作贯穿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似乎人文素质教育只是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任务,而没有看成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使学生具备基本层次、发展层次和高境界层次的人文素养。基本层次的人文素养主要表现为珍惜生命,有同情心、羞耻感、责任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愿帮助人,有一定的自制力,做事比较认真,能顺利运用母语,思维顺畅、清楚,有逻辑性和个人见解,言行基本得体,懂得一些文艺基本知识等。发展层次的人文素养表现为积极、乐观、自信,崇尚仁善,热情助人,热爱生活,懂得感恩,有较强的责任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较强的自制力,做事认真,能准确、流畅地运用母语,思维清晰、灵活,逻辑严密,有独到见解,言行得体,有一定文艺特长,会品评高雅艺术等。高境界层次的人文素养则表现为关爱所有生命和自然,有高度的使命感,百折不挠,奋斗不息,能优雅、生动、自如地运用母语和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思维敏捷,善于创新,言行得体且优雅、有魅力,对艺术有较高的悟性等。

四、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离不开科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个方面。在我国,高校人文理论教育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和形势政策教育的任务,同时也是塑造高素质的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政治文明的促进者的重要平台,其实际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趋向。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学艺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形成均依赖于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

新时期,激烈的国际竞争对高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与良好的心理状态。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具有现代竞争意识和积极开拓创新的能力。其次,知识结构上的立体交叉整合。以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以专业理论为主干,以与国际文化接轨所需的各种知识为分支;既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又有较宽的综合知识面;既精通专业与管理,又熟悉国际惯例和法规;既具备国际经贸、商务行情、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再次,能力结构上的多元复合。国际市场的竞争,要求参与者具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具有熟练的外语会话、公关和谈判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设计的能力。不管哪类人才,都必须具备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因此,促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培养有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五、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措施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教师要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加强教改,创新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智慧、塑造灵魂的使命,影响着人的未来。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只有自身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民主意识及法制观念的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培养。实行感化教育和情感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可使教师良好的健康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觉行动的源泉。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学校是人才的熔炉、育人的沃土,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如何与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讲课中应跳出书本,注重学生思维的开发与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向课外延伸。俗话说:要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教师要具备一桶水,就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论理充分,有血有肉,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2.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并举,促进两种文化整合

所谓科学文化教育,就是指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它体现的主要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之所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大量具有涉外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外向型、整合型、实践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专门人才。因此,通过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在高层次、全方位的整合,力图使科学人文化,使人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

3.确立人文素质的策略,建立人文教育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各高校已开始实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既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该评价体系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能力水平等指标,其中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都与人文素质有着明显的联系。建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应拟出教学计划,开设人文课程,要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学内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不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可以结合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

总之,提高现代人文精神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立校之基,发展之本。人文精神是维系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支柱。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精神的教育,促使大学生“精神成人”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烈冲突中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保持和发扬的重要手段,也是使我们中华民族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政策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0,(24).

[2]于天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3]衣俊卿.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和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

[4]黎琳.中国大学素质教育回顾与展望[J].人大资料中心高等教育,2001,(2).

[5]肖锋.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三本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三本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成长、成才情况已成为学生家长日益关心的问题并衍生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直接影响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学生来源的差距影响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面对三本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特点,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深入分析学生的成长困惑,并积极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已经成为每所三本院校学生培养工作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三本学生的普遍特点

三本院校生源一般是好的中学的中下层次学生和差的中学的中上层次学生,此类学生由于在读书时养成的不良的学习习惯,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其在高考的大军中落后,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

1.综合素质较高,道德素质水平滞后。

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普遍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有特长,接受新事物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在文体活动、自我展示、社交方面都有优异的表现。但组织纪律性较差,不能自觉地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尊师重教意识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涣散,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诚信缺失,最典型的是考试作弊,在为人处事、内涵修养上均有欠缺,对错误、腐朽思想的判断力和抵制力都比较弱[1]。

2.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浓。

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入学后感到学习困难,特别是对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较为吃力,从而出现消极应对情绪,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学习方法有待提高,学习自觉性不强,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3.自我定位不准,创新能力不强。

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课程能及格就行,无明显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能力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对学校组织的各项大学生赛事,多数持观望、等待态度。

4.心理素质较差,缺乏信心。

由于大多学生无独立生活经历,心理表现不成熟,经受不起挫折,在困难面前彷徨、失落,不能勇敢地面对;缺乏有效的与人沟通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经常怨天尤人;一遇挫折,就会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对自己产生怀疑,还会出现自卑心理[2]。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以及环境的熏陶,使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信念、理想、道德、人格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因素,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3]。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并使其在思想上树立国家民族观念,在道德上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在心理上有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毅力和勇气。不仅是提高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更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学院可结合三本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其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及生活准则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着眼于提高三本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良好的行为方式。逐渐纠正三本学生的不良习惯,使他们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形成严谨、不骄不躁、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培养遇事沉稳、不畏艰难、知难而上的良好心态;树立勤俭朴实、自力更生的坚定信念;坚守讲究文明、诚实守信、感恩社会的道德操守,培养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4],为今后的升学、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三本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三本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等各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学生精神境界的升华、创造力的开发及思维方式的拓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完善校园文化,注重环境育人。

首先要营造和谐高雅的三本校园文化环境,在体现时代特征的同时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浓厚的校园人文景观让学生沐浴其中,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就会内化和升华为自身良好的人文素质。其次丰富和繁荣三本校园文化,结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5],如积极举办各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自然讲座,大力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举办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等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熏陶[6],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大学生的精神人格,在校园内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

2.重视老师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成才。

面对三本学生这一群体,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在管理和教学的过程中是对学生具有楷模作用的文化传播者,在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起着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要着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工作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勇气和活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和人格,教会学生自学、思考、研究和创造,注重对实际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7],引导他们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让不同需求及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寻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全面提升能力。

根据三本学生的特点,学校应把具有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人才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广泛建设和开拓校外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扩大人文素质教育载体[8],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参观等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获得认同,获得快乐、获得满足,进而更好地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拼搏、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四、结语

总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三本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切入点,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经过系统的构建,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无形的学校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渗透至学校的每个角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具体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其个性发展,本着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此外,还要深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推动实践与理论共同发展,全面提高三本院校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2]李伟华,那日松.应用型大学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

[3]高天琼,谭本相.大学文化建设视野下的文化素质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4).

[4]张东艳,宋丽苹.谈大学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J].教育研究,2008,(2).

[5]宋书琴.关于加强当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

[6]宋爱兰.浅谈大学素质教育体系构建[J].技术物理教学,2007,15,(3).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3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目标、对象和方法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在科学发展观及“育人为本”教育工作方针的指导下,以己确立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为依据,对学校的人文素质培养机制和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的指标体系,是一项综合诸因素的系统工程,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方面是建立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是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在系统、科学分析学校人文素质体系各项指标的基础上,才能检测和评价学校所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否满足高职学生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1.评价目标

对人文精神的崇尚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111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要突出实际应用环节和学生职业人文精神的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职业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精神的高职学生,保证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从学校层面看,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从总体上判断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状况,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管理水平、文化品位和人文精神的衡量,包括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教学建设、教学成果等,综合评价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工作。

从学生层面看,人文素质培养评价重在评估学生在校期间的人文素质培养情况,以及实施人文教育的效果与目标的吻合程度,包括对学生人文知识、人文行为及人文职业精神等方面评价。

同时,注重将评价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形成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评价结果。

2.评价主体和对象

建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首先要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要包含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体等多个方面。

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应整合多方面评价意见,评价体系主体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学校自评阶段,评价主体应包括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人文素质教育课专职教师等,他们对待评价工作更积极、主动,在评估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是校外评价阶段,应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和社会各界的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价更能体现社会需求,能避免自评的主观性,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对高职院校和学生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对象应包括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规划、校园人文环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计以及师生人文素质等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评定,除评定学生的知识、技能外,还要对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职业价值观念、敬业精神等进行评定。

3.评价方法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要重视客观性、可行性和综合性,要全面考虑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要用定量、定性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来进行全面评定,并依据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的不同,选择多方面的评价方法和途径。

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方法应包括校内自查评价、专家评审、同行评议、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要结合教育部对人才培养评估的形式以及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进行评定。

校内自查评价是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学校从各方面对自身工作、管理水平、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进行全面评价,找出问题并加以改进,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专家评审是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进行科学化、专业化测评,是学校继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同行测评主要指学校之间不断学习经验的过程。

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阶段,需要学校之间的通力合作,在互评中促进建设。这己成为教育评价的重要趋势,社会评价有助于学校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评价方法,应充分考虑评价的客观性和综合性,通过技能大赛、职业素养课程、网络人文知识测评等方式,力求全面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最终形成对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评定。

技能大赛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激励,约束自己的行为,调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

职业素养教育课程注重过程评价,将日常考核记录和学期总结考核相结合,全面评定学生的人文素养。

网络平台人文素质测评是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通过网络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内化,使评价结果真实、全面。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要打破只重视单纯人文知识传授的局限,要将人文素养与职业人文精神相结合,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职业技能教育,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职业人文素养。

1.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机制的评价

对学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时,既要全面评价学校的指导思想、规章制度、办学思路,又要评价学生的质量;既要评价学校的办学条件,又要评价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

(1)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评价。

人文素质教育整体规划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人文素质教育整体规划包括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定位、制度建设及办学思路等。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整体办学过程中的定位对高校整体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应根据党和国家提出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和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总体规划和目标。

制度建设是任何一项工作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重要评价指标。

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资金支持力度以及学校对人文素质专职教师的专项引进政策等,体现了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高校办学理念充分反映了学校领导班子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决策水平,领导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进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真正付诸实践的重要保障。

(2)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建设的评价。

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机制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建设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包括环境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建设四个方面。

人文素质教育的环境建设主要指校园物态文化环境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可以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现实土壤,増加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践机会。完备的人文素质教育设施和场所,如校园人文景观、学校标志性建筑、艺术馆、展览馆等,还包括图书馆、网络资源的资料建设等,都可体现学校独有的文化蕴含,营造出和谐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是决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一支思想信念坚定、教学质量优良的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的人文教育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落实人文素质教育计划的组织保证,这样的队伍应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文学科专职教师、辅导员等。此外,教师人文素质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人文素质的外在表现,如知识、能力、仪表及行为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长期、稳定的影响。

课程体系建设主要表现在人文类科目是否齐全、各分支学科是否开设完全等方面。人文素质课程应集合多维课程体系,将文学类课程、历史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语言类课程作为基础,辅之以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宗教学、美学等课程,将所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程体系,以必修或选修的模式授课。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评价,可判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否符合当前教育目标,是否适应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改中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与人文素质教育科研建设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人文素质教育科研建设主要考察人文类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人文素质教育科研建设搞得好,就可以抓住人文教育的规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指导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并取得较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3)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建设的评价。

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建设包括学术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这些指标可反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动态水平,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水平,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是人文素质教育良性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生是校园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知识性学术活动,如人文讲座、学术沙龙、学术性社团等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向上的校园文体活动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社会实践活动可将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贴近实际,最终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4)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成果的评价。

人文素质教育成果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离不开对其成果优劣的评价。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成果的评价可从学生成果评价、学校成果评价以及社会影响评价三个方面进行。

学生成果主要涉及学生选修人文类课程成绩情况、学生人文社科活动获奖情况及学生的人文精神风貌。学生的人文课程成绩及活动获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师生的人文基础,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外化形式。学生人文精神风貌是学生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最核心部分。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风貌可体现学校的育人理念和理想追求,是学校内在品质和发展境界的真正所在。

学校成果主要体现在学校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上。人文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是育人,校园文化氛围具有文化引导作用,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操守。校风校貌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各要素的综合反映,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达到目标的生动表现。校风校貌主要体现在校园人文气息和师生面貌两个方面,对这项指标进行评价时要考察师生的精神面貌、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凝聚力等。

社会影响主要是社会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评价和声誉评价。社会对人才有其利益需求和评价标准,高度重视发展社会评价体系对完善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十分必要。通过测评社会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一方面可总结经验,不断改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促进学校适应社会要求,为社会培养可用的人才。

2.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人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前提,敏锐把握社会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反映到评价指标体系中,鼓励学生在达到这些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结构以三大模块为主,即人文知识评价、人文行为评价和职业人文精神评价。

(1)对学生人文知识的评价。

人文知识是形成思想、气质、修养的基础,长期的积累可以形成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学生人文知识评价应包括学生人文知识和专业文化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风气。评价学生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仅是对学生人文知识的考察,也是学生人文知识的建构过程。人文知识包括历史、文学、哲学、艺术、道德、语言等多方面知识。评价学生人文知识要考察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情况及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专业文化知识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知识的考核要包含对所学专业文化底蕴的了解。评价人文知识过程中,应重视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否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学生对人文课程的态度,良好的学习风气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2)对学生人文行为的评价。

人文行为是人文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做人、做事、处世中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风格。优雅的人文行为表现为蓬勃的精神状态、优良的处世作风、端正的生活态度、得体的话语表达、严谨的行为等。高职院校学生人文行为的评价包括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职业行为修养和活动能力等方面。

(3)对职业人文精神的评价。

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在传授人文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评价应包括两方面,即人文思想和职业价值观。人文思想评定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职业理想和进取精神,对职业价值观的评价观测注重高职院校学生是否具有职业崇高感和成就感。人文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性格的特征,是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也是评价过程的难点。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具体指标

根据以上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分析,我们初步研制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具体指标。

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1.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依据

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熏陶、养成和内化的过程,制定一个评价体系并对现实进行评价是存在一定难度和差距的,因此,需要明确制订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依据。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要依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提升学生专业职能的同时,更要加强专业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金融系为例,该系学生的文化素质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精神和金融文化素养,使财贸学生能够从钱币、票号、银行、证券四个方面理解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理解金融发展过程中严守以“诚信、合规、创新”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文化的重要意义,掌握金融发展各阶段的重要特征和典型事件,做到以古鉴今,利用所学的金融文化知识分析现实金融问题,预测未来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在未来金融从业生涯中能顺势而为。因此,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评价就要从学生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了解、爱岗敬业精神、“诚信、合规、创新”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2.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特征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要综合各方面、各层次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和克服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得出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因此,学校人文素质培养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不仅包括学校管理部门、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生,还包括相关社会组织和成员,特别是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职业人文素养要由学校和企业指导老师双方进行评价。

(2)评价方法多样化。

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既要注重结果,也要重视过程,评价方法要注重多种方式相结合。一是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全方位考察教育效果;二是将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过程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三是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加强教育过程评价,为教育结果提供合理、科学的过程保障。

(3)评价内容全面化。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如何,最终体现在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上。当前高职院校的评价制度往往偏重于具体技能的训练和考察,很难发挥评价机制对学生发展职业人文素养的导向作用,为此,需要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应有鲜明的时代意义,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学生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要求。在评价内容上,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内容应扩大到教育全过程。对学校的评价要有整体观念,应从教育思想、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学生层面,评价不仅要涉及人文知识的考察,更要注重学生个体人文素质和人文职业精神的测评。此外,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内容。

3.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隐性因素的评价。

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评价过程中,往往重视学校规章制定、科研成果等易量化的评价指标,对学校人文精神、教职工人文情怀等隐性因素考虑不多,且测评的科学性不够。因此,建立评价指标和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对学校长期办学中积淀和创造的文化底蕴的评价,在评价中传承、研究、创新学校的文化精神。

(2)强化从人文角度进行学生管理的意识。

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结果不仅是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反映,更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调节、控制和规范,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因此,评价过程中,要强化从新角度进行学生管理的意识,用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来引导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学校创新教育思路的重要保证。

4.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学生的实际表现。

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往往能准确体现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特别是一些细微的事情,是衡量学生人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在实践中体验人生、感悟文化,培养人文情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人文素质。

(2)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

一方面,由于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难以预料和把握的影响,评价结果不一定全面、准确、真实,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征求学生自身意见,达到沟通思想的效果。另一方面,评价的结果有利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促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省。

(3)评价指标的描述要具有正面性。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人文素质拓展教育;认识的演进;现状;地方综合性大学

“人文素质拓展教育”是近些年我国教育界在“素质教育”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从而提出的新的教育命题。由于急于推动国家工业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和教育功利主义等因素,我国高校教育几十年来,在文科建设与理工科建设方面,一直比较重理轻文;在高等教育的致知与致用两大命题上,一直比较偏重致用。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这里的文化艺术修养,可以理解为人文素质的组成部分。

1由“知识教育”走向“人文素质拓展教育”

在高校教育大改革之前,我们提到的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各种科学技术知识,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即把教育主要视作“知R教育”。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学盛行的说法“学号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这种知识教育的写照。其实在解放前,中国的学者就看到了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如期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认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又说“以无通才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建国之初,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番话很早就确定了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此后的历届领导人在制定教育方针时,基本沿用了这一说法。1989年,总理在庆祝国庆四十周年招待会上明确提出:“学校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不断认识素质教育,就说明这种教育理念落实起来,困难还是很大。因此杨叔子院士多次撰文呼吁增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他在指出“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是强调了教育的文化属性,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提高人的素质。”[1]第3页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提出,说明我们的认识由“知识教育”基本转到了“素质教育”,其指向在于,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输科学知识,而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育。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又可引申出“知识即美德”。虽然这句话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指向,但是这里的知识显然不仅是科学技术知识,而是范围更大的知识,即真正的知识是与道德的最高范畴善密切关联的知识。这个说法也很明确地指出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知识的目的应该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而素质教育所包含的,也恰恰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一种人生境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所包含大部分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知识那么简单。而由“素质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提法的转变,体现了我国对于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价值的进一步明确,即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性的,这也是对长期以来对过度偏重于实用性和致用型的大学教育的一种纠正。

随着对西方教育的借鉴和对自身传统教育认识的加深,我们当下的落脚点落在了人文素质拓展教育上。从“人文素质教育”到“人文素质拓展教育”,二字之差,更加突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自身特性和作用。

2人文素质拓展教育现状

为了应对这种现状,在高等学校开展和加强人文素质拓展教育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热点内容。相关成果主要为三类:第一类,为该研究的其意义、作用与可行性的初步探讨,如杜小平,《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第二类为从自身专业、学科的特性,高校内部单位从本单位的作用出发,审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如吴锵,《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兼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认为“专业学习所占的时间比例对于理工科来说总是非常大的。在这种背景下,理工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由于时间比较少,所以很难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将专业课中蕴含的人文素质精神挖掘出来,并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给学生,是理工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2]第72页王本玉,《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作用――我馆近二十年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综述》。第三类为文科功底较强的国内名牌综合性大学,切合它们的实际所展开的探讨,如方光华,《文化自觉文化素养文化经历――西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王学俭,顾亿天,《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兰州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第四类为高校的管理者做的调研报告,如胡显章,《对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调研和思考》,文章在调研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基础上,指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要真正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包括专业课程和环节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不然就会事倍功半。同时,在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时,应当重视实践环节的作用。”[3]第13页

从而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大量研究实际为课题概述性研究,并不涉及具体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比较笼统;第二,部分研究随触及具体的方法和途径,但涉及的只是个别课程或者学科的个案,属于该课题下单一的,孤立的内容研究。有的是站在理工科角度看人文素质教育,而不能站在人文素质教育角度看待理工学科。第三,一些研究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它们切合的是少数文科功底很强的名牌综合性大学,其经验对地方综合性高校而言并不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第四,一些高校管理者的研究难能可贵,走出了研究室,深入各高校调研,考察学生对于这类课程的态度。但是调研的对象都是名牌大学,问题的复杂性、困难性远不如地方高校。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研究一方面,说理层面谈的比较多,谈意义,谈思路,谈,但是实际课程建设谈的比较少。而实际上,人文素质拓展教育的最大薄弱环节就在于课程开设与师资配置上。另一方面,高校人文素质拓展教育关注名牌综合性大学的较多,关注地方职业技术学院的较多,而地方综合性大学则相对较少。和名牌高校相比,它们在进行人文素质拓展教育方面实力较弱,但是它们的学生规模却占到全国总规模的大部分,理应成为我们关注和政府扶持的对象。否则全国的人文素质拓展教育只能成为个别高校、部分学生的独舞。

3结语

要想在教育实践中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要正确理解人文素质拓展教育的内涵,能够清晰地区分其他教育与该教育的区别与交融性。尤其是地方综合性大学,依照自身条件,以学科协同,超越理工思维,超越传统文科思维的态度,注重课程的实际建设,才能让我们的素质教育这么多年的探索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

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不单要靠科学技术,更需要较高的人文环境,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教育。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代表着未来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和道德水平,大学生能否得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关乎国家的兴衰。在以往中小学教育中,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家长和学生都会将知识学习成绩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致使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后,自身的人文素质与自身发展不匹配,造成学生价值观的偏差。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更应该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将其融入各种文化、社会实践课程中,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我学习,改变人文素质短板现状,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价值。

1.2教师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角色

教师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主要充当两个角色:引导者和监督者。首先,教师作为传授学生知识的教育者,始终在担任着引导者的身份,但此时的教师,不仅要从知识教授的层面引导大学生掌握高校课程知识,更应该从自身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和提升人文素质。其次,教师在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也是一名监督者。在人文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大学生的学习很容易出现偏差,或者积极性不强等问题,这时教师就应当承担其监督者的身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把握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

2体育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

2.1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质因素

体育教师多是由体校毕业,在体育方面具有极强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者担任。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了在体育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从而表造成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缺失或不完善。

2.2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因素

体育课程中,通常以达到训练时长、完成考核标准以及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教学目标。从而在制定教学方针上,就会忽略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中,耗费最大的不是脑力而是体力,体力消耗让学生难以维持更好的思维方式,致使其对事物的认识变得更加片面化,无法从课程学习本身,领略到教师在其中融入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自身问题的影响,造成了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佳的现象。

2.3学生以及教师的认识深度因素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已经成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体育训练上,轻视体育课程中人文素质的教育,认识深度较为浅薄,不仅严重影响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影响了课程设计的科学性,造成人文素质教育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问题。

3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途径

3.1体育教师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对象,应在体育知识和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等各方面都要充当榜样。高校学生作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已经具备了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更具有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体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够让学生更加信服,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对象。同时,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体育教师,更能够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从而有力地推动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3.2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人文素质教育中没有考试,也没有比赛,缺少一个客观具体的表现形式,这就让大学生难以认识到人文素质的本质,更难以体会到人文素质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识,让大学生能够真正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整体的高校教育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意义。在体育课程中,教师也应该通过自身的认识,向学生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3.3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其实是存在于体育课程学习中的,只是往往被忽略了。教师应基于科学的体育课程,尽可能地将人文素质具象化,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例如,体育课程中可以模拟体育竞技形式,在比赛中穿插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互帮互助的有爱精神等课程内容,适当转移学生对名词的注意力,让其在学习中充分认识到,体育学习中,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升固然重要,但只有拥有更高的人文素质,才是真正的冠军,才能够在人生中留下宝贵的东西。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6

一、语文数学相同的学科特点

(一)综合性、横向性

语文数学在人类学科之林中是两门特殊的学科:语文数学都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具有综合性、横断性的学科。

事实上,语文是包括了语言学、文学乃至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以及各门学科都需要语言文字及其表述,所以语文也有横断性[1]。数学区别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数学不是一门自然科学,因为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和逻辑可能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科学[2]。

(二)文化性、全息性

再从语文数学学科内涵属性上看,语文数学不仅具有知识属性、科学属性,更具有文化属性,即语文数学都是一种文化,并且语文代表着人文文化,数学代表着科学文化,以及这种代表具有相当的全息性[3]。

由于语文是对语言学、文学乃至文化等众多人文学科的综合,因而可以说语文代表着人文文化。

正如著名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说: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4]。数学文化代表科学文化。主要因为,首先,数学精神代表着科学精神,数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它的内容特点及其发展特点充分显示出了求实(逻辑性、理性)、求异、求新(怀疑、找问题、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精神;其次,数学思维代表着科学思维,这就是程序化、逻辑性、严密性、创造性;再次,数学思想丰富发展着科学思想,甚至会引领科学思想革命[5]。

(三)科学性、艺术性

从语文数学的学科科内容特质上看,语文数学都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

不用赘言,语文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艺术性、是美,但语文也有科学性,也必须是真。因为文学、艺术等其创作、创造及其结果必须符合生活逻辑(生活实际)和科学逻辑(逻辑性)。所以说,文学创作、艺术创作要求作家必须要有生活和合基本逻辑。

同样,数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科学性、是真,但数学也有艺术性,也是美。因为数学研究区别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其从现实可能到逻辑可能,逻辑可能就是无边无际,即数学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用著名数学家康托的话说是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6],这种思维的自由创造就带来可塑性和个体风格。具体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是包括直观直觉、想象灵感和数学美的感受,其研究结果也有广泛存在的数学美。

二、语文数学相同的教育特点及其价值

(一)语文数学课程的共同教育特点

语文和数学的文化性、素质性具有共同教育特点。语文数学是两门特殊的学科,也是两门特殊的课程:语文数学不仅是知识性、工具性课程,而且主要是素质教育课程。

语文数学课程都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工具性教育,如应用文写作、数学应用等,但语文数学教育的价值更在于对人的素质培养教育。正如著名数学家李大潜所说:数学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7]。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语文数学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更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因为由前述语文数学的文化(甚至是大文化)特点,决定了语文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性质和作用特点:即由语文的人文文化属性主要培养人的人文素质,由数学的科学文化属性主要培养人的科学素质,以及由语文的科学性也能培养人的科学素质,数学中的文化性,数学也能培养人的人文素质,因而语文数学都能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二)语文数学课程素质教育的特殊价值

语文数学课程能有效地培养人的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因而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具体来看,小学阶段,语文数学教育还有对人脑的开发培养作用。科学揭示人脑左右半脑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长于分析性和逻辑性,右半球长于综合性和直观性。它们正好对应数学语文的学科特性,即数学教育中的数学符号、分析性、逻辑性等教育对应激发、培养人的左脑;语文早期教育中的语言艺术、综合性、形象性等教育对应激发、培养人的右脑。

数学语文对人脑早期的激发培养,有类似于计算机安装软件被称为头脑编程[8],这也说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原因。

在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数学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共同的使命(价值):培养人的智慧。其中数学教育侧重培养人的智,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思维能力,语文教育侧重培养人的慧,这就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笔者认为慧丰心很多很多的心爱心、雄心、信心、诚心、孝心、耐心、细心。这里有一个重要理念是,知识就是力量,但现代社会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9]。

在大学阶段的语文数学教育,其素质教育就应上升到重点是培养人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文化素质、全面素质。如前述大学语文应该(和可以)提升人的人文素质文化、大学数学应该(和可以)提升人的科学素质。由此也回答了,为什么现代大学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开设微积分等大学数学,如大学文科各专业为什么也要学习微积分?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乃至人的全面素质。

三、语文数学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语文数学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包括理念、模式和案例开发:

1.理念:语文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数学的学科素质,更是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例如,着眼于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那么学习微积分的思想和微积分的文化比学习微积分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解数学题和语文题的一般意义:解题就是解决问题,解法就是做事情、做工作的做法。

语文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要从潜在到显化、被动到主动、学科到全面、低效到高效,使教书育人、素质教育进大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心中。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数学教学不等于就是素质教育,甚至可能只是知识教育、工具性教育,而语文数学的素质教育要有案例、有教材、有计划等。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7

论文摘要:就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与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思维水平、进行美育教育、拓展和完善个性等人文素质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可从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理论课教学、保障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等多条途径,促进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也应是学校体育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 前言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然而应当看到,体育对人的教育意义,除了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外,它对培养人文素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我们对体育的认识往往侧重于生物学方面的意义,而忽视了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本文试图就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进行探讨,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2 当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紧迫性

新世纪,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享受和自由。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人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与享受,而忽视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在中国,当前青少年一代均为独生子女,家长在为子女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外,更是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而忽视对下一代各种生活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关心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以及良好品质与精神等的人文素质培养。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对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美国于1994年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就把对学生进行促进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规定为美国2000年国家八大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美国学者博伊认为:“如果学生只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难以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应该把儿童教育成有仁义之心和关心他人的人,具有运用他们的技能为更大的社会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日本教育界强调并加强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日本提出的现代人才素质要求中,将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放在了第一位。韩国在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养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专门的教育与培养。由此可见,人文素质已成为新世纪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国内学者认为,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文知识,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既是构建在人文知识之上,也隐含在人的各种社会实践之中。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显而展示个人”,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实现和促进人的发展;从价值评价上看,体育的评价标准更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因此,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就学校的体育教育而言,也只注重生物性的体质增强与技能掌握,而忽视人文性的学生个性与道德精神等的培养。当前人文素质培养之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体育是在具体的身体运动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协调配合、遵守规则、参与竞争。同时,学生又是在克服身体困难中,实现超越自我、增强意志、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为直接、具体,并是在身体的运动之中实现,是身体与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中,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2 增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就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外,更大程度上是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意志力、进取心、自信心、自我控制力、自我激励、人际关系、处事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等。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是一项具有按一定规则参与竞争;通过意志努力超越自我;与他人合作争取胜利;相互交流愉悦身心等特点的教育活动。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配合,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更可以在意志努力和复杂的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自信心等多种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正是人文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3.3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人们普遍认为,科技教育紧密地同逻辑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条理性与求同性,这是一切正确思维的基础。人文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却紧密地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求异性与创造性,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所以,在体育教育中注重对思维的启发,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有助于美育教育的实施

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就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上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美育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欣赏运动之美(即审美),在实践中感受运动之美(即美感),更能够让学生体育运动中创造美,实现自我完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对学生美育教育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5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

完善的个性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仍然存在,加上学生中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个性发展的不足和弱点。体育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规范下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竞争中,在通过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障碍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对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也是室内教学和理论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4 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4.1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是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注重的是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和体能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同伴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发展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因此,应改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加强教与学双方的互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其意志、培养其情感、铸造其性格、熏陶其审美观的多种体育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2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主导性作用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在体育教育中贯彻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为,首先,教师只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才能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第二,教师只有把握好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对所学的行为、意识做出正确的评判和引导;第三,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意志、责任感、爱心等各人文素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4.3 加强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学校体育理论课应是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应改变以往许多学校只在雨天临时安排的状况,而应将理论课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安排。结合理论课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将学生在实践课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识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一条重要途径。

4.4 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按规定学校每天都应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重视和保障。尤其是中小学的毕业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大多被占用。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学生自我为主的活动,小伙伴共同进行竞赛和游戏,可增进相互的交流。大多数学生也会在可能产生的冲突中学会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共同兴趣爱好也能使学生形成以体育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小群体,根据社会学理论,小群体是个人通向社会的一座桥梁,也是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因此,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4.5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全体学生的参与

体育竞赛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行为意识最为丰富和复杂。体育竞赛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教会学生遵守规则、培养荣誉感、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最佳时机。以往学校的体育竞赛受“选手体育”的影响较大,参加体育竞赛的大多是有特长的学生,而大多数无体育特长的学生,往往被排斥在运动竞赛之外,最多也只是充当一个观众。学校体育竞赛应是全体学生的竞赛,应通过组织“拉拉队”、服务保障队等方式,将全体学生都吸引到体育竞赛之中。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与功能。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8

[摘要]人丈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性已日益被教育界所认知,但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现状并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从转变观念和加强学生认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析,以求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

[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马娟娟(1976-),女,陕西商洛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警察管理一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陕西西安71004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110-02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个体的品德情操、心理性格、思想观念、科学知识的综合教育,而人文素质是指在个人的人文知识、能力、观念、性格、精神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自身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发展和完善个体健康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即教会个体怎样做人。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加强文学、哲学,艺术、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理想信念、人际关系、审美情趣、人文精神等全面的综合素质。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侧重于“应试教育”,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总体水平不高,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层次相对较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有限,各方面素质均显不足。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明确应尽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弥补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的劣势,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由于受教育功利化驱动以及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职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偏低,高职院校对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比较特殊,一般由五年制高职学生和三年制高职学生组成,这些来自初中、中专、职业高中或普通高中的毕业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人文素养缺乏,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人文知识缺乏,思想狭隘,除了专业技术知识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缺乏创新意识;有的学生自卑低落,精神压抑,言行偏激,缺乏积极向上的理想;有些学生意志薄弱,讲求实用功利,追求物欲,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有的学生独立自我,追求个性,但缺乏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差。以上种种自身障碍影响了他们参加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实践人文精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受教育功利化影响,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学生在就业中制胜主要靠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纯熟的实践技能,而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把高职教育工具和功利化,没有充分考虑人文素质对学生后续职业发展空间的提升作用。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常常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强化,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育提升,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很好地融合起来。高职学生总体上虽然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但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甚至未达到大学生应有的人文素质水平。

2.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是在20世纪末才开始独立设置或由中职院校升格组建而成,其教师多为60、70、80年代生人,这些教师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接受的人文知识教育有限,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相对较低,从事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高职院校教师实践和实训能力较强,但人文知识储备不足。在教学中往往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掌握度的强化,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教育;而从事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理论知识较丰富,但专业技能知识匮乏,在人文教育中整合专业技能教育的能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师资队伍薄弱,教师缺乏结合专业技能教育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信心,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院校体现得尤为明显,加之高职院校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有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无法开设,或者开设的课程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好,教师积极性不高。

3.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方法单一。近年来,离职院校开始加强内涵建设,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增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专业技能教育内容没有相互整合、渗透,导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技能教育课程没能很好地互补。在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除开设国家硬性规定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外,还选择性地少量开设了其他一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这些非硬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因缺乏科学的论证和长远的规划,并不完全符合发展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活动能力与塑造人文精神的人文素质教育所需,只是徒具形式。高职院校要工学结合、开展实践教学,大多数人文课程一般都被安排在第一学年,周学时为1~2节。面对有限的课时与丰富庞杂的课程内容,教师因迫于完成教学任务,多采用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方法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势必也造成对学生人文素质内化、提升的冲击和忽略。最终,这些人文课程仅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多数学生学习兴趣并不高。

4.校园文化氛围不浓。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发展晚、规模小、底子薄、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功利主义思想面前,常常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丰富人文知识、塑造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潜移默化作用。在校园环境设施建设方面,大多资金投入不足,校园环境不够优美,也没有体现学院人文精神的校园人文景观,没能创造出愉悦学生身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校没能注重构建高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没有创新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不高,提升人文知识能力、体现人文精神的机会和平台有限。在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方面,学院重视不足,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的领域拓展到社团活动中,没能积极引导学生经常参加读书、书画、辩论等与人文素质相关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丰富人文知识、内化人文素质。

三、优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1.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重视度。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发展迅猛,社会职业岗位常处于动态系统中,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其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现代化的高职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一个优秀的高职人才既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从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审美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以人文素质为依托的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使人能够摄取到文化知识的给养,更能使人养成内在的人文素养,乐观面对生活,勇于承受挫折。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应转变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加强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让人文素质教育从隐形的要求上升为显性的制度,从而提高学生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敦促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我人文素质。有学者提出高职院校要确立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既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

2.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人文素养,改进教学方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文类学科的教育来实现,并在专业技能教育中进行渗透、推动和整合,但高职院校这方面的师资十分薄弱。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培育师资队伍的整体人文素养,为教师营造学习人文知识的氛围,创造提升其人文素养的条件,强化其主动融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实现人文教育资源的优化。首先,高职院校要吸引和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加强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走出去与请进来,形成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人文教育团队。改进教学方法,由本校专任教师与校外专家兼职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启发、讨论、辩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使人文课程富有感染和吸引力。其次,高职院校要通过规范的培训和学习来提升职业技能课程教师的人文素养,加强“双师”建设,重视教师定期到生产实践一线锻炼,汲取企业文化,培养社会情感。在教学方法上,激励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人文的观点和方法使学生体验到理论技术专业课程中存在的人文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教育。

3.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高职教育应当是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推动和整合的教育,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体现科学合理性和有效度。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改革中,要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合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中,实现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与自身能力提高的内外需求。其次,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度。在课程内容上以人为本,注重针对性、精良性,实现人文知识传授与人文素质养成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以方法论为指导,偏重引导和体验式教育,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度。最后,科学整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人文课程设计。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远大于理论教学的学时,在有限的人文素质教学学时中必须整合和优化人文课程设计,有学者提出“板块课程体系构想”,设立“人文精神结合职业精神的培养”“人文能力结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人文知识结合职业知识认知”三大课程板块来培育学生的职业人文精神、综合职业能力、“体现综合能力的主体性素质就业”必备的知识,并提出围绕核心课程,建立由关联课程形成的支持课程群,规划、编写相关教材,形成由三个板块课程体系紧密结合构建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做事与做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当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朝着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精神愉悦、胸襟开阔;要营造朝气阳光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陶冶情操、升华精神;要组织具有本校文化特质与风格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开拓创新;要拓展富有人文精神的社团活动,使学生能够养成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人文素质内涵,最终使校园文化展现出其特有的人文魅力,体现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

参考文献]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9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不清,对高职的理解习惯上偏重于“职”,加上历史原因,人们对过去的中等职业教育驾轻就熟,因此在办高职时不自觉地陷入到中职的模式中,结果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就不是高技能人才,更没达到高素质的条件要求。实际上,高职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点:(1)它是高等教育;(2)它是职业技术教育;(3)它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等阶段。可见,层次上的“高等性”与类型上的“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事实上,高职教育的“高”全面的理解应为:针对职业教育的人才目标在研究能力、理论基础、应变能力、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要达到高素质、高技能的规定。高职教育“职”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即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就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们对素质的理解主要集中于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政治思想素质等,而忽视人文素质,由此也导致各校在教育实践上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在教育者的观念深处普遍存在“五重五轻”,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这五轻的根本就是轻素质,具体而言就是轻人文素质。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础和前提首先是教会学生做人,然后才是做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如何落实以人为本,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根本方法就是要统筹兼顾,要兼顾学生的当前和长远需求、就业和发展的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素质与能力的关系,要克服和消除前述的“五重五轻”现象。

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我们在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着重视“科学主义”、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我们今天要加强人文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人文素质的本质和含义。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只强调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式“做人”,用“做人”的方式“做事”,都会出现不良后果。因此,人文素质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我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养成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和艺术品性,为在专业学习中成为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未来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会处世、受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积淀了最根本的文化底蕴。

四、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我们在形成了重视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共识后,就应当认真思考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1.转变观念,在思想认识上深刻认识和领会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各级各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即培养人才。而人才的标准首先是成为合格的人,合格的人必是正常的人、健康的人,也必然是有良好道德素养、丰富的文化知识、正确的思想观念的人。正如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先生认为:高等学校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则“育人”,相隔相离则“制器”。即我们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是工厂生产制造的器物,因此要有人性,而不是物性和动物性。若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是仅有专业技能,而在其他方面一无所有,则我们培养的人才就相当于工厂生产出来的没有灵魂的“机器人”“空心人”,正如现在社会对我们一些大学生所作的评价———“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理想”,这完全背离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这种状况无疑是这些大学生的悲哀,当然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在办学时,要将专业学习与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相结合,要将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尤其是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在高职教育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和灵魂,要努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文教育把握方向,使生动活泼的人文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人文素质教育,根本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思想道德建设,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理想,坚定信念。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全民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基本素质教育,促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3.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是我们实施教育的载体,课程设置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由过去的中专升格而成,所以办学很难摆脱过去那种中专模式,片面注重专业教育,忽视文化基础;注重技能培养,忽视综合素质。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所占比例极高,文化基础课、人文素质课严重不足。同时与国外的高职教育相比,我国的高职教育更是存在这样的一些偏颇:我们在人文素质课程开设的门类、学时数、所占的学分都不足。如日本高职院校的课程分为两类,即一般素养课(即公共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其总学分分别是111和97.5。其他很多国家的文化基础课所占的比例也比较高。此外它们的课程内容丰富、范围宽广,一般都开有开设国语、保健与保育、英语、数学等课程,还有政治、经济、文化、史地、人文、技术史、专利法等各个领域的课程。所以我们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职发展的规律,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按照“1221”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建设,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人文素质课的比重,使之在整个专业必修课程体系中,至少不低于30%。另外,我们还要通过开设选修课以及课外讲座,进一步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10

(一)调查和分析方法

1.量表的设计。将实施和评价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各项指标分解,从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方面、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程度的描述上、学生参与社团的情况、在学生人文素质活动效能评价上、对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的评价上、用人单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上7个方面编制量表。

2.数据收集整理。本次调查按照随机抽样原则,2009年6月20日,召开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扬州及周边地区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1388份,回收1385份,有效问卷1382份。

(二)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70%的学生对中外文史哲艺方面的常识了解尚可,但部分知识的熟知程度较差,反映了高校学生在人文基础知识方面相当欠缺。

2.学生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方面,经常阅读文艺书籍的学生并不多,只占31%,阅读量也不大,反映了思想认识和实际阅读行为相脱节,表现出“知易”“行难”的特点。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缺乏严格的考核、评估和监督,学生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的“他律”程度不够。

3.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程度的描述上,90.2%的学生认为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其中33.8%的学生认为自己最薄弱的素质是人文素质。

4.学生参与社团的情况,社团是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但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中以学生干部居多,只占被调查学生的35.2%,普通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还远远不够。说明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实施的力度不够,配套措施跟不上。

5.在学生人文素质活动效能评价上,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各类文体活动及比赛、社团活动、讲座和选修课。

6.对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的评价上,52.8%的学生认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当务之急;46.6%的管理部门及教师和81.4%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可以起到作用,其中31%的教师和28%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所起的作用超过了80%。

7.在用人单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上,71.9%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69.7%的用人单位和39.7%的学生工作人员认为最能体现大学生素质的是敬业精神,64.4%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专业知识占优势。只有8%的用人单位和6.9%的学生工作人员认为目前大学生的信用度普遍较高。

(三)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在以上调查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滞后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学生管理干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环境、措施和活动满意度不高,67.2%的学生工作人员和82.3%的学生认为学院人文环境及活动需进一步改善。70%以上的学生工作人员认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言谈举止文明的程度均为一般,58.6%的学生工作人员认为学生人文方面的素质一般,给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高校在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方面至今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共识,在实践上也没有总结出比较成功的运作模式。长期以来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习存在抵触情绪,教师讲课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把人文素质教育当成纯理论式课程去讲,且“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基本是拼拼凑凑、支离破碎,这种不健全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了大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缺陷。管理者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一致。主要表现:普遍存在科学教育、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严重分裂的状况,各层次各阶段没有明确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没有专门的师资或师资队伍不够健全;没有专门的教材、教学计划;经费紧张。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在高校日常管理中,柔性的东西往往被忽视,正是应了那句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二、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机制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保证机制

1.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规范化与常规化建设

常规化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较强的计划性,便于教育者充分准备,也便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既有利于经验的积累和问题的总结,也有利于减少协调不畅而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受教育者而言,目标明确,便于选择;对于学院而言,有利于将常规性的内容形成特色与传统。实现常规化,需要落实三项工作:一是规划和方案,减少工作的随机性与随意性;二是及时总结经验,始终以常规化的观念指导工作的具体落实;三是把成熟的项目制度化,因为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常规化需要在院、系、班三个级别的系统上建立。

2.成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门机构,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组织和指挥

成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门机构,建立一套统一规划、组织和指挥的运作系统。主要职能是负责全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划、组织和实施。整合各方资源,实施素质拓展,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可以将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组织系统与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合二为一,也可以尝试与教育管理学分制度一起合三为一,组织系统的建立有了保障,也就解决了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依附性和从属性的问题。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建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人文师资队伍。学校应制定政策,对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资助与人文素质相关专业的教师出外进修,攻读学位,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教师自身应加强敬业精神和表率作用,使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2)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人文素养。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力军,重德和重视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播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势必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教师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最大的绊脚石,应加强对教师人文素质水平的系统教育。要加强教风的建设,树立严谨治学的教风。以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为前提,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以激励学术研究为主导,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以奖励教学先进,形成教学梯队为主体,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组织各种教师培训,以提升教师的素养。比如开设新上岗教师的岗前培训,为教师开设人文素质方面的讲座,组织讲课比赛,创办教师文艺团体等。为教师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3)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使之尽快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化、从事务型向研究型转化。要把好学生工作队伍的入口关,强化考核,加强培训,提高学生工作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工作队伍永葆生机与活力。

(4)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教材的开发建设。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自身可以组织和聘请专家编写有关人文素质教材,学校也可以自己制定必读书目,编写必要的导读教材,如《文学欣赏》、《美术欣赏》、《音乐欣赏》、《大学生文化修养讲座》等。教材建设要保证质量,注意教材的导向性。也可以采取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普及教育。

(5)加强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研究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既要研究人文素质在改革教育思想、更新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对各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考核与评价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指导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

4.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关键在领导。实践证明,高校领导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和亲自操作,是这方面教育取得成绩的最重要的条件。有远见和负责精神的高校领导一定会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进而会使高校本身甚至使中国教育受益匪浅。

(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引起高校管理者和教职工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重要日程。

(3)学校领导亲自抓。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不同学科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不懈,真抓实干,注重实效。

(4)确保经费。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的场所,支持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购置图书资料,创造各种软硬件条件,保证各种人文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

(5)定期检查督促。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

1.定期开展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测评

人文素质水平测评含人文知识水平测试和人文素质水平测试。测试一般采用问卷形式,进行统计分析。时间应考虑在安排下一个学年教学和活动规划的前期开展,对象应包含全体学生。对新生的测试可以了解新生群体的人文素质现状,了解生源素质状况,对老生的测试可检验学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可以采用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分专业、分年级、分时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展开。测试的结果应作为制定新学年人文素质教育计划的依据。对教师及员工人文素质水平测试以2-3年作为一个测试周期。

2.诚信评价机制

比如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建立的学生诚信档案。他们对学生的基本信用状况进行描述,分为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经济情况以及素质拓展情况四部分。其中学习情况主要是考试时有无作弊、实验有无抄袭或修改数据、平时作业有无抄袭等;生活情况既有“有无偷窃记录”等违法违纪记录,也有“早锻炼是否自己打卡”等生活作风记录;经济情况主要是学生贷款使用说明和是否按时还息的信用记录;素质拓展部分针对学生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的情况,比如报销“活动经费”是否真实等进行记录。为了保证客观公正,他们除了学生个人自评之外,还要经班委、团支部和学院的双重审核,尽可能使这份“诚信档案”更加客观真实。建立诚信档案的必要性众所周知,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关键问题在于为每一名学生建立诚信档案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系统与运行机制。可以将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组织系统与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合二为一,也可以尝试与教育管理学分制度一起合三为一,组织系统的建立有了保障,也就解决了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一个关键问题。

3.建立记录机制和约束机制,纳入学生管理

将学生参加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情况作为学生重要的考核资料进入档案,作为学生评先、评优、评定奖学金等的内容,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重要考核条件。将个人的诚信记录与奖学金、评优选先、入党、向用人单位推荐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宜紧密联系,形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